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231702B - 直连链路的建立方法及其实现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节点 - Google Patents
直连链路的建立方法及其实现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节点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231702B CN107231702B CN201610173404.XA CN201610173404A CN107231702B CN 107231702 B CN107231702 B CN 107231702B CN 201610173404 A CN201610173404 A CN 201610173404A CN 107231702 B CN107231702 B CN 10723170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irect connection
- node
- link
- frame
- control inform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7—Inter-user or inter-terminal allo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e.g. signalling of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 H04L5/0094—Indication of how sub-channels of the path are allocated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1—Allocation or use of connection identifi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10—Access point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e.g. multi-mode access poi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14—Spectrum shar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different network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3—Reselecting a link using a direct mode connection
- H04W36/037—Reselecting a link using a direct mode connection by reducing handover delay, e.g. latenc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文公开了一种直连链路的建立方法及其实现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节点,包括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建立直连链路并按照预先设置的直连控制信息确定策略确定建立好的直连链路对应的直连控制信息。本发明方法通过为直连链路确定专门的用于标识直连链路的直连控制信息,实现了对直连链路的建立和传输过程进行优化,使得直连链路很好的区别于了基础网络架构的链路,从而提高了网络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但不限于无线局域网(WLAN,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技术,尤指一种直连链路的建立方法及其实现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节点。
背景技术
无线局域网(WLAN,Wireless LAN)的基本结构为一个接入点站点(AP,AccessPoint)以及与该AP相关联的多个非接入点站点(non-AP STA,non-AP Station)组成的一个基本服务集(BSS,Basic Service Set),如图1所示,图1为相关技术中WLAN的基本架构示意图。在图1所示的网络结构下,数据在AP汇聚和分发,即通信一般只发生在non-AP STA和AP之间,AP和non-AP STA的关系,类似在蜂窝网中基站和终端的关系。图1中的AP即是与non-AP STA关联的主节点。本文中,将AP、基站、网状网络(Mesh)站点等统称为主节点,non-APSTA、终端等统称为次节点,且认为主节点和次节点不是对等关系,而主节点和主节点,次节点与次节点为对等关系即对等站点。近年来,对等站点之间的通信需求不断增长,在各个技术领域也出现了对应的技术,比如:在WLAN中提出了同一个BSS内non-AP STA之间进行直连通信的通道直接链路建立(TDLS,Tunnel Direct Link Setup)/直接链路建立(DLS,DirectLink Setup)等技术;再如:蜂窝网提出了支持终端与终端之间通信的设备到设备(D2D,Device-to-Device)等技术;另外,AP站点之间也可以使用Mesh网络等技术进行通信。
目前,随着更多的人使用WLAN进行数据通信,WLAN网络负载也在不断加重,且随着用户数目的增多或WLAN网络之间的干扰,WLAN网络的效率也出现了明显下降的趋势,因此,IEEE标准组织成立了相关的任务小组致力于解决WLAN网络效率问题。其中,网络密集部署情况下的干扰避免和效率提升的技术成为了讨论的热点,正在讨论的技术中包括支持新标准的站点在发送的新格式无线帧的物理层帧头中加入BSS网络标识(Color bits)、站点标识(STA ID)、上行/下行指示(UL/DL flag),及空间复用参数、预约传输时长等控制信息,这样,检测到该无线帧的站点就可以提前根据这些控制信息判断后续的无线帧负载或该传输的基本情况,从而决定下一步的操作。这种新格式的无线帧统称为高效(HE,highefficiency)无线帧。举个例子来看,Color bits信息指示了BSS的网络标识,AP确定并将Color bits信息通知给关联的站点,所有的站点在发送的无线帧中都会携带该Color bits信息,站点可以根据检测到的无线帧中指示的Color bits信息来判断该无线帧是否属于自己关联的BSS,并根据上下行指示判断该无线帧是从AP发送到站点的下行链路(Downlink)还是从站点发送到AP的上行链路(uplink)。具体地,
当站点根据Color bits信息判定无线帧为关联的BSS的帧,且根据后续的指示判定自身不是该无线帧的接收方,比如该无线帧指示为上行帧,是发送给AP的,那么,BSS内的non-AP站点可以选择不接收后面的数据负载,且不竞争信道,以免对本BSS正在进行的传输造成干扰;当站点根据Color bits信息指示判定无线帧不属于关联的BSS的帧,那么,站点可以根据该无线帧的能量,干扰水平等信息选择进行空间复用,从而增加传输机会。总之,根据BSS的网络标识,上下行指示等信息可以帮助BSS之间更有效的利用无线资源。
上述在HE无线帧的物理层帧头携带控制信息的技术有效地解决了基础构架BSS内数据传输的干扰问题,但是,现有技术的以AP和non-AP STA之间的传输考虑效率提升方案中,没有考虑对等站点之间建立的直连链路和传输过程对基础构架BSS的传输造成的影响,也没有考虑多个直连链路之间的相互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直连链路的建立方法及其实现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节点,能够对直连链路的建立和传输过程进行优化,提高网络效率。
为了达到本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直连链路的建立方法,包括:
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建立直连链路并按照预先设置的直连控制信息确定策略确定建立好的直连链路对应的直连控制信息。
可选地,所述直连控制信息确定策略为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协商确定;所述建立方法具体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直连链路请求帧,直连链路请求帧中携带有所述第一节点可用的一个或多个直连控制信息;
所述第一节点接收来自所述第二节点的直连链路响应帧,直连链路响应帧中携带有所述第二节点可用的一个或多个直连控制信息;
所述第一节点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直连链路确认帧,直连链路请求帧确认帧中携带有确定出的直连链路使用的直连控制信息。
可选地,该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节点根据自身可用的一个或多个直连控制信息,以及所述第二节点可用的一个或多个直连控制信息,确定所述建立的直连链路使用的直连控制信息。
可选地,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为次节点;
所述直连链路请求帧、所述直连链路响应帧、所述直连链路确认帧均通过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关联的主节点进行中转。
可选地,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为次节点;该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向其关联的主节点发送通知帧,在通知帧中包括以下信息的任意组合:所述直连链路建立完成指示、建立的所述直连控制信息中的直连标识、所述直连链路传输的业务特性、所述直连链路的信道接入方式。
可选地,所述主节点收到所述通知帧后,该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接收来自所述主节点的通知确认帧,在通知确认帧中至少包括以下信息之一:给所述直连链路分配的直连标识,指定所述直连链路的信道接入方式和信道接入参数。
可选地,所述直连控制信息确定策略为:将预先设置好的直连链路所使用的直连控制信息确定为建立好的直连链路对应的直连控制信息;所述方法具体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间建立直连链路,并将预先设置的直连链路所使用的直连控制信息确定为建立好的直连链路的直连控制信息。
可选地,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为次节点;所述直连控制信息确定策略为:建立好的直连链路对应的直连控制信息为由与所述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关联的主节点确定的直连控制信息;所述方法具体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间建立直连链路;
