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58093A - 一种防伪容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防伪容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758093A CN107758093A CN201610687958.1A CN201610687958A CN107758093A CN 107758093 A CN107758093 A CN 107758093A CN 201610687958 A CN201610687958 A CN 201610687958A CN 107758093 A CN107758093 A CN 10775809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in body
- false proof
- proof ring
- container
- bloc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41/00—Caps, e.g. crown caps or crown seals, i.e. members having parts arranged for engagement with the external periphery of a neck or wall defining a pouring opening or discharge aperture; Protective cap-like covers for closure members, e.g. decorative covers of metal foil or paper
- B65D41/32—Caps or cap-like covers with lines of weakness, tearing-strips, tags, or like opening or removal devices, e.g. to facilitate formation of pouring openings
- B65D41/34—Threaded or like caps or cap-like covers provided with tamper elements formed in, or attached to, the closure skirt
- B65D41/3404—Threaded or like caps or cap-like covers provided with tamper elements formed in, or attached to, the closure skirt with ratchet-and-pawl mechanism between the container and the closure skirt or the tamper element
- B65D41/3409—Threaded or like caps or cap-like covers provided with tamper elements formed in, or attached to, the closure skirt with ratchet-and-pawl mechanism between the container and the closure skirt or the tamper element the tamper element being integrally connected to the closure by means of bridg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35/00—Pliable tubular containers adapted to be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deformed to expel contents, e.g. collapsible tubes for toothpaste or other plastic or semi-liquid material; Holders therefor
- B65D35/02—Body construc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2401/00—Tamper-indicating means
- B65D2401/15—Tearable part of the clos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伪容器,包括容器体和盖帽,所述盖帽的盖帽主体与所述容器体旋合以封闭所述防伪容器,所述盖帽具有防伪环,所述防伪环具有环绕所述容器体的防伪环主体和从所述防伪环主体径向向外突出的操作部;所述防伪环主体在径向方向位于所述盖帽主体的外部,所述防伪环主体与所述盖帽主体通过连接桥部连接,所述连接桥部与所述防伪环主体沿竖直方向接合,与所述盖帽主体沿水平方向接合;所述防伪环与所述容器体通过单向卡止机构配合,以防止所述防伪环在打开所述防伪容器的方向上旋转。防伪环能够与盖帽主体脱离,导致容器体的外观在打开前后不同,达到防伪目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容器包装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防伪防盗功能的防伪容器。
