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24297A - 空调机及其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机及其室内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524297A CN106524297A CN201610647214.7A CN201610647214A CN106524297A CN 106524297 A CN106524297 A CN 106524297A CN 201610647214 A CN201610647214 A CN 201610647214A CN 106524297 A CN106524297 A CN 10652429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r
- indoor unit
- centrifugal fan
- air conditioner
- conditioner accor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22—Centrifugal or radial fa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4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in the ceiling or at the ceil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4—Means for preven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2—Ducting arrangements
- F24F13/06—Outlets for directing or distributing air into rooms or spaces, e.g. ceiling air diffuser
- F24F2013/0616—Outlets that have intake opening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4—Means for preven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 F24F2013/247—Active noise-suppress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抑制在空调机的室内机中流入热交换器间断的空间的空气,从而降低空调机的耗电。本发明为一种空调机的室内机,其具有框架、配置于框架的内部的离心风扇以及以包围离心风扇的方式配置的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具有在离心风扇的旋转方向上间断的领域,在离心风扇的旋转方向的热交换器的终端部设有整流板,整流板为在热交换器的高度方向上延伸的结构,且具有遮挡在离心风扇与热交换器之间产生的气流的第一面和从第一面向气流的相反方向突出的第二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机及其室内机。
背景技术
作为本技术领域的公知技术,具有日本专利第3581926号(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设置于顶棚的空调机(室内单元),其具备配置于外壳的内部的离心鼓风机和以包围离心鼓风机的方式配置的热交换器,在热交换器的一部分具有间隔部,在间隔部和与之对置的离心鼓风机的外周部所夹的区域,设有划分流路的整流部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58192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内置于室内机的热交换器中流有用于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制冷剂。从室外机流入室内机的制冷剂向内置于室内机的热交换器流入,且在与从离心风扇吹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后,再次从室内机朝向室外机流出。这些都是以压缩机作为驱动源来进行的。这样,制冷剂通过在与压缩机连接的配管内进行循环而起到空调机的热泵功能。
对于室内机,将用于将从室外机延伸的配管与内置于室内机的热交换器连接而需要的连接配管、用于向多个传热管分配制冷剂的分配器与热交换器一同设置于同一框架内部。热交换器在周向的中途间断,在该间断的空间设置有分配器、连接配管。在这样的空间周边,由于压力上升,破坏了从离心风扇吹出的空气的流动的旋转对称性,从而不能得到离心风扇的预定的运转特性,因此,构成噪音产生的原因。
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在热交换器间断的空间(间隔部)的一部分设置整流部件,并使空间附近的压力分布均匀化,从而抑制噪音。
但是,在热交换器间断的部位,由于不进行与空气的热交换,另外,空气流入间断的部位,从而分配器、连接配管形成压力损失,因此能量损失,从而引起耗电的增加。根据这样的情况,仅安装整流部件并将压力分布均匀化,不能充分实现耗电的降低。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抑制在空调机的室内机中向热交换器间断的空间流入的空气,降低空调机的耗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为一种空调机的室内机,具有:框架;配置于上述框架的内部的离心风扇;以及以包围上述离心风扇的方式配置的热交换器,上述热交换器具有在上述离心风扇的旋转方向上间断的区域,在上述空调机的室内机中,在上述离心风扇的旋转方向上的上述热交换器的终端部设置有整流板,上述整流板具有:是在上述热交换器的高度方向上延伸的结构且遮挡在上述离心风扇和上述热交换器之间产生的气流的第一面;以及从上述第一面向与上述气流的相反方向突出的第二面。
本发明具有如下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在空调机的室内机中向热交换器间断的空间流入的空气,降低空调机的耗电。
对于本发明的其它课题、结构、作用、效果,在以下的实施例中详细地进行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空调机的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表示实施例1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内部的局部结构图。
图4是表示实施例2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内部的局部立体图。
图5是图4的B-B剖视图。
图6是表示实施例3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内部的局部结构图。
