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20844B - 喷墨打印装置 - Google Patents
喷墨打印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020844B CN107020844B CN201610855611.3A CN201610855611A CN107020844B CN 107020844 B CN107020844 B CN 107020844B CN 201610855611 A CN201610855611 A CN 201610855611A CN 107020844 B CN107020844 B CN 10702084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k gun
- inkjet
- column
- printing device
- orient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7641 inkjet print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2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0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8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9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179 sorption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0169 heat gen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01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 B41J2/04—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 B41J2/04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by pressure, e.g.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 B41J2/04501—Control methods or devices therefor, e.g. driver circuits, control circuits
- B41J2/04515—Control methods or devices therefor, e.g. driver circuits, control circuits preventing overheat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377—Cooling or ventilating arrangem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016—Structure of bubble jet print heads
- B41J2/1408—Structure dealing with thermal variations, e.g. cooling device, thermal coefficients of materia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5—Arrangement thereof
- B41J2/155—Arrangement thereof for line print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202/00—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or thermal heads
- B41J2202/01—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heads
- B41J2202/20—Modul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Ink Jet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喷墨打印装置。该喷墨打印装置包括:多个喷墨头,其沿喷墨头排列方向配置并形成喷墨头列;吹送部,其自所述喷墨头排列方向的一侧向所述喷墨头列吹送空气;以及吸引部,其配置于所述喷墨头列的所述喷墨头排列方向的另一侧的延长线上,并经由吸引口吸引空气。所述吸引部具有自所述吸引口向所述喷墨头列侧延伸的筒状的管道。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喷墨头喷出墨而进行打印的喷墨打印装置。
背景技术
公知有一种具有沿主扫描方向配置的多个喷墨头、且在沿副扫描方向输送纸张的同时自喷墨头喷出墨而进行打印的喷墨打印装置。
包含这种喷墨打印装置在内,在喷墨打印装置中,在使喷墨头驱动时,驱动电路等发热。由发热导致的温度上升成为喷墨头的故障等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对喷墨头进行冷却。
在日本国特开2010-264752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隔着沿主扫描方向配置的多个喷墨头配置有两个风扇的喷墨打印装置。在该喷墨打印装置中,一侧的风扇向喷墨头吹送空气,另一侧的风扇吸引空气。利用由此产生的冷却风对喷墨头进行冷却。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上述这样地利用风扇对喷墨头进行冷却的技术中,存在冷却风与喷墨头相碰撞而发散从而冷却效率下降的情况。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喷墨头的冷却效率的喷墨打印装置。
