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7653054A - 一种茶籽油的生产工艺 - Google Patents

一种茶籽油的生产工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53054A
CN107653054A CN201610603031.5A CN201610603031A CN107653054A CN 107653054 A CN107653054 A CN 107653054A CN 201610603031 A CN201610603031 A CN 201610603031A CN 107653054 A CN107653054 A CN 1076530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tea
pressure
separation
ker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60303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ihua Shengyuan Greas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ihua Shengyuan Greas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ihua Shengyuan Greas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ihua Shengyuan Greas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60303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653054A/zh
Publication of CN1076530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5305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1ANIMAL OR VEGETABLE OILS, FATS, FATTY SUBSTANCES OR WAXES; FATTY ACIDS THEREFROM; DETERGENTS; CANDLES
    • C11BPRODUCING, e.g. BY PRESSING RAW MATERIALS OR BY EXTRACTION FROM WASTE MATERIALS, REFINING OR PRESERVING FATS, FATTY SUBSTANCES, e.g. LANOLIN, FATTY OILS OR WAXES; ESSENTIAL OILS; PERFUMES
    • C11B1/00Production of fats or fatty oils from raw materials
    • C11B1/02Pretreatment
    • C11B1/04Pretreatment of vegetable raw material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DEDIBLE OILS OR FATS, e.g. MARGARINES, SHORTENINGS OR COOKING OILS
    • A23D9/00Other edible oils or fats, e.g. shortenings or cooking oils
    • A23D9/02Other edible oils or fats, e.g. shortenings or cooking oil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duction or working-up
    • A23D9/04Working-up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1ANIMAL OR VEGETABLE OILS, FATS, FATTY SUBSTANCES OR WAXES; FATTY ACIDS THEREFROM; DETERGENTS; CANDLES
