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TN业务转发系统及业务转发、配置下发、保护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POTN传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POTN业务转发系统及业务转发、配置下发、保护方法。
背景技术
POTN融合了光层(WDM)、OTN和SDH层、分组传送层(MPLS-TP,ETH)的网络功能,具有对TDM(ODUk)、分组(MPLS-TP,ETH)的交换调度能力,实现对分组、OTN、SDH等各类业务的统一和灵活传送功能。
传统的POTN设备基于TDM(ODUk)/Packet双平面交换架构设计,即分组及TDM(ODUk)业务通过不同交换盘转发。双平面交换系统虽然设计简单,易于实现,但由于需通过不同交换平面,业务组织调度非常不灵活,可扩展性差,存在设备功耗大、OPEX高等缺陷。
同时,对于集中式POTN设备而言,受制于交换板卡密度、功耗及成本等因素,往往只能采用即单交换盘,即单平面交换架构完成POTN业务转发。
因此,亟需一种采用单平面交换架构完成POTN业务转发实现方案。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出口方向的在于提供一种POTN业务转发系统及业务转发、配置下发、保护方法,实现通过单平面交换架构完成POTN业务转发,且提高了系统运行效率及稳定性。
为达到以上出口方向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POTN业务转发系统,包括以太网支路盘,交换盘和OTN线路盘;
以太网支路盘,所述以太网支路盘用于在上话方向将从以太网接收的分组业务传递至交换盘,在下话方向将从交换盘接收的数据包传递至以太网;
交换盘,所述交换盘用于实现以太网支路盘和OTN线路盘之间的数据交互;所述交换盘包括至少两个连接所述以太网支路盘的支路侧背板口和至少四个连接所述OTN线路盘的线路侧背板口;其中一条所述支路侧背板口连接一条MPLS业务转发通道,另一条所述支路侧背板口连接一条以太网业务转发通道;所述MPLS业务转发通道还连接两个虚拟桥接口,每个所述虚拟桥接口连接两个所述线路侧背板口;所述以太网业务转发通道连接两个所述虚拟桥接口之一;
多个OTN线路盘,多个所述OTN线路盘用于在上话方向将分组业务映射至ODUK通道,在下话方向从ODUK通道解映射分组业务。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MPLS业务转发通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AC逻辑接口、第一虚拟转发实例、PW逻辑接口和与所述PW逻辑接口连接的一对主、备LSP接口,所述主、备LSP接口各连接一个所述虚拟桥接口;
所述以太网业务转发通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AC逻辑接口、第二虚拟转发实例和第三AC逻辑接口,所述第三AC逻辑接口连接两个所述虚拟桥接口之一。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采用POTN业务转发系统的业务转发方法,所述业务转发方法包括上话方向的业务转发,所述上话方向的业务转发的具体过程包括:
A1,通过支路侧背板口接收分组业务,根据分组业务所通过的支路侧背板口以及分组业务的特征值得到分组业务匹配的AC逻辑接口;
A2,通过步骤A1得到的AC逻辑接口得到其绑定的虚拟转发实例;
A3,根据步骤A2中得到的虚拟转发实例以及分组业务的特征值得到出口方向的逻辑接口;若为以太网业务,进入步骤A4,若为MPLS业务,进入步骤A8;
A4,所述出口方向的逻辑接口为与步骤A2中得到的虚拟转发实例连接的AC逻辑接口;
A5,查看步骤A4得到的AC逻辑接口对应的物理表项信息,确定出口方向的虚拟桥接口以及AC逻辑接口的封装信息;
A6,查看步骤A5得到的虚拟桥接口对应的主播表项信息,确定出口方向的线路侧背板口;
A7,通过步骤A6得到的线路侧背板口将分组业务转发至ODUK通道,结束;
