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783C - 发射/接收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发射/接收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8783C CN1078783C CN97114072A CN97114072A CN1078783C CN 1078783 C CN1078783 C CN 1078783C CN 97114072 A CN97114072 A CN 97114072A CN 97114072 A CN97114072 A CN 97114072A CN 1078783 C CN1078783 C CN 1078783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utput
- signal
- controller
- transmission
- gai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01Q21/0006—Particular feeding systems
- H01Q21/0025—Modular array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3/0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 H01Q3/26—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 H01Q3/28—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varying the amplitude
Landscapes
- Monitoring And Testing Of Transmission In General (AREA)
- Control Of Amplification And Gain Control (AREA)
- Transceivers (AREA)
- Transmitters (AREA)
Abstract
一种发射/接收设备包括一个发射部分,一个接收部分和一个控制器:发射部分包括一个放大发射信号增益的增益放大器,放大增益放大器输出量的功率放大器,和自功率放大器输出量中提取发射监视信号的发射监视信号提取器;接收部分包括一个将发射监视信号提取器输出量耦合至接收信号的耦合器,低噪声放大器和分离器,以及控制器包括至少一个用于控制增益放大器的增益控制器。该设备能在宽阔范围内控制发射输出量。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合于使用多址联接方案的CDMA(码分多址)的发射/接收设备,以及具体地涉及移动无线通信设备所用基于CDMA的发射/接收设备的发射输出控制。
对于移动无线通信的发射方案,最近人们将注意力放在频率使用效率上优越的扩展频谱CDMA系统。此系统已在某些领域付诸实施,并且是基地台与众多本地台之间无线通信用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FPLMTS:未来公众陆上移动通信系统)的有实力的候选产品。
CDMA设计成基于独特高速码将每台的无线电波扩展开。具体地说,发送台在同一时间点和同一频带内在不同通信信道内发送基于不同扩展码的信号,同时每个接收台根据分配给它的扩展码只检收通信信道中发送给该台的信息信号。
其它多址联接方案包括在时隙基础上发射多输入信道信号的TDMA(时分多址)系统及通过分配不同载波频率同时地和分别地发射多输入信道信号的FDMA(频分多址)系统。
在这些多址联接方案中,为达到有效发射,其中资源以电功率为基础的CDMA系统要求能在宽阔范围内对发射输出连续地控制(具体地说,对本地台是80dB范围)。也即,要求本地台控制它们的发射输出以使基地台接收到的所有信号电平都相同。
图22是显示一个典型CDMA终端设备配置的框图。CDMA终端70包括一个编码解码器41,一个声码器42,一个微处理器(MPU)43,一个编码器/解码器44A,一个数字复用器/去数字复用器44B,一个扩展器/调制器45,一个发射机/接收机46,一个天线47,及一个去扩展器/解调器48。
编码解码器41将进入终端的模拟音频信号转换为数字数据,也即实行码转换,及声码器42确定输入信号的负载量(速率),也即在发送模式中它确定由编码解码器41提供的数字音频数据的负载量并将结果发送给微处理器43,它将很快加以解释,同时在接收模式中它根据由微处理器43提供的负载量处理音频数据并将所得的音频信号作为终端输出发送出去。
微处理器(MPU)43建立和解除呼叫,及编码器/解码器44A将数据编码和解码以及具体地在解码时它将由数字复用器/去数字复用器44B提供的数据(符号)作为接收数据送出。
数字复用器/去数字复用器44B包括一个数字复用部分和一个去数字复用部分,其中数字复用部分用于重新安排信号顺序和根据时间重排原理恢复故障信息,从而改善发射路径中的信号质量,及去数字复用部分用于根据规定的时间参考值(时标)重新安排来自去扩展器/解调器48的输出以恢复信号的原有顺序,这很快将加以解释。扩展器/调制器45将所编码的发射数据扩展和调制。
发射机/接收机46实现通过天线47向/自基地台(未示出)发送和接收信息的过程,这将很快加以解释,以及它包括一个发射部分46A,一个DUP46B,和一个接收部分46C。
发射部分46A根据由去扩展器/解调器48提供的发射增益控制信号为对基地台的发射完成扩展器/调制器45输出的频率放大过程,这将很快加以解释。DUP46B实现分支过程:将发射部分46A输出作为发射输出送至天线47,及将由天线47引入的无线电波作为接收输入送至接收部分46C。
接收部分46C实现来自基地台的无线电波的放大过程。天线47接收由基地台通过无线通信路径(未示出)发射来的无线电波,并发射由终端以无线电波形式提供的信号。去扩展器/解调器48实现解调过程从而将扩展编码数据转换回为原始数据,并根据来自基地台的信息为发射部分46A产生发射增益控制信号。
当如上所描述地安排由CDMA终端70向基地台发射信号时,编码解码器41将音频信号数字化为数字数据及声码器42确定数字音频数据的负载量(速率)。微处理器43建立一个呼叫,编码器/解码器44A将音频数据编码,及数字复用器/去数字复用器44B的数字复用部分将信号顺序重新安排。
扩展器/调制器45实现数字复用器/去数字复用器44B输出的调制和扩展过程,及发射部分46A根据由去扩展器/解调器48提供的发射增益控制信号为对基地台的发射实现频率放大过程。DUP46B将所得发射输出以无线电波形式送至天线47以供发射。
当接收来自基地台的信号时,接收部分46C通过DUP 46B接收来自天线47的无线电波并放大该接收信号,去扩展器/解调器48实现解调和去扩展过程,及数字复用器/去数字复用器44B的去数字复用部分恢复信号原有顺序。编码器/解码器44A将接收信号解码,及微处理器43将信号控制和自接收数据中提取音频数据和显示/控制数据。声码器42根据传送负载量将音频数据进行处理,及编码解码器41将音频数据转换回为作为CDMA终端70输出的待传送的模拟音频信号。
图23是显示典型发射机/接收机配置的框图。发射机/接收机50包括一个包含一个增益放大器20、功率放大器21、发射监视信号提取器22和发射滤波器23在内的发射部分50A及一个包含一个接收滤波器28、低噪声放大器29、一个环行器26和一个天线27在内的接收部分50B。发射监视信号提取器22的输出一部分通过检测电路24和控制器25反馈至增益放大器20。