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喷墨打印装置,该喷墨打印装置包括:多个喷墨头,其沿喷墨头排列方向配置并形成喷墨头列;吹送部,其自所述喷墨头排列方向的一侧向所述喷墨头列吹送空气;以及吸引部,其配置于所述喷墨头列的所述喷墨头排列方向的另一侧的延长线上,并经由吸引口吸引空气,所述吸引部具有自所述吸引口向所述喷墨头列侧延伸的筒状的管道。
根据所述第1技术方案,由于吸引部经由自吸引口向喷墨头列侧延伸的筒状的管道吸引空气,因此,能够使冷却风朝向管道集中,而能够提高风速。由此,能够抑制越靠下游侧则对喷墨头的冷却性越下降的问题。其结果,能够提高喷墨头的冷却效率。
优选的是,所述喷墨头列设有多个,所述多个喷墨头列中的所述多个喷墨头以成为交错配置的方式配置,所述喷墨打印装置还包括多个调风肋,该多个调风肋为板状,与水平面垂直且与所述喷墨头排列方向平行,且分别配置于各喷墨头的所述喷墨头排列方向的所述一侧。
由此,利用分别配置于各喷墨头的喷墨头排列方向的一侧的调风肋,能够抑制冷却风的发散,能够降低冷却风的损失。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喷墨头的冷却效率。
优选的是,该喷墨打印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倾斜构件,该倾斜构件配置于所述喷墨头列(所述多个喷墨头列的各自)的上方,且具有以所述喷墨头排列方向的所述一侧高于所述另一侧的方式形成的倾斜面。
由此,利用配置于喷墨头列的上方、且具有以喷墨头排列方向的一侧高于另一侧的方式形成的倾斜面的多个倾斜构件,将在喷墨头列的上方通过的冷却风向喷墨头列引导。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喷墨头的冷却效率。
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喷墨打印装置,其中,该喷墨打印装置包括:多个喷墨头,其沿喷墨头排列方向配置并形成喷墨头列;吹送部,其自所述喷墨头排列方向的一侧向所述喷墨头列吹送空气;以及吸引部,其配置于所述喷墨头列的所述喷墨头排列方向的另一侧的延长线上,并经由吸引口吸引空气,所述喷墨头列设有多个,所述多个喷墨头列中的所述多个喷墨头以成为交错配置的方式配置,所述喷墨打印装置还包括多个调风肋,该多个调风肋为板状,与水平面垂直且与所述喷墨头排列方向平行,配置于所述多个喷墨头的各自的所述喷墨头排列方向的所述一侧。
优选的是,该喷墨打印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倾斜构件,该倾斜构件配置于所述多个喷墨头列的各自的上方,且具有以所述喷墨头排列方向的所述一侧高于所述另一侧的方式形成的倾斜面。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所述喷墨打印装置的打印部的立体图。
图3是所述打印部的俯视图。
图4是沿着图3的IV-IV线的侧剖视图。
图5是表示所述打印部的喷墨头保持件内的气流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所述喷墨头保持件内的气流的侧剖视图。
图7是第2实施方式的打印部的立体图。
图8是打印部的俯视图。
图9是沿着图8的IX-IX线的侧剖视图。
图10是表示所述打印部的喷墨头保持件内的气流的俯视图。
图11是第3实施方式的打印部的立体图。
图12是所述打印部的俯视图。
图13是沿着图12的XII-XII线的侧剖视图。
图14是表示所述打印部的喷墨头保持件内的气流的侧剖视图。
图15是第4实施方式的打印部的立体图。
图16是所述打印部的俯视图。
图17是沿着图16的XVII-XVII线的侧剖视图。
图18是表示所述打印部的喷墨头保持件内的气流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喷墨打印装置的实施方式。在各附图中,对相同或等同的部位、结构要素标注相同或等同的附图标记。
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例示了用于具体化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装置等,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并不在于将各结构部件的材质、形状、结构、配置等限定于下述的说明中。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能够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加以各种变更。
(第1实施方式)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图1的纸面垂直的方向设为前后方向,将纸面正面方向设为前方。另外,将图1中的纸面的上下左右设为上下左右方向。
如图1所示,第1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装置1包括输送部2和打印部3。
输送部2用于输送纸张P。输送部2包括输送带11、驱动辊12、从动辊13、14、15以及纸张吸附风扇16。
输送带11用于吸附保持并输送纸张P。输送带11为架设于驱动辊12以及从动辊13~15的环状的带。在输送带11上形成有多个带孔(未图示)。输送带11在因纸张吸附风扇16的驱动而在带孔产生的吸附力的作用下,在上表面吸附保持纸张P。输送带11通过向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而将纸张P向右方向输送。
