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42208B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242208B CN108242208B CN201711434953.9A CN201711434953A CN108242208B CN 108242208 B CN108242208 B CN 108242208B CN 201711434953 A CN201711434953 A CN 201711434953A CN 108242208 B CN108242208 B CN 10824220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racket
- fixing
- plate body
- pin
- fixing pi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B—DEVICES FOR FASTENING OR SECURING CONSTRUCTIONAL ELEMENTS OR MACHINE PARTS TOGETHER, e.g. NAILS, BOLTS, CIRCLIPS, CLAMPS, CLIPS OR WEDGES; JOINTS OR JOINTING
- F16B17/00—Connecting constructional elements or machine parts by a part of or on one member entering a hole in the other and involving plastic deformation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3—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be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e.g. diod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B—DEVICES FOR FASTENING OR SECURING CONSTRUCTIONAL ELEMENTS OR MACHINE PARTS TOGETHER, e.g. NAILS, BOLTS, CIRCLIPS, CLAMPS, CLIPS OR WEDGES; JOINTS OR JOINTING
- F16B21/00—Means for preventing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a pin, spigot, shaft or the like and a member surrounding it; Stud-and-socket releasable fastenings
- F16B21/09—Releasable fastening devices with a stud engaging a keyhole slot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B—DEVICES FOR FASTENING OR SECURING CONSTRUCTIONAL ELEMENTS OR MACHINE PARTS TOGETHER, e.g. NAILS, BOLTS, CIRCLIPS, CLAMPS, CLIPS OR WEDGES; JOINTS OR JOINTING
- F16B5/00—Joining sheets or plates, e.g. panels, to one another or to strips or bars parallel to them
- F16B5/07—Joining sheets or plates, e.g. panels, to one another or to strips or bars parallel to them by means of multiple interengaging protrusions on the surfaces, e.g. hooks, coil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M—FRAMES, CASINGS OR BEDS OF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NOT SPECIFIC TO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PROVIDED FOR ELSEWHERE; STANDS; SUPPORTS
- F16M11/00—Stands or trestles as supports for apparatus or articles placed thereon ; Stands for scientific apparatus such as gravitational force meters
- F16M11/02—Heads
- F16M11/04—Means for attachment of apparatus; Means allowing adjustment of the apparatus relatively to the stand
- F16M11/041—Allowing quick release of the apparatu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M—FRAMES, CASINGS OR BEDS OF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NOT SPECIFIC TO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PROVIDED FOR ELSEWHERE; STANDS; SUPPORTS
- F16M11/00—Stands or trestles as supports for apparatus or articles placed thereon ; Stands for scientific apparatus such as gravitational force meters
- F16M11/02—Heads
- F16M11/16—Details concerning attachment of head-supporting legs, with or without actuation of locking members thereof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M—FRAMES, CASINGS OR BEDS OF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NOT SPECIFIC TO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PROVIDED FOR ELSEWHERE; STANDS; SUPPORTS
- F16M13/00—Other supports for positioning apparatus or articles; Means for steadying hand-held apparatus or articles
- F16M13/02—Other supports for positioning apparatus or articles; Means for steadying hand-held apparatus or articles for supporting on, or attaching to, an object, e.g. tree, gate, window-frame, cycle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017—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with operator interface unit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17—Mechanical details of casings
- H05K5/0234—Feet; Stands; Pedestals, e.g. wheels for moving casing on floor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3—Cov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M—FRAMES, CASINGS OR BEDS OF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NOT SPECIFIC TO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PROVIDED FOR ELSEWHERE; STANDS; SUPPORTS
- F16M2200/00—Details of stands or supports
- F16M2200/08—Foot or support base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4—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模块盖,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后方,所述显示面板结合于所述模块盖;板体,位于所述模块盖的后方;粘结构件,粘结于所述板体的前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支架,位于所述模块盖和所述板体之间,粘结于所述粘结构件;以及结合单元,位于所述模块盖和所述支架之间,将所述模块盖固定于所述支架。
Description
本申请要求享有于2016年12月27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10-2016-0180396、于2017年1月4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10-2017-0001212的权益,为了所有目的通过援引将该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并入在此,如同该专利申请在此被全部阐述一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对显示装置的多种需求呈增长的趋势。诸如液晶显示器(LCD)、等离子体显示器显示面板(PDPs)、电致发光显示器(ELDs)以及真空荧光显示器(VFDs)之类的各种显示装置已得到开发和使用,以此来满足对显示装置的各种需求。
其中,利用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的显示装置与液晶显示装置相比,亮度特征以及视角特征优异,并且,因不需要背光单元而可实现超薄型。
最近,正在对很多有关这样的显示装置的组装结构进行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以上所述的问题而提出。
并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通过固定构件贴压台架基座和台架支撑件,能够牢固地固定板体。
并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利用固定构件在斜线方向上紧固台架基座和台架支撑件,能够更加容易且快速地进行组装。
并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当将模块盖紧固于支架时,预先防止支架的后表面产生阶梯差,从而能够将支架牢固地固定于板体。
并且,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无需在板体加工额外的孔也能够紧固台架。
并且,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当台架紧固于板体时,使紧固板体的紧固装置位于板体下部,从而使紧固装置不向外部露出。
并且,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通过设计为用户在将台架组装于板体时能够容易地认知到台架的前后组装方向,从而能够预先防止错误组装。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模块盖,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后部,所述显示面板结合于所述模块盖;板体,位于所述模块盖的后部;粘结构件,粘结于所述板体的前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支架,位于所述模块盖和所述板体之间,粘结于所述粘结构件;以及结合单元,位于所述模块盖和所述支架之间,将所述模块盖固定于所述支架。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可通过固定构件贴压台架基座和台架支撑件,从而牢固地固定板体。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可利用固定构件在斜线方向上紧固台架基座和台架支撑件,从而更加容易且快速地进行组装。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当将模块盖紧固于支架时,可预先防止支架的后表面产生阶梯差,从而将支架牢固地固定于板体。由此,能够将显示面板稳定地固定于板体。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由于无需在板体加工额外的孔也可紧固台架,能够减少加工孔的工艺和费用。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由于无需在板体加工额外的孔,能够改善对于设计的自由度。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当台架紧固于板体时,通过使紧固板体的紧固装置位于板体下部,能够使紧固工具不向外部露出,从而更加改善外观。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通过设计为用户在将台架组装于板体时能够容易地认知到台架的前后组装方向,从而能够预先防止错误组装并减少组装时间。由此,在减少产品的组装时间的同时,能够提高用户的便利性。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通过在台架和板体之间形成缓冲构件,能够与多种外部环境相适应地进行应用。由此,可根据外部环境来改变缓冲构件的厚度以及硬度等条件,从而能够牢固地固定台架和板体。因此,能够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被包括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且并入本申请文件并构成本申请文件的一部分的附图图解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其连同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至图5B是示出与本发明相关的显示装置的一例的图。
图6A至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板体和支架的一例的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板体和支架的示例的图。
图12至图13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固定销的示例的图。
图14至图17是示出将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固定销紧固于固定凸出构件的过程的示例的图。
