CN108278053B - 用于闭合闩锁组件的自由转动惯性机构 - Google Patents
用于闭合闩锁组件的自由转动惯性机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278053B CN108278053B CN201810016050.7A CN201810016050A CN108278053B CN 108278053 B CN108278053 B CN 108278053B CN 201810016050 A CN201810016050 A CN 201810016050A CN 108278053 B CN108278053 B CN 10827805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atch
- link
- release lever
- release
- ratch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1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0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401 inhibi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913 activ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06 packaging method and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7/00—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functions or purposes
- E05B77/02—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functions or purposes for accident situations
- E05B77/04—Preventing unwanted lock actuation, e.g. unlatching, at the moment of collision
- E05B77/06—Preventing unwanted lock actuation, e.g. unlatching, at the moment of collision by means of inertial force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7/00—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functions or purposes
- E05B77/32—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functions or purposes allowing simultaneous actuation of locking or unlocking elements and a handle, e.g. preventing interference between an unlocking and an unlatching action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3/00—Vehicle lock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types of wing or vehicle
- E05B83/36—Locks for passenger or like door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5/00—Details of vehicle lock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E05B77/00 - E05B83/00
- E05B85/10—Handle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9/00—Mounting or connecting vehicle locks or parts thereof
- E05B79/10—Connections between movable lock parts
- E05B79/22—Opera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handles, sill buttons or lock knobs and the lock unit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汽车闭合系统的闭合闩锁组件,该闭合闩锁组件包括闩锁机构、闩锁释放机构、把手致动的释放机构以及惯性启动的旁路机构,该惯性启动的旁路机构布置在把手致动的释放机构与闩锁释放机构之间。该惯性启动的旁路机构能够以联接模式操作以驱动地连接两个机构,从而允许闩锁释放机构致动闩锁机构,并且该惯性启动的旁路机构还能够以断开联接模式操作以将两个机构断开连接,从而抑制闩锁释放机构的操作。施加至旁路机构的联接部件的大于预定加速度阈值的惯性力导致从联接模式到断开联接模式的转换,由此抑制了闩锁机构的意外释放。
Description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17年8月3日提交的序列号为62/540,853的美国临时申请的权益并且要求于2017年1月6日提交的序列号为 62/443,026的美国临时申请的权益,这两项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参引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总体上涉及在机动车辆闭合系统中所使用的类型的闭合闩锁组件。更具体地,本公开的闩锁组件配备有具有一体式惯性旁路装置的闩锁释放机构。
背景技术
该部分提供了与机动车辆闭合系统相关的背景信息,该背景信息不一定是本公开的闭合闩锁组件的现有技术。
车辆闭合面板,比如用于车辆乘客室的门,被铰接成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摆动并且包括安装在门内的闭合闩锁组件。该闭合闩锁组件以众所周知的方式作用以在门被关闭时将门闩锁并将门锁定于其关闭位置,以及将门解除闩锁以允许门随后移动至其打开位置。同样众所周知的是,闭合闩锁组件构造成包括:用于将门闩锁的闩锁机构、与闩锁机构相互作用以将门锁定的锁定机构、以及与锁定机构和闩锁机构相互作用以将门解锁/解除闩锁的闩锁释放机构。这些机构可以被手动操作和/或电动操作以提供期望水平的标准特征。
在车辆碰撞或其它紧急情况期间,车门必须保持关闭而不受意外的把手启动或者其他用户干预或外部干预(即,门把手和/或闩锁释放部件在碰撞事件期间的会使闭合闩锁组件的闩锁机构过早地解除闩锁的变形)的影响。因此,还已知的是,将闭合闩锁组件构造成在因车辆的快速加速/减速和/或因车辆撞击而引起高惯性负载施加至门的情况下抑制门的意外打开。在许多情况下,闭合闩锁组件配备有某种类型的附加的“安全”机构或装置以提供该特征。一些这样的安全装置采用惯性构件,惯性构件由于例如在碰撞事件期间发生的预定加速而相对于闩锁释放机构或闩锁机构的可动部件摆动到阻挡位置,以抑制闩锁机构的意外释放。用于门闩锁组件的其它安全装置采用控制系统,控制系统配置成检测高加速度事件并且致动电动操作装置以将阻挡构件驱动到阻挡位置。作为将安全装置一体结合到闭合闩锁组件中的选择,还已知的是,将惯性锁定装置结合到将门把手与闩锁释放机构互连的释放线缆中。在这种“阻挡”型的惯性安全装置中,阻挡部件必须构造成经受住碰撞力以及允许阻挡功能的释放从而允许门随后的打开。
鉴于上述情况,需要开发用于机动车辆闭合闩锁组件的替代性的惯性型安全装置,该替代性的惯性型安全装置在不增加闩锁复杂性、成本和包装要求的情况下提供改进的操作。
发明内容
该部分提供了总体概述并且并不意在为与本公开相关联的所有可能的方面、特征和目的的详尽且全面的列举。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闭合系统,该车辆闭合系统具有惯性启动的安全装置,该惯性启动的安全装置构造成消除或缓解了与上述“阻挡”型安全系统相关联的缺点中的至少一些缺点。
