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240426A - 拉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拉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240426A CN106240426A CN201610398402.0A CN201610398402A CN106240426A CN 106240426 A CN106240426 A CN 106240426A CN 201610398402 A CN201610398402 A CN 201610398402A CN 106240426 A CN106240426 A CN 10624042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rts
- pulling
- rack body
- advance
- toward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0750 progres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6096 absorb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994 depressogen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644035 Clav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21167 banquet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34 dec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213 extrap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450 motiv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3/00—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other passenger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3/10—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other passenger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f receptacles for food or beverages, e.g. refrigerated
- B60N3/102—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other passenger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f receptacles for food or beverages, e.g. refrigerated storable or fold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3/00—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other passenger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3/10—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other passenger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f receptacles for food or beverages, e.g. refrigerated
- B60N3/105—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other passenger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f receptacles for food or beverages, e.g. refrigerated for receptables of different size or shape
- B60N3/106—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other passenger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f receptacles for food or beverages, e.g. refrigerated for receptables of different size or shape with adjustable clamping mechanis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assenger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杯支架装置具备使拉出部件在前进位置与后退位置之间移动的进退机构。进退机构具备:可动部,其设置于收容壳体,且能够在进退方向上移动;拉出联动部,其使拉出部件以相对于进退方向能够在大致垂直方向上移位的方式与可动部联动,伴随着可动部在进退方向上的移动而使拉出部件在进退方向上移动;以及朝向变化部,其在拉出部件处于后退位置时将拉出部件限制为能够收容于收容壳体的第1朝向,且在通过可动部的前进而将拉出部件拉出至前进位置时,使拉出部件形成为相对于第1朝向变化后的第2朝向。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拉出装置,其具有收容于收容壳体且在使用时被拉出的拉出部件。
背景技术
在车辆的车室内具备杯支架装置。对于杯支架装置,存在收容于收容壳体、且在使用时将支架部拉出的抽屉式的结构。作为抽屉式的杯支架装置,例如存在日本特开平7-291013号公报所公开的杯支架装置。
如图17、图18所示,日本特开平7-291013号公报中公开的杯支架装置具备:收容壳体91,其具有开口90;以及抽屉式的支架主体92,其被收容为相对于收容壳体91内能够进退。在支架主体92设置有能够旋转的齿轮93,在收容壳体91,沿支架主体92的进退方向而延伸设置有齿条94。齿轮93与齿条94啮合。在支架主体92的下方设置有对饮料容器C的底部进行保持的底部部件95。底部部件95与支架主体92之间由相对于底部部件95以及支架主体92能够摆动的臂96连结。在支架主体92后退至开口90内时,通过臂96的摆动而使得底部部件95接近支架主体92并与支架主体92一起收容于开口90内。
但是,为了稳定地保持饮料容器C,对杯支架装置存在如下要求,即,使支架主体92以支架主体92的前进侧前端部朝向上侧的方式倾斜,使支架主体92相对于底部部件95的高度增大。
然而,在日本特开平7-291013号公报的拉出装置中,为了使支架主体92相对于收容壳体91进退,在收容壳体91需要与支架主体92的倾斜的高度相应的开口90。因此,收容壳体91的厚度变大,在杯支架装置的薄型化方面存在极限。
另外,日本特开2012-11821号公报以及日本实开平5-86699号公报中也公开有与日本特开平7-291013号公报同样的抽屉式的杯支架装置,关于这些杯支架装置,也存在与日本特开平7-291013号公报同样的问题。
除杯支架装置以外,关于能够收容于收容壳体的桌台,有时也想要使其在拉出时形成为相对于桌台的进退方向倾斜的朝向。关于这种抽屉式桌台,在收容壳体的薄型化方面也存在极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这种情形而提出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拉出装置,其能够使拉出时的拉出部件在相对于进退方向倾斜的方向上移位,且实现了薄型化。
本发明的拉出装置具备:收容壳体,其具有开口;拉出部件,其以能够从所述开口向前进侧或者后退侧进退的方式收容于所述收容壳体;以及进退机构,其使所述拉出部件在从所述开口前进的前进位置与后退至所述开口内的后退位置之间移动,所述拉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进退机构具备:
可动部,其设置于所述收容壳体,能够在进退方向上移动;
拉出联动部,其使所述拉出部件以相对于所述进退方向大致能够在垂直方向上移位的方式与所述可动部联动,伴随着所述可动部向进退方向的移动而使所述拉出部件在所述进退方向上移动;以及
