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924788B - 电磁接触器 - Google Patents
电磁接触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924788B CN107924788B CN201780002532.0A CN201780002532A CN107924788B CN 107924788 B CN107924788 B CN 107924788B CN 201780002532 A CN201780002532 A CN 201780002532A CN 107924788 B CN107924788 B CN 10792478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uxiliary
- contact
- foreign matter
- partition wall
- storage cha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23—Details concerning sealing, e.g. sealing casing with resin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18—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 H01H50/20—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movable inside coil and substantially lengthwise with respect to axis thereof; movable coaxially with respect to coil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36—Stationary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 e.g. yok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41—Auxiliary contact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46—Contact arrangements for contactors having bridging contac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1/00—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1/29—Relays having armature, contacts, and operating coil within a sealed cas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23—Details concerning sealing, e.g. sealing casing with resin
- H01H2050/025—Details concerning sealing, e.g. sealing casing with resin containing inert or dielectric gasses, e.g. SF6, for arc prevention or arc extinction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2050/028—Means to improve the overall withstanding voltage, e.g. creepage distanc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1/00—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1/02—Non-polarised relays
- H01H51/04—Non-polarised relays with single armature; with single set of ganged armatures
- H01H51/06—Armature is movable between two limit positions of rest and is moved in one direction due to energisation of an electromagnet and after the electromagnet is de-energised is returned by energy stored during the movement in the first direction, e.g. by using a spring, by using a permanent magnet, by gravity
- H01H51/065—Relays having a pair of normally open contacts rigidly fixed to a magnetic core movable along the axis of a solenoid, e.g. relays for starting automobil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ntacts (AREA)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适当地防止异物从主触点机构收纳室经由分隔壁的贯通孔侵入到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以及异物从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经由分隔壁的贯通孔侵入到主触点机构收纳室的电磁接触器。电磁接触器(1)中,主触点机构收纳室(A)和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由形成有供连结轴(34)插通的贯通孔(10a)的分隔壁(10)分隔开。在贯通孔(10a)的周围设置有异物侵入防止机构(60)。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进行电流路的开闭的电磁接触器。
背景技术
在进行电流路的开闭的电磁接触器中,有时设置进行高电流的通电和截断的主触点机构和与主触点机构的动作连动的辅助触点机构。作为该具有主触点机构和辅助触点机构的电磁接触器,现有技术中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1公开的电磁接触器。
专利文献1所示的电磁接触器包括:具有一对主触点侧固定触头和能够与该一对主触点侧固定触头接触/分离的主触点侧可动触头的主触点机构;与主触点侧可动触头连动的辅助触点机构;和驱动主触点机构的主触点侧可动触头的电磁铁单元。而且,电磁铁单元包括:用连结轴与主触点侧可动触头连结的可动柱塞;和通过励磁而在电磁铁单元产生励磁力来驱动可动柱塞的励磁线圈。
作为可动部的主触点机构、辅助触点机构和电磁铁单元的可动柱塞和连结轴,由收纳室密封。在收纳室内封入有电弧消弧用的气体,由此高效地对电弧进行消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7944333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那样的包括主触点机构和辅助触点机构的电磁接触器中,有时在密封的收纳室内在主触点机构与辅助触点机构之间设置有分隔壁,将在主触点产生的电弧切断。
然而,在主触点机构与辅助触点机构之间的分隔壁存在用于使上述连结轴等贯通其中的贯通孔等,无法将主触点机构收纳室和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完全隔开。因此,无法适当地防止主触点机构收纳室内的异物通过分隔壁的贯通孔而侵入到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或者相反地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内的异物通过分隔壁的贯通孔而侵入到主触点机构收纳室。
特别是,存在由主触点机构产生的异物(滑动导致的刮擦碎屑等)侵入到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内,该异物附着于辅助触点部而导致导通不良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适当地防止异物从主触点机构收纳室经由分隔壁的贯通孔侵入到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以及异物从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经由分隔壁的贯通孔侵入到主触点机构收纳室的电磁接触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电磁接触器的特征在于,包括:收纳主触点机构的主触点机构收纳室,该主触点机构具有一对主触点侧固定触头和能够与该一对主触点侧固定触头接触/分离的主触点侧可动触头;收纳辅助触点机构的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该辅助触点机构具有多对辅助触点侧固定触头和能够与该多对辅助触点侧固定触头接触/分离的多个辅助触点侧可动触头,以及支承所述辅助触点侧可动触头的辅助可动触头支承部件;和电磁铁单元,其具有:经由连结轴与所述主触点侧可动触头和所述辅助可动触头支承部件连结的可动柱塞;和收纳所述可动柱塞的磁轭,所述主触点机构收纳室和所述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由形成有供所述连结轴插通的贯通孔的分隔壁分隔开,在所述贯通孔的周围设置有异物侵入防止机构。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电磁接触器,能够适当地防止异物从主触点机构收纳室经由分隔壁的贯通孔侵入到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以及异物从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经由分隔壁的贯通孔侵入到主触点机构收纳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的截面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磁接触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电磁接触器的动作,(A)是表示主触点机构和辅助触点机构断开的状态的截面图,(B)是表示主触点机构和辅助触点机构闭合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4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的截面图。
图5是图4所示的电磁接触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的截面图。
图7是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的截面图。
图8是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的截面图。
图9是从斜上方看图8所示的电磁接触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从斜下方看图8所示的电磁接触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用于说明图4所示的电磁接触器的异物捕获动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用图1~图3(a)、(b)表示。图1所示的电磁接触器1进行电流路的开闭,包括:主触点机构2;驱动主触点机构2的后述的主触点侧可动触头23的电磁铁单元3;与主触点侧可动触头23连动的辅助触点机构4;和收纳室5。
