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968062B - 缝纫机 - Google Patents
缝纫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968062B CN106968062B CN201710028344.7A CN201710028344A CN106968062B CN 106968062 B CN106968062 B CN 106968062B CN 201710028344 A CN201710028344 A CN 201710028344A CN 106968062 B CN106968062 B CN 10696806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wing machine
- pressing
- kettle
- pressing frame
- det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69/00—Driving-gear; Control devices
- D05B69/30—Details
-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69/00—Driving-gear; Control devices
- D05B69/36—Devices for stopping drive when abnormal conditions occur, e.g. thread breakage
-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51/00—Applications of needle-thread guards; Thread-break detectors
-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D—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D05B AND D05C, RELATING TO SEWING, EMBROIDERING AND TUFTING
- D05D2205/00—Interface between the operator and the machine
- D05D2205/32—Safety devices; Security devices
-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D—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D05B AND D05C, RELATING TO SEWING, EMBROIDERING AND TUFTING
- D05D2207/00—Use of special elements
- D05D2207/02—Pneumatic or hydraulic devices
- D05D2207/04—Suction or blowing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缝纫机,其高精度地对跳针进行检测。在具备垂直釜(20)、在垂直釜(20)的正面侧配置的中釜按压件(22)的缝纫机(10)中,缝纫机(10)具备:按压框(30),其以在对中釜按压件(22)进行按压的按压位置与从该按压位置分离的退避位置之间可移动的方式被支撑;光学式的上线检测部(60),其装备于按压框(30),通过检测光对上线的经过进行检测,该检测光经过在中釜按压件(22)形成的贯通部(221b、221c),并且跨越垂直釜(20)的线轴壳体(24)的正面侧;以及跳针检测处理部(90),其基于通过上线检测部(60)产生的检测光的受光量,对有无上线的经过进行判定。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下述缝纫机的跳针检测,即,该缝纫机通过光学地检测利用釜的尖端从由缝针形成的上线环进行钩挂后的上线有无经过釜,从而对没有形成线迹的跳针进行检测。
背景技术
缝纫机的缝制是通过上线和下线经过所需的缠绕并形成线迹而进行的。更具体地说,将上线穿过眼孔后的缝针贯穿衣料而凸出至衣料的下侧,接下来转换为上升,但在到达下止点的缝针转换为上升时,衣料的下侧的上线松弛而形成线环。同时,与缝针的上下移动联动而旋转的釜,在缝针与下止点相比稍微上升的位置处,利用尖端对成为所述线环的上线进行钩挂。而且该釜进行旋转,在所述尖端经过规定的位置后的位置,天秤上升,由此,使釜穿过上线的线环,从线轴壳体伸出而到达衣料的下线与上线相互缠绕而形成一个线迹。
而且,现有的缝纫机,在使釜穿过被釜捕捉的上线的线环时,为了对该线环是否横穿线轴壳体进行检测,相对于釜的旋转中心线从斜方向对线轴壳体的正面侧进行投光,通过光电检测器光学地对反射光的光强度的变化进行检测,检测出没有形成上线和下线的打结的跳针的发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97786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现有的缝纫机中,对线轴壳体的正面进行投光,但线轴壳体为金属制,通常具有光泽,因此由于缝制时的稍微的振动、晃动而使反射光的状态大幅地变动,干扰的影响大,难以高精度地对线的经过进行检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更高精度地对跳针进行检测。
(1)
在本发明的缝纫机中,具备:
垂直釜;以及
中釜按压件,其配置于该垂直釜的正面侧,
该缝纫机的特征在于,具备:
按压框,其以在对所述中釜按压件进行按压的按压位置与从该按压位置分离的退避位置之间可移动的方式被支撑;
光学式的上线检测部,其装备于所述按压框,利用检测光对上线的经过进行检测,该检测光经过在所述中釜按压件形成的贯通部,并且跨越所述垂直釜的线轴壳体的正面侧;以及
跳针检测处理部,其基于通过所述上线检测部产生的所述检测光的受光量,对有无上线的经过进行判定。
(2)
在(1)记载的缝纫机中,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按压框与所述中釜按压件之间,设置有用于进行定位的凹凸构造。
(3)
在(2)记载的缝纫机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凸构造由销和可插入该销的孔构成。
(4)
在(1)至(3)中任一项记载的缝纫机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釜按压件具有将所述垂直釜的周围围绕的周壁部,
在该周壁部形成作为所述贯通部的贯通孔,
该贯通孔的一部分的形状是对在所述垂直釜的正面形成的凹部的凹陷形状进行仿形的形状。
(5)