朝向变化部,其在所述拉出部件处于所述后退位置时将所述拉出部件限制为能够收容于所述收容壳体的第1朝向,且在通过所述可动部的前进而将所述拉出部件拉出至所述前进位置时,使所述拉出部件形成为相对于所述第1朝向变化后的第2朝向。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结构,拉出部件与可动部的进退方向上的移动相应地相对于收容壳体的开口进退。在拉出部件后退至收容壳体的开口内的后退位置时,利用朝向变化部将拉出部件限制为能够收容于收容壳体的开口内的第1朝向。在通过可动部的前进而将拉出部件向前进位置拉出时,利用朝向变化部使拉出部件形成为相对于第1朝向变化后的第2朝向。例如,通过将处于后退位置的拉出部件限制为使得其高度小于开口的宽度的朝向,即使是较薄的收容壳体也能够对拉出部件进行收容。因此,能够使拉出时的拉出部件朝相对于进退方向倾斜的方向移位,并能够实现拉出装置的薄型化。
这里,在将拉出部件与可动部在彼此无法进行相对移位的状态下连接的情况下,如果前进位置处的拉出部件的朝向相对于后退位置处的拉出部件的朝向改变,则拉出部件会与能够在进退方向上移动的可动部干涉。
因此,在本发明中,利用拉出联动部对拉出部件以使其相对于进退方向大致能够在垂直方向上移位的方式进行联动。拉出联动部使拉出部件伴随着可动部在进退方向上的移动而在进退方向上移动,并且,伴随着拉出部件的朝向的变化,容许拉出部件相对于可动部的相对位置的移位。因此,拉出部件不会伴随着进退方向上的移动而与可动部干涉,能够顺畅地使朝向变化。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拉出装置,其能够使拉出时的拉出部件在相对于进退方向倾斜的方向上移位,且能够实现薄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拉出部件处于前进位置时的拉出装置的斜视图。
图2是在第1实施方式中拉出部件处于后退位置时的拉出装置的斜视图。
图3是第1实施方式中的拉出装置的分解斜视图。
图4是第1实施方式中的收容壳体的下方部件以及可动部的斜视图。
图5是第1实施方式中的收容壳体的下方部件、可动部以及拉出部件的斜视图。
图6是在第1实施方式中沿着配置有可动部的收容壳体的下方部件的前后左右方向的平面进行剖切后的剖面图。
图7是将拉出部件以及可动部配置于收容壳体的下方部件的情况下的图6的A-A向视剖面图。
图8是在第1实施方式中沿着拉出部件处于后退位置时的拉出装置的前后左右方向的平面进行剖切后的剖面图。
图9是图1的H-H向视剖面图。
图10是图2及图8的E-E向视剖面图。
图11是用于表示拉出部件从前进位置向后退位置移动时的轨迹的、图1的I-I向视剖面图。
图12是图1的I-I向视剖面图。
图13是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拉出部件处于后退位置时沿着对操作部进行操作的情况下的拉出装置的前后左右方向的平面进行剖切后的剖面图。
图14是在第2实施方式中桌台处于前进位置时的桌台装置的斜视图。
图15是图14的J-J向视剖面图。
图16是用于表示轨道部的延伸方向的、图14的J-J向视剖面图。
图17是现有例的杯支架装置的斜视图。
图18是从现有例的杯支架装置的支架主体的背面侧观察的斜视图。
标号的说明
11:杯支架装置、12:桌台装置、2:收容壳体、20:空间、21:下方部件、21d:齿条齿轮、22:上方部件、23:开口、3:拉出部件、31:支架主体、31a:基部、31b:支架部、31c:插入空间、31g:支架主体的后方支撑部、31h:支架主体的前方支撑部、35:底部部件、35c:地板部件的后方支撑部、35e:地板部件的前方支撑部、36:桌台、41:前方部件、41a:前方部件的上方支撑部、41b:前方部件的上方支撑部、42:后方部件、42a:后方部件的上方支撑部、42b:后方部件的上方支撑部、7:进退机构、71:可动部、72:齿轮箱、73:转动部件、73e:小齿轮、74:预紧部件、75:减振装置、76:锁止部、77:操作部、81:拉出联动部、82:引导部、83:卡合部、85:朝向变化部、86:前侧滑动卡止部、87:后侧滑动卡止部、88:上侧轨道部、89:下侧轨道部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利用附图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出装置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拉出装置是抽屉式的杯支架装置,其设置于车辆的车室内的后部坐席中央的后控制台。在图1及其后的附图中,上、下、左、右、前、后是从乘坐于车辆的乘员观察的方向。
如图1~图3所示,杯支架装置11具备收容壳体2、拉出部件3以及进退机构7。拉出部件3利用进退机构7而在从收容壳体2前进的前进位置(图1)与后退至收容壳体2内的后退位置(图2)之间移动。
如图3所示,收容壳体2是较薄的矩形壳体,并具有下方部件21以及上方部件22。下方部件21具有:矩形的底壁21a;以及后壁21b和侧壁21c,它们在底壁21a的后方及左右两侧直立设置。上方部件22形成为与下方部件21的底壁21a相对应的矩形。上方部件22的周缘部相对于下方部件21的后壁21b的上周缘以及侧壁21c的上周缘而凹凸嵌合,由此使得上方部件22与下方部件21实现一体化。收容壳体2具有由上方部件22和下方部件21包围的空间部20。空间部20具有能够对拉出部件3进行收容的大小,并通过在收容壳体2的前侧所形成的开口23而与外部连通。
如图1、图3所示,拉出部件3具有:支架主体31,其能够对饮料容器的侧面进行保持;底部部件35,其能够对饮料容器的底部进行保持;后方部件42;以及前方部件41。
支架主体31具有:基部31a,其设置于后侧;以及支架部31b,其从基部31a的左右方向中央向前侧凸出。支架部31b从基部31a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向前侧凸出设置。在支架部31b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插入空间31c,饮料容器插入于该插入空间31c。支架部31b利用与插入空间31c相对的侧面部对饮料容器进行保持。在基部313的前侧,隔着支架部31b在左右两侧设置有一对第1摆动保持部32。在第1摆动保持部32的基端所形成的卡合凸部32c插入于支架主体31的孔部31m。在卡合凸部32c与孔部31m周缘之间夹设有弹簧36。由此,第1摆动保持部32相对于基部31a能够向上方摆动、且被向上方预紧。第1摆动保持部32被弹簧36预紧而使得前端部32a位于与后端部32b相比为上侧的位置。在支架主体31处于后退位置时,第1摆动保持部32的前端部32a被收容壳体2的上方部件22向下侧按压,形成为与第1摆动保持部32的后端部32b大致相同的高度。
另外,在基部31a的前端部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爪形状的第2摆动保持部38。在第2摆动保持部38的基端38b所形成的孔部外插于支架主体31的转动轴31n。在基端38b的孔部周缘与转动轴31n之间夹设有弹簧34。由此,第2摆动保持部38的前端38a能够向插入空间31c的内外方向摆动、且被朝向中心附近预紧。在饮料容器插入于插入空间31c时,利用支架主体31、第1摆动保持部32以及第2摆动保持部38对饮料容器的侧面进行保持。
在支架主体31的下方配置有底部部件35。在底部部件35处,在左右两侧设置有一对凹状的底部保持部35a。插入空间31c位于底部保持部35a的正上方。在饮料容器插入于支架主体31的插入空间31c时,利用底部部件35对饮料容器的底部进行保持。
支架主体31与底部部件35由前方部件41以及后方部件42连结,利用后述的4点连杆机构使前方部件41以及后方部件42能够相对于支架主体31以及底部部件35摆动。
如图3、图4所示,进退机构7使拉出部件3从收容壳体2的开口23前进或者向开口23内后退。进退机构7具备可动部71、拉出联动部81以及朝向变化部85。
如图4、图5、图6所示,可动部71具有齿轮箱72、转动部件73、预紧部件74以及减振装置75。
齿轮箱72具有:上壁72a;侧壁72b,其与上壁72a的周缘连接;以及齿轮空间72c,其被上壁72a以及侧壁72b包围。在齿轮箱72的齿轮空间72c的右侧配置有转动部件73以及预紧部件74,在齿轮空间72c的左侧配置有减振装置75。
如图6、图7所示,转动部件73具有外筒部73a、内筒部73b、以及将外筒部73a与内筒部73b连接的底面部73c。齿轮箱72具有保持筒部72d,该保持筒部72d从上壁72a朝向齿轮空间72c且朝下方凸出。保持筒部72d是剖面大致为C字形状的筒体,在侧部的一部分形成有狭缝72e。保持筒部72d将转动部件73的内筒部73b保持为自由转动。
凸缘部在外筒部73a的下侧朝向径向外侧凸出设置,在凸缘部遍及整个周向而形成有小齿轮73e。外筒部73a的下端与内筒部73b的下端由底面部73c连接。在外筒部73a与内筒部73b之间形成有具有与底面部73c的宽度相应的宽度的弹簧室,在弹簧室配置有预紧部件74。预紧部件74是螺旋弹簧。预紧部件74的一端侧卡止于转动部件73的外筒部73a的下端部。预紧部件74的另一端侧从齿轮箱72的保持筒部72d的狭缝72e朝径向内侧延伸,且被保持于从齿轮箱72的上壁72a向下侧凸出的一对卡止壁72f之间。