背景技术
在包装技术领域,通常会用到盖帽,通过盖帽与容器体(比如塑料软管、铝管、塑料管、罐等)配合而封闭容器内部。下面以软管为例进行说明。
软管包装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包装方式,广泛应用于化妆品、药品等领域,多数软管是通过管体的肩部的螺纹与相连接的盖帽组成一个整体密封容器。盖帽易于开启和密封,但其本身在开启和密封的过程中通常不发生形态的变化,因此对于一个全新的软管产品,人们很难判断是否已被人开启使用过。
为解决这一问题,现有技术中的一种做法是在盖帽的底部加一个开启时可拧断的保险环,该保险环在拧断后依然完整地保留在原有的位置,其外形没有任何变化,仅仅是与盖帽的连接得以断开。这样,当盖帽再次与管体旋合时,整个软管加之盖帽的外观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导致使用者不能将其和全新软管明确区分,因而不能很好地起到防盗功能。
综上所述,如何提供一种容器,使其于第一次开启盖帽,而再次将盖帽旋合至容器体时,就能够简单地从外观上区分该容器是否曾经被打开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伪容器,其于第一次开启盖帽,而再次将盖帽旋合至容器体时,就能够简单地从外观上区分该容器是否曾经被打开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防伪容器,包括容器体和盖帽,所述盖帽的盖帽主体与所述容器体旋合以封闭所述防伪容器,所述盖帽具有防伪环,所述防伪环具有环绕所述容器体的防伪环主体和从所述防伪环主体径向向外突出的操作部;所述防伪环主体在径向方向位于所述盖帽主体的外部,所述防伪环主体与所述盖帽主体通过连接桥部连接,所述连接桥部与所述防伪环主体沿竖直方向接合,与所述盖帽主体沿水平方向接合;所述防伪环与所述容器体通过单向卡止机构配合,以防止所述防伪环在打开所述防伪容器的方向上旋转;所述盖帽主体受到打开所述防伪容器的作用力时,所述连接桥部保持连接,所述操作部受到打开所述防伪容器的作用力时,所述连接桥部断裂。
优选地,所述连接桥部与所述防伪环主体的连接面积大于与所述盖帽主体的连接面积;所述连接桥部为从所述防伪环主体向所述盖帽主体伸长的长条体形状。
优选地,所述连接桥部从与所述防伪环主体连接的一端到与所述盖帽主体连接的另一端厚度逐渐减小。
优选地,在所述操作部从所述防伪环主体开始向外突出的位置处设置有所述连接桥部。
优选地,所述操作部在所述防伪环主体的径向外部沿周向部分地延伸,所述操作部与所述防伪环主体之间设置有外连接桥部,在所述操作部受到沿打开所述防伪容器方向的作用力时,所述外连接桥部断裂。
优选地,所述单向卡止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容器体的外壁的容器体卡齿和设置在所述防伪环的内壁的盖帽卡齿,所述容器体卡齿与所述盖帽卡齿的相接触和相背离的各齿侧均沿周向倾斜设置从而形成尖形齿顶。
优选地,所述连接桥部紧邻所述防伪环主体的用于容纳所述容器体卡齿的位置处设置。
优选地,所述操作部的径向外表面具有褶皱凸纹。
优选地,所述连接桥部与所述防伪环主体和所述盖帽主体一体成型。
优选地,所述防伪容器为防伪软管。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当仅仅盖帽主体受到打开容器体方向上的扭矩作用时,由于单向卡止机构的存在,防伪环主体受到容器体卡齿的阻碍不会沿打开容器体的方向转动。此时扭矩作用力转化为同时对多个连接桥部的作用拉力,平均到单个连接桥部的作用拉力小于单个连接桥部与防伪环主体的结合强度及单个连接桥部与盖帽主体的结合强度,因而连接桥部不会断裂,从而保证防伪环能够按照预期发挥作用。当操作部受到作用力时,同样的,由于单向卡止机构的存在,防伪环主体受到容器体卡齿的阻碍而不能沿打开容器体的方向转动,此时操作部作用力整体转化为对最近处单个外连接桥部的作用拉力,此作用拉力远大于单个外连接桥部与防伪环主体的结合强度及单个连接桥部与操作部的结合强度,因此最近处单个外连接桥部首先断裂,同理之后的外连接桥部和连接桥部将依次断裂。该防伪容器的防伪环能够与盖帽主体脱离,从而即使将盖帽再次旋合至容器体,容器体的外观也与之前不同(没有防伪环),达到防伪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容器体的局部剖视图;
图2是图1中的容器体的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与图1的容器体匹配的盖帽的剖视图;
图4是图3中的盖帽的俯视图;
图5是图1中的容器体与图3中的盖帽装配完成的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容器体与盖帽装配完成的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容器体与盖帽装配完成的剖视图;