    • C11BPRODUCING, e.g. BY PRESSING RAW MATERIALS OR BY EXTRACTION FROM WASTE MATERIALS, REFINING OR PRESERVING FATS, FATTY SUBSTANCES, e.g. LANOLIN, FATTY OILS OR WAXES; ESSENTIAL OILS; PERFUMES
    • C11B1/00Production of fats or fatty oils from raw materials
    • C11B1/06Production of fats or fatty oils from raw materials by pressing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Fats And Perfum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茶籽油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1)原料清选;3)仁壳分离;4)烘果仁;5)蒸料调质;6)冷榨出油。本发明采用物理压榨不仅保留了油中的营养成分、活性物质以及油茶本身的香味,而且通过特有的壳仁分离、烘果仁、蒸料调质等工序,使提油率较现有压榨工艺有大幅提高,通过本工艺可以生产出与橄榄油相媲美的纯天然、有机绿色油茶籽食用油。

Description

一种茶籽油的生产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品加工领域,特别指一种茶籽油的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油茶属山茶科山茶属植物,与油橄榄、油棕、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油茶果经压榨或浸提得到的油脂为茶籽油,茶籽油的化学组成、脂肪酸比例与橄榄油相似,一些指标还高于橄榄油,被誉为“东方橄榄油”。茶籽油油脂耐贮藏,不易酸败,不产生致癌的黄曲霉素,富含有多种人体有益的天然维生素和微量保健营养元素。长期食用茶籽油可增加人体免疫力,并可有效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和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功效,已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重点推广的健康型高级营养食用植物油。
我国油茶籽油的制取主要有压榨法和浸出法。压榨法是传统的制油方法,因其具有适应性强、设备工艺简单、操作和维修方便、生产较为安全等特点而成为油茶籽油制取的主要方法。传统压榨工艺经过蒸炒工序,而蒸炒时的高温容易使油中的营养成分活性物质以及油茶本身的香味丧失。而且压榨方式对茶籽的提油率较低,造成了大量茶籽油的浪费,同时采用这种方式获得的油脂,其油脂和蛋白质分离不够彻底,造成所得的茶籽油不纯,色泽度不够,气味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背景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问题加以改进和创新,提供一种茶籽油的生产工艺。
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
1、原料清选:首先通过清理设备清理掉油茶籽原料中的灰尘、泥土、沙石等无机杂质及植物茎叶、皮壳、塑料、纤维等有机杂质,然后再通过磁选设备清除油料中的磁性金属杂质。
2、剥壳处理:将清选好的油茶籽送入剥壳机进行剥壳。
3、仁壳分离:将经过剥壳处理的原料进行壳仁分离,并且分离后的茶籽仁原料中含壳量控制在20%以内,具体分离方法如下:首先通过振动筛进行初次仁壳分离,将剥壳处理后的原料中的碎壳、小皮壳分离;然后再将经初次分离后含有大量的油茶壳的油茶仁进入比重分选机,利用油茶仁和油茶壳的比重不同,进行第二次壳仁分离;分离后的仁经提升机提升至分料绞龙输送至榨油工序,分离后的壳经集料绞龙输送至壳库;
4、烘果仁:用直径200mm钢管焊接管道铺设在炕床下,微量明火及烟尘均从管道中盘旋通过,管道壁上置放竹制床垫,茶果仁堆放在床垫上300mm高度,恒温50-60℃,经过48小时左右缓慢烘干油茶果,每30分钟用人工翻炒,至水分含量5%以下。
5、蒸料调质:将烘干后的茶果仁粉碎,然后用蒸汽设备蒸熟,蒸料温度控制在100-110℃。
