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963518B - 纱线卷取装置以及接头方法 - Google Patents
纱线卷取装置以及接头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963518B CN107963518B CN201710914897.2A CN201710914897A CN107963518B CN 107963518 B CN107963518 B CN 107963518B CN 201710914897 A CN201710914897 A CN 201710914897A CN 107963518 B CN107963518 B CN 10796351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yarn
- package
- winding
- section
- standar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7/00—Replacing or removing cores, receptacles, or completed packages at paying-out, winding, or depositing stations
- B65H67/08—Automatic end-finding and material-interconnecting arrangements
- B65H67/081—Automatic end-finding and material-interconnecting arrangements acting after interruption of the winding process, e.g. yarn breakage, yarn cut or package replacemen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7/00—Replacing or removing cores, receptacles, or completed packages at paying-out, winding, or depositing stations
- B65H67/04—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completed take-up packages and or replacing by cores, formers, or empty receptacles at winding or depositing stations; Transferring material between adjacent full and empty take-up elem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1/00—Forwarding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51/20—Devices for temporarily storing filamentary material during forwarding, e.g. for buffer storage
- B65H51/22—Reels or cages, e.g. cylindrical, with storing and forwarding surfaces provided by rollers or ba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4/00—Winding, coiling, or depositing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54/02—Winding and traversing material on to reels, bobbins, tubes, or like package cores or formers
- B65H54/22—Automatic winding machines, i.e. machines with servicing units for automatically performing end-finding, interconnecting of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controlling and fault-detecting of the running material and replacing or removing of full or empty cores
- B65H54/26—Automatic winding machines, i.e. machines with servicing units for automatically performing end-finding, interconnecting of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controlling and fault-detecting of the running material and replacing or removing of full or empty cores having one or more servicing units moving along a plurality of fixed winding uni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7/00—Replacing or removing cores, receptacles, or completed packages at paying-out, winding, or depositing stations
- B65H67/04—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completed take-up packages and or replacing by cores, formers, or empty receptacles at winding or depositing stations; Transferring material between adjacent full and empty take-up elements
- B65H67/0405—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completed take-up packages or for loading an empty core
- B65H67/0417—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completed take-up packages or for loading an empty core for loading an empty core
- B65H67/0422—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completed take-up packages or for loading an empty core for loading an empty core for loading a starter winding, i.e. a spool core with a small length of yarn wound on it; preparing the starter wind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7/00—Replacing or removing cores, receptacles, or completed packages at paying-out, winding, or depositing stations
- B65H67/08—Automatic end-finding and material-interconnecting arrangem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1—Textiles threads or artificial strands of fila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Replacing, Conveying, And Pick-Finding For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一种纱线卷取装置以及接头方法,在具备在喂纱部与卷取部之间具有接头装置以及纱线贮存装置的卷取单元的纱线卷取装置中,提高卷装的生产效率。卷取单元(2)具有引导机构(7),当在卷装(P)与纱线贮存装置(30)之间纱线(Y)断线的情况下,该引导机构(7)将卷装(P)侧的纱线(Y)在通过纱线贮存装置(30)后引导至接头装置(22),落纱装置(3)具有纱线移交机构(8),当在卷装(P)与纱线贮存装置(30)之间纱线(Y)断线的情况下,该纱线移交机构(8)将朝与卷取纱线(Y)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的卷装(P)的纱线(Y)引导至引导机构(7)。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卷取单元的纱线卷取装置以及该纱线卷取装置中的接头方法,其中,该卷取单元在喂纱部与卷取部之间具有接头装置以及纱线贮存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如日本特开2016-47764号公报所记载的那样,公知有如下的纱线卷取装置:具备利用卷取部卷取从喂纱部供给的纱线而形成卷装的卷取单元,在喂纱部与卷取部之间设置有进行接头的接头装置,并且,在接头装置与卷取部之间设置有暂时贮存纱线的纱线贮存装置。
在这种纱线卷取装置中,当像纱线在卷装与纱线贮存装置之间断线的情况下那样、从在卷装与纱线贮存装置之间纱线断线的状态开始进行卷取时,在将卷装侧的纱线和喂纱部侧的纱线利用接头装置进行接头之后开始(再次开始)卷取。
