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208551A - 内燃机的隔音结构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的隔音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208551A CN107208551A CN201680008004.1A CN201680008004A CN107208551A CN 107208551 A CN107208551 A CN 107208551A CN 201680008004 A CN201680008004 A CN 201680008004A CN 107208551 A CN107208551 A CN 10720855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ound
- combustion engine
- internal combustion
- main body
- engine mai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77/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2B77/11—Thermal or acoustic insulation
- F02B77/13—Acoustic insula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77/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2B77/11—Thermal or acoustic insula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55/00—Fuel-injection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uel conduits or their venting means; Arrangements of conduits between fuel tank and pump F02M37/00
- F02M55/02—Conduits between injection pumps and injectors, e.g. conduits between pump and common-rail or conduits between common-rail and inject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61/00—Fuel-injector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2M39/00 - F02M57/00 or F02M67/00
- F02M61/16—Detail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the apparatus of groups F02M61/02 - F02M61/14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3/00—Elements for body-finishing, identifying, or decorating;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for advertising purposes
- B60R13/08—Insulating elements, e.g. for sound insulation
- B60R13/0838—Insulating elements, e.g. for sound insulation for engine compartm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3/00—Elements for body-finishing, identifying, or decorating;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for advertising purposes
- B60R13/08—Insulating elements, e.g. for sound insulation
- B60R13/0884—Insulating elements, e.g. for sound insulation for mounting around noise sources, e.g. air blow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F—CYLINDERS, PISTONS OR CASINGS, FOR COMBUSTION ENGINES; ARRANGEMENTS OF SEALINGS IN COMBUSTION ENGINES
- F02F7/00—Casings, e.g. crankcases or frames
- F02F7/0065—Shape of casings for other machine parts and purposes, e.g. utilisation purposes, safety
- F02F7/008—Sound insul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Fuel-Injection Apparatus (AREA)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Vehicle Interior And Exterior Ornaments, Soundproofing, And Insulation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简单地执行组装作业,且能够有效地降低振动和噪音的内燃机的隔音结构。内燃机(1)的隔音结构具有:罩本体(21),其被配置于内燃机本体(10)的外侧,至少覆盖内燃机本体(10)的一部分;以及发泡隔音部件(22),其由安装于罩本体(21)的与内燃机本体(10)对置的内表面(21a)上的发泡材料构成,发泡隔音部件(22)被配置成:覆盖内燃机本体(10)的噪音产生源(11),且在夹着噪音产生源的位置使外周部与内燃机本体(10)或者安装于内燃机本体(10)的结构部件(12、14)抵接,在内燃机本体(10)或者结构部件(14)上在被罩本体(21)覆盖的位置以覆盖发泡隔音部件所抵接或者接近的连接部的方式立设有隔音壁(31~33)。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罩本体与发泡隔音部件的内燃机的隔音结构。