在(1)至(4)中任一项记载的缝纫机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框通过转动而进行在所述按压位置与所述退避位置之间的移动,
该缝纫机具备肘杆机构,该肘杆机构对位于所述按压位置的所述按压框施加向所述中釜按压件侧进行按压的按压力。
(6)
在(5)记载的缝纫机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肘杆机构具备:
输入杆,其对针对所述按压框的按压力的施加和解除进行操作;以及
操作检测部,其对所述输入杆的操作状态进行检测。
(7)
在(1)至(6)中任一项记载的缝纫机中,其特征在于,
具备空气喷出机构,该空气喷出机构对所述检测光的经过路径进行空气的吹出,以去除尘垢。
(8)
在(7)记载的缝纫机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喷出机构具有喷嘴,该喷嘴装备于所述按压框,针对所述中釜按压件的所述贯通部,从贯通方向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分别进行空气的吹出。
(9)
在(7)或(8)记载的缝纫机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喷出机构具有喷嘴,该喷嘴装备于所述按压框,针对所述上线检测部的所述检测光的受光部分及发光部分,进行空气的吹出。
(10)
在(7)至(9)中任一项记载的缝纫机中,其特征在于,
具备清扫控制部,该清扫控制部对所述空气喷出机构进行控制,以使得每隔规定的落针次数或规定时间而周期性地进行所述空气的吹出。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具备:光学式的上线检测部,其装备于对中釜按压件进行按压的按压框,通过检测光对上线的经过进行检测,该检测光经过在中釜按压件形成的贯通部,并且跨越垂直釜的线轴壳体的正面侧;以及跳针检测处理部,其基于通过上线检测部产生的检测光的受光量,对有无上线的经过进行判定。
因此,可通过从在中釜按压件形成的贯通孔起、跨越线轴壳体的正面侧的检测光而进行上线的检测,由于不在线轴壳体的正面对检测光进行投光,因此对由振动引起的反射光的变动进行抑制,使干扰的影响减少,因此能够高精度地对上线的经过进行检测,也可高精度地对跳针的发生进行检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缝纫机的釜周边的正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缝纫机的釜周边的斜视图。
图3(A)是线轴壳体的正视图,图3(B)是侧视图。
图4(A)是中釜按压件的左侧视图,图4(B)是右侧视图。
图5是中釜按压件的左侧面的局部扩大图。
图6是按压框位于按压位置的情况下的框支撑机构的俯视图。
图7是按压框位于退避位置的情况下的框支撑机构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缝纫机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9是表示通过控制装置实现的缝制控制的流程图。
标号的说明
10 缝纫机
14 缝纫机电动机
20 垂直半旋转釜(垂直釜)
21 大釜
22 中釜按压件
221 周壁部
221b、221c 贯通孔(贯通部)
223、223 销(凹凸构造)
23 中釜
24 线轴壳体
242 前表面部
246 角部
247 凹部
247a 倾斜面
247b 后退面
30 按压框
321、321 定位孔(凹凸构造)
40 框支撑机构
50 肘杆机构
52 输入杆
53 操作检测部
60 上线检测部
61 光学单元
62 反射板
70 空气喷出机构
71~76 第一~第六喷嘴
90 控制装置(跳针检测处理部、清扫控制部)
具体实施方式
[缝纫机的整体结构]
下面,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缝纫机10详细地进行说明。图1是缝纫机10的釜周边的正视图,示出在针板的周围与针板配置于同一平面上的平板状的针板辅助盖11的下侧部分的结构。另外,图2是该结构的斜视图。
如图1所示,缝纫机10具备成为框体的缝纫机架,缝纫机底座部12位于缝纫机架的下部。而且,在缝纫机底座部12的水平方向上的一端部,垂直半旋转釜20的大釜21以凸出的状态设置。
在下面的说明中,将水平且与缝纫机底座部12中的大釜21凸出的方向平行的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大釜21侧(图1纸面近端侧)设为“前”,将其反方向设为“后”。
并且,将水平且与X轴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Y轴方向,将其一端侧(图1左侧)设为“左”,将其另一端侧(图1右侧)设为“右”。
并且,将与X轴方向及Y轴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Z轴方向,将其一端侧(图1上侧)设为“上”,将其另一端侧(图1下侧)设为“下”。
缝纫机10具备通常的缝纫机所具备的缝纫机电动机14、上轴、针棒上下移动机构、被缝制物的进给机构、天秤、线调节器、切线装置等,但这些部件与公知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图示及说明。
该缝纫机10,作为特征的结构,具备:按压框30,其从前方对配置于垂直半旋转釜20的正面侧的中釜按压件22进行按压;框支撑机构40,其对按压框30进行支撑;上线检测部60,其对跨越垂直半旋转釜20的线轴壳体24的上线进行检测;空气喷出机构70,其为了将垂直半旋转釜20的周边的尘垢去除,进行空气的吹出;以及控制装置90,其进行缝纫机10的各部的动作控制。
此外,垂直半旋转釜20的正面侧,是指相对于此后记述的中釜23而配置有线轴壳体24的面。
[垂直半旋转釜]
垂直半旋转釜20具备:大致圆筒状的大釜21;中釜23,其能够旋转地支撑于大釜21的内侧;线轴壳体24,其收容于中釜23的内侧;线轴(省略图示),其收容于线轴壳体24内;以及中釜按压件22,其对收容于大釜21的中釜23进行保持。
大釜21为大致圆筒状、且以其中心线与X轴方向平行的状态,固定支撑于缝纫机底座部12的前端部。
而且,大釜21的前端中央部较大地开口为圆形,在其内部收容中釜23。在大釜21的内部形成有沿绕X轴的圆周的滑动接触部,与中釜23的外周滑动接触,能够绕X轴旋转地支撑中釜23。
中釜23在内部的旋转中心位置具备插入至线轴及线轴壳体24的支撑轴,在外周具备用于对上线进行捕捉的尖端。
在该中釜23附设有未图示的驱动器,该驱动器被成为缝制的驱动源的缝纫机电动机施加以X轴为中心的往复转动动作,中釜23与驱动器一起进行以X轴为中心的往复转动动作。通过该往复转动动作,中釜23的尖端在位于最上部时从缝针对上线的线环进行捕捉,向下方转动而将上线的线环拉出,并且在穿过中釜23的最下部之后转换为反方向的转动,能够使尖端返回最上部。被拉出至穿过中釜23的最下部的位置的上线的线环,通过天秤的提起而向上方提起,因此即使从尖端分离也会向上方提起,能够通过上线和下线形成打结。