然而,为了将卷装侧的纱线朝接头装置引导,作业人员需要将卷装侧的纱线穿通至纱线贮存装置,是耗费劳力的作业。因此,至开始(再次开始)卷取为止的时间变长,成为使卷装的生产效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具备卷取单元的卷取装置中,提高卷装的生产效率,其中,该卷取单元在喂纱部与卷取部之间具有接头装置以及纱线贮存装置。
本发明的第一方案为纱线卷取装置,具备:卷取单元,利用卷取部将从喂纱部拉出的纱线卷取于卷取管而形成卷装;以及落纱装置,从上述卷取单元将卷取完毕的上述卷装落纱,该纱线卷取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卷取单元具有:接头装置,在纱线行进方向上设置在上述喂纱部与上述卷取部之间,进行上述喂纱部侧的纱线与上述卷取部侧的纱线的接头;纱线贮存装置,在纱线行进方向上设置在上述接头装置与上述卷取部之间,贮存纱线;以及引导机构,当在上述卷装与上述纱线贮存装置之间纱线断线的情况下,将上述卷装侧的纱线在通过上述纱线贮存装置后引导至上述接头装置,上述落纱装置具有纱线移交机构,当在上述卷装与上述纱线贮存装置之间纱线断线的情况下,该纱线移交机构将朝与卷取纱线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的上述卷装的纱线引导至上述引导机构。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当在卷装与纱线贮存装置之间纱线断线的情况下,能够自动化地进行以下工序:通过设置于落纱装置的纱线移交机构与设置于卷取单元的引导机构协作,将卷装侧的纱线通过纱线贮存装置后引导至接头装置。因而,能够缩短接头所需要的时间、进而缩短至开始(再次开始)卷取为止的时间,能够提高卷装的生产效率。
并且,在本发明的第一方案中,也可以形成为,上述落纱装置具有标准纱线供给部,当变更利用上述卷取部卷取的纱线的种类的加工更换处理时,该标准纱线供给部供给新的种类的纱线,上述卷取单元在进行上述加工更换处理时,形成在上述卷取管卷绕有从上述标准纱线供给部供给的纱线的上述卷装即开始卷装,上述开始卷装的纱线由上述纱线移交机构以及上述引导机构引导至上述接头装置。
通过这样做,能够使加工更换处理自动化,能够缩短加工更换处理所需要的时间。
并且,在本发明的第一方案中,也可以形成为,上述落纱装置具有:吸引保持部,具有能够吸引保持纱线的吸引口;移动机构,在形成上述开始卷装后,使上述开始卷装与上述标准纱线供给部之间的纱线移动至上述吸引口附近;以及纱线切断部,将借助上述移动机构而移动至上述吸引口附近的纱线在相比上述吸引口靠上述标准纱线供给部侧的位置切断。
这样,通过在使纱线移动至吸引保持部的吸引口附近后将纱线切断,能够利用吸引保持部更可靠地吸引保持开始卷装侧的纱线。
并且,在本发明的第一方案中,也可以形成为,上述吸引保持部能够在待机位置与上述吸引口接近上述卷装的接近位置之间移动,上述移动机构能够使上述开始卷装与上述标准纱线供给部之间的纱线移动至位于上述待机位置的上述吸引保持部的上述吸引口附近。
这样的话,无需为了吸引保持开始卷装侧的纱线而使吸引保持部移动,因此能够进一步缩短加工更换处理所需要的时间。
并且,在本发明的第一方案中,也可以形成为,上述移动机构具有纱线移交部件,该纱线移交部件勾挂上述开始卷装与上述标准纱线供给部之间的纱线,并使其移动至位于上述待机位置的上述吸引保持部的上述吸引口附近。
通过设置这样的纱线移交部件,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使纱线移动至吸引保持部的吸引口附近。
并且,在本发明的第一方案中,也可以形成为,上述移动机构还具有固定导纱器,在利用上述纱线移交部件使上述开始卷装与上述标准纱线供给部之间的纱线移动前,该固定导纱器卡止上述开始卷装与上述标准纱线供给部之间的纱线。
通过设置固定导纱器,由此可靠地规定开始卷装与标准纱线供给部之间的纱线通道,因此,随后,能够利用纱线移交部件更可靠地勾挂纱线。
并且,在本发明的第一方案中,也可以形成为,上述纱线移交部件在通过朝规定方向移动而解除上述固定导纱器对纱线的卡止后,通过朝上述规定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而勾挂纱线并使其移动至位于上述待机位置的上述吸引保持部的上述吸引口附近。
这样,固定导纱器对纱线的卡止的解除以及解除卡止后的纱线朝吸引口附近的移动均利用纱线移交部件进行,由此,能够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
并且,在本发明的第一方案中,也可以形成为,上述纱线移交部件也是构成上述纱线移交机构的部件,能够勾挂由位于上述待机位置的上述吸引保持部吸引保持的上述开始卷装的纱线并使其移动。
通过像这样使纱线移交部件具有多个功能,能够抑制构成落纱装置的部件数量的增加。
并且,在本发明的第一方案中,也可以形成为,当在上述卷装与上述纱线贮存装置之间纱线断线时利用上述接头装置进行接头的上纱线断纱处理时,上述吸引保持部在从上述待机位置移动至上述接近位置后吸引保持上述卷装侧的纱线。
当在卷装与纱线贮存装置之间纱线断线的情况下,卷装侧的纱线多成为贴附于卷装的状态。因而,通过使吸引保持部移动至接近位置,能够更可靠地吸引保持卷装侧的纱线。
并且,在本发明的第一方案中,也可以形成为,在上述上纱线断纱处理时,上述吸引保持部当在上述接近位置吸引保持上述卷装侧的纱线后,保持吸引保持纱线的状态而移动至上述待机位置。
这样的话,能够将上纱线断纱处理以后的动作与利用位于待机位置的吸引保持部吸引保持卷装侧的纱线的加工更换处理共通化,因此,能够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并且能够简化控制程序。
并且,在本发明的第一方案中,也可以形成为,上述落纱装置具有纱线保持切断部,在将卷取完毕的上述卷装落纱的落纱处理时,该纱线保持切断部能够保持以及切断上述卷装与上述纱线贮存装置之间的纱线,上述标准纱线供给部具有标准纱线移交部件,该标准纱线移交部件将上述新的种类的纱线拉出至能够利用上述纱线保持切断部保持的位置。
这样的话,能够使在加工更换处理中利用纱线保持切断部保持新的种类的纱线的动作和落纱处理时的纱线保持切断部的动作共通化,因此能够避免纱线保持切断部所要求的动作变得复杂,能够简化结构。
本发明的第二方案为接头方法,是在纱线卷取装置中在卷装与纱线贮存装置之间纱线断线的情况下的接头方法,上述纱线卷取装置具备:卷取单元,在利用上述纱线贮存装置暂时贮存从喂纱部拉出的纱线后,将该纱线利用卷取部卷取于卷取管而形成上述卷装,并且具有接头装置,该接头装置在纱线行进方向上设置在上述喂纱部与上述纱线贮存装置之间,进行上述喂纱部侧的纱线与上述卷取部侧的纱线的接头;以及落纱装置,从上述卷取单元将卷取完毕的上述卷装落纱,该接头方法的特征在于,具备:纱线移交工序,一边使上述卷装朝与卷取纱线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一边利用设置于上述落纱装置的纱线移交机构将上述卷装侧的纱线引导至上述纱线贮存装置;引导工序,利用设置于上述卷取单元的引导机构将被引导至上述纱线贮存装置的上述卷装侧的纱线在通过上述纱线贮存装置后引导至上述接头装置;以及接头工序,利用上述接头装置将被引导至上述接头装置的上述卷装侧的纱线与上述喂纱部侧的纱线接头。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案,当在卷装与纱线贮存装置之间纱线断线的情况下,通过设置于落纱装置的纱线移交机构与设置于卷取单元的引导机构协作,能够自动化地进行将卷装侧的纱线通过纱线贮存装置后引导至接头装置的工序。因而,能够缩短接头所需要的时间,进而缩短至开始(再次开始)卷取为止的时间,能够提高卷装的生产效率。
并且,在本发明的第二方案中,也可以形成为,在变更利用上述卷取部卷取的纱线的种类的加工更换处理时,上述卷取单元从设置于上述落纱装置的标准纱线供给部接受新的种类的纱线的供给,并形成将上述新的种类的纱线卷绕于上述卷取管的上述卷装即开始卷装,针对上述开始卷装与上述标准纱线供给部之间的纱线执行上述纱线移交工序、上述引导工序以及上述接头工序。
通过这样做,能够自动化地进行加工更换处理,能够缩短加工更换处理所需要的时间。
并且,在本发明的第二方案中,也可以形成为,当在上述卷装与上述纱线贮存装置之间纱线断线时利用上述接头装置进行接头的上纱线断纱处理时,利用设置于上述落纱装置的吸引保持部吸引保持上述卷装侧的纱线,针对上述卷装与上述吸引保持部之间的纱线执行上述纱线移交工序、上述引导工序以及上述接头工序。
通过这样做,能够自动化地进行上纱线断纱处理,能够缩短上纱线断纱处理所需要的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自动络纱机的主视图。
图2是卷取单元的侧视图。
图3是卷取单元的卷取部的主视图。
图4是从卷取单元侧观察落纱装置的图。
图5是示出自动络纱机的电气结构的框图。
图6是示出落纱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将纱线固定于卷取管时的动作的俯视图。
图8是示出加工更换处理的前半部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9是示出加工更换处理的后半部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10是示意性地示出加工更换处理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11是示意性地示出加工更换处理的动作的后视图以及侧视图。
图12是示意性地示出加工更换处理的动作的后视图以及侧视图。
图13是示意性地示出加工更换处理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14是示出上纱线断纱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
[自动络纱机]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自动络纱机的主视图。如图1所示,自动络纱机1(本发明的纱线卷取装置)具备:沿规定的排列方向(图1的左右方向)排列的多个卷取单元2;设置成沿上述排列方向行进自如的落纱装置3;供给供纱管B的筒管供给装置4;以及机体控制装置5。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1中,将图1的左右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将图1的上下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将图1的纸面垂直方向的近前侧定义为“前方”、将图1的纸面垂直方向的里侧定义为“后方”。