背景技术
作为降低内燃机的噪音的技术,例如存在如下结构的隔音结构:以从发动机外侧覆盖将共用轨与燃料喷射嘴连结的多个高压管的方式设置隔音部件,该隔音部件介于彼此相邻的高压管之间并填补空间(参照专利文献1)。
此外,还众所周知如下隔音结构:以从上方覆盖发动机的气缸盖罩到车体前方的燃料喷射泵的范围的方式设置有隔音罩,该隔音罩由树脂制的外侧罩部件与固定于外侧罩部件内侧的聚氨酯制的内侧隔音部件构成(参照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隔音结构构成为:隔音罩从上方覆盖共轨(commen rail)等高压配管,且内侧隔音部件的一端侧与冷却水管抵接,并且内侧隔音部件的另一端侧与气缸盖罩抵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23851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28478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隔音结构中,由于隔音部件的形状复杂,因此不仅隔音部件的成形困难,而且装卸隔音部件时的作业性也差。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隔音结构中,装卸作业性有所改善,但是并非隔音罩完全封闭产生燃料喷射音的喷射器和传递振动的燃料配管系统等噪音产生源的密封结构。因此,从噪音产生源放射出的噪音通过隔音罩与发动机之间的间隙而向外部泄漏。
因此,为了抑制噪音向外部泄漏,考虑了如下结构:在夹着噪音产生源的位置以外周部与发动机抵接的方式设置隔音罩,噪音产生源通过隔音罩而被完全封闭。然而,有时为了确保隔音罩的装卸作业性而需要在隔音罩与发动机之间设定间隔、或有时即使没有设定间隔但在实际组装时在隔音罩的外周部与发动机之间产生间隙,这样的情况下噪音易于泄漏。
本发明鉴于上述背景,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内燃机的隔音结构,能够简单地执行组装作业,且能够有效降低振动和噪音的泄漏。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本发明的内燃机(1)的隔音结构具有:罩本体(21),其被配置于内燃机本体(10)的外侧,至少覆盖所述内燃机本体的一部分;以及发泡隔音部件(22),其由安装于所述罩本体的与所述内燃机本体对置的面(21a)上的发泡材料构成,所述内燃机(1)的隔音结构为如下结构,所述发泡隔音部件配置成:覆盖所述内燃机本体的噪音产生源(11),且在夹着所述噪音产生源的位置使外周部与所述内燃机本体或者安装于所述内燃机本体的结构部件(12、14)抵接,在所述内燃机本体(10)或者所述结构部件(14)上,在被所述罩本体覆盖的位置以覆盖所述发泡隔音部件所抵接或者接近的连接部的方式立设有隔音壁(31~33)。
根据该结构,由于发泡隔音部件被配置成在夹着噪音产生源的位置使外周部与内燃机本体或者结构部件抵接,因此噪音产生源被发泡隔音部件包围,从而抑制了振动和噪音的泄漏。此外,只要以覆盖噪音产生源的方式安装罩本体和发泡隔音部件即可,因此,能够简单地执行组装作业。并且,由于内燃机本体或者结构部件与发泡隔音部件连接的连接部被立设于由罩本体覆盖的位置的隔音壁覆盖,因此即使在连接部存在间隙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噪音从间隙泄漏。
此外,在上述发明的基础上,构成为,所述内燃机本体具有:划分出气缸(2)的气缸体(3);与所述气缸体的一端面结合的气缸盖(4);结合在所述气缸盖上的与所述气缸体相反一侧的面上的气缸盖罩(5);以及贯通所述气缸盖罩而装配于所述气缸盖的燃料喷射装置(11),所述发泡隔音部件被配置于从外侧覆盖所述燃料喷射装置的位置,所述隔音壁(31、32)被设置于从外侧覆盖所述连接部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在从外侧覆盖发泡隔音部件(覆盖噪音产生源即燃料喷射装置)与内燃机本体连接的连接部的位置设置有隔音壁,由此,从连接部泄漏的声音被隔音壁除去能量并且通过隔音壁进行反射而再次撞上发泡隔音部件。由此,获得了吸音效果和声音的衰减效果,静音性进一步提升。
此外,在上述发明的基础上,构成为,所述罩本体的外周部以被所述隔音壁从内侧覆盖的方式接近所述内燃机本体或者所述结构部件,所述隔音壁(31、32)与所述发泡隔音部件的外周部和所述罩本体的外周部协作而形成迷宫结构。
根据该结构,越过了隔音壁的声音通过罩本体的外周部进行反射而难以向罩本体的外部泄漏。由此,吸音效果与声音的衰减效果进一步提高。
此外,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内燃机(1)的隔音结构具有:内燃机本体(10),其多个燃料喷射装置(11)以露出于外表面的方式沿着气缸列方向配置;线束保持部(14),其沿着气缸列方向配置于所述内燃机本体的外侧,将与所述燃料喷射装置连接的线束收纳于内部;燃料供给部(12),其相对于所述燃料喷射装置在所述线束保持部的相反侧沿着气缸列方向配置,借助于燃料配管(13)将燃料供给到所述燃料喷射装置;罩本体(21),其被配置于比所述线束保持部和所述燃料供给部靠所述内燃机本体的外侧的位置;以及发泡隔音部件(22),其被安装于所述罩本体的与所述内燃机本体对置的面(21a)上,覆盖所述燃料喷射装置和所述线束保持部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内燃机的隔音结构构成为,所述发泡隔音部件的沿着气缸列方向的一端部(22c)与所述内燃机本体抵接,所述发泡隔音部件的沿着气缸列方向的另一端部(22d)与所述燃料供给部抵接,所述发泡隔音部件的沿着与气缸列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一端部(22e)与所述线束保持部的外表面抵接或者接近,在所述线束保持部的被所述罩本体覆盖的位置以覆盖所述发泡隔音部件所抵接或者接近的连接部的方式立设有隔音壁(32)。
