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92162B - 转向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向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792162B CN107792162B CN201710756685.6A CN201710756685A CN107792162B CN 107792162 B CN107792162 B CN 107792162B CN 201710756685 A CN201710756685 A CN 201710756685A CN 107792162 B CN107792162 B CN 10779216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rushed
- long
- impact absorption
- hole
- bolt shaf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1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994 depressogen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602 cont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96 convention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51 slip for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9—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incorporating energy-absorbing arrangements, e.g. by being yieldable or collapsible
- B62D1/192—Yieldable or collapsible colum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4—Mechanisms for locking columns at selected posi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5—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adjustable by axial displacement, e.g. telescopically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9—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incorporating energy-absorbing arrangements, e.g. by being yieldable or collapsible
- B62D1/195—Yieldable supports for the steering colum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向装置,该转向装置具备柱管(6)、外柱(A)、固定托架(4)、止动托架(7)以及紧固件(5)。止动托架(7)具有第1垂下板状部(71)和第2垂下板状部(72),在第1垂下板状部(71)和第2垂下板状部(72)上从前方侧朝向后方侧形成有能够插入螺栓轴(51)的伸缩长孔(73)和冲击吸收长孔(74)。在第1垂下板状部(71)或第2垂下板状部(72)的任意一方的前述伸缩长孔(73)和前述冲击吸收长孔(74)之间设置有借助与前述螺栓轴(51)的碰撞而弯折的第1被压溃部(75)。在第1垂下板状部(71)和第2垂下板状部(72)的两前述冲击吸收长孔(74)的上边或下边的至少任意一方上设置有作为倾斜边的第2被压溃部(76)。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向装置,该转向装置具备伸缩调整机构和二次碰撞的冲击吸收机构,并且能够用同一部件共有这些机构,并且当在二次碰撞时转向装置朝向前方侧收缩时,能够从伸缩调整区域向冲击吸收区域顺畅地转移。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各种各样的具备伸缩调整机构和用于保护碰撞事故时的二次碰撞时的驾驶者的冲击吸收装置的转向装置。作为这种转向装置的通常的构造之一,存在在二次碰撞时抵抗由螺栓轴带来的推压力而柱沿着轴向长孔移动的类型的转向装置。
此外,以往以来,较多使用作为下述这样的构造的类型:将轴向长孔的宽度形成得比螺栓轴的直径小,如果作用既定的载荷,则借助螺栓轴,轴向长孔的边缘部在被压溃的同时移动。作为上述所示那样的现有技术,存在下述的专利文献1。以下,对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337699号公报)进行概述。
另外,在说明时,将专利文献1的附图标记原样呈现,但为了与本申请发明的说明区别,在专利文献1的说明中给附图标记加上括号。在专利文献1的转向装置中,是下述这样的构造:具有上端焊接在柱(2)上的第2上托架(22),该第2上托架(22)在由冲击带来的柱(2)相对于车体的相对移动时与该柱(2)一起同行并相对于车体相对移动。
此外,第2上托架(22)被固定在车体上的第1上托架(21)的两侧壁(21a、21b)能够相对滑动地夹入。并且,在形成于前述第1上托架(21)的两侧壁(21a、21b)的第1通孔(41)和形成于第2上托架(22)的两侧壁(22a、22b)的第2通孔(42)中插入有具有左右方向轴心的带头部(51’)的螺纹轴杆(51)。该螺纹轴杆(51)具有经由垫圈(52)螺纹配合的螺母(54)和与该螺母(54)一体化的杆(53)。冲击吸收区域(42a)的短径比与前述相对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轴杆(51)的最大外径小。通过轴杆(51)将冲击吸收区域(42a)扩张而吸收冲击。
