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04119A - 轮胎 - Google Patents
轮胎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804119A CN107804119A CN201610813706.9A CN201610813706A CN107804119A CN 107804119 A CN107804119 A CN 107804119A CN 201610813706 A CN201610813706 A CN 201610813706A CN 107804119 A CN107804119 A CN 10780411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ire
- reference line
- mole
- vertical
- li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86—Continuous rib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种轮胎,包括多个胎块,各该胎块具有朝外凸起的一外表面及二侧壁,各该侧壁的平直段的表面定义有一延伸线,各该延伸线在各该平直段上具有一第一交界点;两个第一交界点连线形成一第一横向参考线;该外表面上定义有一第二横向参考线,该第二横向参考线的两端与该外表面形成两个第二交界点,第二横向参考线的长度为该第一横向参考线的长度的0.85倍。该第二横向参考线的中心在垂直方向上至该外表面的距离介于0.2~0.8mm之间。藉此,即使胎块外表面磨损,仍可保有良好的排水性及与地面接触的抓地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轮胎,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良好排水性能的轮胎。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为常用的轮胎100的局部,包含有一胎体部10以及结合于该胎体部10外侧的一胎面部20,该胎面部20上具有多个胎块22,这些胎块22沿该轮胎100的圆周设置,而形成多圈并列的胎块22,每一圈胎块22两侧为两条胎沟24。各该胎块22具有一外表面222用以与地面接触,该外表面222在轮胎100的横向上(或称宽度方向上)呈平直状。在该轮胎100在地面上滚动时,该外表面222将贴抵于地面上;当该轮胎100在有水的地面上滚动时,胎块22的外表面222会将地面的水挤压至胎沟24中,由此维持一定的抓地力。
然而,轮胎100使用久了之后,其胎块22的外表面222将会逐渐磨损,呈现往内凹陷的形状(参见图2),当胎块22的外表面222凹陷后,胎块22的外表面222与地面G接触的面积变少,使得轮胎100的抓地力变差。此外,当磨损的轮胎100在有水的地面滚动时,外表面222凹陷的部分将会把水局限于其中,无法将水顺利排至胎沟24中,造成轮胎100容易打滑。是以,常用的轮胎100的设计仍未臻完善,尚待改进。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轮胎,可使轮胎具有良好的排水性能,并增加轮胎的使用寿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轮胎,包括有一胎体部与一胎面部,其中,该胎面部结合于该胎体部上,该胎面部包括多个沿该轮胎的圆周设置的胎块以及沿该轮胎的圆周设置的至少二胎沟,这些胎块位于该二胎沟之间;各该胎块具有朝外凸起的一外表面,该外表面用于与地面接触;各该胎块在该轮胎的横向上具有二侧壁,各该侧壁具有表面呈平直状的一平直段,各该平直段的表面定义有一延伸线,各该延伸线由各该胎块底部往该外表面的方向延伸,各该延伸线在各该平直段上具有一第一交界点,且各该延伸线在各该第一交界点至该外表面之间未与各该胎块交会;该两个第一交界点的连线形成一第一横向参考线;该外表面上定义有一第二横向参考线与一垂直参考线,其中,该第二横向参考线平行于该第一横向参考线,该第二横向参考线的两端分别与该外表面形成两个第二交界点,且该第二横向参考线的长度为该第一横向参考线长度的0.85倍;该垂直参考线分别与该第一横向参考线与该第二横向参考线垂直且通过该第一横向参考线的中心与该第二横向参考线的中心;其中,该垂直参考线与该外表面的交会点至该第二横向参考线的中心具有一垂直距离,该垂直距离介于0.2~0.8mm之间。
本发明的效果在于,通过如此设计让胎块往外凸起,且垂直距离介于0.2~0.8mm之间,即使胎块外表面磨损,仍可与地面保持良好的接触,有效让轮胎保有良好的排水性及与地面接触的抓地力,增进轮胎的使用寿命及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常用的轮胎的局部示意图;
图2为揭示常用的轮胎磨损后,在有水的地面滚动的一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轮胎的局部示意图;
图4为上述优选实施例的轮胎的第一胎块示意图;
图5为揭示上述优选实施例的轮胎磨损后,在有水的地面滚动的一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二优选实施例的轮胎的胎块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现有技术]
100 轮胎
10 胎体部
20 胎面部 22 胎块 222 外表面
