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14169A - 钻头以及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钻头以及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614169A CN107614169A CN201680028774.2A CN201680028774A CN107614169A CN 107614169 A CN107614169 A CN 107614169A CN 201680028774 A CN201680028774 A CN 201680028774A CN 107614169 A CN107614169 A CN 10761416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dge
- cutting edge
- drill bit
- drill
- helical groo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4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4
- 238000005553 dril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44000145845 chattering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069 Ti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87 stabil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B—TURNING; BORING
- B23B51/00—Tools for drilling machines
- B23B51/009—Stepped dril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B—TURNING; BORING
- B23B35/00—Methods for boring or drilling, or for working essentially requiring the use of boring or drilling machines; Use of auxiliary equipment in connection with such method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B—TURNING; BORING
- B23B51/00—Tools for drilling machines
- B23B51/10—Bits for countersinking
- B23B51/108—Bits for countersinking having a centering dril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B—TURNING; BORING
- B23B2215/00—Details of workpieces
- B23B2215/04—Aircraft compon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B—TURNING; BORING
- B23B2251/00—Details of tools for drilling machines
- B23B2251/04—Angles, e.g. cutting ang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B—TURNING; BORING
- B23B2251/00—Details of tools for drilling machines
- B23B2251/14—Configuration of the cutting part, i.e. the main cutting edg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B—TURNING; BORING
- B23B2251/00—Details of tools for drilling machines
- B23B2251/20—Number of cutting edg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B—TURNING; BORING
- B23B2251/00—Details of tools for drilling machines
- B23B2251/40—Flutes, i.e. chip conveying grooves
- B23B2251/408—Spiral groov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08/00—Cutting by use of rotating axially moving tool
- Y10T408/89—Tool or Tool with support
- Y10T408/905—Having stepped cutting edges
- Y10T408/906—Axially spaced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08/00—Cutting by use of rotating axially moving tool
- Y10T408/89—Tool or Tool with support
- Y10T408/909—Having peripherally spaced cutting edges
- Y10T408/9095—Having peripherally spaced cutting edges with axially extending relief channel
- Y10T408/9097—Spiral chann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Drilling Tools (AREA)
