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24598A - 整体式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整体式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224598A CN108224598A CN201810232054.9A CN201810232054A CN108224598A CN 108224598 A CN108224598 A CN 108224598A CN 201810232054 A CN201810232054 A CN 201810232054A CN 108224598 A CN108224598 A CN 10822459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indoor
- outdoor
- compressor
- inside reg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9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5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41000237858 Gastropoda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10000002105 tongu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69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992 reflux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36961 part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6541 heal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749 cleanlin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34 vapor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16 vapor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937378 Everettia interior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796 beau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260 fo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43 pow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40 relaxa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 F24F1/02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cycle
- F24F1/027—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cycle mounted in wall openings, e.g. in window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4—Means for preven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24F2013/202—Mounting a compressor unit therei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4—Means for preven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 F24F2013/247—Active noise-suppress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整体式空调器,包括:空调器壳体;压缩机,设于空调器壳体内部,且压缩机的两侧分别设有外侧区域和内侧区域;其中,外侧区域内设有向空调器壳体的后侧板出风的室外风道,在室外风机的横向截面上,外蜗舌与外蜗壳之间的最短连线的中点距后侧板的距离小于室外风机的轴线距后侧板的距离,且上述最短连线的中垂面朝向空调器壳体外的方向,与水平面在由外侧区域向内侧区域的方向上所夹角度大于或等于‑180°且小于或等于‑100°。通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由于风道结构在空调器壳体的顶板与底板不设出风口,从而在外侧区域内,减少外蜗壳与外蜗舌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进而减少外侧区域的高度,降低了安装难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整体式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整体式空调器已经得到大规模运用,人们对窗机的尺寸、噪音水平、安装简便性和美观等要求也在变化,目前大多数窗机比较占用空间,美观性不足,不易拆装,且窗机室外侧大部分为轴流风机,产生较大噪音,而少部分选用贯流风轮的方案则直接从顶板出风,一方面在安装时很可能出风口被墙体阻挡,或者为保证出风,不得不将出风口与墙体错开而导致窗机的重心偏出墙体外,容易倾翻,另一方面,在选用顶板出风的贯流风轮的情况下,对应的风道在高度方向上有所延伸,从而加厚空调器的高度,不利于减薄化的设计。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整体式空调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整体式空调器,包括:空调器壳体;压缩机,设于空调器壳体内部,且压缩机的两侧分别与空调器壳体的侧板构造成外侧区域和内侧区域;其中,外侧区域内设有向空调器壳体的后侧板出风的室外风道,和设于室外风道内的室外风机;在室外风机的横向截面上,外蜗舌与外蜗壳之间的最短连线的中点距后侧板的距离小于室外风机的轴线距后侧板的距离,且外蜗舌与外蜗壳之间的最短连线的中垂面朝向空调器壳体外的方向,与水平面在由外侧区域向内侧区域的方向上所夹角度大于或等于-180°且小于或等于-100°。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压缩机的两侧分别与空调器壳体的侧板构造成外侧区域和内侧区域,使压缩机置于内侧区域和外侧区域之间,整体式空调器的结构更加紧凑,体积小,减少整体式空调器占据室内和室外的空间,尤其减少了室内所占空间,便于存储和运输,且通常情况下,由于压缩机的重量占比较重且在运行过程中振动较大,上述结构还使整个空调器的重心较为居中,从而在将该空调器安装到窗户上时,使得空调器重心在竖直方向上设于墙体上,减少由于重心偏移而需额外支撑结构的可能,降低了安装难度,减少生产成本,提高了安装效率;同时,压缩机安装到墙体中心位置,使整机重心在窗户墙体的正上方,还可以降低压缩机的振动,从而降低噪音;在外侧区域内设有向空调器壳体的后侧板出风的室外风道,室外风道内设置室外风机,有利于提高外侧区域的换热效率,且有利于提高外侧区域的气体在进风和出风时流通的顺畅程度;此外,通过将外蜗舌与外蜗壳之间的最短连线的中垂面朝向空调器壳体外的方向,与水平面在由外侧区域向内侧区域的方向上所夹角度限定为负值,以使外侧区域斜向下出风,一方面便于使室外出风的朝向错开墙体,即室外出风不直吹墙体,减少空气吹向墙体产生的声音通过墙体流入室内从而形成噪音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避免出现由于出风口与墙体重合导致空调位置需要进行适应性调整而降低了安装效率的现象,也同时避免出现由于出风口与墙体重合导致空调位置需要调整,而在调整过程中使空调重心偏移至墙体外还需另外设置支撑结构的现象。
此外,需要强调的是,由于外侧区域是由后侧板出风,即本申请的风道结构在空调器壳体的顶板与底板不设出风口,从而在外侧区域内,减少了外蜗壳与外蜗舌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进而减少外侧区域的高度。
