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6139970A - 搅拌装置 - Google Patents

搅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139970A
CN106139970A CN201610304256.0A CN201610304256A CN106139970A CN 106139970 A CN106139970 A CN 106139970A CN 201610304256 A CN201610304256 A CN 201610304256A CN 106139970 A CN106139970 A CN 1061399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nd
bubble
water
micro
micron bub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30425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片野明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TANO KOGY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ATANO KOGY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TANO KOGYO CO Ltd filed Critical KATANO KOGY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1399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3997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35/00Accessories for mixers; Auxiliary operations or auxiliary devices; Parts or detail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B01F35/71Feed mechanisms
    • B01F35/717Feed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ans for feeding the components to the mixer
    • B01F35/71805Feed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ans for feeding the components to the mixer using valves, gates, orifices or open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7/00Mixers with rotary stirring devices in fixed receptacles; Kneaders
    • B01F27/80Mixers with rotary stirring devices in fixed receptacles; Kneaders with stirrers rotating about a substantially vertical axis
    • B01F27/90Mixers with rotary stirring devices in fixed receptacles; Kneaders with stirrers rotating about a substantially vertical axis with paddles or ar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1/00Dissolv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3/00Mixing according to the phases to be mixed, e.g. dispersing or emulsifying
    • B01F23/20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 B01F23/29Mixing systems, i.e. flow charts or diagrams
    • B01F23/291Mixing systems, i.e. flow charts or diagrams for obtaining foams or aeroso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7/00Mixers with rotary stirring devices in fixed receptacles; Knead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7/00Mixers with rotary stirring devices in fixed receptacles; Kneaders
    • B01F27/05Stirrers
    • B01F27/07Stirr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ounting on the shaft
    • B01F27/072Stirr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ounting on the shaft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stirrers with respect to the rotating axis
    • B01F27/0724Stirr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ounting on the shaft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stirrers with respect to the rotating axis directly mounted on the rotating axi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7/00Mixers with rotary stirring devices in fixed receptacles; Kneaders
    • B01F27/05Stirrers
    • B01F27/11Stirr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stirrers
    • B01F27/112Stirr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stirrers with arms, paddles, vanes or blades
    • B01F27/1125Stirr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stirrers with arms, paddles, vanes or blades with vanes or blades extending parallel or oblique to the stirrer axis
    • B01F27/11251Stirr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stirrers with arms, paddles, vanes or blades with vanes or blades extending parallel or oblique to the stirrer axis having holes in the surfa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7/00Mixers with rotary stirring devices in fixed receptacles; Kneaders
    • B01F27/05Stirrers
    • B01F27/11Stirr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stirrers
    • B01F27/112Stirr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stirrers with arms, paddles, vanes or blades
    • B01F27/1125Stirr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stirrers with arms, paddles, vanes or blades with vanes or blades extending parallel or oblique to the stirrer axis
    • B01F27/11252Stirr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stirrers with arms, paddles, vanes or blades with vanes or blades extending parallel or oblique to the stirrer axis paddle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7/00Mixers with rotary stirring devices in fixed receptacles; Kneaders
    • B01F27/80Mixers with rotary stirring devices in fixed receptacles; Kneaders with stirrers rotating about a substantially vertical axis
    • B01F27/91Mixers with rotary stirring devices in fixed receptacles; Kneaders with stirrers rotating about a substantially vertical axis with propell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35/00Accessories for mixers; Auxiliary operations or auxiliary devices; Parts or detail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B01F35/71Feed mechanis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35/00Accessories for mixers; Auxiliary operations or auxiliary devices; Parts or detail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B01F35/71Feed mechanisms
    • B01F35/712Feed mechanisms for feeding flui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46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 C02F1/461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by electrolysis
    • C02F1/467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by electrolysis by electrochemical disinfection; by electrooxydation or by electroreduc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5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addition or application of a germicide or by oligodynamic treatme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7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oxidation
    • C02F1/78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oxidation with ozo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28Anaerobic digestion process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7/00Aeration of stretches of water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15/00Cleaning or keeping clear the surface of open water; Apparatus therefo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303/00Specific treatment goals
    • C02F2303/04Disinfec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303/00Specific treatment goals
    • C02F2303/26Reducing the size of particles, liquid droplets or bubbles, e.g. by crushing, grinding, spraying, creation of microbubbles or nanobubbl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305/00Use of specific compounds during water treatment