主触点机构2配置在构成收纳室5的陶瓷制的方筒体6内。方筒体6利用顶板部封闭上侧,并且下侧开放。方筒体6的下端部与构成收纳室5的金属制的接合部件7以气密状态接合,该接合部件7的下端部与后述的上部磁轭8的上表面密封接合。而且,在主触点机构2与辅助触点机构4之间且在方筒体6的下端面设置有绝缘性的分隔壁10,在由分隔壁10分隔开的上侧形成主触点机构收纳室A并且在下侧形成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分隔壁10是以切断在主触点机构2产生的电弧为主要目的而设置的。
主触点机构2被收纳在主触点机构收纳室A内,包括固定于方筒体6的顶板部的一对主触点侧固定触头21、22和能够与该一对主触点侧固定触头21、22接触/分离地配置的主触点侧可动触头23。各主触点侧固定触头21、22由导电性金属材料形成,在图1的左右方向隔开规定间隔地被固定于方筒体6的顶板部。
另外,主触点侧可动触头23是以导电性金属为材料的在图1的左右方向上较长的导电板,可上下移动地被支承于连结轴34,该连结轴34固定于电磁铁单元3的后述的可动柱塞33。在连结轴34的比主触点侧可动触头23靠下侧且位于主触点机构收纳室A内的部分,以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凸缘部34a。在凸缘部34a与主触点侧可动触头23之间设置有将主触点侧可动触头23向上方施力的接触弹簧24。
连结轴34插通在形成于分隔壁10的中央部的贯通孔10a中,在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固定后述的辅助可动触头支承部件45,并且在下端部与可动柱塞33连结。
主触点侧可动触头23在释放状态下,处于形成于两端的触点部的各者与一对主触点侧固定触头21、22的触点部的各者在下方保持规定间隔地分开的状态。另外,主触点侧可动触头23成为接入状态时,向上方移动,形成于两端的触点部的各者与一对主触点侧固定触头21、22的触点部的各者利用接触弹簧24的规定的接触力而接触。
另外,辅助触点机构4被收纳于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内,具有多对(本实施方式中为2对)辅助触点侧固定触头41、42和能够与该多对辅助触点侧固定触头41、42接触/分离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2个)辅助触点侧可动触头43。该辅助触点机构4用于主触点机构2的开闭状态的检测和主触点机构2的主触点侧可动触头23对于主触点侧固定触头21、22的熔接状态的检测等。
在此,多对辅助触点侧固定触头41、42被固定于绝缘性的辅助固定触头支承部件44。该辅助固定触头支承部件44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将一侧的多个辅助触点侧固定触头41在前后方向(图1的与纸面正交的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固定的一侧固定部44a;和相对于一侧固定部44a在右方向隔开规定间隔配置的、将另一侧的多个辅助触点侧固定触头42在前后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固定的另一侧固定部44b。该一侧固定部44a的下端部和另一侧固定部44b的下端部由连结板部44c连结。辅助固定触头支承部件44通过将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成形而形成为一体。一侧固定部44a的下表面、另一侧固定部44b的下表面和连结板部44c的下表面齐平地形成。辅助固定触头支承部件44以一侧固定部44a的下表面、另一侧固定部44b的下表面和连结板部44c的下表面贴合上部磁轭8的上表面的方式,载置在上部磁轭8上。在连结板部44c的中央部形成有供连结轴34插通的贯通孔44d。连结板部44c构成电磁铁单元侧分隔壁。
另外,多个辅助触点侧可动触头43如图1和图2所示,可上下移动地被支承于辅助可动触头支承部件45,该辅助可动触头支承部件45固定于主触点侧可动触头23与可动柱塞33之间的连结轴34。辅助可动触头支承部件45如图2所示,包括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与纸面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大致方形的辅助可动触头支承部46,各辅助触点侧可动触头43以被施力弹簧50总是向上方施力的状态被辅助可动触头支承部46支承。
在此,各对辅助触点侧固定触头41、42和各辅助触点侧可动触头43构成a触点(常开型的触点),辅助触点侧可动触头43在主触点侧可动触头23处于释放状态时,成为形成于两端的触点部的各者与一对辅助触点侧固定触头41、42的触点部的各者在下方保持规定间隔地分开的状态。另外,辅助触点侧可动触头43当主触点侧可动触头23成为接入状态时,向上方移动,形成于两端的触点部的各者与一对辅助触点侧固定触头41、42的触点部的各者以施力弹簧50的规定的接触力接触。
另外,各对辅助触点侧固定触头41、42和各辅助触点侧可动触头43也可以为b触点(常闭型的触点)。另外,也可以是一侧的辅助触点侧固定触头41、42和辅助触点侧可动触头43为a触点,另一侧的辅助触点侧固定触头41、42和辅助触点侧可动触头43为b触点。
而且,电磁铁单元3包括:被固定于连结轴34的下端、通过被励磁而使主触点侧可动触头23和辅助触点侧可动触头43向上方去的可动柱塞33;和驱动可动柱塞33的励磁线圈32。
电磁铁单元3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从侧面看为U字形状的下部磁轭31。在下部磁轭31的成为开放端的上端,固定有板状的上部磁轭8,上述接合部件7的下端部与该上部磁轭8的上表面密封接合。在上部磁轭8的中央部形成有贯通孔8a。利用下部磁轭31和上部磁轭8构成收纳可动柱塞33的磁轭。
另外,在上部磁轭8的下表面的中央部以包围贯通孔8a的方式密封接合有底筒状的盖9。盖9形成利用板状的上部磁轭8与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分隔开的可动柱塞收纳室C,在该可动柱塞收纳室C内以连结轴34插通在贯通孔8a和连结板部44c的贯通孔44d中的状态收纳可动柱塞33。因此,由方筒体6、接合部件7、上部磁轭8和盖9构成将主触点机构2、辅助触点机构4、连结轴34和可动柱塞33密封的收纳室5。在收纳室5内封入有电弧消弧用的气体。
另外,在可动柱塞33形成有从其上端面向下方凹陷的复位弹簧收纳凹部33a。在复位弹簧收纳凹部33a,在与上部磁轭8的下表面之间配置有将可动柱塞33向下方施力的复位弹簧35。
另外,励磁线圈32配置在下部磁轭31的底板上且位于盖9的周围。
在这样构成的电磁接触器1中,伴随主触点机构2的主触点侧可动触头23的断开动作和闭合动作,有时会在主触点机构2中产生异物。例如,因产生电弧而产生金属粉末,或者在主触点侧可动触头23相对于连结轴34滑动时产生刮擦碎屑。该异物有时会从主触点机构收纳室A内通过分隔壁10的贯通孔10a侵入到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内。另外,相反地,该异物有时也会从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内通过分隔壁10的贯通孔10a侵入到主触点机构收纳室A内。在异物为绝缘物的情况下,当该异物附着于辅助触点机构4的触点部或主触点机构2的触点部时,成为导通不良的原因。
另外,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内的异物有时也会从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内通过连结板部(电磁铁单元侧分隔壁)44c的贯通孔44d和上部磁轭8的贯通孔8a侵入到可动柱塞收纳室C内。另外,相反地,也会从可动柱塞收纳室C内通过上部磁轭8的贯通孔8a和连结板部44c的贯通孔44d侵入到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内。在异物为金属材料的情况下,当附着于可动柱塞33的接触面时,成为动作不良的原因。
因此,在分隔壁10的贯通孔10a的周围设置有异物侵入防止机构60。
另外,在连结板部(电磁铁单元侧分隔壁)44c的贯通孔44d的周围设置有电磁铁单元侧异物侵入防止机构70。
在此,异物侵入防止机构60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设置于辅助可动触头支承部件45的辅助可动触头支承部46的上表面,进入到分隔壁10的贯通孔10a内的圆筒状的插入部61。另外,异物侵入防止机构60包括在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内从插入部61向与连结轴34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水平方向)的外侧突出的圆板状的凸缘部62。凸缘部62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如图3(a)所示,是在主触点侧可动触头23为释放状态且主触点机构2为断开状态时,凸缘部62与分隔壁10之间产生充足的间隙并且位于比辅助触点侧固定触头41、42靠上方的位置。另外,凸缘部62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如图3(b)所示,是在主触点侧可动触头23为接入状态且主触点机构2为闭合状态时,凸缘部62与分隔壁10之间稍产生间隙(图3(b)中看起来凸缘部62与分隔壁10之间没有间隙但实际上稍有间隙(产生较小的间隙))并且位于比辅助触点侧固定触头41、42靠上方的位置。另外,确定凸缘部62的大小的半径是外周缘不与一侧固定部44a和另一侧固定部44b接触的程度的最大的尺寸。
另外,电磁铁单元侧异物侵入防止机构70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从辅助可动触头支承部件45的辅助可动触头支承部46的下端部在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内向与连结轴34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水平方向)的外侧突出的圆板状的电磁铁单元侧凸缘部71。
电磁铁单元侧凸缘部71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如图3(a)所示,是在主触点侧可动触头23为释放状态且主触点机构2为断开状态时,电磁铁单元侧凸缘部71与连结板部44c之间稍产生间隙的位置。另外,电磁铁单元侧凸缘部71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如图3(b)所示,是在主触点侧可动触头23为接入状态且主触点机构2为闭合状态时,电磁铁单元侧凸缘部71与连结板部44c之间产生充足的间隙的位置。另外,确定电磁铁单元侧凸缘部71的大小的半径是外周缘不与一侧固定部44a和另一侧固定部44b接触的程度的最大的尺寸。
另外,辅助可动触头支承部件45是与辅助可动触头支承部46一起将插入部61、凸缘部62和电磁铁单元侧凸缘部71通过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成形而一体地形成的。
接着,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的动作进行说明。
此时,一方的主触点侧固定触头21例如与供给大电流的电力供给源连接,另一方的主触点侧固定触头22与负载装置连接。
在该状态下,如图3(a)所示,电磁铁单元3的励磁线圈32处于非励磁状态,且处于在电磁铁单元3中不产生使可动柱塞33上升的励磁力的释放状态。
该释放状态下,可动柱塞33被复位弹簧35向从上部磁轭8离开的下方向施力。因此,经由连结轴34与可动柱塞33连结的主触点机构2的主触点侧可动触头23,相对于一对主触点侧固定触头21、22在下方隔开规定距离。因此,一对主触点侧固定触头21、22之间的电流路处于截断状态,主触点机构2成为断开状态。