其中,通过限定在室外风机的横向截面上,外蜗舌与外蜗壳之间的最短连线的中点距后侧板的距离小于室外风机的轴线距后侧板的距离,且外蜗舌与外蜗壳之间的最短连线的中垂面朝向空调器壳体外的方向,与水平面在由外侧区域向内侧区域的方向上所夹角度大于或等于-180°且小于或等于-100°,即在外侧区域为斜向下出风的基础上,通过限定出风方向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以及截面上连线中点相比于室外风机的轴线更靠近后侧板,在向室外排风时避免直接对墙体或空调器本身进行吹风,减少发生外侧区域的出风与进风相互干扰的情况。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压缩机为卧式压缩机,卧式压缩机沿空调器壳体的宽度方向设于空调器壳体内部,且外侧区域与内侧区域沿空调器壳体的长度方向分别设于卧式压缩机的两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压缩机采用卧式压缩机,并将卧式压缩机沿空调器壳体的宽度方向设于空调器壳体内,较之普通压缩机而言,降低了空调器的整体高度,减薄了整机尺寸;同时,相比较于卧式压缩机沿长度方向设置,也减少空调器长度方向的尺寸;且由于卧式压缩机沿宽度方向设置,在此基础上,将外侧区域与内侧区域沿空调器壳体的长度方向分别设于卧式压缩机的两侧,可使结构更加紧凑,进一步缩小了整机在长度方向的尺寸,与此同时,由于内侧区域与外侧区域内的结构大致相同,缩小整机尺寸可以使空调器的重心更加居中,因而在将空调器安装在墙体上后,可以提高空调器的稳定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还包括:室外换热器,与室外风机对应设于外侧区域;室内风道,设于内侧区域;室内风机,设于室内风道内;室内换热器,与室内风机对应设于内侧区域。
在该技术方案中,将室外换热器设于与室外风机对应的外侧区域,有利于提高外侧区域的换热效率;在内侧区域的空间内设置室内风道,且将室内风机设置于室内风道内,有利于提高室内风道通风的顺畅程度,同时将室内换热器设于内侧区域且与室内风机对应,有利于提高内侧区域的换热效率;此外,内侧区域、外侧区域分工明确,在工作时,室内换热器与室外换热器执行对应的冷凝或蒸发功能。
其中,还需说明的是,本方案中优选将室内风机和室外风机固设于空调器壳体的底板上,固定设置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直接固定或通过常规的固定结构进行间接固定,此外,室内风机和室外风机还可通过与空调器壳体的侧板相连以实现固定。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外侧区域的后侧板开设有室外出风口,内侧区域的侧板开设有室内出风口;室内风机包括第一贯流风轮和室内电机,室内换热器被构造为第一折弯结构,以将第一贯流风轮围设于第一折弯结构内,第一折弯结构的敞开区与室内出风口对应;室外风机包括第二贯流风轮和室外电机,室外换热器被构造为第二折弯结构,以将第二贯流风轮围设于第二折弯结构内,第二折弯结构的敞开区与室外出风口对应,其中,所述室内电机与所述室外电机设于所述空调器壳体的不同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外侧区域的后侧板开设有室外出风口,内侧区域的侧板开设有室内出风口,使室内、室外出风互不干扰,提高了空调机工作的效率,降低了能耗;室内风机采用第一贯流风轮和室内电机的组合,一方面选用贯流风轮可降低噪音,减小功率,另一方面还增大送风面积;室内换热器构造为第一折弯结构,并将第一贯流风轮围设于第一折弯结构内,便于节省空间,使结构更加紧凑,以缩小整机尺寸,同时,在工作过程中,风在第一贯流风轮四周流动,使围设在其周围的室内换热器可以均匀而全面的换热,提高了换热效率;第一折弯结构的敞开区与室内出风口对应,便于换热后的空气排至外部,提高换热效率。
同样地,室外风机同样采用贯流风轮,一方面降低噪音,减小功率,另一方面增大送风面积和送风距离;室外换热器构造为第二折弯结构,并将第二贯流风轮围设于第二折弯结构内,便于节省空间,使结构更加紧凑,以缩小整机尺寸,同时,由于室外风机为贯流风轮,风在贯流风轮四周流动,使围设在其周围的室外换热器可以均匀而全面的换热,提高了换热效率;第二折弯结构的敞开区与室外出风口对应,便于换热后的空气排至外部,提高换热效率。
其中,内侧区域的侧板具体为除顶板和底板外的其余板件,该侧板可为直板也可为弧形板。
此外,通过将控制第一贯流风轮运行的室内电机与控制第二贯流风轮运行的室外电机设于空调器壳体的不同侧,一方面提高空调器壳体内的空间利用率,以实现整机的小型化,另一方面还可避免由于将二者设于同侧而对于整机产生的重心偏移的影响。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室内换热器为多段弯折结构、弧形弯折结构或单段弧形弯折结构;室外换热器为多段弯折结构、弧形弯折结构或单段弧形弯折结构。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设置为多段弯折结构、弧形弯折结构或单段弧形弯折结构,便于节省空间,缩小整机尺寸,尤其是空调器壳体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还便于提高空调壳体内的其它部件的形状、位置设计的灵活性,以进一步节省空间,提高能效。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外蜗壳与外蜗舌的一端构造形成第二贯流风轮的容置区,外蜗壳与外蜗舌的另一端延伸至室外出风口;室内风道包括:对应设置的内蜗壳与内蜗舌,内蜗壳与内蜗舌的一端构造形成设有第一贯流风轮的容置区,内蜗壳与内蜗舌的另一端延伸至室内出风口。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外蜗壳与外蜗舌的一端构造形成第二贯流风轮的容置区,外蜗壳与外蜗舌的另一端延伸至室外出风口,从而使得室外风机转动而产生的空气能够经外蜗壳和外蜗舌直接通往室外,缩短了室外风道长度,从而提高室外机的换热效率,且通过外蜗舌的设置,可以减少空气回流的可能;通过在室内风道设置对应的内蜗壳与内蜗舌,减少了室内空气回流的可能,且内蜗壳与内蜗舌的一端构造形成设有第一贯流风轮的容置区,内蜗壳与内蜗舌的另一端延伸至室内出风口,从而使得室内风机转动而产生的空气能够经内蜗壳和内蜗舌直接快速地通往室外,缩短了室内风道长度,从而提高室内机的换热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在室内风机的横向截面上,内蜗舌与内蜗壳之间的最短连线的中点距内侧区域的前侧板的距离小于室内风机距前侧板的距离,其中,内蜗舌与内蜗壳之间的最短连线的中垂面朝向空调器壳体外的方向,与水平面在由外侧区域向内侧区域的方向上所夹角度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或等于90°。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室内出风口设于内侧区域的侧板的基础上,通过限定在室内风机的横向截面上,内蜗舌与内蜗壳之间的最短连线的中点距内侧区域的前侧板的距离小于室内风机距前侧板的距离,即将内蜗舌设于内蜗壳的上方,在向室内送风时,便于向上引导出风方向,同时在第一贯流风轮的作用下,还增加出风距离,提高空调的舒适性。
此外,优选地,内蜗舌与内蜗壳之间的最短连线的中垂面朝向空调器壳体外的方向,与水平面在由外侧区域向内侧区域的方向上所夹角度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或等于90°,即在内蜗舌设于内蜗壳的上方,内侧区域为斜向上出风的基础上,通过限定出风方向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在向室内送风时避免直接对墙体或空调器本身进行吹风,减少发生内侧区域的出风与进风相互干扰的情况。
进一步地,在空调器制冷时,由于经室内出风口排出的冷空气较之室内的热空气较重,自然向下运动,而通过上述设置,使得在冷空气排出后沿抛物线流动,进一步增加出风距离。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内进风口,设于与室内换热器对应的内侧区域的顶板和/或底板上;第一外进风口,设于与室外换热器对应的外侧区域的顶板和/或底板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一内进风口设于与室内换热器对应的内侧区域的顶板和/或底板上,与设于内侧区域侧板上的室内出风口错开,减少室内出风口的风直接回流的可能,以提高室内机的换热效率;将第一外进风口,设于与室外换热器对应的外侧区域的顶板和/或底板上,与设于外侧区域后侧板上的室外出风口错开,减少室外出风口的风直接回流的可能,以提高室外机的换热效率。
