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09692B - 加热座便 - Google Patents
加热座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209692B CN108209692B CN201711285854.9A CN201711285854A CN108209692B CN 108209692 B CN108209692 B CN 108209692B CN 201711285854 A CN201711285854 A CN 201711285854A CN 108209692 B CN108209692 B CN 10820969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oilet seat
- overheat protection
- holding portion
- main body
- heating surfa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K—SANITARY EQUIPMEN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TOILET ACCESSORIES
- A47K13/00—Seats or covers for all kinds of closets
- A47K13/24—Parts or details not covered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A47K13/02 - A47K13/22, e.g. devices imparting a swinging or vibrating motion to the seats
- A47K13/30—Seats having provisions for heating, deodorising or the like, e.g. ventilating, noise-damping or cleaning devices
- A47K13/305—Seats with heating devic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Toilet Suppli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加热座便,能够抑制对过热保护部的过度的热的传递。该加热便座具备:便座(20),具有落座面(21A);线状加热器(32),通过通电而发热;导热片材(31),具备呈与便座对应的形状的主体部(33)和从主体部延伸并朝向主体部翻折的第一夹持部(34);以及夹持于主体部与第一夹持部的过热保护部(70),其在检测到便座的温度过度上升的情况下切断向线状加热器的通电,在主体部中,将在翻折第一夹持部时与第一夹持部重叠的部分作为第二夹持部(35)时,在第一夹持部及第二夹持部中的一方的夹持部具有加热面(36),另一方的夹持部具有非加热面(37),在加热面蜿蜒地设置有线状加热器,在非加热面不设置线状加热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加热座便。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加热座便,具备便座、设置于便座的背面的发热体单元、检测便座的异常温度上升并切断向发热体单元的通电的温度过升防止装置(过热保护部)。
在这样的加热座便中,通过两张金属箔夹持蜿蜒状地配置的加热器(线状加热器),从而实现构成发热体单元的结构(例如,专利文献1)。另外,在该加热座便中,在发热体单元设置从便座的背面翻折的翻折部,并在该翻折部设置温度过升防止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68667号公报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的加热座便中,由于将发热体单元翻折,因此在翻折部有加热器彼此接近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加热器彼此接近的部分过度发热,热被过度地传递到温度过升防止装置,从而导致该温度过升防止装置切断向发热体单元的通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该实际情况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热座便,能够抑制对过热保护部的过度的热的传递。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解决上述课题的加热座便具备:便座,该便座具有落座面;线状加热器,该线状加热器通过通电而发热;导热片材,该导热片材具备主体部和第一夹持部,该主体部呈与所述便座对应的形状,该第一夹持部从该主体部延伸并朝向该主体部翻折;以及过热保护部,该过热保护部夹持于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第一夹持部,且在检测到所述便座的温度过度上升的情况下切断向所述线状加热器的通电,在所述主体部中,将在翻折所述第一夹持部时与该第一夹持部重叠的部分作为第二夹持部时,在所述第一夹持部及所述第二夹持部中的一方的夹持部具有加热面,另一方的夹持部具有非加热面,在所述加热面蜿蜒地设置有所述线状加热器,在所述非加热面不设置所述线状加热器。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抑制在将第一夹持部朝向主体部翻折时线状加热器在第一夹持部及第二夹持部折叠重合的部分彼此接近地被配置。因此,能够抑制第一夹持部及第二夹持部折叠重合部分的过度地发热。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对过热保护部的过度的热的传递。