图8是图5中的细节A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容器体100、管身110、管肩120、容器体卡齿140、盖帽200、盖帽主体210、防伪环220、防伪环主体221、操作部222、连接桥部230、盖帽卡齿240、外连接桥部250。
应当了解,所附附图并非按比例地显示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的图示性的各种特征的略微简化的画法。本文所公开的本发明的具体设计特征包括例如具体尺寸、方向、位置和外形将部分地由具体所要应用和使用的环境来确定。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对本发明的各个实施方式详细地作出引用,这些实施方式的实例被显示在附图中并描述如下。尽管本发明将与示例性实施方式相结合进行描述,但是应当意识到,本说明书并非旨在将本发明限制为那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相反,本发明旨在不但覆盖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而且覆盖可以被包括在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之内的各种选择形式、修改形式、等价形式及其它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本发明中所述的“水平”、“竖直”、“径向”等方位均以盖帽与容器体装配完成之后的常规使用视角为参考。
请参考图1至图5,其中,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容器体的局部剖视图;图2是图1中的容器体的俯视图;图3是本发明的与图1的容器体匹配的盖帽的剖视图;图4是图3中的盖帽的俯视图;图5是图1中的容器体与图3中的盖帽装配完成的剖视图。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防伪容器,在图1至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该防伪容器可以为防伪软管,具体地,其包括容器体100和盖帽200,所述盖帽200的盖帽主体210与所述容器体100旋合以封闭所述防伪容器,容器体100包括管身110和管肩120,管身110内部用于容纳软管内的物质,管肩120位于管身110的开口附近,其用于与盖帽200装配。
所述盖帽200具有防伪环220和连接桥部230,所述防伪环220具有防伪环主体221和操作部222,防伪环主体221环绕所述容器体100(具体是环绕容器体100的管肩120处),并在径向方向位于所述盖帽主体210的外部,操作部222从所述防伪环主体221径向向外突出,所述连接桥部230连接盖帽主体210与防伪环主体221,具体地,鉴于盖帽主体210的底部与防伪环220的顶部最为靠近,可以使连接桥部230连接盖帽主体210的底部和防伪环220的顶部。
由于防伪环220在径向上位于盖帽主体210的外部,因而连接桥部230具有在径向上延伸的部分,具体地,连接桥部230的两端在径向上处于不同的位置,而且连接桥部230可以设置成水平的,或者相对于水平方向稍微有所倾斜。所述防伪环主体221与所述盖帽主体210通过连接桥部230连接,所述连接桥部230与所述防伪环主体221沿竖直方向接合,与所述盖帽主体210沿水平方向接合。
所述连接桥部230可以为从所述防伪环主体221向所述盖帽主体210伸长的多个长条体,比如薄片体、长柱体等,并沿所述防伪环220的周向均匀分散地设置,其可以具有沿所述防伪容器的圆周方向的竖直断面,该竖直断面的尺寸构造为,水平尺寸大于或者小于竖直尺寸。
所述连接桥部230与所述防伪环主体221和所述盖帽主体可以一体成型,比如,一体注塑成型。
优选地,所述连接桥部230与所述防伪环主体221的连接面积大于与所述盖帽主体210的连接面积。
请参考图8,图8是图5中的细节A的放大图。将连接桥部230设置成薄片体且具有沿径向延伸的部分,盖帽主体210与连接桥部230的接合形式有利于操作部受到打开容器的作用力时,更好更集中地作用于连接桥部的预期部位,促使其断裂:
单个连接桥部230的水平宽度为K,厚度为H,连接桥部230与盖帽主体210采用径向搭接的方式(连接桥部与盖帽主体沿水平方向接合)连接,即连接桥部230与盖帽主体210存在搭接面积,例如,搭接宽度为D,故搭接面积S1=DxK;连接桥部230与防伪环主体221采用径向直连的方式(所述连接桥部230与所述防伪环主体221沿竖直方向接合)连接,也即连接桥部230与防伪环主体存在直连面积,直连面积(接触面积)S2=HxK。将搭接宽度D可以设计为小于连接桥部厚度H,使S1小于S2,根据塑料的受力特性,相同材料截面积小的部位承受的作用力小于截面积大的部位承受的作用力。进一步的,当操作部222受到打开容器方向的作用力时,作用力传导到径向搭接部位处转化为对搭接截面的剪切力,作用力传导到径向直连部位处(一体成型处)转化为对直连截面的拉力,根据塑料的特性,相同材料面积相同的截面能承受的最大剪切力小于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基于以上两点原因,连接桥部230与盖帽主体210的搭接截面为受力薄弱部位,从而保证连接桥部在此搭接截面处发生断裂。此外,因为撕去防伪环后的盖帽主体需要循环使用,这种断裂方式使盖帽主体的底端周边不会有连接桥部的残留,从而保证外观和消费者使用体验。
