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45312B - 砂光机及其操作方法和工作底板的拆装方法 - Google Patents
砂光机及其操作方法和工作底板的拆装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745312B CN107745312B CN201710509382.4A CN201710509382A CN107745312B CN 107745312 B CN107745312 B CN 107745312B CN 201710509382 A CN201710509382 A CN 201710509382A CN 107745312 B CN107745312 B CN 10774531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ander
- switch
- trigger
- operating
- st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B—MACHINES, DEVICES, OR PROCESSES FOR GRINDING OR POLISHING; DRESSING OR CONDITIONING OF ABRADING SURFACES; FEEDING OF GRINDING, POLISHING, OR LAPPING AGENTS
- B24B23/00—Portable grinding machines, e.g. hand-guided;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4B23/02—Portable grinding machines, e.g. hand-guided;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rotating grinding tool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4B23/022—Spindle-locking devices, e.g. for mounting or removing the too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inish Polishing, Edge Sharpening, And Grinding By Specific Grind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砂光机及其操作方法和工作底板的拆装方法,砂光机包括壳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马达、控制马达的开关机构、以及由马达驱动旋转的驱动组件;以及与驱动组件配接的工作底板;所述机身还包括互锁机构,所述互锁机构包括相对壳体活动设置的操作件,所述操作件可操作地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转换,当所述操作件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互锁机构允许所述开关被触发,并且当所述开关处于触发状态时,所述操作件被阻止从第一状态转换至第二状态;当所述操作件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互锁机构阻止所述开关被触发。本发明的砂光机的安全性高、操作方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手持式电动磨削工具,尤其涉及一种砂光机,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砂光机工作底板的拆装方法和砂光机的操作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砂光机包括圆砂机和平板砂等,其中圆砂机的输出轴驱动打磨底板作圆砂运动,即做公转加自转的规则的轨道运动,用于磨削较大量的材料。平板砂的打磨底板的回转运动被限制,因此,打磨底板作板砂运动,即只能够做公转规则的轨道运动,适用于磨削较小量的材料,例如用于精细加工或精加工。如果使用者希望拥有粗磨和细磨两种加工能力时,工作中需要准备两种工具(或底板),工作中需要更换工具(或底板)才能完成相应的工况,使得砂光工作显得繁琐和复杂。
如美国专利公告号US6132300公开一种可更换工作底板的砂光机,其利用紧固件将工作底板与砂光机主体连接并锁紧在一起。工作底板在更换过程中,需要先将紧固件拧松直至能将工作底板从主体部拆卸或分离,再替换以新的工作底板与主体配接,然后再通过紧固件将工作底板与主体连接和紧固在一起。
上述现有技术中,可更换工作底板的操作过程中引入了除了工作底板与砂光机主体以外的第三个零部件,该零部件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完全与砂光机主体脱离,因此容易丢失,并且在工作底板安装过程中,需要将其再次拧紧直至紧固到位,安装过程非常繁琐、工作效率低。
另外上述现有技术中,工作底板在更换过程中,如果操作者无意识地碰到触发件而开关,马达会带动输出轴高速旋转,此时容易伤到手持工作底板的操作者,因此,这种砂光机的安全性比较低。
基于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中工作底板更换过程的可能产生的安全性问题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使用安全砂光机。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砂光机包括:机身,所述机身包括壳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马达、控制马达的开关机构、以及由马达驱动旋转的驱动组件;以及与驱动组件配接的工作底板;所述机身还包括互锁机构,所述互锁机构包括相对壳体活动设置的操作件,所述操作件可操作地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转换,当所述操作件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互锁机构允许所述开关被触发,并且当所述开关处于触发状态时,所述操作件被阻止从第一状态转换至第二状态;当所述操作件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互锁机构阻止所述开关被触发。
由于砂光机采用了互锁机构,使得工作底板没有安装到位时,开关无法被启动,并且在开关启动时,工作底板无法被拆卸,从而使得砂光机在使用过程中,包括工作底板安装过程的安全性。
优选地,所述开关机构包括触发件以及开关,所述互锁机构包括与操作件可选择配接或者分离的第一互锁件;当所述操作件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互锁件与操作件配接,所述第一互锁件允许所述触发件触发所述开关,并且当所述开关处于触发状态时,所述操作件被阻止与第一互锁件分离;当所述操作件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互锁件与操作件分离,所述第一互锁件阻止触发件触发所述开关。
优选地,所述互锁机构还包括能够与第一互锁件抵接或分离的抵接件,当所述操作件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抵接件与第一互锁件分离,当所述操作件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抵接件与第一互锁件抵接,从而阻止所述触发件触发所述开关。
优选地,所述抵接件与所述触发件一体设置。
优选地,所述操作件相对所述壳体翻转设置。
优选地,所述操作件设置成凸轮扳手,所述凸轮扳手包括手柄部以及凸轮部,所述凸轮部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手柄部包括一自由端。
优选地,所述壳体包括收容马达的头壳部,以及设置手柄的握持部,所述操作件设置于所述头壳部,所述触发件设置于所述握持部。所述触发件沿握持部的延伸方向可滑动地设置,当所述第一互锁件与操作件配接时,所述第一互锁件允许所述触发件滑动;当所述第一互锁件与操作件分离时,所述第一互锁件阻止所述触发件滑动。
优选地,所述第一互锁件相对所述壳体枢转设置,所述互锁机构还包括与所述第一互锁件抵接的弹性件,当所述操作件与第一互锁件配接时,所述第一互锁件克服所述弹性件偏压力由初始位置枢转至工作位置;当所述操作件与第一互锁件分离,所述第一互锁件受弹性件的偏压力作用由工作位置回复至初始位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互锁件包括能够与抵接件抵接的第一端,以及能够与操作件啮合的第二端;当所述第一端与抵接件抵接时,所述第一互锁件阻止触发件沿第一方向运动;当所述第二端与操作件啮合时,所述第一互锁件允许触发件沿第一方向运动从而触发所述开关,并且当开关处于触发状态时,所述第一互锁件阻止所述操作件枢转。所述第二端设置有抵触部,所述操作件上对应抵触部设置有卡槽,当所述第二端与操作件啮合时,所述抵触部伸入所述卡槽。
优选地,所述工作底板包括至少两种不种形状的底板,所述底板可选一的与所述驱动组件分离或者配接。
另一种可选择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砂光机包括:机身,所述机身包括壳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马达、控制马达的开关机构、以及由马达驱动旋转的驱动组件,所述马达具有马达轴线;以及工作底板,所述工作底板可选择与所述驱动组件分离或者配接;所述砂光机还包括互锁机构,所述互锁机构包括相对壳体活动设置的操作件,所述操作件可操作地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转换,当所述操作件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互锁机构允许所述开关被触发,并且当所述开关处于触发状态时,所述工作底板被阻止与机身分离或者配接;当所述操作件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互锁机构允许所述工作底板与机身分离或者配接,并且阻止所述开关被触发。
优选地,所述开关机构包括触发件以及开关,所述互锁机构包括与操作件可选择配接或者分离的第一互锁件;当所述操作件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互锁件与操作件配接,所述第一互锁件允许所述触发件运动以触发所述开关,并且当所述开关处于触发状态时,所述操作件被阻止与第一互锁件分离;当所述操作件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互锁件与操作件分离,所述第一互锁件阻止触发件运动。
优选地,所述互锁机构还包括能够与第一互锁件抵接或分离的抵接件,当所述操作件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抵接件与第一互锁件分离,当所述操作件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抵接件与第一互锁件抵接,从而阻止所述触发件触发所述开关。
优选地,所述抵接件与所述触发件一体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互锁件能够在与操作件分离的初始位置和与操作件配接的工作位置间枢转运动。所述第一互锁件的枢转轴线与第一互锁件相垂直。
优选地,第一互锁件包括靠近触发件的第一端,以及靠近操作件的第二端,当所述第一互锁件处于初始位置时,所述第一端与触发件抵接以阻止触发件运动;当所述第一互锁件处于工作位置时,所述第一端与触发件脱开抵接以允许触发件运动从而触发所述开关,所述第二端与操作件啮合。当所述触发件运动至触发开关的位置,所述触发件与第一端抵接以阻止第一互锁件运动。
优选地,所述互锁机构还包括设置于触发件与工作底板之间的第二互锁件,所述第二互锁件能够在靠近触发件的第一位置和远离触发件的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当所述工作底板与机身配接时,所述第二互锁件处于第二位置,第二互锁件允许触发件运动;当所述工作底板与机身分离时,所述第二互锁件处于第一位置以阻止所述触发件运动。
优选地,所述第二互锁件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作线性运动。所述第二互锁件作平行于马达轴线的性线运动。所述第二互锁件平行于马达轴线设置。
优选地,所述壳体包括收容马达的头壳部,以及设置手柄的握持部,所述操作件设置于优选地,所述头壳部,所述触发件设置于所述握持部。所述触发件沿握持部的延伸轴线滑动设置。
优选地,所述操作件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转换时相对所述壳体枢转设置。所述操作件的枢转轴线与所述操作件相垂直。
优选地,所述操作件设置成凸轮扳手,所述凸轮扳手包括手柄部以及凸轮部,所述凸轮部与所述壳体枢轴连接。
优选地,所述机身包括由马达驱动旋转的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用于与工作底板配接的张紧环,所述操作件驱动张紧环作线性运动。所述机身还包括连接操作件与张紧环的传动装置,通过所述传动装置,所述操作件驱动张紧环作平行于马达轴线方向的性线运动。
优选地,所述驱动组件进一步包括用于支撑所述张紧环的支撑盘,以及设置于张紧环与支撑盘之间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为张紧环提供向所述高位方向运动的偏压力。
优选地,所述操作件与第一互锁件配接时,所述张紧环处于靠近马达的高位;所述操作件与第一互锁件分离时,所述张紧环处于远离马达的低位,从而使所述工作底板可操作地与所述张紧环配接或者分离。
优选地,所述张紧环上设置有第一配接件,所述工作底板上设置有用于与第一配接件卡接的第二配接件,当所述工作底板与所述张紧环配接,所述第一配接件与第二配接件沿马达轴轴线方向至少部分重叠。
优选地,当所述操作件由与第一互锁件分离的打开位置向与第一互锁件配接的闭合位置枢轴时,所述张紧环由低位运动至高位,从而能够使得与张紧环配接的工作底板锁紧于所述机身。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砂光机工作底板的操作方便且快速的安装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砂光机的工作底板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操作步骤:提供一种砂光机机身,所述机身包括壳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马达、互锁机构,所述马达具有马达轴线,所述互锁机构包括能够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转换的操作件,当所述操作件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互锁机构允许所述开关被触发,当所述操作件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互锁机构阻止所述开关被触发;提供一种工作底板,所述工作底板能够与所述机身配接;操作所述操作件使之处于第二状态;将所述工作底板沿马达轴线方向移动至与机身配接;操作所述操作件使之处于第二状态。
优选地,操作所述操作件为枢转所述操作件。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砂光机工作底板的操作方便且快速的拆卸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砂光机的工作底板拆卸方法,包括以下操作步骤:提供一种砂光机,所述砂光机包括机身、以及与机身连接的工作底板,所述机身包括壳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马达、互锁机构,所述马达具有马达轴线,所述互锁机构包括能够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转换的操作件,当所述操作件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互锁机构允许所述开关被触发,当所述操作件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互锁机构阻止所述开关被触发;操作所述操作件使之处于第二状态;将所述工作底板沿马达轴线方向移动至与所述机身分离。
优选地,操作所述操作件为枢转所述操作件。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使用方便的砂光机。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砂光机,包括主体部、以及与所述主体部连接的工作底板,所述主体部包括机壳、收容于机壳的马达、以及由马达驱动的驱动组件,所述马达设有马达轴,所述驱动组件能够绕偏心轴线和马达轴轴线或者绕偏心轴线和与马达轴轴线呈角度的输出轴轴线旋转,所述工作底板可拆卸地与驱动组件配接,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卡接件,所述工作底板包括与第一卡接件对应设置的第二卡接件,所述第一卡接件与第二卡接件沿输出轴轴向相互卡接,从而阻止工作底板与驱动组件分离,第一卡接件与第二卡接件沿输出轴向相互脱开,从而允许工作底板与驱动组件分离。
优选地,所述第一卡接件包括若干个绕所述偏心轴线周向设置的第一卡接部。
优选地,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输出头本体,第一卡接件能够相对输出头本体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间运动,在第一位置,第一卡接件能够与第二卡接件卡接,在第二位置,第一卡接件允许第二卡接件与之脱开。
优选地,第一卡接件沿输出轴轴向运动。一种可选择地方案是:所述第一卡接件相对输出头本体枢转运动。另一种可选择地方案是:所述第一卡接件沿输出轴径向运动。
优选地,所述第一卡接件与输出头本体之间设置有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驱动第一卡接件由第二位置运动至第一位置。种可选择地方案是:所述第一卡接件为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由第二位置自动回复至第一位置。
优选地,所述工作底板包括底板主体,所述第二卡接件能够相对底板主体运动,从而能够与第一卡接件卡接和脱开。所述第二卡接件能够沿马达轴径向运动。所述第二卡接件为弹性件。
优选地,所述砂光机还包括释放组件,所述释放组件能够在拆装模式与工作模式之间转换,以允许工作底板从主体部拆卸和阻止工作底板与主体部分离。所述释放组件处于拆装模式,第一卡接件与第二卡接件能够相互脱开,所述释放组件处于工作模式,第一卡接件与第二卡接件能够相互卡接。所述释放组件包括控制件、以及由控制件驱动的传动件,通过所述传动件,所述控制件可操作地控制所述第一卡接件或第二卡接件运动。所述控制件至少部分设置于机壳的外侧。