天线27通过无线通信路径(未示出)向/自其它无线通信设备发射和接收信号,及环行器26循环地将来自发射部分50A的发射输出送至天线27及将来自天线27的接收输入送至接收部分50B。
增益放大器20在控制器25控制下将发射信号的增益加以放大,这将很快解释,功率放大器(PA)21将增益放大器20输出放大,及发射监视信号提取器22自功率放大器21输出中提取发射监视信号。
发射滤波器23对发射监视信号提取器22输出施加频带约束,及频带受约束的发射输出由环行器26送至天线27供发射用。
检测电路24对由发射监视信号提取器22提取的发射监视信号进行检测,及控制器25将所得检测电路24的DC信号与规定的参考电平比较并控制增益放大器20的增益以使被放大输出位于一定范围内。基于所提取发射监视信号对增益放大器20的反馈,天线27上的发射输出具有恒定幅值。
接收滤波器28对由天线27通过环行器26提供的接收输入施加频带约束,及低噪声放大器29将由接收滤波器28送出的接收信号放大。
当如图23中所示配置地由发射机/接收机50发射信号时,发射信号由增益放大器20放大,其输出进一步由功率放大器21放大。发射监视信号提取器22自放大的发射信号中提取发射监视信号,这一信号由检测电路24所检测,及控制器25控制放大增益以使发射信号幅值位于一定范围内。发射滤波器23对发射信号施加频带约束,以及所得发射输出由环行器26送至天线27供发射用。
当接收信号时,天线27接收通过无线通信路径送来的无线电波,接收输入由环行器26送至接收滤波器28,后者对信号施加频带约束,以及低噪声放大器29将所得接收信号放大。
然而,发射机/接收机50的检测电路24一般最多具有20dB的检测范围。虽然此检测范围被认为对固定发射输出功率的情况和切换发射输出功率的情况是够用的,但当试图将该电路用于补偿阴影(无线电波被建筑物挡断等)和多路经定相(无线电波和反射的无线电波的干扰)及当移动通信中通信距离变化时,该电路就具有缺陷。具体地说,当在CDMA方案中发射输出是由各台共享的资源时,要求控制范围宽至80dB,因此该电路无法解决上述不同无线电波干扰问题。
此外,由于发射部分50A输出受限制,当扩充发射输出的控制范围时检测电平的低端将会出问题。检测电路24输入端信号电平的下降将导致检测电压的跌落和发射监视信号淹没在噪声中,因而使检测失败。
考虑到前面的现有技术缺陷,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个通过在接收部分内放大弱小发射监视信号从而能在宽阔范围内控制发射输出的发射/接收设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体现在一个发射/接收设备内,该设备包括一个发射部分,一个接收部分和一个控制器:其中发射部分包括一个将发射信号可变地放大的增益放大器,将增益放大器输出放大的功率放大器,和从由功率放大器产生的发射信号中提取发射监视信号的发射监视信号提取器;接收部分包括一个将发射监视信号提取器输出耦合至接收信号的耦合器,将耦合器输出放大的低噪声放大器,和将低噪声放大器输出分离的分离器;以及控制器包括至少一个根据规定的控制参考值和分离器输出20控制增益放大器的增益控制器。
就是说,本发明的发射/接收设备在操作中当信号在接收部分中放大之后将发射信号反馈回去,其优点在于发射输出的控制范围可以扩充而使电路规模的增加最小,同时设备的处理能力得到显著改善。
本发明的发射/接收设备包括一个可变衰减器和一个可变衰减控制器:其中可变衰减器插入于发射监视信号提取器与耦合器之间的路径中和适用于将发射监视信号可变地衰减;以及可变衰减控制器根据发射信号电平控制可变衰减器的衰减度。
本发明的发射/接收设备的可变衰减控制器设计成在高发射信号电平的第一模式中增加可变衰减器的衰减度或在低发射信号电平的第二模式中减小可变衰减器的衰减度。
也即,本发明的发射/接收设备所具有的可变衰减器位于发射监视信号提取器与耦合器之间并能切换衰减度以便当发射信号电平高时衰减度高或当发射信号电平低时衰减度低或等于零,其优点在于发射输出的控制范围可以扩充而使电路规模的增加最小,同时接收部分的放大过程可具有高效率。
本发明的发射/接收设备包括一个第一选择开关,一个第二选择开关和一个开关控制器;其中第一选择开关插入于发射监视信号提取器与耦合器之间的路径中并适用于根据发射信号电平选择性地传送发射监视信号;第二选择开关插入于分离器与增益放大器之间的路径中并适用于选择性地将分离器输出或第一选择开关输出传送给增益控制器;以及开关控制器包含在控制器内并适用于在高发射信号电平的第一模式中操作第一选择开关以使其输出送至第二选择开关和操作第二选择开关以使其输入端接收第一选择开关输出,或者适用于在低发射信号电平的第二模式中操作第一选择开关以使其输出送至耦合器和操作第二选择开关以使其输入端接收分离器输出。
也即,本发明的发射/接收设备具有位于发射监视信号提取器与耦合器之间的第一选择开关和位于分离器与增益控制器之间的第二选择开关以便在高发射信号电平的第一模式中使发射信号越过接收部分反馈至增益控制器或者在低发射信号电平的第一模式中和需要放大时使发射信号在在由接收部分将其放大之后反馈至增益控制器,从而能扩充发射输出的控制范围而使电路规模的增加最小和使接收部分的功耗最小,以及这对灵活的系统配置发挥显著作用。
本发明的发射/接收设备包括一个分配器,一个选择器和一个选择器控制器:其中分配器插入于发射监视信号提取器与耦合器之间的路径中并适用于按规定比例分配发射监视信号;选择器选择性地将分离器输出或分配器输出送至增益控制器;以及选择器控制器包含在控制器内并适用于在高发射信号电平的第一模式中控制选择器以选择分配器输出或者适用于在低发射信号电平的第二模式中选择分离器输出。
也即,本发明的发射/接收设备具有位于发射监视信号提取器与耦合器之间的分配器和位于分离器和增益控制器之间的选择器以便在高发射信号电平的第一模式中由选择器选择分配器输出并越过接收部分将其反馈至增益控制器,或者在低发射信号电平的第二模式中由选择器选择分离器输出并在由接收部分将其放大之后将其反馈至增益控制器,从而能扩充发射输出的控制范围而使电路规模的增加最小和选择高质量发射监视信号,以及这对提高设备性能发挥显著作用。
本发明的发射/接收设备包括一个用于检测发射监视信号和将检测的输出送至增益控制器的检测电路。
本发明的发射/接收设备包括一个位于分离器输出端并适用于对发射信号施加频带约束的滤波器。
本发明的发射/接收设备包括一个插入于分离器与增益控制器之间并适用于对接收信号施加频带约束的滤波器。
就是说,本发明的发射/接收设备在由接收部分将发射信号放大之后将其反馈回去,其优点在于可扩充发射输出的控制范围而使电路规模的增加最小,因此设备的处理能力显著地提高了。
图1是显示基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发射/接收设备配置的方框图;
图2用于解释第一实施例的发射部分中的发射信号电平;
图3用于解释第一实施例的接收部分中的发射信号电平;
图4用于解释基于第一实施例的发射频带和接收频带;
图5是显示基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发射/接收设备配置的方框图;
图6用于解释由第二实施例的可变衰减器实现的发射监视信号衰减度;
图7是显示第二实施例的控制器内部配置的框图;
图8(a)和8(b)是用于解释第二实施例的控制器细节的图;
图9(a)和9(b)是用于解释第二实施例的控制器细节的图;
图10是用于解释基于第二实施例的增益控制器的控制定时和可变衰减器的切换的图;
