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390347B - 成像镜头 - Google Patents
成像镜头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390347B CN107390347B CN201610324008.2A CN201610324008A CN107390347B CN 107390347 B CN107390347 B CN 107390347B CN 201610324008 A CN201610324008 A CN 201610324008A CN 107390347 B CN107390347 B CN 10739034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image
- imaging lens
- refractive power
- imag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5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 G02B13/006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having a beam-folding prism or mirror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five components onl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种成像镜头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及第五透镜。第一透镜包括凸面朝向像侧。第二透镜包括凹面朝向物侧。第三透镜为双凸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第四透镜具有负屈光力且包括凹面朝向物侧。第五透镜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凸面朝向像侧。第一透镜满足以下条件:‑20≤f1/f≤2;其中,f1为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为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成像镜头。
背景技术
数字相机与手机不断的往高画素与轻量化发展,使得小型化与具有高分辨率的成像镜头需求大增。已知的成像镜头体积较大,已经无法满足现今的需求,需要有另一种新架构的成像镜头,才能同时满足小型化与高分辨率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成像镜头无法同时满足小型化与高分辨率的缺陷,提供一种成像镜头,其镜头总长度短小,但是仍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镜头分辨率也能满足要求。
本发明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成像镜头,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及第五透镜。第一透镜包括凸面朝向像侧。第二透镜包括凹面朝向物侧。第三透镜为双凸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第四透镜具有负屈光力且包括凹面朝向物侧。第五透镜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凸面朝向像侧。第一透镜满足以下条件:-20≤f1/f≤2;其中,f1为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为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
其中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
0.4≤BFL/TTL≤0.9;
其中,BFL为第五透镜的像侧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TTL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其中第三透镜满足以下条件:
2≤(R31-R32)/(R31+R32)≤10;
其中,R31为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32为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本发明的成像镜头可更包括棱镜,此棱镜包括入射面面向第五透镜的像侧面。
其中可更包括滤光片,设置于第五透镜与棱镜之间。
本发明的成像镜头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滤光片及棱镜。第一透镜包括凸面朝向像侧。第二透镜包括凹面朝向物侧。第三透镜为双凸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第四透镜具有负屈光力且包括凹面朝向物侧。第五透镜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凸面朝向像侧。棱镜包括入射面面向滤光片的像侧面。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2≤(R31-R32)/(R31+R32)≤10,0.4≤BFL/TTL≤0.9,-20≤f1/f≤2;其中,R31为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32为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BFL为第五透镜的像侧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TTL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f1为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为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
其中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中至少有一片透镜具有负屈光力。
其中第一透镜的屈光力与第二透镜的屈光力相反。
其中第一透镜具有负屈光力,第二透镜具有负屈光力。
本发明的成像镜头可更包括光圈,设置于物侧与第一透镜之间。
实施本发明的成像镜头,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其镜头总长度短小,但是仍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镜头分辨率也能满足要求。
附图说明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做详细说明。
图1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一实施例的透镜配置与光路示意图。