卷取单元2将从供纱管B退绕的纱线Y卷取于卷取管Q(参照图2)而形成卷装P。若在某一卷取单元2中纱线Y的卷取完毕,则落纱装置3沿排列方向行进至该卷取单元2的位置,从该卷取单元2将卷取完毕的卷装P落纱,并且安放空的卷取管Q。筒管供给装置4将供纱管B载置于输送托盘T,并将支承于输送托盘T的供纱管B朝各卷取单元2的下部供给。机体控制装置5控制各卷取单元2、落纱装置3以及筒管供给装置4的动作。操作者通过对机体控制装置5适当地进行操作,能够集中地管理多个卷取单元2。
[卷取单元]图2是卷取单元2的侧视图。如图2所示,卷取单元2具备:一边将卷绕于供纱管B的纱线Y退绕一边进行供给的喂纱部10;对从喂纱部10供给的纱线Y进行各种各样的处理的纱线处理部20;暂时贮存通过了纱线处理部20的纱线Y的纱线贮存装置30;以及使来自纱线贮存装置30的纱线Y一边往复移动一边卷取于卷取管Q而形成卷装P的卷取部40。喂纱部10、纱线处理部20、纱线贮存装置30以及卷取部40按照该顺序从下朝上地排列配置。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从喂纱部10经纱线处理部20以及纱线贮存装置30而朝向卷取部40的纱线行进方向上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仅称为上游侧以及下游侧。
(喂纱部)喂纱部10具备在从由输送托盘T以立起状态保持的供纱管B将纱线Y退绕时对纱线Y的退绕进行辅助的纱线退绕辅助装置11。纱线退绕辅助装置11利用限制筒12将从供纱管B退绕的纱线Y的气圈的大小控制为合适的大小,由此来进行抑制以使得从供纱管B退绕的纱线Y的张力不会变的过大。对于喂纱部10,若所有的纱线Y均已从供纱管B退绕,则将已变空的供纱管B排出,并从筒管供给装置4接受新的供纱管B的供给。
(纱线处理部)纱线处理部20具有上纱线捕捉部21、接头装置22、下纱线捕捉部23、张力施加装置24以及纱线监视装置25等。上纱线捕捉部21、接头装置22、下纱线捕捉部23、张力施加装置24以及纱线监视装置25按照该顺序从上游侧朝下游侧排列配置。
上纱线捕捉部21接近接头装置22的上游侧配置。上纱线捕捉部21与未图示的负圧源连接,在进行接头时产生吸引空气流,吸引并捕捉卷取部40侧的纱线Y。上纱线捕捉部21将捕捉到的纱线Y朝接头装置22引导。
接头装置22进行断线的纱线Y的接头。接头装置22是当纱线监视装置25在监视部25a检测到纱疵而利用切断器25b将纱线Y切断的纱线切断时、在供纱管B与卷装P之间纱线Y断开的断纱时、或者进行供纱管B的更换时等那样喂纱部10与卷取部40之间的纱线Y成为断线状态时,对喂纱部10侧的纱线Y(下纱线)与卷取部40侧的纱线Y(上纱线)进行接头的装置。接头装置22配置在从纱线通道稍稍退避的位置,能够将由上纱线捕捉部21以及下纱线捕捉部23导入接头装置22的纱头彼此相连,使纱线Y成为连续状态。作为接头装置22,能够使用采用压缩空气等流体的装置或机械式的装置。
下纱线捕捉部23接近接头装置22的下游侧配置。下纱线捕捉部23与未图示的负圧源连接,并且构成为在前端部形成有开口的筒状的部件。下纱线捕捉部23具备进退驱动部23a。进退驱动部23a使下纱线捕捉部23相对于纱线通道进退。
下纱线捕捉部23在接近纱线通道的状态下在其前端侧产生吸引空气流,由此吸引并捕捉由后述的下纱线吹送部26吹送来的来自供纱管B的纱线Y的纱头。此外,下纱线捕捉部23也可以构成为通过在其前端侧产生吸引空气流而将附着于行进的纱线Y的飞花等吸引并除去。另外,下纱线捕捉部23通过在捕捉到供纱管B的纱头的状态下从纱线通道退避,能够将该纱头导入接头装置22。
张力施加装置24对行进的纱线Y施加规定的张力。张力施加装置24构成为相对于固定的梳齿配置可动的梳齿而成的棚栏式,通过使纱线Y在梳齿之间行进而施加规定的阻力。可动侧的梳齿构成为例如能够利用螺线管变更与固定侧的梳齿之间的距离。由此,张力施加装置24能够调整对纱线Y施加的张力。另外,张力施加装置24的结构并无特殊限定,例如也可以是盘式的张力施加装置。
纱线监视装置25具有通过用适当的传感器监视纱线Y的粗细等来检测粗节纱或异物混入等纱疵的监视部25a。并且,在纱线监视装置25,在监视部25a的上游侧附设有切断器25b,切断器25b当监视部25a检测到纱疵的情况下立刻将纱线Y切断。
纱线处理部20为了可靠地进行接头,还具有下纱线吹送部26、上纱线吹送部27以及纱线引导部件28。
下纱线吹送部26是接近纱线退绕辅助装置11的下游侧而配置的筒状的部件。下纱线吹送部26通过喷出压缩空气来形成将纱线Y吹送至下纱线捕捉部23的空气流。因而,在发生断纱的情况下或供纱管B的更换后,通过下纱线吹送部26动作,能够利用下纱线捕捉部23捕捉供纱管B侧的纱头,能够将该纱头导入接头装置22。
另外,在刚刚朝喂纱部10供给了新的供纱管B后的情况下,纱线Y未被从供纱管B充分拉出,因此存在难以利用下纱线吹送部26将纱头朝接头装置22侧吹送的情况。考虑到该情况,在喂纱部10设置有辅助吹送部13。辅助吹送部13位于配置于喂纱部10的输送托盘T的正下。辅助吹送部13朝均形成为中空状的输送托盘T以及供纱管B的内部喷出压缩空气,由此,在供纱管B的前端部形成将该供纱管B的纱线Y朝下纱线吹送部26侧吹送的空气流。这样,在供纱管B被新供给时,通过辅助吹送部13以及下纱线吹送部26联动地动作,能够将该供纱管B侧的纱头朝接头装置22侧可靠地输送。
上纱线吹送部27是接近纱线贮存装置30的上游侧配置的筒状的部件。上纱线吹送部27通过喷出压缩空气而形成将纱线贮存装置30侧的纱头吹飞并输送至上纱线捕捉部21的空气流。
纱线引导部件28是朝前方突出以便绕过纱线监视装置25、张力施加装置24、接头装置22等的弯曲形状的筒状的部件,在长度方向两端分别形成有开口。一端侧的开口与上纱线吹送部27的吹出口对置,另一端侧的开口与上纱线捕捉部21对置。在纱线引导部件28,为了使得在纱线引导部件28的内部从一端侧的开口通到另一端侧的开口的纱线Y能够从纱线引导部件28脱出,在纱线引导部件28的后侧遍及全长形成有未图示的狭缝。
上纱线吹送部27捕捉纱线贮存装置30侧的纱头并朝纱线引导部件28的内部吹飞,并将纱线Y沿着纱线引导部件28拉出,使上纱线捕捉部21对其进行捕捉。这样,能够利用上纱线吹送部27吹送纱线贮存装置30侧的纱线Y并朝接头装置22侧引导。
(纱线贮存装置)纱线贮存装置30在纱线行进方向上配置在纱线处理部20与卷取部40之间。纱线贮存装置30从喂纱部10将纱线Y拉出,在将所拉出的纱线Y暂时贮存的基础上朝卷取部40供给。通过设置有纱线贮存装置30,能够抑制从供纱管B退绕的纱线Y的张力的变动传播至卷取部40侧。由此,能够抑制朝卷取部40供给的纱线Y的张力的变动,能够形成质量良好的卷装P。并且,通过设置有纱线贮存装置30,即便在进行接头的情况下,也能够继续进行卷取部40对纱线Y的卷取。
纱线贮存装置30具有:能够卷绕纱线Y的纱线贮存辊31;以及驱动纱线贮存辊31旋转的辊驱动马达32。辊驱动马达32能够使纱线贮存辊31朝卷取来自喂纱部10的纱线Y的方向旋转(正转),并且也能够使纱线贮存辊31朝与该卷取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反转)。另外,卷绕于纱线贮存辊31的纱线Y经由配置在纱线贮存辊31的中心轴的延长线上的拉出导纱器35被朝下游侧拉出。
纱线贮存辊31例如由金属形成为圆筒状。纱线贮存辊31通过在缠绕有纱线Y的状态下正转而对相比纱线贮存装置30靠上游侧的纱线Y施加张力。由此,纱线Y从供纱管B退绕,将纱线Y卷绕于纱线贮存辊31的外周面31a而进行贮存。以下,在纱线贮存辊31中,将距辊驱动马达32近的一侧称为基端侧,将其相反侧称为前端侧。
在纱线贮存辊31的外周面31a的前端侧的端部安装有环部件33。环部件33例如由橡胶形成为圆环状,借助朝径向内侧收紧的弹力而安装在外周面31a。纱线Y在环部件33的内侧通过,借助环部件33的弹力对从纱线贮存辊31拉出的纱线Y施加阻力。由此,能够对从纱线贮存辊31拉出的纱线Y施加适度的张力,纱线Y从纱线贮存辊31的退绕稳定化。
在纱线贮存辊31的外周面31a,以跨越环部件33的安装位置的方式,沿着纱线贮存辊31的轴向形成有槽部31b。在槽部31b中的与环部件33交叉的部分收容有借助未图示的弹簧被朝径向外侧施力的施力部件36。该施力部件36由后述的穿纱管嘴34朝径向内侧推入。若施力部件36被朝径向内侧推入,则在环部件33与施力部件36之间产生间隙,纱线Y能够通过该间隙。
纱线贮存装置30还具备筒状的穿纱管嘴34。穿纱管嘴34配置在接近纱线贮存辊31的位置,且配置成一端部与纱线贮存辊31的外周面31a的前端侧的端部对置。穿纱管嘴34构成为能够使压缩空气在内部从另一端部朝一端部流动。即,穿纱管嘴34的另一端部(纱线贮存辊31的相反侧)作为吸引纱线Y的吸引部发挥功能,穿纱管嘴34的一端部(纱线贮存辊31侧)作为将所吸引的纱线Y吹出的吹出部发挥功能。穿纱管嘴34构成为能够借助例如使用了气缸或马达等致动器的滑动机构而相对于纱线贮存辊31的外周面31a进退。
在施力部件36与穿纱管嘴34的一端部对置的状态下,若使穿纱管嘴34朝纱线贮存辊31的外周面31a移动,则穿纱管嘴34克服弹簧的作用力而将施力部件36朝径向内侧推入,在环部件33与施力部件36之间形成间隙。在该状态下,若将纱线Y带到穿纱管嘴34的另一端部(吸引部)附近,并使压缩空气从穿纱管嘴34的另一端部朝一端部流动,则在纱线Y通过上述间隙后,能够将该纱线Y从槽部31b内的前端侧(卷取部40侧)朝基端侧(喂纱部10侧)吹飞。这样,能够使纱线Y通过纱线贮存辊31。另外,在穿纱管嘴34,沿着长度方向形成有未图示的狭缝,以便通过纱线贮存辊31后的纱线Y能够从穿纱管嘴34脱出。
从纱线贮存辊31的前端侧贯通至基端侧后的纱线Y的纱头进一步由上纱线吹送部27朝纱线引导部件28吹飞,并由上纱线捕捉部21捕捉,由此被朝接头装置22引导。即、当在卷装P与纱线贮存装置30之间纱线Y断线的情况下将卷装P侧的纱线Y通过纱线贮存装置30而后引导至接头装置22的引导机构7由穿纱管嘴34、上纱线吹送部27、纱线引导部件28以及上纱线捕捉部21构成。并且,后面将详细说明,在落纱装置3设置有纱线移交机构8,当在卷装P与纱线贮存装置30之间纱线Y断线的情况下,该纱线移交机构8将卷装P侧的纱线Y引导至引导机构7(详细地说是穿纱管嘴34的吸引部),通过纱线移交机构8以及引导机构7协作,能够将卷装P侧的纱线Y引导至接头装置22。
(卷取部)图3是卷取单元2的卷取部40的主视图。卷取部40具备:构成为能够装配卷取管Q的摇架41;一边使纱线Y横动一边使卷取管Q或者卷装P旋转的横动滚筒42;以及对借助横动滚筒42而往复移动的纱线Y进行引导的往复移动导纱器43。
摇架41具有左右设置成一对的臂41a和安装在各个臂41a的内侧的左右一对支架41b,利用一对支架41b将卷取管Q或者卷装P支承为能够旋转。摇架41构成为能够使所支承的卷装P的外周面与横动滚筒42的外周面接触。
