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794695B - 液体喷吐头以及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体喷吐头以及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794695B CN106794695B CN201580046114.2A CN201580046114A CN106794695B CN 106794695 B CN106794695 B CN 106794695B CN 201580046114 A CN201580046114 A CN 201580046114A CN 106794695 B CN106794695 B CN 10679469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low path
- liquid
- ejection
- units
- dischar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9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5507 spray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32258 transpor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6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9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1902 propag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976 in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238 attenu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44 propag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451 lead zirconate titana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Silver Chemical compound [Ag]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30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2112 ferroelectric ceramic materi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1 for examp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HFGPZNIAWCZYJU-UHFFFAOYSA-N lead zirconate titanate Chemical compound [O-2].[O-2].[O-2].[O-2].[O-2].[Ti+4].[Zr+4].[Pb+2] HFGPZNIAWCZYJU-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99 meniscu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95 mi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361 pathwa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09 silv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332 silv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80 sprea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81 surface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023 woo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201—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 B41J2/14209—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of finger type, chamber walls consisting integrally of piezoelectric materia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8—Ink recirculation system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201—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5—Arrangement thereof
- B41J2/155—Arrangement thereof for line print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201—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 B41J2/14209—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of finger type, chamber walls consisting integrally of piezoelectric material
- B41J2002/14225—Finger type piezoelectric element on only one side of the chamb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002/14419—Manifol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002/14459—Matrix arrangement of the pressure chamb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002/14467—Multiple feed channels per ink chamb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202/00—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or thermal heads
- B41J2202/01—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heads
- B41J2202/12—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heads with ink circulating through the whole print hea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202/00—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or thermal heads
- B41J2202/01—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heads
- B41J2202/20—Modu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202/00—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or thermal heads
- B41J2202/01—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heads
- B41J2202/21—Line printing
Landscapes
- Particle Formation And Scattering Control In Inkjet Printers (AREA)
- Ink Jet (AREA)