此外,在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82758号公报)中,公开了下述现有技术:在二次碰撞时由能量吸收单元带来的碰撞能量的吸收量在塌陷发展时增大。形成在内柱(13)上的引导孔(79)由供引导螺栓(53)的引导销部(75)游嵌的具有上下宽度的可伸缩部(111)和从可伸缩部(111)向后方延伸设置且上下宽度逐渐减小的塌陷部(113)构成。
引导销部(75)在可伸缩部(111)内前后运动的范围为可伸缩行程(S1),引导销部(75)在塌陷部(113)内后退运动的范围为塌陷行程(S2)。塌陷部(113)的上下宽度朝向后方逐渐减小,由此驾驶者的二次碰撞时的冲击吸收载荷随着塌陷的发展而以二次曲线形上升。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33769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82758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中,在杆紧固时,具有伸缩调整部和能量吸收部的第2上托架(22)的两侧壁(22a、22b)与第1上托架(21)的两侧壁(21a、21b)压接。即,第2上托架(22)的两侧壁(22a、22b)成为与第1上托架(21)的两侧壁(21a、21b)的摩擦面。由此,在设定能量吸收载荷时需要考虑摩擦面的摩擦载荷,能量吸收载荷的设定较困难。
进而,当冲击吸收区域(42a)的上边塑性变形时,变形的部位向第1上托架(21)的两侧壁(21a、21b)侧伸出,有可能产生较大的载荷。此外,作为冲击吸收区域(42a)的下边的边缘(42c)与作为轴杆待机区域(42b)的下边的边缘(42d)直接连续,冲击吸收区域(42a)的上边的宽度尺寸变小。
通过借助螺纹轴杆(51)使上边塑性变形来进行能量吸收,但螺纹轴杆(51)也抵接在边缘(42d)上并产生载荷,因此冲击吸收区域(42a)有可能向下方变形。并且,如果冲击吸收区域(42a)变形,则不能得到希望的能量吸收载荷。此外,由于轴杆待机区域(42b)与冲击吸收区域(42a)连续地形成,因此在势头较猛地进行了伸缩调整的情况下,有可能螺纹轴杆(51)咬入到冲击吸收区域(42a)中而不再能够进行伸缩调整。
在专利文献2中,引导孔(79)与可伸缩部(111)和塌陷部(113)连续地形成,因此与专利文献1同样,在伸缩调整时有引导销部(75)咬入到塌陷部(113)中的可能。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转向装置,该转向装置具备伸缩调整机构和二次碰撞的冲击吸收机构,并且能够用同一部件共有这些机构,并且能够顺畅地进行从伸缩调整区域向冲击吸收区域的转移。
发明内容
因此,发明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反复进行了专门研究,其结果是,通过将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做成以下的转向装置,解决了上述问题:该转向装置具备柱管、外柱、固定托架、止动托架以及紧固件,前述外柱具有抱持该柱管的抱持主体部和将该抱持主体部在直径方向上扩缩的紧固部,前述固定托架具有夹持该外柱的宽度方向两侧的固定侧部,前述止动托架固接在前述柱管上并配置在两前述紧固部之间,前述紧固件具有将前述外柱的两前述紧固部、前述止动托架及前述固定托架紧固以及解除紧固的螺栓轴,前述止动托架构成为,在通过前述紧固件紧固前述外柱时,与两前述紧固部分离,前述止动托架在宽度方向两侧具有第1垂下板状部和第2垂下板状部,在前述第1垂下板状部和前述第2垂下板状部上,从前方侧朝向后方侧形成有能够插入前述螺栓轴的伸缩长孔和冲击吸收长孔,并且设置有位于前述第1垂下板状部或前述第2垂下板状部的任意一方的前述伸缩长孔和前述冲击吸收长孔之间、且在二次碰撞时借助与前述螺栓轴的碰撞而弯折的作为突出板片的第1被压溃部,在前述第1垂下板状部和前述第2垂下板状部的两前述冲击吸收长孔的上边或下边的至少任意一方上,设置有作为倾斜边的第2被压溃部,该第2被压溃部的高度方向尺寸随着朝向前述冲击吸收长孔的终端而变小。
通过将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做成以下的转向装置,解决了上述问题:在第1技术方案所记载的转向装置中,前述作为倾斜边的第2被压溃部形成在两前述冲击吸收长孔的前述上边侧。通过将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做成以下的转向装置,解决了上述问题:在第1技术方案所记载的转向装置中,前述作为倾斜边的第2被压溃部形成在两前述冲击吸收长孔的前述下边侧。
通过将本发明的第4技术方案做成以下的转向装置,解决了上述问题:在第1技术方案所记载的转向装置中,前述作为倾斜边的第2被压溃部形成在两前述冲击吸收长孔的前述上边侧以及前述下边侧。
通过将本发明的第5技术方案做成以下的转向装置,解决了上述问题:在第2或第3技术方案所记载的转向装置中,在没有形成前述第1被压溃部的一侧的前述冲击吸收长孔的起始端附近设置有阶差部,通过该阶差部,前述冲击吸收长孔的起始端附近的高度方向尺寸比前述伸缩长孔的高度方向尺寸大,并且前述阶差部设置在与形成有前述第2被压溃部的边在高度方向上相反的一侧的位置且靠近前述第1被压溃部。
在本发明中,是在用紧固件紧固外柱时、止动托架与两紧固部分离的结构,能够分别设定通过螺栓轴压溃第1被压溃部时的载荷、压溃第2被压溃部时的载荷以及由伸缩保持力带来的摩擦载荷。除了摩擦载荷以外,还能够分别设定由螺栓轴带来的作为突出板片的第1被压溃部的倒下载荷、作为倾斜边的第2被压溃部的挤压载荷,能够容易地设计适当的能量吸收载荷。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侧视图,图1(B)是图1(A)的(α)部的局部剖视的放大图,图1(C)是图1(A)的Y1-Y1向视放大剖视图。