一种可选择地方案是:所述释放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工作底板的操作部和定位件,所述操作部可操作地控制定位件在锁定位置和释放位置间移动,定位件处于锁定位置,第一卡接件与第二卡接件能够相互卡接,定位件处于释放位置,第一卡接件与第二卡接件能够相互脱开。
优选地,所述工作底板与驱动组件沿马达轴径向无间隙配接。所述工作底板设置有第一锥面,所述驱动组件上设置第二锥面,工作底板与驱动组件配接时,第一锥面与第二锥面契合。所述第一锥面为内圆周面,所述第二锥面为外圆锥面。
优选地,所述砂光机包括可选择地与驱动组件配接或者分离的锁定件,当驱动组件与锁定件配接时,驱动组件相对机壳静止,当驱动组件与锁定件分离时,驱动组件处于能够相对机壳旋转。所述锁定件设置在机壳内,所述砂光机设置有用于控制马达启动的开关扳机,所述锁定件与所述开关扳机联动设置。
优选地,所述工作底板包括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所述第一底板为圆砂底板,所述第二底板为板砂底板。所述砂光机进一步包括相对机壳固定设置的摆动脚,所述第一底板与第二底板中至少一个设置有与摆动脚配接的连接部。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另一种技术方案是:一种砂光机,包括主体部、以及与所述主体部可拆卸连接的工作底板,所述主体部包括机壳、收容于机壳的马达、以及由马达驱动的驱动组件,所述马达具有马达轴,所述驱动组件能够绕偏心轴线和马达轴轴线或者绕偏心轴线和与马达轴轴线呈角度的输出轴轴线旋转,所述工作底板可拆卸地与驱动组件配接或分离,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卡接件,所述工作底板包括与所述第一卡接件对应设置的第二卡接件,所述工作底板与驱动组件配接时,第一卡接件与第二卡接件沿输出轴轴向无间隙配合。
优选地,所述工作底板与驱动组件配接时,第一卡接件与第二卡接件沿输出轴轴向相互卡接。
优选地,所述驱动组件与工作底板沿输出轴径向无间隙配合。所述工作底板设置有第一锥面,所述驱动组件上设置第二锥面,工作底板与驱动组件配接时,第一锥面与第二锥面契合。所述第一锥面为内圆周面,所述第二锥面为外圆锥面。
优选地,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输出头本体,第一卡接件能够相对输出头本体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间运动,在第一位置,第一卡接件能够与第二卡接件卡接,在第二位置,第一卡接件允许第二卡接件与之脱开。
优选地,所述工作底板包括底板主体,所述第二卡接件能够相对底板主体运动,从而能够与第一卡接件卡接和脱开。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砂光机工作底板的快速安装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砂光机的工作底板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操作步骤:提供一种具有机壳、马达、驱动组件的砂光机主体部,所述马达设有马达轴,所述驱动组件由马达驱动能够绕偏心轴线旋转和马达轴轴线或者与马达轴轴线呈角度的输出轴轴线旋转,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卡接件,所述工作底板包括与第一卡接件对应设置的第二卡接件;提供一种可拆卸地与驱动组件配接的工作底板;将工作底板相对驱动组件沿输出轴轴向移动至与驱动组件配接。
优选地,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输出头本体,第一卡接件能够相对输出头本体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间运动,所述安装方法还包括以下操作步骤:在工作底板相对驱动组件沿输出轴轴向移动之前将第一卡接件由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在工作底板相对驱动组件沿输出轴轴向移动至与驱动组件配接之后,将第一卡接件由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使第一卡接件与第二卡接件轴向卡接。
所述第一卡接件由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由至少部分设置于机壳外部的控制件驱动控制。
一种可选择地技术方案是:将工作底板相对驱动组件沿马达轴轴向移动,使第一卡接件与第二卡接件轴向卡接,工作底板与主体部配接。
另一中可选择地技术方案是:将工作底板相对驱动组件沿输出轴轴向移动,使工作底板与驱动组件配接;将工作底板相对驱动组件旋转,使两者轴向位置相对锁定。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砂光机工作底板的快速拆卸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砂光机的工作底板拆卸方法,包括以下操作步骤:提供一种砂光机,所述砂光机包括具有机壳、马达、驱动组件的砂光机主体部,以及与驱动组件配接在一起的工作底板,所述马达设有马达轴,所述驱动组件由马达驱动能够绕偏心轴线旋转和马达轴轴线或者与马达轴轴线呈角度的输出轴轴线旋转,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卡接件,所述工作底板包括与第一卡接件对应设置的第二卡接件;将工作底板相对驱动组件沿输出轴轴向移动至与驱动组件分离。
优选地,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输出头本体,第一卡接件能够相对输出头本体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间运动,所述拆卸方法还包括以下操作步骤:在工作底板相对驱动组件沿输出轴轴向移动至与驱动组件分离之前,将第一卡接件由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使第一卡接件与第二卡接件轴向脱开。所述第一卡接件由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由至少部分设置于机壳外部的控制件驱动控制。
一种可选择地技术方案是:绕工作底板中心线旋转工作底板;使工作底板相对驱动组件沿输出轴轴向分离。
优选地,在旋转工作底板之前还包括以下步骤:通过设置于工作底板上的操作部解除对工作底板的位置锁定。
本发明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工作底板的第一卡接件与砂光机驱动组件的第二卡接件能够实现沿输出轴轴向的卡接与脱开,从而使工作底板能方便、快速地实现从砂光机主体部拆卸,或者安装以另一个、或不同功能的工作底板,并且操作步骤简单。在工作底板与驱动组件配接时,工作底板设置的第一锥面与驱动组件上设置的第二锥面契合,从而使得工作底板在轴向吊紧力的作用下,可以很好的去除工作底板与驱动组件的轴向和径向间隙,使得两者在旋转时基本保持同轴且同步性好,减少两者之间由于间隙而导致的不同步产生额外的能量损耗,工作效率明显提升。
本发明还提供的使用方便的砂光机,另一种可选择的方案技术方案是:一种砂光机,包括主体部、以及与所述主体部连接的工作底板,所述主体部包括机壳、收容于机壳的马达、由马达驱动绕偏心轴线旋转的驱动组件,以及相对机壳固定设置的摆动脚,所述工作底板可拆卸地与驱动组件配接,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卡接件,所述工作底板包括与所述第一卡接件对应设置的第二卡接件,所述工作底板与驱动组件配接时,第一卡接件与第二卡接件至少沿输出轴轴向互相卡接。
优选地,所述驱动组件与工作底板沿输出轴径向无间隙配合。所述工作底板设置有第一锥面,所述驱动组件上设置第二锥面,工作底板与驱动组件配接时,第一锥面与第二锥面契合。所述第一锥面为内圆周面,所述第二锥面为外圆锥面。
优选地,所述第一卡接件包括若干个绕所述偏心轴线周向设置的第一卡接部。
优选地,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输出头本体,第一卡接件能够相对输出头本体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间运动,在第一位置,第一卡接件能够与第二卡接件卡接,在第二位置,第一卡接件能够与第二卡接件脱开。
优选地,所述第一卡接件沿输出轴轴向运动。一种可选择地方案中,所述第一卡接件相对输出头本体枢转运动。另一种可选择地方案中,所述第一卡接件沿输出轴径向运动。
优选地,所述第一卡接件与输出头本体之间设置有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驱动第一卡接件由第二位置运动至第一位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卡接件为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由第二位置自动回复至第一位置。
优选地,所述工作底板包括底板主体,所述第二卡接件能够相对底板主体运动,从而能够与第一卡接件卡接和脱开。
优选地,所述第二卡接件能够沿输出轴径向运动。所述第二卡接件为弹性件。
优选地,所述砂光机还包括释放组件,所述释放组件能够在拆装模式与工作模式之间转换,以允许工作底板从主体部拆卸和阻止工作底板与主体部分离。所述释放组件处于拆装模式,第一卡接件与第二卡接件能够相互脱开,所述释放组件处于工作模式,第一卡接件与第二卡接件能够相互卡接。所述释放组件包括控制件、以及由控制件驱动的传动件,通过所述传动件,所述控制件可操作地控制所述第一卡接件或第二卡接件运动。所述控制件至少部分设置于机壳的外侧。
一种可选择地方案中,所述释放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工作底板的操作部和定位件,所述操作部可操作地控制定位件在锁定位置和释放位置间移动,定位件处于锁定位置,第一卡接件与第二卡接件能够相互卡接,定位件处于释放位置,第一卡接件与第二卡接件能够相互脱开。
优选地,所述砂光机包括可选择地与驱动组件配接或者分离的锁定件,当驱动组件与锁定件配接时,驱动组件相对机壳静止,当驱动组件与锁定件分离时,驱动组件处于能够相对机壳旋转。所述锁定件设置在机壳内,所述砂光机设置有用于控制马达启动的开关扳机,所述锁定件与所述开关扳机联动设置。
优选地,所述工作底板包括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所述第一底板为圆砂底板,所述第二底板为板砂底板。所述第一底板与第二底板中至少一个设置有与摆动脚配接的连接部。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另一种技术方案是:一种砂光机,包括主体部、以及与所述主体部连接的工作底板,所述主体部包括机壳、收容于机壳的马达、由马达驱动绕偏心轴线旋转的驱动组件,以及相对机壳固定设置的摆动脚,所述工作底板可拆卸地与驱动组件配接,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卡接件,所述工作底板包括与所述第一卡接件对应设置的第二卡接件,所述工作底板与驱动组件配接时,第一卡接件与第二卡接件至少沿输出轴轴向无间隙的配合。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砂光机工作底板的快速安装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一种技术方案是:一种砂光机的工作底板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操作步骤:提供一种具有机壳、马达、驱动组件的砂光机主体部,所述马达设有马达轴,所述驱动组件由马达驱动能够绕偏心轴线旋转和马达轴轴线或者与马达轴轴线呈角度的输出轴轴线旋转,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卡接件,所述工作底板包括与第一卡接件对应设置的第二卡接件;提供一种可拆卸地与驱动组件配接的工作底板;将工作底板相对驱动组件沿输出轴轴向移动至与驱动组件配接。
优选地,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输出头本体,第一卡接件能够相对输出头本体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间运动,所述安装方法还包括以下操作步骤:在工作底板相对驱动组件沿输出轴轴向移动之前将第一卡接件由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在工作底板相对驱动组件沿输出轴轴向移动至与驱动组件配接之后,将第一卡接件由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使第一卡接件与第二卡接件轴向卡接。
优选地,所述砂光机包括控制件,所述拆卸方法还包括以下操作步骤:操作控制件,使第一卡接件由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
一种可选择的方案,将工作底板相对驱动组件沿输出轴轴向移动,使第一卡接件与第二卡接件轴向卡接,工作底板与主体部配接。
另一种可选择地方案,将工作底板相对驱动组件沿输出轴轴向移动,使工作底板与驱动组件配接,将工作底板相对驱动组件旋转,使两者轴向位置相对锁定。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砂光机工作底板的快速拆卸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砂光机的工作底板拆卸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操作步骤:提供一种砂光机,所述砂光机包括具有机壳、马达、驱动组件的砂光机主体部,以及与驱动组件配接在一起的工作底板,所述马达设有马达轴,所述驱动组件能够绕偏心轴线和马达轴轴线或者绕偏心轴线和与马达轴轴线呈角度的输出轴轴线旋转,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卡接件,所述工作底板包括与第一卡接件对应设置的第二卡接件;将工作底板相对驱动组件沿输出轴轴向移动至与驱动组件分离。
优选地,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输出头本体,第一卡接件能够相对输出头本体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间运动,所述拆卸方法还包括以下操作步骤:在工作底板相对驱动组件沿输出轴轴向移动至与驱动组件分离之前,将第一卡接件由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使第一卡接件与第二卡接件轴向脱开。
优选地,所述砂光机包括控制件,所述拆卸方法还包括以下操作步骤:操作所述控制件,使第一卡接件由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
一种可选择地方案中,绕工作底板中心线旋转工作底板;使工作底板相对驱动组件沿输出轴轴向分离。所述工作底板上设置有操作部,所述拆卸方法还包括以下操作步骤:在工作底板旋转之前操作所述操作部,使工作底板解除与主体部的位置锁定。
本发明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工作底板的第一卡接件与砂光机驱动组件的第二卡接件能够实现至少沿输出轴轴向方向的无间隙卡接与脱开,从而使工作底板能方便、快速地实现从砂光机主体部拆卸,或者安装以另一个、或不同功能的工作底板,并且操作步骤简单。在工作底板与驱动组件配接时,工作底板设置的第一锥面与驱动组件上设置的第二锥面契合,从而使得工作底板在轴向吊紧力的作用下,可以很好的去除工作底板与驱动组件的轴向和径向间隙,使得两者在旋转时基本保持同轴且同步性好,减少两者之间由于间隙而导致的不同步产生额外的能量损耗,工作效率明显提升。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安装方便连接牢固的砂光机。所采用的另一种技术方案是:一种砂光机,包括驱动组件与可拆卸地配接于所述驱动组件的工作底板,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卡接件,所述工作底板包括与所述第一卡接件对应设置的第二卡接件,所述第二卡接件可相对所述第一卡接件运动以与所述第一卡接件卡接或分离;
其中,所述第一卡接件与所述第二卡接件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卡接件与所述第二卡接件相对运动方向的平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合,以阻止当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工作底板处于配接状态时,所述第一卡接件与所述第二卡接件向相反方向运动而分离。
上述砂光机,第一卡接件与第二卡接件在垂直于第一卡接件与第二卡接件相对运动方向的平面上的正投影重合,因此驱动组件与工作底板可通过第一卡接件与第二卡接件连接,避免第一卡接件与第二卡接件向相反方向移动而相互脱离,从而使工作底板可稳固地安装于驱动组件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接件包括第一卡接面,所述第二卡接件包括与所述第一卡接面平行设置的第二卡接面,当所述工作底板与所述驱动组件处于配接状态时所述第一卡接面与所述第二卡接面在互相施加的压力作用下至少部分重叠。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接件包括第一卡接主体与位于所述第一卡接主体一端并凸设于所述第一卡接主体一侧的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面形成于所述第一卡接部靠近所述第一卡接主体一侧,且自所述第一卡接部远离所述第一卡接主体一侧至所述第一卡接主体倾斜延伸;所述第二卡接件包括第二卡接主体与设于所述第二卡接主体一侧并凸设于所述第二卡接主体一侧的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二卡接面形成于所述第二卡接部靠近所述第二卡接主体的一侧,且自所述第二卡接部远离所述第二卡接主体一侧至所述第二卡接主体倾斜延伸。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张紧环,多个所述第一卡接件设于所述张紧环上并沿所张紧环周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第二卡接件在所述工作底板上周向间隔设置以与所述第一卡接件对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套设于所述张紧环的输出头本体,所述输出头本体上沿周向间隔设有多个突出件,相邻所述突出件共同形成卡持空间,所述第一卡接件与所述第二卡接件分别从所述卡持空间的两端伸入卡持空间内,并在所述卡持空间的作用下相互卡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持空间包括第一卡持空间与第二卡持空间,所述第一卡持空间的尺寸与所述第一卡接件和所述第二卡接件卡接时的尺寸匹配,所述第二卡持空间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卡持空间;当所述第一卡接部与所述第二卡接部均位于所述第一卡持空间时,所述第一卡接面与所述第二卡接面在所述第一卡持空间的作用下紧密接触以使所述第一卡接件与所述第二卡接件相互卡接;当所述第一卡接部与所述第二卡接部均位于所述第二卡持空间时,所述第二卡接件可相对所述第一卡接件运动以相互卡接或分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突出件包括第一段与尺寸小于所述第一段的第二段,两个相邻所述突出件的所述第一段共同形成所述第一卡持空间,相邻所述突出件的第二段形成尺寸大于所述第一卡持空间的第二卡持空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突出件的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之间形成有第一导向面,所述第一导向面自所述第二段向所述第一段逐渐向外倾斜延伸,所述第二卡接件的所述第二卡接部设有可与所述第一导向面配合的第二导向面,所述第二卡接件可通过所述第二导向面沿所述第一导向面滑动以滑入所述第一卡持空间内或从第一卡持空间内脱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卡接件之间还分别设置有限位部,所述第一卡接件与相邻所述限位部之间形成间隙,所述输出轴本体设有自所述突出件向靠近所述限位部一端延伸设有凸台部,所述凸台部可限位于所述间隙中,以使所述张紧环嵌套于所述输出轴本体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砂光机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输出头本体与所述张紧环之间,用于为所述第一卡接面提供施加于所述第二卡接面上的压力。