- Coating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降低了压力从喷吐单元到达第三流路和第四流路的可能性的液体喷吐头。本发明的液体喷吐头(2)具备:多个喷吐单元(15),具备喷吐孔(8)、与喷吐孔(8)连通的加压室(10)、向加压室(10)供给液体的第一流路(12)、以及从加压室(10)回收液体的第二流路(14);加压部(50),对加压室(10)进行加压;第三流路(20),与多个喷吐单元(15)的各自的第一流路(12)共同连接,向喷吐单元(15)供给液体;第四流路(24),与多个喷吐单元(15)的各自的第二流路(24)共同连接,从喷吐单元(15)回收液体;以及第五流路(17),对喷吐单元(15)彼此进行连接,流路阻力比第一流路(12)和第二流路(14)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体喷吐头以及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印刷用头,例如已知有如下的液体喷吐头,该液体喷吐头具备:多个喷吐单元,具备喷吐孔、与喷吐孔连通的加压室、向加压室供给液体的第一流路、以及从加压室回收液体的第二流路;加压部,对加压室进行加压;第三流路,与多个喷吐单元的各自的第一流路共同连接,向喷吐单元供给液体;以及第四流路,与多个喷吐单元的各自的第二流路共同连接,从喷吐单元回收液体(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上述的液体喷吐头中,各喷吐单元通过加压部对加压室进行加压而产生压力,通过对加压室内的液体施加压力,由此从各喷吐孔向记录介质喷吐液体来进行印相。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1484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加压室产生的压力的一部分有时会传递到与加压室连通的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此时,存在压力会到达与各喷吐单元共同连接的第三流路和第四流路从而对与第三流路和第四流路连接的各个喷吐单元的喷吐造成不良影响的情况。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液体喷吐头的特征在于,具备:多个喷吐单元,具备喷吐孔、与该喷吐孔连通的加压室、向该加压室供给液体的第一流路、以及从所述加压室回收液体的第二流路;加压部,对所述加压室进行加压;第三流路,与多个所述喷吐单元的各自的所述第一流路共同连接,向该喷吐单元供给液体;第四流路,与多个所述喷吐单元的各自的所述第二流路共同连接,从该喷吐单元回收液体;以及第五流路,对所述喷吐单元彼此进行连接,流路阻力比所述第一流路和所述第二流路大。
本发明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所述液体喷吐头;传送部,对所述液体喷吐头传送记录介质;以及控制部,对所述液体喷吐头进行控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液体喷吐头,能够降低压力从喷吐单元到达第三流路和第四流路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图1(a)是包括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液体喷吐头的记录装置的侧视图,图1(b)是俯视图。
图2(a)是图1的液体喷吐头的立体图,图2(b)是纵剖视图。
图3(a)是构成图1所示的液体喷吐头的头主体的俯视图,图3(b)是除去了一次流路构件的俯视图。
图4是图3(b)的一部分的放大俯视图。
图5(a)是图3(b)的一部分的放大俯视图,图5(b)是图5(a)的I-I线剖视图。
图6(a)是省略了单独电极和单独供给流路的图3(b)的一部分的放大俯视图,图6(b)是图6(a)的II-II线剖视图。
图7示出构成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液体喷吐头的头主体,是与图6(a)对应的放大俯视图。
图8示出构成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液体喷吐头的头主体,图8(a)是与图6(a)对应的放大俯视图,图8(b)是III-III线剖视图。
图9是构成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液体喷吐头的头主体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a)是包括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液体喷吐头2的作为记录装置的彩色喷墨打印机1(以下,有时简称为打印机)的概略侧视图,图1(b)是概略俯视图。打印机1从导向辊82a向传送辊82b传送作为记录介质的印刷纸张P,从而使印刷纸张P相对于液体喷吐头2相对地移动。控制部88基于图像、文字的数据来对液体喷吐头2进行控制,使其朝向记录介质P喷吐液体,使液滴落到印刷纸张P上,从而对印刷纸张P进行印刷等记录。
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喷吐头2相对于打印机1固定,打印机1为所谓的行式打印机。作为本发明的记录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可举出所谓的串行打印机,该串行打印机交替地进行使液体喷吐头2在与印刷纸张P的传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例如,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往返等移动的动作和印刷纸张P的传送。
在打印机1固定有平板状的头搭载框70(以下,有时简称为框),并固定为与印刷纸张P大致平行。在框70设置有未图示的20个孔,20个液体喷吐头2搭载于各个孔的部分,使得液体喷吐头2的喷吐液体的部位面向印刷纸张P。液体喷吐头2与印刷纸张P之间的距离例如设为0.5~20mm左右。5个液体喷吐头2构成一个头组72,打印机1具有4个头组72。
液体喷吐头2具有在图1(a)的从跟前朝里的方向、图1(b)的上下方向上细长的长条形状。有时将该长的方向称为长边方向。在一个头组72内,3个液体喷吐头2沿着与印刷纸张P的传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例如,大致正交的方向排列,另外两个液体喷吐头2在沿着传送方向偏移的位置在3个液体喷吐头2之间分别各排列有一个。液体喷吐头2配置为,能够由各液体喷吐头2印刷的范围在印刷纸张P的宽度方向(与印刷纸张P的传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相连,或者端部重叠,从而能够进行在印刷纸张P的宽度方向上没有间隙的印刷。
4个头组72沿着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配置。从未图示的液体罐对各液体喷吐头2供给液体,例如,墨水。使得对属于一个头组72的液体喷吐头2供给颜色相同的墨水,能够由4个头组72印刷4种颜色的墨水。从各头组72喷吐的墨水的颜色例如为品红色(M)、黄色(Y)、蓝绿色(C)以及黑色(K)。如果由控制部88进行控制来印刷这样的墨水,则能够印刷彩色图像。
关于搭载于打印机1的液体喷吐头2的个数,如果印刷的是能够由单色的一个液体喷吐头2进行印刷的范围,则也可以是一个。头组72中包括的液体喷吐头2的个数、头组72的个数能够根据印刷的对象、印刷条件来适宜地变更。例如,也可以为了进行更多颜色的印刷而增加头组72的个数。此外,如果配置多个用相同颜色进行印刷的头组72并在传送方向上交替地进行印刷,则即便使用性能相同的液体喷吐头2也能够加快传送速度。由此,能够增大单位时间的印刷面积。此外,也可以准备多个用相同颜色进行印刷的头组72,并在与传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错开配置,从而提高印刷纸张P的宽度方向上的分辨率。
进而,除了印刷带颜色的墨水以外,也可以为了进行印刷纸张P的表面处理而印刷涂层剂等液体。
打印机1对作为记录介质的印刷纸张P进行印刷。印刷纸张P为收卷于供纸辊80a的状态,在通过两个导向辊82a之间之后,通过搭载于框70的液体喷吐头2的下侧,然后通过两个传送辊82b之间,最终被回收辊80b回收。在进行印刷时,使传送辊82b旋转,从而印刷纸张P以恒定速度被传送,并由液体喷吐头2进行印刷。回收辊80b对从传送辊82b送出的印刷纸张P进行收卷。传送速度例如设为50m/分钟。各辊可以由控制部88进行控制,也可以由人以手动方式进行操作。
记录介质除了印刷纸张P以外还可以是卷筒状的布等。此外,代替对印刷纸张P直接传送,打印机1也可以对传送带直接传送,并将记录介质放在传送带上进行传送。这样,就能够将标准纸张、裁剪的布、木材、瓷砖等作为记录介质。进而,也可以使得从液体喷吐头2喷吐包含导电性粒子的液体,从而印刷电子设备的布线图案等。此外,进而,也可以从液体喷吐头2向反应容器等喷吐给定量的液体的化学药剂、包含化学药剂的液体来进行反应等,从而制作化学药品。