防伪环220与所述容器体100通过单向卡止机构配合,以防止所述防伪环220在打开所述防伪容器的方向上旋转,所述盖帽200和所述容器体100装配,并配置成:所述盖帽主体210受到打开所述防伪容器的作用力时,所述防伪环220与所述盖帽主体210之间保持连接,即连接桥部230并不断裂,而在所述操作部222受到打开所述防伪容器的作用力时,所述连接桥部230断裂。
当仅仅盖帽主体210受到打开容器体方向上的扭矩作用时,由于单向卡止机构的存在,防伪环主体221受到容器体卡齿140的阻碍不会沿打开容器体的方向转动。此时扭矩作用力转化为同时对多个连接桥部230的作用拉力,平均到单个连接桥部230的作用拉力小于单个连接桥部230与防伪环主体221的结合强度及单个连接桥部230与盖帽主体210的结合强度,因而连接桥部230不会断裂,从而保证防伪环能够按照预期发挥作用。
当操作部222受到作用力时,同样的,由于单向卡止机构的存在,防伪环主体221受到容器体卡齿140的阻碍而不能沿打开容器体的方向转动,此时操作部222的作用力整体转化为对最近处单个连接桥部230的作用拉力,此作用拉力远大于单个连接桥部230与防伪环主体221的结合强度及单个连接桥部230与操作部222的结合强度,因此最近处单个连接桥部230首先断裂,同理之后的连接桥部230将依次断裂。
如此,较为有效地保证在盖帽200受力时防止连接桥部230断裂,在操作部222受力时促进连接桥部230的断裂。
更优选地是,所述连接桥部230从靠近所述防伪环主体221的一端到靠近所述盖帽主体210的另一端厚度逐渐减小。也就是说,连接桥部在竖直面具有楔形形状,即连接桥部230的厚度H不是恒定值,在连接桥部230与防伪环主体221的连接处厚度大于连接桥部230与盖帽主体210的连接处厚度,如此更能保证连接桥部230与盖帽主体210的连接部分是受力薄弱部位从而会优先发生断裂,避免使断裂后的连接桥部230保留到盖帽主体而影响外观。
当然,连接桥部230从靠近所述防伪环主体221的一端到靠近所述盖帽主体210的另一端厚度可以保持不变,并通过其他方式获得如上效果,比如,使得连接桥部230的水平宽度K逐渐减小等。
更优选地是,该薄片体在水平面内径向延伸。
从盖帽200的俯视图上可以看出,连接桥部230在水平面内具有大致为矩形的形状,从盖帽200的剖视图上可以看出,连接桥部230在竖直面内具有大致条形的构造。
薄片体在水平面内径向延伸,最大限度地获得连接桥部在水平面内的部分,可以不用增加盖帽主体210的直径而配合更大直径的容器体,从使盖帽有更大的适应性。
优选地,在所述操作部222从所述防伪环主体221开始向外突出的位置处设置有所述连接桥部230。
操作部222从防伪环主体221沿径向向外突出,作为作用力的施加点,作用力通过操作部222而依次作用在均匀分散的连接桥部230,合理设置连接桥部230的数量,使其一方面有利于保证防伪环220与盖帽主体210的连接稳定性,在不希望打开容器的时候,防伪环220不会因意外而脱离盖帽200,另一方面也不过多地限制防伪环220从盖帽200的脱离。
将外连接桥部250可以设置成薄片体且具有沿径向延伸的部分,防伪环主体221与外连接桥部250的接合形式及操作部222与外连接桥部250的接合形式可以采用上述的径向搭接连接或者径向直连连接,当操作部受到打开容器的作用力时,可以在防伪环主体221与外连接桥部250连接处断裂,也可以在操作部222与外连接桥部250连接处断裂。断裂后的外连接桥部可能残留在防伪环主体221一侧或者操作部222一侧,并随防伪环一起废弃。
当操作部222受到作用力时,同样的,由于单向卡止机构的存在,防伪环主体221受到容器体卡齿140的阻碍而不能沿打开容器体的方向转动,此时操作部222的作用力整体转化为对最近处单个外连接桥部250的作用拉力,此作用拉力远大于单个外连接桥部250与防伪环主体221的结合强度及单个外连接桥部250与操作部222的结合强度,因此最近处单个外连接桥部250首先断裂,同理之后的外连接桥部250及连接桥部230将依次断裂。
所述操作部222在所述防伪环主体221的径向外部沿周向部分地延伸,目的是为了提供更为方便的力的作用点,有利于使用者更方便省力的撕去防伪环;所述操作部222与所述防伪环主体221之间设置有外连接桥部250,在所述操作部222受到沿打开所述防伪容器方向的作用力时,所述外连接桥部250断裂,从而断开所述防伪环主体221与所述操作部222之间的连接。
操作部222的长度得以延长,并通过外连接桥部250将操作部222与防伪环主体221连接,当意外触碰操作部222的时候,也仅仅是外连接桥部250断裂,防伪环主体221与操作部222之间的连接被切断,从而保护盖帽主体210与防伪环主体221之间的连接桥部230不断裂,而不会影响防伪容器的防伪功能。
优选地,所述单向卡止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容器体100的外壁的容器体卡齿140和设置在所述防伪环220的内壁的盖帽卡齿240,所述容器体卡齿140与所述盖帽卡齿240的相接触和相背离的各齿侧均沿周向倾斜设置从而形成尖形齿顶。