[垂直半旋转釜:线轴壳体]
图3(A)是线轴壳体24的正视图,图3(B)是侧视图。如图所示,线轴壳体24具备:圆筒状的外周部241,其收容线轴;以及前表面部242,其将外周部241的前端部闭塞。而且,在前表面部242的中央具备:圆孔部243,其供中釜23的支撑轴插入;卡止杆244,其将在所插入的中釜23的支撑轴的前端部形成的周槽卡止而防止拔出;线调节器弹簧245,其用于对从内部的线轴抽出的下线施加张力;角部246,其从前表面部242向上方伸出,并且在上端部形成有下线的插入孔;以及凹部247,其形成于前表面部242的下部,向后方凹陷。
外周部241的后端部侧较大地开口,能够从该开口向内部插入线轴。
另外,在外周部241设置有下线的抽出口,能够将内部的线轴所卷绕的下线向外侧抽出。
线调节器弹簧245是仿形于外周部241的周面而弯曲的板弹簧,安装于外周部241的外侧以将线抽出口覆盖。而且,通过使下线经过外周部241与线调节器弹簧245之间的间隙,从而能够进行通过滑动摩擦实现的张力的施加。
在前表面部242的中央部形成有如前述所示的圆孔部243,以横穿圆孔部243的方式装备有卡止杆244。该卡止杆244相对于前表面部可起伏转动,通过在与圆孔部243对应的位置形成的矩形的开口部,将中釜23的支撑轴的前端部卡止。
另外,从前表面部242中的卡止杆244的上侧,角部246朝向右斜上方伸出。该角部246的上端部向后方弯曲,在其前部形成有插入孔。从线轴抽出的下线经过线调节器弹簧245,穿过角部246的插入孔而被引导至针板的针孔。
此外,在图3(A)中,以角部246的上端部位于前表面部242的中心的正上方的状态图示出线轴壳体24,但如图1所示,线轴壳体24以略微向左方倾斜的状态收容于中釜23的内部。
在前表面部242的下部形成的凹部247具有:倾斜面247a,其从前表面部242向后方倾斜;以及后退面247b,其与前表面部242平行、且与前表面部242相比位于后方。
另外,在图3(A)中,这些倾斜面247a和后退面247b都沿水平方向长条地进行了图示,但如图1所示,在将线轴壳体24收容于中釜23的内部的状态下,倾斜面247a和后退面247b成为略微向左方倾斜的状态。而且,这两个平面的边界形成沿左下的倾斜方向的低谷。
在前表面部242的下部形成有如上所述的凹部247的原因在于,在使线轴壳体24穿过由前述的中釜23的尖端捕捉的上线的线环时,减少经过前表面部242的下部的上线的滑动阻力。
假设,在与前表面部242的上部同样地,也在前表面部242的下部形成有平缓地向后方弯曲的弯曲面的情况下,上线一边与弯曲面整体滑动接触、一边移动,滑动阻力变大。
与此相对,在形成有凹部247的情况下,上线仅与倾斜面247a的上缘部和后退面247b的下缘部滑动接触,因此能够通过接触面积的减少而实现滑动阻力的减少。
因此,能够使线轴壳体24良好地穿过上线的线环,能够进行稳定的线迹的形成。
[垂直半旋转釜:中釜按压件]
中釜按压件22具备:周壁部221,其为大致环状、且将中釜23的周围围绕;以及凸缘部222,其从周壁部221的外周在除了上部以外的周围伸出。
周壁部221以较大地开口为大致圆形的状态沿前后贯通,在其内侧具备与中釜23的外缘部的前表面滑动接触的滑动接触面。
另外,周壁部221较大地开口,因此在保持将中釜按压件22安装于大釜21的状态下,能够使线轴壳体24从开口部进出。
并且,在周壁部221的前侧内周部形成有外侧凹陷的嵌合凹部221a,线轴壳体24的角部246进行嵌合。通过与该嵌合凹部221a嵌合,从而阻止线轴壳体24与周围的中釜23相伴的旋转,能够维持静止状态。
中釜按压件22的凸缘部222,在左右形成有凹陷为U字状的切口222a、222b,在切口222a、222b的内侧配置有在大釜21的前表面部装备的安装部件211、212。
左右的安装部件211、212都具备沿X轴方向的轴部、以及在该轴部的前端部设置的平板状的操作杆。轴部插入至在大釜21的前表面形成的未图示的安装孔,可转动且不可拔出。
操作杆从轴部的前端部向以该轴部为中心的半径方向伸出,能够通过人的手对该操作杆进行转动操作。
安装部件211、212成为在各自的操作杆相互朝向外侧的状态下不与中釜按压件22的凸缘部222发生干涉的状态,可将中釜按压件22相对于大釜21进行安装及拆下。在安装时,将切口222a、222b针对安装部件211、212进行定位而在大釜21的前表面配置中釜按压件22,通过将各安装部件211、212的操作杆向下侧转动,从而该操作杆与中釜按压件22的凸缘部222的前表面抵接,保持为中釜按压件22相对于大釜21不会向前侧脱离。
此外,右侧的安装部件212的操作杆成为下述配置,即,将此后记述的上线检测部60的光学元件的检测光的光路遮挡,因此其一部分被切口为矩形而成为开口212a,能使检测光经过。
另外,中釜按压件22的周壁部221也成为下述配置,即,将此后记述的上线检测部60的光学元件的检测光的光路遮挡,因此如图4(A)及图4(B)所示,在周壁部221的左下部及右下部,形成有作为沿光路而贯通的贯通部的贯通孔221b、221c。
此外,此后记述的上线检测部60具备:作为受光部分及发光部分的光学单元61,其从中釜按压件22的左下侧向右斜上进行检测光的投光及受光;以及反射板62,其在中釜按压件22的右下侧对检测光进行反射,上线检测部60构成为,检测光与前述的线轴壳体24的凹部247的长度方向平行、且经过该凹部247的内部。
即,检测光的光路与凹部247同样地,成为相对于Y轴方向略微向左下倾斜的方向,因此左侧的贯通孔221b形成在比右侧的贯通孔221c略低的位置。
上线检测部60如上述所示,以使经过线轴壳体24的凹部247的检测光经过的方式配置有光学单元61及反射板62,因此在使线轴壳体穿过上线的线环时,上线以不与凹部247接触的方式而沿倾斜面247a的上缘部和后退面247b的下缘部移动,检测光的一部分被遮挡而发生受光量的降低,能够对上线不发生跳针而形成有线迹的情况进行检测。
因此,不期望在进行检测光的受光的光学单元61侧的贯通孔221b中,出现由于除了上线以外的原因而发生检测光的受光量的变动的情况。
另一方面,光学单元61侧的贯通孔221b,如图4(A)所示,其形状不像反射板62侧的贯通孔221c那样形成为圆形,而是形成为大致扇形,由此使检测光的受光量的变动的影响减少。
即,作为线轴壳体24,在其周围中釜23以高速进行往复转动,因此,线轴壳体24特别容易发生前后方向的振动。而且,检测光所经过的凹部247的沿X-Z平面的剖面形状由倾斜面247a及后退面247b决定。
在对如上所述的经过凹部247的检测光进行受光的情况下,如果将光学单元61侧的贯通孔221b的形状如图4(B)的贯通孔221c那样设为大致圆形,则在大致圆形的范围内产生由倾斜面247a及后退面247b形成的遮挡区域。而且,如果线轴壳体24沿前后振动,则遮挡区域也振动,因此发生检测光的受光量的变动,上线的检测精度降低。
因此,如图5所示,将光学单元61侧的贯通孔221b的形状形成为大致扇形,将由倾斜面247a及后退面247b形成的遮挡区域的发生量减少或排除,由此减少由线轴壳体24的振动引起的检测光的受光量的变动,实现上线的检测精度的提高。
