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6068234B - 输送物排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输送物排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68234B
CN106068234B CN201580011120.4A CN201580011120A CN106068234B CN 106068234 B CN106068234 B CN 106068234B CN 201580011120 A CN201580011120 A CN 201580011120A CN 106068234 B CN106068234 B CN 10606823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veying
roller
discharge member
conveying object
dischar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1112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68234A (zh
Inventor
伊东夫
伊东一夫
中村龙彦
光吉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to Denki K K
Original Assignee
Ito Denki K 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to Denki K K filed Critical Ito Denki K K
Publication of CN1060682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682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682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682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47/00Article or material-handling devices associated with conveyors; Methods employing such devices
    • B65G47/52Devices for transferr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between conveyors i.e. discharging or feeding devices
    • B65G47/53Devices for transferr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between conveyors i.e. discharging or feeding devices between conveyors which cross one another
    • B65G47/54Devices for transferr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between conveyors i.e. discharging or feeding devices between conveyors which cross one another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a roller-wa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13/00Roller-ways
    • B65G13/02Roller-ways having driven rollers
    • B65G13/06Roller driving means
    • B65G13/07Roller driving means having endless driving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13/00Roller-ways
    • B65G13/08Roller-ways of curved form; with branch-offs
    • B65G13/10Switching arrang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3/00Driving gear for endless conveyors; Belt- or chain-tensioning arrangements
    • B65G23/02Belt- or chain-engaging elements
    • B65G23/04Drums, rollers, or wheels
    • B65G23/08Drums, rollers, or wheels with self-contained driving mechanisms, e.g. motors and associated gear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ttitude Control For Articles On Conveyors (AREA)
  • Branching, Merging, And Special Transfer Between Conveyors (AREA)
  • Rollers For Roller Conveyors For Transf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输送物排出装置,在输送目的地根据先行的输送物和后续的输送物而不同时,在缩小了先行的输送物和后续的输送物的间隔的状态下,无需使后续的输送物的输送停止就能够进行输送。输送物排出装置包括:排出部件(9),从主输送部件(2)的多个输送体(5)之间伸出没入,以从输送体(5)之间伸出的状态与输送物(25)接触,对输送物(25)施加与输送体(5)不同的方向的输送力;支承各排出部件(9)的基座部件(8);使基座部件(8)摆动的基座摆动机构(75、76)。通过使基座部件(8)摆动,能够使输送方向(A)的上游侧和下游侧的排出部件(9)单独地从输送体(5)之间伸出没入,能够形成排出部件(9)与输送物(25)接触的状态和不接触的状态。

Description

输送物排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从输送装置的输送流水线排出输送物的输送物排出装置。
背景技术
在产品的装配流水线或输送物的配送场地中,作为输送物的输送,大多利用输送流水线。例如,在配送场地中,纵横地设置有多个输送流水线,在输送流水线交错的位置配置有输送物排出装置。即,输送物排出装置具有使输送物向从输送流水线分支的其他输送流水线移动的功能。另外,输送物排出装置也能够使输送物向位于主输送流水线的中途的旁边(侧方)的输送场所移动。
输送物排出装置具有相对于输送流水线的输送面伸出没入的排出机构。在从输送流水线向侧方排出输送物的情况下,使排出机构突出,由排出机构将输送物排出。在不从输送流水线将输送物向侧方排出的情况下,使排出机构为从输送面没入的状态,输送物不与排出机构接触。
可是,连续被输送的输送物大多是从输送流水线向侧方排出的输送物和沿着输送流水线行进不向侧方排出的输送物混在一起的情况,在输送流水线上设有识别输送物的输送目的地的传感器,通过该传感器,来识别是否将输送物从输送流水线向侧方排出。
在将先行的输送物从输送流水线向侧方排出,且不将后续的输送物从输送流水线排出而是原样地沿着输送流水线输送的情况下,使排出机构为从输送面突出的状态,接收先行的输送物。然后,由排出机构将先行的输送物从输送流水线向侧方排出。此时,使后续的输送物在排出机构的上游侧停止。而且,当先行的输送物被排出机构从输送流水线向侧方排出后,使排出机构从输送面下降,之后再次开始进行后续的输送物的输送。后续的输送物不与排出机构接触,而是原样地沿着输送流水线被输送。
另外,在不将先行的输送物从输送流水线向侧方排出而是原样地沿着输送流水线输送,且将后续的输送物从输送流水线向侧方排出的情况下,在使排出机构从输送面向下方没入的状态下,使先行的输送物沿着输送流水线移动,在先行的输送物通过排出机构设置位置期间,使后续的输送物在排出机构的上游侧停止。而且,当先行的输送物向排出机构设置位置的下游侧移动时,使排出机构在输送面突出,之后再次开始进行后续的输送物的输送。后续的输送物由排出机构向侧方排出。
此处,为了在输送流水线上高效地输送输送物,优选使输送物彼此的间隔尽可能地狭窄,连续地输送各输送物。但是,在现有输送装置中,在先行的输送物和后续的输送物的输送目的地不同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必须使后续的输送物的输送暂时停止,会阻碍输送物的快速输送。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能够解决这种问题的方向转换机构。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方向转换机构中,多个方向转换单元并列配置在输送流水线的输送方向上。各方向转换单元具有:方向转换辊、旋转驱动方向转换辊的驱动机构、使方向转换辊升降的升降机构。方向转换辊通过升降机构,相对于载置输送物的输送流水线的输送面伸出没入,并且由驱动机构进行旋转驱动。