图2(A)是本发明的要部立体图,图2(B)是图2(A)的局部省略的Y2-Y2向视放大剖视图,图2(C)是图2(B)的Y3-Y3向视放大图,图2(D)是图2(B)的Y4-Y4向视放大剖视图,图2(E)以及图2(F)是图2(D)的第1被压溃部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放大图。
图3(A)至图3(D)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二次碰撞时的第1垂下板状部侧的螺栓轴向第1被压溃部的压溃行程的局部剖视的要部放大图。
图4(A)至图4(D)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二次碰撞时的第2垂下板状部侧的螺栓轴向第2被压溃部的压溃行程的局部剖视的要部放大图。
图5(A)是具有第2被压溃部的第2实施方式的止动托架的第1垂下板状部的侧视图,图5(B)是具有第2被压溃部的第2实施方式的止动托架的第2垂下板状部的侧视图,图5(C)是图5(B)的(β)部的放大图,图5(D)是图5(B)的(β)部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的放大图。
图6(A)是具有第2被压溃部的第3实施方式的止动托架的第1垂下板状部的侧视图,图6(B)是具有第2被压溃部的第3实施方式的止动托架的第2垂下板状部的侧视图,图6(C)是图6(B)的(γ)部的放大图,图6(D)是图6(B)的(γ)部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这里,作为在本发明中表示方向的术语,存在前方侧和后方侧。该前方侧以及后方侧是在将本发明的转向装置装配在汽车上的状态下,以汽车的前后方向为基准而确定的术语。具体而言,在转向装置的各结构部件中,将汽车的前轮侧作为前方侧,将把手(方向盘)8侧作为后方侧(参照图1(A))。
本发明的主要结构如图1所示,由外柱A、固定托架4、紧固件5、柱管6以及止动托架7构成。外柱A由抱持主体部1和紧固部2构成。前述抱持主体部1形成为内部为中空形状的大致圆筒状,具体而言具有其内部形成为中空形状的抱持内周面部1a(参照图1(B)、图1(C))。在前述抱持主体部1的直径方向下部侧形成有狭缝部11。
该狭缝部11是沿着从前述抱持主体部1的轴向的前方侧到后方侧在宽度方向上非连续地分离的部分。通过在前述狭缝部11的宽度方向两侧对置的边缘部分相互靠近,前述抱持内周面部1a的直径变小,能够将收纳装配在前述抱持主体部1内的柱管6紧固并锁定(固定)。
抱持主体部1的抱持内周面部1a形成为比柱管6a的外径稍大,以便于在锁定解除状态时该柱管6容易滑动。此外,抱持主体部1形成为能够在适当的轴向上支承柱管6的轴向的大致中间部位的长度。前述柱管6分别从抱持主体部1的轴向的前方端部以及后方端部突出。
在前述外柱A的下部,一体地形成有紧固部2、2(参照图1(C))。两紧固部2、2呈左右对称的形状,分别一体地形成在前述狭缝部11的宽度方向两侧端的位置上。具体而言,是从前述狭缝部11的宽度方向两端或其附近以大致垂下状形成的厚板状的部分。
此外,前述紧固部2在抱持主体部1的轴向前方侧呈垂直板形状。此外,在紧固部2的轴向后方侧呈块形状,具有达到前述抱持主体部1的水平直径方向的两端的位置的板厚。此外,也存在在紧固部2的轴向后方侧,宽度方向尺寸形成得比抱持主体部1的外周直径稍大的情况。
将两紧固部2、2的外表面称作外侧面21a。此外,将两紧固部2、2的对置的内表面称作内侧面21b。构成为以下结构:前述外侧面21a是平坦面,在紧固部2、2被固定托架4的两固定侧部41、41夹持的状态下,该固定侧部41与前述两紧固部2、2的外侧面21a能够接触。在前述两紧固部2、2上,沿着与前述外柱A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且相对于抱持主体部1的水平直径方向平行的方向形成有紧固用贯通孔22、22。在前述抱持主体部1的前后方向的前方侧形成有臂部3。
接着,固定托架4由安装顶部42和形成在宽度方向两侧的固定侧部41、41构成。在两固定侧部41、41上形成有在大致上下方向或者纵向上为长孔的调整孔43、43(参照图1(A)、图1(C))。紧固件5由螺栓轴51、锁定杆部52、紧固凸轮53以及螺母54构成(参照图1(C))。前述紧固件5与锁定杆部52以及紧固凸轮53一起通过螺母54装配。柱管6在其内部内装有转向轴杆的中间部分,在从柱管6的后方侧突出的转向轴杆的末端上装配有方向盘(把手)8。
接着,止动托架7由第1垂下板状部71、第2垂下板状部72以及底板部78构成(参照图1、图2等)。第1垂下板状部71和第2垂下板状部72沿着前述柱管6的轴向延长,并且以在柱管6的直径方向下方侧隔着既定间隔平行的方式配置,第1垂下板状部71和第2垂下板状部72的上端被固接。在第1垂下板状部71和第2垂下板状部72的下端形成有前述底板部78,通过第1垂下板状部71、第2垂下板状部72以及底板部78,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形成为大致倒门形状或者角U字形状(参照图2(B))。
并且,在第1垂下板状部71和第2垂下板状部72上分别形成有伸缩长孔73和冲击吸收长孔74(参照图2(A)至图2(D))。伸缩长孔73是用于伸缩调整的部位,冲击吸收长孔74是在二次碰撞时转向柱朝向前方侧移动时使用的部位。
第1垂下板状部71侧的伸缩长孔73和第2垂下板状部72侧的伸缩长孔73的高度方向尺寸比前述螺栓轴51的直径大,能够供螺栓轴51插入。更具体而言,螺栓轴51能够相对于两伸缩长孔73有富余地插入。
在第1垂下板状部71或第2垂下板状部72的任意一方上设置有第1被压溃部75(参照图2(C)),所述第1被压溃部75形成为突出板片,其位于伸缩长孔73和冲击吸收长孔74之间,并且在二次碰撞时借助与紧固件5的螺栓轴51的碰撞而被弯折。作为该突出板片的第1被压溃部75呈轴状或者棒状,从冲击吸收长孔74的上下方向(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形成为突出状。进而,具体而言,是从冲击吸收长孔74的下端侧朝向上端侧突出形成的部件。