    • C02F2305/02Specific form of oxidant
    • C02F2305/023Reactive oxygen species, singlet oxygen, OH radica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Aeration Devices For Treatment Of Activated Polluted Sludge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Water Treatment By Electricity Or Magnetism (AREA)
  • Accessories For Mixers (AREA)
  • Mixers Of The Rotary Stirring Typ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水中积极地产生对流并且能够小型化的搅拌装置。搅拌装置具备:微小气泡生成部,其基于所供给的气体与液体生成微小气泡,将所述微小气泡作为气流送出;以及风扇部,其具有至少一片叶片部、设有至少一片叶片部的旋转体部、以及将旋转体部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躯体部,叶片部具有与微小气泡生成部连通且将微小气泡作为所述气流排出的开口部,将从开口部排出的气流作为推力,使叶片部能够以旋转体部为轴进行旋转。

Description

搅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搅拌装置,该搅拌装置适合于改善所贮存的液体、例如改善水池、池沼等的水质,或者改善工厂的废水等污水的水质,或者改善、维持以及提高自来水等净水的水质。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在贮存水的水池、池沼等中,在表层水与底层水之间不产生自然对流。另外,在底部,有机物质堆积或产生甲烷气体。因此,形成底层水的溶解氧量几乎为零的状态。在对这样的状态置之不理的情况下,水池、池沼等的水质会恶化至无法向下游放水的程度。为了改善水池、池沼等的水质,将向底层水供氧并且在底层水与表层水之间强制地引起对流的所谓的曝气装置设置于水池、池沼等。
该曝气装置从设置在水池、池沼等的周围的陆地上的压缩机经由软管向水池、池沼等的底部送入压缩空气,通过将压缩空气向水池、池沼等喷射而形成水流,强制地产生对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曝气装置具备形成为直线状的一根具有纵长(例如10米)形状的管道、以及将一根管道支承为能够旋转的支承体。多个贯通孔形成于管道,从贯通孔向水中排出压缩空气。多个贯通孔由朝上排出空气的第一贯通孔组与向水平方向排出空气的第二贯通孔组构成。
主要利用从第一贯通孔组朝上排出的空气形成上升水流,产生对流。另外,利用从第二贯通孔组向水平方向排出的空气产生管道的推进力,使管道在水平面内旋转。通过供给压缩空气而使管道旋转并形成上升水流,从而能够在水池、池沼等的整体产生对流。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317490号公报
然而,上述的现有曝气装置因仅从一根纵长的管道排出空气而难以充分向水中供给压缩空气。
此外,为了向水池、池沼等的大范围内供给压缩空气,使用约10米长度的管道,不得不增大曝气装置整体。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水中积极地产生对流并能够小型化的搅拌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搅拌装置的实施方式构成为,
搅拌装置具备:
微小气泡生成部,其基于气体以及液体生成微小气泡,并将所述微小气泡作为气流送出;以及
风扇部,其具有至少一片叶片部、设有所述至少一片叶片部的旋转体部、以及将所述旋转体部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躯体部,所述叶片部具有与所述微小气泡生成部连通且将所述微小气泡作为所述气流排出的开口部,
将从所述开口部排出的所述气流作为推力,使所述叶片部能够以所述旋转体部为轴进行旋转。
另外,本发明的搅拌装置的实施方式构成为,
搅拌装置具备风扇部,该风扇部具有至少一片叶片部、设有所述至少一片叶片部的旋转体部、以及将所述旋转体部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躯体部,
所述叶片部具有微小气泡生成部,该微小气泡生成部基于气体以及液体生成微小气泡并具有将该微小气泡作为气流排出的开口部,
将从所述开口部排出的所述气流作为推力,使所述叶片部能够以所述旋转体部为轴进行旋转。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在大范围内产生对流并且能够小型化的搅拌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设置有本发明所涉及的搅拌装置的状态的简图。
图2是示出风扇部整体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旋转轴的旋转与从叶片部排出的压缩空气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4是示出叶片部与形成在叶片部的内部的流路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躯体部以及风扇部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6的(a)是示出在叶片部的内部形成的流路的开口的主视图,(b)是示出在叶片部的负压面配置的管道的开口的主视图(b)。
图7是示出产生于水池、池沼等的对流的概要的简图。
图8是示出在主体部设有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的例子的概念图。
图9A是示出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A的结构概略的框图,图9B是示出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B的结构概略的框图,图9C是示出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C的结构概略的框图。
图10A是示出微米气泡产生装置700的吸入口侧的立体图,图10B是示出微米气泡产生装置700的排出口侧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供给微米气泡的第一方式的简图。
图12是示出供给微米气泡的第二方式的简图。
图13是示出供给微米气泡的第三方式的简图。
图14是示出供给微米气泡的第四方式的简图。
图15A是示出供给微米气泡的第五方式的简图,图15B是示出供给微米气泡的第六方式的简图。
图16是示出产生含臭氧的微米气泡的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D的结构概略的框图。
图17是示出排出含微米气泡的电解水的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E的结构概略的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 搅拌装置
200 主体部
210 基部
220 躯体部
300 风扇部
310 叶片部
330 旋转轴
400 压缩机
500 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
550 电解水生成装置
600 微米气泡产生装置
700 微米气泡产生装置
1000 搅拌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搅拌装置100)
参照图1~图5对搅拌装置100的结构进行说明。
搅拌装置100具有基部210、躯体部220、风扇部300以及压缩机400。利用基部210、躯体部220以及风扇部300构成主体部200。
搅拌装置100设置在水槽、海等的底部。需要说明的是,也能够在水槽、海等贮存液体的装置、地点设置搅拌装置100。搅拌装置100设置为使风扇部300整体浸入液体并产生对流。需要说明的是,只要能够在液体中产生对流,也可以设置为仅使风扇部300的一部分浸入液体。
以下,作为气体而使用空气或者压缩空气、作为液体而使用贮存于水池、池沼等的水进行说明。空气或者压缩空气假定为含有氮气以及氧气等的普通空气,但也可以是含有特定元素的介质。另外,作为水,只要是溶解氧量较少的物质等、以水为主成分的液体即可。
(基部210)
基部210具有薄板状的形状。基部210由不会因水而腐蚀的树脂等材料构成。需要说明的是,只要具有耐侵蚀性且轻型并具有刚性,也可以由橡胶、金属构成。
基部210只要具有能够将主体部200稳定地设置在水池、池沼等的底部的形状、大小以及重量即可。此外,基部210也可以具备通过锚能够固定于水池、池沼等的底部的结构,以便使主体部200稳定。
(躯体部220)
躯体部220形成为在基部210的大致中央部从基部210突出并固定。躯体部220具有大致圆柱状的部分(下部)与大致圆锥台状的部分(上部)在同轴上连结而成的外形。
躯体部220与基部210同样地由不会因水而腐蚀的树脂等材料构成。需要说明的是,只要具有耐侵蚀性且轻型并具有刚性,也可以由橡胶、金属构成。
在躯体部220的侧部形成有气体的吸入口222。吸入口222通过软管410而能够与压缩机400连通并连接。从压缩机400排出的压缩空气经由软管410而供给至吸入口222。
在躯体部220的内部沿轴向形成有空洞224(参照图5)。从吸入口222吸入的压缩空气能够在空洞224中流动。
在躯体部220的前端的侧面形成有多个开口226(参照图5)。在空洞224中流动的压缩空气从开口226排出。从开口226排出的压缩空气供给至风扇部300。
(软管410)
由于搅拌装置100设置在水池、池沼等的底部,因此水压施加于软管410。因此,优选软管410具有与设置搅拌装置100的环境相应的耐压性。
此外,优选软管410具有挠性。通过使用具有挠性的软管410,能够容易地连接压缩机400与主体部200。另外,通过使用具有挠性的软管410,能够放宽设置压缩机400的地点的条件、设置主体部200的地点的条件。
(风扇部300)
参照图2、图3、图4以及图5对风扇部300的结构进行说明。
风扇部300具有三片叶片部310与旋转轴330。三片叶片部310分别具有相同的形状。三片叶片部310每隔相等角度、例如120度设置于旋转轴330。
风扇部300也与基部210以及躯体部220同样地由不会因水而腐蚀的树脂等材料构成。需要说明的是,只要具有耐侵蚀性且轻型并具有刚性,也可以由橡胶、金属构成。
叶片部310大体上具有大致半圆形状的形状。叶片部310具有前端312与后端314。前端312具有大致半圆的圆弧状的形状。前端312是叶片部310的旋转方向侧的端部。后端314具有大致直线状的形状。后端314是与叶片部310的旋转方向相反的一侧的端部。
叶片部310具有形成为大致平行的压力面316与负压面318。压力面316是因风扇部300的旋转而产生正压的面。负压面318是因风扇部300的旋转而产生负压的面。
三片叶片部310各自利用连接面320与旋转轴330连结。叶片部310形成为随着从连接面320朝向外周部322而逐渐扭转。
(旋转轴330)
旋转轴330具有大致圆筒状的形状。在旋转轴330上形成有空洞332。躯体部22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收纳于旋转轴330的空洞332。在旋转轴330的内部形成有保持部334。保持部334具有包括大致圆筒状的壁面的凹型的形状。在躯体部220的前端形成有前端部228。前端部228具有大致圆柱状的凸型的形状。躯体部220的前端部228被旋转轴330的保持部334支承为能够旋转(参照图5)。
在躯体部220的外侧的侧面与旋转轴330的内侧的侧面之间设置有密封构件230。旋转轴330与躯体部220的间隙被密封构件230密封,即便在旋转轴330进行旋转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压缩空气从间隙漏出。
在旋转轴33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保持于躯体部220的状态下,形成于躯体部220的空洞224与形成于旋转轴330的空洞332连通。从吸入口222吸入的压缩空气经由形成于躯体部220的空洞224以及开口226而向旋转轴330的空洞332流出。
(开口324)
在三片叶片部310各自的后端314形成有五个开口324。五个开口324沿后端314的面排列(参照图6(a))。
如图6(a)所示,叶片部310形成为压力面316与负压面318之间大致恒定,且具有大致恒定的厚度。流路326形成为夹在压力面316与负压面318之间。流路326的第一端部338在连接面320的内侧与旋转轴330的空洞332连接。流路326在叶片部310的内侧分支成五个流路336,五个流路336各自的端部与五个开口324连接(参照图4)。
这样一来,能够从基部210的吸入口222连通至叶片部310的开口324。如图5的箭头所示,能够使从压缩机400供给的压缩空气经由流路326、336流动至开口324,并如图4的箭头所示从开口324排出。
如图4所示,五个流路336以相互平行的方式分别形成于叶片部310。因此,从五个开口324排出朝向相同方向的压缩空气。例如,优选排出压缩空气的方向是大致水平且相对于后端314大致垂直的方向。通过向这样的方向排出压缩空气,能够使风扇部300高效地旋转。
需要说明的是,排出压缩空气的方向不限于此,只要是能够利用风扇部300的旋转使水池、池沼等的整体产生对流的方向,则能够适当地选择。例如,也可以形成为相邻的流路336的间隔朝向开口324逐渐增大,即五个流路336逐渐扩张。在该情况下,以使压缩空气扩散的方式排出压缩空气,能够扩大供氧的区域。
另外,也可以形成为五个流路336中的一部分朝向不同的方向。通过使喷射压缩空气的方向不同,能够向各种方向供氧。此外,五个流路336的粗细也能够适当确定。通过确定五个流路336的粗细,能够调节排出的压缩空气的量。例如,随着从连接面320侧的流路336朝向外周部322侧的流路336,使从开口324排出的压缩空气的量逐渐增加,能够进一步使风扇部300高效地旋转。
(搅拌装置100的设置)
搅拌装置100的主体部200设置于水池的底部等。主体部200只要能够通过自重、锚等稳定地设置即可。
优选主体部200设置为旋转轴330的旋转轴线成为大致垂直。需要说明的是,只要能够准确地向水池、池沼等供氧,也可以将主体部200设置为旋转轴330的旋转轴线成为大致水平。
压缩机400配置在水池的外周等水池、池沼等的外侧,且设置于不会附着液体的位置。压缩机400与主体部200通过软管410来连接。
(搅拌装置100的动作)
从压缩机400排出压缩空气。从压缩机400排出的压缩空气经由软管410而供给至躯体部220。供给至躯体部220的压缩空气经由躯体部220以及旋转轴330的内部的空洞332与叶片部310的流路326而从开口324排出。