当旋转驱动各方向转换单元的方向转换辊而使其从输送面突出时,输送流水线上的输送物载置于方向转换辊上,被旋转的方向转换辊从输送流水线向侧方排出。另外,当使方向转换辊从输送面没入时,输送物就不会受到方向转换辊的影响,而是沿着输送流水线被输送。
此处,在将先行的输送物从输送流水线向侧方排出,且不将后续的输送物从输送流水线排出而是原样地沿着输送流水线输送的情况下,使各方向转换单元的方向转换辊从输送面突出,将先行的输送物从输送流水线排出。先行的输送物被向各方向转换单元的方向转换辊引导而转换输送方向,一边从配置于上游侧的方向转换单元向配置于下游侧的方向转换单元移动,一边从输送流水线向侧方排出。
即,当先行的输送物向下游侧的方向转换单元移动时,就会成为在上游侧的方向转换单元上没有先行的输送物的状态。因此,即使使上游侧的方向转换单元的方向转换辊从输送面没入,也不妨碍先行的输送物从输送流水线排出。因而,当在由下游侧的方向转换单元将先行的输送物从输送流水线排出中,使上游侧的方向转换单元从输送面没入时,后续的输送物就不会受到上游侧的方向转换单元的影响,不需要使输送停止。
另外,在不将先行的输送物从输送流水线排出而是原样地沿着输送流水线输送,且将后续的输送物从输送流水线向侧方排出的情况下,首先,使先行的输送物在从输送面没入了的各方向转换单元的方向转换辊的上方通过。当先行的输送物在配置于上游侧的方向转换单元上通过时,仅使该方向转换单元(通过后的方向转换单元)的方向转换辊从输送面突出。先行的输送物不会受到上游侧的方向转换单元的影响,而是原样地向下游侧移动。
然后,后续的输送物被向上游侧的方向转换单元的方向转换辊引导而开始转换输送方向。此时,由于先行的输送物沿着输送流水线在下游侧的方向转换单元的上方通过,因此使下游侧的方向转换单元的方向转换辊从输送面突出。后续的输送物跟在上游侧的方向转换单元后,由下游侧的方向转换辊引导,从输送流水线排出。
根据专利文献1的方向转换机构,不需要使后续的输送物的输送暂时停止,既能够将多个输送物连续且快速地沿着输送流水线输送,又能够从输送流水线排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5-28086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专利文献1公开的方向转换机构不仅零件数量多,而且构造也复杂,进而,在使用时需要非常精密的控制。即,必须根据被连续输送的各输送物的输送目的地及输送流水线的从上游侧向下游侧方向的位置,使各方向转换单元单独地动作,各方向转换单元的控制很烦杂。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输送物排出装置,其采用的是更简单的构造,在输送目的地根据先行的输送物和后续的输送物而不同的情况下,在缩小了先行的输送物和后续的输送物的间隔的状态下,能够不使后续的输送物的输送停止地进行输送。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方式是一种输送物排出装置,其从构成主输送路径的一部分的主输送部件上排出输送物,主输送部件具有多个与输送物接触而对输送物施加输送力的输送体,且该输送体隔开规定的间隔地配置,所述输送物排出装置的特征为,包括:多个排出部件,其从所述多个输送体之间伸出没入,以从输送体之间伸出的状态与输送物接触,对输送物施加与所述输送体不同的方向的输送力;基座部件,支承所述多个排出部件或主输送部件;和姿态改变机构,改变该基座部件的姿态,通过由所述姿态改变机构改变基座部件的姿态,能够形成如下所述的状态:使配置于局部区域的排出部件从输送体之间伸出并且使配置于另一局部区域的排出部件没入到输送体之间的状态;和使所述配置于局部区域的排出部件没入到输送体之间并且使所述配置于另一局部区域的排出部件从输送体之间伸出的状态。
在本方式中,由姿态改变机构改变基座部件的姿态。另外,基座部件支承多个排出部件或主输送部件。
例如,通过由姿态改变机构使多个排出部件的一部分下降,来使排出部件的一部分成为没入到输送体之间的状态。或者,由姿态改变机构使基座部件的一部分上升,而使排出部件的一部分成为相对地没入到输送体之间的状态。
另外,通过由姿态改变机构使多个排出部件的一部分上升,来使排出部件的一部分从输送体之间伸出。或者,由姿态改变机构使基座部件的一部分下降,而使排出部件的一部分成为相对地从输送体之间伸出的状态。
基座部件优选支承多个排出部件。
