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35294A - 一种轨道梁支座体系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轨道梁支座体系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435294A CN107435294A CN201710507220.7A CN201710507220A CN107435294A CN 107435294 A CN107435294 A CN 107435294A CN 201710507220 A CN201710507220 A CN 201710507220A CN 107435294 A CN107435294 A CN 10743529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ack beam
- support
- flexible cable
- track
- bear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6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6
- 238000010008 shea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8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0000015271 coagul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5345 coag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39000002689 soi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4873 ancho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1208 Crucible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D—CONSTRUCTION OF BRIDGES, ELEVATED ROADWAYS OR VIADUCTS; ASSEMBLY OF BRIDGES
- E01D19/00—Structural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bridges
- E01D19/04—Bearings; Hinge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D—CONSTRUCTION OF BRIDGES, ELEVATED ROADWAYS OR VIADUCTS; ASSEMBLY OF BRIDGES
- E01D19/00—Structural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bridges
- E01D19/04—Bearings; Hinges
- E01D19/042—Mechanical bearing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D—CONSTRUCTION OF BRIDGES, ELEVATED ROADWAYS OR VIADUCTS; ASSEMBLY OF BRIDGES
- E01D2101/00—Material constitution of bridges
- E01D2101/30—Met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ailway Tracks (AREA)
- Bridges Or Land Bridg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轨道梁支座体系,用柔性索承担轨道梁和盖梁或用柔性索承担轨道梁和混凝土基础之间的拉力,用支座传递轨道梁和盖梁或用支座传递轨道梁和混凝土基础之间的压力和剪力,柔性索和支座共同形成一个抵抗轨道梁发生倾覆的平衡受力体系。本发明有效解决了当前跨座式单轨交通领域支座锚筋用量大,锚筋与混凝土粘结强度破坏,以及短寿命支座决定了长寿命轨道梁的寿命的问题,提高了轨道梁支座的抗倾覆及抗震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跨座式单轨交通轨道梁支座技术,具体地说是一种用柔性索承担轨道梁和盖梁或轨道梁和混凝土基础之间的拉力,用支座传递轨道梁和盖梁或轨道梁和混凝土基础之间的压力和剪力的轨道梁支座体系。
背景技术
