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7461137A - 一种窗帘以及应用其的教室和公共场所 - Google Patents

一种窗帘以及应用其的教室和公共场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61137A
CN107461137A CN201710839492.7A CN201710839492A CN107461137A CN 107461137 A CN107461137 A CN 107461137A CN 201710839492 A CN201710839492 A CN 201710839492A CN 107461137 A CN107461137 A CN 1074611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rtain
curtain layer
layer
peace
pipe crim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83949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461137B (zh
Inventor
张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710839492.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461137B/zh
Publication of CN1074611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611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4611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611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9/00Screening or protective devices for wall or similar openings, with or without operating or securing mechanisms; Closures of similar construction
    • E06B9/24Screens or other constructions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light, especially against sunshine; Similar screens for privacy or appearance; Slat blinds
    • E06B9/40Roller blind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9/00Screening or protective devices for wall or similar openings, with or without operating or securing mechanisms; Closures of similar construction
    • E06B9/24Screens or other constructions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light, especially against sunshine; Similar screens for privacy or appearance; Slat blinds
    • E06B9/40Roller blinds
    • E06B9/42Parts or details of roller blinds, e.g. suspension devices, blind box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9/00Screening or protective devices for wall or similar openings, with or without operating or securing mechanisms; Closures of similar construction
    • E06B9/24Screens or other constructions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light, especially against sunshine; Similar screens for privacy or appearance; Slat blinds
    • E06B9/40Roller blinds
    • E06B2009/405Two roll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Curtains And Furnishings For Windows Or Do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日常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窗帘以及应用其的教室和公共场所。该窗帘包括:上窗帘层、上安转组件、下窗帘层和下安转组件;所述上窗帘层与上安转组件连接,能够自上而下进行展开与卷收;所述下窗帘层与下安转组件连接,能够自下而上进行展开与卷收;所述上窗帘层与所述下窗帘层之间交错设置,且所述下窗帘层具有颜色呈梯度加深的渐变色调光区域。本发明具有让教室光照更加均匀的效果,使得临窗课桌强烈阳光照射能够有效控制,并且渐变色窗帘有效兼顾了靠墙课桌的照度,临窗到靠墙课桌光照反差强的问题得到了改善,增加了自然光照射的同时减少了教室照明用灯。本发明投入成本较低,安装实施简单,效果明显。

Description