从该释放状态对电磁铁单元3的励磁线圈32通电时,在该电磁铁单元3产生励磁力,如图3(b)所示,抵抗复位弹簧35的作用力将可动柱塞33向上方推起。
像这样,通过可动柱塞33上升,经由连结轴34与可动柱塞33连结的主触点侧可动触头23也上升,主触点机构2的主触点侧可动触头23以接触弹簧24的接触压与一对主触点侧固定触头21、22接触。
因此,电力供给源的大电流通过一方的主触点侧固定触头21、主触点侧可动触头23、另一方的主触点侧固定触头22被供给到负载装置,主触点机构2成为闭合状态。
另外,当主触点机构2从断开状态变为闭合状态时,辅助触点机构4的各辅助触点侧可动触头43与各对辅助触点侧固定触头41、42接触,在各对主触点侧固定触头21、22之间流动电流。
在从主触点机构2闭合的状态将向负载装置的电流供给切断时,停止向电磁铁单元3的励磁线圈32的通电。
当停止向励磁线圈32通电时,在电磁铁单元3使可动柱塞33向上方移动的励磁力消失,由此,可动柱塞33因复位弹簧35的作用力而下降。
通过该可动柱塞33下降,经由连结轴34连结的主触点侧可动触头23下降。与之相应地在由接触弹簧24给予接触压时,主触点侧可动触头23与一对主触点侧固定触头21、22接触。之后,在接触弹簧24的接触压消失的时刻,主触点侧可动触头23成为从一对主触点侧固定触头21、22向下方离开的开路开始状态。
当成为这种开路开始状态时,在主触点侧可动触头23的两触点部与一对主触点侧固定触头21、22的触点部之间产生电弧,因电弧而持续电流的通电状态。该电弧利用未图示的消弧装置进行消弧。
然后,当可动柱塞33的释放动作结束时,成为开路结束。
在此,伴随主触点机构2的主触点侧可动触头23的断开动作和闭合动作,有时会在主触点机构2中产生异物。例如,因产生电弧而产生金属粉末,或者在主触点侧可动触头23相对于连结轴34滑动时产生刮擦碎屑。当该异物从主触点机构收纳室A要经由分隔壁10的贯通孔10a向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侵入时,利用异物侵入防止机构60防止其侵入。
具体来说,由于异物侵入防止机构60的插入部61进入分隔壁的贯通孔10a内(插入部61如图3(a)、(b)所示在主触点机构2断开的状态和闭合的状态都进入到贯通孔10a内),异物通过贯通孔10a向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的侵入首先被插入部61阻止。
尽管如此,也有通过插入部61与贯通孔10a之间的间隙向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侵入的异物。该异物在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内载置到从插入部61向与连结轴34延伸的方向正交的外侧突出的凸缘部62上,被凸缘部62捕获。因此,能够有效地阻止异物附着于被位于比凸缘部62靠下侧的位置的辅助可动触头支承部46支承的辅助触点侧可动触头43和辅助触点侧固定触头41、42。
因此,不会有异物附着于辅助触点机构4的触点部而导致导通不良。
另外,由于从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内经由贯通孔10a侵入到主触点机构收纳室A内的异物也被凸缘部62捕获,所以能够有效地阻止异物附着于主触点侧可动触头23和主触点侧固定触头21、22。
另外,从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内通过连结板部44c的贯通孔44d和上部磁轭8的贯通孔8a侵入到可动柱塞收纳室C内的异物,被电磁铁单元侧异物侵入防止机构70防止其侵入。
具体来说,从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内通过连结板部44c的贯通孔44d和上部磁轭8的贯通孔8a侵入到可动柱塞收纳室C内的异物,被电磁铁单元侧凸缘部71阻止其行进。由此,能够阻止所述异物侵入到可动柱塞收纳室C内。因此,能够阻止异物附着于可动柱塞33的接触面,能够避免导致动作不良。
另外,相反地,从可动柱塞收纳室C内通过上部磁轭8的贯通孔8a和连结板部44c的贯通孔44d侵入到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内的异物也被电磁铁单元侧异物侵入防止机构70防止其行进。具体来说,所述异物被电磁铁单元侧凸缘部71捕获。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以主触点机构收纳室A、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和可动柱塞收纳室C的顺序从上侧向下侧在垂直方向上配置,但也可以将电磁接触器1横过来以主触点机构收纳室A、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和可动柱塞收纳室C朝向水平方向的方式设置。
在这种情况下,异物侵入防止机构60也能够防止异物从主触点机构收纳室A经由贯通孔10a侵入到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以及异物从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经由贯通孔10a侵入到主触点机构收纳室A。
另外,在这种情况下,电磁铁单元侧异物侵入防止机构70也能够防止异物从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经由连结板部44c的贯通孔44d和上部磁轭8的贯通孔8a向可动柱塞收纳室C侵入以及异物从可动柱塞收纳室C经由上部磁轭8的贯通孔8a和连结板部44c的贯通孔44d向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侵入。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4和图5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图4和图5中,对与图1~图3所示的部件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有时适当省略其说明。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其基本结构与图1~图3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相同,但异物侵入防止机构60和电磁铁单元侧异物侵入防止机构70的结构不同。
即,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的异物侵入防止机构6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同样,包括设置于辅助可动触头支承部件45的辅助可动触头支承部46的上表面,进入到分隔壁10的贯通孔10a内的圆筒状的插入部61。另外,异物侵入防止机构60包括在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内从插入部61向与连结轴34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水平方向)的外侧突出的圆板状的凸缘部62。
但是,异物侵入防止机构6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不同,包括从圆板状的凸缘部62的外周缘向分隔壁10去在连结轴34延伸的方向(上方向)突出的环状的外缘部63,在外缘部63与插入部61之间形成有环状的凹部63a。
在此,凸缘部62的半径比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的凸缘部62的半径小。另外,凸缘部62的上下方向的位置比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的凸缘部62的上下方向的位置稍向下方侧错开。
另外,外缘部63的高度是在主触点侧可动触头23为释放状态且主触点机构2为断开状态时,在外缘部63与分隔壁10之间产生充足的间隙的高度。另外,外缘部63的高度是在主触点侧可动触头23为接入状态且主触点机构2为闭合状态时,在外缘部63与分隔壁10之间稍产生间隙的高度。
另外,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的电磁铁单元侧异物侵入防止机构7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同样,包括从辅助可动触头支承部件45的辅助可动触头支承部46的下端部在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内向与连结轴34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水平方向)的外侧突出的圆板状的电磁铁单元侧凸缘部71。
但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的电磁铁单元侧异物侵入防止机构7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不同,包括从圆板状的电磁铁单元侧凸缘部的71的外周缘向连结板部(电磁铁单元侧分隔壁)44c去在连结轴34延伸的方向(下方向)突出的环状的电磁铁单元侧外缘部72。由此,在电磁铁单元侧外缘部72的内侧且在连结轴34的外侧形成环状的凹部72a。
在此,电磁铁单元侧凸缘部71的半径比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的电磁铁单元侧凸缘部71的半径小。另外,电磁铁单元侧凸缘部71的上下方向的位置比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的电磁铁单元侧凸缘部71的上下方向的位置稍向上方侧错开。
另外,电磁铁单元侧外缘部72的高度是在主触点侧可动触头23为释放状态且主触点机构2为断开状态时,电磁铁单元侧缘部72与连结板部44c之间稍产生间隙的高度。另外,电磁铁单元侧外缘部72的高度是在主触点侧可动触头23为接入状态且主触点机构2为闭合状态时,在电磁铁单元侧缘部72与连结板部44c之间产生充足的间隙的高度。
另外,辅助可动触头支承部件45是与辅助可动触头支承部46一起将插入部61、凸缘部62、外缘部63、电磁铁单元侧凸缘部71和电磁铁单元侧外缘部72通过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成形而一体地形成的。
参照图11对这样构成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中,如图11所示,伴随主触点侧可动触头23的断开动作和闭合动作,有时会产生异物F。例如,因电弧D的产生而产生金属粉末,或者在主触点侧可动触头23相对于连结轴34滑动时在图11的附图标记E的部分产生刮擦碎屑。该异物F有时会从主触点机构收纳室A内通过分隔壁10的贯通孔10a侵入到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内。另外,相反地,该异物F有时也会从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内通过分隔壁10的贯通孔10a侵入到主触点机构收纳室A内。
另外,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内的异物F有时也会从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内通过连结板部(电磁铁单元侧分隔壁)44c的贯通孔44d和上部磁轭8的贯通孔8a侵入到可动柱塞收纳室C内。另外,相反地,也会从可动柱塞收纳室C内通过上部磁轭8的贯通孔8a和连结板部44c的贯通孔44d侵入到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内。
此处,当异物F从主触点机构收纳室A要经由分隔壁10的贯通孔10a向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侵入时,利用异物侵入防止机构60防止其侵入。