跨座式单轨交通轨道梁宽度较窄,在正常使用时,轨道梁呈倾斜受拉状态。因此,跨座式单轨交通轨道梁支座均采用拉压支座。该拉压支座在轨道梁制作时浇筑在混凝土轨道梁内,与轨道梁一起承担拉压力。其优点是结构简单,施工方便。目前,国内外均采用这种与轨道梁浇筑在一起的拉压支座。
实用新型专利《跨座式轨道交通PC轨道梁支座》(专利号:CN00203477.8)和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跨座式单轨交通轨道梁的支座》(专利号:CN102995556A)都提供了一种跨座式单轨交通拉压支座,该支座上摆在轨道梁制作时浇筑在混凝土轨道梁内,支座和轨道梁之间的拉力通过预埋锚筋和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来传递,当存在较大横向倾覆力F0时,如图3所示,以轨道梁为受力分析对象,τi为第i根锚筋和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滑移强度,Ai为第i根锚筋与混凝土的粘结面积,F0i为第i根锚筋与混凝土之间产生的粘结拉力,图3中标出的4根锚筋的拉力分别为F01、F02、F03、F04,Z0为轨道梁底面上位于左侧两根锚筋中间位置的点,X0为横向倾覆力F0相对于Z0点的作用力臂,Xg0为轨道梁及列车重力G0相对于Z0点的作用力臂,X01为粘结拉力F01相对于Z0点的作用力臂,X02为粘结拉力F02相对于Z0点的作用力臂,X03为粘结拉力F03相对于Z0点的作用力臂,X04为粘结拉力F04相对于Z0点的作用力臂,左侧支座顶板对轨道梁反力R01相对于Z0点的作用力臂为0,右侧支座顶板对轨道梁反力R02在横向倾覆力F0较大时在平衡瞬间其大小为0,则对Z0点存在如下抗扭平衡关系:
F0×X0+F01×X01≤G0×Xg0+F02×X02+F03×X03+F04×X04
F0×X0-G0×Xg0≤F02×X02+F03×X03+F04×X04-F01×X01
S0≤R0
作用S0=F0×X0-G0×Xg0,抗力R0=∑F0i×X0i
其中:在抗力R0中,以Z0点为力矩中心,F0i产生的力矩以顺时针方向为正,以逆时针方向为负。
由上看出,在抗力R0中,粘结强度τi取值约为3~5MPa,该数值较小,要产生足够大的拉力F0i需要Ai的面积较大,也就是说这种抗力支座需要较多的锚固钢筋。
F0i对Z0点的力臂X0i距离较短,对同样大小的F0i产生的抗力R0较小。
此外,锚筋和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强度在列车等剧烈晃动或者地震作用下易发生破坏且不可恢复,因而该种支座形式并不完全合理。另外,轨道梁设计使用寿命为100年,而铸钢拉压支座的设计使用寿命仅为30年,由于支座上摆预埋在轨道梁内,支座达到设计使用年限损坏更换时,需要把与之连接的整个轨道梁进行更换。这就造成了短寿命支座决定了长寿命轨道梁的寿命,这会大大缩短轨道梁的使用年限,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因此,本专利给出了一种轨道梁支座体系,依靠柔性索来承担轨道梁和支座之间的拉力,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一种轨道梁支座体系,用柔性索承担轨道梁和盖梁或用柔性索承担轨道梁和混凝土基础之间的拉力,用支座传递轨道梁和盖梁或用支座传递轨道梁和混凝土基础之间的压力和剪力,有效解决了当前跨座式单轨交通领域支座锚筋用量大,锚筋与混凝土粘结强度破坏,以及短寿命支座决定了长寿命轨道梁的寿命的问题,提高了轨道梁支座的抗倾覆及抗震性能。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轨道梁支座体系,其特征在于:用柔性索承担轨道梁和盖梁或用柔性索承担轨道梁和混凝土基础之间的拉力,用支座传递轨道梁和盖梁或用支座传递轨道梁和混凝土基础之间的压力和剪力,柔性索和支座共同形成一个抵抗轨道梁发生倾覆的平衡受力体系。
所述的一种轨道梁支座体系,其特征在于:轨道梁底面设置带有抗剪榫的预埋钢板,支座顶板设置有与轨道梁底面抗剪榫对应的开孔,轨道梁底面抗剪榫穿过支座顶板设置的开孔,盖梁或混凝土基础顶面设置带有抗剪榫的预埋钢板,支座底板设置有与盖梁混凝土基础顶面抗剪榫对应的开孔,盖梁或混凝土基础顶面的抗剪榫穿过支座底板设置的开孔,形成用支座传递轨道梁和盖梁或用支座传递轨道梁和混凝土基础之间的压力和剪力体系。
所述的一种轨道梁支座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索对称布置于支座两侧,柔性索穿过布置于轨道梁的梁预留孔道和布置于盖梁或混凝土基础的U形孔道,其两端锚固在轨道梁顶部槽口内。
