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156444A - 立体显示设备及产生立体图像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立体显示设备及产生立体图像的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156444A CN108156444A CN201710666714.XA CN201710666714A CN108156444A CN 108156444 A CN108156444 A CN 108156444A CN 201710666714 A CN201710666714 A CN 201710666714A CN 108156444 A CN108156444 A CN 10815644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video camera
- place
- vertex
- camera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0—Image signal generators
- H04N13/204—Image signal generators using stereoscopic image cameras
- H04N13/207—Image signal generators using stereoscopic image cameras using a single 2D image sensor
- H04N13/229—Image signal generators using stereoscopic image cameras using a single 2D image sensor using lenticular lenses, e.g. arrangements of cylindrical lens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02—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 H04N13/305—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using lenticular lenses, e.g. arrangements of cylindrical lens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98—Synchronisation thereof; Control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esting, Inspecting, Measuring Of Stereoscopic Televisions And Televisions (AREA)
- Stereoscopic And Panoramic 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立体显示设备包括一显示模块及一透镜数组结构,显示模块包括多个像素,这些像素沿着一第一延伸方向进行排列。此外,透镜数组结构包括一第一透镜数组及一框架,透镜数组包括多个长条状的第一透镜,这些第一透镜依据一第二延伸方向进行排列,且第一透镜数组设置于该框架的中央处。其中,该第二延伸方向与该第一延伸方向的夹角不小于45度,且该框架以可拆卸的方式装设于该显示模块上。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能在解决「莫列波纹」的现象时,还能防止分辨率下降与残像的问题产生。并且,又能自由的切换2D(平面)和3D(立体)模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立体显示设备及产生立体图像的方法。
背景技术
裸眼式立体显示设备,是指可让使用者无须配戴眼镜,便可观看到具有景深的影像,即:立体图像。其中,透镜数组便是实现立体图像的其中一种装置。接着,请参照图1,图1所绘示为公知的立体显示设备1,立体显示设备1包括一透镜数组110与一显示模块120。其中,透镜数组110包括多个透镜112。另外,如图2所示,在显示模块上则分布有多个像素122,每一像素122皆包含三个子像素,分别为:红、绿、蓝(在图中分别以R,G,B进行表示)。在显示模块120上,这些像素122是沿着一定的方向排列。当透镜112的延伸方向与像素122排列的方向相同,便容易产生「莫列波纹」的现象。
为了解决「莫列波纹」的现象,目前业界是让透镜112的延伸方向与像素122的排列方向呈一角度,这一角度一般是介于18~23度,然而这会造成立体显示设备1的分辨率的下降。为了解决分辨率下降的问题,一般是会减少透镜112的宽度,然而这又会产生残像的问题。
此外,立体显示设备1目前也无法切换透镜112的状态,所以立体显示设备1不能在2D(平面)和3D(立体)模式中做切换,这样一来,立体显示设备1只能显示3D影像。
因此,如何在解决「莫列波纹」的现象时,还能防止分辨率下降与残像的问题产生。并且,又能自由的切换2D(平面)和3D(立体)模式,便是值得本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去思量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立体显示设备,该透立体显示设备能在解决「莫列波纹」的现象时,还能防止分辨率下降与残像的问题产生。并且,又能自由的切换2D(平面)和3D(立体)模式。