本公开的方面是提供一种闭合闩锁组件,该闭合闩锁组件配备有闩锁机构、闩锁释放机构、把手致动的释放机构和惯性启动的旁路机构,该惯性启动的旁路机构以可操作的方式布置在闩锁释放机构与把手致动的释放机构之间。该惯性启动的旁路机构包括自由转动惯性装置,该自由转动惯性装置在联接模式下能够操作成将把手致动的释放机构以可操作的方式连接至闩锁释放机构,并且该自由转动惯性装置在断开联接模式下能够操作成使把手致动的释放机构与闩锁释放机构以可操作的方式断开连接。在旁路机构以联接模式操作的情况下,向惯性装置施加相对较小的惯性负载允许经由把手致动的释放机构的有意致动而进行的用于释放闩锁机构的闩锁释放机构的启动。相比之下,向惯性装置施加高的惯性负载将旁路机构自动地转换到断开联接模式,从而防止经由把手致动的释放机构的意外致动而进行的闩锁机构的释放。应当理解的是,低惯性负载通常是打开车门所需的、把手致动的释放机构的正常的期望的手动操作。相比之下,应当理解的是,高惯性负载与非典型的无意的动作——比如响应于碰撞事故或高加速度事件而产生的负载——相关联。
本公开的惯性启动的旁路机构构造成使联接部件在用于建立联接模式的联接位置与用于建立断开联接模式的断开联接位置之间移动。联接部件通常朝向其联接位置偏置。以超过预定阈值的速度和/ 或加速度——比如响应于碰撞事故或高加速度事件而产生的速度和 /或加速度——施加在联接部件上的惯性力用于使联接部件从其联接位置移动至其断开联接位置。联接部件能够操作成处于其联接位置以允许闩锁释放机构的有意致动,由此允许闩锁机构被有意地解除闩锁,并且联接部件还能够操作成处于其断开联接位置以绕过闩锁释放机构,由此使闩锁机构保持闩锁。联接部件自动地返回至其联接位置以使旁路机构自动地复位。
根据该方面,本公开涉及一种闭合闩锁组件,该闭合闩锁组件配备有闩锁释放机构、把手致动的释放机构和惯性启动的旁路机构。该惯性启动的旁路机构以可操作的方式设置在同把手致动的释放机构相关联的外侧释放杆与同闩锁释放机构相关联的闩锁释放杆之间,并且该惯性启动的旁路机构包括“不平衡”连杆,该“不平衡”连杆具有固定在其上的惯性质量件。该不平衡连杆以可枢转的方式安装在外侧释放杆上并且构造成选择性地接合闩锁释放杆。在连杆与外侧释放杆之间设置有连杆弹簧,并且该连杆弹簧提供配置成抵消存在于连杆的惯性质量件处的惯性力的阻力。在外侧释放杆的正常(低加速度)致动期间(经由外侧门把手的有意启动),连杆位于相对于闩锁释放杆的“联接”位置,使得连杆机械地接合(即,建立联接模式)闩锁释放杆并且用于迫使闩锁释放杆从其静止位置移动至其完全致动位置从而释放闩锁机构,由此闭合闩锁组件被解除闩锁。相比之下,在高加速度事件期间,该不平衡连杆的惯性力克服了由连杆弹簧施加的阻力并且使连杆在外侧释放杆上相对于闩锁释放杆枢转至“断开联接”位置,使得连杆与闩锁释放杆机械地断开接合(即,建立断开联接模式)以将闩锁释放杆保持在其静止位置,由此闭合闩锁组件保持闩锁。
根据本公开,非阻挡型的惯性启动的安全装置由惯性启动的旁路机构提供,该惯性启动的旁路机构与闩锁释放机构可操作地相关联,并且该惯性启动的旁路机构能够操作成当高加速度事件发生时从其正常操作联接模式转换到其断开联接模式,从而将闭合闩锁组件期望地保持处于其闩锁状态。安全装置构造成在高加速度事件之后自动返回至其正常联接模式,由此允许闩锁机构经由内侧门把手和/或外侧门把手的正常的有意启动被解除闩锁。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连杆可以在加速度小于预定加速度阈值时沿着第一行进弧枢转,并且连杆可以在加速度大于预定加速度阈值时沿着第二行进弧枢转,其中,第一行进弧不同于第二行进弧。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惯性质量件由于施加至平移部件的加速度而相对于作用在连杆上的合力矢量偏移,以有助于连杆在联接模式与断开联接模式之间的期望运动。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闩锁构件可以设置成具有叉形驱动凹口,该叉形驱动凹口构造成用于在连杆处于其联接位置时接纳闩锁释放杆上的驱动凸耳。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闩锁构件可以设置有肩部,该肩部构造成在连杆处于其联接位置时推动闩锁释放杆上的驱动凸耳。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闩锁构件可以设置成呈钩形以在连杆处于其联接位置时拉动闩锁释放杆上的驱动凸耳。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惯性质量件和连杆在联接位置与断开联接位置之间行进的路径不受预定路径的限制,由此允许连杆的不受限制的方式的增强且有效的运动。
其他适用范围将从本文提供的详细描述中变得明显。如上所述,该概括部分中提供的描述仅意在说明的目的而不意在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附图说明
现将参照附图通过非限制性示例对前述方面及其它方面进行描述,在附图中:
图1是配备有具有根据本公开的教示构造的且实施了本公开的教示的闭合闩锁组件的门的机动车辆的局部立体图;
图2是与本公开的闭合闩锁组件相关联的闩锁机构的平面图;
图3A至图3C是图2中所示的闩锁机构的平面图,分别示出了主闩锁状态、次闩锁状态和解锁状态;
图4是惯性启动的旁路机构的平面图,其中,惯性启动的旁路机构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构造并且以可操作的方式布置在闭合闩锁组件内的把手致动的释放机构与闩锁释放机构之间;
图5A至图5C是图4中所示的惯性启动的旁路机构的平面图,其中,惯性启动的旁路机构以第一模式或“联接”模式操作,以将把手致动的释放机构以可操作的方式联接至闩锁释放机构,并且图 5A至图5C顺序地示出了闩锁释放机构响应于施加至门把手的正常的低加速度输入而经由把手致动的释放机构的致动;
图6A和图6B是图4中所示的惯性启动的旁路机构的平面图,其中,惯性启动的旁路机构以第二模式或“断开联接”模式操作,以响应于施加至门把手的高加速度输入而将把手致动的释放机构与闩锁释放机构以可操作的方式断开联接;
图7A和图7B是图4中所示的惯性启动的旁路机构的平面图,其中,当闭合闩锁组件以锁定模式操作时,惯性启动的旁路机构以第三模式或“旁路”模式操作;
图8A至图8C是另一惯性启动的旁路机构的平面图,其中,该另一惯性启动的旁路机构根据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构造并且以可操作的方式布置在闭合闩锁组件内的把手致动的释放机构与闩锁释放机构之间,其中,图8A和图8B示出了以第一模式或“联接”模式操作的惯性启动的旁路机构,并且图8C示出了以第二模式或“断开联接”模式操作的惯性启动的旁路机构;
图9A至图9B是又一惯性启动的旁路机构的平面图,其中,该又一惯性启动的旁路机构根据本公开的第三实施方式构造并且以可操作的方式布置在闭合闩锁组件内的把手致动的释放机构与闩锁释放机构之间,其中,图9A示出了以第一模式或“联接”模式操作的惯性启动的旁路机构,并且图9B示出了以第二模式或“断开联接”模式操作的惯性启动的旁路机构;以及
图10A至图10D是另一惯性启动的旁路机构的平面图,其中,该另一惯性启动的旁路机构以可操作的方式布置在本公开的闭合闩锁组件内的内、外侧把手致动的释放机构两者与闩锁释放机构之间。
除非另外指出,否则贯穿附图的多个视图使用的对应的附图标记指示对应的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提供了示例性实施方式以使得本公开内容将是透彻的并且将充分地向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传达范围。陈述了诸如具体部件、装置和方法的示例之类的许多具体细节,以提供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透彻的理解。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明显的是:不需要采用具体细节,可以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施示例性实施方式,以及具体细节和示例实施方式都不应当被解释为限制本公开的范围。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并未详细地描述公知的过程、公知的装置结构以及公知的技术。