所述的一种轨道梁支座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索也可对称布置于支座两侧,柔性索穿过布置于轨道梁的U形孔道和布置于盖梁的墩预留孔道,其两端锚固在盖梁底部槽口内。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一种轨道梁支座体系,用柔性索承担轨道梁和盖梁或用柔性索承担轨道梁和混凝土基础之间的拉力,用支座传递轨道梁和盖梁或用支座传递轨道梁和混凝土基础之间的压力和剪力,进而抵抗较大的轨道梁横向倾覆力。与锚筋相比,柔性索的抗拉性能大大提高,柔性索两端通过锚固件进行锚固,取代了原有的支座和轨道梁之间依靠预埋锚筋和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传递,克服了锚筋与混凝土粘结强度在车辆等剧烈晃动或者在地震作用下易发生破坏且不可恢复的问题,因而该种支座体系更加合理、可靠。
柔性索为穿过布置于轨道梁和盖梁,或轨道梁和混凝土基础的孔道后锚固安装在轨道梁顶部槽口或者盖梁底部槽口,支座安装固定在轨道梁下,不再是传统上的将支座顶板锚固钢筋预埋在混凝土轨道梁底部内。本专利柔性索更换方便,且支座达到设计使用年限损坏更换时,只需更换支座,不需要更换轨道梁。因此,轨道梁的使用寿命不受支座更换的影响,有效解决了支座寿命决定轨道梁寿命的问题。
采用柔性索锚固在轨道梁顶部槽口,当承受较大横向倾覆力F1时,如图4所示,以轨道梁为受力分析对象,σ1i为第i根柔性索极限拉应力,A1i为第i根柔性索截面积,柔性索左右两侧的拉力分别为F11、F12,Z1为轨道梁底面上位于支座左侧转动轴正上方的点,X1为横向倾覆力F1相对于Z1点的作用力臂,Xg1为轨道梁重力G1相对于Z1点的作用力臂,X11为柔性索拉力F11相对于Z1点的作用力臂,X12为柔性索拉力F12相对于Z1点的作用力臂,左侧支座顶板对轨道梁反力R11相对于Z1点的作用力臂为0,右侧支座顶板对轨道梁反力R12在横向倾覆力F1较大时在平衡的瞬间其大小为0,则对Z1点存在如下抗扭平衡关系:
F11×X11+F1×X1≤G1×Xg1+F12×X12
F1×X1-G1×Xg1≤F12×X12-F11×X11
忽略柔性索和预留孔道之间的摩擦力,F11和F12近似相等,则有:
F1×X1-G1×Xg1≤F12×(X12-X11)
S1≤R1
作用S1=F1×X1-G1×Xg1,抗力R1=F12×(X12-X11)
其中:F1i=σ1i×A1i(i=1~2)
由上看出,在抗力R1中,柔性索极限拉应力σ1i远远大于锚筋和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强度τi,因柔性索布置在锚筋的外侧,故柔性索的抗扭力臂X12-X11也大于锚筋的抗扭力臂X0i。抗力R1远大于抗力R0。说明采用柔性索锚固在轨道梁顶部槽口内的方法,大大提高了轨道梁和盖梁或轨道梁和混凝土基础之间的抗拉能力,增强了轨道梁和盖梁或轨道梁和混凝土基础之间的抗倾覆能力;在需要同样抗力的情况下,这种抗力支座避免了大量使用锚固钢筋的缺陷。另外,柔性索提高了轨道梁和盖梁或轨道梁和混凝土之间的连接可靠性,在列车等剧烈晃动或者地震作用下限制了轨道梁过大的位移,且不存在锚筋和混凝土粘结强度破坏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跨座式单轨交通抗震性能,因而该种支座体系是一种受力合理、安全可靠的体系。
采用柔性索锚固在盖梁底部槽口,当承受较大横向倾覆力F2时,如图5所示,以轨道梁为受力分析对象,σ2i为第i根柔性索极限拉应力,A2i为第i根柔性索截面积,柔性索左右两侧的拉力分别为F21、F22,Z2为轨道梁底面上位于支座左侧转动轴正上方的点,X2为横向倾覆力F2相对于Z2点的作用力臂,Xg2为轨道梁重力G2相对于Z2点的作用力臂,X21为柔性索拉力F21相对于Z2点的作用力臂,X22为柔性索拉力F22相对于Z2点的作用力臂,左侧支座顶板对轨道梁的反力R21相对于Z2点的作用力臂为0,右侧支座顶板对轨道梁的反力R22在横向倾覆力F2较大时在平衡的瞬间其大小为0,则对Z2点存在如下抗扭平衡关系:
F21×X21+F2×X2≤G2×Xg2+F22×X22
F2×X2-G2×Xg2≤F22×X22-F21×X21
忽略柔性索和预留孔道之间的摩擦力,F21和F22近似相等,则有:
F2×X2-G2×Xg2≤F22×(X22-X21)
S2≤R2
作用S2=F2×X2-G2×Xg2,抗力R2=F22×(X22-X21)
其中:F2i=σ2i×A2i(i=1~2)
由上看出,在抗力R2中,柔性索极限拉应力σ2i远远大于锚筋和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强度τi,因柔性索布置在锚筋的外侧,故柔性索的抗扭力臂X22-X21也大于锚筋的抗扭力臂X0i。抗力R2远大于抗力R0。说明采用柔性索锚固在盖梁底部槽口内的方法,大大提高了轨道梁和盖梁或轨道梁和混凝土基础之间的抗拉能力,增强了轨道梁和盖梁或轨道梁和混凝土基础之间的抗倾覆能力;在需要同样抗力的情况下,这种抗力支座避免了大量使用锚固钢筋的缺陷。另外,柔性索提高了轨道梁和盖梁或轨道梁和混凝土之间的连接可靠性,在列车等剧烈晃动或者地震作用下限制了轨道梁过大的位移,且不存在锚筋和混凝土粘结强度破坏的情况,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跨座式单轨交通抗震性能,因而该种支座体系较为合理。