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从所述主节点广播一个以上直连标识中确定一个直连标识作为所述直连控制信息中的直连标识;或者,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将所述主节点分配的直连标识作为所述直连控制信息中的直连标识;或者,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将所述主节点通知的根据基础网络架构的网络标识或主节点的设备标识确定的直连标识作为所述直连控制信息中的直连标识,或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未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将所述主节点的通知时,将预先设置的保留的值作为直连控制信息中的直连标识。
可选地,所述直连控制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所述直连链路的直连标识、所述直连链路的传输方向值。
可选地,所述直连标识为直连链路使用的网络标识。
可选地,当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为主节点时,所述直连链路的传输方向值指示为上行;
当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为次节点时,所述直连链路的传输方向值指示为下行。
可选地,所述确定所述直连控制信息中的直连标识之前,还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或所述第二节点或主节点通过对无线信道中传输的无线帧进行检查,确定其他网络或BSS已经使用的基础网络架构的网络标识,以及确定其他直连链路已占用的网络标识。
可选地,所述直连链路建立之后,还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或第二节点根据网络状况更改所述直连链路对应的直连标识。
可选地,该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或所述第二节点接收来自主节点的携带有用于控制直连链路的站点的行为的措施的通知信息。
可选地,所述通知信息包括:是否允许对等站点自由选择直连标识的指示;和/或,是否要求对等站点通知主节点直连链路建立情况的指示;和/或,直连链路的资源使用限制信息。
可选地,所述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为对等站点。
可选地,该方法还包括:对等站点利用建立的直连链路传输无线帧,且在无线帧中携带直连控制信息。
可选地,所述对等站点为次节点或主节点。
可选地,所述在无线帧中携带直连控制信息包括:
所述对等站点发送的是单用户格式无线帧,在所述无线帧帧头的第一信令域中指示所述直连控制信息;或者,
所述对等站点发送的是多用户格式无线帧,在所述无线帧帧头的第一信令域中指示所述直连控制信息,在所述无线帧帧头的第二信令域中指示一个或多个接收无线帧的目标对等站点的标识;或者,
所述对等站点发送触发帧给多个建立直连链路的其他对等站点以通知其发送数据给发起触发帧的对等站点时,接收到所述触发帧的多个其他对等站点中的至少一个返回触发格式无线帧,在触发格式无线帧帧头的第一信令域中指示所述直连控制信息。
可选地,所述无线帧或所述触发格式无线帧为高效HE格式无线帧。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直连链路实现数据传输的方法,包括:对等站点利用建立的直连链路传输无线帧,且在无线帧中携带直连控制信息。
可选地,所述对等站点为次节点或主节点。
可选地,所述在无线帧中携带直连控制信息包括:
所述对等站点发送的是单用户格式无线帧,在所述无线帧帧头的第一信令域中指示所述直连控制信息;或者,
所述对等站点发送的是多用户格式无线帧,在所述无线帧帧头的第一信令域中指示所述直连控制信息,在所述无线帧帧头的第二信令域中指示一个或多个接收无线帧的目标对等站点的标识;或者,
所述对等站点发送触发帧给多个建立直连链路的其他对等站点以通知其发送数据给发起触发帧的对等站点时,接收到所述触发帧的多个其他对等站点中的至少一个返回触发格式无线帧,在触发格式无线帧帧头的第一信令域中指示所述直连控制信息。
可选地,所述无线帧或所述触发格式无线帧为HE格式无线帧。
可选地,所述直连控制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所述直连链路的直连标识、所述直连链路的传输方向值。
可选地,所述直连标识为直连链路使用的网络标识。
可选地,当所述对等站点为主节点时,所述直连链路的传输方向值指示为上行;
当所述对等站点为次节点时,所述直连链路的传输方向值指示为下行。
本发明又公开了一种节点,至少包括建立模块、确定模块;其中,
建立模块,用于建立与自身所在节点为对等站点的节点之间的直连链路;
确定模块,用于按照预先设置的直连控制信息确定策略确定建立好的直连链路对应的直连控制信息。
可选地,所述节点还包括:传输模块,用于利用建立的直连链路传输无线帧,且在无线帧中携带直连控制信息。
可选地,所述确定模块具体用于:当所述直连控制信息确定策略为对等站点间协商确定时,通知所述建立模块;
所述建立模块具体用于:在建立与自身所在节点为对等站点的节点之间的直连链路的过程中协商出所述直连控制信息。
可选地,所述建立模块具体用于:向与自身所在节点为对等站点的节点发送直连链路请求帧,直连链路请求帧中携带有自身所在节点可用的一个或多个直连控制信息;接收来自与自身所在节点为对等站点的节点的直连链路响应帧,直连链路响应帧中携带有与自身所在节点为对等站点的节点可用的一个或多个直连控制信息;向与自身所在节点为对等站点的节点发送直连链路确认帧,直连链路请求帧确认帧中携带有确定出的直连链路使用的直连控制信息。
可选地,当所述节点和与自身为对等站点的节点为次节点时,所述直连链路请求帧、所述直连链路响应帧、所述直连链路确认帧通过与所述节点关联的主节点进行中转。
可选地,所述传输模块还用于:向与自身所在节点关联的主节点发送通知帧,在通知帧中包括以下信息的任意组合:直连链路建立完成指示、建立的直连链路的直连标识、直连链路传输的业务特性、直连链路的信道接入方式。
可选地,所述传输模块还用于:接收来自自身所在节点关联的主节点的通知确认帧,在通知确认帧中至少包括以下信息之一:给所述直连链路分配的直连标识,指定所述直连链路的信道接入方式和信道接入参数。
可选地,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所述直连链路建立后,根据网络状况更改建立好的所述直连链路对应的直连控制信息的直连标识。
可选地,当所述直连控制信息确定策略为将预先设置的直连链路所使用的直连控制信息确定为建立好的直连链路对应的直连控制信息时,所述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将预先设置的直连链路所使用的直连控制信息确定为已建立的所述直连链路对应的直连控制信息。
可选地,当所述节点以及与该节点为对等站点的节点为次节点,且所述直连控制信息确定策略为已建立的直连链路对应的直连控制信息为由主节点确定的直连控制信息时,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将来自与自身所在节点关联的主节点的直连控制信息确定为已建立的直连链路对应的直连控制信息。
可选地,所述来自与自身所在节点关联的主节点的直连控制信息包括:所述主节点广播直连标识,或所述主节点分配直连标识,或所述主节点根据基础网络架构的网络标识或所述主节点自身的设备标识确定所述直连控制信息中的直连标识。
可选地,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通过对无线信道中传输的无线帧进行检查,确定其他网络或BSS已经使用的基础网络架构的网络标识,以及确定其他直连链路已占用的网络标识。
可选地,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
接收来自与自身所在节点关联的主节点的携带有用于控制直连链路的站点的行为的措施的通知信息。
可选地,所述通知信息包括:是否允许所述对等站点自由选择直连标识的指示;和/或,是否要求所述对等站点通知主节点直连链路建立情况的指示;和/或,所述直连链路的资源使用限制信息。
可选地,所述传输模块具体用于:
当所述传输模块自身所在节点发送的是单用户格式无线帧,在无线帧帧头的第一信令域中指示直连控制信息;
当所述传输模块自身所在节点发送的是多用户格式无线帧,在无线帧帧头的第一信令域中指示所述直连控制信息,在无线帧帧头的第二信令域中指示一个或多个接收无线帧的目标对等站点的标识;
当所述传输模块自身所在节点发送触发帧给多个建立直连链路的其他对等站点以通知其发送数据给发起触发帧的对等站点时,接收到触发帧的多个其他对等站点中的至少一个会返回触发格式无线帧,在触发格式无线帧帧头的第一信令域中指示所述直连控制信息。
可选地,所述无线帧或所述触发格式无线帧为HE格式无线帧。
本发明再公开了一种节点,至少包括传输模块,用于利用建立的直连链路传输无线帧,且在无线帧中携带直连控制信息。
可选地,所述对等站点为次节点或主节点。
可选地,所述传输模块具体用于:
当所述传输模块自身所在节点发送的是单用户格式无线帧,在无线帧帧头的第一信令域中指示直连控制信息;
当所述传输模块自身所在节点发送的是多用户格式无线帧,在无线帧帧头的第一信令域中指示所述直连控制信息,在无线帧帧头的第二信令域中指示一个或多个接收无线帧的目标对等站点的标识;
当所述传输模块自身所在节点发送触发帧给多个建立直连链路的其他对等站点以通知其发送数据给发起触发帧的对等站点时,接收到触发帧的多个其他对等站点中的至少一个会返回触发格式无线帧,在触发格式无线帧帧头的第一信令域中指示所述直连控制信息。
可选地,所述无线帧或所述触发格式无线帧为HE格式无线帧。
可选地,所述直连控制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所述直连链路的直连标识、所述直连链路的传输方向值。
可选地,所述直连标识为直连链路使用的网络标识。
可选地,当所述对等站点为主节点时,所述直连链路的传输方向值指示为上行;
当所述对等站点为次节点时,所述直连链路的传输方向值指示为下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提供的直连链路的建立方法包括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建立直连链路并按照预先设置的直连控制信息确定策略确定建立好的直连链路对应的直连控制信息。本发明方法通过为直连链路确定专门的用于标识直连链路的直连控制信息,实现了对直连链路的建立和传输过程进行优化,使得直连链路很好的区别于了基础网络架构的链路,从而提高了网络效率。
进一步地,直连控制信息确定策略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协商确定;或者,将预先设置好直连链路所使用的直连控制信息确定为建立好的直连链路对应的直连控制信息;或者,当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为次节点时,建立好的直连链路对应的直连控制信息为由主节点确定的直连控制信息,比如:主节点广播直连标识,或主节点分配直连标识,或主节点根据基础网络架构的网络标识确定直连标识,等等。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相关技术中WLAN的基本架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直连链路的一种建立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同一BBS下建立的链路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不同BBS下建立的链路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单用户格式无线帧下HE无线帧格式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多用户格式无线帧下HE无线帧格式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触发格式无线帧下HE无线帧格式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节点的一种组成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本发明提供的直连链路的建立方法包括: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建立直连链路并按照预先设置的直连控制信息确定策略确定建立好的直连链路对应的直连控制信息。