图2A是图1的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图。
图2B是图1的成像镜头的像散场曲图。
图2C是图1的成像镜头的畸变图。
图3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二实施例的透镜配置与光路示意图。
图4A是图3的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图。
图4B是图3的成像镜头的像散场曲图。
图4C是图3的成像镜头的畸变图。
图5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三实施例的透镜配置与光路示意图。
图6A是图5的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图。
图6B是图5的成像镜头的像散场曲图。
图6C是图5的成像镜头的畸变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1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一实施例的透镜配置与光路示意图。成像镜头1沿着光轴OA1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光圈ST1、第一透镜L11、第二透镜L12、第三透镜L13、第四透镜L14、第五透镜L15、滤光片OF1及棱镜P1。成像时,来自物侧的光线最后成像于成像面IMA1上。第一透镜L11为双凸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由塑料材质制成,其物侧面S12为凸面,像侧面S13为凸面,物侧面S12与像侧面S13皆为非球面表面。第二透镜L12为双凹透镜具有负屈光力由塑料材质制成,其物侧面S14为凹面,像侧面S15为凹面,物侧面S14与像侧面S15皆为非球面表面。第三透镜L13为双凸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由塑料材质制成,其物侧面S16为凸面,像侧面S17为凸面,物侧面S16与像侧面S17皆为非球面表面。第四透镜L14为双凹透镜具有负屈光力由塑料材质制成,其物侧面S18为凹面,像侧面S19为凹面,物侧面S18与像侧面S19皆为非球面表面。第五透镜L15为双凸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由塑料材质制成,其物侧面S110为凸面,像侧面S111为凸面,物侧面S110与像侧面S111皆为非球面表面。滤光片OF1其物侧面S112与像侧面S113皆为平面。棱镜P1其入射面S114、反射面S115及出射面S116皆为平面,来自物侧的光线由入射面S114进入棱镜P1,再经反射面S115反射改变光线行进方向,由出射面S116离开棱镜P1,最后成像于成像面IMA1上,棱镜P1的主要功能在于改变入射光线的行进方向,以达到缩短镜头总长度的目的。
另外,为使本发明的成像镜头能保持良好的光学性能,第一实施例中的成像镜头1需满足底下三条件:
2≤(R131-R132)/(R131+R132)≤10 (1)
0.4≤BFL1/TTL1≤0.9 (2)
-20≤f11/f1≤2 (3)
其中,R131为第三透镜L13的物侧面S16的曲率半径,R132为第三透镜L13的像侧面S17的曲率半径,BFL1为第五透镜L15的像侧面S111至成像面IMA1于光轴OA1上的距离,TTL1为第一透镜L11的物侧面S12至成像面IMA1于光轴OA1上的距离,f11为第一透镜L11的有效焦距,f1为成像镜头1的有效焦距。
利用上述透镜、光圈ST1及棱镜P1的设计,使得成像镜头1能有效的缩短镜头总长度、有效的修正像差、镜头分辨率也能满足要求。
表一为图1中成像镜头1的各透镜的相关参数表,表一数据显示,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的有效焦距等于4.4132mm、光圈值等于2.2、镜头总长度等于8.842mm。
表一
表一中各个透镜的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由下列公式所得到:
z=ch2/{1+[1-(k+1)c2h2]1/2}+Ah4+Bh6+Ch8+Dh10+Eh12
其中:
c:曲率;
h:透镜表面任一点至光轴的垂直距离;
k:圆锥系数;
A~E:非球面系数。
表二为表一中各个透镜的非球面表面的相关参数表,其中k为圆锥系数(ConicConstant)、A~E为非球面系数。
表二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其第三透镜L13的物侧面S16的曲率半径R131=2.435mm,第三透镜L13的像侧面S17的曲率半径R132=-1.729mm,第五透镜L15的像侧面S111至成像面IMA1于光轴OA1上的距离BFL1=4.503mm,第一透镜L11的物侧面S12至成像面IMA1于光轴OA1上的距离TTL1=8.842mm,第一透镜L11的有效焦距f11=4.31710mm,成像镜头1的有效焦距f1=4.4132mm,由上述数据可得到(R131-R132)/(R131+R132)=5.898、BFL1/TTL1=0.509、f11/f1=0.978,皆能满足上述条件(1)至条件(3)的要求。
另外,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的光学性能也可达到要求,这可从图2A至图2C看出。图2A所示的,是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的纵向球差(Longitudinal SphericalAberration)图。图2B所示的,是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的像散场曲(Astigmatic FieldCurves)图。图2C所示的,是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的畸变(Distortion)图。
由图2A可看出,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对波长为760.0000nm、820.0000nm、860.0000nm的光线所产生的纵向球差值介于-0.025mm至0.030mm之间。由图2B可看出,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对波长为820.0000nm的光线,于子午(Tangential)方向与弧矢(Sagittal)方向的像散场曲介于-0.050㎜至0.050㎜之间。由图2C可看出,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对波长为820.0000nm的光线所产生的畸变介于0%至1.1%之间。显见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的纵向球差、像散场曲、畸变都能被有效修正,从而得到较佳的光学性能。