如果转动部件73相对于齿轮箱72朝一个方向旋转,则预紧力蓄积于预紧部件74。如果将蓄积的预紧力释放,则预紧部件74使转动部件73相对于齿轮箱72朝上述一个方向的相反方向旋转。
如图4、图6、图7所示,在齿轮箱72的齿轮空间72c的左侧所配置的减振装置75具有固定部件75a以及旋转部件75b。固定部件75a具有向前侧及后侧凸出的一对嵌合部75c。在齿轮箱72的上壁72a的左侧形成有开口72g。使减振装置75从开口72g进入齿轮空间72c。使一对嵌合部75c与在齿轮箱72的齿轮空间72c的左侧配置的保持板部72h凹凸嵌合,固定部件75a固定于齿轮箱72。在减振装置75封入有将固定部件75a与旋转部件75b之间间接连接的省略图示的粘性液体。粘性液体利用其粘性而抑制旋转部件75b的旋转速度的上升。旋转部件75b具有减振齿轮75d。减振齿轮75d与小齿轮73e啮合,因此减振装置75使小齿轮73e的旋转速度的上升缓和。
在下方部件21的底壁21a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设置有齿条齿轮21d。齿条齿轮21d沿前后方向、即拉出部件3的进退方向延伸。
设置于转动部件73的小齿轮73e与齿条齿轮21d啮合。如果转动部件73相对于齿轮箱72朝一个方向旋转,则预紧力蓄积于预紧部件74,并且齿轮箱72沿齿条齿轮21d朝后侧移动。如果将预紧部件74的预紧力释放,则转动部件73朝上述一个方向的相反侧旋转,齿轮箱72沿齿条齿轮21d朝前侧移动。
在可动部71中,利用预紧部件74的预紧力对小齿轮73e进行驱动。被驱动的小齿轮73e沿设置于收容壳体2的齿条齿轮21d前进。通过这种简易的结构能够使可动部71可靠地前进。
如图7所示,齿轮箱72的左右两侧的侧壁72b的下部设置有朝向左右方向外侧凸出的滑动部72j。另外,在收容壳体2的下方部件21的底壁21a设置有在进退方向上相互平行地延伸的一对箱引导部21e。一对箱引导部21e分别具有:立壁21f,其从收容壳体2的底壁21a朝向上侧延伸;以及弯曲壁21g,其在立壁21f的上部沿左右方向弯曲。齿轮箱72的滑动部72j由立壁21f、弯曲壁21g以及收容壳体2的底壁21a包围,滑动部72j在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的移动受到限制。因此,滑动部72j相对于收容壳体2仅能在进退方向上移动。
如图4、图5、图8所示,拉出联动部81设置于可动部71与拉出部件3之间。拉出联动部81由如下部件构成:引导部82,其设置于可动部71的齿轮箱72的左右两侧的侧壁72b;以及卡合部83,其设置于拉出部件3的支架主体31。引导部82是在齿轮箱72的侧壁72b设置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U字形状的槽。引导部82的下部被封闭,引导部82的上部敞开。
如图3所示,支架主体31的基部31a的正好位于齿轮箱72的正上方的部分被掏空而形成为后部空间31d。在后部空间31d的左右两侧设置有相对壁31e。在相对壁31e,朝向后部空间31d而凸出设置有一对卡合部83。一对卡合部83彼此相对、且位于同一轴线上。在后部空间31d配置有可动部71,设置于支架主体31的卡合部83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与设置于可动部71的引导部82卡合。因此,支架主体31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位的方式与可动部71联动,另外,与可动部71的进退方向上的移动相应地,支架主体31也沿进退方向移动。
如图3、图4、图9所示,朝向变化部85设置于拉出部件3的支架主体31以及收容壳体2。朝向变化部85使支架主体31相对于收容壳体2的朝向伴随着支架主体31的进退方向上的移动而变化。朝向变化部85具有:前侧滑动卡止部86和后侧滑动卡止部87,它们设置于支架主体31;以及上侧轨道部88和下侧轨道部89,它们设置于收容壳体2。
在支架主体31的基部31a的左右两侧的侧壁凸出设置有前侧滑动卡止部86、以及位于与前侧滑动卡止部86相比为后侧的位置的后侧滑动卡止部87。前侧滑动卡止部86位于与后侧滑动卡止部87相比大致为上侧的位置。前侧滑动卡止部86以及后侧滑动卡止部87以能够滑动移动的方式支撑于上侧轨道部88以及下侧轨道部89。
上侧轨道部88以及下侧轨道部89设置于在收容壳体2的侧壁21c固定的内壁部件25。朝向变化部85以如下方式对支架主体31进行引导,即,在支架主体31处于后退位置时将支架主体31限制为能够收容于收容壳体2的规定的朝向,在从后退位置向前进位置拉出支架主体31时,使得支架主体31的朝向相对于后退位置处的规定的朝向变化。
上侧轨道部88设置于内壁部件25的上侧,下侧轨道部89在内壁部件25设置为与上侧轨道部88相比为下侧。作为上侧轨道部88以及下侧轨道部89,例如能举出大致沿进退方向延伸的槽条、长孔、或者轨道,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槽条。
下侧轨道部89从内壁部件25的后端起直至前端为止大致沿进退方向延伸。下侧轨道部89具有:倾斜部分89b,其从后端朝向前方逐渐下降;以及前后延长部89c,其大致在进退方向的中央部分沿内壁部件25的下周缘向前侧延伸。上侧轨道部88使得最后端部88a位于与下侧轨道部89的最后端89a相比为前侧的位置。上侧轨道部88具有:第1倾斜部分88b,其从最后端部88a朝向前侧逐渐下降;以及第2倾斜部分88c,其在开口附近向上侧倾斜。上侧轨道部88采取这样暂时下降并再次上升的形状,是为了抑制后退时设置于支架主体31的第1摆动保持部32与收容壳体2的上方部件22干涉。上侧轨道部88与下侧轨道部89之间的距离随着从后侧朝向前侧而逐渐远离。
如图10、图11所示,通过将前侧滑动卡止部86以及后侧滑动卡止部87支撑于这种上侧轨道部88以及下侧轨道部89,在支架主体31处于后退位置时,将支架主体31限制为能够向收容壳体2的开口23内后退的规定的朝向。如图11所示,在支架主体31从后退位置向前进位置滑动移动的期间,使后侧滑动卡止部87比前侧滑动卡止部86更下降,使支架主体31的前方侧相对于后方侧位于更高的位置。如图11、图12所示,在前进位置附近,前侧滑动卡止部86与后侧滑动卡止部87的高度差变大,使支架主体31的前方部相对于后方部位于更高的位置。利用在下侧轨道部89的前后延长部89c所设置的止动件89d使后侧滑动卡止部87停止,使得拉出部件3停留于前进位置。这样,在支架主体31从后退位置向前进位置移动的期间,使支架主体31的朝向相对于后退位置处的支架主体31的规定的朝向变化。
并且,如图3、图8、图10所示,进退机构7具备:锁止部76,其限制拉出部件3在后退位置移动;操作部77,其将通过锁止部76实现的拉出部件3的移动的限制解除;以及锁止预紧部件78。锁止部76以及操作部77设置于支架主体31的支架部31b的前部。支架部31b的前部在左右方向上扩大宽度,并由外观装饰罩33覆盖。在支架部31b的前部与外观装饰罩33之间夹设有操作部77和锁止部76。
如图3所示,操作部77被保持为能够在操作保持孔33a、31f沿进退方向移动,该操作保持孔33a、31f分别形成于外观装饰罩33以及支架部31b的前部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
如图8、图13所示,在操作部77的左右两侧配置有杆形状的锁止部76。在左侧的锁止部76设置有引导销76a,在右侧的锁止部76设置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长孔76b。引导销76a插入于在外观装饰罩33的后表面侧所设置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长孔33c。将在外观装饰罩33的后表面侧所设置的引导销33b插入于长孔76b。由此,左右一对锁止部76形成为能够沿左右方向移动。
锁止部76的左右方向上的外侧前端以能够进退的方式插入于在收容壳体2的下方部件21的侧壁21c所形成的锁止卡合孔21k。在拉出部件3处于后退位置、且锁止部76插入于锁止卡合孔21k时,限制拉出部件3在后退位置移动。
如图3、图13所示,操作部77具有:基部77a;操作面77b,其设置于基部77a的前侧;弹簧保持部77c,其设置于基部77a的后侧;以及左右一对引导孔77d,它们设置于基部77a。锁止预紧部件78是压缩螺旋弹簧,并保持于弹簧保持部77c。锁止预紧部件78设置于操作部77的弹簧保持部77c与支架部31b的前部之间,将操作部77相对于支架部31向前侧预紧。左右一对引导孔77d具有朝向后侧且朝左右方向外侧倾斜的斜面部77e。使分别形成于各锁止部76的凸部76c插入于各引导孔77d。