综上所述,本专利有效解决了当前支座锚筋用量大,锚筋与混凝土粘结强度破坏,以及短寿命支座决定了长寿命轨道梁的寿命的问题,提高了轨道梁支座的抗倾覆及抗震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一种梁顶锚固的轨道梁支座体系
图2一种盖梁底部锚固的轨道梁支座体系
图3预埋铸钢支座受力分析图
图4梁顶锚固的轨道梁支座体系受力分析图
图5盖梁底部锚固的轨道梁支座体系受力分析图
图中:1a—柔性索;2a—柔性索;1b—支座;2b—支座;1c—梁预留孔道;2c—墩预留孔道;1d—U形孔道;2d—U形孔道;1e—预埋钢板;2e—预埋钢板;1f—预埋钢板;2f—预埋钢板;1g—轨道梁;2g—轨道梁;1h—盖梁或混凝土基础;2h—盖梁;1j—抗剪榫;2j—抗剪榫;1k—抗剪榫;2k—抗剪榫;1p—轨道梁顶部槽口;2p—盖梁底部槽口。
具体实施方式
实例1结合图1对基于本专利的一个柔性索锚固在轨道梁顶部的轨道梁支座体系进行示范说明。
某跨座式单轨交通PC轨道梁,布置于高架桥上,混凝土梁截面高1.5m,宽0.85m,长20m,曲率半径为200m,如图1,所述的一种轨道梁支座体系包括柔性索1a、支座1b、梁预留孔道1c、U形孔道1d、预埋钢板1e、预埋钢板1f、轨道梁1g、盖梁或混凝土基础1h、抗剪榫1j、抗剪榫1k、轨道梁顶部槽口1p。其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1)如图1所示,柔性索1a和支座1b共同连接轨道梁1g和盖梁或混凝土基础1h,用柔性索1a承担轨道梁1g和盖梁或混凝土基础1h之间的拉力,用支座1b传递轨道梁1g和盖梁或混凝土基础1h之间的压力和剪力,柔性索1a和支座1b共同形成一个抵抗轨道梁发生倾覆的平衡受力体系。
2)该体系轨道梁1g底面设置带有抗剪榫1j的预埋钢板1e,支座1b顶板设置有与轨道梁1g底面抗剪榫1j对应的开孔,轨道梁1g底面抗剪榫1j穿过支座1b顶板设置的开孔,盖梁或混凝土基础1h顶面设置带有抗剪榫1k的预埋钢板1f,支座1b底板设置有与盖梁或混凝土基础1h顶面抗剪榫1k对应的开孔,盖梁或混凝土基础1h顶面的抗剪榫1k穿过支座1b底板设置的开孔,形成用支座1b传递轨道梁1g和盖梁或混凝土基础1h之间的压力和剪力体系。
3)柔性索1a对称布置于支座1b两侧,柔性索1a穿过梁预留孔道1c和布置于盖梁的U形孔道1d,其两端锚固在轨道梁顶部槽口1p,形成所述的一种轨道梁支座体系。
上述支座体系中,用柔性索1a承担轨道梁1g和盖梁或混凝土基础1h之间的拉力,用支座1b传递轨道梁1g和盖梁或混凝土基础1h之间的压力和剪力,形成了一个抵抗轨道梁1g发生倾覆的平衡受力体系,该体系受力性能突出,有效解决了当前跨座式单轨交通领域支座锚筋用量大,锚筋与混凝土粘结强度破坏,以及短寿命支座决定了长寿命轨道梁的寿命等多种问题,提高了跨座式单轨交通中轨道梁支座的抗倾覆及抗震性能。
作用原理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对一种轨道梁支座体系作用原理作进一步说明,在此之前应当指出,通过附图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作为示范进行原理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首先结合图1和图4对基于本专利的所述轨道梁支座体系的作用原理进行示范说明。所述的一种轨道梁支座体系包括柔性索1a、支座1b、梁预留孔道1c、U形孔道1d、预埋钢板1e、预埋钢板1f、轨道梁1g、盖梁或混凝土基础1h、抗剪榫1j、抗剪榫1k、轨道梁顶部槽口1p。
从结构上来说,如图1,柔性索1a和支座1b共同连接轨道梁1g和盖梁或混凝土基础1h,用柔性索1a承担轨道梁1g和盖梁或混凝土基础1h之间的拉力,用支座1b传递轨道梁和盖梁或混凝土基础1h之间的压力和剪力,柔性索1a和支座1b共同形成一个抵抗轨道梁发生倾覆的平衡受力体系。该体系在轨道梁1g底面设置带有抗剪榫1j的预埋钢板1e,盖梁或混凝土基础1h顶面设置带有抗剪榫1k的预埋钢板1f,支座1b顶板和底板分别设置有与轨道梁1g底面抗剪榫1j、盖梁或混凝土基础1h顶面抗剪榫1k对应的开孔,抗剪榫1j和抗剪榫1k分别穿过支座1b顶板、底板设置的开孔,形成用支座1b传递轨道梁1g和盖梁或混凝土基础1h之间的压力和剪力体系。柔性索1a对称布置于支座1b两侧,柔性索1a穿过梁预留孔道1c和布置于盖梁或混凝土基础1h的U形孔道1d,其两端锚固在轨道梁顶部槽口1p。