请参阅图3,图3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二实施例的透镜配置与光路示意图。成像镜头2沿着光轴OA2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光圈ST2、第一透镜L21、第二透镜L22、第三透镜L23、第四透镜L24、第五透镜L25、滤光片OF2及棱镜P2。成像时,来自物侧的光线最后成像于成像面IMA2上。第一透镜L21为弯月型透镜具有负屈光力由塑料材质制成,其物侧面S22为凹面,像侧面S23为凸面,物侧面S22与像侧面S23皆为非球面表面。第二透镜L22为双凹透镜具有负屈光力由塑料材质制成,其物侧面S24为凹面,像侧面S25为凹面,物侧面S24与像侧面S25皆为非球面表面。第三透镜L23为双凸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由塑料材质制成,其物侧面S26为凸面,像侧面S27为凸面,物侧面S26与像侧面S27皆为非球面表面。第四透镜L24为双凹透镜具有负屈光力由塑料材质制成,其物侧面S28为凹面,像侧面S29为凹面,物侧面S28与像侧面S29皆为非球面表面。第五透镜L25为双凸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由塑料材质制成,其物侧面S210为凸面,像侧面S211为凸面,物侧面S210与像侧面S211皆为非球面表面。滤光片OF2其物侧面S212与像侧面S213皆为平面。棱镜P2其入射面S214、反射面S215及出射面S216皆为平面,来自物侧的光线由入射面S214进入棱镜P2,再经反射面S215反射改变光线行进方向,由出射面S216离开棱镜P2,最后成像于成像面IMA2上,棱镜P2的主要功能在于改变入射光线的行进方向,以达到缩短镜头总长度的目的。
另外,为使本发明的成像镜头能保持良好的光学性能,第二实施例中的成像镜头1需满足底下三条件:
2≤(R231-R232)/(R231+R232)≤10 (4)
0.4≤BFL2/TTL2≤0.9 (5)
-20≤f21/f2≤2 (6)
其中,R231为第三透镜L23的物侧面S26的曲率半径,R232为第三透镜L23的像侧面S27的曲率半径,BFL2为第五透镜L25的像侧面S211至成像面IMA2于光轴OA2上的距离,TTL2为第一透镜L21的物侧面S22至成像面IMA2于光轴OA2上的距离,f21为第一透镜L21的有效焦距,f2为成像镜头2的有效焦距。
利用上述透镜、光圈ST2及棱镜P2的设计,使得成像镜头2能有效的缩短镜头总长度、有效的修正像差、镜头分辨率也能满足要求。
表三为图3中成像镜头2的各透镜的相关参数表,表三数据显示,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的有效焦距等于4.5294mm、光圈值等于2.3、镜头总长度等于8.283mm。
表三
表三中各个透镜的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由下列公式所得到:
z=ch2/{1+[1-(k+1)c2h2]1/2}+Ah4+Bh6+Ch8+Dh10+Eh12
其中:
c:曲率;
h:透镜表面任一点至光轴的垂直距离;
k:圆锥系数;
A~E:非球面系数。
表四为表三中各个透镜的非球面表面的相关参数表,其中k为圆锥系数(ConicConstant)、A~E为非球面系数。
表四
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其第三透镜L23的物侧面S26的曲率半径R231=2.801mm,第三透镜L23的像侧面S27的曲率半径R232=-1.719mm,第五透镜L25的像侧面S211至成像面IMA2于光轴OA2上的距离BFL2=5.711mm,第一透镜L21的物侧面S22至成像面IMA2于光轴OA2上的距离TTL2=8.283mm,第一透镜L21的有效焦距f21=-30.69820mm,成像镜头2的有效焦距f2=4.5294mm,由上述数据可得到(R231-R232)/(R231+R232)=4.177、BFL2/TTL2=0.689、f21/f2=-6.778,皆能满足上述条件(4)至条件(6)的要求。
另外,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的光学性能也可达到要求,这可从图4A至图4C看出。图4A所示的,是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的纵向球差(Longitudinal SphericalAberration)图。图4B所示的,是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的像散场曲(Astigmatic FieldCurves)图。图4C所示的,是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的畸变(Distortion)图。
由图4A可看出,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对波长为760.0000nm、820.0000nm、860.0000nm的光线所产生的纵向球差值介于-0.025mm至0.025mm的间。由图4B可看出,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对波长为820.0000nm的光线,于子午(Tangential)方向与弧矢(Sagittal)方向的像散场曲介于-0.15㎜至0.07㎜之间。由图4C可看出,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对波长为820.0000nm的光线所产生的畸变介于-2.3%至0%之间。显见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的纵向球差、像散场曲、畸变都能被有效修正,从而得到较佳的光学性能。
请参阅图5,图5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三实施例的透镜配置与光路示意图。成像镜头3沿着光轴OA3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光圈ST3、第一透镜L31、第二透镜L32、第三透镜L33、第四透镜L34、第五透镜L35、滤光片OF3及棱镜P3。成像时,来自物侧的光线最后成像于成像面IMA3上。第一透镜L31为弯月型透镜具有负屈光力由塑料材质制成,其物侧面S32为凹面,像侧面S33为凸面,物侧面S32与像侧面S33皆为非球面表面。第二透镜L32为弯月型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由塑料材质制成,其物侧面S34为凹面,像侧面S35为凸面,物侧面S34与像侧面S35皆为非球面表面。第三透镜L33为双凸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由塑料材质制成,其物侧面S36为凸面,像侧面S37为凸面,物侧面S36与像侧面S37皆为非球面表面。第四透镜L34为弯月型透镜具有负屈光力由塑料材质制成,其物侧面S38为凹面,像侧面S39为凸面,物侧面S38与像侧面S39皆为非球面表面。第五透镜L35为弯月型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由塑料材质制成,其物侧面S310为凹面,像侧面S311为凸面,物侧面S310与像侧面S311皆为非球面表面。滤光片OF3其物侧面S312与像侧面S313皆为平面。棱镜P3其入射面S314、反射面S315及出射面S316皆为平面,来自物侧的光线由入射面S314进入棱镜P3,再经反射面S315反射改变光线行进方向,由出射面S316离开棱镜P3,最后成像于成像面IMA3上,棱镜P3的主要功能在于改变入射光线的行进方向,以达到缩短镜头总长度的目的。