6、冷榨出油:最后将蒸好的原料冷却至60℃以下,再送至立式或卧式液压机压榨出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冷榨出油工序中蒸好的原料冷却装机后,分三个阶段进行压榨:1)轻压:压力根据油的流量慢慢上升,使油向外扩散,出油要稳、要匀、防止压力不能过急,也不能过猛,避免油中带出大量的料粉,影响出油;2)勤压、轻压:当压力表升到10MPa,榨机的饼块有60%的油榨出,然后采取勤压、轻压,使压力慢慢上升到25MPa时,要保持稳定一段时间;3)高压:采取轻压、勤压,使压力逐步升到35MPa左右,这一段时间压力不能过快,谨防榨机的承饼板破裂及高压油管的破裂漏油,将时间稳定在2小时左右,使余油流出,榨油工序基本结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清理设备为振动筛,或旋转筛,或比重去石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磁选设备为永久磁铁,或电磁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剥壳机为磨盘式脱壳机,或离心剥壳机。
本发明的优点及有益效果:
本发明采用物理压榨、精炼工艺,不仅保留了油中的营养成分、活性物质以及油茶本身的香味,而且提油率也较现有压榨工艺有大幅提高,通过本工艺可以生产出与橄榄油相媲美的纯天然、有机绿色油茶籽食用油。
本发明壳仁分离工序中,去掉茶籽壳80%左右,仁中保留茶籽壳在20%以内,这样在轧坯或碾粉时可以有效增加相互摩擦,蒸时起透气传热,使料容易蒸熟、蒸透;压榨时起毛细孔作用,在轧坯或碾压中避免成糊状,起到松散的作用,不易阻塞油路,能起到防止泻料的作用。
本发明烘果仁工序中,采用微量明火从管道中盘旋通过,在茶果的烘干过程中,烟尘通过管道最后排出炕外,避免了茶果直接被烟尘熏烤,同时还不会增加苯并芘成分,没有破坏茶果的固有成分。
本发明蒸料调质工序能有效破坏油料含油细胞结构,便于压榨取油。蒸时水分渗透破坏含油细胞的内部结构,使油分子易于流出,克服了传统蒸炒工序的缺点,蒸时由于水分和热量的作用,料坯发生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主要是油分子间引力减少,油的表面张力随之降低,油的私度大幅下降,蛋白质凝固,淀粉糊化,导致细胞膜破裂,细胞内溶物互相溶合、紧结。料坯的可塑性增加,非亲水性的油分被分离出来,出油量、出油品质也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给出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
实施例1:
1、首先通过振动筛清理掉油茶籽原料中的灰尘、泥土、沙石等无机杂质及植物茎叶、皮壳、塑料、纤维等有机杂质,以从源头确保毛油质量,提高油品品质。
2、然后再通过永久磁铁设备清除油料中的磁性金属杂质。磁选是专门用以清除油料中磁性金属杂质的清选方法。虽然这些杂质在油料中的含量不高,但它们的危害甚大,容易造成机器设备,特别是一些高速运转设备的损坏,因此必须清除。
2、再将清选好的油茶籽送入磨盘式脱壳机进行剥壳。茶壳的重量占茶仁的1/3,若带壳榨油,它不仅要吸去一部分油,降低油料出品率,而且外壳还含有坚硬的木质细胞、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同时还含有少量游离脂肪酸、蜡、类似蜡质的粗脂肪。所以必须进行剥壳榨油,提高茶籽的出油率和油的质量。
3、将经过剥壳处理的原料进行壳仁分离,并且分离后的茶籽仁原料中含壳量控制在20%以内,具体分离方法如下:首先通过振动筛进行初次仁壳分离,将剥壳处理后的原料中的碎壳、小皮壳分离;然后再将经初次分离后含有大量的油茶壳的油茶仁进入比重分选机,利用油茶仁和油茶壳的比重不同,进行第二次壳仁分离;分离后的仁经提升机提升至分料绞龙输送至榨油工序,分离后的壳经集料绞龙输送至壳库。剥壳后要壳仁分离,在壳仁分离时,要控制壳仁比例,去掉茶籽壳的80%左右,仁中要保留茶籽壳在20%以内。其原因是在轧坯或碾粉时增加相互摩擦,蒸时起透气传热,压榨时起毛细孔作用,在轧坯或碾压中避免成糊状,起到松散的作用,不易阻塞油路。不论用液压榨机或是螺旋榨机都能起到防止泻料的作用,在蒸的过程中互相传热,使料容易蒸熟、蒸透。
4、用直径200mm钢管焊接管道铺设在炕床下,微量明火及烟尘均从管道中盘旋通过,管道壁上置放竹制床垫,茶果仁堆放在床垫上300mm高度,恒温60℃,经过45小时左右缓慢烘干油茶果,每30分钟用人工翻炒,至水分含量5%以下。微量明火从管道中盘旋通过,在茶果的烘干过程中,烟尘通过管道最后排出炕外,避免茶果直接被烟尘熏烤,不会增加苯并芘成分,没有破坏茶果的固有成分。