从受力与功能上来讲,如图4,用柔性索1a承担轨道梁1g和盖梁或混凝土基础1h之间的拉力,用支座1b传递轨道梁和盖梁或混凝土基础1h之间的压力和剪力,柔性索1a和支座1b共同形成一个抵抗轨道梁发生倾覆的平衡受力体系,该体系可抵抗较大的轨道梁横向倾覆力,与锚筋相比,柔性索1a的抗拉性能大大提高,柔性索1a两端通过锚固件锚固,取代了原有的支座和轨道梁之间依靠大量的预埋锚筋和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传递,克服了锚筋与混凝土粘结强度在列车等剧烈晃动或者地震作用下易发生破坏且不可恢复的问题,因而在力的传递上该种支座体系更加合理。
柔性索1a穿过轨道梁1g内布置的梁预留孔道1c和布置于盖梁或混凝土基础1h的U形孔道1d,其两端锚固在轨道梁顶部槽口1p,支座1b通过后期安装固定在轨道梁1g下,不再是将支座上摆锚固钢筋预埋在轨道梁底部,柔性索1a更换方便,且支座1b达到设计使用年限损坏需要更换时,只需更换支座1b,而轨道梁1g使用寿命不受影响,有效解决了支座寿命决定轨道梁寿命的问题。
该体系采用柔性索1a锚固在轨道梁顶部槽口1p,当承受较大横向倾覆力F1时,如图4所示,以轨道梁1g为受力分析对象,σ1i为第i根柔性索极限拉应力,A1i为第i根柔性索截面积,柔性索1a左右两侧的拉力分别为F11、F12,Z1为轨道梁1g底面上位于支座1b左侧转动轴正上方的点,X1为横向倾覆力F1相对于Z1点的作用力臂,Xg1为轨道梁重力G1相对于Z1点的作用力臂,X11为柔性索拉力F11相对于Z1点的作用力臂,X12为柔性索拉力F12相对于Z1点的作用力臂,左侧支座顶板对轨道梁1g的反力R11相对于Z1点的作用力臂为0,右侧支座顶板对轨道梁1g的反力R12在横向倾覆力F1较大时在平衡的瞬间其大小为0,则对Z1点存在如下抗扭平衡关系:
F11×X11+F1×X1≤G1×Xg1+F12×X12
F1×X1-G1×Xg1≤F12×X12-F11×X11
忽略柔性索和预留孔道之间的摩擦力,F11和F12近似相等,则有:
F1×X1-G1×Xg1≤F12×(X12-X11)
S1≤R1
作用S1=F1×X1-G1×Xg1,抗力R1=F12×(X12-X11)
其中:F1i=σ1i×A1i(i=1~2)
由上看出,在抗力R1中,柔性索1a极限拉应力σ1i远远大于锚筋和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强度τi,因柔性索布置在锚筋的外侧,故柔性索1a的抗扭力臂X12-X11也大于锚筋的抗扭力臂X0i。抗力R1远大于抗力R0。说明采用柔性索1a锚固在轨道梁顶部槽口1p内的方法,大大提高了轨道梁1g和盖梁或混凝土基础1h之间的抗拉能力,增强了轨道梁1g和盖梁或混凝土基础1h之间的抗倾覆能力;在需要同样抗力的情况下,这种抗力支座避免了大量使用锚固钢筋的缺陷。另外,柔性索1a提高了轨道梁1g和盖梁或混凝土基础1h之间的连接可靠性,在列车等剧烈晃动或者地震作用下限制了轨道梁过大的位移,且不存在锚筋和混凝土粘结强度破坏的情况,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跨座式单轨交通抗震性能,因而该种支座体系较为合理。
根据以上分析,用柔性索1a承担轨道梁1g和盖梁或混凝土基础1h之间的拉力,用支座1b传递轨道梁1g和盖梁或混凝土基础1h之间的压力和剪力,形成一个抵抗轨道梁1g发生倾覆的平衡受力体系,该体系受力性能突出,有效解决了当前支座锚筋用量大,锚筋与混凝土粘结强度破坏,以及短寿命支座决定了长寿命轨道梁的寿命等多种问题,提高了轨道梁支座的抗倾覆及抗震性能。
实例2结合图2对基于本专利的一个柔性索锚固在轨道梁顶部的轨道梁支座体系进行示范说明。
某跨座式单轨交通PC轨道梁,布置于高架桥上,混凝土梁截面高1.6m,宽0.80m,长22m,曲率半径为300m,如图2,所述的一种轨道梁支座体系包括柔性索2a、支座2b、墩预留孔道2c、U形孔道2d、预埋钢板2e、预埋钢板2f、轨道梁2g、盖梁2h、抗剪榫2j、抗剪榫2k、盖梁底部槽口2p。其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1)如图2所示,柔性索2a和支座2b共同连接轨道梁2g和盖梁2h,用柔性索2a承担轨道梁2g和盖梁2h之间的拉力,用支座2b传递轨道梁2g和盖梁2h之间的压力和剪力,柔性索2a和支座2b共同形成一个抵抗轨道梁发生倾覆的平衡受力体系。
2)该体系在轨道梁2g底面设置带有抗剪榫2j的预埋钢板2e,支座2b顶板设置有与轨道梁2g底面抗剪榫2j对应的开孔,轨道梁2g底面抗剪榫2j穿过支座2b顶板设置的开孔,盖梁2h顶面设置带有抗剪榫2k的预埋钢板2f,支座2b底板设置有与盖梁2h顶面抗剪榫2k对应的开孔,盖梁2h顶面的抗剪榫2k穿过支座底板设置的开孔,形成用支座2b传递轨道梁2g和盖梁2h之间的压力和剪力体系。
3)柔性索2a对称布置于支座2b两侧,柔性索2a穿过布置于盖梁2h内的墩预留孔道2c和布置于轨道梁2g的U形孔道2d,其两端锚固在盖梁底部槽口2p,形成所述的一种轨道梁支座体系。