本发明另一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使用方便的砂光机。其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砂光机,包括机身,包括输出轴;驱动组件,包括输出头本体与驱动安装部,所述输出头本体与所述输出轴配接,所述驱动安装部连接于所述输出头本体靠近机身的一侧;工作底板,可选择与驱动安装部配接或者脱开;以及释放组件,所述释放组件可操作地带动所述驱动安装部相对于所述输出头本体移动,以使所述驱动安装部在安装状态与拆卸状态之间切换,在安装状态时,工作底板能够与驱动安装部配接,在拆卸状态时工作底板能够在与驱动安装部脱开而分离。
上述砂光机,通过释放组件实现驱动安装部相对输出头本体移动,使驱动安装部在安装状态与拆卸状态之间切换,在安装状态时工作底板能够与驱动安装部配接,在拆卸状态时工作底板能够与驱动安装部脱开而分离。如此,实现了驱动安装部快速实现状态切换,方便底板的更换,为操作人员带来了便利。
优选地,砂光机还包括能够将驱动安装部保持在拆卸状态的保持机构。
一种实施方式中,保持机构包括设置在释放组件的锁定件,以及设置于机身的卡持件。
一种实施方式中,释放组件包括传动件,以及与所述传动件配接的控制件,所述传动件设置于所述控制件与所述驱动安装部之间,并可在所述控制件的驱动下带动所述驱动安装部轴向移动。
优选地,控制件与传动件通过凸轮凹槽配合,所述控制件相对机身转动能够驱动传动件沿所述输出轴轴线由第一位置轴向运动至第二位置并保持于所述第二位置,控制件位于第一位置,驱动安装部处于安装状态,控制件位于第二位置,驱动安装部处于拆卸状态。
一种实施方式中,控制件的一端与所述机身铰接,且以与所述机身的铰接点为转动中心相对机身转动。传动件套设于所述机身,其一端与所述控制件可转动连接,另一端可抵持于所述驱动安装部,所述传动件以其与所述控制件的连接点为支点在所述控制件的带动下轴向移动以驱动所述驱动安装部轴向移动。控制件开设有腰形孔,所述传动件包括卡设于所述腰形孔的安装柱,所述安装柱可在所述腰形孔内移动以使所述传动件与所述控制件可转动连接,同时允许所述传动件沿输出轴的轴向移动。
优选地,释放组件还包括与控制件配接的操作件,所述操作件可操作地驱动控制件运动。
一种实施方式中,操作件设置成与控制件一体成型的操作部,所述操作部带动控制件绕输出轴轴旋转驱动传动件作轴向移动。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操作件与控制件之间进一步设置有传动杆,所述传动杆沿轴向设置于机身内。操作件包括凸轮部以及凸轮扳手,所述凸轮部枢转地设置于机身,所述传动杆一端抵接的凸轮部,另一端低接控制件,所述凸轮扳手可操作地控制凸轮部枢转从而驱动传动杆沿轴向移动驱动控制件运动。
一种实施方式中,驱动安装部相对所述输出头本体轴向移动。
另一种实施方式中,驱动安装部相对所述输出头本体枢转运动。
再一种实施方式中,驱动安装部相对所述输出头本体径向运动。
本发明的另一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身稳定好、使用便利性高的手持式砂光机。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手持式砂光机,包括:机身;工作组件,位于所述机身下方;马达,设置于所述机身内,用于驱动所述工作组件;所述机身包括用于收容所述马达的本体、用于装设为所述马达提供电力的电池包的安装部,以及连接于所述本体及所述安装部之间的握持部,所述工作组件位于所述本体的底端,所述安装部位于所述本体一侧,所述安装部远离所述本体的一侧具有用于装设所述电池包的安装位。
上述手持式砂光机,工作组件位于本体的底端,马达收容于本体内,安装部位于本体一侧,且由握持部与本体连接,从而使电池包与马达相对设置,握持更加便利,且符合人体工学,提高操作者使用该手持式砂光机的稳定性。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工作组件位于所述马达的输出轴的一端,所述安装部位于所述马达的输出轴的一侧。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握持部一端连接于所述本体一侧,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安装部朝向所述本体的一侧。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池包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安装部。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位为用于装设所述电池包的安装槽。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池包安装于所述安装位的安装方向与所述马达的输出轴轴线方向平行。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池包具有纵长方向延伸的电池包主体,所述电池包主体的纵长延伸方向与所述马达的输出轴轴线方向平行。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池包安装于所述安装位的安装方向与所述马达的输出轴轴线方向呈夹角设置。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手持式砂光机在连接所述电池包后,重心位于所述本体或所述握持部。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本体与所述安装部之间还设有加强部。
本发明另一目有在于提供一种使用安全砂光机。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砂光机,包括机身;
以及工作底板,所述工作底板可选择与所述机身分离或者配接;所述机身包括壳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马达、以及控制马达的开关;所述砂光机还包括安全装置,所述安全装置能够对马达启动进行控制,当所述工作底板配接于机身时,所述安全装置允许所述马达启动;当所述工作底板与机身分离时,所述安全装置阻止所述马达启动。
优选地,安全装置包括用于控制马达转动的控制器,以及检测传感器,用于检测工作底板是否安装,当所述工作底板处于安装状态时,所述检测传感器输出第一检测信号;当所述工作底板处于非安装状态时,所述检测传感器输出第二检测信号,当所述检测传感器输出第二检测信号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马达不运转。
本发明针对工作底板拆卸后马达异常启动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在工作底板拆卸后能够电子互锁、防止马达异常启动、安全可靠的砂光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检测传感器包括检测元件,所述工作底板上安装有触发元件,当所述检测元件感应到所述触发元件时,所述检测传感器输出第一检测信号;当所述检测元件未感应到所述触发元件时,所述检测传感器输出第二检测信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检测元件为微动开关,所述触发元件为触发杆件;当所述工作底板处于安装状态时,所述触发杆件能够与微动开关接触,并使微动开关输出第一检测信号;当所述工作底板处于未安装状态时,所述触发杆件与微动开关脱离,并使微动开关输出第二检测信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检测元件为霍尔传感器,所述触发元件为磁钢;当所述霍尔传感器检测到所述磁钢时,所述霍尔传感器输出第一检测信号;当所述霍尔传感器未检测到所述磁钢时,所述霍尔传感器输出第二检测信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打磨元件包括砂板、砂轮、砂带或抛光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砂光机进一步包括识别传感器,所述识别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识别传感器用于识别打磨元件是否设置有感应元件,当工作底板上安装有感应元件时,所述识别传感器输出第一识别信号,当工作底板上没有安装感应元件时,所述识别传感器输出第二识别信号,所述控制器能够根据所述第一识别信号和第二识别信号相对应地控制输出电机的第一速度和第二速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速度和所述第二速度预先设定在所述控制器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砂光机包括一连接柱,所述连接柱具有一端向所述工作底板延伸,所述识别传感器设置于所述连接柱靠近所述工作底板的一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砂光机还包括驱动盘,所述电机的输出端与驱动盘连接,所述驱动盘与所述工作底板连接,所述连接柱设置在砂光机的摆动脚与驱动盘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识别传感器为霍尔传感器,所述感应元件为磁钢。
上述砂光机,砂光机通过检测传感器检测工作底板是否安装,对马达是否启动进行控制。当工作底板未安装时,控制电机使其无法运转,防止马达异常启动运转,带动裸露的输出端旋转产生安全问题。
进一步地,上述砂光机根据识别传感器是否识别到带有感应元件的工作底板,智能控制改变马达的运行速度。更换不同类型的工作底板后,不再需要人工调整,通过识别传感器的识别,即能控制控制器将马达速度正确调整到工作底板所需的合理速度上,智能方便,安全可靠,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砂光机带板砂底板的主视图。
图2为图1中砂光机带圆砂底板的立体图。
图3为图2中的砂光机带圆砂底板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3中张紧环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图3中输出头本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图3中圆砂底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图3中圆砂底板与驱动组件准备连接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8为图7中圆砂底板与驱动组件准备连接状态的俯视图。
图9为沿图8中A1-A1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10至图14分别为沿图8中A2-A2方向的剖视示意图,分别表示圆砂底板连接于输出头本体时的状态变化。
图15是图1中砂光机主体与板砂底板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6为第二实施例的砂光机的示意图。
图17为图16所示的砂光机中释放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7所示的砂光机中释放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19为图16所示的砂光机处于工作底板正常工作状态时的剖视图。
图20为图16所示的砂光机处于工作底板拆卸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21为图16所示的砂光机处于工作底板拆卸状态时的剖视图。
图22为第三实施例的砂光机中释放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图22所示的砂光机中释放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24为图22所示的释放组件处于工作底板安装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25为图22所示的释放组件处于工作底板拆卸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26为第四实施例的砂光机中释放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7为图26所示的砂光机中释放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28为图26所示的砂光机中释放组件处于工作底板安装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29为图26所示的砂光机中释放组件处于工作底板拆卸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30为本发明实施例五砂光机处于工作模式的主视方向剖视图。
图31为图30中砂光机处于拆装模式的主视方向剖视图。
图32为图30中驱动组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3为图30中圆砂底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34为图30中圆砂底板与驱动组件连接状态的俯视图。
图35至图39为沿图34中B-B方向的剖视示意图,分别表示圆砂底板连接于输出头本体时的状态变化。
图40是本发明实施例六砂光机驱动组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1是本发明实施例六砂光机圆砂底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42是图40的驱动组件与圆砂底板连接状态的俯视图。
图43是图42中C1-C1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44是图43中D-D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45至图50为图42中C2-C2方向的剖视示意图,分别表示圆砂底板连接于输出头本体时的状态变化。
图51是本发明实施例七砂光机的主视方向剖视图。
图52是本发明实施例八砂光机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53是图52中驱动组件装配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54是图52中砂光机主体与板砂底板的装配关系的立体示意图。
图55是图52中圆砂底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56是图52中砂光机主体与板砂底板的装配过程示意图。
图57是图56中D-D方向砂光机的剖视示意图。
图58是图56中D-D方向的砂光机安装到位时的剖视示意图。
图59是图56中砂光机板砂底板安装到位的立体示意图。
图60是本发明实施例九砂光机的主视方向剖视图。
图61为第十实施例的砂光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62为图61所示的砂光机未安装工作头的剖视图。
图63为图61所示的砂光机的工作底板处于固接状态且触发件开开关时的剖视图。
图64为图61所示的砂光机当工作底板处于固接状态且触发件未开关时的剖视图。
图65为图61所示的砂光机的解锁结构处于锁定位置时的剖视图。
图66为本发明实施例十一在移去部分壳体后的砂光机立体示意图。
图67是图66中砂光机的立体分解图。
图68是图66的砂光机的主视方向的剖视图,此时开关没有被触发件启动。
图69是图66的砂光机的主视方向的剖视图,此时开关已被触发件启动。
图70是图66的砂光机的主视方向的剖视图,此时工作底板已拆卸,操作扳手处于打开位置。
图71是图66的砂光机的主视方向的剖视图,此时工作底板已拆卸,操作扳手处于闭合位置。
图72为本发明实施例十二砂光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73为图72砂光机的一种简单变形,图示为未安装工作底板的状态。
图74为图73中砂光机安装工作底板的状态。
图75为图74中砂光机的检测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76为本发明实施例十三砂光机安全互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7为图76中砂光机的电路工作原理图。
图78为本发明实施例十四砂光机安全互锁机构状态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79为图78中安全互锁机构状态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80为图78中安全互锁机构状态三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发明的创作构思是,砂光机上可择一地连接工作底板,例如板砂底板或者圆砂底板,从而使得砂光机连接板砂底时可作板砂运动,砂光机连接圆砂底板时可作圆砂运动。砂光机上提供有连接并驱动圆砂底板或板砂底板的驱动组件,板砂底板或圆砂底板可择一地与该驱动组件配接或分离。驱动组件上设置有第一卡接件,板砂底板及圆砂底板分别设置有与第一卡接件对应的第二卡接件。当第二卡接件与第一卡接件配接,能阻止对应的工作底板从驱动组件上分离,当第一卡接件与第二卡接件脱开配接,允许对应的工作底板从输出头上分离。从而使得本发明仅需通过更换不同的工作底板,就能在不同功能或工作模式之间进行转换,就可在不同磨削工况例如板砂和圆砂之间进行切换,并且更换结构简单,可靠、操作方便。而不必要同时提供不同功能的砂光机以应对不同的功况需求。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砂光机的较佳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请参考图1至图2,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可替换工作底板的砂光机100,其中图1示出了砂光机连接板砂底板6,可作板砂运动;图2示出了砂光机连接圆砂底砂4,可作圆砂运动。砂光机100包括机壳110,连接于机壳110且向一侧横向延伸的主手柄102,相对主手柄102向另一侧横向延伸的辅助手柄103,主手柄102设置有控制马达启动的开关扳机105。