此外,也可以在打印机1安装位置传感器、速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并由控制部88根据通过来自各传感器的信息得知的打印机1各部分的状态,对打印机1的各部分进行控制。例如,在液体喷吐头2的温度、液体罐的液体的温度、液体罐的液体对液体喷吐头2施加的压力等对喷吐的液体的喷吐特性(喷吐量、喷吐速度等)造成影响的情况下等,也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来改变喷吐液体的驱动信号。
接着,使用图2~6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吐头2进行说明。另外,在图3~6中,为了容易理解附图,用实线来描绘位于下方而应使用虚线描绘的流路等,在图7、图8中也一样。此外,在图5中示出为省略了连结通路17。
液体喷吐头2除了头主体2a以外还可以包括金属或树脂制的框体、散热板、驱动器IC、以及布线基板90等。头主体2a具有基于从外部送来的信号来喷吐液体的功能。
布线基板90具有对头主体2a供给电流的功能和对头主体2a发送信号的功能,能够由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挠性印刷电路)等形成。布线基板90与致动器基板40电连接,并引出到上方。引出到上方的布线基板90插通一次流路构件6的贯通孔6a。
头主体2a具备一次流路构件6、二次流路构件4、以及致动器基板40。在二次流路构件4上设置有致动器基板40,在二次流路构件4上设置有一次流路构件6以使得包围致动器基板40。另外,也可以不设置一次流路构件6。以下,将设置在二次流路构件4的二次供给流路20和二次回收流路24延伸的方向称为第一方向,将二次供给流路20和二次回收流路24排列的方向称为第二方向。
一次流路构件6设置为在第二方向上长。因此,一次流路构件6的长边方向为第二方向。一次流路构件6具有将从外部供给的液体供给到二次流路构件4的功能。二次流路构件4设置为在第二方向上长,具有用于从喷吐孔8喷吐由一次流路构件6供给的液体的各种流路。致动器基板40设置为在第二方向上长,并包括位移元件50。位移元件50具有对位于设置在二次流路构件4的加压室10内的液体单独地进行加压的功能。
一次流路构件6在内部具有各种流路,呈框体形状。一次流路构件6在未连接致动器基板40的区域内与二次流路构件4接合,并接合为包围致动器基板40。因此,能够抑制喷吐的液体的一部分成为雾而附着到致动器基板40。此外,因为一次流路构件6对二次流路构件4的固定在二次流路构件4的外周进行,所以能够抑制二次流路构件4伴随着位移元件50的驱动而振动从而产生共振等。
如图2(a)所示,一次流路构件6具备开口6a和贯通孔6b1~6b4。开口6a为了向上方引出布线基板90而设置。在贯通孔6b1~6b4经由联接器等连接有管子,经由贯通孔6b1~6b4而对一次流路构件6进行液体的供给/排出。
一次流路构件6具备一次供给流路22和一次回收流路26。一次供给流路22具有一次供给流路主体22a、连接流路22b、以及开口22c、22d。一次供给流路主体22a沿着第二方向设置为与一次流路构件6的一个侧面相邻,具有将从外部供给的液体供给到二次流路构件4的功能。连接流路22b在第二方向上排列有多个,具有对二次流路构件4的二次供给流路20单独地供给液体的功能。开口22c与贯通孔6b1连通,开口22d与贯通孔6b2连通。
一次回收流路26具有一次回收流路主体26a、连接流路26b、以及开口26c、26d。一次回收流路主体26a沿着第二方向设置为与一次流路构件6的另一个侧面相邻,具有对流过二次流路构件4的液体进行回收的功能。连接流路26b在第二方向上排列有多个,具有从二次流路构件4的二次回收流路24单独地回收液体的功能。开口26c与贯通孔6b3连通,开口26d与贯通孔6b4连通。
在对未放入液体的液体喷吐头2供给液体时,从一个开口(例如,开口22c)供给液体而对一次流路构件6供给液体,并且将空气和溢出的液体从另一个开口(例如,22d)排出,从而能够使气体难以进入到二次流路构件4,以使得一次供给流路22内的液体容易排出到外部。同样地,对于一次回收流路26也同样,只要从一个开口(例如,开口26c)供给液体并从另一个开口(例如,开口26d)排出液体即可。
关于进行印刷的情况下的液体的供给和回收,有几种方法。一种是,供给到一次供给流路22的液体全部进入到二次流路构件4,进而进入到一次回收流路26并排出到外部。此时,来自外部的液体不向一次回收流路26供给。在该情况下,进而有:从两个开口22c、22d供给液体并从两个开口26c、26d回收液体的方法、以及从开口22c、22d中的任一个供给液体并使另一个关闭且从开口26c、26d中的任一个回收液体并使另一个关闭的方法。关于使用哪个开口,能够进行组合,因此有共计4种方法。为了减小压力损失造成的压力之差,优选从两个开口供给液体并从两个开口回收液体,但是有可能使供给/排出液体的管子的连接、压力的控制变得繁杂。当从一个开口供给液体并从一个开口回收液体时,连接、压力的控制变得简单。在该情况下,如果能够将关于第二方向而位于相反的一侧的位置的开口作为一组来进行供给和回收,则压力损失的影响会抵消,因此是优选的。具体地,只要从开口22c供给液体并从开口26d进行回收、或者从开口22d进行供给并从开口26c回收液体即可。
除此以外,还有如下的方法。从一次供给流路22的一个开口(例如22c)供给液体并从另一个开口(例如22d)回收液体,从一次回收流路26的一个开口(例如26d)供给液体并从另一个开口(例如26c)回收液体。只要调节各自的液体的供给/排出的压力,使得一次供给流路22的压力比一次回收流路26的压力高,液体就会流到二次流路构件4。这样,在到此为止进行说明的方法之中,施加在各喷吐孔8的弯液面的压力之差将是最小的。
也可以组合上述的方法,对一次供给流路22进行液体的供给/排出,对一次回收流路26只进行液体的回收。相反,也可以对一次供给流路22只进行液体的供给,对一次回收流路26进行液体的供给/排出。
此外,进而,也可以使以上说明的供给和回收的关系相反。例如,也可以,一次回收流路26的开口26d关闭而从开口26c供给液体,一次供给流路22的开口22c关闭而从开口22d回收液体。
一次流路构件6例如能够层叠形成有流路图案的板来制作。一次流路构件6的厚度能够设为5~30mm。另外,也可以在一次供给流路22和一次回收流路26设置阻尼器,使得相对于液体的喷吐量的变动而液体的供给或排出稳定。此外,也可以在一次供给流路22和一次回收流路26内设置过滤器,从而使异物、气泡难以进入到二次流路构件4。
像这样,通过将一次供给流路22和一次回收流路26配置在一次流路构件6内,从而能够增大一次供给流路22和一次回收流路26的截面面积。由此,能够减小由一次供给流路22与二次供给流路20连接的位置、以及一次回收流路26与二次回收流路24连接的位置之差造成的压力损失之差。因此,优选使一次供给流路22和一次回收流路26的流路阻力为二次供给流路20和二次回收流路24的1/100以下。
二次流路构件4具有平板状的形状,其厚度为0.5~2mm左右。二次流路构件4由二次流路构件主体4a和喷嘴板4b形成,例如能够层叠金属板来制作。在二次流路构件4的加压室面4-1,加压室10配置为呈矩阵状排列在平面方向上。在二次流路构件4的喷吐孔面4-2,喷吐液体的喷吐孔8配置为呈矩阵状排列在平面方向上。喷吐孔8与加压室10连通。
二次流路构件4具备多个二次供给流路20、多个二次回收流路24、多个喷吐单元15、以及连结通路17。喷吐单元15配置在二次供给流路20与二次回收流路24之间。排列在第一方向上的喷吐单元15通过连结通路17彼此连结。
喷吐单元15具备单独供给流路12、单独回收流路14、喷吐孔8、以及加压室10,在二次流路构件4设置有多个喷吐单元15。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流路作为单独供给流路12进行说明,将第二流路作为单独回收流路14进行说明,将第三流路作为二次供给流路20进行说明,将第四流路作为二次回收流路24进行说明,将第五流路作为连结通路17进行说明。
二次供给流路20和二次回收流路24配置有多个,并配置为沿着第一方向延伸。此外,二次供给流路20和二次回收流路24配置为交替地排列在作为与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的第二方向上。
像这样,通过交替地配置二次供给流路20和二次回收流路24,从而能够以高面积效率配置二次供给流路20和二次回收流路24,能够增加喷吐单元15的数目来进行高分辨率化,或者能够加粗二次供给流路20、二次回收流路24来减小各自的流路阻力,从而减小来自喷吐单元15的喷吐特性之差,或者能够减小头主体2a的平面方向上的大小。
喷吐单元15在二次供给流路20与二次回收流路24之间构成沿着第一方向排列的喷吐单元列9a、9b。喷吐单元15随着配置在喷吐单元15的上方的位移元件50的变形而被加压,从喷吐孔8喷吐液体。
如图4所示,喷吐单元列9a、9b分别具备16个喷吐单元15。当将喷吐孔8向与第二方向正交的方向投影时,属于喷吐单元列9a、9b的喷吐单元15的喷吐孔8分别为等间隔。此外,属于喷吐单元列9a的喷吐单元15的喷吐孔8投影在属于喷吐单元列9b的喷吐单元15的喷吐孔8之间。如此一来,喷吐孔8以360dpi的间隔排列在与第二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由此,如果在第二方向上传送印刷纸张P来进行印刷,则能够以360dpi的分辨率进行印刷。