驱动辊12使输送带11向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驱动辊12利用马达(未图示)驱动而进行旋转。
从动辊13~15与驱动辊12一起支承输送带11。从动辊13~15借助输送带11跟随驱动辊12旋转。从动辊13以与驱动辊12相同的高度配置于驱动辊12的左侧。从动辊14、15在驱动辊12和从动辊13的下方以互相在左右方向上分开的方式配置于相同的高度。
纸张吸附风扇16产生向下方向的气流。由此,纸张吸附风扇16借助输送带11的带孔吸引空气而在带孔产生负压,从而使纸张P吸附在输送带11上。纸张吸附风扇16配置于被环状的输送带11包围起来的区域。
打印部3在利用输送部2输送的纸张P上打印图像。打印部3配置于输送部2的上方。如图1~图4所示,打印部3包括多个喷墨头21、喷墨头保持件22以及喷墨头冷却部23。
喷墨头21向纸张P喷出墨从而打印图像。喷墨头21以形成多个沿作为喷墨头排列方向的前后方向(主扫描方向)延伸的喷墨头列的方式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图3所示,12个喷墨头21形成沿左右方向(副扫描方向)并列配置而成的四个喷墨头列LA~LD。
喷墨头列LA~LD分别具有沿前后方向以等间隔配置的三个喷墨头21。喷墨头列LA~LD的各喷墨头21以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在相邻的喷墨头列之间错开半个节距的量的方式配置。由此,12个喷墨头21交错配置。
喷墨头21具有多个喷嘴(未图示)、使墨自喷嘴喷出的压电元件(未图示)、使压电元件驱动的驱动电路(未图示)以及散热部26。散热部26将因驱动电路的驱动而产生的热向喷墨头21的外部排放。散热部26配置于喷墨头21的左侧面。
喷墨头保持件22用于保持喷墨头21。喷墨头保持件22形成为中空状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在喷墨头保持件22上设有用于覆盖上部的盖(未图示)。在喷墨头保持件22的底面形成有用于安装各喷墨头21的多个开口部。喷墨头保持件22通过使喷墨头21的下端部自该开口部向下方突出从而保持喷墨头21。
喷墨头冷却部23利用冷却风对喷墨头21进行冷却。喷墨头冷却部23包括吹送部31和吸引部32。
吹送部31向喷墨头21吹送空气。吹送部31配置于喷墨头保持件22的前侧。吹送部31包括吹送腔室36和吹送风扇37。
吹送腔室36将吹送风扇37产生的风向喷墨头列LA~LD分配。吹送腔室36形成为左右方向上细长的形状且为中空状。在吹送腔室36形成有四个吹送口36a~36d。
吹送口36a~36d为空气自吹送腔室36流出的流出口。吹送口36a~36d朝喷墨头保持件22内开口。吹送口36a~36d在喷墨头列LA~LD的前侧分别配置于喷墨头列LA~LD的延长线上。
吹送风扇37向吹送腔室36内送风。由此,空气自前侧经由吹送腔室36的吹送口36a~36d被向喷墨头列LA~LD吹送。
吸引部32自喷墨头保持件22吸引空气。吸引部32配置于喷墨头保持件22的后侧。吸引部32包括吸引腔室38、吸引风扇39以及管道40A~40D。
吸引腔室38形成喷墨头保持件22与吸引风扇39之间的空气的流路。吸引腔室38形成为左右方向上细长的形状且为中空状。在吸引腔室38形成有四个吸引口38a~38d。
吸引口38a~38d为空气向吸引腔室38流入的流入口。吸引口38a~38d向喷墨头保持件22内开口。吸引口38a~38d在喷墨头列LA~LD的后侧分别配置于喷墨头列LA~LD的延长线上。即,吸引口38a~38d隔着喷墨头列LA~LD分别与吹送口36a~36d相对配置。
吸引风扇39自吸引腔室38的一端吸引空气。由此,空气自喷墨头保持件22经由吸引腔室38的吸引口38a~38d被吸引。
管道40A~40D抑制自吹送口36a~36d朝向吸引口38a~38d的冷却风的发散,从而提高直进性。管道40A~40D分别安装于吸引口38a~38d。管道40A~40D形成为自吸引口38a~38d向喷墨头列LA~LD侧(前侧)延伸的筒状。管道40A~40D延伸到相对应的喷墨头列LA~LD的最靠后侧的喷墨头21的附近。管道40A~40D具有越朝向前侧则外径越大的截头圆锥形状。管道40A~40D以前端(上游端)的开口部在从其开口面观察时与喷墨头21的散热部26的至少一部分相重叠的方式配置。
接着,说明喷墨打印装置1的动作。
在利用喷墨打印装置1进行打印时,驱动辊12和纸张吸附风扇16开始驱动。利用驱动辊12的驱动,输送带11向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利用纸张吸附风扇16的驱动,经由输送带11的带孔吸引空气,而在带孔产生吸附力。
另外,吹送风扇37和吸引风扇39开始驱动。利用吹送风扇37的驱动,经由吹送腔室36的吹送口36a~36d向喷墨头列LA~LD吹送空气。另外,利用吸引风扇39的驱动,自喷墨头保持件22经由管道40A~40D和吸引口38a~38d吸引空气。由此,如图5、图6所示,在喷墨头保持件22内产生自前侧向后侧流动的冷却风W。
在自未图示的供纸部向输送部2供给纸张P时,纸张P在带孔的吸附力的作用下吸附保持于输送带11并被输送。喷墨头21向被输送的纸张P喷出墨并打印图像。在指定打印张数为多张的情况下,喷墨头21向依次被供给并在输送带11上被输送的各纸张P喷出墨而打印图像。
当喷墨头21被驱动时,喷墨头21发热。相对于此,在喷墨打印装置1中,能够利用冷却风W对喷墨头21进行冷却。
在此,冷却风W在与喷墨头21相碰撞时发散。因此,在与本实施方式不同而不具有管道40A~40D的情况下,越靠下游侧(后侧)则与喷墨头21相碰撞的冷却风W越弱。另外,由于冷却风W因喷墨头21的散热而升温,因此,越靠下游侧则冷却风W的温度越高。因此,在不具有管道40A~40D的情况下,越靠下游侧则对喷墨头21的冷却性越低,且温度越容易上升。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装置1中,吸引部32经由管道40A~40D吸引空气,因此,能够抑制冷却风W的发散,使直进性升高。由此,冷却风W朝向管道40A~40D集中,且风速上升。因此,能够抑制越靠下游侧则对喷墨头21的冷却性越下降的问题。