A8,所述出口方向的逻辑接口为与步骤A2中得到的虚拟转发实例连接的PW逻辑接口;
A9,查看步骤A8得到的PW逻辑接口对应的物理表项信息,确定其绑定的LSP接口以及PW的封装信息;
A10,查看步骤A9得到的LSP接口对应的物理表项信息,确定出口方向的线路侧背板口以及LSP的封装信息;
A11,通过步骤A10得到的线路侧背板口将分组业务转发至ODUK通道,结束。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业务转发方法包括下话方向的业务转发,所述下话方向的业务转发的具体过程包括:
B1,通过所述虚拟桥接口接收数据包,根据所述虚拟桥接口对应的线路侧背板口配置的VLANDOMAIN以及数据包的特征值得到与该虚拟桥接口匹配的逻辑接口;若为以太网业务,进入步骤B2,若为MPLS业务,进入步骤B8;
B2,与该虚拟桥接口匹配的逻辑接口为与步骤B1中所述虚拟桥接口连接的AC逻辑接口;
B3,通过步骤B2中得到的AC逻辑接口确定其绑定的虚拟转发实例;
B4,通过步骤B3中得到的虚拟转发实例以及数据包的特征值得出出口方向的AC逻辑接口和支路侧背板口;
B5,通过步骤B4得到的AC逻辑接口和支路侧背板口将OTN业务转发至以太网支路盘,结束;
B6,与该虚拟桥接口匹配的逻辑接口为与步骤B1中所述虚拟桥接口连接的LSP接口;
B7,通过步骤B6中得到的LSP接口,逐层解析其LSP和PW标签得到其绑定的虚拟转发实例;
B8,通过步骤B7中得到的虚拟转发实例以及数据包的特征值得出出口方向的AC逻辑接口和支路侧背板口;
B9,通过步骤B8得到的AC逻辑接口和支路侧背板口将OTN业务转发至以太网支路盘,结束。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采用POTN业务转发系统的配置下发方法,所述配置下发方法包括上话方向的配置下发,所述上话方向的配置下发的具体过程包括:
C1,所述交换盘接收配置,根据配置类型分别处理,若为MPLS业务配置则进入步骤C2,若为以太网业务配置则进入步骤C7,若为OTN业务配置则进入步骤C12;
C2,从LSP接口接收的配置中获取出口方向的虚拟桥接口ID;
C3,按照预设的映射规则将虚拟桥接口ID转换成组播ID,并调用驱动接口函数,创建组播;
C4,根据组播ID判断该组播是否已经创建,若是,直接进入步骤C6;若否,进入步骤C5;
C5,创建组播,此时其成员为空;
C6,将LSP接口的目的端口类型配置为组播,并调用对应的驱动接口函数配置,MPLS业务配置完成,结束;
C7,从AC逻辑接口接收的配置中获取出口方向的虚拟桥接口ID;
C8,按照预设的映射规则将虚拟桥接口ID转换成组播ID,并调用驱动接口函数,创建组播;
C9,根据组播ID判断该组播是否已经创建,若是,直接进入步骤C11;若否,进入步骤C10;
C10,创建组播,此时其成员为空;
C11,将AC逻辑接口的目的端口类型配置为组播,并调用对应的驱动接口函数配置,MPLS业务配置完成,结束;
C12,从OTN业务配置中获取入口方向的虚拟桥接口ID及对应的主、备线路侧背板口信息;
C13,按照预设的映射规则将虚拟桥接口ID转换成组播ID,并调用驱动接口函数,创建组播;
C14,根据组播ID判断该组播是否已经创建,若是,进入步骤C15;若否,进入步骤C18;
C15,判断OTN业务配置的前后配置是否存在差异;若是,进入步骤C16,若否,进入步骤C17;
C16,更新组播成员信息为该虚拟桥接口及其对应的主、备线路侧背板口,结束;
C17,保持当前组播成员信息,结束;
C18,新建组播,并将虚拟桥接口及对应的主、备线路侧背板口加入到组播;OTN业务配置完成,结束。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配置下发方法包括下话方向的配置下发,所述下话方向的配置下发的具体过程包括:
D1,所述交换盘接收配置,根据配置类型分别处理,若为MPLS业务配置则进入步骤D2,若为以太网业务配置则进入步骤D3,若为OTN业务配置则进入步骤D6;
D2,按照正常MPLS业务配置处理流程下发;
D3,从AC逻辑接口接收的配置中获取入口方向的虚拟桥接口ID;
D4,按照预设的映射规则将虚拟桥接口ID转换成VLANDOMAIN ID;