Abstract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钻头具有旋转轴且呈长条状,具备位于第一端侧的钻孔部、位于第二端侧的刀柄部、以及位于所述钻孔部与所述刀柄部之间且所述第二端侧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端侧的直径的锥部。所述钻孔部具有第一螺旋槽、以及位于该第一螺旋槽的所述第一端侧的第一切削刃。所述锥部具有与第一螺旋槽相连的第二螺旋槽、位于该第二螺旋槽的所述第一端侧的第二切削刃、以及沿着该第二切削刃配置的倒角部。在所述锥部中,所述第二切削刃与所述钻孔部的连接部由曲面连接,并且所述倒角部朝向所述第一端侧而逐渐变小,在将从所述第一端主视观察时的所述第二切削刃的长度设为L,将与所述旋转轴平行的方向上的所述倒角部的外周端的宽度设为w时,w/L为0.0015~0.5。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施方式涉及钻头以及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金属铝重量轻因此作为航空器的材料等而使用,例如,在作为飞机的躯体而使用的情况下,需要形成用于紧固铆钉的贯通孔。对于这种贯通孔的加工,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钻头,该钻头在钻孔部的后方侧设置有第二切削刃,能够使锥面对贯通孔的入口进行切削加工。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03151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钻头具有旋转轴且呈长条状,且具备位于第一端侧的钻孔部、位于第二端侧的刀柄部、以及位于所述钻孔部与所述刀柄部之间且所述第二端侧的直径比所述第一端侧的直径大的锥部。所述钻孔部具有第一螺旋槽、以及位于该第一螺旋槽的所述第一端侧的第一切削刃。所述锥部具有与第一螺旋槽相连的第二螺旋槽、位于该第二螺旋槽的所述第一端侧的第二切削刃、以及沿着该第二切削刃配置的倒角部。在所述锥部中,所述第二切削刃与所述钻孔部的连接部由曲面连接,并且所述倒角部朝向所述第一端侧而逐渐变小,在将从所述第一端主视观察时的所述第二切削刃的长度设为L,将与所述旋转轴平行的方向上的所述倒角部的外周端的宽度设为w时,w/L为0.0015~0.5。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包括:使所述钻头旋转的工序;使旋转的所述钻头的所述第一切削刃与被切削件接触而进行钻孔的工序;使旋转的钻头的所述第二切削刃与所述被切削件接触,对进行了所述钻孔后的孔的开口部进行切削的工序;以及使所述被切削件与所述钻头相对分离,从形成于所述被切削件的孔中抽出所述钻头的工序。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钻头的侧视图。
图2是使图1所示的钻头旋转90°后的侧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钻头的第一端侧的放大图。
图4是图2所示的钻头的第一端侧的放大图。
图5是图4所示的钻头的F1部的放大图。
图6是图5所示的钻头的F2部的放大图。
图7是图5所示的钻头的E1-E1剖视图。
图8是图3所示的钻头的第一端的主视图。
图9是图3的X-X剖视图。
图10是图3的Y-Y剖视图。
图11是图3的Z-Z剖视图。
图12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钻头的侧视图。
图13是使图12所示的钻头旋转90°后的侧视图。
图14是图12所示的钻头的第一端侧的放大图。
图15是图12所示的钻头的第一端的主视图。
图16是用于按照工序顺序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图。
图17是将倒角部的宽度w随着朝向第一端侧而逐渐增大的钻头的主要部分放大了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的钻头>
使用图1~图11对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钻头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钻头1具有旋转轴O,能够以旋转轴O为中心向箭头R方向旋转,且配置有位于第一端(P)侧的钻孔部5、位于第二端(Q)侧的刀柄部2、以及钻孔部5与刀柄部2之间的锥部6。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用附图标记P表示的一方定义为第一端,将用附图标记Q表示的一方定义为第二端,在以下的记载中将第一端侧仅记载为P侧,将第二端侧记载为Q侧。锥部6的Q侧的直径比P侧的直径大。刀柄部2被未图示的加工机把持。
作为把持刀柄部2的加工机,例如可以列举手摇钻、加工中心等。钻孔部5与锥部6是参与切削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义为切削部3。切削部3是与被切削件接触的部位,如图1~4所示,钻孔部5位于P侧。本实施方式的钻头1是大致圆柱状的长条体。
钻孔部5是在通过钻头1对被切削件进行钻孔加工时进入被切削件的内部的部位,具有第一螺旋槽9、以及位于第一螺旋槽9的P侧的第一切削刃11。以下,将第一切削刃11记载为前端切削刃11。
刀柄部2在与锥部6相连的P侧具有第二螺旋槽10升起的升起部7。
锥部6位于钻孔部5与刀柄部2之间。锥部6具有从P侧朝向Q侧、换言之从钻孔部5朝向刀柄部2扩径的第二切削刃12。以下,将第二切削刃12记载为锥切削刃12。锥切削刃12是在由钻孔部5形成的加工孔的开口部处扩大孔径并将其形成为锥形状、除去在钻孔加工时产生的毛刺的部位。锥部6具有与第一螺旋槽9相连的第二螺旋槽10、位于第二螺旋槽10的P侧的锥切削刃12、以及沿着锥切削刃12配置的倒角部25。另外,如图3、图5所示,锥6具有与锥切削刃12的外周端连续且向Q侧延伸的第二前缘部28、以及与锥切削刃12的同第二螺旋槽10相反的一侧相接的锥后刀面24。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沿着锥切削刃12在第二螺旋槽10配置有倒角部25。锥切削刃12与倒角部25邻接,倒角部25与第二螺旋槽10邻接。而且,在将图6所示的倒角部25的外周端的与旋转轴O平行的方向的宽度设为w(以下,有时简称作宽度w),将图8所示的第一端P的主视观察时的锥切削刃12的长度设为L时,w/L为0.0015~0.5。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锥切削刃12与钻孔部5的连接部23由曲面连接,并且,如图6所示,倒角部25的宽度w随着朝向P侧而逐渐变小。锥切削刃12随着朝向P侧而位于旋转轴O侧,因此也可以说倒角部25的宽度w随着从外周端朝向旋转轴O侧而逐渐变小。通过满足这种结构,能够提高锥切削刃12的耐缺损性,并且能够将由锥切削刃12产生的切屑顺畅地向第二螺旋槽10内引导并向系统外排出,因此具有稳定的切屑排出性。