在上述加热座便中,当将所述导热片材中所述第一夹持部延伸的方向作为延伸方向时,优选所述过热保护部夹持于所述第一夹持部及所述第二夹持部的所述延伸方向上的中间部。
在利用第一夹持部及所述第二夹持部的延伸方向上的端部夹持过热保护部的情况下,过热保护部成为与延伸方向上的加热面的端部接触,因此线状加热器的热难以传递到过热保护部。在该点上,根据上述结构,过热保护部与延伸方向上的加热面的中间部接触,因此线状加热器的热容易传递到过热保护部。如此,能够抑制对过热保护部的过度的热的传递并能够抑制过热保护部的响应性降低。
在所述加热座便中,所述过热保护部优选由所述第一夹持部及所述第二夹持部中的具有所述加热面的夹持部包住。
根据上述结构,与由具有非加热面的夹持部包住过热保护部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增加过热保护部及线状加热器的接触面积。因此,线状加热器的热变得容易传递到过热保护部。如此,能够抑制过热保护部的响应性的降低。
在上述加热座便中,优选所述过热保护部呈圆柱状,在所述加热面,通过设置于该加热面的所述线状加热器而设置有多个直线部和多个弯曲部,该多个直线部沿与所述过热保护部的轴向呈锐角的方向空开间隔地配置,该多个弯曲部将相邻的直线部彼此连结。
根据上述结构,与将加热面中的线状加热器的直线部沿与过热保护部的轴向正交的方向空开间隔地配置的情况相比较,过热保护部中的与线状加热器的接触面积增大。因此,线状加热器的热容易传递到过热保护部。如此,能够抑制过热保护部的响应性降低。
在上述加热座便中,在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之间设有粘接层,另一方面,在所述第一夹持部及所述第二夹持部中的具有所述加热面的夹持部与所述过热保护部之间不设有粘接层。
根据上述结构,利用粘接层将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接合,从而能够将过热保护部固定于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之间。另一方面,由于在具有加热面的夹持部与过热保护部之间不具有粘接层,因此线状加热器的热变得容易传递到过热保护部。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抑制过热保护部的响应性降低。
在上述加热座便中,优选所述粘接层在所述第一夹持部及所述第二夹持部中的具有所述非加热面的夹持部中,设置在配置有过热保护部的部分以外的部分。另外,优选所述粘接层是中央部开口以适合所述过热保护部的形状的双面胶。
根据上述结构,在将过热保护部配置到具有非加热面的夹持部时,对于优选在具有非加热面的夹持部的未设置有粘接层的部分配置过热保护部这一点来说,变得容易配置过热保护部。
在上述加热座便中,优选所述粘接层呈与所述导热片材不同的颜色。
根据上述结构,粘接层与导热片材的区别变得鲜明。由此,在将过热保护部配置到夹持部时,对于优选将过热保护层配置于夹持部的未设置有粘接层的部分这一点来说,变得容易配置过热保护部。
附图说明
图1是一实施方式中的加热座便的立体图。
图2是便座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除去便座下板后的便座的仰视图。
图4是除去便座下板后的便座的局部仰视图。
图5是图4中的A-A线箭头剖视图。
图6是比较例中的便座的剖视图。
图7是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除去便座下板之后的便座的仰视图。
图8是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便座的剖视图。
图9是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便座的剖视图。
图10是第三变形例所涉及的除去便座下板之后的便座的局部仰视图。
图11是第四变形例所涉及的除去便座下板之后的便座的仰视图。
图12是第四变形例所涉及的便座的剖视图。
图13是图5的变形例所涉及的除去便座下板之后的便座的仰视图。
符号说明
1:加热便座
10:主体部
11:控制部
20:便座
21:便座上板
22:便座下板
30、130、330:便座加热器
31、131、331:导热片材
32、132、232、332:线状加热器
33、133、233、333:主体部
34、134、234、334、534:第一夹持部
35、135、235、435、535:第二夹持部
36:加热面
37:非加热面
38、338:直线部
39:弯曲部
40:便盖
50:操作部
60:便器
70:过热保护部
80:粘接材料
90、91:粘接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加热座便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加热座便1具备主体部10、便座20、便盖40以及操作部50,主体部10具备该加热座便1的主要功能,便座20供使用者落座,便盖40覆盖便座20,操作部50具备开关。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座便1在安装于便器60的上面的状态下使用。