如果将操作面77朝后侧压入,则操作部77抵抗锁止预紧部件78的预紧力而后退。凸部76c沿斜面部77e向引导孔77d的前侧进行相对移动。锁止部76被向左右方向内侧拉入,锁止部76的前端从锁止卡合孔21k脱离,拉出部件3的移动的限制被解除。由此,利用可动部71的预紧部件74的预紧力而使拉出部件3前进。如果将支架主体31朝后侧按压,则拉出部件3后退而收容于收容壳体2。
前文中叙述了拉出部件3具有支架主体31、底部部件35、后方部件42以及前方部件41,对拉出部件3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如图3、图9、图12所示,在支架主体31的后侧的基部31a的左右两侧的侧面部设置有支架主体31的后方支撑部31g。在支架主体31的前侧的支架部31b的背面侧,设置有支架主体31的前方支撑部31h。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架主体31的后方支撑部31g是圆孔,支架主体31的前方支撑部31h是沿进退方向延伸的长孔。在底部部件35的左右两侧以及左右方向中央设置有凹部35b,在将各凹部35b的左右方向两侧包围的壁部设置有圆孔,该圆孔作为底部部件35的后方支撑部35c。在底部部件35的左右方向中央部设置有从后方朝向前方逐渐加深凹陷的凹陷部35d,在凹陷部35d的左右两侧的壁部设置有底部部件35的前方支撑部35e。在本实施方式中,底部部件35的后方支撑部35c以及前方支撑部35e为圆孔。
后方部件42是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矩形的板状体。在后方部件42的左右两侧的侧面部的上端设置有后方部件42的上方支撑部42a。在后方部件42的下端、且在其左右方向两侧以及左右方向中央设置有后方部件42的下方支撑部42b。后方部件42的上方支撑部42a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支撑于支架主体31的后方支撑部31g,后方部件42的下方支撑部42b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支撑于底部部件35的后方支撑部35c。由此,后方部件42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撑于支架主体31的后方支撑部31g以及底部部件35的后方支撑部35c。后方部件42的上方支撑部42a与支架主体31的后方支撑部31g、以及前方部件41的下方支撑部41b与底部部件35的前方支撑部35e之间分别夹设有弹簧43、44。
在本实施方式中,后方部件42的上方支撑部42a以及下方支撑部42b为转动轴,支架主体31的后方支撑部31g以及底部部件35的后方支撑部35c是使得转动轴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插入的圆孔。然而,也可以与之相反,后方部件42的上方支撑部42a以及下方支撑部42b是圆孔,支架主体31的后方支撑部31g以及底部部件35的后方支撑部35c是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插入于圆孔的转动轴。
前方部件41为棒状体。在前方部件41的上端部设置有前方部件41的上方支撑部41a,在其下端部设置有前方部件41的下方支撑部41b。前方部件41的上方支撑部41a以能够相对旋转且能够沿前后方向相对移动的方式支撑于支架主体31的前方支撑部31h,前方部件41的下方支撑部41b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支撑于底部部件35的前方支撑部35e。由此,前方部件41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撑于支架主体31的前方支撑部31h以及底部部件35的前方支撑部35e。
前方部件41及后方部件42均被支撑为相对于支架主体31和底部部件35能够摆动,因此支架主体31、前方部件41、底部部件35以及后方部件42构成4点连杆机构。
如图10所示,在拉出部件3收容于收容壳体2时,前方部件41以及后方部件42大致朝向水平方向,使得支架主体31与底部部件35接近。支架主体31距底部部件35的上下方向上的高度比收容壳体2的开口23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小。
如图9所示,在从收容壳体2拉出拉出部件3时,底部部件35利用弹簧43、44的预紧力而下降,前方部件41以及后方部件42以接近上下方向(铅直方向)的角度立起,支架主体31距底部部件35的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增大。支架主体31距底部部件35的上下方向上的高度比开口23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前方部件41以及后方部件42将底部部件35与支架主体31之间连结。因此,支架主体31与底部部件35之间的连接强度提高。
这里,如图9所示,将支架主体31的前侧部与底部部件35的前侧部之间的距离设为A,将支架主体31的后侧部与底部部件35的后侧部之间的距离设为B。支架主体31的前侧部是位于与支架主体31的后侧部相比为前方的位置的部分。A代表支架主体31的前侧部与底部部件35的前侧部之间的上下方向上的距离,B代表支架主体31的后侧部与底部部件35的后侧部之间的上下方向上的距离。
在该情况下,在将拉出部件3向前方拉出时,优选距离A比距离B大。在将拉出部件3向前方拉出时,在距离A比距离B大的情况下,与距离A与距离B相等的情况相比,在支架主体31的前侧所设置的支架部31b距底部部件35的高度变大。在将饮料容器配置于支架部31b以及底部部件35时,由支架部31b以及底部部件35对饮料容器的保持力提高。支架主体31朝向后侧且朝下方倾斜,因此与支架主体31水平的情况相比,拉出部件3整体的重心位于后侧,接近作为针对收容壳体2的支撑点的前侧滑动卡止部86以及后侧滑动卡止部87。因此,施加于前侧滑动卡止部86以及后侧滑动卡止部87的力矩变小,能够稳定地保持饮料容器。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在拉出时使得距离A大于距离B的结构,采用下面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前方部件41的上方支撑部41a与下方支撑部41b之间的距离C设为比后方部件42的上方支撑部42a与下方支撑部42b之间的距离D大。另外,支架主体31的前方支撑部31h是沿进退方向延伸的长孔。构成前方支撑部31h的长孔将构成前方部件41的上方支撑部41a的旋转轴支撑为能够沿进退方向滑动。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在将拉出部件3向前进位置拉出时,底部部件35利用弹簧43、44的预紧力而下降,前方部件41从水平方向朝向铅直方向立起。因此,如图12所示,前方部件41的上方支撑部41a向构成支架主体31的前方支撑部31h的长孔的前侧滑动移动而位于长孔的前端位置31j。此时的前方部件41以接近铅直方向的角度立起,前方部件41相对于铅直方向的角度α比后方部件42相对于铅直方向的角度β小。另外,前方部件41的上方支撑部41a与下方支撑部41b之间的距离C比后方部件42的上方支撑部42a与下方支撑部42b之间的距离D大。因此,支架主体31的前方支撑部31h与底部部件35的前方支撑部35e之间的距离A比支架主体31的后方支撑部31g与底部部件35的后方支撑部35c之间的距离B大。
作为在拉出时使得距离A比距离B大的结构,除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以外,例如也可以形成为如下结构,即,使前方部件41的上方支撑部41a与下方支撑部41b之间的距离C和后方部件42的上方支撑部42a与下方支撑部42b之间的距离D相同或者比D小(C≤D),使拉出时的前方部件41进一步接近铅直方向,使前方部件41相对于铅直方向的角度α远小于后方部件42相对于铅直方向的角度β。
另外,还可以形成为如下结构,即,在拉出时,使前方部件41接近水平方向,使前方部件41相对于铅直方向的角度α与后方部件42相对于铅直方向的角度β相同或者比β大(α≥β),使前方部件41的上方支撑部41a与下方支撑部41b之间的距离C远大于后方部件42的上方支撑部42a与下方支撑部42b之间的距离D,由此使距离A大于距离B。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图10所示,在支架主体31后退至后退位置时,后方部件42的下端与收容壳体2的底壁21a接触,并以上方支撑部42a以及下方支撑部42b为中心而朝向水平方向摆动。随着后方部件42接近水平,底部部件35接近支架主体31,支架主体31距底部部件35的高度变低。支架主体31距底部部件35的高度比收容壳体2的开口23的铅直方向上宽度小。