为了降低来自燃料喷射装置的振动和噪音,利用隔音部件包围燃料喷射装置的四周是有效的,但是,存在如下问题:作为电装部件的燃料喷射装置由于进行线束配置而无法完全被包围。此外,与设置有气缸盖罩等的内燃机本体或燃料供给部不同,线束保持部由于刚性低,因而若使发泡隔音部件以相同的压缩状态抵接则容易变形,因此,无法使发泡隔音部件以压缩状态来抵接,易于从连接部的间隙产生声音泄漏。因此,如该结构的方式,使发泡隔音部件的沿着气缸列方向的两端部与内燃机本体或者燃料供给部抵接,并且在线束保持部设置隔音壁而覆盖发泡隔音部件所抵接或者接近的连接部,由此,能够降低从连接部产生的声音泄漏。
在上述发明的基础上,构成为,所述隔音壁(32)被配置于从外侧覆盖所述连接部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隔音壁被配置于这样的位置:从外侧覆盖被罩主体覆盖的位置中的连接部,由此,从连接部泄漏的声音被隔音壁除去能量并且通过隔音壁进行反射而再次撞上发泡隔音部件。由此,获得了吸音效果和声音的衰减效果,能够使静音性进一步提升。
此外,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内燃机(1)的隔音结构具有:罩本体(41),其被配置于内燃机本体(10)的外侧,至少覆盖所述内燃机本体的一部分;以及发泡隔音部件(22),其由安装于所述罩本体的与所述内燃机本体对置的面(21a)上的发泡材料构成,所述内燃机的隔音结构构成为,在所述罩本体的与所述内燃机本体对置的面上形成有在末端具有卡合爪(23b)的多个卡合突起(23),所述发泡隔音部件通过所述多个卡合突起而被保持为至少一端部(22c、22d)与所述内燃机本体或者安装于所述内燃机本体的结构部件(12)抵接,设置于所述发泡隔音部件的所述一端部(后端)附近的所述卡合突起向与其他位置设置的所述卡合突起不同的方向突出,并且向与设置有该卡合突起的位置的所述罩本体的切平面垂直的方向突出。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发泡隔音部件可靠地保持于罩本体的面上并且能够将卡合突起接近发泡隔音部件的一端部,从而抑制了发泡隔音部件的一端部打卷而远离罩本体。此外,设置于发泡隔音部件的一端部附近的卡合突起向不同于其他卡合突起的方向突出,由此抑制了发泡隔音部件因重力或振动等外力而从卡合突起脱离。另外,在进行发泡隔音部件的安装时只要按顺序与卡合突起卡合即可,能够简单地执行组装作业。
发明效果
这样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内燃机的隔音结构,能够简单地执行组装作业,且能够有效地降低振动和噪音的泄漏。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了实施方式涉及的隔音结构的内燃机的概略立体图,
图2是沿着车体前后方向示意性地表示图1所示的内燃机的上部的剖视图,
图3是发动机罩的俯视图,
图4的(A)是表示图3所示的突起的立体图,图4的(B)是表示图3所示的发泡隔音部件的缝隙的立体图,
图5是沿着车体前后方向在与图2不同的位置示意性地表示内燃机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6是沿着图3中的VI-VI线的剖视图,
图7是沿着图3中的VII-VII线的剖视图,
图8是沿着图3中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各图中箭头所示的、“前后”和“上下”表示车体的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左右”表示从驾驶席观察的左右方向。
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隔音结构的内燃机1例如由多气缸直喷式的柴油发动机构成,且横置于未图示的车辆前部的动力装置室内且被配置成上部向后方倾斜的后倾姿势。另外,内燃机1并非局限于柴油发动机,例如也可以是直喷式汽油发动机等。
如图1和图2所示,内燃机1具有:划分出在左右方向直列排列的多个气缸2(参照图2)的气缸体3;结合于气缸体3的上表面的气缸盖4;结合于气缸盖4的上表面的气缸盖罩5(图2);以及与气缸体3、气缸盖4和气缸盖罩5的侧壁分别结合的链罩6。
气缸盖罩5由盖罩下部7和呼吸室9(盖罩上部)构成,所述盖罩下部7封堵气缸盖4的朝上的开口,所述呼吸室9与盖罩下部7的上表面结合,与盖罩下部7协作而划分出气液分离室8。呼吸室9是在左右方向延展的长方体形状的中空体,被设置成在盖罩下部7的前部朝向上方突出。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别分开地构成呼吸室9与盖罩下部7,但是并非局限于此,也可以一体地形成呼吸室9与盖罩下部7。
内燃机本体10由这些气缸体3、气缸盖4、气缸盖罩5以及链罩6等构成。
在气缸盖4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以在左右方向排列的方式安装有多个喷射器(高压燃料喷射装置)11,所述喷射器11朝向各气缸2内喷射高压燃料。这些喷射器11以贯通气缸盖罩5并从气缸盖罩5突出的方式装配于气缸盖4,且在内燃机本体10的外表面露出。
相对于喷射器11在呼吸室9的相反侧的后方,配置有针对喷射器11供给高压燃料的单一的共轨(燃料供给部)12。共轨12由沿着喷射器11的排列方向即左右方向延展的金属制的大致圆筒体构成,并借助于一体形成于大致圆筒体的两个安装部12a(参照图5)而固定于盖罩下部7。共轨12与各喷射器11凭借燃料配管13而相互连接。即,共轨12是安装于内燃机本体10的发动机结构部件。
相对于喷射器11在呼吸室9侧的上方配置有收纳对喷射器11供电的线束的线束保持部14。线束保持部14由在喷射器11的排列方向即左右方向延展的树脂制的大致方管状体构成,并凭借未图示的固定单元而固定于内燃机本体10。即,线束保持部14也是安装于内燃机本体10的发动机结构部件。收纳于线束保持部14内的线束在对应于各喷射器11的位置从线束保持部14伸出而与各喷射器11相连接。
在内燃机本体10的上方配置有覆盖内燃机本体10上表面的一部分的发动机罩20。发动机罩20凭借未图示的螺栓或夹具等紧固单元而装卸自如地安装于内燃机本体10,在发动机罩20与内燃机本体10之间的空间内收纳喷射器11、共轨12、燃料配管13、线束保持部14等。