姿态改变机构优选改变基座部件的姿态成为倾斜姿态。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优选的方式是一种输送物排出装置,其从构成主输送路径的一部分的主输送部件上排出输送物,主输送部件具有多个与输送物接触而对输送物施加输送力的输送体,且该输送体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所述输送物排出装置的特征为,包括:多个排出部件,从所述多个输送体之间伸出没入,以从输送体之间伸出的状态与输送物接触,对输送物施加与所述输送体不同的方向的输送力;基座部件,支承所述多个排出部件;基座摆动机构,使该基座部件摆动,通过使基座部件摆动,能够形成如下所述的状态:使配置于局部区域的排出部件从输送体之间伸出而与输送物接触,同时使配置于另一局部区域的排出部件没入到输送体之间的状态;使所述配置于局部区域的排出部件没入到输送体之间,同时使所述配置于另一局部区域的排出部件从输送体之间伸出而与输送物接触的状态。
在本方式中,通过使基座部件摆动,能够形成如下所述的状态:使配置于局部区域的排出部件从输送体之间伸出而与输送物接触,同时使配置于另一局部区域的排出部件没入到输送体之间的状态;使所述配置于局部区域的排出部件没入到输送体之间,同时使所述配置于另一局部区域的排出部件从输送体之间伸出而与输送物接触的状态。
局部区域(输送物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区域或下游侧的区域)的排出部件和另一局部区域(输送物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区域或上游侧的区域)的排出部件都由基座部件支承,仅使共用的基座部件摆动,就能够同时动作。即,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同时实施一者(局部区域的)排出部件的上升或下降和另一者(另一局部区域的)排出部件的下降或上升。
因此,能够使输送目的地不同的输送物同时在输送物排出装置的上方通过。
即,在将先行的输送物从主输送部件排出,且不将后续的输送物从主输送部件排出的情况下,先行的输送物由从输送体之间伸出的局部区域(上游侧)的排出部件施加输送力而移动到另一局部区域(下游侧)的排出部件的位置,进而,由另一局部区域(下游侧)的排出部件施加输送力而从主输送部件排出。此处,在先行的输送物由另一局部区域(下游侧)的排出部件引导时,先行的输送物通过局部区域(上游侧)的排出部件,不与局部区域(上游侧)的排出部件接触。
因此,即使使局部区域(上游侧)的排出部件没入到输送体之间,也不影响先行的输送物的输送(从主输送部件的排出)。因此,在本发明中,使基座部件摆动,而使局部区域(上游侧)的排出部件没入到输送体之间,能够使后续的输送物不与局部区域(上游侧)的排出部件接触。
因而,即使后续的输送物的输送目的地与先行的输送物的输送目的地不同,也不需要在先行的输送物通过输送物排出装置期间使后续的输送物的输送停止,无需扩大先行的输送物和后续的输送物的间隔,就能够输送后续的输送物。基结果是,能够快速地输送多个输送物。
基座摆动机构优选具有两台电机和将电机的旋转运动转换为升降运动的转换机构,在基座部件的一端侧配置有一台电机和一组转换机构,在基座部件的另一端侧配置有另一台电机和另一组转换机构,通过使基座部件的端部交替地升降,来使基座部件摆动。
在本方式中,在基座部件的一端侧配置有一台电机和一组转换机构,在基座部件的另一端侧配置有另一台电机和另一组转换机构。转换机构将电机的旋转力转换为往复直线方向的力。
由于基座部件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分别利用电机和转换机构而升降,因此既能够使一端侧上升而另一端侧下降,又能够使一端侧下降而另一端侧上升。即,通过使基座部件的端部交替地升降,能够使基座部件摆动。另外,利用电机的驱动方法,还能够使基座部件的两端同时上升或下降。
因而,在本发明的输送物排出装置中,能够以简单的结构使基座部件摆动。
作为转换机构,能够采用凸轮机构、曲柄机构、连杆机构,齿条和小齿轮、螺纹部件等。
排出部件是利用动力而旋转的滚子,该滚子优选以相对于主输送部件的输送方向倾斜的姿态配置。
在本方式中,由于排出部件是利用动力而旋转的滚子,且该滚子以相对于主输送部件的输送方向倾斜的姿态配置,因此输送物通过排出部件即滚子,被向相对于主输送部件的输送方向倾斜的方向施加输送力,而从主输送部件排出。
配置于排出输送物时的排出轨迹的外缘侧的滚子的旋转速度优选比配置于排出轨迹的内缘侧的滚子快。
在本方式中,由于配置于排出输送物时的排出轨迹的外缘侧的滚子的旋转速度比配置于排出轨迹的内缘侧的滚子快,因此在输送物上,越靠排出轨迹的外缘侧,移动速度越快。因此,容易向相对于主输送部件的输送方向倾斜的方向去。
优选具有长的旋转体和设置于旋转体的多个带轮,在多个滚子和对应的带轮之间分别卷挂有带,多个滚子利用一个旋转体而旋转。
在本方式中,由于具有长的旋转体和设置于旋转体的多个带轮,在多个滚子和对应的带轮之间分别卷挂有带,多个滚子利用一个旋转体而旋转,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同时旋转驱动多个滚子。另外,通过卷挂带,能够容易改变滚子的朝向。即,通过在能够进行动力传递的范围内使带扭转,能够使滚子的朝向成为朝向与主输送部件的输送方向倾斜的方向。