如图1和图4所示,容器体100的外壁,具体是管肩120的外壁上设置有容器体卡齿140,防伪环220的内壁具有盖帽卡齿240,二者均形成尖形的齿顶,并且二者沿周向方向倾斜设置。
如图4中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盖帽200允许顺时针转动,但是,若其意图逆时针转动,那么盖帽卡齿240必然会与容器体卡齿140卡止,从而阻止二者继续相对运动,在此情况下,向操作部222施加作用力时,可以实现连接桥部230的断裂。
优选地,所述连接桥部230紧邻所述防伪环主体221的用于容纳所述容器体卡齿140的位置处设置。
如图4所示,连接桥部230位于防伪环主体221的用于容纳容器体卡齿140的位置的逆时针侧。
在操作部222受力沿逆时针逐步从防伪环主体221脱离的过程中,首先,外连接桥部250断裂,操作部222与防伪环主体221分离,然后,在操作部222从防伪环主体221开始向外突出的位置处的连接桥部230断裂,防伪环主体221开始从盖帽主体210脱离,之后,盖帽卡齿240与容器体卡齿140的咬合被打开,盖帽卡齿240远离容器体卡齿140,随后,在防伪环主体221的用于容纳所述容器体卡齿140的位置处的连接桥部230断裂。
如上所述的设置,有利于获得尺寸较大、连续性较好的盖帽卡齿240,有利于盖帽卡齿240的强度,从而保证连接桥部230后期的有效断裂,以及防伪环220后期的有效脱离。
优选地,所述操作部222的径向外表面具有褶皱凸纹。
操作者使用时,手指与操作部222的径向外表面接触,褶皱凸纹有利于增大摩擦,从而方便使用。
优选地,所述连接桥部230的外接合边与所述防伪环主体221接合,内接合边与所述盖帽主体210接合,所述连接桥部230的厚度从所述外接合边到所述内接合边逐渐减小,以有利于连接桥部230更容易在内接合边处发生断裂。
即连接桥部230与防伪环主体221的连接截面面积大于连接桥部230与盖帽主体210的连接截面面积,如此当连接桥部230承受较大的拉力时,更为脆弱的连接桥部230与防伪环主体221的连接部分会优先发生断裂,从而避免使断裂后的连接桥部230保留到盖帽主体而影响外观。
此外,所述外连接桥部250从与所述操作部222接合的外接合边到与所述防伪环主体221接合的内接合边,厚度逐渐减小或保持不变,在外连接桥部250受到作用力的时候,在内接合边或者外接合边处形成应力集中产生断裂。
优选地,防伪容器为一种防伪软管。
本发明提供的防伪容器的操作过程可以表述如下:
所述盖帽主体210内壁的螺纹与所述容器体100外壁的螺纹旋合固定,同时防伪环220内壁的盖帽卡齿240与容器体100外壁的容器体卡齿140相互横向咬合,使盖帽200不能回旋。
如需要开启,需用手抓着操作部222,沿容器体100的周向方向拉所述操作部222,则外连接桥部250断裂,操作部222与防伪环主体221的连接断开;之后,盖帽主体210与防伪环主体221之间的多个薄片体形的连接桥断裂,从而打开相互咬合的盖帽卡齿240和容器体卡齿140,此时底端防伪环220已与盖帽主体210分离,盖帽主体210可以回旋开启,而底端防伪环220不再残留在管体肩部,可直接废弃。
防伪环220与盖帽主体210脱离,随后抛弃防伪环220,由于防伪环220被破坏,显示了该软管已被开启,从而即使将盖帽200再次旋合至容器体100,容器体100的外观也与之前不同(没有防伪环),达到防伪目的。
此外,本发明提供的防伪容器处理可以采用如图1至图4所示的长尖嘴软管,还可以采用普通软管,如图6和图7所示。
前面对本发明具体示例性实施方式所呈现的描述是出于说明和描述的目的。前面的描述并不想要成为毫无遗漏的,也不是想要把本发明限制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很多改变和变化都是可能的。选择示例性实施方式并进行描述是为了解释本发明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其它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方式及其各种选择形式和修改形式。本发明的范围意在由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形式所限定。
Claims (10)
1.一种防伪容器,包括容器体(100)和盖帽(200),所述盖帽(200)的盖帽主体(210)与所述容器体(100)旋合以封闭所述防伪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帽(200)具有防伪环(220),所述防伪环(220)具有环绕所述容器体(100)的防伪环主体(221)和从所述防伪环主体(221)径向向外突出的操作部(222);
所述防伪环主体(221)在径向方向位于所述盖帽主体(210)的外部,所述防伪环主体(221)与所述盖帽主体(210)通过连接桥部(230)连接,所述连接桥部(230)与所述防伪环主体(221)沿竖直方向接合,与所述盖帽主体(210)沿水平方向接合;
