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6636C - 静态混合方法 - Google Patents
静态混合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6636C CN1066636C CN97109601A CN97109601A CN1066636C CN 1066636 C CN1066636 C CN 1066636C CN 97109601 A CN97109601 A CN 97109601A CN 97109601 A CN97109601 A CN 97109601A CN 1066636 C CN1066636 C CN 1066636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ixed
- irregular
- irregular passage
- import
- mix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9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7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9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8
- 239000004567 concre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6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5056 comp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299 abras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03756 stir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5204 segre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3517 strat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568 c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571 lim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002 slurr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41000628997 Flo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611 fee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98 knea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570 mortar (masonr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196324 Embryophyt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219051 Fagopyrum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9419 Fagopyrum esculentum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8429 bread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3339 cereal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95 desor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3312 flour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3305 food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187 granular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04 jo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48 laminated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9052 metamorphosi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2149 noodle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43 pow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94 raw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76 san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1218 segmen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728 strength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5/00—Flow mixers; Mixers for falling materials, e.g. solid particles
- B01F25/40—Static mixers
- B01F25/42—Static mixers in which the mixing is affected by moving the components jointly in changing directions, e.g. in tubes provided with baffles or obstructions
- B01F25/43—Mixing tubes, e.g. wherein the material is moved in a radial or partly reversed direction
- B01F25/432—Mixing tubes, e.g. wherein the material is moved in a radial or partly reversed direction with means for dividing the material flow into separate sub-flows and for repositioning and recombining these sub-flows; Cross-mixing, e.g. conducting the outer layer of the material nearer to the axis of the tube or vice-versa