如图2、图3以及图4所示,从叶片部310的开口324沿着风扇部300的旋转圆的切线方向排出压缩空气。在排出压缩空气时产生的反作用力成为推力,从而使叶片部310以旋转轴330为中心沿旋转方向移动。通过使叶片部310沿旋转方向移动,从而风扇部300相对于躯体部220旋转。
主体部200设置在水池、池沼等的底部,利用从叶片部310排出的压缩空气向水池、池沼等供氧,能够改善水质。
另外,能够利用来自叶片部310的压缩空气的排出使风扇部300旋转。优选的是,主体部200设置为旋转轴330的旋转轴线成为大致垂直,利用风扇部300的旋转使风扇部300沿从下侧(水池底侧)朝上侧(水面侧)产生水流的旋转方向旋转。利用风扇部300的旋转,能够产生以风扇部300的负压面318侧为上游(水池底侧)且以压力面316侧为下游(水面侧)的水流。这样一来,能够利用风扇部300的旋转产生从下侧(水池底侧)朝向上侧(水面侧)的水流。
这样,搅拌装置100不仅利用从叶片部310排出的压缩空气的势能产生水流,还能够通过使风扇部300旋转而积极地产生从下侧(水池底侧)朝向上侧(水面侧)的水流。利用风扇部300的旋转,能够使水以从水池底侧向水面侧卷起的方式流动。通过产生这样的流动,使贮存于水池、池沼等的水整体产生对流,能够扩大供氧的区域。
此外,由于以利用风扇部300的旋转来卷起水的方式使水流动,使水池、池沼等的整体产生对流,因此在风扇部300小型化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供氧的区域。
另外,由于以旋转轴330为旋转中心使三个叶片部310旋转,因此使施加于躯体部220的力接近旋转对称,能够防止躯体部220容易变形的情况,从而提高耐久性。
(确定风扇部300的旋转速度)
根据从压缩机供给的压缩空气的单位时间的流量能够确定风扇部300的旋转速度。从压缩机供给的压缩空气的单位时间的流量只要根据密度、粘性等水的性质适当地确定即可。另外,优选设置检测风扇部300的旋转速度的检测装置,根据由检测装置检测出的旋转速度来确定压缩空气的流量。通过根据水池、池沼等的环境而适当设置风扇部300的旋转速度,能够将对流的范围保持为大致恒定。
<<变形例1>>
参照图6(b)对变形例1进行说明。
虽然示出了如图2以及图6(a)所示在叶片部310的压力面316与负压面318之间一体地形成流路326的例子,但也可以如图6(b)所示在叶片部310′的外侧设置形成流路的管道328。
通过与叶片部310′独立地形成管道328,在叶片部310′的负压面318设置管道328,能够单独制造并组装叶片部310′与管道328。
优选管道328具有挠性。能够沿着叶片部310′的负压面318安装管道328。也可以由不会因水而腐蚀的树脂、橡胶、金属等材料构成管道328。
即便在叶片部310′产生设计变更的情况下,由于无需考虑流路的形状,只要确定风扇部300的叶片部310′、旋转轴330的形状、大小并与之相应地适当确定管道328即可,因此能够提高构造的自由度。
例如,只要以沿着叶片部310′的负压面318的方式设置管道328,将管道328的端部配置为沿着后端314′排列即可。管道328的端部成为开口324′。
如此,在设置与叶片部310′独立的管道328的情况下,只要在旋转轴330的连接面320的下部形成与旋转轴330的空洞332连通的开口(未图示),将管道328的端部连接于开口即可。在开口与管道328之间产生间隙的情况下,只要利用橡胶等堵塞间隙即可。
另外,也可以不在叶片部310′的负压面318安装管道328,而是沿着压力面316安装管道328。
<<变形例2>>
参照图8对变形例2进行说明。图8是示出变形例2的主体部200"的概念图。在主体部200"的躯体部220"的空洞224"设置有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500。
在上述例子中,示出利用压缩机400供给普通空气的情况。但也可以替代压缩机400,从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500产生离子-臭氧风,从开口324排出离子-臭氧风。
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500具有包括针状电极520以及对置电极530的电极对510。在此,对置电极530具有配置在针状电极520的延长线轴上且位于最内部的圆形环状电极531、以及与该电极配置在同轴上且半径不同的外侧圆形环状电极532。即,这些环状电极配置为,位于相对于环状平面垂直并且穿过该环的重心(圆中心)的轴上。通过使用环状的对置电极之中的、像这样具有圆形状的对置电极,由此从针状对置电极的前端到对置电极的各个位置的距离大体相等,因此使放电不均减少。另外,通过像这样将针状电极配置在环的轴上,尤其增强从主环状对置电极产生的离子风。
需要说明的是,针状电极520与对置电极530分别与电压施加机构或者地线连接,在使用时在该电极间产生电位差而进行放电。在此,优选使针状电极520的前端部P与最内部的圆形环状电极531的位置关系处于最适合产生离子风的位置关系,通过配置为这样的距离,随着成为对置电极中的位于更靠中心的位置且半径小的环状对置电极,产生比较强的离子风,其结果是,能够得到大风量的离子风。若处于这样的位置关系,环状对置电极既可以配置在相同平面上,也可以配置在不同平面上。需要说明的是,从图中的前端部P向环状对置电极示出的虚线箭头表示基于电晕放电的离子的泳动方向。
在主体部200"上连接电源管线540。电源管线540由电源电缆与中空管道这两方构成。电源管线540的电源电缆的端部与设置在陆地上的电源装置连接,在电源管线540的中空管道的端部形成有用于吸入空气的开口(未图示)。通过驱动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500而从电源管线540的中空管道的开口吸入空气。
经由电源管线540的电源电缆从电源装置向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500供给电源。从开口吸入的空气经由电源管线540的中空管道而供给至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500。通过像这样将电源管线540与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500连接,能够供给电源与空气这两者。利用臭氧风产生装置500发出的离子风与从开口供给的空气混合而从开口324排出。通过将离子风排出至水池、池沼等,能够对水池、池沼等进行杀菌。
此外,也可以使用压缩机400积极地向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500供给空气。通过在电源管线540的中空管道的端部连接压缩机400,能够向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500供给压缩空气。利用臭氧风产生装置500发出的离子风与从压缩机400供给的压缩空气混合而从开口324排出。能够利用压缩空气将离子风积极地排出至水池、池沼等,能够扩大进行杀菌的区域。
电源管线540因配置在水中而适当地使用具有绝缘性以及密封性的构件。另外,优选形成在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500的内侧的躯体部220"的空洞224"也适当地绝缘。
此外,优选电源管线540具有挠性。通过使用具有挠性的电源管线540,能够容易地进行电源、压缩机400的连接。另外,通过使用具有挠性的电源管线540,能够放宽设置电源、压缩机400的地点的条件、设置主体部200的地点的条件。
<<其它的变形例>>
在图8中,示出将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500设置于躯体部220"的空洞224"的例子。即,采用将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50内置于躯体部220"的结构。与该结构不同,也可以采用将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500与主体部200″′单独设置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将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500设置在陆地上,经由软管410将离子-臭氧风供给至主体部200″′。此外,也可以将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500与压缩机400双方设置在陆地上,将离子-臭氧风与压缩空气一起供给至主体部200″′。
另外,在上述例子中,示出将压缩机400设置在陆地上并相对于主体部200独立的结构。与该结构不同,也可以将压缩机400内置于主体部200。例如,只要在主体部200的空洞224设置压缩机400,将用于向压缩机400供给空气的管道的开口配置在陆地上,将管道连结于主体部200即可。此外,只要用于驱动压缩机400的电源装置也设置在陆地上,向压缩机400供给电源即可。
另外,叶片部310的形状、扭转程度、大小、片数能够根据液体的性质、量来确定。
另外,在上述例子中,示出将主体部200设置于水池、池沼等的液体中的情况。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将主体部200设置在空气中。即,将压缩空气从开口324排出,使风扇部300在空气中旋转。通过使风扇部300旋转,在空气中也能够产生对流。
此外,也可以将图8所示的主体部200"设置在空气中。即,也可以将内置有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500的主体部200"设置在空气中。将利用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500生成的离子-臭氧风从开口324排出,使风扇部300在空气中旋转。通过使风扇部300旋转,在空气中也能够产生对流。通过产生对流而能够使离子-臭氧风在室内等扩散。
<<第一实施方式的概要>>
<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方案>
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方案涉及一种搅拌装置,具有:
风扇部,该风扇部设置有多个叶片部、固定有该多个叶片部的旋转体部、以及与旋转体部连接的躯体部;以及
用于产生气流的风产生部(例如为后述的压缩机400、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500等),其特征在于,
所述叶片部、所述旋转体部以及所述躯体部具有能够供利用所述风产生部产生的气流通过的流路(例如为后述的流路326、336、空洞332、空洞224等),
所述叶片部具有能够将通过所述流路的气流向规定方向喷射的喷射孔(例如,后述的开口324等),
通过将从所述喷射孔喷出的气流作为推力,使所述叶片部能够以所述旋转体部为轴进行旋转。
利用风产生部产生的气流供给至叶片部,从叶片部的喷射孔喷射气流。在搅拌装置设置于水池、池沼等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喷射出的气流供氧,并改善水质。
另外,通过从叶片部喷射气流而使风扇部产生推力,使风扇部旋转。能够利用风扇部的旋转在水池、池沼等产生水流,利用生成的水流在大范围产生对流,能够扩大供氧的区域,能够在水池、池沼等的整体范围内改善水质。
另外,由于能够利用风扇部的旋转所引起的水流在大范围产生对流,因此,即便使风扇部小型化也能够扩大供氧的区域。
风扇部只要是通过使叶片部在流体中旋转而能够使流体移动的可动体即可。例如,风扇部能够采用螺旋式、螺旋桨式。另外,流体可以是液体也可以是气体,只要是能够通过叶片部的旋转进行移动的介质即可。此外,气流可以含有液体,也可以是气体与液体混合而成的混相流。构成该混相流的液体只要通过泵等供给装置供给至风扇部即可。此外,也可以是以微米气泡、纳米气泡等形态从喷射孔喷射的介质。另外,风产生部也可以是能够使供给至风扇部的介质移动的驱动装置。
<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二方案>
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二方案在上述第一方案的搅拌装置的基础上构成为,
所述风产生部是离子风产生装置。
<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三方案>
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三方案在上述第一方案或第二方案的搅拌装置的基础上构成为,
所述风产生部设置在所述流路的内部。
<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四方案>
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四方案在上述第一方案或第二方案的搅拌装置的基础上构成为,
所述搅拌装置还具备用于向所述流路供给气流的气体导入口,
所述风产生部相对于所述风扇部独立地设置,
所述风产生部与所述气体导入口经由气体导入管进行连结。
<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五方案>
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五方案在上述第一方案~第四方案的搅拌装置的基础上构成为,
所述搅拌装置用于水中曝气。
<<<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生成微米气泡、微纳米气泡、纳米气泡等微小气泡,将生成的微小气泡排出至水池、池沼等。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构造且同样地发挥功能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微米气泡是直径为数微米~100微米以下的微小气泡。微纳米气泡是直径为数百纳米~数微米以下的微小气泡。纳米气泡是数百纳米以下的超微小气泡。需要说明的是,该名称与直径的对应仅是一个例子。
不限于微米气泡、微纳米气泡、纳米气泡等的名称、成分、大小,只要是能够通过杀菌效果等改善水质的气泡、微小气泡、超微小气泡即可。将气泡、微小气泡、超微小气泡从风扇部300排出并供给至水池、池沼等。以下,使用微米气泡作为气泡、微小气泡、超微小气泡等的代表例进行说明,但不限于微米气泡。
微米气泡的体积非常小,施加于微米气泡的浮力也较小,微米气泡能够长时间滞留在水中,以极其慢的速度上升并逐渐收缩。微米气泡在该上升与收缩的过程中吸附水的污染物。微米气泡因自身的表面张力而逐渐收缩,最终消失。如上述那样,由于微米气泡以极其慢的速度上升,因此所谓的空气升力效果所造成的搅拌作用变小。
通过使微米气泡在水池、池沼等中扩散而供给微米气泡所含有的氧气,增加水池、池沼等的水的溶解氧量,能够改善水池、池沼等的水质。
另外,微米气泡在滞留于水中的期间逐渐变小,最终在水中消失。此时,产生自由基,能够分解有机物。
