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42602A - 嵌件结合方法及其产品 - Google Patents
嵌件结合方法及其产品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042602A CN107042602A CN201610082126.7A CN201610082126A CN107042602A CN 107042602 A CN107042602 A CN 107042602A CN 201610082126 A CN201610082126 A CN 201610082126A CN 107042602 A CN107042602 A CN 10704260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mponent
- associated methods
- inserts associated
- methods according
- mol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4/00—Shaping by internal pressure generated in the material, e.g. swelling or foaming ; Producing porous or cellular expanded plastics articles
- B29C44/02—Shaping by internal pressure generated in the material, e.g. swelling or foaming ; Producing porous or cellular expanded plastics articles for articles of definite length, i.e. discrete articles
- B29C44/12—Incorporating or moulding on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or reinforcem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4/00—Shaping by internal pressure generated in the material, e.g. swelling or foaming ; Producing porous or cellular expanded plastics articles
- B29C44/34—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4/36—Feeding the material to be shaped
- B29C44/38—Feeding the material to be shaped into a closed space, i.e. to make articles of definite length
- B29C44/42—Feeding the material to be shaped into a closed space, i.e. to make articles of definite length using pressure difference, e.g. by injection or by vacuum
- B29C44/422—Feeding the material to be shaped into a closed space, i.e. to make articles of definite length using pressure difference, e.g. by injection or by vacuum by injecting by forward movement of the plastizising screw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K—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B29B, B29C OR B29D, RELATING TO MOULDING MATERIALS OR TO MATERIALS FOR MOULDS,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 B29K2277/00—Use of PA, i.e. polyamides, e.g. polyesteramide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as reinforcemen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K—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B29B, B29C OR B29D, RELATING TO MOULDING MATERIALS OR TO MATERIALS FOR MOULDS,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 B29K2469/00—Use of PC, i.e. polycarbonate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as filler
Landscapes
- Inject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嵌件结合方法及其产品,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提供第一部件;(2)将第一部件嵌入注塑模具中,采用RHCM结合微发泡成型方式注塑成型第二部件。所述产品为经上述嵌件结合方法成型后产生的产品。本发明的嵌件结合方法,通过采用RHCM成型方式及微发泡成型方式相结合成型产品,能够解决现有微发泡产品外观有气体流纹的问题,并得到轻量化平直稳定的产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嵌件结合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RHCM结合微发泡成型的嵌件结合方法及其产品。
【背景技术】
在人们日益追求生活高品质下,人们对产品的追求也越来越关注其造型和外观装饰效果。现在产品的发展要求是越来越要求轻薄的同时兼具高刚性、强韧性,例如,目前3C行业的机壳产品的发展趋势是向轻量化和强性化方向发展。