- B01F25/4321—Mixing tubes, e.g. wherein the material is moved in a radial or partly reversed direction with means for dividing the material flow into separate sub-flows and for repositioning and recombining these sub-flows; Cross-mixing, e.g. conducting the outer layer of the material nearer to the axis of the tube or vice-versa the subflows consisting of at least two flat layers which are recombined, e.g. using means having restriction or expansion zon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101/00—Mix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f the mixed materials or by the application field
- B01F2101/28—Mixing cement, mortar, clay, plaster or concrete ingredient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Preparation Of Clay, And Manufacture Of Mixtures Containing Clay Or Cement (AREA)
Abstract
一种混合流动的被混材料的方法,该被混材料可形成混凝土,流动的被混材料通过具有至少两个不规则通道的元件而被混合,每个不规则的通道具有一进口、一出口和从进口至出口连续改变的截面形状,所述混合方法包括:一个通过强制压力将被混材料送进所述不规则通道的进口的步骤;以及一个相应所述不规则通道的截面形状而连续改变被混材料的截面形状的步骤,所述改变被混合材料的截面形状包含压实作用和再成形作用以进一步混合该被混材料。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混合流质材料用的静态混合方法,具体而言,是涉及让被混材料通过不同截面形状的不规则通道而改变该被混材料自身截面形状时,掺和被混材料用的一种混合方法。
确有不少需预搅拌即混合的材料。诸如面团之类的材料,例如“粘白面条”及作为方便食品的“荞麦面条”,以及其他许多用作操合成的产品用的材料,甚至包括砂灰浆及混凝土之类。
需混合的被混合材料,在被更充分混合时,表现出更为优越的特性。因而对于这种被混合材料,预先需有充分地搅拌混合。
现有技术中采用搅拌器的混合方法,依其混合系统,一般分作碗式,壳式以及滚动式。这些混合搅拌法采用机械方式,并因此适合大量材料的搅拌。但上述现有技术中的搅拌器对被混材料而言确实有效,若考虑按搅拌所需时间与能量来考察则被认为不那么有效。
例如,按“合成混合系统及最佳层状成型”[粉末工程协会报告19期11号(1982)],由yoji AKao,Hisakazu Shi-ndo in Anhel Ernan著的一份研究报告,(“Syn-thesization of Mixing Systems andOptimnm Layer Formation”[Power Eng-ineering Association Report Vol.19,No.11(1982)])据报告,最快适合达到完全搅拌状态的供给层(最佳层)是通过对折基本类型的移动混合配料而获得一个层化的混合材料,也就是说是通过反复地一半对叠材料、以压实并叠放在另一半上的操作所获得的成层状混合材料。
按此报告,不难理解,一种典型的搅拌方法,例如在手工揉制面包中用的、压、抻、对叠、层化,再压和抻-搓捏制材料是颇为有效的。设想对叠的压实步骤进行30次,则搅拌操作等于约为10亿次(2的30次方)。其中如果所进行的这种有效的压实混合方法是在该材料在压实之前被叠成3或4层,则可想象其效率会更高,上例中对应于2的30次方的数值则为3或4的30次方。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至此常用的搅拌器(混合装置)、碗型,壳型及滚动型的例子中,它们有涉及的机械方式的可动部分,因此也相应地容易造成磨损损坏。而且装置本身也比较贵。这在用在建筑业方面被拌材料为砂、灰浆或混凝土、含有粗细颗粒聚集物时,尤其明显。
本发明的一个主要目的是提供以机械方式完成诸如压,抻,对叠,层化,再压和抻被混材料的这类有效混合操作的一种混合方法。
再一个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在让被拌材料通过通道时,以使其通道本身截面成型的方式来压实并拉抻被拌材料的一种混合方法。
本发明的再有目的是,提供一种搅拌被混材料用的混合方法,它在让被混材料经由一系列通道时,按一系列通道的截面形状成形,同时变化这些通道的进出口的布置。
本发明还有的目的是,通过排除直接可动部分而提供能使用防止磨损损坏的混合搅拌器的混合方法。
本发明的进一步的目的是,通过让被拌材料经通道时,使其按一系列通道的截面形状而改变形状,以此压实和抻拉该被混合材料,以及通过控制该被混合材料流过相应通道的汇合时间,搅拌被混材料,以便能进一步提高混合效率的一种混合方法。
本发明再进一步的目的是施用由让被混材料经过一系列通道变化截面形状使压拉被混合材料的混合方法以浇筑混凝土。
为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混合流动的被混材料的方法,该被混材料可形成混凝土,流动的被混材料通过具有至少两个不规则通道的元件而被混合,每个不规则的通道具有一进口、一出口和从进口至出口连续改变的截面形状,所述混合方法包括:一个通过强制压力将被混材料送进所述不规则通道的进口的步骤;以及一个相应所述不规则通道的截面形状而连续改变被混材料的截面形状的步骤,所述改变被混合材料的截面形状包含压实作用和再成形作用以进一步混合该被混材料。
按本发明的这种混合方法,优点是流经不规则通道的被混料能在该不规则通道的进出口间汇流和分流。然后,安排流经各个不规则通道被混料汇合的时间,这样就能控制这种交汇。
其中,由变化不规则通道自身长度的一种方法,或是通过设置旁路以改变不规则通道基本长度的一种方法,来控制这种交汇。
还有,就是把上述被混料中欲混料的一部分以压力方式送入该不规则通道的至少一条不规则通道的中途处。注意按本发明混合方法可在浇灌混凝土时采用。
另外,为克服上述技术难题,按本发明的混合装置如下构制。即本发明的混合装置所混合的材料需有流动性。这种混合装置包括于其纵向上截面形状渐变的一系列不规则通道构成的一个装置本体,和被按置于该装置本体进口侧上的一个材料压力送进器,用以以压力方式将被混料送至相应的不规则通道。在装置本体的进口侧边缘部,以一定布置方式构成该不规则通道的入口。在该装器本体出口侧边缘部,则以不同于该入口的布置方式的另外布置构成该不规则通道的出口。