在此,若w/L小于0.0015,则锥切削刃12的外周端容易缺损。另一方面,若w/L大于0.5,则由锥切削刃12产生的切屑与倒角部25接触,切屑的行进方向弯曲,切屑未被引导至第二螺旋槽10内,无法控制切屑的行进方向。其结果是,有时与切削加工物的加工面接触而在加工面形成损伤。另外,如图17所示,在倒角部25的宽度w相同、或者随着朝向P侧而逐渐增大的情况下,在倒角部25的P侧形成较大的角部120。角部120有时会妨碍切屑的流动,有时切屑从第二螺旋槽10飞出、切屑的成分熔敷于角部120,以角部120为起点而使锥切削刃12缺损。
锥切削刃12的P侧在锥切削刃12中首先与被切削件接触,因此锥切削刃12的P侧的部分,换言之,第二螺旋槽10的旋转轴O侧的部分是对产生的切屑的行进方向具有较大影响的位置。另一方面,位于倒角部25的外周端侧的锥切削刃12的外周端侧是最受到冲击的位置。本实施方式的钻头1的倒角部25朝向P侧而逐渐减小,w/L为0.0015~0.5,从而能够提高锥切削刃12的耐缺损性,并且能够将由锥切削刃12产生的切屑顺畅地向第二螺旋槽10内引导并向系统外排出,因此具有稳定的切屑排出性。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钻孔部5的最大直径D设定为4.0~6.5mm。
如图5、6所示,在倒角部25的旋转轴O侧的末端存在于该倒角部25与连接部23相接的位置的情况下,切屑的流动变得更加顺畅。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23是指在侧视观察时为曲线的区域。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倒角部25的轴向倾斜角θ为0°~30°时,能够容易地将由锥切削刃12产生的切屑向第二螺旋槽10内引导,并且提高锥切削刃12的耐缺损性。需要说明的是,倒角部25的轴向倾斜角θ是指,如图7所示,倒角部25的假想延长线相对于将锥切削刃12与平行于旋转轴O的直线连结的线所成的角θ。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倾斜角θ从旋转轴O侧朝向外周端侧保持恒定,但并不限定于此,倾斜角θ也可以在从旋转轴O侧到外周端侧的范围内变化。
另外,如图8所示,在锥切削刃12的径向前角σ为-5°~-25°时,由锥切削刃12生成的切屑小且弯曲,切屑小且断开,因此容易从第二螺旋槽10排出。需要说明的是,锥切削刃12的径向前角σ如图8所示是指径向上的前角。
如图7所示,当与锥切削刃12的倒角部25连续的第二螺旋槽10的轴向倾斜角α在旋转轴O侧比外周侧小时,即使在锥切削刃12中的接近连接部23的位置处切削阻力大,耐缺损性也不易降低。另外,在锥切削刃12中的接近外周端的位置处,能够提高切削性,提高锥切削刃12的耐磨损性。在本实施方式的钻头1中,虽然未图示,但与锥切削刃12的倒角部25连续的第二螺旋槽10的轴向倾斜角α从旋转轴O侧朝向外周端侧而逐渐增大。
如图7所示,在锥切削刃12的后角(有时称作锥后角)γ为5°~30°时,能够同时实现锥切削刃12的耐磨损性以及耐缺损性。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后角γ从旋转轴O侧朝向外周端侧保持恒定,但并不限定于此,后角γ也可以在从旋转轴O侧到外周端侧的范围内变化。
如图8、11所示,第二螺旋槽10位于锥切削刃12的旋转方向R侧。由锥切削刃12产生的切屑通过倒角部25被引导至第二螺旋槽10内,切屑沿着第二螺旋槽10的形状向Q侧排出。另一方面,如图9、10所示,第一螺旋槽9位于从钻孔部5的前端切削刃11的外周端向Q侧延伸的第一前缘部27的旋转方向R侧。
可以通过一次加工形成第一螺旋槽9与第二螺旋槽10双方,也可以在首先形成第一螺旋槽9或者第二螺旋槽10后通过另外的加工形成另一方的螺旋槽(第二螺旋槽10或者第一螺旋槽9)。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4所示,第二螺旋槽10的螺旋角β2大于第一螺旋槽9的螺旋角β1。由此,切屑更加容易被引导至第二螺旋槽10内。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的侧视观察时,将第一前缘部27与旋转轴O所成的角定义为第一螺旋角β1,将第二前缘部28与旋转轴O所成的角定义为第二螺旋角β2。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钻头1具有两个第一螺旋槽9以及第二螺旋槽10,前端切削刃11以及锥切削刃12也具有两个。如图8所示,第一螺旋槽9、第二螺旋槽10、前端切削刃11以及锥切削刃12配置为相互隔开规定的间隔且相对于旋转轴O旋转对称。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螺旋槽9、第二螺旋槽10、前端切削刃11以及锥切削刃12可以为一个,或者也可以为三个以上。通常,能够从一个~五个的范围内任意地选定。
如图8所示,钻孔部5具有位于第一螺旋槽9的P侧的前端切削刃11、以及相对于前端切削刃11位于与钻头1的旋转方向R相反的方向的位置的前端后刀面14。前端后刀面14相对于与旋转轴O垂直的面具有5°~20°的前端后角(未图示)。另外,在图8中,钻头1具有多个前端后刀面14彼此相互交叉的横刃部15,并且还具有为了降低芯厚而对横刃部15的一部分进行研磨而成的修磨部16。通过修磨部16,前端切削刃11容易切入被切削件。修磨部16可以省略。
另外,如图1~4、9、10所示,钻孔部5具有位于P侧的侧面的第一螺旋槽9、与前端切削刃11的外周端连续且向Q侧延伸的第一前缘部27、以及在与旋转方向R相反的方向上与第一前缘部27邻接的外周部8。并且,在钻孔部5中,第一螺旋槽9的与前端切削刃11相接的位置可以呈平面状。外周部8是钻孔部5的侧面中的第一螺旋槽9以外的部位。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螺旋槽9的开口端中的、钻头旋转方向的前缘具有棱边部13。即,棱边部13位于第一螺旋槽9的两个开口端中的与旋转方向R相反的方向侧的开口端。棱边部13在通过前端切削刃11对被切削件进行切削时与加工孔的内壁面滑动接触,发挥使钻头1的行进方向稳定的引导的功能。需要说明的是,外周部8中的棱边部13以外的部分为缝隙部17,缝隙部17的相当于径向的粗度的距旋转轴O的距离比棱边部13的相当于径向的粗度的距旋转轴O的距离短。由此,缝隙部17不与加工孔的内壁面接触,不会产生接触形成的摩擦热量,因此能够抑制对加工孔的内壁面造成损伤的情况。