此外,微米气泡带电,由于微米气泡彼此相斥,因此难以引起合体、吸收。因此,微米气泡彼此难以结合,保持较小的状态,均匀地分散。
<搅拌装置1000>
参照图9~图17对搅拌装置1000的结构进行说明。搅拌装置1000具有基部210、躯体部220、风扇部300、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或者700。利用基部210、躯体部220、风扇部300构成主体部200。
搅拌装置1000设置在水池、池沼等的底部(参照图11~图13)。需要说明的是,也能够在水槽、海等贮存液体的装置、地点设置搅拌装置1000,搅拌装置1000设置为使风扇部300的整体浸在液体中并产生对流。需要说明的是,只要能够在液体中产生对流,也可以设置为仅使风扇部300的一部分浸在液体中。
<<第二实施方式的概要>>
以下,对第二实施方式的搅拌装置的各种方案进行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方案>
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方案提供一种搅拌装置(例如为后述的搅拌装置1000等),具备:
微小气泡生成部(例如为后述的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的喷嘴660、微米气泡产生装置700等),其基于气体与液体而生成微小气泡(例如为微米气泡、微纳米气泡、纳米气泡等),将其作为气流送出;以及
风扇部(例如为上述的风扇部300等(参照上述的图2和图4以及后述的图11~图13)),其具有至少一片叶片部(例如为上述的叶片部310等)、设置有所述至少一片叶片部的旋转体部(例如为上述的旋转轴330等)、以及将所述旋转体部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躯体部(例如为上述的躯体部220等),所述叶片部具有与所述微小气泡生成部连通且将所述微小气泡作为所述气流排出的开口部(例如为开口324等),
以从所述开口部排出的所述气流作为推力,使所述叶片部能够以所述旋转体部作为轴进行旋转。
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方案的搅拌装置包括微小气泡生成部与风扇部。
微小气泡生成部生成微小气泡。例如,作为微小气泡,具有微米气泡、微纳米气泡、纳米气泡等。不限于微米气泡、微纳米气泡、纳米气泡等的名称、成分、大小,只要是能够通过杀菌效果等改善水质的气泡即可。
向微小气泡生成部供给气体以及液体。例如,作为气体而具有普通空气等。另外,作为液体而具有水等。微小气泡生成部基于所供给的气体以及液体而生成微小气泡。供给至微小气泡生成部的气体以及液体不限于空气、水,只要能够生成微小气泡,则采用能够流动的介质即可。
供给至微小气泡生成部的气体以及液体可以采用单独供给气体以及液体的方式(例如为使用后述的微米气泡产生装置700的情况等)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在混合了气体以及液体的状态(例如混相流)下供给的方式(例如为使用后述的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的情况等)。在任一方式中,只要能够利用气体以及液体的供给在微小气泡生成部生成微小气泡即可。
微小气泡生成部将所生成的微小气泡作为气流送出。例如,微小气泡以在水中浮游的方式被送出。
风扇部具有至少一片叶片部、旋转体部以及躯体部。至少一片叶片部设置于旋转体部。旋转体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躯体部。
叶片部具有开口部。开口部与微小气泡生成部连通。通过使开口部与微小气泡生成部连通而形成流路。只要使开口部与微小气泡生成部连通即可,不需要利用单一的构件形成流路。也可以组合多个构件形成流路。
开口部将微小气泡作为气流排出。例如,微小气泡以在水中浮游的方式从开口部排出。
叶片部通过从开口部排出气流而获得推力。将排出气流时产生的反作用力作为推力,使叶片部以旋转体部作为中心沿旋转方向移动,从而使旋转体部进行旋转。
例如,在搅拌装置设置于水池、池沼等的情况下,当微小气泡从开口部排出时,向水池、池沼等的水供给微小气泡。能够利用微小气泡所含有的氧气的供给等改善水池、池沼等的水质。
此外,通过从开口部排出气流而获得推力,叶片部以旋转体部为轴进行旋转。利用叶片部的旋转使水池、池沼等的水流动,在水池、池沼等的整体产生对流。利用对流使微小气泡在水池、池沼等的整体中扩散,能够在水池、池沼等的整体范围内供氧,能够改善水池、池沼等的整体的水质。
对于由微小气泡生成部进行的微小气泡的生成,能够适当地选择加压溶解法(过饱和析出(加压-减压))、使水回转进行剪断的回转流方式、利用乱流进行剪断的乱流方式等各种方法。微小气泡的生成方法只要根据水池、池沼等的大小、水质、供给量等来确定即可。
该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方案的搅拌装置具有叶片部与微小气泡生成部连通的结构,微小气泡生成部配置在与叶片部分离的位置。配置微小气泡生成部的位置只要是能够与叶片部连通并将微小气泡从开口部排出的位置即可。不限定叶片部与微小气泡生成部之间的距离。
微小气泡生成部能够相对于风扇部单独构成(例如为后述的图11以及图12等)。能够将微小气泡生成部内置于风扇部(例如为后述的图13等)。在将微小气泡生成部内置于风扇部的情况下,也将微小气泡生成部配置在与叶片部分离的位置,使叶片部与微小气泡生成部连通。在任一情况下均是,只要是将气体以及液体向微小气泡生成部供给而集中生成微小气泡,则能够在所希望的任意位置配置微小气泡生成部。
<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第二方案>
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第二方案提供一种搅拌装置(例如为后述的搅拌装置1000等),
该搅拌装置具备风扇部(例如为后述的风扇部300等(参照后述的图14以及图15参照)),该风扇部具有至少一片叶片部(例如为后述的叶片部310等)、设置有所述至少一片叶片部的旋转体部(例如为后述的旋转轴330等)、以及将所述旋转体部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躯体部(例如为后述的躯体部220等),
所述叶片部具有微小气泡生成部(例如为后述的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B、微米气泡产生装置700等),该微小气泡生成部具有基于气体与液体而生成微小气泡并将其作为气流排出的开口部(例如为后述的排出口662、排出口762等),
提供一种搅拌装置(例如为后述的搅拌装置1000等),其中,将从所述开口部排出的所述气流作为推力,使所述叶片部能够以所述旋转体部为轴进行旋转。
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第二方案的搅拌装置包括风扇部。风扇部具有至少一片叶片部、旋转体部以及躯体部。至少一片叶片部设置于旋转体部。旋转体部被躯体部支承为能够旋转。
叶片部具有微小气泡生成部。微小气泡生成部生成微小气泡。例如,作为微小气泡,具有微米气泡、微纳米气泡、纳米气泡等。不限于微米气泡、微纳米气泡、纳米气泡等的名称、成分、大小,只要是能够通过杀菌效果等改善水质的气泡即可。
向微小气泡生成部供给气体以及液体。例如,作为气体,具有普通空气等。另外,作为液体,具有水等。微小气泡生成部基于所供给的气体以及液体而生成微小气泡。供给至微小气泡生成部的气体以及液体不限定于空气、水,只要能够生成微小气泡,则采用能够流动的介质即可。
供给至微小气泡生成部的气体以及液体既可以采用单独供给气体以及液体的方式(例如为使用后述的微米气泡产生装置700的情况等),也可以采用在混合了气体以及液体的状态(例如混相流)下供给的方式(例如为使用后述的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B的情况等)。在任一方式中,只要通过供给气体以及液体,能够利用微小气泡生成部生成微小气泡即可。
微小气泡生成部将所生成的微小气泡作为气流向开口部送出。例如,微小气泡以在水中浮游的方式被送出。
叶片部通过从叶片部具有的微小气泡生成部的开口部排出气流而获得推力。将排出气流时产生的反作用力作为推力,使叶片部以旋转体部为中心沿旋转方向移动,从而使旋转体部旋转。
例如,在搅拌装置设置于水池、池沼等的情况下,当微小气泡从开口部排出时,向水池、池沼等的水供给微小气泡。通过微小气泡所含有的氧气的供给等来改善水池、池沼等的水质。
此外,通过从微小气泡生成部排出气流而获得推力,使叶片部以旋转体部为轴进行旋转。利用叶片部的旋转使水池、池沼等的水流动,在水池、池沼等的整体产生对流。利用对流使微小气泡在水池、池沼等的整体中扩散,能够在水池、池沼等的整体范围内供氧,能够改善水池、池沼等的整体的水质。
对于由微小气泡生成部进行的微小气泡的生成,能够适当地选择加压溶解法(过饱和析出(加压-减压))、使水回转进行剪断的回转流方式、利用乱流进行剪断的乱流方式等各种方法。微小气泡的生成方法只要与水池、池沼等的大小、水质、供给量等相应地确定即可。
<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第三方案>
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第三方案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方案或者第二方案的基础上构成为,
搅拌装置还具备离子产生装置(例如为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500等),该离子产生装置产生离子并将其作为所述气体向所述微小气泡生成部供给(例如为图16等),
所述微小气泡生成部生成含离子的微小气泡。
通过生成含离子、臭氧的微小气泡,向水池、池沼等积极地排出离子、臭氧,能够对水池、池沼等的水进行杀菌。
<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第四方案>
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第四方案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方案~第三方案的基础上构成为,
搅拌装置还具备生成电解水并将其作为所述液体向所述微小气泡生成部供给的电解水产生装置(例如为电解水生成装置550等),
所述微小气泡生成部将电解水以及微小气泡作为所述气流排出。
通过生成清洗杀菌用的电解水,与微小气泡一起将电解水供给至水池、池沼等的水,由此能够进一步对水池、池沼等进行杀菌。
<<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
图9A~图9C是示出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A~600C的结构概略的框图。
<基本结构>
图9A是示出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A的结构的简图。图9A所示的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A是利用加压溶解法产生微米气泡的装置。
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A主要具有吸气管610、吸水管620、供给管630、泵640、罐650以及喷嘴660。泵640是用于生成压力的装置。罐650是使气体溶解于水中的装置。喷嘴660是使微米气泡(微小气泡)析出的装置。
吸气管610具有吸气口612。此外,吸气管610具有阀614,能够调节从吸气口612吸入的气体的量。吸水管620具有吸水口622。能够在吸气管610以及吸水管620上分别设置过滤器(未图示)。通过经过过滤器,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A能够吸入过滤后的气体、水。在吸气管610以及吸水管620中使用的过滤器能够分别根据外部的环境、水质等来适当确定。
从吸气口612吸入气体,从吸水口622吸入水。吸气管610以及吸水管620利用接头部632与供给管630连结且相互连通。从吸气口612吸入的气体与从吸水口622吸入的水在接头部632混合,经由供给管630而供给至泵640。
供给管630与泵640连结。通过驱动泵640,能够从吸气口612吸入气体,并且从吸水口622吸入水。
泵640通过连结管642与罐650连结。另外,罐650通过供给管道652与喷嘴660连接。
通过泵640吸入的气体与水以混合的状态供给至罐650。通过泵640的驱动,能够向罐650内供给气体并对气体施加压力。被施加压力的气体在罐650内溶解于水。
喷嘴660通过供给管道652与罐650连接。溶解有空气的水经由供给管道652从罐650向喷嘴660流动,从喷嘴660排出。上述水在从喷嘴660排出时,压力被释放(减压),水相对于所溶解的空气形成过饱和的状态。喷嘴660具有排出口662。通过在喷嘴660形成过饱和的状态,从溶解于水的空气生成大量的微米气泡,从排出口662排出含微米气泡的水。
在图9A所示的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A中,能够通过泵640的驱动而吸入气体以及水,连续生成微米气泡。
<分隔配置喷嘴660的情况的结构>
在图9A所示的例子中,示出了通过供给管道652使罐650与喷嘴660直接连结的例子。如图9B所示,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B不限于这样的结构,罐650与喷嘴660只要能够通过空洞、流路等连通体670进行连通即可。需要说明的是,在图9B中,对具有与图9A同样的构造且同样地发挥功能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连通体670只要是能够供溶解有空气的水流动的构造体即可,不限制形状、大小、材质等构造。连通体670不必是一体的,也可以通过组合多个构件而成。连通体670既可以像金属等具有一定的形状,也可以像树脂制的软管等具有挠性。
溶解有空气的水从罐650排出,在连通体670中流动并供给至喷嘴660。通过经由连通体670将罐650与喷嘴660连结,能够将喷嘴660配置在与罐650分离的位置。例如,作为连通体670,通过采用具有挠性的软管等,能够将喷嘴660配置在所希望的位置。
溶解有空气的水经由连通体670从罐650向喷嘴660流动,从喷嘴660排出。在喷嘴660形成过饱和的状态,从溶解于水的空气生成大量的微小气泡(微米气泡),从排出口662排出含微米气泡的水。
如图9B所示,在能够将喷嘴660分离配置的情况下,也构成包括连通体670以及喷嘴660在内的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B。
<能够自吸的情况下的结构>