其中,直连控制信息确定策略可以包括但不限于:
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协商确定;或者,
将预先设置好直连链路所使用的直连控制信息确定为建立好的直连链路对应的直连控制信息;或者,
当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为次节点时,建立好的直连链路对应的直连控制信息为由主节点确定的直连控制信息,比如:主节点广播直连标识,或主节点分配直连标识,或主节点根据基础网络架构的网络标识确定直连标识,等等。
本发明方法通过为直连链路确定专门的用于标识直连链路的直连控制信息,实现了对直连链路的建立和传输过程进行优化,使得直连链路很好的区别于了基础网络架构的链路,从而提高了网络效率。
图2为本发明直连链路的一种建立方法的流程图,当直连控制信息确定策略为: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协商确定时,如图2所示,包括:
步骤200:第一节点向第二节点发送直连链路请求帧,直连链路请求帧中指示有第一节点可用的一个或多个直连控制信息。
其中,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为对等站点,且属于同一个网络或BSS。
其中,直连控制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直连链路的直连标识、传输方向值。其中,
直连标识为直连链路使用的网络标识如color值。
进一步的,当上述对等站点即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为主节点时,直连链路的传输方向值可以指示为上行;当对等站点为次节点时,直连链路的传输方向值可以指示为下行。
步骤201:第一节点接收来自第二节点的直连链路响应帧,直连链路响应帧中指示有第二节点可用的一个或多个直连控制信息。
步骤202:第一节点向第二节点发送直连链路确认帧,直连链路请求帧确认帧中指示有确定出的直连链路使用的直连控制信息。
本步骤中,第一节点根据自身可用的一个或多个直连控制信息,以及第二节点返回的第二节点可用的一个或多个直连控制信息,确定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间建立的直连链路使用的直连控制信息。其中,
确定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间建立的直连链路使用的直连控制信息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第一站点可用的直连控制信息的集合与第一站点可用的直连控制信息的集合的交集中的任一个作为确定出的直连控制信息;如果二者没有交集,那么,第一站点从自身可用的集合或第二节点可用的集合中任选一个作为确定出的直连控制信息;或者,
也可以限定第二节点返回的直连控制信息的集合为第一站点发送的可用集合的子集,这样,第一站点从第二站点返回的可用集合中选择出任一个作为确定出的直连控制信息即可;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为次节点时,上述直连链路请求帧、直连链路响应帧、直连链路确认帧可以通过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关联的主节点进行中转。
进一步地,当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为次节点时,图2所示的直连链路的建立方法还包括:
第一节点向其关联的主节点发送通知帧,在通知帧中至少包括以下信息之一:直连链路建立完成指示、建立的直连链路的直连标识、直连链路传输的业务特性、直连链路的信道接入方式等。其中,
直连链路传输的业务特性可以包括直连链路的速率、业务规范、要占用的资源等信息;直连链路的信道接入方式可以指示第一站点和第二站点占用资源的方式,比如可以是基于竞争的信道接入方式,或者是基于调度的信道接入方式,再如由主节点分配资源,又或者是二者的组合等。
这样,通过接收通知帧,主节点获知了与其关联的次节点间建立的直连链路的情况。
可选地,主节点在收到来自第一节点的通知帧后,可以进一步向第一节点发送通知确认帧,在通知确认帧中至少包括以下信息之一:给直连链路分配的直连标识,指定直连链路的信道接入方式和信道接入参数等。这样,实现了由主节点控制直连链路的站点之间的通信,更好地避免了基础构架的传输和直连链路的传输相互干扰。
需要说明的是,通知确认帧中的给直连链路分配的直连标识可以不同于通知帧中携带的建立的直连链路的直连标识,比如站点上报标识为A,AP可以指示为B。
其中,通知确认帧中的指定直连链路的信道接入方式可以为竞争方式,和/或调度方式。比如:假设次节点指示给AP自身想要的接入方式为自由竞争信道,但是,AP可以指示次节点为调度接入方式即AP给直连链路分配资源的方式而不允许站点自由竞争接入。由于主节点清楚整个网络的负载,因此,有主节点来决定最终的接入方式是合理的,比如:如果网络负载较重,可以限制次节点的竞争,如果网络负载较轻,可以让次节点自由竞争等。
进一步地,直连链路建立之后,对等站点也可以根据网络状况如负载情况等更改直连链路对应的直连标识如color值,更改的过程和建立过程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图2所示的直连链路的建立中,通过协商的方式确定了直连链路的直连控制信息。另外,也可以采用下面的方式来确定直连链路的直连控制信息。
一种方式是,直连控制信息确定策略为:将预先设置好的直连链路所使用的直连控制信息确定为建立好的直连链路对应的直连控制信息。具体包括:预先设置好直连链路所使用的直连控制信息,这样,只要采用现有方法建立好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的直连链路,直接将预先设置的直连控制信息确定为建立好的直连链路的直连控制信息即可。也就是说,这种方式通过专门设置的直连链路的直连控制信息区分了不同的传输即直连链路的传输和基础网络架构的传输。其中,
其中,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为对等站点,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可以属于同一个网络或BSS。
其中,直连控制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直连链路的直连标识、传输方向值。其中,
直连标识为直连链路使用的网络标识如color值。
进一步的,当对等站点为主节点时,直连链路的传输方向值可以指示为上行;当对等站点为次节点时,直连链路的传输方向值可以指示为下行。
另一种方式是,当对等站点为次节点时,直连控制信息确定策略为:建立好的直连链路对应的直连控制信息为由主节点确定的直连控制信息。在采用现有方法建立好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的直连链路后,具体可以采用以下方法确定直连链路的直连控制信息:
主节点广播直连标识:主节点通知一个或多个专门分配给直连链路的直连标识如网络标识color值,这样,主节点所属本BSS内的所有次节点若建立直连链路,直连标识就是主节点广播的一个或多个网络标识中的一个。这里,可以通过随机选择的方式选择出主节点广播的一个直连标识;或者,通过次节点探测信道的无线帧,将出现得少的那个直连标识选择为直连链路的标识,该直连标识即为没有冲突或冲突较少的直连标识。进一步地,根据网络状况如负载情况等,主节点也可以更新分配给直连链路的网络标识。或者,
主节点给当前建立的直连链路分配(相当于单播配置即为某个直连对单独配置一个直连标识)直连标识:主节点获知(如收到当前建立的直连链路的第一节点的通知)有直连链路建立完成,为当前建立的直连链路分配直连标识并通知给连接该直连链路的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或者,
主节点根据基础网络架构的网络标识或主节点的设备标识确定直连标识,并通知给连接当前建立的直连链路的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其中,根据基础网络架构的网络标识或主节点的设备标识确定直连标识包括:本BSS内建立的直连链路的直连标识等于基础网络架构的网络标识;或者,直连标识为基础网络架构的网络标识加上预先设置的特定值后得到的一个值;或者,直连标识为基础网络架构的网络标识经过运算后得到的一个值,其中运算可以是如减法、异或、求模等常见的运算或这些运算的任意组合。需要说明的是,当建立直连链路的次节点没有从所在的网络或BSS的主节点获取到基础网络架构的网络标识(如主节点为传统站点,无此能力,即基础架构网络没有网络标识等)时即未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将所述主节点的通知时,直连标识可以为预先设置的保留的一个值。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所有的网络标识都被其他直连链路或网络占用时,表明网络非常密集,此时,即选择哪个直连标识都不合适时,对等站点可以使用基础网络的标识。
在上述本发明提供的确定直连链路的直连控制信息的方法中,除了采用预先设置好的直连链路所使用的直连控制信息的方式外,
一方面,在对等站点确定直连标识之前,还可以包括:
对等站点即第一节点或第二节点或主节点通过对无线信道中传输的无线帧进行检查(即检查无线信道中传输的无线帧携带的控制信息/网络标识,如检查无线帧的物理层帧头中的第一信令域,以确定哪些网络标识正在被其他网络或链路使用)确定周围的其他网络或BSS已经使用的基础网络架构的网络标识,以及确定周围的其他直连链路已占用的网络标识,这样,在后续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协商直连控制信息,或主节点广播或分配直连控制信息时,可以选择与这些被占用的网络标识不同的值来作为当前建立的直连链路的直连标识。
另一方面,在直连链路建立之后,该方法还包括:对等站点也可以根据周围网络环境的变化更改直连链路使用的网络标识。具体包括:
通过空口检测其他站点的无线帧,判断网络标识/直连标识冲突情况,如果冲突严重如收到的直连标识与自身一样的无线帧时,可以选择更改其他直连标识以避免冲突。其中,更改直连标识的过程和确定直连标识的过程类似,比如,假设第一节点判断出存在冲突的情况,第一节点发送携带有更改后的直连标识的切换直连标识请求帧给第二节点,第二节点发送切换响应帧给第一节点,第一节点最后发送确认帧即可完成直连标识的更改过程。
另外,当对等站点为次节点时,为了提高网络效率,减少直连链路竞争资源带来的干扰,进一步地,主节点还可以选择一些措施,以控制直连链路的站点的行为,比如:对等站点关联的主节点向对等站点发送通知信息,包括以下信息至少之一:
是否允许对等站点自由选择直连标识的指示,这样,限制了对等站点直连链路随意使用color值的情况,比如:如果不允许,那么,在建立直连链路时选择的color值只能为基础架构网络对应的color值或预先设置的保留值;如果允许,那么对等站点可以采用如图2所示的方法协商确定直连链路的color值;和/或,
是否要求对等站点通知主节点直连链路建立情况的指示,这样,如果要求,那么对等站点间建立好直连链路并确定直连控制信息后,需要将直连链路建立的相关信息如直连链路建立完成指示、建立的直连链路的直连标识、直连链路传输的业务特性、直连链路的信道接入方式等上报给主节点;和/或,