具体来说,由于异物侵入防止机构60的插入部61进入分隔壁的贯通孔10a内,所以异物F通过贯通孔10a向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的侵入首先被插入部61阻止。
尽管如此,如图11所示,也有通过插入部61与贯通孔10a之间的间隙向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侵入的异物F。该异物F被形成于外缘部63与插入部61之间的环状的凹部63a捕获。因此,能够更有效地阻止异物附着于位于比凹部63a靠下侧的位置的辅助触点侧可动触头43和辅助触点侧固定触头41、42。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中,用平板状的凸缘部62捕获异物,与此不同,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中,能够用凹部63a捕获异物,所以能够提高异物的捕获能力。
另外,由于从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内经由贯通孔10a侵入到主触点机构收纳室A内的异物F也被凹部63a捕获,所以能够有效地阻止异物附着于主触点侧可动触头23和主触点侧固定触头21、22。
另外,从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内通过连结板部(电磁铁单元侧分隔壁)44c的贯通孔44d和上部磁轭8的贯通孔8a侵入到可动柱塞收纳室C内的异物F,被电磁铁单元侧异物侵入防止机构70防止其侵入。
具体来说,从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内通过连结板部44c的贯通孔44d和上部磁轭8的贯通孔8a侵入到可动柱塞收纳室C内的异物F,被电磁铁单元侧外缘部72在贯通孔44d跟前阻止其行进。另外,即使异物F行进也被捕获到凹部72a内。由此,能够阻止该异物F侵入到可动柱塞收纳室C内。
另外,相反地,从可动柱塞收纳室C内通过上部磁轭8的贯通孔8a和连结板部44c的贯通孔44d侵入到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内的异物F也被电磁铁单元侧异物侵入防止机构70阻止其侵入。具体来说,该异物F被形成于电磁铁单元侧外缘部72与连结轴34之间的凹部72a捕获。
另外,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也可以将电磁接触器1横过来以主触点机构收纳室A、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和可动柱塞收纳室C朝向水平方向的方式设置。
在这种情况下,异物侵入防止机构60也能够防止异物从主触点机构收纳室A经由贯通孔10a侵入到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以及异物从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经由贯通孔10a侵入到主触点机构收纳室A。
另外,在这种情况下,电磁铁单元侧异物侵入防止机构70也能够防止异物从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经由连结板部44c的贯通孔44d和上部磁轭8的贯通孔8a向可动柱塞收纳室C侵入以及异物从可动柱塞收纳室C经由上部磁轭8的贯通孔8a和连结板部44c的贯通孔44d向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侵入。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6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图6中,对与图1~图3所示的部件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有时适当省略其说明。
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其基本结构与图1~图3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相同,但异物侵入防止机构60和电磁铁单元侧异物侵入防止机构70的结构不同。
即,第三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的异物侵入防止机构6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同样,包括设置于辅助可动触头支承部件45的辅助可动触头支承部46的上表面,进入到分隔壁10的贯通孔10a内的圆筒状的插入部61。另外,异物侵入防止机构60包括在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内从插入部61向与连结轴34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水平方向)的外侧突出的圆板状的凸缘部62。
但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的异物侵入防止机构6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不同,包括设置于圆板状的凸缘部62的分隔壁10侧的面(上表面)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凹部64。各凹部64形成为以凸缘部62的中心为中心的圆环状,且是随着凸缘部62的径向长度变大而半径以规定节距变大的圆环状。
在此,凸缘部62的半径比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的凸缘部62的半径小。
另外,凸缘部62的厚度比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的凸缘部62的厚度厚。凸缘部62的上下方向位置是在主触点侧可动触头23为释放状态且主触点机构2为断开状态时,在凸缘部62与分隔壁10之间产生充足的间隙的上下方向位置。另外,凸缘部62的上下方向位置是在主触点侧可动触头23为接入状态且主触点机构2为闭合状态时,在凸缘部62与分隔壁10之间稍产生间隙的上下方向位置。
另外,第三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的电磁铁单元侧异物侵入防止机构7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同样,包括从辅助可动触头支承部件45的辅助可动触头支承部46的下端部在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内向与连结轴34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水平方向)的外侧突出的圆板状的电磁铁单元侧凸缘部71。
但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的电磁铁单元侧异物侵入防止机构7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不同,包括设置于圆板状的电磁铁单元侧凸缘部71的连结板部44c侧的面(下表面)的多个电磁铁单元侧凹部73。各电磁铁单元侧凹部73形成为以电磁铁单元侧凸缘部71的中心为中心的圆环状,且是随着电磁铁单元侧凸缘部71的径向长度变大而半径以规定节距变大的圆环状。
在此,电磁铁单元侧凸缘部71的半径比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的电磁铁单元侧凸缘部71的半径小。
另外,电磁铁单元侧凸缘部71的厚度比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的电磁铁单元侧凸缘部71的厚度厚。另外,电磁铁单元侧凸缘部71的上下方向位置是在主触点侧可动触头23为释放状态且主触点机构2为断开状态时,在电磁铁单元侧凸缘部71与连结板部44c之间稍产生间隙的位置。另外,电磁铁单元侧凸缘部71的上下方向位置是在主触点侧可动触头23为接入状态且主触点机构2为闭合状态时,在电磁铁单元侧凸缘部71与连结板部44c之间产生充足的间隙的上下方向位置。
另外,辅助可动触头支承部件45是与辅助可动触头支承部46一起将插入部61、形成有多个凹部64的凸缘部62和形成有多个电磁铁单元侧凹部73的电磁铁单元侧凸缘部71通过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成形而一体地形成的。
根据这样构成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与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同样,主触点机构收纳室A内的异物从主触点机构收纳室A要经由分隔壁10的贯通孔10a向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侵入时,能够利用异物侵入防止机构60防止其侵入。
具体来说,由于异物侵入防止机构60的插入部61进入分隔壁的贯通孔10a内,所以异物通过贯通孔10a向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的侵入首先被插入部61阻止。
即使这样仍然通过插入部61与贯通孔10a之间的间隙向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侵入的异物,被设置于凸缘部62的分隔壁10侧的面(上表面)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凹部64捕获。因此,能够更有效地阻止异物附着于位于比凹部64靠下侧的位置的辅助触点侧可动触头43和辅助触点侧固定触头41、42。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中,用平板状的凸缘部62捕获异物,与此不同,在第三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中,能够用多个凹部64捕获异物,因此能够提高异物的捕获能力。
另外,由于从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内经由贯通孔10a侵入到主触点机构收纳室A内的异物也被多个凹部64捕获,所以能够有效地阻止异物附着于主触点侧可动触头23和主触点侧固定触头21、22。
另外,从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内通过连结板部44c的贯通孔44d和上部磁轭8的贯通孔8a侵入到可动柱塞收纳室C内的异物,被电磁铁单元侧异物侵入防止机构70防止其侵入。
具体来说,从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内通过连结板部44c的贯通孔44d和上部磁轭8的贯通孔8a侵入到可动柱塞收纳室C内的异物,被电磁铁单元侧凸缘部71的厚度阻止其行进。另外,即使异物行进,也被多个电磁铁单元侧凹部73捕获。由此,能够阻止该异物F侵入到可动柱塞收纳室C内。
另外,相反地,从可动柱塞收纳室C内通过上部磁轭8的贯通孔8a和连结板部44c的贯通孔44d侵入到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内的异物F也被电磁铁单元侧异物侵入防止机构70阻止其侵入。具体来说,该异物F被多个电磁铁单元侧凹部73捕获。
另外,第三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中,也可以将电磁接触器1横过来以主触点机构收纳室A、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和可动柱塞收纳室C朝向水平方向的方式设置。
在这种情况下,异物侵入防止机构60也能够防止异物从主触点机构收纳室A经由贯通孔10a侵入到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以及异物从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经由贯通孔10a侵入到主触点机构收纳室A。