此外,喷吐单元列9a和喷吐单元列9b交替地配置在第二方向上。即,二次供给流路20和二次回收流路24夹在喷吐单元列9a与喷吐单元列9b之间。
喷吐单元列9a与喷吐单元列9b配置为在第一方向上交错偏移的状态。即,喷吐单元列9b配置在比喷吐单元列9a更靠一次供给流路22侧。其结果是,喷吐单元15配置为锯齿形。因此,能够增大相邻的喷吐单元15彼此的距离。
此外,二次供给流路20在第一方向上的一次供给流路22侧具备开口20a。二次回收流路24在第一方向上的一次回收流路26侧具备开口24a。因此,能够减小由各喷吐单元15的配置造成的液体的流量之差。另外,二次供给流路20的开口20a和二次回收流路24的开口24a均朝向加压室面4-1开口。
以下,对喷吐单元15进行说明。各喷吐单元15具备各一个单独供给流路12、单独回收流路14、喷吐孔8、以及加压室10。单独供给流路12、单独回收流路14也可以具备多个。而且,单独供给流路12连接到与喷吐单元15相邻的二次供给流路20,单独回收流路14连接到与喷吐单元15相邻的二次回收流路24。由此,在从单独供给流路12供给的液体中,一部分从喷吐孔8喷吐,其余通过单独回收流路14被回收。此外,构成一个喷吐单元列9a的喷吐单元15通过连结通路17连接。同样地,构成一个喷吐单元列9b的喷吐单元15也通过连结通路17连接。
加压室10具备加压室主体10a和部分流路10b。在加压室10的下方设置有喷吐孔8。喷吐孔8按每个加压室10设置,加压室主体10a和喷吐孔8经由部分流路10b相连。喷吐孔8具有俯视面积朝向喷吐孔面4-2减小的形状。
在加压室10连接有单独供给流路12和单独回收流路14。单独供给流路12与加压室主体10a连接,单独回收流路14与部分流路10b连接。
因此,在喷吐单元15中,从二次供给流路20供给的液体流入到单独供给流路12,在加压室主体10a被加压,并送出到部分流路10b。然后,送出到部分流路10b的液体的一部分从喷吐孔8喷吐而对记录介质P进行印相。
未从喷吐孔8喷吐的一部分的液体流入到单独回收流路14,并通过单独回收流路14向二次回收流路24流出。然后,从各喷吐单元15汇集的通过二次回收流路24的液体流入到一次回收流路26而被回收。
在二次流路构件4的上表面接合有包括位移元件50的致动器基板40,并配置为各位移元件50位于加压室10上。致动器基板40占有与由加压室10形成的加压室组大致相同的形状的区域。此外,致动器基板40接合到流路构件4的加压室面4-1,从而各加压室10的开口被封闭。
致动器基板40与头主体2a相同,是在第二方向上长的长方形。此外,在致动器基板40电连接有用于对各位移元件50供给信号的布线基板90。
致动器基板40具有压电陶瓷层40a、40b、共用电极42、以及单独电极44。
致动器基板40是层叠压电陶瓷层40b、共用电极42、压电陶瓷层40a、以及单独电极44而构成的,共用电极42与单独电极44隔着压电陶瓷层40a对置的区域作为位移元件50发挥功能。压电陶瓷层40b作为振动板发挥功能。
这些压电陶瓷层40a、40b例如由具有铁电性的、锆钛酸铅(PZT)类、NaNbO3类、BaTiO3类、(BiNa)NbO3类、BiNaNb5O15类等陶瓷材料构成。另外,压电陶瓷层40b不一定是压电体,也可以使用不是压电体的其它陶瓷层、金属板来代替。
共用电极42设置在压电陶瓷层40a与压电陶瓷层40b之间,遍及压电陶瓷层40a、40b的整个区域而设置。共用电极42例如由Ag-Pd类等金属材料形成,厚度为2μm左右。另外,虽然未图示,但是设置有贯通压电陶瓷层40a的过孔,与设置在压电陶瓷层40a的表面的共用电极用表面电极电连接。
单独电极44具有单独电极主体44a、引出电极44b、以及连接电极44c。单独电极主体44a和引出电极44b由Au类等金属材料形成,厚度为1μm左右。连接电极44c由包含银粒子等导电性粒子的导电性树脂形成,并形成为5~200μm左右的厚度。单独电极主体44a配置在加压室10上,并与加压室10对应地设置。通过在单独电极主体44a与共用电极42之间施加电压,从而位移元件50产生位移。
引出电极44b从单独电极主体44a引出至加压室10的外侧。而且,连接电极44c形成在引出电极44b上的引出到与加压室10对置的区域外的部分。此外,连接电极44c与布线基板90的布线电接合。
如图4、图6所示,连结通路17对喷吐单元15彼此进行连接,并设置为在第一方向上延伸。更详细地,连结通路17对构成喷吐单元列9a、9b的各喷吐单元15进行连接。
连结通路17对喷吐单元15b的部分流路10bb和喷吐单元15c的单独回收流路14c进行连接。而且,连结通路17的流路阻力比喷吐单元15b、15c的单独供给流路12b、12c的流路阻力以及单独回收流路14b、14c的流路阻力大。此外,在相连喷吐单元15b和喷吐单元15c的流路之中,通过连结通路17的流路的流路阻力比不通过连结通路17的其它流路大。更详细地,这意味着,通过连结通路17和单独回收流路14b的一部分对喷吐单元15b和喷吐单元15c进行相连的流路的流路阻力比图5(a)所示的路径C1的流路阻力和图6(a)所示的路径C2的流路阻力大。路径C1是如下的路径,即,通过一个单独供给流路12并沿着二次供给流路20前进至由连结通路17相连的前面的喷吐单元15,并通过另一个单独供给流路12。路径C2是如下的路径,即,通过一个单独回收流路14,并沿着二次回收流路24前进至由连结通路17相连的前面的喷吐单元15,并通过另一个单独回收流路14。
通过致动器基板40的加压而在加压室10产生的压力的一部分有时会传递至与加压室10连通的单独供给流路12和单独回收流路14。此时,存在如下情况,即,压力通过单独供给流路12和单独回收流路14到达与各喷吐单元15共同连接的二次供给流路20和二次回收流路24,从而对与二次供给流路20和二次回收流路24连接的各个喷吐单元15的喷吐造成不良影响。
作为降低这种影响的构造,可考虑设置与喷吐单元15相连的另一个流路的构造。可认为,通过使喷吐单元15的压力的一部分传递到该流路,从而能够减小到达二次供给流路20和二次回收流路24的压力。从减小压力对周围存在的流路的影响的观点出发,这样的流路设为不与周围的流路相连的、一端封闭的流路为宜。但是,即使形成一端封闭的流路,在使用时也难以成为使液体填充到该部分的状态。此外,如果在将头主体2a整体置于真空中之后放入液体,则也许能够填充液体,但是排出已经填充的液体将更难。填充的液体长期放置可能会变质,如果不能排出液体,则也不能替换为不同的液体来喷吐。
因此,作为与喷吐单元15相连的流路,设置与相邻的喷吐单元15相连的连结通路17,而不是一端封闭的流路。连结通路17将喷吐单元15彼此相连,因此也会产生通过连结通路17传递的压力,但是因为连结通路17的流路阻力大,所以能够减小其影响。因此,与经由连结通路17传递的压力增加的影响相比,减小经由单独供给流路12和单独回收流路14传递的压力的影响更大,从而能够降低在加压室10产生的压力传播的影响。
即,因为连结通路17的流路阻力比喷吐单元15a、15b的单独供给流路12a、12b的流路阻力、以及单独回收流路14a、14b的流路阻力大,所以传播到连结通路17的压力在通过连结通路17的期间会衰减。因此,能够降低由喷吐单元15a产生的压力通过连结通路17而传播到喷吐单元15b的可能性。
为了增大压力在连结通路17传播时的压力的衰减,优选面向连结通路17设置阻尼器。阻尼器能够因流路的壁面变形而改变流路的体积。如果存在阻尼器,则能够在连结通路17中的液体的压力改变时通过阻尼器变形来降低压力的变化。连结通路17的喷吐孔面4-2侧面向喷嘴板4b,喷嘴板4b的与连结通路17相反的一侧的面成为外部空间。因此,面向连结通路17的喷嘴板4b成为能够进行挠曲变形而改变连结通路17的体积的阻尼器。为了提高阻尼器的效率,阻尼器的厚度,即,喷嘴板4b的厚度优选为连结通路17的宽度以下,更优选为连结通路17的宽度的1/2以下,特别优选为连结通路17的宽度的1/4以下。例如,如果连结通路17的宽度为180μm,则喷嘴板4b的厚度优选为180μm以下,更优选为90μm以下,特别优选为45μm以下。
此外,连结通路17对喷吐单元15彼此进行连接,且不与二次供给流路20和二次回收流路24连接。因此,在压力传播到连结通路17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压力传播到二次供给流路20和二次回收流路24。此外,连结通路17的端部与喷吐单元15连接,没有一端封闭的端部。由此,能够降低因为存在这样的部分而产生的液体的滞留、液体的导入和排出变得困难的可能性。
此外,头主体2a具有如下结构,即,二次供给流路20和二次回收流路24在第一方向上延伸,连结通路17在第一方向上延伸。因此,能够在二次流路构件4中的位于二次供给流路20与二次回收流路24之间的隔壁部分设置连结通路17。其结果是,能够高效地使用二次流路构件4的内部的空间。
在此,在与喷吐单元15a连接的连结通路17未与另一个喷吐单元15b连接的情况下,会在连结通路17的端部产生封闭空间。如果这样,则当液体填充到头主体2a时,有可能在封闭空间产生气泡。
相对于此,连结通路17对喷吐单元15彼此进行连接,因此连结通路17的两端与喷吐单元15连接。其结果是,在连结通路17的端部不会产生封闭空间,即使将液体填充到头主体2a,也能够降低产生气泡的可能性。