上述支座体系中,用柔性索2a承担轨道梁2g和盖梁2h之间的拉力,用支座2b传递轨道梁2g和盖梁2h之间的压力和剪力,形成了一个抵抗轨道梁2g发生倾覆的平衡受力体系,该体系受力性能突出,有效解决了当前跨座式单轨交通领域支座锚固钢筋用量大,锚筋与混凝土粘结强度破坏,以及短寿命支座决定了长寿命轨道梁的寿命等多种问题,提高了跨座式单轨交通中轨道梁支座的抗倾覆及抗震性能。
本实施例作用原理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对一种轨道梁支座体系作用原理作进一步说明,在此之前应当指出,通过附图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作为示范进行原理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首先结合图2和图5对基于本专利的所述轨道梁支座体系的作用原理进行示范说明。所述的一种轨道梁支座体系包括柔性索2a、支座2b、墩预留孔道2c、U形孔道2d、预埋钢板2e、预埋钢板2f、轨道梁2g、盖梁2h、抗剪榫2j、抗剪榫2k、盖梁底部槽口2p。
从结构上来说,如图2,柔性索2a和支座2b共同连接轨道梁2g和盖梁2h,用柔性索2a承担轨道梁2g和盖梁2h之间的拉力,用支座2b传递轨道梁2g和盖梁2h之间的压力和剪力,柔性索2a和支座2b共同形成一个抵抗轨道梁发生倾覆的平衡受力体系。该体系在轨道梁2g底面设置带有抗剪榫2j的预埋钢板2e,支座2b顶板设置有与轨道梁2g底面抗剪榫2j对应的开孔,轨道梁2g底面抗剪榫2j穿过支座2b顶板设置的开孔,盖梁2h顶面设置带有抗剪榫2k的预埋钢板2f,支座2b底板设置有与盖梁2h顶面抗剪榫2k对应的开孔,盖梁2h顶面的抗剪榫2k穿过支座底板设置的开孔,形成用支座2b传递轨道梁2g和盖梁2h之间的压力和剪力体系。柔性索2a对称布置于支座2b两侧,柔性索2a穿过布置于盖梁2h内的墩预留孔道2c和布置于轨道梁2g的U形孔道2d,其两端锚固在盖梁底部槽口2p。
从受力与功能上来讲,如图5,用柔性索2a承担轨道梁2g和盖梁2h之间的拉力,用支座2b传递轨道梁和盖梁2h之间的压力和剪力,柔性索2a和支座2b共同形成一个抵抗轨道梁发生倾覆的平衡受力体系,该体系可抵抗较大的轨道梁横向倾覆力,与锚固钢筋相比,柔性索2a的抗拉性能大大提高,柔性索2a两端通过锚固件锚固,取代了原有的支座和轨道梁之间依靠大量的预埋锚固钢筋和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传递,克服了锚固钢筋与混凝土粘结强度在列车等剧烈晃动或者地震作用下易发生破坏且不可恢复的问题,因而在力的传递上该种支座体系更加合理。
柔性索2a穿过布置于盖梁2h内的墩预留孔道2c和布置于轨道梁2g的U形孔道2d,其两端锚固在盖梁底部槽口2p,支座2b通过后期安装固定在轨道梁2g下,不再是将支座上摆锚固钢筋预埋在轨道梁底部,柔性索2a更换方便,且支座2b达到设计使用年限损坏需要更换时,只需更换支座2b,而轨道梁2g使用寿命不受影响,有效解决了支座寿命决定轨道梁寿命的问题。
该体系采用柔性索2a锚固在盖梁底部槽口2p,当承受较大横向倾覆力F2时,如图5所示,以轨道梁2g为受力分析对象,σ2i为第i根柔性索极限拉应力,A2i为第i根柔性索截面积,柔性索2a左右两侧的拉力分别为F21、F22,Z2为轨道梁2g底面上位于支座2b左侧转动轴正上方的点,X2为横向倾覆力F2相对于Z2点的作用力臂,Xg2为轨道梁重力G2相对于Z2点的作用力臂,X21为柔性索拉力F21相对于Z2点的作用力臂,X22为柔性索拉力F22相对于Z2点的作用力臂,左侧支座顶板对轨道梁2g的反力R21相对于Z2点的作用力臂为0,右侧支座顶板对轨道梁2g的反力R22在横向倾覆力F2较大时在平衡的瞬间其大小为0,则对Z2点存在如下抗扭平衡关系:
F21×X21+F2×X2≤G2×Xg2+F22×X22
F2×X2-G2×Xg2≤F22×X22-F21×X21
忽略柔性索和预留孔道之间的摩擦力,F21和F22近似相等,则有:
F2×X2-G2×Xg2≤F22×(X22-X21)
S2≤R2
作用S2=F2×X2-G2×Xg2,抗力R2=F22×(X22-X21)
其中:F2i=σ2i×A2i(i=1~2)
由上看出,在抗力R2中,柔性索2a极限拉应力σ2i远远大于锚筋和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强度τi,因柔性索布置在锚筋的外侧,故柔性索2a的抗扭力臂X22-X21也大于锚筋的抗扭力臂X0i。抗力R2远大于抗力R0。说明采用柔性索2a锚固在盖梁底部槽口2p内的方法,大大提高了轨道梁2g和盖梁2h之间的抗拉能力,增强了轨道梁2g和盖梁2h之间的抗倾覆能力;在需要同样抗力的情况下,这种抗力支座避免了大量使用锚固钢筋的缺陷。另外,柔性索2a提高了轨道梁2g和盖梁2h之间的连接可靠性,在列车等剧烈晃动或者地震作用下限制了轨道梁过大的位移,且不存在锚筋和混凝土粘结强度破坏的情况,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跨座式单轨交通抗震性能,因而该种支座体系较为合理。