主体部10设置于便器60的上部后方。主体部10例如具备温水箱、清洗喷嘴单元以及温风干燥器等,温水箱将贮存的水加热,清洗喷嘴单元通过从温水箱供给的温水来对使用者的局部进行清洗,温风干燥器吹送温风而使得使用者的局部干燥。另外,在主体部10内置有控制部11,该控制部11控制加热座便1的构成部件的动作。
便座20相对于主体部10设置成摆动自如。便座20具备加热功能,以使供使用者落座的落座面21A变暖。此外,关于便座20的详细的结构后述。
便盖40与便座20同样地相对于主体部10设置成摆动自如。如图1所示,便盖40在打开的状态下立起到加热座便1的后方的位置。另外,便盖40在关闭时覆盖便座20的上面。
操作部50以从主体部10的侧面向前侧延伸的方式设置。操作部50具有用于使加热座便1的动作开始或停止的按钮等。
接着,参照图2~图5对便座20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及图3所示,便座20具备便座上板21、便座加热器30、便座下板22以及过热保护部70,便座上板21具有落座面21A,便座加热器30配置于便座上板21的背面21B,便座下板22与便座上板21一起收容便座加热器30,过热保护部70设置于便座加热器30。
如图2所示,便座上板21及便座下板22呈大致椭圆形状,且在中央形成有大致圆形的孔。便座上板21及便座下板22例如可以通过熔敷接合,也可以通过螺钉等的紧固部件连结。另外,便座上板21及便座下板22例如由金属或树脂形成。
如图3所示,便座加热器30具备导热片材31和线状加热器32,导热片材31由导热率高的材料形成,线状加热器32通过通电而发热。
导热片材31由铝等的金属箔形成。导热片材31形成为前部的一部分断开的大致马蹄形状。另外,导热片材31具有主体部33和第一夹持部34,主体部33呈与便座20对应的形状,第一夹持部34从该主体部33延伸出来且朝向该主体部33翻折。在以下的说明中,在主体部33中,将在将第一夹持部34朝向主体部33翻折时与该第一夹持部34重叠的部分称为第二夹持部35。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夹持部34(第二夹持部35)在俯视观察下呈矩形形状。
线状加热器32为了加热导热片材31中的除了第二夹持部35之外的主体部33的大致全部区域而在该区域中蜿蜒地设置。线状加热器32例如由护套加热器构成。如此,在导热率高的导热片材31整体地设置线状加热器32,因此便座加热器30能够对便座上板21的大致整个区域均匀地传递热,能够温暖便座上板21的落座面21A。
导热片材31中的第一夹持部34具有加热面36,在该加热面36蜿蜒地设置有线状加热器32。另一方面,在第二夹持部35,并未蜿蜒地设置线状加热器32,第二夹持部35中的配置有线状加热器32的区域小。因此,设置于第二夹持部35的线状加热器32的发热量小,可以认为第二夹持部35具有非加热面37。另外,在第一夹持部34中的加热面36,利用线状加热器32而设置有多个直线部38和多个弯曲部39,在与呈大致圆柱状的过热保护部70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直线部38,弯曲部39将相邻的直线部38彼此连结。
过热保护部70是在放入大致圆柱状的壳体内的可熔合金的两端部连接导线的温度熔断器。过热保护部70配置于线状加热器32的通电电路的中途。在过热保护部70检测到便座20的温度过度上升时,可熔合金熔融。然后,熔融了的可熔合金向两端的导线侧冷凝而被截断,由此,过热保护部70切断向线状加热器32的通电。另外,若进行将向线状加热器32的通电切断的动作,则过热保护部70不会恢复。如此,便座20的温度不会过度上升。
接着,对过热保护部70相对于便座加热器30的安装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配设有便座加热器30的线状加热器32的面的相反侧的面,设置有双面胶等的粘接材料80。
首先,如图3所示,在将主体部33粘贴到便座上板21的背面21B的大致整体之后,将过热保护部70配置到便座加热器30。详细而言,在将第一夹持部34延伸的方向作为延伸方向X时,将过热保护部70配置于第二夹持部35的延伸方向X上的中间部。然后,如图4及图5所示,在将过热保护部70配置于第二夹持部35的状态下,将第一夹持部34朝向主体部33翻折。如此,过热保护部70被夹持于第一夹持部34及第二夹持部35之间。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第一夹持部34朝向主体部33翻折时,过热保护部70通过第一夹持部34而以沿着过热保护部70的外形形状的方式被包入。在此,在第一夹持部34及第二夹持部35之间设置有粘接材料,因此第一夹持部34被粘接固定于第二夹持部35(主体部33)。由此,过热保护部70固定于便座加热器30。
然而,如图6所示,与本实施方式不同,在第一夹持部534及第二夹持部535具有加热面36的比较例的情况下,有如下的担忧:在第一夹持部534及第二夹持部535折叠重合的部分,设置于第一夹持部534的线状加热器532与设置于第二夹持部535的线状加热器532相互接触。在该情况下,有线状加热器532彼此接触的部分过度发热的担忧。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夹持部34及第二夹持部35在折叠重合的部分的线状加热器32彼此难以接触。因此,能够抑制第一夹持部34及第二夹持部35在折叠重合的部分的过度发热。