24 胎沟
G 地面
[本发明]
200 轮胎
30 胎体部
40 胎面部 40a 中央部位 40b 侧部
42 第一胎沟 44 第二胎沟 46 第一胎块
462 外表面 464 侧壁 464a 平直段
46′ 第二胎块
D 垂直距离 E 延伸线 G 地面
H1 第一横向参考线 H2 第二横向参考线
L1、L2 长度
P1 第一交界点 P2 第二交界点
V 垂直参考线
50 胎块
502 侧壁 502a 平直段 502b 倒角段
504 外表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现举一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请参见图3至图4所示,为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轮胎200的局部示意图,该轮胎200包含有一胎体部30以及结合于该胎体部30外侧的一胎面部40,本发明的重点即是在于该胎面部40的结构。
该胎面部40包括多个沿该轮胎200的圆周设置胎块以及沿该轮胎200的圆周设置的至少二胎沟,这些胎块位于该二胎沟之间,且这些胎块形成至少一圈胎块。更详细地说,该至少二胎沟的数量为至少四个,包括两条第一胎沟42与两条第二胎沟44;该胎面部40包括一中央部位40a以及位于该中央部位40a两侧的二侧部40b,该中央部位40a位于该两条第一胎沟42之间,各该侧部40b位于各该第一胎沟42与各该第二胎沟44之间。这些胎块包括多个第一胎块46与多个第二胎块46’,其中,这些第一胎块46位于该中央部位40a且沿该轮胎200的圆周设置而形成一圈的第一胎块46,这些第二胎块46’分别位于该二侧部40b,且各该侧部40b上的第二胎块46’亦沿该轮胎200的圆周设置而分别形成一圈的第二胎块46’。实际操作中,中央部位40a也可以设计为两圈的第一胎块46,而在该两圈的第一胎块46之间形成有一中央胎沟。
为便于说明,在后面现以一该第一胎块46为例说明本实施例的胎块的结构,以下是在轮胎200未充气的状态下说明本实施例的胎块的结构,请配合图4,其中:
该第一胎块46具有朝外凸起的一外表面462,该外表面462用于在轮胎200放置于地面时,与地面相接触,本实施例中该外表面462为弧面。该第一胎块46在该轮胎200的横向上(或称宽度方向上)具有二侧壁464,各该侧壁464具有表面呈平直状的一平直段464a,各该平直段464a为各该侧壁464中距离最长的一段。各该平直段464a的表面定义有一延伸线E,各该延伸线E由该第一胎块46底部往该外表面462的方向延伸,各该延伸线E在各该平直段464a上具有一第一交界点P1,且各该延伸线E在各该第一交界点P1至该外表面462之间未与各该第一胎块46交会。换句话说,各该第一交界点P1为各该延伸线E在该平直段464a上最靠近外表面462的交会的位置。将该两个第一交界点P1连成一直线后,可获得一第一横向参考线H1。
为了更准确定义该外表面462凸起的程度,在该外表面462上更定义有一第二横向参考线H2与一垂直参考线V,其中,该第二横向参考线H2平行于该第一横向参考线H1,该第二横向参考线H2的两端分别与该外表面462形成两个第二交界点P2,且该第二横向参考线H2的长度L2为该第一横向参考线H1长度L1的0.85倍;该垂直参考线V分别与该第一横向参考线H1与该第二横向参考线H2垂直且通过该第一横向参考线H1的中心与该第二横向参考线H2的中心,且该垂直参考线V与该轮胎200的径向平行。由此,即可定义出该垂直参考线V与该外表面462的交会点至该第二横向参考线H2的中心的一垂直距离D。本实施例中,该第一胎块46以该垂直参考线V为中心左、右对称,但不以此为限,也可以为以该垂直参考线V为中心左、右不对称的设计。
本实施例的各该第二胎块46’的结构与第一胎块46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经多次实验及测试后发现,在第一胎块46与第二胎块46’的该垂直距离D介于0.2~0.8mm之间时,该轮胎可具有良好的排水效果及良好的抓地力。
请配合图5,在该轮胎200在充气的状态下,在地面G滚动时,即便第一胎块46与第二胎块46’凸起的外表面462因磨损而逐渐变平,第一胎块46与第二胎块46’磨损后的外表面462仍能与地面G维持良好的接触。藉此,该轮胎200在有水的地面G上滚动时,各该第一胎块46与各该第二胎块46’的外表面可以把地面G的水挤压至第一胎沟42与第二胎沟44中,让该轮胎200具有良好的排水效果。
此外,由于该垂直距离D最大为0.8mm,因此,轮胎200在负载的情形下,各该第一胎块46与各该第二胎块46’受压后其外表面462亦可以与地面G维持良好的接触,而不会使得抓地力不佳。此外,在考量轮胎的耐用性时,该垂直距离D以不小于0.2mm为佳。从而,该垂直距离D介于0.2~0.8mm为最佳的数值范围。
上文中,以第一胎块46与第二胎块46’的垂直距离D相同为例说明,实际操作中,也可以设计为各该第一胎块46的垂直距离D大于各该第二胎块的垂直距离D,其原因在于,胎面部40的中央部位40a相较于侧部40b更容易磨损,因此,通过让中央部位40a的第一胎块46外表面462凸起程度大于侧部40b的第二胎块46’外表面462凸起程度,更可以增加该轮胎200的使用寿命。作为优选,位于中央部位40a的各该第一胎块46的垂直距离D介于0.5~0.8mm之间;位于各侧部40b的各该第二胎块46’的垂直距离D小于0.5mm但不小于0.2mm。
