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30323A - 投影仪 - Google Patents
投影仪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430323A CN107430323A CN201680020366.2A CN201680020366A CN107430323A CN 107430323 A CN107430323 A CN 107430323A CN 201680020366 A CN201680020366 A CN 201680020366A CN 107430323 A CN107430323 A CN 10743032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 fluid
- circulation
- cooling
- tracksi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6—Cooling; Preventing overheat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1/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 F25B21/02—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using Peltier effect; using Nernst-Ettinghausen effect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1/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 F25B21/02—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using Peltier effect; using Nernst-Ettinghausen effect
- F25B21/04—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using Peltier effect; using Nernst-Ettinghausen effect reversibl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7/00—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 F25D17/02—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liquids, e.g. brin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7/00—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 F25D17/04—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 F25D17/06—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by forced circula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7/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7/0066—Multi-circuit heat-exchangers, e.g. integrating different heat exchange sections in the same unit or heat-exchangers for more than two fluid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26—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different sections of heat-exchange elements, e.g. of radiator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45—Housing details, e.g. position adjustments thereof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74—Projection arrangements for image reproduction, e.g. using eidopho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12—Picture reproducers
- H04N9/31—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 H04N9/3141—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4N9/3144—Cooling system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12—Picture reproducers
- H04N9/31—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 H04N9/3141—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4N9/315—Modulator illumination systems
- H04N9/3167—Modulator illumination systems for polarizing the light beam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21/00—Details of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 F25B2321/02—Details of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using Peltier effects; using Nernst-Ettinghausen effects
- F25B2321/021—Control thereof
- F25B2321/0212—Control thereof of electric power, current or voltag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21/00—Details of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 F25B2321/02—Details of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using Peltier effects; using Nernst-Ettinghausen effects
- F25B2321/025—Removal of heat
- F25B2321/0252—Removal of heat by liquids or two-phase fluid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5—Projectors using an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 but not peculiar thereto
- G03B21/006—Projectors using an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 but not peculiar thereto using LC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Cold Air Circulating Systems And Constructional Details In Refrigerators (AREA)
- Transforming Electric Information Into Light Information (AREA)
Abstract