另外,在这种情况下,电磁铁单元侧异物侵入防止机构70也能够防止异物从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经由连结板部44c的贯通孔44d和上部磁轭8的贯通孔8a向可动柱塞收纳室C侵入以及异物从可动柱塞收纳室C经由上部磁轭8的贯通孔8a和连结板部44c的贯通孔44d向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侵入。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7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图7中,对与图1~图3所示的部件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有时适当省略其说明。
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其基本结构与图1~图3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相同,但异物侵入防止机构60和电磁铁单元侧异物侵入防止机构70的结构不同。
即,第四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的异物侵入防止机构6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同样,包括设置于辅助可动触头支承部件45的辅助可动触头支承部46的上表面,进入到分隔壁10的贯通孔10a内的圆筒状的插入部61。另外,异物侵入防止机构60包括在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内从插入部61向与连结轴34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水平方向)的外侧突出的圆板状的凸缘部62。
但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的异物侵入防止机构6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不同,包括异物侵入防止辅助部65,其以由从分隔壁10的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侧的面(下表面)在连结轴34的延伸方向(下方向)上延伸的圆筒状的突出部66和从突出部66的前端向贯通孔10a去平行于分隔壁10延伸的板部67覆盖凸缘部62的外侧的方式形成。
在此,凸缘部62的半径比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的凸缘部62的半径小。
另外,异物侵入防止辅助部65的板部67以覆盖凸缘部62的下侧的方式形成,但在板部67的中央部形成有辅助可动触头支承部件45可插通的贯通孔67a。
凸缘部62的上下方向的位置是在主触点侧可动触头23为释放状态且主触点机构2为断开状态时,在凸缘部62与分隔壁10之间产生充足的间隙并且在凸缘部62与板部67之间稍产生间隙的位置。另外,凸缘部62的上下方向位置是在主触点侧可动触头23为接入状态且主触点机构2为闭合状态时,在凸缘部62与分隔壁10之间稍产生间隙的上下方向位置。
另外,第四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的电磁铁单元侧异物侵入防止机构7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同样,包括从辅助可动触头支承部件45的辅助可动触头支承部46的下端部在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内向与连结轴34延伸的方向正交的外侧(水平方向)突出的圆板状的电磁铁单元侧凸缘部71。
但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的电磁铁单元侧异物侵入防止机构7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不同,包括电磁铁单元侧异物侵入防止辅助部74,其以由从连结板部44c(电磁铁单元侧分隔壁)的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侧的面(上表面)在连结轴34的延伸方向(上方向)上延伸的圆筒状的电磁铁单元侧突出部75和从电磁铁单元侧突出部75的前端向连结板部44c的贯通孔44d去平行于连结板部44c延伸的电磁铁单元侧板部76覆盖电磁铁单元侧凸缘部71的外侧的方式形成。
在此,电磁铁单元侧凸缘部71的半径比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的电磁铁单元侧凸缘部71的半径小。
另外,电磁铁单元侧异物侵入防止辅助部74的电磁铁单元侧板部76以覆盖电磁铁单元侧凸缘部71的上侧的方式形成,但在电磁铁单元侧板部76的中央部形成有辅助可动触头支承部件45可插通的贯通孔76a。
另外,电磁铁单元侧凸缘部71的上下方向的位置是在主触点侧可动触头23为释放状态且主触点机构2为断开状态时,在电磁铁单元侧凸缘部71与连结板部44c之间稍产生间隙并且在电磁铁单元侧凸缘部71与电磁铁单元侧板部76之间产生充足的间隙的位置。另外,电磁铁单元侧凸缘部71的上下方向的位置是在主触点侧可动触头23为接入状态且主触点机构2为闭合状态时,在电磁铁单元侧凸缘部71与连结板部44c之间产生充足的间隙并且在电磁铁单元侧凸缘部71与电磁铁单元侧板部76之间稍产生间隙的位置。
另外,辅助可动触头支承部件45是与辅助可动触头支承部46一起将插入部61、凸缘部62和电磁铁单元侧凸缘部71通过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成形而一体地形成的。
另外,分隔壁10是包含异物侵入防止辅助部65地通过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成形而一体地形成的。
而且,辅助固定触头支承部件44是与一侧固定部44a、另一侧固定部44b和连结板部44c一起、包含电磁铁单元侧异物侵入防止辅助部74地一体地形成的。
根据这样构成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与第一~第三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同样,主触点机构收纳室A内的异物从主触点机构收纳室A要经由分隔壁10的贯通孔10a向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侵入时,能够利用异物侵入防止机构60防止其侵入。
具体来说,由于异物侵入防止机构60的插入部61进入分隔壁的贯通孔10a内,所以异物通过贯通孔10a向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的侵入首先被插入部61阻止。
即使这样仍然通过插入部61与贯通孔10a之间的间隙向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侵入的异物,被凸缘部62的上表面捕获。另外,从凸缘部62的上表面落下的异物被异物侵入防止辅助部65捕获。因此,能够进一步有效地阻止异物附着于辅助触点侧可动触头43和辅助触点侧固定触头41、42。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中,用平板状的凸缘部62捕获异物,与此不同,在第四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中,用异物侵入防止辅助部65捕获从凸缘部62的上表面落下的异物,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异物的捕获能力。
另外,由于从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内经由贯通孔10a侵入到主触点机构收纳室A内的异物也被凸缘部62和异物侵入防止辅助部65捕获,所以能够进一步有效地阻止异物附着于主触点侧可动触头23和主触点侧固定触头21、22。
另外,从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内通过连结板部44c的贯通孔44d和上部磁轭8的贯通孔8a侵入到可动柱塞收纳室C内的异物,被电磁铁单元侧异物侵入防止机构70防止其侵入。
具体来说,从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内通过连结板部44c的贯通孔44d和上部磁轭8的贯通孔8a侵入到可动柱塞收纳室C内的异物,首先被电磁铁单元侧异物侵入防止辅助部74阻止其行进。另外,即使异物行进,也被电磁铁单元侧凸缘部71捕获。由此,能够阻止该异物侵入到可动柱塞收纳室C内。
另外,相反地,从可动柱塞收纳室C内通过上部磁轭8的贯通孔8a和连结板部44c的贯通孔44d侵入到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内的异物F也被电磁铁单元侧异物侵入防止机构70阻止其侵入。具体来说,该异物被电磁铁单元侧凸缘部71和电磁铁单元侧异物侵入防止辅助部74捕获。
另外,第四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中,也可以将电磁接触器1横过来以主触点机构收纳室A、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和可动柱塞收纳室C朝向水平方向的方式设置。
在这种情况下,异物侵入防止机构60也能够防止异物从主触点机构收纳室A经由贯通孔10a侵入到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以及异物从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经由贯通孔10a侵入到主触点机构收纳室A。
另外,在这种情况下,电磁铁单元侧异物侵入防止机构70也能够防止异物从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经由连结板部44c的贯通孔44d和上部磁轭8的贯通孔8a向可动柱塞收纳室C侵入以及异物从可动柱塞收纳室C经由上部磁轭8的贯通孔8a和连结板部44c的贯通孔44d向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侵入。
(第五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8~图10说明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图8~图10中,对与图1~图3所示的部件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有时适当省略其说明。
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其基本结构与图1~图3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相同,但异物侵入防止机构60和电磁铁单元侧异物侵入防止机构70的结构不同。
即,第五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的异物侵入防止机构6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同样,包括设置于辅助可动触头支承部件45的辅助可动触头支承部46的上表面,进入到分隔壁10的贯通孔10a内的圆筒状的插入部61。另外,异物侵入防止机构60包括在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内从插入部61向与连结轴34延伸的方向正交的外侧(水平方向)突出的圆板状的凸缘部62。