图18A至图20是示出将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头部在安装有固定销的支架上安装的过程的示例的图。
图21至图26B是示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头部在安装有固定销的支架上安装的过程的示例的图。
图27A以及图27B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板体的后表面安装有增强膜的一例的图。
图28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台架安装于板体的一例的图。
图29是示出分解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台架的一例的图。
图30是示出图28的侧面的一例的图。
图3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主体的下表面的一例的图。
图32是示出分解图30的侧面的一例的图。
图33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主体上安装的支撑调节构件的一例的图。
图34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支撑调节构件和支撑引导部的关系的一例的图。
图35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固定构件、紧固调节孔、固定槽间的宽度的一例的图。
图36A至图38B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板体上安装台架的动作的示例的图。
图39是示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台架安装于板体的一例的图。
图40A至图42B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板体设置台架的动作的示例的图。
图43是示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台架安装于板体的一例的图。
图44是示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台架安装于板体的侧面的一例的图。
图45A至图45D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板体形成防错误组装部的多种示例的图。
图46以及图47是示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台架错误组装于板体的示例的图。
图48是示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台架安装于板体的一例的图。
图49是示出分解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台架的一例的图。
图50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示出粘结构件沿着引导线贴附于板体的图。
图51A以及图51B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示出台架支撑件贴附于粘结构件的图。
图52A以及图52B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示出将台架支撑件插入到台架基座的图。
图53A以及图53B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示出在形成有台架引导件的台架支撑件插入台架基座的动作的图。
图54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示出插入到台架支撑件的台架基座的下部的图。
图55以及图56是示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防间隙凸起和防间隙槽的图。
图57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示出通过固定构件来紧固台架支撑件和台架基座的图。
图58A以及图58B是示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固定构件在第一方向上紧固于台架之前和紧固于台架之后的图。
图59A以及图59B是示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固定构件在第一方向或者第二方向上紧固于台架的图。
图60是示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台架支撑件的另一例的图。
图61是示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缓冲构件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由于本发明可以多种方式进行变形并具有多种形态,具体的实施例示出于本发明的附图并详细描述于本发明的说明书。但是,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具体的披露的实施例,而是包含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和技术范围内的所有变形、均等物以及替代物。
术语“第一”、“第二”等被用于描述多种结构要素,但是所述结构要素并不限定于这样的术语。所述术语仅是用于将一个结构要素与其他结构要素相区分。例如,在不背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第一结构要素可以被指定为第二结构要素。另一方面,第二结构要素可以被指定为第一结构要素。
术语“和/或”不仅包含多个相关结构要素的组合,还包含来自所述多个相关结构要素的任一结构要素。
当任意的一个结构要素被描述为“连接于”或“联结于”另一结构要素时,应当被理解为,即便所述任意的一个结构要素直接连接或联结于所述第二结构要素,其他结构要素仍然可能存在于他们之间。反之,当任意的一个结构要素被描述为“直接连接于”或“直接联结于”另一结构要素时,应当被理解为,他们之间不存在其他结构要素。
本发明中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具体的实施例或例子,而其并非意在限定本发明。除非在上下文中有显然不同的含义,单数的表达方式包含复数的表达方式。
在本申请中,“包括”或“具有”等术语仅是为了指定说明书上记载的特征、数字、步骤、动作、结构要素、部件或其组合的存在,而并不意在排除一个或其以上的其他特征或数字、步骤、动作、结构要素、部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的可能性。
除非在此特别地进行定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给出的包括技术性或科学性术语在内的术语的含义。除非在此清楚地进行定义,如词典中定义的术语、常用的术语等应当被理解为是技术文档中使用的含义,而不应被理解为是理想的或过于正式的含义。
以下举出例示性的实施例提供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以向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加完整地描述本发明。因此,为了清楚地描述本发明,附图中可能会夸张示出结构要素的形状和尺寸。
以下,对于显示面板,虽然以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为一例进行说明,但是能够适用本发明的显示面板并不限于OLED板体,也可以是等离子显示面板(Plasma Display Panel,PDP)、场发射显示面板(Field Emission Display,FED)、液晶板体(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
参照图1,显示面板100或者头部10可包括:第一长边LS1(First Long Side);第二长边LS2(Second Long Side),与第一长边LS1相向;第一短边SS1(First Short Side),与第一长边LS1以及第二长边LS2相邻;以及第二短边SS2(Second Short Side),与第一短边SS1相向。
其中,可将第一短边区域SS1称作第一侧面区域(First side area);将第二短边区域SS2称作第二侧面区域(Second side area),其与第一侧面区域相向;将第一长边区域LS1称作第三侧面区域(Third side area),其与第一侧面区域和第二侧面区域相邻并位于第一侧面区域和第二侧面区域之间;将第二长边区域LS2称作第四侧面区域(Fourth sidearea),其与第一侧面区域和第二侧面区域相邻并位于第一侧面区域和第二侧面区域之间且与第三侧面区域相向。
另外,为了便于说明,虽然图示为第一、第二长边LS1、LS2的长度长于第一、第二短边SS1、SS2的长度,但是,第一、第二长边LS1、LS2的长度也可与第一、第二短边SS1、SS2的长度大致相同。
另外,以下,第一方向DR1(First Direction)可以是与显示面板100的长边LS1、LS2(Long Side)平行的方向,第二方向DR2(Second Direction)可以是与显示面板100的短边SS1、SS2(Short Side)平行的方向。第三方向DR3(Third Direction)可以是与第一方向DR1和/或第二方向DR2垂直的方向。
另一方面,可将显示装置的头部10显示影像的一侧定义为前方或者前表面。当显示装置的头部10显示影像时,可将不能看到影像的一侧定义为后方或者后表面。当从前方或者前表面观察显示装置的头部10时,可将第一长边LS1侧定义为上侧或者上表面。同样,可将第二长边LS2侧定义为下侧或者下表面。同样,可将第一短边SS1侧定义为右侧或者右表面,将第二短边SS2侧定义为左侧或者左表面。
另外,第一长边LS1、第二长边LS2、第一短边SS1以及第二短边SS2可被称为显示装置头部10的边缘(edge)。并且,可将第一长边LS1、第二长边LS2、第一短边SS1以及第二短边SS2相交的地点称为边角。例如,第一长边LS1与第一短边SS1相交的地点可以是第一边角C1,第一长边LS1与第二短边SS2相交的地点可以是第二边角C2,第二短边SS2与第二长边LS2相交的地点可以是第三边角C3,并且,第二长边LS2与第一短边SS1相交的地点可以是第四边角C4。
其中,可将从第一短边SS1朝向第二短边SS2的方向或者从第二短边SS2朝向第一短边SS1的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LR。可将从第一长边LS1朝向第二长边LS2的方向或者从第二长边LS2朝向第一长边LS1的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UD。
参照图2,显示面板100可包括透明基板110、上部电极120、有机发光层130以及下部电极140。透明基板110、上部电极120、有机发光层130以及下部电极140可依次形成。
透明基板110以及上部电极120可包括透明的物质(例如,氧化铟锡(ITO)等)。下部电极140可包括不透明的物质。下部电极140也可包括透明的物质(例如,氧化铟锡(ITO)等),但是并不限于此。在该情况下,可向下部电极140的一表面发射光。
当在上部以及下部电极120、140施加电压时,从有机发光层130发光的光可透过上部电极120和透明基板110发射到外部。此时,为了将发出到下部电极140的光发射到前表面,还可在下部电极140的背面形成遮光板。
例如,显示装置可以是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显示装置。有源矩阵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包括自行发光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以下称为“OLED”),并且,具有响应速度快、发光效率高、亮度高以及视角宽的优点。
自发光元件的OLED包括阳极电极和阴极电极,以及形成在它们之间的有机化合物层(HIL、HTL、EML、ETL|EIL)。有机化合物层由空穴注入层(Hole Injection layer,HIL)、空穴传输层(Hole transport layer,HTL)、发光层(Emission layer,EML)、电子传输层(Electron transport layer,ETL)以及电子注入层(Electron Injection layer,EIL)组成。当在阳极电极和阴极电极施加驱动电压时,通过空穴传输层(HTL)的空穴和通过电子传输层(ETL)的电子向发光层(EML)移动,由此形成激子,其结果,发光层(EML)产生可见光。
由此,OLED不需要额外的光源,可减小显示装置的体积和重量。并且,由于OLED的反应速度比液晶显示装置快1000倍以上,因此,当显示影像时,可不会产生影像残留。
参照图3A至图3D,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100可通过粘结片350来贴附到模块盖200。粘结片350可包括能够与两面全部结合的两面胶带。
粘结片350可具有额外的厚度。由此,杂质或者灰尘可进入到显示面板100和模块盖200之间。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如图3A所示,可将密封构件183侧向密封到粘结片350的至少一侧。由此,密封构件183可同时遮蔽粘结片350的至少一侧和显示面板100的至少一侧。
作为另一例,如图3B所示,可在粘结片350的至少一侧插入框架187。框架187与粘结片350的至少一侧相接,并且可弯曲,以使所述框架187的一端朝向显示面板100延伸。由此,所述框架187可同时遮蔽粘结片350的至少一侧和显示面板100的至少一侧。
作为又一例,如图3C所示,中间机壳193(middle cabinet)可位于显示面板100和模块盖200之间。中间机壳193可引导显示面板100的结合位置。中间机壳193的凸缘193a可插入到显示面板100和模块盖200之间。中间机壳193的本体部可同时遮蔽显示面板100的至少一侧和模块盖200的至少一侧。
中间机壳193的凸缘193a可与粘结片350隔开。由此,由于粘结片350不需要位于显示面板100的整个区域,因此,在制造显示装置时,可减少所需的粘结片350的量。
作为又一例,如图3D所示,模块盖200的边缘部分可朝向显示面板100弯曲。由于模块盖200的边缘部分弯曲,因此,粘结片350的至少一侧可从外部遮蔽。
在该情况下,显示面板100和模块盖200之间可不包括其它物质。由此,显示装置的制造工序简化且可以节省费用。并且,模块盖200的边缘可与粘结片350隔开。由此,由于粘结片350不需要位于显示面板100的整个区域,因此,在制造显示装置时,可减少所需的粘结片350的量。
在后述的实施例中,为了便于说明,将省略位于粘结片350的侧面的结构。位于粘结片350的侧面的结构也可应用于其它实施例。
参照图4A、图4B、图4C,显示装置可包括与头部10电连接的壳体300。
壳体300可将至少一个驱动信号发送到头部10。壳体300可遮蔽驱动显示装置的结构要素。例如,壳体300可遮蔽至少一个印刷电路板(PCB)。以下将详细说明至少一个印刷电路板的结合结构和结合方法。
壳体300不与头部10相接,而是可相互隔开。即,是指壳体300可不位于显示显示屏幕的部分。由此,用户可进一步集中于显示屏幕。
作为一例,如图4A所示,壳体300可通过具有扁平形状的多个扁平线缆161来与头部10电连接。为了连接壳体300和头部10,扁平线缆161可包括多个信号连接端子针和一个以上的接地端子针。扁平线缆161与其它线缆相比费用低廉。
作为另一例,如图4B所示,壳体300可通过一个圆形线缆163来与头部10结合。即,是指可通过一个圆形线缆163来将在图4A中发送到多个扁平线缆161的驱动信号进行连接。由于通过一个圆形线缆163来连接壳体300和头部10,因此,用户可感觉到外观更整洁。
