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78035B - 液体盒和液体消耗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体盒和液体消耗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878035B CN107878035B CN201710398015.1A CN201710398015A CN107878035B CN 107878035 B CN107878035 B CN 107878035B CN 201710398015 A CN201710398015 A CN 201710398015A CN 107878035 B CN107878035 B CN 10787803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quid
- cartridge
- ink
- liquid cartridge
- ligh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6—Electrical contacts to the cartridg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66—Ink level or ink residue contro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66—Ink level or ink residue control
- B41J2002/17573—Ink level or ink residue control using optical means for ink level indication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液体盒和液体消耗装置。液体盒包括:面向前方的前表面;与前表面间隔开的后表面;面向上方且被设置在前表面和后表面之间的上表面;设置在前表面处的液体供应部;检测部;设置在上表面处的电接口;和接合表面。检测部包括被构造成接收其上的入射光的光接收部。光接收部位于相对于上表面而言的上方且被构造成取决于液体盒的状态改变光的状态。接合表面面向后方且被构造成与外部构件接合,使得接合表面和外部构件之间的接合限制液体盒向后移动。电接口和接合表面位于相对于光接收部而言的前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在其中存储液体的液体盒和液体盒能够附接到其的液体消耗装置。本公开还涉及由液体盒和液体消耗装置构成的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地,已知被构造成通过经由喷嘴喷射存储在墨盒中的墨而在记录介质上打印图像的喷墨记录设备。每当存储在墨盒中的墨用完时,新墨盒被可拆卸地安装在这种喷射记录设备中。
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布特开2002-508720公开了能够附接到打印机和从其拆卸的墨容器。在将墨容器附接到打印机期间,墨容器的液体出口和空气入口被构造成分别配合到打印机的液体入口和空气出口中,从而使得墨容器能够绕配合部分枢转地移动。由于墨容器的枢转移动,墨容器的接合机构与打印机的接合机构接合。作为结果,墨容器克服设置在打印机中的弹簧的偏置力相对于打印机位置固定。
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布特开2002-508720中公开的墨容器中,接合机构被设置在墨容器的后部,而液体出口和空气入口被设置在墨容器的前部。即,接合机构被定位得在前后方向上离开墨容器的枢转中心(即液体出口和空气入口)。因此,当墨容器被枢转地移动时,接合机构在上下方向上显著移动。作为结果,墨容器的接合机构容易与打印机的接合机构接合或分离。
然而,当墨容器的接合机构如上所述与墨容器的枢转移动关联地在上下方向上显著移动时,墨容器的接合机构的位置可能很大偏移同时墨容器保持被附接到打印机。即,在墨容器保持被附接到打印机的同时,墨容器的姿势将不稳定。这可能导致通过使用传感器检测墨容器的状态(例如,存储在墨容器中的墨量)的检测精度劣化。
发明内容
考虑前述问题,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液体盒,该液体盒能够在液体盒保持被附接到图像记录设备的同时维持稳定姿势。
为了获得以上和其它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液体盒,所述液体盒被构造成在所述液体盒中存储液体。所述液体盒包括前表面、后表面、上表面、液体供应部、检测部、电接口和接合表面。当所述液体盒在被附接到液体消耗装置的外壳的附接状态下时,所述前表面在与重力方向交叉的向前方向上面向前方。在所述液体盒的所述附接状态下,所述后表面在所述向前方向上与所述前表面间隔开。所述上表面被设置在所述前表面和所述后表面之间。在所述液体盒的所述附接状态下,所述上表面面向上方。所述液体供应部被设置在所述前表面处,并且所述液体供应部被构造成将所述液体供应到所述液体盒的外部。所述检测部包括光接收部,所述光接收部被构造成接收所述光接收部上的入射光。在所述液体盒的所述附接状态下,所述光接收部位于相对于所述上表面而言的上方。所述检测部被构造成取决于所述液体盒的状态改变所述入射光的状态。所述电接口被设置在所述上表面处。在所述液体盒的所述附接状态下,所述电接口位于相对于所述光接收部而言的前方。所述接合表面面向后方,并且所述接合表面被构造成在所述液体盒的所述附接状态下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所述外壳接合,使得所述接合表面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所述外壳之间的接合限制在所述附接状态下的所述液体盒向后移动。在所述液体盒的所述附接状态下,所述接合表面位于相对于所述光接收部而言的前方。
通过该结构,接合表面被定位得在前后方向上离液体供应部比光接收部离液体供应部近。即,在所述附接状态下的液体盒相对于液体消耗装置的外壳被固定在液体供应部处且绕该液体供应部枢转地移动的情况下,接合表面被定位得在前后方向上离枢转中心比光接收部离枢转中心近。因此,与当液体盒相对于液体消耗装置的外壳被固定定位时接合表面被定位得在前后方向上离开枢转中心比光接收部离枢转中心远的情况相比,接合表面较不易相对于液体消耗装置的外壳位置偏移。因此,该结构能够当液体盒相对于液体消耗装置的外壳被固定定位时稳定液体盒的姿势。
此外,通过该结构,电接口被定位得在前后方向上离液体供应部比光接收部离液体供应部近。因此,与上述接合面类似,与当液体盒相对于液体消耗装置的外壳被固定定位时电接口被定位得在前后方向上离开液体供应部比光接收部离液体供应部远的情况相比,电接口较不易相对于液体消耗装置的外壳位置偏移。
优选地,在所述液体盒的所述附接状态下,所述接合表面位于相对于所述光接收部而言的下方。
通过该结构,液体盒的设置接合表面的部分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能够被抑制得小。
优选地,所述电接口具有向下凹进的凹进部。所述接合表面是所述凹进部的至少一部分。
通过该结构,接合表面构成电接口。因此,液体盒的接合表面也能够被用作执行电连接处的电接触表面。
优选地,所述电接口被形成为呈片形状。所述电接口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部分的厚度。所述电接口被布置成使得所述第二部分被设置在所述第一部分的后方。所述第一部分包括所述接合表面。
通过该结构,包括接合表面的第一部分具有比第二部分的厚度大的厚度。因此,向后移动在所述附接状态下的液体盒所需的滑动负载的量能够被增加。作为结果,能够可靠地限制在所述附接状态下的液体盒的向后移动。
优选地,所述接合表面相对于所述向前方向倾斜,使得所述接合表面和所述向前方向之间限定的角度小于或等于30度。
通过该结构,接合表面相对于前后方向的倾斜角被构造成小于或等于30度。因此,液体盒的设置接合表面的部分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能够被抑制得很小。
优选地,所述电接口包括电路板和电极。所述电路板具有柔性。所述电极被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
通过该结构,由于电路板具有柔性,凹进部能够被容易地设置在电路板中。
优选地,所述液体供应部包括推压构件,所述推压构件被构造成向后推压所述液体盒。
通过该结构,当液体盒被向后拉且液体盒的向后移动不再由于接合表面和液体消耗装置的外壳之间的接合而受限制时,液体盒能够通过推压构件的偏置力自动向后移动。
优选地,在所述附接状态下的所述液体盒具有在所述向前方向上的深度、在所述重力方向上的高度和在宽度方向上的宽度,所述宽度方向正交于所述向前方向和所述重力方向。所述液体供应部进一步包括液体出口。所述推压构件包括阀,所述阀能够在所述向前方向和与所述向前方向相反的向后方向上移动,以打开和关闭所述液体出口。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所述外壳包括面向下方和前方的外部被接合表面。所述接合表面面向上方和后方。在所述附接状态下的所述液体盒能够在第一姿势和第二姿势之间枢转地移动。在所述液体盒的所述第一姿势中,所述接合表面被设置在相对于所述外部被接合表面而言的前方,并且所述接合表面与所述外部被接合表面接触。在所述液体盒的所述第二姿势中,所述接合表面位于相对于所述外部被接合表面而言的下方,并且所述接合表面脱离与所述外部被接合表面的接触。
优选地,所述检测部被构造成取决于被存储在所述液体盒中的所述液体的量改变所述入射光的所述状态。
优选地,所述光接收部能够随着所述液体的所述量在检测位置和与所述检测位置不同的非检测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检测位置处的所述光接收部被构造成阻挡或衰减接收到的所述光。
优选地,所述液体盒进一步包括从所述上表面延伸的挡光板。所述挡光板在所述向前方向上被设置在所述光接收部和所述接合表面之间。所述挡光板被构造成阻挡或衰减入射光。