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5所示的Y-Y剖视图即图7所示,在棱边部13的Q侧,棱边部13在第一螺旋槽9的开口侧被切割。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被切割的棱边部13称作小棱边部19,将钻孔部5中的具有小棱边部19的区域称作后方部21,将具有未被切割的棱边部13的区域称作前方部20。在后方部21,在小棱边部19与加工孔的内壁面接触时,小棱边部19能够减少向被切削件切入的情况,能够抑制钻头1产生的颤振。另外,通过小棱边部19,还能够确保后方部21的引导性,因此能够抑制在通过钻头1进行钻孔加工后,将从钻头1从被切削件抽出时,后方部21对加工孔的内壁面造成损伤。需要说明的是,图9、10的外圆C为前端切削刃11的外周端的旋转轨迹,即,由钻头1钻孔加工出的加工孔的内壁面。另外,在图9、10中,为了容易地对棱边部13和小棱边部19的配置等进行比较,旋转为使棱边部13与小棱边部19成为相同的朝向而示出。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中,小棱边部19处的第一螺旋槽9的螺旋角β12小于棱边部13处的第一螺旋槽9的螺旋角β11。由此,能够抑制后方部21的向被切削件的切入。另外,第二螺旋槽10的螺旋角β2小于第一螺旋槽9的后方部21的螺旋角β12。由此,锥切削刃12的倒角部25的宽度w从外周端朝向旋转轴O侧而逐渐变小。其结果是,能够确保切削刃的强度,因此能够抑制锥切削刃12的缺损。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剖视观察时,图10所示的小棱边部13的Q侧、即后方部21的小棱边部19的外周端的倾斜角ω2小于图9所示的棱边部13的P侧、即前方部20的棱边部13的外周端的倾斜角ω1。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倾斜角ω而言,在图9、10所示的与旋转轴O垂直的剖面中,表示棱边部13的外周端的第一螺旋槽9的开口面的朝向,由连结棱边部13的端部和旋转轴O的直线与棱边部13的外周端的第一螺旋槽9的开口面的切线所成的角度来表示。即,倾斜角ω1由第一螺旋槽9的朝向来表示,倾斜角ω2由切口部22的朝向来表示。由此,能够抑制后方部21的棱边部13的切入,从而抑制后方部21的颤振。
另外,根据图10,在剖视观察时,小棱边部19的切口部22的形状相对于第一螺旋槽9的开口部为凹曲面。由此,在后方部21,能够抑制切屑被小棱边部19拉至加工孔的内壁面侧,从而抑制切屑被夹在小棱边部19与加工孔的内壁面之间并咬入。需要说明的是,如图9所示,在前方部20的棱边部13中,棱边部13未被切割,发挥较高的引导性。
需要说明的是,小棱边部19的宽度h2小于棱边部13的宽度h1。由此,能够抑制后方部21的颤振的产生。如图9、10所示,棱边部13以及小棱边部19的宽度能够在与旋转轴O垂直的剖面中进行确认。
前方部20位于接近前端切削刃11的位置,因此不易与加工孔的内壁面接触。前方部20的旋转轴O方向上的长度l1与后方部21的旋转轴O方向上的长度l2之比(l2/l1)为0.2~0.8。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钻孔部5的与连接部23相接的Q侧具有宽度比棱边部13宽的引导部26。由此,能够提高通过锥切削刃12进行切削时的加工位置的精度。
<第二实施方式的钻头>
在图1~11的第一实施方式中,钻孔部5的外周部8遍及全长具有相同的直径,但本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图12~1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带有在钻孔部5的外周部8的中途朝向Q侧扩径的台阶的带台阶的钻头。
钻头31具有钻孔部33和锥部60。对于锥部60的结构而言,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具有第二切削刃61、第二螺旋槽62、第二前缘部63、锥后刀面65、以及倒角部67。需要说明的是,锥部6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钻孔部33具有位于P侧的小径部34、位于Q侧、换言之位于锥部60侧的大径部35、以及位于小径部34与大径部35之间的台阶部36。
小径部34具有第一切削刃40、第一螺旋槽39、以及第一外周部42。另外,小径部34在第一外周部42的钻头旋转方向R的前缘具有第一棱边部44。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外周部42中的、第一棱边部44以外的部分为第一缝隙部46。并且,如图15所示,小径部34与钻头1同样地具有第一后刀面43、横刃45、以及修磨部46。
由第一切削刃40形成的切屑通过第一螺旋槽39而向钻孔部33的后方排出。第一螺旋槽39与第一切削刃40对应地配置,多个第一螺旋槽39的数量与第一切削刃40的数量相同。在小径部34中,第一螺旋槽39与旋转轴O所成的角度即螺旋角β4(未图示)为10~45°。
台阶部36具有台阶部切削刃41、第一螺旋槽39、以及第二后刀面50。第二后刀面50具有相对于与旋转轴O垂直的面成5°~20°的前端后刀面(未图示)。
由台阶部切削刃41形成的切屑也通过第一螺旋槽39向钻孔部33的后方排出。即,由第一切削刃40形成的切屑、以及由台阶部切削刃41形成的切屑均通过第一螺旋槽39向钻孔部33的后方排出。
在图15所示的从第一端(P)观察的主视观察时,第一切削刃40的长度L1与台阶部切削刃41的长度L2之比(L2/L1)为0.1~1。由此,能够抑制圆周速度较快、容易受到负载的台阶部切削刃41的缺损,并且通过利用台阶部切削刃41进行切削,能够减少第一切削刃40的切削阻力。比(L2/L1)的特别优选范围为0.2~0.5。
大径部35具有第一螺旋槽39和第二外周部54。另外,大径部35具有台阶部36侧即P侧的第一大径部55、刀柄部2侧即Q侧的第二大径部56。而且,第一大径部55在第一螺旋槽39的开口端中的、第二外周部54的钻头旋转方向R的前缘具有第二棱边部57,第二大径部56在第一螺旋槽39的开口端中的、第二外周部54的钻头旋转方向R的前缘具有第三棱边部59。第二外周部54中的、第二棱边部57以及第三棱边部59以外的部分为第二缝隙部58。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棱边部57以及第三棱边部59距旋转轴O的距离相同。