或者也存在从冲击吸收长孔74的上端侧朝向下端侧突出形成的情况(参照图2(E))。此外,也存在作为突出板片的第1被压溃部75的长度方向两端从冲击吸收长孔74的下端侧跨至上端侧地连续形成的情况(参照图2(F))。优选的是,第1被压溃部75在二次碰撞时借助与螺栓轴51的碰撞,从其根部分突出的方向朝向弯折的方向倾斜(参照图2(C))。
以下,以第1被压溃部75位于第1垂下板状部71侧的伸缩长孔73和冲击吸收长孔74之间而设置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第1被压溃部75在二次碰撞时被螺栓轴51的碰撞时的推压力压溃,其压溃状态为作为突出板片的第1被压溃部75从其根部倒下的状态(参照图3)。即,当螺栓轴51使第1被压溃部75倒下时,冲击被吸收。因此,在冲击吸收长孔74的形成有第1被压溃部75的部分的后方侧形成有凹陷部74d,该凹陷部74d在该第1被压溃部75倒下时收纳该第1被压溃部75。
该凹陷部74d与第1被压溃部75倒下时的形状大致相同,如果该第1被压溃部75倒下而被收纳到凹陷部74d中,则冲击吸收长孔74的前方侧附近成为大致平坦状,螺栓轴51到冲击吸收长孔74的后方侧端部顺畅地移动自如。另外,第1被压溃部75的突出长度例如是该第1被压溃部75的上下宽度方向的大约1/2至4/5左右。
接着,在第1垂下板状部71和第2垂下板状部72双方的冲击吸收长孔74中形成有第2被压溃部76。该第2被压溃部76形成为以随着从前述冲击吸收长孔74的起始端朝向终端(从前方侧朝向后方侧),冲击吸收长孔74的高度方向的尺寸逐渐变小(变窄)的方式倾斜的边。
即,随着从前述冲击吸收长孔74的起始端朝向终端(从前方侧朝向后方侧),作为第2被压溃部76形成为倾斜状的一方的边朝向另一方的边靠近。作为第2被压溃部76的实施方式,存在第1实施方式至第3实施方式。第1实施方式的第2被压溃部76是形成在冲击吸收长孔74的上边74a以及下边74b上的实施方式。
第2实施方式的第2被压溃部76是形成在冲击吸收长孔74的上边74a上的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的第2被压溃部76是形成在冲击吸收长孔74的下边74b上的实施方式。在第2实施方式以及第3实施方式的冲击吸收长孔74中,没有形成第2被压溃部76的另一方的边相对于柱管6的轴向是平行(也包括大致平行)的。
以下,对第2被压溃部76的结构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2以及第3实施方式在最后说明。在第2被压溃部76的结构的第1实施方式中,在第1垂下板状部71以及第2垂下板状部72的两冲击吸收长孔74的各自的上边74a以及下边74b上形成有第2被压溃部76(参照图1(B)、图2(C)、图2(D)、图3、图4)。该第2被压溃部76形成为以随着从前述冲击吸收长孔74的上边74a以及下边74b的起始端朝向终端(从前方侧朝向后方侧),冲击吸收长孔74的高度方向的尺寸逐渐变小(变窄)的方式倾斜的边。
具体而言,作为倾斜边的第2被压溃部76在上边74a侧以及下边74b侧以沿柱管6的轴线方向延伸的直线为基准线向下方以及上方倾斜角度θ。第2被压溃部76的起始端相对于紧固件5的螺栓轴51与作为突出板片的第1被压溃部75抵接的位置位于后方侧。
在第1至第3所有的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二次碰撞时,在螺栓轴51将第1垂下板状部71的作为突出板片的第1被压溃部75推倒之后,螺栓轴51到达作为倾斜边的第2被压溃部76的起始端。螺栓轴51将作为突出板片的第1被压溃部75推倒后,在螺栓轴51进入到冲击吸收长孔74的区域中的同时,螺栓轴51与作为倾斜边的第2被压溃部76抵接,在将该第2被压溃部76压溃的同时相对地移动。
接着,对本发明的主要结构部件的组装进行说明。柱管6被外柱A的抱持主体部1的抱持内周面部1a抱持。固接在该柱管6上的止动托架7被配置在外柱A的两紧固部2、2之间。并且,在固定托架4的两固定侧部41、41之间夹持有前述外柱A的两紧固部2、2,紧固件5的螺栓轴51贯通到两固定侧部41、41的调整孔43、43、形成在两紧固部2、2上的两紧固用贯通孔22、22、以及止动托架7的伸缩长孔73中,与锁定杆部52以及紧固凸轮53一起通过螺母54装配(参照图1)。
前述紧固凸轮53通过前述锁定杆部52的转动操作而推压前述紧固部2、2,借助紧固件5将两者紧固。由此,前述外柱A的抱持主体部1的狭缝部11的间隔窄,装配在外柱A上的柱管6在轴向上被锁定(固定)。
止动托架7配置在前述外柱A的两紧固部2、2之间。并且构成为:在通过前述紧固件5紧固前述外柱A时,两紧固部2、2靠近,但前述止动托架7与前述两紧固部2、2分离(参照图1(C)、图2(B))。因此,在杆紧固时,在外柱A的两紧固部2、2和止动托架7之间不产生摩擦,因此能够容易地设计(设定)最优的能量吸收载荷。
接着,对二次碰撞时的动作进行说明。由于二次碰撞,首先,设置在第1垂下板状部71侧的冲击吸收长孔74中的突出板片状的第1被压溃部75被紧固件5的螺栓轴51推倒,产生二次碰撞的第1次峰值载荷(参照图3(A)至图3(C))。接着,螺栓轴51将第1被压溃部75推倒,并从伸缩长孔73向冲击吸收长孔74移动。
在第1垂下板状部71和第2垂下板状部72的两冲击吸收长孔74的上边74a以及下边74b上设置有作为倾斜边的第2被压溃部76,螺栓轴51与第2被压溃部76抵接,推压或挤压该第2被压溃部76,同时螺栓轴51相对地向后方侧移动(参照图3(D)、图4(D))。该第2被压溃部76被螺栓轴51推压或挤压而被压溃,由此能够使峰值载荷后的载荷逐渐增大。如此,通过第1被压溃部75和第2被压溃部76,能够分别进行隔开时间差的能量吸收,能够进行适当的能量吸收载荷的设定。
此外,止动托架7的宽度方向两侧的第1垂下板状部71和第2垂下板状部72都不与外柱A的两紧固部2、2接触,而维持分离的状态。由此,在伸缩调整时以及二次碰撞时,在止动托架7上不作用来自固定托架4以及外柱A的摩擦。
由此,能够分别设定由螺栓轴51压溃第1被压溃部75时的载荷、压溃第2被压溃部76时的载荷以及由伸缩保持力带来的摩擦载荷。除了摩擦载荷以外还能够分别设定由螺栓轴带来的第1被压溃部75的倒下载荷、第2被压溃部76的挤压载荷,能够容易地设计(设定)适当的能量吸收载荷。