横动滚筒42由未图示的驱动源(电动马达等)驱动而旋转,通过在与卷取管Q或者卷装P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下旋转,使卷取管Q或者卷装P从动旋转。横动滚筒42能够朝从纱线贮存装置30将纱线Y拉出并卷取于卷取管Q的方向旋转(正转),并且也能够旋转(反转)以便从卷装P将纱线Y拉出。在横动滚筒42的外周面形成有横动槽42a,能够利用该横动槽42a使纱线Y在往复移动区域内往复移动。通过像这样利用横动滚筒42一边使纱线Y横动一边将其卷取于卷取管Q,能够形成规定形状的卷装P。另外,在图3中,示意性地图示出往复移动时的纱线Y的左右两端的位置(往复移动区域的两端位置)。
往复移动导纱器43以接近横动滚筒42的上流侧的状态配置在相比横动滚筒42稍靠前方的位置。往复移动导纱器43是由金属等形成的板状体,具有第一引导壁部43a、左右两个第二引导壁部43b以及左右两个纱线导入部43c。
第一引导壁部43a的从前方观察的形状呈大致梯形,其前侧(与横动滚筒42相反侧)的面构成引导面。借助横动滚筒42往复移动的纱线Y一边与第一引导壁部43a的引导面接触一边被引导,并在横动滚筒42的轴向(往复移动方向)往复移动。
两个第二引导壁部43b在往复移动方向上与第一引导壁部43a的两端相连,相对于第一引导壁部43a朝前侧折返,分别覆盖往复移动方向上的第一引导壁部43a的两端部。进而,利用第二引导壁部43b防止被朝第一引导壁部43a引导的纱线Y的前侧浮起。
两个纱线导入部43c与两个第二引导壁部43b各自的上端相连,且相对于第二引导壁部43b稍稍朝前侧折弯。两个纱线导入部43c以一方的纱线导入部43c的往复移动方向的内侧的端部位于相比另一方的纱线导入部43c的往复移动方向的内侧的端部靠前侧的位置的方式在前后方向重叠,在前后方向重叠的部分之间形成有纱线Y能够通过的间隙43d。对于位于第二引导壁部43b以及纱线导入部43c的前侧的纱线Y,通过使横动滚筒42旋转并使纱线Y往复移动,能够通过间隙43d而移动至与第一引导壁部43a接触的位置。
在第一引导壁部43a的左端部安装有纱线检测传感器44。纱线检测传感器44是发光元件和受光元件邻接配置的、所谓的反射型的光学式传感器。并且,在左侧的第二引导壁部43b,在与纱线检测传感器44对置的位置形成有贯通孔43e。由此,当纱线Y位于与纱线检测传感器44对置的位置时,从纱线检测传感器44的发光元件照射的照射光被纱线Y反射,在受光元件中接收到反射光。另一方面,当纱线Y位于不与纱线检测传感器44对置的位置时,从纱线检测传感器44的发光元件照射的照射光不会被纱线Y反射而是通过贯通孔43e,因此在受光元件中接收不到反射光。根据是否以规定的往复移动周期而在纱线检测传感器44的受光元件中接收到反射光,能够检测是否正常地进行往复移动。
(单元控制部)各卷取单元2具备由CPU、ROM、RAM以及输入输出接口等构成的单元控制部2a(参照图5)。单元控制部2a控制喂纱部10、纱线处理部20、纱线贮存装置30以及卷取部40的各部的动作。并且,各单元控制部2a构成为能够与机体控制装置5通信,能够在机体控制装置5中集中地管理多个卷取单元2的动作。
[落纱装置]其次,对落纱装置3进行说明。图4是从卷取单元2侧(后侧)观察落纱装置3的图。因此,应当注意,图4中的左右方向与自动络纱机1中的左右方向相反。并且,图5是示出自动络纱机1的电气结构的框图。
若在某一卷取单元2中纱线Y的卷取完毕,则落纱装置3移动至与该卷取单元2对置的位置,执行将卷取完毕的卷装P落纱的落纱处理。落纱装置3除了这样的落纱处理之外,还能够通过与卷取单元2协作来进行变更利用卷取部40卷取的纱线Y的种类的加工更换处理、或当在卷装P与纱线贮存装置30之间纱线Y断线时进行接头的上纱线断线处理。
落纱装置3构成为具有框体50、夹紧切断器51、拉出臂52、夹头53、摇架开松器54、吸引管嘴55、标准纱线供给部70等。框体50形成为后面开口的结构,将构成落纱装置3的各部件收容在内部。
(夹紧切断器)夹紧切断器51具有将纱线Y切断的未图示的切断器和保持纱线Y的未图示的夹紧器。夹紧切断器51的切断器以及夹紧器由气缸等合适的驱动源驱动。夹紧切断器51安装在拉出臂52的前端部。拉出臂52具有同轴地配置成嵌套状、直径不同的多个棒状(管状)部件,且构成为能够伸缩。并且,拉出臂52也可以构成为气缸,由从压缩空气的供给源(省略图示)供给的压缩空气驱动而伸缩。并且,拉出臂52构成为能够借助摆动马达56(参照图5)而在前后方向摆动。这样,拉出臂52构成为能够伸缩且能够摆动,由此,安装在拉出臂52的前端部的夹紧切断器51能够保持位于往复移动导纱器43的紧下方的纱线Y、或使所保持的纱线Y移动至卷取管Q的侧方。
(夹头)夹头53转动自如地安装于在框体50内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轴57,并被由马达等构成的夹头驱动部58(参照图5)驱动,由此绕轴57上下回转。夹头53在其前端部具备把持卷取管Q的夹持部53a。夹头53在从位于自动络纱机1的上方的未图示的储料器取出一个空的卷取管Q并用夹持部53a把持后朝下方回转,由此将卷取管Q安放于摇架41。
(摇架开松器)摇架开松器54安装在框体50的右壁部。该摇架开松器54由具有缸体或马达等合适的驱动源的开松器驱动部59(参照图5)驱动,进行摆动或转动等各种各样的动作,对设置于摇架41的未图示的摇架杆进行操作。若摇架杆被操作,则如图7所示,摇架41右侧的臂41a以及支架41b开闭,能够进行卷取完毕的卷装P的卸下或空的卷取管Q相对于摇架41的装配。
(吸引管嘴)吸引管嘴55设置在与卷装P大致相同的高度上,且在前方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吸引口55a。并且,吸引管嘴55构成为能够借助管嘴驱动部60(参照图5)而在位于框体50内的待机位置和从框体50朝卷取单元2侧突出且吸引口55a接近卷装P的接近位置之间移动。通过利用未图示的负压源使得在吸引口55a产生负压,能够利用吸引口55a吸引保持纱线Y。另外,在吸引管嘴55的右端部的紧下方设置有用于将纱线Y切断的管嘴切断器61。
(标准纱线供给部)标准纱线供给部70是在进行加工更换处理时供给新的种类的纱线Y的部位。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从标准纱线供给部70供给的新的种类的纱线Y适当地称为标准纱线Y。
框体50的下部的一部分形成为后面开口的箱状的开闭部50a,在该开闭部50a内配置有构成标准纱线供给部70的各部件。开闭部50a构成为在前后方向摆动自如,通过使开闭部50a朝前方摆动而打开,作业人员能够从自动络纱机1的前方访问标准纱线供给部70,标准纱线供给部70的维修等变得容易。
标准纱线供给部70构成为具有标准纱线筒管71、标准纱线移交杆72、标准纱线用夹紧切断器73以及纱线捕集器74等。标准纱线筒管71是供标准纱线Y卷绕的筒管,且由支承轴75支承为旋转自如。标准纱线移交杆72构成为能够借助标准纱线移交马达76(参照图5)而绕支轴72a水平旋转。在标准纱线移交杆72的前端部,为了勾挂并拉出纱线Y,形成有供纱线Y进入的未图示的狭缝。并且,在标准纱线移交杆72的前端部固定有标准纱线用导纱器77。标准纱线用导纱器77隔开间隔地配置在标准纱线移交杆72的上方,并与标准纱线移交杆72一体地水平旋转。标准纱线用导纱器77具有用于勾挂并拉出纱线Y的未图示的切口狭缝。标准纱线移交杆72构成为能够在退避至开闭部50a内的待机位置和从开闭部50a朝卷取单元2侧突出并将标准纱线Y拉出至能够由夹紧切断器51保持的位置的拉出位置之间移动。
标准纱线用夹紧切断器73配置在相比位于待机位置的标准纱线用导纱器77稍靠上方的位置。标准纱线用夹紧切断器73具有:将标准纱线Y切断的未图示的切断部;以及保持标准纱线Y的未图示的夹紧器。标准纱线用夹紧切断器73的切断部以及夹紧器由气缸等适当的驱动源驱动。从标准纱线筒管71被拉出后的标准纱线Y通过上述的标准纱线移交杆72的狭缝以及标准纱线用导纱器77的切口狭缝,并被引导至标准纱线用夹紧切断器73。纱线捕集器74接近标准纱线用夹紧切断器73配置,具有能够吸入纱线Y的吸引功能。
此外,对于落纱装置3,为了在卷装P与纱线贮存装置30之间纱线Y断线的情况下将卷装P侧的纱线Y引导至纱线贮存装置30的穿纱管嘴34的吸引部,具有各种杆或引导件。以下,对该各种杆或引导件简单地进行说明,关于其动作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说明各处理的一系列的动作时叙述。
(拨纱杆)拨纱杆62设置在相比吸引管嘴55稍靠上方的位置,且构成为能够借助拨纱马达63(参照图5)而绕支轴62a水平旋转。拨纱杆62通过将纱线Y勾挂在其前端部并旋转,能够使纱线Y移动。拨纱杆62主要在将纱线Y固定于卷取管Q时或形成包头纱时使用。
(固定导纱器)固定导纱器64设置在吸引管嘴55的下方,是被固定于框体50的、从后方观察具有倒V字形状的导纱器。在固定导纱器64的左下端部形成有凹状的卡止部64a,能够使纱线Y卡止在该卡止部64a。并且,在固定导纱器64设置有朝前方延伸的突出部64b(参照图10)。通过纱线Y卡止在卡止部64a或突出部64b,能够规定纱线Y的纱线通道。
(纱线移交杆)纱线移交杆65设置在固定导纱器64的紧前方,且构成为能够借助纱线移交马达66(参照图5)而绕支轴65a上下旋转。当吸引管嘴55位于待机位置时,纱线移交杆65的前端部以横穿吸引管嘴55的吸引口55a的紧前方的方式旋转。纱线移交杆65在前端部具有用于勾挂纱线Y并使其移动的勾挂部65b,纱线移交杆65从后方观察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由此能够将纱线Y勾挂于勾挂部65b。并且,在纱线移交杆65的前端部与基端部之间形成有从后方观察在右侧形成有弯曲状的凹部65c,从后方观察在左侧形成有弯曲状的凸部65d。
(飞纱杆)飞纱杆67构成为能够借助飞纱马达68(参照图5)而绕支轴67a上下旋转。飞纱杆67设置在落纱装置3的最下端部,在其前端部设置有用于拾取纱线Y的纱线拾取部67b。飞纱杆67利用纱线拾取部67b拾取借助纱线移交杆65而朝下方移动的纱线Y,并将该纱线Y引导至纱线贮存装置30的穿纱管嘴34的吸引部。
(落纱控制部)如图5所示,落纱装置3具有由CPU、ROM、RAM以及输入输出接口等构成的落纱控制部3a。落纱控制部3a构成为能够与机体控制装置5通信,遵照来自机体控制装置5的指令而控制设置于落纱装置3的各驱动部。
[自动络纱机所进行的各处理]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自动络纱机1中,通过卷取单元2和落纱装置3协作,自动地进行将卷取完毕的卷装P落纱的落纱处理、变更利用卷取部40卷取的纱线Y的种类的加工更换处理、以及当在卷装P与纱线贮存装置30之间纱线Y断线时进行接头的上纱线断纱处理的各处理。以下,按顺序对上述各处理中的动作进行说明。