此外,光学单元61侧的贯通孔221b的形状如果是不被凹部247的倾斜面247a及后退面247b遮挡的形状,则也可以是除了大致扇形以外的形状,例如,菱形、平行四边形、开设有贯通孔的槽形状等形状。
另外,在中釜按压件22的凸缘部222的前表面下部,形成有向前方凸出的两个圆形凸起状的定位用的销223、223。该销223、223构成在与此后记述的按压框30之间形成的、用于进行定位的凹凸构造的一部分,插入至该凹凸构造构成的按压框30侧的两个定位孔321、321,将中釜按压件22和按压框30相对地定位于适当的位置。
[按压框]
按压框30是可移动地由此后记述的框支撑机构40支撑的框体,可在从前方朝向后方对中釜按压件22进行按压的按压位置(参照图6)与从该按压位置分离的退避位置(参照图7)之间移动。
此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关于各结构的朝向、方向及位置,在没有特别提及的情况下,表示在按压框30位于按压位置的情况下的朝向、方向及位置。
该按压框30具备:平板状的主体部31,其在按压位置处成为沿Y-Z平面的状态;以及平板状的支撑板32,其固定于主体部31的后表面侧,与该主体部一起成为沿Y-Z平面的状态。
支撑板32在其下端部连结保持于框支撑机构40,在其上端部形成有圆弧状的凹部,该凹部与中釜按压件22的周壁部221的外周的下端部抵接。另外,在支撑板32的圆弧状的凹部的下侧,沿X轴方向贯通形成有两个定位孔321、321。
这些定位孔321、321如前述所示,构成在按压框30与中釜按压件22之间形成的用于进行定位的凹凸构造的一部分,供中釜按压件22的销223、223插入,将中釜按压件22与按压框30相对地定位于适当的位置。
主体部31固定于支撑板32的前表面侧,与支撑板32一体地由框支撑机构40进行位置切换。
主体部31在其后表面侧部对上线检测部60的光学单元61进行固定支撑,在前表面侧右端部对反射板62进行固定支撑。
另外,主体部31在其前表面侧左端部对空气喷出机构70的第一及第二喷嘴71、72进行固定支撑,在前表面侧中央部对第三及第四喷嘴73、74进行固定支撑,在后表面侧右端部对第五及第六喷嘴75、76进行固定支撑。
[上线检测部]
上线检测部60如前述所示,具备:光学单元61,其固定支撑于按压框30的主体部31的后表面侧左端部;以及反射板62,其固定支撑于主体部31的前表面侧右端部。
光学单元61具备:发光元件,其将检测光朝向反射板62进行投光;以及受光元件,其对由反射板62反射的检测光进行受光。发光元件与受光元件接近地配置,发光元件的投光方向和受光元件的受光方向朝向同一方向即反射板62侧。即,成为与线轴壳体24的凹部247的倾斜面247a及后退面247b的长度方向平行、且检测光经过凹部247的内侧的朝向。
反射板62具有向后方伸出的反射面,该反射面处在检测光的光轴上、且成为与该光轴垂直的朝向。
上线检测部60根据上述结构,如果从光学单元61的发光元件对检测光进行投光,则经过中釜按压件22的贯通孔221b,经过位于中釜按压件22的内侧的线轴壳体24的凹部247,经过中釜按压件22的贯通孔221c,在反射板62的反射面向平行且反方向反射,再次经过贯通孔221c、凹部247、贯通孔221b而由光学单元61的受光元件受光。
而且,在缝制时,在规定的上轴角度下,在由光学单元61检测出凹部247经过上线的线环所引起的检测光的受光量的降低的情况下,检测出形成适当的打结,在规定的上轴角度下,在没有由光学单元61检测出检测光的受光量的降低的情况下,检测出发生跳针。
[框支撑机构]
图6是表示框支撑机构40在按压位置对按压框30进行支撑的状态的俯视图,图7是表示框支撑机构40在退避位置对按压框30进行支撑的状态的俯视图。
框支撑机构40如图1、2、6、7所示,具备:基座框体41,其固定支撑于针板辅助盖11及缝纫机底座部12;转动板42,其可绕Z轴转动地由基座框体41支撑;支撑块43,其固定于转动板42的转动端部,并且对按压框30进行支撑;以及肘杆机构50,其经由支撑块43将位于按压位置的按压框30按压至大釜21侧。
基座框体41在从Y轴方向观察时,为大致コ字状的框体,沿Y-Z平面的立板部、从立板部的上端部向前方伸出的上板部、从立板部的下端部向前方伸出的下板部,是通过长条平板的弯折加工而形成的。
基座框体41的立板部通过螺钉紧固而固定于缝纫机底座部12的前表面,上板部通过螺钉紧固而固定于针板辅助盖11的下表面。
转动板42如图6及如图7所示,在大约90°的范围绕Z轴进行转动,在其转动端部朝向右方的状态下将按压框30保持于按压位置,在其转动端部朝向前方的状态下将按压框30保持于退避位置。
该转动板42在位于按压位置的情况下,在从X轴方向观察时为曲柄状,沿X-Z平面的立板部、从立板部的上端部向左方伸出的上板部、从立板部的下端部向右方伸出的下板部,是通过长条平板的弯折加工而形成的。
而且,转动板42的上板部可相对于基座框体41的上板部转动地由沿Z轴方向的支撑轴支撑,在转动板42的下板部的下表面螺钉紧固固定有支撑块43。
支撑块43是沿Y轴方向的长条的块,左端部上表面通过螺钉紧固而固定于转动板42的下板部的下表面,在右端部下表面通过螺钉紧固对按压框30的支撑板32的底部进行固定支撑。
[框支撑机构:肘杆机构]
肘杆机构50具备:连杆体51,其一端部与支撑块43连结,另一端部可绕Z轴转动地支撑于基座框体41的下板部;输入杆52,其对针对按压框30的按压的施加和解除进行操作;以及操作检测部53,其对输入杆52的操作状态进行检测。
连杆体51在基座框体41的下板部可绕Z轴转动地由与转动板42的支撑轴位于同一轴上的支撑轴支撑。因此,连杆体51、转动板42、支撑块43、按压框30成为一体,能够进行绕Z轴的转动动作。
输入杆52在连杆体51的左侧可绕Z轴转动地支撑于基座框体41的下板部,在将该输入杆52的转动支撑轴夹着的一侧和另一侧,分别伸出有通过人手输入转动操作的操作部和与连杆体51连结的连结腕。
输入杆52的连结腕在其转动支撑轴的附近可绕Z轴转动地与连杆体51连结。
而且,如果在从上方观察时使输入杆52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则对连杆体51施加逆时针方向的转动,能够使按压框30从退避位置朝向按压位置转动。
并且,在输入杆52与连杆体51之间,以在按压位置的近端成为止点的方式设计有相互的连结位置,如果接近止点,则在输入杆52与连杆体51的部件间发生弹性的挠曲,在超过止点前,输入杆52及连杆体51的弹性力沿向退避位置侧转动的转动方向作用,如果超过止点,则由输入杆52与连杆体51的挠曲而产生的弹性力转换为向按压位置侧转动的转动方向。
由此,肘杆机构50经由连杆体51及支撑块43,能够将向中釜按压件22侧的按压力施加至位于按压位置的按压框30。
此外,如果通过肘杆机构50经由连杆体51及支撑块43使按压框30向中釜按压件22侧转动,则按压框30的两个定位孔321、321的位置与中釜按压件22的销223、223吻合,以将销223、223插入至定位孔321、321的方式,对各部件进行组装。
另外,销223、223的前端部为锥状或倒圆角,即使产生稍微的位置偏差,也会将销223、223导入至定位孔321、321。
操作检测部53是接近传感器,配置为与使按压框30移动至按压位置时的输入杆52的位置最接近。由此,操作检测部53根据输入杆52的接近,能够检测出按压框30位于按压位置。