本发明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立体显示设备包括一显示模块及一透镜数组结构,显示模块包括多个像素,这些像素沿着一第一延伸方向进行排列。此外,透镜数组结构包括一第一透镜数组及一框架,透镜数组包括多个长条状的第一透镜,这些第一透镜依据一第二延伸方向进行排列,且第一透镜数组设置于该框架的中央处。
在上所述之立体显示设备,其中该第二延伸方向与该第一延伸方向的夹角不小于45度,且该框架以可拆卸的方式装设于该显示模块上。
在上所述之立体显示设备,其中显示模块所呈现的影像是经由下述的步骤所产生:
(a)提供至少一摄像机、一被拍摄物、与一第二透镜数组,其中第二透镜数组包括多个长条状的第二透镜,被拍摄物放置在该摄像机与第二透镜数组之间,每一第二透镜的底面长度为2L,而底面中央处的坐标设定为0;
(b)将摄像机的镜头对准其中一第二透镜的顶点,将摄像机的镜头对准该顶点与该第二透镜的底面坐标为-xL之处,其中x为大于0且小于1;
(c)该摄像机以该第二透镜的顶点为中心进行旋转并对被拍摄物进行拍摄,直到将该摄像机的镜头对准该第二透镜的底面坐标为xL之处;
(d)将对应到坐标为-L到-xL之处的像素以摄像机所拍摄的从-xL到0之处的像素替代,而L到xL之处的像素以摄像机所拍摄的从xL到0之处的像素替代;
(e)对其他的第二透镜,重复进行(b)~(d)的步骤;以及
(f)将摄像机所拍摄到的一影像输出到该显示模块。
在上所述之立体显示设备,其中显示模块所呈现的影像是经由下述的步骤所产生:
(a)提供至少一摄像机、一被拍摄物、一第二透镜数组,其中第二透镜数组,包括多个长条状的第二透镜,被拍摄物放置在该摄像机与第二透镜数组之间,每一第二透镜的底面长度为2L,而该底面中央处的坐标设定为0;
(b)将摄像机的一镜头对准其中一第二透镜的一顶点与该第二透镜的底面坐标为-xL之处,其中x为小于1但大于0的数;
(c)摄像机以该第二透镜的顶点为中心进行旋转并对该被拍摄物进行拍摄,直到将该摄像机的该镜头对准该第二透镜的底面坐标为xL之处;
(d)将第二透镜进行移位,使该顶点位于底面坐标为-xL之处的正上方,该摄像机以移位后的该顶点为中心进行旋转并对该被拍摄物进行拍摄,直到该摄像机的该镜头对准底面坐标为-L之处;
(e)将第二透镜进行移位,使该顶点位于该第二透镜的底面坐标为xL之处的上方,该摄像机以移位后的该顶点为中心进行旋转并对该被拍摄物进行拍摄,直到该摄像机的该镜头对准该第二透镜的底面坐标为L之处;
(f)对其他的第二透镜,重复进行(b)~(e)的步骤;以及
(g)将摄像机所拍摄到的影像输出到该显示模块。
在上所述之立体显示设备,其中于影像所产生的步骤中,该x的值是大于0.5。在上所述之立体显示设备,其中于影像所产生的步骤中,于(a)步骤中,提供多个摄像机,每一摄像机皆对应到其中一个该第二透镜。
本发明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产生立体图像的方法,该产生立体图像的方法能在解决「莫列波纹」的现象时,还能防止残像的问题。
本发明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产生立体图像的方法,该立体图像经由一显示模块所呈现,该产生立体图像的方法包括:
(a)提供至少一摄像机、一被拍摄物、与一第二透镜数组,其中该第二透镜数组包括多个长条状的第二透镜,该被拍摄物放置在该摄像机与该第二透镜数组之间,每一第二透镜的底面长度为2L,而该底面中央处的坐标设定为0;
(b)将摄像机的镜头对准其中一第二透镜的顶点,将该摄像机的镜头对准该顶点与该第二透镜的底面坐标为-xL之处,其中x为大于0且小于1;
(c)摄像机以第二透镜的顶点为中心进行旋转并对该被拍摄物进行拍摄,直到将该摄像机的镜头对准该第二透镜的底面坐标为xL之处;
(d)将对应到坐标为-L到-xL之处的像素以该摄像机所拍摄的从-xL到0之处的像素替代,而L到xL之处的像素以该摄像机所拍摄的从xL到0之处的像素替代;
(e)对其他的第二透镜,重复进行(b)~(d)的步骤;以及
(f)将该摄像机所拍摄到的一影像输出到该显示模块。
本发明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产生立体图像的方法,立体图像经由一显示模块所呈现,产生立体图像的方法包括:
(a)提供至少一摄像机、一被拍摄物、一第二透镜数组,其中第二透镜数组,包括多个长条状的第二透镜,该被拍摄物放置在该摄像机与该第二透镜数组之间,每一第二透镜的底面长度为2L,而该底面中央处的坐标设定为0;
(b)将摄像机的一镜头对准其中一第二透镜的一顶点与第二透镜的底面坐标为-xL之处,其中x为小于1但大于0的数;
(c)该摄像机以该第二透镜的顶点为中心进行旋转并对该被拍摄物进行拍摄,直到将该摄像机的该镜头对准该第二透镜的底面坐标为xL之处;
(d)将该第二透镜进行移位,使该顶点位于底面坐标为-xL之处的正上方,该摄像机以移位后的该顶点为中心进行旋转并对该被拍摄物进行拍摄,直到该摄像机的该镜头对准底面坐标为-L之处;
(e)将该第二透镜进行移位,使该顶点位于该第二透镜的底面坐标为xL之处的上方,该摄像机以移位后的该顶点为中心进行旋转并对该被拍摄物进行拍摄,直到该摄像机的该镜头对准该第二透镜的底面坐标为L之处;
(f)对其他的第二透镜,重复进行(b)~(e)的步骤;以及