D5,配置AC逻辑接口的入端口配置规则为VLANDOMAIN且设置其ID,调用驱动接口函数完成以太网业务配置,结束;
D6,从OTN业务配置中获取出口方向的虚拟桥接口ID及对应的主、备线路侧背板口信息;
D7,按照预设的映射规则将虚拟桥接口ID转换成VLANDOMAIN ID,调用驱动接口函数更新虚拟桥接口对应的主、备线路侧背板口的VLANDOMAIN;OTN业务配置完成,结束。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采用POTN业务转发系统的保护方法,所述保护方法包括上话方向的保护处理,所述上话方向的保护处理的具体过程包括:
E1,检测是否存在通道故障,根据故障类型分别处理;若为LSP通道故障,进入步骤E2;若为ODUK通道故障,结束;
E2,执行LSP主备倒换逻辑,并调用驱动接口函数执行主备倒换;
E3,切换业务转发路径,倒换完成,结束。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保护方法包括下话方向的保护处理,所述下话方向的保护处理的具体过程包括:
F1,检测是否存在通道故障,根据故障类型分别处理;若为ODUK通道故障,进入步骤E2;若为LSP通道故障,结束;
F2,执行ODUK主备倒换逻辑,并调用驱动接口函数执行主备倒换;
F3,判断倒换方向,若倒换到主用则进入步骤F4,否则进入步骤F5;
F4,将虚拟桥接口对应的主用线路侧背板口的VLANDOMAIN更新为该虚拟桥接口的VLANDOMAIN值,备用线路侧背板口的VLANDOMAIN更新为无效值,结束;
F5,将虚拟桥接口对应的主用线路侧背板口的VLANDOMAIN更新为无效值,备用线路侧背板口的VLANDOMAIN更新为该虚拟桥接口的VLANDOMAIN值,结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本发明上话方向将POVE实例化为组播来实现桥接,分组业务将该组播作为上话方向业务通道的出口,OTN业务将该组播作为与ODUK通道交互的源端口;下话方向将POVE实例化为VLANDOMAIN以实现桥接,OTN业务将与ODUK通道连接的线路侧背板口映射到该VLANDOMAIN,分组业务将该VLANDOMIAN作为普通的物理端口以完成接入分组业务的分类处理。
(2)本发明对于分组业务,增加一种新的端口配置类型——虚拟桥接口,其他配置不变;对于OTN业务,增加与主备ODUK对应的虚拟桥接口,完成OTN业务交叉及ODUK主备保护功能。分组业务与OTN业务交叉组之间通过相同的虚拟桥接口关联。当需要更新OTN业务配置时,仅需通过增量下发OTN业务配置修改虚拟桥接口对应的线路侧背板口,由于虚拟桥接口ID不变,分组业务配置无需随着更新;当需要更新分组业务配置时,由于OTN业务配置无需接收分组业务配置的内容,因此也无需修改。通过此业务配置管理方法实现了分组业务与OTN业务的配置解耦,很好的解决了业务配置增量下发带来的时序问题。
(3)本发明业务转发流程是单次处理完成,无传统的环回处理,因而高了系统运行效率及稳定性。同时对于POVE实例化的组播通过入口组播完成,不影响QOS功能实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POTN业务转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POTN业务转发系统的交换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话方向的业务转发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下话方向的业务转发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话方向的配置下发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下话方向的配置下发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话方向的保护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下话方向的保护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POTN业务转发系统,包括以太网支路盘,交换盘和OTN线路盘;