作为又一例,如图4C所示,壳体300和头部10可通过无线方式来发送和接收驱动信号。在该情况下,与通过在图4A示出的扁平线缆161或者在图4B示出的圆形线缆163来连接壳体300和头部10的情况相比,用户可感觉到外观更加整洁。此外,壳体300和头部10通过无线方式来发送和接收驱动信号,从而可使对壳体300和头部10之间的距离的限制更自由。并且,可在无线方式允许的范围内,分别自由地设置壳体300和头部10。
在显示装置中,头部10和壳体300可相互隔开而设置。换言之,在壳体300配置可驱动头部10的多个驱动部,在头部10配置可驱动屏幕的最少数量的部件,从而可使头部10的厚度形成为更薄。由此,显示装置可通过更薄的头部10来使显示装置的整体厚度更薄地形成。
参照图5A、图5B,至少一个PCB可位于壳体300的内部。各个PCB可相互隔开。各个PCB相互隔开而设置并可相互电连接。
例如,至少一个PCB可以是主板109。主板109可提供用于运转显示装置的接口。另外,主板109检查和管理显示装置的各部件的工作状态,由此可使各部件处于最佳状态。
作为另一例,至少一个PCB可设置有电源107。电源107可以向显示装置供应电力。电源107是提供驱动主板109以及头部10所需的电力的装置。电源107可从外部供应AC电源,将其转换成DC电源并供应到主板109以及头部10。由此,电源107可将具有固定电压或者电流的DC电源稳定地供应到主板109以及头部10。
作为又一例,至少一个PCB可以是时序控制器板105(timing controller board)。时序控制器板105可通过扁平线缆161或者圆形线缆163等来将输入的驱动信号发送到显示面板。即,时序控制器板105可将控制源极PCB的时序信号(CLK、LOAD、SPi)和视频信号(R、G、B)发送到源极PCB。并且,时序控制器板105可控制影像。时序控制器板105可通过扁平线缆161、圆形线缆163以及无线发送和接收中的任意一种方法来与接口PCB连接。
如图5A所示,主板109可配置有一个以上。例如,主板109可设置有第一主板109a和第二主板109b。第一主板109a可位于壳体300(housing)的中心部。第二主板109b可与第一主板109a隔开,并以壳体300为中心位于壳体300的右侧。电源107可与第一主板109a隔开,并以壳体300为中心位于壳体300的左侧。
时序控制器板105可位于主板109以及电源107的上部面。由于时序控制器板105位于主板109以及电源107的上部面,可节省壳体300的内部空间。
虽然未图示,但是,为了防止从电源107和主板109发射的电磁波,在壳体300内设置时序控制器板105的位置还可贴附时序控制器板遮罩。即,时序控制器板105可不结合于电源107以及主板109,而是结合于时序控制器板遮罩上。由此,时序控制器板105不与电源107或者主板109相互干扰,从而可防止因干扰而产生的故障或者噪音等。另外,时序控制器板遮罩还可起到缓冲从外部产生的冲击的缓冲作用,从而可保护时序控制器板105免受冲击。
时序控制器板105可在壳体300的高度方向Y上,与电源107以及主板109重叠。由此,时序控制器板105可更容易与电源107以及主板109相结合。
与此不同,如图5B所示,壳体300可在内部设置有一个主板109。主板109位于壳体300的一侧,并且,电源107可位于主板109和壳体300的另一侧。即,主板109和电源107可在壳体300的长轴方向上,相互面对而配置。
由于时序控制器板105位于电源107和主板109的上部,因此,可节省显示装置的空间。由此,可减小壳体300的整体大小,并且,可对内部空间设计的自由度进行改善。
参照图6A至图10,头部10可包括显示面板100、模块盖200以及PCB盖400。模块盖200可称作框架200。
显示面板100可设置于头部10的前表面并可显示影像。显示面板100可将影像分为多个像素,通过控制每个像素的颜色、亮度和色度来发光,由此可输出影像。
接口PCB 174和至少一个源极PCB 172可位于显示面板100的后表面中的至少一部分。接口PCB 174可位于至少一个源极PCB 172的上侧。至少一个源极PCB 172可与接口PCB174相连接。各个源极PCB 172可位于相互隔开的位置。
用于传输从壳体的时序控制器板105(参照图5A以及图5B)传送的数字视频数据和时序控制信号等驱动信号的信号线可位于接口PCB 174。其中,信号线可包括扁平线缆161和圆形线缆163。
至少一个源极PCB 172(source PCB)可根据从接口PCB 174传送的信号将电压施加给显示面板100。即,至少一个源极PCB 172可根据影像信号向显示面板100施加驱动波形。源极PCB 172可通过源极薄膜覆晶COF 123(Chip On Film,COF)来与显示面板100连接。与源极PCB 172的一侧连接的源极COF 123可朝向显示面板100的下部面延伸并与显示面板100相连接。
源极COF 123可与显示面板100的源极PCB 172和数据焊盘电连接。源极COF 123可包括数据集成电路(Intergrated Circuit)。
粘结片350可位于显示面板100的后表面,用于将显示面板100和模块盖200相结合。粘结片350可以是中心为空的矩形的框体形状。由于粘结片350的中心为空,因此,在空的空间可设置至少一个PCB。
绝缘片251可配置于显示面板100和模块盖200之间。绝缘片251可贴附于模块盖200的前表面,并位于与源极PCB 172对应的部分。绝缘片251可包含带有绝缘性的物质,以防止源极PCB 172与其它电子装置产生干扰。
模块盖200可设置于显示面板100的后表面。模块盖200可通过粘结片350来贴附于显示面板100。模块盖200可支撑显示面板100的后表面。即,模块盖200可增强显示面板100的刚性。因此,模块盖200可包含轻量且具有高强度的物质。例如,模块盖200可包含铝。
模块盖200的至少一部分的厚度可与其它部分的厚度不同。即,模块盖200可进行成型加工(forming)。模块盖200的边缘区域的厚度可厚于模块盖200的其它部分的厚度。由于模块盖200被成型加工,可提高模块盖200的刚性。另外,模块盖200与支架500结合时,可利用边缘部分的厚度来遮蔽支架500的一部分。
模块盖200可设置有紧固孔271。紧固孔271可以是贯通模块盖200的孔。紧固孔271可包括第一紧固孔271a和第二紧固孔271b。
模块盖200的第一及第二紧固孔271a、271b可设置在当紧固头部10和支架500时与第一及第二固定销511a、511b对应的位置。第一紧固孔271a可位于模块盖200的左侧和右侧中的任意一侧,并且,第二紧固孔271b可位于模块盖200的左侧和右侧中的另一侧。在模块盖200可配置有一对以上紧固孔271,但并不限于此。
图6A示出了模块盖200上配置有一对以上紧固孔271,但并不限于此。
参照图6B,模块盖200可设置有多个固定销511a1~511d1。固定销可包括第一固定销511a1至第四固定销511d1。第一固定销511a1至第四固定销511d1可分别在水平方向或者垂直方向上相互隔开而配置。以下将对固定销进行详细说明。
支架500可设置有多个紧固孔1271。紧固孔1271可以是贯通支架500的孔。紧固孔1271可包括第一紧固孔1271a至第四紧固孔1271d。支架500可包括上部支架500a和下部支架500b1、500b2。
第一固定销511a1至第四固定销511d1可分别插入支架500的第一紧固孔1271a至第四紧固孔1271d而被紧固。第一固定销511a1至第四固定销511d1可设置在与支架500的第一紧固孔1271a至第四紧固孔1271d对应的模块盖200上。
第一紧固孔1271a可位于上部支架500a的左侧和右侧中的任意一侧,并且,第二紧固孔1271b可位于上部支架500a的左侧和右侧中的另一侧。第三紧固孔1271c可配置在两个下部支架500b1、500b2中的一个。第四紧固孔1271d可配置在两个下部支架500b1、500b2中的另一个。
另外,模块盖200可包括两个以上结合辅助构件275。多个结合辅助构件275可位于模块盖200和支架500之间。多个结合辅助构件275可位于模块盖200的后表面。结合辅助构件275可位于与模块盖200的边缘区域保持固定间隔的位置。结合辅助构件275可位于显示面板100的边框区域(未图示,Bezel Area)。其中,边框区域(未图示,Bezel Area)是沿着显示面板100中显示影像的影像区域的周边配置的区域,可定义为不显示影像的区域。
结合辅助构件275可包含具有磁性的物质。例如,结合辅助构件275可包括钕磁铁等。结合辅助构件275可利用磁性来将支架500贴附或者固定到模块盖200。
如上所述,通过在模块盖200一同设置紧固孔271与结合辅助构件275,可将模块盖200更牢固地固定到支架500。
在此说明了结合辅助构件275配置于模块盖200的后表面的情况,但并不限于此。结合辅助构件275也可配置于支架500的前表面。
模块盖200在当结合时与接口PCB 174对应的部分可设置有盖开口部273。即,盖开口部273可位于模块盖200的中心部。盖开口部273可在显示面板100和模块盖200之间提供设置接口PCB 174的空间。在模块盖200形成过多的盖开口部273的情况下,将导致模块盖200上形成裂缝或者刚性变弱。由此,可以仅在模块盖200的所需的部分形成盖开口部273。
可在设置有PCB所位于的区域的后表面设置PCB盖400。PCB盖400可包括第一、第二PCB盖431、435。第一PCB盖431可位于与源极PCB 172对应的部分,并且,第二PCB盖435可位于与接口PCB 174对应的部分。即,第二PCB盖435可覆盖盖开口部273。PCB盖400可防止源极PCB 172和接口PCB 174向外部露出。由此,PCB盖400可以不透明,以防止源极PCB 172和接口PCB 174向外部露出。
PCB盖400可包含带有绝缘性的物质,以使源极PCB 172和接口PCB 174不与其它电子装置产生干扰。例如,PCB盖400可包含塑料材质。由此,PCB盖400可保护源极PCB 172和接口PCB 174免受泄漏电流的影响。
另外,显示装置的头部10可以仅利用模块盖200来支撑显示面板100。即,头部10上可不设置除了模块盖200以外的其它盖。由此,头部10的厚度可更薄于现有技术的其它平板显示装置的厚度。
支架500可配置于显示面板100的后方或者头部10的后方。支架500可固定于板体600。例如,板体600可以是玻璃、钢化玻璃、透明塑料等。即,支架500可固定到玻璃或者钢化玻璃等,由此可限制支架500的移动。
支架500可包括上部支架500a和下部支架500b1、500b2。上部支架500a可在头部10的上侧沿着长度方向较长地配置。即,上部支架500a可沿着头部10的第一长边较长地配置。上部支架500a可具有规定的宽度。
下部支架500b1、500b2可与头部10的下侧中的两侧边缘或者两侧边角相邻而配置。即,下部支架500b1、500b2可分别配置在头部10的下表面中的作为第二短边SS2与第二长边LS2相交的地点的第三边角C3周边,以及作为第二长边LS2与第一短边SS1相交的地点的第四边角C4的周边。下部支架500b1、500b2可具有规定的宽度,并且至少弯曲一次而形成。
在此,图示为将支架500分离为上部支架500a和下部支架500b1、500b2,但并不限于此。例如,支架500可不分离为上部支架500a和下部支架500b1、500b2,而是形成中心为空的矩形的框体形状。
支架500可通过粘结物质或者粘结片等粘结构件550来固定于板体600的一面。粘结构件550配置在支架500和板体600之间,由此可将支架500牢固地贴附于板体600而进行固定。
粘结构件550可形成为与支架500和板体600接触的部分的形状实质上相同的形状。由此,粘结构件550可包括上部粘结构件550a和下部粘结构件550b1、550b2。
例如,粘结构件550可以是能够将两面都进行结合的两面胶带。另一例如,粘结构件550可以是强力胶、强力胶水等。
上部粘结构件550a可位于上部支架500a和板体600之间。即,上部粘结构件550a可配置在与上部支架500a实质上相同的位置。上部粘结构件550a可在头部10的上侧沿着长度方向较长地配置。即,上部粘结构件550a可沿着头部10的第一长边较长地配置。上部粘结构件550a可具有规定的宽度。
下部粘结构件550b1、550b2可位于下部支架500b1、500b2和板体600之间。即,下部粘结构件550b1、550b2可配置在与下部支架500b1、500b2实质上相同的位置。下部粘结构件550b1、550b2可与头部10的下侧中的两侧边缘或者两侧边角相邻而配置。即,下部粘结构件550b1、550b2可与头部10的下侧中的作为第二短边SS2和第二长边LS2相交的地点的第三边角C3相邻,并且与作为第二长边LS2和第一短边SS1相交的地点的第四边角C4相邻而配置。下部粘结构件550b可具有规定的宽度,并且至少弯曲一次而形成。
如上所述,粘结构件550具有与支架500实质上相同的截面形状,并且在相同的位置上以对应的方式配置,由此可将支架500牢固地贴附于板体600而进行固定。此时,粘结构件550的面积可与支架500的面积实质上相同或者小于支架500的面积。
另外,支架500的前表面可配置有两个以上固定销511。固定销511可包括第一固定销511a和第二固定销511b。
第一固定销511a可位于支架500的左侧和右侧中的任意一侧。第二固定销511b可位于支架500的左侧和右侧中的另一侧。例如,当第一固定销511a位于支架500的左侧时,第二固定销511b可位于支架500的右侧。
如上所述,设置的第一及第二固定销511a、511b可支撑支架500上紧固的头部10的荷重。其中,通过使第一及第二固定销511a、511b分别隔开而设置在支架500的左侧上端和右侧上端,能够有效地分散头部10的荷重。以下将对第一及第二固定销511a、511b进行详细说明。
板体600可配置在头部10的后方或者显示面板100的后方。板体600可以是玻璃(glass),其以构成沙子或水晶的二氧化硅(SiO2)为主要成分。板体600不仅可包括苏打、石灰玻璃或硼硅酸盐玻璃,还可包括丙烯酸树脂、糖玻璃、云母或者氮氧化铝等。
板体600可形成为规定的厚度。板体600可形成为更厚于头部10的厚度的厚度。板体600利用粘结构件550来固定支架500,从而可稳定地支撑支架500上安装的头部10。由此,板体600通过固定支架500,能够限制头部10的移动。
板体600可在中央区域的下端附近设置有线孔610。线孔610可沿着前后方向贯通板体600而形成。线孔610可以使扁平线缆161(图4A)或者圆形线缆163(图4B)穿过。由此,通过使扁平线缆161(图4A)或者圆形线缆163(图4B)配置于板体600的后表面,能够简便地整理扁平线缆161(图4A)或者圆形线缆163(图4B)。
参照图11,支架500的前表面可配置有两个以上固定销511。固定销511可包括第一固定销511a至第四固定销511d。
第一固定销511a可位于支架500的左侧上端和右侧上端中的任意一端。第二固定销511b可位于支架500的左侧上端和右侧上端中的另一端。第三固定销511c可位于支架500的左侧下端和右侧下端中的任意一端。第四固定销511d可位于支架500的左侧下端和右侧下端中的另一端。
例如,第一固定销511a和第二固定销511b可分别配置于上部支架500a的左侧和右侧。第三固定销511c可配置于位于板体600的第三边角C3(参照图1)附近的下部支架500b1。第四固定销511d可配置于位于板体600的第四边角C4(参照图1)附近的下部支架500b2。
第一固定销511a至第四固定销511d可分散并支撑支架500上紧固的头部10的荷重。这样的第一固定销511a至第四固定销511d配置于支架500,并且配置在板体600的各个边角,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分散头部10的荷重。
参照图12至图13,固定销511可包括销头521(pin head)、销颈部523(pin neck)以及固定孔525。即,销头521可以呈具有第一直径W1的凸缘或者圆环形状,销颈部523从销头521延伸,并且呈具有小于第一直径W1的第二直径W2的圆环形状。固定销511包括具有不同直径的销头521和销颈部523,从而能够容易紧固于紧固孔271(参照图19A)的一侧。
销头521可从销颈部523隔开。即,销头521可从销颈部523朝向显示装置的前方形成阶梯差(stepped out)而隔开。连接部522可配置在销头521和销颈部523之间。连接部522可从销头521的内径向销颈部523的外径延伸。例如,可以呈缸筒形状。
固定销511可配置有至少一个固定孔525。固定孔525具有第三直径W3,并且可贯通销头521和销颈部523而配置。第三直径W3可以是小于第二直径W2的直径。
固定销511可与支架500上凸出的固定凸出构件501相结合。固定销511可插入固定凸出构件501而结合。即,固定销511可在紧贴固定凸出构件501的同时固定于支架500。
在图12和图13中,以圆环形状图示了固定销511,但并不限于此。固定销511也可形成为底面为多边形的圆环形状。例如,当固定销511形成为多边形柱状时,与此对应地,紧固孔271的形状和后述的固定凸出构件501的形状也将改变。