如图9、图12所示,前方部件41的上方支撑部41a与下方支撑部41b之间的距离C比后方部件42的上方支撑部42a与下方支撑部42b之间的距离D大,因此随着底部部件35的上升,前方部件41的上方支撑部41a使得支架主体31的前方支撑部31h向后侧滑动移动。上方支撑部41a向作为前方支撑部31h的长孔的后端位置31k相对移动。而且,前方部件41摆动至比后方部件42更接近水平的朝向。因此,能够使支架主体31距底部部件35的高度在其整个进退方向上变小。支架主体31以及底部部件35的整体收容于收容壳体2。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支架主体31的前方支撑部31h设为长孔,但如果以下述方式形成,即,在支架主体31向收容壳体2内后退时,与向前进位置前进时相比,前方部件41相对于后方部件42变为接近水平的朝向,则可以是任何结构。例如,可以在将支架主体31的前方支撑部31h设为长孔的同时将底部部件35的前方支撑部35e设为长孔、或者取代将支架主体31的前方支撑部31h设为长孔而将底部部件35的前方支撑部35e设为长孔。或者,可以将支架主体31以及底部部件35的双方的前方支撑部31h、35e设为旋转轴、且将前方部件41的上方支撑部41a和/或下方支撑部41b设为长孔。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可动部71的预紧部件74而使用螺旋弹簧,但也可以使用恒力弹簧。另外,利用减振装置75使小齿轮73e的旋转速度的上升缓和,但也可以不具有减振装置75。另外,可动部71的动力源是预紧部件74,但也可以是电动机。
在本实施方式中,朝向变化部85具有:上侧轨道部88和下侧轨道部89,它们设置于收容壳体2;以及前侧滑动卡止部86和后侧滑动卡止部87,它们设置于拉出部件3。然而,也可以将上侧轨道部88和下侧轨道部89设置于拉出部件3,将前侧滑动卡止部86和后侧滑动卡止部87设置于收容壳体2。另外,拉出部件3在左右两侧分别在前侧滑动卡止部86以及后侧滑动卡止部87的2个部位被控制朝向,但也可以在1个滑动卡止部处被控制朝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架主体31与可动部71的前后移动相应地相对于收容壳体2的开口23进退。在支架主体31已后退至收容壳体2的开口23内的后退位置时,支架主体31利用朝向变化部85而使得其薄板形状的平面延伸方向变为与进退方向大致平行的朝向,且限制为能够收容于收容壳体2的开口23内的规定的朝向。因此,利用较薄的收容壳体2也能够对支架主体31进行收容。能够实现杯支架装置11的薄型化。
在将支架主体31从后退位置向前进位置拉出时,随着可动部71的进退方向上的移动,支架主体31的朝向通过朝向变化部85而相对于后退位置处的能够收容的规定的朝向变化。因此,在拉出时将支架主体31设为相对于进退方向倾斜的朝向。这样,支架主体31以使得支架主体31的前进侧前端部朝向上侧的方式倾斜,支架主体31距底部部件35的高度变大,能够稳定地保持饮料容器。
拉出联动部81具有:引导部82,其设置于可动部71的齿轮箱72且沿上下方向延伸;以及卡合部83,其设置于支架主体31且插入于引导部82。如果通过朝向变化部85而使支架主体31变化,则卡合部83沿着引导部82上下移动。因此,支架主体31能够与前后移动相应地相对于可动部71使位置在上下方向上移位。因此,支架主体31不会伴随着前后移动而与可动部71干涉,能够顺畅地使朝向变化。
(第2实施方式)
在第2实施方式中,作为本发明的拉出装置而采用抽屉式的桌台装置。如图14、图15所示,抽屉式的桌台装置12例如装配于车辆的车室内的前排坐席中央的中央控制台5的背面部51。桌台装置12具有:收容壳体2,其设置于中央控制台5的背面部51;作为拉出部件的桌台36,其以能够进退的方式收容于收容壳体2内;以及进退机构7。
在收容壳体2的内部设置有能够收容桌台36的空间部20。空间部20通过在收容壳体2的后部所形成的开口23而与外部连通。开口23被外观装饰罩33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覆盖。利用省略图示的弹簧将外观装饰罩33向将开口23关闭的方向预紧。
桌台36形成为矩形的薄板形状。桌台36能够在收容于收容壳体2的空间部20的后退位置与从开口23前进的前进位置之间移动。在将桌台36向前进位置拉出时,桌台36对将开口23覆盖的外观装饰罩33进行按压,抵抗省略图示的弹簧的预紧力而将外观装饰罩33打开,使桌台36从开口23前进。
进退机构7与上述的杯支架装置11相同。如图16所示,桌台装置12的进退机构7与杯支架装置11同样地具备可动部71、拉出联动部81以及朝向变化部85。
收容壳体2的下壁29相对于车辆的后方朝上侧倾斜,可动部71沿该下壁而进退移动。可动部71利用设置于内部的预紧部件或者电动机等驱动源的驱动力而沿收容壳体2的下壁29朝前进方向移动。在可动部71与桌台36之间夹设有拉出联动部81。拉出联动部81使桌台36与可动部71相伴地在进退方向上移动,并且能够使桌台36相对于进退方向大致在垂直方向上移位(参照图15)。朝向变化部85具有:上侧轨道部88和下侧轨道部89,它们设置于收容壳体2;以及前侧滑动卡止部86和后侧滑动卡止部87,它们设置于桌台36。
图16中对于上侧轨道部88以及下侧轨道部89利用它们的中心线而示出。上侧轨道部88具有相对于进退方向倾斜的倾斜部分88d。下侧轨道部89具有沿桌台36的进退方向延伸的进退延长部分89d。使后侧滑动卡止部87以及前侧滑动卡止部86以能够进行滑动移动的方式卡止于上侧轨道部88以及下侧轨道部89,由此在桌台36处于后退位置时将桌台36限制为能够收容于收容壳体2的规定的朝向,随着其从后退位置前进,使得桌台36相对于规定的朝向变化。而且,在位于前进位置时,桌台36的表面朝向水平方向。
在第2实施方式中,也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能够使拉出时的桌台36的朝向相对于进退方向倾斜,且能够实现薄型化。
(1)第1、第2实施方式的拉出装置(杯支架装置11、桌台装置12)具备:收容壳体2,其具有开口23;拉出部件3,其以能够从开口23向前进侧或者后退侧进退的方式收容于收容壳体2;以及进退机构7,其使拉出部件3在从开口23前进的前进位置与后退至开口23内的后退位置之间移动,所述拉出装置的特征在于,进退机构7具备:
可动部71,其设置于收容壳体2、且能够在进退方向上移动;
拉出联动部81,其使拉出部件3以相对于进退方向能够在大致垂直方向上移位的方式与可动部71联动,伴随着可动部71在进退方向上的移动而使拉出部件3在进退方向上移动;以及
朝向变化部85,其在拉出部件处于后退位置时,将拉出部件3限制为能够收容于收容壳体2的规定的朝向(第1朝向),且在通过可动部71的前进而将拉出部件3拉出至前进位置时,使拉出部件3成为相对于规定的朝向(第1朝向)变化后的朝向(第2朝向)。
根据上述结构,拉出部件3与可动部71在进退方向上的移动相应地相对于收容壳体2的开口23进退。在拉出部件3后退至收容壳体2的开口23内的后退位置时,利用朝向变化部85将拉出部件3限制为能够收容于收容壳体2的开口23内的规定的朝向。在通过可动部71的前进而将拉出部件3向前进位置拉出时,利用朝向变化部85使拉出部件3形成为相对于规定的朝向变化后的朝向。例如,对处于后退位置的拉出部件3的朝向进行限制以使其形成为比开口23的宽度小的高度,从而即使是较薄的收容壳体2也能够对拉出部件3进行收容。因此,能够使拉出时的拉出部件3在相对于进退方向倾斜的方向上移位,并能够实现拉出装置的薄型化。
这里,在将拉出部件3与可动部71在无法进行相对移位的状态下连接的情况下,如果拉出部件3改变朝向,则拉出部件3会与能够沿进退方向移动的可动部干涉。
因此,在本发明中,利用拉出联动部81使拉出部件3以相对于进退方向大致能够在垂直方向上移位的方式进行联动。拉出联动部81使拉出部件3伴随着可动部71在进退方向上的移动而在进退方向上移动,并且伴随着拉出部件3的朝向的变化而容许拉出部件3相对于可动部71的相对位置的移位。因此,拉出部件3不会伴随着进退方向上的移动而与可动部71干涉,能够顺畅地使朝向变化。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拉出装置,其能够使拉出时的拉出部件3在相对于进退方向倾斜的方向上移位,且能够实现薄型化。
(2)在第1、第2实施方式中,优选地,收容壳体2具有沿进退方向延伸的齿条齿轮21d,可动部71具有:小齿轮73e,其与齿条齿轮21d啮合;以及预紧部件74,其对小齿轮73e进行预紧,以使得可动部71向进退方向中的前进侧移动。
在上述结构中,在可动部71中,利用预紧部件74的预紧力对小齿轮73e进行驱动。被驱动后的小齿轮73e沿着设置于收容壳体2的齿条齿轮21d而前进。能够以这种简易的结构而使可动部71可靠地前进。
(3)在第1、第2实施方式中,优选地,拉出联动部81具有:引导部82,其设置于可动部71以及拉出部件3中的任一者,相对于进退方向大致沿垂直方向延伸;以及卡合部83,其设置于可动部71以及拉出部件3中的另一者,能够沿引导部82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以简易的结构使拉出部件3与可动部71的移动相应地在进退方向上移动。另外,即使在利用朝向变化部85使拉出部件3的朝向变化时,通过使拉出部件3相对于可动部71在非进退方向上移位,也能够避免与可动部71的干涉,能够使拉出部件3的朝向顺畅地变化。