一种窗帘以及应用其的教室和公共场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日常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窗帘以及应用其的教室和公共场所,特别涉及一种让教室自然光照射更加均匀的窗帘。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有多种遮挡阳光的窗帘,但都不能满足既均匀透光又可渐变调节光照的要求。当教室阳光照射不均匀时,往往用拉上窗帘遮挡强光照射的办法解决,但由于窗帘是纵向遮光,所以总会有部分同学受到条形光的危害;全部关闭窗帘后教室需要开灯补充照明,这样既不环保又不健康,还享受不到全光谱照明对眼睛健康发育的保障。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窗帘以及应用其的教室和公共场所,以解决现有窗帘不能满足既均匀透光又可渐变调节光照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窗帘,其包括:上窗帘层、上安转组件、下窗帘层和下安转组件;所述上窗帘层与上安转组件连接,能够自上而下进行展开与卷收;所述下窗帘层与下安转组件连接,能够自下而上进行展开与卷收;所述上窗帘层与所述下窗帘层之间交错设置,且所述下窗帘层具有颜色呈梯度加深的渐变色调光区域。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渐变色调光区域的颜色相对于所述下窗帘层呈自上而下梯度加深。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渐变色调光区域为设置于所述下窗帘层上的涂层结构。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渐变色调光区域位于所述下窗帘层的一侧或者双侧。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下窗帘层为涤纶布或者油画布。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上安转组件包括:制头、上卷管、上尾插、下梁、第一安装架和第二安装架;所述制头具有拉珠,所述制头连接于所述上卷管的第一端,所述上窗帘层的固定端与所述上卷管连接,所述上窗帘层的自由端与所述下梁连接,所述上尾插连接于所述上卷管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安装架与所述制头连接,用于安装在窗框上梁,所述第二安装架与所述上尾插连接,用于安装在窗框上梁。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下安转组件包括:下卷管、头码、底轨、弹簧套件、下尾插、尾码、上梁、第一定滑轮和第二定滑轮;所述弹簧套件设置于所述下卷管的内部,用于向所述下卷管施加弹簧回转扭力;所述下卷管的第一端通过头码与所述底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下卷管的第二端插入有所述下尾插,所述下尾插通过尾码与所述底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下窗帘层的固定端与所述下卷管连接,所述下窗帘层的自由端与所述上梁连接,所述第一定滑轮上穿设有第一拉绳,所述第一拉绳与所述上梁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定滑轮上穿设有第二拉绳,所述第二拉绳与所述上梁的第二端连接。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上梁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封口件,所述上梁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封口件;所述底轨的底部连接有安装码。
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教室,其包括所述的窗帘。该窗帘包括:上窗帘层、上安转组件、下窗帘层和下安转组件;所述上窗帘层与上安转组件连接,能够自上而下进行展开与卷收;所述下窗帘层与下安转组件连接,能够自下而上进行展开与卷收;所述上窗帘层与所述下窗帘层之间交错设置,且所述下窗帘层具有颜色呈梯度加深的渐变色调光区域。
第三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公共场所,其包括所述的窗帘。该窗帘包括:上窗帘层、上安转组件、下窗帘层和下安转组件;所述上窗帘层与上安转组件连接,能够自上而下进行展开与卷收;所述下窗帘层与下安转组件连接,能够自下而上进行展开与卷收;所述上窗帘层与所述下窗帘层之间交错设置,且所述下窗帘层具有颜色呈梯度加深的渐变色调光区域。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一种窗帘,具有让教室光照更加均匀的效果,使得临窗课桌强烈阳光照射能够有效遮挡,并且渐变色窗帘同时有效兼顾了靠墙课桌的照度,临窗靠墙课桌光照反差强的问题得到了改善,增加自然光照射的同时减少了教室照明用灯。本发明投入成本较低,安装实施简单,效果满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窗帘层与上安转组件的装配分体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下窗帘层与下安转组件的装配分体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窗帘第一种使用状态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窗帘第二种使用状态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窗帘第三种使用状态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窗帘第四种使用状态的示意图。
图标:1-上窗帘层;3-下窗帘层;6-直射阳光;7-课桌;21-上卷管;22-制头;23-第一安装架;24-拉珠;25-第二安装架;26-下梁;27-上尾插;41-下卷管;42-头码;43-底轨;44-弹簧套件;46-安装码;47-下尾插;48-尾码;49-第二定滑轮;50-第二拉绳;51-第一定滑轮;52-第一拉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窗帘,其包括:上窗帘层1、上安转组件、下窗帘层3和下安转组件;所述上窗帘层1与上安转组件连接,能够自上而下进行展开与卷收;所述下窗帘层3与下安转组件连接,能够自下而上进行展开与卷收;所述上窗帘层1与所述下窗帘层3之间交错设置(通过窗帘对开分层遮光),且所述下窗帘层3具有颜色呈梯度加深的渐变色调光区域。可见,为了让教室阳光照射更加均匀,本实施例采用“上下对开加渐变色”卷帘窗帘来遮挡多余的阳光。