随着对产品的发展要求,精密注塑成型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例如,高低温塑胶成型技术、微发泡成型工艺等。其中,高低温塑胶成型技术(RHCM:Rapid Heat Cycle Molding)可以得到外观均一无结合线塑胶产品,已逐渐应用在消费性产品中。微发泡注塑成型(Mucell)工艺,是一种革新的精密注塑技术,微发泡注塑成型工艺突破了传统注塑的诸多局限,可显著减轻制件的重量、缩短成型周期,并极大地改善了制件的翘曲变形和尺寸稳定性,能够将翘曲变形从4.3mm降低到0.4mm。在注塑成型领域中,Trexel公司的MuCell微发泡成型工艺表现得尤为突出,也是精密成型技术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泛的成型技术之一。微发泡注塑成型具有很多的特点:树脂粘度降低令流体的流动性更高,这样可以降低溶胶的温度,模温和射胶压力低,塑件稳定,成型视窗大。
然而,现有技术中的微发泡产品外观有气体流纹,需要进行表面后处理加工,无法直接作为外观件使用。
目前异型材质结合产品应用越来越多,多采用嵌件成型方式(InsertMolding)相结合,然而采用嵌件成型方式,材质差异会导致产品存在翘曲变形,结合线位置容易有应力痕。例如,金属件或碳纤维增强的笔记本电脑为了解决天线问题,在结合一个玻纤增强的塑胶件时,会存在上述问题。
有鉴于此,实有必要开发一种嵌件结合方法及其产品,以解决上述微发泡产品外观有气体流纹,无法直接作为外观件使用及嵌件成型产品翘曲变形、结合线位置容易有应力痕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嵌件结合方法及其产品,该嵌件结合方法能够解决现有微发泡产品外观有气体流纹的问题,并得到轻量化、平直的产品。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嵌件结合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1)提供第一部件;
(2)将第一部件嵌入注塑模具中,采用RHCM结合微发泡成型方式注塑成型第二部件。
可选地,所述第一部件为金属件。
可选地,所述金属件为镁合金、铝合金、钛合金或不锈钢。
可选地,在步骤(1)之后,步骤(2)之前,还包括步骤:在第一部件上需要结合第二部件的位置涂胶。
可选地,所述第一部件为含碳纤维的塑胶件。
可选地,所述第一部件采用RHCM结合微发泡成型方式注塑成型。
可选地,所述第二部件采用高刚性塑胶料成型,所述高刚性塑胶料为弯曲模量大于12GPa的加纤维增强的高性能塑胶料。
可选地,所述步骤(2)之后,还包括步骤:根据需要进行后续的外观装饰处理。
可选地,所述后续的外观装饰处理为打磨补土、喷涂、或者贴膜。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产品,其为上述嵌件结合方法成型后产生的产品。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嵌件结合方法及其产品,通过将第一部件嵌入到注塑模具中,采用RHCM成型方式结合微发泡成型方式相结合成型第二部件,不仅使产品外观无气体流纹,产品表面无结合线,而且极大降低了异型材质结合时的翘曲变形,提高了平整度,得到符合客户要求的轻量化、平直稳定的产品,该产品能够广泛应用于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其他需要嵌件产品中。
【附图说明】
图1绘示本发明嵌件结合方法一较佳实施例的步骤流程图。
图2绘示采用本发明嵌件结合方法成型后产生的一种产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手段及技术功效有进一步的了解,现结合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所示,其绘示了本发明嵌件结合方法一较佳实施例的步骤流程图。于本实施例1中,本发明的嵌件结合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提供第一部件,所述第一部件为金属件,该金属件为镁合金、铝合金、钛合金或不锈钢,该金属件的厚度为0.6-1.2mm,该金属件根据笔记本电脑金属件外壳设计的形状进行成型。
步骤102:根据笔记本电脑的形状,在金属件内部需要结合第二部件的位置涂胶,涂胶的方式可为点胶、喷胶或涂布方式涂胶水涂层。
步骤103:将涂胶后的金属件嵌入注塑模具中,采用高刚性塑胶料通过RHCM结合微发泡成型方式注塑成型第二部件。
所述高刚性塑胶料为弯曲模量大于12GPa的加纤维增强的高性能塑胶料,如PA+50%GF(即以PA为基础塑胶料,在PA中添加PA 50%重量的玻璃纤维),或PPS+50%GF。所述注塑模具具有RHCM成型系统,所述微发泡成型的流程为先将氮气或二氧化碳经过超临界流体控制系统产生超临界流体,再输出到射入介面,通过射入介面打入注塑机螺杆的搅拌区,熔融的高刚性塑胶料和超临界流体在搅拌区内充分溶解形成单相溶体,并在一定的恒定压力下保持下来,当注塑机发出射胶指令时,开关式射嘴将会打开将单相溶体射入具有RHCM系统的注塑模具的型腔中,形成微孔发泡的第二部件。
由此,实施例1中通过采用RHCM结合微发泡成型方式成型第二部件,得到的产品不仅无气体流纹,表面无结合线,而且不易翘曲变形,例如,在笔记本电脑壳体上嵌件成型,不影响信号的接收、发送,便于通讯;另外制程简单,制程良率大幅提升,能耗低,处理时间短,量产时生产成本低,可以满足现有设计多样化需求。
实施例2
步骤201:提供第一部件,所述第一部件为含碳纤维的塑胶件,该含碳纤维的塑胶件为热固性碳纤板,厚度为0.6-1.6mm。
步骤202:根据热固性碳纤板需要结合第二部件的位置,在热固性碳纤板件上涂胶,涂胶的方式可为点胶、喷胶或涂布方式涂胶水涂层。
步骤203:将涂胶后的热固性碳纤板嵌入注塑模具中,采用高刚性塑胶料通过RHCM结合微发泡成型方式注塑成型第二部件。
所述高刚性塑胶料为弯曲模量大于12GPa的加纤维增强的高性能塑胶料,如PA+50%GF,或PPS+50%GF。所述注塑模具具有RHCM成型系统,所述微发泡成型的流程参照实施例1中的流程。
步骤204:根据需要进行后续的外观装饰处理,如打磨补土、喷涂、或者贴膜(OMD:Out Molding Decorating,模外装饰工艺),以满足客户需求,得到无缝的外观设计产品,使产品更加美观。
由此,实施例2中通过采用RHCM结合微发泡成型方式成型第二部件,得到的产品不仅无气体流纹,表面无结合线,而且不易翘曲变形,例如,在笔记本电脑壳体上嵌件成型,不影响信号的接收、发送,便于通讯;另外制程简单,制程良率大幅提升,能耗低,处理时间短,量产时生产成本低,可以满足现有设计多样化需求。
实施例3
步骤301:提供第一部件,所述第一部件为含碳纤维的塑胶件,该含碳纤维的塑胶件为热塑性碳纤板,如为PC基碳纤维编织纹板,厚度为1.0mm。
步骤302:将第一部件热塑性碳纤板嵌入注塑模具中,采用高刚性塑胶料通过RHCM结合微发泡成型方式注塑成型第二部件。所述注塑模具具有RHCM成型系统,所述微发泡成型的流程参照实施例1中的流程。
所述高刚性塑胶料为弯曲模量大于12GPa的加纤维增强的高性能塑胶料,如PA+50%GF,或PC+50%GF。第一部件为热塑性碳纤板时,依据第一部件热塑性碳纤板底材所用材质,第二部件选用类似材质。例如,第一部件为PA基热塑性碳纤板,第二部件就选用PA+50%GF材质成型。
步骤303:根据需要进行后续的外观装饰处理,如打磨补土、喷涂、或者贴膜(OMD:Out Molding Decorating,模外装饰工艺),以满足客户需求,得到无缝的外观设计产品,使产品更加美观。