(4)在第1、第2实施方式中,优选地,朝向变化部85具有:轨道部(上侧轨道部88、下侧轨道部89),其形成于收容壳体2以及拉出部件3中的任一者,具有相对于进退方向倾斜的倾斜部分;以及滑动卡止部(前侧滑动卡止部86、后侧滑动卡止部87),其形成于收容壳体2以及拉出部件3中的另一者,以能够移动的方式卡止于轨道部。
根据上述结构,滑动卡止部沿轨道部进行滑动移动,由此能够使拉出部件3的朝向变化。
(5)在第1实施方式中,优选地,轨道部具有:上侧轨道部88,其设置于收容壳体2的内侧面的上侧;以及下侧轨道部89,其设置于收容壳体2的内侧面的与上侧轨道部88的下侧,滑动卡止部具有:前侧滑动卡止部86,其设置于拉出部件3的前进侧;以及后侧滑动卡止部87,其设置于拉出部件3的与前侧滑动卡止部86相比的后退侧,前侧滑动卡止部86卡止于上侧轨道部88,后侧滑动卡止部87卡止于下侧轨道部89,上侧轨道部88与下侧轨道部89之间的间隔在收容壳体2中朝向拉出部件3被拉出的那侧而变大。
根据上述结构,随着将拉出部件3从收容壳体2拉出,能够使拉出部件3的前进侧部分比后退侧部分向更高的位置倾斜。
(6)在第1、第2实施方式中,优选地,所述进退机构7还具备:锁止部76,其限制拉出部件3在后退位置移动;以及操作部77,其将由锁止部76对拉出部件3的移动的限制解除。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利用锁止部76在后退位置限制拉出部件3的移动,另外,能够通过操作部77的操作而将对拉出部件3的移动的限制解除。
(7)在第1实施方式中,优选地,将锁止部76以及操作部77设置于拉出部件3,使锁止部76相对于在收容壳体2所设置的锁止卡合孔21k能够进退,并且利用锁止预紧部件78朝相对于锁止卡合孔21k前进的方向进行预紧。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以简易的结构将拉出部件3限制为收容于收容壳体2的状态。
(8)在第1实施方式中,优选地,拉出部件3具有:支架主体31,其能够对饮料容器的侧面进行保持;以及底部部件35,其能够对饮料容器的底部进行保持。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利用支架主体31与底部部件35而可靠地保持饮料容器。
(9)在第1实施方式中,优选地,拉出部件3具有:后方部件42,其在支架主体31的后方支撑部31g以及底部部件35的后方支撑部35c中被支撑为相对于支架主体31以及底部部件35能够摆动;以及前方部件41,其在支架主体31的位于与后方支撑部31g相比为前进侧的位置的支架主体31的前方支撑部31h、以及底部部件35的与后方支撑部35c相比为前进侧的位置的底部部件35的前方支撑部35e中被支撑为相对于支架主体31以及底部部件35能够摆动,在拉出部件3被向前进位置拉出时,使支架主体31距底部部件35的高度比收容壳体2的开口23的宽度大,在拉出部件3向后退位置后退时,通过前方部件41以及后方部件42的摆动而使支架主体31与底部部件35之间的距离比开口23的宽度小。
根据上述结构,利用前方部件41以及后方部件42将底部部件35与支架主体31之间连结。因此,支架主体31与底部部件35之间的连接强度提高。另外,在将拉出部件3收容于收容壳体2时,使支架主体31与底部部件35之间的距离比开口23的宽度小。在将拉出部件3向前进位置拉出时,能够使支架主体31距底部部件35的高度比开口23的宽度大,能够提高饮料容器的保持力。
(10)在第1实施方式中,优选地,如果将支架主体31的前侧部与底部部件35的前侧部之间的距离设为A,将支架主体31的后侧部与底部部件35的后侧部之间的距离设为B,则在将拉出部件3向前进位置拉出时,将前方部件41以及后方部件42分别与支架主体31以及底部部件35连接,以使距离A大于距离B。
根据上述结构,在距离A比距离B大的情况下,和距离A与距离B相同的情况相比,前进位置处的支架主体31距底部部件35的、特别是前侧的高度变大。能够进一步提高对饮料容器的保持力。
(11)在第1实施方式中,优选地,前方部件41相对于支架主体31或者底部部件35能够相对移动,以使得拉出部件3向后退位置后退时的距离A与距离B之差,比拉出部件3被向前进位置拉出时的距离A与距离B之差小。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使收容于收容壳体2的处于后退位置的拉出部件3的高度比从收容壳体2拉出的处于前进位置的拉出部件3的高度低。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实现收容壳体2的薄型化。
(12)在第1实施方式中,优选地,支架主体31的前方支撑部31h为设置于支架主体31的长孔,前方部件41以能够移位的方式与长孔嵌合。
根据上述结构,前方部件41能够相对于支架主体31以及底部部件35改变倾斜角度。由此,在将拉出部件3从收容壳体2拉出时,能够使支架主体31的前方部分从底部部件35脱离并使支架主体31相对于底部部件35倾斜。在拉出部件3收容于收容壳体2时,支架主体31的前方部分接近底部部件35。而且,能够使收容时的支架主体31相对于底部部件35的倾斜角度相对于拉出时的支架主体31相对于底部部件35的倾斜角度变化。
(13)在第1实施方式中,优选地,支架主体31具有:支架部31b,其将插入空间31c包围,饮料容器C插入于该插入空间31c;第1摆动保持部32,其前端朝向插入空间31c凸出,基端以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摆动的方式支撑于支架部31b;以及弹簧36,其以使得第1摆动保持部32的前端比基端更朝向上侧的方式对第1摆动保持部32进行预紧。
根据上述结构,在第1摆动保持部32的前端,插入于插入空间31c的饮料容器C的侧面被保持于比支架部31b高的位置。因此,能够稳定地保持饮料容器C。另外,在将拉出部件3收容于收容壳体2时,第1摆动保持部32的前端与收容壳体2的开口接触,并被向下侧按压而移位至与支架部31b相同的高度。因此,第1摆动保持部32并未成为对支架主体31向收容壳体2收纳的妨碍。
(14)在第1实施方式中,优选地,支架主体31具有:支架部31b,其将插入空间31c包围,饮料容器C插入于该插入空间31c;第2摆动保持部38,其前端朝向插入空间31c凸出、且基端以能够在插入空间31c的内外方向上摆动的方式支撑于支架部31b;以及弹簧34,其以使得第2摆动保持部38的前端位于与基端相比为插入空间31c的内侧的位置的方式对第2摆动保持部38进行预紧。
根据上述结构,在第2摆动保持部38的前端对饮料容器C进行保持。只要是能够将饮料容器C插入于插入空间31c的大小,无论大小如何,第2摆动保持部38的前端都与饮料容器C的侧面抵接而稳定地将饮料容器C保持于插入空间31c。
(15)在第2实施方式中,优选地,拉出部件3具有桌台36。
根据上述结构,在桌台36处于后退位置时和处于前进位置时,能够使桌台36的朝向变化。
Claims (15)
1.一种拉出装置,其具备:收容壳体,其具有开口;拉出部件,其以能够从所述开口向前进侧或者后退侧进退的方式收容于所述收容壳体;以及进退机构,其使所述拉出部件在从所述开口前进的前进位置与后退至所述开口内的后退位置之间移动,
所述拉出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进退机构具备:
可动部,其设置于所述收容壳体,能够在进退方向上移动;
拉出联动部,其使所述拉出部件以相对于所述进退方向能够在大致垂直方向上移位的方式与所述可动部联动,伴随着所述可动部向进退方向的移动而使所述拉出部件在所述进退方向上移动;以及
朝向变化部,其在所述拉出部件处于所述后退位置时,将所述拉出部件限制为能够收容于所述收容壳体的第1朝向,且在通过所述可动部的前进而将所述拉出部件拉出至所述前进位置时,使所述拉出部件成为相对于所述第1朝向变化后的第2朝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容壳体具有沿所述进退方向延伸的齿条齿轮,
所述可动部具有:小齿轮,其与所述齿条齿轮啮合;以及预紧部件,其对所述小齿轮进行预紧,以使得所述可动部向所述进退方向中的前进侧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拉出联动部具有:引导部,其设置于所述可动部以及所述拉出部件中的任一者,相对于所述进退方向大致沿垂直方向延伸;以及卡合部,其设置于所述可动部以及所述拉出部件中的另一者,能够沿所述引导部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朝向变化部具有:轨道部,其形成于所述收容壳体以及所述拉出部件中的任一者,具有相对于所述进退方向倾斜的倾斜部分;以及滑动卡止部,其形成于所述收容壳体以及所述拉出部件中的另一者,以能够移动的方式卡止于所述轨道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拉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轨道部具有:上侧轨道部,其设置于所述收容壳体的内侧面的上侧;以及下侧轨道部,其设置于所述收容壳体的所述内侧面的与所述上侧轨道部相比的下侧,