如图3所示,发动机罩20在俯视图中呈大致矩形形状。如图2和图3所示,发动机罩20具有:罩本体21,其配置于内燃机本体10的上方,由树脂体构成,至少覆盖内燃机本体10的一部分;以及发泡隔音部件22,其安装于罩本体21的与内燃机本体10对置的内表面21a上,由具有弹性的发泡材料构成。发泡隔音部件22在俯视观察时比罩本体21小,与罩本体21同样地呈大致矩形形状。
线束保持部14具有在左右方向延展的本体部分14A,为了从内燃机本体10的外部向设置于内燃机本体10的上表面上的喷射器11供电,本体部分14A设置成在发动机罩20的左端俯视观察时从发动机罩20的外部到达发动机罩20的内部。此外,线束保持部14还具有扩展部分14B,扩展部分14B在发动机罩20的右端附近从本体部分14A向前方延伸。该扩展部分14B被设置成在俯视观察时没有到达罩本体21的外部,但到达发泡隔音部件22的外部。
在罩本体21的内表面21a上一体地设置有多个卡合突起23。卡合突起23以大致两列的方式配置于罩本体21的前侧和后侧。在发泡隔音部件22中在对应于卡合突起23的位置形成有缝隙24。发泡隔音部件22借助于插入到缝隙缝隙24中的卡合突起23而被固定于罩本体21。
如图4的(A)所示,罩本体21的卡合突起23由轴部23a和半月板状的卡合爪23b构成,所述轴部23a朝向远离罩本体21的内表面21a的方向突出,所述卡合爪23b设置于轴部23a的顶部,在与轴部23a的轴线垂直的方向延展。
另一方面,如图4的(B)所示,发泡隔音部件22的缝隙24呈现出在与卡合爪23b中的半月弦垂直的方向(参照图3)延展的直线状,并且形成为与卡合突起23的轴部23a的突出长度对应的深度。发泡隔音部件22整体形成得比卡合突起23的轴部23a的突出长度厚。因此,在发泡隔音部件22的形成有缝隙24的部分,在罩本体21的相反侧的内表面22a上形成有大致圆形形状的凹陷25。
设置于罩本体21的卡合突起23压入贯通缝隙24,贯通缝隙24的卡合爪23b与发泡隔音部件22的内表面22a卡合,由此,发泡隔音部件22以与罩本体21的内表面21a面接触的方式一体地安装于罩本体21(参照图2)。
如图2所示,罩本体21具有:主板部21b,其具有以前后方向的中央向上方突出的朝向弯曲的截面形状;以及前壁部21c,其与主板部21b的前端连续且从主板部21b垂下。罩本体21(主板部21b)被设置成在从喷射器11向上方离开的位置从上方覆盖喷射器11。另一方面,前壁部21c被设置成从前方覆盖内燃机本体10的前方上部(呼吸室9)。
发泡隔音部件22除了与上述的罩本体21的形状对应的主板部22b和前壁部22c之外,还具有与主板部22b的后端连续且从主板部22b垂下的后壁部22d。在主板部22b和前壁部22c的外表面侧设置有罩本体21,而在后壁部22d的外表面侧没有设置罩本体21。
发泡隔音部件22的主板部22b被设置成与呼吸室9的上表面抵接,但不与线束保持部14抵接。发泡隔音部件22的前壁部22c被设置成与呼吸室9的上表面和前表面抵接。发泡隔音部件22的后壁部22d被设置成突出端面与共轨12的上侧抵接。发泡隔音部件22为所述的安装状态,因此,发动机罩20在发泡隔音部件22安装于罩本体21的状态下,如图2空白箭头所示从前方上侧朝向后方下侧配置于内燃机本体10上,并凭借上述紧固单元而紧固于内燃机本体10。
此时,存在如下情况:发泡隔音部件22的后壁部22d与共轨12或燃料配管13等干涉,发泡隔音部件22的主板部22b的后端从罩本体21浮起而打卷。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于后侧列的卡合突起23被配置于罩本体21的后端附近。
这里,对将发泡隔音部件22安装于罩本体21的作业进行研究,所有卡合突起23(轴部23a)的突出方向越是恒定安装作业越是容易。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当罩本体21的主板部21b弯曲时,若将前列和后列的卡合突起23朝向恒定方向,则配置于前列的卡合突起23比相对于主板部21b的设置了自身的部分的内表面21a(准确来说是内表面21a的设置了卡合突起23的位置的切平面。以下相同。)垂直的方向朝向前方倾斜,配置于后列的卡合突起23比相对于主板部21b的设置了自身的部分的内表面21a垂直的方向朝向后方倾斜。
另外,若想要在卡合爪23b的端缘使发泡隔音部件22确保规定的最低厚度,则卡合突起23的轴部23a的突出长度变长,轴部23a容易弯曲变形而导致发泡隔音部件22从罩本体21浮起。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于后列的卡合突起23的轴部23a被设置成在垂直于罩本体21的主板部21b的内表面21a的方向突出。即,设置于发泡隔音部件22的后端附近的卡合突起23向与设置于前列的卡合突起23不同的方向突出。
由此,实现了将后列的卡合突起23配置于罩本体21的后端附近、和将该轴部23a的突出长度设定得短这两方面,抑制了发泡隔音部件22的后端部打卷而从罩本体21离开,并且发泡隔音部件22被可靠地保持于罩本体21的内表面21a上。此外,设置于发泡隔音部件22的后端附近的卡合突起23向与前列的卡合突起23不同的方向突出,由此,抑制了发泡隔音部件22因重力或振动等外力而从卡合突起23脱离。另外,在将发泡隔音部件22安装于罩本体21时,由于使前列和后列按顺序与卡合突起23卡合即可,因此组装作业能够简单地执行。
在共轨12的下侧与气缸盖罩5之间形成有间隙26。在该间隙26中配置有与罩本体21和发泡隔音部件22分开构成的垫片27。垫片27由与发泡隔音部件22相同的发泡材料形成为一体物,被配置成与共轨12的中心轴大致平行地延展。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垫片27由与发泡隔音部件22相同的发泡材料形成,但是只要隔音性能和耐久性是同等的,则也可以由与发泡隔音部件22不同的发泡材料形成。
如图5所示,在垫片27中形成有沿着大致上下方向贯通的两个贯通孔28,通过使共轨12的安装部12a和用于将共轨12固定于气缸盖罩5的上表面上的螺栓(紧固部件)29贯插到贯通孔28中,垫片27与共轨12同时被安装于气缸盖罩5。安装于气缸盖罩5的垫片27被气缸盖罩5和共轨12夹持,从而填充了形成于两者间的间隙26。
另外,除了贯通孔28之外,还可以形成从垫片27的侧面与贯通孔28连通的缝隙状的凹槽。该情况下,从横方向按压垫片27,将安装部12a和螺栓29沿着凹槽而按压到贯通孔28中,由此,能够将垫片27配置于共轨12与气缸盖罩5之间的间隙26中。