图11是显示基于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发射/接收设备配置的框图;
图12是用于解释由第三实施例的第一和第二选择开关提供的发射监视信号的图;
图13是显示第三实施例的控制器内部配置的框图;
图14是显示基于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发射/接收设备配置的框图;
图15是显示第四实施例的选择控制系统的内部配置的框图;
图16用于解释由第四实施例的控制器产生的发射输出电平;
图17显示第四实施例的选择控制系统中比较器的切换操作具体例子;
图18是显示基于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发射/接收设备配置的框图;
图19是显示第五实施例的选择控制系统内部配置的框图;
图20是显示基于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发射/接收设备配置的框图;
图21是显示第六实施例的控制器内部配置的框图;
图22是显示一般CDMA终端设备的配置的框图;以及
图23是显示一般发射/接收设备的配置的框图。
现参照附图解释本发明的实施例。
(a)第一实施例:
图1显示基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发射/接收设备配置。图中发射/接收设备60包括一个包含一个增益放大器1、功率放大器2、发射监视信号提取器3和发射滤波器4在内的发射部分60A,一个包含一个第一接收滤波器5、耦合器6、低噪声放大器7、分离器8和第二接收滤波器9在内的接收部分60B,一个环行器12,一个天线13以及串联地接于分离器8与增益放大器1之间的滤波器14、检测电路10和控制器11。发射监视信号提取器3接至耦合器6。
在这些电路部分中,增益放大器1、功率放大器2、发射监视信号提取器3、发射滤波器4、第一接收滤波器5、低噪声放大器(接收信号放大电路)7、环行器12和天线13与增益放大器20、功率放大器21、发射监视信号提取器22、发射滤波器23、接收滤波器28、低噪声放大器29、环行器26和天线27的功能完全相同,因此它们的详细解释将予省略。
耦合器6通过第一接收滤波器5接收到接收信号,并将该接收信号与发射监视信号提取器3输出相耦合。分离器8将低噪声放大器7输出分离出来,其中一个分离出的输出用于控制发射输出。位于分离器输出端的第二接收滤波器9对发射信号施加频带约束,从而自发射信号与接收信号的混合信号中提取出接收信号。
位于分离器8与增益控制器11A之间的滤波器14对接收信号施加频带约束,从而自发射信号与接收信号的混合信号中提取出发射信号,这将很快加以解释。
这些滤波器的频带设置如图4中所示。具体地说,发射频带是如A所标示的自1850MHz至1910MHz,及接收频带是如B所标示的自1930MHz至1990MHz。滤波器14和第二接收滤波器根据这些特性分别对发射信号和接收信号实现频带约束。
根据滤波器14和第二接收滤波器9的不同频带,发射部分60A可用混合信号的形式为接收部分60B放大发射信号,并同时提取出接收信号。
检测电路10对自分离器8通过滤波器14接收的发射监视信号进行检测,并将所得DC信号送至增益控制器11A。
有一个自外部提供的规定控制参考值(输出设置信号)并具有一个增益控制器11A的控制器11根据控制参考值和分离器8输出对增益放大器1进行控制。
具体地说,由基地台为每一本地台提供控制参考值,及增益控制器11A对增益放大器1进行控制,例如当发射输出为5dB时来自接收部分60B的反馈信号调整至5dB,或当发射输出为10dB时,反馈信号调整至10dB。
在如图1中所示地配置和描述的此实施例的发射/接收设备60中,发射信号在发射部分60A中先由增益放大器1放大接着由功率放大器2放大,及由发射监视信号提取器3提取发射监视信号。发射监视信号由接收部分60B中的耦合器6耦合至接收信号,然后在由低噪声放大器7放大之后由分离器8分离出来。
由分离器8所分离的发射监视信号被滤波器14加上频带约束并由检测电路10检测为DC信号。增益控制器11A根据来自检测电路10的DC信号和规定的控制信号产生一个控制电压并用它控制增益放大器1。
在此情况下,如果具有-60dB的低输出电平的发射信号输入发射部分60A,则经过增益放大器1和功率放大器2放大的信号中由发射监视信号提取器3提取出发射监视信号用于增益控制后(由图2中A标示)并送至发射滤波器4的信号将超出检测范围(图2中B所示出)。
取代的方案如图3中所示,由发射监视信号提取器3提供的发射监视信号(由A所示)由接收部分60B中的耦合器6接收,并与接收信号(由C所示)一起由低噪声放大器7放大,致使发射监视信号的电平在检测范围(由B所示)之内。
也即,弱小发射信号在接收部分60B中被放大以使它可被检测。
根据本实施例的发射/接收设备中由发射监视信号提取器3所提取的发射监视信号在接收部分60B中放大后反馈回至增益放大器11A,即使在低发射信号电平的情况下,检测电路10也可能具有足够输入供检测用。因此,发射/接收设备60能够扩充发射输出的控制范围而使电路规模的增加最小,同时处理能力可以显著地提高。(b)第二实施例
图5显示基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发射/接收设备的配置。图中发射/接收设备61包括一个包含一个增益放大器1、功率放大器2、发射监视信号提取器3和发射滤波器4在内的发射部分61A,一个包含一个第一接收滤波器5、耦合器6、低噪声放大器7、分离器8和第二接收滤波器9在内的接收部分61B,一个环行器12,一个天线13,一个接于发射监视信号提取器3和耦合器6之间的可变衰减器30及串联地接于分离器8与增益放大器1之间的一个滤波器14、检测电路10和控制器15。
发射部分61A和接收部分61B与前面实施例中的对等部分60A和60B的功能完全相同,因此它们的详细解释将予以省略。有些其它电路部分与前面实施例中电路部分完全相同,它们由共同数符标示,因此它们的详细解释将予省略。此实施例的发射/接收设备61自第一实施例演变而来,其中可变衰减器30插入于发射监视信号提取器3与耦合器6之间的路径中。
可变衰减器(STEP ATT)30在可变衰减控制器15B控制下对由发射监视信号提取器3提取的发射监视信号实行分级衰减。控制器15由一个增益控制器15A和可变衰减(ATT)控制器15B组成,及它根据控制参考值(输出设置信号)控制增益放大器1和可变衰减器30。
增益控制器15A响应于分离器8输出和根据控制参考值对增益放大器1实行控制。衰减控制器15B根据发射信号电平控制可变衰减器30的衰减度。此实施例中具体地讲,衰减控制器15B在高发射信号电平的第一模式中设置可变衰减器30的最大衰减范围,在中等信号电平的第二模式中设置中等衰减范围,及在低信号电平的第三模式中设置最小衰减范围。
图6显示可变衰减器30的衰减度的设置,其中在发射输出P(如P≥P3)的第一模式中,根据由衷减控制器15B提供的范围切换信号,可变衰减器30被设置为具有最大衰减范围L3。
在中等发射输出P(如P3>P>P2)的第二模式中,根据由衷减控制器15B提供的范围切换信号,可变衰减器30被设置为具有中等衰减范围L2,以及在小发射输出P(如P≤P2)的第三模式中,根据由衰减控制器15B提供的范围切换信号,可变衰减器30被设置为具有最小衰减范围L1以使衰减度为最小或零值。也即,根据发射信号电平改变衰减范围的设置值,从而改变衰减度。
就是说,衰减控制器15B用于为高发射信号电平的第一模式设置可变衰减器30的较大衰减范围和为较低发射信号电平的第二和第三模式设置可变衰减器30的较小衰减范围。