直连链路的资源使用限制信息,比如可以限制直连链路的传输资源必须在主节点指示的资源上进行,使用主节点指示的资源接入参数或信道接入方式获取传输机会等。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直连链路实现数据传输的方法,包括:对等站点利用建立的直连链路传输无线帧,且在无线帧中携带直连控制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提供的直连链路实现数据传输的方法可以基于本发明的直连链路建立方法,也可无需限定如何实现直连链路的建立,只要直连链路建立好并确定了建立好的直连链路的直连控制信息即可。
其中,直连控制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直连链路的直连标识、传输方向值。其中,
直连标识为直连链路使用的网络标识如color值。
进一步的,当对等站点为主节点时,直连链路的传输方向值可以指示为上行;当对等站点为次节点时,直连链路的传输方向值可以指示为下行。
其中,在无线帧中携带直连控制信息包括:
如果对等站点发送的是单用户格式无线帧,在无线帧帧头的第一信令域中指示直连控制信息。进一步地,为了提高第一信令域的可靠性,可以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第一信令域即重复第一信令域;
如果对等站点发送的是多用户格式无线帧,在无线帧帧头的第一信令域中指示直连控制信息,在无线帧帧头的第二信令域中指示一个或多个接收无线帧的目标对等站点的标识;
如果对等站点发送触发帧给多个建立直连链路的其他对等站点以通知其发送数据给发起触发帧的对等站点时,接收到触发帧的多个其他对等站点中的至少一个会返回触发格式无线帧,在触发格式无线帧帧头的第一信令域中指示直连控制信息。
上述无线帧或触发格式无线帧为HE格式无线帧,进一步地,还包含用于后向兼容以前的传统的WLAN设备的现有的传统训练域和传统信令域,并且通过重复传统信令域以确定无线帧采用HE帧格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描述。
图3为本发明同一BBS下建立的链路示意图,如图3所示,粗实线表示基础网络架构中的链路,细实线表示直连链路。如图3所示,与STA1~STA10关联的主节点即为AP。
第一实施例中,假设AP和多个站点STA1~STA10组成一个BSS,并假设AP发送广播帧,通知所有的STA基础网络架构的网络标识color的值为3,则在STA发送给AP的无线帧中,将无线帧物理层帧头信令域中的color域设置为3,将上向/下行标志(UL/DL flag)设置为上行,而AP发送给STA的无线帧中,将无线帧物理层帧头信令域中的color域设置为3,将UL/DL flag设置为下行。
第一实施例中假设STA1~STA3支持直连技术如TDSL或DSL等,并假设STA1作为发起方即第一节点分别和STA2,STA3进行了隧道直连链路建立,建立过程包括:
STA1通过AP的透传中转直连链路请求帧给STA2,STA2若同意建立TDLS则通过AP透明中转直连链路响应帧给STA1,最后STA1通过AP透明中转直连链路确认帧给STA2,这样,STA1与STA2间的直连链路即建立好;同样的过程,STA1和STA3也建立了直连链路,这里不再赘述,建立好的链路示意图如图3所示。其中,通过AP透明中转是指STA1~STA3利用基础网络架构,通过AP互相发送建立链路需要的帧,STA1~STA3将这些帧进行封装,在AP看来这些帧和普通的数据帧没有区别,AP会像中转普通的数据帧那样中转这些直连建立管理帧,也就是说,在站点建立直连链路的过程中,AP并不知晓,是透明的。
如图3所示,在这种场景下,存在三种传输,各STA到AP的基础构架上行传输,AP到各STA的基础构架下行传输,建立有直连链路的STA间的直连传输。
为了区分不同的传输,本实施例中将直连链路传输的无线帧的物理层帧头信令域中的color域设置为预先设置的特殊值0,即0代表直连标识,同时将上行/下行标志设置为下行。这样,当站点接收到无线帧并检测到物理层帧头后,就可以判断该无线帧的传输类型。比如:
图3中的STA1~STA3既是直连链路的对等站点,又是AP建立的基础网络架构的链路的STA。当STA1~STA3接收到color值为0,上行/下行标志设置为下行的无线帧时,可以判定该无线帧在直连链路上传输,因此,自己可能是接收方,需要继续接收该无线帧;当STA1~STA3接收到color值为3,上行/下行标志设置为下行的无线帧时,可以判定该无线帧为自己关联的AP发送的下行帧,因此,自己也可能是接收方,需要继续接收该无线帧;当STA1~STA3接收到color值为3,上行/下行标志设置为上行的无线帧时,可以判定该无线帧是其他STA发送给AP的,因此,自己不可能是接收方,可以放弃接收该无线帧。
对于图3中的STA4~STA10,它们没有直连链路,但是是AP建立的基础网络架构的链路下的STA,当STA4~STA10接收到color值为0,上行/下行标志设置为下行的无线帧时,可以判定该无线帧在直连链路上传输,因此,自己不可能是接收方,可以放弃接收该无线帧;当STA4~STA10接收到color值为3,上行/下行标志设置为下行的无线帧时,可以判定该无线帧为自己关联的AP发送的下行帧,因此,自己可能是接收方,需要继续接收该无线帧;当STA4~STA10接收到color值为3,上行/下行标志设置为上行的无线帧时,可以判定该无线帧是其他STA发送给AP,因此,自己不可能是接收方,可以放弃接收该无线帧。
对于图3中的AP,只有接收到color值为3,上行/下行标志设置为上行的无线帧才判定是STA发送给自己的,此时AP继续接收,其他情况AP可以选择不接收。
图4为本发明不同BBS下建立的链路示意图,如图4所示,粗实线表示基础网络架构中的链路,细实线表示次节点间的直连链路,细虚线表示主节点间的直连链路。如图3所示,与STA1~STA5关联的主节点为AP1,与STA6~STA10关联的主节点为AP2。
第二实施例中,假设AP1和多个站点STA1~STA5组成BSS1,AP2和多个站点STA6~STA10组成BSS2;并假设BSS1的网络标识color的值为3,BSS2的网络标识color的值为5。
第二实施例中假设STA1和STA2支持TDLS且在同一个BSS内,假设STA1和STA2建立了直连链路,STA1和STA2是对等的次节点;假设AP1和AP2也建立了直连链路,但是这属于主节点之间的直连链路,可以为mesh形式的链路,也可以是类似AP簇的直连链路。
本实施例中的直连链路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主节点之间的,另一种是次节点之间的,为了区分这两种直连链路,本实施例中将次节点直连链路传输的无线帧的物理层帧头信令域中的color域设置为特殊值0,并统一将上行/下行标志设置为下行;将主节点直连链路传输的无线帧的物理层帧头信令域中的color域设置为特殊值0,并统一将上行/下行标志设置为上行。这样就可以通过上行/下行指示域区分不同的链路传输的无线帧。比如,对于各STA,当接收到无线帧并检测到color值为0,指示为上行的无线帧时,可以选择不接收该无线帧。而不同BSS之间的传输可以通过color域的值来区分,比如:当STA1接收到无线帧并检测出color值为5时,可以判断出该无线帧与自己无关,从而可以选择不继续接收。
第三实施例,假设AP和多个站点STA1~STA10组成一个BSS,并假设AP发送广播帧,通知所有的STA网络的标识color的值为3。第一实施例中假设STA1~STA3支持直连技术如TDSL或DSL等,假设STA1作为发起方即第一节点分别和STA2,STA3进行了隧道直连链路建立,第三实施例中,假设直连链路对应的color值是协商的,具体包括:
STA1通过AP的透传中转直连链路请求帧给STA2,在直连链路请求帧中携带有STA1可用的一个或多个color值,STA2若同意建立直连链路,则通过AP透明中转直连链路响应帧给STA1,在直连链路响应帧中携带有STA2可用的一个或多个color值,最后STA1通过AP透明中转直连链路确认帧给STA2,并在直连链路确认帧中携带有确定出的STA1和STA2的直连链路的color值,这样,STA1与STA2间的直连链路即建立好。采用同样的过程,STA1和STA3之间也可以协商使用的color值,该值可以和STA1与STA2之间链路的color值相同或不相同。建立的链路示意图可参见图3所示。
另外,直连链路建立后,对等站点也可以根据网络状况的变化情况如负载情况等更改直连链路对应的color值,以避免与其他直连链路的color值之间冲突的问题,更改的过程和建立过程类似,在本发明上述建立过程的基础上,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容易实现的,这里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对等次节点如本实施例中的STA1,STA2完成直连链路建立后可以发送一个通知帧给所关联的AP。比如:STA1发送一个通知帧给AP,由于TDLS建立的透明性,若直连站点不发送任何帧给AP的话,AP将不知道直连链路的信息,本实施例中的通知帧就是用于通知AP建立的直连链路的情况,在通知帧中可以包括直连链路建立完成指示、建立的直连链路使用的直连标识、直连链路传输的业务特性、直连链路的信道接入方式等信息。其中,直连链路传输的业务特性可以包括直连链路的速率,业务规范,要占用的资源等信息;直连链路的信道接入方式可以指示STA1和STA2占用资源的方式,比如可以是基于竞争的信道接入方式,或者是基于调度的信道接入方式,再如由AP分配资源,又或者是二者的组合。通过接收该通知帧,AP获知了直连链路的情况。
进一步地,AP接收到上述通知帧后,也可以回复一个通知确认帧给对等次节点,在通知确认帧中可以包括以下信息之一:给直连链路分配的直连标识,指定直连链路的信道接入方式和信道接入参数等的通知确认帧给对等次节点。这样,实现了由主节点控制直连链路的站点之间的通信,更好地避免了基础构架的传输和直连链路的传输相互干扰。
第四实施例进一步说明除了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以及第三实施例中确定直连标识的方法外,次节点确定直连标识的方法还可以采用第四实施例的方式。在第四实施例中,假设AP和多个站点STA1~STA10组成一个BSS,假设AP发送广播帧,通知所有的STA基础网络架构的网络标识color的值为3。其中,假设STA1~STA3支持直连技术如TDSL或DSL等,并假设STA1作为发起方分别和STA2,STA3进行了隧道直连链路建立。本实施例中,STA1~STA3之间的直连链路对应的标识的确定方法可以为:
AP广播直连标识,即AP通知一个或多个专门分配给直连链路的直连标识如网络标识color值,这样,本BSS内的所有STA若建立直连链路,则直连标识必须为AP广播的一个或多个color值中的一个。进一步地,根据网络状况,AP也可以更新分配给直连链路的网络标识。
或者,AP给当前建立的直连链路分配直连标识,即AP将专门分配给直连链路的直连标识如网络标识color值通知给一对本BSS建立直连链路的站点,比如:AP将专门分配的color值0通知给STA1和STA2以作为二者间建立的直连链路的直连标识。具体的过程可以为:直连链路的对等站点如STA1发送直连链路的通知信息给关联的AP,AP根据直连链路通知信息分配一个标识给该直连链路,其中,通知信息可以携带在发送给AP的通知帧中,可以包括以下任意组合的信息:直连链路建立完成指示、直连链路传输的业务特性、直连链路的信道接入方式等信息。
又或者,当AP获知基础网络架构的网络标识color值时,直连标识为基础网络架构的网络标识color值经过运算得出的特定值。比如:本BSS内建立的直连链路的标识等于基础网络架构的标识;再如:直连标识为基础网络架构的网络标识color值加上预先设置的特定值后得到的一个值;又如:直连标识为基础网络架构的网络标识color值经过其他的运算方式或运算方式组合后的阿斗的值,其中运算可以是如减法、异或、求模等常见的运算或这些运算的任意组合。需要说明的是,当直连链路所关联的AP没有获知基础网络架构的网络标识color值,那么,直连标识可以就是预先设置的保留的网络标识color特殊值。