图7是表示实施例4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内部的局部立体图。
图8是表示实施例5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内部的局部立体图。
图9是表示实施例6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内部的局部立体图。
图10是图7的C-C剖视图,是表示实施例7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内部的图。
图11是表示实施例8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内部的局部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实施例9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内部的局部立体图。
图13是表示未应用本发明的、安装有分隔板的情况下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内部的局部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实施例10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内部的局部结构图。
图15是表示实施例11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内部的局部立体图。
图中:1—框架,2—面板,3—格栅,4—吹出口,5—百叶板,6—热交换器,7—离心风扇,8—连接配管,9—分配器,20—整流板,21、22、23、24、25、26、27、28、29、30—第二面,40—分隔板,71—离心风扇的排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通常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1的室内机经由制冷剂配管而与未图示的室外机连接,构成空调机。室外机内置有压缩机,制冷剂被压缩机压缩,并在制冷剂配管内循环,从而形成冷冻循环。
室内机具备:配置在顶棚内的框架1;以及安装于框架1的室内侧的面板2。面板2设有:吸入空气的格栅3;以及设于四个部位的用于向室内吹出从格栅3吸入的空气的吹出口4。吹出口4分别安装有百叶板5,由此来调整空气的吹出方向。
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其表示从室内机卸下面板2和用于蓄存在制冷时在热交换器结露的水的未图示的接露盘的状态。
如图2所示,室内机的框架1的内部设置有:配置于室内机的中央部的、将空气向周向排出的离心风扇7;以及以在离心风扇7的送风方向包围离心风扇7的方式配置的热交换器6。热交换器6进行来自离心风扇7的空气与制冷剂的热交换。
框架1的内部设有热交换器6在周向(离心风扇7的旋转方向)上间断的区域,即、空间A,在该空间A设置有分配器9、连接配管8。连接配管8连接从室外机延伸的未图示的配管和室内机的热交换器6。分配器9向多个传热管分配制冷剂。从室外机输送来的制冷剂经分配器9及连接配管8供给至热交换器6,从而进行与空气的热交换。
如图2所示,通过离心风扇7的旋转而产生的气流50并未全部流入热交换器6,而是流入空间A。在空间A配置有连接配管8、分配器9,因此这些形成压力损失,流入空间A的空气的能量损失,因此,增加了耗电。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后述的实施例所示的室内机及包括其的空调机也与图1及2的基本结构相同。因此,在后述的实施例中,主要对室内机的特征部分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图3是表示实施例1的室内机的内部的结构以及从离心风扇送风的空气的流域的图。
如图3所示,在实施例1中,在热交换器6的离心风扇7的旋转方向终端部设有用于促使从离心风扇7送风的空气向热交换器6流入的整流板20。在整流板20(第一面)安装有朝向离心风扇7的送风方向突出且在热交换器6的高度方向上延伸的第二面21。换言之,若从室内机的面板侧观察,整流板20与第二面21正交,形成L字形。第二面21为与热交换器6的内周面(与离心风扇7对置的面)对置且在热交换器6的高度方向延伸的形状。
从离心风扇7送风的气流51在与整流板20冲突时,通过第二面21来防止流入空间A,而且促使空气向热交换器6流入。由此,不浪费由于空气流入空间A而损失的能量,另外,通过促进向热交换器6的流入来增加热交换量,因此,能够降低耗电。
实施例2
图4是表示实施例2的室内机的内部的结构的立体图。只要能得到与实施例1相同的效果,图3所示的第二面21的高度就无需与整流板20的高度相同。第二面22的高度至少为离心风扇7的排出口71的高度的一半以上,对于第二面22的安装位置,只要至少第二面22的一部分位于与离心风扇7的排出口71相同的高度,就能得到与实施例1相同的效果。另外,优选将第二面22的高度设为与离心风扇7的排出口71的高度H相同、将第二面22的安装位置设为与离心风扇7的排出口71相同。而且,也可以将第二面22配置成,使第二面22的高度比离心风扇7的排出口71的高度H大,且覆盖吹出口71的高度方向全域。
图5是图4的B-B剖视图。
在图5中,将第二面22的高度设为与离心风扇7的排出口71的高度H相同、将第二面22的安装位置设为与离心风扇7的排出口71相同。由此,能够得到与实施例1相同的效果。另外,因为第二面22的面积比实施例1(图3)的第二面21的面积小,所以能够降低材料消耗。
实施例3
图6是表示实施例3的室内机的内部的结构的图。
使整流板20和第二面23构成的角度符合从离心风扇7送风的气流52,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对气流52进行整流。对此,即使应用于实施例1或实施例2,也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另外,在气流52的角度在热交换器6的高度方向上变换的情况下,使整流板20和第二面23所成的角度也在热交换器6的高度方向上变化,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对气流52进行整流。
实施例4
图7是表示实施例4的室内机的内部的结构以及从离心风扇送风的空气的流域的图。
本实施例在整流板20的下端部设置第二面24。第二面24为在热交换器的厚度方向上延伸的形状。
第二面24抑制以下情况,即、从离心风扇7送风的气流53与整流板20冲突,其方向被折向下方,且越过整流板20而流入空间A。在本图中,整流板20和第二面24正交。通过第二面24促使气流53向热交换器6流入,所以,能够增加热交换量、降低耗电。
此外,在图7中,示出了将第二面24设为平面,但是也可以为曲面。另外,也可以将整流板20和第二面24顺滑地连接。另外,整流板20和第二面24也可以不正交,它们构成的角既可以是锐角,也可以是钝角。
实施例5
图8是表示实施例5的室内机的内部的结构及从离心风扇送风的空气的流域的图。