根据以上分析,用柔性索2a承担轨道梁2g和盖梁2h之间的拉力,用支座2b传递轨道梁2g和盖梁2h之间的压力和剪力,形成一个抵抗轨道梁2g发生倾覆的平衡受力体系,该体系受力性能突出,有效解决了当前支座锚固钢筋用量大,锚固钢筋与混凝土粘结强度破坏,以及短寿命支座决定了长寿命轨道梁的寿命等多种问题,提高了轨道梁支座的抗倾覆及抗震性能。
综上所述,本专利提供了一种轨道梁支座体系,用柔性索承担轨道梁和盖梁或轨道梁和混凝土基础之间的拉力,用支座传递轨道梁和盖梁或轨道梁和混凝土基础之间的压力和剪力,该体系有效解决了当前跨座式单轨交通锚筋用量大,锚筋与混凝土粘结强度破坏,以及短寿命支座决定了长寿命轨道梁的寿命的问题,提高了跨座式单轨交通轨道梁支座的抗倾覆及抗震性能。本专利具有新颖性、实用性,符合专利要求,故依法提出专利申请。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法,对本专利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说明。所应强调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能用于限制本专利的范围。凡在本专利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4)
1.一种轨道梁支座体系,其特征在于:用柔性索承担轨道梁和盖梁或用柔性索承担轨道梁和混凝土基础之间的拉力,用支座传递轨道梁和盖梁或用支座传递轨道梁和混凝土基础之间的压力和剪力,柔性索和支座共同形成一个抵抗轨道梁发生倾覆的平衡受力体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梁支座体系,其特征在于:轨道梁底面设置带有抗剪榫的预埋钢板,支座顶板设置有与轨道梁底面抗剪榫对应的开孔,轨道梁底面抗剪榫穿过支座顶板设置的开孔,盖梁或混凝土基础顶面设置带有抗剪榫的预埋钢板,支座底板设置有与盖梁混凝土基础顶面抗剪榫对应的开孔,盖梁或混凝土基础顶面的抗剪榫穿过支座底板设置的开孔,形成用支座传递轨道梁和盖梁或用支座传递轨道梁和混凝土基础之间的压力和剪力体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梁支座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索对称布置于支座两侧,柔性索穿过布置于轨道梁的梁预留孔道和布置于盖梁或混凝土基础的U形孔道,其两端锚固在轨道梁顶部槽口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梁支座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索也可对称布置于支座两侧,柔性索穿过布置于轨道梁的U形孔道和布置于盖梁的墩预留孔道,其两端锚固在盖梁底部槽口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507220.7A CN107435294B (zh) | 2017-06-28 | 2017-06-28 | 一种轨道梁支座体系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507220.7A CN107435294B (zh) | 2017-06-28 | 2017-06-28 | 一种轨道梁支座体系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435294A true CN107435294A (zh) | 2017-12-05 |
CN107435294B CN107435294B (zh) | 2021-05-04 |
Family
ID=604595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507220.7A Active CN107435294B (zh) | 2017-06-28 | 2017-06-28 | 一种轨道梁支座体系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7435294B (zh)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367634Y (zh) * | 1999-05-18 | 2000-03-08 | 重庆市轨道交通总公司 | 跨座式单轨交通轨道梁承拉支座 |
CN2389914Y (zh) * | 1999-11-01 | 2000-08-02 | 铁道部专业设计院 | 轨道梁支座 |
KR20120073856A (ko) * | 2010-12-27 | 2012-07-05 | 유니슨이테크 주식회사 | 모노레일용 궤도빔 받침장치 |
CN102817315A (zh) * | 2012-05-22 | 2012-12-12 | 北京交通大学 | 一种支座柔性锚固系统 |