还有,本发明的混合装置还有一个合流控制装置,用以按排流经至少一个不规则通道的被混料,及其他不规则通道被混料的交汇时机。该合流控制装置可由改变不规则通道自身长度构成。另外,最好是该合流控制装置由设置旁路改变不规则通道基本长度来构成。
在本发明的混合装置中,还在该装置本体的进出口边缘部间设置有至少一个汇合/分流装置,用以使流经不规则通道的该被混料的汇交和分离。
于本发明的混合装置中,装置体由以串连方式连接于该不规则通道各方向上的许多元件构成。该元件内设置的这些不规则通道是多个隔壁形成的。不规则通道的这些入口以在对应元件进口侧边缘部处以一种布置方式形成。于其出口侧边缘口部处,该不规则通道的出口则以异于进口布置方式的其他方式形成。不规则通道截面形状构成得从该进口至出口的过程中,其截面形状渐变。
在本发明的混合装置中,该装置体按上述串接方式连接多个元件结构时,该合流分离流置是设置在下游的该元件进口侧边缘部处布置的许多不规则通道进口的每一个,并与布置在上游方向的元件相接。
另外,在本发明的混合装置中,元件中由隔壁构成涉及不规则通道时,该不规则通道的进口每个均作成方形,该不规则通道的出口至少在一条线上形成,并对各假想矩形的长度方向上成一种并排的关系。
在本发明的混合装置中,元件中以多个隔壁构成多个不规则通道时,该不规则通道的各个进口均形成成于沿长度方向上的延伸的矩形,且其出口至少形成在一条线,并与各假想的沿横向伸长的矩形成沿纵向并排的关系。
在本发明的混合装置中,于上述被混料中的欲混材料的一部分可以于该不规则通道的至少一条不规则通道中以压力方式被送进。
本发明的混合装置还可被用于绕灌混凝土,材料加压装置以压力将混凝土送进装置体的相应不规则通道,且混凝土可在装置体内被搅拌,之后排出浇灌。
另外,本发明的用于浇灌混凝土的混合装置,该装置体有通过一个连接件以可折卸方式连接到一个强力送进路径的前边缘部上的进口侧边缘部。
其中,彼此相邻的元件连接法兰可沿着构成装置体的相应元件外周的边缘部设置,而且各元件的连接边缘部以密封方式装配并相互连接。
本发明的其余目的和优点,经结合附图的下述讨论就会清楚,其中: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混合装置的结构外观图;
图2为表示图1混合装置的装置体部分构成元件的立体图;
图3为串接方式联接的两个图2元件状况说明用的一立体图;
图4为表示采用第一实施例的混合装置混合步骤模式说明用的步骤图;
图5为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部分构成混合装置装置体的一个元件的立体图;
图6为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混合装置所用混合模式说明用的步骤图;图7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表示混合装置结构概况的图;
图8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部分构成混合装置装置本体的一个元件的立体图;
图9为表示串接的图8所示两元件联接状态的立体图;
图10为说明部分构成本发明第四实例中混合装置装置体的一元件的立体图;
图11为表明以串按方式联接的图10两元件状态的立体图;
图12为表示本发明第五实例中混合装置结构概况的图;
图13为表示本发明第六实例中混合装置结构概况的图;
图14为表示本发明第六实例中混合装置装置体部分构成的元件的立体图;
图15为示意性表示本发明第7实施例中浇灌混凝土用混合装置结构的解释性用图,该装置用于混凝土的浇筑;
图16为说明本发明用于浇灌混凝土的第七实例中部分构成混合装置装置体的一个元件的立体图;
图17为说明串接于图16中所示两元件状态的装配图,以及用以将这些元件连接至一个软管上去的连接件安装。
图18为表示本发明浇灌混凝土用混合装置装置体结构的另一例中元件的立体图;
图19为表示本发明混合装置中装置体另外一种混合步骤模式方面的步骤图;
图20为表示本发明混合装置中装置体另一种混合步骤模式方面的步骤图;
图21为表示本发明混合装置中装置体再一个混合步骤模式方面的步骤图;
图22为表示本发明混合装置中装置体又一个混合步骤模式方面的步骤图;
图23为表示本发明混合装置中装置体又一个混合步骤模式方面的步骤图;
图24为说明本发明混合装置中装置体又一个混合步骤模式方面的步骤图;
图25为表示本发明混合装置中装置体一个附加混合步骤模式方面的步骤图;和
图26为表示本发明混合装置中装置体又一个附加混合步骤的步骤图。
图1为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一个混合装置S的结构概况的视图。图2为部分构成混合装置S装置体的一个元件的立体图。图3为说明两元件彼此连接状态的立体图。
先来描述图1中所示第一实施例中的混合装置S结构概况。混合装置S基本由一个材料进入装置,一材料强力送进装置和一材料混合装置构成。进料装置包括一个所谓的料斗10,当被混料例如为混凝土和砂灰浆时,它对所需的材料作预混,并储备这些已有足够流动性的备料。进料装置尔后将这些料供给由强力送进泵20组成的强力送料装置。将例如是混凝土,以加压方式把混合料送进至混料装置(装置体30)。
装置体30,被定义为混料装置,是由按串连方式连接、各为相同形状的三个元件列组成。尔后,混料连续通过装置体30的各元件31,逐被混合并由排放口34排出。
用以元件31彼此连接用的法兰F,如图2和3中所示,是被设置在相应元件31的边缘。通过法兰F用紧固螺栓放进法兰F上形成的螺钉孔f1,将这些元件31相互串按固定。
每个元件31包括设在相同方向上呈并排关系的两个不规则通道32、333。如图3所示,一个元件31的边缘部,该部作有不规则通道32、33的出口,被接至另一个元件31作有进口的边缘部上。然后,位处位置休内中间部、一个混料用汇合分流装置由相应不规则通道的出口和进口组成,进口成型于起两元件31间连接部作用的该出口侧边缘部和进口侧边缘部。
见图2,更清楚看到元件31的边缘表面上,元件31的两边缘部处的方孔是由其中央处用隔壁35,36各分隔成两个进口和出口。但元件进口侧边部的隔壁35与在出口侧边部隔壁36作成角度上彼此相差90°。
所以,这样布置不规则通道32,33的两进口就形成左右呈并排关系的矩形孔了,同时于彼处矩形孔的两出口布局形式则呈上下并排关系。按需要数量的这种元件31串行连接,并随后即在各连接部份构成混料用的汇交/分流装置。
接下去要讲的是不规则通道的具体形状。各不规则通道32,33的截面形状在其由入口至出口延伸时作连续不断地变化。依此变化形式,任选位置的截面面积保持与进出口处的相同,而只是截面的形状连续作变化。具体而言,进口假定为沿长向方向伸长的矩形;进出口间的中间位置截面形状可为正方形;而出口为一个横向伸长的矩形。而且不规则通道32,33的长度是彼此相等的。
因此,经由各自不规则通道32,33的被混合料其截面形状也作这样的变化,即沿长向较长的矩形渐变成正方形,而后一点点再交成横向较长的矩形。然后,如前所述,在出口侧边缘部的出口设置成这种样式,即呈上下并排的两个沿横向伸长的矩形。此后接下去,该被混料出自元件31出口侧边缘部后,在下一个元件31的进口侧边缘部处再相等地对半分成左右后于彼处继续下续程序。该被混料这些交化情况遵循于按本发明建议的汇交与分流。
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的用在混合装置S的混合方法,将在参照图4表示该方法的步骤图来说明。注意,在两件元件31(两个阶段)被连接时,该步骤图表示了对应于相应元件31进口侧边部,中部和出口侧边部区域的混合料模式化的分段变化形式。