第五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不采用固定的直连标识的情况如协商的方式等,在对等站点确定直连标识之前,还可以包括:
通过对无线信道中传输的无线帧进行检查,确定周围的其他网络或BSS已经使用的基础网络架构的网络标识color值,以及确定周围的其他直连链路已占用的网络标识color值,从而尽量选择与这些被占用的网络标识不同的值来作为要建立的直连链路的直连标识。
直连链路建立之后,对等站点也可以根据周围网络环境的变化更改直连链路使用的网络标识color值。具体包括:
通过空口检测其他站点的无线帧,判断网络标识/直连标识冲突情况,如果冲突严重如收到的直连标识与自身一样的无线帧时,可以选择更改其他标识以避免冲突。
另外,对等站点为次节点时,为了提高网络效率,减少直连链路竞争资源带来的干扰,AP可以选择一些措施来控制直连链路站点的行为。
比如,AP可以限制STA直连链路随意使用color值,具体实现包括:AP可以发送一个通知帧如信标帧(Beacon)给该STA,并在该通知帧中指示是否允许直连站点之间自由选择使用的color值,如果AP在通知帧中指示不允许,那么,STA在建立直连链路时选择的color值只能为基础网络架构对应的color值,或特殊的保留值如0值等;如果AP在通知帧中指示允许,那么,STA可以使用如自身协商过程确定的color值。
再如:AP也可以在Beacon帧中指示本网络内的次节点不能建立直连链路。又或者AP允许本网络内的次节点之间建立直连链路,但是在Beacon帧中指示直连链路建立完成后对等站点必须通知AP直连链路的业务特性等直连链路的建立情况。另外,AP还可以直接通知直连链路的资源使用限制信息,比如可以限制直连链路的传输资源必须在AP指示的资源上进行、使用AP指示的资源接入参数或信道接入方式获取传输机会等。
第六实施例,对等站点的直连链路建立完成且确定了控制信息之后,本发提供的直连链路实现数据传输的方法包括:对等站点利用建立的直连链路传输无线帧,且在无线帧中携带直连控制信息。其中无线帧可以是HE无线帧。
如果对等站点发送的是单用户格式无线帧,如图5所示,图5为本发明单用户格式无线帧下HE无线帧格式实施例的示意图,在无线帧帧头的第一信令域即信令域A中指示直连控制信息。进一步地,为了提高第一信令域即信令域A的可靠性,可以将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第一信令域即信令域A,也就是说重复第一信令域即信令域A。
如果对等站点发送的是多用户格式无线帧,如图6所示,图6为本发明多用户格式无线帧下HE无线帧格式实施例的示意图,在无线帧帧头的第一信令域即信令域A中指示直连控制信息,在无线帧帧头的第二信令域信令域B中指示一个或多个接收无线帧的目标对等站点的标识。
如果对等站点发送触发帧给多个建立直连链路的其他对等站点以通知其发送数据给发起触发帧的对等站点时,接收到触发帧的多个其他对等站点中的至少一个会返回触发格式无线帧,如图7所示,图7为本发明触发格式无线帧下HE无线帧格式实施例的示意图,与单用户格式无线帧类似,在触发格式无线帧帧头的第一信令域即信令域A中指示直连控制信息。
上述HE格式无线帧,进一步地,如图5~图7所示,还包含用于后向兼容以前的传统的WLAN设备的现有的传统训练域和传统信令域,并且通过重复传统信令域以确定无线帧采用HE帧格式。
举个例子来看,假设AP和多个站点STA1~STA10组成一个BSS,并假设STA1和STA2,STA1和STA3分别建立了直连链路,而且基础网络架构的color的值为3,为了区分不同的传输,本实施例中假设直连链路的color值为0。在直连链路建立好且确定了直连标识后,
比如:假设STA1分别发送无线帧给STA2或STA3,其格式为单用户无线帧格式,结合图5所示,将无线帧中的物理层帧头信令域中的color值设为0,具体的将物理层帧头第一信令域即信令域A中的color域设为0,将信令域A中的UL/DL域(图5中未示出)设置为下行。同样的,STA2或STA3发送给STA1的无线帧也是如此设置。
再如:假设STA1并行发送无线帧给STA2和STA3,其格式为多用户无线帧格式,结合图6所示,将无线帧中的物理层帧头信令域中的color值设为0,具体的将物理层帧头第一信令域即信令域A中的color域设为0,将信令域A中的UL/DL域(图6中未示出)设置为下行,且在第二信令域即信令域B中携带STA2和STA3的标识,以及发送给STA2和STA3数据的发送参数和资源位置。当然,对等站点也可以使用多用户无线帧格式发送一个用户的数据,如STA2使用多用户无线帧格式发送数据给STA1,这样无线帧就可以携带信令域B,信令域B中指示接收方为STA1,这样除STA1之外的站点就可以选择不接收该无线帧。
又如:假设STA1发送触发帧给STA2和STA3,通知STA2和STA3并行发送数据给STA1,接收到触发帧后,STA2和STA3并行发送无线帧给STA1,该无线帧格式为触发格式无线帧,结合图7所示,将无线帧中的物理层帧头信令域中的color值为0,具体的将物理层帧头第一信令域即信令域A中的color值为0。
图8为本发明节点的一种组成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至少包括建立模块800、确定模块801;其中,
建立模块800,用于建立与自身所在节点为对等站点的节点之间的直连链路;
确定模块801,用于按照预先设置的直连控制信息确定策略确定建立好的直连链路对应的直连控制信息。
本发明节点还包括:传输模块802,用于利用建立的直连链路传输无线帧,且在无线帧中携带直连控制信息。
其中,
确定模块801具体用于:当直连控制信息确定策略为对等站点间协商确定时,通知建立模块800;此时,建立模块800具体用于:在建立与自身所在节点为对等站点的节点之间的直连链路的过程中协商出直连控制信息。更具体地,
建立模块800更具体地用于:向与自身所在节点为对等站点的节点发送直连链路请求帧,直连链路请求帧中指示有自身所在节点可用的一个或多个直连控制信息;接收来自与自身所在节点为对等站点的节点的直连链路响应帧,直连链路响应帧中指示有与自身所在节点为对等站点的节点可用的一个或多个直连控制信息;向与自身所在节点为对等站点的节点发送直连链路确认帧,直连链路请求帧确认帧中指示有确定出的直连链路使用的直连控制信息。
进一步地,
当节点和与自身为对等站点的节点为次节点时,上述直连链路请求帧、直连链路响应帧、直连链路确认帧可以通过与节点关联的主节点进行中转。
进一步地,
传输模块802还用于:向与自身所在节点关联的主节点发送通知帧,在通知帧中至少包括以下信息之一:直连链路建立完成指示、建立的直连链路的直连标识、直连链路传输的业务特性、直连链路的信道接入方式等。
进一步地,
传输模块802还用于:接收来自于自身所在节点关联的主节点的通知确认帧,在通知确认帧中至少包括以下信息之一:给直连链路分配的直连标识,指定直连链路的信道接入方式和信道接入参数等。
进一步地,
确定模块801还用于:直连链路建立后,根据网络状况如网络负载等更改建立好的直连链路对应的直连标识如color值。
当直连控制信息确定策略为将预先设置好直连链路所使用的直连控制信息确定为建立好的直连链路对应的直连控制信息时,确定模块801具体用于:将预先设置好直连链路所使用的直连控制信息确定为建立好的直连链路对应的直连控制信息。此时,建立模块800按照现有方法完成对等站点之间的直连链路建立即可。
当节点以及与该节点为对等站点的节点为次节点,且直连控制信息确定策略为建立好的直连链路对应的直连控制信息为由主节点确定的直连控制信息时,确定模块801具体用于:将来自与自身所在节点关联的主节点的直连控制信息确定为建立好的直连链路对应的直连控制信息。更具体地,来自与自身所在节点关联的主节点的直连控制信息包括:主节点广播直连标识,或主节点分配直连标识,或主节点根据基础网络架构的网络标识或所述主节点自身的设备标识确定直连标识,等等。
上述确定直连链路的直连控制信息的方法中,除了采用预先设置好的直连链路所使用的直连控制信息的方式外,
确定模块801还用于:通过对无线信道中传输的无线帧进行检查,确定周围的其他网络或BSS已经使用的基础网络架构的网络标识,以及确定周围的其他直连链路已占用的网络标识。
当对等站点为次节点时,为了提高网络效率,减少直连链路竞争资源带来的干扰,进一步地,
确定模块801还用于:接收来自与自身所在节点关联的主节点的携带有用于控制直连链路的站点的行为的措施的通知信息。其中,
通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是否允许对等站点自由选择直连标识的指示;和/或,是否要求对等站点通知主节点直连链路建立情况的指示;和/或,直连链路的资源使用限制信息。
其中,传输模块802具体用于:
如果传输模块自身所在节点发送的是单用户格式无线帧,在无线帧帧头的第一信令域中指示直连控制信息。进一步地,为了提高第一信令域的可靠性,可以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第一信令域即重复第一信令域;
如果传输模块自身所在节点发送的是多用户格式无线帧,在无线帧帧头的第一信令域中指示直连控制信息,在无线帧帧头的第二信令域中指示一个或多个接收无线帧的目标对等站点的标识;
如果传输模块自身所在节点发送触发帧给多个建立直连链路的其他对等站点以通知其发送数据给发起触发帧的对等站点时,接收到触发帧的多个其他对等站点中的至少一个会返回触发格式无线帧,在触发格式无线帧帧头的第一信令域中指示直连控制信息。
上述无线帧或触发格式无线帧为HE格式无线帧,进一步地,还包含用于后向兼容以前的传统的WLAN设备的现有的传统训练域和传统信令域,并且通过重复传统信令域以确定无线帧采用HE帧格式。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节点,至少包括传输模块802,用于利用建立的直连链路传输无线帧,且在无线帧中携带直连控制信息。
其中,对等站点为次节点或主节点。
进一步地,传输模块802具体用于:
当所述传输模块自身所在节点发送的是单用户格式无线帧,在无线帧帧头的第一信令域中指示直连控制信息;
当所述传输模块自身所在节点发送的是多用户格式无线帧,在无线帧帧头的第一信令域中指示直连控制信息,在无线帧帧头的第二信令域中指示一个或多个接收无线帧的目标对等站点的标识;
当所述传输模块自身所在节点发送触发帧给多个建立直连链路的其他对等站点以通知其发送数据给发起触发帧的对等站点时,接收到触发帧的多个其他对等站点中的至少一个会返回触发格式无线帧,在触发格式无线帧帧头的第一信令域中指示直连控制信息。
上述的无线帧或所述触发格式无线帧为HE格式无线帧。
其中,直连控制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直连链路的直连标识、直连链路的传输方向值。其中,直连标识为直连链路使用的网络标识。
当对等站点为主节点时,直连链路的传输方向值指示为上行;当对等站点为次节点时,直连链路的传输方向值指示为下行。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45)
1.一种直连链路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建立直连链路并按照预先设置的直连控制信息确定策略确定建立好的直连链路对应的直连控制信息;其中,所述直连控制信息包括直连链路的传输方向值;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为对等站点;
当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为主节点时,所述直连链路的传输方向值指示为上行;
当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为次节点时,所述直连链路的传输方向值指示为下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直连控制信息确定策略为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协商确定;所述建立方法具体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直连链路请求帧,直连链路请求帧中携带有所述第一节点可用的一个或多个直连控制信息;