5、将烘干后的茶果仁粉碎,然后用蒸汽设备蒸熟。调质蒸料,就是破坏油料含油细胞结构,便于压榨取油。蒸料时水分渗透破坏含油细胞的内部结构,使油分子易于流出。是压榨前一道关键性的工序。蒸料时由于水分和热量的作用,料坯发生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主要是油分子间引力减少,油的表面张力随之降低,油的私度大幅下降,蛋白质凝固,淀粉糊化,导致细胞膜破裂,细胞内溶物互相溶合、紧结。料坯的可塑性增加,非亲水性的油分被分离出来。汽蒸温度在100℃,后进行人工压榨。若冷榨,风冷却至60℃送入双螺旋榨油工序。
6、最后将蒸好的原料冷却至60℃以下,再送至立式或卧式液压机压榨出油,出油清澈透明、香味浓郁纯正,保留了茶籽油的原汁原味。
其冷榨出油工序分三个阶段进行压榨:一是轻压,压力要根据油的流量慢慢上升,使油向外扩散,出油要稳、要匀、防止压力不能过急,也不能过猛,避免油中带出大量的料粉(泻料),影响出油。二是采用勤压、轻压的方法。当压力表升到10MPa,榨机的饼块有60%的油榨出,然后采取勤压、轻压,使压力慢慢上升到25MPa时,要保持稳定一段时间。最后采用高压的方法。以同样方法采取轻压、勤压,使压力逐步升到35MPa左右,这一段时间压力不能过快,谨防榨机的承饼板破裂及高压油管的破裂漏油。将时间稳定在2小时左右,使余油流出,榨油工序基本结束。榨油后的油茶籽饼经人工卸饼后送到饼库,或再次进行粉碎,后经螺旋榨油工序进行二次压榨取油或浸出取油,取油后再输送到饼库。
实施例2:
1、首先通过旋转筛清理掉油茶籽原料中的灰尘、泥土、沙石等无机杂质及植物茎叶、皮壳、塑料、纤维等有机杂质,以从源头确保毛油质量,提高油品品质。
2、然后再通过电磁铁设备清除油料中的磁性金属杂质。磁选是专门用以清除油料中磁性金属杂质的清选方法。虽然这些杂质在油料中的含量不高,但它们的危害甚大,容易造成机器设备,特别是一些高速运转设备的损坏,因此必须清除。
2、再将清选好的油茶籽送入离心剥壳机进行剥壳。茶壳的重量占茶仁的1/3,若带壳榨油,它不仅要吸去一部分油,降低油料出品率,而且外壳还含有坚硬的木质细胞、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同时还含有少量游离脂肪酸、蜡、类似蜡质的粗脂肪。所以必须进行剥壳榨油,提高茶籽的出油率和油的质量。
3、将经过剥壳处理的原料进行壳仁分离,并且分离后的茶籽仁原料中含壳量控制在20%以内,具体分离方法如下:首先通过振动筛进行初次仁壳分离,将剥壳处理后的原料中的碎壳、小皮壳分离;然后再将经初次分离后含有大量的油茶壳的油茶仁进入比重分选机,利用油茶仁和油茶壳的比重不同,进行第二次壳仁分离;分离后的仁经提升机提升至分料绞龙输送至榨油工序,分离后的壳经集料绞龙输送至壳库。剥壳后要壳仁分离,在壳仁分离时,要控制壳仁比例,去掉茶籽壳的80%左右,仁中要保留茶籽壳在20%以内。其原因是在轧坯或碾粉时增加相互摩擦,蒸时起透气传热,压榨时起毛细孔作用,在轧坯或碾压中避免成糊状,起到松散的作用,不易阻塞油路。不论用液压榨机或是螺旋榨机都能起到防止泻料的作用,在蒸的过程中互相传热,使料容易蒸熟、蒸透。
4、用直径200mm钢管焊接管道铺设在炕床下,微量明火及烟尘均从管道中盘旋通过,管道壁上置放竹制床垫,茶果仁堆放在床垫上300mm高度,恒温55℃,经过48小时缓慢烘干油茶果,每30分钟用人工翻炒,至水分含量5%以下。微量明火从管道中盘旋通过,在茶果的烘干过程中,烟尘通过管道最后排出炕外,避免茶果直接被烟尘熏烤,不会增加苯并芘成分,没有破坏茶果的固有成分。
5、将烘干后的茶果仁粉碎,然后用蒸汽设备蒸熟。调质蒸料,就是破坏油料含油细胞结构,便于压榨取油。蒸料时水分渗透破坏含油细胞的内部结构,使油分子易于流出。是压榨前一道关键性的工序。蒸时由于水分和热量的作用,料坯发生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主要是油分子间引力减少,油的表面张力随之降低,油的私度大幅下降,蛋白质凝固,淀粉糊化,导致细胞膜破裂,细胞内溶物互相溶合、紧结。料坯的可塑性增加,非亲水性的油分被分离出来。汽蒸温度在105℃,后进行人工压榨。若冷榨,风冷却至60℃送入双螺旋榨油工序。
6、最后将蒸好的原料冷却至60℃以下,再送至立式或卧式液压机压榨出油,出油清澈透明、香味浓郁纯正,保留了茶籽油的原汁原味。
其冷榨出油工序分三个阶段进行压榨:一是轻压,压力要根据油的流量慢慢上升,使油向外扩散,出油要稳、要匀、防止压力不能过急,也不能过猛,避免油中带出大量的料粉(泻料),影响出油。二是采用勤压、轻压的方法。当压力表升到10MPa,榨机的饼块有60%的油榨出,然后采取勤压、轻压,使压力慢慢上升到25MPa时,要保持稳定一段时间。最后采用高压的方法。以同样方法采取轻压、勤压,使压力逐步升到35MPa左右,这一段时间压力不能过快,谨防榨机的承饼板破裂及高压油管的破裂漏油。将时间稳定在2小时左右,使余油流出,榨油工序基本结束。榨油后的油茶籽饼经人工卸饼后送到饼库,或再次进行粉碎,后经螺旋榨油工序进行二次压榨取油或浸出取油,取油后再输送到饼库。