在图9A以及图9B所示的例子中,示出了使用泵640吸入气体以及水并且对空气施加压力的例子,在使用自来水等水的情况下,通过使用施加于自来水的压力,无需使用泵640就能够从吸气口612吸入气体(自吸)。即,采用利用水压进行吸气的结构。在这样的情况下,如图9C所示,能够省略泵640而构成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C。在图9C中,也对与图9A同样的构造并同样地发挥功能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通过从吸水口622吸入自来水,能够利用施加于自来水的压力从吸气口612对气体进行自吸,在罐650内对气体施加压力,使气体溶解于水。溶解有空气的水经由供给管道652从罐650向喷嘴660流动,从喷嘴660排出。在喷嘴660形成为过饱和的状态,从溶解于水的空气生成大量的微小气泡(微米气泡),从排出口662排出含微米气泡的水。
在图9C所示的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C的情况下,与图9B的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B相同,也可以替代供给管道652而设置连通体670,采用经由连通体670使罐650与喷嘴660连结的结构。
在图9A~图9C中示出三种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A~600C的结构,但产生微米气泡的原理基本相同,以下在不需要特别区别的情况下,简称为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
<<一体型的微米气泡产生装置700>>
在图9A~图C所示的例子中,示出了泵640、罐650以及喷嘴660独立地构成的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但也可以使用整体形状具有喷嘴型且构成为一体的一体型的微米气泡产生装置700。在该情况下,优选采用与省略了泵640的图6C的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C的结构相同的结构。通过省略用于驱动泵640的电源,能够形成简单的结构,使处理变得简便。需要说明的是,微米气泡产生装置700只要形成为一体即可,不必是喷嘴型。
图10A以及图10B是示出一体型的微米气泡产生装置700的立体图。图10A是从吸水口722侧示出的立体图,图10B是从排出口762侧示出的立体图。
一体型的微米气泡产生装置700整体具有大致圆柱状与大致圆锥台状以同心状连结而成的形状。一体型的微米气泡产生装置700具有吸气口712、吸水口722以及喷嘴760。在喷嘴760上形成有排出口762。与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的吸气口612相同,在吸气口712中吸入来自外部的空气。与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C的吸水口622相同,在吸水口722中吸入自来水。
一体型的微米气泡产生装置700与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C同样地发挥功能。通过从吸水口722吸入自来水,利用施加于自来水的压力从吸气口712自吸气体,能够在微米气泡产生装置700的内部对气体施加压力,使气体溶解于水。溶解有空气的水向喷嘴760流动,从喷嘴760的排出口762排出。在喷嘴760形成过饱和的状态,从溶解于水的空气生成大量的微小气泡(微米气泡),从排出口762排出含微米气泡的水。
在使用一体型的微米气泡产生装置700的情况下,不仅能够采用上述的加压溶解法,还能够采用使水回转进行剪断的回转流方式、利用乱流进行剪断的乱流方式等产生微米气泡。
在上述的例子中,示出作为供给至微米气泡产生装置700的水而使用自来水的情况,但不限于自来水,只要是被施加压力而能够自吸气体的液体即可。
<<微米气泡的供给方式>>
以下,对供给微米气泡的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方式~第三方式是在与风扇部300不同的位置生成微米气泡并将所生成的微米气泡从风扇部300排出的方式。能够在一定的位置、例如一处集中生成微米气泡。能够容易地控制或管理根据水池、池沼等的容量、水质等应生成的微米气泡整体的量,能够提高效率。
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压缩空气流相同,在一定位置集中生成的微米气泡经过躯体部220的空洞224向三片叶片部310的流路326分支,此外,在各个叶片部310分支成五个流路336,从开口324排出(参照图4以及图5)。
只要能够在与风扇部300不同的位置集中生成微米气泡即可,不仅可以在一个位置生成微米气泡,也可以在多个位置生成微米气泡。
在第一方式以及第二方式中,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相对于主体部200独立地构成,并配置在与主体部200分离的位置。在第一方式以及第二方式中,在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中产生的微米气泡供给至主体部200,在主体部200的空洞224中流动,从风扇部300的开口324排出。
在第一方式中,能够使用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A。另外,也可以使用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B。此外,在能够供给自来水的情况下,还能够使用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C。
在第二方式中,能够使用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A。另外,也可以使用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B。此外,在能够将自来水供给至水池、池沼等的底部的情况下,还能够使用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C。
在第三方式中,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内置于主体部200。在主体部200的内部产生的微米气泡在主体部200的空洞224中流动,从风扇部300的开口324排出。
在第三方式中,能够使用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A。另外,若主体部200的内部空间充裕,也可以使用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B。此外,在能够将自来水供给至主体部200的情况下,还能够使用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C。
如上述那样,在第一方式~第三方式中,在与风扇部300不同的位置集中生成微米气泡,但也可以分散地生成微米气泡。第四方式~第六方式是在风扇部300生成微米气泡并直接排出微米气泡的方式。在第四方式~第六方式中,在各个叶片部310中分散地生成微米气泡并直接排出。具体来说,在第四方式~第六方式中,在叶片部310安装喷嘴340,在喷嘴340生成微米气泡并排出。
作为在第四方式~第六方式中使用的喷嘴340,通过将自来水供给至主体部200,能够使用一体型的微米气泡产生装置700。另外,作为在第四方式~第六方式中使用的喷嘴340,还能够使用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B的喷嘴660。在该情况下,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B可以与第一方式相同地配置在水池、池沼等的外侧,也可以与第二方式相同地配置在水池、池沼等的底部,也可以与第三方式相同地配置在主体部200的内部。
<<微米气泡的供给的第一方式>>
图11是示出供给微米气泡的第一方式的简图。在第一方式中,使用通过第一实施方式说明的主体部200。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主体部200设置于水池的底部等。主体部200只要能够通过自重、锚等稳定地设置在水池的底部等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由于含微米气泡的水在主体部200的内侧流动,因此优选主体部200的内侧也由具有耐水性、耐浸蚀性、防锈性的构件构成。
<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
在第一方式中,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配置在水池的外周附近等水池、池沼等的外侧。如上述那样,在第一方式中,能够适当地使用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A~600C。
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与主体部200通过软管420连接。软管420具有纵长的形状,形成为中空。由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产生的微米气泡在软管420的内部沿长边方向流动而供给至主体部200。
主体部200设置在水池、池沼等的底部,向软管420施加水压。因此,优选软管420具有与设置主体部200的环境相应的耐压性。另外,软管420的外侧与水池、池沼等的水接触,内侧供含微米气泡的水流动。因此,优选软管420的外侧以及内侧具有耐水性、耐浸蚀性、防锈性。
此外,优选软管420具有挠性。通过使用具有挠性的软管420,能够容易地连接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与主体部200。另外,通过使用具有挠性的软管420,能够放宽设置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的地点的条件、设置主体部200的地点的条件。
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吸入水以及空气并生成微米气泡。在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上连接有用于吸入空气的管道430。管道430与吸气管610的吸气口612连结。由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吸入的空气可以是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的周边的空气。如上述那样,能够根据环境而吸入利用过滤器进行过滤后的空气。
在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上连接有用于吸入水的管道432。管道432与吸水管620的吸水口622连结。能够经由管道432吸入水池、池沼等的水。
需要说明的是,由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吸入的水可以是水池、池沼等的水,也可以是自来水等从外部供给的水。例如,也可以设置选择性切换水池、池沼等的水与自来水等从外部供给的水的阀门、阀等。具体来说,在水池、池沼等的水被尘埃等极度污染的情况下,在运转初期供给自来水对水池、池沼等进行清洁化,之后切换为使用水池、池沼等的水。通过这样做,能够防止对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的流路、过滤器等造成负担。
需要说明的是,在使用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C的情况下,只要将管道432连接于自来水的排出口(未图示),经由管道432将自来水供给至主体部200即可。
通过泵640施加了压力的气体在罐650内溶解于水,溶解有空气的水从喷嘴660的排出口662排出。通过从喷嘴660排出而生成微米气泡。所生成的微米气泡与溶解有空气的水一起从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排出。
含微米气泡的水从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排出,在软管420中流动并供给至主体部200。含微米气泡的水在主体部200的空洞224中流动并到达风扇部300的叶片部310,然后在叶片部310的流路326以及流路336中流动并从叶片部310的开口324排出。
<风扇部300>
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风扇部300具有三片叶片部310与旋转轴330。叶片部310具有前端312与后端314。前端312具有大致半圆的圆弧状的形状。前端312是叶片部310的旋转方向侧的端部。后端314具有大致直线状的形状。后端314是与叶片部310的旋转方向相反的一侧的端部。
叶片部310具有形成为大致平行的压力面316与负压面318。压力面316是因风扇部300的旋转而产生正压的面。负压面318是因风扇部300的旋转而产生负压的面。
三片叶片部310分别在连接面320与旋转轴330连结。叶片部310形成为随着从连接面320朝向外周部322而逐渐扭转。
在上述的例子中,压力面316是叶片部310的上侧的面,负压面318是叶片部310的下侧的面。压力面以及负压面根据叶片部310的旋转方向来确定。在上述的例子中,通过以上侧的面成为压力面316且下侧的面成为负压面318的方式使叶片部310旋转,由此以水池、池沼等的底部(水池底侧)成为上游且水面侧成为下游的方式产生流动,即产生从下侧朝向上侧的流动。
另外,根据水池、池沼等的水质、杂质、尘埃等环境状态的不同,也假定优选从水面侧(上侧)朝向水池底侧(下侧)的流动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要叶片部310的压力面316与负压面318形成为相反即可。即,只要使上侧的面成为负压面318且下侧的面成为压力面316即可。例如,只要将旋转方向设为相反方向而使叶片部310旋转即可。另外,即便使用从叶片部310的连接面320朝向外周部322的扭转方式变得相反的叶片部310,以相同的旋转方向使叶片部310旋转,也能够使上侧的面成为负压面318,使下侧的面成为压力面316。如此一来,能够利用从上侧朝向下侧的流动产生对流。
<旋转轴330>
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旋转轴330上也形成有空洞332(参照图5)。躯体部22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收纳于旋转轴330的空洞332。
在躯体部220的外侧的侧面与旋转轴330的内侧的侧面之间设置有密封构件230。旋转轴330与躯体部220的间隙被密封构件230密封,防止含微米气泡的水从间隙渗漏,能够提高排出微米气泡的效率。