所述第一节点接收来自所述第二节点的直连链路响应帧,直连链路响应帧中携带有所述第二节点可用的一个或多个直连控制信息;
所述第一节点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直连链路确认帧,直连链路请求帧确认帧中携带有确定出的直连链路使用的直连控制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节点根据自身可用的一个或多个直连控制信息,以及所述第二节点可用的一个或多个直连控制信息,确定所述建立的直连链路使用的直连控制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为次节点;
所述直连链路请求帧、所述直连链路响应帧、所述直连链路确认帧均通过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关联的主节点进行中转。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为次节点;该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向其关联的主节点发送通知帧,在通知帧中包括以下信息的任意组合:所述直连链路建立完成指示、建立的所述直连控制信息中的直连标识、所述直连链路传输的业务特性、所述直连链路的信道接入方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节点收到所述通知帧后,该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接收来自所述主节点的通知确认帧,在通知确认帧中至少包括以下信息之一:给所述直连链路分配的直连标识,指定所述直连链路的信道接入方式和信道接入参数。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直连控制信息确定策略为:将预先设置好的直连链路所使用的直连控制信息确定为建立好的直连链路对应的直连控制信息;所述方法具体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间建立直连链路,并将预先设置的直连链路所使用的直连控制信息确定为建立好的直连链路的直连控制信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为次节点;所述直连控制信息确定策略为:建立好的直连链路对应的直连控制信息为由与所述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关联的主节点确定的直连控制信息;所述方法具体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间建立直连链路;
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从所述主节点广播一个以上直连标识中确定一个直连标识作为所述直连控制信息中的直连标识;或者,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将所述主节点分配的直连标识作为所述直连控制信息中的直连标识;或者,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将所述主节点通知的根据基础网络架构的网络标识或主节点的设备标识确定的直连标识作为所述直连控制信息中的直连标识,或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未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的所述主节点的通知时,将预先设置的保留的值作为直连控制信息中的直连标识。
9.根据权利要求1、2、7或8所述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直连控制信息还包括所述直连链路的直连标识。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直连标识为直连链路使用的网络标识。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直连控制信息中的直连标识之前,还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或所述第二节点或主节点通过对无线信道中传输的无线帧进行检查,确定其他网络或BSS已经使用的基础网络架构的网络标识,以及确定其他直连链路已占用的网络标识。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直连链路建立之后,还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或第二节点根据网络状况更改所述直连链路对应的直连标识。
13.根据权利要求1、2、7或8所述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或所述第二节点接收来自主节点的携带有用于控制直连链路的站点的行为的措施的通知信息。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知信息包括:是否允许对等站点自由选择直连标识的指示;和/或,是否要求对等站点通知主节点直连链路建立情况的指示;和/或,直连链路的资源使用限制信息。
15.根据权利要求1、2、7或8所述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为对等站点。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还包括:对等站点利用建立的直连链路传输无线帧,且在无线帧中携带直连控制信息。
17.根据权利要求1、2或7所述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等站点为次节点或主节点。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无线帧中携带直连控制信息包括:
所述对等站点发送的是单用户格式无线帧,在所述无线帧帧头的第一信令域中指示所述直连控制信息;或者,
所述对等站点发送的是多用户格式无线帧,在所述无线帧帧头的第一信令域中指示所述直连控制信息,在所述无线帧帧头的第二信令域中指示一个或多个接收无线帧的目标对等站点的标识;或者,
所述对等站点发送触发帧给多个建立直连链路的其他对等站点以通知其发送数据给发起触发帧的对等站点时,接收到所述触发帧的多个其他对等站点中的至少一个返回触发格式无线帧,在触发格式无线帧帧头的第一信令域中指示所述直连控制信息。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帧或所述触发格式无线帧为高效HE格式无线帧。
20.一种直连链路实现数据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对等站点利用建立的直连链路传输无线帧,且在无线帧中携带直连控制信息;其中,所述直连控制信息包括直连链路的传输方向值;
所述对等站点为主节点时,所述直连链路的传输方向值指示为上行;
所述对等站点为次节点时,所述直连链路的传输方向值指示为下行。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无线帧中携带直连控制信息包括:
所述对等站点发送的是单用户格式无线帧,在所述无线帧帧头的第一信令域中指示所述直连控制信息;或者,
所述对等站点发送的是多用户格式无线帧,在所述无线帧帧头的第一信令域中指示所述直连控制信息,在所述无线帧帧头的第二信令域中指示一个或多个接收无线帧的目标对等站点的标识;或者,
所述对等站点发送触发帧给多个建立直连链路的其他对等站点以通知其发送数据给发起触发帧的对等站点时,接收到所述触发帧的多个其他对等站点中的至少一个返回触发格式无线帧,在触发格式无线帧帧头的第一信令域中指示所述直连控制信息。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帧或所述触发格式无线帧为HE格式无线帧。
23.根据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直连控制信息还包括:所述直连链路的直连标识。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直连标识为直连链路使用的网络标识。
25.一种节点,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建立模块、确定模块;其中,
建立模块,用于建立与自身所在节点为对等站点的节点之间的直连链路;
确定模块,用于按照预先设置的直连控制信息确定策略确定建立好的直连链路对应的直连控制信息;其中,所述直连控制信息包括直连链路的传输方向值;
所述对等站点为主节点时,所述直连链路的传输方向值指示为上行;
所述对等站点为次节点时,所述直连链路的传输方向值指示为下行。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还包括:传输模块,用于利用建立的直连链路传输无线帧,且在无线帧中携带直连控制信息。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节点,其特征在于,
所述确定模块具体用于:当所述直连控制信息确定策略为对等站点间协商确定时,通知所述建立模块;
所述建立模块具体用于:在建立与自身所在节点为对等站点的节点之间的直连链路的过程中协商出所述直连控制信息。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模块具体用于:向与自身所在节点为对等站点的节点发送直连链路请求帧,直连链路请求帧中携带有自身所在节点可用的一个或多个直连控制信息;接收来自与自身所在节点为对等站点的节点的直连链路响应帧,直连链路响应帧中携带有与自身所在节点为对等站点的节点可用的一个或多个直连控制信息;向与自身所在节点为对等站点的节点发送直连链路确认帧,直连链路请求帧确认帧中携带有确定出的直连链路使用的直连控制信息。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节点,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节点和与自身为对等站点的节点为次节点时,所述直连链路请求帧、所述直连链路响应帧、所述直连链路确认帧通过与所述节点关联的主节点进行中转。
30.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节点,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传输模块,用于向与自身所在节点关联的主节点发送通知帧,在通知帧中包括以下信息的任意组合:直连链路建立完成指示、建立的直连链路的直连标识、直连链路传输的业务特性、直连链路的信道接入方式。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模块还用于:接收来自自身所在节点关联的主节点的通知确认帧,在通知确认帧中至少包括以下信息之一:给所述直连链路分配的直连标识,指定所述直连链路的信道接入方式和信道接入参数。
32.根据权利要求25或27所述的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所述直连链路建立后,根据网络状况更改建立好的所述直连链路对应的直连控制信息的直连标识。
33.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节点,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直连控制信息确定策略为将预先设置的直连链路所使用的直连控制信息确定为建立好的直连链路对应的直连控制信息时,所述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将预先设置的直连链路所使用的直连控制信息确定为已建立的所述直连链路对应的直连控制信息。