[空气喷出机构]
空气喷出机构70具备:未图示的空气压力发生源,其使用空气压力泵等;以及第一~第六喷嘴71~76,它们经由电磁阀与空气压力发生源连接,进行空气的喷出。
第一~第六喷嘴71~76都支撑于按压框30的主体部31,在按压框30位于按压位置的状态下,各自针对规定的位置进行空气的吹出,进行尘垢的去除。
第一喷嘴71将喷嘴的前端朝向上线检测部60的光学单元61的发光元件及受光元件而被支撑,进行在光学单元61附着的尘垢的去除。
第二喷嘴72将喷嘴的前端从中釜按压件22的周壁部221的外侧朝向贯通孔221b而被支撑,进行在周壁部221的外周面上的贯通孔221b的周围及贯通孔221b内附着的尘垢的去除。
第三喷嘴73将喷嘴的前端从中釜按压件22的周壁部221的内侧朝向贯通孔221b而被支撑,进行在周壁部221的内周面上的贯通孔221b的周围及贯通孔221b内附着的尘垢的去除。
第四喷嘴74将喷嘴的前端从中釜按压件22的周壁部221的内侧朝向贯通孔221c而被支撑,进行在周壁部221的内周面上的贯通孔221c的周围及贯通孔221c内附着的尘垢的去除。
第五喷嘴75将喷嘴的前端从中釜按压件22的周壁部221的外侧朝向贯通孔221c而被支撑,进行在周壁部221的外周面上的贯通孔221c的周围及贯通孔221c内附着的尘垢的去除。
第六喷嘴76将喷嘴的前端朝向上线检测部60的反射板62的反射面而被支撑,进行在反射板62的反射面附着的尘垢的去除。
[缝纫机的控制系统]
如图8所示,缝纫机10经由未图示的接口而连接有下述部件:驱动电路14a,其用于对缝纫机电动机14进行驱动;对上轴角度进行检测的编码器15的检测信号的计数器电路15a;操作检测部53;上线检测部60的光学单元61;电磁阀77的驱动电路78,其对空气喷出机构70的空气的吹出动作进行控制;以及操作面板91,其输入缝制的开始、设定信息的输入等,并且进行规定信息的显示。
编码器15将表示上轴角度的两个种类的相位信号输出。从该编码器15输出的编码器A相信号为最小单位信号,上轴角度每变化1°就输出1个脉冲。另外,从编码器15输出的编码器Z相信号是将上轴的旋转一周设为一个周期的脉冲信号。
控制装置90通过将编码器Z相信号作为原点而对编码器A相信号的脉冲数进行计数,从而能够对上轴角度进行识别。
控制装置90是微处理器,具备对用于执行各种处理、控制的程序、在该程序中使用的数据进行存储的未图示的存储器,基于这些程序进行各种控制。
控制装置90通过执行程序,从而进行缝制开始判定处理、跳针检测处理、清扫控制。
缝制开始判定处理为,如果从操作面板91输入缝制的开始,则控制装置90通过操作检测部53对有无输入杆52进行检测,仅在检测出输入杆52的接近的情况下,通过缝纫机电动机14的驱动使缝制开始。
即,在没有通过操作检测部53检测出输入杆52的情况下,按压框30没有位于使用位置,有可能处于中釜按压件22没有对中釜23进行按压的状态,因此对缝纫机电动机14的驱动本身进行限制。
另外,如果通过操作检测部53检测出输入杆52,则表示处于按压框30在使用位置从前方对中釜按压件22进行按压的状态,因此由于处于可缝制的状态,因此通过缝纫机电动机14的驱动而使缝制开始。
跳针检测处理是在缝制时通过上线检测部60对跳针的发生进行检测的处理,在缝制执行过程中以规定的周期反复执行。
即,如前述所示,上线检测部60根据由光学单元61检测出的检测光的受光强度的降低,能够检测出上线适当地经过了线轴壳体24的下部。上线经过线轴壳体24的下部的定时是基本固定的上轴角度,因此控制装置90对编码器15的输出进行监视,在包含该上轴角度的固定的上轴角度范围对是否通过光学单元61检测出检测光的受光强度的降低进行判定。由此,如果没有发生受光强度的降低,则上线没有经过线轴壳体24,因此能够检测出发生跳针。
因此,控制装置90作为“基于通过上线检测部产生的检测光的受光量而对有无上线的经过进行判定的跳针检测处理部”起作用。
清扫控制为下述控制,即,在缝制时,从空气喷出机构70的第一~第六喷嘴71~76进行空气的吹出,进行检测光的光路上的各位置的尘垢的去除。
在清扫控制中,控制装置90作为原则,如果根据从操作面板91输入切线的执行等而检测出缝制的结束,则打开电磁阀77而以规定时间执行来自各喷嘴71~76的空气的吹出。
但是,在缝纫机10的情况下,如果通过缝制进行的落针的次数超过1000次,则垂直半旋转釜20的周围的附着尘垢量增加,发生通过上线检测部60的光学单元61得到的上线的检测精度的降低。
因此,控制装置90进行如下控制,即,除了在缝制结束时以外,还从缝制开始起上轴每旋转500周时,将电磁阀77打开而以规定时间执行来自各喷嘴71~76的空气的吹出。此外,上轴的旋转数是通过编码器15进行检测的。
由此,控制装置90作为“对所述空气喷出机构进行控制,以使得每隔规定的落针次数或规定时间而周期性地进行空气的吹出的清扫控制部”起作用。空气的吹出的间隔,可由用户自由地变更,也可变更为每隔固定时间进行吹出等。
[缝制动作]
关于包含由控制装置90执行的上述缝制开始判定处理、跳针检测处理、清扫控制的缝制动作控制,基于图9的流程图进行说明。
首先,作为控制装置90,如果从操作面板91输入了缝制开始,则通过操作检测部53对肘杆机构50的输入杆52是否位于将按压框30设为按压位置的操作位置进行判定(步骤S1)。
由此,在从操作检测部53检测出输入杆52没有位于上述操作位置的情况下(步骤S1:NO),作为发生了通过按压框30对中釜按压件22的按压被遗忘的情况,在操作面板91进行对按压遗忘进行通知的错误显示(步骤S3)。
另一方面,在从操作检测部53检测出输入杆52位于上述操作位置的情况下(步骤S1:YES),控制装置90使缝纫机电动机14的驱动开始(步骤S5),根据编码器15的Z相信号开始上轴旋转数的计数(步骤S7)。
并且,控制装置90根据编码器15的A相信号,对是否到达上轴的角度范围的开始角度即上轴监视开始角度进行判定,该上轴监视开始角度用于对由中釜23捕捉的上线适当地经过线轴壳体24的下部的情况进行检测(步骤S9)。
而且,在没有到达上轴监视开始角度的情况下,反复执行上述判定(步骤S9:NO),在到达上轴监视开始角度的情况下(步骤S9:YES),根据光学单元61的受光元件的输出,对是否检测出由上线的经过引起的受光强度的降低进行判定(步骤S11)。
而且,在没有检测出上线的情况下(步骤S11:NO),控制装置90根据编码器15的A相信号,对是否到达上轴的角度范围的结束角度即上轴监视结束角度进行判定,该上轴监视结束角度用于对由中釜23捕捉的上线适当地经过线轴壳体24的下部的情况进行检测(步骤S13)。
而且,在没有到达上轴监视结束角度的情况下(步骤S13:NO),返回处理,再次,根据光学单元61的受光元件的输出,对是否检测出由上线的经过引起的受光强度的降低进行判定(步骤S11)。
与此相对,在没有检测出上线的经过,并到达了上轴监视结束角度的情况下(步骤S13:YES),判断为发生了跳针,控制装置90通过操作面板91对跳针的发生进行通知(步骤S15),并且使缝纫机电动机14停止(步骤S17),将缝制动作控制结束。
另一方面,在步骤S11中,在检测出上线的经过的情况下(步骤S11:YES),控制装置90对通过编码器15得到的上轴旋转数的计数值是否达到旋转500周进行判定(步骤S19)。