(落纱处理)首先,对落纱处理进行说明。图6是示出落纱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将纱线Y固定于卷取管Q时的动作的俯视图。若检测到在某一卷取单元2卷取有一定量的纱线Y,纱线Y的卷取完毕,则该卷取单元2的单元控制部2a使横动滚筒42以及纱线贮存辊31的旋转停止,并且将要求进行落纱处理的信号朝机体控制装置5输出。进而,在根据来自机体控制装置5的指令而落纱装置3移动至纱线Y的卷取完毕的卷取单元2的位置后,落纱处理开始。另外,通过使横动滚筒42的旋转停止,卷装P的旋转停止,但是,此时,纱线Y在卷装P与纱线贮存装置30之间仍保持相连的状态。
首先,落纱控制部3a驱动拉出臂52以及摆动马达56,由此,使夹紧切断器51移动至能够对位于往复移动导纱器43的紧下方的纱线Y进行保持以及切断的位置,利用夹紧切断器51将纱线Y切断,并且保持纱线贮存装置30侧的纱线Y(下纱线)的纱头(步骤S101)。接着,落纱控制部3a使保持有下纱线的夹紧切断器51移动至相比摇架41稍靠上方的位置(步骤S102)。进而,将卷取完毕的卷装P从摇架41取下,并将空的卷取管Q安放于摇架41(步骤S103)。另外,步骤S102、S103的顺序可以适当变更,步骤S102、S103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同时进行。
对步骤S103的详细动作进行说明。落纱控制部3a首先通过驱动开松器驱动部59而使摇架开松器54对未图示的摇架杆进行操作。于是,如图7的(a)所示,摇架41的右侧的臂41a以及支架41b朝右方移动而打开,摇架41敞开。由此,支承于摇架41的卷装P被从摇架41取下。接着,落纱控制部3a通过驱动夹头驱动部58而使夹头53动作。夹头53利用夹持部53a从未图示的储料器取出空的卷取管Q,并将其安放于摇架41。
在利用夹头53安放了卷取管Q时,将由夹紧切断器51保持的纱线Y固定于卷取管Q,接着,形成包头纱(步骤S104)。此处,包头纱是指在从往复移动区域错开的位置形成于卷取管Q的纱线层,当在后续工序中将多个卷装P的纱线Y连续地退绕时等利用。详细地说,通过预先对先退绕纱线Y的卷装P的包头纱的纱头和后退绕的卷装P的最外层的卷绕终端的纱头进行接头,能够连续地退绕多个卷装P的纱线Y。
参照图7对步骤S104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在利用夹头53(图7中省略图示)安放了卷取管Q时,落纱控制部3a驱动拨纱马达63,由此,如图7的(a)所示,使拨纱杆62从待机位置(点划线所示的位置)朝图中顺时针方向旋转。由此,由夹紧切断器51保持的纱线Y朝卷取管Q的右侧方移动,在卷取管Q与右侧的支架41b之间的空间通过。
在该状态下,若利用摇架开松器54再次对摇架杆进行操作,则右侧的臂41a以及支架41b朝左方而关闭。结果,如图7的(b)所示,纱线Y被卷取管Q与支架41b夹持,纱线Y被固定于卷取管Q。在纱线Y被固定于卷取管Q时,夹头53从卷取管Q离开,并且夹紧切断器51解除对纱线Y的保持。接着,如图7的(c)所示,使拨纱杆62朝图中逆时针方向稍稍旋转而返回,在该状态下,通过使横动滚筒42正转,形成包头纱A。
最后,落纱控制部3a使拨纱杆62返回待机位置,单元控制部2a使横动滚筒42以及纱线贮存辊31正转,由此再次开始纱线Y的卷取(步骤S105)。
(加工更换处理)其次,对加工更换处理进行说明。图8是示出加工更换处理的前半部分的流程的流程图,图9是示出加工更换处理的后半部分的流程的流程图。并且,图10是示意性地示出加工更换处理的动作的侧视图,图11以及图12是示意性地示出加工更换处理的动作的后视图(左侧的图)以及侧视图(右侧的图),图13是示意性地示出加工更换处理的动作的侧视图。另外,在图10~图13中,适当省略一部分部件的图示。
当在某一卷取单元2中更换利用卷取部40卷取的纱线Y的种类的情况下,作业人员对机体控制装置5输入该意旨。于是,根据来自机体控制装置5的指令,在从筒管供给装置4朝该卷取单元2的喂纱部10供给卷绕有新的种类的纱线Y的供纱管B,并且落纱装置3移动至该卷取单元2的位置后,加工更换处理开始。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假设处于已从摇架41预先将卷装P取下的状态。然而,也可以在摇架41装配有卷装P,在该情况下,与落纱处理的步骤S103同样,在安放空的卷取管Q前取下卷装P。
图10的(a)示出落纱装置3的各部件位于待机位置(初始位置)的状态。当处于该状态时,从标准纱线筒管71被拉出的标准纱线Y通过标准纱线移交杆72的狭缝以及标准纱线用导纱器77的切口狭缝,并由标准纱线用夹紧切断器73保持。首先,落纱控制部3a通过驱动标准纱线移交马达76而使标准纱线移交杆72水平旋转。由此,如图10的(b)所示,标准纱线移交杆72从待机位置移动至拉出位置,能够将标准纱线Y朝卷取单元2侧拉出(步骤S201)。
其次,落纱控制部3a驱动拉出臂52以及摆动马达56,由此,如图10的(c)所示,使夹紧切断器51朝能够保持标准纱线Y的位置移动。进而,利用夹紧切断器51将标准纱线Y切断,并保持标准纱线筒管71侧的纱头(步骤S202),保持该状态,使夹紧切断器51移动至相比摇架41稍靠上方的位置(步骤S203)。在标准纱线Y切断后,解除标准纱线用夹紧切断器73对标准纱线Y的保持,并且使纱线捕集器74工作,由此,原本由标准纱线用夹紧切断器73保持的纱屑由纱线捕集器74吸引。接着,落纱控制部3a驱动夹头驱动部58,将空的卷取管Q安放在摇架41(步骤S204)。另外,步骤S203、S204的顺序可以适当变更,步骤S203、S204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同时进行。
此外,落纱控制部3a通过驱动拨纱马达63而使拨纱杆62水平旋转,由此,如图10的(d)所示,将夹紧切断器51与标准纱线移交杆72的前端部之间的标准纱线Y勾挂于拨纱杆62的前端部,并使其朝卷取管Q的右侧方移动。结果,成为与图7的(a)同样的状态。与此相继,标准纱线移交杆72返回开闭部50a内的待机位置。进而,在将标准纱线Y固定于卷取管Q后,形成包头纱(步骤S205)。另外,步骤S205的动作是与落纱处理中的步骤S104相同的动作,因此省略此处的详细说明。
在形成包头纱后,落纱控制部3a使拨纱杆62逐渐朝待机位置返回,并使横动滚筒42正转,由此,如图10的(e)所示,形成在卷取管Q卷绕有标准纱线Y的开始卷装SP(步骤S206)。其次,利用设置于落纱装置3的移动机构9使开始卷装SP与标准纱线移交杆72之间的标准纱线Y移动至位于待机位置的吸引管嘴55的吸引口55a附近。移动机构9具体而言由拨纱杆62、固定导纱器64以及纱线移交杆65构成。另外,横动滚筒42的正转在步骤S210中直到标准纱线Y被切断才停止。
若使拨纱杆62进一步朝待机位置旋转,则如图10的(f)以及图11的(a)所示,形成为标准纱线Y勾挂于固定导纱器64的卡止部64a而被卡止的状态(步骤S207)。在该状态下使拨纱杆62的旋转暂时停止,接着执行使用纱线移交杆65使标准纱线Y移动至位于待机位置的吸引管嘴55的吸引口55a附近的动作。关于该动作,参照图11以及图12而进行说明。另外,纱线通道形成为:在使标准纱线Y卡止于卡止部64a的时刻,拨纱杆62与固定导纱器64之间的标准纱线Y在前后方向上跨越纱线移交杆65,并且在纱线移交杆65的左侧通过。
如图11的(a)所示,若成为标准纱线Y卡止于固定导纱器64的卡止部64a的状态,则落纱控制部3a驱动纱线移交马达66,使纱线移交杆65从后方观察朝顺时针方向旋转。于是,如图11的(b)所示,标准纱线Y在进入纱线移交杆65的凹部65c的状态下被朝左下方按压,卡止部64a对标准纱线Y的卡止被解除(步骤S208)。
接着,落纱控制部3a使纱线移交杆65从后方观察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由此使标准纱线Y移动至吸引管嘴55的吸引口55a附近(步骤S209)。吸引口55a附近意味着:能够利用吸引口55a吸引纱线Y的、吸引口55a的紧前方的位置。对步骤S209详细地进行说明。
若使纱线移交杆65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则首先从固定导纱器64的卡止部64a以及纱线移交杆65的凹部65c脱离后的标准纱线Y从后方朝前方越过固定导纱器64的左端部,如图11的(c)所示,成为通过标准纱线用导纱器77的切口狭缝以及标准纱线用夹紧切断器73,勾挂在固定导纱器64的突出部64b的左侧的状态。保持该状态,若使纱线移交杆65朝逆时针方向大致旋转一周,则如图12的(a)所示,标准纱线Y与纱线移交杆65的凸部65d接触,随着纱线移交杆65进一步旋转,标准纱线Y沿着凸部65d的轮廓朝上方移动,最终进入勾挂部65b。在利用勾挂部65b勾挂标准纱线Y的状态下,若进一步使纱线移交杆65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如图12的(b)所示,当标准纱线Y通过吸引管嘴55的吸引口55a的中央部的紧前方时,则使纱线移交杆65的旋转暂时停止。另外,勾挂于勾挂部65b的标准纱线Y被纱线移交杆65牵伸,由此,在即将成为图12的(b)的状态前,标准纱线Y从拨纱杆62脱离,伴随于此,拨纱杆62返回待机位置。
若在标准纱线Y位于吸引口55a跟前的状态下利用标准纱线用夹紧切断器73将标准纱线Y切断,则如图12的(c)所示,标准纱线Y的开始卷装SP侧的纱头被吸入吸引管嘴55的吸引口55a,能够利用吸引管嘴55吸引保持该纱头(步骤S210)。为了使得在下一工序中能够将标准纱线Y容易地勾挂于勾挂部65b,在将标准纱线Y利用标准纱线用夹紧切断器73切断的大致同时,纱线移交杆65从后方观察朝顺时针方向稍稍返回。
参照图13对接下来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开始卷装SP侧的纱头由吸引管嘴55吸引保持后,单元控制部2a使横动滚筒42缓缓地反转,由此使开始卷装SP反转,从开始卷装SP将标准纱线Y拉出(步骤S211)。
接着,落纱控制部3a驱动纱线移交马达66,使纱线移交杆65从后方观察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由此,如图13的(a)所示,能够将开始卷装SP与吸引管嘴55之间的标准纱线Y勾挂于纱线移交杆65的勾挂部65b。此外,通过保持该状态而使纱线移交杆65朝下方旋转大概半周,如图13的(b)所示,使从开始卷装SP拉出的标准纱线Y移动至能够交接至飞纱杆67的位置(步骤S212)。另外,如图13的(b)所示,在利用纱线移交杆65使标准纱线Y朝下方移动时,标准纱线Y被引导至能够利用管嘴切断器61切断的位置。
其次,落纱控制部3a驱动飞纱马达68,使飞纱杆67朝后方旋转。由此,飞纱杆67的纱线拾取部67b拾取由纱线移交杆65使其朝下方移动后的标准纱线Y,并如图13的(c)所示,使标准纱线Y移动至纱线贮存装置30的穿纱管嘴34的吸引部的附近(步骤S213)。即、将卷装P侧的纱线Y引导至穿纱管嘴34的吸引部的纱线移交机构8由纱线移交杆65以及飞纱杆67构成。并且,步骤S212、S213相当于本发明的“纱线移交工序”。