接着,对第2被压溃部76的结构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该第2实施方式中,在第1垂下板状部71以及第2垂下板状部72的两冲击吸收长孔74的上边74a上形成有第2被压溃部76(参照图5(A)、图5(B))。该第2被压溃部76形成为以从前述冲击吸收长孔74的上边74a的起始端朝向终端(从前方侧朝向后方侧),冲击吸收长孔74的高度方向的尺寸逐渐变小的方式倾斜的边。即,构成为:随着从前述冲击吸收长孔74的上边74a的起始端朝向终端(从前方侧朝向后方侧),形成为朝下倾斜状,上边74a的终端靠近下边74b。
在第2实施方式中,第1垂下板状部71以及第2垂下板状部72的两冲击吸收长孔74的高度方向的尺寸在作为倾斜边的第2被压溃部76的后方侧端部为最小值,在该后方侧终端部处,高度方向尺寸形成得比螺栓轴51的直径大。即,在二次碰撞时,螺栓轴51在第1垂下板状部71以及第2垂下板状部72的两冲击吸收长孔74中仅与形成在上边74a上的作为倾斜边的第2被压溃部76抵接,不与下边74b抵接。
设置有第2被压溃部76的冲击吸收长孔74的起始端附近的高度方向尺寸经由阶差部74c而比伸缩长孔73的高度方向尺寸大。在第2实施方式中,第2垂下板状部72的冲击吸收长孔74的下边74b形成在比伸缩长孔73的下边73b更低的位置(参照图5(B))。在伸缩长孔73的下边73b和冲击吸收长孔74的下边74b的边界附近,形成有阶差部74c(参照图5(C)、图5(D))。
该阶差部74c设置在冲击吸收长孔74的与形成有第2被压溃部76的边(上边74a或下边74b)在高度方向上相反的一侧的边上。此外,阶差部74c形成在靠近第1被压溃部75的位置处。在第2实施方式中,第2被压溃部76形成在上边74a上,阶差部74c是使伸缩长孔73的下边73b与冲击吸收长孔74的下边74b连续的台阶状的部位。
并且,冲击吸收长孔74的下边74b经由前述阶差部74c相对于伸缩长孔73的下边73b位于下方。即,通过阶差部74c,在伸缩长孔73的下边73b和冲击吸收长孔74的下边74b之间具有由高度尺寸m带来的高低差(参照图5(C)、图5(D))。
通过阶差部74c,第2垂下板状部72的冲击吸收长孔74的下边74b位于比伸缩长孔73的下边73b靠下方的位置,由此冲击吸收长孔74的高度方向尺寸比伸缩长孔73的高度方向尺寸大。进而,冲击吸收长孔74的高度方向尺寸比螺栓轴51的直径大,能够供螺栓轴51插入。
即,在二次碰撞时,螺栓轴51在冲击吸收长孔74中仅与形成在上边74a上的作为倾斜边的第2被压溃部76抵接,不与下边74b抵接。由此,能够使螺栓轴51与第1垂下板状部71以及第2垂下板状部72的各自的冲击吸收长孔74的下边74b分离而防止抵接,螺栓轴51能够仅与第2被压溃部76抵接。因此,能够仅产生螺栓轴51压溃第2被压溃部76的载荷,能够容易地进行压溃第1被压溃部75后的后半载荷的设定。
前述阶差部74c的位置形成在比第1垂下板状部71侧的第1被压溃部75的前方侧端缘的位置靠前方侧的位置(参照图5(C)、图5(D))。这里,关于阶差部74c的前后方向位置,以螺栓轴51与第1被压溃部75抵接的点作为抵接点P,以该抵接点P为基准确定阶差部74c的位置。图5(C)将抵接点P的位置与阶差部74c的位置的距离设定为n1。
此外,图5(D)将抵接点P的位置与阶差部74c的位置的距离设定为距离n2。距离n1比距离n2大。即,在将抵接点P的位置与阶差部74c的位置的距离设定为距离n2的情况下,阶差部74c和第1被压溃部75处于很靠近的状态。在阶差部74c与抵接点P的位置的距离为较大的距离n1的情况下,到螺栓轴51与第1被压溃部75抵接并开始压溃时为止,螺栓轴51位于伸缩长孔73的区域中,能够使螺栓轴51推倒第1被压溃部75的动作稳定。此外,在阶差部74c与抵接点P的位置的距离为较小的距离n2的情况下,螺栓轴51在即将与第1被压溃部75抵接并推倒压溃之前,螺栓轴51处于伸缩长孔73的区域中,能够使螺栓轴51推倒第1被压溃部75的动作稳定。
即,在前述距离n1以及距离n2的情况下,螺栓轴51直到与作为突出板片的第1被压溃部75抵接的瞬间为止,都与伸缩长孔73的下边73b维持在同一平面上,即使在刚发生二次碰撞的冲击后,螺栓轴51也被第1垂下板状部71以及第2垂下板状部72的各自的伸缩长孔73、73支承,能够防止螺栓轴51在轴向上的倾斜,能够使螺栓轴51推倒第1被压溃部75的动作稳定。
由此,能够维持相对于二次碰撞的适当的冲击吸收动作。通过设为前述第1垂下板状部71以及第2垂下板状部72的伸缩长孔73的上边73a与冲击吸收长孔74的起始端对齐为一直线状的结构,在二次碰撞时螺栓轴51能够顺畅地从伸缩长孔73向冲击吸收长孔74移动。
接着,对第2被压溃部76的结构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该第3实施方式中,在第1垂下板状部71以及第2垂下板状部72的两冲击吸收长孔74的下边74b上形成有第2被压溃部76(参照图6(A)、图6(B))。该第2被压溃部76形成为以随着从两前述冲击吸收长孔74的下边74b的起始端朝向终端(从前方侧朝向后方侧),冲击吸收长孔74的高度方向的尺寸逐渐变小(变窄)的方式倾斜的边。即,构成为:随着从前述冲击吸收长孔74的下边74b的起始端朝向终端(从前方侧朝向后方侧),形成为朝上倾斜状,下边74b的终端靠近上边74a(参照图5(B))。
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第2垂下板状部72侧的伸缩长孔73的上边73a和冲击吸收长孔74的上边74a的边界附近形成有前述阶差部74c(参照图6(B)、图6(C)、图6(D))。在第3实施方式中,如前所述,除了阶差部74c存在于伸缩长孔73和冲击吸收长孔74的各自的上方侧以外,与第2实施方式中的阶差部74c的结构以及作用大致相同。通过第3实施方式中的阶差部74c,在二次碰撞时螺栓轴51与两冲击吸收长孔74的下边74b侧的第2被压溃部76抵接并压溃,不与上边74a抵接。
通过作为倾斜边的第2被压溃部76形成在冲击吸收长孔74的下边74b上,在螺栓轴51压溃第2被压溃部76的载荷的基础上加上止动托架7向下方变形的载荷,能够进行更多的能量吸收。以上作为第2被压溃部76的实施方式,对第1实施方式至第3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在任意一个实施方式中,都能够使通过螺栓轴51压溃第1被压溃部75后的后半载荷逐渐增大,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后半载荷的设定。