而且,在上轴旋转数的计数值没有到达旋转500周的情况下(步骤S19:NO),使处理进入步骤S23,在上轴旋转数的计数值到达旋转500周的情况下(步骤S19:YES),将空气喷出机构70的电磁阀77打开,以规定时间持续执行来自各喷嘴71~76的空气的吹出(步骤S21)。
接下来,控制装置90对是否从操作面板91输入了切线的执行进行判定(步骤S23),在没有输入的情况下(步骤S23:NO),将处理返回至步骤S9,对上轴角度是否到达上线监视开始角度进行判定。
另外,在输入了切线的执行的情况下(步骤S23:YES),使缝纫机电动机14的驱动停止(步骤S25),并且执行通过切线装置进行的切线(步骤S27)。
而且,将空气喷出机构70的电磁阀77打开,以规定时间持续执行来自各喷嘴71~76的空气的吹出(步骤S29),将上轴旋转数的计数值重置(步骤S31),将缝制动作控制结束。
[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技术效果]
上述缝纫机10将中釜按压件22装备于进行按压的按压框30,具备:光学式的上线检测部60,其通过检测光对上线的经过进行检测,该检测光经过在中釜按压件22形成的贯通孔221b、221c,并且跨越垂直半旋转釜20的线轴壳体24的正面侧;以及作为跳针检测处理部的控制装置90,其基于通过上线检测部60检测出的检测光的受光量,对有无上线的经过进行判定。
因此,可通过从在中釜按压件22形成的贯通孔221b、221c起、跨越线轴壳体24的正面侧的检测光进行上线的检测,由于不在线轴壳体24的正面对检测光进行投光,因此对由振动引起的反射光的变动进行抑制,使干扰的影响减少,因此能够高精度地对上线的经过进行检测,也可高精度地对跳针的发生进行检测。
另外,由于将上线检测部60搭载于按压框30,因此能够在垂直半旋转釜20的周围容易地确保设置空间,并且在进行釜的维护、更换、清扫作业等时,使上线检测部60与按压框30一起退避,可实现作业性的提高。
另外,在按压框30与中釜按压件22之间,作为用于进行定位的凹凸构造而设置有销223、223和定位孔321、321,因此通过简易的构造,可高精度地进行按压框30与中釜按压件22之间的相对的定位。与此相伴,也能够高精度地进行上线检测部60相对于垂直半旋转釜20的定位,因此可更高精度地对上线的经过进行检测。
另外,在中釜按压件22的周壁部221形成的一个贯通孔221b的一部分的形状设为对在垂直半旋转釜20的正面形成的凹部247的凹陷形状进行仿形的形状(大致扇形),因此即使在线轴壳体24沿前后振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少检测光的受光强度的变化,即使在垂直半旋转釜20发生振动,也可更高精度地对上线的经过进行检测。
另外,通过框支撑机构40,可使按压框30在按压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转动,由于设为下述结构,即,在位于按压位置的按压框30中具备施加向中釜按压件22侧进行按压的按压力的肘杆机构50,因此能够将按压框30牢固地固定于中釜按压件22,也可牢固地对上线检测部60进行支撑。
另外,根据需要,也可容易地将通过按压框30实现的按压状态解除。
另外,上述肘杆机构50具备对输入杆52的操作状态进行检测的操作检测部53,因此在缝制时,能够对按压框30的按压遗忘进行检测,可防止、减少在没有通过按压框30对中釜按压件22进行按压的状态下进行缝制。
另外,缝纫机10具备为了针对检测光的经过路径将尘垢去除而进行空气的吹出的空气喷出机构70,因此能够从检测光的经过路径的各部,例如,中釜按压件22的贯通孔221b、221c、上线检测部60的光学单元61、反射板62等将尘垢去除,可减少尘垢的影响而更高精度地对上线的经过进行检测。
另外,控制装置90对空气喷出机构70进行控制,以使得每隔规定的落针次数(例如500次)进行通过空气喷出机构70实现的空气的吹出,因此在发生检测精度的降低前,能够以没有过剩/不足的适当的频度进行空气的吹出。
[其他]
在上述缝纫机10中,例示了具有垂直半旋转釜20的情况,但也可以是垂直全旋转釜。
另外,将清扫控制中的通过空气喷出机构70实现的空气的吹出执行的上轴的旋转数并不限定于500次。另外,上轴的旋转数通过操作面板91等设定单元可任意地设定。
Claims (10)
1.一种缝纫机,其具备:
垂直釜;以及
中釜按压件,其配置于该垂直釜的正面侧,
该缝纫机的特征在于,具备:
按压框,其以在对所述中釜按压件进行按压的按压位置与从该按压位置分离的退避位置之间可移动的方式被支撑;
光学式的上线检测部,其装备于所述按压框,利用检测光对上线的经过进行检测,该检测光经过在所述中釜按压件形成的贯通部,并且跨越所述垂直釜的线轴壳体的正面侧;以及
跳针检测处理部,其基于通过所述上线检测部产生的所述检测光的受光量,对有无上线的经过进行判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按压框与所述中釜按压件之间,设置有用于进行定位的凹凸构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凸构造由销和可插入该销的孔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釜按压件具有将所述垂直釜的周围围绕的周壁部,
在该周壁部形成作为所述贯通部的贯通孔,
该贯通孔的一部分的形状是对在所述垂直釜的正面形成的凹部的凹陷形状进行仿形的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框通过转动而进行在所述按压位置与所述退避位置之间的移动,
该缝纫机具备肘杆机构,该肘杆机构对位于所述按压位置的所述按压框施加向所述中釜按压件侧进行按压的按压力。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肘杆机构具备:
输入杆,其对针对所述按压框的按压力的施加和解除进行操作;以及
操作检测部,其对所述输入杆的操作状态进行检测。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空气喷出机构,该空气喷出机构对所述检测光的经过路径进行空气的吹出,以去除尘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喷出机构具有喷嘴,该喷嘴装备于所述按压框,针对所述中釜按压件的所述贯通部,从贯通方向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分别进行空气的吹出。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喷出机构具有喷嘴,该喷嘴装备于所述按压框,针对所述上线检测部的所述检测光的受光部分及发光部分,进行空气的吹出。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清扫控制部,该清扫控制部对所述空气喷出机构进行控制,以使得每隔规定的落针次数或规定时间而周期性地进行所述空气的吹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005099A JP6626715B2 (ja) | 2016-01-14 | 2016-01-14 | ミシン |