参照图14至图17,固定销511可与支架500上凸出的的固定凸出构件501相结合。固定凸出构件501可插入于具有第三直径W3的固定孔525。固定凸出构件501可设置有开口部503和管壁502。
开口部503可贯通支架500的一部分。开口部503可有一个以上贯通支架500而形成。
管壁502可从开口部503的外围朝向支架500的前方凸出。管壁502可从开口部503的外围朝向模块盖200凸出。例如,管壁502可以呈缸筒形状。
固定凸出构件501可从支架500的前表面凸出而形成。在支架500的前表面可配置一个以上的固定凸出构件501。虽然未图示,固定凸出构件501可包括第一固定凸出构件和第二固定凸出构件。例如,第一固定凸出构件可形成在支架500的左侧上端和右侧上端中的任意一端。第二固定凸出构件可形成在支架500的左侧上端和右侧上端中的另一端。即,第一固定凸出构件501和第二固定凸出构件501可分别配置在上部支架500a(参照图10)的左侧和右侧。
另外,虽然未图示,固定凸出构件501还可包括第三固定凸出构件和第四固定凸出构件。第三固定凸出构件可配置于位于板体600的第三边角C3(参照图1)附近的下部支架500b1。第四固定凸出构件可配置于板体600的第四边角C3(参照图1)附近的下部支架500b2(参照图11)。
固定凸出构件501可从支架500的前表面凸出,以插入到固定销511上形成的固定孔525。由此,固定凸出构件501的直径可形成为具有小于第三直径W3的直径的缸筒形状。
图14示出了固定销511插入固定凸出构件501之前的状态。固定凸出构件501可从支架500凸出而形成。固定销511可配置于与固定凸出构件501对应的位置。例如,第一固定销511a(参照图10)可配置于与第一固定凸出构件对应的位置,第二固定销511b(参照图10)可配置于与第二固定凸出构件对应的位置,第三固定销511c(参照图11)可配置于与第三固定凸出构件对应的位置,第四固定销511d(参照图11)可配置于与第四固定凸出构件对应的位置。
图15示出了固定销511插入固定凸出构件501之后的状态。固定凸出构件501可插入固定销511。例如,第一固定销511a(参照图10)可插入第一固定凸出构件,第二固定销511b(参照图10)可插入第二固定凸出构件,第三固定销511c(参照图11)可插入第三固定凸出构件,第四固定销511d(参照图11)可插入第四固定凸出构件。
图16以及图17示出了固定销511插入固定凸出构件501之后结合的状态。固定凸出构件501在插入固定销511之后,其上端可弯曲并与固定销511的底面接触。固定凸出构件501的上侧外周面可与销颈部523的上表面接触。例如,固定凸出构件501在插入固定销511之后,可通过嵌缝(caulking)作业来与固定销511相结合。通过使固定凸出构件501插入固定销511并通过嵌缝(caulking)作业来与固定销511相结合,可以防止在支架500的后表面产生阶梯差。
支架500使固定凸出构件501从支架500的前表面凸出,并通过嵌缝(caulking)作业来使固定销511位于支架500的前表面,能够防止在支架500的后表面产生阶梯差。如上所述,支架500的后表面不产生阶梯差,因此,可利用粘结构件550(参照图7)来牢固地固定到板体600。
即,由于支架500的后表面不产生阶梯差,即使不使用螺丝(screw)而使用粘结构件550(参照图7),也可增大支架500和板体600之间的接合面积,而且可使支架500和板体600更加靠近地紧贴。
参照图18A和图20,头部10可与形成有固定销511的上部支架500a相结合。固定销511包括具有彼此不同的直径的销头521和销颈部523,从而可容易紧固于紧固孔271的至少一侧。
另外,在图18A中,说明了头部10与形成有固定销511的上部支架500a相结合,但并不限于此。在图18B中,头部10可与形成有第一及第二紧固孔1271a、1271b的上部支架500a以及形成有第三及第四紧固孔1271c、1271d的下部支架500b相结合。头部10可在与第一紧固孔1271a至第四紧固孔1271d对应的位置配置有第一固定销511a1(参照图6B)至第四固定销511d1(参照图6B)。
如图19A的(a)所示,可在配置于模块盖200的第一紧固孔271a紧固第一固定销511a。图19A的(a)中假设模块盖200的前方配置的显示面板100为透明而示出了第一紧固孔271a和第一固定销511a。图19A的(a)示出了第一紧固孔271a和第一固定销511a,但并不限于此,对第二紧固孔271b(参照图6A)和第二固定销511b(参照图7)的说明也可相同。图19A的(b)示出在图19A的(a)沿着A-A’线剖开的剖视图。
第一紧固孔271a可包括引入或引出第一固定销511a的引入区域27a和安置第一固定销511a的的安置区域27b。引入区域27a配置于第一紧固孔271a的下部,并且可具有能够引入以及引出销头521和销颈部523全部的足够大的孔面积。即,引入区域27a可具有大于销头521的第一直径W1的孔面积。
安置区域27b可引导通过引入区域27a引入的第一固定销511a安置之后,进行固定。安置区域27b可配置在第一紧固孔271a的上部。安置区域27b可具有小于销头521的第一直径FRD(参照图13)的宽度,以防止被引入的销头521任意地脱离,即,可在安置区域27b限制销头521从第一紧固孔271a引入和引出。
安置区域27b可具有大于销颈部523的第二直径SRD(参照图13)的宽度,以使引入的第一固定销511a容易沿着第一紧固孔271a的形状移动并安置。即,安置区域27b的宽度可小于第一直径FRD(参照图13)且大于第二直径SRD(参照图13)。由此,第一固定销511a可不从安置区域27b脱离。
在没有向安置于安置区域27b的第一固定销511a施加规定值以上的外力的情况下,第一固定销511a可保持当前状态。即,只要不施加规定的外力,则第一固定销511a可固定于安置区域27b。
换言之,在施加规定的外力的情况下,模块盖200可沿一个方向倾斜(tilting)或者移动(shift),并且,与此对应地,第一固定销511a可根据紧固孔271的形状而进行相对移动。第一固定销511a的相对移动方向可根据第一紧固孔271a的安置区域27b的形状来被引导。其中,“固定销511相对移动”的表述是指固定于支架500的第一固定销511a的移动实际被限制,但是,相对于模块盖200的移动,第一固定销511a看似在第一紧固孔271a内移动。
由此,能够防止安置区域27b上安置的第一固定销511a因未意图地施加的外力而向引入区域27a进行移动,使得从第一紧固孔271a脱离的产品不良。
上述的固定销511和紧固孔271、第一固定销511a和第一紧固孔271a或者第二固定销511b和第二紧固孔271b可表示或称为结合单元。结合单元可位于模块盖200和支架500之间。
另外,在模块盖200和支架500之间可配置有固定辅助构件275(参照图6A)。固定辅助构件275(参照图6A)可与结合单元一同使模块盖200和支架500更牢固地固定。例如,固定辅助构件275(参照图6A)可以是磁铁。
另外,如图19B的(a)所示,可在配置于支架500的第一紧固孔1271a紧固第一固定销511a1。图19B的(a)中假设配置于支架500的后方的板体600为透明而示出了第一紧固孔1271a和第一固定销511a1。图19B的(b)示出在图19B的(a)沿着B-B’线剖开的剖面。
第一紧固孔1271a与第一固定销511a1紧固或者结合的说明可通过在图19A说明的内容充分推导出来,因此省略第一紧固孔1271a与第一固定销511a1紧固或者结合的说明。
虽然没有在图19B中示出,第二紧固孔1271b和第二固定销511b1或者第三紧固孔1271c和第三固定销511c1或者第四紧固孔1271d和第四固定销511d1相紧固或结合的方法也可与第一紧固孔1271a和第一固定销511a1相紧固或结合的方法相同。
参照图21,固定销1511可包括销头1521、固定孔1522以及销管壁1523。
销头1521可以呈圆形形状。
固定孔1522可贯通销头1521的中央区域而形成。销管壁1523可形成在固定孔1522的外围,并朝向固定销1511的后方凸出。
销管壁1523可在固定孔1522的外围朝向支架500凸出。例如,销管壁1523可以呈缸筒形状。固定销1511包括销头1521、销管壁1523以及固定孔1522,从而可容易紧固于紧固孔271(参照图26A以及图26B)的一侧。
图21示出固定销1511为圆形形状,但并不限于此。固定销1511也可形成为底面为多边形的形状。例如,当固定销1511形成为多边形柱状时,与此对应地,紧固孔271(参照图26A以及图26B)的形状和后述的固定插入构件1501的形状也将改变。
固定插入构件1501可形成于支架500的前表面。在支架500的前表面可配置有一个以上的固定插入构件1501。固定插入构件1501可包括插入孔1503、插入颈部1504以及插入连接部1502。
插入孔1503可贯通支架500的一部分。插入孔1503可有一个以上贯通支架500而形成。
插入颈部1504可从插入孔1503延伸,并具有小于插入孔1503的直径。插入颈部1504可从支架500隔开。即,插入颈部1504可从支架500朝向显示装置的前方形成阶梯差(stepped out)而隔开。
插入连接部1502可配置在插入孔1503和插入颈部1504之间。即,插入连接部1502可从插入孔1503的外围向插入颈部1504的外径延伸。例如,插入连接部1502可以呈缸筒形状。
虽然未图示,固定插入构件1501可包括第一固定插入构件和第二固定插入构件。例如,第一固定插入构件可形成于支架500的左侧上端和右侧上端中的任意一端。第二固定插入构件可形成于支架500的左侧上端和右侧上端中的另一端。即,第一固定插入构件和第二固定插入构件可分别配置于上部支架500a(参照图10)的左侧和右侧。
另外,虽然未图示,固定插入构件1501可还包括第三固定插入构件和第四固定插入构件。第三固定插入构件可配置于位于板体600的第三边角C3(参照图1)附近的下部支架500b1。第四固定插入构件可配置于位于板体600的第四边角C3(参照图1)附近的下部支架500b2(参照图11)。
另外,图21示出了固定销1511插入固定插入构件1501之前的状态。固定插入构件1501可形成于支架500。固定插入构件1501可包括第一固定插入构件(未图示)至第四固定插入构件(未图示)。固定销1511可包括第一固定销(未图示)至第四固定销(未图示)。第一固定销至第四固定销可分别配置在与第一固定插入构件至第四固定插入构件分别对应的位置。通过图10和图14来对此充分进行了详细说明,因此省略。
图22示出了固定销1511插入固定插入构件1501之后的状态。固定销1511可插入固定插入构件1501。例如,第一固定销可插入第一固定插入构件,第二固定销可插入第二固定插入构件,第三固定销可插入第三固定插入构件,第四固定销可插入第四固定插入构件。
图23和图24示出了固定销1511插入固定插入构件1501之后结合的状态。固定销1511插入固定插入构件1501之后,上端可弯曲。固定销1511的上端可与固定插入构件1501的插入颈部1504的下部面接触。即,固定销511的销管壁1523的外周面可与插入颈部1504的下表面相接触。例如,固定插入构件1501在使固定销1511插入之后,可通过嵌缝(caulking)作业来与固定销1511结合。随着固定销1511插入于固定插入构件1501,并通过嵌缝(caulking)作业来与固定插入构件1501结合,可防止在支架500的后表面产生阶梯差。
支架500使固定插入构件1501从支架500的前表面凸出,并且通过嵌缝(caulking)作业来使固定销511位于支架500的前表面,从而可防止在支架500的后表面产生阶梯差。如上所述,支架500的后表面不产生阶梯差,从而可利用粘结构件550(参照图7)来牢固地固定于板体600。
即,由于在支架500的后表面不产生阶梯差,即使不使用螺丝(screw)而使用粘结构件550(参照图7),也可增大支架500和板体600之间的接合面积,而且可使支架500和板体600更加靠近地紧贴。
参照图25和图26A、图26B,头部10可与形成有固定销1511的上部支架500a相结合。固定销1511包括销头1521、销管壁1523以及固定孔1522,从而可容易紧固于紧固孔271(参照图6A)的至少一侧。
在图26A、图26B中,将以第一紧固孔271a(参照图6A)和第一固定销1511为中心进行说明。如图26A所示,可在配置于模块盖200的第一紧固孔271a(参照图6A)紧固第一固定销1511。图26A中假设配置于模块盖200的前方的显示面板100为透明而示出了的第一紧固孔271a和第一固定销1511a。图26B示出了在图26A中沿着C-C’线剖开的剖面。
第一紧固孔271a可包括引入或引出第一固定销1511a的引入区域27a和安置第一固定销1511a的安置区域27b。引入区域27a配置于第一紧固孔271a的下部,并且可具有能够引入和引出销头1521、销管壁1523以及固定孔1522全部的足够大的孔面积。即,引入区域27a可具有大于销头1521的直径W1的孔面积。
安置区域27b引导通过引入区域27a引入的第一固定销1511a安置之后,可进行固定。安置区域27b可配置在第一紧固孔271a的上部。安置区域27b可具有小于销头1521的直径的直径,以防止被引入的销头1521任意地脱离。即,可在安置区域27b限制销头1521从第一紧固孔271a引入和引出。
安置区域27b可具有大于销管壁1523的直径的直径,以使引入的第一固定销1511a根据第一紧固孔271a的形状容易移动的同时被安置。即,安置区域27b的直径可小于销头1521的直径且大于销管壁1523的直径。由此,第一固定销1511a可不从安置区域27b脱离。在没有向安置于安置区域27b的第一固定销1511a施加规定值以上的外力的情况下,第一固定销1511a可保持当前状态。即,只要不施加规定的外力,则第一固定销1511a可固定于安置区域27b。
换言之,当施加规定的外力时,模块盖200可沿一个方向倾斜(tilting)或者移动(shift),并且,与此对应地,第一固定销511a可根据紧固孔271a的形状进行相对移动。
由此,能够防止安置区域27b上安置的第一固定销1511a因未意图地施加的外力而向引入区域27a进行移动,使得从第一紧固孔271a脱离的产品不良。
上述的固定销1511和紧固孔271、第一固定销1511a和第一紧固孔271a或者第二固定销1511b和第二紧固孔271b可表示或称为结合单元。结合单元可位于模块盖200和支架500之间。
另外,在模块盖200和支架500之间可配置有固定辅助构件275(参照图6A)。在前面对此进行了详细说明,因此省略。
参照图27A以及图27B,可在板体600的后表面配置有增强膜650。增强膜650配置于板体600的后表面,由此可保护板体600。例如,增强膜650可防止板体600在移动时产生的划痕或者因与物体碰撞而产生的划痕等。此外,当外部冲击施加到板体600时,增强膜650可使外部冲击分散,由此保护板体600。
这样的增强膜650可包含不透明的材质。增强膜650可阻隔通过板体600的后方向板体600的前方透过的各种光。即,当用户观看板体600的前方配置的显示面板100时,增强膜650可预先阻隔从板体600的后方看到的物体和通过板体600的后方透过的光。由此,用户可更加集中于显示屏幕。
参照图28,台架700(stand)可位于显示面板100(参照图1)的下方。
台架700可设置在头部10的后方或者位于显示面板100(参照图1)的后方的板体600的下部。在板体600的下部可设置有至少一个台架700。例如,台架700可设置有第一台架700a和第二台架700b。第一台架700a可位于板体600的下部中的左侧,并且,第二台架700b可与第一台架700a沿着左右方向X隔开而位于板体600的下部中的右侧。
第一、第二台架700a、700b可沿着显示面板100的前后方向Z较长地形成。第一、第二台架700a、700b分别位于板体600的下部左侧和右侧,可通过支撑板体600的下部来牢固地支撑板体600,以防止其在作为前后方向Z的前后晃动。
第一台架700a和第二台架700b具有实质上相同的结构和功能,因此,为进一步简便说明,在以下的附图中,将以台架700进行说明。
参照图29,主体705可沿着头部10的前后方向Z较长地形成。即,主体705可沿着头部10的厚度方向或者板体600的厚度方向较长地延伸。主体705可具有预定的宽度和厚度。主体705以其中央为中心,越靠近前方或者后方,其厚度越薄。
在主体705的上表面可形成支撑部710和支撑引导部711。
支撑部710可从主体705的上表面中的中央区域朝上方方向Y延伸。支撑部710从主体705的上表面沿着上方方向Y较长地延伸,并且,可具有预定的宽度和厚度。例如,支撑部710的宽度可形成为与主体705的宽度实质上相同。支撑部710的厚度可形成为薄于主体705的厚度。
支撑部710的前表面和支撑部710的后表面可以平坦的方式形成。支撑部710的后表面与板体600的前表面相接,从而可支撑板体600的前表面。