在图8中,在整流板20的高度方向上安装多个实施例4(图7)所示的第二面24。由此,相比一块第二面24时,能够将气流54在热交换器6的高度方向上分散。根据该效果,能够使通过热交换器6的空气的流速分布均匀,能够提高空气与制冷剂的热交换效率,能够降低耗电。
此外,在图8中,将第二块第二面24安装于整流板20的高度方向的中央部,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将其安装于整流板20的高度方向的下部或上部。另外,也可以安装三块以上的第二面24。该情况下,第二面24的间隔也可以不均等。而且,与实施例4相同,第二面24也可以为曲面,整流板20和第二面24也可以不正交,它们构成的角既可以是锐角,也可以是钝角。
实施例6
图9是表示实施例6的室内机的内部的结构以及从离心风扇送风的空气的流域的图。
如实施例5(图8)所示,但在整流板20的高度方向上安装了多个第二面24时,第二面24的宽度无需全部与整流板20的宽度相同。
图9所示的第二面25安装于整流板20的高度方向的中央部,将其宽度形成为比安装于整流板20的下端部的第二面24小。在安装有三块以上的第二面24的情况下,也可以仅将它们之中的一块如第二面25那样地设置得较小。
同样地,也可以将第二面24的宽度形成为比整流板20的宽度大。由此,能够更有效地将气流55在热交换器6的高度方向上分散,能够使通过热交换器6的空气的流速分布均匀。
实施例7
图10是图7的C-C剖视图。
本实施例限定了实施例4~6所述的第二面24的位置。即,图10所述的第二面26配置于比离心风扇7的排出口71的下端部靠下方。由此,相比不这样的情况(将第二面26配置于比离心风扇7的排出口71的下端部靠上方的情况),能够减少从离心风扇7送风的气流56流入空间A的量。
此外,如实施例5或实施例6所记载地,在安装了多个第二面的情况下,只要将至少一块设置于比排出口71靠下方即可。
实施例8
图11是表示实施例8的室内机的内部的结构以及从离心风扇送风的空气的流域的图。
在图11中,使第二面27以从热交换器6侧朝向框架1的顶板变高的方式倾斜地安装于整流板20。由此,能够比不使第二面27倾斜的情况减少从整流板20的侧面流入空间A的、从离心风扇7送风的气流57,能够增加向热交换器6的流入量。另外,因为使从整流板20的侧面流入空间A的气流减少,所以,与损失降低相连地能够降低耗电。
实施例9
图12是表示实施例9的室内机的内部的结构及从离心风扇送风的空气的流域的图。
在图12中,使第二面28以从离心风扇7的旋转方向的热交换器6的终端部朝向框架1的顶板变高的方式倾斜地安装于整流板20。由此,相比不使其倾斜的情况,能够减少从整流板20的下面流入空间A的、从离心风扇7送风的气流58。另外,在通过将一个部件折弯来构成整流板20和第二面28,则能够容易地实现,并能够降低零件个数。从而,能够降低加工费及材料费。
图13表示未应用本发明的例子,是表示安装了分隔板的情况下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内部以及从离心风扇送风的空气的流域的图。该例由于未应用本发明,因此具有接下来叙述的那样的问题。
如图13所示,作为使流入空间A的气流减少的方法,存在将分隔板40与整流板20一同安装的方法。分隔板40连接整流板20和热交换器6的离心风扇7的旋转方向始端部,形成覆盖空间A的形状。但是,在安装这种分隔板40时,若从离心风扇7送风的气流59与整流板20冲突,则产生朝向整流板20的下部流入空间A的气流和沿着分隔板40流入热交换器6的离心风扇7的旋转方向始端部附近的气流。当气流流入空间A时,设置于空间A内的连接配管8、分配器9形成压力损失,气流的能量损失。
另一方面,沿着分隔板40流入热交换器6的气流在分隔板40附近与从离心风扇7送风的气流60汇合,并流入热交换器6。因此,热交换器6的离心风扇7的旋转方向始端部附近的空气的流入量比热交换器6的其它流入部位多。从压力损失及热交换效率的观点出发,优选热交换器6的流入量在任何流入位置都均匀。据此,仅安装分隔板40虽然能够减少从整流板20的侧面向空间A流入的气流,但是热交换器6的流入量变得不均匀,空调机的耗电增加。
实施例10
图14是表示实施例10的室内机的内部的结构及从离心风扇送风的空气的流域的图。
在图14中,在整流板20(第一面)和分隔板40之间(整流板20的端部)安装有第二面29。换言之,整流板20(第一面)构成为分隔板40的一部分。由此,在从离心风扇7送风的气流61与整流板20冲突时,通过第二面29来减少沿着分隔板40的气流,从而促使向热交换器6的流入。由此,能够减少气流60的流量,也能够减少热交换器6的离心风扇7的旋转方向始端部附近的空气的流入量。因此,热交换器6的流入量接近均匀。将第二面29的形状设为实施例1~3记载的形状也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
实施例11
图15是表示实施例11的室内机的内部的结构及从离心风扇送风的空气的流域的图。
在图15中,在整流板20的下端部安装有第二面30。由此,能够抑制以下情况,即,从离心风扇7送风的气流62与整流板20冲突,不管是否存在分隔板40,都将气流方向折向下方,从而越过整流板20的下部流入空间A。而且,能够促进使气流向热交换器6流入,且使流入空间A的流量减少,因此,能够降低耗电。第二面30的形状即使形成为实施例4~10所记载的形状,也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
在以上的实施例中,将具备热交换器和风扇的室内机作为对象进行了说明,其中热交换器具有设置有连接配管及分配器的空间,但只要是配置有风扇和热交换器,且热交换器具有在周向上间断的空间,而且即使在该空间内部未设置连接配管及分配器,也会由于空间内部的流动的扰乱而产生能量损失这样的室内机,就能够应用本发明。
Claims (12)
1.一种空调机的室内机,具有:框架;配置于上述框架的内部的离心风扇;以及以包围上述离心风扇的方式配置的热交换器,上述热交换器具有在上述离心风扇的旋转方向上间断的区域,
上述空调机的室内机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离心风扇的旋转方向上的上述热交换器的终端部设置有整流板,
上述整流板具有:是在上述热交换器的高度方向上延伸的结构且遮挡在上述离心风扇和上述热交换器之间产生的气流的第一面;以及从上述第一面向与上述气流的相反方向突出的第二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面与上述热交换器的内周面对置,且为在上述热交换器的高度方向上延伸的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面的高度至少为上述离心风扇的排出口的高度的一半以上,
上述第二面的安装位置为至少上述第二面的一部分与上述离心风扇的排出口相同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整流板和上述第二面所成的角度与来自上述离心风扇的送风角度大致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面为在上述热交换器的厚度方向上延伸的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面在上述热交换器的高度方向上设有多个。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面配置于比上述离心风扇的排出口的高度方向的中央部靠下方。