图1是具有车身12和至少一个闭合构件的机动车辆10的局部等距视图,作为示例而非限制性地,所述至少一个闭合构件被示出为车辆乘客门14。车门14铰接至车身12以在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运动。车门14包括内侧门把手16、外侧门把手17、锁钮18和闭合闩锁组件20,闭合闩锁组件20定位在门14的边缘面15上。如将详细描述的,闭合闩锁组件20包括:闩锁机构40,闩锁机构40构造成将固定至车身12的撞销31以可释放的方式闩锁;闩锁释放机构91,闩锁释放机构91构造成选择性地释放闩锁机构40;锁定机构,该锁定机构构造成选择性地锁定闩锁机构40;内侧把手致动的释放机构,该内侧把手致动的释放机构构造成将内侧门把手16连接至闩锁释放机构91;以及外侧把手致动的释放机构,该外侧把手致动的释放机构构造成将外侧门把手17连接至闩锁释放机构91。然而,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具体机构的特定构造对于涉及将惯性启动的旁路机构一体结合到把手致动的释放机构中的至少一个把手致动的释放机构的部件与闩锁释放机构91的部件之间的本公开而言不是关键性的或限制性的。如将在下文中详细描述的,惯性启动的旁路机构构造成包括不平衡的惯性加重装置,该不平衡的惯性加重装置能够操作成防止闭合闩锁组件 20比如在导致外侧门把手17或外侧把手致动的释放机构的包括有释放线缆的部件的高加速度的事件期间——作为非限制性示例,比如在碰撞事件期间——意外解除闩锁和不希望的解除闩锁。
尽管闭合构件被示出为乘客门14,但是应当理解的是,将要描述的闭合闩锁组件20同样可以适于与替代性的闭合构件一起使用,替代性的闭合构件比如为但不限于:提升式门、尾门、舱口门、滑动门、行李箱盖和发动机舱罩。
首先参照图2和图3,闭合闩锁组件20的闩锁机构40被示出位于闩锁壳体42内并且构造为具有棘轮44和棘爪46的传统的棘轮- 棘爪装置。棘轮44经由棘轮枢轴柱48以可枢转的方式安装至闩锁壳体42的板部段50。同样地,棘爪46经由棘爪枢轴柱54以可枢转的方式安装至闩锁壳体42的板部段50。通常被称为鱼嘴形部60 的截头梯形槽道形成在闩锁壳体42的板区段50中并且构造成在门 14朝向其关闭位置移动时接纳撞销31。具体地,撞销31构造成与形成在棘轮44中的撞销保持槽62和撞销捕获凹口64接合。
在图3A中,棘轮44被示出为通过撞销31旋转至主撞销捕获位置,其中,棘爪46位于棘轮保持位置,以使得形成在棘爪46上的闩锁肩部66与形成在棘轮44中的主闩锁凹口68接合,由此撞销 31被保持在撞销捕获凹口64内。在图3B中,棘轮44被示出为旋转至次撞销捕获位置,其中,棘爪46还是位于其棘轮保持位置,以使得棘爪46上的闩锁肩部66此时与形成在棘轮44中的次闩锁凹口 70接合,由此撞销31位于保持槽62内。最后,在图3C中,棘轮 44被示出为旋转至撞销释放位置并且棘爪46被示出位于棘轮释放位置。棘爪46在正常状态下经由棘爪偏置构件——作为示例而非限制性地,被示出为棘爪弹簧72——被朝向其棘轮保持位置偏置,而棘轮44在正常状态下经由棘轮偏置构件——作为示例而非限制性地,被示出为由箭头74示意性地示出的棘轮弹簧——被朝向其撞销释放位置偏置。图3B示出了在门14完全关闭的情况下以主闩锁模式操作的闭合闩锁组件20。图3A示出了在门14部分关闭的情况下以次闩锁模式操作的闭合闩锁组件20。图3C示出了在门14被允许移动至其打开位置的情况下以解除闩锁模式操作的闭合闩锁组件 20。
图2示出了棘爪46进一步包括棘爪凸耳区段76,棘爪凸耳区段 76延伸穿过形成于闩锁壳体42的板部段50中的槽78。与闭合闩锁组件20相关联的锁定机构能够操作成将棘爪46以可释放的方式保持在其棘轮保持位置。锁定机构包括锁定杆90(图4),锁定杆90 能够(以手动的方式或经由电动操作的锁定致动器)相对于棘爪46 的棘爪凸耳区段76在第一位置或“解锁”位置与第二位置或“锁定”位置之间移动。在锁定杆90位于其解锁位置的情况下,建立了闭合闩锁组件20的“闩锁/解锁”模式,使得允许棘爪46移动至其棘轮释放位置。相比之下,锁定杆90位于其锁定位置建立了闭合闩锁组件20的“闩锁/锁定”模式并且防止棘爪46移动至其棘轮释放位置。另外,与闭合闩锁组件20相关联的闩锁释放机构91能够操作成使棘爪46从其棘轮保持位置移动到其棘轮释放位置以建立解除闩锁模式。闩锁释放机构91包括闩锁释放杆92(图4),闩锁释放杆92 能够(以手动的方式或经由电动操作的释放致动器)相对于棘爪46 的棘爪凸耳区段76在第一位置或“静止”位置与第二位置或“致动”位置之间移动。在闩锁释放杆92位于其静止位置的情况下,闩锁/ 解锁模式被建立,其中,棘爪46被保持处于其棘轮保持位置。相比之下,闩锁释放杆92至其致动位置的运动导致棘爪46移动至其棘轮释放位置,这进而允许棘轮44旋转至其撞销释放位置以建立解除闩锁模式。
与闭合闩锁组件20相关联的内侧把手致动的释放机构和外侧把手致动的释放机构构造成直接地或间接地导致棘爪46从其棘轮保持位置至其棘轮释放位置的运动,这进而允许棘轮弹簧74使棘轮 44移动至其撞销释放位置。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释放线缆22,释放线缆22将内侧门把手16与闭合闩锁组件20内的内侧释放机构互连。明显地,用于将内侧门把手16与闭合闩锁组件20内的内侧闩锁释放机构机械地互连的替代性装置是可设想到的和可获得的。
现特别地参照图4至图7,惯性启动的旁路机构100被示出为以可操作的方式位于闩锁释放机构91的闩锁释放杆92与外侧把手致动的释放机构102之间,外侧把手致动的释放机构102又机械地连接至外侧门把手17。在该非限制性示例中,闩锁释放杆92和锁定杆90被示出为经由共同的枢轴柱104安装至闩锁壳体42(图3A至图3C)。释放杆偏置弹簧105被部分地示出并且构造成在正常状态下将释放杆92偏置至其静止位置。外侧把手致动的释放机构102 被示出为包括连接装置,该连接装置也被称为平移部件比如释放线缆和/或杆状件106,并且该连接装置具有连接至外侧门把手17的一个端部和联接至也被称为释放杆或外侧释放杆108的把手释放杆的另一端部。外侧释放杆108经由外侧杆枢轴柱110以可枢转的方式安装至闩锁壳体42以绕第一行进弧进行枢转运动,并且外侧释放杆弹簧112提供了用于在正常状态下将外侧释放杆108朝向第一位置或“非致动”位置(图5A)偏置的偏置力。旁路机构100包括“不平衡”连杆120,“不平衡”连杆120具有第一构件或第一区段122、第二区段124和第三区段128,其中,第一构件或第一区段122以可枢转的方式安装至外侧释放杆108;第二区段124支承惯性质量件126并且与第一区段122成间隔开的关系;第三区段128形成有在下文被称为驱动凸耳130的闩锁构件,该闩锁构件限定了叉形驱动凹口133。连杆120的第一区段122在第二区段124与第三区段 128的中间限定了连杆120枢转时所绕的一体式连杆枢轴柱132,一体式连杆枢轴柱132延伸穿过形成在外侧释放杆108中的孔口。第三区段128从第一区段122延伸至闩锁构件130,而第二区段124 从第一区段122或大约从第一区段122延伸(指的是第二区段124 可以在第一区段122与第三区段128之间延伸,但是接近第一区段 122)至自由端部,其中,惯性质量件126固定在第二区段124的自由端部附近。作为示例,惯性质量件126可以是紧固至连杆120或插入穿过连杆120的金属铆钉,可选地,惯性质量件126的材料质量大于连杆120的材料质量。在所示出的非限制性实施方式中,第二区段124和第三区段128以彼此倾斜的关系延伸。连杆弹簧134 具有连接至连杆枢轴柱132的第一弹簧端部区段和作用于外侧释放杆108的凸缘部段上的第二弹簧端部区段。连杆120由于其质量中心经由惯性质量件126从连杆120旋转时所绕的枢轴柱132转移而是“不平衡的”,并且在图4中所示的非限制性实施方式中,该质量中心关于穿过枢轴柱132的中心的竖向轴线转移至枢轴柱132的右边,如图4中所观察到的。如此,如下文进一步论述的,连杆120 在高加速度事件中抵抗释放杆108沿逆时针方向进行的旋转。