长的旋转体是在辊主体中内置有电机而成的电机内置辊,所述带轮也能够由形成于辊主体的外周部的环状槽构成。
就所述环状槽而言,优选存在深度不同的槽,与配置于排出输送物时的排出轨迹的外缘侧的滚子相对应的槽的深度比与配置于排出轨迹的内缘侧的滚子相对应的槽浅。
在本方式中,由于就所述环状槽而言,存在深度不同的槽,与配置于排出输送物时的排出轨迹的外缘侧的滚子相对应的槽的深度比与配置于排出轨迹的内缘侧的滚子相对应的槽浅,因此辊主体的槽部分的半径越靠外缘侧越大。因而,辊主体每旋转1转的滚子的旋转量是配置于外缘侧的滚子较多。即,对于同一辊主体而言,能够以越靠外缘侧槽的深度越浅这种非常简单的结构设定为外缘侧的滚子的旋转速度比内缘侧的滚子的旋转速度快。
优选具有与基座部件的姿态改变一起移动的从动部件和在从动部件移动时与从动部件接触的引导部件。
根据本方式,在基座部件进行姿态改变时,基座部件稳定。
优选具有配置于主输送路径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上游侧排出部件和配置于主输送路径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下游侧排出部件,能够形成以下姿态。
(1)上游侧排出部件和下游侧排出部件都从输送体伸出的姿态。
(2)上游侧排出部件和下游侧排出部件都没入到输送体之间的姿态。
(3)上游侧排出部件为从输送体伸出的状态,且下游侧排出部件成为没入到输送体之间的状态的姿态。
(4)上游侧排出部件为没入到输送体之间的状态,且下游侧排出部件成为从输送体伸出的状态的姿态。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输送物排出装置,即使在先行的输送物和后续的输送物的输送方向不同的情况下,也无需使后续的输送物停止,就既能够通过输送体进行输送,又能够通过排出部件进行排出,能够连续且快速地输送或排出多个输送物。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本实施方式的输送物排出装置的输送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输送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设置于图2的输送装置的输送物排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3的输送物排出装置的固定单元及升降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图3的输送物排出装置的可动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图3的输送物排出装置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7是对排出部件的滚子施加动力的辊的侧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升降用电机内置辊的端部的立体图。
图9是本发明的升降用电机内置辊的截面图。
图10是输送物排出装置的侧视图,(a)表示基座部件的两端上升的状态,(b)表示基座部件的两端下降的状态,(c)表示基座部件的一端部上升、另一端部下降的状态,(d)表示基座部件的一端部下降、另一端部上升的状态;
图11(a)是图1的输送装置的俯视图,表示先行的输送物靠近输送物排出装置的状态,(b)是(a)的侧视图。
图12(a)是图1的输送装置的俯视图,表示先行的输送物通过输送物排出装置的上游侧的排出部件从主输送部件排出的状态,(b)是(a)的侧视图。
图13(a)是图1的输送装置的俯视图,表示先行的输送物通过输送物排出装置的下游侧的排出部件从主输送部件排出,进而后续的输送物移动到输送物排出装置的上游侧的排出部件的上方的状态,(b)是(a)的侧视图。
图14(a)是图1的输送装置的俯视图,表示先行的输送物从主输送部件排出,进而后续的输送物由主输送部件向下游侧输送且位于输送物排出装置的上方的状态,(b)是(a)的侧视图。
图15(a)是图1的输送装置的俯视图,表示后续的输送物通过主输送部件向输送物排出装置的配置位置的下游侧移动,进而其他后续的输送物由主输送部件输送而靠近输送物排出装置的状态,(b)是(a)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输送装置1具有主输送部件2和输送物排出装置3。
如图2所示,主输送部件2具有多个辊5和可旋转地支承辊5的框架6。各辊5彼此隔开规定间隔地平行配置,至少一个是驱动辊(电机内置辊),其他是从动辊。在各辊5间挂有动力传动带,驱动辊的动力传递到从动辊。如图1所示,辊5的上部构成主输送部件2的输送面4。即,输送物25(图11)在主输送部件2的输送面4的高度位置,被向箭头A所示的输送方向输送。