此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通过将作为倾斜边的第2被压溃部设置在冲击吸收长孔的上边上,止动托架的上方固接在柱管上,因此通过柱管抑制止动托架的变形,螺栓轴能够集中地推压第2被压溃部与此对应的量,第2被压溃部的因冲击吸收带来的变形容易进行,能够进行良好的能量吸收。
此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通过将作为倾斜边的第2被压溃部形成在冲击吸收长孔的下边上,在螺栓轴压溃第2被压溃部的载荷的基础上加上止动托架向下方变形的载荷,能够进行更多的能量吸收。在第4实施方式中,通过将作为倾斜边的第2被压溃部设置在冲击吸收长孔的上边以及下边双方上,能够稳定地进行更多的能量吸收。
在第5实施方式中,使冲击吸收长孔的高度方向尺寸比伸缩长孔的高度方向尺寸大,因此能够形成为以下结构:螺栓轴在冲击吸收长孔内仅与设置有第2被压溃部的倾斜边抵接,难以与另一边抵接。由此,能够仅产生通过螺栓轴压溃第2被压溃部的载荷,能够获得希望的能量吸收载荷。
进而,通过在伸缩长孔和前述冲击吸收长孔之间且第1被压溃部附近形成阶差部,能够防止螺栓轴在弯折作为突出板片的第1被压溃部时,落入冲击吸收长孔内而导致第1被压溃部的弯折不完全,从而能够切实地压溃前述第1被压溃部。
符号说明
1 抱持主体部;2 紧固部;A 外柱;41 固定侧部;4 固定托架;5 紧固件;51 螺栓轴;6 柱管;7 止动托架;71 第1垂下板状部;72 第2垂下板状部;73 伸缩长孔;74 冲击吸收长孔。
Claims (4)
1.一种转向装置,具备柱管、外柱、固定托架、止动托架以及紧固件,前述外柱具有抱持该柱管的抱持主体部和将该抱持主体部在直径方向上扩缩的紧固部,前述固定托架具有夹持该外柱的宽度方向两侧的固定侧部,前述止动托架固接在前述柱管上并配置在两前述紧固部之间,前述紧固件具有将前述外柱的两前述紧固部、前述止动托架及前述固定托架紧固以及解除紧固的螺栓轴,前述止动托架构成为:在通过前述紧固件紧固前述外柱时,与两前述紧固部分离,其特征在于,
前述止动托架在宽度方向两侧具有第1垂下板状部和第2垂下板状部,在前述第1垂下板状部和前述第2垂下板状部上,从前方侧朝向后方侧形成有能够插入前述螺栓轴的伸缩长孔和冲击吸收长孔,并且设置有位于前述第1垂下板状部或前述第2垂下板状部的任意一方的前述伸缩长孔和前述冲击吸收长孔之间、且在二次碰撞时借助与前述螺栓轴的碰撞而弯折的作为突出板片的第1被压溃部,在前述第1垂下板状部和前述第2垂下板状部的两前述冲击吸收长孔的上边或下边的至少任意一方上,设置有作为倾斜边的第2被压溃部,该第2被压溃部的高度方向尺寸随着朝向前述冲击吸收长孔的终端而变小,
在没有形成前述第1被压溃部的一侧的前述冲击吸收长孔的起始端附近设置有阶差部,通过该阶差部,前述冲击吸收长孔的起始端附近的高度方向尺寸比前述伸缩长孔的高度方向尺寸大,并且前述阶差部设置在与形成有前述第2被压溃部的边在高度方向上相反的一侧的位置且靠近前述第1被压溃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作为倾斜边的第2被压溃部形成在两前述冲击吸收长孔的上边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作为倾斜边的第2被压溃部形成在两前述冲击吸收长孔的下边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作为倾斜边的第2被压溃部形成在两前述冲击吸收长孔的上边侧以及下边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170382 | 2016-08-31 | ||
JP2016170382A JP6753737B2 (ja) | 2016-08-31 | 2016-08-31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792162A CN107792162A (zh) | 2018-03-13 |
CN107792162B true CN107792162B (zh) | 2021-10-08 |
Family
ID=612415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756685.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792162B (zh) | 2016-08-31 | 2017-08-29 | 转向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507862B2 (zh) |
JP (1) | JP6753737B2 (zh) |
CN (1) | CN10779216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15216715A1 (de) * | 2015-09-01 | 2017-03-02 | Thyssenkrupp Ag | Verstellbare Lenksäule für Kraftfahrzeuge mit Energieabsorber für den Fahrzeugcrash |
US10654512B2 (en) * | 2017-03-06 | 2020-05-19 | Yamada Manufacturing Co., Ltd. | Steering device |
JP6985918B2 (ja) * | 2017-12-18 | 2021-12-22 |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JP6976889B2 (ja) * | 2018-03-16 | 2021-12-08 |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