其中,优选地,在顶板和底板上均设置第一内进风口与第一外进风口,以顶板上的第一内进风口和第一外进风口的进风为主,可以防止在整体式空调器的下部的室内侧与室外侧有障碍物出现以减少进风面积。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选地,还包括:内过滤件,设于壳体内,且内过滤件与第一内进风口对应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与第一内进风口对应地设有内过滤件,便于过滤由第一内进风口流进的空气,减少流入第一贯流风轮空气中的杂质,一方面提高排出气体的洁净程度,进而提高空调机对人体健康的保护能力,另一方面减少细小颗粒物对第一贯流风轮的损坏,提高内侧区域的第一贯流风轮的使用寿命。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选地,还包括:辅助换热器,设于室外出风口处,以降低室外换热器的热量。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室外出风口处设置辅助换热器,使辅助换热器能够充分换热,提高换热效率,且降低室外换热器的热量,从而降低室外换热器的负荷,延长其使用寿命。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选地,还包括:第二内进风口,设于内侧区域的侧板上;第二外进风口,设于外侧区域的侧板上,其中,第二外进风口与室外出风口分别设于外侧区域的不同侧板上,第二内进风口与室内出风口分别设于内侧区域的不同侧板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二内进风口和第二外进风口,便于提高进风量,从而提高换热效率;具体来说,第二外进风口设于外侧区域的侧板上,第二内进风口设于内侧区域的侧板上,便于将第二内进风口与第一内进风口错开,以及将第二外进风口和第一外进风口错开,多方向进风提高进风效率和流通的顺畅度;同时,第二外进风口与室外出风口分别设于外侧区域的不同侧板上,第二内进风口与室内出风口分别设于内侧区域的不同侧板上,可以减少室外出风口的风直接经第二外进风口回流,以及室内出风口的风直接经第二内进风口回流的可能,提高了换热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选地,还包括:辅助过滤件,设于壳体内,且辅助过滤件与第二内进风口对应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辅助过滤件,便于进一步对空气进行过滤,以进一步提高空气的洁净程度,同时,辅助过滤件与设于内侧区域的侧板上的第二内进风口对应设置,便于提高经第二内进风口所进气流的洁净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选地,若内侧区域包括一个第二内进风口以及设于内侧区域顶板的第一内进风口,且室内出风口设于内侧区域的前侧板上,则内过滤件与辅助过滤件一体成型,呈L型;若内侧区域包括两个第二内进风口以及设于内侧区域顶板的第一内进风口,且室内出风口设于内侧区域的前侧板上,则内过滤件与辅助过滤件一体成型,呈U型,且呈U型的过滤件的开口朝向内侧区域的底板。
在该技术方案中,当内侧区域包括一个第二内进风口以及设于内侧区域顶板的第一内进风口,且室内出风口设于内侧区域的前侧板上时,即第一内进风口与第一内进风口相连,呈L型,从而可以将内过滤件与辅助过滤件设置为一体成型并呈L型,以适应第二内进风口与第一内进风口的位置,且可以减少过滤件的固定件和固定结构,简化了空调器壳体的结构,提高了安装效率;当内侧区域包括两个第二内进风口以及设于内侧区域顶板的第一内进风口,且室内出风口设于内侧区域的前侧板上,则内过滤件与辅助过滤件一体成型并呈U型,此时由于顶板以及左右两侧的侧板均设有进风口,因此为便于安装,将过滤件的开口朝向内侧区域的底板,在安装时直接将开口朝向底板向下移动即可实现安装,也可以减少过滤件的固定件和固定结构,简化空调壳体的结构,提高了安装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选地,若内侧区域的顶板和底板设有第一内进风口,内侧区域的左侧板和右侧板设有第二内进风口,则内过滤件与辅助过滤件形成框形过滤件。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内侧区域的第一内进风口以及第二内进风口分别设于顶板、底板以及左右侧板上时,即此时内侧区域的进风方向为四个方向,通过将内过滤件与辅助过滤件一体化以形成框形过滤件,可对任一方向进风的气流进行过滤,以提高第一贯流风轮在使用过程中的使用寿命。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选地,还包括:电加热装置,设于第一贯流风轮与室内换热器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一贯流风轮和室内换热器之间设置电加热装置,可大幅提高空调的换热能力,从而增强对室内的制热作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选地,还包括:电控盒,设于空调器壳体内,且电控盒与压缩机贴合,其中,电控盒设于压缩机顶部或沿宽度方向设于压缩机一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电控盒设置为与压缩机贴合,可以使结构更紧凑,便于缩小整机尺寸,且电控盒设于压缩机顶部或沿宽度方向设于压缩机一侧,便于减小压缩机的重量对电控盒的影响,减少电控盒被压缩机的重力破坏的可能。
其中,在将电控盒设于压缩机顶部或沿宽度方向设于压缩机一侧时,在二者之间可设置缓冲材料,以降低压缩机在工作状态下产生的振动对电控盒内部的电控部件造成的影响。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选地,还包括:室内导风板,与室内出风口上侧的空调器壳体转动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空调器壳体的室内出风口上方设置室内导风板,可对经室内出风口流出的气体的流动方向进行调整,以提高空调器的送风质量。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选地,还包括:压缩机仓,设于空调器壳体的底板上,且压缩机仓用于容纳压缩机,且压缩机仓与压缩机之间填充有降噪介质。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于底板上的压缩机仓,一方面可对压缩机进行保护,避免压缩机与换热前后的空气直接接触,延长使用寿命,同时在压缩机仓与压缩机之间填充有降噪介质,可降低压缩机在运行过程中生成并传至室内的噪音。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的外侧区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的外侧区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的外侧区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的内侧区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7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空调器壳体,20卧式压缩机,22压缩机仓,31内侧区域,311室内风道,3111内蜗壳,3112内蜗舌,312第一贯流风轮,313室内换热器,314室内出风口,315第一内进风口,32外侧区域,321室外风道,3211外蜗壳,3212外蜗舌,322第二贯流风轮,323室外换热器,324室外出风口,325第一外进风口,40辅助换热器,50电控盒。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7描述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
如图1、图2和图7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整体式空调器,包括:空调器壳体10;压缩机,设于空调器壳体10内部,且压缩机的两侧分别与空调器壳体10的侧板构造成外侧区域32和内侧区域31;其中,外侧区域32内设有向空调器壳体10的后侧板出风的室外风道321,和设于室外风道321内的室外风机;在室外风机的横向截面上,外蜗舌3212与外蜗壳3211之间的最短连线的中点距后侧板的距离小于室外风机的轴线距后侧板的距离,且外蜗舌3212与外蜗壳3211之间的最短连线的中垂面朝向空调器壳体10外的方向,与水平面在由外侧区域32向内侧区域31的方向上所夹角度β大于或等于-180°且小于或等于-100°。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压缩机的两侧分别与空调器壳体10的侧板构造成外侧区域32和内侧区域31,使压缩机置于内侧区域31和外侧区域32之间,整体式空调器的结构更加紧凑,体积小,减少整体式空调器占据室内和室外的空间,尤其减少了室内所占空间,便于存储和运输,且通常情况下,由于压缩机的重量占比较重且在运行过程中振动较大,上述结构还使整个空调器的重心较为居中,从而在将该空调器安装到窗户上时,使得空调器重心在竖直方向上设于墙体上,减少由于重心偏移而需额外支撑结构的可能,降低了安装难度,减少生产成本,提高了安装效率;同时,压缩机安装到墙体中心位置,使整机重心在窗户墙体的正上方,还可以降低压缩机的振动,从而降低噪音;在外侧区域32内设有向空调器壳体10的后侧板出风的室外风道321,室外风道321内设置室外风机,有利于提高外侧区域32的换热效率,且有利于提高外侧区域32的气体在进风和出风时流通的顺畅程度;此外,通过将外蜗舌3212与外蜗壳3211之间的最短连线的中垂面朝向空调器壳体外的方向,与水平面在由外侧区域向内侧区域的方向上所夹角度限定为负值,一方面便于使室外出风的朝向错开墙体,即室外出风不直吹墙体,减少空气吹向墙体产生的声音通过墙体流入室内从而形成噪音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避免出现由于出风口与墙体重合导致空调位置需要进行适应性调整而降低了安装效率的现象,也同时避免出现由于出风口与墙体重合导致空调位置需要调整,而在调整过程中使空调重心偏移至墙体外还需另外设置支撑结构的现象。