(g)将该摄像机所拍摄到的影像输出到该显示模块。
在上所述之产生立体图像的方法,其中该x的值是大于0.5。
在上所述之产生立体图像的方法,其中于(a)步骤中,提供多个摄像机,每一摄像机皆对应到其中一个该第二透镜。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更能明显易懂,下文将以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示,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所绘示为公知的立体显示设备1。
图2所绘示为显示模块的像素122结构的示意图。
图3A所绘示为本实施例之透镜数组结构2。
图3B为透镜数组结构2的俯视图。
图4A为透镜数组结构2应用于显示模块8的立体图。
图4B及图4C为显示模块8的像素之分布示意图。
图4D所绘示为透镜数组结构2贴合于智能型手机的示意图。
图5A所绘示为透镜数组结构2装设于显示模块8的示意图。
图5B所绘示为本实施例之立体显示设备3。
图6A所绘示为另一实施例之透镜数组结构4。
图6B所绘示为透镜数组结构4装设于显示模块8的示意图。
图6C所绘示为框架402覆盖于显示模块8的示意图。
图7所绘示为框架402连结在基板41的下侧的示意图。
图8A及图8B所绘示为根据第一延伸方向L1和第二延伸方向L2之间的不同角度的不同条件。
图9所绘示为一图像采集系统200。
图10A及图10B所绘示为摄像机220与第二透镜212的相对位置的示意图。
图11所绘示为图像采集系统200应用于产生立体图像的方法之流程图。
图12A至图12D所绘示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摄像机220与第二透镜212的相对位置的示意图。
图13A及图13B所绘示为另一种产生立体图像的方法之流程图。
图14所绘示为本发明之立体显示设备3被该使用者观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3A及图3B,图3A所绘示为本实施例之透镜数组结构2,图3B为透镜数组结构2的俯视图。透镜数组结构2包括一第一透镜数组20及一框架202,第一透镜数组20包括多个长条状的第一透镜201,这些第一透镜201依据一第二延伸方向L2进行排列,且第一透镜数组20设置于框架202的中央处。此外,透镜数组结构2是应用于一显示模块8上(请参阅图4A、图4B及图4C,图4A为透镜数组结构2应用于显示模块8的立体图,图4B及图4C为显示模块8的像素之分布示意图)。其中,显示模块8在此为主动式显示模块,例如为LCD。并且,由图4B可得知,显示模块8分布有多个像素81,这些像素81沿着第一延伸方向L1排列,且每一像素81包括多个子像素,这些子像素在本实施例分别为红色、绿色、蓝色(在图中分别以R,G,B进行表示)。上述中,框架202是以可拆卸的方式装设于显示模块8上。此外,在图4A中,显示模块8是以液晶屏幕(LCD)最为范例,然而本领域通常知识者也能将显示模块8置换成智能型手机的显示屏幕,且透镜数组结构2也能对应该智能型手机的外观形状(请参阅图4D,图4D所绘示为透镜数组结构2贴合于智能型手机的示意图)。
接着,请参阅图5A,图5A所绘示为透镜数组结构2装设于显示模块8的示意图。由图5A可得知,像素81的第一延伸方向L1与第一透镜201的第二延伸方向L2的夹角θ等于45度,然而本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也可选择让第一延伸方向L1与第二延伸方向L2夹角大于45度。此外,请参阅图5B,图5B所绘示为本实施例之立体显示设备3,当透镜数组结构2利用框架202装设于显示模块8时,透镜数组结构2与显示模块8便形成一立体显示设备3,立体显示设备3可用于产生立体图像(下方段落会详细说明立体显示设备3如何产生立体图像)。这样一来,当一用户想要观看立体图像时,只要将透镜数组结构2装设于显示模块8上,便能看到立体图像(切换成3D模式)。此外,当该使用者想要观看一般的平面图像时,只要将透镜数组结构2从显示模块8拆卸下来,便能直接在显示模块8观看到平面图像(切换成2D模式)。因此,相较于立体显示设备1,本实施例之立体显示设备3能经由透镜数组结构2而自由的切换2D(平面)和3D(立体)模式。
请参阅图6A及图6B,图6A所绘示为另一实施例之透镜数组结构4,图6B所绘示为透镜数组结构4装设于显示模块8的示意图。透镜数组结构4是经由透镜数组结构2所衍生而来,透镜数组结构4还包括一基板41,且透镜数组结构4的框架402是连结基板41的其中一侧(在图6A中,框架402是连结在基板41的左侧)。此外,基板41是以可拆卸的方式装设于显示模块8(此范例的显示模块8是以智能型手机的屏幕作为范例)上。并且,当基板41装设于显示模块8后,框架402是以可弯折的方式覆盖显示模块8(请参阅图6C,图6C所绘示为框架402覆盖于显示模块8的示意图)。这样一来,该使用者同样能经由透镜数组结构4的第一透镜数组20观看到立体图像。并且,当框架402没有覆盖显示模块8时,该用户便能在显示模块8上看到一般的平面图像。上述中,透镜数组结构4的框架402是连结在基板41的左侧。然而,本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也能将框架402连结在基板41的上侧或下侧(请参阅图7,图7所绘示为框架402连结在基板41的下侧的示意图)。