参照图2、图3所示,砂光机100上连接圆砂底板4;砂光机100包括主体部1,释放组件2以及驱动组件3。其中主体部1包括设置于机壳110的马达,马达具有竖向延伸的马达轴11,相对机壳110固定的定位座13,套设于马达轴 11上的风扇14,以及围绕风扇14设置的风扇外罩15。其中风扇14与马达轴 11通过紧固件48配接以使能在马达轴11旋转时随之旋转,风扇14具有一个提供旋转的偏心输出端141;风扇外罩15上远离马达的一端设置有刹车环16。砂光机100还包括与机壳110可拆卸连接的侧盖板17,侧盖板17上设置有若干出风口,用于排出由风扇14驱动产生的冷却气流,侧盖板17与机壳110之间设置有横向延伸的槽口112(参照图1或图2);主体部1上以马达轴11为中心的四个对角上分别固定设置有摆动脚12。本实施例中的马达轴11即是将马达旋转运动传递至驱动组件3的输出轴,驱动组件3能够绕马达轴11轴线进行公转,又能够绕偏心轴线作自转;因此在砂光机100在圆砂运动的工作过程中,驱动组件3绕马达轴11轴线和偏心轴线旋转。
驱动组件3包括输出头本体36与驱动安装部,输出头本体36与输出轴配接,驱动安装部连接于输出头本体36靠近主体部1的一侧。
释放组件2可操作地带动驱动安装部相对于输出头本体36移动,以使驱动安装部在安装状态与拆卸状态之间切换。在安装状态时工作底板能够与驱动安装部配接,在拆卸状态时工作底板能够在与驱动安装部脱开而分离。在本实施例中,驱动安装部相对输出头本体36轴向移动。在其它实施例中,驱动安装部可相对输出头本体36枢转运动,或相对输出头本体36径向运动。
进一步地,释放组件2包括传动件,以及与传动件配接的控制件。传动件设置于控制件与驱动安装部之间,并可在控制件的驱动下带动驱动安装部轴向移动。
本实施例中,释放组件2包括减磨片21,以及固定设置于主体部1的若干个导向件28。控制件为解锁环22,位于减磨片21的下方,传动件为相对解锁环22活动设置的凸轮件23,其中导向件28上分别提供有导向柱25,导向柱25 上套设有弹簧24,导向柱25的自由端与凸轮件23的配接部23a活动连接,从而使得配接部23a能克服弹簧24作用力相对导向柱25沿导向柱延伸方向产生位移。其中解锁环22大致为一个环形件,解锁环22的侧壁上设置有操作部22a,操作部22a延伸出槽口112便于操作者手动控制,并且操作部22a能在槽口112的长度范围内移动,以使得能带动解锁环22可以在拆装模式与工作模式间进行位置转换。解锁环22的底端设置有若干斜凸部22b。凸轮件23上对应地设置有若干个与斜凸部22b配接的斜槽23b。
砂光机100正常工作状态时,斜凸部22b与斜槽23b啮合配接,当需要更换工作底板时,通过操作部22a控制解锁环22相对凸轮件23转过一个角度,此时斜凸部22b会沿着斜槽23b的斜坡上爬,至使凸轮件23克服弹簧24作用力相对导向柱25沿马达轴11轴向向下产生位移,即向远离马达轴11方向移动。由于解锁环22与凸轮件23之间采用的是凸轮面配合,即相当于保持机构,当凸轮件23轴向移动推动驱动安装部相对输出头本体移动至解锁位置时,该解锁位置能够被自动地保持,从而方便底板4、6的拆卸及安装。
驱动组件3包括与偏心输出端141配接的轴承32,与轴承32紧配的输出头本体36,相对输出头本体36沿马达轴11轴向活动设置的驱动安装部,以及通过螺钉31与输出头本体36固定连接的盖板33,其中驱动安装部位于盖板33与输出头本体36之间;本实施例的驱动安装部设置成环状的张紧环34,张紧环 34与输出头本体36之间沿张紧环34圆周方向分布有若干个弹性件35,本实施例的弹性件35采用的是压簧,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用其它弹性材料进行替换。驱动组件3通过紧固件48固定连接于马达轴11的端部,驱动组件3实质上是将马达的运动传递至工作底板的传动装置。
砂光机100正常工作状态时,在弹性件35的弹性作用力下,张紧环34被支撑于初始位置,即第一位置,此时,斜凸部22b与斜槽23b啮合配接。当需要更换工作底板时,通过操作部22a控制解锁环22带动凸轮件23移动,凸轮件23移动过程中克服弹簧24作用力沿马达轴11轴向产生靠近输出头本体36 的位移,至使张紧环34克服弹性件35作用移动至解锁位置,即第二位置,此弹性件35处于压缩状态。此时,与输出头本体36配接的工作底板,如圆砂底板4被允许与输出头本体36分离。再替换另一工作底板,如将板砂底板与输出头本体36配接,然后通过操作部22a控制解锁环22相对凸轮件23反向转过一个角度后,凸轮件23在弹簧24的复位作用力下向上移动复位,再次与斜槽23b 啮合配接,此时张紧环34在弹性件35的作用力下回复至初始位置,从而将板砂底板锁定于输出头本体36。
参照图4所示,张紧环34大致为环状体,环状体的内侧端面上沿圆周方向分布有若干个第一卡接件341,该第一卡接件341沿张紧环34的径向向内突出,并且于径向方向上形成底部突出于张紧环34底面的卡扣部342,卡扣部342均位于第一卡接件341的同一侧;张紧环34于相邻的两个第一卡接件341之间还分别设置有限位部343,限位部343与第一卡接件341之间形成有间隙L1,其中卡扣部342分别位于第一卡接件341上远离间隙L1的一侧。卡扣部342设置有第一卡接面342a。
参照图5所示,输出头本体36大致为外径比张紧环34略大的环状体,环状体的围面外侧均匀地分布有若干个扭矩传递部361,围面内侧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有若干个径向延伸的突出件362,突出件362上设置有导向部362a;相邻突出件362之间设置有提供第一卡接件341穿过的间隙L2;突出件362分别沿竖直方向延伸形成有高出于围面的凸台部363,相邻凸台部363由环形壁364相连接。其中凸台部363的延伸宽度略小于间隙L1,以至于当张紧环34与输出头本体36配接时,凸台部363能穿过张紧环34的间隙L1,从而允许张紧环34嵌套于输出头本体36上,张紧环34以凸台部363为导向克服弹性件35的作用力相对输出头本体36产生沿马达轴11方向的位移,也就是说,张紧环34能相对输出头本体36在竖直方向上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间移动。位于突出件362内侧的输出头本体36上设置有环形凸台365,环形凸台365的外围面设置成具有锥度的凸台锥面368。
参照图6所示,圆砂底板4设有中心圆槽47,围绕中心圆槽47设置有圆盘面41,以及在圆盘面41与中心圆槽47之间设置配接区域,包括设置在圆盘面 41内侧壁上沿周向分布的扭矩传递部40,扭矩传递部40与与输出头本体36的扭矩传递部361相对应,用于当圆砂底板4安装于驱动组件3时,扭矩传递部 40与输出头本体36扭矩传递部361啮合配接,通过这样的配接关系,在马达旋转过程中输出头本体36将其扭矩传递至圆砂底板4。在扭矩传递部40的内侧,圆砂底板4上沿圆周方向上设置有突出于圆盘面41的第二卡接件42,第二卡接件42与间隙L2对应设置,用于在圆砂底板4与输出头本体36配接时,第二卡接件42穿过间隙L2与第一卡接件341卡接,第二卡接件42设置有卡接部43 以及导向部44。第二卡接件42的内侧沿周向均布有沿马达轴11轴向延伸的轴向锥面49,用于当圆砂底板4与输出头本体36配接时,轴向锥面49与凸台锥面368之间无间隙契合,并且轴向锥面49位于凸台锥面368的外侧。圆砂底板 4与输出头本体36之间这样的无间隙配接使得两者之间无论轴向还是径向契合度都非常高。卡接部43上设置有与第二卡接面43a,第二卡接面43a与第一卡接面342a平行设置。
进一步参照图7至图9,当圆砂底板4与输出头本体36配接时,轴向锥面 49与凸台锥面368至少部分完全贴合,因此在圆砂底板4在第一卡接件341的轴向吊紧力的作用下,可以很好的去除圆砂底板4与输出头本体36的轴向和径向间隙。使得两者在旋转时基本保持同轴且同步性好,减少两者之间由于间隙而导致的不同步产生额外的能量损耗,工作效率明显提升。
进一步图10,当解锁环22移动至拆装模式,凸轮件23下压张紧环34,张紧环34的第一卡接件341在凸台部363的导向作用下滑入突出件362的间隙L2 中,直至卡扣部342与突出件362抵接,处于第二位置。
参照图11,当张紧环34移动至第二位置后,此时可托住圆砂底板4,将圆砂底板4的第二卡接件42与间隙L2对准后插入间隙L2中。
参照图12,在第二卡接件42插入间隙L2的过程中,第二卡接件42的导向部44沿着突出件362的导向部362a上升,从而进入由卡扣部342与突出件362 形成的间隙中。当第二卡接件42进入卡扣部342第一卡接面342与突出件362 间隙后,第二卡接件42的卡接部43第二卡接面43a与第一卡接件341的卡扣部342相互正对。
参照图13、图14,通过控制操作部22a将解锁环22移动至工作模式,凸轮件23在弹簧24作用力下复位,相应地,张紧环34在弹性件35作用力下从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即张紧环34带动第一卡接件341向上移动。此时,第一卡接件341的第一卡接面342a将第二卡接件42的第二卡接面43a勾住实现两者的相互卡接,从而阻止圆砂底板4从驱动组件3上拆卸。在第一卡接件 341的第一卡接面342a随张紧环34向上产生位移的过程中,第二卡接面43a被张紧环34的第一卡接面342a带动进入间隙L2的更小的间隙部,第二卡接面43a 由于受到第一卡接面342a向上作用力的止挡,无法从该更小的间隙部向下脱出,从而张紧环34将圆砂底板4锁定在驱动组件3上。
第二卡接件42可相对第一卡接件341运动以与第一卡接件341卡接或分离;其中,当驱动组件与工作底板处于配接状态时,第一卡接件341与第二卡接件 42在垂直于第一卡接件341与第二卡接件42相对运动方向的平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合,以阻止第一卡接件341与第二卡接件42向相反方向运动而分离。当工作底板与驱动组件处于配接状态时,第一卡接面342a与第二卡接面43a在互相施加的压力作用下至少部分重叠。弹性件35为第一卡接面342a提供施加于第二卡接面43a上的压力。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设想,反之,只要将解锁环22沿槽口112移动至拆装模式,凸轮件23下压张紧环34使其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即使得张紧环34产生向下的位移,此时圆砂底板4可以被操作向下移动,也就是说,第二卡接件42的导向部44a沿着突出件362的导向部362a由较小的间隙部下滑进入较大的间隙L2中,从而使第二卡接件42可以从间隙L2脱出,即允许工作底板从输出头本体36上分离。
参照图15所示,板砂底板6上设置与有圆砂底板结构相似的配接区域,当需要替换安装板砂底板6时,可以参照圆砂底板4的安装方式进行,不同之处在于,板砂底板6的第二卡接件42的外侧设置有与主体部1上的摆动脚12相对应的板砂连接部62,因此当板砂底板6与输出头本体36配接时,板砂连接部 62与摆动脚12啮合配接,从而使砂光机处于板砂工作模式中,摆动脚12对板砂底板6起限定作用。本实施例中,板砂连接部62大致设置成柱状体,其中柱状体的中心凸伸出具有球面的直径略小的圆柱,用于与设置于主体部1摆动脚 12的中心圆槽配接。此外,中心圆柱的球面可以替换成锥面。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设想,板砂连接部62和摆动脚12不限于柱状,可以设置成其它形状以实现配接时实现稳定的传动。由此,砂光机100可具备圆砂和板砂两种不同的功能,而不需要准备两种工具,且工作底板安装及拆卸操作均十分方便。综上所述,安装工作底板时,使第一卡接件341由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将工作底板4,6相对驱动组件3沿马达轴11轴向移动至配接位置;使第一卡接件由第二位置回复至第一位置。第一卡接件由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由至少部分设置于机壳110外部的解锁环22驱动控制。工作底板4,6拆卸时,先使第一卡接件341由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再将工作底板4,6相对驱动组件3轴向分离,第一卡接件341由第二位置运动至第一位置由解锁环22驱动控制。
工作底板4,6与驱动组件3的这种结构设置方式,使得工作底板本身及驱动组件自带有起连接功能的部件,省去了需要额外的第三个零部件,例如螺钉等紧固件将两者进行固定或紧配,从而操作界面简洁、拆装或更换工作底板更方便、快速。
第二实施例
请参阅图16、图17及图18,本实施例具有与第一实施例中砂光机100类似的结构,其中相同的结构以统一的编号表示,并不作赘述。在本实施例中,释放组件的控制件的一端与主体部1的机壳110铰接,且以其与机壳110的铰接点111为转动中心相对机壳110转动,控制件为解锁扳手222,传动件为下压环223,驱动安装部为张紧环34。
具体地,环状的下压环223套设于机壳110,其一端与解锁扳手222通过销轴可转动连接,另一端可抵持于驱动组件3的张紧环34。该下压环223以其与解锁扳手222的连接点2231为支点在解锁扳手222的带动下沿输出轴的轴线方向移动,以驱动驱动组件3的张紧环34沿输出轴轴向移动。
解锁扳手222开设有腰形孔2221,下压环223包括卡设于腰形孔2221的安装柱2232,安装柱2232可在腰形孔2221内移动,从而使下压环223与解锁扳手222可转动连接,同时允许下压环223沿输出轴的轴向移动。
具体地,解锁扳手222包括安装部2222及设于安装部2222一端并与安装部2222呈一定角度连接的锁紧部2224。安装部2222远离锁紧部2224的一端与机壳110铰接,解锁扳手222以安装部2222与机壳110的铰接点111为转动中心转动。腰形孔2221设置于安装部2222上,腰形孔2221沿安装部2222相对于锁紧部2224的延伸方向设置于安装部2222上。
在本实施例中,安装部2222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旋臂(图未标),机壳110 穿过两个旋臂之间。两个旋臂一端共同固接于锁紧部2224,另一端开设有安装孔以分别与机壳110通过销轴可转动连接。腰形孔2221设置于旋臂的中部。进一步地,旋臂的中部设有凸耳,腰形孔2221开设于该凸耳上。
下压环223大致呈环状结构,其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连接臂。两个连接臂向解锁扳手222方向延伸,且两者与解锁扳手222连接的一端分别凸出设置安装柱2232。安装柱2232卡设于腰形孔2221内并可在腰形孔2221内移动,从而使下压环223可转动地连接于解锁扳手222内,并可在解锁扳手222转动时在腰形孔2221的限制下沿输出轴的轴线方向上下移动,且不干涉解锁扳手222的转动。
砂光机还包括能够将驱动安装部保持在拆卸状态的保持机构,通过保持机构,张紧环34能够被保持于解锁位置,即第二位置上。保持机构包括连接于锁紧部2224的锁定件2226,以及设置于机壳110的卡持件123。其中锁定件2226 可在解锁扳手222的带动下向靠近驱动组件3的方向转动并卡持于机壳110的卡持件123,以阻挡解锁扳手222向机壳110方向回复。如此,当解锁扳手222 向靠近驱动组件3方向转动直至工作底板可脱离驱动组件3时,解锁扳手222 由于锁定件2226的阻挡而锁定,从而使操作者可方便地更换工作底板而无需担心解锁扳手222向机壳110方向回复。
如图18及图19所示,具体地,卡持件123设置于砂光机100的机壳110 内靠近锁定件2226的位置;锁定件2226包括锁定件本体2226a与设置于锁定件本体2226a的第一锁定部2226b。锁定件本体2226a远离第一锁定部2226b的一端与解锁扳手222的锁紧部2224通过销轴连接,从而跟随解锁扳手222转动。第一锁定部2226b远离锁定件本体2226a的一端可抵持于卡持件123,以锁定解锁扳手222。
进一步地,锁定件2226还包括第二锁定部2226c,该第二锁定部2226c设于锁定件本体2226a设有第一锁定部2226b一端,并与第一锁定部2226b间隔设置。卡持件123可伸入第一锁定部2226b与第二锁定部2226c之间,当锁定件2226跟随解锁扳手222转动时,卡持件123可在第一锁定部2226b与第二锁定部2226c形成的容纳空间内移动,即,卡持件123从第一锁定部2226b的靠近第二锁定部2226c一侧的底部移动至第一锁定部2226b的顶端,而与第一锁定部2226b抵持。第二锁定部2226c远离第一锁定部2226b的一侧抵持于解锁扳手222的内壁,从而阻挡解锁扳手222向远离驱动组件3的方向转动。当需要解锁扳手222转动而使下压环223向远离驱动组件3方向移动时,操作者可手动按压锁定件2226使锁定件2226脱离卡持件123,从而解除解锁扳手222的锁定状态。而在没有外力作用时,解锁扳手222由于锁定件2226抵持于卡持件 123而保持在预定位置。
如图19至图21所示,当需要更换工作底板时,解锁扳手222以其与机壳 110的铰接点111为转动中心靠近驱动组件50的方向下压转动时,可带动下压环223向靠近驱动组件3的第一卡接件341方向移动,下压环223进而推动张紧环34的第一卡接件341向第二卡接件42方向移动,至使张紧环34克服弹性件35作用移动至解锁位置,即第二位置,此弹性件35处于压缩状态。此时,与输出头本体36配接的工作底板,如圆砂底板4被允许与输出头本体36分离。并且此时,锁定件2226在解锁扳手222的带动下旋转而抵持于卡持件123,避免解锁扳手222在工作底板的更换过程中回复。
在操作人员替换工作底板之后,可按压锁定件2226以使锁定件2226脱离卡持件123,进而向远离驱动组件3的方向转动解锁扳手222,从而使第一卡接件341向远离第二卡接件42方向移动,此时张紧环34在弹性件35的作用力下回复至初始位置,从而将工作底板锁定于输出头本体36。
上述实施例的砂光机100,操作者可转动解锁扳手222而依次带动下压环 223、驱动组件3在机壳110的轴线方向移动,使驱动组件3在安装状态与拆卸状态之间切换,最终使工作底板可脱离驱动组件3而完成工作底板的更换。并且,保持机构可避免解锁扳手222在工作底板更换过程中向机壳110方向回复,从而使操作者可方便从容地完成工作底板的更换。
第三实施例
参照图3、图22及图23所示,本实施例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结构,其中相同的结构以统一的编号表示,并不作赘述。在本实施例中,控制件一端与机壳110铰接,且以其与机壳110的铰接点2241为转动中心转动。
具体地,释放组件的控制件为解锁压杆224,传动件为下压环225。环状的下压环225套设于机壳110,其一端与解锁压杆224通过销轴可转动连接,另一端可抵持于驱动组件3。该下压环225以其与解锁压杆224的连接点2251为支点在解锁压杆224的带动下沿轴线方向移动以驱动张紧环34移动。
解锁压杆224开设有腰形槽224a,下压环225包括卡设于腰形槽224a的安装柱2252,安装柱2252可在腰形槽224a内移动,从而使下压环225与解锁压杆224可转动连接,同时允许下压环225沿轴线方向移动。