此外,需要强调的是,由于外侧区域32是由后侧板出风,即本申请的风道结构在空调器壳体10的顶板与底板不设出风口,从而在外侧区域32内,减少外蜗壳3211与外蜗舌3212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进而减少外侧区域32的高度。
其中,如图7所示,通过限定在室外风机的横向截面上,外蜗舌3212与外蜗壳3211之间的最短连线的中点距后侧板的距离小于室外风机的轴线距后侧板的距离,且外蜗舌3212与外蜗壳3211之间的最短连线的中垂面朝向空调器壳体10外的方向,与水平面在由外侧区域32向内侧区域31的方向上所夹角度β大于或等于-180°且小于或等于-100°,即在外侧区域32为斜向下出风的基础上,通过限定出风方向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以及截面上连线中点相比于室外风机的轴线更靠近后侧板,在向室外排风时避免直接对墙体或空调器本身进行吹风,减少发生外侧区域32的出风与进风相互干扰的情况。
上述β角可以是-100°、-110°、-120°、-140°、-160°中任意一个,优选采用-120°,以使出风尽量能呈抛物线运动,提高出风距离,从而提高换热效率。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选地,压缩机为卧式压缩机20,卧式压缩机20沿空调器壳体10的宽度方向设于空调器壳体10内部,且外侧区域32与内侧区域31沿空调器壳体10的长度方向分别设于卧式压缩机20的两侧。
在该实施例中,压缩机采用卧式压缩机20,并将卧式压缩机20沿空调器壳体10的宽度方向设于空调器壳体10内,较之普通压缩机而言,降低了空调器的整体高度,减薄了整机尺寸;同时,相比较于卧式压缩机20沿长度方向设置,也减少空调器长度方向的尺寸;且由于上述卧式压缩机20沿宽度方向设置,在此基础上,将外侧区域32与内侧区域31沿空调器壳体10的长度方向分别设于卧式压缩机20的两侧,可使结构更加紧凑,进一步缩小了整机在宽度方向的尺寸,与此同时,由于内侧区域31与外侧区域32内的结构大致相同,缩小整机尺寸可以使空调器的重心更加居中,因而在将空调器安装在墙体上后,可以提高空调器的稳定性。
在上述实施例中,进一步地,还包括:室外换热器323,与室外风机对应设于外侧区域32;室内风道311,设于内侧区域31;室内风机,设于室内风道311内;室内换热器313,与室内风机对应设于内侧区域31。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室外换热器323设于与室外风机对应的外侧区域32,有利于提高外侧区域32的换热效率;在内侧区域31的空间内设置室内风道311,且将室内风机设置于室内风道311内,有利于提高室内风道311通风的顺畅程度,同时将室内换热器313设于内侧区域31且与室内风机对应,有利于提高内侧区域31的换热效率;此外,内侧区域31、外侧区域32分工明确,在工作时,室内换热器313与室外换热器323执行对应的冷凝或蒸发功能。
其中,还需说明的是,本方案中优选将室内风机和室外风机固设于空调器壳体10的底板上,固定设置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直接固定或通过常规的固定结构进行间接固定,此外,室内风机和室外风机还可通过与空调器壳体10的侧板相连以实现固定。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选地,外侧区域32的后侧板开设有室外出风口324,内侧区域31的侧板开设有室内出风口314;室内风机包括第一贯流风轮312和室内电机,室内换热器313被构造为第一折弯结构,以将第一贯流风轮312围设于第一折弯结构内,第一折弯结构的敞开区与室内出风口314对应;室外风机包括第二贯流风轮322和室外电机,室外换热器323被构造为第二折弯结构,以将第二贯流风轮322围设于第二折弯结构内,第二折弯结构的敞开区与室外出风口324对应,其中,室内电机与室外电机设于空调器壳体10的不同侧。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外侧区域32的后侧板开设有室外出风口324,内侧区域31的侧板开设有室内出风口314,使室内、室外出风互不干扰,提高了空调机工作的效率,降低了能耗;室内风机采用第一贯流风轮312和室内电机的组合,一方面选用贯流风轮可降低噪音,减小功率,另一方面还增大送风面积;室内换热器313构造为第一折弯结构,并将第一贯流风轮312围设于第一折弯结构内,便于节省空间,使结构更加紧凑,以缩小整机尺寸,同时,在工作过程中,风在第一贯流风轮312四周流动,使围设在其周围的室内换热器313可以均匀而全面的换热,提高了换热效率;第一折弯结构的敞开区与室内出风口314对应,便于换热后的空气排至外部,提高换热效率。
同样地,室外风机采用第二贯流风轮322和室外电机的组合,一方面选用贯流风轮可降低噪音,减小功率,另一方面还增大送风面积和送风距离;室外换热器323构造为第二折弯结构,并将第二贯流风轮322围设于第二折弯结构内,便于节省空间,使结构更加紧凑,以缩小整机尺寸,同时,由于室外风机为贯流风轮,在工作过程中,风在第二贯流风轮322四周流动,使围设在其周围的室外换热器323可以均匀而全面的换热,提高了换热效率;第二折弯结构的敞开区与室外出风口324对应,便于换热后的空气排至外部,提高换热效率。
其中,内侧区域31的侧板具体为除顶板和底板外的其余板件,该侧板可为直板也可为弧形板。
此外,通过将控制第一贯流风轮312运行的室内电机与控制第二贯流风轮322运行的室外电机设于空调器壳体10的不同侧,一方面提高空调器壳体10内的空间利用率,以实现整机的小型化,另一方面还可避免由于将二者设于同侧而对于整机产生的重心偏移的影响。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选地,室内换热器313为多段弯折结构、弧形弯折结构或单段弧形弯折结构;室外换热器323为多段弯折结构、弧形弯折结构或单段弧形弯折结构。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室内换热器313和室外换热器323设置为多段弯折结构、弧形弯折结构或单段弧形弯折结构,便于节省空间,缩小整机尺寸,尤其是空调器壳体10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还便于提高空调壳体内的其它部件的形状、位置设计的灵活性,以进一步节省空间,提高能效。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选地,外蜗壳3211与外蜗舌3212的一端构造形成第二贯流风轮322的容置区,外蜗壳3211与外蜗舌3212的另一端延伸至室外出风口324;室内风道311包括:对应设置的内蜗壳3111与内蜗舌3112,内蜗壳3111与内蜗舌3112的一端构造形成设有第一贯流风轮312的容置区,内蜗壳3111与内蜗舌3112的另一端延伸至室内出风口314。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外蜗壳3211与外蜗舌3212的一端构造形成第二贯流风轮322的容置区,外蜗壳3211与外蜗舌3212的另一端延伸至室外出风口324,从而使得室外风机转动而产生的空气能够经外蜗壳3211和外蜗舌3212直接通往室外,缩短了室外风道321长度,从而提高室外机的换热效率,且通过外蜗舌3212的设置,可以减少空气回流的可能;通过在室内风道311设置对应的内蜗壳3111与内蜗舌3112,减少了室内空气回流的可能,且内蜗壳3111与内蜗舌3112的一端构造形成设有第一贯流风轮312的容置区,内蜗壳3111与内蜗舌3112的另一端延伸至室内出风口314,从而使得室内风机转动而产生的空气能够经内蜗壳3111和内蜗舌3112直接快速地通往室外,缩短了室内风道311长度,从而提高室内机的换热效率。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选地,在室内风机的横向截面上,内蜗舌3112与内蜗壳3111之间的最短连线的中点距内侧区域的前侧板的距离小于室内风机距前侧板的距离,其中,如图7所示,内蜗舌3112与内蜗壳3111之间的最短连线的中垂面朝向空调器壳体10外的方向,与水平面在由外侧区域32向内侧区域31的方向上所夹角度α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或等于90°。
在该实施例中,在室内出风口314设于内侧区域31的侧板的基础上,通过在室内风机的横向截面上,内蜗舌3212与内蜗壳3211之间的最短连线的中点距内侧区域的前侧板的距离小于室内风机距前侧板的距离将内蜗舌3112设于内蜗壳3111的上方,在向室内送风时,便于向上引导出风方向,同时在第一贯流风轮312的作用下,增加出风距离,提高空调的舒适性。
此外,优选地,内蜗舌3112与内蜗壳3111之间的最短连线的中垂面朝向空调器壳体10外的方向,与水平面在由外侧区域32向内侧区域31的方向上所夹角度α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或等于90°,即在内蜗舌3112设于内蜗壳3111的上方,内侧区域31为斜向上出风的基础上,通过限定出风方向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在向室内送风时避免直接对墙体或空调器本身进行吹风,减少发生内侧区域31的出风与进风相互干扰的情况。
α角可以选用20°、40°、60°、80°中的任意一个,也可以选用在0°~90°范围内的其他角度,优选的角度为45°,以使出风呈抛物线运动,提高送风距离,进而提高换热效率和空调的舒适性。