8.根据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面具有从上述热交换器侧朝向上述框架的顶板倾斜的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5~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面具有从上述离心风扇的旋转方向上的上述热交换器的终端部朝向上述框架的顶板倾斜的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将上述离心风扇的旋转方向上的上述热交换器的始端部和上述热交换器的终端部之间覆盖,
上述第一面构成为上述分隔板的一部分。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整流板和上述第二面平滑地连接。
12.一种空调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包括压缩机的室外机;以及连接上述室内机和上述室外机的制冷剂配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179564 | 2015-09-11 | ||
JP2015179564A JP2017053588A (ja) | 2015-09-11 | 2015-09-11 | 空気調和機及びその室内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524297A true CN106524297A (zh) | 2017-03-22 |
CN106524297B CN106524297B (zh) | 2019-07-19 |
Family
ID=582367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647214.7A Active CN106524297B (zh) | 2015-09-11 | 2016-08-09 | 空调机及其室内机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274209B2 (zh) |
JP (1) | JP2017053588A (zh) |
CN (1) | CN106524297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594857A (zh) * | 2018-05-25 | 2019-12-20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调室内机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673318B2 (ja) * | 2017-12-05 | 2020-03-25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調機 |
CN112534497B (zh) * | 2018-08-14 | 2024-05-28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消声系统 |
US11162705B2 (en) | 2019-08-29 | 2021-11-02 | Hitachi-Johnson Controls Air Conditioning, Inc | Refrigeration cycle control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0233A (zh) * | 1995-08-09 | 1997-05-21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空调器 |
JPH1082550A (ja) * | 1996-09-09 | 1998-03-31 | Fujitsu General Ltd | 空気調和機 |
CN2420560Y (zh) * | 2000-04-24 | 2001-02-21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离心送风机及设有该离心送风机的空调装置 |
CN2532404Y (zh) * | 2001-09-25 | 2003-01-22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调机 |
CN1942716A (zh) * | 2005-02-24 | 2007-04-04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顶棚嵌入型空调机 |
JP2007183018A (ja) * | 2006-01-04 | 2007-07-19 | Daikin Ind Ltd | 空気調和機 |
JP2014109386A (ja) * | 2012-11-30 | 2014-06-12 | Panasonic Corp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2166237A (ja) * | 1986-01-16 | 1987-07-22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空気調和装置 |
JP3521323B2 (ja) * | 1998-12-18 | 2004-04-19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天井埋込形の室内機 |
JP2001099436A (ja) * | 1999-09-30 | 2001-04-13 | Fujitsu General Ltd | 天井埋込形空気調和機 |
JP4005016B2 (ja) * | 2003-11-27 | 2007-11-07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KR100782195B1 (ko) * | 2006-08-10 | 2007-12-04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 조화기 |
JP2011012937A (ja) * | 2009-07-06 | 2011-01-20 |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 空調用室内ユニット |
WO2013047240A1 (ja) * | 2011-09-30 | 2013-04-04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装置 |
JP2014129994A (ja) * | 2012-11-30 | 2014-07-10 | Panasonic Corp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