以太网支路盘,所述以太网支路盘用于在上话方向将从以太网接收的分组业务传递至交换盘,在下话方向将从交换盘接收的数据包传递至以太网;
交换盘,所述交换盘用于实现以太网支路盘和OTN线路盘之间的数据交互;所述交换盘包括至少两个连接所述以太网支路盘的支路侧背板口和至少四个连接所述OTN线路盘的线路侧背板口;其中一条所述支路侧背板口连接一条MPLS业务转发通道,另一条所述支路侧背板口连接一条以太网业务转发通道;所述MPLS业务转发通道还连接两个虚拟桥接口,每个所述虚拟桥接口连接两个所述线路侧背板口;所述以太网业务转发通道连接两个所述虚拟桥接口之一;
多个OTN线路盘,多个所述OTN线路盘用于在上话方向将分组业务映射至ODUK通道,在下话方向从ODUK通道解映射分组业务。
参见图2所示,所述MPLS业务转发通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AC逻辑接口、第一虚拟转发实例、PW逻辑接口和与所述PW逻辑接口连接的一对主、备LSP接口,所述主、备LSP接口各连接一个所述虚拟桥接口;
所述以太网业务转发通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AC逻辑接口、第二虚拟转发实例和第三AC逻辑接口,所述第三AC逻辑接口连接两个所述虚拟桥接口之一。
参见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POTN业务转发系统的业务转发方法:所述业务转发方法包括上话方向的业务转发,所述上话方向的业务转发的具体过程包括:
A1,通过支路侧背板口接收分组业务,根据分组业务所通过的支路侧背板口以及分组业务的特征值得到分组业务匹配的AC逻辑接口;
A2,通过步骤A1得到的AC逻辑接口得到其绑定的虚拟转发实例;
A3,根据步骤A2中得到的虚拟转发实例以及分组业务的特征值得到出口方向的逻辑接口;若为以太网业务,进入步骤A4,若为MPLS业务,进入步骤A8;
A4,所述出口方向的逻辑接口为与步骤A2中得到的虚拟转发实例连接的AC逻辑接口;
A5,查看步骤A4得到的AC逻辑接口对应的物理表项信息,确定出口方向的虚拟桥接口以及AC逻辑接口的封装信息;
A6,查看步骤A5得到的虚拟桥接口对应的主播表项信息,确定出口方向的线路侧背板口;
A7,通过步骤A6得到的线路侧背板口将分组业务转发至ODUK通道,结束;
A8,所述出口方向的逻辑接口为与步骤A2中得到的虚拟转发实例连接的PW逻辑接口;
A9,查看步骤A8得到的PW逻辑接口对应的物理表项信息,确定其绑定的LSP接口以及PW的封装信息;
A10,查看步骤A9得到的LSP接口对应的物理表项信息,确定出口方向的线路侧背板口以及LSP的封装信息;
A11,通过步骤A10得到的线路侧背板口将分组业务转发至ODUK通道,结束。
参见图4所示,所述业务转发方法包括下话方向的业务转发,所述下话方向的业务转发的具体过程包括:
B1,通过所述虚拟桥接口接收数据包,根据所述虚拟桥接口对应的线路侧背板口配置的VLANDOMAIN以及数据包的特征值得到与该虚拟桥接口匹配的逻辑接口;若为以太网业务,进入步骤B2,若为MPLS业务,进入步骤B8;
B2,与该虚拟桥接口匹配的逻辑接口为与步骤B1中所述虚拟桥接口连接的AC逻辑接口;
B3,通过步骤B2中得到的AC逻辑接口确定其绑定的虚拟转发实例;
B4,通过步骤B3中得到的虚拟转发实例以及数据包的特征值得出出口方向的AC逻辑接口和支路侧背板口;
B5,通过步骤B4得到的AC逻辑接口和支路侧背板口将OTN业务转发至以太网支路盘,结束;
B6,与该虚拟桥接口匹配的逻辑接口为与步骤B1中所述虚拟桥接口连接的LSP接口;
B7,通过步骤B6中得到的LSP接口,逐层解析其LSP和PW标签得到其绑定的虚拟转发实例;
B8,通过步骤B7中得到的虚拟转发实例以及数据包的特征值得出出口方向的AC逻辑接口和支路侧背板口;
B9,通过步骤B8得到的AC逻辑接口和支路侧背板口将OTN业务转发至以太网支路盘,结束。