在每个由衰减控制器15B设置的范围内进一步根据控制参考值(参考电压)调节衰减度。例如,当衰减范围设为L3时,与具有R1值的控制参考值(控制参考电压)成比例,发射输出被调节为A,而在衰减范围L2和L1的情况下,发射输出分别成为B和C。因此,此实施例能够根据衰减范围的切换容易地控制发射监视信号的衰减度,而不是大范围地改变控制参考值。
为完成可变衰减器30的前述衰减控制,控制器15如图7中所示地配置。控制器15包括一个高位提取器150,减法器151,D/A转换器152,第一存储器153,第二存储器154,时钟发生器(CLK)155,锁存电路156,及放大器157和158。
高位提取器150自控制参考值(此并行位输出设置信号将简单地称为“控制信号”)中提取一定数量的高位。例如,高位提取器150自一个8位控制信号(D0,D1,…,D7)中提取最高两位(D6,D7),如图8(a)中所示。
第一存储器153保存减法器151的减法过程数据。具体地说,它访问由高位提取器150提供的两位高位(D6,D7)以送出8位数据供减法用,该8位数据的两位高位为(D6,D7),而其余低位都填以“0”,如图8(b)所示。
减法器151将由第一存储器153提供的数据自控制信号中减去,例如,它将两位信息的8位数据(0,0,…,0,D6,D7)自8位控制信号(D0,D1,…,D7)中减去以产生(D0,D1,…,D5,0,0)从而如图9(a)中所示地去除了高两位信息,并将所得数据作为参考信息送至D/A转换器152,这将很快加以解释。
第二存储器154将由高位提取器150提取的数据转换为供可变衰减器30使用的数据。例如,当将可变衰减器30编程以设置3位数据(分为8步)时,第二存储器154如图9(b)所示地将控制信号的高两位:00,01,10或11转换为000,010,100或110供可变衰减器30用以便它用于分别将发射监视信号衰减0dB,20dB,40dB或60dB。
图7中所示D/A转换器152将减法器151的数字输出数据转换为一个模拟信号。时钟发生器155为D/A转换器152和锁存电路156提供时钟信号(定时)。作为D型触发器(D-FF)的锁存电路156根据由时钟发生器155提供的时钟信号将来自第二存储器154的数据保持一段时间,同时它将输出作为N位衰减范围切换数据提供给可变衰减器30。
由运算放大器158A形成的放大器158的正相(+)输入端接收检测电路10输出及其倒相(-)输入端接地,从而用于放大检测输出。
由另一运算放大器157A形成的放大器157的正相(+)输入端接收D/A转换器152输出及其倒相(-)输入端接收放大器158输出,从而用作差动放大电路,用于产生一个与这些输出信号之差成比例的输出。
因此,增益放大器1由控制信号(控制参考信息)和反馈发射信号进行控制,该反馈发射信号被转换成阶梯状衰减,在接收部分61B中被放大及由检测电路10所检测。
由增益控制器15A实行增益放大器1的增益控制和由衰减控制器15B实行可变衰减器30的范围切换根据由时钟发生器155提供的如图10(a)所示的参考时钟被定时于图10(b)所示控制信号的采样时刻,因此发射输出被平滑地控制。
根据此实施例的发射/接收设备61,如图5中所示,发射信号在发射部分61A中先后由增益放大器1和功率放大器2所放大,及发射监视信号由发射监视信号提取器3所提取。该发射监视信号根据图7中所示由衰减控制器15B所产生的衰减范围切换信号被可变衰减器30按一定衰减度实行衰减,也即具体地说,在高发射信号电平的第一模式中可变衰减器30具有最大衰减度,在较低信号电平的第二模式中具有中等衰减度,及在低很多的信号电平的第三模式中具有最小衰减度。
经受过可变衰减器30的可变衰减控制的信号由接收部分61B中的耦合器6耦合至接收信号中,及在被低噪声放大器7放大后由分离器8分离出。由分离器8分离的发射监视信号被滤波器14加上频带约束并由检测电路10检测为DC信号。
增益控制器15A根据来自检测电路10的DC信号和控制信号控制增益放大器1的增益,与此同时衰减控制器15B根据这些信号控制可变衰减器30的衰减度。
也即,发射/接收设备61所具备的可变衰减器30位于发射监视信号提取器3与耦合器6之间以便在高发射信号电平的第一模式中切换为具有最大衰减度,在较低信号电平的第二模式中具有中等衰减度,和在低得多的信号电平的第三模式中具有最小衰减度,从而能扩充发射输出的控制范围而使电路规模的增加最小,并使接收部分61B的放大过程具有高效率。
决定于发射信号的衰减度,可变衰减器30的模式数量(级数)可切换为2,4或更多级而不是前面实施例的3级,或者为了实现灵活的系统配置它甚至可成为可变的级数。
图11显示基于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发射/接收设备配置。图中发射/接收设备62包括一个包含一个增益放大器1、功率放大器2、发射监视信号提取器3和发射滤波器4在内的发射部分62A,一个包含第一接收滤波器5、耦合器6、低噪声放大器7、分离器8和第二接收滤波器9在内的接收部分62B,一个环行器12,一个天线13,一个用于将发射监视信号提取器3接至耦合器6的第一选择开关31,以及串联地接于分离器8和增益放大器1之间的一个滤波器14、第二选择开关32、检测电路16和控制器17。
发射部分62A和接收部分62B与第一实施例的对等部分60A和60B的功能完全相同,因此它们的详细解释将予省略。某些其它电路部分与前面实施例中相应部分完全相同,它们由共用字符标示,它们的详细解释将予省略。
此实施例的发射/接收设备62由第一实施例演变而来,其中第一选择开关31和第二选择开关32分别插入于发射监视信号提取器3与耦合器6之间及分离器8与增益控制器17A之间的路径中,这将很快予以解释。
由例如PIN二极管的高频开关形成的第一选择开关31由开关控制器17B控制以便根据发射信号电平将由发射监视信号提取器3提供的发射监视信号采样,这将很快解释。由例如PIN二极管的高频开关形成的第二选择开关32由开关控制器17B控制以便选择性地将分离器8输出或第一选择开关31输出送至增益控制器17A。
检测电路16实现第二选择开关32输出信号的检测,及包括增益控制器17A和开关控制器17B在内的控制器17根据规定的控制参考值(输出设置信号)控制增益放大器1、第一选择开关31和第二选择开关32。
接收控制参考值的增益控制器17A根据控制参考和第二选择开关32输出控制增益放大器1。开关控制器17B根据发射信号电平控制第一选择开关31和第二选择开关32的切换,在高发射信号电平的第一模式中它操作第一选择开关31以便将其输出送至第二选择开关32输入端和操作第二选择开关32以使其输入端接收第一选择开关31输出,而在低发射信号电平的第二模式中它操作第一选择开关31以将其输出送至耦合器6和操作第二选择开关32以使其输入端接收分离器8输出。
具体地说,如图12中所示,在大发射输出P(例如P>P1)的第一模式中,第一选择开关31和第二选择开关32响应于来自于开关控制器17B的切换信号如此设置以具有反馈范围L2以便使第一选择开关31输出送至第二选择开关32输入端和使第二选择开关32输入端接收第一选择开关31输出。
在小发射输出P(例如P≤P1)的第二模式中,第一选择开关31和第二选择开关32响应于来自开关控制器17B的切换信号如此设置以具有反馈范围L1以便使第一选择开关31输出送至耦合器6和使第二选择开关32输入端接收分离器8输出。
因此,当发射输出大于P1时它越过接收部分62B被反馈回至增益放大器1,而当它等于P1或更小时它通过接收部分62B经放大后再反馈回至增益放大器1。如此方式可以根据发射信号电平改变反馈范围。