在旋转轴330被躯体部220保持为能够旋转的状态下,形成于躯体部220的空洞224与形成于旋转轴330的空洞332连通。从吸入口222吸入的含微米气泡的水经由形成于躯体部220的空洞224以及开口226向旋转轴330的空洞332流动。
<开口324>
在三片叶片部310各自的后端314形成有五个开口324(参照图4)。在各个叶片部310形成有流路326。流路326的第一端部338在连接面320的内侧与旋转轴330的空洞332连接(参照图5)。流路326在叶片部310的内侧分支成五个流路336,五个流路336各自的端部与五个开口324连接。
能够从基部210的吸入口222连通至叶片部310的开口324。能够使从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供给的含微米气泡的水经由流路326、336流动至开口324(参照图5的箭头),然后从开口324排出(参照图4的箭头)。
含微米气泡的水从五个开口324排出。例如,排出的方向优选为大致水平且相对于后端314大致垂直的方向。通过向这样的方向排出,能够使风扇部300高效地旋转。
排出含微米气泡的水的方向只要是能够利用风扇部300的旋转在水池、池沼等的整体产生对流的方向,能够适当地选择。例如,也可以形成为相邻的流路336的间隔随着朝向开口324而逐渐增大,即五个流路336逐渐扩展。在该情况下,含微米气泡的水以扩张的方式被排出,能够扩展供给微米气泡的区域。
另外,也可以形成为五个流路336中的一部分朝向与其它部分不同的方向。通过朝不同的方向排出,能够使微米气泡向各种方向扩展。此外,五个流路336的粗细也能够适当地确定。通过确定五个流路336的粗细,能够调节排出的微米气泡的量。例如,随着从连接面320侧的流路336朝向外周部322侧的流路336而使从开口324排出的微米气泡的量逐渐增加,能够使风扇部300进一步高效地旋转或使微米气泡进一步扩张。
虽示出了在上述的风扇部300设置有三片叶片部310的情况,但也可以是其它片数。例如,也可以是一片。另外,通过设为偶数片(2片、4片、8片、10片等),能够容易地实现风扇部300的旋转动作时的力的平衡。需要说明的是,叶片部310的片数也可以是奇数。
<搅拌装置1000的动作>
如上述那样,从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排出含微米气泡的水,从开口324排出含微米气泡的水(以下,简称为微米气泡。)。
<微米气泡的排出>
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图2、图3以及图4相同,从叶片部310的开口324沿着风扇部300的旋转圆的切线方向排出微米气泡。通过排出微米气泡而产生的反作用力成为推力,各个叶片部310以旋转轴330为中心沿旋转方向移动。通过使各个叶片部310沿旋转方向移动,风扇部300的整体相对于躯体部220旋转。这样,含微米气泡的水成为风扇部300的动力源。
主体部200设置于水池、池沼等的底部,从叶片部310排出的微米气泡排出到水池、池沼等的底部,向水池、池沼等的底部供氧,从而能够改善水质。
<对流的形成>
通过从叶片部310排出微米气泡,从而使风扇部300旋转。主体部200设置为旋转轴330的旋转轴线成为大致铅垂(相对于水池、池沼等的底面大致垂直)。通过风扇部300的旋转,产生以风扇部300的负压面318侧为上游(水池底侧)且以压力面316侧为下游(水面侧)的水流。利用风扇部300的旋转,产生从下侧(水池底侧)朝向上侧(水面侧)的水流,能够使水以从水池底侧卷起的方式流动。利用这样的流动,使贮存于水池、池沼等的水整体产生对流。利用对流,不仅能够使微米气泡在水池、池沼等的底部扩散,还能够使微米气泡在水池、池沼等的整体扩散,从而能够扩大供氧的区域。
这样,搅拌装置1000不仅从叶片部310将微米气泡向水池、池沼等的底部排出,还利用使风扇部300旋转而产生的对流使排出的微米气泡在水池、池沼等的整体扩散,能够向水池、池沼等的整体范围供氧。
如上述那样,微米气泡的体积非常小,施加于微米气泡的浮力也较小,从而微米气泡能够长时间停留在水中。能够通过微米气泡的滞留来延长供氧的时间。然而,由于微米气泡以极其慢的速度移动,因此虽能够容易地使微米气泡局部滞留在水池、池沼等的底部等,但使微米气泡扩散至水池、池沼等的整体范围需要时间。因此,能够利用风扇部300的旋转产生对流,利用对流使微米气泡积极地扩散到水池、池沼等的各个角落,能够向水池、池沼等的整体范围供氧,改善水质。
另外,如上述那样,根据水池、池沼等的水质、杂质、尘埃等环境状态的不同,也假定优选从水面侧(上侧)朝向水池底侧(下侧)的流动的情况。通过产生从上侧朝向下侧的流动所带来的对流,微米气泡暂时朝向水池底侧移动。通过使微米气泡暂时向水池底侧移动而远离水面,能够延长微米气泡到达水面所需的时间,能够延长微米气泡滞留于水池、池沼等的时间。通过充分确保微米气泡的滞留时间,能够增加向水池、池沼等供氧的机会。
此外,由于利用风扇部300的旋转使水以卷起的方式流动,在水池、池沼等的整体产生对流,因此在使风扇部300小型化的情况下,也可以维持能够供氧的区域。
另外,由于以旋转轴330为旋转中心使三个叶片部310旋转,因此使施加于躯体部220的力接近旋转对称,能够防止躯体部220容易变形的情况,从而提高耐久性。
<压缩机400的追加>
在上述的例子中,示出了在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中仅设置泵640的情况,但也可以进一步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压缩机400连接于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通过使用压缩机400,能够增加含微米气泡的水的单位时间的流量,能够加快风扇部300的旋转速度,通过加快对流的速度,能够缩短微米气泡向水池、池沼等的整体扩散的时间,并且能够在短时间内增加供给至水池、池沼等的微米气泡的量。
压缩机400的有无、含微米气泡的水的单位时间的流量只要根据水池、池沼等的水的密度、粘性等水的性质来适当确定即可。另外,优选设置检测风扇部300的旋转速度的检测装置,根据利用检测装置检测出的旋转速度来确定微米气泡的流量。通过根据水池、池沼等的环境来适当设置风扇部300的旋转速度,能够将对流的范围保持为大致恒定。
<<微米气泡的供给的第二方式>>
图12是示出微米气泡的供给的第二方式的简图。
在微米气泡的供给的第一方式中,示出将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配置在水池的外周附近等水池、池沼等的外侧的情况。在微米气泡的供给的第二方式中,将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设置在水池、池沼等的底部。如上述那样,在第二方式中,也能够适当地使用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A~600C。
如图12所示,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与主体部200通过软管420进行连接。软管420沿水池、池沼等的底部配置。软管420具有纵长的形状,形成为中空。由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产生的微米气泡在软管420的内部沿长边方向流动并供给至主体部200。软管420的结构以及功能与第一方式相同。
通过将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设置在水池、池沼等的底部,能够缩短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与主体部200的距离,能够经由软管420将微米气泡从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立刻供给至主体部200。
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吸入水以及空气并生成微米气泡。如图12所示,在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上连接有用于吸入空气的管道440。管道440沿着水池、池沼等的侧壁、底部等配置。优选管道440具有与设置主体部200的环境相应的耐压性。另外,管道440的外侧与水池、池沼等的水接触。因此,优选管道440的外侧具有耐水性、耐浸蚀性、防锈性。此外,优选管道440具有挠性。通过使用具有挠性的管道440,能够使管道440的配设变得容易。
管道440与吸气管610的吸气口612连结。管道440的吸气口442配置在水池、池沼等的周边。能够经由管道440将水池、池沼等周边的空气供给至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如上述那样,还能够根据环境而吸入利用过滤器进行过滤后的空气。
在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上连接有用于吸入水的管道432。管道432与吸水管620的吸水口622连结。能够经由管道432将水池、池沼等的水吸入。通过将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设置在水池、池沼等的底部,能够缩短管道432,并且不需要将水汲取至水池、池沼等的外侧,能够高效地进行吸水。
需要说明的是,由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吸入的水可以是水池、池沼等的水,也可以是自来水等从外部供给的水。例如,也可以设置选择性切换水池、池沼等的水与自来水等从外部供给的水的阀门、阀等。在水池、池沼等的水被尘埃等极度污染的情况下,在运转初期供给自来水对水池、池沼等进行清洁化,之后切换为水池、池沼等的水。如此一来,能够防止对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的流路、过滤器等造成负担。在将自来水等从外部供给的水供给至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的情况下,只要将用于供给自来水等的管道相对于管道440单独配设即可。
另外,在使用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C的情况下,也只要将用于从外部向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供给自来水等水的管道相对于管道440单独配设即可。
<微米气泡的排出以及扩散>
与第一方式相同,在第二方式中也从叶片部310的开口324沿风扇部300的旋转圆的切线方向排出微米气泡。搅拌装置1000不仅从叶片部310将微米气泡向水池、池沼等排出,还产生风扇部300的旋转所带来的对流,使排出的微米气泡向水池、池沼等的整体扩散,从而能够向水池、池沼等的整体范围供氧。
微米气泡的体积非常小,施加于微米气泡的浮力也小,从而微米气泡能够长时间滞留在水中,能够利用微米气泡的滞留延长供氧的时间。然而,由于微米气泡以极其慢的速度移动,因此虽能够使微米气泡局部滞留在水池、池沼等的底部等,但使微米气泡扩散至水池、池沼等的整体范围需要时间。因此,利用风扇部300的旋转产生对流,利用对流积极地使微米气泡扩散至水池、池沼等的各个角落,从而能够向水池、池沼等的整体范围供氧,改善水质。
<<微米气泡的供给的第三方式>>
图13是示出微米气泡的供给的第三方式的简图。
在第一方式以及第二方式中,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配置为相对于主体部200单独构成。与此相对,在第三方式中,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内置于主体部200。在第三方式中,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内置于主体部200,能够省略连接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与主体部200的软管420。能够将利用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生成的微米气泡立即供给至风扇部300,然后从开口324排出。
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吸入水以及空气并生成微米气泡。如图13所示,在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上连接有用于吸入空气的管道440。管道440沿水池、池沼等的侧壁、底部等配置。优选管道440具有与设置主体部200的环境相应的耐压性。另外,管道440的外侧与水池、池沼等的水接触。因此,优选管道440的外侧具有耐水性、耐浸蚀性、防锈性。此外,优选管道440具有挠性。通过使用具有挠性的管道440,能够容易地配设管道440。
管道440与吸气管610的吸气口612连结。管道440的吸气口442配置在水池、池沼等的周边。能够经由管道440将水池、池沼等的周边的空气供给至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如上述那样,还能够根据环境而吸入利用过滤器进行过滤后的空气。
在主体部200上连接有用于吸入水的管道432。管道432与内置于主体部200的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的吸水管620的吸水口622连结。能够经由管道432吸入水池、池沼等的水。通过将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内置于主体部200,能够缩短管道432,并且不需要将水汲取至水池、池沼等的外侧,能够高效地进行吸水。
需要说明的是,由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吸入的水可以是水池、池沼等的水,也可以是自来水等从外部供给的水。例如,也可以设置选择性切换水池、池沼等的水与自来水等从外部供给的水的阀门、阀等。在水池、池沼等的水被尘埃等极度污染的情况下,在运转初期供给自来水对水池、池沼等进行清洁化,之后切换为水池、池沼等的水。如此一来,能够防止对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的流路、过滤器等造成负担。在将自来水等从外部供给的水供给至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的情况下,只要将用于供给自来水等的管道相对于管道440单独配设即可。
另外,在使用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C的情况下,也只要将用于从外部向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供给自来水等水的管道相对于管道440单独配设即可。
<微米气泡的排出以及扩散>
与第一方式相同,在第三方式中也从叶片部310的开口324沿风扇部300的旋转圆的切线方向排出微米气泡。搅拌装置1000不仅从叶片部310将微米气泡向水池、池沼等排出,还产生风扇部300的旋转所带来的对流,使排出的微米气泡向水池、池沼等的整体扩散,从而能够向水池、池沼等的整体范围供氧。