其中,“上下对开”窗帘可以增强调光范围。
其中,上窗帘层1正装:从上到下遮挡阳光,可以使用“半透光”材料;在强光或较强光照射环境下关闭上窗帘层1,达到前级遮挡和泛光(折射、反射、透射)的效果;上窗帘层1遮挡率在20%-30%范围内,可隐约透景,会给教室窗户带来空间感,上课不会因关闭全遮光窗帘而感到压抑;上窗帘层1的泛光是光照均匀度最好的实施办法,把整个窗户变成照射均匀的面光源。
其中,下窗帘层3倒装:自下向上分级遮挡阳光(颜色上浅下深);使用半透光白色窗布,根据测量数据喷涂或印刷“渐变色”(黑色和绿色);在强光或较强光照射环境中下窗帘关闭,达到后级遮挡和泛光的效果;下窗帘层3遮挡率连续在0~90%的范围内过渡;下窗帘层3可以弥补上窗帘遮光不够,下窗帘层3的渐变色是对照射临窗课桌最好的应对办法。
对于下窗帘层3的渐变色调光区域的设计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设置。例如: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渐变色调光区域的颜色相对于所述下窗帘层3呈自上而下梯度加深。
而且,优选的,所述渐变色调光区域为设置于所述窗帘层3上的涂层结构。这种涂层结构可以采用喷涂或者印刷等方式加工制成。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上窗帘层1使用的材料:上窗帘层1既要透景,又要减光,所以应采用半透光材料。较厚的半透光材料透光不透景,用较薄的质地必须均匀,能保证泛光分布效果。
对应的,下窗帘层3使用的材料:下窗帘层3既要增加上边透光量,又要减少下边透光量,所以采用渐变色材料。窗帘下边渐深色逐渐不透光,窗帘上边渐浅色逐渐透光。
具体的,经过不断试验,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下窗帘层3为涤纶布或者油画布。当然,这仅仅是一种优选的方式,并不排除其他材质应用的可能性。
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渐变色调光区域位于所述下窗帘层3的一侧或者双侧。
本实施例中,对于上安转组件而言,可以采用拉珠24卷帘的安装结构,例如:所述上安转组件包括:制头22、上卷管21、上尾插27、下梁26、第一安装架23和第二安装架25;所述制头22具有拉珠24,所述制头22连接于所述上卷管21的第一端(通过拉动拉珠24,制头22带动上卷管21进行转动),所述上窗帘层1的固定端与所述上卷管21连接,所述上窗帘层1的自由端与所述下梁26连接,所述上尾插27连接于所述上卷管21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安装架23与所述制头22连接,用于安装在窗框上梁,所述第二安装架25与所述上尾插27连接,用于安装在窗框上梁。该结构简单,方便取材。
本实施例中,对于下安转组件而言,其目的是使下窗帘倒装。
例如:所述下安转组件包括:下卷管41、头码42、底轨43、弹簧套件44、下尾插47、尾码48、上梁、第一定滑轮51和第二定滑轮49;所述弹簧套件44设置于所述下卷管41的内部,用于向所述下卷管41施加弹簧回转扭力(使得下卷管41具有旋转运动的趋势,使得下窗帘层3能够自动收回),当然,这种方式有很多种实施的方式,例如:也可以用微型电机带动所述下卷管41进行按照预定的设计进行旋转;所述下卷管41的第一端通过头码42与所述底轨43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下卷管41的第二端插入有所述下尾插47,所述下尾插47通过尾码48与所述底轨43的第二端连接,所述下窗帘层3的固定端与所述下卷管41连接,所述下窗帘层3的自由端与所述上梁连接,所述第一定滑轮51上穿设有第一拉绳52,所述第一拉绳52与所述上梁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定滑轮49上穿设有第二拉绳50,所述第二拉绳50与所述上梁的第二端连接(通过第一拉绳52、第二拉绳50实现拉开下窗帘层3,当然,还需要有拉绳的固定位,此处不再一一举例)。此外,所述上梁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封口件,所述上梁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封口件;所述底轨43的底部连接有安装码46,以便能够实现底轨43的安装固定。本实施例的下安转组件结构设计巧妙,借鉴了半自动晾衣杆的设计原理,用定滑轮拉开窗帘。
综上,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窗帘,具有如下优点:
(1)、教室内光照度做到了可控、可调,上窗帘层1遮挡可调范围在0~42%,下窗帘层3遮挡可调范围在0~85%,上下窗帘组合遮挡可调范围在0~93%。大于预期设计的0~60%。
(2)、教室内光反差(对比度)得到减弱:原自然光下临窗比靠墙课桌照度平均差7.4倍;现在加半透光上窗帘层1后临窗比靠墙课桌照度平均差4倍;加半渐变色下窗帘层3后临窗比靠墙(课桌)照度差3倍;加上下窗帘后临窗比靠墙照度差4倍。教室内临窗课桌与靠墙课桌平均照度差缩小一半,对比度减小一半。达到了教室内预期光反差(对比度)减弱(10%~50%)的目标。
(3)、教室内光分布均匀度得到了提高,加装新窗帘后近窗课桌照射值与靠墙课桌照射差值缩小,光曲线从很陡变为比较缓慢。
(4)、近窗课桌的直射阳光6被全部遮挡,光衰减差值0~93%,大于预期设计的60%。
(5)、解决了传统窗帘纵向遮光产生光条影响部分同学的问题,采用横向遮光不仅临窗课桌不晃眼,而且中间和靠墙课桌也能获得更多窗帘上边开放的光照。
(6)、对阳光直接照射课桌造成学生眼睛损伤、影响学生上课效果的问题得到解决。
(7)、在不影响教室光照度的前提下,解决了窗帘完全遮挡后需要开灯照明的能源浪费和得不到自然光的问题。
本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教室,其包括实施例一中的所述的窗帘。
具体的,包括:上窗帘层1、上安转组件、下窗帘层3和下安转组件;所述上窗帘层1与上安转组件连接,能够自上而下进行展开与卷收;所述下窗帘层3与下安转组件连接,能够自下而上进行展开与卷收;所述上窗帘层1与所述下窗帘层3之间交错设置(通过窗帘对开分层遮光),且所述下窗帘层3具有颜色呈梯度加深的渐变色调光区域。可见,为了让教室阳光照射更加均匀,本实施例采用“上下对开加渐变色”卷帘窗帘来遮挡多余的阳光。
其中,“上下对开”窗帘可以增强调光范围。