支撑引导部711可从支撑部710隔开,并从主体705的上表面凸出。支撑引导部711可从主体705的上表面凸出,以形成面向板体600的倾斜面711a(参照图31)。
支撑调节构件730可在主体705的上表面与支撑部710隔开而配置。支撑调节构件730位于板体600的后方,并可与板体600的后表面相接或相邻。支撑调节构件730可紧固于主体705的上表面或者从主体705的上表面分离。以下将对此进行详细说明。
参照图30,在主体705的上表面可形成紧固调节槽713和支撑引导部711,并在下表面形成紧固固定槽715和防滑部701。
紧固调节槽713可位于支撑部710和支撑引导部711之间。紧固调节槽713可与板体600的下表面相接。紧固调节槽713的一部分区域与板体600的下表面相接,其余区域可与支撑调节构件730的下表面相接。
紧固固定槽715可位于主体705的下表面的与主体705的上表面形成的紧固调节槽713对应的位置。紧固固定槽715可从主体705的下表面朝向上方凹入而形成。
固定构件750可贯通紧固固定槽715上形成的紧固调节孔717(参照图31)而紧固于支撑调节构件730。固定构件750可以是以螺钉模样凿开有槽(螺纹)的长杆形状。例如,固定构件750可以是螺钉、螺栓和螺丝。
防滑部701可配置有一个以上。例如,防滑部701可分别形成在主体705的下表面中的前表面侧附近、后表面侧附近和中央区域附近。防滑部701可防止主体705任意地滑动。
另外,在支撑部710和支撑调节构件730之间可设置有缓冲构件740。缓冲构件740可位于支撑部710的后表面和板体600的前表面之间,并位于板体600的后表面和支撑调节构件730的前表面之间。由此,即使板体600在前后方向Z上晃动,也可使支撑部710、板体600和支撑调节构件730之间的间隔更加紧贴,而且可缓冲在板体600晃动期间产生的冲击。
参照图31,紧固固定槽715可在凹入形成的底面配置有紧固调节孔717。紧固调节孔717可有一个以上在左右方向X上相互隔开而配置。例如,紧固调节孔717可包括第一紧固调节孔717a和第二紧固调节孔717b。第一紧固调节孔717a和第二紧固调节孔717b可在左右方向X上相互隔开而配置。
紧固调节孔717可贯通主体705而形成。即,紧固调节孔717可贯通紧固固定槽715和紧固调节槽713而形成。紧固调节孔717可形成为椭圆形。
在支撑调节构件730的下表面可形成有供固定构件750(参照图30)插入的固定槽733。固定槽733可位于与紧固调节孔717对应的位置。固定槽733可包括第一固定槽和第二固定槽。第一固定槽可与第一紧固调节孔717a对应,第二固定槽与第二紧固调节孔717b对应。在这样的固定槽733内部可形成具有螺纹的接合基材。
固定构件750(参照图30)可调节支撑调节构件730和紧固调节槽713之间的间隔。支撑调节构件730可通过固定构件750(参照图30)来进行移动,以与紧固调节槽713相接。
支撑引导部711可从主体705的上表面凸出,以形成面向板体600的倾斜面711a。倾斜面711a可形成为,越远离紧固调节槽713(参照图32)其越从支撑部710远离。
支撑调节构件730的一部分与倾斜面711a相邻,可随着固定构件750(参照图30)的旋转动作,沿着倾斜面711a上下进行移动。因此,支撑调节构件730与紧固调节槽713的间隔越窄,可越强力地压迫板体600的后表面。
参照图32,支撑引导部711可从主体705的上表面凸出。支撑引导部711形成在支撑部710的后方,并且可与紧固调节槽713相连接。支撑引导部711可形成为从紧固调节槽713的上表面以第一斜率上升之后,以第二斜率下降到主体705的上表面。第一斜率可具有与第二斜率不同的斜率。支撑引导部711可包括以第一斜率上升的上升面711a和以第二斜率下降的下降面711b。其中,上升面711a可被称为倾斜面711a。
支撑调节构件730可设置有平坦的前表面730a和一部分向后方凸出的后表面730b。支撑调节构件730的前表面730a和后表面730b可形成为楔子形状。支撑调节构件730的前表面730a可与板体600的后表面相向,并且,支撑调节构件730的后表面730b的一部分可与倾斜面711a相向。支撑调节构件730可根据位置而具有彼此不同的厚度。厚度可被定义为支撑调节构件730的前表面730a和支撑调节构件730的后表面730b之间的间隔。支撑调节构件730的前表面730a可被称为第一面730a。
支撑调节构件730的后表面730b可以前表面730a为基准,从上侧越靠近下侧,其与前表面730a的间隔越宽,然后在下侧附近与前表面730a的间隔变窄。即,支撑调节构件730的后表面730b可设置有具有第三斜率的第一后表面730b1和具有第四斜率的第二后表面730b2。第二后表面730b2可被称为第二面730b。
支撑调节构件730的下表面可具有大于支撑调节构件730的上表面的面积。
在支撑调节构件730下表面可形成有引导凸起731。引导凸起731可从支撑调节构件730的第二后表面730b2朝向下方延伸。引导凸起731可形成在支撑调节构件730的下表面与支撑调节构件730的第二后表面730b2相交的地点。引导凸起731可位于固定槽733和支撑调节构件730的第二后表面730b之间。引导凸起731从第二后表面730b2延伸,因此可具有第四斜率。
参照图33,引导槽719可形成在紧固调节槽713的内部。引导槽719可凹入而形成,以供引导凸起731插入。引导槽719可形成在与支撑引导部711的倾斜面711a相接的地点。引导槽719可位于紧固调节槽713上形成的紧固调节孔717之间。例如,紧固调节孔717可包括第一紧固调节孔717a和第二紧固调节孔717b。由此,引导槽719可位于第一紧固调节孔717a和第二紧固调节孔717b之间,并形成在与支撑引导部711的上升面711a(参照图26A以及图26B)相接的地点。
由此,可以防止在将支撑调节构件730组装到主体705时的错误组装。
参照图34,支撑调节构件730的第二后表面730b2可与支撑引导部711的倾斜面711a相向。支撑调节构件730的第二后表面730b2可沿着支撑引导部711的倾斜面711a逐渐滑动并向紧固调节槽713接近。
其中,支撑调节构件730的第二后表面730b2可具有第四斜率。第四斜率可被定义为,将第一后表面730b1与第二后表面730b2相接的地点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线设定为第一基准线BL1,并以设定的第一基准线BL1为中心第二后表面730b2倾斜的斜率。
支撑引导部711的倾斜面711a可具有第一斜率。第一斜率可被定义为紧固调节槽713中的支撑引导部711向第二基准线BL2倾斜的斜率。第一斜率可具有与第四斜率实质上相同的斜率。
另外,从支撑调节构件730的第二后表面730b延伸的引导凸起731可与从支撑引导部711的倾斜面711a延伸的引导槽719具有相同的斜率。即,引导凸起731和引导槽719可具有第一斜率或者第四斜率。
支撑调节构件730可在与支撑引导部711相接或者相向的状态下,根据固定构件750的旋转动作而逐渐远离或者靠近紧固调节槽713。即,支撑调节构件730可沿着支撑引导部711的倾斜面711a进行移动,以上升或者下降。此时,在支撑调节构件730从支撑引导部711的倾斜面711a的最低点到最高点逐渐上升或者逐渐下降并移动的情况下,支撑调节构件730可沿着水平方向移动距离“a”。并且,支撑调节构件730可沿着垂直方向移动距离“b”。
参照图35,固定构件750可包括头部区域750a(参照图32)和主体区域750b(参照图32)。头部区域750a的第一宽度HW11可形成为大于主体区域750b的第一宽度HW21,并且,头部区域750a的第二宽度HW12可形成为大于主体区域750b的第二宽度HW22。第一宽度HW11、HW21可被定义为以主体705的前后方向Z为基准测定的长度,第二宽度HW12、HW22可被定义为以主体705的左右方向X为基准测定的长度。
紧固调节孔717的第一宽度BW11可形成为小于头部区域750a的第一宽度HW11且大于主体区域750b的第一宽度HW21。固定槽733的第一宽度BW21可形成为与主体区域750b的第一宽度HW21实质上相同。紧固调节孔717的第一宽度BW11可形成为大于固定槽733的第一宽度BW21。
另外,紧固调节孔717的第二宽度BW12可形成为小于头部区域750a的第二宽度HW12且与主体区域750b的第二宽度HW22实质上相同。固定槽733的第二宽度BW22可形成为与主体区域750b的第二宽度HW22实质上相同。由此,紧固调节孔717的第二宽度BW12可形成为与固定槽733的第二宽度BW22实质上相同。
紧固调节孔717的第一宽度BW11可形成为更长于距离“a(参照图34)”。由此,固定构件750可插入到紧固调节孔717并在紧固调节孔717的第一宽度BW11内在水平方向上移动距离“a(参照图34)”。
即,基于紧固调节孔717的固定构件750的前进尺寸可从属于倾斜面尺寸“a”和“b”以及倾斜角度“α(alpha)”。
参照图36A至图38B,固定构件750可插入到紧固调节孔717,并位于第一位置至第三位置中的一个位置。例如,紧固调节孔717的一侧作为靠近支撑部710的区域可以是第三位置,紧固调节孔717的另一侧作为靠近支撑引导部711的区域可以是第一位置。紧固调节孔717的中央区域作为第一位置和第三位置之间的区域可以是第二位置。
参照图36A和图36B,固定构件750可插入而位于紧固调节孔717中的第一位置。此时,固定构件750的主体区域750b的末端可插入于支撑调节构件730的固定槽733。如上所述,当固定构件750形成在第一位置时,支撑调节构件730可位于与支撑引导部711的倾斜面711a相接或者相向的位置。并且,引导凸起731可以是插入引导槽719之前的状态。
在固定构件750位于第一位置期间,支撑调节构件730与支撑部710可以是第11间隔g11。支撑调节构件730的下表面与紧固调节槽713可以是第12间隔g12。并且,支撑调节构件730与支撑引导部711相接的面积可以是第一面积s1。
之后,当固定构件750朝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动作时,固定构件750可向紧固调节孔717中的第二位置进行移动而配置。
参照图37A和图37B,固定构件750可沿着前后方向Z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此时,固定构件750的主体区域750b的末端可插入至支撑调节构件730的固定槽733的中间。当固定构件750形成于第二位置时,支撑调节构件730可位于继续与支撑引导部711的倾斜面711a相接或相向的位置。并且,引导凸起731可以是其一部分插入于引导槽719的状态。
此时,支撑调节构件730与支撑部710可以是第21间隔g21。第21间隔g21可小于第11间隔g11。支撑调节构件730的下表面与紧固调节槽713可以是第22间隔g22。第22间隔g22可小于第12间隔g12。并且,支撑调节构件730与支撑引导部711相接的面积可以是第二面积s2。第二面积s2可更宽于第一面积s1。
之后,当固定构件750朝顺时针方向继续旋转时,固定构件750可向紧固调节孔717中的第三位置进行移动而配置。
参照图38A和图38B,固定构件750可沿着前后方向Z从第二位置向第三位置移动。此时,固定构件750的主体区域750b可全部插入于支撑调节构件730的固定槽733。当固定构件750形成于第三位置时,支撑调节构件730的下表面可位于与紧固调节槽713相接的位置。并且,引导凸起731可以是全部插入引导槽719的状态。
此时,支撑调节构件730与支撑部710可以是第31间隔g31。第31间隔g31可小于第21间隔g21。支撑调节构件730的下表面与紧固调节槽713可以是第32间隔g32。第32间隔g32可小于第22间隔g22。并且,支撑调节构件730与支撑引导部711相接的面积可以是第三面积s3。第三面积s3可更宽于第二面积s2。
在固定构件750进行旋转并从第一位置沿着水平方向向第三位置移动期间,支撑调节构件730可以逐渐缩小与紧固调节槽713的间隔并固定到紧固调节槽713。即,在支撑调节构件730通过固定构件750紧固于主体705期间,固定构件750可沿着紧固调节孔717从后方向前方前进,并将支撑调节构件730贴压于板体600。如上所述,通过使支撑调节构件730紧贴于紧固调节槽713,可与支撑部710一同牢固地固定板体600。
参照图39,台架800可位于头部10的下方。台架800可在板体600的厚度方向上较长地延伸。台架800可包括前方台架810和后方台架820。前方台架810可配置在头部10的前方,后方台架820可配置在头部10的后方。
在前方台架810和后方台架820之间可配置有板体600。前方台架810与后方台架820相紧固,并且,可在紧固的状态下支撑板体600。
前方台架810可设置有前方支撑台810a。前方支撑台810a可从前方台架810的上表面中的后方或者后侧朝上方方向Y延伸。前方支撑台810a从前方台架810的上表面朝上方方向Y延伸,并且,可具有预定的宽度和厚度。前方支撑台810a的与板体600相接的后表面可以平坦的方式形成。其中,前方支撑台810a的后表面可被称为前方台架810的后表面。
后方台架820可设置有后方支撑台820a。后方支撑台820a可从后方台架820的上表面中的前方或者前侧朝上方方向Y延伸。后方支撑台820a从后方台架820的上表面朝上方方向Y延伸,并且,可具有预定的宽度。后方支撑台820a的上侧的厚度和下侧的厚度可以彼此不同。上侧的厚度可薄于下侧的厚度。即,后方支撑台820a可以形成为,从上侧越靠近下侧其厚度越厚。
在后方支撑台820a的与板体600相接的前表面可形成有贴压调节部813(参照图40A以及图40B),在贴压调节部813(参照图40A以及图40B)插入而形成有贴压构件830(参照图40A以及图40B)。其中,后方支撑台820a的前表面可被称为后方台架820的前表面。
台架800的下表面可形成有一个以上的防滑部801。例如,防滑部801可分别配置在前方台架810的下表面或者后方台架820的下表面以及紧固前方台架810和后方台架820的区域附近。防滑部801可防止台架800任意地滑动。
另外,如图28所示,台架800可有一个以上配置在板体600的下部。例如,台架800可设置有第一台架和第二台架。第一台架可配置于板体600的下部中的左侧,第二台架与第一台架在左右方向X上隔开,可配置于板体600的下部中的右侧。
第一、第二台架分别配置于板体600的下部左侧和右侧,由此,可通过支撑板体600的下部来牢固地支撑板体600,使板体600不向作为前后方向Z的前后晃动。
参照图40A,后方台架820的下表面可设置有固定紧固槽815。固定紧固槽815可位于后方支撑台820a的下方。固定紧固槽815可位于从后方支撑台820a的下方观察板体600的斜线方向。
贴压调节部813位于后方支撑台820a的前表面,并可形成为朝向后方凹入的形状。贴压调节部813可形成为,从后方支撑台820a的上侧越靠近下侧其深度越深。例如,贴压调节部813的沿着左右方向X剖开的截面可形成为直角三角形形状。由此,形成为直角三角形形状的贴压调节部813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可形成在后方支撑台820a的前表面。
贴压调节部813的下表面可形成有与固定紧固槽815相连接的贴压调节孔825。贴压调节孔825位于贴压调节部813和固定紧固槽815之间,并且可贯通贴压调节部813和固定紧固槽815而形成。贴压调节孔825可具有与固定构件850的主体区域850b的直径实质上相同的直径。固定构件850可通过贯通贴压调节孔825来紧固于贴压构件830。
贴压构件830可位于贴压调节部813的内部。贴压构件830具有与贴压调节部813实质上相同的形状,并可形成为小于贴压调节部813的尺寸。例如,贴压构件830的沿着前后方向Z剖开的截面可形成为直角三角形形状。形成为直角三角形形状的贴压构件830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位于后方支撑台820a的前表面,并可与板体600的后表面相接触。贴压构件830可随着固定构件850的旋转动作而改变位置。即,贴压构件830可与固定构件850的旋转动作对应地进行动作,以贴压板体600的后表面。
另外,在前方支撑台810a和后方支撑台820a之间可形成有缓冲构件840。缓冲构件840可配置在前方支撑台810a的后表面和板体600的前表面之间,并形成于板体600的后表面和后方支撑台820a的前表面之间。由此,即使板体600在前后方向Z上晃动,也可使前方支撑台810a、板体600和后方支撑台820a之间的间隔更加紧贴,并可缓冲在板体600晃动期间产生的冲击。
在前方台架810的后表面的下侧可以朝向前方或者前侧凹入的方式形成有紧固槽812。与此对应地,在后方台架820的前表面的下侧可以朝向前方凸出的方式形成有紧固凸起821。后方台架820的紧固凸起821可插入而紧固于前方台架810的紧固槽812。紧固凸起821和紧固槽812可有一个以上彼此隔开。