接下来,参照图6~图8对发动机罩20与内燃机本体10的连接部(发泡隔音部件22所抵接的抵接部或者接近的接近部)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6表示发动机罩20的左端的没有设置线束保持部14的位置的截面,图7表示发动机罩20的左端的设置了线束保持部14的位置的截面。如图6所示,发泡隔音部件22具有与主板部22b的左端连续且从主板部22b垂下的左壁部22e。另一方面,罩本体21具有:左壁部21e,其与主板部21b的左端连续且从主板部21b垂下;以及左位置限制部21f,其限制发泡隔音部件22向左方移动。罩本体21的左壁部21e被设置成下端不与内燃机本体10抵接。另一方面,发泡隔音部件22的左壁部22e被设置成下端与内燃机本体10的上表面抵接。
在图6所示的没有设置线束保持部14的位置,在比发泡隔音部件22(左壁部22e)靠外侧(左侧)、且在罩本体21(左壁部21e)的内侧(比外周缘靠右侧)的位置,在内燃机本体10的上表面上立设有一体形成于内燃机本体10的第一隔音壁31,第一隔音壁31从外侧覆盖发泡隔音部件22与内燃机本体10的抵接部(连结部)。第一隔音壁31被设置成上端接近罩本体21的下表面且不与罩本体21抵接。此外,构成罩本体21的外周部的左壁部21e以被第一隔音壁31从内侧覆盖的方式垂下至接近内燃机本体10的位置。即,第一隔音壁31与构成发泡隔音部件22的外周部的左壁部22e和罩本体21的左壁部21e协作而形成迷宫结构。
虽然省略图示,但是在发动机罩20的左端的设置了呼吸室9的位置,在构成内燃机本体10的呼吸室9上,以从外侧覆盖发泡隔音部件22与呼吸室9的抵接部的方式立设有第一隔音壁31。
在图7所示的设置了线束保持部14的位置,罩本体21的左壁部21e被设置成下端接近线束保持部14的上表面且不与线束保持部14抵接。另一方面,发泡隔音部件22的左壁部22e被设置成下端不与线束保持部14的上表面抵接且接近线束保持部14的上表面。这是因为:线束保持部14与内燃机本体10和共轨12不同,由于刚性低,因此若使发泡隔音部件22以相同的压缩的状态与其抵接,则线束保持部14(本体部分14A)容易变形。
另外,在设置了线束保持部14的位置,发泡隔音部件22的左壁部22e的下端也可以与内燃机本体10抵接。该情况下,相比于在其他位置与内燃机本身10抵接的部位,可以将发泡隔音部件22的左壁部22e的压缩量设定得小,可以减少施加于线束保持部14(本体部分14A)的压力。
并且,在比发泡隔音部件22(左壁部22e)靠外侧、在罩本体21(左壁部21e)的内侧位置,以从外侧覆盖发泡隔音部件22与内燃机本体10的接近部(连接部)的方式立设有一体形成于线束保持部14的第二隔音壁32。第二隔音壁32与形成于内燃机本体10的第一隔音壁31同样地,也设置成上端接近罩本体21的下表面且不与罩本体21抵接。另一方面,第二隔音壁32不仅立设于线束保持部14的上表面,还立设于线束保持部14的两侧面(前表面和后表面)(参照图3、图6),形成为连续的U字状。罩本体21的左壁部21e以被第二隔音壁32从内侧覆盖的方式接近内燃机本体10,由此,第二隔音壁32与发泡隔音部件22的左壁部22e和罩本体21的左壁部21e协作形成迷宫结构这一点与图6相同。
图8示出了发动机罩20右侧的前端的设置有线束保持部14的扩展部分14B的位置的截面。如上所述,罩本体21具有与主板部21b的前端连续的前壁部21c,发泡隔音部件22具有与主板部22b的前端连续的前壁部22c。罩本体21的前壁部21c被设置成下端接近内燃机本体10的上表面且不与内燃机本体10抵接。另一方面,发泡隔音部件22的前壁部22c被设置成下端与内燃机本体10的上表面抵接。这是因为:线束保持部14的扩展部分14B的截面小且刚性比较高,因此,发泡隔音部件22的前壁部22c比较薄突出尺寸比较大,即使以压缩状态与线束保持部14的扩展部分14B抵接,线束保持部14的扩展部分14B也难以变形。
并且,在罩本体21(前壁部21c)的内侧且比发泡隔音部件22(前壁部22c)靠内侧的位置,在线束保持部14的上表面上和两侧面上以从内侧覆盖发泡隔音部件22与线束保持部14的抵接部的方式立设有一体形成于线束保持部14的第三隔音壁33。第三隔音壁33之所以被设置成从内侧覆盖抵接部,是因为:如图8空白箭头所示,发动机罩20从前方上侧朝向后方下侧配置于内燃机本体10上。第三隔音壁33被设置成上端接近发泡隔音部件22的下表面且不与发泡隔音部件22抵接。
应用了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隔音结构的内燃机1以如上所述的方式构成。以下,对其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喷射器11为了在规定时刻在规定期间内喷射高压燃料,通过内置的螺线管和弹簧部件使柱塞高速地在开阀位置和闭阀位置之间移动。喷射器11由于在此时发出撞击音,因此在内燃机1的结构要素中成为振动和噪音比较大的噪音产生源。此外,借助于燃料配管13而与喷射器11连接的共轨12由于被传递振动也产生噪音。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内燃机1的结构要素中振动和噪音比较大的喷射器11和共轨12的上方被安装于罩本体21的发泡隔音部件22覆盖,由此,噪音降低,并且凭借垫片27来封堵共轨12与气缸盖罩5之间的间隙26,由此,作为噪音产生源的共轨12被包围。其结果为有效地抑制了向车室内和外部漏音。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于罩本体21的与内燃机本体10对置的内表面21a上的发泡隔音部件22被配置成:覆盖内燃机本体10的噪音产生源即喷射器11,且在夹着喷射器11的前后位置使外周部与内燃机本体10或者发动机结构部件即共轨12和线束保持部14抵接。更进一步,如图6~图8所示,在内燃机本体10或者线束保持部14上,在被罩本体21覆盖的位置以覆盖发泡隔音部件22所抵接的抵接部或者接近的接近部的方式立设有第一~第三隔音壁31~33。
即,发泡隔音部件22配置成在夹着喷射器11的位置使外周部与内燃机本体10或者线束保持部14抵接,因此,喷射器11被发泡隔音部件22包围,从而抑制了振动和噪音的泄漏。此外,由于罩本体21与发泡隔音部件22只是以覆盖喷射器11的方式被安装,因此该组装作业简单。并且,发泡隔音部件22与内燃机本体10或者与线束保持部14的连接部通过第一~第三隔音壁31~33被覆盖,所述第一~第三隔音壁31~33立设于被罩本体21覆盖的位置,因此当在连接部存在间隙时也可以抑制噪音从间隙泄漏。