另外,由具有加热面36的第一夹持部34包入过热保护部70,因此与由不具有加热面的第一夹持部包入过热保护部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增加过热保护部70及线状加热器32的接触面积。因此,线状加热器32的热变得容易传递到过热保护部70。
另外,与本实施方式不同,在将过热保护部配置于第二夹持部的在延伸方向X上的第一夹持部侧的端部的情况下以及在将过热保护部配置于第二夹持部的在延伸方向上的第一夹持部的相反侧的端部的情况下,过热保护部与延伸方向上的加热面的端部接触。因此,线状加热器的热难以传递到过热保护部。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过热保护部70与延伸方向X上的加热面36的中间部接触,因此线状加热器32的热容易传递到过热保护部70。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所示的效果。
(1)能够抑制线状加热器32在第一夹持部34及第二夹持部35折叠重合的部分彼此接近地被配置,因此,能够抑制在第一夹持部34及第二夹持部35折叠重合的部分的过度发热。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对过热保护部70的过度的热的传递。
(2)过热保护部70与延伸方向X上的加热面36的中间部接触,因此线状加热器32的热容易传递到过热保护部70。如此,能够抑制对过热保护部70的过度的热的传递并能够抑制过热保护部70的响应性降低。
(3)与由具有非加热面的夹持部包住过热保护部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增加过热保护部70及线状加热器32的接触面积。因此,线状加热器32的热容易传递到过热保护部70。如此,能够抑制过热保护部70的响应性降低。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进行如下变更。
如图7所示,也可以在第一夹持部134设置非加热面37而在第二夹持部135设置加热面36。并且,与本实施方式相同,也可以将第一夹持部134朝向主体部133的未设置有粘接材料80的一侧翻折。另外,如图8所示,与本实施方式不同,也可以将第一夹持部134朝向主体部133的设置有粘接材料80的一侧翻折。另外,在第一夹持部134及便座上板21的接触面设置粘接材料,因此将第一夹持部134粘接固定于便座上板21的背面21B。
如图9所示,也可以在将过热保护部70配置于第二夹持部235的延伸方向X上的第一夹持部234侧的端部的状态下将第一夹持部234朝向主体部233翻折。此外,与图8的变形例相同,也可以将第一夹持部234朝向主体部233的设置有粘接材料80的一侧翻折。另外,也可以将过热保护部70配置于第二夹持部235的延伸方向X上的第一夹持部234的相反侧的端部并将第一夹持部234翻折到主体部233。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第一夹持部34朝向主体部33的设置有粘接材料80的一侧翻折。此外,该情况下的过热保护部70配置于第二夹持部35的设置有粘接材料80的一侧。
如图10所示,加热面36中的多个直线部338也可以沿与过热保护部70的轴向呈锐角的方向空开间隔地配置。由此,与将加热面中的线状加热器的直线部沿与过热保护部的轴向正交的方向空开间隔地配置的情况相比较,过热保护部70中的与线状加热器332的接触面积变大。因此,线状加热器332的热容易传递到过热保护部70。如此,能够进一步抑制过热保护部70的响应性降低。
如图11所示,也可以在具有非加热面37的第二夹持部435设置粘接层90,该粘接层90将过热保护部70固定于第一夹持部34与第二夹持部435之间。粘接层90只要将第一夹持部34与第二夹持部435接合即可,例如可以是双面胶。因此,粘接层90可以是与作为粘接材料80使用的双面胶相同的材料。如图12所示,在将过热保护部70配置于第二夹持部435的状态下将第一夹持部34朝向主体部33翻折,在该情况下,在第一夹持部34与第二夹持部435之间设有粘接层90,而在过热保护部70与第二夹持部435之间不设有粘接层90。另一方面,在具有加热面36的第一夹持部34与过热保护部70之间不设有粘接层90。
由此,利用粘接层90将第一夹持部34与第二夹持部435接合并利用粘接层90将过热保护部70与第二夹持部435接合,由此,能够将过热保护部70固定于第一夹持部34与第二夹持部435之间。另一方面,由于在具有加热面36的第一夹持部34与过热保护部70之间不设有粘接层90,因此线状加热器32的热变得容易传递到过热保护部70。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抑制过热保护部70的响应性降低。
另外,粘接层90也可以设置于具有加热面36的第一夹持部34。此外,在该情况下,在将过热保护部70配置于第二夹持部35的状态下将第一夹持部34朝向主体部33翻折,在该情况下,优选在具有加热面36的第一夹持部34与过热保护部70之间不设有粘接层90。
另外,如图13所示,在具有非加热面37的第二夹持部535中,粘接层91也可以设置在配置有过热保护部70的部分以外的部分。即,粘接层91在延伸方向X上也可以设置在配置过热保护部70的区域的两侧。另外,若使粘接层91呈与导热片材31不同的颜色,则粘接层91与导热片材31的区别变得鲜明。由此,在将过热保护部70配置到第二夹持部535时,对于优选将过热保护层70配置于第二夹持部535的未设置有粘接层90的部分这一点来说,变得容易配置过热保护部70。另外,粘接层91也可以由双面胶构成,该双面胶的中央部开口以适合所述过热保护部的形状。