JP2016142431A (ja) * | 2015-01-30 | 2016-08-08 | 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 ヒタチ エア コンディショニング テクノロジー(ホンコン)リミテッド | 空気調和機 |
-
2015
- 2015-09-11 JP JP2015179564A patent/JP2017053588A/ja active Pending
-
2016
- 2016-07-27 US US15/220,593 patent/US10274209B2/en active Active
- 2016-08-09 CN CN201610647214.7A patent/CN10652429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0233A (zh) * | 1995-08-09 | 1997-05-21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空调器 |
JPH1082550A (ja) * | 1996-09-09 | 1998-03-31 | Fujitsu General Ltd | 空気調和機 |
CN2420560Y (zh) * | 2000-04-24 | 2001-02-21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离心送风机及设有该离心送风机的空调装置 |
CN2532404Y (zh) * | 2001-09-25 | 2003-01-22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调机 |
CN1942716A (zh) * | 2005-02-24 | 2007-04-04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顶棚嵌入型空调机 |
JP2007183018A (ja) * | 2006-01-04 | 2007-07-19 | Daikin Ind Ltd | 空気調和機 |
JP2014109386A (ja) * | 2012-11-30 | 2014-06-12 | Panasonic Corp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594857A (zh) * | 2018-05-25 | 2019-12-20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调室内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7053588A (ja) | 2017-03-16 |
CN106524297B (zh) | 2019-07-19 |
US10274209B2 (en) | 2019-04-30 |
US20170074525A1 (en) | 2017-03-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670298B2 (en) | Air conditioner | |
CN106524297B (zh) | 空调机及其室内机 | |
US20130043003A1 (en) | Indoor unit for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indoor unit | |
EP1016833A2 (en) | Air conditioner outlet | |
JP4544364B1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CN105987457A (zh) | 空气调节器的室外机 | |
JP2016142431A (ja) | 空気調和機 | |
US9404669B2 (en) | Application of electric heat coil in fan unit | |
WO2006068210A1 (ja)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機 | |
US20170307232A1 (en) | In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 |
JP6139669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JPWO2018163360A1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
EP3130860B1 (en) | Air conditioner | |
JP6976072B2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
JP2015068561A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
WO2018029878A1 (ja) | 室内機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 |
WO2015104791A1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JP2014005975A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 |
CN211575260U (zh) | 空调室内机 | |
KR101240721B1 (ko) | 버스용 공조장치 | |
CN111406185A (zh) | 室外机 | |
JP3972788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 |
JP2910628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CN110637200B (zh) | 空调机的室内机 | |
KR20170086313A (ko) | 송풍장치용 안전 그릴유닛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TA0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 ||
TA0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604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after: Hitachi Johnson Controls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Address before: Hongkong, China Applicant before: Johnson Controls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technology (Hongkong) Co., Ltd.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