此外,多个喷吐单元15排列在第一方向上,连结通路17对3个以上的在第一方向上相邻的喷吐单元15a~15c彼此连续地进行连接。即,喷吐单元15构成喷吐单元列9a,构成喷吐单元列9a的各喷吐单元15通过连结通路17连续地连接。
因此,构成喷吐单元列9a的各喷吐单元15彼此共同连通。其结果是,在将液体填充到头主体2a时,能够在各喷吐单元15全都填充液体,从而能够降低在头主体2a的内部产生气泡的可能性。
另外,一个连结通路17也可以不对构成喷吐单元列9a的全部喷吐单元15进行连接。例如,也可以由两个连结通路17对构成喷吐单元列9a的喷吐单元15的各一半进行连接。具体地,在喷吐单元列9a中,也可以设置对位于第一行~第八行的喷吐单元15进行连结的连结通路17和对位于第九行~第十六行的喷吐单元15进行连结的连结通路17。
此外,连结通路17的一端与单独回收流路14连接。因此,即使在压力传播到单独回收流路14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单独回收流路14内的压力传播到连结通路17,能够降低压力传播到二次回收流路24的可能性。
此外,单独回收流路14在第一方向上延伸之后向与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弯曲。而且,连结通路17设置为与单独回收流路14弯曲的部分连接,并且在第一方向上延伸。因此,能够高效地将从加压室10传播来的、沿着第一方向在单独回收流路14中传播的压力传递到连结通路17。
此外,连结通路17的另一端与部分流路10b连接。由此,能够降低压力传播到与部分流路10b连接的单独回收流路14的可能性。
特别是,为了喷吐液体,压力从加压室朝向喷吐孔8传播,因此通过将连结通路17的一端连接到单独回收流路14并将连结通路17的另一端连接到部分流路10b,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压力传播到二次回收流路24。
另外,也可以将连结通路17的一端连接到单独供给流路12。因此,即使在压力传播到单独供给流路12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单独供给流路12内的压力传播到连结通路17,从而能够降低压力传播到二次供给流路20的可能性。
<第二实施方式>
使用图7对液体喷吐头102的头主体102a进行说明。头主体102a的连结通路117的形状与头主体2a不同,其它方面相同,因此省略说明。另外,对于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以下相同。
连结通路117a对多个喷吐单元15a~15c中的一个喷吐单元15b和与该一个喷吐单元在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喷吐单元15a、15c中的一个喷吐单元15a进行连接。
更详细地,喷吐单元列9a、9b具有喷吐单元15a~15d。而且,连结通路117a对喷吐单元15a的部分流路10ba和喷吐单元15b的单独回收流路14b进行连接。此外,连结通路117b对喷吐单元15c的部分流路10bc和喷吐单元15d的单独回收流路14d进行连接。
即,喷吐单元15b通过连结通路117a只与相邻的喷吐单元15a、15c中的任一个连接。换言之,用连结通路117a对喷吐单元15a、15b进行连接,并具备多个这种结构。
因此,能够减小二次流路构件4内的连结通路117的体积,并能够抑制二次流路构件4的刚性下降。此外,在层叠多个薄金属板来制作二次流路构件4的情况下,能够抑制金属板的操作性下降。
<第三实施方式>
使用图8对头主体202a进行说明。在头主体202a中,二次流路构件204的构造与二次流路构件4不同。
二次流路构件204具备二次流路构件主体204a、喷嘴板204b、第一回收板204c1、以及第二回收板204c2。关于二次流路构件主体204a和喷嘴板204b,因为与二次流路构件主体4a和喷嘴板4b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第一回收板204c1和第二回收板204c2配置在二次流路构件主体204a与喷嘴板204b之间。在第一回收板204c1形成有单独回收流路214。在第二回收板204c2形成有单独回收流路214和连结通路217。因此,成为如下结构,即,第一回收板204c1介于连结通路217与二次回收流路24之间,连结通路217与二次回收流路24不连通,连结通路217位于二次回收流路24的下方。
在此,将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分别正交的方向称为第三方向。在喷吐单元15的第三方向上的一侧配置有作为加压部的位移元件50和被位移元件50直接加压的加压室主体10a。此外,在喷吐单元15的第三方向上的另一侧配置有喷吐孔8。
因此,关于对喷吐单元15的液体的供给/排出,优选向位于喷吐单元15的第三方向上的一侧的加压室主体10a供给液体,并从位于喷吐单元15的第三方向上的另一侧的部分流路10b进行回收。即,喷吐单元15和二次供给流路20优选在喷吐单元15的第三方向上的一侧进行连接,喷吐单元15和二次回收流路24优选在喷吐单元15的第三方向上的另一侧进行连接。而且,在靠近液体的回收侧的位置将喷吐单元15彼此进行连接时,优选在喷吐单元15的回收侧,即,第三方向上的另一侧对连结通路217进行连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连结通路217配置在比二次回收流路24更靠第三方向上的另一侧,则能够提高空间的利用效率。此外,在该情况下,如果将连结通路217配置为在从第三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一部分与二次回收流路24重叠,则即使不使连结通路217迂回得复杂,也能够对喷吐单元15彼此进行连接。
连结通路217对喷吐单元215a和喷吐单元215c进行连接。此外,连结通路217对喷吐单元215b和喷吐单元215d进行连接。因此,连结通路217对隔着二次回收流路24设置的喷吐单元215彼此进行连接。
因此,能够加长连结通路217的距离,即使在压力传播到连结通路217的内部的情况下,也能够在通过连结通路217时使压力衰减,能够降低压力传播到用连结通路217相连的喷吐单元的可能性。
此外,单独回收流路214a具备引出部214a1和弯曲部214a2。引出部214a1沿着第一方向引出,单独回收流路214通过弯曲部214a2而从第一方向朝第二方向弯曲。
而且,连结通路217对单独回收流路214a的弯曲部214a2和单独回收流路214c的弯曲部214c2进行连接。此外,连结通路217对单独回收流路214b的弯曲部214b2和单独回收流路214d的弯曲部214d2进行连接。因此,连结通路217使传播到单独回收流路214a的压力在连结通路217的内部衰减的同时使压力传播到单独回收流路214c。其结果是,即使在通过连结通路217未使压力完全衰减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压力传播到二次回收流路24的可能性。
另外,连结通路217也可以在中途具有流路阻力增大的扩大部。由此,成为当通过连结通路217的压力传播到扩大部时压力难以从扩大部逃出的结构,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压力通过连结通路217的可能性。
相反,在靠近液体的供给侧的位置对喷吐单元15彼此进行连接时,优选在喷吐单元15的供给侧,即,第三方向上的一侧与连结通路217连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连结通路217配置在比二次供给流路20更靠第三方向上的一侧,则能够提高空间的利用效率。此外,在该情况下,如果将连结通路217配置为在从第三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一部分与二次供给流路20重叠,则即使不使连结通路217迂回得复杂,也能够对喷吐单元15彼此进行连接。在该情况下,连结通路217例如优选对相邻的喷吐单元215的单独供给流路212彼此进行连接。
<第四实施方式>
使用图9对头主体302a进行说明。在头主体302a中,作为液体通过的流路的结构,与图6所示的头主体202a大致相同,连结通路317对单独回收流路14彼此进行连接。在头主体302a设置有阻尼器28A~28E。为了设置阻尼器28A~28E,二次流路构件304通过层叠板304a~3041而构成。另外,对于差异少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图9是与图5(b)大致相同的位置的纵剖视图。但是,描绘了左右比图5(b)更宽的范围,使得附图包括二次供给流路20和二次回收流路24的整个截面。
阻尼器28A面向二次供给流路20的喷吐孔面304-2侧配置。阻尼器28A的与二次供给流路20相反的一侧的面面向阻尼器室29,阻尼器28A能够通过进行挠曲变形来改变二次供给流路20的体积。由此,能够使二次供给流路20内的液体的压力的变动衰减而降低。关于以下说明的阻尼器28B~28E,阻尼器的基本的作用也是一样的。
阻尼器28B面向二次回收流路24的加压室面304-1侧配置。阻尼器28B的与二次回收流路24相反的一侧的面面向阻尼器室29。