微米气泡的体积非常小,施加于微米气泡的浮力也较小,从而微米气泡能够长时间滞留在水中,能够利用微米气泡的滞留延长供氧的时间。然而,由于微米气泡以极其慢的速度移动,因此虽能够使微米气泡局部滞留在水池、池沼等的底部等,但使微米气泡扩散至水池、池沼等的整体范围需要时间。因此,利用风扇部300的旋转产生对流,利用对流积极地使微米气泡扩散至水池、池沼等的各个角落,能够向水池、池沼等的整体范围供氧,改善水质。
<<微米气泡的供给的第四方式>>
图14是示出供给微米气泡的第四方式的简图。
在上述的微米气泡的供给的第一方式~第三方式中,在与风扇部300分离的位置配置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将利用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生成的微米气泡供给至风扇部300。供给微米气泡的第四方式是利用风扇部300生成微米气泡并将微米气泡直接排出的方式。
通过将自来水供给至主体部200,作为在第四方式中使用的喷嘴340,能够使用一体型的微米气泡产生装置700。另外,作为第四方式的喷嘴340,也能够使用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B的喷嘴660。
如图14所示,在风扇部300的开口324安装有喷嘴340。如上述那样,作为喷嘴340,既可以使用与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B的罐650分离配置的喷嘴660,也可以使用一体型的微米气泡产生装置700。
<使用喷嘴660作为喷嘴340的情况>
在使用喷嘴660作为喷嘴340的情况下,使用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B。能够将泵640、罐650等与喷嘴660分离配置,泵640、罐650等可以配置在水池的外周附近等水池、池沼等的外侧(参照第一方式的图11),也可以配置在水池、池沼等的底部(参照第二方式的图12),也可以内置于主体部200(参照第三方式的图13)。
在任一情况下均是,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B的罐650配置在与喷嘴660分离的位置,通过压力而溶解有空气的水从罐650排出并供给至喷嘴660。只要使溶解有空气的水在叶片部310的流路326以及流路336(参照图4)中流动并供给至喷嘴660即可。溶解有空气的水供给至喷嘴660,从喷嘴660排出含微米气泡的水。如此一来,能够利用风扇部300生成微米气泡并排出。
<使用一体型的微米气泡产生装置700的情况>
在使用一体型的微米气泡产生装置700的情况下,与第三方式相同地使用用于吸入空气的管道440。管道440沿着水池、池沼等的侧壁、底部等配置。优选管道440具有与供主体部200设置的环境相应的耐压性。另外,管道440的外侧与水池、池沼等的水接触。因此,优选管道440的外侧具有耐水性、耐浸蚀性、防锈性。此外,优选管道440具有挠性。通过使用具有挠性的管道440,能够容易地配设管道440。
相对于流路326以及流路336独立的空气用的流路(未图示)形成于叶片部310。管道440与空气用的流路连通,空气用的流路与微米气泡产生装置700的吸气口712连通(未图示)。管道440的吸气口442配置在水池、池沼等的周边。能够经由管道440以及空气用的流路将水池、池沼等的周边的空气供给至微米气泡产生装置700。如上述那样,还能够根据环境而吸入利用过滤器进行过滤后的空气。
此外,将用于供给自来水的水用的管道(未图示)相对于管道440独立地沿水池、池沼等的侧壁、底部等配设。优选水用的管道的内侧以及外侧具有耐水性、耐浸蚀性、防锈性。另外,优选水用的管道具有耐压性、挠性。
水用的管道与流路326连通,流路336与吸水口722连通(未图示)。水用的管道与自来水的供给源连接。能够经由水用的管道以及流路336将自来水供给至微米气泡产生装置700。需要说明的是,不限于自来水,只要是被施加压力而能够自吸气体的液体即可。
在一体型的微米气泡产生装置700的情况下,也能够将空气以及水供给至微米气泡产生装置700,生成微米气泡。
<微米气泡的排出以及扩散>
从叶片部310的喷嘴340(喷嘴660或者微米气泡产生装置700)沿风扇部300的旋转圆的切线方向排出含微米气泡的水。与第一方式~第三方式相同,不仅从叶片部310将微米气泡向水池、池沼等排出,还产生风扇部300的旋转所带来的对流,使排出的微米气泡向水池、池沼等的整体扩散,从而能够向水池、池沼等的整体范围供氧。
微米气泡的体积非常小,施加于微米气泡的浮力也较小,从而微米气泡能够长时间滞留在水中,能够利用微米气泡的滞留延长供氧的时间。然而,由于微米气泡以极其慢的速度移动,因此虽能够使微米气泡局部滞留在水池、池沼等的底部等,但使微米气泡扩散至水池、池沼等的整体范围需要时间。因此,利用风扇部300的旋转产生对流,利用对流积极地使微米气泡扩散至水池、池沼等的各个角落,能够向水池、池沼等的整体范围供氧,改善水质。
在图14所示的例子中,示出在一片叶片部310安装有三个喷嘴340的情况,但喷嘴340的数量能够根据水池、池沼等的大小、水质等来适当确定。另外,从喷嘴340排出含微米气泡的水的朝向也能够根据水池、池沼等的大小、水质等来适当确定。三个喷嘴340全部可以向相同的朝向进行排出,也可以向彼此不同的朝向进行排出。只要能够在水池、池沼等的整体范围高效地形成对流,使微米气泡迅速且整体地扩散即可。
<<微米气泡的供给的第五方式>>
图15A是示出微米气泡的供给的第五方式的图。图15A是示出叶片部310的后端314以及喷嘴340的主视图。
在上述的微米气泡的供给的第四方式中,在叶片部310的开口324安装喷嘴340。安装喷嘴340的位置不限于此,只要可以配置能够供给空气以及水的管,也可以在其它位置安装喷嘴340。
如图15A所示,能够在叶片部310的负压面318安装喷嘴340。与第四方式相同,作为喷嘴340,既可以使用与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B的罐650分离配置的喷嘴660,也可以使用一体型的微米气泡产生装置700。
在使用喷嘴660的情况下,只要使溶解有空气的水从罐650向叶片部310的流路326以及流路336(参照图15A)流动并供给至喷嘴660即可。溶解有空气的水供给至喷嘴660,从喷嘴660排出含微米气泡的水。如此一来,能够利用风扇部300生成并排出微米气泡。
在使用微米气泡产生装置700的情况下,向微米气泡产生装置700供给空气以及水。
与第四方式相同,使用用于吸入空气的管道440。相对于流路326以及流路336独立的空气用的流路(未图示)形成于叶片部310。管道440与空气用的流路连通,空气用的流路与微米气泡产生装置700的吸气口712连通(未图示)。管道440的吸气口442配置在水池、池沼等的周边。能够经由管道440以及空气用的流路将水池、池沼等的周边的空气供给至微米气泡产生装置700。如上述那样,还能够根据环境吸入利用过滤器进行过滤后的空气。
此外,将用于供给自来水的水用的管道(未图示)相对于管道440独立地沿水池、池沼等的侧壁、底部等配设。优选水用的管道的内侧以及外侧具有耐水性、耐浸蚀性、防锈性。另外,优选水用的管道具有耐压性、挠性。
水用的管道与流路326连通,流路336与吸水口722连通(未图示)。水用的管道与自来水的供给源连接。能够经由水用的管道以及流路336将自来水供给至微米气泡产生装置700。需要说明的是,不限于自来水,只要是被施加压力而能够自吸气体的液体即可。
在第五方式中,喷嘴340(喷嘴660或者微米气泡产生装置700)安装于叶片部310的负压面318。根据需要,以使管道440与微米气泡产生装置700的吸气口712连通的方式在负压面318配置空气用的管。另外,根据需要,以使水用的管道与微米气泡产生装置700的吸水口722连通的方式在负压面318配置水用的管。如此一来,能够向喷嘴340供给空气以及水,能够生成微米气泡。
<微米气泡的排出以及扩散>
从叶片部310的喷嘴340(喷嘴660或者微米气泡产生装置700)沿风扇部300的旋转圆的切线方向排出含微米气泡的水。与第一方式~第四方式相同,不仅从叶片部310将微米气泡向水池、池沼等排出,还产生风扇部300的旋转所带来的对流,使排出的微米气泡向水池、池沼等的整体扩散,从而能够向水池、池沼等的整体范围供氧。
微米气泡的体积非常小,施加于微米气泡的浮力也较小,从而微米气泡能够长时间滞留在水中,能够延长通过微米气泡的滞留供氧的时间。然而,由于微米气泡以极其慢的速度移动,因此虽能够使微米气泡局部滞留在水池、池沼等的底部等,但使微米气泡扩散至水池、池沼等的整体范围需要时间。因此,利用风扇部300的旋转产生对流,利用对流积极地使微米气泡扩散至水池、池沼等的各个角落,能够向水池、池沼等的整体范围供氧,改善水质。
在图15A所示的例子中,示出在一片叶片部310安装有两个喷嘴340的情况,但喷嘴340的数量能够根据水池、池沼等的大小、水质等来适当确定。另外,从喷嘴340排出含微米气泡的水的朝向也能够根据水池、池沼等的大小、水质等来适当确定。另外,在喷嘴340存在多个的情况下,多个喷嘴340可以全部向相同的朝向排出,也可以向彼此不同的朝向排出。只要能够在水池、池沼等的整体范围高效地形成对流,使微米气泡迅速且整体地扩散即可。
<<微米气泡的供给的第六方式>>
图15B是示出微米气泡的供给的第六方式的图。图15B是示出叶片部310的后端314以及喷嘴340的主视图。
在上述的微米气泡的供给的第五方式中,在叶片部310的负压面318安装喷嘴340。在第六方式中,如图15B所示,在叶片部310的外周部322安装有喷嘴340。
与第四方式、第五方式相同,作为喷嘴340,既可以使用与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B的罐650分离配置的喷嘴660,也可以使用一体型的微米气泡产生装置700。
在使用喷嘴660的情况下,使流路326贯通至外周部322,使流路326与喷嘴660连结。使溶解有空气的水从罐650向叶片部310的流路326流动并供给至喷嘴660(参照图15B)。溶解有空气的水被供给至喷嘴660,从喷嘴660排出含微米气泡的水。如此一来,能够利用风扇部300生成并排出微米气泡。
在使用微米气泡产生装置700的情况下,向微米气泡产生装置700供给空气以及水。
与第四方式以及第五方式相同,使用用于吸入空气的管道440。相对于流路326以及流路336独立的空气用的流路(未图示)形成于叶片部310。管道440与空气用的流路连通,空气用的流路与微米气泡产生装置700的吸气口712连通(未图示)。管道440的吸气口442配置在水池、池沼等的周边。能够经由管道440以及空气用的流路将水池、池沼等的周边的空气供给至微米气泡产生装置700。如上述那样,还能够根据环境而吸入利用过滤器进行过滤后的空气。
此外,将用于供给自来水的水用的管道(未图示)相对于管道440单独地沿水池、池沼等的侧壁、底部等配设。优选水用的管道的内侧以及外侧具有耐水性、耐浸蚀性、防锈性。另外,优选水用的管道具有耐压性、挠性。
水用的管道与流路326连通,流路336与吸水口722连通(未图示)。水用的管道与自来水的供给源连接。能够经由水用的管道以及流路336将自来水供给至微米气泡产生装置700。需要说明的是,不限于自来水,只要是被施加压力而能够自吸气体的液体即可。
在第六方式中,喷嘴340(喷嘴660或者微米气泡产生装置700)安装于叶片部310的外周部322。根据需要,以使管道440与微米气泡产生装置700的吸气口712连通的方式在负压面318配置空气用的管。另外,根据需要,以使水用的管道与微米气泡产生装置700的吸水口722连通的方式在负压面318配置水用的管。如此一来,能够向喷嘴340供给空气以及水,能够生成微米气泡。
<微米气泡的排出以及扩散>
从叶片部310的喷嘴340(喷嘴660或者微米气泡产生装置700)沿风扇部300的旋转圆的切线方向排出含微米气泡的水。与第一方式~第四方式相同,不仅从叶片部310将微米气泡向水池、池沼等排出,还产生风扇部300的旋转所带来的对流,使排出的微米气泡向水池、池沼等的整体扩散,从而能够向水池、池沼等的整体范围供氧。
微米气泡的体积非常小,施加于微米气泡的浮力也较小,从而微米气泡能够长时间滞留在水中,能够利用微米气泡的滞留延长供氧的时间。然而,由于微米气泡以极其慢的速度移动,因此虽能够使微米气泡局部滞留在水池、池沼等的底部等,但使微米气泡扩散至水池、池沼等的整体范围需要时间。因此,利用风扇部300的旋转产生对流,利用对流积极地使微米气泡扩散至水池、池沼等的各个角落,从而能够向水池、池沼等的整体范围供氧,改善水质。
在图15B所示的例子中,示出在一片叶片部310安装有喷嘴340的情况,但喷嘴340的数量能够根据水池、池沼等的大小、水质等来适当确定。
在图15A所示的例子中,示出在一片叶片部310安装有两个喷嘴340的情况,但喷嘴340的数量能够根据水池、池沼等的大小、水质等来适当确定。例如,能够沿着与风扇部300的旋转轴平行的方向并列设置多个喷嘴340。
从喷嘴340排出含微米气泡的水的朝向也能够根据水池、池沼等的大小、水质等来适当确定。另外,在喷嘴340存在多个的情况下,多个喷嘴340可以全部向相同的朝向排出,也可以向彼此不同的朝向排出。只要能够在水池、池沼等的整体范围高效地形成对流,使微米气泡迅速且整体地扩散即可。
如上述那样,通过不仅排出微米气泡,还利用微米气泡的排出产生对流而使微米气泡扩散,从而能够向水池、池沼等的整体范围供氧。此外,本发明的搅拌装置不仅能够应用于水池、池沼,还能够应用于积蓄液体的地点、设施、容器等。例如,能够改善积蓄有工厂的废水等的污水槽的污水的水质。此外,不仅是污水,还能够改善、维持以及提高自来水等的净水厂、贮水罐等的水质。通过利用对流使微米气泡扩散,在产生了细菌等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灭菌。
<<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D>>
如图9A~图9C所示,上述的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是吸入水池、池沼等的外侧的普通空气而产生微米气泡的装置。
此外,能够组装臭氧产生装置,吸入含离子、臭氧的空气而产生微米气泡。如此一来,使微米气泡含有离子、臭氧,向水池、池沼等的水积极地供给离子、臭氧,能够对水池、池沼等的水进行杀菌,改善水质。
例如图16所示,将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500(参照图8)设置在吸气管610的中途。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500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且相同地发挥功能。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500生成离子、臭氧。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D吸入由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500生成的含离子、臭氧的空气,利用泵640使含有离子、臭氧的空气溶解于水,在从喷嘴660排出时能够生成含离子、臭氧的微米气泡。
<<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E>>