但是,第五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的异物侵入防止机构6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不同,包括:在分隔壁10的贯通孔10a的周围形成有凹部68a的分隔壁10的凹部形成部68;和从凸缘部62的外周缘向分隔壁10的凹部68a内去在连结轴34的延伸方向(上方向)上延伸的圆筒状的缘部69。凹部形成部68以在贯通孔10a的周围形成凹部68a的方式使分隔壁10凹陷。
在此,凸缘部62的半径比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的凸缘部62的半径小。
另外,凸缘部62的上下方向的位置是在主触点侧可动触头23为释放状态且主触点机构2为断开状态时,在凸缘部62与分隔壁10之间产生充足的间隙的位置。另外,凸缘部62的上下方向位置是在主触点侧可动触头23为接入状态且主触点机构2为闭合状态时,在凸缘部62与分隔壁10之间稍产生间隙的上下方向位置。
另外,缘部69的长度和分隔壁10的凹部68a的深度是在主触点侧可动触头23为释放状态且主触点机构2为断开状态以及主触点侧可动触头23为接入状态且主触点机构2为闭合状态时,缘部69和凹部68a彼此有重叠的区域的长度和深度。
另外,第五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的电磁铁单元侧异物侵入防止机构7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同样,包括从辅助可动触头支承部件45的辅助可动触头支承部46的下端部在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内向与连结轴34延伸的方向正交的外侧(水平方向)突出的圆板状的电磁铁单元侧凸缘部71。
但是,第五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的电磁铁单元侧异物侵入防止机构7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不同,包括:在连结板部44c(电磁铁单元侧分隔壁)的贯通孔44d的周围形成有凹部77a的连结板部44c的电磁铁单元侧凹部形成部77;和从电磁铁单元侧凸缘部71的外周缘向连结板部44c的凹部77a去在连结轴34的延伸方向(下方向)上延伸的电磁铁单元侧缘部78。电磁铁单元侧凹部形成部77以在连结板部44c的贯通孔44d的周围形成凹部77a的方式形成于连结板部44c的上表面。
在此,电磁铁单元侧凸缘部71的半径比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的电磁铁单元侧凸缘部71的半径小。
另外,电磁铁单元侧凸缘部71的上下方向的位置是在主触点侧可动触头23为释放状态且主触点机构2为断开状态时,在电磁铁单元侧凸缘部71与电磁铁单元侧凹部形成部77之间稍产生间隙的位置。另外,电磁铁单元侧凸缘部71的上下方向位置是在主触点侧可动触头23为接入状态且主触点机构2为闭合状态时,在电磁铁单元侧凸缘部71与电磁铁单元侧凹部形成部77之间产生充足的间隙的上下方向位置。
另外,电磁铁单元侧缘部78的长度和凹部77a的深度是在主触点侧可动触头23为释放状态且主触点机构2为断开状态以及主触点侧可动触头23为接入状态且主触点机构2为闭合状态时,电磁铁单元侧缘部78和凹部77a彼此有重叠的区域的长度和深度。
另外,辅助可动触头支承部件45是与辅助可动触头支承部46一起将插入部61、凸缘部62、缘部69、电磁铁单元侧凸缘部71和电磁铁单元侧缘部78通过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成形而一体地形成的。
另外,分隔壁10是包含凹部形成部68地通过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成形而一体地形成的。
而且,辅助固定触头支承部件44是与一侧固定部44a、另一侧固定部44b和连结板部44c一起、包含电磁铁单元侧凹部形成部77地一体地形成的。
根据这样构成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与第一~第四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同样,主触点机构收纳室A内的异物从主触点机构收纳室A要经由分隔壁10的贯通孔10a向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侵入时,能够利用异物侵入防止机构60防止其侵入。
具体来说,由于异物侵入防止机构60的插入部61进入分隔壁的贯通孔10a内,所以异物通过贯通孔10a向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的侵入首先被插入部61阻止。
即使这样仍然通过插入部61与贯通孔10a之间的间隙向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侵入的异物,被凸缘部62的上表面捕获。另外,由于存在从凸缘部62的外周缘在连结轴34延伸的方向(上方向)上延伸的圆筒状的缘部69,所以能够降低异物越过缘部69侵入到外侧的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内的可能性。而且,由于缘部69延伸至形成于分隔壁10的凹部68a内,所以缘部69和凹部68a存在重叠的区域,即使异物越过缘部69也被凹部68a捕获。另外,缘部69的长度和凹部68a的深度设定为在主触点侧可动触头23为释放状态且主触点机构2为断开状态以及主触点侧可动触头23为接入状态且主触点机构2为闭合状态时,缘部69和凹部68a彼此有重叠的区域的长度和深度。因此,不论主触点机构2处于断开状态还是闭合状态,都存在缘部69和凹部68a彼此重叠的区域,能够与主触点机构2的开闭状态无关地降低异物侵入到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内的可能性。因此,能够进一步有效地阻止异物附着于辅助触点侧可动触头43和辅助触点侧固定触头41、42。
另外,从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内经由贯通孔10a侵入到主触点机构收纳室A内的异物也能够被凹部68a和凸缘部62捕获,能够进一步有效地阻止异物附着于主触点侧可动触头23和主触点侧固定触头21、22。
另外,从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内通过连结板部44c的贯通孔44d和上部磁轭8的贯通孔8a侵入到可动柱塞收纳室C内的异物,被电磁铁单元侧异物侵入防止机构70防止其侵入。
具体来说,从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内通过连结板部44c的贯通孔44d和上部磁轭8的贯通孔8a侵入到可动柱塞收纳室C内的异物,首先被电磁铁单元侧凹部形成部77阻止其行进。另外,即使异物行进,该异物也被凹部77a捕获。另外,电磁铁单元侧缘部78的长度和凹部77a的深度设定为在主触点侧可动触头23为释放状态且主触点机构2为断开状态以及主触点侧可动触头23为接入状态且主触点机构2为闭合状态时,电磁铁单元侧缘部78和凹部77a彼此有重叠的区域的长度和深度。因此,不论主触点机构2处于断开状态还是闭合状态,都存在电磁铁单元侧缘部78和凹部77a彼此重叠的区域,能够与主触点机构2的开闭状态无关地降低异物侵入到可动柱塞收纳室C的可能性。
另外,相反地,从可动柱塞收纳室C内通过上部磁轭8的贯通孔8a和连结板部44c的贯通孔44d侵入到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内的异物F也被电磁铁单元侧异物侵入防止机构70阻止其侵入。具体来说,所述异物被电磁铁单元侧凸缘部71、电磁铁单元侧缘部78、电磁铁单元侧凹部形成部77和凹部77a阻止行进。
另外,第五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中,也可以将电磁接触器1横过来以主触点机构收纳室A、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和可动柱塞收纳室C朝向水平方向的方式设置。
在这种情况下,异物侵入防止机构60也能够防止异物从主触点机构收纳室A经由贯通孔10a侵入到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以及异物从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经由贯通孔10a侵入到主触点机构收纳室A。特别是,由于存在缘部69和凹部68a彼此重叠的区域,所以在将电磁接触器1横过来以主触点机构收纳室A、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和可动柱塞收纳室C朝向水平方向的方式设置的情况下异物侵入阻止效果较大。
另外,在这种情况下,电磁铁单元侧异物侵入防止机构70也能够防止异物从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经由连结板部44c的贯通孔44d和上部磁轭8的贯通孔8a向可动柱塞收纳室C侵入以及异物从可动柱塞收纳室C经由上部磁轭8的贯通孔8a和连结板部44c的贯通孔44d向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侵入。特别是,由于存在电磁铁单元侧缘部78和凹部77a彼此重叠的区域,所以在将电磁接触器1横过来以主触点机构收纳室A、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和可动柱塞收纳室C朝向水平方向的方式设置的情况下异物侵入阻止效果较大。
以上,对本发明的第一~第五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能够进行各种变更、改良。
例如,在第一~第五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中,电磁铁单元侧异物侵入防止机构70并不一定要设置。
另外,在第一~第五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中,异物侵入防止机构60只要能够防止异物从主触点机构收纳室A经由贯通孔10a侵入到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以及异物从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经由贯通孔10a侵入到主触点机构收纳室A即可,并不限定于例示的结构。
另外,在第一~第五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中,电磁铁单元侧异物侵入防止机构70只要能够防止异物从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经由连结板部44c的贯通孔44d和上部磁轭8的贯通孔8a向可动柱塞收纳室C侵入以及异物从可动柱塞收纳室C经由上部磁轭8的贯通孔8a和连结板部44c的贯通孔44d向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B侵入即可,并不限定于例示的结构。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中,凸缘部62和电磁铁单元侧凸缘部71分别形成为圆板状,但也可以为多边形板状、或椭圆形板状、或其他形状。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中,凸缘部62和电磁铁单元侧凸缘部71分别形成为圆板状,但也可以为多边形板状、或椭圆形板状、或其他形状。在这种情况下,外缘部63不限于圆环状,只要为与凸缘部62的外形相应的外周封闭的形状即可。另外,也可以在外缘部63的外周的一部分存在没有封闭的部位。另外,与外缘部63的形状同样,电磁铁单元侧外缘部72的形状也是这样的。
而且,在第三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中,凸缘部62和电磁铁单元侧凸缘部71分别形成为圆板状,但也可以为多边形板状、或椭圆形板状、或其他形状。另外,多个凹部64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圆环状。另外,多个电磁铁单元侧凹部73的形状也不限定于圆环状。