砂光机100还包括用于将张紧环34驱动至解锁位置即第二位置上的操作件,以及将张紧环34保持于第二位置上的保持机构。操作件与解锁压杆224配接,并可操作地驱动解锁压杆224运动。具体地,操作件包括安装于解锁压杆 224的拨钮组件2242,解锁压杆224可在拨钮组件2242的带动下相对机壳110 转动,并在保持机构的限位下定位。如此,当解锁压杆224向靠近驱动组件3 方向转动直至工作底板可脱离驱动组件3时,解锁压杆224由于拨钮组件2242 的限位而锁定,从而使操作者可方便地更换工作底板而无需担心解锁压杆224向机壳110方向回复。
具体地,拨钮组件2242包括拨钮2242a、拨钮支撑轴2242b及设于拨钮2242a 上的拨钮销2242c。拨钮2242a一端穿过拨钮支撑轴2242b且绕拨钮支撑轴2242b 的中心轴线转动,并带动位于中心轴线一侧的拨钮销2242c绕上述中心轴线转动。解锁压杆224开设有滑槽,拨钮销2242c插设于滑槽中并在转动过程中沿滑槽滑动。由于拨钮销2242c位于上述中心轴线一侧,因此拨钮销2242c的转动可带动解锁压杆224以铰接点2241为转动中心转动。本实施例的保持机构包括设置于机壳110的阻挡件(未图示),当拨钮2242a转动至与阻挡件相抵接的位置,张紧环34保持于第二位置上。
如图3、图24及图25所示,当控制拨钮2242a向一方向转动时,可带动解锁压杆224以其与机壳110的铰接点2241为转动中心转动,进而带动下压环225 向靠近驱动组件3方向移动,下压环225进而推动张紧环34的第一卡接件341 向第二卡接件42方向移动,至使张紧环34克服弹性件35作用移动至解锁位置,即第二位置,此时弹性件35处于压缩状态,与输出头本体36配接的工作底板,如圆砂底板4被允许与输出头本体36分离。在操作人员替换工作底板之后,控制拨钮组件2242向另一方向转动回复,进而使下压环225向远离驱动组件3方向移动,从而使第一卡接件341向远离第二卡接件42方向移动,此时张紧环34 在弹性件35的作用力下回复至初始位置,从而将工作底板锁定于输出头本体36。
上述第三实施例的电动工具,操作者手动转动拨钮2242a而带动解锁压杆 224转动,进而带动下压环225、驱动盘安装结构30在机壳110的轴线方向移动,使驱动组件3在安装状态与拆卸状态之间切换,最终使工作底板可脱离驱动组件3而完成工作底板的更换。
实施例四
参照图26、图27所示,本实施例是第三实施例的一种变形,其中相同的结构以统一的编号表示,并不作赘述。在本实施例中,操作件驱动解锁压杆224 绕铰接点2241转动,操作件为凸轮扳手228,与凸轮扳手228连接的连杆227 将凸轮扳手228的转动转换为连杆227的轴向运动。其中凸轮扳手228通过枢轴228c可相对转动地连接于机壳(未图示),凸轮扳手228包括操作部228a以及凸轮部228b。连杆227设有与凸轮部228b配接的第一配接端227a以及与解锁压杆224配接的第二配接端227b。其中连杆227竖直地设置于机壳内,连杆 227第一配接端227a与设置于机壳外部的凸轮扳手228抵接,第二配接端227b 与解锁压杆224的槽口224b啮合配接。连杆227设置于凸轮扳手228与解锁压杆224之间,使得凸轮扳手228的转动通过连杆227转换为解锁压杆224的转动。
如图28所示,只需要通过操作部228a控制凸轮扳手228绕枢轴228c相对机壳转动,通过连杆227就能驱动解锁压杆224绕铰接点2241转动,从而带动下压环225沿轴向移动,下压环225驱动张紧环34克服弹性件35作用在初始位置与解锁位置之间轴向移动。
由于解锁压杆224的腰形槽224a设置于铰接点2241与槽口224b大致中间位置,通过槽口224b与连杆227配接的解锁压杆224在枢转时,啮合于腰形槽 224a的连接点2251带动下压环225能相对稳定地沿轴向移动。
当凸轮扳手228的操作部228a处于第一位置,凸轮部228b的凸轮面离枢轴228c最近,连杆227在弹性件(未图示)的作用下处于高位,此时解锁压杆 224、下压环225及张紧环34均处于初始位置。如图29所示,当凸轮扳手228 的操作部228a绕枢轴228c枢转至第二位置,凸轮部228b的凸轮面离枢轴228c 最远,连杆227克服弹性件(未图示)作用力被下压至低位,连杆227的轴向移动驱动解锁压杆224相对机壳转动,从而推动下压环225沿轴向移动使张紧环移动至解锁位置,即第二位置。
实施例五
参照图30至图32所示,本实施例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结构,其中相同的结构以统一的编号表示,并不作赘述。本实施例的驱动组件8用于与圆砂底板和板砂底板择一配接,以分别进行圆砂工作模式或板砂工作模式,为了方便描述,本实施例采用圆砂底板4’进行说明。
驱动组件8包括输出头本体86,以及活动的设置于输出头本体86上的张紧件,即第一卡接件84;具体地,第一卡接件84的数量包括若干个,分别沿输出头本体86圆周方向分布。不同之处在于,输出头本体86上对应第一卡接件84 分别设置安装座88,第一卡接件84通过旋转销85枢转地连接于安装座88,另外第一卡接件84与安装座88之间设置有复位装置,具体为弹簧83,弹簧83的一端抵接安装座88,以另一端抵接第一卡接件84从而使得第一卡接件84在弹簧83作用力下保持于初始位置。第一卡接件84上设置有卡勾部84a,以及与凸轮件23可选择的抵接的作用部84b,当第一卡接件84处于初始位置时卡勾部 84a处于第一位置,此时卡勾部84a与工作底板、例如圆砂底板4’的第二卡接面43’配合锁定,以阻止圆砂底板4’与驱动组件8上分离或从驱动组件拆卸。驱动组件8通过紧固件48连接于马达轴11,输出头本体86通过轴承82可旋转地连接于偏心输出端141。第一卡接件84的作用部84b在凸轮件23的下压作用下绕旋转销85枢转,以使得卡勾部84a与圆砂底板4’的第二卡接件脱开锁定,从而允许圆砂底板4’从驱动组件8上分离或拆卸。
参照图33所示,圆砂底板4’设有中心圆槽47’,围绕中心圆槽47’设置有扭力传递部40’,用于与输出头本体86上的扭力传递部(图中未示出)配接用于将驱动组件8的运动传递至圆砂底板4’。扭力传递部40’与中心圆槽47’之间设置一个环形凸台,环形凸台的内侧围面设置成轴向锥面49’。圆盘面 41’为围绕中心圆槽设置并远离扭力传递部40’的环形面,圆盘面41’与扭力传递部40’之间形成凹槽45,圆盘面41’靠近中心圆槽47’的一侧面上沿圆周方向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二卡接件42’,第二卡接件42’具有设置成斜坡的导向部44’以及第二卡接面43’,其中第二卡接面43’与凹槽45之间形成槽口 46,用于提供给第一卡接件84的卡勾部84a沿导向部44’进入槽口46后与第二卡接面43’卡接,从而将圆砂底板4’锁定于输出头本体86上。
参照图34、图35所示,输出头本体86的底端设置有凹槽89,凹槽89的内侧壁设置成锥面368’,用于当工作底板包括圆砂底板4’、板砂底板与输出头本体86配接时,环形凸台365的轴向锥面49’与锥面368’之间无间隙配接使得两者之间无论轴向还是径向契合度都非常高。
参照图34至图38所示,当需要将圆砂底板4’安装于砂光机主体部1的驱动组件8时,先将圆砂底板4’的中心圆槽与输出头本体86的轴承82初步对准后将圆砂底板4’靠近输出头本体86。在操作者沿马达轴方向的推力作用力下,使第一卡接件84的作用部84b与第二卡接件42’的导向部44’抵接,此时第一卡接件84压缩弹簧83并绕旋转销85沿箭头R所示方向枢转,同时卡勾部84a 沿着导向部44’滑动而进入凹槽45。卡勾部84a最终进入槽口46与第二卡接面43’卡接而使圆砂底板4’与驱动组件8的配接或锁定在一起,此时弹簧83 由压缩状态回复至初始状态,并且在弹簧83的弹性作用力下,圆砂底板4’与驱动组件8的配接或锁定被保持。
参照图39所示,当需要将圆砂底板4’从驱动组件8上分离或拆卸,只要通过控制控制件的操作部(图中未示出),使凸轮件23沿马达轴方向R1产生位移而下压第一卡接件84,此时弹簧83被压缩,作用部84b而绕旋转销85沿箭头R1所示方向枢转至与圆砂底板4’的第二卡接面43’脱开卡接,从而允许圆砂底板4’从驱动组件8上分离或拆卸。
综上所述,安装工作底板时,包括圆砂底板4’和板砂底板,将工作底板相对驱动组件8沿马达轴11轴向移动至配接位置,使得第一卡接件84在工作底板的轴向作用力下克服弹簧83作用力由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当第二卡接件与第一卡接件84实现轴向卡接时,第一卡接件84在弹簧83作用力下自动地由第二位置回复至第一位置,从而使工作底板相对驱动组件8实现了锁定。本实施例中第一卡接件84绕旋转销85作枢转运动。拆卸工作底板时,使第一卡接件84由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再将工作底板与驱动组件8轴向分离,第一卡接件由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由控制件22驱动控制。
实施例六
参照图40所示,本实施例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结构,其中相同的结构以统一的编号表示,并不作赘述。本实施例的驱动组件9用于与圆砂底板和板砂底板择一配接,以分别进行圆砂工作模式或板砂工作模式,为了方便描述,本实施例采用圆砂底板进行说明。驱动组件9包括输出头本体95,相对输出头本体95活动设置的解锁环93,套设于解锁环93上的挡圈94,与输出头本体95 紧固配合的轴承92,以及位于轴承92一侧的轴承挡圈91。其中挡圈94设置成具有弹性的环形件,解锁环93能沿马达轴11轴向相对输出头本体95产生位移。解锁环93包括若干个向输出头本体95方向延伸的支脚93a,支脚93a沿解锁环 93圆向方向均匀分布,每个支脚93a上设置有斜坡931和连接斜坡931的凹槽 932,正常状况下,挡圈94啮合于支脚93a的凹槽932内。当解锁环93受凸轮件23的下压作用时向靠近输出头本体95方向产生轴向位移时,挡圈94沿着支脚93a的斜坡931滑动的同时挡圈94的直径发生形变而产生径向位移。输出头本体95大致为环状体,其包括环形面95a以及凸出于环形面的凸台951,凸台 951包括若干沿圆周方向分布的抵靠件953,抵靠件953径向向外延伸并与环形面95a之间形成的凹槽955,通常状况下,挡圈94啮合于凹槽955内,抵靠件 953为挡圈94提供轴向限位。凸台951上分别间隔地设置有第一通道954和第二通道956,其中第二通道956用于收容解锁环的支脚93a。第二通道956设有抵靠壁958。
参照图41所示,圆砂底板4a同样具有圆盘面41’以及中心圆槽47,圆盘面41’与中心圆槽47之间的区域形成有低于圆盘面41’的凹槽45’,凹槽45’内设置若干个沿周向分布的第二卡接件42a,第二卡接件42a具有沿坚直方向延伸并且延伸高度超出圆盘面41’的自由末端。第二卡接件42a的自由末端设有倾斜的导向部44a,与导向部44a连接的过渡部44b,以及与过渡部44b连接并且倾斜方向与导向部44a相反的卡接部44c,另外导向部44a两侧分别设有直立式的传动部44d(图中仅示出一个)。第二卡接件42a的背面设置有与第一通道954的通道壁抵接的配接面492。
参照图42至图44,圆砂底板4a与驱动组件9处于配接状态时,啮合于输出头本体95凹槽955的挡圈94与圆砂底板4a第二卡接件42a的卡接部44c抵接,此时圆砂底板4a在挡圈94的弹性力作用下,能去除圆砂底板4a与输出头本体95之间的轴向间隙。第二卡接件42a的配接面492与通道956的抵靠壁958 过盈配合从而消除圆砂底板4a与驱动组件9的径向间隙。同时圆砂底板4a的凹槽45’顶面与输出头本体95的底面抵接同样很好了消除了圆砂底板4a与输出头本体95之间的轴向间隙。从而保证在了圆砂底板4a与输出头本体95在旋转时基本保持同轴且同步性好,减少两者之间由于间隙而导致的不同步产生额外的能量损耗,工作效率明显提升。
参照图45至图48,当需要将圆砂底板4a安装于砂光机主体部1的驱动组件9时,先将圆砂底板4a的中心圆槽47与输出头本体95的轴承92初步对准后将圆砂底板4a靠近输出头本体95。在操作者沿马达轴11方向的推力作用力下,使第二卡接件42a从通道954底部入口进入通道954中,当导向部44a与挡圈94抵接并随着第二卡接件42a的进一步推进,挡圈94与导向部44a相互抵接且在导向部44a上滑动,同时挡圈94产生径向形变,从而允许第二卡接件 42a进一步进入通道954;当第二卡接件42a完全进入通道956,挡圈94沿着导向部44a滑向过渡部44b,再由过渡部44b滑动至卡接部44c,此时挡圈94由形变状态回复至初始状态,最后与卡接部44c弹性卡接,从而将圆砂底板4a配接或锁定于驱动组件9上。而此时第二卡接件42a的传动部44d分别与通道954 的侧壁配合用于在驱动组件9旋转时传递扭矩。
进一步参照图49、图50所示,当需要将圆砂底板4a从驱动组件9上分离或拆卸,只要通过控制件的操作部(图中未示出),使凸轮件23沿马达轴方向产生位移而下压控制件93,此时控制件93的斜坡931开始与挡圈94抵接并且沿着斜坡931滑动,同时挡圈94产生径向形变。当挡圈94沿着斜坡931滑动至极限位置时,第二卡接件42a的卡接部44c与挡圈94脱开了卡接,从而允许圆砂底板4a从驱动组件9上分离或拆卸。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的挡圈94即为第一卡接件。安装工作底板时,包括圆砂底板4a和板砂底板,将工作底板相对驱动组件9沿马达轴11轴向移动,使得挡圈94在工作底板的轴向作用力下产生径向弹性变形由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以允许第二卡接件42a进一步轴向移动至配接位置,第一卡接件94即恢复形变,由第二位置回复至第一位置对第二卡接件42a实现卡接,从而使工作底板相对驱动组件9实现了锁定。拆卸工作底板时,使第一卡接件94由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再将工作底板与驱动组件9轴向分离,第一卡接件94由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由控制件22驱动控制。
实施例七
参照图51所示,本实施例由第六实施例的一种变形,因此相同的结构以同一编号表示并不作赘述。工作底板包括底板主体,以及设置于底板主体的第二卡接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设想将挡圈94’作为第二卡接件设置在工作底板上,例如圆砂底板或者板砂底板,本实施例中挡圈94’收容于圆砂底板4b的接收部并且可以产生径向运动。驱动组件9’上对应地设置有第一卡接件960,第一卡接件960具有导向部962,卡接部964,以及连接导向部962与卡接部964 的过渡部963;其中导向部962和卡接部964分别为倾斜方向相反的坡面。圆砂底板4b上设置有凹槽45’。
当圆砂底板4b与驱动组件9’配接时,将圆砂底板4b的凹槽45’与第一卡接件960对准后抵接,此时,挡圈94’在推力作用下沿导向部962滑动并产生沿径向向外位移,即产生弹性形变,同时第一卡接件960部分进入凹槽45’;进一步地,挡圈94’顺着导向部962经过过渡部963后滑向卡接部964,此时挡圈94’恢复形变,即产生径向位移,此时第一卡接件960完全进入凹槽45’,挡圈94’与卡接部964卡紧配接,并且在挡圈94’的弹性作用力下,圆砂底板4b与驱动组件9’的配接或锁定被保持。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设想,将释放组件设置在工作底板上,通过设置于工作底板上的控制件驱动挡圈94’形变而产生径向方向的位移,从而使得接部964 与挡圈94’脱开配接,允许工作底板从砂光机主体部上分离。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的挡圈94’即为第二卡接件。安装工作底板时,将工作底板相对驱动组件9’沿马达轴11轴向移动,使得挡圈94’在工作底板的轴向作用力下产生径向弹性变形由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以允许第一卡接件 960进一步轴向移动至配接位置,第二卡接件94’即恢复形变,由第二位置回复至第一位置对第一卡接件960实现卡接,从而使工作底板相对驱动组件9’实现了锁定。拆卸工作底板时,使第二卡接件94’由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再将工作底板与驱动组件9’轴向分离,第二卡接件94’由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由控制件22驱动控制。
实施例八
参照图52,本实施例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结构,其中相同的结构以同一编号表示,并不作赘述。砂光机100’包括主体部1a,释放组件2a,以及驱动组件3a。其中主体部1a以马达轴11为中心的四个对角上分别设置有与机壳 110相对固定的摆动脚固定件121,摆动脚12一端与摆动脚固定件121连接,另一端设有摆动脚接合部12a,摆动脚接合部12a通过紧固件18与摆动脚12固定在一起。
释放组件2a包括设置于主手柄102壳体内的开关20,相对开关20活动地连接在一起的开关扳机105,以及机壳110内靠近主手柄102的一侧设置的锁定件27,锁定件27靠近开关扳机105的一端设置有开孔27a,开关扳机105上设置有与开孔27a配接的圆柱26,这样,开关扳机105与锁定件27联动配接。锁定件27上远离开孔27a的另一端设置有锁定部38。
驱动组件3a包括输出头本体36,与输出头本体36紧配的轴承32,套设于输出头本体36、且相对输出头本体36沿马达轴11方向可产生位移的张紧环34a,以及与输出头本体36固定配接的支撑件37;其中支撑件37与张紧环34a之间设置有若干个弹性件35a。正常状态下,张紧环34a在弹性件35a的支撑作用下,远离支撑件37。输出头本体36上设置有与可选择地与锁定部38配接的卡槽31a,当开关扳机105触发时,锁定件27带动锁定部38向靠近主手柄102的方向移动,从而使锁定部38与卡槽31a脱开配接,锁定件27处于第一位置,驱动组件3a可自由的转动。当释放开关扳机105,开关扳机105在其自带的弹性件作用下复位,锁定件27带动锁定部38向远离主手柄102的方向移动,同时驱动组件3a由于惯性仍会保持旋转,直至锁定部38与卡槽31a对准,锁定件27将与卡槽31a卡接,锁定件27处于第二位置,将驱动组件3a锁定,驱动组件3a 与锁定部38呈相对固定的连接,即驱动组件3a此时处于防转状态,从而方便工作底板的更换,例如拆卸板砂底板,安装以圆砂底板,或者拆卸圆砂底板,安装以板砂底板。
进一步参照图53,张紧环34a的外围面上分布有若干个槽口351,槽口351 的两侧分别为槽壁352,其中,所有槽口351上的位于同一侧的槽壁352上分别设置有导向面353,张紧环34a的上端面设有与导向面353连接的连接面354,以及卡接面355,其中导向面353与卡接面355是倾斜方向相反的斜坡。支撑件 37设置成一环形件,支撑件37的外围面设置成锥面371。
参照图54所示,板砂底板6a上靠近两端的位置分别设置有连接摆动脚12a 的配接结构,该配接结构包括第一配接部51及第二配接部52,其中第二配接部 52包括一对与摆动脚12a配合的抵接区域,以及连接两个抵接区域的弧形壁 521,弧形壁521与两个抵接区域之间形成有弧形槽522,弧形槽522的其中一端设有一个限位壁523。第一配接部51实质上为一个设置于弧形槽522侧上方的抵靠壁。
砂光机100’设置有锁定装置,板砂底板6a相对主体部1a的位置通过锁定装置可进行锁定或者释放。锁定装置包括设置于板砂底板6a上的操作部61,以及位于弧形槽522的远离底板中心一侧的定位件126;在正常状态下,定位件 126在弹性件(图中未示出)的作用力保持于凸出于弧形槽522的锁定位置,板砂底板6a能够相对主体部1a锁定;操作部61可操作地控制定位件126由锁定位置移动至释放位置,此时定位件126处于退出弧形槽522的位置,板砂底板 6a能够从主体部1a释放锁定,从而可与主体部1a拆卸或分离。