与此相继,单元控制部2a在对纱线贮存辊31进行定位以使得纱线贮存辊31的施力部件36位于与穿纱管嘴34对置的位置之后,使穿纱管嘴34朝纱线贮存辊31侧移动而按压施力部件36,并且在穿纱管嘴34产生从吸引部朝向吹出部的空气流。在该状态下,对于落纱控制部3a,若使管嘴切断器61将标准纱线Y切断(步骤S214),则如图13的(d)所示,被切断后的标准纱线Y的开始卷装SP侧的纱头被穿纱管嘴34吸引,并被朝纱线贮存辊31的槽部31b内吹飞。通过了纱线贮存辊31的槽部31b后的标准纱线Y进一步被上纱线吹送部27朝纱线引导部件28吹飞,由此被上纱线捕捉部21捕捉,并被朝接头装置22引导。从飞纱杆67使标准纱线Y移动至穿纱管嘴34的吸引部的附近开始到此时为止的工序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引导工序”。另外,在利用管嘴切断器61将标准纱线Y切断时的吸引管嘴55侧的纱线Y由吸引管嘴55吸引并废弃,随后,吸引管嘴55的吸引动作停止。
供纱管B侧的纱头由辅助吹送部13以及下纱线吹送部26朝下纱线捕捉部23吹送,并在被下纱线捕捉部23捕捉的状态下被朝接头装置22引导。进而,通过利用接头装置22将由上纱线捕捉部21捕捉的从开始卷装SP拉出的标准纱线Y(上纱线)和由下纱线捕捉部23捕捉的供纱管B侧的纱线Y(下纱线)接头,上纱线和下纱线相连。该工序相当于本发明中的“接头工序”。
最后,落纱控制部3a使纱线移交杆65、飞纱杆67返回初始位置,单元控制部2a使穿纱管嘴34从纱线贮存辊31离开,并且使横动滚筒42以及纱线贮存辊31正转,由此开始新的种类的纱线Y的卷取(步骤S215)。
此处,利用接头装置22接头的供纱管B侧的纱线Y全都由位于相比接头装置22靠下游侧的位置的纱线监视装置25监视,因此,即便存在纱疵也会被除去。因而,若卷绕于标准纱线筒管71的标准纱线Y是检查完毕的合格品,则加工更换处理后形成的卷装P是不含具有纱疵的纱线Y的高品质的卷装。
(上纱线断纱处理)最后,对上纱线断纱处理进行说明。图14是示出上纱线断纱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若在某一卷取单元2中检测到在卷装P与纱线贮存装置30之间发生断纱(上纱线断纱),则该卷取单元2的单元控制部2a使横动滚筒42以及纱线贮存辊31的旋转停止,并且将要求进行上纱线断纱处理的信号朝机体控制装置5输出。进而,根据来自机体控制装置5的指令,落纱装置3在移动至产生了上纱线断纱的卷取单元2的位置后,开始上纱线断纱处理。另外,若产生上纱线断纱,则无法适当地进行纱线Y的往复移动,因此能够利用纱线检测传感器44检测上纱线断纱。或者,若产生上纱线断纱,则纱线Y不会被从纱线贮存辊31拉出而是进行贮存,因此能够利用检测纱线Y朝纱线贮存辊31的贮存量达到上限这一情况的未图示的传感器检测上纱线断纱。
首先,单元控制部2a利用纱线监视装置25的切断部25b将纱线Y切断,并通过使纱线贮存辊31反转而将筒脚纱废弃(步骤S301)。详细地说,单元控制部2a在由切断部25b切断纱线Y后,利用上纱线吹送部27将纱线贮存辊31侧的纱头朝纱线引导部件28吹飞,并利用上纱线捕捉部21捕捉。在该状态下,通过使纱线贮存辊31反转,能够利用上纱线捕捉部21将从纱线贮存辊31拉出的纱线吸引并废弃。
其次,落纱控制部3a通过驱动管嘴驱动部60而使吸引管嘴55从待机位置朝接近位置移动(步骤S302)。进而,若通过单元控制部2a使横动滚筒42反转而使卷装P反转,则贴附于卷装P的纱头被吸引管嘴55的吸引口55a吸引,能够利用吸引管嘴55保持该纱头(步骤S303)。若能够利用吸引管嘴55吸引并保持卷装P侧的纱线Y,则落纱控制部3a使吸引管嘴55从接近位置朝待机位置返回(步骤S304)。另外,也可以与步骤S301并行地执行步骤S302~S304的动作。
若使吸引管嘴55返回待机位置,则成为与图13的(a)同样的状态。随后,利用纱线移交杆65使卷装P与吸引管嘴55之间的纱线Y朝下方移动(步骤S305),接着,利用飞纱杆67将其引导至穿纱管嘴34的吸引部的附近(步骤S306)。上述步骤S305、S306相当于本发明的“纱线移交工序”。
随后,若利用管嘴切断器61将纱线Y切断(步骤S307),则卷装P侧的纱头经穿纱管嘴34、纱线贮存辊31、上纱线吹送部27、纱线引导部件28而到达上纱线捕捉部21,并由上纱线捕捉部21朝接头装置22引导(相当于本发明的“引导工序”)。进而,在利用接头装置22将由上纱线捕捉部21捕捉的从卷装P被拉出的纱线Y(上纱线)和由下纱线捕捉部23捕捉的供纱管B侧的纱线Y(下纱线)接头后(相当于本发明的“接头工序”),纱线Y的卷取再次开始(步骤S308)。另外,步骤S305~S308的动作是与加工更换处理中的步骤S212~S215相同的动作,因此省略此处的详细说明。
[效果]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1(纱线卷取装置)构成为:卷取单元2具有引导机构7,当在卷装P与纱线贮存装置30之间纱线Y断线的情况下,该引导机构7将卷装P侧的纱线通过纱线贮存装置30而后引导至接头装置22,落纱装置3具有纱线移交机构8,当在卷装P与纱线贮存装置30之间纱线Y断线的情况下,该纱线移交机构8将从反转的卷装P拉出的纱线Y引导至引导机构7。根据上述结构,通过纱线移交机构8与引导机构7协作,能够自动化地进行将卷装P侧的纱线Y通过纱线贮存装置30而后引导至接头装置22的工序。因而,能够缩短接头所需要的时间、进而缩短至开始(再次开始)卷取为止的时间,能够提高卷装P的生产效率。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落纱装置3具有在进行加工更换处理时供给新的种类的纱线Y的标准纱线供给部70,卷取单元2形成在卷取管Q卷绕有在加工更换处理时从标准纱线供给部70供给的标准纱线Y的开始卷装SP,开始卷装SP的纱线Y由纱线移交机构8以及引导机构7引导至接头装置22。根据上述结构,能够自动化地进行加工更换处理,能够缩短加工更换处理所需要的时间。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落纱装置3具有:吸引管嘴55(吸引保持部),具有能够吸引保持纱线Y的吸引口55a;移动机构9,在开始卷装SP形成后,使开始卷装SP与标准纱线供给部70之间的标准纱线Y移动至吸引口55a的附近;以及标准纱线用夹紧切断器73(纱线切断部),将利用移动机构9移动至吸引口55a的附近的标准纱线Y在相比吸引口55a靠标准纱线供给部70侧的位置切断。通过在使标准纱线Y移动至吸引管嘴55的吸引口55a的附近后将标准纱线Y切断,能够利用吸引管嘴55更可靠地吸引保持开始卷装SP侧的纱线Y。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吸引管嘴55能够在待机位置和吸引口55a接近卷装P的接近位置之间移动,移动机构9构成为使开始卷装SP与标准纱线供给部70之间的标准纱线Y移动至位于待机位置的吸引管嘴55的吸引口55a的附近。根据上述结构,无需为了吸引保持开始卷装SP侧的纱线Y而使吸引管嘴55移动,因此能够进一步缩短加工更换处理所需要的时间。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机构9具有纱线移交杆65(纱线移交部件),该纱线移交杆65勾挂开始卷装SP与标准纱线供给部70之间的标准纱线Y,并使其移动至位于待机位置的吸引管嘴55的吸引口55a的附近。通过设置这样的纱线移交杆65,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使纱线Y移动至吸引管嘴55的吸引口55a附近。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机构9还具有固定导纱器64,在利用纱线移交杆65使开始卷装SP与标准纱线供给部70之间的标准纱线Y移动前,该固定导纱器64卡止开始卷装SP与标准纱线供给部70之间的标准纱线Y。通过设置这样的固定导纱器64,由此可靠地规定开始卷装SP与标准纱线供给部70之间的纱线通道,因此,随后能够利用纱线移交杆65更可靠地勾挂纱线Y。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纱线移交杆65在通过朝规定方向移动而解除固定导纱器64对纱线Y的卡止后,通过朝规定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而勾挂标准纱线Y并使其移动至位于待机位置的吸引管嘴55的吸引口55a的附近。这样,通过将固定导纱器64对标准纱线Y的卡止的解除、以及解除卡止后的标准纱线Y朝吸引口55a的附近的移动均利用纱线移交杆65进行,能够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纱线移交杆65也是构成纱线移交机构8的部件,能够勾挂由位于待机位置的吸引管嘴55吸引保持的开始卷装SP的标准纱线Y并使其移动。通过像这样使纱线移交杆65具有多个功能,能够抑制构成落纱装置3的部件数量的增加。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纱线断纱处理时,吸引管嘴55在从待机位置移动至接近位置后吸引保持卷装P侧的纱线Y。当在卷装P与纱线贮存装置30之间纱线Y断线的情况下,卷装P侧的纱线Y多成为贴附于卷装P的状态,因此,通过使吸引管嘴55移动至接近位置,能够更可靠地吸引保持卷装P侧的纱线Y。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纱线断纱处理时,吸引管嘴55当在接近位置吸引保持卷装P侧的纱线Y后,保持吸引保持纱线Y的状态而移动至待机位置。这样的话,能够将上纱线断纱处理以后的动作与利用位于待机位置的吸引管嘴55吸引保持卷装P侧的纱线Y的加工更换处理共通化,因此,能够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并且能够简化控制程序。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落纱装置3具有夹紧切断器51(纱线保持切断部),在落纱处理时,该夹紧切断器51能够保持以及切断卷装P与纱线贮存装置30之间的纱线Y,标准纱线供给部70具有标准纱线移交杆72(标准纱线移交部件),该标准纱线移交杆72将标准纱线Y拉出至能够利用夹紧切断器51保持的位置。因此,能够使在加工更换处理中利用夹紧切断器51保持标准纱线Y的动作和落纱处理时的夹紧切断器51的动作共通化,因此能够避免夹紧切断器51所要求的动作变得复杂,能够简化结构。