另外,在第四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中,凸缘部62和电磁铁单元侧凸缘部71分别形成为圆板状,但也可以为多边形板状、或椭圆形板状、或其他形状。在这种情况下,异物侵入防止辅助部65的突出部66的形状不限于圆环状,只要为与凸缘部62的外形相应的外周封闭的形状即可。也可以在突出部66的外周的一部分存在没有封闭的部位。另外,板部67的形状也做成与突出部66的形状相应的形状。另外,电磁铁单元侧异物侵入防止辅助部74的电磁铁单元侧突出部75的形状和电磁铁单元侧板部76的形状也是这样的。
另外,在第五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中,凸缘部62和电磁铁单元侧凸缘部71分别形成为圆板状,但也可以为多边形板状、或椭圆形板状、或其他形状。在这种情况下,缘部69不限于圆环状,只要为与凸缘部62的外形相应的外周封闭的形状即可。另外,也可以在缘部69的外周的一部分存在没有封闭的部位。另外,凹部68a的形状只要为缘部69可进入的形状即可。另外,电磁铁单元侧缘部78的形状也与缘部69的形状同样。另外,与凹部68a的形状同样,凹部77a的形状也是这样的。
附图标记说明
1 电磁接触器
2 主触点机构
3 电磁铁单元
4 辅助触点机构
5 收纳室
8 上部磁轭(磁轭)
8a 贯通孔
10 分隔壁
21、22 主触点侧固定触头
23 主触点侧可动触头
31 下部磁轭(磁轭)
33 可动柱塞
34 连结轴
41、42 辅助触点侧固定触头
43 辅助触点侧可动触头
44 辅助固定触头支承部件
44c 连结板部(电磁铁单元侧分隔壁)
44d 贯通孔
45 辅助可动触头支承部件
46 辅助可动触头支承部
60 异物侵入防止机构
61 插入部
62 凸缘部
63 外缘部
63a 凹部
64 凹部
65 异物侵入防止辅助部
66 突出部
67 板部
68 凹部形成部(分隔壁)
68a 凹部
69 缘部
70 电磁铁单元侧异物侵入防止机构
71 电磁铁单元侧凸缘部
72 电磁铁单元侧外缘部
73 电磁铁单元侧凹部
74 电磁铁单元侧异物侵入防止辅助部
75 电磁铁单元侧突出部
76 电磁铁单元侧板部
77 电磁铁单元侧凹部形成部(电磁铁单元侧分隔壁)
78 电磁铁单元侧缘部
A 主触点机构收纳室
B 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
C 可动柱塞收纳室。
Claims (17)
1.一种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收纳主触点机构的主触点机构收纳室,该主触点机构具有一对主触点侧固定触头和能够与该一对主触点侧固定触头接触/分离的主触点侧可动触头;
收纳辅助触点机构的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该辅助触点机构具有多对辅助触点侧固定触头和能够与该多对辅助触点侧固定触头接触/分离的多个辅助触点侧可动触头,以及支承所述辅助触点侧可动触头的辅助可动触头支承部件;和
电磁铁单元,其具有:经由连结轴与所述主触点侧可动触头和所述辅助可动触头支承部件连结的可动柱塞;和收纳所述可动柱塞的磁轭,
所述主触点机构收纳室和所述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由形成有供所述连结轴插通的贯通孔的分隔壁分隔开,
在所述贯通孔的周围设置有异物侵入防止机构,
所述异物侵入防止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辅助可动触头支承部件,进入所述分隔壁的所述贯通孔内的插入部;和在所述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内从所述插入部向与所述连结轴的延伸方向正交的外侧突出的凸缘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异物侵入防止机构包括从所述凸缘部的外周缘向所述分隔壁在所述连结轴的延伸方向上突出的外缘部,在该外缘部与所述插入部之间形成有凹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异物侵入防止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凸缘部的分隔壁侧的面的多个凹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异物侵入防止机构具有异物侵入防止辅助部,该异物侵入防止辅助部以由从所述分隔壁在所述连结轴的延伸方向上延伸的突出部和从该突出部的前端向所述贯通孔平行于所述分隔壁地延伸的板部覆盖所述凸缘部的外侧的方式形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异物侵入防止机构包括:在所述贯通孔的周围形成有凹部的所述分隔壁;和从所述凸缘部的外周缘向所述分隔壁的凹部在所述连结轴的延伸方向上延伸的缘部。
6.一种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收纳主触点机构的主触点机构收纳室,该主触点机构具有一对主触点侧固定触头和能够与该一对主触点侧固定触头接触/分离的主触点侧可动触头;
收纳辅助触点机构的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该辅助触点机构具有多对辅助触点侧固定触头和能够与该多对辅助触点侧固定触头接触/分离的多个辅助触点侧可动触头,以及支承所述辅助触点侧可动触头的辅助可动触头支承部件;和
电磁铁单元,其具有:经由连结轴与所述主触点侧可动触头和所述辅助可动触头支承部件连结的可动柱塞;和收纳所述可动柱塞的磁轭,
所述主触点机构收纳室和所述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由形成有供所述连结轴插通的贯通孔的分隔壁分隔开,
在所述贯通孔的周围设置有异物侵入防止机构,
在所述辅助触点机构与所述电磁铁单元之间具有形成有供所述连结轴插通的贯通孔的电磁铁单元侧分隔壁,
在所述电磁铁单元侧分隔壁的周围设置有电磁铁单元侧异物侵入防止机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异物侵入防止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辅助可动触头支承部件,进入所述分隔壁的所述贯通孔内的插入部;和在所述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内从所述插入部向与所述连结轴的延伸方向正交的外侧突出的凸缘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异物侵入防止机构包括从所述凸缘部的外周缘向所述分隔壁在所述连结轴的延伸方向上突出的外缘部,在该外缘部与所述插入部之间形成有凹部。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异物侵入防止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凸缘部的分隔壁侧的面的多个凹部。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异物侵入防止机构具有异物侵入防止辅助部,该异物侵入防止辅助部以由从所述分隔壁在所述连结轴的延伸方向上延伸的突出部和从该突出部的前端向所述贯通孔平行于所述分隔壁地延伸的板部覆盖所述凸缘部的外侧的方式形成。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异物侵入防止机构包括:在所述贯通孔的周围形成有凹部的所述分隔壁;和从所述凸缘部的外周缘向所述分隔壁的凹部在所述连结轴的延伸方向上延伸的缘部。
12.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磁铁单元侧异物侵入防止机构包括电磁铁单元侧凸缘部,其设置于所述辅助可动触头支承部件,在所述辅助触点机构收纳室向与所述连结轴的延伸方向正交的外侧突出。
13.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磁铁单元侧分隔壁由载置于所述磁轭、将支承所述辅助触点侧固定触头的辅助固定触头支承部件连结的连结板部构成。
14.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磁铁单元侧异物侵入防止机构包括从所述电磁铁单元侧凸缘部的外周缘向所述电磁铁单元侧分隔壁在所述连结轴的延伸方向上突出的电磁铁单元侧外缘部。
15.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磁铁单元侧异物侵入防止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电磁铁单元侧凸缘部的所述电磁铁单元侧分隔壁侧的面的多个电磁铁单元侧凹部。
16.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磁铁单元侧异物侵入防止机构具有电磁铁单元侧异物侵入防止辅助部,该电磁铁单元侧异物侵入防止辅助部以由从所述电磁铁单元侧分隔壁在所述连结轴的延伸方向上延伸的电磁铁单元侧突出部和从该电磁铁单元侧突出部的前端向所述电磁铁单元侧分隔壁的贯通孔平行于所述电磁铁单元侧分隔壁地延伸的电磁铁单元侧板部覆盖所述电磁铁单元侧凸缘部的外侧的方式形成。
17.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磁铁单元侧异物侵入防止机构包括:在所述电磁铁单元侧分隔壁的贯通孔的周围形成有凹部的所述电磁铁单元侧分隔壁;和从所述电磁铁单元侧凸缘部的外周缘向所述电磁铁单元侧分隔壁的凹部在所述连结轴的延伸方向上延伸的电磁铁单元侧缘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034744A JP6705207B2 (ja) | 2016-02-25 | 2016-02-25 | 電磁接触器 |
JP2016-034744 | 2016-02-25 | ||
PCT/JP2017/003185 WO2017145655A1 (ja) | 2016-02-25 | 2017-01-30 | 電磁接触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924788A CN107924788A (zh) | 2018-04-17 |
CN107924788B true CN107924788B (zh) | 2019-09-20 |
Family
ID=596863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02532.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924788B (zh) | 2016-02-25 | 2017-01-30 | 电磁接触器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446348B2 (zh) |
EP (1) | EP3422384A4 (zh) |
JP (1) | JP6705207B2 (zh) |
CN (1) | CN107924788B (zh) |
WO (1) | WO201714565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274229B2 (ja) * | 2016-01-27 | 2018-02-07 |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 接点装置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接触器 |
JP6705207B2 (ja) * | 2016-02-25 | 2020-06-03 |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 電磁接触器 |
US10950402B2 (en) * | 2017-10-17 | 2021-03-16 | Solarbos, Inc. | Electrical contactor |