另外,为使本发明的成像镜头能保持良好的光学性能,第三实施例中的成像镜头3需满足底下三条件:
2≤(R331-R332)/(R331+R332)≤10 (7)
0.4≤BFL3/TTL3≤0.9 (8)
-20≤f31/f3≤2 (9)
其中,R331为第三透镜L33的物侧面S36的曲率半径,R332为第三透镜L33的像侧面S37的曲率半径,BFL3为第五透镜L35的像侧面S311至成像面IMA3于光轴OA3上的距离,TTL3为第一透镜L31的物侧面S32至成像面IMA3于光轴OA3上的距离,f31为第一透镜L31的有效焦距,f3为成像镜头3的有效焦距。
利用上述透镜、光圈ST3及棱镜P3的设计,使得成像镜头3能有效的缩短镜头总长度、有效的修正像差、镜头分辨率也能满足要求。
表五为图5中成像镜头3的各透镜的相关参数表,表五数据显示,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3的有效焦距等于4.5294mm、光圈值等于2.4、镜头总长度等于8.017mm。
表五
表五中各个透镜的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由下列公式所得到:
z=ch2/{1+[1-(k+1)c2h2]1/2}+Ah4+Bh6+Ch8+Dh10+Eh12
其中:
c:曲率;
h:透镜表面任一点至光轴的垂直距离;
k:圆锥系数;
A~E:非球面系数。
表六为表五中各个透镜的非球面表面的相关参数表,其中k为圆锥系数(ConicConstant)、A~E为非球面系数。
表六
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3,其第三透镜L33的物侧面S36的曲率半径R331=4.622mm,第三透镜L33的像侧面S37的曲率半径R332=-2.202mm,第五透镜L35的像侧面S311至成像面IMA3于光轴OA3上的距离BFL3=5.938mm,第一透镜L31的物侧面S32至成像面IMA3于光轴OA3上的距离TTL3=8.017mm,第一透镜L31的有效焦距f31=-63.87000mm,成像镜头3的有效焦距f3=4.5294mm,由上述数据可得到(R331-R332)/(R331+R332)=2.820、BFL3/TTL3=0.741、f31/f3=-14.101,皆能满足上述条件(7)至条件(9)的要求。
另外,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3的光学性能也可达到要求,这可从图6A至图6C看出。图6A所示的,是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3的纵向球差(Longitudinal SphericalAberration)图。图6B所示的,是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3的像散场曲(Astigmatic FieldCurves)图。图6C所示的,是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3的畸变(Distortion)图。
由图6A可看出,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3对波长为760.0000nm、820.0000nm、860.0000nm的光线所产生的纵向球差值介于-0.025mm至0.025mm之间。由图6B可看出,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3对波长为820.0000nm的光线,于子午(Tangential)方向与弧矢(Sagittal)方向的像散场曲介于-0.15㎜至0.10㎜之间。由图6C可看出,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3对波长为820.0000nm的光线所产生的畸变介于-2.3%至0%之间。显见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3的纵向球差、像散场曲、畸变都能被有效修正,从而得到较佳的光学性能。
Claims (9)
1.一种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由以下透镜组成:
第一透镜,该第一透镜包括凸面,该凸面朝向该像侧;
第二透镜,该第二透镜包括凹面,该凹面朝向该物侧;
第三透镜,该第三透镜为双凸透镜具有正屈光力;
第四透镜,该第四透镜具有负屈光力且包括凹面,该凹面朝向该物侧;以及
第五透镜,该第五透镜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凸面,该凸面朝向该像侧;
其中该第一透镜满足以下条件:
-20≤f1/f≤2
其中,f1为该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为该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
该第三透镜满足以下条件:
2≤(R31-R32)/(R31+R32)≤10
其中,R31为该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32为该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
0.4≤BFL/TTL≤0.9
其中,BFL为该第五透镜的像侧面至成像面于该光轴上的距离,TTL为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该成像面于该光轴上的距离。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更包括棱镜,该棱镜包括入射面面向该第五透镜的像侧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更包括滤光片,设置于该第五透镜与该棱镜之间。
5.一种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由以下透镜组成:
第一透镜,该第一透镜包括凸面,该凸面朝向该像侧;
第二透镜,该第二透镜包括凹面,该凹面朝向该物侧;
第三透镜,该第三透镜为双凸透镜具有正屈光力;
第四透镜,该第四透镜具有负屈光力且包括凹面,该凹面朝向该物侧;
第五透镜,该第五透镜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凸面,该凸面朝向该像侧;
滤光片;以及
棱镜,该棱镜包括入射面面向该滤光片的像侧面;
其中该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
2≤(R31-R32)/(R31+R32)≤10
0.4≤BFL/TTL≤0.9
-20≤f1/f≤2
其中,R31为该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32为该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BFL为该第五透镜的像侧面至成像面于该光轴上的距离,TTL为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该成像面于该光轴上的距离,f1为该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为该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