从图4中不难理解一开始,用压力送进泵20送进的混料被分流进入在第一级元件31的进口侧边缘的A、B。这样分流的混料各个截面形状是沿纵方向延长的长矩形。
接着,在第一级的中部,各被混料A,B的物质的截面形状被变成方形,而在第一级的出口侧边部处再被变成沿横向延长的矩形。因此,被混料A,B的各截面形状的变化是这样;沿长向延长的矩形→方形→沿横向延长的矩形。在此变化过程中,通过对应不规则通道32,33的内壁面让被混料经历给定的连续压挤作用。结果,一种不间断的传送交换的现象就出现在被混合材料自身当中,特别是出现在截面的径向上,从而进行了主要的搅拌作用。
接下去,第二级元件31的进口侧边的隔壁35与第一级元件出口侧边部隔壁36垂直相交,并因此第一级元件出口侧边部被挤出并在垂向已被分层的混料A,B被左右分流成如图4中所示的成层的A/B物质及另一成层的A/B物质。尔后,两块A/B成层的混料物质接着流过对应的不规则通道32,33。即于第二级元件31的进口侧边部处,某些混料A,B在不规则通道32,33内沿上、下汇合,上下,并且该成层的物质被认为是在沿长向延长的矩形截面的各个通道内。
随后,于第二级的中部,混料各A/B成层物质的截面形状再变成整体呈正方形,且再变成在出口侧边部的沿横向延长矩形于第二级,混料的A/B分层物质这样变化:沿长向延长的矩形→正方形→延横向延长的矩形。尔后,于比变化过程中,接着是该混料受到来自相应不规则通道32,33内壁面连续的挤压作用。结果,在混料自身,特别是在截面的径向上发生连续迁移现象以完成再一次的混合作用。
虽然没有具体说明第三级,在第三级进口侧边部处,如附加的假想线X1所指示,被混合材料被分成左右。且汇流成上下如A/B,A/B那样。这些混料在图4所示第二级出口侧边部处在最后的成层物质上形成层状。在此级之后,该被混料像第一二级的情况一样被混合搅拌。
图5展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混合装置S内,部分构成该装置本体的个元件41。元件41有如在第一实施中讨论过的同样道理基础的四条不规则通道42,43,44,45。在此例中,元件41还有于该连接法兰F的边部处整体呈正方形的一个孔。
但是各不规则通道42,43,44,45的进口,即在元件41进口侧边部该方孔内的这些进口呈狭长的矩形,由三个隔壁46,47,48在长向上分成4个沿长向延伸的孔部。对应各出口为由三隔壁49,50,51所隔成的沿横向延长的狭长矩形。不规则通道42的进口与上数第二个的出口相通。不规则通道43的进口与最上的出口相通,而通道44的进口与最下出口相通。不规则通道45的进口与上数第3个出口相通。
每个不规则通道42,43,44,45在其长度方向上截面形状的变化,其要求与前例中元件31内的基本道理是一致。但因为是用四个不规则通道,元件41的总体外形则是不同的。
图6为由两件元件41互接而成的装置使采用的混合方法的步骤说明图。由于在各第一二级元件41的进口侧边部处的孔被间隔成这种形式的四个进口,比如设定为取长向狭窄形。进入第一级元件41的混料就被分流成A,B,C,D,并且在第二级元件41的出口侧边部处得以汇合,使得混合料被设想为横向狭长的成16层的叠放的被混合材料。其中,假想线X3表示的为下一步,第三级的分隔线。
图7为本发明第3实施例的混合装置S结构外形说明视图。图8为部分构成此混合装置S装置体的下元件61的立体图。图9为说明两元件61互接状态的立体图。
按图7中第三实施例的混合装置S具有基本与图1示第一例混合装置S相同的结构,但有不同的元件结构。因此于此第三例中,只讲解部分构成装置体的元件61。
如图8,9所示,各元件61的边缘部分设有互连元件61用的法兰F。件61由设在法兰F上螺钉孔f1内的螺栓使法兰F固结呈串连形式。
元件61有在同方向上的并排设置的两个不规则通道62,63。如图9示,件61之一的边缘部,该部有不规则通道62,63的出口,被接到带进口的另一元件61的边缘部分上。然后,于该装置处的中间部处的混料用汇交/分流装置组成相应不规则通道的出口和进口,进而构成起到两件61间连接部分作用的出口侧边缘部分和进口侧的边缘部分。
结合图9,更具体地示出了元件61的边缘部,元件61的一个边部与另一边部处的方形孔构成了在其中心处由隔壁64,65相隔开的两个进口和两个出口。但是,元件进口侧边处隔壁64与元件出口侧边部隔壁65被作成角度彼此相差90度。由于不规则通道62,63的两进口按此形式布局,即矩形孔并排左右,而该两出口的矩形孔呈并排上、下设置。这样即可采用一个按需要的这种元件61串接,并随之而来的就是于每个连接处构成混合材料用的汇合/分流装置。
下面将描述该不规则通道的具体形状。各不规则通道62,63的剖面形状随着由出口至出口的延伸成连续变化。遵循的变化方式是在从进口到出口之间的任意位置处的剖面面积与进出口处的保持相同,只是截面的形状作连续的变化。具体为例如进口为沿纵长方向延长的矩形;进出口中间部分取正方形,出口为沿横向延长的矩形。
这样,通过各不规则通道62,63的被混合材料,其截面形状的变化则会是由沿纵长方向长的矩形渐变至方形再一点点地成沿横方向延长的矩形。尔后,如上述,在出口侧边部处的出口按此方式设置,即布局成上下并排呈沿横方向延长的矩形。由此带来的是,来自元件61出口侧边的被混料进一步在下一个元件61的进口侧边部处被对半分流,此后续续下续流程。按本发明的相关的汇合分流方法改交被混合材料的状态。
按图所示,不规则通道62和63其长度是不同的。即不规则通道62向上弯,而通道62基本直着延伸。这样不规则通道62一般要长于通道63。因此流经不规则通道62的混料比经不规则通道63的混料至元件61出口要晚,致使这两股混料汇合有一个交错开的时机。
如上述,上述第三例中采用混合装置S情况下的混合状态,除了经由不规则通道62的混料与经通道63的混料在元件61出口侧边部处在到达时间上有差别外,与图4步骤图中所示的混合状态基本相同。
图10表示的乃是按本发明第四例混合装置S中部分构成装置体的单个元件71。此件71有与上述第三例同等基理的四个不规则通道72,73,74,75。在例四中,件71还有于带连接法兰F的边缘部分处的总体呈正方形的一个孔。
但位处件71进口侧边部的方孔内的各个不规则通道72,73,74,75的进口是由作沿纵长方向延伸的三个隔壁76,77,78分作沿纵长方向延伸的四个孔部。对应出口由沿横向伸展的隔壁79,80,81形成沿横方向延长的矩形。
各不规则通道72,73,74,75沿其纵向上的剖面形状的变化,则与前例中所示元件61中的大体相同。例四中,各不规则通道72,73,74,75的长度都不同。具体为不规则通道73最长,72次之,74再次之,75最短。
如图11示,各件71由装进法兰F上一系列螺孔f1内的紧固螺钉使法兰F紧固成串连的连接。涉及件71被这样连接时,混料用的汇交/分流装置逐于如同上述例中的那样,在连接处构成。
第四例中混合装置S使用情况下的混合状态。如上所述,除了混料流经不规则通道72至75到达件71出口侧边部间到达时间方面不同外,与图6步骤图中所示的混合状态几乎没有什么不同。
就这样,通过变化各个不规则通道的长度,在前后方向上进一步产生混合搅拌作用,并因此可综合采取全部不同长度的不规则通道更有效地提高混合搅拌的效率。有关如何设置相应不规则通道的长度,当然至少有一根不规则通道的长度与其他不规则通道的不同。
如上述,不仅可在剖面方向上表现了混合搅拌作用,通过交错开流经不规则通道混料相互汇合的定时(控制汇合),在所谓的前后方向上起到混合作用也是可行的。以此上述的错交合流定时的观点出发,则可想法改变各不规则通道的厚度或设置旁路。