所述防伪环(220)与所述容器体(100)通过单向卡止机构配合,以防止所述防伪环(220)在打开所述防伪容器的方向上旋转,所述盖帽主体(210)受到打开所述防伪容器的作用力时,所述连接桥部(230)保持连接,所述操作部(222)受到打开所述防伪容器的作用力时,所述连接桥部(230)断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伪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桥部(230)与所述防伪环主体(221)的连接面积大于与所述盖帽主体(210)的连接面积;所述连接桥部(230)为从所述防伪环主体(221)向所述盖帽主体(210)伸长的长条体形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伪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桥部(230)从与所述防伪环主体(221)连接的一端到与所述盖帽主体(210)连接的另一端厚度逐渐减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伪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操作部(222)从所述防伪环主体(221)开始向外突出的位置处设置有所述连接桥部(230)。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伪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222)在所述防伪环主体(221)的径向外部沿周向部分地延伸,所述操作部(222)与所述防伪环主体(221)之间设置有外连接桥部(250),在所述操作部(222)受到沿打开所述防伪容器方向的作用力时,所述外连接桥部(250)断裂。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伪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卡止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容器体(100)的外壁的容器体卡齿(140)和设置在所述防伪环(220)的内壁的盖帽卡齿(240),所述容器体卡齿(140)与所述盖帽卡齿(240)的相接触和相背离的各齿侧均沿周向倾斜设置从而形成尖形齿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伪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桥部(230)紧邻所述防伪环主体(221)的用于容纳所述容器体卡齿(140)的位置处设置。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防伪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222)的径向外表面具有褶皱凸纹。
9.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防伪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桥部(230)与所述防伪环主体(221)和所述盖帽主体(210)一体成型。
10.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防伪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伪容器为防伪软管。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687958.1A CN107758093A (zh) | 2016-08-18 | 2016-08-18 | 一种防伪容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687958.1A CN107758093A (zh) | 2016-08-18 | 2016-08-18 | 一种防伪容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758093A true CN107758093A (zh) | 2018-03-06 |
Family
ID=612628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687958.1A Withdrawn CN107758093A (zh) | 2016-08-18 | 2016-08-18 | 一种防伪容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7758093A (zh)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650428A (en) * | 1970-04-09 | 1972-03-21 | V C A Corp | Tamperproof closure device |
US3901404A (en) * | 1972-05-18 | 1975-08-26 | Dairy Cap Corp | Bottle cap |
US3980195A (en) * | 1974-11-18 | 1976-09-14 | Owens-Illinois, Inc. | Tamper-proof closure |