以下,将针对本发明为何能在解决「莫列波纹」的现象时,还能防止分辨率下降与残像的问题产生,进行较详细的说明。首先,请比较图8A与图8B,图8A与图8B绘示了第一透镜201延伸方向(第二延伸方向L2)与第一延伸方向L1的夹角为不同时的情形。在图8A中,第一透镜201的宽度W1,第一透镜201延伸方向(第二延伸方向L2)与第一延伸方向L1的夹角为θ1,第一透镜201的横向间距P1为W1/cosθ1,而纵向间距V1为W1/sinθ1。在图8B中,第一透镜201’的宽度W2,第一透镜201延伸方向(第二延伸方向L2)与第一延伸方向L1的夹角为θ2,第一透镜201’的横向间距P2为W2/cosθ2,而纵向间距V2为W2/sinθ2。若P1等于P2,θ1为22.5度,θ2为67.5度。在此情况下,宽度W1约为宽度W2的2.4倍,而纵向间距V2约为纵向间距V1的0.17。
综上可知,若将第二延伸方向L2与第一延伸方向L1的夹角设定为较大,则在横向间距为相同的情况下,第一透镜201的宽度与纵向间距都会较小。也就是说,若将第二延伸方向L2与第一延伸方向L1的夹角设定为较大,在横向上的分辨率相同的情况下(因为横向间距相同),其纵向上的分辨率会较高。不过,也由于图8B中的纵向间距V2较小,因此便容易有残像的产生。然而,借由下述所揭露的立体图像的制作方式,便可解决残像的问题。
以下,将对立体显示设备3产生立体图像的方法进行介绍。首先,请参照图9,图9所绘示为一图像采集系统200,该方法需先利用图像采集系统200进行前置作业。其中,图像采集系统200包括一摄像机220与一第二透镜数组210,其中第二透镜数组210包括多个长条状的第二透镜212。另外,在摄像机220和第二透镜数组210之间则设置有一被拍摄物30,此被拍摄物30可为立体模型或人脸。在此,第一透镜数组20的大小是与第二透镜数组210相同。
并且,为了更清楚说明本发明的技术特征,下述之图10A与图10B(图10A及图10B所绘示为摄像机220与第二透镜212的相对位置的示意图)将只绘示出一个第二透镜212,且被拍摄物30也未绘示在图10A与图10B中。然而,本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应可知悉,当摄像机220在拍摄时,其是对被拍摄物30进行拍摄。接着,请先参照图11,图11所绘示为图像采集系统200应用于产生立体图像的流程图。执行步骤S310,提供如图9所示的摄像机220、被拍摄物30、第二透镜数组210。再来,请同时参照图10A与图11,执行步骤S320,将摄像机220的镜头对准第二透镜212的顶点212a与第二透镜212的底面坐标为-xL之处。换句话说,摄像机220的镜头、第二透镜212的顶点212a、与第二透镜212的底面坐标为-xL之处间是连成一直线(如图中虚线所示)。而且,从图10A可知,第二透镜212的底面长度为2L。在本实施例中,底面中央处的坐标设定为0,最左之处设定为-L,最右之处设定为L。但本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应可明白,也可将最左之处设定为L,最右之处设定为-L。x的值较佳是大于0.5,在本实施例中,x的值为0.75。
接着,执行步骤S330,将摄像机220以第二透镜212的顶点为中心,以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同时对被拍摄物30(如图9所示)进行拍摄,直到如图10B所示,将摄像机20的镜头对准第二透镜212的底面坐标为xL之处。
再来,执行步骤S340,将对应到坐标为-L到-xL与L到xL之处的像素,分别以该摄像机220所拍摄的从-xL到0与xL到0之处的像素替代。详细来说,当摄像机220完成范围从-xL到xL间的拍摄后,并不会对范围从-L到-xL与从L到xL之处进行拍摄。反之,是采用软件仿真的方式,将摄像机220从-xL到0与从0到xL间所拍摄到的像素,以比例的方式复制到从-L至-xL处与从L到xL处。举例来说,若x为0.75,则摄像机220从0到0.75L间所拍摄到的像素,在以3:1的比例压缩后将复制到对应至0.75L到L间的像素;同样地,摄像机220从0到-0.75L间所拍摄到的像素,则会复制到对应至-0.75L到-L间的像素。此外,需注意的是步骤S330与步骤S340可以同时进行。也就是说,当摄像机220在进行拍摄时,软件便可同时进行仿真。
之后,执行步骤S350,将摄像机220进行位移,使摄像机220的镜头对准另外一透镜的顶点,并重复步骤S320~步骤S340,直到对第二透镜数组210(如图9所示)上全部的第二透镜212都完成了拍摄。
以下,将介绍另外一种产生立体图像的方法。此方法与上一实施例所述之方法有部分相同,相同的部分将使用相同的图进行介绍,且此方法的流程图是绘示于图13A与图13B。首先,请同时参照图13A与图9,执行步骤S610,提供如图9所示的摄像机220、被拍摄物30、第二透镜数组210。再来,请同时参照图10A与图13A,执行步骤S620,将摄像机220的镜头对准第二透镜212的顶点212a与第二透镜212的底面坐标为-xL之处。接着,执行步骤S630,将摄像机220以第二透镜212的顶点为中心,以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同时对被拍摄物30(如图9所示)进行拍摄,直到如图10B所示,将摄像机220的镜头对准第二透镜212的底面坐标为xL之处。