通过该结构,接合表面被定位得在前后方向上离液体供应部比光接收部和挡光板离液体供应部近。即,在所述附接状态下的液体盒被相对于液体消耗装置的外壳被固定在液体供应部处且绕液体供应部枢转地移动的情况下,接合表面被定位得在前后方向上离枢转中心比光接收部和挡光板离枢转中心近。因此,与当液体盒相对于液体消耗装置的外壳被固定定位时,接合表面被定位得在前后方向上离开枢转中心比光接收部和挡光板离枢转中心远的情况相比,接合表面较不易相对于液体消耗装置的外壳位置偏移。
优选地,所述液体盒进一步包括定位表面,所述定位表面被构造成在所述液体盒的所述附接状态下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所述外壳接触。在所述液体盒的所述附接状态下,所述定位表面面向下方,并且当在所述附接状态下的所述液体盒被从上方观察时,所述定位表面被布置成与所述接合表面重叠。
通过该结构,由于定位表面和液体消耗装置的外壳之间的接触,液体盒在接合表面的竖直下方的位置处相对于液体消耗装置的外壳被固定定位。因此,能够实现接合表面和液体消耗装置的外壳之间的可靠接合,从而将液体盒稳定地维持在附接状态下。
根据另一方面,本公开提供一种由液体盒和液体消耗装置构成的系统。所述液体盒能够附接到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且能够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拆卸,以被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使用。所述液体消耗装置包括盒附接部和消耗部。所述盒附接部包括:外壳、触点、传感器和被接合表面。所述外壳被构造成在所述外壳中容纳所述液体盒。所述触点被设置在所述外壳处,并且所述触点被构造成电连接到被附接到所述盒附接部的所述外壳的所述液体盒的所述电接口的所述电极。所述传感器包括彼此相对定位的光发射元件和光接收元件。被附接到所述盒附接部的所述外壳的所述液体盒的所述光接收部被构造成介入所述光发射元件和所述光接收元件之间。所述被接合表面被设置在所述外壳处,并且所述被接合表面被构造成与被附接到所述盒附接部的所述外壳的所述液体盒的所述接合表面接合。所述消耗部被构造成消耗被存储在被附接到所述盒附接部的所述外壳的所述液体盒中的所述液体。
优选地,所述盒附接部的所述外壳限定内部空间,所述内部空间被构造成在所述内部空间中容纳所述液体盒。所述盒附接部的所述外壳具有上部。所述触点被设置在所述盒附接部的所述外壳的所述上部处,并且所述触点面对所述盒附接部的所述外壳的所述内部空间。所述触点包括所述被接合表面。
优选地,所述电接口包括具有柔性的电路板。所述电极被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
优选地,在所述附接状态下的所述液体盒具有在所述向前方向上的深度、在所述重力方向上的高度和在宽度方向上的宽度,所述宽度方向正交于所述向前方向和所述重力方向。所述液体供应部包括液体出口和阀,所述阀能够在所述向前方向上和与所述向前方向相反的向后方向上移动,以打开和关闭所述液体出口。所述阀用作推压构件,所述推压构件被构造成向后推压所述液体盒。所述被接合表面面向下方和前方。所述接合表面面向上方和后方。在所述附接状态下的所述液体盒能够在第一姿势和第二姿势之间枢转地移动。在所述液体盒的所述第一姿势中,所述接合表面被设置在相对于所述被接合表面而言的前方,并且所述接合表面与所述被接合表面接触。在所述液体盒的所述第二姿势中,所述接合表面位于相对于所述被接合表面而言的下方,并且所述接合表面脱离与所述被接合表面的接触。
优选地,所述盒附接部进一步包括管,所述管被设置在所述外壳处,并且所述管被构造成被插入到被附接到所述盒附接部的所述外壳的所述液体盒的所述液体供应部中,以打开所述液体出口。在所述附接状态下的所述液体盒能够绕被连接到所述液体供应部的所述管在所述第一姿势和所述第二姿势之间枢转地移动。
当液体盒被附接到液体消耗装置的外壳时,上述液体盒能够维持稳定姿势。
附图说明
从结合附图的以下描述中,本公开的特定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明显:
图1是概念性地示出设有盒附接部的打印机的内部构造的示意剖面图,所述盒附接部被构造成可拆卸地容纳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墨盒;
图2是示出盒附接部的外观的视图;
图3A是示出当从墨盒的前上方视角观察时根据实施例的墨盒的外观的透视图;
图3B是示出当从墨盒的前下方视角观察时根据实施例的墨盒的外观的透视图;
图4A是示出当从墨盒的后上方视角观察时根据实施例的墨盒的外观的透视图;
图4B是示出当从墨盒的后下方视角观察时根据实施例的墨盒的外观的透视图;
图5是根据实施例的墨盒的侧视图;
图6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墨盒的内部构造的竖直剖视图;
图7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墨盒和盒附接部且示出墨盒开始被插入盒附接部中的状态的竖直剖视图;
图8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墨盒和盒附接部且示出墨盒的供墨部开始进入盒附接部的引导部中和盒附接部的杆开始进入墨盒的凹部中的状态的竖直剖视图;
图9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墨盒和盒附接部且示出盒附接部的墨针开始进入供墨部的供墨口中和墨盒的支撑基座从其后侧接触盒附接部的触点的状态的竖直剖视图;
图10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墨盒和盒附接部且示出墨针进入供墨部的供墨口中和支撑基座从下方支撑触点的状态的竖直剖视图;
图11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墨盒和盒附接部且示出墨针处于供墨部的供墨口中和墨盒相对于盒附接部被固定定位的状态的竖直剖视图;
图12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变型的墨盒和盒附接部且示出IC板的表面位于相对于触点而言的下方的状态的竖直剖视图;并且
图13是根据实施例的变型的墨盒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下面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公开的示例,并且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改变和变型。
在以下描述中,向前方向51被定义为根据实施例的墨盒30被插入盒附接部110中的方向,而向后方向52被定义为与向前方向51相反的方向,即其中墨盒30从盒附接部110抽出的方向。虽然在本实施例中向前方向51和向后方向52与水平方向平行,但是向前方向51和向后方向52不需要与水平方向平行。
此外,向下方向53被定义为与重力方向重合的方向,而向上方向54被定义为与向下方向53相反的方向。此外,向右方向55和向左方向56被定义为与向前方向51和向下方向53垂直的方向。更具体地,在墨盒30已被接收在盒附接部110中的状态下,即在墨盒30处于附接姿势的状态(墨盒30的附接状态)下,当使用者从其前侧观察墨盒30时,向右方向55是朝右的方向,并且向左方向56是朝左的方向。
此外,在以下描述中,向前方向51和向后方向52可以被统称为前后方向51、52(水平方向的示例)。向上方向54和向下方向53可以被统称为上下方向53、54(竖直方向的示例)。向右方向55和向左方向56可以被统称为左右方向55、56(宽度方向的示例)。
在该说明书中,“面向前方”包括朝向包括向前分量的方向,“面向后方”包括朝向包括向后分量的方向,“面向下方”包括朝向包括向下分量的方向,“面向上方”包括朝向包括向上分量的方向。例如,“前表面面向前方”表示前表面可以朝向向前方向,或前表面可以朝向相对于向前方向倾斜的方向。
<打印机10的概述>
首先,将参考图1描述适于接收根据实施例的墨盒30的打印机10。
打印机10(液体消耗装置的示例)被构造成通过基于喷墨记录系统将墨滴选择性地喷射到片材上来形成图像。如图1所示,打印机10包括记录头21(消耗部的示例)、供墨装置100和将记录头21连接到供墨装置100的墨管20。供墨装置100包括盒附接部110(外部构件的示例)。盒附接部110能够在其中可拆卸地容纳墨盒30(液体盒的示例)。
盒附接部110具有形成有开口112的表面。墨盒30能够通过开口112在向前方向51上插入盒附接部110中,以及通过开口112在向后方向52上从盒附接部110抽出。
在墨盒30中存储打印机10所能够用于打印的墨。当墨盒30已被完全安装在盒附接部110中时,墨盒30通过墨管20连接到记录头21。
记录头21包括用于临时存储从墨盒30通过墨管20供应的墨的副罐28。记录头21还包括多个喷嘴29,从副罐28供应的墨通过所述多个喷嘴29根据喷墨记录系统而被选择性地喷射。更具体地,记录头21包括头控制板(未示出)和压电元件29A,每一个压电元件29A均对应于喷嘴29中的一个。头控制板被构造成对压电元件29A选择性地施加驱动电压以从喷嘴29选择性地喷射墨。以这种方式,记录头21被构造成消耗存储在已被完全安装在盒附接部110中的墨盒30中的墨。
打印机10还包括片材盘15、片材馈送辊23、输送路径24、一对输送辊25、压盘26、一对排出辊27和片材排出盘16。来自片材盘15的片材被片材馈送辊23馈送到输送路径24上,然后由输送辊25输送到压盘26上。记录头21被构造成随着片材在压盘26之上移动而将墨选择性地喷射到片材上,由此在片材上记录图像。已通过压盘26的片材然后被排出辊27排出到设置在输送路径24的下游端的片材排出盘16上。
<供墨装置100>
供墨装置100被设置在打印机10中,如图1所示。供墨装置100起将墨供应到记录头21的作用。如上所述,供墨装置100包括用于在其中可拆卸地接收墨盒30的盒附接部110。图1示出墨盒30已被完全接收在盒附接部110中的状态。换言之,在图1中墨盒30在所述附接状态下。
<盒附接部110>
如图2和图7所示,盒附接部110包括外壳101、墨针102、余量传感器103、附接传感器113和触点106。在盒附接部110中,与青、品红色、黄和黑四种颜色对应的四种墨盒30被可拆卸地安装。一个墨针102、一个余量传感器103、一个附接传感器113和四个触点106被设置成与四种墨盒30中的每一个对应。
<外壳101>
外壳101构成盒附接部110的壳体。外壳101具有在其中限定内部空间的箱状形状。具体地,外壳101包括限定内部空间的顶部的顶壁、限定内部空间的底部的底壁、连接顶壁和底壁的端壁和在前后方向51、52上位置与端壁相反的开口112。开口112能够暴露到当用户使用打印机10时所能够面对的表面(用户接口表面)。