图6所示为本发明第二优选实施例的轮胎的胎块50,该胎块50具有大致相同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不同的是该胎块50的各侧壁502具有一平直段502a与一倒角段502b位于该平直段502a与外表面504之间,各该平直段502a为各该侧壁502中距离最长的一段。本实施例各延伸线E与侧壁502的第一交界点P1位于各该平直段502a与各该倒角段502b的交会处。而第一横向参考线H1、第二横向参考线H2、第二交界点P2、垂直参考线V及垂直距离D的定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轮胎,通过设计让胎块往外凸起,且垂直距离介于0.2~0.8mm之间,使胎块外表面磨损仍可与地面保持良好的接触,可以有效让轮胎保有良好的排水性及与地面接触的抓地力,增进轮胎的使用寿命及安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可行实施例而已,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轮胎,包含:
一胎体部;
一胎面部,结合于该胎体部上,该胎面部包括多个沿该轮胎的圆周设置的胎块以及沿该轮胎的圆周设置的至少二胎沟,这些胎块位于该二胎沟之间;各该胎块具有朝外凸起的一外表面,该外表面用于与地面接触;各该胎块在该轮胎的横向上具有二侧壁,各该侧壁具有表面呈平直状的一平直段,各该平直段的表面定义有一延伸线,各该延伸线由各该胎块底部往该外表面的方向延伸,各该延伸线在各该平直段上具有一第一交界点,且各该延伸线在各该第一交界点至该外表面之间未与各该胎块交会;该两个第一交界点的连线形成一第一横向参考线;该外表面上定义有一第二横向参考线与一垂直参考线,其中,该第二横向参考线平行于该第一横向参考线,该第二横向参考线的两端分别与该外表面形成两个第二交界点,且该第二横向参考线的长度为该第一横向参考线的长度的0.85倍;该垂直参考线分别与该第一横向参考线与该第二横向参考线垂直且通过该第一横向参考线的中心与该第二横向参考线的中心;
其中,该垂直参考线与该外表面的交会点至该第二横向参考线的中心具有一垂直距离,该垂直距离介于0.2~0.8mm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中各该胎块的该外表面为弧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中各该胎块以该垂直参考线为中心左、右对称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中该垂直参考线与该轮胎的径向平行。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中该至少二胎沟的数量为至少四个,包括两条第一胎沟与两条第二胎沟;该胎面部包括一中央部位以及位于该中央部位两侧的二侧部,该中央部位位于该两条第一胎沟之间,各该侧部位于各该第一胎沟与各该第二胎沟之间;这些胎块包括多个第一胎块与多个第二胎块,其中,这些第一胎块位于该中央部位,这些第二胎块分别位于该两侧部;各该第一胎块的垂直距离大于各该第二胎块的垂直距离。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轮胎,其中各该第一胎块的垂直距离介于0.5~0.8mm之间;各该第二胎块的垂直距离小于0.5mm。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813706.9A CN107804119B (zh) | 2016-09-09 | 2016-09-09 | 轮胎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813706.9A CN107804119B (zh) | 2016-09-09 | 2016-09-09 | 轮胎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804119A true CN107804119A (zh) | 2018-03-16 |
CN107804119B CN107804119B (zh) | 2019-11-12 |
Family
ID=615696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813706.9A Active CN107804119B (zh) | 2016-09-09 | 2016-09-09 | 轮胎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7804119B (zh)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722378A (en) * | 1986-05-19 | 1988-02-02 |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 Tire treads with convex elements |
EP2067636A1 (de) * | 2007-12-08 | 2009-06-10 | Continental Aktiengesellschaft | Fahrzeugluftreifen |