再来,执行步骤S640,如图12A所示,对第二透镜212进行移位,使顶点212a位于底面坐标为-xL之处的正上方。接着,执行步骤S650,摄像机220以移位后的顶点212a为中心进行顺时针方向旋转并对被拍摄物30进行拍摄,直到如图12B所示,摄像机220的镜头对准底面坐标为-L之处。之后,执行步骤S660,如图12C所示,对第二透镜212进行移位,使顶点212a位于底面坐标为xL之处的正上方。然后,执行步骤S670,摄像机220以移位后的顶点212a为中心进行顺时针方向旋转并对被拍摄物30(如图9所示)进行拍摄,直到如图12D所示,摄像机220的镜头对准底面坐标为L之处。在图12A~图12D中,未移位前的第二透镜212,是以虚线表示。
之后,第二透镜212移位回最原始的位置,亦即:将顶点212a重新回到底面坐标为0之处的正上方。再来,执行步骤S680,将摄像机220进行位移,使摄像机220的镜头对准另外一透镜的顶点,并重复步骤S620~步骤S670,直到对第二透镜数组210(如图9所示)上全部的第二透镜212都完成了拍摄。
需注意的是,以上所述之产生立体图像的方法,亦即:步骤S310~步骤S350与步骤S610~步骤S680,较佳是用软件仿真的方式进行执行。也就是说,图9所示之图像采集系统200中的各组件(亦即:摄像机220与第二透镜数组210)之结构与功能都可用软件进行仿真。此外,被拍摄物30除了可用3D软件绘制而成外,也可用3D照相机进行拍摄后,输入到软件中。在本实施例中,可用于执行步骤S310~步骤S350与步骤S610~步骤S680的软件例如为:Unity,Unreal,OGRE,OpenSceneGraph等。
请参照图14,图14所绘示为本发明之立体显示设备3被该使用者观看的示意图。在图14中,与图3A相同或相似的组件将标以相同的符号并不再赘述。执行完步骤S310~步骤S350或步骤S610~步骤S680,便可将摄像机220所拍摄到的像素进行输出,可输出到图14中的显示模块8上,并输出多组的图像线组330。在图14中,发出光线Li1的图像线332a与光线Li2的图像线332b是分别对应到如图12A所示的从L到xL处与从-L到-xL处的像素。由上述的实施例可知,对应至从L到xL处与从-L到-xL处的像素是经过特殊的处理,因此图像线332a与图像线332b之间会有一定的差异。由图14可知,当该使用者在观看时,纵使光线Li2与光线iL3产生重迭,但因为图像线332a与图像线332b之间有一定的差异,故该使用者的双眼17在观看时便较不会感觉到有残像的产生,从而有效解决残像的问题。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图像采集系统200仅包括一个摄像机220,但图像采集系统200也可包括多个摄像机220。例如,摄像机220的个数可以和第二透镜212的个数相同,这样一来便可同时对所有的第二透镜212执行步骤S320~步骤S340或步骤S610~步骤S680,从而加速处理的时间。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之立体显示设备3利用可拆卸的透镜数组结构2来切换2D(平面)和3D(立体)模式。并且,经由第一延伸方向L1与第二延伸方向L2夹角不小于45度来防止整体分辨率的下降。此外,再利用图像采集系统200产生立体图像的方法,还能有效解决残像的问题。
上述实施例仅是为了方便说明而举例,虽遭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任意进行修改,均不会脱离如权利要求书中所欲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立体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显示模块,该显示模块包括多个像素,这些像素沿着一第一延伸方向进行排列;及一透镜数组结构,包括:一第一透镜数组,该透镜数组包括多个长条状的第一透镜,这些第一透镜依据一第二延伸方向进行排列:及一框架,该第一透镜数组设置于该框架的中央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立体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延伸方向与该第一延伸方向的夹角不小于45度,且该框架以可拆卸的方式装设于该显示模块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立体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该显示模块所呈现的影像是经由下述的步骤所产生:
(a)提供至少一摄像机、一被拍摄物、与一第二透镜数组,其中该第二透镜数组包括多个长条状的第二透镜,该被拍摄物放置在该摄像机与该第二透镜数组之间,每一第二透镜的底面长度为2L,而该底面中央处的坐标设定为0;
(b)将该摄像机的镜头对准其中一第二透镜的顶点,将该摄像机的镜头对准该顶点与该第二透镜的底面坐标为-xL之处,其中x为大于0且小于1;
(c)该摄像机以该第二透镜的顶点为中心进行旋转并对该被拍摄物进行拍摄,直到将该摄像机的镜头对准该第二透镜的底面坐标为xL之处;
(d)将对应到坐标为-L到-xL之处的像素以该摄像机所拍摄的从-xL到0之处的像素替代,而L到xL之处的像素以该摄像机所拍摄的从xL到0之处的像素替代;
(e)对其他的第二透镜,重复进行(b)~(d)的步骤;以及
(f)将该摄像机所拍摄到的一影像输出到该显示模块。
4.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立体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该显示模块所呈现的影像是经由下述的步骤所产生:
(a)提供至少一摄像机、一被拍摄物、一第二透镜数组,其中第二透镜数组,包括多个长条状的第二透镜,该被拍摄物放置在该摄像机与该第二透镜数组之间,每一第二透镜的底面长度为2L,而该底面中央处的坐标设定为0;
(b)将该摄像机的一镜头对准其中一第二透镜的一顶点与该第二透镜的底面坐标为-xL之处,其中x为小于1但大于0的数;
(c)该摄像机以该第二透镜的顶点为中心进行旋转并对该被拍摄物进行拍摄,直到将该摄像机的该镜头对准该第二透镜的底面坐标为xL之处;
(d)将该第二透镜进行移位,使该顶点位于底面坐标为-xL之处的正上方,该摄像机以移位后的该顶点为中心进行旋转并对该被拍摄物进行拍摄,直到该摄像机的该镜头对准底面坐标为-L之处;
(e)将该第二透镜进行移位,使该顶点位于该第二透镜的底面坐标为xL之处的上方,该摄像机以移位后的该顶点为中心进行旋转并对该被拍摄物进行拍摄,直到该摄像机的该镜头对准该第二透镜的底面坐标为L之处;
(f)对其他的第二透镜,重复进行(b)~(e)的步骤;以及
(g)将该摄像机所拍摄到的影像输出到该显示模块。
5.如权利要求3或权利要求4所述之立体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于该影像所产生的步骤中,该x的值是大于0.5。
6.如申权利要求3或权利要求4所述之立体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于该影像所产生的步骤中,于(a)步骤中,提供多个摄像机,每一摄像机皆对应到其中一个该第二透镜。
7.一种产生立体图像的方法,该立体图像经由一显示模块所呈现,其特征在于,该产生立体图像的方法包括:
(a)提供至少一摄像机、一被拍摄物、与一第二透镜数组,其中该第二透镜数组包括多个长条状的第二透镜,该被拍摄物放置在该摄像机与该第二透镜数组之间,每一第二透镜的底面长度为2L,而该底面中央处的坐标设定为0;
(b)将该摄像机的镜头对准其中一第二透镜的顶点,将该摄像机的镜头对准该顶点与该第二透镜的底面坐标为-xL之处,其中x为大于0且小于1;
(c)该摄像机以该第二透镜的顶点为中心进行旋转并对该被拍摄物进行拍摄,直到将该摄像机的镜头对准该第二透镜的底面坐标为xL之处;
(d)将对应到坐标为-L到-xL之处的像素以该摄像机所拍摄的从-xL到0之处的像素替代,而L到xL之处的像素以该摄像机所拍摄的从xL到0之处的像素替代;
(e)对其他的第二透镜,重复进行(b)~(d)的步骤;以及
(f)将该摄像机所拍摄到的一影像输出到该显示模块。
8.一种产生立体图像的方法,该立体图像经由一显示模块所呈现,其特征在于,该产生立体图像的方法包括:
(a)提供至少一摄像机、一被拍摄物、一第二透镜数组,其中第二透镜数组,包括多个长条状的第二透镜,该被拍摄物放置在该摄像机与该第二透镜数组之间,每一第二透镜的底面长度为2L,而该底面中央处的坐标设定为0;
(b)将该摄像机的一镜头对准其中一第二透镜的一顶点与该第二透镜的底面坐标为-xL之处,其中x为小于1但大于0的数;
(c)该摄像机以该第二透镜的顶点为中心进行旋转并对该被拍摄物进行拍摄,直到将该摄像机的该镜头对准该第二透镜的底面坐标为xL之处;
(d)将该第二透镜进行移位,使该顶点位于底面坐标为-xL之处的正上方,该摄像机以移位后的该顶点为中心进行旋转并对该被拍摄物进行拍摄,直到该摄像机的该镜头对准底面坐标为-L之处;
(e)将该第二透镜进行移位,使该顶点位于该第二透镜的底面坐标为xL之处的上方,该摄像机以移位后的该顶点为中心进行旋转并对该被拍摄物进行拍摄,直到该摄像机的该镜头对准该第二透镜的底面坐标为L之处;
(f)对其他的第二透镜,重复进行(b)~(e)的步骤;以及
(g)将该摄像机所拍摄到的影像输出到该显示模块。
9.如权利要求7或权利要求8所述之产生立体图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于该x的值是大于0.5。
10.如权利要求7或权利要求8所述之产生立体图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于(a)步骤中,提供多个摄像机,每一摄像机皆对应到其中一个该第二透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201562211897P | 2015-08-31 | 2015-08-31 | |
US15/252,240 US10182224B2 (en) | 2015-08-31 | 2016-08-31 | Method for creating 3D image |
US15/252240 | 2016-08-31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156444A true CN108156444A (zh) | 2018-06-12 |
Family
ID=580963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666714.XA Pending CN108156444A (zh) | 2015-08-31 | 2017-08-07 | 立体显示设备及产生立体图像的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182224B2 (zh) |
CN (1) | CN108156444A (zh) |