提供能够高效地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的投影仪。投影仪具有:第1循环流路(5),其形成在密闭空间内,第1流体在该第1循环流路内进行循环,第1流体对配置在密闭空间内的冷却对象(偏振转换元件和电光学装置)进行冷却;第2循环流路(6),第2流体在该第2循环流路内进行循环,其中,第1流体的热传导到该第2流体;以及第3循环流路(7),第3流体在该第3循环流路内进行循环,在第3流体循环的过程中,对传导到第3流体的热进行散热,其中该第3流体被从第2流体传导热,第1流体是气体,第2流体和第3流体是液体。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投影仪。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如下的投影仪,其具有:光源装置;光调制装置,其对从该光源装置出射的光进行调制,形成与图像信息对应的图像;以及投射光学装置,其将所形成的图像放大投射到屏幕等被投射面上。作为这种投影仪,提出了具有密闭循环空冷单元的结构,该密闭循环空冷单元利用在密闭构造内循环的空气对分别配置在该密闭构造内的光学装置(包含作为光调制装置的液晶面板)和偏振转换元件进行冷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投影仪中,密闭循环空冷单元具有使第1密闭构造内的第1空气流通路的空气进行循环从而对上述光学装置进行冷却的第1空冷单元、以及使第2密闭构造内的第2空气流通路的空气进行循环从而对偏振转换元件进行冷却的第2空冷单元。
第1空冷单元具有热交换器和循环风扇、与光学部件用壳体一起构成第1密闭构造的管部件、第1散热装置。其中,热交换器是接受穿过第1密闭构造内部的第1空气流通路的空气的热并将其散热到外部的装置,其构造为,受热侧导热性部件面向第1密闭构造内,由从冷却风扇送出的空气进行冷却的散热侧导热性部件面向第1密闭构造外。并且,第1散热装置具有:第1受热部件,其与管部件中的高导热管部连接,接受流通的空气的热;第1散热部件,其从冷却风扇送出空气;由导热管构成的第1导热部件,其一端与第1受热部件连接,另一端与第1散热部件连接。而且,在第1空冷单元中,通过循环风扇使环状的第1空气流通路的空气进行循环,对管部件内的上述光学装置进行冷却。
第2空冷单元具有循环风扇、管部件和第2散热装置。其中,第2散热装置具有:第2受热部件,其从穿过环状的第2空气流通路的空气直接受热;以及第2导热部件,其将传导到该第2受热部件和上述高导热管部的热从第2密闭构造内部引导至外部,传导到上述第1散热部件。而且,通过循环风扇使环状的第2空气流通路的空气进行循环,对管部件内的偏振转换元件进行冷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26563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投影仪中,构成为通过由导热管构成的导热部件和由散热器构成的散热部件将在循环流路内流通的空气的热散热到外部。在这种结构中,当冷却对象的热量增大时,存在仅利用导热管很难高效地传导密闭构造内的热的问题。并且,由此,需要使用大型的受热部件和散热部件,除了吸热侧和散热侧的结构的配置自由度降低以外,还存在由于使用导热管而引起的配置自由度的降低。
基于这种问题,期望能够高效地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能够提高基于此的冷却构造的配置自由度的结构。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至少一部分,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能够高效地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的投影仪。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投影仪的特征在于,所述投影仪具有:第1循环流路,其形成在密闭空间内,第1流体在该第1循环流路内进行循环,所述第1流体对配置在所述密闭空间内的冷却对象进行冷却;第2循环流路,第2流体在该第2循环流路内进行循环,其中所述第1流体的热传导到该第2流体;以及第3循环流路,第3流体在该第3循环流路内进行循环,在所述第3流体循环的过程中,对传导到所述第3流体的热进行散热,其中该第3流体被从所述第2流体传导热,所述第1流体是气体,所述第2流体和所述第3流体是液体。
根据上述一个方式,热从密闭空间内的气体即第1流体传导到在第2循环流路中流通的液体即第2流体,该第2流体的热被传导到在第3循环流路中流通的液体即第3流体而进行散热。
由此,通过将供第2流体进行循环的第2循环流路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密闭空间内,能够使热从该密闭空间内的第1流体传导到第2流体,由此,能够利用该第2循环流路中位于密闭空间外的部位使第2流体的热传导到在位于密闭空间外的第3循环流路中循环的第3流体而进行散热。因此,与以连通密闭空间内外的方式配置较大的导热管的结构相比,能够有效地将第1流体的热经由第2流体传导到第3流体,所以,能够有效地对密闭空间内的冷却对象进行冷却。
并且,能够从密闭空间分开配置第2循环流路的一部分和第3循环流路,所以,能够提高它们在投影仪内的设置自由度。因此,与必须在密闭空间附近配置较大的导热管的上述结构相比,能够提高构成第2循环流路和第3循环流路的部件的配置自由度。
在上述一个方式中,优选所述投影仪具有热交换装置,该热交换装置与所述第2循环流路以及所述第3循环流路连接,将在所述第2循环流路中循环的所述第2流体的热传导到在所述第3循环流路中循环的所述第3流体,所述热交换装置具有:受热部,其从在内部流通的所述第2流体受热;散热部,其将从所述受热部传导的热散出到在内部流通的所述第3流体;以及热电转换元件,其吸热面以能够进行导热的方式与所述受热部连接,散热面以能够进行导热的方式与所述散热部连接。
根据上述一个方式,热电转换元件吸收由受热部接受的第2流体的热,将其传导到供第3流体在内部流通的散热部,由此,能够高效地将该第2流体的热传导到第3流体。因此,由于能够对第2流体进行冷却,所以,能够对密闭空间内的第1流体进行冷却,进而能够有效地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
在上述一个方式中,优选所述第2循环流路构成为包含:第2循环流路侧泵,其压送所述第2流体;吸热器,其配置在所述密闭空间内,将从所述第1流体吸收的热传导到在内部流通的所述第2流体;第2循环流路侧罐,其贮留所述第2流体;以及多个第2循环流路侧流通管,它们连接所述第2循环流路侧泵、所述吸热器、所述第2循环流路侧罐和所述热交换装置,由所述第2循环流路侧泵压送的所述第2流体依次在所述热交换装置、所述吸热器和所述第2循环流路侧罐中流通后,流入所述第2循环流路侧泵,由此在所述第2循环流路中进行循环。
根据上述一个方式,当第2循环流路侧泵被驱动时,由热交换装置冷却后的第2流体经由第2循环流路侧流通管流通到吸热器。由此,能够使第2循环流路中温度最低的状态的第2流体流通到密闭空间内的吸热器。因此,能够有效地进行基于吸热器的热交换而实现的第1流体的冷却,所以,能够使温度较低的第1流体流通到冷却对象,能够有效地对该冷却对象进行冷却。
在上述一个方式中,优选所述第2循环流路构成为包含对在内部流通的所述第2流体的热进行散热的第2循环流路侧散热器。
根据上述一个方式,能够通过第2循环流路侧散热器对第2流体进行冷却,所以,能够进一步降低该第2流体的温度。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对第1流体进行冷却,进而,能够更加有效地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
在上述一个方式中,优选所述第3循环流路构成为包含:第3循环流路侧泵,其压送所述第3流体;散热器,其对在内部流通的所述第3流体的热进行散热;第3循环流路侧罐,其贮留所述第3流体;以及多个第3循环流路侧流通管,它们连接所述第3循环流路侧泵、所述散热器、所述第3循环流路侧罐和所述热交换装置,由所述第3循环流路侧泵压送的所述第3流体依次在所述散热部、所述热交换装置和所述第3循环流路侧罐中流通后,流入所述第3循环流路侧泵,由此在所述第3循环流路中进行循环。
根据上述一个方式,当第3循环流路侧泵被驱动时,由散热器散热后的第3流体经由第3循环流路侧流通管流通到热交换装置。由此,能够使第3循环流路中温度最低的状态的第3流体流通到热交换装置。因此,能够容易地使热从第2流体传导到第3流体,由此,能够进一步对第2流体进行冷却,所以,能够更加有效地对第1流体、乃至冷却对象进行冷却。
在上述一个方式中,优选所述投影仪具有循环风扇,该循环风扇配置在所述密闭空间内,使所述第1流体进行循环。
根据上述一个方式,能够通过循环风扇使密闭壳体内的第1流体可靠地进行循环。因此,能够可靠地使第1流体流通到密闭壳体内的冷却对象,能够可靠地对该冷却对象进行冷却。