实施例3:
1、首先通过振动筛清理掉油茶籽原料中的灰尘、泥土、沙石等无机杂质及植物茎叶、皮壳、塑料、纤维等有机杂质,以从源头确保毛油质量,提高油品品质。
2、然后再通过永久磁铁设备清除油料中的磁性金属杂质。磁选是专门用以清除油料中磁性金属杂质的清选方法。虽然这些杂质在油料中的含量不高,但它们的危害甚大,容易造成机器设备,特别是一些高速运转设备的损坏,因此必须清除。
2、再将清选好的油茶籽送入磨盘式脱壳机进行剥壳。茶壳的重量占茶仁的1/3,若带壳榨油,它不仅要吸去一部分油,降低油料出品率,而且外壳还含有坚硬的木质细胞、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同时还含有少量游离脂肪酸、蜡、类似蜡质的粗脂肪。所以必须进行剥壳榨油,提高茶籽的出油率和油的质量。
3、将经过剥壳处理的原料进行壳仁分离,并且分离后的茶籽仁原料中含壳量控制在20%以内,具体分离方法如下:首先通过振动筛进行初次仁壳分离,将剥壳处理后的原料中的碎壳、小皮壳分离;然后再将经初次分离后含有大量的油茶壳的油茶仁进入比重分选机,利用油茶仁和油茶壳的比重不同,进行第二次壳仁分离;分离后的仁经提升机提升至分料绞龙输送至榨油工序,分离后的壳经集料绞龙输送至壳库。剥壳后要壳仁分离,在壳仁分离时,要控制壳仁比例,去掉茶籽壳的80%左右,仁中要保留茶籽壳在20%以内。其原因是在轧坯或碾粉时增加相互摩擦,蒸时起透气传热,压榨时起毛细孔作用,在轧坯或碾压中避免成糊状,起到松散的作用,不易阻塞油路。不论用液压榨机或是螺旋榨机都能起到防止泻料的作用,在蒸的过程中互相传热,使料容易蒸熟、蒸透。
4、用直径200mm钢管焊接管道铺设在炕床下,微量明火及烟尘均从管道中盘旋通过,管道壁上置放竹制床垫,茶果仁堆放在床垫上300mm高度,恒温50℃,经过50小时左右缓慢烘干油茶果,每30分钟用人工翻炒,至水分含量5%以下。微量明火从管道中盘旋通过,在茶果的烘干过程中,烟尘通过管道最后排出炕外,避免茶果直接被烟尘熏烤,不会增加苯并芘成分,没有破坏茶果的固有成分。
5、将烘干后的茶果仁粉碎,然后用蒸汽设备蒸熟。调质蒸料,就是破坏油料含油细胞结构,便于压榨取油。蒸时水分渗透破坏含油细胞的内部结构,使油分子易于流出。是压榨前一道关键性的工序。蒸料时由于水分和热量的作用,料坯发生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主要是油分子间引力减少,油的表面张力随之降低,油的私度大幅下降,蛋白质凝固,淀粉糊化,导致细胞膜破裂,细胞内溶物互相溶合、紧结。料坯的可塑性增加,非亲水性的油分被分离出来。蒸温度在110℃。后进行人工压榨。若冷榨,风冷却至60℃送入双螺旋榨油工序。
6、最后将蒸好的原料冷却至60℃以下,再送至立式或卧式液压机压榨出油,出油清澈透明、香味浓郁纯正,保留了茶籽油的原汁原味。
其冷榨出油工序分三个阶段进行压榨:一是轻压,压力要根据油的流量慢慢上升,使油向外扩散,出油要稳、要匀、防止压力不能过急,也不能过猛,避免油中带出大量的料粉(泻料),影响出油。二是采用勤压、轻压的方法。当压力表升到10MPa,榨机的饼块有60%的油榨出,然后采取勤压、轻压,使压力慢慢上升到25MPa时,要保持稳定一段时间。最后采用高压的方法。以同样方法采取轻压、勤压,使压力逐步升到35MPa左右,这一段时间压力不能过快,谨防榨机的承饼板破裂及高压油管的破裂漏油。将时间稳定在2小时左右,使余油流出,榨油工序基本结束。榨油后的油茶籽饼经人工卸饼后送到饼库,或再次进行粉碎,后经螺旋榨油工序进行二次压榨取油或浸出取油,取油后再输送到饼库。
本发明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的描述,并非对本发明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思想的前提下,本领域中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发明请求保护的技术内容,已经全部记载在权利要求书中。

Claims (5)

1.一种茶籽油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原料清选:首先通过清理设备清理掉油茶籽原料中的灰尘、泥土、沙石等无机杂质及植物茎叶、皮壳、塑料、纤维等有机杂质,然后再通过磁选设备清除油料中的磁性金属杂质;
2)剥壳处理:将清选好的油茶籽送入剥壳机进行剥壳;
3)仁壳分离:将经过剥壳处理的原料进行壳仁分离,并且分离后的茶籽仁原料中含壳量控制在20%以内,具体分离方法如下:
首先通过振动筛进行初次仁壳分离,将剥壳处理后的原料中的碎壳、小皮壳分离;然后再将经初次分离后含有大量的油茶壳的油茶仁进入比重分选机,利用油茶仁和油茶壳的比重不同,进行第二次壳仁分离;分离后的仁经提升机提升至分料绞龙输送至榨油工序,分离后的壳经集料绞龙输送至壳库;
4)烘果仁:用直径200mm钢管焊接管道铺设在炕床下,微量明火及烟尘均从管道中盘旋通过,管道壁上置放竹制床垫,茶果仁堆放在床垫上300mm高度,恒温50-60℃,经过48小时左右缓慢烘干油茶果,每30分钟用人工翻炒,至水分含量5%以下;
5)蒸料调质:将烘干后的茶果仁粉碎,然后用蒸汽设备蒸熟,蒸料温度控制在100-110℃;
6)冷榨出油:最后将蒸好的原料冷却至60℃以下,再送至立式或卧式液压机压榨出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籽油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榨出油工序中蒸好的原料冷却装机后,分三个阶段进行压榨:
1)轻压:压力根据油的流量慢慢上升,使油向外扩散,出油要稳、要匀、防止压力不能过急,也不能过猛,避免油中带出大量的料粉,影响出油;
2)勤压、轻压:当压力表升到10MPa,榨机的饼块有60%的油榨出,然后采取勤压、轻压,使压力慢慢上升到25MPa时,要保持稳定一段时间;
3)高压:采取轻压、勤压,使压力逐步升到35MPa左右,这一段时间压力不能过快,谨防榨机的承饼板破裂及高压油管的破裂漏油,将时间稳定在2小时左右,使余油流出,榨油工序基本结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籽油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清理设备为振动筛,或旋转筛,或比重去石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籽油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磁选设备为永久磁铁,或电磁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籽油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剥壳机为磨盘式脱壳机,或离心剥壳机。
CN201610603031.5A 2016-07-23 2016-07-23 一种茶籽油的生产工艺 Pending CN10765305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603031.5A CN107653054A (zh) 2016-07-23 2016-07-23 一种茶籽油的生产工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603031.5A CN107653054A (zh) 2016-07-23 2016-07-23 一种茶籽油的生产工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53054A true CN107653054A (zh) 2018-02-02

Family

ID=611266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603031.5A Pending CN107653054A (zh) 2016-07-23 2016-07-23 一种茶籽油的生产工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653054A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31287A (zh) * 2018-06-01 2018-09-14 麻城市鸿宇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压榨茶籽油的生产系统及生产方法
CN110527590A (zh) * 2019-09-30 2019-12-03 湖南新金浩茶油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茶油的压榨工艺
CN111205920A (zh) * 2020-02-23 2020-05-29 大同市神山任启食用油有限公司 一种亚麻籽油制备方法
CN111849617A (zh) * 2020-07-27 2020-10-30 安徽省华银茶油有限公司 一种浓香型茶油的加工方法
CN113604275A (zh) * 2021-08-03 2021-11-05 彭阳县壹珍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红花油加工工艺