TW (1) | TWI648560B (zh)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950744A (zh) * | 2004-03-26 | 2007-04-18 | 独立行政法人科学技术振兴机构 | 三维显示器 |
CN101040537A (zh) * | 2004-10-18 | 2007-09-19 | 艺术图像公司 | 透镜自动立体显示设备和方法以及相关的自动立体图像合成方法 |
CN101261368A (zh) * | 2007-03-07 | 2008-09-10 | Lg.菲利浦Lcd株式会社 | 用于三维图像的光学片及使用光学片的三维图像显示器件 |
CN102821296A (zh) * | 2011-06-07 | 2012-12-12 | 索尼公司 | 图像显示装置和自动立体面板 |
CN103430082A (zh) * | 2010-12-17 | 2013-12-04 | Jvc建伍株式会社 | 裸眼立体显示装置 |
CN103513435A (zh) * | 2012-06-15 | 2014-01-15 |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二维/三维切换显示模块及具有其的显示装置 |
CN104937477A (zh) * | 2012-11-30 | 2015-09-23 | 卢门科有限责任公司 | 倾斜透镜交错 |
CN105445948A (zh) * | 2016-01-04 | 2016-03-30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裸眼3d显示装置及显示方法 |
WO2016102627A1 (en) * | 2014-12-23 | 2016-06-30 | Thomson Licensing | A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reducing crosstalk of auto stereoscopic display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446355B2 (en) * | 2007-10-15 | 2013-05-21 | Nlt Technologies, Ltd. | Display device, terminal devic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driving method |
JP5776967B2 (ja) * | 2010-06-11 | 2015-09-09 | Nlt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 画像表示装置、画像表示装置の駆動方法、端末装置 |
TWI545349B (zh) * | 2012-02-21 | 2016-08-11 |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柱狀透鏡式立體顯示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
JP5319808B2 (ja) * | 2012-02-29 | 2013-10-16 | 株式会社東芝 | 画素処理装置、及び画素処理方法 |
JP6094855B2 (ja) * | 2012-09-27 | 2017-03-15 | Nlt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素子、画像表示装置、画像表示装置の駆動方法、携帯機器 |
JP2014110568A (ja) * | 2012-12-03 | 2014-06-12 | Sony Corp |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
2016
- 2016-08-31 US US15/252,240 patent/US10182224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7
- 2017-07-14 TW TW106123597A patent/TWI648560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7-08-07 CN CN201710666714.XA patent/CN108156444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950744A (zh) * | 2004-03-26 | 2007-04-18 | 独立行政法人科学技术振兴机构 | 三维显示器 |
CN101040537A (zh) * | 2004-10-18 | 2007-09-19 | 艺术图像公司 | 透镜自动立体显示设备和方法以及相关的自动立体图像合成方法 |
CN101261368A (zh) * | 2007-03-07 | 2008-09-10 | Lg.菲利浦Lcd株式会社 | 用于三维图像的光学片及使用光学片的三维图像显示器件 |
CN103430082A (zh) * | 2010-12-17 | 2013-12-04 | Jvc建伍株式会社 | 裸眼立体显示装置 |
CN102821296A (zh) * | 2011-06-07 | 2012-12-12 | 索尼公司 | 图像显示装置和自动立体面板 |