进一步地,在空调器制冷时,由于经室内出风口314排出的冷空气较之室内的热空气较重,自然向下运动,而通过上述设置,使得在冷空气排出后沿抛物线流动,进一步增加出风距离。
在上述实施例中,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内进风口315,设于与室内换热器313对应的内侧区域31的顶板和/或底板上;第一外进风口325,设于与室外换热器323对应的外侧区域32的顶板和/或底板上。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内进风口315设于与室内换热器313对应的内侧区域31的顶板和/或底板上,与设于内侧区域31侧板上的室内出风口314错开,减少室内出风口314的风直接回流的可能,以提高室内机的换热效率;将第一外进风口325,设于与室外换热器323对应的外侧区域32的顶板和/或底板上,与设于外侧区域32后侧板上的室外出风口324错开,减少室外出风口324的风直接回流的可能,以提高室外机的换热效率。
其中,优选地,在顶板和底板上均设置第一内进风口315与第一外进风口325,以顶板上的第一内进风口315和第一外进风口325的进风为主,可以防止在整体式空调器的下部的室内侧与室外侧有障碍物出现以减少进风面积。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选地,还包括:内过滤件,设于壳体内,且内过滤件与第一内进风口315对应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与第一内进风口315对应地设有内过滤件,便于过滤由第一内进风口315流进的空气,减少流入第一贯流风轮312空气中的杂质,一方面提高排出气体的洁净程度,进而提高空调机对人体健康的保护能力,另一方面减少细小颗粒物对第一贯流风轮312的损坏,提高内侧区域31的第一贯流风轮312的使用寿命。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可选地,还包括:辅助换热器40,设于室外出风口324处,以降低室外换热器323的热量。
在该实施例中,在室外出风口324处设置辅助换热器40,使辅助换热器40能够充分换热,提高换热效率,且降低室外换热器323的热量,从而降低室外换热器323的负荷,延长其使用寿命。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选地,还包括:第二内进风口,设于内侧区域31的侧板上;第二外进风口,设于外侧区域32的侧板上,其中,第二外进风口与室外出风口324分别设于外侧区域32的不同侧板上,第二内进风口与室内出风口314分别设于内侧区域31的不同侧板上。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二内进风口和第二外进风口,便于提高进风量,从而提高换热效率;具体来说,第二外进风口设于外侧区域32的侧板上,第二内进风口设于内侧区域31的侧板上,便于将第二内进风口与第一内进风口315错开,以及将第二外进风口和第一外进风口325错开,多方向进风提高进风效率;同时,第二外进风口与室外出风口324分别设于外侧区域32的不同侧板上,第二内进风口与室内出风口314分别设于内侧区域31的不同侧板上,可以减少室外出风口324的风直接经第二外进风口回流,以及室内出风口314的风直接经第二内进风口回流的可能,提高了换热效率。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选地,还包括:辅助过滤件,设于壳体内,且辅助过滤件与第二内进风口对应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置辅助过滤件,便于进一步对空气进行过滤,以进一步提高空气的洁净程度,同时,辅助过滤件与设于内侧区域31的侧板上的第二内进风口对应设置,便于提高经第二内进风口处所进气流的洁净度。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选地,若内侧区域31包括一个第二内进风口以及设于内侧区域31顶板的第一内进风口315,且室内出风口314设于内侧区域31的前侧板上,则内过滤件与辅助过滤件一体成型,呈L型;若内侧区域31包括两个第二内进风口以及设于内侧区域31顶板的第一内进风口315,且室内出风口314设于内侧区域31的前侧板上,则内过滤件与辅助过滤件一体成型,呈U型,且呈U型的过滤件的开口朝向内侧区域31的底板。
在该实施例中,当内侧区域31包括一个第二内进风口以及设于内侧区域31顶板的第一内进风口315,且室内出风口314设于内侧区域31的前侧板上时,即辅助进风口与第一内进风口315相连,呈L型,从而可以将内过滤件与辅助过滤件设置为一体成型并呈L型,以适应第二内进风口与第一内进风口315的位置,且可以减少过滤件的固定件和固定结构,简化了空调器壳体10的结构,提高了安装效率;当内侧区域31包括两个第二内进风口以及设于内侧区域31顶板的第一内进风口315,且室内出风口314设于内侧区域31的前侧板上,则内过滤件与辅助过滤件一体成型并呈U型,此时由于顶板以及左右两侧的侧板均设有进风口,因此为便于安装,将过滤件的开口朝向内侧区域31的底板,在安装时直接将开口朝向底板向下移动即可实现安装,也可以减少过滤件的固定件和固定结构,简化空调壳体的结构,提高了安装效率。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选地,若内侧区域31的顶板和底板设有第一内进风口315,内侧区域31的左侧板和右侧板设有第二内进风口,则内过滤件与辅助过滤件形成框形过滤件。
在该实施例中,在内侧区域31的第一内进风口315以及第二内进风口分别设于顶板、底板以及左右侧板上时,即此时内侧区域31的进风方向为四个方向,通过将内过滤件与辅助过滤件一体化以形成框形过滤件,可对任一方向进风的气流进行过滤,以提高第一贯流风轮312在使用过程中的使用寿命。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选地,还包括:电加热装置,设于第一贯流风轮312与室内换热器313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贯流风轮312和室内换热器313之间设置电加热装置,可大幅提高空调的换热能力,从而增强对室内的制热作用。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选地,还包括:电控盒50,设于空调器壳体10内,且电控盒50与压缩机贴合,其中,电控盒50设于压缩机顶部或沿宽度方向设于压缩机一侧。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电控盒50设置为与压缩机贴合,可以使结构更紧凑,便于缩小整机尺寸,且电控盒50设于压缩机顶部或沿宽度方向设于压缩机一侧,便于减小压缩机的重量对电控盒50的影响,减少电控盒50被压缩机的重力破坏的可能。
其中,在将电控盒50设于压缩机顶部或沿宽度方向设于压缩机一侧时,在二者之间可设置缓冲材料,以降低压缩机在工作状态下产生的振动对电控盒50内部的电控部件造成的影响。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选地,还包括:室内导风板,与室内出风口314上侧的空调器壳体10转动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空调器壳体10的室内出风口314上方设置室内导风板,可对经室内出风口314流出的气体的流动方向进行调整,以提高空调器的送风质量。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选地,还包括:压缩机仓22,设于空调器壳体10的底板上,且压缩机仓22用于容纳压缩机,且压缩机仓22与压缩机之间填充有降噪介质。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于底板上的压缩机仓22,一方面可对压缩机进行保护,避免压缩机与换热前后的空气直接接触,延长使用寿命,同时在压缩机仓22与压缩机之间填充有降噪介质,可降低压缩机在运行过程中生成并传至室内的噪音。
其中,降噪介质可选为降噪海绵、降噪泡沫或降噪粉末。
实施例1
如图1与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提出的一个实施例的整体式空调器,包括:空调器壳体10;卧式压缩机20,沿空调器壳体10的宽度方向设于空调器壳体10内部,即卧式压缩机20的轴向与空调器壳体10的宽度方向平行;卧式压缩机20的周向两侧分别与空调器壳体10的侧板构造成外侧区域32和内侧区域31,即外侧区域32与内侧区域31沿空调器壳体10的长度方向分别设于卧式压缩机20的周向两侧;其中,外侧区域32内设有向空调器壳体10的后侧板出风的室外风道321,和设于室外风道321内的室外风机,如图7所示,在室外风机的横向截面上,外蜗舌3212与外蜗壳3211之间的最短连线的中点距后侧板的距离小于室外风机的轴线距后侧板的距离,且外蜗舌3212与外蜗壳3211之间的最短连线的中垂面朝向空调器壳体10外的方向,与水平面在由外侧区域32向内侧区域31的方向上所夹角度β为-120°。
可以理解地,外蜗舌3212的弯折处到外蜗壳3211的垂线即为外蜗舌3212与外蜗壳3211的最短连线。
进一步地,外侧区域32包括:室外风机、室外风道321和室外换热器323,其中,室外风机设于室外风道321内且与空调器壳体10的底板固定连接;室外换热器323,与室外风机对应设置。内侧区域31包括:室内风道311及设于其内的室内风机,且室内风机与空调器壳体10的底板固定连接,还包括与室内风机对应设置的室内换热器313。