JP2016-005099 | 2016-01-14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968062A CN106968062A (zh) | 2017-07-21 |
CN106968062B true CN106968062B (zh) | 2021-01-01 |
Family
ID=592560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028344.7A Active CN106968062B (zh) | 2016-01-14 | 2017-01-13 | 缝纫机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301754B2 (zh) |
JP (1) | JP6626715B2 (zh) |
CN (1) | CN106968062B (zh) |
DE (1) | DE10201710058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626715B2 (ja) * | 2016-01-14 | 2019-12-25 | Juki株式会社 | ミシン |
CN118065060A (zh) | 2018-08-22 | 2024-05-24 | 爱德华兹生命科学公司 | 自动心脏瓣膜制造装置和方法 |
JP7429524B2 (ja) * | 2019-12-03 | 2024-02-08 | Juki株式会社 | 上糸検出装置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164908A (en) * | 1977-02-01 | 1979-08-21 |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 Chainstitch forming device for sewing machines |
US4237807A (en) * | 1978-09-15 | 1980-12-09 | Dorina Nahmaschinen Gmbh | Thread monitoring device for the thread supply of a rotary hook of a sewing machine |
US4426948A (en) * | 1980-05-28 | 1984-01-24 | Csepel Muvek Jarmu Es Konfekcioipari Gepgyara | Yarn detector for short seam sewing machines |
JP2000197786A (ja) * | 1999-01-07 | 2000-07-18 | Matsuya R & D:Kk | ミシンにおける縫い目の目飛び検出方法 |
CN1405394A (zh) * | 2001-08-13 | 2003-03-26 | Pfaff工业机械股份公司 | 在双锁式针迹缝纫机上监控底线的装置 |
JP2006262978A (ja) * | 2005-03-22 | 2006-10-05 | Matsuya R & D:Kk | 本縫いミシンの目飛び・空縫い検知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2830534C3 (de) * | 1978-07-12 | 1981-01-22 | Pfaff Industriemaschinen Gmbh, 6750 Kaiserslautern | Fadenwächter für Näh-, Stick- und Tuftingmaschinen o.dgl |
US4934292A (en) * | 1987-10-02 | 1990-06-19 | Mardix Bar Cochva | Sew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n arrangement for automatically monitoring the bobbin thread, and a bobbin particularly useful in such apparatus |
DE3818663A1 (de) * | 1988-06-01 | 1989-12-07 | Pfaff Ind Masch | Fadenwaechter |
US4991528A (en) * | 1989-03-31 | 1991-02-12 | The Charles Stark Draper Laboratory,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improper stitches for a chainstitch sewing machine |
US5069151A (en) * | 1990-07-05 | 1991-12-03 | The Charles Stark Draper Laboratory,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skipped stitches for a lockstitch sewing machine |
US5233936A (en) * | 1990-09-07 | 1993-08-10 | The Charles Stark Draper Laboratory,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skipped stitches for a chainstitch sewing machine |
US5140920A (en) * | 1990-09-07 | 1992-08-25 | The Charles Stark Draper Laboratory, Inc. |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skipped stitches |
US5383417A (en) * | 1992-10-26 | 1995-01-24 | Norrid; Paul E. | Needle thread stitch formation monitor |
JPH06134162A (ja) * | 1992-10-28 | 1994-05-17 | Juki Corp | ミシンの上糸供給制御装置 |
US5606926A (en) * | 1995-09-22 | 1997-03-04 | Quick Technologie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an aberrational stitch in real time |