参照图40B,位于贴压调节部813的内部的贴压构件830可位于起始线SL和基准线BL之间。即,贴压构件830的上侧可以与基准线BL相接的方式设置,贴压构件830的下侧可以与起始线SL相接的方式设置。由此,贴压构件830的下表面可以是与贴压调节部813的下表面相接的状态,贴压构件830的上侧可以是与贴压调节部813的上侧隔开的状态。
此时,固定构件850的主体区域850b的末端可与贴压构件830上配置的固定孔831的底面相接。即,固定构件850可插入于固定孔831,它们之间可具有第一隔开距离。第一隔开距离可以是实质上接近于“0”的值。
其中,起始线SL可以是,在紧固于贴压构件830的固定构件850进行旋转动作之前,从与贴压构件830的下侧相交的地点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线。基准线BL可以是,在紧固于贴压构件830的固定构件850进行旋转动作之前,从与贴压构件830的上侧相交的地点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线。
在固定构件850进行旋转动作之前的初始状态下,贴压构件830可位于起始线SL和基准线BL之间。贴压构件830可向与贴压构件830相接的板体600施加第一压力。
参照图41A和图41B,固定构件850可进行旋转动作。固定构件850通过进行旋转动作,将旋转运动转换为线性运动,从而可使贴压构件830进行移动。由此,利用固定构件850的旋转动作,贴压构件830可位于起始线SL和终止线EL之间。此时,贴压构件830的下表面可以是与贴压调节部813的下表面隔开的状态,贴压构件830的上侧可以是与贴压调节部813的上侧隔开的状态。即,贴压构件830的上侧可位于基准线BL和终止线EL之间,贴压构件830的下侧可位于基准线BL和起始线SL之间。
此时,固定构件850的主体区域850b的末端可从贴压构件830上形成的固定孔831的底面隔开。即,固定构件850插入于固定孔831,它们之间可具有第二隔开距离。第二隔开距离可大于第一隔开距离。
其中,终止线EL可以是,从贴压构件830可由固定构件850进行移动的最大地点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线。即,贴压构件830不能超过终止线EL而进行移动。贴压构件830可在基准线BL和终止线EL之间内进行移动。
贴压构件830可向与贴压构件830相接的板体600施加第二压力。第二压力可以是大于第一压力的压力。如上所述,第二压力在前方支撑台810a和后方支撑台820a之间施加于板体600,从而可在前方支撑台810a和后方支撑台820a之间限制板体600的移动。
参照图42A和图42B,固定构件850可完成旋转动作。利用固定构件850的旋转动作,贴压构件830可移动到终止线EL附近。此时,贴压构件830的下表面可以是与贴压调节部813的下表面隔开的状态,贴压构件830的上侧可以是与贴压调节部813的上侧实质上相接的状态。即,贴压构件830的上侧可位于终止线EL,贴压构件830的下侧可位于基准线BL和起始线SL之间。
此时,固定构件850的主体区域850b的末端可从贴压构件830上配置的固定孔831的底面隔开。即,固定构件850插入于固定孔831,在它们之间可具有第三隔开距离。第三隔开距离可大于第二隔开距离。
贴压构件830可向与贴压构件830相接的板体600施加第三压力。第三压力可以是大于第一、第二压力的压力。如上所述,第三压力在前方支撑台810a和后方支撑台820a之间施加于板体600,从而可在前方支撑台810a和后方支撑台820a之间限制板体600的移动而进行固定。
参照图43,板体600的下侧可设置有防错误组装部611。防错误组装部611的一部分可从板体600的前表面和后表面凸出而形成。防错误组装部611可形成为使用户能够准确地认知台架700的方向。由此,防错误组装部611可形成在板体600的前表面或者后表面。
参照图44,台架700的支撑部710可形成与防错误组装部611对应的容置构件712。容置构件712可形成于支撑部710的后表面。或者,容置构件712可形成于台架700的后表面。
例如,防错误组装部611可包括第一防错误组装部611a至第四防错误组装部611d。即,第一防错误组装部611a可位于与第一台架700a的支撑部710的后表面对应的位置,第二防错误组装部611b可位于与第二台架700b的支撑部710的后表面对应的位置,第三防错误组装部611c可位于与第一台架700a的支撑调节构件730的前表面对应的位置,第四防错误组装部611d可位于与第二台架700b的支撑调节构件730的前表面对应的位置。
参照图45A、45B、45C、45D,可配置有第一防错误组装部611a至第四防错误组装部611d中的一个以上。即,如图45A所示,可仅配置有第一防错误组装部611a至第四防错误组装部611d中的一个,如图45B所示,可配置有第一防错误组装部611a至第四防错误组装部611d中的两个,如图45C和图45D所示,可配置有全部第一防错误组装部611a至第四防错误组装部611d。
与此对应地,台架700的支撑部710可包括第一容置构件(未图示)和第二容置构件(未图示),台架700的支撑调节构件730可包括第三容置构件(未图示)和第四容置构件(未图示)。
由此,台架700可组装在板体600的准确的位置。即,即使由多个用户将台架700组装于板体600,均能够组装在准确的位置。并且,即使防错误组装部611位于板体600,随着组装台架700而从外部无法看到防错误组装部611。即,防错误组装部611可与台架700所位于的区域重叠而设置。
防错误组装部611是为了准确组装安装于板体600的下方的台架700而形成,只要是用户能够识别的程度的形状,其可以是任意形状。
参照图46,在没有形成防错误组装部611的情况下,即使支撑调节构件730位于板体600的前表面,支撑部710位于板体600的后表面,用户也有可能无法准确认知到台架700以其前后方向被颠倒的状态错误组装于板体600。
如上所述,当台架700错误组装于板体600时,重量中心将变得不同,并且由于板体600未能牢固地紧固于台架700,板体600根据外部的周边状况而摔倒的概率变高。
参照图47,当将防错误组装部611配置于板体600的前表面下侧时,与其对应地,容置构件712可位于台架700的前表面。
如上所述,当防错误组装部611配置于板体600的前表面下侧,未形成有容置构件712支撑调节构件730组装于台架700时,板体600的前表面和支撑调节构件730之间将产生阶梯差或者间隔。由此,用户能够准确地认知到台架700以其前后方向被颠倒的状态错误组装于板体600。即,用户可在防错误组装部611的干扰作用下,无法将支撑调节构件730组装于台架700,或者能够容易认知到错误组装的情形。
如上所述,通过在板体600形成防错误组装部611、在支撑部710形成容置构件712,能够使用户容易认知到台架700错误组装于板体600的情形,从而能够更快且准确地将台架700组装于板体600。
参照图48,台架900可位于显示面板100(参照图1)的下方。
台架900可设置在位于头部10的后方或者显示面板100(参照图1)的后方的板体600的下部。例如,台架900可位于板体600的中央区域下部。但并不限于此,如图28所示,台架900可设置有第一台架700a(参照图28)和第二台架700b(参照图28)。
台架900可沿着作为显示面板100的厚度方向的前后方向Z较长地形成。台架900可位于板体600的下部中间并支撑板体600的下部,从而牢固地支撑板体600,使其不向作为前后方向Z的前后晃动。
参照图49,壳体300(housing)可配置于板体600的后表面。壳体300可电连接于头部10,其可物理连接或分离。壳体300可向头部10传输至少一个驱动信号。
图49示出了壳体300配置于板体600的后表面的情形,但并不限于此,板体600也可不配置于后表面。即,壳体300可配置在板体600的下方或者周边,而不是板体600的后表面。在图4A至图4C和图5A以及图5B对此进行了详细说明,因此在此省略。
在板体600的后表面中的中央的下部或者下端可形成有引导线G。引导线G可形成在壳体300的下方。
引导线G可分别位于板体600的下部中的左侧、右侧。引导线G可引导台架900准确地紧固于板体600。
在此图示了引导线G配置在板体600的后表面的情形,但并不限于此,引导线G也可配置在板体600的前表面。即,引导线G可配置在板体600的前表面或者后表面中的至少任意一面。
台架900可与引导线G对齐并紧固于板体600的中央的下端。
台架900可包括台架支撑件910和台架基座930。台架支撑件910可插入而紧固于台架基座930或者可从台架基座930分离。
台架支撑件910可具有沿着作为厚度方向Z的前后方向Z形成的规定的厚度和沿着作为与板体600的厚度方向Z交叉的方向的水平方向X较长地形成的宽度。
台架基座930沿着板体600的厚度方向Z较长地形成,并可具有沿着水平方向X较长地形成的宽度。台架基座930可朝垂直方向Y插入于板体600和台架支撑件910而进行紧固。
在台架900和板体600的引导线G之间可配置有粘结构件901。
粘结构件901具有预定的厚度并可沿着板体600的下端较长地形成。
参照图50,粘结构件901可贴附于形成有引导线G的板体600的后表面的下部。粘结构件901通过贴附于板体600,可将台架900临时固定或者紧固于板体600。粘结构件901可以仅在一面和另一面中的一个面具有粘结性质。例如,粘结构件901可以是粘结贴纸。
可使粘结构件901的一面沿着引导线G粘结到板体600之后,利用粘结构件901的另一面将台架900临时固定于板体600。
另外,粘结构件901的一面和另一面全部可具有粘结性质。例如,粘结构件901可以是两面胶带。可使粘结构件901的一面沿着引导线G粘结到板体600之后,利用可使粘结构件901的另一面将台架900临时固定、固定或者紧固于板体600。
即,与引导线G对齐而贴附于板体600的粘结构件901配置在板体600和台架900之间,由此可将台架900临时固定或者紧固于板体600的准确位置。
另外,粘结构件901还可沿着引导线G紧固于板体600的前表面。粘结构件901可与与配置在板体600的前表面或者板体600的后表面中的至少任意一面上配置的引导线G对应地贴附于板体600。
参照图51A和图51B,台架支撑件910可通过贴附于板体600的后表面的粘结构件901来临时固定或者紧固。台架支撑件910可沿着引导线G与板体600对齐,并通过粘结构件901准确地临时固定或者紧固于板体600的下端。
台架支撑件910形成为与板体600的后表面和下端面相接触,由此可支撑板体600。台架支撑件910可设置有朝向板体600的后表面形成的一面910a和按规定的角度倾斜而形成的另一面910b。台架支撑件910的一面910a的上部区域910a1可与板体600的后表面相接触,并且,未与板体600的后表面接触的一面910a的下部区域910a2可与台架基座930相接触。台架支撑件910的一面910a的下部区域910a2可按板体600的厚度大小朝板体600的前表面方向延伸。
台架支撑件910的下部区域可配置有一个以上的支撑件紧固孔911。多个支撑件紧固孔911可沿着水平方向形成。多个支撑件紧固孔911可按预定间隔隔开而形成。支撑件紧固孔911的内部面可形成有螺纹,以供固定构件970(参照图57)插入。
台架支撑件910可形成台架引导件915。台架引导件915可形成于台架支撑件910的下部两侧边角。台架引导件915可通过引导固定构件916紧固于台架支撑件910。
引导固定构件916可贯通台架支撑件910而紧固于台架支撑件910。引导固定构件916可以是以螺钉模样凿开有槽(螺纹)的长杆形状。例如,引导固定构件916可以是螺钉、螺栓、螺丝。以下将对台架引导件915进行详细说明。
参照图52A和图52B,台架基座930可朝垂直方向插入临时固定或者紧固于板体600的台架支撑件910。
台架基座930可设置有可插入台架支撑件910和板体600的主体930c,以及从主体930c的上端沿着厚度方向Z较长地延伸的第一基座930a和第二基座930b。
第一基座930a可被称为第一翼板,第二基座930b可被称为第二翼板。
主体930c可形成凹入的内部空间970,台架支撑件910和板体600可插入所述内部空间970。台架基座930的内部空间970可设置有第一内部面930a1、第二内部面930b1以及内部下部面935。
第一内部面930a1可沿着垂直方向Y形成。第一内部面930a1可与板体600的前表面以及台架支撑件910的一面910a的下部区域910a2相接。
第二内部面930b1可形成为朝斜线方向倾斜的倾斜面。即,第二内部面930b1可形成为面向板体600的后表面的倾斜面。第二内部面930b1可与台架支撑件910的另一面910b相接。随着第二内部面930b1形成为倾斜面,台架支撑件910的另一面910b也可与之对应地形成为倾斜面。台架支撑件910可沿着倾斜的第二内部面930b1插入到内部空间970。由此,台架基座930可稳定地安置台架支撑件910。
内部下部面935可形成在第一内部面930a1和第二内部面930b1之间。内部下部面935可配置于内部空间970的下部。内部下部面935可对插入到内部空间970的台架支撑件910稳定地进行支撑。
第一基座930a可从主体930c的一侧上端朝板体600的前表面方向延伸。即,第一基座930a可从第一内部面930a1的上端朝板体600的前表面方向延伸。第一基座930a朝板体600的前表面方向延伸,并且可具有沿着水平方向X较长地形成的宽度。例如,第一基座930a可形成为矩形板体(板)。
另外,第一基座930a从第一内部面930a1的上端延伸,并且形成为,越从第一内部面930a1远离其高度越降低。由此,第一基座930a的一侧可触及地面,另一侧可与主体930c的一侧上端相连接。
第二基座930b可从主体930c的另一侧上端朝板体600的后表面方向延伸。即,第二基座930b可从第二内部面930b1的上端朝板体600的后表面方向延伸。第二基座930b朝板体600的后表面方向延伸,并且可具有沿着水平方向X较长地形成的宽度。例如,第二基座930b可形成为矩形板体(板)。
另外,第二基座930b从第二内部面930b1的上端延伸,并且形成为,越从第二内部面930b1远离其高度越降低。由此,第二基座930b的一侧可与主体930c的一侧上端相连接,另一侧可触及地面。
台架基座930可使配置于第一基座930a和第二基座930b之间的主体930c从地面隔开。台架基座930可具有弹性。如上所述,通过使台架基座930在第一基座930a和第二基座930b之间具有弹力,即使在台架900安装设置有宽的屏幕的显示面板100(参照图3A至图3D)的板体600,也可稳定地支撑板体600的重量。
台架基座930的下部可形成有一个以上的基座紧固孔931。
参照图53A、图53B以及图54,台架基座930可朝垂直方向Y插入临时固定或者紧固于板体600的台架支撑件910。其中,图53A示出了台架基座930插入台架支撑件910之前的状态,图53B示出了台架基座930插入台架支撑件910之后的状态。
台架引导件915可通过引导固定构件916紧固于台架支撑件910。
台架引导件915可至少弯曲一次而紧固于台架支撑件910。台架引导件915的宽度可与台架支撑件910的下部的宽度实质上相同。台架引导件915的两侧端可凸出。台架引导件915的两侧端之间可形成能够使引导固定构件916贯通的孔(未图示)。
在形成于台架支撑件910的下端的两侧边角分别可形成有台架引导件915。例如,台架引导件915可分别形成于台架支撑件910的左侧边角和右侧边角。
台架基座930的主体930c(参照图52A)的内部下部面935可位于左侧边角和右侧边角上形成的台架引导件915之间。
台架引导件915可引导台架基座930,以使台架基座930朝垂直方向Y容易插入台架支撑件910。由此,台架引导件915可准确并快速地将台架基座930引导到台架支撑件910的准确位置。
另外,在第一基座930a的一侧下端或者第二基座930b的另一侧下端可形成有防滑部939,所述防滑部939用于防止台架900任意地滑动。防滑部939可在水平方向X上按预定间隔配置有一个以上。
另外,基座紧固孔931可形成于台架基座930。基座紧固孔931可形成有一个以上。基座紧固孔931可与支撑件紧固孔911对应地形成。
参照图55以及图56,台架支撑件910的上端可形成有朝板体600的后表面方向延伸的防间隙凸起917。防间隙凸起917可朝板体600的后表面方向延伸而安装于主体930c的第二内部面930b1上端。台架基座930可在与防间隙凸起917对应的位置形成防间隙槽933。
防间隙槽933可在第二内部面930b1上端凹入而形成,以能够安装防间隙凸起917。如上所述,通过将防间隙凸起917搭置于防间隙槽933,即使在台架支撑件910和台架基座930之间产生间隔,在视觉上看到的间隙(gap)也较小。
防间隙凸起917的厚度DL可形成为1.5mm以上且2.1mm以下。在防间隙凸起917的厚度DL为1.5mm以下的情况下,在台架支撑件910和台架基座930进行结合的过程中容易损坏。并且,在防间隙凸起917的厚度DL为2.1mm以上的情况下,台架支撑件910和台架基座930之间产生阶梯差,由此不利于美观。因此,通过将防间隙凸起917的厚度DL形成为1.5mm以上且2.1mm以下,不仅可预先防止产生损坏或者阶梯差,而且在台架支撑件910和台架基座930之间产生间隔时,可使视觉上看到的间隙(gap)较小。