阻尼器28C面向二次回收流路24的喷吐孔面304-2侧配置。阻尼器28C的与二次回收流路24相反的一侧的面面向阻尼器室29。在头主体302a中,单独回收流路14并不是与二次回收流路24的喷吐孔面304-2侧连接,而是与侧面连接。通过这样连接,从而能够使二次回收流路24的喷吐孔面304-2侧为宽度与二次回收流路24相同的阻尼器28C,能够增大阻尼器的效果。
连结通路317的一端连接到一个喷吐单元15的单独回收流路14的中途,另一端在图9描绘的部分的左侧的外侧连接到相邻的喷吐单元15的单独回收流路14的中途。连结通路317通过用喷嘴板3041塞住形成在板304k的喷吐孔面304-2的槽而构成。板304k的槽例如能够通过半蚀刻来形成。
连结通路317的喷吐孔面304-2侧成为将外部空间作为阻尼器室的阻尼器28D。连结通路317的加压室面304-1侧成为阻尼器28E。即,连结通路317的上下的两个面成为阻尼器,因此压力的衰减效果高,能够降低压力经由连结通路317在由连结通路317连接的喷吐单元之间的传播。
阻尼器28E的与连结通路317相反的一侧的面面向阻尼器室29。阻尼器28D所面向的阻尼器室29和阻尼器28C所面向的阻尼器室29是同一个。通过共用同一个阻尼器室29,从而能够提高空间的利用效率。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情况下,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虽然示出了使用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吐头2的打印机1,但是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其它实施方式涉及的液体喷吐头102、202用于打印机1。此外,也可以对作为多个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吐头2、102、202进行组合。
此外,虽然作为加压部示出了使用通过压电变形对加压室10进行加压的压电致动器基板的例子,但是不限定于此。例如,电可以做成为如下的加压部,即,按照每个加压室10设置发热部,通过发热部的热对加压室10的内部的液体进行加热,并通过液体的热膨胀进行加压。
此外,也可以变更液体喷吐头2的内部的液体的流动。即,也可以使循环的液体的流动的方向相反。例如,也可以将第一流路作为单独回收流路14,将第二流路作为单独供给流路12,将第三流路作为二次回收流路24,以及将第四流路作为二次供给流路20。在该情况下,液体依次流过二次回收流路24、单独回收流路14、部分流路10b、加压室主体10a、单独供给流路12、以及二次供给流路20。
附图标记说明
1:彩色喷墨打印机;
2:液体喷吐头;
2a、101a、202a、302a:头主体;
4:二次流路构件;
4a:二次流路构件主体;
4b:喷嘴板;
4-1:加压室面;
4-2:喷吐孔面;
6:一次流路构件;
8:喷吐孔;
9a、9b:喷吐单元列;
10:加压室;
10a:加压室主体;
10b:部分流路;
12:单独供给流路(第一流路);
14:单独回收流路(第二流路);
15:喷吐单元;
17、117、217、317:连结通路(第五流路);
20:二次供给流路(第三流路);
22:一次供给流路;
24:二次回收流路(第四流路);
26:一次回收流路;
28A~28E:阻尼器;
29:阻尼器室;
40:致动器基板;
40a、40b:压电陶瓷层;
42:共用电极;
44:单独电极;
44a:单独电极主体;
44b:引出电极;
44c:连接电极;
50:位移元件;
70:头搭载框;
90:布线基板;
P:印刷纸张。
Claims (13)
1.一种液体喷吐头,其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喷吐单元,具备喷吐孔、与该喷吐孔连通的加压室、向该加压室供给液体的第一流路、以及从所述加压室回收液体的第二流路;
加压部,对所述加压室进行加压;
第三流路,与多个所述喷吐单元的各自的所述第一流路共同连接,向该喷吐单元供给液体;
第四流路,与多个所述喷吐单元的各自的所述第二流路共同连接,从该喷吐单元回收液体;以及
第五流路,对所述喷吐单元彼此进行连接,流路阻力比所述第一流路和所述第二流路大,
所述第三流路和所述第四流路在第一方向上延伸,
所述第五流路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吐头,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喷吐单元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排列,
所述第五流路对三个以上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邻的所述喷吐单元彼此连续地进行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吐头,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喷吐单元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排列,
所述第五流路对多个所述喷吐单元中的一个所述喷吐单元和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该一个喷吐单元相邻的两个所述喷吐单元中的任一个所述喷吐单元进行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吐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五流路面向阻尼器。
5.一种液体喷吐头,其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喷吐单元,具备喷吐孔、与该喷吐孔连通的加压室、向该加压室供给液体的第一流路、以及从所述加压室回收液体的第二流路;
加压部,对所述加压室进行加压;
第三流路,与多个所述喷吐单元的各自的所述第一流路共同连接,向该喷吐单元供给液体;
第四流路,与多个所述喷吐单元的各自的所述第二流路共同连接,从该喷吐单元回收液体;以及
第五流路,对所述喷吐单元彼此进行连接,流路阻力比所述第一流路和所述第二流路大,
所述第五流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流路或所述第二流路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喷吐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五流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流路或所述第二流路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喷吐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五流路的另一端与所述加压室连接。
8.一种液体喷吐头,其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喷吐单元,具备喷吐孔、与该喷吐孔连通的加压室、向该加压室供给液体的第一流路、以及从所述加压室回收液体的第二流路;
加压部,对所述加压室进行加压;
第三流路,与多个所述喷吐单元的各自的所述第一流路共同连接,向该喷吐单元供给液体;
第四流路,与多个所述喷吐单元的各自的所述第二流路共同连接,从该喷吐单元回收液体;以及
第五流路,对所述喷吐单元彼此进行连接,流路阻力比所述第一流路和所述第二流路大,
所述第五流路对所述第一流路彼此进行连接或对所述第二流路彼此进行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5~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吐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流路和所述第四流路在第一方向上延伸,
所述第五流路在作为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体喷吐头,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喷吐单元隔着所述第四流路而设置,
在将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分别正交的方向设为第三方向时,
所述加压部位于比所述第四流路更靠所述第三方向上的一侧,
所述喷吐孔位于比所述第四流路更靠所述第三方向上的另一侧,
所述第五流路位于比所述第四流路更靠所述第三方向上的另一侧。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体喷吐头,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喷吐单元隔着所述第三流路而设置,