在上述一个方式中,优选所述投影仪具有:密闭壳体,其在内部形成所述密闭空间;以及冷却风扇,其设置在所述密闭壳体外,送出冷却空气,在所述密闭壳体上设置有将所述密闭壳体内的热散出到外部的散热部件,所述冷却风扇使所述冷却空气流通到所述散热部件。
根据上述一个方式,密闭壳体具有将内部的热散出到外部的散热部件,通过冷却风扇使冷却空气流通到该散热部件。由此,能够独立于上述第2循环流路和第3循环流路而设置降低密闭空间内的第1流体的温度的路径。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第1流体的温度,能够有效地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
在上述一个方式中,优选所述投影仪具有:光源装置;光调制装置,其对从所述光源装置出射的光进行调制而形成图像;以及光学部件,其配置在从所述光源装置出射的光的光路上,有助于所述光调制装置形成图像,所述光学部件包含场透镜,所述场透镜与所述密闭壳体一起形成所述密闭空间。
根据上述一个方式,能够省略隔开密闭空间与其他空间(例如配置光学部件的光学部件用壳体内的空间)的部件。因此,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并且,能够实现密闭壳体、乃至投影仪的小型化。
在上述一个方式中,优选所述投影仪具有:光源装置;光调制装置,其对从所述光源装置出射的光进行调制而形成图像;以及光学部件,其配置在从所述光源装置出射的光的光路上,有助于所述光调制装置形成图像,所述冷却对象是所述光源装置、所述光调制装置和所述光学部件中的至少任意一个。
根据上述一个方式,冷却对象是光源、光调制装置和光学部件中的至少任意一方,由此,能够有效地对该冷却对象进行冷却,从而能够稳定地实施图像投射,而且能够抑制冷却对象的劣化和投射图像的劣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概要立体图。
图2是示出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冷却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框图。
图4是示出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热交换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热交换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示出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热交换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示出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冷却装置的变形的框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投影仪具有的冷却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投影仪的外观结构]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的概要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是如下的投射型显示装置:对从后述照明装置31出射的光进行调制,形成与图像信息对应的图像,将该图像放大投射到屏幕等被投射面上。
在后面详细叙述,但是,该投影仪1具有如下功能:使配置有冷却对象的密闭壳体内的冷却空气进行循环,对该冷却对象进行冷却,使对该冷却对象进行冷却而变热的冷却空气的热经由在密闭壳体内外循环的第1液体传导到第2液体,在使该第2液体在密闭壳体外循环的过程中,对该第2液体的热进行散热,由此,将密闭壳体内的冷却对象的热散热到密闭壳体外。
如图1所示,该投影仪1具有构成外装的外装壳体2。
外装壳体2形成为具有顶面部21、底面部22、正面部23、背面部24和左右侧面部25、26的大致长方体形状。
在顶面部21设置有一对把手211,在使用者把持投影仪1、或者在设于天花板等的器具上固定投影仪1时利用这一对把手211。并且,在顶面部21形成有开口部(图示省略),该开口部用于在外装壳体2内以能够更换的方式收纳后述光源装置31A、31B,该开口部由罩部件212覆盖。
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在底面部22设置有脚部,在载置在设置台等的设置面上时,该脚部与该设置面接触。
在正面部23形成有开口部231,该开口部231供构成后述图像形成装置3的投射光学装置35的一部分露出。
除此以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在右侧的侧面部26形成有将外装壳体2外的空气导入到内部的导入口,在左侧的侧面部25形成有将外装壳体2内的空气排出到外部的排气口。
[投影仪的内部结构]
图2是示出图像形成装置3的结构的示意图。
除了上述外装壳体2以外,如图2所示,投影仪1具有配置在该外装壳体2内的图像形成装置3。除此以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投影仪1具有对该投影仪1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和对构成该投影仪1的电子部件供给电力的电源装置。
[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
图像形成装置3形成并投射与从上述控制装置输入的图像信息对应的图像。该图像形成装置3具有照明装置31、均匀化装置32、颜色分离装置33、电光学装置34、投射光学装置35和光学部件用壳体36。
其中,光学部件用壳体36是在内部设定了照明光轴Ax的箱状壳体,照明装置31、均匀化装置32、颜色分离装置33和电光学装置34配置在光学部件用壳体36内的照明光轴Ax上的位置。并且,投射光学装置35位于光学部件用壳体36外,但是根据该照明光轴Ax进行配置。
照明装置31具有彼此相对配置的一对光源装置31A、31B、以及配置在这一对光源装置31A、31B之间的反射镜31C。
一对光源装置31A、31B分别具有光源灯311和反射器312、以及将它们收纳在内部的收纳体313。而且,这些光源装置31A、31B朝向反射镜31C出射光。
反射镜31C使从光源装置31A、31B入射的光分别向相同方向反射,由此,使该光入射到均匀化装置32。
均匀化装置32使从照明装置31出射的光束的相对于中心轴的正交面内的照度进行均匀化。该均匀化装置32具有调光装置320、UV过滤器321、第1透镜阵列322、影视过滤器(cinema filter)323、第2透镜阵列324、偏振转换元件325和重叠透镜326。其中,偏振转换元件325使所入射的光的偏振方向统一为一种,是本发明的光学部件之一。
颜色分离装置33将从均匀化装置32入射的光束分离成红色(R)、绿色(G)和蓝色(B)这3个颜色的光。该颜色分离装置33具有分色镜331、332、反射镜333~336和中继透镜337。
电光学装置34根据图像信息对分离后的各颜色的光进行调制后,对调制后的各颜色的光进行合成。该电光学装置34具有分别按照每个颜色的光进行设置的作为光调制装置的液晶面板341(设红色、绿色和蓝色用的液晶面板分别为341R、341G、341B)、场透镜340、入射侧偏振板342和出射侧偏振板343、一个颜色合成装置344。其中,作为颜色合成装置344,能够采用分色棱镜。并且,各场透镜340配置在入射侧偏振板342与反射镜334~336中的对应反射镜之间。
投射光学装置35是将由颜色合成装置344合成后的光束(形成图像的光束)放大投射到上述被投射面上的投射透镜。作为这种投射光学装置35,能够采用在镜筒内配置多个透镜而构成的组透镜。
[冷却装置的结构]
图3是示出冷却装置4的概略结构的框图。
除了上述结构以外,投影仪1具有配置在外装壳体2内的冷却装置4。该冷却装置4使由密闭壳体51形成的密闭空间S内的冷却空气(第1流体)进行循环而使其流通,由此,对配置在该密闭空间S内的冷却对象进行冷却,将用于使这些冷却对象冷却的冷却空气的热传导到在循环流路中循环的第1液体(第2流体)而使其流出到密闭壳体51外,从该第1液体传导到在其他循环流路中流通的第2液体(第3流体)进行散热。另外,第1液体和第2液体是表示分别在不同循环流路中流通的液体的呼称,也可以是分别相同的成分的液体。作为这种液体,能够例示水、丙二醇等不冻液。
如图3所示,该冷却装置4具有循环冷却装置5、吸热装置6、散热装置7和热交换装置8。
[循环冷却装置的结构]
循环冷却装置5使密闭壳体51内的冷却空气进行循环,对配置在该密闭壳体51内的上述冷却对象进行冷却,构成本发明的第1循环流路。除了密闭壳体51以外,该循环冷却装置5还具有循环风扇52和冷却风扇53。