第三棱边部59在第一螺旋槽39侧具有切口部(未图示),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小棱边部19。并且,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棱边部44的宽度(未图示)小于第二棱边部57的宽度(未图示)。由此,能够减小第一切削刃40的切削阻力,从而能够提高第一切削刃40的耐磨损性,并且能够提高由小径部34加工出的加工孔的直进性。
并且,在图14中,小径部34的前端角σ1为90°~130°,台阶部36的倾斜角彼此所成的角度、即台阶部切削刃41的前端角度σ2为120°~150°,并且σ2大于σ1。由此,小径部34的第一切削刃40的直进性高,并且,能够抑制台阶部切削刃41处的切屑的缠绕从而得到良好的切屑排出性。
<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
使用图16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在图16中,使用钻头1进行钻孔加工。
首先,如图16A所示,使用上述的钻头1,使其以旋转轴O为中心向箭头R方向旋转。
接下来,如图16B所示,使钻头1向箭头方向进给,使旋转的钻头1的前端切削刃与被切削件100接触,通过钻孔加工形成孔101。作为被切削件100,优选如铝或者铝合金那样具有容易挠曲的材质。作为被切削件100,也可以为铝材与钛合金等其他构件层叠而成的构件。这种被切削件100例如用于航空器等的构成构件。
然后,如图16C所示,在孔101的开口部,通过锥切削刃进行切削加工,以便扩大孔径而将孔形成为锥形状、或除去钻孔加工时产生的毛刺。
之后,如图16D所示,从贯通孔101中向箭头方向抽出钻头1,使被切削件100与钻头1相对分离。
利用上述工序对被切削件100进行钻孔加工,从而能够得到所希望的切削加工物110。在继续进行切削加工的情况下,保持使钻头1旋转的状态,重复使钻头1的前端切削刃以及锥切削刃与被切削件100的不同的位置接触的工序即可。
附图标记说明
1 钻头;
2 刀柄部;
3 切削部;
5 钻孔部;
6 锥部;
7 升起部;
8 外周部;
9 第一螺旋槽;
10 第二螺旋槽;
11 第一切削刃(前端切削刃);
12 第二切削刃(锥切削刃);
13 棱边部;
14 前端后刀面;
15 横刃部;
16 修磨部;
17 缝隙部;
19 小棱边部;
20 前方部;
21 后方部;
22 切口部;
23 连接部;
24 锥后刀面;
25 倒角部;
26 引导部;
27 第一前缘部;
28 第二前缘部;
P 第一端;
Q 第二端;
O 旋转轴;
L 第一端的主视观察时的锥切削刃的长度;
w 与旋转轴平行的方向上的倒角部的外周端的宽度;
α 第二螺旋槽的轴向倾斜角;
β1(β11、β12) 第一螺旋槽的螺旋角;
β2 第二螺旋槽的螺旋角;
θ 倒角部的轴向倾斜角;
γ 第二切削刃的后角;
ω1 前方部的棱边部的外周端的倾斜角;
ω2 后方部的棱边部的外周端的倾斜角;
σ 第二切削刃的径向前角。
Claims (21)
1.一种钻头,其具有旋转轴且呈长条状,其中,
所述钻头具备位于第一端侧的钻孔部、位于第二端侧的刀柄部、以及位于所述钻孔部与所述刀柄部之间且所述第二端侧的直径比所述第一端侧的直径大的锥部,
所述钻孔部具有第一螺旋槽、以及位于该第一螺旋槽的所述第一端侧的第一切削刃,
所述锥部具有与第一螺旋槽相连的第二螺旋槽、位于该第二螺旋槽的所述第一端侧的第二切削刃、以及沿着该第二切削刃配置的倒角部,
所述第二切削刃与所述钻孔部的连接部由曲面连接,并且所述倒角部朝向所述第一端侧而逐渐变小,在将从所述第一端主视观察时的所述第二切削刃的长度设为L,将与所述旋转轴平行的方向上的所述倒角部的外周端的宽度设为w时,w/L为0.0015~0.5。
2.一种钻头,其中,
所述倒角部的所述旋转轴侧的末端存在于所述倒角部与所述连接部相接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钻头,其中,
所述第二螺旋槽的螺旋角β2大于所述第一螺旋槽的螺旋角β1。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钻头,其中,
所述倒角部的轴向倾斜角θ为0°~30°。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钻头,其中,
在所述第二螺旋槽中,所述旋转轴侧的轴向倾斜角α小于所述外周侧的轴向倾斜角α。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钻头,其中,
所述第二切削刃的后角γ为5°~30°。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钻头,其中,
所述钻孔部具有从所述第一切削刃的外周端向第二端侧延伸的第一前缘部,并且在与该第一前缘部相接的外周部具有棱边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钻头,其中,
在所述锥部侧,所述棱边部的所述第一螺旋槽侧被切割。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钻头,其中,
在所述钻孔部的与所述连接部相接的所述第二端侧具有宽度比所述棱边部的宽度宽的引导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钻头,其中,
所述第二切削刃的径向前角为-5°~-25°。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钻头,其中,
所述钻孔部具有位于外周部的钻头旋转方向的前缘的棱边部,
在所述钻孔部的所述锥部侧具有所述棱边部的所述螺旋槽侧被切割而成的小棱边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钻头,其中,
在剖视观察时,所述小棱边部的切口形状相对于所述螺旋槽的开口部为凹曲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钻头,其中,
所述小棱边部的端部的倾斜角α2小于所述棱边部的端部的倾斜角α1。
14.根据权利要求1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钻头,其中,
所述钻孔部具有:
小径部,其位于所述第一端侧;
大径部,其位于所述第二端侧;