砂光机100’的主体部1a四个对角上的摆动脚12a两两连接,并且分别与板砂底板6a的第二配接部52的位置相对应。两个相互靠近的摆动脚12a之间设置有弧形连接部124,弧形连接部124的中间部位设置有一个与弧形槽522滑动配接的凸块125。
进一步参照图55,圆砂底板4b和板砂底板6a的围绕中心圆槽47的区域设置有相同的用于与驱动组件3a配接部。配接部包括凸环54,凸环54沿周向分布有若干个与驱动组件3a配接的第二卡接部55,第二卡接部55由凸环54的上端壁径向向内伸展一定距离形成,第二卡接部55的数量分别与驱动组件3a中的张紧环34a上的槽口351相对应,以方便板砂底板6a或者圆砂底板4b与驱动组件3a配接。第二卡接部55一端设置成具有坡度的导向面551,卡接面552 与导向面551相连接,卡接面552由第二卡接部55的内侧壁形成。凸环54的内侧壁上设置有若干个沿竖直方向延伸的限位部553,限位部553一端与卡接面 552相连接。位于第二卡接部55下方凸环54的内侧壁上沿周向分布有若干个径向延伸的凸台559,凸台559的朝向中心圆槽47的一侧为凸台侧壁559a。
参照图56、图57所示,将板砂底板6a安装于砂光机100’的主体部1a时,释放组件2a处于释放状态,锁定部38与输出头本体36的卡槽31a配接,从而驱动组件3a处于非转状态。此时需要先将摆动脚接合部12a之间的凸块125与板砂底板6a的弧形槽522相对后插入该弧形槽522中远离限位壁523的一端,然后按图中箭头R2所示方向旋转板砂底板6a,凸块125在弧形槽522中滑动。本实施例箭头R2所示的旋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但是旋转方向并不是本发明的一种限定方式,本领域技述人员是可以根据设计的需要作改变的。
参照图58所示,当板砂底板6a旋转至使其凸环54上的第二卡接部55与张紧环34a的槽口351相正对时,第二卡接部55上的导向面551会沿着张紧环 34a上的导向面353爬坡,经过连接面354,直至第二卡接部55的内侧卡接面 552爬至与张紧环34a卡接面355抵接啮合,从而阻止了板砂底板6a与驱动组件3a轴向分离;卡接面552与与张紧环34a卡接面355抵接啮合消除了驱动组件3a与工作底板之间的轴向间隙。此时,凸块125在弧形槽522中滑动至与限位壁523相抵接的位置,并且凸块125的侧端面与第一配接部51的内侧端面相抵接,此时摆动脚12a与第二配接部52一一对应抵接。另外,凸块125在弧形槽522中这一位置由定位件126在弹性件作用下进行限定,以阻止砂光机100’在工作过程中摆动脚12a相对板砂底板6a沿弧形槽522滑动而产生晃动,从而使得摆动脚12a只能带动板砂底板6a摆动,而不能作其它方式的运动。在整个工作底板的安装过程中,驱动组件3a的张紧环34a由弹性件35a支撑、且远离工作底板的初始位置沿马达轴11轴向靠近工作底板运动至第二位置,此时弹性件35a被压缩。一旦安装到位,操作者释放板砂底板6a,张紧环34a在弹性件 35a的作用下,会带动板砂底板6a一起由第二位置回复至初始位置;此时,支撑件37的外围锥面371与工作底板的凸台侧壁559a相抵接,这样就消除了驱动组件3a与工作底板之间的径向间隙。在砂光机100’工作过程中,驱动组件 3a带动板砂底板6a旋转,限位部553与张紧环34a的槽壁352啮合配接用于传递扭矩。
参照图59所示,将板砂底板6a从砂光机100’的主体部1a上拆卸时,需要按图中指示方向滑动操作部61,即解除定位件126对凸块125在弧形槽522 滑动的限定;然后按箭头R2’所示方向旋转板砂底板6a一定角度,当凸块125 滑动至弧形槽522的始端,第二卡接部55的卡接面552与张紧环34a上的卡接面355进行脱开,从而允许板砂底板6a沿马达轴轴向与驱动组件3a进行分离、拆卸。本实施例箭头R2’所示的旋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但并不是本发明对实施例的一种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进行设计更改。
综上所述,安装工作底板时,将工作底板4b,6a相对驱动组件3a沿马达轴 11轴向移动至配接位置,然后将工作底板相对驱动组件3a旋转至锁定位置。拆卸板砂底板6a时,通过移动设置于板砂底板6a的操作部61解除板砂底板6a 的位置锁定,使板砂底板6a绕底板中心线反向旋转,将板砂底板6a相对驱动组件3a沿马达轴11轴向分离。拆卸圆砂底板4b时,使圆砂底板4b绕底板中心线反向旋转,将圆砂底板4b相对驱动组件3a沿马达轴11轴向分离。
实施例九
参照图60,本实施例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结构,其中相同的结构以同一编号表示并不作赘述。不同之处在马达于砂光机100a的机壳110a内横向设置,输出轴11b与马达轴11a呈角度设置。本实旋例的输出轴11b与马达轴11a 之间呈90度直角,当然,本领域技术人中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将输出轴11b 与马达轴11a设置成锐角或钝角。马达轴11a上设置有第一锥齿轮127,输出轴 11b上设置有与第一锥齿轮127啮合的第二锥齿轮128,马达的旋转运动通过一对锥齿轮127、128传动至输出轴11b。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获知,本实施例的锥齿轮也可以其它传动装置或齿轮形式进行替换。
风扇14紧配于输出轴11b并具有一个提供旋转的偏心输出端141;驱动组件3通过轴承32偏心地连接于该偏心输出端141。工作底板包括圆砂底板和板砂底板与砂光机100a的主体部可拆卸地连接。
实施例十
参照图61、62及63所示,本实施例具有与第二实施例类似的结构,其中相同的结构以同一编号表示,并不作赘述。在本实施例中,砂光机还包括控制开关720及开关锁定结构740。
具体地,控制开关720包括触发件722与开关724,触发件722可在第一方向上滑动地设于主体部1以抵持或脱离开关724。开关锁定结构740设于主体部1,可选择地限位触发件722,以使触发件722脱离或抵持开关724,使开关724 在抵持触发件722的可启动状态与脱离触发件724的不可启动状态之间切换。当开关724处于可启动状态时,可通过按压触发件722而触发开关724以启动该砂光机。当开关724处于不可启动状态时,无法按压触发件722而触发开关 724启动砂光机。
如此,触发件722可相对主体部1滑动而启动或断开开关724。当触发件 722启动开关724时,操作者可通过触发件722触发开关724,当触发件722脱离开关724时,操作者无法通过触发件722触发开关724。如此,触发件722脱离开关724时,避免了误触开关724的安全隐患,保证了使用者的人身安全。
如图62、图63及图64所示,开关锁定结构740包括可沿第二方向滑动的第一开关锁定结构742。
如图62及图63所示,当工作底板未配接于驱动安装部时,第一开关锁定结构742抵持于触发件722,以使触发件722脱离开关724,从而使开关724处于不可启动状态中而无法启动该砂光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且第一方向为与工作底板的轴线垂直,第二方向为与工作底板的轴线平行。
如图63、图64及图65所示,当工作底板配接于驱动安装部时,第一开关锁定结构742沿第二方向让位,从而使触发件722可向抵持开关724的一侧滑动。
开关锁定结构740还包括可沿第二方向滑动设置于主体部1的第二开关锁定结构744,该第二开关锁定结构744位于第一开关锁定结构742远离触发件 722一侧。释放组件2可择一地处于工作底板与驱动安装部配接的第一位置及工作底板与驱动安装部分离的第二位置。释放组件2由第二位置切换至第一位置时,驱动第一开关锁定结构742由与触发件722脱离位置滑动至与触发件722 抵持。
具体地,当工作底板固接于驱动安装部上时,第二开关锁定结构744脱离触发件722,以使触发件722可抵持于开关724,而使开关724处于可启动状态。当工作底板未固接于驱动安装部而由主体部1待拆卸时,第二开关锁定结构744 抵持触发件722,以使触发件722脱离开关724,使开关724处于不可启动状态,以防止在拆卸过程中因误操作使电动工作被启动。
如此,当工作底板固接于驱动安装部上时,触发件722抵持于开关724使开关724处于可启动状态。当工作底板未连接于驱动安装部上,或并未与主体部1固接但仍连接于主体部1上待拆卸时,触发件722均脱离开关724,使开关 724处于不可启动状态。
请参阅图61、图62及图63,具体地,第一开关锁定结构742可抵持触发件722的一端设有相邻的第一开口7422与第一抵持部7424,且第一开口7422 位于第一抵持部7424靠近工作底板的一侧,第一开关锁定结构相对主体部1在第二方向上移动,从而使第一开口7422或第一抵持部7424择一地与第一锁定结构对应。
当工作底板未连接于驱动安装部时,第一开关锁定结构742沿第二方向下落,第一抵持部7424向靠近工作底板方向移动而抵持于触发件722,从而使触发件722无法继续滑动而处于断开位置。当工作底板连接于驱动安装部时,第一开关锁定结构742在工作底板的抵持下向上(即远离工作底板方向)移动,从而使触发件722沿第一方向可穿过第一开口7422。
如此,当驱动安装部上未连接有工作底板时,第一开关锁定结构742可阻挡触发件722沿第一方向滑动以脱离开关724,避免在未连接工作的情况下启动该砂光机。当驱动安装部连接有工作底板时,控制开关720可从第一锁定结构的第一开口7422中穿过。
如图61、图63、图64及图65所示,具体地,解锁扳手222一端铰接于主体部1,且以其与主体部1的铰接点为转动中心转动。当解锁扳手222转动至第一位置时,第二开关锁定结构744抵持解锁扳手222,并在解锁扳手222的带动下向远离工作底板方向移动,形成与第一开口7422对应的第二开口7442,第一开口7422与第二开口7442连通以共同形成移动通道。控制开关720可从该移动通道中穿过而处于连接位置,从而可处于连接状态而可启动砂光机。
当解锁扳手222转动至第二置时,第二开关锁定结构744脱离解锁扳手222,并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向靠近工作底板方向移动,进而接触并抵持于主体部1,从而封闭第二开口7442,使触发件722即使在通过第一开口7422的情况下也受到阻挡而无法抵持于开关724。
上述砂光机,开关锁定结构740可根据工作底板的不同情况而锁定或解锁控制开关720,避免工作人员在主体部1未固接有工作底板的情况下启动该砂光机而造成安全隐患。
实施例十一
参照图66、图67所示,本实施例是直流手持式砂光机100b,包括主体部 1b,以及连接于主体部1b的电池包10。其中主体部1b包括机身马达809,以及动力组件;机身包括头壳806、以及握持部800;动力组件,设置于机身头壳 806中;动力组件包括马达809,以及将马达809的动力至工作底板808的驱动组件,马达809沿砂光机100b的高度方向竖直设置。工作底板808,安装于头壳806,本实施例的工作底板808是圆砂底板。握持部800远离头壳806的一端设置有安装部800a,电池包10可拆卸地连接于安装部800a;头壳806、握持部 800、电池包10沿砂光机100b纵长方向依次设置。机身进一步包括连接于头壳 806的集尘盒818,集尘盒818沿砂光机的高度方向位于握持部800的下侧,集尘盒818与握持部800的延伸方向大致平行。
如此,工作底板808在头壳806的底端,马达809及驱动组件收容于头壳 806内,安装部800a位于机身一侧,且与握持部800连接,从而使电池包10与马达809相对地设置于机身握持部800的两端,握持更加便利,且符合人体工学,提高操作者使用该手持式砂光机100b的稳定性。
具体地,该机身可为注塑件,呈壳状,前端为头壳806,中间为握持部800 后端为安装部800a,本实施例中机身为两个半壳构成。马达809为电机,驱动组件包括偏心传动轴以及连接于偏心轴承以及平衡块(图未标),马达809收容于头壳806的上部,驱动组件收容于头壳806的下部,以将马达809的旋转输出传递至工作底板808。握持部800上设置有控制电池包10向马达809提供动力的开关组件(图未标),操作者在正常的握持方式下,手持的指尖位于开关组件附近。
本实施例中,安装部800a包括用于装设电池包10的安装槽,电池包10卡入安装槽内,从而实现固定。安装部800a还具有与电池包10对接的接口,以实现电导通。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采取其他的固定方式,例如,安装位为电池腔,电池包10容置于电池腔内,或者电池包10通过导轨或其他连接装置装设于安装位。
优选地,该工作底板808位于马达809的输出轴的一端,安装部800a位于马达809的输出轴的一侧。其中,该工作底板808位于头壳806的底端,且位于马达809的输出轴的一端,也就是说,马达809沿如图66、67所示的上下方向布设。如此,在操作者握持住握持部800时,头壳806一边的重力方向沿竖直方向向下,从而使操作者操作更加舒适,不易感到疲劳。
优选地,该手持式砂光机100b在连接电池包10后,重心位于握持部800 或靠近握持部的头壳806部位。
手持式砂光机100b的重量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构件:马达、驱动组件、工作底板等。马达、驱动组件、工作底板沿竖直方向,使机身的重心较为集中。将用于安装电池包10的安装部800a与头壳806相对设置,从而使电池包10连接于安装部800a后,整机的中心向机身握持部800集中,进而操作者正常握持情况下即可有效地在手持式砂光机100b的重力作用下挤压被加工工件,提高工作效率且操作更加舒适。
优选地,该电池包10安装于安装部800a的安装方向与马达809的输出轴轴向方向平行。本实施例中,电池包10具有纵长延伸的电池包主体,该电池包主体的纵长延伸方向与马达809的输出轴轴线方向平行。在安装过程中,将电池包主体纵长延伸的一端沿与马达809的输出轴轴向方向平行的方向插入安装部800a远离头壳806另一侧的安装槽内。即沿竖直方向插入,如此,使用便利,且进一步地使头壳806一侧与安装部800a一侧可有效平衡,整机的中心向机身握持部800集中,保证操作的舒适性及稳定性。
应当理解的是,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电池包10安装于安装位的安装方向也可与马达809的输出轴轴线方向呈夹角设置。具体地,电池包10安装于安装位的安装方向相对马达809的输出轴轴向方向,即竖直方向,向前或向后倾斜一定角度。
优选地,该头壳806与安装部800a之间还设有加强部828。本实施例中,该加强部828为连接筋板,加强部828与握持部800间隔设置。该加强部828 一端连接于头壳806的下端一侧,另一端连接于安装部800a的下端一侧。作为一个较佳的实施方式,该加强部828大致与握持部800平行,进一步地增强该手持式砂光机100b的连接强度及稳定性。
需要指出的是,本实施例中,头壳806、握持部800、加强部828及安装部 800a均为中空的壳体结构,即机身由两个半壳状壳体配合而成。如此,节省了成本,且降低了机身的重量,提高了使用的便利性。
上述砂光机100b,工作底板808在头壳806的底端,马达809及驱动组件收容于头壳806内,安装部800a位于机身一侧的握持部800末端,从而使电池包10与马达809相对分体设置,使操作者正常握持情况下即可有效保持平衡,操作更加舒适、便利,且符合人体工学,提高操作者使用该手持式砂光机的稳定性。驱动组件还包括与工作底板808配接的张紧环805,用于支撑张紧环805 的支撑盘811,以及设置于支撑盘811上用于抵接张紧环805的弹簧8111,其中张紧环805上设置吊钩面851,工作底板808上相应地设置有吊钩面881,当工作底板808没有安装于头壳806时,工作底板808的吊钩面881没有勾住张紧环805的吊钩面851,张紧环805在弹簧8111的作用下处在高位。当工作底板808安装于头壳806时,吊钩面881与吊钩面851相互啮合,张紧环805下移。
砂光机100b主体部1b还设置有摆动组件,用于当工作底板808更换为板砂底板时,将板砂底板连接于头壳806从而可以作板砂使用。摆动组件包括摆动脚807a、与摆动脚807a相连接的摆动板807,以及与摆动板807相连接的限位柱807b,限位柱807b与板砂底板配接。本实施例中摆动脚807a、摆动板807 及限位柱807b为一体结构。
砂光机100b设置有控制系统,包括设置于头壳806的顶部且远离握持部800 一端的操作件,本实施例的操作件设置成操作扳手的形式,具体地,为枢转设置的凸轮扳手841,凸轮扳手841面向头壳806的一侧设置有抵触部412;以及设置在凸轮扳手841与张紧环805之间的传动装置,用于将凸轮扳手841的枢转运动转换并进行传递,使张紧环805沿马达轴线方向作移动。传动装置包括设置在头壳806内与凸轮扳手841的凸轮部841a抵接的凸轮抵杆842,由凸轮抵杆842驱动作枢转运动的压板843、以及由压板843驱动沿马达轴线方向移动的压块844。凸轮抵杆842位于头壳806内马达809的一侧,凸轮抵杆842由凸轮扳手841的凸轮部 841a驱动,能够在头壳806内沿马达轴线的方向运动,从而驱动压板843绕转轴 432相对头壳806作枢转运动,压板843的运动驱动压块844沿平行于马达轴线的方向运动,压块844的底端面442通过与张紧环端面852抵接从使推动张紧环805 沿马达轴线的方向运动。本实施例的压板843设置为大致形成一环形臂,其环形臂相对的两侧分别设置有通孔431,一对压块844分别通过成形于其上的凸柱441 与压板843的通孔431配接,压块844如此设置使得能将压板843的运动通过压块 844更稳定且均匀的传递至张紧环805。头壳806内与凸轮抵杆842相对的马达809 另一侧设置有沿头壳806高度方向延伸的第二互锁件803,并且第二互锁件803能够沿马达轴线的方向运动;第二互锁件803的顶部枢转设置有第一互锁件802。
第二互锁件803大致为杆状件,由高度方向分别设置有阻挡部831,支撑部 832,定位部833和抵触部835,其中支撑部832上套设有弹性件834。第一互锁件 802设置于大致位于头壳806与机身握持部800的交界处,第一互锁件802大致呈一翘板件,包括分别位于枢转轴两端的阻挡部822以及抵触部821。握持部800内设置有主开关804,触发扳机801设置于握持部800上,方便操作者握持砂光机100b时滑动操作。触发扳机801朝向第一互锁件802的一侧设置有抵接部,用于与第一互锁件802抵接时阻止触发扳机801移动。抵接部包括分别大致平行延伸设置的第一延伸部812及第二延伸部813。本实施例的抵接部与触发扳机801一体设置,从而结构紧凑,操作方便。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将抵接通部与触发扳机801分体设置。其中第二延伸部813相对第一延伸部812更靠近主开关804,第二延伸部813的运动直接导致主开关804在断开与触发状态之间变化。握持部 800内设置有用于容纳第一延伸部812并允许在其中移动的第一通道133,以及容纳第二延伸部813并允许在其中移动的第二通道122。
进一步参照图68所示,当凸轮扳手841枢转至与头壳806顶部闭合的位置,凸轮扳手841的抵触部412抵接头壳806顶部表面,而第一互锁件802的抵触部821 则伸入设置于凸轮扳手841的抵触部412上方在卡槽824内,此时第二通道122打开,触发扳机的第一延伸部812与第二互锁件阻挡部822相分离。此时,由于工作底板808已安装到位,张紧环5下移,第二互锁件803在弹性件834的弹性偏压力作用向下移动,此时第二通道122打开,第二互锁件803的定位部833移动至与头壳806内筋板相抵接。第一通道133及第二通道122的打开,从而允许触发扳机 801朝向图中箭头M所示方向移动从而触发主开关804。