旁路机构100可以一体结合到闭合闩锁组件20的现有部件中并且能够操作成防止闩锁机构40在闭合闩锁组件20遇到高加速度事件和/或碰撞事件时意外释放。旁路机构100的独特之处在于:旁路机构100不提供“阻挡释放”功能,而是提供部件释放链的惯性启动的“断开联接”,并且特别地提供外侧释放杆108与闩锁释放杆 92之间的惯性启动的“断开联接”。这种一体化通过消除对附加部件的需要而有效地使复杂性最小化。在操作中,从机械的角度来看,当闩锁机构40遇到来自外侧门把手17的大于预定阈值的高加速度时,连杆120会被视为处于加速参考系。具体地,由惯性质量件126 产生的惯性力——如由图4中的箭头140所指示的——出现在连杆 120的质量中心处。该惯性力在正常状态下(即,在正常使用和相对较低的加速度条件下)被经由连杆弹簧134施加至连杆120的偏置抵消。如将要讨论的,当致使惯性力大于由连杆弹簧134所施加的偏置力的情况(即,高加速度事件和/或碰撞事件)出现时,连杆 120抵抗经由连杆弹簧134施加至连杆120的偏置而相对于外侧释放杆108从相对于闩锁释放杆92的第一位置或“联接”位置旋转至第二位置或“断开联接”位置。连杆120抵抗由连杆弹簧134所给予的偏置而进行的这种枢转(旋转)运动得到由于施加至平移部件 106的加速运动而相对于作用在连杆120上的合力矢量偏移的惯性质量件126的帮助,如下文更详细地讨论的。
图5A至图5C示出了一系列平面图,这些平面图用于示出在正常(即,低加速度)事件期间外侧门把手17经由外侧释放机构102 的致动来将门14解除闩锁并打开的使用。在外侧门释放操作之前,闭合闩锁组件20被闩锁和解锁,其中,棘轮44位于其主撞销捕获位置,棘爪46位于其棘轮保持位置,锁定杆90位于其解锁位置,闩锁释放杆92位于其静止位置,外侧释放杆108位于其非致动位置,并且连杆120位于其相对于闩锁释放杆92的联接位置。具体地,在连杆120处于其联接位置的情况下,连杆120能够操作成将驱动凸耳(即,闩锁构件)130联接至闩锁释放杆92,使得连杆120的驱动凸耳130与闩锁释放杆92机械地接合以建立旁路机构100的“联接”模式。更具体地,闩锁释放杆92形成有驱动凸耳138,驱动凸耳138构造成被选择性地保持在形成于连杆120上的驱动凸耳130 中的叉形驱动凹口133内。将连杆120联接至闩锁释放杆92的其它构型也是可能的。
图5A示出了由箭头142指示的经由外侧门把手17的致动而被施加至释放线缆/杆状件106的正常的低加速度输入力的产生。这个动作导致外侧释放杆108绕第一行进弧从其未致动位置朝向第二位置或“致动”位置(图5C)的枢转运动。图5B示出了中间释放位置,在该中间释放位置处,外侧释放杆108和连杆120的运动导致闩锁释放件92上的驱动凸耳138进入驱动凸耳130上的叉形驱动凹口133,叉形驱动凹口133又开始导致闩锁释放杆92绕枢轴104从其静止位置朝向其致动位置旋转,同时锁定杆90保持处于其解锁位置。最后,图5C示出了完全释放位置,在该完全释放位置处,外侧释放杆108和连杆120的运动(由于释放线缆/杆状件106的运动) 致使闩锁释放杆92移动到其致动位置。因此,外侧释放杆108和连杆120在正常操作下直接响应于平移部件106的运动而移动。如上所述,闩锁释放杆92至其致动位置的运动致使棘爪46从其棘轮保持位置(直接地或间接地)移动到其棘轮释放位置从而允许棘轮44 旋转至其撞销释放位置,以使得门14可以被打开。因此,在上文提到的操作中,闩锁释放杆92操作性地联接至棘爪46,使得闩锁释放杆92从其静止位置到其致动位置的运动导致了棘爪46经由连杆 120与外侧释放杆108的对应运动而从其棘轮保持位置到其棘轮释放位置的对应运动。要注意的是,在门14的这种常规低加速度打开 (经由外侧门把手17和外侧把手致动的释放机构102的预期的正常致动)期间,由连杆弹簧134施加于连杆120上的偏置力足以抵消由质量件126施加至连杆120的低惯性力140,从而将连杆120保持在其联接位置使得旁路机构100以其联接模式操作。连杆120绕枢轴122旋转通过与外侧释放杆108的第一行进弧相同或大致相同 (指的是由于连杆弹簧134的较小偏转而导致的略微不同,但不是实质上的不同或明显不同)的行进弧,以允许门在这些低加速度条件下打开。
图6A和图6B示出了当如由箭头144指示的高加速度输入力经由外侧门把手17和/或经由外侧把手致动的释放机构102而被施加至旁路机构100时的一系列视图。要注意的是,图6A与图5A大致相同,其示出了部件在高加速度力144施加之前的初始位置。具体地,闭合闩锁组件20被闩锁和解锁,其中,棘轮44处于其主撞销捕获位置,棘爪46处于其棘轮保持位置,锁定杆90处于其解锁位置,闩锁释放杆92处于其静止位置,并且连杆120处于其联接位置。然而,旋转箭头146此时示出当施加于不平衡连杆120的惯性力140 克服了连杆弹簧134的偏置时连杆120相对于外侧释放杆108绕枢轴122沿着与第一行进弧不同的第二行进弧的旋转运动。这个动作导致连杆120的驱动凸耳(即,闩锁构件)130旋转至与闩锁释放杆92上的驱动凸耳138断开接合的位置以建立旁路机构100的“断开联接”模式,在该“断开联接”模式,连杆120位于其相对于闩锁释放杆92的断开联接位置。这样,由于外侧释放杆108朝向其致动位置的运动而引起的连杆120的后续运动不会导致闩锁释放杆92 响应于由平移部件106施加的高加速度输入力144而从其静止位置移动到其致动位置,由此闭合闩锁组件20保持处于其闩锁和解锁模式并且门14保持关闭。相应地,外侧释放杆108和连杆120在高加速度输入条件下直接响应于平移部件106的运动而移动。应当认识到,第二行进弧根据所作用的力的大小可以每次不同,这给出下述可能:惯性质量件126和连杆120在联接位置与断开联接位置之间行进的路径不受诸如槽之类的预定路径的限制,而是,连杆120行进所沿的路径是不受限制的且关于由连杆120绕枢轴柱110、132的相对旋转所确定的复合路径“自由转动”。在高加速度输入力144 移除之后,外侧释放杆108和连杆120在偏置构件112、134的偏置下将自动地返回至图6A中所示的位置,由此使连杆120自动地复位至其联接位置使得旁路机构100复位至其联接模式。
现参照图7A和图7B,部件被示出为其中闭合闩锁组件20以其闩锁和锁定模式操作,使得棘轮44位于其主撞销捕获位置,棘爪 46位于其棘轮保持位置,锁定杆90位于其锁定位置,闩锁释放杆 92位于其静止位置,并且连杆120位于第三位置或“旁路”位置。应该注意的是,当锁定杆90绕枢转点104旋转到其锁定位置时,形成在锁定杆90上的旁路凸耳160与连杆120上的驱动凸耳130机械地接合,以将连杆120物理地保持和维持处于其旁路位置。在连杆 120保持处于其旁路位置的情况下,再次使驱动凸耳130抵抗连杆弹簧134的偏置相对于外侧释放杆108旋转并且与闩锁释放杆92 上的驱动凸耳138保持断开接合。这样,当正常的低加速度输入力 142经由外侧门把手17而施加至线缆/杆状件106时,这种动作不会导致闩锁机构40的释放。与连杆120相关联的旁路位置和断开联接位置可以是相似的,但是锁定杆90的尺寸和构型可以决定这种布置。
现参照图8A至图8C,惯性启动的旁路机构100A的替代性实施方式被示出为操作性地位于闩锁释放机构91A的闩锁释放杆92A 与把手释放杆之间,作为示例而非限制性地,把手释放杆比如为与外侧把手致动的释放机构102A相关联的外侧释放杆108A,外侧把手致动的释放机构102A又机械地连接至外侧门把手17。闩锁机构 40还是被示出为包括棘轮44和棘爪46,棘轮44和棘爪46构造成如前所述作用。可以使用旁路机构100A来替代在闭合闩锁组件20 中使用的旁路机构100(图4至图7),以提供分别在与外侧门把手 17的致动相关联的正常的低加速度作用期间和在外侧门把手17上的惯性产生的高加速度作用期间建立的联接模式和断开联接模式。带有“A”后缀的共同的附图标记用于标识与先前所述的部件类似的部件。一般而言,图4至图7的旁路机构100构造成提供连杆120 与闩锁释放杆92之间的“旋转”型的相互作用,而图8A至图8C 的旁路机构100A构造成提供连杆120A与闩锁释放杆92A之间的“推动”型的相互作用,从以下描述中会更好地理解。
闩锁释放杆92A被示出为经由与闩锁机构40的棘爪46共享的共同的枢轴柱54A安装至闩锁壳体42。释放杆弹簧105A构造成在正常状态下将闩锁释放杆92A朝向其静止位置(如图示)偏置。在图8B中,外侧把手致动的释放机构102A被示出为包括如释放线缆或杆状件的连接装置106A,连接装置106A具有连接至外侧门把手 17的第一端部和连接至外侧释放杆108A的第二端部。如所看到的,外侧释放杆108A也与棘爪46和闩锁释放杆92A共享共同的枢轴柱 54A。由箭头112A示意性示出的外侧释放杆弹簧在正常状态下将外侧释放杆108A朝向其非致动位置偏置。旁路机构100A包括“不平衡”连杆120A,“不平衡”连杆120A具有第一区段122A、第二区段124A和第三区段128A,其中,第一区段122A以可枢转的方式安装至外侧释放杆108A;第二区段124A支承惯性质量件126A;第三区段128A形成有也被称为驱动凸耳130A的闩锁构件,该闩锁构件限定了联接凹口133A。连杆120A的第一区段122A限定了延伸穿过形成于外侧释放杆108A中的孔口的一体式连杆枢轴柱 132A。连杆弹簧134A在连杆枢轴柱132A与外侧释放杆108A之间作用。