其中,上窗帘层1正装:从上到下遮挡阳光,可以使用“半透光”材料;在强光或较强光照射环境下关闭上窗帘层1,达到前级遮挡和泛光(折射、反射、透射)的效果;上窗帘层1遮挡率在20%-30%范围内,可隐约透景,会给教室窗户带来空间感,上课不会因关闭全遮光窗帘而感到压抑;上窗帘层1的泛光是光照均匀度最好的实施办法。
其中,下窗帘层3倒装:自下向上分级遮挡阳光(颜色上浅下深);使用半透光白色窗布,根据测量数据喷涂“渐变色”(黑色和绿色);在强光或较强光照射环境中下窗帘关闭,达到后级遮挡和泛光的效果;下窗帘层3遮挡率连续在0~90%的范围内过渡;下窗帘层3可以弥补上窗帘遮光不够,下窗帘层3的渐变色是对照射临窗课桌最好的应对办法。
当然,对于其他的结构已在上面实施例一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不再赘述。下面结合附图介绍一下该窗帘在教室中的应用情况。
(1)、结合图3所示,冬季阳光26.5度角直射教室。冬季和春秋的上下午,当阳光照射较强时,窗户上边用半透光窗帘漫反射(上窗帘层1拉下),经过到屋顶和墙壁的光达到均匀教室内光的分布。
(2)、结合图4所示,春秋阳光北纬50度正午照射教室。直射阳光6随着透射距离的延长和渐变色窗帘上边部份透光区的泛光,给教室中间和靠墙的课桌7提供照明;渐变色窗帘下边部份遮光区,给教室临窗课桌提供强光遮挡。
(3)、结合图5所示,夏季阳光73度角照射教室。夏季和春秋的中午,当阳光照射很强时,窗户下边用倒装渐变色不透光部分遮挡直射靠近窗户的阳光(用深色吸收遮挡阳光),非直射区开放上窗帘。
(4)、结合图6所示,春秋阳光北纬50度正午照射教室。窗户上下窗帘组合使用,能够做到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根据情况充分调节教室光照分布。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公共场所,其包括实施例一中的所述的窗帘。其中,公共场所包括但不局限于会议室、展厅、厂房等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窗帘,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窗帘层、上安转组件、下窗帘层和下安转组件;所述上窗帘层与上安转组件连接,能够自上而下进行展开与卷收;所述下窗帘层与下安转组件连接,能够自下而上进行展开与卷收;所述上窗帘层与所述下窗帘层之间交错设置,且所述下窗帘层具有颜色呈梯度加深的渐变色调光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帘,其特征在于,所述渐变色调光区域的颜色相对于所述下窗帘层呈自上而下梯度加深。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帘,其特征在于,所述渐变色调光区域为设置于所述下窗帘层上的涂层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帘,其特征在于,所述渐变色调光区域位于所述下窗帘层的一侧或者双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帘,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窗帘层为涤纶布或者油画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帘,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安转组件包括:制头、上卷管、上尾插、下梁、第一安装架和第二安装架;所述制头具有拉珠,所述制头连接于所述上卷管的第一端,所述上窗帘层的固定端与所述上卷管连接,所述上窗帘层的自由端与所述下梁连接,所述上尾插连接于所述上卷管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安装架与所述制头连接,用于安装在窗框上梁,所述第二安装架与所述上尾插连接,用于安装在窗框上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帘,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安转组件包括:下卷管、头码、底轨、弹簧套件、下尾插、尾码、上梁、第一定滑轮和第二定滑轮;所述弹簧套件设置于所述下卷管的内部,用于向所述下卷管施加弹簧回转扭力;所述下卷管的第一端通过头码与所述底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下卷管的第二端插入有所述下尾插,所述下尾插通过尾码与所述底轨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下窗帘层的固定端与所述下卷管连接,所述下窗帘层的自由端与所述上梁连接,所述第一定滑轮上穿设有第一拉绳,所述第一拉绳与所述上梁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定滑轮上穿设有第二拉绳,所述第二拉绳与所述上梁的第二端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窗帘,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梁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封口件,所述上梁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封口件;所述底轨的底部连接有安装码。
9.一种教室,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窗帘。
10.一种公共场所,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窗帘。
CN201710839492.7A 2017-09-18 2017-09-18 一种窗帘以及应用其的教室和公共场所 Active CN10746113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839492.7A CN107461137B (zh) 2017-09-18 2017-09-18 一种窗帘以及应用其的教室和公共场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839492.7A CN107461137B (zh) 2017-09-18 2017-09-18 一种窗帘以及应用其的教室和公共场所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61137A true CN107461137A (zh) 2017-12-12