四种墨盒30能够通过开口112插入外壳101中和从外壳101移除。在外壳101中,顶壁和底壁中的每一个形成有用于引导墨盒30的插入/移除的四个引导槽109。具体地,当墨盒30通过开口112插入外壳101和从外壳101移除时,墨盒30的上端、下端被接收在对应的上引导槽、下引导槽109中且从而在前后方向51、52上被引导,如图7所示。此外,外壳101还包括将内部空间分隔成四个单独空间的三个板104,每一个空间在上下方向53、54上伸长。四种墨盒30中的每一个能够被安装在由板104限定的四个空间的对应一个中。
下文中,为了简化说明,假定仅一个墨盒30被安装在盒接收部110的外壳101中。
<墨针102>
墨针102(管的示例)由树脂形成且具有大致管状形状。如图7所示,墨针102被设置在构成外壳101的端壁的下端部。具体地,墨针102被设置在与安装在盒附接部110中的墨盒30的供墨部34(后面描述)对应的位置处。墨针102从外壳101的端壁向后突出。
圆筒状引导部105被设置在端壁上以围绕墨针102。引导部105从端壁向后突出。引导部105具有向后敞开的突出端。具体地,墨针102位于引导部105的直径中心。引导部105被确定形状以允许安装的墨盒30的供墨部34接收在引导部105中。
在将墨盒30在向前方向51上插入到盒附接部110的过程中,即在使墨盒30到安装在盒附接部110中的安装位置的动作过程中,墨盒30的供墨部34进入引导部105中(见图8)。随着墨盒30被进一步向前插入,墨针102进入供墨部34的供墨口71中(见图9)。因此墨针102连接到供墨部34以允许彼此连通。因此,允许存储在形成在墨盒30中的墨腔室36中的墨通过限定在供墨部34中的内部空间和限定在墨针102中的内部空间流入连接到墨针102的墨管20。附带地,墨针102可以具有平坦形状的末端或尖锐末端。
<触点106>
如图2和图7所示,四个触点106被设置在外壳101的顶壁上的靠近外壳101的端壁的位置处。即,四个触点106被设置在构成盒附接部110的上部的前端部处。如图9中所示,每一个触点106向下弯曲且包括表面106A和表面106B(被接合表面的示例)。表面106A面向后方且面向下方。表面106B被定位在表面106A的前方,且面向前方和下方。如图11所示,在墨盒30被附接到盒附接部110的状态下,表面106B中的每一个与形成在墨盒30的IC板64(后面描述)的表面64A上的电极65A的对应表面(接合表面的示例)接合。如上所述,表面106A、106B面向下方。即,表面106A、106B朝向其中容纳墨盒30的盒附接部110的内部空间。
尽管附图中未详细示出,四个触点106被布置成在左右方向55、56上彼此间隔开。四个触点106中的每一个被布置在与如将在后面描述的墨盒30的四个电极65在的每一个对应的位置处(见图3A和4A)。每一个触点106均由具有导电性和弹性的材料形成。因此,触点106能够弹性地向上变形。
注意,在本实施例中,四组四个触点106与能够被安装在外壳101中的四个墨盒30对应地设置。然而,触点106的数目和电极65的数目可以是任意的。
每一个触点106通过电路电连接到算术逻辑单元(未示出)。算术逻辑单元可以包括例如CPU、ROM、RAM,或可以被构造为打印机10的控制器。当相应的触点106被电连接到对应的电极65时,使得:电压Vc被施加到对应的电极65,对应的电极65接地,并且电力被供应到对应的电极65。由于触点106和电极65之间电连接的建立,存储在墨盒30的IC中的数据能够电存取。来自电路的输出被构造成被输入到算术逻辑单元。
如将在后面描述的,在本实施例中,作为四个电极65的一部分的电极65A被形成在IC板64的表面64A上(见图6)。在墨盒30被附接到盒附接部110的状态下,盒附接部110的每一个触点106的每一个表面106B与形成在表面64A上的电极65A的对应的表面接合,如图11所示。作为结果,每一个触点106均电连接到对应的电极65A。
<杆125>
如图2和图7所示,杆125被设置在外壳101的端壁的处于墨针102的上方的位置处。杆125从外壳101的端壁向后突出。杆125的形状类似圆柱的上半部。即,杆125在沿与前后方向51、52垂直的平面截取的剖面中具有倒U形。杆125具有从倒U形的最上部向上突出的肋。肋在前后方向51、52上延伸。在墨盒30被附接到盒附接部110的状态下,即,当墨盒30处于安装位置时,杆125被接收在安装墨盒30的凹部96(后面描述)中。
<余量传感器103>
如图7所示,余量传感器103(传感器的示例)被设置在外壳101的顶壁的位于触点106后方的位置处。余量传感器103包括光发射元件和光接收元件。光发射元件和光接收元件被布置成在左右方向55、56上对置且彼此间隔开。当墨盒30已被附接到盒附接部110时,墨盒30的外罩62(后面描述)被设置在余量传感器103的光发射元件和光接收元件之间。换言之,光发射元件和光接收元件在附接的墨盒30的外罩62介入它们之间的情况下彼此相对。
光发射元件被构造成在左右方向55、56上发出光,并且光接收元件被构造成接收从光发射元件发出的光。余量传感器103被构造成根据从光发射元件发出的光是否被光接收元件接收而输出不同检测信号。例如,当从光发射元件发出的光未被光接收元件接收时(即,当在光接收元件处接收的光的强度低于预定强度时),余量传感器103输出低电平信号(其电平低于阈值电平的信号)。另一方面,当从光发射元件发出的光被光接收元件接收时(即。当在光接收元件处接收的光的强度等于或大于预定强度时),余量传感器103输出高电平信号(其电平等于或大于阈值电平的信号)。
<附接传感器113>
如图7所示,附接传感器113也被设置在外壳101的顶壁处。具体地,附接传感器113被设置在余量传感器103的前方但在触点106的后方的位置处。附接传感器113包括光发射元件和光接收元件。光发射元件被布置成在左右方向55、56上与光接收元件对置且与光接收元件间隔开。当墨盒30已被附接到盒附接部110时,附接的墨盒30的第一挡光板67被设置在附接传感器113的光发射元件和光接收元件之间。换言之,光发射元件和光接收元件被布置成在安装的墨盒30的第一挡光板67介入它们之间的情况下彼此相对。
附接传感器113被构造成根据从光发射元件在左右方向55、56上发出的光是否被光接收元件接收而输出不同检测信号。例如,当光接收元件未接收到从光发射元件发出的光时(即当光接收元件处接收的光强度低于预定强度时),附接传感器113输出低电平信号。另一方面,当从光发射元件发出的光被光接收元件接收到时(即当接收的光强度等于或大于预定强度时),附接传感器113输出高电平信号。
<墨盒30>
图3A至图6中示出的墨盒30是被构造成在其中存储墨的容器。墨盒30在其中限定用作被构造成存储墨的墨腔室36的内部空间(见图1)。墨腔室36可以以任何适当的方式形成。例如,在该实施例中,墨腔室36由内部框架35形成。内部框架35是容纳在后盖31和前盖32中的框架。即,后盖31和前盖32构成墨盒30的外壳。
图3A至图6中示出的墨盒30的姿势是当墨盒30在所述附接状态下时的姿势。如将在后面描述的,墨盒30包括前壁140、后壁41、顶壁39和141和底壁42、142。当墨盒30处于图3A至图6中示出的姿势时(即,在附接状态下),从后壁41朝向前壁140的方向与向前方向51重合,从前壁140朝向后壁41的方向与向后方向52重合,从顶壁39和141朝向底壁42、142的方向与向下方向53重合,从底壁42、142朝向顶壁39和141的方向与向上方向54重合。
后壁41被定位在前壁140的后方且离开前壁140。顶壁39和141位于前壁140和后壁41之间。底壁42、142分别位于顶壁39和141的下方,且与离开顶壁39和141。底壁42、142位于前壁140和后壁41之间。
当墨盒30被附接到盒附接部110时,前壁140面向前方,后壁41面向后方,底壁42、142面向下方,顶壁39和141面向上方。更具体地,在墨盒30的附接状态下,前壁140的前表面面向前方,后壁41的后表面面向后方,底壁42、142的底表面面向下方,顶壁39和141的顶表面面向上方。
如图3A至图6中所示,墨盒30包括限定墨腔室36的后盖31、前盖32和内部框架35。后盖31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前盖32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后盖31包括后壁41。前盖32包括前壁140。前盖32被组装到后盖31以形成墨盒30的外壳。内部框架35被容纳在彼此组装的后盖31和前盖32中。
在附接状态下,墨盒30在前后方向51、52、上下方向53、54和左右方向55、56上延伸。墨盒30具有如下的大致平坦形状,其具有在上下方向53、54上的高度、在左右方向55、56上的宽度和在前后方向51、52上的长度,所述宽度小于所述高度和所述长度。当墨盒30被插入到盒附接部110中时,前盖32的面对插入方向(向前)的表面是前壁140的前表面。当墨盒30被从盒附接部110移除时,后盖31的面对移除方向(向后)的表面是后壁41的后表面。即,后壁41被设置成与前壁140相对,使得墨腔室36介入前壁140和后壁41之间。
<后盖31>
如图3A至图4B所示,后盖31包括后壁41、侧壁37、38、顶壁39和底壁42。侧壁37、38被设置成在左右方向55、56上彼此间隔开。顶壁39和底壁42被设置成在上下方向53、54上彼此间隔开。侧壁37、38、顶壁39和底壁42从后壁41向前延伸。即,后盖31具有形成有向前敞开的开口的箱状形状。内部框架35通过该开口插入后盖31中。换言之,后盖31覆盖内部框架35的后部。在内部框架35被插入后盖31中的状态下,墨腔室36被布置成介入顶壁39和底壁42之间。
后壁41包括上部41U和下部41L。上部41U被布置在下部41L的上方。下部41L位于相对于上部41U的前方。上部41U和下部41L都是平面形状,彼此交叉但是不彼此垂直。具体地,下部41L相对于上下方向53、54倾斜,使得随着下部41L朝向底壁42延伸,下部41L延伸得离前壁140越近。尽管图中未示出,但是促使使用者推压上部41U的片材被附接到上部41U。片材可以包括例如“PUSH”的文本、诸如箭头的符号或表示用手指推的图形。
附带地,后壁41可以不包括下部41L,并且可以仅由上部41U构造。即,上部41U的下端可以被连接到后盖31的底壁42的后端。
<前盖32>
如图3A至图4B所示,前盖32包括前壁140、侧壁143、144、顶壁141和底壁142。侧壁143、144在左右方向55、56上彼此间隔设置。顶壁141和底壁142在上下方向53、54上彼此间隔设置。侧壁143、144、顶壁141和底壁142从前壁140向后延伸。即,前盖32具有形成有向后敞开的开口的箱状形状。内部框架35通过开口插入前盖32中。即,前盖32覆盖内部框架35的未被后盖31覆盖的前部。