台阶部,其位于所述小径部与所述大径部之间;以及
台阶部切削刃,其位于所述螺旋槽的所述台阶部的侧端缘,
所述大径部具备:
第一大径部,其在所述小径部侧具备所述螺旋槽部侧未被切割的所述棱边部;以及
第二大径部,其在所述刀柄部侧具有所述棱边部的所述螺旋槽部侧被切割而成的所述小棱边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钻头,其中,
所述第二大径部的所述小棱边部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大径部的所述棱边部的宽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钻头,其中,
在所述小径部也具有位于所述外周部的钻头旋转方向的前缘的所述棱边部,并且所述小径部的所述棱边部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大径部的所述棱边部的宽度。
17.根据权利要求14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钻头,其中,
在侧视观察时,所述小径部的前端角θ1为90°~130°,所述台阶部的倾斜角彼此所成的角度θ2为130°~150°,并且所述θ2大于所述θ1。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钻头,其中,
所述第二切削刃的前角α3小于所述小棱边部的端部的倾斜角α2。
19.根据权利要求1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钻头,其中,
所述小棱边部处的所述螺旋槽的螺旋角大于所述棱边部处的所述螺旋槽的螺旋角。
20.一种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其包括:
使权利要求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钻头旋转的工序;
使旋转的所述钻头的所述第一切削刃与被切削件接触而进行钻孔的工序;
使旋转的所述钻头的所述第二切削刃与所述被切削件接触,而对进行了所述钻孔后的孔的开口部进行切削的工序;以及
使所述被切削件与所述钻头相对分离,而从形成于所述被切削件的孔中抽出所述钻头的工序。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还包括使旋转的所述第一切削刃与所述被切削件接触、并使所述台阶部切削刃与所述被切削件接触而进行钻孔的工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108749 | 2015-05-28 | ||
JP2015108749 | 2015-05-28 | ||
JP2015211975 | 2015-10-28 | ||
JP2015-211975 | 2015-10-28 | ||
PCT/JP2016/058927 WO2016189937A1 (ja) | 2015-05-28 | 2016-03-22 | ドリルおよび切削加工物の製造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614169A true CN107614169A (zh) | 2018-01-19 |
CN107614169B CN107614169B (zh) | 2019-07-05 |
Family
ID=573931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80028774.2A Active CN107614169B (zh) | 2015-05-28 | 2016-03-22 | 钻头以及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315257B2 (zh) |
JP (1) | JP6556229B2 (zh) |
CN (1) | CN107614169B (zh) |
DE (1) | DE112016002398B4 (zh) |
WO (1) | WO2016189937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643103A (zh) * | 2020-12-21 | 2021-04-13 | 重庆江增船舶重工有限公司 | 一种涡轮增压器的三棱锥面轮廓加工方法及配合加工方法 |
CN114144274A (zh) * | 2019-07-26 | 2022-03-04 | 京瓷株式会社 | 钻头以及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892503B2 (ja) * | 2017-06-02 | 2021-06-23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回転工具 |
CN110461515B (zh) * | 2018-01-22 | 2020-09-25 | Osg株式会社 | 阶梯钻以及阶梯钻的制造方法 |
CN111010869B (zh) * | 2018-08-07 | 2020-12-18 | 住友电工硬质合金株式会社 | 钻头 |
JP2020069558A (ja) * | 2018-10-30 | 2020-05-07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回転工具及び切削加工物の製造方法 |
CA3170351A1 (en) * | 2020-02-08 | 2021-08-12 | Jr Automation Technologies, Llc | An upper drill tool |
JP7510647B2 (ja) * | 2021-02-24 | 2024-07-04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回転工具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79005U (zh) * | 1990-11-19 | 1992-07-09 | ||
JP2007007831A (ja) * | 2005-07-04 | 2007-01-18 | Osg Corp | 段付ドリル |
CN101157150A (zh) * | 2007-11-09 | 2008-04-09 | 常熟万克精密工具有限公司 | 多刃硬质合金钻 |