参照图57以及图58A、图58B,台架基座930可插入于台架支撑件910而进行紧固。台架基座930可通过固定构件971固定于台架支撑件910。
基座紧固孔931可沿着第一方向CD1贯通主体930c(参照图52A)的第二内部面930b1(参照图52A)而形成。并且,基座紧固孔931还可在主体930c(参照图52A)的第一内部面930a1(参照图52A)形成有朝第一方向CD1凹入的槽。支撑件紧固孔911可沿着第一方向CD1贯通基座支撑件而形成。其中,第一方向CD1可以是,以水平方向X为基准倾斜大约10度以上且20度以下的方向。即,第一方向CD1可以是,与面向板体600的后表面的倾斜面交叉的斜线方向。
基座紧固孔931的内部面和支撑件紧固孔911的内部面可以是以螺钉模样凿开有槽(螺纹)的形状。
固定构件971可分别贯通台架基座930上形成的基座紧固孔931和台架支撑件910上形成的支撑件紧固孔911,从而固定台架基座930和台架支撑件910。
固定构件971可以是以螺钉模样凿开有槽(螺纹)的长杆形状。例如,固定构件971可以是螺钉、螺栓、螺丝。
这样的固定构件971可沿着第一方向CD1贯通主体930c的第二内部面930b1上形成的基座紧固孔931和台架支撑件910上形成的支撑件紧固孔911,然后紧固于主体930c的第一内部面930a1上形成的基座紧固孔931。由此,台架基座930可利用固定构件971来逐渐缩小内部空间970的宽度或者大小,并在此过程中贴压台架支撑件910。因此,台架900可利用固定构件971逐渐被贴压,从而可牢固地固定板体600。
如上所述,示出了第一内部面930a1上形成的基座紧固孔931不贯通第一内部面930a1的情形,但并不限于此,基座紧固孔931也可贯通第一内部面930a1而形成。
参照图59A,固定构件971可朝第一方向CD1紧固于基座紧固孔931。即,台架900形成为,随着第一基座930a和第二基座930b从主体930c越远离其高度越降低,因此,在将固定构件971紧固于基座紧固孔931时,可朝第一方向CD1倾斜而紧固。其中,第二基座930b可从主体930c朝规定的斜线方向倾斜而形成。此时,规定的斜线方向可以是与第一方向CD1实质上相同的方向。即,规定的斜线方向可以是,从水平方向X倾斜大约10度以上且20度以下的方向。
如上所述,基座紧固孔931和支撑件紧固孔911在台架900朝第一方向CD1倾斜而形成,并将固定构件971朝第一方向CD1进行紧固,因此,用户在将固定构件971紧固于基座紧固孔931期间,不受第二基座930b的影响。由此,用户可更加容易将台架基座930贴压到台架支撑件910,从而固定板体600。
参照图59B,固定构件971可朝第二方向CD2紧固于基座紧固孔931。第二方向CD2可以是与第一方向CD1不同的水平方向X。由此,基座紧固孔931和支撑件紧固孔911可在第二方向CD2上形成于台架900,固定构件971可朝第二方向CD2进行紧固。
用户在利用工具将固定构件971紧固到朝第二方向CD2形成的基座紧固孔931期间,可受到朝第一方向CD1倾斜的第二基座930b的影响。即,用户在利用工具紧固固定构件971期间,因受到倾斜的第二基座930b的影响而不易紧固固定构件971。
参照图60,台架支撑件910的一面可紧固于板体600的后表面。
台架支撑件910可紧固于板体600的后表面。台架支撑件910沿着引导线G被引导,并可装卸于板体600。
例如,台架支撑件910可形成为凝胶(Gel)或者硅胶(silicon)。通过使台架支撑件910形成为凝胶(Gel)或者硅胶(silicon),可容易分离/贴附于板体600。由此,台架支撑件910在与台架基座930相紧固之前,将简单地贴附于板体600,从而能够简化组装步骤。
即,当台架支撑件910形成为凝胶或者硅胶时,即使在板体600和台架支撑件910之间未设置有粘结构件901,也可简单地分离/贴附于板体600,由此不仅可使组装它们的组装工艺变得简单,而且也可缩短组装时间。
参照图61,台架900(参照图49)可紧固于板体600的后表面中的中央的下端。在台架900和板体600之间可形成有缓冲构件940。
缓冲构件940可形成于板体600的前表面和后表面中的至少一个面。
缓冲构件940可形成于主体930c(参照图52A)的第一内部面930a1(参照图52A)和板体600的前表面之间,可形成于板体600的后表面和主体930c(参照图52A)的第二内部面930b1(参照图52A)之间。
缓冲构件940可包括诸如凝胶(Gel)或者硅胶(silicon)的具有缓冲力的材料。由此,缓冲构件940配置在板体600和台架900之间,通过对板体600晃动时产生的振动或者冲击进行缓冲,可预先防止板体600损坏。
图61示出了缓冲构件940形成于板体600的后表面和主体930c的第二内部面930b1之间的情形,但并不限于此,也可配置粘结构件901(参照图50)来取代缓冲构件940。
另外,粘结构件901(参照图50)可形成于板体600的后表面和缓冲构件940之间,或者形成于缓冲构件940和台架支撑件910之间。由此,可使它们之间容易进行贴附/分离,并且预先防止它们任意地脱离。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模块盖,位于显示面板的后方,显示面板结合于所述模块盖;板体,位于模块盖的后方;粘结构件,粘结于板体的前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支架,位于模块盖和板体之间,粘结于粘结构件;以及结合单元,位于模块盖和支架之间,将模块盖固定于支架。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所述结合单元可包括:固定销,形成于所述支架的前表面;以及紧固槽,形成于所述模块盖的后表面,结合于所述固定销。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所述支架可包括:开口部,由所述支架的一部分贯通而形成;以及管壁,从所述开口部的外围朝向所述支架的前方凸出;所述固定销包括:销颈部(pin neck),与所述支架的前表面相向;以及销头,从所述销颈部延伸,并从所述销颈部向所述支架的前方隔开。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所述销颈部可位于所述管壁的外围,所述管壁的前端弯曲并位于所述销头和销颈部之间。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所述固定销的下部面可还包括固定孔,所述管壁的前端弯曲,以使所述管壁的外周面与所述销颈部的前表面相接触。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所述销头可具有第一直径,所述销颈部具有小于所述第一直径的第二直径,所述固定孔具有小于所述第二直径的第三直径。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所述固定销可包括第一固定销以及第二固定销,所述第一固定销形成于所述支架前表面的左侧上端和右侧上端中的任意一端,所述第二固定销形成于所述支架前表面的左侧上端和右侧上端中的另一端。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所述支架可包括:上部支架,在所述板体的前表面的上部沿着左右方向较长地配置;以及下部支架,配置于所述板体的前表面的下部边角附近;所述固定销包括第一固定销至第四固定销,所述第一固定销形成于所述上部支架的左侧和右侧中的任意一侧,所述第二固定销形成于所述上部支架的左侧和右侧中的另一侧,所述第三固定销形成于所述板体的左侧下部或者右侧下部配置的所述下部支架的一侧,所述第四固定销形成于所述板体的左侧下部或者右侧下部配置的所述下部支架的另一侧。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可还包括:结合辅助构件,位于所述模块盖和所述支架之间,所述结合辅助构件具有磁性。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所述结合辅助构件的一个以上可粘结于所述模块盖的后表面或者所述支架的前表面。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所述粘结构件可包括:上部粘结构件,位于所述上部支架和所述板体之间,将所述上部支架粘结于所述板体的前表面的上部;以及下部粘结构件,位于所述下部支架和所述板体之间,将所述下部支架粘结于所述板体的前表面的下部边角。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可设置有位于所述模块盖的后方的增强膜,所述增强膜粘结于所述板体的前表面或者后表面。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模块盖,位于显示面板的后方,显示面板结合于所述模块盖;板体,位于模块盖的后方,模块盖固定于所述板体;以及台架,固定于板体的下端;台架包括:主体,沿着板体的厚度方向较长地延伸;支撑部,与板体的前表面相邻,从主体的上表面朝台架的上方向较长地延伸;支撑引导部,与板体的后表面相邻,从主体的上表面朝台架的上方向凸出,具有面对板体的后表面的倾斜面;以及支撑调节构件,插入于板体和支撑引导部的倾斜面之间。支撑调节构件包括:第一面,与板体的后表面相向;以及第二面,与支撑引导部的倾斜面相向。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第二面可与支撑调节构件的倾斜面紧贴。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支撑部和支撑调节构件的第一面可贴压于板体。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支撑调节构件可形成有从第二面延伸的引导凸起。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支撑部和支撑引导部之间可形成有紧固调节槽,紧固调节槽紧贴于支撑调节构件的下表面。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紧固调节槽与支撑引导部相接的区域可设置有朝下方向凹入而形成的引导槽,引导凸起插入引导槽。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主体的下表面可形成有与紧固调节槽对应的紧固固定槽。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在紧固固定槽可形成有贯通紧固固定槽和紧固调节槽的紧固调节孔,并包括贯通紧固调节孔而紧固于支撑调节构件的固定构件。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紧固调节孔可较长地延伸,固定构件能够在紧固调节孔进行移动。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可包括:缓冲构件,在支撑部的后表面和板体的前表面之间沿着支撑部的后表面朝上方向较长地形成,或者,在板体的后表面和支撑调节构件的前表面之间沿着支撑调节构件的前表面朝上方向较长地形成。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模块盖,位于显示面板的后方,显示面板结合于所述模块盖;板体,位于模块盖的后方,模块盖固定于所述板体;以及台架,固定于板体的下端;台架包括:前方台架,沿着板体的厚度方向中的前方较长地延伸;后方台架,紧固于前方台架的后表面,沿着板体的厚度方向中的后方较长地延伸;前方支撑台,从前方台架的上表面朝上方向延伸而与板体的前表面相邻;后方支撑台,从后方台架的上表面朝上方向延伸而与板体的后表面相邻;固定构件,从后方台架的下方朝面对板体的斜线方向贯通而设置;以及贴压构件,位于后方支撑台的内部,所述贴压构件的一面利用固定构件的旋转动作来贴压于板体的后表面。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后方支撑台的内部可设置有能够容置贴压构件的贴压调节部,形成有朝斜线方向贯通贴压调节部的下表面和后方台架的下表面而形成的贴压调节孔,固定构件穿过贴压调节孔而紧固于贴压构件。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贴压构件可在贴压调节部的内部能够沿着上下方向进行移动。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前方台架的后表面的下侧可形成有紧固槽,后方台架的前表面的下侧形成有紧固凸起,紧固槽朝向前方凹入而形成,紧固凸起插入于所述紧固槽。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模块盖,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后方,所述显示面板结合于所述模块盖;板体,位于所述模块盖的后方,所述模块盖固定于所述板体;以及台架,固定于所述板体的下端;所述台架包括:主体,与所述板体的下部的前表面和后表面相向;第一翼板,从与所述板体的前表面相向的所述主体的上部朝向所述板体的前方和下方延伸;以及第二翼板,从与所述板体的后表面相向的所述主体的上部朝向所述板体的后方和下方延伸。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可设置有台架支撑件,插入于所述主体和所述板体之间,与所述板体相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所述主体可包括:第一内部面,与所述板体相向;以及第二内部面,与所述台架支撑件相向;所述台架支撑件包括:一面,与所述板体相向;以及另一面,与所述第二内部面相向;所述第二内部面和所述另一面朝与所述第一翼板或者所述第二翼板倾斜的方向相同的方向倾斜。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的所述主体包括:第一内部面,与所述板体相向;以及第二内部面,与所述台架支撑件相向;所述台架支撑件包括:上部区域,与所述板体的下部的侧面相向;以及下部区域,位于所述上部区域的下部,与所述板体的下端面相向。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与所述第二内部面相向的所述上部区域和下部区域可朝与第一翼板或者第二翼板倾斜的方向相同的方向倾斜。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可设置有固定构件,所述固定构件紧固所述主体和所述台架支撑件,并贯通所述第二内部面和所述下部区域。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所述台架支撑件的另一面可与所述第二内部面相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在所述板体和所述台架支撑件之间可配置有粘结构件和缓冲构件中的至少一个构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所述板体的下部可形成有使所述台架与所述板体对齐的引导线。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所述台架可包括:基座紧固孔,贯通所述第二内部面;以及支撑件紧固孔,贯通所述台架支撑件的下部区域;所述固定构件插入于所述基座紧固孔和所述支撑件紧固孔。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所述台架可包括:凸起,从所述台架支撑件的上端朝向所述第二翼板凸出;以及槽,在所述第二内部面和所述第二翼板之间凹入于所述主体而形成。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例示性的,而不应被认为是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发明的教导可以容易地实施为其他方式的方法和装置。在此描述的实施例的特征、结构、方法以及其他特性可以多种方式进行组合,从而获得附加的和/或替代的实施例。
本发明中描述的若干实施例并不彼此排斥或相区别。以上描述的本发明的任何结构要素或全部结构要素可以在结构或功能上进行组合或与其他结构要素相组合。