US4534480A (en) * | 1984-06-01 | 1985-08-13 | Sun Coast Plastics, Inc. | Tamper evident closure |
CN1231257A (zh) * | 1998-04-07 | 1999-10-13 | 日本皇冠塞株式会社 | 塑料盖 |
US6039199A (en) * | 1996-05-06 | 2000-03-21 | Neopac Ag | Screw cap |
CN201634035U (zh) * | 2010-03-19 | 2010-11-17 | 董焕文 | 一种破坏性撕开式铝塑组合防盗瓶盖 |
-
2016
- 2016-08-18 CN CN201610687958.1A patent/CN107758093A/zh not_active Withdrawn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650428A (en) * | 1970-04-09 | 1972-03-21 | V C A Corp | Tamperproof closure device |
US3901404A (en) * | 1972-05-18 | 1975-08-26 | Dairy Cap Corp | Bottle cap |
US3980195A (en) * | 1974-11-18 | 1976-09-14 | Owens-Illinois, Inc. | Tamper-proof closure |
US4534480A (en) * | 1984-06-01 | 1985-08-13 | Sun Coast Plastics, Inc. | Tamper evident closure |
US6039199A (en) * | 1996-05-06 | 2000-03-21 | Neopac Ag | Screw cap |
CN1231257A (zh) * | 1998-04-07 | 1999-10-13 | 日本皇冠塞株式会社 | 塑料盖 |
CN201634035U (zh) * | 2010-03-19 | 2010-11-17 | 董焕文 | 一种破坏性撕开式铝塑组合防盗瓶盖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202527B2 (ja) | 抜栓キャップ | |
CN106163937A (zh) | 防擅启盖 | |
JP5582911B2 (ja) | 注出栓付き容器 | |
JP2015221690A (ja) | 中栓付きヒンジキャップ | |
JP2013525223A (ja) | ソフトパッケージのためのスクリュークロージャ | |
EA018883B1 (ru) | Компактная крышка с визуальной идентификацией вскрытия | |
CN107758093A (zh) | 一种防伪容器 | |
CN205998361U (zh) | 一种防伪容器 | |
JP2008030829A (ja) | キャップ付き容器 | |
JP5700433B2 (ja) | 容器 | |
CN109689524A (zh) | 具有防拆封部件的封闭件 | |
EP3344560B1 (en) | Closing device with non-accessible anti-tampering means | |
JP7354582B2 (ja) | 注出口栓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包装容器 | |
JP5909951B2 (ja) | 複合キャップ | |
JP6188229B2 (ja) | キャップ | |
JP2021116105A (ja) | 注出口栓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包装容器 | |
JP5755030B2 (ja) | キャップ | |
IT201900011466A1 (it) | Chiusura di un contenitore | |
KR200374679Y1 (ko) | 튜브용기 뚜껑 | |
RU159788U1 (ru) | Укупороч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контейнера | |
CN204916359U (zh) | 一种用于食用油包装的塑料组合瓶盖 | |
CN209834405U (zh) | 一种瓶体快开封口机构 | |
JP2019137462A (ja) | 注出口栓 | |
CN2476521Y (zh) | 瓶盖与封条间的连结肋 | |
RU80683U1 (ru) | Укупороч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W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306 |
|
WW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