另外,能够组装生成电解水的电解水生成装置,排出含微米气泡的电解水。通过生成清洗杀菌用的电解水,能够向水池、池沼等积极地排出电解水,能够对水池、池沼等的水进行杀菌。
例如图17所示,将电解水生成装置550设置在吸水管620的中途。能够吸入电解水,利用泵640使空气溶解于电解水,将含微米气泡的电解水从喷嘴660排出。
电解水生成装置550只要生成清洗杀菌用的电解水即可。例如,作为电解水,具有酸性电解水、次氯酸电解水等。
不仅能够通过微米气泡改善水质,还能够利用基于电解水的杀菌叠加改善水池、池沼等的水质。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使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D的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500与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E的电解水生成装置550同时动作。能够将含离子、臭氧的微米气泡向水池、池沼等供给,并且供给电解水,从而能够进一步叠加改善水池、池沼等的水质。
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D、600E的产生微米气泡的原理与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A~600C基本相同,在不需要特别区分的情况下,能够简称为微米气泡产生装置600。
<<<其它>>>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主要示出利用加压溶解(过饱和析出(加压-减压))生成微米气泡的情况,但微米气泡的生成不限于该方法。例如,也能够利用剪断法(乱流)、微细孔法(烧结体)、压坏法(冲击波)等生成微米气泡。只要根据所需的微米气泡量、气泡直径等来适当选择即可。
以上,在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搅拌装置的详细构造。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例示仅是一个例子,在本说明书中作为一个例子而列举的实施方式、变更例不应被限定性解释为应用于特定情况,可以采用各种组合。例如,关于某一实施方式的变更例应理解为其它实施方式的变更例,另外,即便独立记载了某一变更例与另一变更例,也应当理解为记载有上述的某一变更例与另一变更例组合而成的变更例。

Claims (4)

1.一种搅拌装置,其中,
所述搅拌装置具备:
微小气泡生成部,其基于气体以及液体生成微小气泡,并将所述微小气泡作为气流送出;以及
风扇部,其具有至少一片叶片部、设有所述至少一片叶片部的旋转体部、以及将所述旋转体部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躯体部,所述叶片部具有与所述微小气泡生成部连通并将所述微小气泡作为所述气流排出的开口部,
将从所述开口部排出的所述气流作为推力,使所述叶片部能够以所述旋转体部为轴进行旋转。
2.一种搅拌装置,其中,
所述搅拌装置具备风扇部,该风扇部具有至少一片叶片部、设有所述至少一片叶片部的旋转体部、以及将所述旋转体部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躯体部,
所述叶片部具有微小气泡生成部,该微小气泡生成部基于气体以及液体生成微小气泡并具有将所述微小气泡作为气流排出的开口部,
将从所述开口部排出的所述气流作为推力,使所述叶片部能够以所述旋转体部为轴进行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搅拌装置,其中,
所述搅拌装置还具备离子产生装置,该离子产生装置产生离子,并将该离子作为所述气体向所述微小气泡生成部供给,
所述微小气泡生成部生成包含离子的微小气泡。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搅拌装置,其中,
所述搅拌装置还具备电解水产生装置,该电解水产生装置生成电解水,并将该电解水作为所述液体向所述微小气泡生成部供给,
所述微小气泡生成部将电解水以及微小气泡作为所述气流排出。
CN201610304256.0A 2015-05-13 2016-05-10 搅拌装置 Pending CN10613997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98537 2015-05-13
JP2015-098537 2015-05-1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39970A true CN106139970A (zh) 2016-11-23

Family

ID=5724816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304256.0A Pending CN106139970A (zh) 2015-05-13 2016-05-10 搅拌装置
CN201620416825.6U Active CN205650132U (zh) 2015-05-13 2016-05-10 搅拌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416825.6U Active CN205650132U (zh) 2015-05-13 2016-05-10 搅拌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16181947A1 (zh)
CN (2) CN106139970A (zh)
WO (1) WO2016181947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02669A (zh) * 2017-05-09 2017-06-30 山东省城市供排水水质监测中心 一种用于水体曝气增氧的配套双层螺旋桨及方法
CN107099812A (zh) * 2017-05-26 2017-08-29 南阳市豫龙源汽车养护有限公司 一种水电解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除碳助燃系统
CN107867753A (zh) * 2017-10-24 2018-04-03 姚森 一种臭氧净水装置及其净水方法
CN111167295A (zh) * 2020-01-15 2020-05-19 邓智超 一种地下工程施工用酸性气体净化装置
CN112337327A (zh) * 2020-10-29 2021-02-09 威海金盛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纳米气泡发生装置
CN112774472A (zh) * 2020-12-23 2021-05-11 合肥恒力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大流量气液分离加湿箱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92427A (zh) * 2018-05-11 2018-08-14 厦门华厦学院 具有搅拌功能的奶瓶
CN110330181B (zh) * 2019-07-18 2022-01-11 安徽润航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养殖场沼液净化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
JP7371902B2 (ja) * 2019-11-15 2023-10-31 アクアイ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気泡供給施設
KR102151504B1 (ko) * 2020-03-30 2020-09-03 이에스피 주식회사 무동력 관내 혼화장치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45189U (zh) * 1988-11-19 1989-10-04 朱华光 深水增氧机
CN101022882A (zh) * 2004-08-18 2007-08-22 株式会社富喜制作所 在液体中产生微气泡的方法及气泡产生装置
JP2012200656A (ja) * 2011-03-24 2012-10-22 Tokyo Nisshin Jabara Kk 汚濁物浄化装置及び汚濁物浄化システム
KR101360225B1 (ko) * 2011-07-08 2014-02-11 김미숙 다용도 세척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653189A (en) * 1923-12-17 1927-12-20 Sullivan Machinery Co Air-lift pump
JPH10216501A (ja) * 1997-01-31 1998-08-18 Nkk Corp スラリー床反応器
JP3831942B2 (ja) * 2002-03-01 2006-10-11 栗田工業株式会社 膜分離装置
JP2004237144A (ja) * 2003-02-03 2004-08-26 Suzuki Sangyo Kk 排水処理システム
JP2007312609A (ja) * 2006-05-23 2007-12-06 Sharp Corp 水処理方法および水処理装置
JP2008055352A (ja) * 2006-08-31 2008-03-13 Mitsui Eng & Shipbuild Co Ltd 水中のオゾンガスの微細化気泡の維持方法、維持装置及びバラスト水の処理方法
JP6051426B2 (ja) * 2011-06-02 2016-12-27 株式会社ナノジェットジャパン 浸透性に優れた殺菌剤、及び殺菌方法
JP5588582B2 (ja) * 2011-12-02 2014-09-10 株式会社コンタクト 洗浄装置
JP2014240043A (ja) * 2013-06-11 2014-12-25 株式会社東芝 水処理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45189U (zh) * 1988-11-19 1989-10-04 朱华光 深水增氧机
CN101022882A (zh) * 2004-08-18 2007-08-22 株式会社富喜制作所 在液体中产生微气泡的方法及气泡产生装置
JP2012200656A (ja) * 2011-03-24 2012-10-22 Tokyo Nisshin Jabara Kk 汚濁物浄化装置及び汚濁物浄化システム
KR101360225B1 (ko) * 2011-07-08 2014-02-11 김미숙 다용도 세척장치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02669A (zh) * 2017-05-09 2017-06-30 山东省城市供排水水质监测中心 一种用于水体曝气增氧的配套双层螺旋桨及方法
CN107099812A (zh) * 2017-05-26 2017-08-29 南阳市豫龙源汽车养护有限公司 一种水电解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除碳助燃系统
CN107867753A (zh) * 2017-10-24 2018-04-03 姚森 一种臭氧净水装置及其净水方法
CN111167295A (zh) * 2020-01-15 2020-05-19 邓智超 一种地下工程施工用酸性气体净化装置
CN112337327A (zh) * 2020-10-29 2021-02-09 威海金盛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纳米气泡发生装置
CN112337327B (zh) * 2020-10-29 2022-08-16 威海金盛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纳米气泡发生装置
CN112774472A (zh) * 2020-12-23 2021-05-11 合肥恒力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大流量气液分离加湿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650132U (zh) 2016-10-19
JPWO2016181947A1 (ja) 2017-08-31
WO2016181947A1 (ja) 2016-1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650132U (zh) 搅拌装置
KR102165424B1 (ko) 가스 분산 어셈블리
JP5440151B2 (ja) マイクロバブル濃縮装置及び生成装置並びにそれらの方法
CN107583479A (zh) 一种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及应用该发生器的喷淋装置
WO2015060382A1 (ja) 微細気泡生成装置および微細気泡生成装置を備える汚染水浄化システム
JP2012120997A (ja) 微細気泡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KR102118842B1 (ko) 마이크로버블 발생장치
CN103889558B (zh) 中空纤维膜组件
KR101197001B1 (ko) 하천에서의 마이크로 버블을 이용한 수질정화시스템
CN101264975B (zh) 一种柱式膜组件
KR101936519B1 (ko) 풍력을 이용한 부유형 물 순환장치
KR20200118678A (ko) 미세기포 발생장치 및 방법
CN107206332A (zh) 气升式充氧系统
CA2747286C (en) Counter current supersaturation oxygenation system
CN208440365U (zh) 一种污水处理或河道污染治理的无堵塞曝气器
CN108060706A (zh) 一种室内吸气式地下水漏用解堵装置
CN210114985U (zh) 一种多通道吸气式微细气泡产生装置
KR101206667B1 (ko) 상수도원에서의 부상 분리 시스템
KR101208816B1 (ko) 하천에서의 마이크로 버블을 이용한 수질개선장치
CN103157378B (zh) 一种柱式膜组件
CN219801493U (zh) 气激式环境小气候负氧离子设备
TW202110529A (zh) 微流體結構產生裝置
JP3237572U (ja) 気体溶解装置
CN220642764U (zh) 一种基于人工湿地的水净化装置
CN207130019U (zh) 曝气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