US11001292B2 (en) * | 2018-04-02 | 2021-05-11 |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 Energy absorbing assembly of a telescoping steering column |
JP7096740B2 (ja) * | 2018-08-30 | 2022-07-06 |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CN115151474A (zh) * | 2020-03-27 | 2022-10-04 | 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 转向装置 |
US11167785B1 (en) * | 2020-05-06 | 2021-11-09 |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 Steering column rearward retention feature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337699A (ja) * | 2001-05-15 | 2002-11-27 | Koyo Seiko Co Ltd | 衝撃吸収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CN100526143C (zh) * | 2002-06-19 | 2009-08-12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用于车辆的冲击吸收型转向管柱装置 |
CN104364138A (zh) * | 2012-05-25 | 2015-02-18 |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 冲击吸收转向装置 |
CN104487315A (zh) * | 2012-07-23 | 2015-04-01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转向管柱装置 |
CN104843052A (zh) * | 2014-02-19 | 2015-08-19 | 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 操舵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476284A (en) * | 1991-09-11 | 1995-12-19 | Itt Corporation | Energy absorbing collapsible steering apparatus |
JP3468711B2 (ja) * | 1999-02-18 | 2003-11-17 |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の衝撃吸収装置 |
DE60332114D1 (de) * | 2002-07-10 | 2010-05-27 | Nsk Ltd | Fahrzeugstossdämpfungslenksäulenvorrichtung |
JP2004082758A (ja) | 2002-08-22 | 2004-03-18 | Nsk Ltd | 衝撃吸収式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
EP1762462B1 (en) * | 2005-09-08 | 2008-05-28 | NSK Ltd. | Steering apparatus |
DE102008062706B3 (de) * | 2008-12-18 | 2010-01-14 | Thyssenkrupp Presta Ag |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DE102009059159B3 (de) * | 2009-12-16 | 2011-01-27 | Thyssenkrupp Presta Ag |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JP5229280B2 (ja) | 2010-08-19 | 2013-07-03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衝撃吸収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ES2628462T3 (es) * | 2012-03-12 | 2017-08-02 | Verisure Sàrl | Método y aparato para el control de un sistema inalámbrico doméstico |
JP6003395B2 (ja) * | 2012-08-23 | 2016-10-05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テレスコピック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KR101469346B1 (ko) | 2013-02-21 | 2014-12-04 | 주식회사 만도 | 차량용 조향 칼럼 |
CN203186401U (zh) | 2013-04-01 | 2013-09-11 |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转向管柱安装结构及汽车 |
JP6353748B2 (ja) * | 2014-08-30 | 2018-07-04 |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US9789897B2 (en) * | 2015-08-11 | 2017-10-17 | Yamada Manufacturing Co., Ltd. | Steering apparatus |
-
2016