过热保护部70也可以由例如恒温器构成。因此,在检测到便座20的温度过度上升而进行切断向线状加热器32的通电的动作之后,便座的温度在下降到达一定的温度时又自动或手动恢复。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使用粘接剂来将主体部31安装到便座上板21的背面21B。另外,也可以通过使用粘接剂来将第一夹持部34粘接到第二夹持部35。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贴附铝带以覆盖第一夹持部34及第二夹持部35折叠重合的部分,从而将第一夹持部34固定到第二夹持部35(主体部33)。
第一夹持部34及第二夹持部35也可以设置非加热面37。因此,在将第一夹持部34朝向主体部33翻折时,在第一夹持部34及第二夹持部35折叠重合的部分未设置有线状加热器32,因此,能够抑制第一夹持部34及第二夹持部35折叠重合部分中的过度的发热。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对过热保护部70的过度的热的传递。
也可以在第二夹持部35中的与过热保护部70接触的接触面设置加热面36。由此,能够在第一夹持部34及第二夹持部35中的与过热保护部70接触的面设置线状加热器32,因此,线状加热器32的热容易传递到过热保护部70。如此,能够抑制过热保护部70的响应性降低。
也可以将用于使电流通过过热保护部70的导线固定于第一夹持部34与第二夹持部35之间。由此,在线状加热器32的热传递到过热保护部70的导线而难以逃逸这一点上,线状加热器32的热变得容易传递到过热保护部70。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抑制过热保护部70的响应性降低。
Claims (8)
1.一种加热座便,其中,具备:
便座,该便座具有落座面;
线状加热器,该线状加热器通过通电而发热;
导热片材,该导热片材具备主体部和第一夹持部,该主体部呈与所述便座对应的形状,该第一夹持部从该主体部延伸并朝向该主体部翻折;以及
过热保护部,该过热保护部夹持于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第一夹持部,且在检测到所述便座的温度过度上升的情况下切断向所述线状加热器的通电,
在所述主体部中,将在翻折所述第一夹持部时与该第一夹持部重叠的部分作为第二夹持部时,
在所述第一夹持部及所述第二夹持部中的一方的夹持部具有加热面,另一方的夹持部具有非加热面,在所述加热面蜿蜒地设置有所述线状加热器,在所述非加热面不设置所述线状加热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座便,其中,
当将所述导热片材中所述第一夹持部延伸的方向作为延伸方向时,
所述过热保护部夹持于所述第一夹持部及所述第二夹持部的所述延伸方向上的中间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热座便,其中,
所述过热保护部由所述第一夹持部及所述第二夹持部中的具有所述加热面的夹持部包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座便,其中,
所述过热保护部呈圆柱状,
在所述加热面,通过设置于该加热面的所述线状加热器而设置有多个直线部和多个弯曲部,该多个直线部沿与所述过热保护部的轴向呈锐角的方向空开间隔地配置,该多个弯曲部将相邻的直线部彼此连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座便,其中,
在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之间设有粘接层,另一方面,在所述第一夹持部及所述第二夹持部中的具有所述加热面的夹持部与所述过热保护部之间不设有粘接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热座便,其中,
所述粘接层在所述第一夹持部及所述第二夹持部中的具有所述非加热面的夹持部中,设置在配置有过热保护部的部分以外的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热座便,其中,
所述粘接层是中央部开口以适合所述过热保护部的形状的双面胶。
8.根据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座便,其中,
所述粘接层呈与所述导热片材不同的颜色。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239316 | 2016-12-09 | ||
JP2016239316 | 2016-12-09 | ||
JP2017-052204 | 2017-03-17 | ||
JP2017052204A JP6876239B2 (ja) | 2016-12-09 | 2017-03-17 | 暖房便座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209692A CN108209692A (zh) | 2018-06-29 |
CN108209692B true CN108209692B (zh) | 2020-10-27 |
Family