每个反馈范围内的反馈发射输出进一步根据控制参考值(参考电压)加以调节。例如,当反馈范围设置为L2时,发射输出调节至与参考电压R1成比例的A值,及当反馈范围为L1时,反馈发射输出成为B,如图12中所示。因此,此实施例可根据反馈范围的切换容易地控制发射监视信号而不是将控制参考电压在宽阔范围内改变。
为完成上述第一选择开关31和第二选择开关32的切换控制,控制器17如图13中所示地配置。控制器17包括一个高位提取器170,减法器171,存储器172,D/A转换器173,时钟发生器(CLK)174,放大器175和176及锁存电路177。
高位提取器170,减法器171,存储器172,D/A转换器173,时钟发生器174及放大器175和176与高位提取器150,减法器151,第一存储器153,D/A转换器152,时钟发生器155及放大器157和158的功能完全相同,因此它们的详细解释将予省略。
其类型为D型触发器的锁存电路(D-FF)177根据由时钟发生器174提供的时钟信号将由高位提取器170提供的两位高位数据保持一定时间,并将其输出作为切换信号送至第一选择开关31和第二选择开关32。
由增益控制器17A实行的增益放大器1增益控制和由开关控制器17B实行的第一选择开关31和第二选择开关32的范围切换以第二实施例中相同方式根据由时钟发生器174提供的参考时钟被定时于控制信号的采样时刻,因此发射输出被平滑地控制。
根据此实施例的发射/接收设备62,发射信号在发射部分62A中先后被增益放大器1和功率放大器2所放大,及发射监视信号由发射监视信号提取器3所提取。响应于由图13中所示的开关控制器17B所提供的切换信号,发射监视信号被处理。具体地说,在高发射信号电平的第一模式中,第一选择开关31输出送至第二选择开关32,而后第二选择开关32被切换以接收第一选择开关31输出,及所得发射监视信号被检测电路16检测为DC信号。
增益控制器17A根据DC信号和控制信号控制增益放大器1,而与此同时开关控制器17B根据这些信号操作第一选择开关31和第二选择开关32。
在低发射信号电平的第二模式中,第一选择开关31的输出送至接收部分62B的耦合器6以便耦合至接收信号中,被低噪声放大器7放大和由分离器8分离。滤波器14对所分离的发射监视信号施加频带约束,被切换以接收滤波器输出的第二选择开关将此监视信号送至检测电路16,并由后者检测为DC信号。
增益控制器17A根据DC信号和控制信号控制增益放大器1,与此同时开关控制器17B根据这些信号操作第一选择开关31和第二选择开关32。
也即,发射/接收设备62具有分别位于发射监视信号提取器3与耦合器6之间及分离器8与增益控制器17A之间的第一选择开关31和第二选择开关32以便在高发射信号电平的第一模式中使发射信号越过接收部分62B反馈至增益控制器17A或者在低发射信号电平的第二模式中和需要放大时使发射信号在接收部分62B中放大之后反馈回至增益放大器17A,从而能够扩充发射输出的控制范围而使电路规模的增加最小和使接收部分功耗最小以及对灵活的系统配置发挥显著作用。(d)第四实施例
图14显示基于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发射/接收设备配置。图中发射/接收设备63包括一个包含一个增益放大器1、功率放大器2、发射监视信号提取器3和发射滤波器4在内的发射部分63A,一个包含一个第一接收滤波器5、耦合器6、低噪声放大器7、分离器8和第二接收滤波器9在内的接收部分63B,一个环行器12,一个天线13,一个插入于发射监视信号提取器3与耦合器6之间的路径内的分配器33,串联地接于分离器8与增益放大器1之间的一个滤波器14、第二检测电路10B、选择器18和控制器19,以及接于分配器33与选择器18之间的第一检测电路10A。
发射部分63A和接收部分63B与第一实施例的对等部分60A和60B的功能完全相同,因此它们的详细解释将予省略。某些其它电路部分与前面实施例中的相应部分完全相同并由共用数符标示,因此它们的详细解释将予省略。此实施例的发射/接收设备63由第一实施例演变而来,其中分配器33和选择器18分别接于发射监视信号提取器3和耦合器6之间及分离器8与增益控制器19A之间,这将很快加以解释。
在被衰减的发射信号电平的情况下,分配器33根据发射信号电平〔在图2中由A所示的例子中约为10dB(或发射输出的1/10)〕按规定比例将由发射监视信号提取器3所提取的发射监视信号值分两路分配。例如,所提取发射信号电平的1/10送至第一检测电路10A而其余大部分(约9/10电平)送至耦合器6,也即第一检测电路10A接收20dB和耦合器6接收10dB。
选择器18选择性地将分离器8输出或分配器33输出送至增益控制器19A,这将很快加以解释。检测电路10A对分配器33输出实行检测,及另一检测电路10B检测滤波器14输出。
包括增益控制器19A和选择(SEL)控制器19B在内的控制器19根据规定的控制参考值(输出设置信号)控制增益放大器1和选择器18。
接收控制参考值的增益控制器19A根据控制参考值和选择器18输出控制增益放大器1。选择控制器19B根据发射信号电平控制选择器18。具体地说,在高发射信号电平的第一模式中它操作选择器18以选择分配器33输出,或在低信号电平的第二模式中选择分离器8输出。
图15显示发射/接收设备63的选择控制系统配置。选择控制系统63C包括一个包含一个D/A转换器190和放大器191在内的增益控制器19A,包含放大器180、181和18A及模拟开关182在内的选择器18,以及包含一个比较器183的选择控制器19B。
D/A转换器190将自基地台送来的并行位数据(输出设置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由运算放大器191A形成的放大器191的正相(+)输入端接收D/A转换器190输出及其倒相(-)输入端接模拟开关182输出,从而用作一个差动放大电路以产生一个与这些输入信号之差成比例的输出。放大器191的输出控制增益放大器1。
由运算放大器180A形成的放大器180的正相(+)输入端接受第一检测电路10A输出及其倒相(-)输入端接地,从而将10A的检测输出放大。
由运算放大器181A形成的放大器181的正相(+)输入端接收第二检测电路10B输出及其倒相(-)输入端接地,从而将10B的检测输出放大。
由运算放大器182A形成的放大器18A的正相(+)输入端接收放大器180输出(V1)及其倒相(-)输入端接地,从而放大输出V1。
比较器183将放大器180输出(V1)与预先设置的参考电压V01和V02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控制下面要提到的模拟开关182。模拟开关182根据比较器183输出选择放大器18A输出(输入端口A上的V3)或放大器181输出(输入端口B上的V2),并将输出(输出端口C上)送至放大器191的倒相(-)输入端。
也即,放大器180和181具有不同输出电平V1和V2,也即由接收部分63B放大后引入的后一输出电平代表较小发射输出,由于这个原因放大器18A调节放大器180输出电平以使V1和V2具有共用参考输出电平。
具体地说,如图16中所示,电压V1(由①标示)和电压V2(由②标示)代表在由第一和第二检测电路10A和10B所提供的输入电压(检测电压)时的不同发射信号电平(发射输出P),以及V1由放大器18A(由③标示)放大以将V1曲线偏移至V3(由④标示)并且基本上与V2曲线接上。因此,选择控制系统具有宽阔范围的检测电压,从而能实现宽阔范围的发射输出控制。
V1和V2曲线的切换是根据由送至比较器183的参考电压V01和V02实行控制的。如图17中所示,当V1高于V01时,模拟开关182被操作以选择来自放大器18A的输入(将输入端口A接至输出端口C),并且根据图16中的V3曲线(由④标示)对发射输出进行估值。