参见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采用POTN业务转发系统的配置下发方法:所述配置下发方法包括上话方向的配置下发,所述上话方向的配置下发的具体过程包括:
C1,所述交换盘接收配置,根据配置类型分别处理,若为MPLS业务配置则进入步骤C2,若为以太网业务配置则进入步骤C7,若为OTN业务配置则进入步骤C12;
C2,从LSP接口接收的配置中获取出口方向的虚拟桥接口ID;
C3,按照预设的映射规则将虚拟桥接口ID转换成组播ID,并调用驱动接口函数,创建组播;
C4,根据组播ID判断该组播是否已经创建,若是,直接进入步骤C6;若否,进入步骤C5;
C5,创建组播,此时其成员为空;
C6,将LSP接口的目的端口类型配置为组播,并调用对应的驱动接口函数配置,MPLS业务配置完成,结束;
C7,从AC逻辑接口接收的配置中获取出口方向的虚拟桥接口ID;
C8,按照预设的映射规则将虚拟桥接口ID转换成组播ID,并调用驱动接口函数,创建组播;
C9,根据组播ID判断该组播是否已经创建,若是,直接进入步骤C11;若否,进入步骤C10;
C10,创建组播,此时其成员为空;
C11,将AC逻辑接口的目的端口类型配置为组播,并调用对应的驱动接口函数配置,MPLS业务配置完成,结束;
C12,从OTN业务配置中获取入口方向的虚拟桥接口ID及对应的主、备线路侧背板口信息;
C13,按照预设的映射规则将虚拟桥接口ID转换成组播ID,并调用驱动接口函数,创建组播;
C14,根据组播ID判断该组播是否已经创建,若是,进入步骤C15;若否,进入步骤C18;
C15,判断OTN业务配置的前后配置是否存在差异;若是,进入步骤C16,若否,进入步骤C17;
C16,更新组播成员信息为该虚拟桥接口及其对应的主、备线路侧背板口,结束;
C17,保持当前组播成员信息,结束;
C18,新建组播,并将虚拟桥接口及对应的主、备线路侧背板口加入到组播;OTN业务配置完成,结束。
参见图6所示,所述配置下发方法包括下话方向的配置下发,所述下话方向的配置下发的具体过程包括:
D1,所述交换盘接收配置,根据配置类型分别处理,若为MPLS业务配置则进入步骤D2,若为以太网业务配置则进入步骤D3,若为OTN业务配置则进入步骤D6;
D2,按照正常MPLS业务配置处理流程下发;
D3,从AC逻辑接口接收的配置中获取入口方向的虚拟桥接口ID;
D4,按照预设的映射规则将虚拟桥接口ID转换成VLANDOMAIN ID;
D5,配置AC逻辑接口的入端口配置规则为VLANDOMAIN且设置其ID,调用驱动接口函数完成以太网业务配置,结束;
D6,从OTN业务配置中获取出口方向的虚拟桥接口ID及对应的主、备线路侧背板口信息;
D7,按照预设的映射规则将虚拟桥接口ID转换成VLANDOMAIN ID,调用驱动接口函数更新虚拟桥接口对应的主、备线路侧背板口的VLANDOMAIN;OTN业务配置完成,结束。
参见图7所示,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采用POTN业务转发系统的保护方法,所述保护方法包括上话方向的保护处理,所述上话方向的保护处理的具体过程包括:
E1,检测是否存在通道故障,根据故障类型分别处理;若为LSP通道故障,进入步骤E2;若为ODUK通道故障,结束;
E2,执行LSP主备倒换逻辑,并调用驱动接口函数执行主备倒换;
E3,写FRR表,触发芯片切换业务转发路径,倒换完成,结束。
参见图8所示,所述保护方法包括下话方向的保护处理,所述下话方向的保护处理的具体过程包括:
F1,检测是否存在通道故障,根据故障类型分别处理;若为ODUK通道故障,进入步骤E2;若为LSP通道故障,结束;
F2,执行ODUK主备倒换逻辑,并调用驱动接口函数执行主备倒换;
F3,判断倒换方向,若倒换到主用则进入步骤F4,否则进入步骤F5;
F4,将虚拟桥接口对应的主用线路侧背板口的VLANDOMAIN更新为该虚拟桥接口的VLANDOMAIN值,备用线路侧背板口的VLANDOMAIN更新为无效值,结束;
F5,将虚拟桥接口对应的主用线路侧背板口的VLANDOMAIN更新为无效值,备用线路侧背板口的VLANDOMAIN更新为该虚拟桥接口的VLANDOMAIN值,结束。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