采用本实施例的结构设计,使整机结构更加紧凑,整机重心较为居中,安装时便于将空调器重心在竖直方向上设于墙体上,减少由于重心偏移而需额外支撑结构的可能,降低了安装难度,减少生产成本,提高了安装效率,同时,整机重心在窗户墙体的正上方,还可以降低压缩机的振动,从而降低噪音;通过限定β角为120°,可以在向室外排风时避免直接对墙体或空调器本身进行吹风,减少发生外侧区域32的出风与进风相互干扰的情况;并且采用卧式压缩机20,还可以大幅降低空调器在高度方向的尺寸。
可选地,外侧区域32的后侧板开设有室外出风口324,内侧区域31的侧板开设有室内出风口314;室内风机包括第一贯流风轮312和室内电机,室内换热器313被构造为第一折弯结构,以将第一贯流风轮312围设于第一折弯结构内,第一折弯结构的敞开区与室内出风口314对应;室外风机包括第二贯流风轮322和室外电机,室外换热器323被构造为第二折弯结构,以将第二贯流风轮322围设于第二折弯结构内,第二折弯结构的敞开区与室外出风口324对应,其中,室内电机与室外电机设于空调器壳体10的不同侧。
具体地,第一折弯结构和第二折弯结构,均为多段弯折结构,以更加适应空调器壳体10内的零散空间。
室内风机和室外风机均采用贯流风轮,便于大幅降低噪音,减小功率,还可以增大送风面积和送风距离,提高空调的舒适性,以及降低空调在高度方向的尺寸;换热器采用多段折弯结构,且将贯流风轮围设于内,便于紧凑结构,缩小整机尺寸,进一步缩小空调器壳体10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在工作过程中,风在贯流风轮四周流动,围设在其周围的换热器可以均匀而全面的换热,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此外,通过将控制第一贯流风轮312运行的室内电机与控制第二贯流风轮322运行的室外电机设于空调器壳体10的不同侧,一方面提高空调器壳体10内的空间利用率,以实现整机的小型化,另一方面还可避免由于将二者设于同侧而对于整机产生的重心偏移的影响。
可选地,外蜗壳3211与外蜗舌3212的一端构造形成第二贯流风轮322室外风机的容置区,外蜗壳3211与外蜗舌3212的另一端延伸至室外出风口324;室内风道311包括:对应设置的内蜗壳3111与内蜗舌3112,内蜗舌3112设于内蜗壳3111的上方,内蜗壳3111与内蜗舌3112的一端构造形成设有第一贯流风轮312室内风机的容置区,内蜗壳3111与内蜗舌3112的另一端延伸至室内出风口314。
通过上述设计,便于缩短风道长度,提高整机换热效率,同时,由于内侧区域31的侧板开设有室内出风口314,此时将内蜗舌3112设于内蜗壳3111的上方,在向室内送风时,便于向上引导出风方向,同时在第一贯流风轮312的作用下,增加出风距离,提高空调的舒适性;且空调器制冷时,由于经室内出风口314排出的冷空气较之室内的热空气较重,自然向下运动,而通过上述设置,使得在冷空气排出后沿抛物线流动,进一步增加出风距离。
在室内风机的横向截面上,内蜗舌3112与内蜗壳3111之间的最短连线的中点距内侧区域的前侧板的距离小于室内风机距前侧板的距离,即内蜗舌3112设于内蜗壳3111的上方,其中,内蜗舌3112与内蜗壳3111之间的最短连线的中垂面朝向空调器壳体10外的方向,与水平面在由外侧区域32向内侧区域31的方向上所夹角度α为45°
进一步地,第一内进风口315,设于与室内换热器313对应的内侧区域31的顶板上;第一外进风口325,设于与室外换热器323对应的外侧区域32的顶板上,便于与侧板上的室内出风口314或室外出风口324错开,减少出风口的风直接回流的可能,以提高整机换热效率。
可选地,在壳体内还设有内过滤件,与第一内进风口315对应设置,以过滤由第一内进风口315流进的空气,减少流入贯流风轮空气中的杂质,从而提高排出气体的洁净程度,进而提高空调机对人体健康的保护能力,还可以减少细小颗粒物对第一贯流风轮312的损坏,提高室内侧区域31的贯流风轮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如图2所示,室外出风口324处还设有辅助换热器40,以降低室外换热器323的热量。
可选地,内侧区域31的侧板上,还设有第二内进风口,以提高内机区域的进风量,进而提高换热效率,同时,第二内进风口与室外出风口324室内出风口314错开设计,设于内机区域不同的侧板上,以减少出风口的风直接回流至辅助进风口的可能,还可以提高整机的整体通风效率;外侧区域32的侧板上,还设有第二外进风口,以提高外机区域的进风量,进而提高换热效率,同时,第二外进风口与室外出风口324错开设计,设于外机区域不同的侧板上,以减少室外出风口324的风直接回流至第二外进风口的可能,还可以提高整机的整体通风效率。
进一步地,与第二内进风口对应,在壳体内还设有辅助过滤件,以过滤辅助第二内进风口所进的气流。更进一步地,对于内侧区域31的第二内进风口以及设于内侧区域31顶板的第一内进风口315,且室内出风口314设于内侧区域31的前侧板上,则内过滤件与辅助过滤件可一体成型,呈L型,以便与第二内进风口和第一内进风口315对应,减少固定过滤件的固定件和固定结构,简化了空调壳体的结构,提高了安装效率。
本实施例的空调器壳体10内还设有电加热装置,设于第一贯流风轮312与室内换热器313之间,以提高空调的换热能力。
可选地,空调器壳体10内还包括电控盒50,设于压缩机的顶部,以减小压缩机的重力对电控盒50的影响,还可以节省空间,缩小整机尺寸。
可选地,室外风机的第二贯流风轮322的直径,与室内风机的第一贯流风轮312的直径比例为0.8~2。
本实施例的空调器还包括室内导风板,与室内出风口314上侧的空调器壳体10转动连接,以调整室内出风口314流出的气体的流动方向;以及压缩机仓22,设于空调器壳体10的底板上,以容纳并保护压缩机,还可以在压缩机仓22与压缩机之间填充降噪介质,以降低噪音。
实施例2
根据本发明提出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整体式空调器,如图4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室外换热器323包括两个换热段,其中,与外蜗舌3212相连的一段相连的一段均为弧形,另一段为直段。
实施例3
根据本发明提出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整体式空调器,如图5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室外换热器323包括两个换热段,其中,与外蜗舌3212相连的一段相连的一段为直段,另一段为弧形段。
实施例4
根据本发明提出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整体式空调器,如图6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室外换热器323为单段弧形弯折结构。
实施例5
根据本发明提出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整体式空调器,如图7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室内换热器313包括两个换热段,其中,与内蜗舌3112相连的一段相连的一段为直段,另一段为弧形段。
实施例6
根据本发明提出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整体式空调器,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内进风口315,同时设于与室内换热器313对应的内侧区域31的顶板和底板上;第一外进风口325,同时设于与室外换热器323对应的外侧区域32的顶板和底板上,并以顶板上的第一内进风口315和第一外进风口325的进风为主。
实施例7
根据本发明提出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整体式空调器,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电控盒50,设于压缩机周向的一侧,并与压缩机贴合,从而使结构更紧凑,便于缩小整机尺寸,同时,二者之间设有缓冲材料,以降低压缩机在工作状态下产生的振动对电控盒50内部的电控部件造成的影响。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有效的减小了空调整机尺寸,降低了安装难度,减小了安装后压缩机的振动,降低了噪音,还减少了雨水、灰尘从出风口进入空调壳体内部的可能,且不易直接看到内部结构,不产生积水。
在本发明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8)
1.一种整体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空调器壳体;
压缩机,设于所述空调器壳体内部,且所述压缩机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空调器壳体的侧板构造成外侧区域和内侧区域;
其中,所述外侧区域内设有向所述空调器壳体的后侧板出风的室外风道和设于所述室外风道内的室外风机;