图12概念性地说明了按本发明五例的混合装置S。混合器S中,汇交由设置的旁路所控制。现讲解第五例。混合器S有串接的多个件91。尔后,一些件91设有旁路92,93。第一级件91的一个不规则通道通过旁路92与第三级件91的一个不规则通道连通。第二与第四级元件的不规则通道通过旁支93相互连通。
因此,混料由泵94加压送进第一级件91,在流经第一级件91相应不规则通道的路径中,流经某不规则通道的被混料由旁路92(此后以“受旁路的92”表示)走了旁路而进到第三级件91的不规则通道。流经第二级件91的混料受旁路的93进到第四级的不规则通道。结果,流过各个元件91的不规则通道的被混料或前或后地被汇合和分流,因此,这种汇合的控制被不断地进行。
另外,当分析引入被混合料进到混合装置时,可能会考虑的一种情况是自包括进口的一些部分引入一种附加材料可能会比只从第一级元件91的进口以压力引入更好。
图13示意性地说明第六实例的混合装置更优于实施上述的想法。图14表明部分构成第六例中混合装置S的装置体的一个元件101。如图13和14所示,可看出比例中的混合装置S是这样构成,即至少一个被串接着使用的元件101包括一个外侧进料管112。
尔后,由进料斗113用压力送进泵114强力送料的一个强力送料量被接到外例进管112上。当然,该混料装置这样构筑,即主要混料由包括料斗10的进料器通过压力送进泵20以压力送进至装置体100内的。
给元件10配置外侧进料管112用的一个想要的位置,可以用制造有关方式设置在例如图14所示的不规则通道103上方位置的外侧。还有,彼处更好的安装结构是进料管112的外侧是在两边缘部都设置法兰112a,112b,使之可被连接及可以拆卸。注意图14的元件101具有4个不规则通道102,103,104,105。因此,此例中的材料是通过外侧进管112进入不规则通道103的。
顺便说说,不难理解,用在这里的元件101,用于调节多个不规则通道的话,不只限于诸如不规则通道间的长度和厚度或包括旁路方面的不同。还有,对作为被引入的材料,只要需要,就既可引入与主要混合材料同类的材料,也可以是一种不同种类的材料。
图15说明的是一个第七实施例为一个浇筑混凝土用的混凝土浇灌搅拌装置。一般说来,以混凝土浇筑构筑一个混凝土结构的情况下,在浇灌前,混凝土经预先被充分搅拌。所说的充分搅拌能确保必要的均一流动性并增进凝固后的混凝土强度。
混凝土浇灌包括混凝土泵车的采用。在混凝土泵车中,软管或管子按至泵吸系统的排出装置,因此混凝土还可容易地以强力送至远离混凝土泵车位置相对高或低的混凝土浇灌地点。
然而,当混凝土被这样通过软管或管子简单地强制送进并浇灌时,在该压力送进路径出口侧的混凝土自身内会出现一种偏析的现象。即由泵等采用压力下经过强力送进通道送进混凝土,并因此在强力送进中,可能会见到一种现象,就混凝土流动着逐渐变成一种状态:砂灰浆成分有一种小的颗粒尺寸的,易于流动中汇聚在外侧,而有大颗粒尺寸的粗团粒则汇聚在内侧。
上述的混凝土偏析现象一般不认为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其原因是,若强力送进混凝土路途相对短时,偏析现象也相对地轻。另外还可能浇筑混合的混凝土未曾发生实际问题是,伴随浇筑混凝土有密实工序的缘因。
可是因存于强力送进线路中混凝土偏析的问题,会因压力送进路途越长而越发变得严重。因此用软管或管子浇筑水泥时,需采取防范措施以使偏析现象不要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发生。
由于混凝土偏析现象的大小,即被混合的好坏不仅影响到混凝土强度,还影响整个浇筑混凝土的流动性。另外,若因偏析现象造成部分流动性减退,随之带来的是更费时的混凝土的密实振捣工作。
在此作出本发明第七例,浇灌混凝土用的混合装置K结构的概况的解释。第七例的混凝土浇灌用混合装置K构成为将从混凝土搅拌在120供给的混凝土C1强力送进用的一个混凝土泵吸车辆21,混凝土强力送进软管122一端接到泵车121上,一个装置体130接于软管122的另一端。装置体130由图16的两个元件131构成,图17表示方式串接。
混凝土搅拌车120供给的混凝土C1,如通常混凝土那样预先作了充分搅拌。然后,通过采用混凝土泵车121的强送水泥用软管(强送管线)将这种混凝土C1强力传送至混凝土浇灌地点。管122由支臂123支承该臂123通常装有一根不必说明的管子。
软管122前边朝下,装置体130由连接件124接至该前边。构成装置体130的两元件是体基本相同的结构。除了在下游侧最后级上不带沿元件出口外周的法兰F这一点。这些件131与图2中第一例所用元件31大致相同。因此,于此省略对元件131的详细解释。通过混合装置S各元件131不断通过浇灌用混凝土C1,逐被混合搅拌。混凝土C1不断地从排放口136排出,尔后被浇筑。
如图17示,对应元件131由插入被处形成的螺孔f1的螺栓b,拧紧螺母孔固定设置在边缘部的法兰F,形成相互串行的连接。连接件124连接于第一级元件131的进口侧边部。连接件124为以可拆卸方式将截面为圆形的软管连接带边部的元件131上的呈斜角形的一个接头。因此,件124虽然可以与元件131做成整体,但此处作成分离式件,其原因为被连接的两件间按截面形状和尺寸上有大的不同。
更具体地说,连接件124包括一个圆异径接头125和一个斜渐缩管126。在该圆斜接头125,126间没有以可拆卸方式连接两者的一对连接器125a,126a。连接器125a,126a可采用例如一种所谓Victoric的接头连接器,它常用作软管122相互连接同的连接器。
一个连接器125b,即Victoric接头连接器以可拆式接至软管122端部,同样被设置在软管122一侧圆接头125的边部。因此,跟着就得有另一个连接器被设置于软管122上。该另一个连接器通常可以包括设在软管侧、用作软管连接用的那种连接器。
设在元件131一侧的斜角接头126边部的边部法兰126F,叠放在元件131的法兰F上,并用螺栓b和螺?n拧紧。为此,法兰126F的边部也需作的多个螺孔f1。
图18示出本发明浇灌混凝土用混合装置K装置体的另一例。该装置体有互接的两元件141,且有四个不规则通道142,143,144,145。除了下游间最后级处的元件出口外周边上不设法兰f之外,元件141与图5中第二例用的元件41基本相同。
具体地说,元件141方形进口边部由各沿纵向延伸的三个隔壁146,147,148垂直分成各为狭长矩形的四个孔部,各孔部作为各不规则通道142,143,144,145的进口。还用沿横向延伸的三隔壁149,150,151构成沿横向延长的矩形的各个出口。
采用上述元件131或141的浇灌水泥用混合装置S,由元件131或141的出口边136或152排放混凝土,而后浇筑。于排出前作充分地混合搅拌后,该混凝土在避免了偏析的现象的情况下被浇筑。在该状态下,混凝土本身流动性均一而无局部偏析。
这也使伴随混凝土浇筑有的混凝土振实工作相应地容易了。另外,固化后的混凝土强度可达到设计的要求。注意,若需要,装置第三级元件、或接以更多级元件也是可以的。但为防止混凝土偏析,那末大致接有两级元件即可见效。
图19至26说明按本发明混凝土浇灌混合装置K,还有上述混合装置S的装置体内各种类型的混合状态。图19为按元件有三个不规则通道的一个例子。此时,该第一二级元件进口侧边部处的孔各由三个隔壁隔成,呈横向想沿长向延长的矩形,且呈并排关系形成该三个不规则通道的各个进口。然后,各件出口侧边部处的孔被分隔成沿横向延长的矩形,而且沿纵长向呈并排关系以构成该不规则通道的各个出口。因此,对应于混料A,B,C的剖面形状,从第二级元件出口侧边部挤出的被混料在截面上则有9层沿横向延长的矩形。此处,假想线X2指示的为第三级处的分割线。