参照图69所示,当触发扳机801移动至触发主开关804的位置时,触发扳机的第一延伸部812与第一互锁件802阻挡部822相抵接,相应地,触发扳机的第二延伸部813移动至第二互锁件803的正上方并且阻断了第二互锁件803 向上移动的通路。触发扳机801、第一互锁件802、凸轮扳手841如此设置,使得主开关804被触发启动时,第二互锁件803的阻挡部822及抵触部821都受限制而无法运动,从而使得与抵触部821的通过卡槽824卡接的凸轮扳手841 也无法枢转至打开状态,张紧环805无法下压而不能使工作底板808从驱动组件上拆除。从而实现了在主开关804启动的状态下,由于触发扳机801、与第一互锁件802及凸轮扳手841之间形成第一种互锁关系,使得工作底板808无法与张紧环805分离,从而保证的工作底板808的安全运作。
参照图70所示,只有当触发扳机801沿箭头M’所示方向移动至初始位置时,也就是说,触发扳机801移动至使主开关804断开的位置时,第一通道133 和第二通道122分别打开,从而提供第一互锁件802的阻挡部822枢转的空间,第一互锁件802在压簧815的作用下产生枢转,从而阻挡部822将第二通道122 进行了阻挡,第一互锁件802枢转的同时使得其抵触部821与凸轮扳手841的卡槽824脱开,从而凸轮扳手841被解除了锁定可以沿箭头R所示方向绕其枢轴枢转。当凸轮扳手841枢转至时预设极限位置时,凸轮扳手841的枢转运动通过传动装置传递至张紧环805,即张紧环805被下压移动至使工作底板808可以从张紧环805上脱离的位置。
一旦工作底板808与张紧环805分离,张紧环805在弹簧8111的作用下,克服弹性件834的作用力向上移动,从而将第二互锁件803向上顶起,此时第二互锁件803的定位部833移动至与头壳806内筋板分离,第二互锁件803的顶部伸入第二通道122阻挡了第二延伸部813沿箭头M方向移动,也就是说,工作底板808在拆卸后或者没有安装配接至张紧环805时,触发扳机801无法移动,从而无法触发主开关804。这就在第二互锁件803、触发扳机801、张紧环805之间又形成第二种互锁关系。
参照图71所示,当工作底板808没有连接于张紧环805时,即使凸轮扳手 841枢转到闭合位置,由张紧环端面852与第一互锁件的抵触部835抵接从而将第二互锁件803顶起,第二通道122裤第二互锁件803阻挡,从而触发扳机801 仍然无法沿箭头M方向移动而触发主开关804。
综上,第一种互锁关系,解决了砂光机工作时,保证了工作底板的安全运行;第二种互锁关系,体现了只有工作底板808安装到位的前提下,即工作底板808与张紧环805配接,且凸轮扳手841回复至闭合位置时,主开关804才能被启动执行开机工作,保证了砂光机工作的有效性。
其中,作为操作件的凸轮扳手841相对壳体转动可以有固定的枢转轴,也可以枢转轴不固定,也就是说,操作件可以相对壳体翻转设置。
实施例十二
参见图72至图75所示,作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中的砂光机,包括机壳900、设置在机壳900内的电机、以及设置在机壳900下方的打磨元件,即工作底板 902对物件进行砂光操作。控制器设置在机壳900上,电机与控制器电连接,由控制器控制,控制器可以控制电机的转速及转向。所述砂光机还包括检测传感器905,检测传感器905用于检测工作底板902是否安装,当工作底板902处于安装状态时,检测传感器905输出第一检测信号;当工作底板902处于非安装状态时,检测传感器905输出第二检测信号,当检测传感器输出第二检测信号时,控制器控制电机不运转。
砂光机通过检测传感器905检测工作底板902是否安装,对电机是否启动进行控制。当工作底板902未安装时,控制电机使其无法运转,防止电机异常启动运转,带动裸露的输出端旋转产生安全问题。
在一个实施例中,检测传感器905包括检测元件,工作底板902上安装有触发元件,当检测元件感应到触发元件时,检测传感器输出第一检测信号,此时电机能够运转。当检测元件未感应到触发元件时,检测传感器输出第二检测信号,控制器控制电机不运转。
具体地,检测元件与触发元件为接触式触发。优选地,检测元件为微动开关,触发元件为触发杆件966。当工作底板902处于安装状态时,触发杆件966 能够与微动开关接触,并使微动开关输出第一检测信号,此时控制器可以控制电机运转。当工作底板902处于未安装状态时,触发杆件966与微动开关脱离,并使微动开关输出第二检测信号,此时控制器控制电机不运转。如图75,具体地,微动开关串联于控制器与电机之间的控制电路中,通过微动开关闭合或断开控制电路。当未检测到工作底板902安装时,微动开关断开控制电路,此时控制器无法控制电机启动运转。砂光机上还设置有主开关909,主开关909与控制电路电连接,用于控制控制电路的通断。当工作底板902安装后,微动开关处于接通状态,此时开启的主开关,控制电路连通,控制电机运转带动工作底板902进行砂光操作。当将工作底板902卸载后,微动开关处于断开状态,此时即使开启主开关,控制电路也是处于断开状态,此时电机不能运转。
触发杆件966的位置还可以设置在砂光机的机壳900上。具体地,砂光机还包括驱动盘907,电机的输出端与驱动盘907连接,驱动盘907与工作底板 902连接,触发杆件966设置在砂光机的摆动脚906与驱动盘907之间,且与工作底板902垂直设置。工作底板902安装时,工作底板902将触发杆件966顶起,进而接通微动开关,微动开关输出第一检测信号,即连通控制电路,控制器能够控制电机运转。工作底板902卸载后,触发杆件966复位,微动开关处于断开状态,微动开关输出第二检测信号,进而断开控制电路,控制器控制电机不运转。具体地,机壳900上设置通孔,导杆一端从通孔伸出,能够控制微动开关接通和断开,工作底板902安装后,工作底板902上表面将导杆顶起。导杆上设置弹性件,如弹簧,可以在工作底板902卸载后,通过弹性力使导杆复位脱离微动开关。
检测元件与触发元件也可以为非接触式触发。优选地,检测元件为霍尔传感器,触发元件为磁钢。当霍尔传感器检测到磁钢时,霍尔传感器输出第一检测信号此时控制器可以控制电机运转。当霍尔传感器未检测到磁钢时,霍尔传感器输出第二检测信号,此时控制器控制电机不运转。检测传感器500还可以为电磁式、光电式、差动变压器式、电涡流式、电容式、干簧管式等非接触式传感器,通过上述检测传感器检测工作底板902是否安装。
工作底板902包括砂板、砂轮、砂带或抛光轮。
进一步地,如图72和图74,砂光机还设置有识别传感器908,识别传感器 908与控制器电连接。识别传感器908用于识别工作底板902是否设置有感应元件981。当工作底板902上安装有感应元件981时,识别传感器908输出第一识别信号。当工作底板902上没有安装感应元件981时,识别传感器908输出第二识别信号。控制器能够根据第一识别信号和第二识别信号相对应地控制输出电机的第一速度和第二速度。
通过采用识别传感器908识别感应元件981的方式,可以智能控制改变电机的运行速度。更换不同类型的工作底板902后,不再需要人工调整,通过识别传感器908的识别,即能通过控制器将电机速度正确调整到不同工作底板902 所需的合理速度上,智能方便,安全可靠,效率高。
第一速度和所述第二速度预先设定在控制器内。
识别传感器908也可以识别不同的感应元件产生不同的识别信息,识别传感器908将识别信息传递给所述控制器,控制器根据不同的识别信息控制电机的运行速度。识别传感器908可以为RF I D传感器,感应元件为射频标签,RF I D 传感器读取不同的射频标签,将识别信息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不同的识别信息控制电机,使电机以不同的速度运行。
其中,砂板为圆砂板或板砂板。安装不同形状的砂板,针对不同的研磨工况,实现多功能研磨。板砂板和圆砂板在研磨过程中所需要的转速是不同的,一般圆砂板高速旋转,板砂板低速旋转。为了实现按照不同砂板进行智能配速的功能,圆砂板和板砂板中,一个设置有感应元件981,一个无感应元件981,识别传感器908因此可以通过有无感应元件981识别出是板砂板还是圆砂板。识别传感器908进而控制控制器改变电机的预设速度,控制电机以不同砂板所需的合适速度运转。
感应元件981优选设置在板砂板上,因为圆砂板为圆形对称结构,设置在圆砂板上时,需要将圆砂板旋转到合适位置使感应元件981与识别传感器908 相对,板砂板922安装时相对容易使感应元件981与识别传感器908相对。此时第二速度大于第一速度,更换为圆砂板时,识别传感器908没有识别到感应元件981,识别传感器908输出第二识别信号,控制器控制电机以第二速度运转,为高速运转。更换为板砂板时,识别传感器908识别到感应元件981时,识别传感器908输出第一识别信号,控制器控制电机以第一速度运转,为低速运转。
识别传感器908优选为霍尔传感器,感应元件981为磁钢。当霍尔传感器检测到带有磁钢的板砂板时,霍尔传感器输出第一识别信号,使控制器控制电机速度为第一速度。识别传感器908还可以为光电传感器,优选为反光板型光电开关,感应元件981为反光板,当没有带反光板的圆砂板被安装时,反光板型光电开关发出的光被圆砂板挡住无法回收,此时反光板型光电开关输出第二识别信号,使控制器控制电机速度为第二速度。
砂光机还包括一连接柱982,连接柱982具有一端向工作底板902延伸,识别传感器908设置于连接柱982靠近工作底板902的一端。
砂光机还包括驱动盘907,电机的输出端与驱动盘907连接,驱动盘907与工作底板902连接,在砂光机的摆动脚906与驱动盘907之间设置连接柱982。
识别传感器908和感应元件981正对设置。
实施例十三
参照图76、77所示,本实施例是第十一实施例的砂光机安全互锁机构的一种变形,本实施例中安全互锁机构省去了第二互锁件,并且以电子控制装置替代了第一互锁件,其它相同的结构以同一编号表示且不作赘述。
本实施例中的电子控制装置设置于壳体内,也就是第十一实施例中的第一互锁件的位置,具体地,位于握持部与头壳部的连接位置处,电子控制装置包括第一功能模块、以及第二功能模块。其中第一功能模块包括用于检测操作件、即凸轮扳手841位置的位置传感器,以及通电后产生磁性的电磁铁。另外凸轮扳手841的自由端与第一功能模块配接的部位设有磁铁824a。本实施例的第二功能模块包括一个与开关804串联的联动开关822a,联动开关822a与开关804 同时由触发件801触发。
参照图77所示,其中本实施例中的位置传感器设置成微动开关821a的形式。当凸轮扳手841处于与第一功能模块配接的第一状态时,凸轮扳手841的自由末端触发微动开关821a;此时如果操作触发件801使其向开关804方向移动则能够触发开关804;一旦开关804处于触发状态,联动开关822a同时被触发件801触发,从而使砂光机的工作电路被导通,电磁铁通电而产生磁性与凸轮扳手841的自由端的磁铁824a磁性相吸,从而阻止处于第一状态的凸轮扳手841转换至第一功能模块分离的第二状态。
当凸轮扳手841处于与第一功能模块分离的第二状态,微动开关821a处于断开状态,因此即使触发件801触发,电路仍然无法导通,因此,马达无法被启动。
实施例十四
参照图78至图80所示,本实施例是十三实施例中砂光机安全互锁机构的另一种变形。相同的结构以同一编号表示且不作赘述。
操作件941a相对砂光机壳体(未图示)滑动地设置,当操作件941a沿图 78所示的箭头M1所示的方向由第一状态滑动至第二状态,触发件801a能够沿箭头M2所述的方向触发开关804a。操作件941a由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移动过程中克服弹簧921作用力。当开关804a处于触发位置时,由于触发件801a的一端与操作件941a的凹槽912相啮合,从而阻止了操作件941a由第二状态向第一状态滑动。
参照图79所示,当需要更换操作件941a的状态时,即由第二状态向第一状态转换时,需要先释放触发件801a,使触发件801a在自带弹性力的作用下沿与箭头M2相反方向回复至断开开关804a的位置,也就是说,使触发件801a的一端与操作件941a的凹槽912相脱开啮合。
参照图80所示,当触发件801a的一端与操作件941a的凹槽912相脱开,操作件941a在弹簧921回复力下沿与箭头M1相反的方向由第二状态转换至第一状态。此时触发件801a的一端与操作件941a的一端相抵接,即操作件941a 阻止开关被触发件801a触发。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40)
1.一种砂光机,包括:
机身,所述机身包括壳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马达、控制马达的开关机构、以及由马达驱动旋转的驱动组件,所述开关机构包括开关;
以及与驱动组件配接的工作底板;
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还包括互锁机构,所述互锁机构包括相对壳体活动设置的操作件,所述操作件可操作地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转换,当所述操作件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互锁机构允许所述开关被触发,并且当所述开关处于触发状态时,所述操作件被阻止从第一状态转换至第二状态;当所述操作件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互锁机构阻止所述开关被触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砂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机构还包括触发件,所述互锁机构包括与操作件可选择配接或者分离的第一互锁件;当所述操作件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互锁件与操作件配接,所述第一互锁件允许所述触发件触发所述开关,并且当所述开关处于触发状态时,所述操作件被阻止与第一互锁件分离;当所述操作件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互锁件与操作件分离,所述第一互锁件阻止触发件触发所述开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砂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互锁机构还包括能够与第一互锁件抵接或分离的抵接件,当所述操作件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抵接件与第一互锁件分离,当所述操作件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抵接件与第一互锁件抵接,从而阻止所述触发件触发所述开关。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砂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件与所述触发件一体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砂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件相对所述壳体翻转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砂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件设置成凸轮扳手,所述凸轮扳手包括手柄部以及凸轮部,所述凸轮部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手柄部包括一自由端。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砂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收容马达的头壳部,以及设置手柄的握持部,所述操作件设置于所述头壳部,所述触发件设置于所述握持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砂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件沿握持部的延伸方向滑动地设置,当所述第一互锁件与操作件配接时,所述第一互锁件允许所述触发件滑动;当所述第一互锁件与操作件分离时,所述第一互锁件阻止所述触发件滑动。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砂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互锁件相对所述壳体枢转设置,所述互锁机构还包括与所述第一互锁件抵接的弹性件,当所述操作件与第一互锁件配接时,所述第一互锁件克服所述弹性件偏压力由初始位置枢转至工作位置;当所述操作件与第一互锁件分离,所述第一互锁件受弹性件的偏压力作用由工作位置回复至初始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砂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互锁件包括能够与抵接件抵接的第一端,以及能够与操作件啮合的第二端;当所述第一端与抵接件抵接时,所述第一互锁件阻止触发件沿第一方向运动;当所述第二端与操作件啮合时,所述第一互锁件允许触发件沿第一方向运动从而触发所述开关,并且当开关处于触发状态时,所述第一互锁件阻止所述操作件枢转。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砂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设置有抵触部,所述操作件上对应抵触部设置有卡槽,当所述第二端与操作件啮合时,所述抵触部伸入所述卡槽。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砂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底板包括至少两种不种形状的底板,所述底板可选一的与所述驱动组件分离或者配接。
13.一种砂光机,包括:
机身,所述机身包括壳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马达、控制马达的开关机构、以及由马达驱动旋转的驱动组件,所述马达具有马达轴线,所述开关机构包括开关;
以及工作底板,所述工作底板可选择与所述驱动组件分离或者配接;