34.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节点,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节点以及与该节点为对等站点的节点为次节点,且所述直连控制信息确定策略为已建立的直连链路对应的直连控制信息为由主节点确定的直连控制信息时,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将来自与自身所在节点关联的主节点的直连控制信息确定为已建立的直连链路对应的直连控制信息。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来自与自身所在节点关联的主节点的直连控制信息包括:所述主节点广播直连标识,或所述主节点分配直连标识,或所述主节点根据基础网络架构的网络标识或所述主节点自身的设备标识确定所述直连控制信息中的直连标识。
36.根据权利要求25、27或34所述的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通过对无线信道中传输的无线帧进行检查,确定其他网络或BSS已经使用的基础网络架构的网络标识,以及确定其他直连链路已占用的网络标识。
37.根据权利要求25、27、33或34所述的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
接收来自与自身所在节点关联的主节点的携带有用于控制直连链路的站点的行为的措施的通知信息。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通知信息包括:是否允许所述对等站点自由选择直连标识的指示;和/或,是否要求所述对等站点通知主节点直连链路建立情况的指示;和/或,所述直连链路的资源使用限制信息。
39.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节点,其特征在于,传输模块用于:
当所述传输模块自身所在节点发送的是单用户格式无线帧,在无线帧帧头的第一信令域中指示直连控制信息;
当所述传输模块自身所在节点发送的是多用户格式无线帧,在无线帧帧头的第一信令域中指示所述直连控制信息,在无线帧帧头的第二信令域中指示一个或多个接收无线帧的目标对等站点的标识;
当所述传输模块自身所在节点发送触发帧给多个建立直连链路的其他对等站点以通知其发送数据给发起触发帧的对等站点时,接收到触发帧的多个其他对等站点中的至少一个会返回触发格式无线帧,在触发格式无线帧帧头的第一信令域中指示所述直连控制信息。
40.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帧或所述触发格式无线帧为HE格式无线帧。
41.一种节点,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传输模块,用于利用建立的直连链路传输无线帧,且在无线帧中携带直连控制信息;其中,所述直连控制信息包括直连链路的传输方向值;
当所述节点为主节点时,所述直连链路的传输方向值指示为上行;
当所述节点为次节点时,所述直连链路的传输方向值指示为下行。
42.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模块具体用于:
当所述传输模块自身所在节点发送的是单用户格式无线帧,在无线帧帧头的第一信令域中指示直连控制信息;
当所述传输模块自身所在节点发送的是多用户格式无线帧,在无线帧帧头的第一信令域中指示所述直连控制信息,在无线帧帧头的第二信令域中指示一个或多个接收无线帧的目标对等站点的标识;
当所述传输模块自身所在节点发送触发帧给多个建立直连链路的其他对等站点以通知其发送数据给发起触发帧的对等站点时,接收到触发帧的多个其他对等站点中的至少一个会返回触发格式无线帧,在触发格式无线帧帧头的第一信令域中指示所述直连控制信息。
43.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帧或所述触发格式无线帧为HE格式无线帧。
44.根据权利要求41或42所述的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直连控制信息还包括:所述直连链路的直连标识。
45.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直连标识为直连链路使用的网络标识。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173404.XA CN107231702B (zh) | 2016-03-24 | 2016-03-24 | 直连链路的建立方法及其实现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节点 |
PCT/CN2016/110315 WO2017161928A1 (zh) | 2016-03-24 | 2016-12-16 | 直连链路的建立方法及其实现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节点 |
US16/087,258 US10701741B2 (en) | 2016-03-24 | 2016-12-16 |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direct connection link, and method and node for realizing data transmission thereby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173404.XA CN107231702B (zh) | 2016-03-24 | 2016-03-24 | 直连链路的建立方法及其实现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节点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231702A CN107231702A (zh) | 2017-10-03 |
CN107231702B true CN107231702B (zh) | 2021-09-10 |
Family
ID=598993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173404.XA Active CN107231702B (zh) | 2016-03-24 | 2016-03-24 | 直连链路的建立方法及其实现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节点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701741B2 (zh) |
CN (1) | CN107231702B (zh) |
WO (1) | WO2017161928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70359819A1 (en) * | 2016-01-19 | 2017-12-14 | Mediatek Inc. | Neighborhood Awareness Network and Multi-Channel Operation over OFDMA |
KR102265526B1 (ko) * | 2017-10-12 | 2021-06-16 | 에스케이텔레콤 주식회사 | 기지국장치 및 데이터 및 신호 전송 방법 |
GB2577471B (en) | 2018-07-11 | 2021-02-10 | Canon Kk | MAC/PHY interface of wireless stations compliant to direct link and downlink transmissions in trigger-based multi-user transmissions |
CN110944406B (zh) * | 2018-09-25 | 2022-02-15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旁链路的链路建立方法及终端 |
EP3886490B1 (en) * | 2018-11-23 | 2023-05-10 |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based on direct link |
CN109874126A (zh) * | 2019-03-05 | 2019-06-11 | 南京钛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无线通讯技术在车联网v2v的应用方法 |
US10743358B1 (en) | 2019-12-11 | 2020-08-11 | Cypress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 Dedicated TDLS link in off-channel 5 GHz band using RSDB |
CN113973400A (zh) * | 2020-07-24 | 2022-01-2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建立直连链路、无线局域网帧发送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
CN115695895B (zh) * | 2021-07-21 | 2024-05-10 | 极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提高数据传输速率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6233776B (zh) * | 2021-11-29 | 2024-10-22 | 极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多链路终端建立直连链路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883167A (zh) * | 2003-11-20 | 2006-12-20 |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在无线网络的第一站和第二站之间直接通信的方法 |
WO2010030136A2 (en) * | 2008-09-11 | 2010-03-18 | Lg Electronics Inc. | Power management in tunneled direct link setup |
CN102498747A (zh) * | 2009-09-18 | 2012-06-13 |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 用于向网络连接提供端对端直接链路通信的方法和设备 |
CN102598844A (zh) * | 2009-10-29 | 2012-07-18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在对等式无线通信中用于转发的方法 |
CN103026741A (zh) * | 2010-05-17 | 2013-04-03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发现wlan站的能力以建立直接链路的方法和装置 |