在前盖32和后盖31彼此组装的状态下,即,在墨盒30的组装完成的状态下,前盖32的顶壁141和后盖31的顶壁39构成墨盒30的顶壁,前盖32的底壁142和后盖31的底壁42构成墨盒30的底壁,并且前盖32的侧壁143、144以及后盖31的侧壁37、38构成墨盒30的侧壁。
即,在组装的墨盒30中,顶壁141的顶表面和顶壁39的顶表面构成墨盒30的顶表面,底壁142的底表面和底壁42的底表面构成墨盒30的底表面,并且侧壁143、144的外表面和侧壁37、38的外表面构成墨盒30的侧表面。
此外,在墨盒30被组装的状态下,前盖32的前壁140构成墨盒30的前壁,而后盖31的后壁41构成墨盒30的后壁。墨盒30的前壁(前盖32的前壁140)和墨盒30的后壁(后盖31的后壁41)被布置成在前后方向51、52上彼此间隔开。即,在附接姿势中,前壁140的前表面构成墨盒30的前表面,并且后壁41的后表面构成墨盒30的后表面。
附带地,构成墨盒30的前表面、后表面、顶表面、底表面和侧表面不需要被分别构造为一个平坦表面。即,墨盒30的前表面可以是当处于其附接姿势的墨盒30被从其前侧观察时能够看到的任何表面,且所述前表面位于相对于墨盒30在前后方向51、52上的中心的前方。墨盒30的后表面可以是当处于其附接姿势的墨盒30被从其后侧观察时能够看到的任何表面,并且所述后表面位于相对于墨盒30在前后方向51、52上的中心的后方。墨盒30的顶表面可以是当处于其附接姿势的墨盒30被从上方观察时能够看到的任何表面,并且所述顶表面位于相对于墨盒30在上下方向53、54上的中心的前方。墨盒30的底表面可以是当处于其附接姿势的墨盒30被从下方观察时能够看到的任何表面,并且所述底表面位于相对于墨盒30在上下方向53、54上的中心而言的下方。这同样适用于侧表面。
前壁140包括第一突出部85和第二突出部86。第一突出部85从前盖32的上端部向前突出以构成前壁140的上端部。第一突出部85具有构成前壁140的前表面的一部分的前端。第二突出部86从前盖32的下端部向前突出以构成前壁140的下端部。第二突出部86被定位在供墨部34的下方。
凹部96被形成在第一突出部85的前端中。即,凹部96被形成在前盖32的前壁140的上端部中。凹部96相对于前壁140的前表面向后凹进。当墨盒30被附接到盒附接部110时,凹部96适于在该凹部96中接收杆125。因此,凹部96具有沿与前后方向51、52垂直的平面截取的与杆125的剖面形状完全相同的剖面形状。
通孔97被形成在前壁140的下端部中以在前后方向51、52上穿过该前壁140。当内部框架35被插入前盖32中时,设置在内部框架35处的供墨部34通过通孔97暴露到外部。因此,通孔97被形成在适当位置,具有与内部框架35的供墨部34的尺寸和形状对应的尺寸和形状。
此外,通孔98被形成在前盖32的顶壁141中。通孔98在上下方向53、54上穿过顶壁141。通孔98用作用于当内部框架35被容纳在前盖32中时将从内部框架35的上壁突出的外罩62(后面描述)暴露到外部的孔。因此,通孔98被形成在顶壁141中的适当位置,其具有与外罩62的尺寸和形状对应的尺寸和形状。
第一挡光板67被设置在前盖32的顶壁141(顶壁141的顶表面)处以从该处向上突出。第一挡光板67在前后方向51、52上延伸。第一挡光板67被定位在从内部框架35的上壁突出的外罩62的前方。第一挡光板67被设置成在设置在顶壁141上的电接口60(后面描述)的后方。第一挡光板67是挡光板的示例。
第一挡光板67被构造成遮挡附接传感器113的在左右方向55、56上行进的光。更具体地,当墨盒30被附接到盒附接部110时,从附接传感器113的光发射元件发出的光在到达光接收元件之前入射在第一挡光板67上。作为结果,在光接收元件处接收的光的强度小于预定强度,例如为零。注意,第一挡光板67可以完全遮挡在左右方向55、56上行进的光,或可以部分衰减光,可以将光折射以改变其行进方向,或可以完全反射光。
支撑基座68被设置在第一突出部85上方的位置处,即,被设置在凹部90的上方的位置处。支撑基座68具有限定凹部96的上端的底表面和构成前盖32的顶壁141(顶壁141的顶表面)的顶表面。支撑基座68的顶表面形成有向下凹进的凹进部69。更具体地,支撑基座68的顶表面包括当从左右方向55、56上看被布置成V形的两个平面以限定凹进部69。然而,支撑基座68的顶表面可以具有在左右方向55、56上看形成U形的弯曲表面,且弯曲表面可以起到凹进部69的作用。凹进部69在左右方向55、56上敞开。支撑基座68的顶表面支撑电接口60。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基座68的顶表面构成前盖32的顶壁141(顶壁141的顶表面)。更具体地,电接口60直接由顶壁141的顶表面(即支撑基座68的顶表面)支撑。然而,支撑基座68可以被设置在顶壁141上。即,支撑基座68的顶表面可以独立于前盖32的顶壁141的顶表面。在该情况下,电接口60可以被从顶壁141通过介入电接口60和顶壁141之间的支撑基座68间接支撑到顶壁141。
电接口60包括由支撑基座68的顶表面支撑的IC板64(电路板的示例)和设置在IC板64的表面上的电极65。
IC板64是由例如塑料膜形成的具有柔性的柔性基板。即,电接口60被形成为呈片形状。IC板64被弯曲以配合到支撑基座68的凹进部69。具体地,IC板64具有向下凹进的凹进部70,使得凹进部70能够从上方接入。IC板64在凹进部70中具有表面64A和表面64B。表面64A具有其上设置电极65A的区域和其上不设置电极65A且因此暴露的剩余区域。表面64B具有其上设置电极65B的区域和其上不设置电极65B且因此暴露的剩余区域。
表面64A相对于前后方向51、52倾斜,使得表面64A的前边缘位于表面64A的后边缘的上方。表面64A朝向后上方。表面64B相对于前后方向51、52倾斜,使得表面64B的后边缘被定位在表面64B的前边缘的上方。表面64B朝向前上方。表面64A的后边缘和表面64B的前边缘彼此连接。
如图6中所示,表面64A相对于前后方向51、52倾斜,使得表面64A的延伸方向和前后方向51、52之间限定的角度θ1是30度。类似地,表面64B相对于前后方向51、52倾斜,使得表面64B的延伸方向和前后方向51、52之间限定的角度θ2是30度。注意角度θ1、θ2可以任意的,只要角度θ1和θ2分别小于或等于30度即可。
如图3A和4A所示,四个电极65A、四个电极65B和IC(未示出)被安装在IC板64上。四个电极65A被形成在表面64A上,四个电极65B被形成在表面64B上。四个电极65A中的每一个对应于四个电极65B中的每一个,相应的电极65A电连接到对应的电极65B。
四个电极65A被布置成在左右方向55、56上彼此间隔开。相似地,四个电极65B被布置成在左右方向55、56上彼此间隔开。电极65A、65B在前后方向51、52上延伸。电极65A、65B被设置在IC板64的顶表面上,使得电极65A、65B可电接入。
如图6的所示,电极65A中的每一个具有大于电极65B中的每一个的厚度的厚度。即,在电接口60中,包括电极65A的部分和IC板64上的设置电极65A的部分(第一部分的示例)比包括电极65B的部分和IC板64上的设置电极65B的部分(第二部分的示例)厚。
IC是半导体集成电路且可读地存储表示关于墨盒30的信息的数据,诸如批号、生产日期和墨的颜色。电极65A和65B电连接到IC。
在将墨盒30插入到盒附接部110的期间,以及当墨盒30被附接到盒附接部110时,IC板64的电极65电连接到布置在左右方向55、56上的对应的四个触点106(见图2)。
<内部框架35>
尽管图中未示出,但是内部框架35被形成为大致圆环形状,并且在左右方向55和56上的一对侧表面敞开。内部框架35的相应的敞开的表面用膜(未示出)密封以在内部框架35中形成用于存储墨的墨腔室36。内部框架35包括限定墨腔室36的一部分的前壁40。当内部框架35被容纳在前盖32中时,前壁40面对前盖32的前壁140。更具体地,当内部框架35被容纳在前盖32中时,前壁40的前表面面对前壁140的后表面(与前表面相对)。供墨部34被设置在前壁40处。
<供墨部34>
如图6中所示,供墨部34(液体供应部的示例)从内部框架35的前壁40向前突出。供墨部34具有圆筒形外形,且通过形成在前盖32的前壁140中的通孔97向外突出。即,供墨部34被定位在前壁140的下端部处。
供墨部34包括在该供墨部34中限定内部空间的圆筒形管状壁73、密封构件76和帽79。密封构件76和帽79被附接到管状壁73。
管状壁73延伸以连接墨腔室36的内部和外部。管状壁73具有在墨腔室36中敞开的后端。管状壁73具有对墨盒30的外部敞开的前端。因此,管状壁73通过该管状壁73的内部空间在墨腔室36和墨盒30的外部之间提供流体连通。因此,供墨部34能够将存储在墨腔室36中的墨通过管状壁73的内部空间供应到墨盒30的外部。密封构件76和帽79被附接到管状壁73的前端。
在管状壁73的内部空间中容纳有阀77和螺旋弹簧78。阀77和螺旋弹簧78推压构件和阀的示例。阀77和螺旋弹簧78用作使供墨部34的状态在图11中示出的状态和图6中示出的状态之间选择性地切换。即,在图11中示出的状态下,允许墨通过管状壁73的内部空间流出墨腔室36到墨盒30的外部。在图6中示出的状态下,不允许墨流出管状壁73的内部空间到墨盒30的外部。
阀77能够在前后方向51、52上移动以打开和关闭形成在密封构件76的中心处的供墨口71(液体出口的示例)。螺旋弹簧78将阀77向前偏压。因此,在没有施加外力的情况下,阀77关闭密封构件76的供墨口71。
密封构件76被附接到管状壁73的前端。密封构件76由弹性材料诸如橡胶或弹性体形成。密封构件76是盘状形状且具有其中形成有通孔的中心部。通孔在前后方向51、52上穿过密封构件76的中心部以提供限定供墨口71的管状内周面。供墨口71具有略小于墨针102的外径的直径。在密封构件76附接到管状壁73的前端的情况下,帽79外配合到管状壁73,使得密封构件76与管状壁73的前端液密接触。
在阀77关闭供墨口71的状态下,当墨盒30被插入盒附接部110中时,墨针102进入供墨口71中。墨针102的外周面与限定供墨口71的内周面接触以在它们之间提供液密密封,同时使密封构件76弹性地变形。当墨针102的末端部移动通过密封构件76且进入管状壁73的内部空间时,墨针102与阀77接触。随着墨盒30进一步插入盒附接部110中,墨针102使阀77克服螺旋弹簧78的偏置力向后移动,从而打开供墨口71。因此,存储在墨腔室36中的墨能够通过管状壁73的内部空间流动到墨针102的末端部中。尽管图中未示出,但是墨从管状壁73的内部空间通过形成在墨针102的末端部中的通孔流动到墨针102的内部空间中。因此,存储在墨腔室36中的墨能够通过管状壁73的内部空间和墨针102流动到墨盒30的外部。