密闭壳体51是收纳作为冷却对象的电光学装置34和偏振转换元件325、循环风扇52和冷却风扇53、构成后述吸热装置6的吸热器61的壳体,形成配置它们的密闭空间S。该密闭壳体51构成为该密闭壳体51外的空气很难流入到内部的密闭构造。
该密闭壳体51具有构成该密闭壳体51的外缘的外壁部51A、以及构成内侧的表面的内壁部51B,通过组合这些外壁部51A和内壁部51B,在密闭壳体51内形成环状的循环流路。上述冷却对象配置在该循环流路上。并且,密闭壳体51具有至少一个收纳场透镜340的开口部。换言之,场透镜340中的至少一方与上述光学部件用壳体36一起构成密闭壳体51的一部分。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该循环流路中,电光学装置34位于上游侧,偏振转换元件325位于下游侧。
循环风扇52抽吸密闭壳体51内的冷却空气并将其排出,由此使其在该密闭壳体51内进行循环。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循环风扇52由轴流风扇(axial fan)构成,在后述吸热器61附近设置2个。但是不限于此,循环风扇52也可以由多叶片风扇(Sirocco fan)构成,循环风扇52的数量也能够适当变更,进而也可以分散配置。
冷却风扇53抽吸密闭壳体51内的冷却空气,经由管(图示省略)送出到上述冷却对象。该冷却风扇53包含根据上述电光学装置34的各液晶面板341设置的向该各液晶面板341送出冷却空气的冷却风扇53R、53G、53B、以及向偏振转换元件325送出冷却空气的冷却风扇53P。在本实施方式中,这种冷却风扇53由多叶片风扇构成,但是,也可以由轴流风扇构成,冷却风扇53的数量也能够适当变更。
[吸热装置的结构]
吸热装置6从上述密闭壳体51内的冷却空气吸收热,使该热所传导到的第1液体(第2流体)流通到位于密闭壳体51外的热交换装置8,构成本发明的第2循环流路。该吸热装置6具有吸热器61、罐62和泵63、多个流通管64。
其中,流通管64(641~644)相当于本发明的第2循环流路侧流通管,以使第1液体能够在内部流通的方式连接吸热器61、罐62以及泵63、和后述热交换装置8。
吸热器61配置在上述密闭壳体51内,罐62和泵63配置在该密闭壳体51外。
其中,吸热器61经由流通管641与罐62连接,并且,经由流通管644与热交换装置8连接。该吸热器61从在密闭壳体51内循环的冷却空气吸收热,对该冷却空气进行冷却,使吸收的热传导到在内部流通的第1液体。由于该吸热器61而变热的第1液体经由流通管641朝向罐62流通。
罐62相当于本发明的第2循环流路侧罐,经由流通管642与泵63连接。该罐62暂时贮留经由流通管641~644循环的第1液体。由此,抑制混入了空气和杂质的第1液体流入到泵63。
泵63相当于本发明的第2循环流路侧泵,将经由流通管642流入的第1液体经由流通管643压送到热交换装置8。
然后,流通到热交换装置8的第1液体通过该热交换装置8冷却,经由流通管644再次流通到吸热器61。由此,温度较低的第1液体流通到吸热器61,利用该吸热器61从密闭壳体51内的冷却空气吸热后的变热的第1液体从吸热器61经由流通管641流入到罐62。这样,在吸热装置6中,通过驱动泵63,第1液体进行循环。
另外,热交换装置8的结构在后面详细叙述。
[散热装置的结构]
散热装置7使从第1液体接受的热通过热交换装置8而传导到的第2液体(第3流体)进行循环,对该第2液体的热进行散热,构成本发明的第3循环流路。该散热装置7配置在上述密闭壳体51的外部,具有罐71、泵72和散热器73、流通管74、冷却风扇75。
其中,流通管74(741~744)相当于本发明的第3循环流路侧流通管,以使第2液体能够在内部流通的方式连接罐71、泵72以及散热器73、和热交换装置8。
罐7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3循环流路侧罐,与上述罐62同样,暂时贮留散热装置7中循环的第2液体。该罐71经由流通管741与热交换装置8连接,经由流通管742与泵72连接。
泵72相当于本发明的第3循环流路侧泵,将经由流通管742流入的第2液体经由流通管743压送到散热器73。
散热器73是对在内部流通的第2液体的热进行散热、由此对该第2液体进行冷却的冷却器。由该散热器73冷却后的第2液体经由流通管744流通到热交换装置8。
在这样构成的散热装置7中,当泵72被驱动时,第2液体在通过流通管74分别连接的泵72、散热器73、热交换装置8和罐71中循环。由此,通过热交换装置8传导到第2液体的热被散热器73散热。
另外,通过冷却风扇75从侧面部26的导入口(图示省略)导入的外装壳体2外的空气在散热器73中流通,由此,散热器73被冷却。然后,用于使该散热器73冷却而变热的空气经由形成在侧面部25的排气口(图示省略)排出到外装壳体2外。
[热交换装置的结构]
图4是示出热交换装置8的结构的立体图,图5和图6是示出热交换装置8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另外,图5是从一端侧观察热交换装置8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从另一端侧观察的分解立体图。
如上所述,热交换装置8从在吸热装置6中循环的第1液体、即被传导上述密闭壳体51内的冷却空气的热的第1液体受热,将接受的热传导到在散热装置7中循环的第2液体,在第1液体与第2液体之间交换热。如图4~图6所示,该热交换装置8具有供第1液体流通的受热部81、夹持该受热部81的2个散热部82、83、以及2个导热部84、85。
在从泵63经由流通管643流入的第1液体在内部流通的过程中,受热部81从该第1液体受热。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该受热部81在形成于内部的空间内通过具有导热性的多个翅片形成有多个细微流路,在第1液体穿过该细微流路的过程中接受的热被传导到受热部81中彼此相对的板状体81A(图5)和板状体81B(图6)。通过这种受热部81受热而被冷却的第1液体经由流通管644流通到吸热器61。
2个导热部84、85分别配置在夹持受热部81的位置。
导热部84具有壳体841(支承体)、以及由该壳体841支承的热电转换元件842。
热电转换元件842是帕尔帖元件,配置成吸热面842A朝向受热部81侧,散热面842B朝向散热部82侧。而且,导热部84在热电转换元件842的吸热面842A以能够进行导热的方式与上述板状体81B连接、散热面842B以能够进行导热的方式与散热部82连接的状态下,配置在受热部81与散热部82之间。而且,热电转换元件842吸收从第1液体传导到受热部81的热,将其传导到散热部82。
导热部85与上述导热部84同样地构成,具有壳体851(支承体)、以及由该壳体851支承的热电转换元件852。另外,热电转换元件852是帕尔帖元件。
这种导热部85在热电转换元件852的吸热面852A以能够进行导热的方式与上述板状体81A连接、散热面852B以能够进行导热的方式与散热部83连接的状态下,配置在受热部81与散热部83之间。而且,热电转换元件852吸收从第1液体传导到受热部81的热,将其传导到散热部83。
另外,通过上述控制装置对热电转换元件842、852设定施加电压,控制其动作。此时,控制装置根据密闭壳体51内外的温度,例如以使得密闭壳体51内的温度收敛在密闭壳体51外的温度的规定范围内的方式,对热电转换元件842、852的导热状态进行控制。由此,抑制密闭壳体51内过冷等而在该密闭壳体51内产生结霜。
上述第2液体分别在散热部82、83的内部流通。这些散热部82、83中的、相对于受热部81位于导热部84侧的散热部82与上述流通管744连接,流入由散热器73冷却后的第2液体。并且,散热部82以能够使第2液体流通的方式与夹着受热部81位于相反侧的散热部83连接,该散热部83经由流通管741与罐71连接。即,散热部82和散热部83在第2液体的循环流路中串联连接,散热部82位于上游侧,散热部83位于下游侧。
虽然省略图示,但是,在这些散热部82、83中第2液体流通的内部形成有与上述同样的多个细微流路,在第2液体在该多个细微流路中流通的过程中,传导到散热部82、83的热被传导到第2液体。
[基于冷却装置的导热路径]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冷却装置4中,如图3所示,利用通过循环风扇52进行循环、并且通过冷却风扇53送出的冷却空气(第1流体),对配置在构成循环冷却装置5的密闭壳体51内的冷却对象(偏振转换元件325和电光学装置34)进行冷却。用于使该冷却对象冷却的冷却空气的热被配置在密闭壳体51内的吸热器61吸收,该冷却空气被冷却。
在包含吸热器61的吸热装置6中,通过泵63的驱动而使第1液体(第2流体)进行循环,由此,由于吸热器61而变热的第1液体经由罐62和泵63流入到热交换装置8的受热部81。第1液体在该受热部81内流通,由此,该第1液体的热传导到受热部81。由此,第1液体被冷却,经由流通管644再次送到吸热器61。