另外,由于管道40A~40D以前端(上游端)的开口部在从其开口面观察时与喷墨头21的散热部26的至少一部分相重叠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提高与散热部26相碰撞的冷却风W的风速。因此,能够有效地冷却喷墨头21。
当打印后的纸张P脱离输送部2时,被向未图示的排纸部输送而排出。当最后的纸张P被排出时,驱动辊12、纸张吸附风扇16、吹送风扇37以及吸引风扇39停止。由此,打印动作结束。
如以上所述,在喷墨打印装置1中,吸引部32具有自吸引口38a~38d向喷墨头列LA~LD侧延伸的筒状的管道40A~40D。因此,由于吸引部32经由管道40A~40D吸引空气,因此,能够使冷却风W朝向管道40A~40D集中,而能够提高风速。由此,能够抑制越靠下游侧则对喷墨头21的冷却性越下降。其结果,能够提高喷墨头21的冷却效率。
(第2实施方式)
说明变更了上述的实施方式的打印部的第2实施方式。
如图7~图9所示,第2实施方式的打印部3A为相对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打印部3省略管道40A~40D而设有多个调风肋41的结构。
调风肋41为调整冷却风以抑制冷却风W的发散的构件。调风肋41形成为与水平面垂直且与主扫描方向平行的板状。调风肋41配置于各喷墨头21的上游侧附近。即,调风肋41配置于各喷墨头列LA~LD的前后方向上的喷墨头之间以及最上游的喷墨头21的上游侧附近。
在打印部3A中,在驱动吹送风扇37和吸引风扇39时,冷却风W在喷墨头保持件22内如图10所示地流动。
如图10所示,在打印部3A中,调风肋41抑制与喷墨头21相碰撞后的冷却风W向左右方向逃离。例如,与喷墨头列LB的最上游的喷墨头21相碰撞而向左方向流动的冷却风W的一部分因喷墨头列LA的最上游的喷墨头21的上游侧的调风肋41而向后方向转换方向。由此,能够利用调风肋41使没有调风肋41则向喷墨头列LA的左侧流出的冷却风W与喷墨头列LA的最上游的喷墨头21相碰撞。
如上所述,在第2实施方式中,利用调风肋41能够抑制冷却风W的发散,而能够降低冷却风W的损失。由此,能够提高喷墨头21的冷却效率。
(第3实施方式)
说明变更了上述的实施方式的打印部的第3实施方式。
如图11~图13所示,第3实施方式的打印部3B为相对于上述的第2实施方式的打印部3A还设有多个板状的倾斜构件42的结构。倾斜构件42既可以自覆盖上述的喷墨头保持件22的上部的盖(未图示)向斜下方延伸出来,也可以安装于向上方延伸的调风肋41的顶部。
倾斜构件42使在喷墨头列LA~LD的上方流动的冷却风W向下方流动,并向喷墨头列LA~LD引导。倾斜构件42配置于各喷墨头列LA~LD的上方。倾斜构件42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各喷墨头列LA~LD的中央的喷墨头21的前侧(上游侧)附近。换言之,倾斜构件42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各喷墨头列LA~LD的最上游的喷墨头21的后侧(下游侧)附近。倾斜构件42具有以前侧高于后侧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42a。
在打印部3B中,如图14所示,在喷墨头列LA~LD的上方通过的冷却风W与倾斜构件42的倾斜面42a相碰撞,而沿着倾斜面42a向下方流动,从而被向喷墨头列LA~LD引导。由此,通过喷墨头列LA~LD的冷却风W变强,喷墨头21的冷却效率提高。
在此,如上所述,越靠后侧(下游侧)则冷却风W的温度越高。相对于此,由于倾斜构件42配置于各喷墨头列LA~LD的最上游的喷墨头21的后侧附近,因此,能够自上方向喷墨头列LA~LD送入相对低温的冷却风W。
如上所述,在第3实施方式中,由于利用倾斜构件42将在喷墨头列LA~LD的上方通过的冷却风W向喷墨头列LA~LD引导,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喷墨头21的冷却效率。
(第4实施方式)
说明变更了上述的实施方式的打印部的第4实施方式。
如图15~图17所示,第4实施方式的打印部3C为相对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打印部3追加了与第2实施方式的打印部3A相同的多个调风肋41的结构。
在打印部3C中,在驱动吹送风扇37和吸引风扇39时,冷却风在喷墨头保持件22内如图18所示地流动。
如图18所示,在打印部3C内,与上述的第2实施方式的打印部3A相同,调风肋41抑制与喷墨头21碰撞后的冷却风W向左右方向逃离。由此,能够抑制冷却风W的发散,而能够降低冷却风W的损失。
另外,在打印部3C中,与第1实施方式的打印部3相同,通过吸引部32经由管道40A~40D吸引空气,能够抑制冷却风W的发散,而使直进性提高。由此,冷却风W朝向管道40A~40D集中,而使风速上升。其结果,能够抑制越靠下游侧则对喷墨头21的冷却性越下降的问题。
由此,在第4实施方式中,由于组合了管道40A~40D和调风肋41,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喷墨头21的冷却效率。
(其他的实施方式)
如上所述,本发明利用第1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不应该理解为构成该公开的一部分的论述及附图用于限定该发明。根据该公开的内容,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明确各种替代实施方式、实施例以及应用技术。
在上述的第3实施方式中,在各喷墨头列LA~LD分别配置一个倾斜构件42,但还可以是在各喷墨头列LA~LD上分别配置多个倾斜构件42。例如,也可以在所有的喷墨头21的上游侧附近配置倾斜构件42。
还可以在上述的第4实施方式的打印部3C追加第3实施方式的倾斜构件42。
如上所述,本发明当然包含在此未说明的各种实施方式等。因此,本发明的技术范围根据所述的说明仅由恰当的权利要求书的技术特征确定。
Claims (7)