当V1值在V01与V02之间时,比较器183根据V1值操作模拟开关182,也即当V1值靠近V01时,模拟开关182选择来自放大器18A的输入(将输入端口A接至输出端口C)。当V1到达V02时,模拟开关182被操作以选择来自放大器181的输入(将输入端口B接至输出端口C)。也即,电压V1在参考电压V01和V02之间具有滞环切换区(由图16中⑤标示),从而防止出现摆动并在此区内稳定切换操作。
当V1小于V02时,模拟开关182被操作以选择来自放大器181的输入(将输入端口B接至输出端口C),并根据图16中的V2曲线(由②标示)对发射输出进行估值。
也即,模拟开关182设计成根据一个输出(由放大器180放大的第一检测电路10A的输出)和在比较器183上设置的参考电压V01和V02选择分配器33的两个输出中的较大者,及增益控制器19A响应于所得的发射监视信号以控制增益放大器1。
根据此实施例的发射/接收设备63,发射信号在发射部分63A中先后被增益放大器1和功率放大器2放大,及发射监视信号由发射监视信号提取器3所提取,如图14中所示。发射监视信号由分配器33划分并送至第一检测电路10A和耦合器6。
分配器33的一个输出由第一检测电路10A检测,及所得DC信号被送至选择器18。分配器33的另一输出由耦合器6耦合至接收信号中,由低噪声放大器7放大及由分离器8分离。滤波器14对所分离的发射监视信号施加频带约束,然后由第二检测电路10B检测该信号,所得DC信号送至选择器18。
如结合图15所作解释那样,选择器18选择第一检测电路10A输出或第二检测电路10B输出。增益控制器19A接收选择器18输出和一个规定的控制参考值并控制增益放大器1,以及选择控制器19B根据这些信号对选择器18实行控制。
也即,发射/接收设备63具备分别位于发射监视信号提取器3和耦合器6之间及分离器8与增益控制器19A之间的分配器33和选择器18以便在高发射信号电平的第一模式中由选择器18选择来自分配器33的监视信号并使它越过接收部分63B而反馈回至增益控制器19A,或者在低发射信号电平的第二模式中选择器18通过分离器8选择监视信号并在通过接收部分63B放大后反馈回至增益控制器19A,从而能够扩充发射输出的控制范围而使电路规模的增加最小,同时选择高质量发射监视信,在此它对提高设备性能发挥显著作用。(e)第五实施例
前面第三实施例的发射/接收设备62中检测电路16接至第二选择开关32输出端,设备62可修改成为图18中所示发射/接收设备62’,其中检测电路(第一检测电路16A和第二检测电路16B)接至第二选择开关32输入端。图中与前面实施例中电路部分完全相同的电路部分由共用数符标示,因此它们的详细解释将予省略。
此实施例的发射/接收设备62’的第二选择开关32由低频模拟开关形成,从而组成一个与第四实施例的选择控制系统63C相似的选择控制系统62’C。也即,此实施例的发射/接收设备62’由第三实施例的设备62演变而来,其中它的控制器17由第四实施例的控制器19所替代。
具体地说,如图19中所示,选择控制系统62’C包括一个包含一个D/A转换器178和放大器179在内的增益控制器17A,一个包含放大器32C、321和32A及模拟开关322在内的第二选择开关32,以及一个包含一个比较器323的开关控制器17B。D/A转换器178,放大器179、320、321和32A,模拟开关322及比较器323与图15中所示D/A转换器190,放大器191、180、181和18A,模拟开关182及比较器183的功能完全相同,因此它们的详细解释将予省略。
发射/接收设备62’在接收部分62B中只放大需要放大的发射监视信号及为第二选择开关32采用价廉的低频模拟开关而不用高频模拟开关,从而使接收部分62B的功耗最小并减少部件成本,因此它对灵活系统配置发挥显著作用。(f)第六实施例
在前面第四实施例的发射/接收设备63中选择器18由被比较器控制的模拟开关形成,设备63可修改成为图20中所示的发射/接收设备63’。图中与前面实施例中电路部分完全相同的电路部分由共用数符标示,因此它们的详细解释将予省略。
图20中所示此实施例的发射/接收设备63’的控制器19’操作类似于第三实施例控制器17的选择器18的开关以便根据选择器18输出和规定的控制参考值控制增益放大器1。也即,此实施例的发射/接收设备63’由第四实施例的发射/接收设备63演变而来,其中它的控制器19由第三实施例的控制器17所替代。
具体地说,如图21中所示,控制器19’包括一个高位提取器192,减法器193,存储器194,D/A转换器195,时钟发生器(CLK)196,放大器197和198及锁存电路(D型触发器;D-FF)199。这些电路部分与图13中所示的高位提取器170,减法器171,存储器172,D/A转换器173,时钟发生器174,放大器175和176及锁存电路177的功能完全相同,因此它们的详细解释将予省略。
发射/接收设备63’使用简单设备控制选择器18的切换操作,从而减小电路规模,因此它对灵活的系统配发挥显著作用。
Claims (8)
1.一种发射/接收设备包括:
(a)一个发射部分,所述发射部分用于发射传输信号,其包括一个用于可变化放大发射信号的增益放大器,一个用于放大所述增益放大器输出的功率放大器,以及用于从由所述功率放大器产生的发射信号中提取发射监视信号的发射监视信号提取器;
(b)一个接收部分,所述接收部分用于接收信号,其包括一个用于放大接收信号的低噪声放大器;
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部分还包括一个用于将所述发射监视信号提取器的输出耦合至接收信号中的耦合器,
以及用于分离所述低噪声放大器的输出的分离器,并且所述发射/接收设备还包括
(c)一个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包括至少一个用于根据规定的控制参考值和所述分离器的输出控制所述增益放大器的增益控制器。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发射/接收设备进一步包括:
一个插入于所述发射监视信号提取器与所述耦合器之间的路径中并适用于可变地使发射监视信号衰减的可变衰减器;以及
一个用于根据发射信号电平控制所述可变衰减器的衰减度的可变衰减控制器。
3.根据权利要求2的发射/接收设备,其中所述可变衰减控制器在高发射信号电平的第一模式中运行以增大所述可变衰减器的衰减度或者在低发射信号电平的第二模式中运行以减小所述可变衰减器的衰减度。
4.根据权利要求1的发射/接收设备进一步包括:
一个插入于所述发射监视信号提取器与所述耦合器之间的路径中并适用于根据发射信号电平选择性地接引发射监视信号的第一选择开关;
一个插入于所述分离器与所述增益控制器之间的路径中并适用于选择性地将所述分离器的输出或所述第一选择开关的输出接引至所述增益控制器的第二选择开关;以及
一个包含于所述控制器中的开关控制器,所述开关控制器适用于在高发射信号电平的第一模式中操作所述第一选择开关以接引其输出至所述第二选择开关和操作所述第二选择开关以使其输入端接收所述第一选择开关的输出,或者在低发射信号电平的第二模式中操作所述第一选择开关以接引其输出至所述耦合器和操作所述第二选择开关以使其输入端接收所述分离器的输出。
5.根据权利要求1的发射/接收设备进一步包括:
一个插入于所述发射监视信号提取器和所述耦合器之间的路径中并适用于按规定比例分配发射监视信号的分配器;
一个用于选择性地将所述分离器的输出或所述分配器的输出接引至所述增益控制器的选择器;以及