传导到受热部81的热通过导热部84、85的热电转换元件842、852传导到散热部82、83。在散热装置7中循环的第2液体(第3流体)流入到这些散热部82、83。第2液体在这些散热部82、83内流通,由此,由受热部81接受的热传导到该第2液体。
该第2液体经由罐71和泵72流通到散热器73,在散热器73内流通的过程中对该第2液体的热进行散热,冷却后的第2液体再次送到散热部82、83。
另外,如上所述,来自冷却风扇75的冷却空气流通到散热器73,由此,散热器73被冷却。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具有以下效果。
从在密闭空间S内的循环流路中循环的冷却空气传导热的第1液体通过吸热装置6在形成于密闭空间S内外的循环流路中流通,该第1液体的热通过散热装置7传导到在形成于密闭空间S外的循环流路中流通的第2液体而进行散热。由此,吸热装置6的吸热器61位于密闭空间S内,由此,能够使热从该密闭空间S内的冷却空气传导到第1液体,进而,能够在密闭壳体51外使第1液体的热传导到第2液体进行散热。因此,与以连通密闭空间S内外的方式配置较大的导热管的结构相比,能够有效地将密闭空间S内的冷却空气的热经由第1液体传导到第2液体,能够有效地对密闭空间S内的冷却对象进行冷却。
并且,能够从密闭空间S(密闭壳体51)分开配置吸热装置6的一部分结构和散热装置7,所以,能够提高这些结构在投影仪1(外装壳体2)内的设置自由度。因此,与必须在密闭壳体51附近配置较大的导热管的结构相比,能够提高各结构的配置自由度。
在热交换装置8中,热电转换元件842、852吸收由受热部81接受的第1液体的热,将其传导到供第2液体在内部流通的散热部82、83,由此,能够在第1液体和第2液体之间高效地传导热。因此,由于能够对第1液体进行冷却,所以,能够对密闭空间S内的冷却空气进行冷却,能够有效地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
当泵63被驱动时,由热交换装置8冷却后的第1液体经由流通管64(644)流通到吸热器61。由此,能够使吸热装置6的循环流路中温度最低的状态的第1液体流通到密闭壳体51内的吸热器61。因此,能够有效地实施基于吸热器61的热交换而实现的冷却空气的冷却,所以,能够使温度较低的冷却空气流通到冷却对象,能够有效地对该冷却对象进行冷却。
当泵72被驱动时,由散热器73散热后的第2液体经由流通管74(744)流通到热交换装置8。由此,能够使散热装置7的循环流路中温度最低的状态的第2液体流通到热交换装置8。因此,能够容易地使热从第1液体传导到第2液体,能够更加有效地对该第1液体进行冷却,所以,能够更加有效地对密闭空间S内的冷却空气、乃至冷却对象进行冷却。
在密闭壳体51内设置有循环风扇52,该循环风扇52进行驱动,由此能够使密闭壳体51内的冷却空气可靠地进行循环。因此,能够可靠地使冷却空气流通到密闭空间S内的冷却对象,能够可靠地对该冷却对象进行冷却。
场透镜340中的至少一方与密闭壳体51以及光学部件用壳体36一起形成上述密闭空间S。因此,能够省略隔开密闭壳体51内的空间(密闭空间S)与光学部件用壳体36内的空间的部件。因此,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并且,能够实现密闭壳体51、乃至投影仪1的小型化。
冷却对象是包含作为光调制装置的液晶面板341的电光学装置34、作为光学部件的偏振转换元件325。因此,能够有效地对这些冷却对象进行冷却,由此,能够稳定地实施图像投射,而且能够抑制该冷却对象的劣化和投射图像的劣化。
[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
图7是示出上述冷却装置4的变形即冷却装置4A的结构的框图。
在上述冷却装置4中,吸热装置6构成为,使通过吸热器61从密闭空间S内的冷却空气传导热的第1液体进行循环,该第1液体在穿过热交换装置8时被吸热从而被冷却。但是,吸热装置的结构不限于上述,吸热装置也可以还具有对第1液体进行冷却的结构。
例如,图7所示的吸热装置6A在吸热装置6的结构的基础上还具有散热器65和冷却风扇66,该散热器65配置在吸热器61与罐62之间。即,散热器65在吸热装置6A中的冷却液体的循环流路中配置在吸热器61的下游侧、且罐62的上游侧。
该散热器65相当于本发明的第2循环流路侧散热器,与上述散热器73同样,是在第1液体在内部流通的过程中对该第1液体的热进行散热的冷却器。
而且,散热器65对从吸热器61经由流通管64(645)流入的第1液体的热进行散热,对该第1液体进行冷却,使冷却后的第1液体经由流通管64(641)流通到罐62。另外,通过冷却风扇66导入到外装壳体2内的冷却空气流通到该散热器65,由此,散热器65被冷却。
利用代替吸热装置6而具有这种吸热装置6A的冷却装置4A、以及代替冷却装置4而具有该冷却装置4A的投影仪,也能够发挥与上述冷却装置4以及投影仪1相同的效果,而且能够发挥以下效果。
能够通过散热器65对在吸热装置6A中循环的第1液体进行冷却,所以,能够进一步降低该第1液体的温度。因此,能够通过吸热器61更加有效地对密闭空间S内的冷却空气进行冷却,进而,能够更加有效地对上述冷却对象进行冷却。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具有与上述投影仪1相同的结构,但是,与该投影仪1的不同之处在于,在上述密闭壳体内还设置有其他导热路径(散热路径)。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已经说明的部分相同或大致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说明。
图8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具有的冷却装置4B的结构的框图。
除了代替冷却装置4而具有冷却装置4B以外,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具有与上述投影仪1相同的结构和功能。并且,如图8所示,除了还具有密闭空间冷却装置9以外,冷却装置4B具有与上述冷却装置4相同的结构和功能。
密闭空间冷却装置9利用与上述吸热装置6、散热装置7、热交换装置8的组合不同的路径(即,与第2循环流路、第3循环流路不同的路径),对在上述密闭空间S内循环的冷却空气进行冷却。该密闭空间冷却装置9具有贯通上述密闭壳体51的外壁部51A的散热部件91、以及使冷却空气流通到该散热部件91的冷却风扇92。
散热部件91由所谓的散热器构成,与形成在外壁部51A上的开口部(图示省略)嵌合。因此,散热部件91的一部分位于密闭壳体51内,另一部分位于密闭壳体51外。这种散热部件91配置成在密闭壳体51内的冷却空气的循环流路中位于冷却对象的下游侧、且吸热器61的上游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对象是电光学装置34和偏振转换元件325,它们相互分开配置,所以,在该冷却空气的循环流路中配置在电光学装置34与偏振转换元件325之间。
而且,密闭壳体51内的冷却空气沿着散热部件91中位于密闭壳体51内的部位流通,由此,该冷却空气的热传导到散热部件91,由此,该冷却空气被冷却。并且,由此而变热的散热部件91由冷却风扇92利用在密闭壳体51外流通的冷却空气进行冷却。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能够发挥与上述投影仪1相同的效果,而且能够发挥以下效果。
在密闭壳体51上设置有将内部的热散热到外部的散热部件91,通过冷却风扇92使冷却空气流通到该散热部件91。由此,能够独立于吸热装置6的循环流路以及散热装置7的循环流路,设置降低密闭空间S内的冷却空气的温度的路径。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该冷却空气的温度,能够有效地对密闭壳体51内的冷却对象进行冷却。
另外,在冷却装置4B中采用吸热装置6,但是,也可以采用吸热装置6A。
[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
在上述冷却装置4B中,通过具有安装在密闭壳体51上的散热部件91和冷却风扇92的密闭空间冷却装置9,利用独立于吸热装置6的循环流路和散热装置7的循环流路的路径,对密闭壳体51内的冷却空气进行冷却。但是,密闭空间冷却装置9的结构不限于上述结构,也可以是其他结构。
例如,也可以构成为,通过导热性材料形成密闭壳体51的至少一部分(例如外壁部51A的至少一部分),冷却风扇92使冷却空气流通到由该导热性材料形成的导热部位。根据这种结构,也能够通过该导热部位在密闭壳体51的内外交换热,所以,能够对在密闭壳体51内循环的冷却空气进行冷却,进而,能够高效地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