ID=626314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1285854.9A Active CN108209692B (zh) | 2016-12-09 | 2017-12-07 | 加热座便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876239B2 (zh) |
CN (1) | CN10820969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122511B2 (ja) * | 2018-07-12 | 2022-08-22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便座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405729B2 (ja) * | 2007-03-12 | 2014-02-05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便座装置 |
JP5001714B2 (ja) * | 2007-05-17 | 2012-08-15 | 日星電気株式会社 | 面状ヒータ |
JP4967805B2 (ja) * | 2007-05-21 | 2012-07-04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暖房便座 |
JP2010264157A (ja) * | 2009-05-18 | 2010-11-25 | Panasonic Corp | 便座装置 |
JP6090704B2 (ja) * | 2012-09-27 | 2017-03-08 | Toto株式会社 | 暖房便座 |
JP6344641B2 (ja) * | 2014-03-17 | 2018-06-20 | Toto株式会社 | 暖房便座装置 |
CN104257321B (zh) * | 2014-10-22 | 2017-01-25 | 卢秋华 | 马桶座圈加热装置 |
CN105581723B (zh) * | 2016-02-16 | 2017-12-05 | 江阴市卫康电热电器有限公司 | 座圈加热器 |
-
2017
- 2017-03-17 JP JP2017052204A patent/JP6876239B2/ja active Active
- 2017-12-07 CN CN201711285854.9A patent/CN108209692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876239B2 (ja) | 2021-05-26 |
JP2018094369A (ja) | 2018-06-21 |
CN108209692A (zh) | 2018-06-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209692B (zh) | 加热座便 | |
JP4834192B2 (ja) | 便座装置 | |
JP7170241B2 (ja) | 便座の製造方法、及びヒーター | |
JP2010075497A (ja) | 便座装置およびそれを使用した衛生洗浄装置 | |
JP2005110838A (ja) | 暖房便座 | |
JP6344641B2 (ja) | 暖房便座装置 | |
JP4967805B2 (ja) | 暖房便座 | |
JP2010082185A (ja) | 暖房便座装置 | |
JP6090704B2 (ja) | 暖房便座 | |
JP6953842B2 (ja) | 便座装置 | |
JP6192837B2 (ja) | 温風装置 | |
JP6467626B2 (ja) | 便座装置 | |
JP5506429B2 (ja) | 床暖房パネル | |
JP6347048B2 (ja) | 便座装置 | |
JP5029557B2 (ja) | 便座ヒー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便座装置 | |
JP4513300B2 (ja) | 暖房便座 | |
JP3577691B2 (ja) | 面状発熱体 | |
JP2010051672A (ja) | 便座ヒー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暖房便座 | |
JP2002119443A (ja) | 暖房便座装置 | |
JPH062235Y2 (ja) | 電気敷布団 | |
JP2010264155A5 (zh) | ||
JP3780574B2 (ja) | 面状発熱体 | |
JP5027683B2 (ja) | 床パン暖房構造 | |
JPH0329911Y2 (zh) | ||
JP2010264155A (ja) | 便座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Asahi Machi, Kagaku City, Aichi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AISIN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Japan Address before: Asahi Machi, Kagaku City, Aichi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Ja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