JP2009184043A (ja) * | 2008-02-05 | 2009-08-20 | Tungaloy Corp | 段付きツイストドリ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CN202804285U (zh) * | 2012-10-26 | 2013-03-20 | 深圳市巴尔斯进出口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孔口倒角功能的钻铣刀 |
CN103042256A (zh) * | 2012-12-12 | 2013-04-17 | 锑玛(苏州)精密工具有限公司 | 一种小直径阶梯钻 |
CN202877599U (zh) * | 2012-09-24 | 2013-04-17 | 尖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钻针 |
JP2013111733A (ja) * | 2011-11-30 | 2013-06-10 | Fuji Heavy Ind Ltd | ドリルおよび切削加工物の製造方法 |
CN203541645U (zh) * | 2013-11-14 | 2014-04-16 | 武汉泰尔斯刀具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加工引导孔的台阶钻头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155004A (en) * | 1919-09-06 | 1920-12-06 | Thomas Robertson | An improved spirally fluted drill |
US1387994A (en) * | 1920-02-25 | 1921-08-16 | Rex W Lewis | Drill |
US1747117A (en) * | 1927-04-01 | 1930-02-11 | Dayton W Klein | Method of making multiple diameter cut tools |
US2389909A (en) * | 1944-01-17 | 1945-11-27 | Hofbauer Frank | Rotary cutting tool |
US2897695A (en) * | 1959-02-24 | 1959-08-04 | James C Winslow | Drill countersink bit |
US2966081A (en) * | 1959-03-18 | 1960-12-27 | United Greenfield Corp | Drill |
US4936721A (en) * | 1989-07-03 | 1990-06-26 | Meyer Jerry H | Drill reamer bit |
SU1804960A1 (ru) * | 1990-05-23 | 1993-03-30 | Samarskij Nii T I Organizatsii | Cbepлo-зehkobka |
JPH0441113A (ja) * | 1990-06-08 | 1992-02-12 | Hitachi Ltd | 多層プリント配線板用ドリルの形状 |
JPH0631517A (ja) | 1992-07-16 | 1994-02-08 | Kobe Steel Ltd | ステップドリル |
DE19730377C2 (de) * | 1997-07-16 | 2002-10-10 | Airbus Gmbh | Reibahle zur Herstellung von zylindrischen Paßbohrungen in Werkstücken aus Aluminium-Legierungen |
JP3269812B2 (ja) * | 1999-10-01 | 2002-04-02 | 秋雄 武和 | 段付き回転切削工具 |
JP2003334709A (ja) * | 2002-05-13 | 2003-11-25 | Nippon Choko Kk | 段付ドリル |
JP2004291189A (ja) * | 2003-03-27 | 2004-10-21 | Kyocera Corp | 切削加工装置及び切削加工方法 |
GB2405820A (en) * | 2003-09-10 | 2005-03-16 | Bradford Tool Group | Stepped drill bit with spiral fluting |
US7575401B1 (en) * | 2004-11-18 | 2009-08-18 | Precorp, Inc. | PCD drill for composite materials |
ITRM20050238A1 (it) * | 2005-05-13 | 2006-11-14 | Natalino Capone | Tecnologia di foratura innovativa |
JP2006346832A (ja) * | 2005-06-20 | 2006-12-28 | Yamaha Motor Co Ltd | ドリル、およびそのドリルを用いたワークへの穴加工方法 |
DE202007006507U1 (de) * | 2007-05-07 | 2007-08-23 | Golz, Siegfried | Steinbohrer |
SE533679C2 (sv) * | 2009-04-07 | 2010-11-30 | Sandvik Intellectual Property | Solid stegborr |
US8602698B2 (en) * | 2010-08-25 | 2013-12-10 | Kennametal Inc. | Combination end milling/drilling/reaming cutting tool |
JP5933935B2 (ja) * | 2011-06-17 | 2016-06-15 | マコトロイ工業株式会社 | ドリル |
DE102012012479A1 (de) * | 2012-03-26 | 2013-09-26 | MAPAL Fabrik für Präzisionswerkzeuge Dr. Kress KG | Bohrer |
-
2016
- 2016-03-22 WO PCT/JP2016/058927 patent/WO201618993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6-03-22 CN CN201680028774.2A patent/CN107614169B/zh active Active