[实施方式的变形]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实现本发明目的的范围内的变形、改良等包含在本发明中。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投影仪具有密闭空间S内的冷却空气的循环流路(第1流体的第1循环流路)、吸热装置6中的第1液体的循环流路(第2流体的第2循环流路)、散热装置7中的第2液体的循环流路(第3流体的第3循环流路)。这些循环流路的结构不限于上述。例如,吸热装置6和散热装置7的结构不限于上述,只要构成为热从在密闭空间S内循环的第1流体(气体)传导到作为液体的第2流体、进而热传导到作为在与该第2流体不同的循环流路中流通的液体的第3流体,则可以是任意的循环流路。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热交换装置8构成为,2个散热部82、83夹着受热部81,在该受热部81与散热部82之间、以及受热部81与散热部83之间配置具有热电转换元件842、852的导热部84、85。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热交换装置也可以构成为具有1个受热部、1个散热部、配置在这些受热部和散热部之间的导热部(热电转换元件)。并且,也可以不具有热电转换元件,还可以设置多个热电转换元件。即,热交换装置的结构也可以是其他结构。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循环冷却装置5使密闭空间S内的冷却空气进行循环,对配置在该密闭空间S内的冷却对象进行冷却。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密闭空间S内填充空气以外的气体(氮气或氦气等),使其进行循环而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第1液体的循环流路中,热交换装置8位于紧挨着吸热器61的上游侧,由该热交换装置8的受热部81冷却后的第1液体经由流通管644流通到吸热器61。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热交换装置8与吸热器61之间配置罐62或泵63,还可以配置上述散热器65。即,吸热装置6也可以构成为,从热交换装置8流出的第1液体经由其他结构送出到吸热器61。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第2液体的循环流路中,热交换装置8位于紧挨着散热器73的下游侧,由该散热器73冷却后的第2液体经由流通管744流通到热交换装置8的散热部82。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散热器73与热交换装置8之间配置罐71或泵72。即,散热装置7也可以构成为,从散热器73流出的第2液体经由其他结构送出到热交换装置8。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循环冷却装置5具有配置在密闭壳体51内、使内部的冷却空气进行循环的循环风扇52,该循环风扇52配置在吸热器61附近。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关于循环风扇52的配置位置,只要能够使密闭壳体51内的冷却空气进行循环,则也可以不是吸热器61附近。并且,如果基于冷却风扇53的冷却空气的抽吸力较高、能够通过该冷却风扇53使冷却空气进行循环,则也可以不具有循环风扇52。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冷却对象,举出偏振转换元件325和电光学装置34。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仅是偏振转换元件325和电光学装置34中的一方。并且,作为冷却对象,也可以采用光源装置,还可以采用其他光学部件。
并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冷却空气的循环流路中,在靠近吸热器61的上游侧配置电光学装置34,在下游侧配置偏振转换元件325。但是不限于此,在该循环流路中,也可以相反配置,它们也可以并列配置。采用其他冷却对象的情况也同样。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投影仪1具有3个液晶面板341(341R、341G、341B)。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即,在使用2个以下或4个以上的液晶面板的投影仪中也能够应用本发明。
并且,图像形成装置3的形状也不限于上述形状,也可以采用具有俯视大致L字形状或俯视大致U字形状的结构,还可以具有其他结构。
进而,作为光调制装置采用的液晶面板341可以是透射型,也可以是反射型,或者,也可以采用利用了使用微镜的器件例如DMD(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等的、液晶以外的光调制装置。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照明装置31构成为具备分别具有光源灯311和反射器312的2个光源装置31A、31B。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即,光源装置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还可以是3个以上。并且,作为光源装置,也可以构成为具有LED(Light Emitting Diode)或LD(LaserDiode)等固体光源。该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具有通过从LD出射的激励光进行激励而出射荧光的荧光体。
标号说明
1:投影仪;31A、31B:光源装置;325:偏振转换元件(光学部件);34:电光学装置(冷却对象);340:场透镜;341(341B、341G、341R):液晶面板(光调制装置);5:循环冷却装置(第1循环流路);51:密闭壳体;52:循环风扇;6:吸热装置(第2循环流路);61:吸热器;62:罐(第2循环流路侧罐);63:泵(第2循环流路侧泵);64(641~645):流通管(第2循环流路侧流通管);65:散热器(第2循环流路侧散热器);7:散热装置(第3循环流路);71:罐(第3循环流路侧罐);72:泵(第3循环流路侧泵);73:散热器;74(741~744):流通管(第3循环流路侧流通管);8:热交换装置;81:受热部;82、83:散热部;842、852:热电转换元件;91:散热部件;92:冷却风扇;S:密闭空间。
Claims (9)
1.一种投影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投影仪具有:
第1循环流路,其形成在密闭空间内,第1流体在该第1循环流路内进行循环,所述第1流体对配置在所述密闭空间内的冷却对象进行冷却;
第2循环流路,第2流体在该第2循环流路内进行循环,其中所述第1流体的热传导到该第2流体;以及
第3循环流路,第3流体在该第3循环流路内进行循环,在所述第3流体循环的过程中,对传导到所述第3流体的热进行散热,其中该第3流体被从所述第2流体传导热,
所述第1流体是气体,
所述第2流体和所述第3流体是液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投影仪具有热交换装置,该热交换装置与所述第2循环流路以及所述第3循环流路连接,将在所述第2循环流路中循环的所述第2流体的热传导到在所述第3循环流路中循环的所述第3流体,
所述热交换装置具有:
受热部,其从在内部流通的所述第2流体受热;
散热部,其将从所述受热部传导的热散出到在内部流通的所述第3流体;以及
热电转换元件,其吸热面以能够进行导热的方式与所述受热部连接,散热面以能够进行导热的方式与所述散热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循环流路构成为包含:
第2循环流路侧泵,其压送所述第2流体;
吸热器,其配置在所述密闭空间内,将从所述第1流体吸收的热传导到在内部流通的所述第2流体;
第2循环流路侧罐,其贮留所述第2流体;以及
多个第2循环流路侧流通管,它们连接所述第2循环流路侧泵、所述吸热器、所述第2循环流路侧罐和所述热交换装置,
由所述第2循环流路侧泵压送的所述第2流体依次在所述热交换装置、所述吸热器和所述第2循环流路侧罐中流通后,流入所述第2循环流路侧泵,由此在所述第2循环流路中进行循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循环流路构成为包含对在内部流通的所述第2流体的热进行散热的第2循环流路侧散热器。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3循环流路构成为包含:
第3循环流路侧泵,其压送所述第3流体;
散热器,其对在内部流通的所述第3流体的热进行散热;
第3循环流路侧罐,其贮留所述第3流体;以及
多个第3循环流路侧流通管,它们连接所述第3循环流路侧泵、所述散热器、所述第3循环流路侧罐和所述热交换装置,
由所述第3循环流路侧泵压送的所述第3流体依次在所述散热部、所述热交换装置和所述第3循环流路侧罐中流通后,流入所述第3循环流路侧泵,由此在所述第3循环流路中进行循环。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投影仪具有循环风扇,该循环风扇配置在所述密闭空间内,使所述第1流体进行循环。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投影仪具有:
密闭壳体,其在内部形成所述密闭空间;以及
冷却风扇,其设置在所述密闭壳体外,送出冷却空气,
在所述密闭壳体上设置有将所述密闭壳体内的热散出到外部的散热部件,
所述冷却风扇使所述冷却空气流通到所述散热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投影仪具有:
光源装置;
光调制装置,其对从所述光源装置出射的光进行调制而形成图像;以及
光学部件,其配置在从所述光源装置出射的光的光路上,有助于所述光调制装置形成图像,
所述光学部件包含场透镜,
所述场透镜与所述密闭壳体一起形成所述密闭空间。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投影仪具有:
光源装置;
光调制装置,其对从所述光源装置出射的光进行调制而形成图像;以及
光学部件,其配置在从所述光源装置出射的光的光路上,有助于所述光调制装置形成图像,
所述冷却对象是所述光源装置、所述光调制装置和所述光学部件中的至少任意一个。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079498A JP6515647B2 (ja) | 2015-04-08 | 2015-04-08 | プロジェクター |
JP2015-079498 | 2015-04-08 | ||
PCT/JP2016/001940 WO2016163124A1 (ja) | 2015-04-08 | 2016-04-07 | プロジェクター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430323A true CN107430323A (zh) | 2017-12-01 |
Family
ID=570725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80020366.2A Pending CN107430323A (zh) | 2015-04-08 | 2016-04-07 | 投影仪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852628B2 (zh) |
EP (1) | EP3282314B1 (zh) |
JP (1) | JP6515647B2 (zh) |
CN (1) | CN107430323A (zh) |
TW (1) | TWI613504B (zh) |
WO (1) | WO2016163124A1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976072A (zh) * | 2017-12-27 | 2019-07-05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投影仪 |
CN111121651A (zh) * | 2018-10-31 | 2020-05-08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光学测量稳定性控制系统 |
CN115164445A (zh) * | 2022-07-15 | 2022-10-11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 | 一种半导体热电制冷器结构及强化换热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741126A (zh) * | 2020-05-29 | 2021-12-03 |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散热系统与投影装置 |
CN112804867B (zh) * | 2021-03-09 | 2022-08-26 |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 一种计算机大数据服务器散热装置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121250A (ja) * | 2003-10-14 | 2005-05-12 | Seiko Epson Corp | 冷却装置およびリアプロジェクタ |
JP2009075236A (ja) * | 2007-09-19 | 2009-04-09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プロジェクタの冷却装置 |
CN101546105A (zh) * | 2008-03-24 | 2009-09-30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投影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4081654A1 (ja) * | 2003-03-10 | 2004-09-23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 |
JP4238833B2 (ja) * | 2005-03-01 | 2009-03-18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冷却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冷却ユニット、光学装置、並びにプロジェクタ |
JP4175392B2 (ja) | 2006-06-15 | 2008-11-05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ジェクタ |
JP4265632B2 (ja) | 2006-08-31 | 2009-05-20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ジェクタ |
JP5023711B2 (ja) * | 2007-01-19 | 2012-09-12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冷却装置 |
CN101324746B (zh) * | 2007-06-15 | 2010-09-29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投影仪 |
JP2009133988A (ja) | 2007-11-29 | 2009-06-18 | Seiko Epson Corp | プロジェクタ |
JP2009237365A (ja) * | 2008-03-27 | 2009-10-15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
JP4561917B2 (ja) | 2008-03-24 | 2010-10-13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ジェクタ |
CN102057328B (zh) * | 2008-06-13 | 2012-07-25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图像显示装置 |
JP2010048885A (ja) * | 2008-08-19 | 2010-03-04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
US8093547B2 (en) * | 2008-08-21 | 2012-01-10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Projector and light source apparatus having a second reflector for reflecting light in infrared region |
KR101297242B1 (ko) * | 2008-09-29 | 2013-08-16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액정표시장치용 냉각장치 |