CN107461137B CN107461137B (zh) 2023-06-06

Family

ID=605527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839492.7A Active CN107461137B (zh) 2017-09-18 2017-09-18 一种窗帘以及应用其的教室和公共场所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461137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93643A (zh) * 2005-06-15 2005-11-09 杨志利 三合一窗
CN2752415Y (zh) * 2004-09-10 2006-01-18 庆丰富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帘体可相互变化的卷帘
CN102953667A (zh) * 2011-08-29 2013-03-06 何润岚 节能型窗帘
CN203022596U (zh) * 2013-01-23 2013-06-26 原随军 一种节能窗帘
KR20170006117A (ko) * 2015-07-07 2017-01-17 김상정 2중 롤 타입 커튼
CN205977050U (zh) * 2016-07-26 2017-02-22 漳州市金安机电有限公司 一种双帘卷帘门的螺杆驱动装置
CN206016634U (zh) * 2016-08-18 2017-03-15 台簾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窗帘结构
CN207160944U (zh) * 2017-09-18 2018-03-30 张静 一种窗帘以及应用其的教室和公共场所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752415Y (zh) * 2004-09-10 2006-01-18 庆丰富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帘体可相互变化的卷帘
CN1693643A (zh) * 2005-06-15 2005-11-09 杨志利 三合一窗
CN102953667A (zh) * 2011-08-29 2013-03-06 何润岚 节能型窗帘
CN203022596U (zh) * 2013-01-23 2013-06-26 原随军 一种节能窗帘
KR20170006117A (ko) * 2015-07-07 2017-01-17 김상정 2중 롤 타입 커튼
CN205977050U (zh) * 2016-07-26 2017-02-22 漳州市金安机电有限公司 一种双帘卷帘门的螺杆驱动装置
CN206016634U (zh) * 2016-08-18 2017-03-15 台簾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窗帘结构
CN207160944U (zh) * 2017-09-18 2018-03-30 张静 一种窗帘以及应用其的教室和公共场所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61137B (zh) 2023-06-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50705B2 (en) Energy efficient shading systems for windows
CN203019761U (zh) 一种电控变色遮阳玻璃及带有该玻璃的中空玻璃
US20120011782A1 (en) Fenestration system with solar cells
US6094290A (en) Light-reactive thermal window
WO1996032560A1 (de) Fensterelement zur abschirmung und erhellung von innenräumen
JP2013525641A (ja) 多枚組合型昇降式スラット
CN102922823A (zh) 一种电控变色遮阳玻璃
CN207160944U (zh) 一种窗帘以及应用其的教室和公共场所
CN106401092A (zh) 一种智能遮阳棚
CN107461137A (zh) 一种窗帘以及应用其的教室和公共场所
Gugliermetti et al. A model study of light control systems operating with Electrochromic Windows
EP0800035A1 (de) Stationäre Einrichtung zur Abschattung des direkten Sonnenlichts bei Verglasungen
TWM419698U (en) Filter device for color-changing film
EP1774399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regulation and control of transparence and translucence of glazing or oilcloth
Abdel-Moneim et al. Using smart materials in smart windows for energy efficiency of buildings
CN115596131A (zh) 一种折叠幕墙
CN106939760B (zh) 一种外窗防眩光装置
CN209875002U (zh) 一种智能化调光百叶窗
CN210918688U (zh) 一种隐藏式排水结构的铝包木门窗
CN211081646U (zh) 一种自动调节卷帘角度的遮阳窗
CN207568468U (zh) 一种双面料智能化电动卷帘
CN207212237U (zh) 一种可调亮度天幕帘
CN105840084A (zh) 一种逆向反光遮阳窗帘
CN205787508U (zh) 智能调光玻璃
CN205677470U (zh) 转片节能调光玻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