由此,实施例3中通过采用RHCM结合微发泡成型方式成型第二部件,得到的产品不仅无气体流纹,表面无结合线,而且不易翘曲变形,例如,在笔记本电脑壳体上嵌件成型,不影响信号的接收、发送,便于通讯;另外制程简单,制程良率大幅提升,能耗低,处理时间短,量产时生产成本低,可以满足现有设计多样化需求。
实施例4
步骤401:提供第一部件,所述第一部件为含碳纤维的塑胶件,该含碳纤维的塑胶件采用RHCM结合微发泡成型方式注塑成型,让产品轻量化的同时,外观更加均匀,减少浮纤。所述微发泡成型的流程参照实施例1中的流程。
第一部件含碳纤维的塑胶件可依据客户产品设计需求选用合适材料,如PC、PA、PPS基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碳纤维含量为基础塑胶材料重量的10-50%,如PC+20%CF。
步骤402:将第一部件嵌入注塑模具中,采用高刚性塑胶料通过RHCM结合微发泡成型方式注塑成型第二部件。所述注塑模具具有RHCM成型系统,所述微发泡成型的流程参照实施例1中的流程。
所述高刚性塑胶料为弯曲模量大于12GPa的加纤维增强的高性能塑胶料,如PA+50%GF,或PC+50%GF。第一部件为含碳纤维的塑胶件时,依据第一部件底材所用材质,第二部件选用类似材质。例如,第一部件为PC+20%CF,第二部件就选用PC+50%GF材质成型。
步骤403:根据需要进行后续的外观装饰处理,如打磨补土、喷涂、或者贴膜(OMD:Out Molding Decorating,模外装饰工艺),以满足客户需求,得到无缝的外观设计产品,使产品更加美观。
由此,实施例4中通过采用RHCM结合微发泡成型方式成型第一部件及第二部件,得到平整度高和无气体流纹的产品外观,可显著提高漆膜附着性。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产品,其为上述嵌件结合方法成型后后产生的产品,该产品能够广泛应用于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其他需要嵌件产品中。
请参阅图2所示,其绘示采用本发明嵌件结合方法成型后产生的一种产品的示意图。该产品10为笔记本电脑壳体,所述第一部件11为笔记本电脑壳体,所述第一部件11上注塑成型第二部件12,能够使信号顺利通过,便于通讯,而且轻量化,平直度高。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嵌件结合方法及其产品,通过将第一部件嵌入到注塑模具中,采用RHCM成型方式结合微发泡成型方式相结合成型第二部件,不仅使产品外观无气体流纹,产品表面无结合线,而且极大降低了异型材质结合时的翘曲变形,提高了平整度,得到符合客户要求的轻量化、平直稳定的产品,该产品能够广泛应用于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其他需要嵌件产品中。
Claims (10)
1.一种嵌件结合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提供第一部件;
(2)将第一部件嵌入注塑模具中,采用RHCM结合微发泡成型方式注塑成型第二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嵌件结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件为金属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嵌件结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件为镁合金、铝合金、钛合金或不锈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嵌件结合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之后,步骤(2)之前,还包括步骤:在第一部件上需要结合第二部件的位置涂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嵌件结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件为含碳纤维的塑胶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嵌件结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件采用RHCM结合微发泡成型方式注塑成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嵌件结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件采用高刚性塑胶料成型,所述高刚性塑胶料为弯曲模量大于12GPa的加纤维增强的高性能塑胶料。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嵌件结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之后,还包括步骤:根据需要进行后续的外观装饰处理。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嵌件结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续的外观装饰处理为打磨补土、喷涂、或者贴膜。
10.一种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产品为经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嵌件结合方法成型后产生的产品。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082126.7A CN107042602A (zh) | 2016-02-05 | 2016-02-05 | 嵌件结合方法及其产品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082126.7A CN107042602A (zh) | 2016-02-05 | 2016-02-05 | 嵌件结合方法及其产品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042602A true CN107042602A (zh) | 2017-08-15 |
Family
ID=595430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082126.7A Pending CN107042602A (zh) | 2016-02-05 | 2016-02-05 | 嵌件结合方法及其产品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7042602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049488A (zh) * | 2018-08-08 | 2018-12-21 | 嘉丰工业科技(惠州)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塑胶嵌件的镁铝合金壳体制备方法 |