供墨部34可以不设有用于关闭供墨口71的阀77。可替代地,例如,供墨口71可以用膜关闭。在该情况下,当墨盒30插入到盒附接部110中时,墨针102可以剌破膜,从而允许墨针102的末端部通过供墨口71进入管状壁73的内部空间的内部。又可替代地,供墨口71可以通过密封构件76本身的弹性力关闭。在该情况下,仅当墨针102被插入供墨口71中时,供墨口71可以被墨针102推压和扩大。
<余量检测部58>
余量检测部58(检测部的示例)被构造成根据墨盒30的状态(即,墨盒30中剩余墨量)改变从墨盒30的外部(即,从盒附接部110的余量传感器103)发出的光的状态。
如图6中所示,余量检测部58包括外罩62和传感器臂59。
外罩62从内部框架35的上壁向上突出。外罩62通过形成在前盖32中的通孔98暴露到外部,使得外罩62相对于前盖32的顶壁141向上突出。外罩62在其中限定与墨腔室36连通的内部空间。外罩62能够允许光在左右方向55、56上通过。即,外罩62具有透光性。
传感器臂59被设置在内部框架35的墨腔室36中。传感器臂59由在左右方向55、56上延伸的枢轴61支撑。传感器臂59能够绕枢轴61可枢转地移动。传感器臂59包括浮子63和第二挡光板66(光接收部的示例)。
浮子63具有比存储在墨腔室36中的墨的比重小的比重。因此,在墨腔室36中,只要浮子63处于墨中,在浮子63上就产生浮力。换言之,在墨腔室36几乎充满墨的状态下,传感器臂59由于在浮子63上产生的浮力而被推动以在图6中的逆时针方向上枢转。下文中,假定墨腔室36被填充以墨,并且假定传感器臂59处于由图6中的实线表示的姿势。
第二挡光板66是板状的。第二挡光板66被设置在内部框架35的外罩62中。具体地,第二挡光板66被定位成相对于前盖32的顶壁141要高。由于传感器臂59被推动以在图6中沿逆时针枢转,第二挡光板66与限定外罩62的前端的壁接触。由于该接触,传感器臂59被保持在由图6中的实线表示的姿势。在图6中示出的状态下,第二挡光板66阻挡来自余量传感器103的光在左右方向55、56上行进通过外罩62。此时第二挡光板66的位置被称为检测位置(由图6中的实线表示)。
更具体地,当从余量传感器103的光发射元件发出的光在到达光接收元件之前入射到第二挡光板66上时,在光接收元件处接收的光的强度小于预定强度,例如为零。注意,第二挡光板66可以完全阻挡在左右方向55、56上行进的光,可以部分衰减光,可以折射光以改变其行进方向,或可以完全反射光。
当墨腔室36中的墨量减少且墨的液面变得低于由图6中的实线表示的浮子63的位置(当传感器臂59处于第二挡光板66阻挡光行进穿过外罩62的姿势时的浮子63的位置)时,随着墨的液面下降,浮子63开始向下移动。随着浮子63的向下移动,传感器臂59沿图6中的顺时针枢转,由此将第二挡光板66的在外罩62内的部分移动出由从余量传感器103的光发射元件行进到光接收元件的光形成的光路。因此,在余量传感器103的光接收元件处接收的光的强度等于或大于预定强度。此时第二挡光板66的位置(由图6中的点线表示的位置)是与检测位置不同的非检测位置。
<电接口60和余量检测部58的第二挡光板66之间的位置关系>
如图6中所示,电接口60位于相对于余量检测部58的第二挡光板66的前下方。更具体地,电接口60的电极65被设置在相对于处于检测位置的第二挡光板66的前后方。此外,电接口60的电极65被设置在相对于第一挡光板67的前下方。
<墨盒30相对于盒附接部110的附接/拆卸>
接下来,将描述用于将墨盒30附接到盒附接部110的过程。
如图7所示,在墨盒30被插入盒附接部110之前,阀77关闭密封构件76的供墨口71。因此,此时,从墨腔室36到墨盒30外部的墨流动被中断。
此外,如图7所示,在墨盒30被附接到盒附接部110之前,没有东西处于余量传感器103的光发射元件和光接收元件之间。因此,余量传感器103向打印机10的控制器输出高电平信号。同样,由于没有东西处于附接传感器113的光发射元件和光接收元件之间,附接传感器113向打印机10的控制器输出高电平信号。
如图7所示,为了附接墨盒30,墨盒30通过开口112插入盒附接部110的外壳101中。由于后盖31的后壁41的上部41U被定位在相对于后壁41的下部41L的后方,即,由于上部41U位置离使用者比下部41L离使用者近,使用者能够推压上部41U以将墨盒30向前插入到盒附接部110中。
如上所述,由于附接到上部41U的用于提示使用者推压上部41U的片材(诸如“PUSH”的文本、诸如箭头的符号或说明用手指推压的图形),使用者被鼓励推压上部41U。在墨盒30被插入盒附接部110的外壳101中时,墨盒30的下部,即,前盖32和后盖31的下部被插入形成在外壳101中的对应的下引导槽109中。
随着墨盒30从图7中示出的状态进一步向前插入,墨盒30到达图8中示出的状态。此时,如图8所示,供墨部34的帽79开始进入引导部105。前盖32的凹部96面对杆125,杆125开始移动到凹部96中。
此外,第一挡光板67来到余量传感器103的光发射元件和光接收元件之间的位置。作为结果,余量传感器103向打印机10的控制器输出低电平信号而不是高电平信号。即,从余量传感器103输出的信号从高电平变为低电平。另一方面,附接传感器113继续向打印机10的控制器输出高电平信号。
随着墨盒30被从图8中示出的状态进一步向前插入,墨盒30到达图9中示出的状态。如图9中所示,墨针102的末端部进入供墨口71中且靠近阀77。
此外,如图9中所示,第一挡光板67仍位于余量传感器103的光发射元件和光接收元件之间的位置处。因此,余量传感器103继续向打印机10的控制器输出低电平信号。另一方面,没有东西位于附接传感器113的光发射元件和光接收元件之间,因此,从附接传感器113向打印机10的控制器输出的信号被维持在高电平信号。
此外,此时,第一突出部85的面向下方的底表面85A(作为定位表面的示例)被构成盒附接部110的外壳101的表面170支撑,表面170面向上方且被定位在引导部105的上方。由于底表面85A和表面170之间的接触,墨盒30在上下方向53、54上被固定定位。附带地,底表面85A被布置成当从上方观察墨盒30时与IC板64重叠。即,底表面85A具有在上下方向53、54上与IC板64对准的部分。可替代地,代替表面170,例如杆125可以起到支撑附接的墨盒30以提供在上下方向53、54上将墨盒30定位的作用。
在图9中示出的状态下,杆125位于前盖32的凹部96中以从下方支撑前盖32。此外,支撑基座68从触点106的后侧接触触点106的表面106A。因此,触点106向上弹性变形。
随着墨盒30从图9中示出的状态进一步向前插入,墨盒30到达图10中示出的状态。如图10所示,供墨部34的帽79进入引导部105,墨针102移动通过供墨口71以克服螺旋弹簧78的偏置力将阀77与密封构件76分离。墨盒30被施加以螺旋弹簧78的偏置力从而被向后推动。
此外,在图10中示出的状态下,第二挡光板66位于余量传感器103的光发射元件和光接收元件之间。因此,从余量传感器103输出到打印机10的控制器的信号维持在低电平。此外,第一挡光板67位于附接传感器113的光发射元件和光接收元件之间。从附接传感器113输出到打印机10的控制器的信号从高电平变为低电平。因此,打印机10的控制器识别到墨盒30已附接到盒附接部110。
此外,如图10所示,向上弹性变形的触点106被支撑到支撑基座68。
随着墨盒30从图10中示出的状态克服螺旋弹簧78的偏置力进一步向前插入,墨盒30到达图11中示出的状态。如图11所示,触点106被定位在凹进部70中。这里,由于墨盒30被螺旋弹簧78的偏置力向后推动,使得设置在表面64A上的电极65A的表面与触点106的对应的表面106B从其前侧接触。电极65A的表面和表面106B之间的该接触能够限制墨盒30由于螺旋弹簧78的偏置力向后移动。即,墨盒30相对于盒附接部110被固定定位,由此完成将墨盒30附接到盒附接部110。此时,墨盒30在所述附接状态下。即,墨盒30通过电极65A的表面和表面106B之间的接触维持在附接状态。
由于电极65A的表面与触点106的表面106B从前侧接触,电极65A电连接到对应的触点106。此外,形成在表面64B上的电极65B能够电连接到对应的触点106。此时,IC板64被触点106的弹性变形向下推动。然而,由于杆125从下方支撑前盖32,IC板64可以相对于触点106精确地定位。这里,杆125可不必从下方支撑前盖32。而是,例如,一些设置在墨针102周围的环形构件可接触前盖32以支撑前盖32。
随着墨从在所述附接状态下的墨盒30流出到记录头21且由记录头21消耗,存储在墨腔室36中的墨量减少。随着墨腔室36中留下的墨量的减少,第二挡光板66的位于外罩62中的部分移动到与从余量传感器103的光发射元件到光接收元件的光形成的光路偏移的位置。因此,从余量传感器103向打印机10的控制器输出的信号从低电平变为高电平。因此,打印机10的控制器识别出墨腔室36中的墨余量已减少。
接下来,将描述从盒附接部100移除在所述附接状态下的墨盒30的过程。
当使用者抓握且向后拉在所述附接状态下的墨盒30时,形成在表面64A上的电极65A的表面中的每一个从其前侧挤压对应的触点106的表面106B。此时,当电极65A的表面施加到对应表面106B的挤压力的量大于螺旋弹簧78的偏置力的量时,触点106向上弹性变形。更具体地,当墨盒30在所述附接状态下时,螺旋弹簧78的偏置力的反作用力产生作用在墨盒30上的力矩。该力矩用于在逆时针方向上,即,使电极65A的表面与触点106的表面106B分离的方向上移动墨盒30。因此,在所述附接状态下的墨盒30被向后拉的情况下和当电极65A的表面通过其挤压抵靠表面106B的压力量大于产生该力矩的力的量(螺旋弹簧78的反作用力)时,触点106向上变形以从电极65的通道撤回。
作为结果,如图10所示,现在向上弹性变形的触点106由支撑基座68支撑。当墨盒30进一步向后移动时,支撑基座68被定位成相对于触点106向后。由于墨盒30的向后移动不再被限制,在使用者向后拖拉墨盒30时,现在允许墨盒30向后移动。墨盒30进一步向后移动,墨盒30最后从盒附接部110脱离。
当在所述附接状态下的墨盒30向后移动时,第一挡光板67也向后移动以与附接传感器113的光发射元件和光接收元件之间的位置偏移。因此,从附接传感器113向打印机10的控制器输出的信号从低电平变为高电平,从而使得控制器能够检测到墨盒30被从盒附接部110拆卸。
<实施例的操作和技术优势>
如在上述实施例中当附接的墨盒30相对于盒附接部110在供墨部34处被固定定位时,墨盒30可能被施加以用以使墨盒30绕供墨部34枢转地移动的力。然而,在根据该实施例的墨盒30中,IC板64的表面64A被定位成在前后方向51、52上离供墨部34比第二挡光板66和第一挡光板67二者离供墨部34近。即,IC板64的表面64A被设置在前后方向51、52上离墨盒30的枢转中心(即供墨部34)比第二挡光板66和第一挡光板67离墨盒30的枢转中心近的位置。因此,与IC板64的表面64A被定位成离墨盒30的枢转中心比第二挡光板66或第一挡光板67离墨盒30的枢转中心远的构造相比,该构造能够减少IC板64的表面64A的位置偏移。即,在所述附接状态下的墨盒30能够维持在稳定姿势。