US10825631B2 (en) * | 2018-07-23 | 2020-11-03 | Te Connectivity Corporation | Solenoid assembly with decreased release time |
EP3742460A1 (en) | 2019-05-21 | 2020-11-25 |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 High-voltage dc relay |
USD944748S1 (en) * | 2020-02-27 | 2022-03-01 | Albright International Limited | Contactor |
JP7253511B2 (ja) * | 2020-03-11 | 2023-04-06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電磁継電器 |
FR3151009A1 (fr) * | 2023-07-11 | 2025-01-17 | Vitesco Technologies | Procede de detection d’un etat de contact d’un contacteur de demarrage d’un vehicule automobile |
CN119480557A (zh) * | 2025-01-15 | 2025-02-18 | 浙江东亚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预充直流接触器及其使用方法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414832A (en) * | 1987-07-09 | 1989-01-19 | Toshiba Corp | Electrode consumption rate measuring device for power breaker |
CN1291341A (zh) * | 1998-12-04 | 2001-04-11 | 施耐德电器工业公司 | 机电接触器 |
CN201629271U (zh) * | 2010-04-09 | 2010-11-10 | 浙江环方汽车电器有限公司 | 电磁开关 |
JP2013232340A (ja) * | 2012-04-27 | 2013-11-14 | Fuji Electric Co Ltd | 電磁開閉器及びその接点位置調整方法 |
CN104221116A (zh) * | 2012-06-08 | 2014-12-17 |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 电磁接触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951133A (en) * | 1954-01-11 | 1960-08-30 | Cutler Hammer Inc | Hermetically sealed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s and the like |
DE2407057C3 (de) | 1974-02-14 | 1979-04-26 | Siemens Ag, 1000 Berlin Und 8000 Muenchen | Elektromagnetisches Schaltgerät |
WO2008033349A2 (en) | 2006-09-11 | 2008-03-20 | Gigavac, Inc. | Sealed contactor |
US8232499B2 (en) * | 2009-11-18 | 2012-07-31 |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 Contactor assembly for switching high power to a circuit |
JP5856426B2 (ja) * | 2011-10-07 | 2016-02-09 |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 接点装置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接触器 |
JP6590273B2 (ja) | 2015-04-13 | 2019-10-16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接点装置および電磁継電器 |
JP6274229B2 (ja) * | 2016-01-27 | 2018-02-07 |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 接点装置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接触器 |
JP6705207B2 (ja) * | 2016-02-25 | 2020-06-03 |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 電磁接触器 |
JP6146504B1 (ja) * | 2016-03-10 | 2017-06-14 |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 電磁接触器 |
CN108292575A (zh) * | 2016-06-14 | 2018-07-17 |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 触点装置和利用其的电磁接触器 |
JP6176364B1 (ja) * | 2016-06-14 | 2017-08-09 |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 接点装置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接触器 |
JP6260677B1 (ja) * | 2016-12-02 | 2018-01-17 |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 電磁接触器 |
JP6332480B1 (ja) * | 2017-01-11 | 2018-05-30 |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 電磁接触器 |
JP6191794B1 (ja) * | 2017-02-10 | 2017-09-06 |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 接点装置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接触器 |
USD826869S1 (en) * | 2017-04-14 | 2018-08-28 |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 Ltd. |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
-
2016
- 2016-02-25 JP JP2016034744A patent/JP6705207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7
- 2017-01-30 WO PCT/JP2017/003185 patent/WO2017145655A1/ja unknown
- 2017-01-30 EP EP17756097.6A patent/EP3422384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7-01-30 CN CN201780002532.0A patent/CN107924788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8
- 2018-01-23 US US15/878,014 patent/US10446348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414832A (en) * | 1987-07-09 | 1989-01-19 | Toshiba Corp | Electrode consumption rate measuring device for power breaker |
CN1291341A (zh) * | 1998-12-04 | 2001-04-11 | 施耐德电器工业公司 | 机电接触器 |
CN201629271U (zh) * | 2010-04-09 | 2010-11-10 | 浙江环方汽车电器有限公司 | 电磁开关 |
JP2013232340A (ja) * | 2012-04-27 | 2013-11-14 | Fuji Electric Co Ltd | 電磁開閉器及びその接点位置調整方法 |
CN104520958A (zh) * | 2012-04-27 | 2015-04-15 |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 电磁开关及其触点位置调整方法 |
CN104221116A (zh) * | 2012-06-08 | 2014-12-17 |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 电磁接触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705207B2 (ja) | 2020-06-03 |
JP2017152264A (ja) | 2017-08-31 |
EP3422384A1 (en) | 2019-01-02 |
WO2017145655A1 (ja) | 2017-08-31 |
US20180158635A1 (en) | 2018-06-07 |
US10446348B2 (en) | 2019-10-15 |
EP3422384A4 (en) | 2019-08-21 |
CN107924788A (zh) | 2018-04-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924788B (zh) | 电磁接触器 | |
KR101890848B1 (ko) | 접점 장치 및 이것을 사용한 전자 접촉기 | |
CN104704594B (zh) | 电磁接触器 | |
CN103155084B (zh) | 电磁接触器 | |
CN103238198B (zh) | 电磁接触器 | |
JP4775392B2 (ja) | 接点装置 | |
US10755883B2 (en) | Electromagnetic relay | |
CN103477411A (zh) | 电磁接触器 | |
KR20150016487A (ko) | 전자 접촉기 | |
CN104704597B (zh) | 电磁开闭器 | |
JP6237916B2 (ja) | 電磁接触器 | |
CN107851543A (zh) | 电磁接触器 | |
CN104704596B (zh) | 电磁开闭器 | |
JP2008293941A (ja) | スイッチ装置 | |
WO2020148995A1 (ja) | リレー | |
CN104282494B (zh) | 接点装置和使用它的电磁接触器 | |
JP7259669B2 (ja) | 電磁接触器 | |
JP2023025410A (ja) | 電磁接触器 | |
JP2021114451A (ja) | 電磁接触器 | |
CN104704593B (zh) | 电磁接触器 | |
JP2013246871A (ja) | 接点装置 | |
JP2010170793A (ja) | 電磁リレー | |
CN112470244A (zh) | 电磁继电器 | |
JP2009087906A (ja) | スイッチ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920 Termination date: 20210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