其特征在于:所述砂光机还包括互锁机构,所述互锁机构包括相对壳体活动设置的操作件,所述操作件可操作地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转换,当所述操作件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互锁机构允许所述开关被触发,并且当所述开关处于触发状态时,所述工作底板被阻止与机身分离或者配接;当所述操作件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互锁机构允许所述工作底板与机身分离或者配接,并且阻止所述开关被触发。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砂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机构还包括触发件,所述互锁机构包括与操作件可选择配接或者分离的第一互锁件;当所述操作件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互锁件与操作件配接,所述第一互锁件允许所述触发件运动以触发所述开关,并且当所述开关处于触发状态时,所述操作件被阻止与第一互锁件分离;当所述操作件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互锁件与操作件分离,所述第一互锁件阻止触发件运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砂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互锁机构还包括能够与第一互锁件抵接或分离的抵接件,当所述操作件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抵接件与第一互锁件分离,当所述操作件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抵接件与第一互锁件抵接,从而阻止所述触发件触发所述开关。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砂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件与所述触发件一体设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砂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互锁件能够在与操作件分离的初始位置和与操作件配接的工作位置间枢转运动。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砂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互锁件的枢转轴线与第一互锁件相垂直。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砂光机,其特征在于,第一互锁件包括靠近抵接件的第一端,以及靠近操作件的第二端,当所述第一互锁件处于初始位置时,所述第一端与抵接件抵接以阻止触发件运动;当所述第一互锁件处于工作位置时,所述第一端与抵接件脱开抵接以允许触发件运动从而触发所述开关,所述第二端与操作件啮合。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砂光机,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触发件运动至触发开关的位置,所述抵接件与第一端抵接以阻止第一互锁件运动。
21.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砂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互锁机构还包括设置于触发件与工作底板之间的第二互锁件,所述第二互锁件能够在靠近触发件的第一位置和远离触发件的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当所述工作底板与机身配接时,所述第二互锁件处于第二位置,第二互锁件允许触发件运动;当所述工作底板与机身分离时,所述第二互锁件处于第一位置以阻止所述触发件运动。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砂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互锁件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作线性运动。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砂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互锁件作平行于马达轴线的性线运动。
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砂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互锁件平行于马达轴线设置。
2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砂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收容马达的头壳部,以及设置手柄的握持部,所述操作件设置于所述头壳部,所述开关机构还包括触发件,所述触发件设置于所述握持部。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砂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件沿握持部的延伸轴线滑动设置。
2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砂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件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转换时相对所述壳体翻转运动。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砂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件相对壳体作枢转转动,所述操作件的枢转轴线与所述操作件相垂直。
29.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砂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件设置成凸轮扳手,所述凸轮扳手包括手柄部以及凸轮部,所述凸轮部与所述壳体连接。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砂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用于与工作底板配接的张紧环,所述操作件驱动张紧环作线性运动。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砂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还包括连接张紧环的传动装置,通过所述传动装置,所述操作件驱动张紧环作平行于马达轴线的性线运动。
32.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砂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件与第一互锁件配接时,所述张紧环处于靠近马达的高位;所述操作件与第一互锁件分离时,所述张紧环处于远离马达的低位,从而使所述工作底板可操作地与所述张紧环配接或者分离。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砂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进一步包括用于支撑所述张紧环的支撑盘,以及设置于张紧环与支撑盘之间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为张紧环提供向所述高位运动的偏压力。
34.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砂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张紧环上设置有第一配接件,所述工作底板上设置有用于与第一配接件卡接的第二配接件,当所述工作底板与所述张紧环配接,所述第一配接件与第二配接件沿马达轴轴线方向至少部分重叠。
35.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砂光机,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操作件由与第一互锁件分离的位置向与第一互锁件配接的位置枢轴时,所述张紧环由低位运动至高位,从而能够使得与张紧环配接的工作底板锁紧于所述机身。
36.一种砂光机的工作底板拆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砂光机包括壳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马达、控制马达的开关机构、由马达驱动旋转的驱动组件、以及活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的操作件,所述开关机构包括开关、以及用于触发或断开所述开关的触发件,所述操作件可操作地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转换,当所述操作件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开关允许被触发,并且当开关处于触发状态时,所述操作件被阻止从第一状态转换至第二状态,当所述操作件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开关被阻止触发;所述拆装方法包括如下操作步骤:在所述开关断开时操作所述操作件使之处于第二状态;将所述工作底板沿马达轴线方向移动至与驱动组件配接或分离。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砂光机的工作底板拆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拆装方法还包括如下操作步骤:操作所述操作件使其处于第一状态。
38.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砂光机的工作底板拆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操作所述操作件为转动所述操作件。
39.一种砂光机的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砂光机包括壳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马达、控制马达的开关机构、以及活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的操作件,所述开关机构包括开关、以及用于触发或断开所述开关的触发件,所述操作件可操作地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转换,当所述操作件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开关允许被触发,并且当开关处于触发状态时,所述操作件被阻止从第一状态转换至第二状态,当所述操作件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开关被阻止触发;所述操作方法包括如下操作步骤:操作所述操作件使之处于第一状态;操作所述触发件使之触发所述开关。
40.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砂光机的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操作所述操作件为转动所述操作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0)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6585668 | 2016-06-28 | ||
CN201620658566 | 2016-06-28 | ||
CN201610668154 | 2016-08-15 | ||
CN2016106681547 | 2016-08-15 | ||
CN2016106678474 | 2016-08-15 | ||
CN201610667847 | 2016-08-15 | ||
CN201621305117 | 2016-11-30 | ||
CN2016213051171 | 2016-11-30 | ||
CN201611237210 | 2016-12-28 | ||
CN2016112372108 | 2016-12-2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745312A CN107745312A (zh) | 2018-03-02 |
CN107745312B true CN107745312B (zh) | 2020-08-14 |
Family
ID=612553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509382.4A Active CN107745312B (zh) | 2016-06-28 | 2017-06-28 | 砂光机及其操作方法和工作底板的拆装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774531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3476537A4 (en) | 2016-06-28 | 2020-03-11 |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 GRINDING MACHINE, OPERATING PROCEDURE FOR THIS AND DISASSEMBLY / ASSEMBLY PROCEDURE FOR WORKTOP |
EP3501732B1 (en) * | 2018-03-21 | 2020-05-13 | Guido Valentini | Hand-held machine tool for sanding or polishing a workpiece adapted for realizing two different types of working movements |
CN112004639B (zh) * | 2018-04-27 | 2022-05-27 | 日东工器株式会社 | 带式磨削工具 |
JP7049946B2 (ja) * | 2018-06-28 | 2022-04-07 | 株式会社マキタ | ベルトサンダ |
CN111185828B (zh) * | 2018-11-14 | 2021-11-16 |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 电动工具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132300A (en) * | 1994-07-26 | 2000-10-17 | Black & Decker Inc. | Dual function oscillating tool |
CN101172331A (zh) * | 2006-11-02 | 2008-05-07 |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 多功能砂光机 |
CN104669217A (zh) * | 2013-11-29 | 2015-06-03 |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 摆动动力工具 |
CN204431006U (zh) * | 2014-12-24 | 2015-07-01 |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 砂光机 |
CN204621741U (zh) * | 2015-01-04 | 2015-09-09 |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 动力工具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387578B2 (en) * | 2013-10-28 | 2016-07-12 | Black & Decker Inc. | Handle arrangement for sander |
-
2017
- 2017-06-28 CN CN201710509382.4A patent/CN10774531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132300A (en) * | 1994-07-26 | 2000-10-17 | Black & Decker Inc. | Dual function oscillating tool |
CN101172331A (zh) * | 2006-11-02 | 2008-05-07 |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 多功能砂光机 |
CN104669217A (zh) * | 2013-11-29 | 2015-06-03 |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 摆动动力工具 |
CN204431006U (zh) * | 2014-12-24 | 2015-07-01 |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 砂光机 |
CN204621741U (zh) * | 2015-01-04 | 2015-09-09 |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 动力工具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745312A (zh) | 2018-03-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745312B (zh) | 砂光机及其操作方法和工作底板的拆装方法 | |
WO2018001284A1 (zh) | 砂光机及其操作方法和工作底板的拆装方法 | |
US5407381A (en) | Electric hand machine tool, and rotatable handle or appendixes | |
CN211029450U (zh) | 电动工具 | |
US11253969B2 (en) | Belt sander having fast-lift cover structure | |
CN109353434B (zh) | 具有快拆功能的承载装置 | |
US7325314B1 (en) | Handsaw having replaceable blade | |
JP7422538B2 (ja) | 作業工具 | |
CN211173483U (zh) | 电子挂锁 | |
CN107756202B (zh) | 砂光机 | |
CN207548446U (zh) | 砂光机 | |
CN214753993U (zh) | 电源装置及电动工具 | |
CN212399675U (zh) | 一种可以快速装取刀片的美工刀 | |
CN209868498U (zh) | 电动工具和锁定机构 | |
CN107791130B (zh) | 多功能砂光机 | |
WO2019129218A1 (zh) | 多功能机 | |
CN218697216U (zh) | 一种便于底板准确对位安装的砂光机 | |
CN114888680B (zh) | 一种砂光机快换底板及多功能砂光机 | |
CN214869521U (zh) | 具有导向装置的砂光机 | |
CN220228910U (zh) | 一种快拆灯具 | |
CN216030622U (zh) | 一种电动工具 | |
CN112917337B (zh) | 一种多功能砂光机 | |
CN103963024A (zh) | 动力工具 | |
US11345011B2 (en) | Trigger switch device of power tool for preventing accidental triggering | |
EP1661652A1 (en) | Saw blade holding device for reciprocating saw machin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