此外,根据实施例,由于IC板64的表面64A位于相对于第二挡光板66而言的下方,墨盒30的其上设置IC板64的表面64A的部分在上下方向53、54上的长度能够被抑制得小。
此外,根据实施例,用作接合表面的电极65A的表面构成电接口60的凹进部70的至少一部分。因此,电极65A的表面可以被用作在该处实现电连接的电接触表面和用作为接合表面。
此外,根据实施例,由于电极65A具有大于电极65B的厚度的厚度,向后移动在所述附接状态下的墨盒30所需的滑动负载量能够增加。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限制在所述附接状态下的墨盒的向后移动。
此外,根据实施例,表面64A相对于前后方向51、52倾斜,使得表面64A和前后方向51、52之间限定的角度小于或等于30度。因此,墨盒30的其上设置IC板64的表面64A的部分在上下方向53、54上的长度能够被抑制得很小。
此外,根据实施例,由于IC板64具有柔性,所以凹进部70易于设置。
此外,根据实施例,螺旋弹簧78被设置在供墨部34处。因此,当墨盒30被使用者向后拉时,墨盒30的向后移动不再由于表面64A的电极65A的表面和表面106B之间的接合而受到限制,墨盒30能够通过螺旋弹簧78的偏置力自动向后移动。
此外,根据实施例,墨盒30由于底表面85A和盒附接部110的表面170之间的接触被相对于盒附接部110固定在IC板64的表面64A下方的位置。因此,能够实现电极65A的表面和盒附接部110的触点106之间的可靠接合,由此将墨盒30稳定地维持在附接状态。
<改变和变型>
在上述实施例中,支撑基座68挤压触点106以向上弹性变形,从而使得墨盒30能够附接到盒附接部110和从其拆卸。然而,墨盒30到盒附接部110的附接和拆过程不限于实施例中描述的过程。
例如,通过相对于盒附接部110枢转地移动墨盒30,表面64A的电极65A的表面可以与触点106的表面106B接合和脱离。在该情况下,在所述附接状态下的墨盒30可以在第一姿势(图11中示出的墨盒30的姿势)和第二姿势(图12中示出的墨盒30的姿势)之间枢转地移动,在第一姿势中,电极65A的朝向后上方的表面被设置成相对于朝向下前方的表面106B向前且与表面106B接触,在第二姿势中,IC板64的表面64A位于表面106B下方且脱离与表面106B的接触。
具体地,为了将墨盒30从盒附接部110拆卸,在图11中示出的状态下,墨盒30在图11中绕密封构件76的墨针102插入其中的供墨口71的中心沿逆时针枢转地移动。即,墨盒30绕墨针102的与密封构件76的限定供墨口71的内周面接触的中心部沿逆时针枢转地移动。作为结果,墨盒30从第一姿势枢转地移动到第二姿势,从而如图12所示,IC板64的表面64A被定位在触点106的下方。通过保持墨盒30处于第二姿势且向后移动墨盒30,可以将墨盒30从盒附接部110拆卸。
另一方面,为了将墨盒30附接到盒附接部110,在图9示出的状态下,墨盒30被在图9中绕上述枢转中心沿逆时针枢转地移动。因此,墨盒30枢转地移动到第二姿势,并且因此IC板64的表面64A被定位在触点106下方。在保持在第二姿势的同时,墨盒30向前移动,直到IC板64的表面64A位于相对于触点106的前方(见图12)。之后,墨盒30在图12中沿顺时针枢转地移动。因此,墨盒30在所述附接状态下(见图11)。
在上述变型中,处于第一姿势中的墨盒30沿逆时针枢转地移动以移动到第二姿势。然而,处于第一姿势的墨盒30可以沿顺时针枢转地移动到第三姿势而不是第二姿势,其中IC板64的表面64A位于触点106的表面106B的下方。即,在前盖32未被杆125支撑的情况下(即在支撑基座68和杆125在它们之间设有间隔),在将墨盒30从盒安装部110拆卸期间,墨盒30沿顺时针枢转地移动以使IC板64的表面64A与触点106的表面106B分离。因此,墨盒30可以通过螺旋弹簧78的偏置力向后移动。
在上述实施例中,由于设置在电接口60的表面64A上的电极65A的表面(接合表面)和触点106的表面106B(被接合表面)之间的接合,墨盒30被维持在附接状态。然而,代替电极65A的表面和表面106B,可以采用其它表面的组合作为接合表面和被接合表面的组合以将墨盒30维持在附接状态。
例如,第一挡光板67可以在其顶表面上包括面向后方的接合表面,盒附接部110可包括面向前方的且设置在与接合表面对应位置的被接合表面。通过第一挡光板67与盒附接部110的被接合表面的接合,墨盒30可维持在附接状态。
注意,接合表面和被接合表面的相应位置可以不同于上述位置,只要接合表面位于相对于余量检测部58的第二挡光板66的前方即可。例如,接合表面可以被位于相对于IC板64的前方,在前后方向51、52上可以被定位在IC板64和第一挡光板67之间的位置,或可以被定位在底壁142处。在该情况下,被接合表面被设置在与接合表面对应的位置。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在墨腔室36内枢转的传感器臂59以使传感器臂59的第二挡光板66从余量传感器103的光发射元件行进到光接收元件的路径偏移,检测到墨腔室36中墨余量的减少。然而,墨腔室36中墨余量的检测可通过不同于上述实施例的构造执行。
例如,墨盒30可不包括传感器臂59。可代替地,外罩62可具有棱柱形状以便根据墨在外罩62中的存在或缺乏而弯曲从余量传感器103的光发射元件发出的光的行进方向。在该情况下,外罩62是检测部的示例。
可替代地,墨盒30可包括光发射装置,代替外罩62和传感器臂59。光发射装置中可并入电池,且可以被构造成以预定定时发出光以通知控制器墨腔36中的剩余墨量变小。这里,预定定时可以是例如这种定时,从打印机10第一次开启消耗已过去预定墨量所需的预期需要规定天数。在该情况下,光发射装置是检测部的示例。
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余量检测部58(用于检测墨的余量)作为检测部,检测部可以被构造成检测不同于墨余量的量,只要检测部可根据墨盒30的状态改变光的状态。例如,能够改变从附接传感器113的光发射元件发出的光的状态的第一挡光部67可以作为检测部。换言之,检测部可以是能够根据墨盒30是否在所述附接状态下而改变光的状态的第一挡光板67。可替代地,检测部可以是能够根据附接到盒附接部110的墨盒30的类型(例如存储的墨的颜色)改变从传感器(类型识别传感器)的光发射元件发出的光的状态的构件(例如肋)。
在上述实施例中,IC板64是具有柔性的柔性基板,但是可以是例如环氧树脂玻璃制成的板状刚性板。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供墨部34的螺旋弹簧78起到向后推动附接到盒附接部110的墨盒30的作用。然而,可以采用不同于图示构造的结构来向后推动附接到盒附接部110的墨盒30。
例如,用于向后偏压墨盒30的弹簧可以被设置在不同于供墨部34的位置。例如,这种弹簧可以被布置在前盖32的凹部96中。在该情况下,在墨盒30到盒附接部110的插入期间,使弹簧与盒附接部110的杆125压力接触,从而向后推动墨盒30。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挡光板67被构造成阻挡附接传感器113的光。即,第一挡光板67被设置用于检测墨盒30是否附接到盒附接部110的目的。然而,第一挡光板67可以被设置用于不同目的。例如,第一挡光板67可以被设置用于识别附接到盒附接部110的墨盒30的类型(例如存储的墨的颜色)。
在上述实施例中,墨腔室36由内部框架35限定。然而,墨腔室36可由构成墨盒30的外壳的后盖31和前盖32限定。即,墨盒30可由后盖31和前盖32构造,而没有包围在后盖31和前盖32中的内部框架35。可替代地,用于存储墨的墨袋可以被容纳在后盖31和前盖32中。在这种情况下,墨袋可以具有与内部框架35相同的功能。
又可替代地,墨腔室36可以形成在不包括后盖31和前盖32的外罩中。图13示出作为实施例的墨盒30的变型的墨盒230。在该墨盒230中,墨腔室236可以被限定在长方体形状的外罩231中。该外罩231包括前壁140、后壁41、顶壁251、底壁252和侧壁237、238。这些壁140、41、251、252、237、238中的每一个均构成墨盒230的外壳。换言之,墨腔室236由前壁140、后壁41、顶壁251、底壁252和侧壁237、238限定。供墨部34可以被设置在前壁140处以从该处向前突出。
此外,在该墨盒230中,电接口60和挡光板67可以被设置在限定墨腔室236的外罩231处,如图13中所示。如上述实施例的那样,电接口60的电极65A的表面被构造成与触点106的表面106B接合。在该墨盒230中,挡光板67是检测部和光接收部的示例。附接传感器113是传感器的示例。
此外,虽然墨被用作上述实施例中液体的示例,但本公开的液体不限于墨。例如,在打印操作期间在墨之前喷射到片材上的预处理液可以被存储在液体盒中。可替代地,用于清洁记录头21的清洁水可以被存储在液体盒中。
Claims (17)
1.一种液体盒,所述液体盒被构造成在所述液体盒中存储液体,所述液体盒包括:
前表面,当所述液体盒在被附接到液体消耗装置的外壳的附接状态下时,所述前表面在与重力方向交叉的向前方向上面向前方;
后表面,在所述液体盒的所述附接状态下,所述后表面在所述向前方向上与所述前表面间隔开;
上表面,所述上表面被设置在所述前表面和所述后表面之间,在所述液体盒的所述附接状态下,所述上表面面向上方;
液体供应部,所述液体供应部被设置在所述前表面处,并且所述液体供应部被构造成将所述液体供应到所述液体盒的外部;
检测部,所述检测部包括光接收部,所述光接收部被构造成接收所述光接收部上的入射光,在所述液体盒的所述附接状态下,所述光接收部位于相对于所述上表面而言的上方,所述检测部被构造成取决于所述液体盒的状态改变所述入射光的状态;
电接口,所述电接口被设置在所述上表面处,在所述液体盒的所述附接状态下,所述电接口位于相对于所述光接收部而言的前方;和
接合表面,所述接合表面面向后方,并且所述接合表面被构造成在所述液体盒的所述附接状态下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所述外壳接合,使得所述接合表面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所述外壳之间的接合限制在所述附接状态下的所述液体盒向后移动,在所述液体盒的所述附接状态下,所述接合表面位于相对于所述光接收部而言的前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盒,其中在所述液体盒的所述附接状态下,所述接合表面位于相对于所述光接收部而言的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盒,其中所述电接口具有向下凹进的凹进部,并且