1.一种喷墨打印装置,其中,
该喷墨打印装置包括:
多个喷墨头,其沿与纸张输送方向成直角的喷墨头排列方向配置并形成喷墨头列;
吹送部,其自所述喷墨头排列方向的一侧向所述喷墨头列吹送空气;以及
吸引部,其配置于所述喷墨头列的所述喷墨头排列方向的另一侧的延长线上,并经由吸引口吸引空气,
所述吸引部具有自所述吸引口向所述喷墨头列侧延伸的筒状的管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打印装置,其中,
所述吹送部和所述吸引部在与所述纸张输送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上相对。
3.一种喷墨打印装置,其中,
该喷墨打印装置包括:
多个喷墨头,其沿喷墨头排列方向配置并形成喷墨头列;
吹送部,其自所述喷墨头排列方向的一侧向所述喷墨头列吹送空气;以及
吸引部,其配置于所述喷墨头列的所述喷墨头排列方向的另一侧的延长线上,并经由吸引口吸引空气,
所述吸引部具有自所述吸引口向所述喷墨头列侧延伸的筒状的管道,
所述喷墨头列设有多个,
所述多个喷墨头列中的所述多个喷墨头以成为交错配置的方式配置,
所述喷墨打印装置还包括多个调风肋,该多个调风肋为板状,与水平面垂直且与所述喷墨头排列方向平行,且分别配置于各喷墨头的所述喷墨头排列方向的所述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喷墨打印装置,其中,
该喷墨打印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倾斜构件,该倾斜构件配置于所述多个喷墨头列的各自的上方,且具有以所述喷墨头排列方向的所述一侧高于所述另一侧的方式形成的倾斜面。
5.一种喷墨打印装置,其中,
该喷墨打印装置包括:
多个喷墨头,其沿喷墨头排列方向配置并形成喷墨头列;
吹送部,其自所述喷墨头排列方向的一侧向所述喷墨头列吹送空气;以及
吸引部,其配置于所述喷墨头列的所述喷墨头排列方向的另一侧的延长线上,并经由吸引口吸引空气,
所述吸引部具有自所述吸引口向所述喷墨头列侧延伸的筒状的管道,
该喷墨打印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倾斜构件,该倾斜构件配置于所述喷墨头列的上方,且具有以所述喷墨头排列方向的所述一侧高于所述另一侧的方式形成的倾斜面。
6.一种喷墨打印装置,其中,
该喷墨打印装置包括:
多个喷墨头,其沿喷墨头排列方向配置并形成喷墨头列;
吹送部,其自所述喷墨头排列方向的一侧向所述喷墨头列吹送空气;以及
吸引部,其配置于所述喷墨头列的所述喷墨头排列方向的另一侧的延长线上,并经由吸引口吸引空气,
所述喷墨头列设有多个,
所述多个喷墨头列中的所述多个喷墨头以成为交错配置的方式配置,
所述喷墨打印装置还包括多个调风肋,该多个调风肋为板状,与水平面垂直且与所述喷墨头排列方向平行,且配置于所述多个喷墨头的各自的所述喷墨头排列方向的所述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喷墨打印装置,其中,
该喷墨打印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倾斜构件,该倾斜构件配置于所述多个喷墨头列的各自的上方,且具有以所述喷墨头排列方向的所述一侧高于所述另一侧的方式形成的倾斜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191008 | 2015-09-29 | ||
JP2015191004A JP6683446B2 (ja) | 2015-09-29 | 2015-09-29 |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 |
JP2015191008A JP6546058B2 (ja) | 2015-09-29 | 2015-09-29 |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 |
JP2015-191004 | 2015-09-29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020844A CN107020844A (zh) | 2017-08-08 |
CN107020844B true CN107020844B (zh) | 2019-07-16 |
Family
ID=584065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855611.3A Active CN107020844B (zh) | 2015-09-29 | 2016-09-27 | 喷墨打印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937711B2 (zh) |
CN (1) | CN10702084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441415B1 (ja) * | 2017-06-27 | 2018-12-19 | ローランドディー.ジー.株式会社 | 三次元造形装置 |
US11801639B2 (en) * | 2017-07-28 | 2023-10-31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Controlled cooling for print heads |
CN109435491B (zh) * | 2018-12-27 | 2020-09-08 | 淄博精工喷印技术有限公司 | 无纸图文循环工业半导体控温打印系统及其打印方法 |
CN109624506B (zh) * | 2019-01-09 | 2024-06-07 | 冯靖凯 | 一种喷墨装置及喷绘机 |
CN114683693B (zh) * | 2020-12-25 | 2024-03-15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喷出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5161686A (en) * | 1979-06-01 | 1980-12-16 | Nec Corp | Soundproof casing |