US5842431A (en) * | 1997-02-19 | 1998-12-01 | Wu; Chong-Ming | Rotating shuttle and presser plate arrangement |
JP2002355466A (ja) * | 2001-05-31 | 2002-12-10 | Jaguar International Corp | ミシンの天秤装置 |
EP1882767B1 (de) * | 2006-07-28 | 2013-07-24 | BERNINA International AG | Vorrichtung zur Überwachung des Oberfadens |
US8020503B2 (en) * | 2006-07-31 | 2011-09-20 | Edwards Lifesciences Corporation | Automated surgical implant sewing system and method |
JP2010252847A (ja) * | 2009-04-21 | 2010-11-11 | Noba Denko Kk | ミシンの下糸検出装置 |
JP5064539B2 (ja) * | 2009-11-13 | 2012-10-31 | 木下精密工業株式会社 | 縫製装置の目飛び糸切れチェック装置 |
JP6626715B2 (ja) * | 2016-01-14 | 2019-12-25 | Juki株式会社 | ミシン |
-
2016
- 2016-01-14 JP JP2016005099A patent/JP6626715B2/ja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01-12 US US15/404,246 patent/US10301754B2/en active Active
- 2017-01-13 CN CN201710028344.7A patent/CN106968062B/zh active Active
- 2017-01-13 DE DE102017100580.3A patent/DE102017100580A1/de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164908A (en) * | 1977-02-01 | 1979-08-21 |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 Chainstitch forming device for sewing machines |
US4237807A (en) * | 1978-09-15 | 1980-12-09 | Dorina Nahmaschinen Gmbh | Thread monitoring device for the thread supply of a rotary hook of a sewing machine |
US4426948A (en) * | 1980-05-28 | 1984-01-24 | Csepel Muvek Jarmu Es Konfekcioipari Gepgyara | Yarn detector for short seam sewing machines |
JP2000197786A (ja) * | 1999-01-07 | 2000-07-18 | Matsuya R & D:Kk | ミシンにおける縫い目の目飛び検出方法 |
CN1405394A (zh) * | 2001-08-13 | 2003-03-26 | Pfaff工业机械股份公司 | 在双锁式针迹缝纫机上监控底线的装置 |
JP2006262978A (ja) * | 2005-03-22 | 2006-10-05 | Matsuya R & D:Kk | 本縫いミシンの目飛び・空縫い検知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DE102017100580A1 (de) | 2017-07-20 |
CN106968062A (zh) | 2017-07-21 |
JP2017124032A (ja) | 2017-07-20 |
US10301754B2 (en) | 2019-05-28 |
US20170204549A1 (en) | 2017-07-20 |
JP6626715B2 (ja) | 2019-12-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968062B (zh) | 缝纫机 | |
US7806063B2 (en) | Electronic sewing machine and sewing machine motor control program | |
JP3981972B2 (ja) | ミシン | |
US8893631B2 (en) | Multi-needle sewing machine | |
JP2009095503A (ja) | ミシン用の布押え具及びミシン | |
JP6560913B2 (ja) | ミシン | |
US20150094842A1 (en) | Sewing machine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 |
JP5265226B2 (ja) | ミシンの上糸つかみ装置 | |
CN101338495B (zh) | 缝纫机的半旋转釜装置 | |
US20090071385A1 (en) | Thread cutting device of sewing machine | |
JP2010035801A (ja) | ミシン | |
CN106087292B (zh) | 缝纫机 | |
CN108277581B (zh) | 缝纫机 | |
JP5748936B2 (ja) | ミシンの水平回転釜及びこれに用いるボビンケース | |
JP4860178B2 (ja) | ミシン | |
CN100591825C (zh) | 缝纫机的上线夹持机构 | |
JP7012327B2 (ja) | ミシン | |
US2873706A (en) | Sewing mechanism of sewing machine | |
JP5342692B2 (ja) | ミシンの糸切り装置 | |
CN209816450U (zh) | 缝纫机 | |
JP2003033596A (ja) | ミシンにおける安全装置 | |
CN119145132A (zh) | 缝纫机、调整方法以及传感器单元 | |
JP2024078287A (ja) | ミシン外付けユニット | |
CN119145133A (zh) | 缝纫机和调整方法 | |
CN116356505A (zh) | 缝纫机和底线判断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