所述滑动卡止部具有:前侧滑动卡止部,其设置于所述拉出部件的所述前进侧;以及后侧滑动卡止部,其设置于所述拉出部件的与所述前侧滑动卡止部相比的后退侧,
所述前侧滑动卡止部卡止于所述上侧轨道部,所述后侧滑动卡止部卡止于所述下侧轨道部,
所述上侧轨道部与所述下侧轨道部之间的间隔,在所述收容壳体中朝向所述拉出部件被拉出的一侧而变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退机构还具备:锁止部,其限制所述拉出部件在所述后退位置移动;以及操作部,其将由所述锁止部对所述拉出部件的移动的限制解除。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拉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止部以及所述操作部设置于所述拉出部件,
所述锁止部相对于在所述收容壳体所设置的锁止卡合孔能够进退,并且利用锁止预紧部件朝相对于所述锁止卡合孔前进的方向对所述锁止部进行预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拉出部件具有:支架主体,其能够对饮料容器的侧面进行保持;以及底部部件,其能够对所述饮料容器的底部进行保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拉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拉出部件具有:后方部件,其在所述支架主体的后方支撑部以及所述底部部件的后方支撑部中,被支撑为相对于所述支架主体以及所述底部部件能够摆动;以及前方部件,其在所述支架主体的与所述后方支撑部相比为所述前进侧的位置的所述支架主体的前方支撑部、以及所述底部部件的与所述后方支撑部相比为所述前进侧的位置的所述底部部件的前方支撑部中,被支撑为相对于所述支架主体以及所述底部部件能够摆动,
在所述拉出部件被向所述前进位置拉出时,使所述支架主体距所述底部部件的高度比所述收容壳体的所述开口的宽度大,
在所述拉出部件向所述后退位置后退时,通过所述前方部件以及所述后方部件的摆动而使所述支架主体与所述底部部件之间的距离比所述开口的宽度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拉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如果将所述支架主体的前侧部与所述底部部件的前侧部之间的距离设为A,将所述支架主体的后侧部与所述底部部件的后侧部之间的距离设为B,则在将所述拉出部件向所述前进位置拉出时,将所述前方部件以及所述后方部件分别与所述支架主体以及所述底部部件连接,以使所述距离A大于所述距离B。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拉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方部件相对于所述支架主体或者所述底部部件能够相对移动,以使得所述拉出部件向所述后退位置后退时的所述距离A与所述距离B之差,比所述拉出部件被向所述前进位置拉出时的所述距离A与所述距离B之差小。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拉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主体的所述前方支撑部为设置于所述支架主体的长孔,所述前方部件以能够移位的方式与所述长孔嵌合。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拉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主体具有:支架部,其将插入空间包围,所述饮料容器插入于该插入空间;第1摆动保持部,其前端朝向所述插入空间凸出,基端以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摆动的方式支撑于所述支架部;以及弹簧,其以使得所述第1摆动保持部的前端比所述基端更朝向上侧的方式对所述第1摆动保持部进行预紧。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拉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主体具有:支架部,其将插入空间包围,所述饮料容器插入于该插入空间;第2摆动保持部,其前端朝向所述插入空间凸出、且基端以能够在所述插入空间的内外方向上摆动的方式支撑于所述支架部;以及弹簧,其以使得所述第2摆动保持部的前端朝向与所述基端相比的所述插入空间的内侧的方式对所述第2摆动保持部进行预紧。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拉出部件具有桌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116602A JP2017001500A (ja) | 2015-06-09 | 2015-06-09 | 引出装置 |
JP2015-116602 | 2015-06-09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240426A true CN106240426A (zh) | 2016-12-21 |
Family
ID=575166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398402.0A Pending CN106240426A (zh) | 2015-06-09 | 2016-06-07 | 拉出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60362029A1 (zh) |
JP (1) | JP2017001500A (zh) |
CN (1) | CN106240426A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116291A (zh) * | 2017-12-19 | 2018-06-05 | 重庆延锋安道拓汽车部件系统有限公司 | 乘客脚部按摩设备的安装结构 |
CN108195131A (zh) * | 2018-01-19 | 2018-06-22 | 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 | 冰箱、冰箱门体及可翻转瓶座 |
CN112026615A (zh) * | 2020-08-14 | 2020-12-04 | 宁波帅特龙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抽屉式杯架总成 |
CN115489410A (zh) * | 2022-09-27 | 2022-12-20 | 浙江汉恒热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升降功能的双杯双控车载冷热杯托 |
CN116160937A (zh) * | 2022-12-23 | 2023-05-26 | 宁波帅特龙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水杯夹紧机构以及车用抽式杯架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239434B2 (en) * | 2016-01-14 | 2019-03-26 | Adient Luxembourg Holding S.a.r.l. | Vehicle seat with center seat cushion and console armrest |
JP6460083B2 (ja) * | 2016-11-09 | 2019-01-30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収納ボックス |
US10166904B1 (en) * | 2017-06-14 | 2019-01-01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Single component cup holder mechanism |
KR102750663B1 (ko) * | 2019-11-14 | 2025-01-06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차량용 컵 홀더 |