US5296873A (en) * | 1992-05-01 | 1994-03-22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Airflow system for thermal ink-jet printer |
ES2092222T3 (es) * | 1992-05-01 | 1996-11-16 | Hewlett Packard Co | Sistema soplante calentado en una impresora de chorro de tinta de color. |
US6390618B1 (en) * | 2000-01-07 | 2002-05-21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k-jet print zone drying |
JP2006321140A (ja) * | 2005-05-19 | 2006-11-30 | Fujifilm Holdings Corp | 感熱記録装置 |
JP2010264752A (ja) | 2009-05-13 | 2010-11-25 | Toshiba Corp | 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ヘッドの冷却方法 |
CN102152636B (zh) * | 2009-11-12 | 2015-04-01 | 佳能株式会社 | 记录设备和记录方法 |
EP2322348B1 (en) * | 2009-11-12 | 2012-07-1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method |
-
2016
- 2016-09-20 US US15/270,640 patent/US9937711B2/en active Active
- 2016-09-27 CN CN201610855611.3A patent/CN107020844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020844A (zh) | 2017-08-08 |
US9937711B2 (en) | 2018-04-10 |
US20170087849A1 (en) | 2017-03-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020844B (zh) | 喷墨打印装置 | |
JP5469857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 |
US8382276B2 (en) |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 |
JP2015193219A (ja) | 液体吐出装置および液体吐出方法 | |
JP6506979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 | |
CN106965571B (zh) | 喷墨打印机 | |
JP5476330B2 (ja) | 乾燥装置及びこれを搭載した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CN205291958U (zh) | 喷墨打印机 | |
JP2016124250A (ja) | 印刷装置 | |
JP2012051127A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 | |
JP2016120657A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 | |
JP6604858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 | |
JP5918986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装置 | |
JP6417234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 | |
JP6546058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 | |
JP6341648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JP2016137574A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 | |
JP6683446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 | |
JP2016168679A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 | |
JP2015182237A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 |
JP6337805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JP5547624B2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JP6652359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 | |
JP2023028936A (ja) | 印刷装置 | |
JP6059470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