[其他实施方式]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能够应用本发明的方式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如以下所例示的那样,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适当地施加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落纱装置3的纱线移交机构8由纱线移交杆65以及飞纱杆67构成,移动机构9由拨纱杆62、固定导纱器64以及纱线移交杆65构成。并且,卷取单元2的引导机构7由穿纱管嘴34、上纱线吹送部27、纱线引导部件28以及上纱线捕捉部21构成。然而,构成各机构的部件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适当追加其他部件或者省略一部分部件。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加工更换处理中,利用来自标准纱线供给部70的标准纱线Y形成开始卷装SP。然而,并非必须在落纱装置3设置标准纱线供给部70,也可以预先准备开始卷装SP并将其安放在摇架41,然后执行加工更换处理。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的上纱线断纱处理中,利用上纱线捕捉部21吸引并废弃纱线贮存辊31的筒脚纱。然而,筒脚纱的废弃方法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由作业人员利用剪刀等将筒脚纱切掉并废弃。
Claims (20)
1.一种纱线卷取装置,具备:卷取单元,利用卷取部将从喂纱部拉出的纱线卷取于卷取管而形成卷装;以及落纱装置,从上述卷取单元将卷取完毕的上述卷装落纱,
该纱线卷取装置的特征在于,
上述卷取单元具有:
接头装置,在纱线行进方向上设置在上述喂纱部与上述卷取部之间,进行上述喂纱部侧的纱线与上述卷取部侧的纱线的接头;
纱线贮存装置,在纱线行进方向上设置在上述接头装置与上述卷取部之间,贮存纱线;以及
引导机构,当在上述卷装与上述纱线贮存装置之间纱线断线的情况下,将上述卷装侧的纱线在通过上述纱线贮存装置后引导至上述接头装置,
上述落纱装置具有纱线移交机构,当在上述卷装与上述纱线贮存装置之间纱线断线的情况下,该纱线移交机构将朝与卷取纱线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的上述卷装的纱线引导至上述引导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纱线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落纱装置具有标准纱线供给部,当变更利用上述卷取部卷取的纱线的种类的加工更换处理时,该标准纱线供给部供给新的种类的纱线,
上述卷取单元在上述加工更换处理时,形成在上述卷取管卷绕有从上述标准纱线供给部供给的纱线的上述卷装即开始卷装,
上述开始卷装的纱线由上述纱线移交机构以及上述引导机构引导至上述接头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纱线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落纱装置具有:
吸引保持部,具有能够吸引保持纱线的吸引口;
移动机构,在形成上述开始卷装后,使上述开始卷装与上述标准纱线供给部之间的纱线移动至上述吸引口附近;以及
纱线切断部,将借助上述移动机构而移动至上述吸引口附近的纱线在相比上述吸引口靠上述标准纱线供给部侧的位置切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纱线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吸引保持部能够在待机位置与上述吸引口接近上述卷装的接近位置之间移动,
上述移动机构使上述开始卷装与上述标准纱线供给部之间的纱线移动至位于上述待机位置的上述吸引保持部的上述吸引口附近。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纱线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移动机构具有纱线移交部件,该纱线移交部件勾挂上述开始卷装与上述标准纱线供给部之间的纱线,并使其移动至位于上述待机位置的上述吸引保持部的上述吸引口附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纱线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移动机构还具有固定导纱器,在利用上述纱线移交部件使上述开始卷装与上述标准纱线供给部之间的纱线移动前,该固定导纱器卡止上述开始卷装与上述标准纱线供给部之间的纱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纱线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纱线移交部件在通过朝规定方向移动而解除上述固定导纱器对纱线的卡止后,通过朝上述规定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而勾挂纱线并使其移动至位于上述待机位置的上述吸引保持部的上述吸引口附近。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纱线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纱线移交部件也是构成上述纱线移交机构的部件,能够勾挂由位于上述待机位置的上述吸引保持部吸引保持的上述开始卷装的纱线并使其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纱线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纱线移交部件也是构成上述纱线移交机构的部件,能够勾挂由位于上述待机位置的上述吸引保持部吸引保持的上述开始卷装的纱线并使其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纱线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纱线移交部件也是构成上述纱线移交机构的部件,能够勾挂由位于上述待机位置的上述吸引保持部吸引保持的上述开始卷装的纱线并使其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纱线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在上述卷装与上述纱线贮存装置之间纱线断线时利用上述接头装置进行接头的上纱线断纱处理时,上述吸引保持部在从上述待机位置移动至上述接近位置后吸引保持上述卷装侧的纱线。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纱线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在上述卷装与上述纱线贮存装置之间纱线断线时利用上述接头装置进行接头的上纱线断纱处理时,上述吸引保持部在从上述待机位置移动至上述接近位置后吸引保持上述卷装侧的纱线。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纱线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在上述卷装与上述纱线贮存装置之间纱线断线时利用上述接头装置进行接头的上纱线断纱处理时,上述吸引保持部在从上述待机位置移动至上述接近位置后吸引保持上述卷装侧的纱线。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纱线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上纱线断纱处理时,上述吸引保持部当在上述接近位置吸引保持上述卷装侧的纱线后,保持吸引保持纱线的状态而移动至上述待机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纱线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上纱线断纱处理时,上述吸引保持部当在上述接近位置吸引保持上述卷装侧的纱线后,保持吸引保持纱线的状态而移动至上述待机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纱线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上纱线断纱处理时,上述吸引保持部当在上述接近位置吸引保持上述卷装侧的纱线后,保持吸引保持纱线的状态而移动至上述待机位置。
17.根据权利要求2~16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落纱装置具有纱线保持切断部,在将卷取完毕的上述卷装落纱的落纱处理时,该纱线保持切断部能够保持以及切断上述卷装与上述纱线贮存装置之间的纱线,
上述标准纱线供给部具有标准纱线移交部件,该标准纱线移交部件将上述新的种类的纱线拉出至能够利用上述纱线保持切断部保持的位置。
18.一种接头方法,是在纱线卷取装置中在卷装与纱线贮存装置之间纱线断线的情况下的接头方法,上述纱线卷取装置具备:
卷取单元,在利用上述纱线贮存装置暂时贮存从喂纱部拉出的纱线后,将该纱线利用卷取部卷取于卷取管而形成上述卷装,并且具有接头装置,该接头装置在纱线行进方向上设置在上述喂纱部与上述纱线贮存装置之间,进行上述喂纱部侧的纱线与上述卷取部侧的纱线的接头;以及
落纱装置,从上述卷取单元将卷取完毕的上述卷装落纱,
该接头方法的特征在于,具备:
纱线移交工序,一边使上述卷装朝与从上述卷装卷取纱线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一边利用设置于上述落纱装置的纱线移交机构将上述卷装侧的纱线引导至上述纱线贮存装置;
引导工序,利用设置于上述卷取单元的引导机构将被引导至上述纱线贮存装置的上述卷装侧的纱线在通过上述纱线贮存装置后引导至上述接头装置;以及
接头工序,利用上述接头装置将被引导至上述接头装置的上述卷装侧的纱线与上述喂纱部侧的纱线接头。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接头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变更利用上述卷取部卷取的纱线的种类的加工更换处理时,上述卷取单元从设置于上述落纱装置的标准纱线供给部接受新的种类的纱线的供给,并形成将上述新的种类的纱线卷绕于上述卷取管的上述卷装即开始卷装,