如图2所示,内燃机本体10具有:划分出气缸2的气缸体3;与气缸体3的上表面结合的气缸盖4;结合于气缸盖4中的与气缸体3相反一侧的上表面结合的气缸盖罩5;以及贯通气缸盖罩5而装配于气缸盖4的喷射器11,发泡隔音部件22被配置于从上方覆盖喷射器11的位置。此外,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和第二隔音壁31、32被设置于发泡隔音部件22与内燃机本体10或者与线束保持部14的连接部的外侧。
即,在从外侧覆盖发泡隔音部件22(覆盖喷射器11)与内燃机本体10或者与线束保持部14的连接部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和第二隔音壁31、32。因此,从连接部泄漏的声音被第一和第二隔音壁31、32除去能量并且通过第一和第二隔音壁31、32进行反射而再次撞上发泡隔音部件22。由此,获得了吸音效果和声音的衰减效果,静音性进一步提升。
此外,构成罩本体21的外周部的左壁部21e以被第一和第二隔音壁31、32从内侧覆盖的方式接近内燃机本体10或者线束保持部14,第一和第二隔音壁31、32与构成发泡隔音部件22的外周部的左壁部22e和罩本体21的左壁部21e协作形成迷宫结构。因此,越过了第一和第二隔音壁31、32的声音通过罩本体21的左壁部21e进行反射而难以泄漏到罩本体21的外部。由此,吸音效果与声音的衰减效果进一步升高。
另外,为了降低来自喷射器11的振动和噪音,利用发泡隔音部件22从四周包围喷射器11是有效的。但是,作为电装部件的喷射器11由于进行线束的配置而难以完全被包围,发泡隔音部件22的形状也复杂化。此外,与气缸盖罩5等内燃机本体10或安装于内燃机本体10的共轨12不同,线束保持部14由于刚性低,因此无法使发泡隔音部件22以相同的压缩状态抵接。因此,易于从连接部的间隙产生声音泄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沿着发泡隔音部件22的气缸列方向的前壁部22c与构成内燃机本体10的呼吸室9抵接,沿着发泡隔音部件22的气缸列方向的后壁部22d与共轨12抵接。此外,如图7所示,沿着与发泡隔音部件22的气缸列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左壁部21e接近线束保持部14的外表面,在线束保持部14上的被罩本体21覆盖的位置以覆盖发泡隔音部件22所接近的接近部的方式立设有第二隔音壁32。
即,沿着发泡隔音部件22的气缸列方向的前后端部与内燃机本体10或者共轨12抵接,并且在线束保持部14设置有第二隔音壁32,线束保持部14与发泡隔音部件22接近的接近部被第二隔音壁32覆盖。由此,从该接近部产生的声音泄漏降低。
特别是,第二隔音壁32被配置于从外侧覆盖上述接近部的位置,因此,从接近部泄漏的声音被第二隔音壁32除去能量并且通过第二隔音壁32进行反射而再次撞上发泡隔音部件22。由此,获得了吸音效果与声音的衰减效果,静音性进一步提升。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在罩本体21的与内燃机本体10对置的内表面21a形成有在末端具有卡合爪23b的多个卡合突起23。此外,如图3所示,发泡隔音部件22凭借多个卡合突起23而被保持为后壁部22d和前壁部22c与内燃机本体10和共轨12抵接。并且,一并如图2所示,设置于发泡隔音部件22的后壁部22d附近的后列的卡合突起23向与其他位置设置的前列的卡合突起23不同的方向突出,并且向与设置有后列的卡合突起23的位置的罩本体21的切平面垂直的方向突出。
因此,能够将发泡隔音部件22可靠地保持于罩本体21的内表面21a并且能够使后列的卡合突起23接近发泡隔音部件22的后端部,能够抑制发泡隔音部件22的后端部打卷而远离罩本体21。此外,设置于发泡隔音部件22的后壁部22d附近的后列的卡合突起23向不同于前列卡合突起23的方向突出,由此,能够抑制发泡隔音部件22因重力或振动等外力而从卡合突起23脱离。另外,在安装发泡隔音部件22时只要按顺序与卡合突起23卡合即可,因此,组装作业能够简单地执行。
以上,结束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但是本发明并非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而能够广泛地变形实施。例如,各部件或各部位的具体结构和配置、数量、角度、素材等,只要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就能够适当变更。另一方面,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各结构要素并非全部都是必需的,能够适当选择。
标号说明
1 内燃机;
2 气缸;
3 气缸体;
4 气缸盖;
5 气缸盖罩;
6 链罩;
7 气缸盖罩下部;
8 气液分离室;
9 呼吸室(气缸盖罩上部);
10 内燃机本体;
11 喷射器(噪音产生源);
12 共轨(结构部件,燃料供给部);
13 燃料配管;
14 线束保持部(结构部件);
14A 本体部分;
14B 延伸部分;
20 发动机罩;
21 罩本体;
21a 内表面;
22 发泡隔音部件;
22c 前壁部(一端部);
22d 后壁部(另一端部);
22e 左壁部(一端部);
23 卡合突起;
23b 卡合爪;
31 第一隔音壁;
32 第二隔音壁;
33 第三隔音壁。
Claims (6)
1.一种内燃机的隔音结构,具有:罩本体,其被配置于内燃机本体的外侧,至少覆盖所述内燃机本体的一部分;以及
发泡隔音部件,其由安装于所述罩本体的与所述内燃机本体对置的面上的发泡材料构成,
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泡隔音部件被配置成:覆盖所述内燃机本体的噪音产生源,且在夹着所述噪音产生源的位置使外周部与所述内燃机本体或者安装于所述内燃机本体的结构部件抵接,
在所述内燃机本体或者所述结构部件上,在被所述罩本体覆盖的位置以覆盖所述发泡隔音部件所抵接或者接近的连接部的方式立设有隔音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隔音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燃机本体具有:划分出气缸的气缸体;与所述气缸体的一端面结合的气缸盖;结合在所述气缸盖上的与所述气缸体相反一侧的面上的气缸盖罩;以及贯通所述气缸盖罩而装配于所述气缸盖的燃料喷射装置,
所述发泡隔音部件被配置于从外侧覆盖所述燃料喷射装置的位置,