在所述室外风机的横向截面上,所述外蜗舌与所述外蜗壳之间的最短连线的中点距所述后侧板的距离小于所述室外风机的轴线距所述后侧板的距离,且所述外蜗舌与所述外蜗壳之间的最短连线的中垂面朝向所述空调器壳体外的方向,与水平面在由所述外侧区域向所述内侧区域的方向上所夹角度大于或等于-180°且小于或等于-1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体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为卧式压缩机,所述卧式压缩机沿所述空调器壳体的宽度方向设于所述空调器壳体内部,且所述外侧区域与所述内侧区域沿所述空调器壳体的长度方向分别设于所述卧式压缩机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整体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室外换热器,与所述室外风机对应设于所述外侧区域;
室内风道,设于所述内侧区域;
室内风机,设于所述室内风道内;
室内换热器,与所述室内风机对应设于所述内侧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整体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区域的后侧板开设有室外出风口,所述内侧区域的侧板开设有室内出风口;
所述室内风机包括第一贯流风轮和室内电机,所述室内换热器被构造为第一折弯结构,以将所述第一贯流风轮围设于所述第一折弯结构内,所述第一折弯结构的敞开区与所述室内出风口对应;
所述室外风机包括第二贯流风轮和室外电机,所述室外换热器被构造为第二折弯结构,以将所述第二贯流风轮围设于所述第二折弯结构内,所述第二折弯结构的敞开区与所述室外出风口对应,
其中,所述室内电机与所述室外电机设于所述空调器壳体的不同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整体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换热器为多段弯折结构、弧形弯折结构或单段弧形弯折结构;所述室外换热器为多段弯折结构、弧形弯折结构或单段弧形弯折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整体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蜗壳与所述外蜗舌的一端构造形成所述第二贯流风轮的容置区,所述外蜗壳与所述外蜗舌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室外出风口;
所述室内风道包括:对应设置的内蜗壳与内蜗舌,所述内蜗壳与所述内蜗舌的一端构造形成设于所述第一贯流风轮的容置区,所述内蜗壳与所述内蜗舌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室内出风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整体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室内风机的横向截面上,所述内蜗舌与所述内蜗壳之间的最短连线的中点距所述内侧区域的前侧板的距离小于所述室内风机距所述前侧板的距离,其中,所述内蜗舌与所述内蜗壳之间的最短连线的中垂面朝向所述空调器壳体外的方向,与水平面在由所述外侧区域向所述内侧区域的方向上所夹角度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或等于9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整体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内进风口,设于与所述室内换热器对应的所述内侧区域的顶板和/或底板上;
第一外进风口,设于与所述室外换热器对应的所述外侧区域的顶板和/或底板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整体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内过滤件,设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内过滤件与所述第一内进风口对应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整体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辅助换热器,设于所述室外出风口处,以降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热量。
11.根据权利要求4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整体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内进风口,设于所述内侧区域的侧板上;
第二外进风口,设于所述外侧区域的侧板上,
其中,所述第二外进风口与所述室外出风口分别设于所述外侧区域的不同侧板上,所述第二内进风口与所述室内出风口分别设于所述内侧区域的不同侧板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整体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辅助过滤件,设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辅助过滤件与所述第二内进风口对应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整体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若所述内侧区域包括一个所述第二内进风口以及设于所述内侧区域顶板的第一内进风口,且所述室内出风口设于所述内侧区域的前侧板上,则所述内过滤件与所述辅助过滤件一体成型,呈L型;
若所述内侧区域包括两个所述第二内进风口以及设于所述内侧区域顶板的第一内进风口,且所述室内出风口设于所述内侧区域的前侧板上,则所述内过滤件与所述辅助过滤件一体成型,呈U型,且呈U型的过滤件的开口朝向所述内侧区域的底板。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整体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若所述内侧区域的顶板和底板设有所述第一内进风口,所述内侧区域的左侧板和右侧板设有所述第二内进风口,则所述内过滤件与所述辅助过滤件形成框形过滤件。
15.根据权利要求4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整体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电加热装置,设于所述第一贯流风轮与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2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整体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电控盒,设于所述空调器壳体内,且所述电控盒与所述压缩机贴合,
其中,所述电控盒设于所述压缩机顶部或沿所述宽度方向设于所述压缩机一侧。
17.根据权利要求2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整体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室内导风板,与所述室内出风口上侧的空调器壳体转动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2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整体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压缩机仓,设于所述空调器壳体的底板上,且所述压缩机仓用于容纳所述压缩机,且所述压缩机仓与所述压缩机之间填充有降噪介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232054.9A CN108224598A (zh) | 2018-03-20 | 2018-03-20 | 整体式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232054.9A CN108224598A (zh) | 2018-03-20 | 2018-03-20 | 整体式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224598A true CN108224598A (zh) | 2018-06-29 |
Family