其中所述接合表面是所述凹进部的至少一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盒,其中所述电接口被形成为呈片形状,所述电接口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部分的厚度,所述电接口被布置成使得所述第二部分被设置在所述第一部分的后方,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部分包括所述接合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盒,其中所述接合表面相对于所述向前方向倾斜,使得所述接合表面和所述向前方向之间限定的角度小于或等于30度。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盒,其中所述电接口包括:
电路板,所述电路板具有柔性;和
电极,所述电极被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盒,其中所述液体供应部包括推压构件,所述推压构件被构造成向后推压所述液体盒。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体盒,在所述附接状态下的所述液体盒具有在所述向前方向上的深度、在所述重力方向上的高度和在宽度方向上的宽度,所述宽度方向正交于所述向前方向和所述重力方向,
其中所述液体供应部进一步包括液体出口,
其中所述推压构件包括阀,所述阀能够在所述向前方向和与所述向前方向相反的向后方向上移动,以打开和关闭所述液体出口,
其中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所述外壳包括面向下方和前方的外部被接合表面,
其中所述接合表面面向上方和后方,并且
其中在所述附接状态下的所述液体盒能够在第一姿势和第二姿势之间枢转地移动,在所述液体盒的所述第一姿势中,所述接合表面被设置在相对于所述外部被接合表面而言的前方,并且所述接合表面与所述外部被接合表面接触,在所述液体盒的所述第二姿势中,所述接合表面位于相对于所述外部被接合表面而言的下方,并且所述接合表面脱离与所述外部被接合表面的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盒,其中所述检测部被构造成取决于被存储在所述液体盒中的所述液体的量改变所述入射光的所述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体盒,其中所述光接收部能够随着所述液体的所述量在检测位置和与所述检测位置不同的非检测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检测位置处的所述光接收部被构造成阻挡或衰减接收到的所述光。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体盒,进一步包括从所述上表面延伸的挡光板,所述挡光板在所述向前方向上被设置在所述光接收部和所述接合表面之间,所述挡光板被构造成阻挡或衰减入射光。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盒,进一步包括定位表面,所述定位表面被构造成在所述液体盒的所述附接状态下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所述外壳接触,在所述液体盒的所述附接状态下,所述定位表面面向下方,并且当在所述附接状态下的所述液体盒被从上方观察时,所述定位表面被布置成与所述接合表面重叠。
13.一种喷墨记录系统,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至5、7和9至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体盒,所述液体盒的所述电接口包括电极;和
所述液体消耗装置,所述液体盒能够附接到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且能够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拆卸,以被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使用,所述液体消耗装置包括:
盒附接部,包括:
所述外壳,所述外壳被构造成在所述外壳中容纳所述液体盒;
触点,所述触点被设置在所述外壳处,并且所述触点被构造成电连接到被附接到所述盒附接部的所述外壳的所述液体盒的所述电接口的所述电极;
传感器,所述传感器包括彼此相对定位的光发射元件和光接收元件,被附接到所述盒附接部的所述外壳的所述液体盒的所述光接收部被构造成介入所述光发射元件和所述光接收元件之间;和被接合表面,所述被接合表面被设置在所述外壳处,并且所述被接合表面被构造成与被附接到所述盒附接部的所述外壳的所述液体盒的所述接合表面接合;和
消耗部,所述消耗部被构造成消耗被存储在被附接到所述盒附接部的所述外壳的所述液体盒中的所述液体。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喷墨记录系统,其中所述盒附接部的所述外壳限定内部空间,所述内部空间被构造成在所述内部空间中容纳所述液体盒,所述盒附接部的所述外壳具有上部,并且
其中所述触点被设置在所述盒附接部的所述外壳的所述上部处,并且所述触点面对所述盒附接部的所述外壳的所述内部空间,所述触点包括所述被接合表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喷墨记录系统,其中所述电接口包括具有柔性的电路板,并且
其中所述电极被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喷墨记录系统,其中在所述附接状态下的所述液体盒具有在所述向前方向上的深度、在所述重力方向上的高度和在宽度方向上的宽度,所述宽度方向正交于所述向前方向和所述重力方向,
其中所述液体供应部包括液体出口和阀,所述阀能够在所述向前方向上和与所述向前方向相反的向后方向上移动,以打开和关闭所述液体出口,所述阀用作推压构件,所述推压构件被构造成向后推压所述液体盒,
其中所述被接合表面面向下方和前方,
其中所述接合表面面向上方和后方,并且
其中在所述附接状态下的所述液体盒能够在第一姿势和第二姿势之间枢转地移动,在所述液体盒的所述第一姿势中,所述接合表面被设置在相对于所述被接合表面而言的前方,并且所述接合表面与所述被接合表面接触,在所述液体盒的所述第二姿势中,所述接合表面位于相对于所述被接合表面而言的下方,并且所述接合表面脱离与所述被接合表面的接触。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喷墨记录系统,其中所述盒附接部进一步包括管,所述管被设置在所述外壳处,并且所述管被构造成被插入到被附接到所述盒附接部的所述外壳的所述液体盒的所述液体供应部中,以打开所述液体出口,并且
其中在所述附接状态下的所述液体盒能够绕被连接到所述液体供应部的所述管在所述第一姿势和所述第二姿势之间枢转地移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192603 | 2016-09-30 | ||
JP2016192603A JP6870265B2 (ja) | 2016-09-30 | 2016-09-30 |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液体消費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878035A CN107878035A (zh) | 2018-04-06 |
CN107878035B true CN107878035B (zh) | 2020-10-09 |
Family
ID=584612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398015.1A Active CN107878035B (zh) | 2016-09-30 | 2017-05-31 | 液体盒和液体消耗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160221B2 (zh) |
EP (2) | EP3674092B1 (zh) |
JP (1) | JP6870265B2 (zh) |
CN (1) | CN107878035B (zh) |
ES (1) | ES2804203T3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9181905A1 (ja) | 2018-03-20 | 2019-09-26 |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 錫又は錫合金のめっき液、バンプの形成方法、回路基板の製造方法 |
JP7135379B2 (ja) | 2018-03-29 | 2022-09-1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システム |
JP7035714B2 (ja) | 2018-03-29 | 2022-03-1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システム |
JP7159702B2 (ja) * | 2018-08-31 | 2022-10-2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システム |
EP3616921B1 (en) * | 2018-08-31 | 2021-06-02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Liquid cartridge and system using the same |
EP3616924B1 (en) * | 2018-08-31 | 2020-08-05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Liquid cartridge and system using the same |