如先前所讨论的,从机械的角度来看,当闩锁机构40受到/遇到来自外侧门把手17的高加速度负载时,连杆120A用作加速参考系。具体地,由惯性质量件126A产生的惯性力——如由图8B中的箭头140A所指示的——出现在连杆120A的质量中心处。该惯性力在正常状态下(即,在正常使用和相对较低的加速度条件下)被由连杆弹簧134A施加至连杆120A的偏置抵消。然而,当施加在连杆 120A上的惯性力大于连杆弹簧134A的偏置力的情况(即,高加速度事件和/或碰撞事件)发生时,连杆120A抵抗由连杆弹簧134A 所给予的偏置而相对于外侧释放杆108A从其相对于闩锁释放杆 92A的联接位置(图8A,图8B)旋转至其断开联接位置(图8C)。如将要详细描述的,当连杆120A位于其联接位置时,旁路机构100A 以其联接模式操作,并且当连杆120A位于其断开联接位置时,旁路机构100A以其断开联接模式操作。
图8A和图8B示出在正常的预期低加速度的外侧门释放操作开始之前的当闭合闩锁组件20被闩锁(和解锁)时的闩锁机构40的部件、闩锁释放机构91A的部件、外侧释放机构102A的部件和旁路机构100A的部件。具体地,棘轮44位于其主撞销捕获位置,棘爪46位于其棘轮保持位置,棘轮释放杆92A位于其静止位置,外侧释放杆108A位于其非致动位置,并且连杆120A位于其联接位置。设置有诸如铆钉47之类的连接特征以将棘爪46直接连接以便绕枢轴柱54A与闩锁释放杆92A共同运动。另外,在连杆120A位于其联接位置的情况下,形成在闩锁释放杆92A上的闩锁凸耳138A与形成在连杆120A上的驱动凸耳130A中的也被称为联接凹口133A 的联接肩部或突起机械地接合。如图8B中由箭头142A所指示的经由外侧门把手17的正常的预期致动而施加至连接装置106A的低加速度输入力的产生导致外侧释放杆108A绕枢轴柱54A从其非致动位置朝向其致动位置枢转运动。在连杆120A处于其联接位置的情况下,外侧释放杆108A的这种枢转运动导致连杆120A从原位置(图 8A)沿箭头135的方向朝向释放位置(未示出)滑动运动。由于连杆120A上的联接凹口133A与闩锁释放杆92A上的闩锁凸耳138A 之间所建立的机械“联接”连接,连杆120A的这种滑动运动使闩锁释放杆92A移动(即“推动”闩锁释放杆92A),从而使闩锁释放杆92A绕枢轴柱54A从其静止位置枢转到其致动位置。这样,棘爪46通过闩锁释放杆92A而被移动至其棘轮释放位置从而允许棘轮44旋转到其撞销释放位置。要注意的是,在门14经由外侧门把手17的致动而进行的这种正常的低加速度打开期间,由连杆弹簧 134A施加的偏置力足以抵消由质量件126A施加至连杆120A的惯性力140A,由此在连杆120A在原位置与释放位置之间滑动时将连杆120A保持处于其联接位置。
相比之下,图8C示出了当闭合闩锁组件20被闩锁时如由箭头 144A指示的高加速度力经由外侧门把手17和/或经由外侧释放机构 102A被施加到旁路机构100A的情况。箭头146A示出当施加在连杆120A上的惯性力144A克服了连杆弹簧134A的偏置时连杆120A 相对于外侧释放杆108A绕枢轴柱132A从其联接位置至其断开联接位置的旋转运动。这个动作导致驱动凸耳130A上的联接凹口133A 移动到与闩锁释放杆92A上的闩锁凸耳138A断开接合的位置,由此建立了旁路机构100A的断开联接模式。这样,连杆120A从其原位置至其释放位置的后续滑动运动不会导致闩锁释放杆92A响应于高加速度力144A而从其静止位置移动至其致动位置,由此闭合闩锁组件20被保持处于其闩锁模式使得门14保持闩锁和关闭。在高加速度输入力144A移除之后,外侧释放杆108A和连杆120A返回到图8A和图8B中所示的位置,由此使连杆120A自动地复位至其联接位置使得旁路机构100A复位至其联接模式。
应当理解的是,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真正范围的情况下,外侧释放杆108A可以作为组合的内侧/外侧释放构件使用,或者在替代方案中可以作为为内侧把手致动的释放机构的一部分的内侧把手释放杆使用,从而防止闩锁机构40从乘客车厢内部的高加速度意外释放。另外,尽管图8A至图8C没有示出诸如图4至图7的锁定杆 90之类的锁定杆,但仍可以理解的是,还是可以使用这种锁定杆,并且这种锁定杆能够操作成处于解锁位置以允许连杆120A的运动以及处于锁定位置以将连杆120A保持处于旁路位置。图8A至图 8C还示出了与闭合闩锁组件20相关联的内侧把手致动的释放机构 170,并且内侧把手致动的释放机构170布置成响应于内侧门把手 16的致动而使闩锁释放杆92A在其静止位置与其致动位置之间移动。
现在参照图9A和图9B,惯性启动的旁路机构100B的另一替代性实施方式示出为操作性地位于闩锁释放机构91B的闩锁释放杆 92B与把手释放杆之间,作为示例而非限制性地,该把手释放杆比如为外侧把手致动的释放机构102B的外侧释放杆108B,外侧把手致动的释放机构102B又操作性地连接至外侧门把手17。闩锁机构 40还是被示出为包括构造成如先前所述作用的棘轮44和棘爪46。可以使用旁路机构100B来代替闭合闩锁组件20中的旁路机构100 (图4至图7)和旁路机构100A(图8A至图8C),以提供分别在正常惯性动作(与外侧门把手17的有意致动相关联的低加速度动作)期间和意外惯性动作(与施加至外侧门把手17或闭合闩锁组件 20的意外冲击和/或力相关联的高加速度动作)期间建立的联接模式和断开联接模式。带有“B”后缀的共同的附图标记用于标识与先前所描述的那些部件相似的部件。一般而言,旁路机构100B构造成在连杆120B与闩锁释放杆92B之间提供“拉动”型相互作用,该“拉动”型相互作用不同于旁路机构100的旋转相互作用和旁路机构100A的推动型相互作用。
闩锁释放杆92B示出为经由与棘爪46共享的共同的枢轴柱54B 安装至闩锁壳体42。驱动销或铆钉47连接闩锁释放杆92B以用于与棘爪46共同运动,使得闩锁释放杆92B在其静止位置与棘爪释放位置之间的运动导致棘爪46在其棘轮保持位置与棘轮释放位置之间移动。释放杆弹簧105B将闩锁释放杆92B朝向其静止位置偏置。外侧释放杆108B示出为经由枢轴柱110B以可枢转的方式安装至闩锁壳体42,而外侧释放杆偏置弹簧112B将外侧释放杆108B朝向其非致动位置(图9A)偏置。旁路机构100B包括不平衡连杆120B,不平衡连杆120B具有第一区段122B、第二区段124B和第三区段 128B,其中,第一区段122B以可枢转的方式安装至外侧释放杆 108B,第二区段124B支承惯性质量件126B,第三区段128B形成有也称为闩锁凸耳130B的闩锁构件,其中,闩锁凸耳130B通过示例而非限制性的方式示出为在第三区段128B的端部处呈钩形。第一区段122B位于第二区段124B与第三区段128B的中间,并且第一区段122B限定延伸穿过形成在外侧释放杆108B中的孔口的一体式枢轴柱132B。由箭头134B示意性地示出的连杆弹簧在连杆120B 与外侧释放杆108B之间作用,以在正常状态下将连杆120B朝向其联接位置偏置。由质量件126B在正常的预期致动期间施加的惯性力140B被弹簧134B抵消以将连杆120B定位并保持在其联接位置。然而,当比弹簧134B的偏置力大的惯性力经由外侧门把手17或外侧释放杆108B施加在旁路机构100B上的情形(即,由高加速度事件和/或碰撞事件产生)发生时,连杆120B相对于闩锁释放杆108B 从其联接位置(图9A)枢转到其断开联接位置(图9B),这使闩锁凸耳130B移动至与驱动销47未对准的位置。该动作操作为将旁路机构100B从其联接模式(图9A)转换到其断开联接模式(图9B)。
图9A示出了在低加速度外侧门释放操作开始之前的当闭合闩锁组件20被闩锁(以及在一体结合有锁定机构的情况下闭合闩锁组件被解锁)时的闩锁机构40的部件、闩锁释放机构91B的部件、外侧把手致动的释放机构102B的部件和旁路机构100B的部件。具体地,棘轮44位于其撞销捕获位置,棘爪46位于其棘轮保持位置,闩锁释放杆92B位于其静止位置,外侧释放杆108B位于其非致动位置,并且连杆120B位于其联接位置。在连杆120B位于其联接位置的情况下,闩锁凸耳130B被对准以与驱动销47接合。经由外侧把手17施加至连接装置106B的正常的低加速度输入力142B的产生致使外侧释放杆108B绕枢轴110B朝向其非致动位置运动。外侧释放杆108B的这种枢转运动导致对连杆120B的大致直的拉动作用,使得连杆120B从原位置(图9A)沿由箭头135B指示的方向朝向释放位置(未示出)移动。