CN115246353A (zh) * | 2021-04-25 | 2022-10-28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隐藏式托架装置及包括该托架装置的车辆扶手和运输工具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291013A (ja) * | 1994-04-28 | 1995-11-07 | Toyoda Gosei Co Ltd | カップホルダ |
JPH07291012A (ja) * | 1994-04-28 | 1995-11-07 | Toyoda Gosei Co Ltd | カップホルダ |
DE10163604A1 (de) * | 2001-12-21 | 2003-07-10 | Daimler Chrysler Ag | Verstaubare Haltevorrichtung für Getränkebehälter |
CN1736766A (zh) * | 2004-08-04 | 2006-02-22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杯架装置 |
CN202088948U (zh) * | 2011-06-14 | 2011-12-28 | 上海延锋江森座椅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杯托 |
JP2012011821A (ja) * | 2010-06-29 | 2012-01-19 | Daihatsu Motor Co Ltd | スライド式カップホルダー装置 |
CN104290634A (zh) * | 2014-08-11 | 2015-01-21 | 神龙汽车有限公司 | 深度自调节杯托结构 |
-
2015
- 2015-06-09 JP JP2015116602A patent/JP2017001500A/ja active Pending
-
2016
- 2016-04-28 US US15/140,840 patent/US20160362029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6-06-07 CN CN201610398402.0A patent/CN106240426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291013A (ja) * | 1994-04-28 | 1995-11-07 | Toyoda Gosei Co Ltd | カップホルダ |
JPH07291012A (ja) * | 1994-04-28 | 1995-11-07 | Toyoda Gosei Co Ltd | カップホルダ |
DE10163604A1 (de) * | 2001-12-21 | 2003-07-10 | Daimler Chrysler Ag | Verstaubare Haltevorrichtung für Getränkebehälter |
CN1736766A (zh) * | 2004-08-04 | 2006-02-22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杯架装置 |
JP2012011821A (ja) * | 2010-06-29 | 2012-01-19 | Daihatsu Motor Co Ltd | スライド式カップホルダー装置 |
CN202088948U (zh) * | 2011-06-14 | 2011-12-28 | 上海延锋江森座椅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杯托 |
CN104290634A (zh) * | 2014-08-11 | 2015-01-21 | 神龙汽车有限公司 | 深度自调节杯托结构 |
Cited B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116291A (zh) * | 2017-12-19 | 2018-06-05 | 重庆延锋安道拓汽车部件系统有限公司 | 乘客脚部按摩设备的安装结构 |
CN108116291B (zh) * | 2017-12-19 | 2024-03-01 | 安道拓(重庆)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乘客脚部按摩设备的安装结构 |
CN108195131A (zh) * | 2018-01-19 | 2018-06-22 | 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 | 冰箱、冰箱门体及可翻转瓶座 |
WO2019141049A1 (zh) * | 2018-01-19 | 2019-07-25 | 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 | 冰箱、冰箱门体及可翻转瓶座 |
CN108195131B (zh) * | 2018-01-19 | 2020-03-31 | 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 | 冰箱、冰箱门体及可翻转瓶座 |
US11391509B2 (en) | 2018-01-19 | 2022-07-19 | Qingdao Haier Co., Ltd. | Refrigerator, refrigerator door and rotatable storage rack |
CN112026615A (zh) * | 2020-08-14 | 2020-12-04 | 宁波帅特龙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抽屉式杯架总成 |
CN115489410A (zh) * | 2022-09-27 | 2022-12-20 | 浙江汉恒热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升降功能的双杯双控车载冷热杯托 |
CN116160937A (zh) * | 2022-12-23 | 2023-05-26 | 宁波帅特龙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水杯夹紧机构以及车用抽式杯架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60362029A1 (en) | 2016-12-15 |
JP2017001500A (ja) | 2017-01-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240426A (zh) | 拉出装置 | |
CN106671844B (zh) | 一种车用隐藏式桌板机构 | |
CN103158461B (zh) | 用于车辆的挂钩接收器装置 | |
CN202935272U (zh) | 用于车辆扶手箱的储存组件 | |
CN101618693A (zh) | 托盘防打开装置 | |
CN107176069B (zh) | 汽车后排座椅中央扶手翻转式杯托 | |
CN104972947A (zh) | 一种深度可变的杯托装置 | |
KR20200049973A (ko) | 차량의 수납 장치 | |
US20130126570A1 (en) | Retracting storage tray system with locking trunnion | |
CN105857149A (zh) | 一种深度可调的汽车杯托 | |
CN102605992A (zh) | 车辆门把手装置及车辆 | |
JP5013166B2 (ja) | 容器ホルダ装置 | |
CN109488169A (zh) | 推拉门滑行装置 | |
CN105196876B (zh) | 交通工具装饰元件和相关联的显示系统 | |
US7665692B2 (en) | Baggage bin door and baggage bin | |
CN107139796B (zh) | 一种用于汽车的杯托 | |
CN105730302B (zh) | 一种隐藏式竖直弹出车用杯托 | |
JP2010264846A (ja) | レジスタ一体型容器ホルダ装置 | |
CN105904422A (zh) | 工具箱抽屉防脱离结构 | |
JP5671886B2 (ja) | 車両用容器ホルダ | |
JP2016165967A (ja) | グラブボックス | |
CN106246024A (zh) | 一种家具翻转装置的角度限定机构 | |
JP6895655B2 (ja) | 車両用カップホルダ装置 | |
WO2016011285A1 (en) | Low-profile storage assembly for a vehicle | |
CN113291239B (zh) | 车辆的储物盒组件以及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122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