6.如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中至少有一片透镜具有负屈光力。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屈光力与该第二透镜的屈光力相反。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具有负屈光力,该第二透镜具有负屈光力。
9.如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更包括光圈,设置于该物侧与该第一透镜之间。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324008.2A CN107390347B (zh) | 2016-05-16 | 2016-05-16 | 成像镜头 |
US15/588,886 US10261291B2 (en) | 2016-05-16 | 2017-05-08 | Lens assembly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324008.2A CN107390347B (zh) | 2016-05-16 | 2016-05-16 | 成像镜头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390347A CN107390347A (zh) | 2017-11-24 |
CN107390347B true CN107390347B (zh) | 2019-12-27 |
Family
ID=602974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324008.2A Active CN107390347B (zh) | 2016-05-16 | 2016-05-16 | 成像镜头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261291B2 (zh) |
CN (1) | CN10739034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957689B (zh) | 2018-06-08 | 2020-12-15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KR102258604B1 (ko) * | 2019-09-10 | 2021-05-31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촬상 광학계 |
US12038622B2 (en) | 2022-11-11 | 2024-07-16 |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 Optical imaging system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444907A (en) * | 1987-08-14 | 1989-02-17 | Olympus Optical Co | Variable power lens |
US5790317A (en) * | 1995-12-13 | 1998-08-04 | Nikon Corporation | Zoom lens system |
JP2006227129A (ja) * | 2005-02-16 | 2006-08-31 | Topcon Corp | ズームレンズ系 |
WO2007145194A1 (ja) * | 2006-06-14 | 2007-12-21 |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 撮像光学系、撮像レンズ装置及びデジタル機器 |
TWI504924B (zh) * | 2013-09-25 | 2015-10-21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攝影系統透鏡組及取像裝置 |
TWI506297B (zh) * | 2013-09-25 | 2015-11-01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光學結像系統鏡組及取像裝置 |
TWI518360B (zh) * | 2014-08-26 | 2016-01-2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取像光學透鏡組、取像裝置以及電子裝置 |
-
2016
- 2016-05-16 CN CN201610324008.2A patent/CN107390347B/zh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05-08 US US15/588,886 patent/US10261291B2/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390347A (zh) | 2017-11-24 |
US20170329110A1 (en) | 2017-11-16 |
US10261291B2 (en) | 2019-04-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132643B (zh) | 广角镜头 | |
US10859795B2 (en) | Lens assembly | |
TWI476436B (zh) | 成像鏡頭 | |
CN107436474B (zh) | 投影镜头 | |
CN108957709B (zh) | 广角镜头 | |
CN108121050B (zh) | 成像镜头 | |
CN111929869B (zh) | 摄像光学镜头 | |
CN110058385B (zh) | 广角镜头 | |
US20200096746A1 (en) | Wide-Angle Lens Assembly | |
KR20090044002A (ko) | 초소형 촬상 광학계 | |
CN107346058B (zh) | 环景镜头 | |
CN110261994B (zh) | 成像镜头 | |
CN111736316B (zh) | 摄像光学镜头 | |
CN111736317B (zh) | 摄像光学镜头 | |
CN107390347B (zh) | 成像镜头 | |
CN112099199A (zh) | 摄像光学镜头 | |
CN110231706B (zh) | 成像镜头 | |
CN111929842B (zh) | 摄像光学镜头 | |
TWI690725B (zh) | 成像鏡頭(十六) | |
CN113009678B (zh) | 广角镜头 | |
CN112285900A (zh) | 摄像光学镜头 | |
CN108873248B (zh) | 广角镜头 | |
CN111290099B (zh) | 成像镜头 | |
CN112285898B (zh) | 摄像光学镜头 | |
CN112269243B (zh) | 摄像光学镜头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