WO2020117200A1 (en) | 2018-12-03 | 2020-06-11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Printable liquid supply cartridges |
CN113580773A (zh) * | 2019-03-04 | 2021-11-02 | 珠海益捷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扩容后的墨盒 |
US11938737B2 (en) * | 2021-05-26 | 2024-03-26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Supply unit and liquid discharging apparatus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1143794Y (zh) * | 2007-12-10 | 2008-11-05 | 珠海纳思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喷墨打印机的墨盒 |
EP2803488A2 (en) * | 2013-05-15 | 2014-11-19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Cartridge and printing material supply system |
EP2910379A2 (en) * | 2011-12-22 | 2015-08-26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Printing fluid cartridge, printing apparatus, and use of printing fluid cartridge |
US9427973B1 (en) * | 2016-03-22 | 2016-08-30 | Dataprint Technology, Inc. | Postage meter printer module and housing therefor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949459A (en) | 1997-06-04 | 1999-09-07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curing an ink container |
JP2004122487A (ja) * | 2002-09-30 | 2004-04-22 | Canon Inc | 液体タンクおよびタンクホルダ、ヘッドカートリッジ、記録装置、タンク着脱方法 |
US7140712B2 (en) * | 2002-10-22 | 2006-11-28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Liquid cartridge |
JP4055152B2 (ja) * | 2002-10-22 | 2008-03-05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 |
JP2010208038A (ja) * | 2009-03-06 | 2010-09-24 | Seiko Epson Corp |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液体収容容器 |
JP2013049168A (ja) * | 2011-08-30 | 2013-03-14 | Brother Industries Ltd | 印刷流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記録装置 |
JP2013049165A (ja) | 2011-08-30 | 2013-03-14 | Brother Industries Ltd | 印刷流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記録装置 |
JP6019576B2 (ja) * | 2011-12-13 | 2016-11-0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3212588A (ja) * | 2012-03-30 | 2013-10-17 | Brother Industries Ltd | 印刷流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印刷流体供給装置 |
CN204605193U (zh) * | 2014-12-25 | 2015-09-02 | 珠海纳思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 一种墨盒 |
JP3197783U (ja) | 2015-03-18 | 2015-06-0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印刷流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印刷流体供給装置 |
JP6424704B2 (ja) * | 2015-03-27 | 2018-11-2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 |
-
2016
- 2016-09-30 JP JP2016192603A patent/JP6870265B2/ja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03-30 EP EP20157739.2A patent/EP3674092B1/en active Active
- 2017-03-30 EP EP17163937.0A patent/EP3300901B1/en active Active
- 2017-03-30 ES ES17163937T patent/ES2804203T3/es active Active
- 2017-03-30 US US15/473,735 patent/US10160221B2/en active Active
- 2017-05-31 CN CN201710398015.1A patent/CN10787803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1143794Y (zh) * | 2007-12-10 | 2008-11-05 | 珠海纳思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喷墨打印机的墨盒 |
EP2910379A2 (en) * | 2011-12-22 | 2015-08-26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Printing fluid cartridge, printing apparatus, and use of printing fluid cartridge |
EP2803488A2 (en) * | 2013-05-15 | 2014-11-19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Cartridge and printing material supply system |
US9427973B1 (en) * | 2016-03-22 | 2016-08-30 | Dataprint Technology, Inc. | Postage meter printer module and housing therefor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674092B1 (en) | 2023-09-27 |
ES2804203T3 (es) | 2021-02-04 |
EP3300901A1 (en) | 2018-04-04 |
JP6870265B2 (ja) | 2021-05-12 |
US20180093483A1 (en) | 2018-04-05 |
EP3300901B1 (en) | 2020-04-22 |
US10160221B2 (en) | 2018-12-25 |
CN107878035A (zh) | 2018-04-06 |
JP2018052012A (ja) | 2018-04-05 |
EP3674092A1 (en) | 2020-07-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878035B (zh) | 液体盒和液体消耗装置 | |
CN107264042B (zh) | 液体盒 | |
CN107264041B (zh) | 液体盒 | |
CN103373077B (zh) | 具有电气接口的打印流体盒 | |
CN107878034B (zh) | 液体盒和液体消耗装置 | |
CN107264043B (zh) | 液体盒和使用液体盒的系统 | |
CN107264044B (zh) | 液体盒和系统 | |
CN107878033B (zh) | 液体盒和液体消耗装置 | |
EP3153320B1 (en) | Liquid supply apparatus | |
CN207241173U (zh) | 液体盒及液体消耗装置 | |
CN207028521U (zh) | 打印流体盒 | |
CN107735259A (zh) | 液体盒、液体消耗设备、将液体盒插入到液体消耗设备的盒安装部中的方法和液体盒的使用 | |
JP2005103857A (ja) | インクタンクおよび記録装置 | |
CN110871633B (zh) | 系统 | |
CN109318590B (zh) | 图像记录装置 | |
CN115179656A (zh) | 图像记录设备 | |
US20190100017A1 (en) | Liquid cartridge | |
EP4253065B1 (en) | Liquid cartridge and liquid-consuming devic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