- 2016-03-22 JP JP2017520268A patent/JP6556229B2/ja active Active
- 2016-03-22 US US15/576,884 patent/US10315257B2/en active Active
- 2016-03-22 DE DE112016002398.7T patent/DE112016002398B4/de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79005U (zh) * | 1990-11-19 | 1992-07-09 | ||
JP2007007831A (ja) * | 2005-07-04 | 2007-01-18 | Osg Corp | 段付ドリル |
CN101157150A (zh) * | 2007-11-09 | 2008-04-09 | 常熟万克精密工具有限公司 | 多刃硬质合金钻 |
JP2009184043A (ja) * | 2008-02-05 | 2009-08-20 | Tungaloy Corp | 段付きツイストドリ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13111733A (ja) * | 2011-11-30 | 2013-06-10 | Fuji Heavy Ind Ltd | ドリルおよび切削加工物の製造方法 |
CN202877599U (zh) * | 2012-09-24 | 2013-04-17 | 尖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钻针 |
CN202804285U (zh) * | 2012-10-26 | 2013-03-20 | 深圳市巴尔斯进出口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孔口倒角功能的钻铣刀 |
CN103042256A (zh) * | 2012-12-12 | 2013-04-17 | 锑玛(苏州)精密工具有限公司 | 一种小直径阶梯钻 |
CN203541645U (zh) * | 2013-11-14 | 2014-04-16 | 武汉泰尔斯刀具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加工引导孔的台阶钻头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144274A (zh) * | 2019-07-26 | 2022-03-04 | 京瓷株式会社 | 钻头以及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 |
CN112643103A (zh) * | 2020-12-21 | 2021-04-13 | 重庆江增船舶重工有限公司 | 一种涡轮增压器的三棱锥面轮廓加工方法及配合加工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DE112016002398T5 (de) | 2018-03-01 |
DE112016002398B4 (de) | 2023-12-21 |
CN107614169B (zh) | 2019-07-05 |
US10315257B2 (en) | 2019-06-11 |
US20180147641A1 (en) | 2018-05-31 |
WO2016189937A1 (ja) | 2016-12-01 |
JPWO2016189937A1 (ja) | 2018-03-01 |
JP6556229B2 (ja) | 2019-08-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614169B (zh) | 钻头以及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 | |
EP3031557B1 (en) | Cutting tool and cutting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 |
RU2487783C1 (ru) | Сверло | |
JP5823840B2 (ja) | ドリルおよび切削加工物の製造方法 | |
KR102434577B1 (ko) | 절삭 공구 | |
CN109862981B (zh) | 切削工具以及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 | |
JP5194637B2 (ja) | エンドミル | |
CN105307807B (zh) | 钻头 | |
JP5891572B2 (ja) | ドリル | |
WO2016158463A1 (ja) | ドリル | |
US10926344B2 (en) | Taper reamer | |
JP5940208B1 (ja) | ドリル | |
US10220451B2 (en) | End mil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machined product | |
JP6428406B2 (ja) | ドリル | |
JP2011073129A (ja) | 穴あけ用ドリル | |
CN108472748A (zh) | 立铣刀以及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 | |
JP6918013B2 (ja) | 切削工具および切削加工方法 | |
JP2007050477A (ja) | 超高圧焼結体チップ付きドリル | |
US20220001464A1 (en) | Method of producing drill | |
US11623286B2 (en) | Tapered end mill | |
JP2016147328A (ja) | ドリル | |
KR20210135994A (ko) | 날끝 교환식 드릴, 절삭 인서트 및 드릴 본체 | |
JP6342662B2 (ja) | ドリル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切削加工物の製造方法 | |
JP5259751B2 (ja) | リーマ | |
JP5471538B2 (ja) | 刃先交換式溝入れ工具及び端面溝入れ加工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