CN102995556A (zh) * | 2012-12-04 | 2013-03-27 | 北京交通大学 | 一种用于跨座式单轨交通轨道梁的支座 |
CN203403354U (zh) * | 2013-07-11 | 2014-01-22 | 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 承拉铸钢支座 |
CN105568844A (zh) * | 2015-11-10 | 2016-05-11 | 北京交通大学 | 一种用于悬挂式单轨交通的混凝土桥墩系统和施工工艺 |
-
2017
- 2017-06-28 CN CN201710507220.7A patent/CN10743529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367634Y (zh) * | 1999-05-18 | 2000-03-08 | 重庆市轨道交通总公司 | 跨座式单轨交通轨道梁承拉支座 |
CN2389914Y (zh) * | 1999-11-01 | 2000-08-02 | 铁道部专业设计院 | 轨道梁支座 |
KR20120073856A (ko) * | 2010-12-27 | 2012-07-05 | 유니슨이테크 주식회사 | 모노레일용 궤도빔 받침장치 |
CN102817315A (zh) * | 2012-05-22 | 2012-12-12 | 北京交通大学 | 一种支座柔性锚固系统 |
CN102995556A (zh) * | 2012-12-04 | 2013-03-27 | 北京交通大学 | 一种用于跨座式单轨交通轨道梁的支座 |
CN203403354U (zh) * | 2013-07-11 | 2014-01-22 | 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 承拉铸钢支座 |
CN105568844A (zh) * | 2015-11-10 | 2016-05-11 | 北京交通大学 | 一种用于悬挂式单轨交通的混凝土桥墩系统和施工工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435294B (zh) | 2021-05-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343080B (zh) | 节段预制拼装摇摆基础桥墩构造方式 | |
CN104153287B (zh) | 具有自复位能力的节段拼装混凝土框架桥墩系统及方法 | |
CN102852244B (zh) | 一种可拆卸的自复位式消能连梁 | |
CN106382041A (zh) | 一种装配式摇摆自复位钢支撑结构体系 | |
CN204000587U (zh) | 新型城市高架桥横向抗震体系 | |
CN106567325A (zh) | 一种组合式防落梁及碰撞装置 | |
CN105970799A (zh) | 一种防止桥梁横向倾覆的构造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4562932B (zh) | 一种埋入式钢锚箱 | |
CN209053119U (zh) | 一种组合抗震悬臂式挡土墙 | |
CN110004818A (zh) | 一种耗能型摇摆自复位抗震挡块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7435294A (zh) | 一种轨道梁支座体系 | |
CN210031469U (zh) | 一种耗能型摇摆自复位抗震挡块系统 | |
CN210766349U (zh) | 一种简支桥梁可联动多向防落梁装置 | |
CN204475178U (zh) | 一种埋入式钢锚箱 | |
CN216041320U (zh) | 一种装配式地铁车站 | |
CN108532446B (zh) | 具有自复位的装配式钢桥墩 | |
CN216586124U (zh) | 用于倒t盖梁的全预制桥梁摇摆自复位减震结构体系 | |
CN111005306A (zh) | 带箱型震损可更换构件的预制拼装钢管混凝土自复位桥墩 | |
CN116163410A (zh) | 一种柱脚附加阻尼器的自复位框架结构体系 | |
CN117188479A (zh) | 混凝土和张弦钢梁组合的基坑支撑装置 | |
CN110029685A (zh) | 一种桩承拉锚挡墙装配式结构 | |
CN116335017A (zh) | 一种分离式摇摆承台全装配式桥梁结构体系 | |
CN212025885U (zh) | 一种大跨度多通道单轨交通轨道梁桥 | |
CN113718634A (zh) | 用于倒t盖梁的全预制桥梁摇摆自复位减震结构体系 | |
CN211228068U (zh) | 一种便于安装的节段式桥墩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