所述隔音壁被设置于从外侧覆盖所述连接部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燃机的隔音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本体的外周部以被所述隔音壁从内侧覆盖的方式接近所述内燃机本体或者所述结构部件,
所述隔音壁与所述发泡隔音部件的外周部和所述罩本体的外周部协作而形成迷宫结构。
4.一种内燃机的隔音结构,具有:内燃机本体,其多个燃料喷射装置以露出于外表面的方式沿着气缸列方向配置;
线束保持部,其沿着气缸列方向配置于所述内燃机本体的外侧,将与所述燃料喷射装置连接的线束收纳于内部;
燃料供给部,其相对于所述燃料喷射装置在所述线束保持部的相反侧沿着气缸列方向配置,借助于燃料配管将燃料供给到所述燃料喷射装置;
罩本体,其被配置于比所述线束保持部和所述燃料供给部靠所述内燃机本体的外侧的位置;以及
发泡隔音部件,其被安装于所述罩本体的与所述内燃机本体对置的面上,覆盖所述燃料喷射装置和所述线束保持部的至少一部分,
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泡隔音部件的沿着气缸列方向的一端部与所述内燃机本体抵接,
所述发泡隔音部件的沿着气缸列方向的另一端部与所述燃料供给部抵接,
所述发泡隔音部件的沿着与气缸列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一端部与所述线束保持部的外表面抵接或者接近,
在所述线束保持部的被所述罩本体覆盖的位置,以覆盖所述发泡隔音部件所抵接或者接近的连接部的方式立设有隔音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燃机的隔音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音壁被配置于从外侧覆盖所述连接部的位置。
6.一种内燃机的隔音结构,具有:罩本体,其被配置于内燃机本体的外侧,至少覆盖所述内燃机本体的一部分;以及
发泡隔音部件,其由安装于所述罩本体的与所述内燃机本体对置的面上的发泡材料构成,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罩本体的与所述内燃机本体对置的面上形成有在末端具有卡合爪的多个卡合突起,
所述发泡隔音部件通过所述多个卡合突起而被保持为至少一端部与所述内燃机本体或者安装于所述内燃机本体的结构部件抵接,
设置于所述发泡隔音部件的所述一端部的附近的所述卡合突起向与在其他位置设置的所述卡合突起不同的方向突出,并且向与设置有该卡合突起的位置的所述罩本体的切平面垂直的方向突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018283 | 2015-02-02 | ||
JP2015018283 | 2015-02-02 | ||
PCT/JP2016/000440 WO2016125472A1 (ja) | 2015-02-02 | 2016-01-28 | 内燃機関の遮音構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208551A true CN107208551A (zh) | 2017-09-26 |
CN107208551B CN107208551B (zh) | 2019-07-30 |
Family
ID=565638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80008004.1A Active CN107208551B (zh) | 2015-02-02 | 2016-01-28 | 内燃机的隔音结构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80003108A1 (zh) |
JP (1) | JP6468687B2 (zh) |
CN (1) | CN107208551B (zh) |
DE (1) | DE112016000571T5 (zh) |
WO (1) | WO201612547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2562230B (en) * | 2017-05-08 | 2019-12-11 | Jaguar Land Rover Ltd | Thermal encapsulation apparatus |
DE102019000498A1 (de) * | 2019-01-23 | 2020-07-23 | Deutz Aktiengesellschaft | Zylinderkopf |
WO2022270005A1 (ja) | 2021-06-21 | 2022-12-29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燃料噴射システム |
JP2024064655A (ja) * | 2022-10-28 | 2024-05-14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エンジン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098954A (ja) * | 1999-09-29 | 2001-04-10 | Mazda Motor Corp | 横置き搭載エンジンの遮音構造 |
JP2003269187A (ja) * | 2002-03-18 | 2003-09-25 | Mazda Motor Corp | エンジンの遮音構造 |
JP2007114617A (ja) * | 2005-10-21 | 2007-05-10 | Tokai Rubber Ind Ltd | 防音カバー |
JP2007198312A (ja) * | 2006-01-27 | 2007-08-09 | Tokai Rubber Ind Ltd | 防音カバー |
CN101283173A (zh) * | 2005-12-28 | 2008-10-08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内燃机的隔音结构 |
EP2055920A2 (en) * | 2007-10-31 | 2009-05-06 | Tokai Rubber Industries, Ltd. | Gap blocking mechanism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467911B2 (ja) * | 2003-06-06 | 2010-05-26 | キャタピラー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 エンジンルームの遮音構造 |