- 2016-08-31 JP JP2016170382A patent/JP6753737B2/ja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07-24 US US15/658,181 patent/US10507862B2/en active Active
- 2017-08-29 CN CN201710756685.6A patent/CN107792162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337699A (ja) * | 2001-05-15 | 2002-11-27 | Koyo Seiko Co Ltd | 衝撃吸収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CN100526143C (zh) * | 2002-06-19 | 2009-08-12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用于车辆的冲击吸收型转向管柱装置 |
CN104364138A (zh) * | 2012-05-25 | 2015-02-18 |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 冲击吸收转向装置 |
CN104487315A (zh) * | 2012-07-23 | 2015-04-01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转向管柱装置 |
CN104843052A (zh) * | 2014-02-19 | 2015-08-19 | 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 操舵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80057037A1 (en) | 2018-03-01 |
CN107792162A (zh) | 2018-03-13 |
US10507862B2 (en) | 2019-12-17 |
JP6753737B2 (ja) | 2020-09-09 |
JP2018034701A (ja) | 2018-03-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792162B (zh) | 转向装置 | |
JP5856204B2 (ja)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US9789897B2 (en) | Steering apparatus | |
JP3468711B2 (ja) |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の衝撃吸収装置 | |
EP2412583B1 (en) | Bumper device for vehicle | |
JP6518099B2 (ja)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US9056628B2 (en) | Steering column roll strap | |
US7648168B2 (en) | Collision energy absorbable steering column of vehicle equipped with wire block assembly | |
US9096260B1 (en) | Impact absorbing steering apparatus | |
JP6985918B2 (ja)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JP6742167B2 (ja)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JP2010089612A (ja) | 衝撃吸収式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 |
CN106428188B (zh) | 转向装置 | |
JP2017035999A (ja)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KR100472535B1 (ko) | 스티어링 칼럼의 충격 흡수구조 | |
JP2018184064A (ja)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JP2018062213A (ja)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JP6680571B2 (ja)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JP5727842B2 (ja) | 車両の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構造 | |
JP6841699B2 (ja)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JP2014177267A (ja) | 衝撃吸収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JP6974129B2 (ja)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JP2017140872A (ja)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JP4333674B2 (ja) | 衝撃吸収式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 |
JP2017119484A (ja)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1008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