图20表示的是有四个不规则通道元件的一个例子。此时,各第一二级元件进口侧边部处的孔由一个交叉隔壁所分隔,结果四个不规则通道的各进口被布置成在两级沿长度方向排成横向并排的关系,每个进口呈方形。然后,各元件出口侧边部处的孔被分隔成这样,即这些不规则通道的相应出口呈沿长向成并排关系的延横向延长的矩形。因此,混料A,B,C,D于第二级出口侧边处剖面上被布置成各取横向延伸形状的层,而第三级出口侧边部处成16层。此间,假想线X4指示出第三级的分隔线,而线X5示第四级分隔线。
图21示出按有6个不规则通道元件的一个例子。此时,各元件进口侧边部处的方形孔被分隔,使得各个规则通道的那些沿纵长方向延长的矩形进口,在第二级分布置成在沿横方向三个并排的关系。然后,按这样一种方式分隔各元件出口侧边部处的孔,即各不规则通道的出口沿纵长方向作成并排关系,且成沿横方向伸长的矩形。因此,从第二级出口侧边部挤出的混合料被布置成沿横向延伸矩形的18层。此间,假想线X6示出第三级的分隔线。
图22同样示出有6个不规则通道元件的一例。此时,各件入口侧边部的方形孔这样作分隔,使各不规则通道的沿横向延长的矩形进口按沿横方向排列两个,每两个又排成上,中和下三层布置。然后,各件出口侧边部的孔这样分隔,使相应不规则通道的沿横向延长的矩形出口布置成沿纵长向成并排关系。因此,出自第二级出口侧边部的混料逐布置成剖面上成12层各取延横向延长的矩形。此时,假想线X7示出第三级的分隔线。
图23同样为有6个不规则通道元件的一例。此时,各件进口侧边部处的方孔这样分隔,即六个相应不规则通道的沿长向延长的矩形进口被沿横向布置。然后,各件出口侧边部处的孔这样分隔,使该各个不规则通道沿横向延长的矩形出口布置成沿纵长方向呈并排关系。因此,从第二级出口侧边部挤出的混料被布置成剖面为沿横向延长的矩形的36层。此处,假想线X8示出第三级分隔线。
图24示出有8个不规则通道元件的一例。此时,各件出口侧边部孔这样分隔,使各不规则通道的沿长向延长矩形进口孔沿横向排成四个又沿长向排成两层布置。然后,各件出口侧边部孔这样分隔,使相应不规则通道的沿横向延长矩形出口在长向成并排关系。因此,自第二级出口侧边部挤出的混料被布置成剖为沿横向延长矩形的32层。此处,假想线X9示出的是第三级的分隔线。
图25所示同样为8个不规则通道元件的一例。此时,每件进口侧边部孔这样分隔,使各不规则通道沿横向延长的进口沿横向两个沿纵长方向为四层布置。然后,各件出口侧边部处孔这样分隔,使相应不规则通道的沿横向延长矩形出口布置成沿长方向并排关系。因此,自第二级出口侧边部挤出的混料被布置成剖面上各为横向长矩形的16层。此处,假想线X10示出的是第三级分隔线。
图26类似地示出有8个不规则通道的元件的一例。此时,每件进口侧边部孔这样分隔,使8个各不规则通道的沿长向延长的矩形孔澡横向并排布置。因此,自第二级出口边部挤出的混料剖面被布置成延横向延长的矩形的64层。此处,假想线X11示出了第三级分隔线。
另外,除了法兰连接系统外,连接一系列的元件装置也可以采用快接联结系统易于完成诸如维护/检测,内部清理,及拆卸之类的操作。注意上述例举的结构作讨论的实施例,其中连接有3或5级元件,当然,只要需要,还可连接更多级的元件。此时,可用一系列的接头元件在连接部分处形成弯曲,而在整体上造成曲折。如取这种方式,可作出相对较短长度的设计。
如例中的混合装置,被连接的是有相同结构的一系列元件。但是各有不同结构的两种元件也可有选择地连接,甚至三种或更多种的元件可被按顺序连接。
在上述讨论过的混合装置中,相互连接的一系列元件构成的装置体,还可以被作成一个整体。甚至,被混材料可采用除砂灰浆和混凝土以外的,有良好流动性物质的各种材料。
从以上讨论的实例中不难理解,依照不规则通道数,混合效率而言。在不规则通道数相同的元件情况下,以单纯长向或横向设置的结构的效果比以成上下层形式分隔的要更高。事实上,这种情况的混合效率会以更大数量分隔而得以改进,以及在一个不规则管内得有显著地增进。其原因是,被混合材料在截而形状从这种长向长的矩形变形至横向长的矩形时,被混料本身的再成形的流动范围更大,因为两个矩形都得更窄更长。
但是根据混料颗粒尺寸和流动性情况,于某些状况中最好是对进口不要作最小的分隔。另外,要按混料粘度及塑性来选择分隔数和截面面积大小。
下面综合考虑混料截面形状方面的有关变化。出口处之间尺寸对进口处之间尺寸连续变化的一个比为1/隔壁数。还有,出口宽向尺寸对进口宽向尺寸连续变化到的一个倍数值与隔壁数一样大。
如上所述,按本发明的混合方法和装置,这种有流动性的被混合材料被加压送入自进口到出口连续变化其截面形状的不规则通道时,该混料的截面形状就连续地按该不规则通道的截面形状连续地变化。因此,由此而将压实和变形作用施加于被混合材料。这才使得以相对简单结构的、没有直接运动装置、因而不必担心磨损损坏的这种机械装置,更有效地混合搅拌材料成为可能。
另外,按该混合方法和装置,其中设置有汇合/分流装置,以并排关系布置一系列不规则通道,流经这些不规则通道的被混料在该不规则通道的进、出口间完成汇合和分流。混合搅拌效率因此会高得多。
还有,按本发明的混合装置体可以由串接多个元件构成,每个元件均具有不规则通道。这些元件易于制造,也使整体混合装置的制造容易。
不言而喻,不离开本发明的宗旨与范围,建立于发明基础上有一个广泛范围的不同工作模式。除了另附的权利要求,本发明不为其具体工作模式所限。
Claims (7)
1.一种混合流动的被混材料的方法,该被混材料可形成混凝土,流动的被混材料通过具有至少两个不规则通道的元件而被混合,每个不规则的通道具有一进口、一出口和从进口至出口连续改变的截面形状,所述混合方法包括:
一个通过强制压力将被混材料送进所述不规则通道的进口的步骤;以及
一个相应所述不规则通道的截面形状而连续改变被混材料的截面形状的步骤,所述改变被混合材料的截面形状包含压实作用和再成形作用以进一步混合该被混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通过使所述被混材料流经多个端部与端部相连接配置的所述元件以进行混合的步骤,其中使一个元件的出口与一个相邻的元件的进口相接,所述被混材料借助离开所述一个元件中的各所述不规则通道的所述出口进行汇合,并且进入所述相邻元件中的所述不规则通道的进口进行分散。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混合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控制汇合的步骤,其中包含,在至少一个选定的所述元件中,在同一时间将所述被混材料放入各所述不规则通道的进口,并使所述被混材料流经各所述不规则通道,每个所述不规则通道具有从进口至出口的不同长度,使得所述被混材料在不同的时间流过所述相应的不规则的通道的出口,并且在错开的时间进行汇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使所述被混材料流过旁路而控制汇合的步骤。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混合方法,其特征在于,待混合进上述被混材料中的一部分材料是以压力方式送入至少其中一个所述不规则通道的中途的。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混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续改变截面形状的步骤不采用运动机件。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元件中的所述不规则通道被配置成使得其中一个被选定的所述不规则通道基本上是直的,而另一个被选定的所述不规则通道基本上是弯曲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91980/1996 | 1996-03-20 | ||