JP2012116410A (ja) * | 2010-12-02 | 2012-06-21 |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CN102858560A (zh) * | 2010-11-17 | 2013-01-02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JP2013193512A (ja) * | 2012-03-16 | 2013-09-30 |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CN103640437A (zh) * | 2012-03-14 | 2014-03-19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04995040A (zh) * | 2013-02-25 | 2015-10-21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
2016
- 2016-09-09 CN CN201610813706.9A patent/CN10780411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722378A (en) * | 1986-05-19 | 1988-02-02 |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 Tire treads with convex elements |
EP2067636A1 (de) * | 2007-12-08 | 2009-06-10 | Continental Aktiengesellschaft | Fahrzeugluftreifen |
CN102858560A (zh) * | 2010-11-17 | 2013-01-02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JP2012116410A (ja) * | 2010-12-02 | 2012-06-21 |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CN103640437A (zh) * | 2012-03-14 | 2014-03-19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JP2013193512A (ja) * | 2012-03-16 | 2013-09-30 |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CN104995040A (zh) * | 2013-02-25 | 2015-10-21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804119B (zh) | 2019-11-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082887B (zh) | 车辆用充气轮胎 | |
CN105313604B (zh) | 充气轮胎 | |
US20080128063A1 (en) | Pneumatic Tire | |
CN104114380B (zh) | 低磨耗轮胎胎面带 | |
WO2013035135A1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US10252576B2 (en) | Pneumatic tire | |
JP4548534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US20080163970A1 (en) | Pneumatic tire and a tire mold for molding a tire | |
JP2017213926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CN112339503B (zh) | 充气轮胎 | |
CN105829140A (zh) | 包括带有刀槽花纹的弯曲花纹块的胎面带 | |
JP2007331439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US8191591B2 (en) | Pneumatic tire | |
CN109562652B (zh) | 重型卡车轮胎胎面和重型卡车轮胎 | |
JP2013133080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CN107804119B (zh) | 轮胎 | |
JP2006168571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2019064481A (ja) | タイヤ | |
JP2005088670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CN104812594B (zh) | 具有定向型设计的轮胎胎面 | |
JP2013133083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CN111094017B (zh) | 充气轮胎 | |
JP2015120428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4513454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CN101138937B (zh) | 车辆用充气轮胎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