ID=626597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232054.9A Pending CN108224598A (zh) | 2018-03-20 | 2018-03-20 | 整体式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8224598A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882944A (zh) * | 2019-03-22 | 2019-06-14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整体式空调器 |
WO2019178965A1 (zh) * | 2018-03-20 | 2019-09-26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整体式空调器 |
CN110762640A (zh) * | 2019-11-29 | 2020-02-07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整体式空调 |
WO2020107800A1 (zh) * | 2018-11-30 | 2020-06-04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整体式空调器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805541A (en) * | 1972-02-18 | 1974-04-23 | Hitachi Ltd | Window-mounted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
CN2384142Y (zh) * | 1999-07-02 | 2000-06-21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窗式空调器 |
CN1553088A (zh) * | 2003-05-30 | 2004-12-08 |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 一体式空调器的电机安装构造 |
US20060260339A1 (en) * | 2002-12-17 | 2006-11-23 | Dae-Hwan Choi | Air conditioner |
CN204693608U (zh) * | 2015-03-26 | 2015-10-07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风机系统及空调器 |
CN106288006A (zh) * | 2016-08-25 | 2017-01-04 | 赵原晓 | 一种低噪音窗式空调 |
CN107255315A (zh) * | 2017-06-19 | 2017-10-17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窗式空调器 |
CN107421005A (zh) * | 2017-07-31 | 2017-12-01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轻便窗式空调器 |
CN208846564U (zh) * | 2018-03-20 | 2019-05-10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整体式空调器 |
-
2018
- 2018-03-20 CN CN201810232054.9A patent/CN108224598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805541A (en) * | 1972-02-18 | 1974-04-23 | Hitachi Ltd | Window-mounted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
CN2384142Y (zh) * | 1999-07-02 | 2000-06-21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窗式空调器 |
US20060260339A1 (en) * | 2002-12-17 | 2006-11-23 | Dae-Hwan Choi | Air conditioner |
CN1553088A (zh) * | 2003-05-30 | 2004-12-08 |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 一体式空调器的电机安装构造 |
CN204693608U (zh) * | 2015-03-26 | 2015-10-07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风机系统及空调器 |
CN106288006A (zh) * | 2016-08-25 | 2017-01-04 | 赵原晓 | 一种低噪音窗式空调 |
CN107255315A (zh) * | 2017-06-19 | 2017-10-17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窗式空调器 |
CN107421005A (zh) * | 2017-07-31 | 2017-12-01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轻便窗式空调器 |
CN208846564U (zh) * | 2018-03-20 | 2019-05-10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整体式空调器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金德宣: "家用空调器使用与维修", 金盾出版社, pages: 152 - 153 *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9178965A1 (zh) * | 2018-03-20 | 2019-09-26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整体式空调器 |
WO2020107800A1 (zh) * | 2018-11-30 | 2020-06-04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整体式空调器 |
CN109882944A (zh) * | 2019-03-22 | 2019-06-14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整体式空调器 |
CN110762640A (zh) * | 2019-11-29 | 2020-02-07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整体式空调 |
CN110762640B (zh) * | 2019-11-29 | 2025-03-11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整体式空调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224598A (zh) | 整体式空调器 | |
CN110360622A (zh) | 厨房空气调节系统 | |
CN108224596A (zh) | 整体式空调器 | |
CN102003746B (zh) | 一体型窗式空调器 | |
CN108469075A (zh) | 整体式空调器 | |
CN106403011B (zh) | 一种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壁挂式空调器 | |
CN109882943A (zh) | 整体式空调器 | |
CN108413508A (zh) | 整体式空调器 | |
CN108613285A (zh) | 整体式空调器 | |
CN208846564U (zh) | 整体式空调器 | |
CN208920335U (zh) | 一种一体式空调及空调室外送风组件 | |
CN208349471U (zh) | 整体式空调器 | |
CN208901515U (zh) | 整体式空调器 | |
CN107327920A (zh) | 一种挂壁式空调器 | |
CN208846563U (zh) | 整体式空调器 | |
CN208349445U (zh) | 整体式空调器 | |
CN208349446U (zh) | 整体式空调器 | |
CN103307667A (zh) | 便携空调器 | |
CN109882944A (zh) | 整体式空调器 | |
CN210399192U (zh) | 悬角空调室内机 | |
CN208349447U (zh) | 整体式空调器 | |
CN208920330U (zh) | 一种一体式空调 | |
CN208059075U (zh) | 立式空调器 | |
CN106440065A (zh) | 一种挂壁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 | |
CN214791607U (zh) | 冷风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629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