以上参照本发明的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是应当理解的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其进行多种修改并得出其他实施例,而这些均落入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保护范围。更具体而言,在本发明的说明书、附图以及所附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可对主体组合排列的组合部分和/或排列进行多种变形和修改。而针对结构要素部分和/或排列实施的附加的变形和修改,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Claims (12)
1.一种显示装置,其中,
包括:
显示面板;
模块盖,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后方,所述显示面板结合于所述模块盖;
板体,位于所述模块盖的后方,所述板体紧固于台架;
粘结构件,粘结于所述板体的前表面的至少一部分;
支架,位于所述模块盖和所述板体之间,粘结于所述粘结构件;以及
结合单元,位于所述模块盖和所述支架之间,包括将所述模块盖固定于所述支架的固定销,
所述支架包括开口部和形成于所述开口部的外周的管壁,
所述固定销包括与所述支架的前表面相向的销颈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固定销形成于所述支架的前表面,
所述结合单元还包括:
紧固槽,形成于所述模块盖的后表面,与所述固定销相结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开口部贯通所述支架的一部分,
所述管壁朝向所述支架的前方凸出,
所述固定销还包括:
销头,从所述销颈部延伸,从所述销颈部向所述支架的前方隔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销颈部位于所述管壁的外围,
所述管壁的前端弯曲并位于所述销头和所述销颈部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在所述固定销的下部面还包括固定孔,
所述管壁的前端弯曲,所述管壁的外周面与所述销颈部的前表面相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销头具有第一直径,
所述销颈部具有小于所述第一直径的第二直径,
所述固定孔具有小于所述第二直径的第三直径。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固定销包括第一固定销以及第二固定销,
所述第一固定销形成于所述支架前表面的左侧上端和右侧上端中的任意一端,
所述第二固定销形成于所述支架前表面的左侧上端和右侧上端中的另一端。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支架包括:
上部支架,在所述板体的前表面的上部沿着左右方向较长地配置;以及
下部支架,配置于所述板体的前表面的下部边角附近,
所述固定销包括第一固定销、第二固定销、第三固定销以及第四固定销,
所述第一固定销形成于所述上部支架的左侧和右侧中的任意一侧,
所述第二固定销形成于所述上部支架的左侧和右侧中的另一侧,
所述第三固定销形成于所述板体的左侧下部或者右侧下部配置的所述下部支架的一侧,
所述第四固定销形成于所述板体的左侧下部或者右侧下部配置的所述下部支架的另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还包括:
结合辅助构件,位于所述模块盖和所述支架之间,所述结合辅助构件具有磁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结合辅助构件有一个以上粘结于所述模块盖的后表面或者所述支架的前表面。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粘结构件包括:
上部粘结构件,位于所述上部支架和所述板体之间,将所述上部支架粘结于所述板体的前表面的上部;以及
下部粘结构件,位于所述下部支架和所述板体之间,将所述下部支架粘结于所述板体的前表面的下部边角。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设置有位于所述模块盖的后方的增强膜,
所述增强膜粘结于所述板体的前表面或者后表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10-2016-0180396 | 2016-12-27 | ||
KR1020160180396A KR102665993B1 (ko) | 2016-12-27 | 2016-12-27 | 디스플레이 디바이스 |
KR10-2017-0001212 | 2017-01-04 | ||
KR1020170001212A KR102687918B1 (ko) | 2017-01-04 | 2017-01-04 | 디스플레이 디바이스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242208A CN108242208A (zh) | 2018-07-03 |
CN108242208B true CN108242208B (zh) | 2021-01-01 |
Family
ID=606617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1434953.9A Active CN108242208B (zh) | 2016-12-27 | 2017-12-26 | 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390451B2 (zh) |
EP (1) | EP3343047B1 (zh) |
CN (1) | CN10824220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7098711A1 (ja) * | 2015-12-07 | 2017-06-15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映像表示装置 |
USD853493S1 (en) * | 2017-04-24 | 2019-07-09 | Lg Electronics Inc. | Digital signage |
USD850532S1 (en) * | 2017-04-24 | 2019-06-04 | Lg Electronics Inc. | Digital signage |
USD853492S1 (en) * | 2017-10-18 | 2019-07-09 | Lg Electronics Inc. | Digital signage |
US10820435B2 (en) * | 2018-11-21 | 2020-10-27 | Ohc Ip Holdings, Llc | Display screen stand and mount system |
WO2020213790A1 (ko) * | 2019-04-18 | 2020-10-22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디스플레이 디바이스 |
KR102642789B1 (ko) * | 2019-07-31 | 2024-02-29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 장치 |
KR20210017519A (ko) * | 2019-08-08 | 2021-02-1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디스플레이 모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CN111306149B (zh) * | 2019-10-16 | 2021-11-09 | 深圳市鸿合创新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拼接屏的拼接组件及拼接屏 |
EP4089475A4 (en) * | 2020-01-06 | 2024-02-28 | LG Electronics Inc. | DISPLAY DEVICE |
CN112350113B (zh) * | 2020-01-18 | 2022-01-04 | 深圳市凯卓技术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计算机电路板的安装控制方法 |
CN217011339U (zh) * | 2022-01-13 | 2022-07-19 |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电子装置 |
KR102710544B1 (ko) * | 2022-02-22 | 2024-09-25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디스플레이 디바이스 |
CN218477123U (zh) * | 2022-11-04 | 2023-02-14 | 赵芝君 | 屏幕保护组件及电子设备 |
US11796862B1 (en) * | 2023-06-09 | 2023-10-24 | HKC Corporation Limited | Backlight module, method for assembling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239178A (en) * | 1964-07-14 | 1966-03-08 | Joseph B Pompa | Magnetic and adhesive mounting support |
US7175152B2 (en) * | 2003-07-11 | 2007-02-13 | Csav, Inc. | Display mounting device |
JP4076157B2 (ja) * | 2003-07-30 | 2008-04-16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同軸電気コネクタ |
JP4064409B2 (ja) * | 2004-05-28 | 2008-03-19 | 三星エスディアイ株式会社 |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
JP4490238B2 (ja) * | 2004-11-08 | 2010-06-23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パネル組み立て装置及びパネル組み立て方法 |
JP5108268B2 (ja) * | 2006-09-15 | 2012-12-26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壁掛け装置 |
KR101079597B1 (ko) * | 2007-06-19 | 2011-11-04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디스플레이장치 |
CN101383111B (zh) * | 2007-09-05 | 2011-07-06 | 佳世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组装结构及方法 |
JP2010267541A (ja) * | 2009-05-15 | 2010-11-25 | Canon Inc | 表示パネル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
US8350458B2 (en) * | 2009-05-15 | 2013-01-0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Display panel and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
JP2012003060A (ja) * | 2010-06-17 | 2012-01-05 | Canon Inc | 画像表示装置とその保持部材及び画像表示システム |
US20140061409A1 (en) * | 2012-08-28 | 2014-03-06 | Drue Mayhew, Jr. | Magnetic hanger apparatus |
US20160150861A1 (en) * | 2014-12-02 | 2016-06-02 | Aevoe International Ltd. | Mountable case assembly |
KR101695097B1 (ko) | 2015-06-26 | 2017-01-11 | (주)에이티솔루션즈 | 오티피카드를 이용한 계좌이체 기반 간편결제 방법 |
-
2017
- 2017-12-08 EP EP17206070.9A patent/EP3343047B1/en active Active
- 2017-12-26 CN CN201711434953.9A patent/CN108242208B/zh active Active
- 2017-12-27 US US15/855,851 patent/US10390451B2/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343047B1 (en) | 2023-11-22 |
US20180184534A1 (en) | 2018-06-28 |
EP3343047A1 (en) | 2018-07-04 |
CN108242208A (zh) | 2018-07-03 |
US10390451B2 (en) | 2019-08-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242208B (zh) | 显示装置 | |
TWI525368B (zh) | 平面顯示器及使用其之行動裝置 | |
KR102445670B1 (ko) | 디스플레이 디바이스 | |
EP3488604B1 (en) | Display device | |
US9888595B2 (en) | Display device | |
US10656672B2 (en) | Display device | |
KR102692609B1 (ko) | 디스플레이 디바이스 | |
KR102687918B1 (ko) | 디스플레이 디바이스 | |
US9877402B2 (en) | Display device | |
US20080062628A1 (en) | Plasma display module | |
US10244643B1 (en) | Display device | |
JP2006330703A (ja) |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 |
KR102665993B1 (ko) | 디스플레이 디바이스 | |
CN1909026A (zh) | 等离子显示装置 | |
KR20170062937A (ko) |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
KR101943056B1 (ko) | 커버쉴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 |
KR100444522B1 (ko) |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의 프레임 | |
KR100447123B1 (ko) |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 |
US10194539B2 (en) | Display device | |
KR100714018B1 (ko) | 휴대용 표시장치 | |
KR20170084470A (ko) |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
KR20070111679A (ko) | 액정 표시장치 | |
JP2003198987A (ja) | 表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