CN103513435A (zh) * | 2012-06-15 | 2014-01-15 |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二维/三维切换显示模块及具有其的显示装置 |
CN104937477A (zh) * | 2012-11-30 | 2015-09-23 | 卢门科有限责任公司 | 倾斜透镜交错 |
WO2016102627A1 (en) * | 2014-12-23 | 2016-06-30 | Thomson Licensing | A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reducing crosstalk of auto stereoscopic displays |
CN105445948A (zh) * | 2016-01-04 | 2016-03-30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裸眼3d显示装置及显示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819993A (zh) | 2018-06-01 |
TWI648560B (zh) | 2019-01-21 |
US20170064285A1 (en) | 2017-03-02 |
US10182224B2 (en) | 2019-01-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460459B2 (en) | Stitching frames into a panoramic frame | |
KR102023587B1 (ko) | 카메라 리그 및 입체 이미지 캡쳐 | |
TWI420152B (zh) | A Method of Multi - view Three - dimensional Image Display | |
TWI665905B (zh) | 立體影像產生方法、成像方法與系統 | |
KR102328128B1 (ko) | 통합 영상 디스플레이,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시스템 | |
US9581787B2 (en) | Method of using a light-field camera to generate a three-dimensional image, and light field camera implementing the method | |
US20120120372A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calibrating a display system using manual and semi-manual techniques | |
WO2021197370A1 (zh) | 一种光场显示方法及系统、存储介质和显示面板 | |
CN108846796B (zh) | 图像拼接方法及电子设备 | |
JP4928476B2 (ja) | 立体像生成装置、その方法およ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 |
CN103969838A (zh) | 三维立体成像方法及装置 | |
JP2013541036A (ja) | サブセル要素単位のパララックスバリア方式の立体映像表示装置 | |
CN109782452B (zh) | 立体影像产生方法、成像方法与系统 | |
KR20170097182A (ko) | 무안경 입체영상 디스플레이 디바이스 | |
ES2953632T3 (es) | Sistema de formación imágenes celulares plenópticas | |
CN114967170B (zh) | 基于柔性裸眼三维显示设备的显示处理方法及其装置 | |
CN103077266B (zh) | 一种用于投影式三维显示的仿真方法 | |
CN105759432A (zh) | 裸眼三维图像显示器 | |
KR102463170B1 (ko) | 3차원 영상을 표시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 |
CN108156444A (zh) | 立体显示设备及产生立体图像的方法 | |
CN114815286B (zh) | 全视差三维光场显示系统的参数确定方法、装置及设备 | |
KR20160014288A (ko) | 360도 원형 디스플레이의 3차원 영상 렌더링 방법 | |
KR20200039527A (ko) | 디스플레이 패널, 이를 이용한 3차원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3차원 hud 장치 | |
JP7068906B2 (ja) | 多視点カメラ制御装置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 |
WO2011036798A1 (ja) | 立体画像生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612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