连杆120B的这种滑动拉动型运动使闩锁凸耳130B保持与驱动销47对准,以接合驱动销47并迫使闩锁释放杆92B从其静止位置移动到其致动位置,由此也使棘爪46从其棘轮保持位置移动到其棘轮释放位置以释放闩锁机构40。应当指出的是,在经由外侧门把手 17的致动而施加至外侧释放杆108B的这种有意的输入力期间,弹簧134B的施加在连杆120B上的偏置力足以抵消由质量件126B施加于连杆120B的相对较小的惯性力140B,由此当连杆120B在其原位置与其释放位置之间移动时将连杆120B相对于驱动销47保持处于其联接位置。
相比之下,图9B示出了当闭合闩锁组件20被闩锁时高加速度力144B经由外侧把手17和/或经由外侧释放机构102B施加至旁路机构100B的情况。箭头146B示出当由质量件126B施加的惯性力 140B克服了弹簧134B的偏置时,连杆120B绕枢轴柱132B相对于外侧释放杆108B从其联接位置至其断开联接位置的枢转运动。这样,闩锁凸耳130B此时其位置与驱动销47未对准,使得连杆120B 在其原位置与其释放位置之间的拉动型运动不会导致闩锁机构40 的释放,并且闭合闩锁组件20保持处于其闩锁模式。在施加于连杆 120B的高加速度惯性负载移除之后,旁路机构100B自动地复位至其联接模式使得连杆120B处于其联接位置。应当指出的是,连杆 120B的质量中心“x”位于连杆120B在外侧释放杆108B上的枢轴点上方。
图10A至图10D示出了惯性启动的旁路机构100C的又一替代性实施方式,惯性启动的旁路机构100C示出为操作性地位于闩锁释放机构91C的闩锁释放杆92C与闩锁机构40的棘爪46之间。在该布置中,连杆120C绕枢轴180以可枢转的方式连接至闩锁释放杆92C,并且连杆120C包括第一区段122C、第二区段124C和第三区段128C,其中,第一区段122C与枢轴180相关联,第二区段 124C支承质量件126C,第三区段128C具有也称为闩锁凸耳130C 的闩锁构件,闩锁凸耳130C构造成与棘爪46上的驱动销47C选择性地接合。在该布置中,连杆120C此时用于在高加速度事件(即,与通常在事故中遇到的意外冲击和/或力相关联的高加速度动作)发生在外侧释放杆108C或内侧释放机构170C中的任一者上的情况下从其联接位置(图10A至图10C)转换至其断开联接位置(图10D)。图10C最佳地示出了当连杆120C位于其联接位置时,闩锁凸耳 130C与驱动销47C的接合。在该位置中,在正常加速度下(与外侧门把手/内侧门把手的有意致动相关联的低加速度动作),闩锁释放杆92C经由诸如外侧释放杆108C或内侧释放杆182之类的把手释放杆从其非致动位置至其致动位置的有意运动导致了棘爪46经由闩锁凸耳130C与驱动销47C的接合而从其棘轮保持位置至棘轮释放位置的期望运动。相比之下,图10D示出了闩锁释放杆92C的比如通常在碰撞中经历的突然且快速的加速使惯性力184克服了连杆弹簧134C的偏置并且使连杆120C枢转至闩锁凸耳130C移离驱动销47C的位置。
本公开的旁路装置被一体结合到另外常规的外侧释放机构的部件中,使得不需要独立的惯性启动的安全系统或装置,从而提供了复杂性降低以及成本和包装要求降低的优点。本公开设想了构造成包括平移部件的等同替代方案,该平移部件经历了高于预定加速度阈值(PAT)的加速度,该加速度使惯性质量部件移动(即旋转、枢转、平移等),由此联接部件可以从相对于闩锁释放部件的联接相互作用移动至断开联接相互作用以提供自由转动惯性旁路装置,该自由转动惯性旁路装置改进了常规的阻挡装置,常规的阻挡装置可能会由于作用在这种阻挡部件上的这种高的加速度力而被损坏。换句话说,对于平移部件的加速度小于PAT的情况,联接部件(连杆) 保持相对于闩锁释放部件联接,使得闩锁释放功能被保持和预期,外侧把手17的选择性致动提供闭合闩锁组件20的手动致动并且因此提供门14的期望打开。相比之下,对于平移部件的加速度超过 PAT的情况,联接部件(连杆)相对于闩锁释放部件移动以建立联接部件与闩锁释放部件之间的断开联接相互作用,由此闩锁释放功能被绕过并且闭合闩锁组件20保持处于其闩锁和解锁模式以将闭合面板(例如,门14)保持处于其闭合位置。从功能上来说,如果由连杆弹簧施加的弹簧力(FS)大于施加至把手的输入力(FH)和施加至闭合闩锁组件20的冲击力(FI),则连杆将保持位于其联接位置。相比之下,如果弹簧力(FS)小于把手力(FH)或冲击力(FI),则连杆将由于弹簧力FS无法克服抵抗的惯性力而绕其惯性质量件旋转。
出于说明和描述的目的已经提供了各实施方式的前述描述。这些描述并不意在穷举或限制本公开。特定实施方式的各个元件或特征通常并不局限于该特定实施方式,而是如果适用,则即使在没有具体地示出或描述的情况下,也能够相互交换,或者可以在选定实施方式中使用。特定实施方式的各个元件或特征还可以以许多方式进行改变。这些变型并不被视为是与本公开相背离的,并且所有这些改型均意在包括于本公开的范围内。
文中所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特定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并且并非意在为限制性的。如文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该”也可以意在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另有明确说明。术语“包含”、“包括”、“包括有”以及“具有”是包括性的,并因此指定所阐述的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不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 或其组的存在或增加。文中所描述的方法步骤、过程及操作不应当被解释为必须要求以所论述或说明的特定次序来完成,除非具体指明为完成的次序。还应当理解的是,可以采用另外的步骤或替代性步骤。
当元件或层被称为“在…上”、“接合至”、“连接至”或者“联接至”另一元件或层时,该元件或层可以直接在其他元件或层上、与其他元件或层接合、连接或者联接,或者可以存在中间元件或中间层。相比之下,当元件被称为“直接在…上”、“直接接合至”、“直接连接至”或者“直接联接至”另一元件或层时,可以没有中间元件或中间层。应当以相同的方式来理解用以描述元件之间关系的其他用词(例如,“在…之间”与“直接在…之间”,“邻近”与“直接邻近”等等)。如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相关列出的项的任意和所有组合。
尽管本文中可以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区段,但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区段不应当被这些术语限定。这些术语可以仅用于区别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区段与另一区域、层或区段。术语比如“第一”、“第二”以及其他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意味着顺序或次序,除非上下文清楚表明。因此,下面所论述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区段能够被称为是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区段,而不脱离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教示。
为了便于进行描述,本文中可以使用与空间相关的术语比如“内”、“外”、“位于…之下”、“位于…下方”、“下”、“位于…上方”、“上”、“顶部”、“底部”以及类似术语以描述如附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另一(些)元件或特征的关系。与空间相关的术语可以意在包括除了附图中所描绘的取向之外装置在使用或操作时的不同的取向。例如,如果附图中的装置被翻转,则被描述为在其他元件或特征“下方”或“之下”的元件然后将被定向在其他元件或特征的“上方”。因此,示例性术语“位于…下方”能够包括上方和下方两种取向。装置可以被另外地定向(旋转一定角度或以其他取向旋转)并且可以相应地解释本文中所使用的与空间相关的描述。
Claims (10)
1.一种闭合闩锁组件(20),包括:
闩锁机构(40),所述闩锁机构(40)包括棘轮(44)、棘爪(46)、棘轮偏置构件(74)和棘爪偏置构件(72),其中,所述棘轮(44)能够在撞销捕获位置与撞销释放位置之间移动,所述棘爪(46)能够在用于将所述棘轮(44)保持在其撞销捕获位置的棘轮保持位置与用于允许所述棘轮(44)移动至其撞销释放位置的棘轮释放位置之间移动,所述棘轮偏置构件(74)能够操作成将所述棘轮(44)朝向其撞销释放位置偏置,所述棘爪偏置构件(72)能够操作成将所述棘爪(46)朝向其棘轮保持位置偏置;