JP2010113204A (ja) * | 2008-11-07 | 2010-05-20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プロジェクタ装置 |
JP4770957B2 (ja) | 2009-03-25 | 2011-09-14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ジェクター |
US20100302463A1 (en) * | 2009-05-27 | 2010-12-02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Projection video display device |
JP2011028030A (ja) * | 2009-07-27 | 2011-02-10 | Panasonic Corp | 画像表示装置 |
JP2011075797A (ja) * | 2009-09-30 | 2011-04-14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プロジェクタ装置 |
JP4636212B1 (ja) * | 2010-06-14 | 2011-02-23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画像表示装置 |
JP5999665B2 (ja) * | 2012-04-17 | 2016-09-28 | キーナスデザイン株式会社 | 熱移動ユニットおよび温度調節装置 |
TWI459123B (zh) * | 2013-01-17 | 2014-11-01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投影機冷卻裝置 |
JP6343917B2 (ja) * | 2013-12-04 | 2018-06-20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ジェクター |
-
2015
- 2015-04-08 JP JP2015079498A patent/JP6515647B2/ja active Active
-
2016
- 2016-04-01 TW TW105110657A patent/TWI613504B/zh active
- 2016-04-07 CN CN201680020366.2A patent/CN107430323A/zh active Pending
- 2016-04-07 WO PCT/JP2016/001940 patent/WO201616312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6-04-07 US US15/564,104 patent/US10852628B2/en active Active
- 2016-04-07 EP EP16776295.4A patent/EP3282314B1/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121250A (ja) * | 2003-10-14 | 2005-05-12 | Seiko Epson Corp | 冷却装置およびリアプロジェクタ |
JP2009075236A (ja) * | 2007-09-19 | 2009-04-09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プロジェクタの冷却装置 |
CN101546105A (zh) * | 2008-03-24 | 2009-09-30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投影机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976072A (zh) * | 2017-12-27 | 2019-07-05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投影仪 |
CN109976072B (zh) * | 2017-12-27 | 2022-04-01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投影仪 |
CN111121651A (zh) * | 2018-10-31 | 2020-05-08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光学测量稳定性控制系统 |
US11454537B2 (en) | 2018-10-31 | 2022-09-27 |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 Optical measurement stability control system |
CN115164445A (zh) * | 2022-07-15 | 2022-10-11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 | 一种半导体热电制冷器结构及强化换热方法 |
CN115164445B (zh) * | 2022-07-15 | 2023-10-24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 | 一种半导体热电制冷器结构及强化换热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6200677A (ja) | 2016-12-01 |
US20180081262A1 (en) | 2018-03-22 |
JP6515647B2 (ja) | 2019-05-22 |
US10852628B2 (en) | 2020-12-01 |
TWI613504B (zh) | 2018-02-01 |
EP3282314A4 (en) | 2018-11-07 |
TW201643539A (zh) | 2016-12-16 |
EP3282314B1 (en) | 2021-05-12 |
EP3282314A1 (en) | 2018-02-14 |
WO2016163124A1 (ja) | 2016-10-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054506B (zh) | 热交换装置、冷却装置和投影仪 | |
JP4561917B2 (ja) | プロジェクタ | |
US20180011392A1 (en) | Cooling device, projection display device, and cooling method | |
US9872001B2 (en) | Projector | |
US10890835B2 (en) | Light conversion device, light source apparatus, and projection display apparatus with improved cooling efficiency | |
JP5804112B2 (ja) | プロジェクタ | |
JP2006259282A (ja) | 投射型表示装置および液晶ユニットの冷却方法 | |
CN107430323A (zh) | 投影仪 | |
JP2013025212A (ja) | プロジェクター | |
CN106054505A (zh) | 投影仪 | |
JP2006343498A (ja) | 電子機器の冷却装置および投写型光学装置 | |
JP4860663B2 (ja) | 液晶ユニット部の冷却方法 | |
JP2016200657A (ja) | プロジェクター | |
JP6885034B2 (ja) | 光学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 |
JP6805751B2 (ja) | 光学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 |
JP6578714B2 (ja) | プロジェクター | |
CN222600040U (zh) | 投影仪 | |
JP2024054505A (ja) | プロジェクター | |
JP2016200655A (ja) | プロジェクター | |
CN115616843A (zh) | 光源装置、投影仪以及冷却板 | |
JP2005208632A (ja) | 光変調素子保持体、光学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1201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