JP8091980A JPH09253467A (ja) | 1996-03-20 | 1996-03-20 | 混練方法および混練装置 |
JP91980/96 | 1996-03-20 | ||
JP101957/1996 | 1996-03-31 | ||
JP8101957A JP3051337B2 (ja) | 1996-03-31 | 1996-03-31 | コンクリートの打設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
JP101957/96 | 1996-03-31 | ||
JP118329/1996 | 1996-04-16 | ||
JP8118329A JP2975891B2 (ja) | 1996-04-16 | 1996-04-16 | 混練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
JP118329/96 | 1996-04-16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6374A CN1166374A (zh) | 1997-12-03 |
CN1066636C true CN1066636C (zh) | 2001-06-06 |
Family
ID=273068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9710960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6636C (zh) | 1996-03-20 | 1997-03-19 | 静态混合方法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5947600A (zh) |
EP (1) | EP0796650B1 (zh) |
KR (1) | KR100270861B1 (zh) |
CN (1) | CN1066636C (zh) |
AT (1) | ATE253404T1 (zh) |
DE (1) | DE69725911T2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294541B2 (ja) * | 1997-09-24 | 2002-06-24 | 財団法人国土技術研究センター | 連続式混合プラント |
JP3171828B2 (ja) * | 1998-09-02 | 2001-06-04 | 前田建設工業株式会社 | 混練装置 |
US20080298163A1 (en) * | 2007-06-01 | 2008-12-04 | Jean-Louis Pessin | Vibration Assisted Mixer |
US8845940B2 (en) | 2012-10-25 | 2014-09-30 | Carboncure Technologies Inc. | Carbon dioxide treatment of concrete upstream from product mold |
WO2014121198A1 (en) | 2013-02-04 | 2014-08-07 | Coldcrete, Inc. | System and method of applying carbon dioxide during the production of concrete |
US9376345B2 (en) | 2013-06-25 | 2016-06-28 | Carboncure Technologies Inc. | Methods for delivery of carbon dioxide to a flowable concrete mix |
US9388072B2 (en) | 2013-06-25 | 2016-07-12 | Carboncure Technologies Inc. | Methods and compositions for concrete production |
US9108883B2 (en) | 2013-06-25 | 2015-08-18 | Carboncure Technologies, Inc. | Apparatus for carbonation of a cement mix |
US20160107939A1 (en) | 2014-04-09 | 2016-04-21 | Carboncure Technologies Inc. | Methods and compositions for concrete production |
US10927042B2 (en) | 2013-06-25 | 2021-02-23 | Carboncure Technologies, Inc. | Methods and compositions for concrete production |
WO2015123769A1 (en) * | 2014-02-18 | 2015-08-27 | Carboncure Technologies, Inc. | Carbonation of cement mixes |
EP3129126A4 (en) | 2014-04-07 | 2018-11-21 | Carboncure Technologies Inc. | Integrated carbon dioxide capture |
EP3442761A4 (en) | 2016-04-11 | 2019-12-11 | Carboncure Technologies Inc. | METHOD AND COMPOSI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CONCRETE WASTE WATER |
CN106087660B (zh) * | 2016-08-18 | 2018-08-03 | 卢志旭 | 一种用于沥青冷再生的拌和设备 |
CN106320146B (zh) * | 2016-08-18 | 2018-08-07 | 卢志旭 | 一种用于沥青冷再生的多级拌和设备 |
CN106320148B (zh) * | 2016-08-18 | 2018-08-10 | 广州西二环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 一种冷再生拌和设备 |
CN106320147B (zh) * | 2016-08-18 | 2018-08-14 | 卢志旭 | 一种多级冷再生拌和装置 |
CN106245492B (zh) * | 2016-08-18 | 2018-08-07 | 卢志旭 | 一种分级递进式冷再生拌和设备 |
AU2018288555A1 (en) | 2017-06-20 | 2020-01-30 | Carboncure Technologies Inc. | Methods and compositions for treatment of concrete wash water |