闩锁释放机构(91),所述闩锁释放机构(91)具有闩锁释放杆(92、92A、92B、92C)和闩锁释放杆弹簧(105、105A、105B、105C),其中,所述闩锁释放杆(92、92A、92B、92C)能够在静止位置与致动位置之间移动,所述闩锁释放杆弹簧(105、105A、105B、105C)能够操作成将所述闩锁释放杆(92、92A、92B、92C)朝向其静止位置偏置,所述闩锁释放杆(92、92A、92B、92C)操作性地联接至所述棘爪(46)使得所述闩锁释放杆(92、92A、92B、92C)的从其静止位置至其致动位置的运动导致所述棘爪(46)的从其棘轮保持位置至其棘轮释放位置的对应运动;
把手致动的释放机构(102、102A、102B、102C),所述把手致动的释放机构(102、102A、102B、102C)具有联接至把手(16、17)的平移部件(106、106A、106B、106C)和联接至所述平移部件(106、106A、106B、106C)的把手释放杆(108、108A、108B、108C);以及
惯性启动的旁路机构(100、100A、100B、100C),所述惯性启动的旁路机构(100、100A、100B、100C)包括连杆(120、120A、120B、120C)和连杆弹簧(134、134A、134B、134C),其中,所述连杆(120、120A、120B、120C)具有以可枢转的方式联接至所述把手释放杆(108、108A、108B、108C)的第一区段(122、122A、122B、122C),所述连杆弹簧(134、134A、134B、134C)在所述把手释放杆(108、108A、108B、108C)与所述连杆(120、120A、120B、120C)之间作用,所述连杆(120、120A、120B、120C)具有带有闩锁构件(130、130A、130B、130C)的第二区段(124、124A、124B、124C)和带有惯性质量件(126、126A、126B、126C)的第三区段(128、128A、128B、128C),
其中,所述惯性质量件(126、126A、126B、126C)响应于施加至所述平移部件(106、106A、106B、106C)的大于预定加速度阈值的加速度而使所述连杆(120、120A、120B、120C)从联接位置移动至断开联接位置,其中,所述连杆(120、120A、120B、120C)在其联接位置能够操作成将所述闩锁构件(130、130A、130B、130C)联接至所述闩锁释放杆(92、92A、92B、92C),并且所述连杆(120、120A、120B、120C)在其断开联接位置能够操作成将所述闩锁构件(130、130A、130B、130C)与所述闩锁释放杆(92、92A、92B、92C)断开联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闭合闩锁组件,其中,所述连杆(120、120A、120B、120C)在施加至所述平移部件(106、106A、106B、106C)的所述加速度小于所述预定加速度阈值时能够操作成处于其联接位置以使所述闩锁构件(130、130A、130B、130C)响应于所述把手致动的释放机构(102、102A、102B、102C)的致动而接合所述闩锁释放杆(92、92A、92B、92C)并使所述闩锁释放杆(92、92A、92B、92C)从其静止位置移动到其致动位置,从而建立所述惯性启动的旁路机构(100、100A、100B、100C)的联接模式,并且其中,所述连杆(120、120A、120B、120C)在所述加速度超过所述预定加速度阈值时能够操作成处于其断开联接位置以使所述闩锁构件(130、130A、130B、130C)响应于所述把手致动的释放机构(102、102A、102B、102C)的致动而定位成与所述闩锁释放杆(92、92A、92B、92C)断开接合以使得所述闩锁释放杆(92、92A、92B、92C)被保持在其静止位置,从而建立所述惯性启动的旁路机构(100、100A、100B、100C)的断开联接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闭合闩锁组件,其中,所述连杆(120、120A、120B、120C)在所述加速度小于所述预定加速度阈值时沿着第一行进弧枢转并且在所述加速度大于所述预定加速度阈值时沿着第二行进弧枢转,其中,所述第一行进弧不同于所述第二行进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闭合闩锁组件,其中,所述把手释放杆(108、108A、108B、108C)在所述加速度小于所述预定加速度阈值时沿着所述第一行进弧枢转。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闭合闩锁组件,其中,所述惯性质量件(126、126A、126B、126C)和所述连杆(120、120A、120B、120C)在所述联接位置与所述断开联接位置之间行进的路径不受预定路径的限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闭合闩锁组件,其中,所述连杆(120、120A、120B、120C)的所述闩锁构件(130、130A、130B、130C)在从所述联接位置朝向所述断开联接位置移动时移动离开与所述闩锁释放杆(92、92A、92B、92C)的接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闭合闩锁组件,还包括锁定机构,所述锁定机构具有锁定杆(90),所述锁定杆(90)能够在解锁位置与锁定位置之间移动,其中,所述棘爪(46)在所述锁定杆(90)处于其解锁位置时被允许移动至其棘轮释放位置,并且所述棘爪(46)在所述锁定杆(90)处于其锁定位置时被保持在其棘轮保持位置,并且其中,所述锁定杆(90)在所述锁定杆(90)处于其锁定位置时将所述连杆(120、120A、120B、120C)保持在其断开联接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闭合闩锁组件,其中,所述惯性质量件(126、126A、126B、126C)由于施加至所述平移部件的所述加速度而相对于作用在所述连杆(120、120A、120B、120C)上的合力矢量偏移。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闭合闩锁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区段(122、122A、122B、122C)位于所述第二区段(124、124A、124B、124C)与所述第三区段(128、128A、128B、128C)的中间,并且其中,所述第三区段(128、128A、128B、128C)从所述第一区段(122、122A、122B、122C)延伸至自由端部,所述惯性质量件(126、126A、126B、126C)与所述自由端部相邻。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闭合闩锁组件,其中,所述第二区段(124、124A、124B、124C)和所述第三区段(128、128A、128B、128C)以彼此倾斜的关系延伸。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201762443026P | 2017-01-06 | 2017-01-06 | |
US62/443,026 | 2017-01-06 | ||
US201762540853P | 2017-08-03 | 2017-08-03 | |
US62/540,853 | 2017-08-03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278053A CN108278053A (zh) | 2018-07-13 |
CN108278053B true CN108278053B (zh) | 2021-09-14 |
Family
ID=626366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016050.7A Active CN108278053B (zh) | 2017-01-06 | 2018-01-08 | 用于闭合闩锁组件的自由转动惯性机构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80195315A1 (zh) |
CN (1) | CN108278053B (zh) |