JP2014095314A (ja) * | 2012-11-08 | 2014-05-22 | Honda Motor Co Ltd | 内燃機関のカバー構造 |
JP5845231B2 (ja) * | 2013-10-25 | 2016-01-2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内燃機関の防音構造 |
JP2016061182A (ja) * | 2014-09-16 | 2016-04-25 | 株式会社Roki | エンジンカバー |
-
2016
- 2016-01-28 JP JP2016573220A patent/JP6468687B2/ja active Active
- 2016-01-28 DE DE112016000571.7T patent/DE112016000571T5/de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6-01-28 US US15/545,449 patent/US20180003108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6-01-28 WO PCT/JP2016/000440 patent/WO2016125472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6-01-28 CN CN201680008004.1A patent/CN10720855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098954A (ja) * | 1999-09-29 | 2001-04-10 | Mazda Motor Corp | 横置き搭載エンジンの遮音構造 |
JP2003269187A (ja) * | 2002-03-18 | 2003-09-25 | Mazda Motor Corp | エンジンの遮音構造 |
JP2007114617A (ja) * | 2005-10-21 | 2007-05-10 | Tokai Rubber Ind Ltd | 防音カバー |
CN101283173A (zh) * | 2005-12-28 | 2008-10-08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内燃机的隔音结构 |
JP2007198312A (ja) * | 2006-01-27 | 2007-08-09 | Tokai Rubber Ind Ltd | 防音カバー |
EP2055920A2 (en) * | 2007-10-31 | 2009-05-06 | Tokai Rubber Industries, Ltd. | Gap blocking mechanism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DE112016000571T5 (de) | 2017-11-02 |
JPWO2016125472A1 (ja) | 2017-08-03 |
JP6468687B2 (ja) | 2019-02-13 |
US20180003108A1 (en) | 2018-01-04 |
CN107208551B (zh) | 2019-07-30 |
WO2016125472A1 (ja) | 2016-08-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208551A (zh) | 内燃机的隔音结构 | |
JP5845231B2 (ja) | 内燃機関の防音構造 | |
US20150069070A1 (en) | Vehicle fuel tank | |
JP2000320422A (ja) | フユーエルデリバリパイプ | |
JP2011208538A (ja) | ポンプカバーの取付構造 | |
US10364783B2 (en) | Pulsation reducer using double-sided multilayer waveform spring | |
CN104421048A (zh) | 用于减小lpg车辆的燃料脉动的装置 | |
US4080945A (en) | Structure of V type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
JP2002061552A (ja) | フューエルレール | |
RU2672543C2 (ru) | Топливная рампа для бензина | |
US20180045146A1 (en) |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
JP2014118861A (ja) | 燃料噴射装置の取付構造 | |
EP1970550A1 (en) |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sound isolation structure | |
CN106662012B (zh) | 隔音罩和内燃机 | |
JP4324514B2 (ja) | フューエルデリバリパイプ | |
JP7452380B2 (ja) | 燃料配管の保護構造 | |
JP3935466B2 (ja) | 内燃機関の燃料供給装置 | |
JP4238510B2 (ja) | エンジンの遮音構造 | |
JP2013234609A (ja) | 車両用バイフューエルエンジン | |
JP7347155B2 (ja) | エンジンの吸気マニホールド | |
CN107237707A (zh) | 燃料泵的保护构造 | |
KR20080025820A (ko) | 자동차용 연료 공급장치 | |
WO2023053347A1 (ja) | 発電機 | |
JP2024177742A (ja) | 筒内噴射エンジンの燃料デリバリ構造 | |
JP5055303B2 (ja) | ガスエンジンのゼロガバナ取付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