在将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分别正交的方向设为第三方向时,
所述加压部位于比所述第三流路更靠所述第三方向上的一侧,
所述喷吐孔位于比所述第三流路更靠所述第三方向上的另一侧,
所述第五流路位于比所述第三流路更靠所述第三方向上的一侧。
12.根据权利要求5~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吐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五流路面向阻尼器。
13.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吐头;
传送部,对所述液体喷吐头传送记录介质;以及
控制部,对所述液体喷吐头进行控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174100 | 2014-08-28 | ||
JP2014-174100 | 2014-08-28 | ||
PCT/JP2015/074252 WO2016031920A1 (ja) | 2014-08-28 | 2015-08-27 |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記録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794695A CN106794695A (zh) | 2017-05-31 |
CN106794695B true CN106794695B (zh) | 2018-11-23 |
Family
ID=553998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80046114.2A Active CN106794695B (zh) | 2014-08-28 | 2015-08-27 | 液体喷吐头以及记录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987854B2 (zh) |
EP (1) | EP3196025B1 (zh) |
JP (1) | JP5988416B2 (zh) |
CN (1) | CN106794695B (zh) |
WO (1) | WO201603192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025551B (zh) * | 2015-09-18 | 2019-08-27 |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 喷墨头以及喷墨记录装置 |
JP6686635B2 (ja) * | 2016-03-31 | 2020-04-22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と、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
JP7118975B2 (ja) * | 2017-01-13 | 2022-08-16 | フジフィルム ディマティ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 流体送達システムのためのアクチュエータ |
US11192362B2 (en) | 2017-03-29 | 2021-12-07 | Kyocera Corporation | Liquid discharge head, record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and recording method |
JP6522040B2 (ja) * | 2017-04-28 | 2019-05-2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積層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液体吐出ヘッドの製造方法 |
WO2018235552A1 (ja) * | 2017-06-22 | 2018-12-27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液体吐出ヘッド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
JP6976753B2 (ja) | 2017-07-07 | 2021-12-0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液体吐出ヘッド、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の供給方法 |
JP6527298B1 (ja) * | 2017-07-26 | 2019-06-05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記録装置 |
JP7020021B2 (ja) | 2017-09-20 | 2022-02-16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液体吐出装置 |
JP6965805B2 (ja) * | 2018-03-29 | 2021-11-1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液体吐出ヘッド |
JP7248076B2 (ja) * | 2018-03-29 | 2023-03-29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液体吐出ヘッド |
CN111918773B (zh) * | 2018-03-29 | 2022-04-22 | 京瓷株式会社 | 液体喷出头以及使用其的记录装置 |
JP7163636B2 (ja) * | 2018-06-29 | 2022-11-01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噴射ヘッドと液体噴射装置 |
WO2020026436A1 (ja) * | 2018-08-03 | 2020-02-06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7167697B2 (ja) * | 2018-12-21 | 2022-11-09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
JP7215155B2 (ja) * | 2018-12-26 | 2023-01-3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液体吐出ヘッド |
JP7326885B2 (ja) | 2019-06-03 | 2023-08-16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液体吐出ヘッド |
JP7310325B2 (ja) | 2019-06-06 | 2023-07-19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液体吐出ヘッド |
JP7287155B2 (ja) | 2019-07-09 | 2023-06-06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液体吐出ヘッド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
JP7314672B2 (ja) * | 2019-07-16 | 2023-07-2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液体吐出ヘッド、ヘッドモジュール、ヘッドユニット、液体吐出ユニット、液体を吐出する装置 |
US12017454B2 (en) * | 2019-10-30 | 2024-06-25 | Kyocera Corporation | Liquid discharge head and recording device |
JP7435002B2 (ja) | 2020-02-17 | 2024-02-2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液体吐出ヘッド |
CN118524935A (zh) | 2021-11-16 | 2024-08-20 | 富士胶卷迪马蒂克斯股份有限公司 | 高效喷墨打印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9143168A (ja) * | 2007-12-17 | 2009-07-02 | Fuji Xerox Co Ltd | 液滴吐出ユニット、液滴吐出ヘッド、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1520671A (ja) * | 2008-05-23 | 2011-07-21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流体液滴吐出 |