CN103109552A (zh) * | 2010-09-24 | 2013-05-15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使用tdls的无线显示发现和操作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077683B2 (en) * | 2005-11-03 | 2011-12-13 |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performing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 between stations within a basic service set |
US8284686B2 (en) | 2005-11-21 | 2012-10-09 | Mitsubishi Electric Research Laboratories, Inc. | Antenna/beam selection training in MIMO wireless LANS with different sounding frames |
CN101803294B (zh) | 2007-09-18 | 2012-08-29 | Lg电子株式会社 | 隧道直接链路建立无线网络中的直接链路建立过程和支持该过程的站点 |
WO2009134066A1 (en) | 2008-05-01 | 2009-11-05 | Lg Electronics Inc. | Direct link setup method in tunneled direct link setup wireless network and station supporting the method |
KR20090117560A (ko) * | 2008-05-09 | 2009-11-12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멀티-채널 무선 통신 네트워크에서의 다이렉트 링크 설정절차와 채널 할당 메커니즘 |
CN101594578B (zh) | 2008-05-30 | 2013-08-28 |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 直连链路的建立方法、站设备及通信系统 |
CN102045314B (zh) * | 2009-10-10 | 2016-08-03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匿名通信的方法、注册方法、信息收发方法及系统 |
US8982812B2 (en) | 2011-01-14 | 2015-03-1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Group ID allocation for direct link service (DLS) |
CN108668348B (zh) | 2012-06-13 | 2021-08-27 | 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 | 无线局域网系统的方法和基站 |
EP2933932B1 (en) | 2012-12-12 | 2020-06-17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information related to association identifier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
CN104125610B (zh) | 2013-04-28 | 2017-11-10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D2d通信中的数据发送方法和设备 |
EP3016441B1 (en) | 2013-06-28 | 2017-12-27 | LG Electronics Inc. | Searching for device in direct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04254062B (zh) | 2013-06-28 | 2018-10-1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直连链路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系统 |
WO2014205819A1 (zh) | 2013-06-28 | 2014-12-3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建立链路的方法、节点及装置 |
WO2016034106A1 (en) * | 2014-09-04 | 2016-03-10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mmunicating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d2d |
JP2017539135A (ja) * | 2014-11-06 | 2017-12-28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D2d同期信号のための電力制御モード |
US9801206B2 (en) * | 2014-12-12 | 2017-10-24 | Newracom, Inc. | Spatial reuse based on distributed reporting |
-
2016
- 2016-03-24 CN CN201610173404.XA patent/CN107231702B/zh active Active
- 2016-12-16 US US16/087,258 patent/US10701741B2/en active Active
- 2016-12-16 WO PCT/CN2016/110315 patent/WO2017161928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883167A (zh) * | 2003-11-20 | 2006-12-20 |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在无线网络的第一站和第二站之间直接通信的方法 |
WO2010030136A2 (en) * | 2008-09-11 | 2010-03-18 | Lg Electronics Inc. | Power management in tunneled direct link setup |
CN102498747A (zh) * | 2009-09-18 | 2012-06-13 |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 用于向网络连接提供端对端直接链路通信的方法和设备 |
CN102598844A (zh) * | 2009-10-29 | 2012-07-18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在对等式无线通信中用于转发的方法 |
CN103026741A (zh) * | 2010-05-17 | 2013-04-03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发现wlan站的能力以建立直接链路的方法和装置 |
CN103109552A (zh) * | 2010-09-24 | 2013-05-15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使用tdls的无线显示发现和操作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0701741B2 (en) | 2020-06-30 |
WO2017161928A1 (zh) | 2017-09-28 |
CN107231702A (zh) | 2017-10-03 |
US20190075608A1 (en) | 2019-03-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231702B (zh) | 直连链路的建立方法及其实现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节点 | |
US12075430B2 (en) | Protection for mode-3 V2X UEs in the ITS band | |
TWI735216B (zh) | 覆蓋範圍擴展方法及使用者設備 | |
CN110463271B (zh) | 用于改变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无线路径的方法和设备 | |
US9432818B2 (en) | Controlling communication devices | |
CN105578382B (zh) | 资源的获取、配置方法及装置,资源池的配置方法及装置 | |
KR101099259B1 (ko) | 무선 메쉬 네트워크에서의 메쉬 결정 접속 절차 및 이를 지원하는 무선 장치 | |
KR20150083808A (ko) |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 대 단말 통신을 위한 무선 자원 할당 방법 및 장치 | |
WO2013187643A1 (ko) | 단말 간 직접 통신을 지원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페이징을 수행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d2d 단말 | |
US10292184B2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lay device discovery | |
WO2013154326A1 (ko) | 단말 간 직접 통신을 지원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d2d 단말이 데이터를 전송 및 수신하는 방법 | |
CN104902579B (zh) | 一种无线网络通信系统中终端之间直连通信的方法 | |
JP2016539538A (ja)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転送信号電力制御及び発見信号資源多重化方法及び装置 | |
WO2016101561A1 (zh) | 一种资源分配方法、控制节点及用户设备 | |
CN104303568A (zh) | 调度信令的传输方法和设备 | |
US9338808B2 (en) | Method of direct communication by terminal | |
CN114051742A (zh) | 通信系统中组切换的方法及装置 | |
CN108024353B (zh) | 一种无线帧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 |
CN101778453B (zh) | 基站选择方法及系统 | |
CN106211023A (zh) | 一种实现邻近直接发现的方法、基站和终端 | |
CN117955537A (zh) | 波束训练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
KR20230043608A (ko)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사이드링크의 단말 간 협력 방법 및 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