一个包含于所述控制器的选择器控制器,所述选择器控制器适用于控制所述选择器以便在高发射信号电平的第一模式中选择所述分配器的输出或在低发射信号电平的第二模式中选择所述分离器的输出。
6.根据权利要求1的发射/接收设备进一步包括一个用于检测发射监视信号和将检测输出送至所述增益控制器的检测电路。
7.根据权利要求1的发射/接收设备进一步包括一个位于所述分离器的输出端并适用于对发射信号施加频带约束的滤波器。
8.根据权利要求1的发射/接收设备进一步包括一个插入于所述分离器与所述增益控制器之间的路径中并适用于对接收信号施加频带约束的滤波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351469/96 | 1996-12-27 | ||
JP8351469A JPH10190381A (ja) | 1996-12-27 | 1996-12-27 | 送受信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86388A CN1186388A (zh) | 1998-07-01 |
CN1078783C true CN1078783C (zh) | 2002-01-30 |
Family
ID=184175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9711407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8783C (zh) | 1996-12-27 | 1997-07-04 | 发射/接收设备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5937336A (zh) |
JP (1) | JPH10190381A (zh) |
CN (1) | CN1078783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230031B1 (en) | 1997-03-31 | 2001-05-08 | Oki Telecom, Inc. | Power amplifying circuitry for wireless radio transceivers |
JP2926574B1 (ja) * | 1998-03-18 | 1999-07-28 | 福島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高周波折り返し送受信回路と該回路を含む送受信無線装置 |
JP2000101456A (ja) * | 1998-09-24 | 2000-04-07 | Fujitsu Ltd | 無線送信装置 |
US6529710B1 (en) * | 1998-12-23 | 2003-03-04 |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 Radio frequency (RF) system loss compensation method |
US6321068B1 (en) * | 1998-12-31 | 2001-11-20 | Uniden America Corporation | Detection of transmitted power using 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circuitry |
CA2417675C (en) | 2000-07-27 | 2007-09-11 |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Adaptive uplink/downlink timeslot assignment in a hybrid wireless 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6591109B2 (en) * | 2001-08-17 | 2003-07-08 |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Cross cell user equipment interference reduction in a time division duplex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
US20040156421A1 (en) * | 2003-02-10 | 2004-08-12 | Hirohisa Yamaguchi | Coding and receiver structure for ultra wide band communications |
US7463865B2 (en) * | 2005-09-28 | 2008-12-09 |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 Automatic cable loss compensation |
US7623830B2 (en) * | 2007-02-26 | 2009-11-24 | Broadcom Corporation | Auto-calibrating receiver and methods for use therewith |
WO2009039383A2 (en) * | 2007-09-21 | 2009-03-26 |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 Reference signal structure for ofdm based transmissions |
KR100909067B1 (ko) * | 2007-12-18 | 2009-07-23 |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 일정 순환 주기 전원 차단 기법을 적용한 웨이크업 수신기및 웨이크업 방법 |
US8861407B2 (en) * | 2011-07-07 | 2014-10-14 | Provigent Ltd. | Multiple connection options for a transceiver |
US8908668B2 (en) * | 2011-09-20 | 2014-12-09 | Avago Technologies General Ip (Singapore) Pte. Ltd. | Device for separating signal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including same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313658A (en) * | 1989-03-20 | 1994-05-17 | Fujitsu Limited |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system in a radio apparatus |