CN110681298B (zh) * | 2019-09-27 | 2022-01-11 | 华东师范大学 | 3d层流微混合器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963221A (en) * | 1974-02-28 | 1976-06-15 | Union Carbide Corporation | Mixing apparatus |
US5492409A (en) * | 1992-06-25 | 1996-02-20 | Vattenfall Utveckling Ab | Device for mixing two fluids having different temperatur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317191A (en) * | 1965-11-08 | 1967-05-02 | Du Pont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olids blending |
US3977657A (en) * | 1973-10-23 | 1976-08-31 | Charles John Shearer | Apparatus for mixing particulate solids |
US4222671A (en) * | 1978-09-05 | 1980-09-16 | Gilmore Oscar Patrick | Static mixer |
DE3026039A1 (de) * | 1980-07-09 | 1982-01-21 | Boris Eskilstuna Lindgren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innigen vermischung von medien gleichen oder verschiedenen aggregatzustandes |
JPS61607A (ja) * | 1984-06-08 | 1986-01-06 | Toray Ind Inc | 改良された流体交互配列方法及び装置 |
US4618294A (en) * | 1985-02-01 | 1986-10-21 | Sprayton Equipment Company | Concrete feeder apparatus |
-
1997
- 1997-03-19 EP EP97104702A patent/EP0796650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7-03-19 US US08/820,959 patent/US5947600A/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7-03-19 DE DE69725911T patent/DE69725911T2/de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97-03-19 AT AT97104702T patent/ATE253404T1/de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1997-03-19 CN CN97109601A patent/CN1066636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97-03-20 KR KR1019970009497A patent/KR100270861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963221A (en) * | 1974-02-28 | 1976-06-15 | Union Carbide Corporation | Mixing apparatus |
US5492409A (en) * | 1992-06-25 | 1996-02-20 | Vattenfall Utveckling Ab | Device for mixing two fluids having different temperatur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DE69725911T2 (de) | 2004-09-02 |
DE69725911D1 (de) | 2003-12-11 |
EP0796650A1 (en) | 1997-09-24 |
US5947600A (en) | 1999-09-07 |
EP0796650B1 (en) | 2003-11-05 |
ATE253404T1 (de) | 2003-11-15 |
KR970064664A (ko) | 1997-10-13 |
CN1166374A (zh) | 1997-12-03 |
KR100270861B1 (ko) | 2000-11-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6636C (zh) | 静态混合方法 | |
CN102333624B (zh) | 将用于纤维增强的结构水泥板的水泥浆进料的改进方法及装置 | |
CN1080103C (zh) | 制造层状结构的方法 | |
CN1138479C (zh) | 生产食用面团的方法以及实施该方法的设备 | |
CN111688057B (zh) | 一种效型塑料母粒生产用快速成型设备 | |
CN1153612C (zh) | 连续混合设备 | |
CN113733344B (zh) | 一种商品混凝土生产系统及其生产方法 | |
CN112643890A (zh) | 一种混凝土生产用分筛配料装置 | |
CN106346610A (zh) | 一种工业用砂浆快速搅拌混合装置 | |
CN212602566U (zh) | 一种交通工程施工用的混凝土搅拌装置 | |
CN112893878A (zh) | 一种梯度材料粉末混合装置及其方法 | |
CN215702894U (zh) | 一种混凝土预制品混料装置 | |
CN218365579U (zh) | 一种混凝土高效加工用匀和装置 | |
EP1125624A1 (en) | Kneader | |
CN212445869U (zh) | 一种pvc原料混合筛选装置 | |
CN211993529U (zh) | 一种建筑水泥生产用利用风力的粉末混合装置 | |
JP2975891B2 (ja) | 混練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 |
CN209718079U (zh) | 一种挤压成型纤维水泥板挤出线 | |
CN219723184U (zh) | 一种机制砂预处理用防堵进料斗 | |
CN221417371U (zh) | 一种高流动性改性塑料粒子生产装置 | |
CN220129214U (zh) | 一种连续式掺混料仓 | |
CN105413564B (zh) | 一种混料装置 | |
CN206005704U (zh) | 带进馅装置的馄饨机 | |
CN211706633U (zh) | 一种水泥成品匀化搅拌装置 | |
CN201824473U (zh) | 新型单级真空制砖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106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