JP2012101415A (ja) * | 2010-11-09 | 2012-05-31 | Canon Inc | 記録装置 |
CN103380001A (zh) * | 2011-07-28 | 2013-10-30 | 京瓷株式会社 | 压电致动器、液体喷射头、以及记录装置 |
CN103561956A (zh) * | 2011-06-29 | 2014-02-05 | 京瓷株式会社 | 液体喷出头以及使用该液体喷出头的记录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855992B2 (ja) * | 2007-03-30 | 2012-01-18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液体循環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液体循環方法 |
JP4582172B2 (ja) * | 2008-03-27 | 2010-11-17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液滴吐出ヘッド |
JP2010214847A (ja) | 2009-03-18 | 2010-09-30 | Fujifilm Corp | 液滴吐出ヘッド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2086375A (ja) * | 2010-10-15 | 2012-05-10 | Seiko Epson Corp | 液体噴射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
JP5615307B2 (ja) * | 2012-02-14 | 2014-10-29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液滴吐出装置 |
JP5928700B2 (ja) * | 2012-03-07 | 2016-06-01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噴射ヘッド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
WO2015002220A1 (ja) * | 2013-07-02 | 2015-01-08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
US9751305B2 (en) * | 2014-02-19 | 2017-09-05 | Kyocera Corporation | Liquid discharge head and recording device using the same |
JP6213335B2 (ja) * | 2014-03-26 | 2017-10-1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液体吐出装置 |
-
2015
- 2015-08-27 US US15/506,962 patent/US9987854B2/en active Active
- 2015-08-27 JP JP2016506021A patent/JP5988416B2/ja active Active
- 2015-08-27 CN CN201580046114.2A patent/CN106794695B/zh active Active
- 2015-08-27 WO PCT/JP2015/074252 patent/WO201603192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5-08-27 EP EP15835383.9A patent/EP3196025B1/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9143168A (ja) * | 2007-12-17 | 2009-07-02 | Fuji Xerox Co Ltd | 液滴吐出ユニット、液滴吐出ヘッド、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1520671A (ja) * | 2008-05-23 | 2011-07-21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流体液滴吐出 |
JP2012101415A (ja) * | 2010-11-09 | 2012-05-31 | Canon Inc | 記録装置 |
CN103561956A (zh) * | 2011-06-29 | 2014-02-05 | 京瓷株式会社 | 液体喷出头以及使用该液体喷出头的记录装置 |
CN103380001A (zh) * | 2011-07-28 | 2013-10-30 | 京瓷株式会社 | 压电致动器、液体喷射头、以及记录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794695A (zh) | 2017-05-31 |
US20170253037A1 (en) | 2017-09-07 |
JPWO2016031920A1 (ja) | 2017-04-27 |
US9987854B2 (en) | 2018-06-05 |
WO2016031920A1 (ja) | 2016-03-03 |
EP3196025B1 (en) | 2020-02-12 |
EP3196025A1 (en) | 2017-07-26 |
EP3196025A4 (en) | 2018-04-18 |
JP5988416B2 (ja) | 2016-09-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794695B (zh) | 液体喷吐头以及记录装置 | |
CN107709019A (zh) | 流路部件、液体喷出头以及记录装置 | |
JP6209671B2 (ja) |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記録装置 | |
CN106794696B (zh) | 液体喷吐头以及使用该液体喷吐头的记录装置 | |
US10189255B2 (en) | Liquid discharge head and recording device | |
US10166775B2 (en) | Liquid discharge head with partial flow passage member and recording device | |
JP6210472B2 (ja) |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記録装置 | |
CN111163940B (zh) | 液体喷出头以及使用该液体喷出头的记录装置 | |
CN107206792A (zh) | 液体喷出头以及使用该液体喷出头的记录装置 | |
JP6313187B2 (ja) |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記録装置 | |
CN111918773B (zh) | 液体喷出头以及使用其的记录装置 | |
JP7293337B2 (ja) |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記録装置 | |
JP6567933B2 (ja) |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記録装置 | |
US10737489B2 (en) | Liquid ejection head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 |
JP2017065001A (ja) | 液体吐出ヘッド用の流路部材、ならびにそれを用いた、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に記録装置 | |
JP6641022B2 (ja) |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記録装置 | |
US10647116B2 (en) | Liquid ejection head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 |
JP2024012561A (ja) |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記録装置 | |
WO2016121746A1 (ja) |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記録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