CN115710530A (zh) * 2022-12-08 2023-02-24 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一种富营养油口服茶油的加工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尹先益: ""山茶籽油的生产实践"", 《中国油脂》 *
李淑芳: "《特种植物油脂加工实用新技术》", 31 March 2010, 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
王燧远: "《农业机械使用与维修》", 31 May 1993, 高等教育出版社 *
罗杨: "《贵州油茶》", 30 June 2014, 贵州科技出版社 *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31287A (zh) * 2018-06-01 2018-09-14 麻城市鸿宇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压榨茶籽油的生产系统及生产方法
CN108531287B (zh) * 2018-06-01 2024-02-27 麻城市鸿宇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压榨茶籽油的生产系统及生产方法
CN110527590A (zh) * 2019-09-30 2019-12-03 湖南新金浩茶油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茶油的压榨工艺
CN111205920A (zh) * 2020-02-23 2020-05-29 大同市神山任启食用油有限公司 一种亚麻籽油制备方法
CN111849617A (zh) * 2020-07-27 2020-10-30 安徽省华银茶油有限公司 一种浓香型茶油的加工方法
CN113604275A (zh) * 2021-08-03 2021-11-05 彭阳县壹珍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红花油加工工艺
CN115710530A (zh) * 2022-12-08 2023-02-24 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一种富营养油口服茶油的加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53054A (zh) 一种茶籽油的生产工艺
CN104109584B (zh) 茶叶籽或油茶籽的制油及精炼生产方法
CN101692854B (zh) 一种食用红花茶油的制备方法
CN102504938B (zh) 一种山茶油冷榨及物理精炼工艺
CN101439593B (zh) 山核桃油低温压榨、精炼生产工艺
CN104388182A (zh) 一种物理压榨茶籽油及其提取制备方法
CN103409225B (zh) 一种浓香营养油茶籽油的加工方法
CN103497824B (zh) 核桃油的制取工艺
CN108865408A (zh) 一种原香型茶籽油生产工艺
CN102140384B (zh) 一种压榨茶籽油的生产方法
CN101899358A (zh) 一种油茶籽干燥方法
CN104130854A (zh) 一种冷榨油方法
CN103351943A (zh) 一种烹调芝麻油制备工艺
CN110628503A (zh) 一种压榨法制备鲜花椒油的加工方法
CN104987948A (zh) 一种改进保鲜压榨方法
CN106047473A (zh) 一种鲜榨茶籽油的生产方法
CN103082027B (zh) 一种高级木本调和油及其生产工艺
CN107828504A (zh) 一种芝麻油的低温压榨工艺
CN105670772A (zh) 一种山茶油的制备方法
CN107653056A (zh) 一种山茶油的深加工方法
CN109825360A (zh) 一种压榨茶油的生产方法
CN107287026A (zh) 一种牡丹籽油脱酸提取方法
CN107868696A (zh) 一种芝麻油的低温压榨方法
CN103636821A (zh) 一种具有平肝清火调节内分泌功效的米糠油
CN103937593B (zh) 一种天然松籽食用油的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202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