US5524287A (en) * | 1993-05-17 | 1996-06-04 | Sony Corporation | Radio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129098A (en) * | 1990-09-24 | 1992-07-07 | Novatel Communication Ltd. | Radio telephone using 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 controlling transmission power |
JP2937673B2 (ja) * | 1993-01-25 | 1999-08-23 | 株式会社東芝 | 通信装置 |
SE513813C2 (sv) * | 1993-02-05 | 2000-11-06 | Ericsson Ge Mobile Communicat | Anordning med SAW-filter för duplexöverföring |
JP2861749B2 (ja) * | 1993-09-30 | 1999-02-24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出力レベル制御回路 |
US5802110A (en) * | 1994-02-16 | 1998-09-01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Wireless mobile system |
US5452473A (en) * | 1994-02-28 | 1995-09-1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Reverse link, transmit power correction and limitation in a radiotelephone system |
KR970007602B1 (ko) * | 1994-05-31 | 1997-05-13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전송기의 출력전력을 제어 및 측정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그에 따른 방법 |
JPH0837434A (ja) * | 1994-07-25 | 1996-02-06 |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 移動体通信装置の出力パワー制御回路及び空中線共用器 |
JP3192323B2 (ja) * | 1994-07-29 | 2001-07-23 |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電力制御回路 |
US5697074A (en) * | 1995-03-30 | 1997-12-09 | Nokia Mobile Phones Limited | Dual rate power control loop for a transmitter |
JPH08316756A (ja) * | 1995-05-22 | 1996-11-29 | Saitama Nippon Denki Kk | 送信出力制御方式 |
US5852770A (en) * | 1995-09-19 | 1998-12-22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device for a portable terminal |
-
1996
- 1996-12-27 JP JP8351469A patent/JPH10190381A/ja not_active Withdrawn
-
1997
- 1997-06-20 US US08/879,626 patent/US5937336A/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97-07-04 CN CN97114072A patent/CN1078783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313658A (en) * | 1989-03-20 | 1994-05-17 | Fujitsu Limited |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system in a radio apparatus |
US5524287A (en) * | 1993-05-17 | 1996-06-04 | Sony Corporation | Radio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5937336A (en) | 1999-08-10 |
JPH10190381A (ja) | 1998-07-21 |
CN1186388A (zh) | 1998-07-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8783C (zh) | 发射/接收设备 | |
CN1141854C (zh) | 在包含有线电视设备的通信系统中提供通信覆盖区的装置 | |
CN1135768C (zh) | 在码分多址通信系统中的基站发射功率控制设备 | |
CN1184749C (zh) | 分组交换蜂窝系统中下行链路功率控制的方法 | |
CN1213551C (zh) | 移动通信系统中用于控制发送功率的装置和方法 | |
CN1290360C (zh) | 多扇区大楼内转发器 | |
CN1179502C (zh) | 码分多址通信设备及方法 | |
CN1108867A (zh) | 能使移动电话系统放宽相邻信道要求的分集传输的使用 | |
CN1742443A (zh) | 用于同时接收重叠频带中信号的双波段接收机 | |
CN1951040A (zh) | 高频接收器及其使用的集成电路、使用它们的便携设备及其使用的发射器、以及它们的制造方法 | |
CN1261739A (zh) | 前馈放大器 | |
CN1110164C (zh) | 移动通信系统及其装置和方法 | |
CN1205141A (zh) | 用于移动通信的基站设备 | |
CN1235440A (zh) | 无线通信方法及无线通信装置 | |
CN1266559A (zh) | 无线发射机-接收机和接收射频单元,以及控制单元 | |
CN1115817C (zh) | 解调方法及其装置,接收方法及其装置,以及通信装置 | |
CN1172454C (zh) | Cdma信号传输控制 | |
CN1223114C (zh) | 无线通信装置及其中的发射功率控制的方法 | |
CN1617483A (zh) | 移动站、基站、通信系统及通信方法 | |
CN1480002A (zh) | 包含光前进基站的无线通信基站系统 | |
CN1174564C (zh) | 多模通信装置 | |
CN1251415C (zh) | 直接变换数字域控制 | |
CN1732633A (zh) | 多模式接收机 | |
CN1258144A (zh) | 根据传输码数控制传输基带信号的幅度电平 | |
CN1921579A (zh) | 地面数字多媒体广播和数字音频广播的低中频接收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20130 Termination date: 201007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