CN111216305A (zh) * | 2018-11-23 | 2020-06-02 | 华孚精密科技(马鞍山)有限公司 | 金属与塑胶结合方法及其产品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275769A (en) * | 1989-12-11 | 1994-01-04 | Henderson's Industries Pty. Ltd. | Method of forming a vandal-resistant seat |
WO2007066899A1 (en) * | 2005-11-02 | 2007-06-14 | Jang Won Park | Injection molding process |
CN102371644A (zh) * | 2010-08-05 | 2012-03-14 | 和硕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模内成型方法及由该方法生产的壳体 |
CN102637062A (zh) * | 2011-02-15 | 2012-08-15 | 汉达精密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 一种笔记本电脑外壳及其制作方法 |
CN104149258A (zh) * | 2014-07-04 | 2014-11-19 | 福州大学 | 一种微孔发泡与模内覆膜的集成工艺 |
-
2016
- 2016-02-05 CN CN201610082126.7A patent/CN107042602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275769A (en) * | 1989-12-11 | 1994-01-04 | Henderson's Industries Pty. Ltd. | Method of forming a vandal-resistant seat |
WO2007066899A1 (en) * | 2005-11-02 | 2007-06-14 | Jang Won Park | Injection molding process |
CN102371644A (zh) * | 2010-08-05 | 2012-03-14 | 和硕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模内成型方法及由该方法生产的壳体 |
CN102637062A (zh) * | 2011-02-15 | 2012-08-15 | 汉达精密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 一种笔记本电脑外壳及其制作方法 |
CN104149258A (zh) * | 2014-07-04 | 2014-11-19 | 福州大学 | 一种微孔发泡与模内覆膜的集成工艺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史晓建: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用教程》", 31 January 2014 * |
朱茂电: "微孔发泡材料制备技术研究进展", 《化学工业与工程》 *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049488A (zh) * | 2018-08-08 | 2018-12-21 | 嘉丰工业科技(惠州)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塑胶嵌件的镁铝合金壳体制备方法 |
CN111216305A (zh) * | 2018-11-23 | 2020-06-02 | 华孚精密科技(马鞍山)有限公司 | 金属与塑胶结合方法及其产品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637062B (zh) | 一种笔记本电脑外壳及其制作方法 | |
US8514494B2 (en) | Method for insert molding glass or an inorganic material | |
CN101077672B (zh) | 模内装饰用薄膜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模内装饰制程 | |
CN106378880A (zh) | 车载中控一体化塑胶曲面面板模内装饰成型的制造方法 | |
CN104742362B (zh) | 一种外壳装饰件的加工设备 | |
TW201341211A (zh) | 轉印膜的製作方法 | |
CN107042602A (zh) | 嵌件结合方法及其产品 | |
CN102501376B (zh) | 大尺寸超薄超窄机壳制造方法 | |
CN102029683A (zh) | 镶嵌式金属装饰件应用于模内贴标的工艺 | |
CN102336022A (zh) | 异种材料与塑料注塑结合的方法 | |
CN105643869A (zh) | 一种金属件与塑胶件的连接结构及其连接方法 | |
WO2008051963A3 (en) | Warp-free decorative article of manufacture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 |
CN105611768A (zh) | 一种电子产品前壳一体成型结构及制备方法 | |
TWI620653B (zh) | 具補強結構的快速模具之製造方法 | |
CN102806726B (zh) | 塑料与玻璃复合体的成型方法及其成品 | |
CN104118088A (zh) | 塑胶产品及其成型方法 | |
CN105376367A (zh) | 一种手机壳体加工工艺、手机壳体及手机 | |
JP4787549B2 (ja) | 樹脂反射鏡の樹脂基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103025501B (zh) | 用于制造装饰组件的方法 | |
CN104476775A (zh) | 一种水晶滴胶物件的制备方法 | |
CN205566887U (zh) | 一种电子产品前壳一体成型结构 | |
CN102637068B (zh) | 一种笔记本电脑外壳及其制作方法 | |
CN114258216A (zh) | 装饰膜片、壳体组件及其制备方法和电子装置 | |
CN108454000A (zh) | 双料结合装置、方法及其产品 | |
CN114793401B (zh) | 3d盖板及其制备方法及电子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8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