DE (1) | DE102018200158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14002168A1 (de) * | 2014-02-19 | 2015-08-20 | Kiekert Aktiengesellschaft | Schloss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US20200080348A1 (en) * | 2018-09-12 | 2020-03-12 | Magna Closures Inc. | Load equalizer for latches of closure panels in motor vehicles |
US11761248B2 (en) * | 2018-12-13 | 2023-09-19 | Kiekert Ag | Latch for a motor vehicle |
JP6896976B2 (ja) * | 2019-03-22 | 2021-06-30 |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 ドアロック装置 |
JP7392588B2 (ja) * | 2020-06-24 | 2023-12-06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ドア構造 |
DE102021127985A1 (de) * | 2020-11-23 | 2022-05-25 | Magna BÖCO GmbH | Doppelzug-verriegelungssystem für den vorderen kofferraum eines kraftfahrzeugs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10049393A1 (de) * | 2010-10-26 | 2012-04-26 | Kiekert Ag | Kraftfahrzeugtürverschluss |
CN203515048U (zh) * | 2012-10-04 | 2014-04-02 |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 车门、棘爪致动装置、基于速度的闩锁释放装置 |
CN101619636B (zh) * | 2008-06-30 | 2014-06-25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用于机动车的门闩装置 |
WO2015127916A1 (de) * | 2014-02-26 | 2015-09-03 | Kiekert Aktiengesellschaft | Kraftfahrzeugtürverschluss |
CN205206529U (zh) * | 2014-12-05 | 2016-05-04 |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 车门和用于车门的闩锁组件 |
-
2018
- 2018-01-05 US US15/862,843 patent/US20180195315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8-01-08 CN CN201810016050.7A patent/CN108278053B/zh active Active
- 2018-01-08 DE DE102018200158.8A patent/DE102018200158A1/de not_active Withdrawn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619636B (zh) * | 2008-06-30 | 2014-06-25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用于机动车的门闩装置 |
DE102010049393A1 (de) * | 2010-10-26 | 2012-04-26 | Kiekert Ag | Kraftfahrzeugtürverschluss |
CN203515048U (zh) * | 2012-10-04 | 2014-04-02 |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 车门、棘爪致动装置、基于速度的闩锁释放装置 |
WO2015127916A1 (de) * | 2014-02-26 | 2015-09-03 | Kiekert Aktiengesellschaft | Kraftfahrzeugtürverschluss |
CN205206529U (zh) * | 2014-12-05 | 2016-05-04 |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 车门和用于车门的闩锁组件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DE102018200158A1 (de) | 2018-07-12 |
US20180195315A1 (en) | 2018-07-12 |
CN108278053A (zh) | 2018-07-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278053B (zh) | 用于闭合闩锁组件的自由转动惯性机构 | |
US11339590B2 (en) | Vehicle hood latch and method of unlatching a vehicle hood | |
US11933086B2 (en) | Double pull latch for closure panel such as hood | |
CN205206529U (zh) | 车门和用于车门的闩锁组件 | |
EP1136641B1 (en) | Latch mechanism | |
US8353542B2 (en) | Closure latch with inertia member | |
EP2053186B1 (en) | Device for preventing unlocking of door handle | |
US20030234544A1 (en) | Emergency-locking latch assembly for a vehicle door | |
CN108625693B (zh) | 具有防拍击闩锁机构的车辆关闭闩锁组件 | |
EP1375794A2 (en) | Inertia locking mechanism | |
US10385592B2 (en) | Latch internal mechanism | |
US9181732B2 (en) | Latch release system | |
EP1296010A2 (en) | Door release and engagement mechanism | |
WO2004011749A1 (en) | Inertia catch for a vehicle latch | |
US20030218340A1 (en) | Latch arrangement | |
EP1321612A2 (en) | A latch | |
CN114382358A (zh) | 用于机动车辆应用的车罩和前行李箱的双拉闭合闩锁组件 | |
JP7488123B2 (ja) | トランクラッチ非常時開放構造 | |
JP2006009559A (ja) | 自動車のドアラッチ | |
EP1783307A1 (en) | Latch arrangement | |
JP2001526750A (ja) | ドア機構 | |
EP1097284A1 (en) | Door mechanism | |
EP1548214A1 (en) | Inertia locking mechanism | |
CN114072563B (zh) | 具有防叩击功能的带动力系紧机构的闭合闩锁组件 | |
WO2020033619A1 (en) | Latching system for a two part detachable automotive side door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