针对上述开始卷装与上述标准纱线供给部之间的纱线执行上述纱线移交工序、上述引导工序以及上述接头工序。
20.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接头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在上述卷装与上述纱线贮存装置之间纱线断线时利用上述接头装置进行接头的上纱线断纱处理时,利用设置于上述落纱装置的吸引保持部吸引保持上述卷装侧的纱线,
针对上述卷装与上述吸引保持部之间的纱线执行上述纱线移交工序、上述引导工序以及上述接头工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205406A JP2018065659A (ja) | 2016-10-19 | 2016-10-19 | 糸巻取装置及び糸継方法 |
JP2016-205406 | 2016-10-19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963518A CN107963518A (zh) | 2018-04-27 |
CN107963518B true CN107963518B (zh) | 2021-02-09 |
Family
ID=601199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914897.2A Active CN107963518B (zh) | 2016-10-19 | 2017-09-30 | 纱线卷取装置以及接头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3312117B1 (zh) |
JP (1) | JP2018065659A (zh) |
CN (1) | CN10796351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0075382A1 (ja) * | 2018-10-09 | 2020-04-16 | Tmtマシナリー株式会社 | 糸巻取機 |
JP2024168596A (ja) | 2023-05-24 | 2024-12-05 |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 糸巻取機 |
JP2024168618A (ja) | 2023-05-24 | 2024-12-05 |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 糸処理装置 |
JP2024172173A (ja) | 2023-05-31 | 2024-12-12 |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 玉揚装置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2243475A (ja) * | 1989-03-17 | 1990-09-27 | Murata Mach Ltd | 自動ワインダにおける異常警報装置 |
CN1821462A (zh) * | 2005-02-16 | 2006-08-23 |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 自动落纱动作方法和落纱装置 |
CN1847128A (zh) * | 2005-04-13 | 2006-10-18 | Savio纺织机械责任有限公司 | 在落筒操作时处理和控制交叉卷绕络筒机的交叉卷绕头中纱线的装置和方法 |
CN101876102A (zh) * | 2009-01-29 | 2010-11-03 |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 纱头捕捉装置及具备该装置的纺纱机 |
CN104229555A (zh) * | 2013-06-13 | 2014-12-24 |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 纱线卷取机以及纱线卷取方法 |
CN104828649A (zh) * | 2014-02-10 | 2015-08-12 |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 纱线捕捉装置以及纱线卷取机 |
EP2987755A1 (en) * | 2014-08-21 | 2016-02-24 | Murata Machinery, Ltd. | Yarn winding device and automatic winder |
JP2016047764A (ja) * | 2014-08-28 | 2016-04-07 |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 糸巻取装置及び糸巻取機 |
-
2016
- 2016-10-19 JP JP2016205406A patent/JP2018065659A/ja active Pending
-
2017
- 2017-09-30 CN CN201710914897.2A patent/CN107963518B/zh active Active
- 2017-10-17 EP EP17196775.5A patent/EP3312117B1/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2243475A (ja) * | 1989-03-17 | 1990-09-27 | Murata Mach Ltd | 自動ワインダにおける異常警報装置 |
CN1821462A (zh) * | 2005-02-16 | 2006-08-23 |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 自动落纱动作方法和落纱装置 |
CN1847128A (zh) * | 2005-04-13 | 2006-10-18 | Savio纺织机械责任有限公司 | 在落筒操作时处理和控制交叉卷绕络筒机的交叉卷绕头中纱线的装置和方法 |
CN101876102A (zh) * | 2009-01-29 | 2010-11-03 |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 纱头捕捉装置及具备该装置的纺纱机 |
CN104229555A (zh) * | 2013-06-13 | 2014-12-24 |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 纱线卷取机以及纱线卷取方法 |
CN104828649A (zh) * | 2014-02-10 | 2015-08-12 |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 纱线捕捉装置以及纱线卷取机 |
EP2987755A1 (en) * | 2014-08-21 | 2016-02-24 | Murata Machinery, Ltd. | Yarn winding device and automatic winder |
JP2016047764A (ja) * | 2014-08-28 | 2016-04-07 |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 糸巻取装置及び糸巻取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963518A (zh) | 2018-04-27 |
JP2018065659A (ja) | 2018-04-26 |
EP3312117A1 (en) | 2018-04-25 |
EP3312117B1 (en) | 2019-08-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8039C (zh) | 在气流纺纱装置中连接纱线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7963518B (zh) | 纱线卷取装置以及接头方法 | |
EP2345612A2 (en) | Doffing apparatus | |
JP5471924B2 (ja) | 糸巻取装置 | |
EP2998254B1 (en) | Yarn winding device and yarn winding machine | |
JP2012020852A (ja) | 糸巻取装置 | |
JP2014043347A (ja) | 巻取り機の作業部で上糸と下糸とを結合する方法ならびに巻取り機の作業部 | |
CN111542481B (zh) | 纱线卷绕机 | |
JP2017052652A (ja) | 巻取り機の巻取りユニットにおいて上糸と下糸とを糸継ぎする方法および巻取り機の巻取りユニット | |
JP7139093B2 (ja) | エアジェット紡績機上の紡績工程の再開の方法、及びその方法を実施するためのエアジェット紡績機 | |
CN107963512B (zh) | 纱线卷取装置以及卷装的旋转停止方法 | |
CN112553701B (zh) | 纺纱卷取设备 | |
JP7553257B2 (ja) | 繊維機械の作業ユニットにおいて糸継ぎ結合部を形成するための方法ならびに繊維機械の作業ユニット | |
JP2017077949A (ja) | 糸巻取装置 | |
CN119018719A (zh) | 纱线卷取机 | |
CN112660914B (zh) | 纱线卷绕装置及纱线捕捉方法 | |
EP4112521A1 (en) | Yarn winding machine | |
JP2017089090A (ja) | エアジェット紡績機上の紡績工程を再開させるためワークステーションを準備する方法、及びその方法を実施するためのエアジェット紡績機 | |
CN116891164A (zh) | 纱线卷取机以及纱线卷取方法 | |
JPH10297826A (ja) | 自動ワインダ及びその玉揚装置 | |
JPH08324887A (ja) | 糸条巻取機構 | |
CN116803878A (zh) | 纱线卷取机以及纱线卷取方法 | |
CN106927311B (zh) | 纱线卷取装置 | |
CN118025904A (zh) | 纱线卷取装置 | |
CN119685980A (zh) | 纺纱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