如图3所示,输送物排出装置3具有固定单元20、可动单元21、升降机构12(基座摆动机构、姿态改变机构)。
如图4所示,固定单元20具有两个基座7A、7B。
各基座7A、7B具有载置于地面的载置部7a和立起的铅直部7b。基座7A、7B为将大致长方形状的板部件折弯那样的构造。如图4所示,铅直部7b与载置部7a正交,铅直部7b配置于固定单元20的外侧。由于各铅直部7b具有相同的构造,因此下面对一个基座7A的铅直部7b进行说明,另一基座7B省略铅直部7b的说明。
在铅直部7b的两端设有支承部13。各支承部13是支承后述的升降机构12的升降用电机内置辊40、41的固定轴55(56)的部位。另外,在铅直部7b以与各支承部13邻接的方式设有引导部19a、19b。引导部19a、19b是构成与立起的铅直部7b的上下连续的线的部位,引导部19a和引导部19b相互相对。
接着,参照图5对可动单元21进行说明。
可动单元21具有基座部件8、排出部件9、滚子驱动用辊10(旋转体),它们形成为一体。
如图5所示,基座部件8由两个纵向部件8a和多个横向部件8b构成。
纵向部件8a是细长的板状部件,沿着长度方向等间隔地设有多个孔14。另外,在纵向部件8a的两端附近设有按压部件(从动部件)32、33。按压部件32、33是从纵向部件8a突出的部件。按压部件32,33在基座部件8摆动且改变了姿态时,与基座部件8一起移动。
具有这样的结构的两个纵向部件8a相互相对地平行配置。将两个纵向部件8a平行配置的结果是,按压部件(从动部件)32、33向外侧突出。另外,两个纵向部件8a由多个横向部件8b连结固定。横向部件8b是具有水平载置面16的部件,沿着纵向部件8a的长度方向等间隔地配置。
在横向部件8b的载置面16上,沿着横向部件8b的长度方向设有多个排出部件9。排出部件9由绕水平轴旋转的滚子17和支承滚子17的支承座23构成。支承座23利用螺纹紧固件等固定机构固定于横向部件8b的载置面16。滚子17被固定于支承座23的轴17a可旋转地支承。轴17a相对于横向部件8b的长度方向倾斜例如15度~45度。即,各排出部件9以相对于基座部件8的横向部件8b仅倾斜规定角度的姿态固定。另外,滚子17在俯视时从横向部件8b的载置面16上脱离。
如图5所示,在排出部件9设有具有两个滚子17的排出部件9a和具有一个滚子17的排出部件9b。即,排出部件9a的支承座23a和排出部件9b的支承座23b的形状不同。在排出部件9a中,俯视时两个滚子17从横向部件8b的两侧突出,但在排出部件9b中,俯视时一个滚子17从横向部件8b的一侧突出。
设置于各横向部件8b的排出部件9的数量可以相同,但也能够在输送方向A的上游侧较多,在下游侧较少。即,越向下游侧去,与排出方向相反的一侧的排出部件9越难以与输送物25接触,所以也能够省略其区域的排出部件9,越从上游侧向下游侧去,设置数越少。例如,在俯视设有各排出部件9的区域时,以构成三角形的方式如4个、3个、2个、1个那样减少数量也无妨。
纵向部件8a的各孔14支承滚子驱动用辊10的轴10a。即,在各孔14内插通有滚子驱动用辊10的轴10a。如图7所示,在滚子驱动用辊10的周面,在用图7进行观察时,从左端起隔开规定的间隔依次设有多个槽18a~18d。各槽18a~18d的槽深在用图7进行观察时,以从左方(槽18a侧)起越向右方(槽18d侧)去越浅的方式形成。也可以安装直径不同的带轮来代替在滚子驱动用辊10设置槽18a~18d。此外,为了便于理解,图7对槽18a~18d进行了放大图示。实际的槽18a~18d都比图7浅。
多个滚子驱动用辊10中的至少一个是驱动辊(电机内置辊),其他是从动辊。各滚子驱动用辊10由带连结,驱动辊的动力向各从动辊传递。因此,当对驱动辊进行驱动时,全部滚子驱动用辊10一齐旋转。
各滚子驱动用辊10配置在设置于横向部件8b上的排出部件9的滚子17的正下方。滚子驱动用辊10与各滚子17的轴17a在俯视时倾斜15度~45度,各滚子17的朝向和滚子驱动用辊10的朝向不同。另外,在各滚子17和其正下方的滚子驱动用辊10的槽18a~18d挂有带11a~11d(图6)。带11a~11d虽然在滚子17与滚子驱动用辊10之间的部分扭转,但是能够实现动力的传递。即,当滚子驱动用辊10旋转时,经由带11a~11d向各滚子17传递旋转力,而各滚子17进行旋转。
各滚子17的旋转速度是挂有带11a的滚子17最慢,挂有带11d的滚子17最快。即,带11a挂在滚子驱动用辊10的最深的槽18a,带11d挂在最浅的槽18d。浅槽的外周长度比深槽的外周长度长。因而,共用的滚子驱动用辊10每旋转1转的带的行走距离是挂于浅槽的带较长。即,每单位时间的滚子的旋转量是挂有行走距离长的带的滚子17较多,该滚子17的旋转速度快。
同时装载于旋转速度快的滚子17和慢的滚子17上的输送物25(图1)划出以旋转速度慢的滚子17侧为内缘侧、以旋转速度快的滚子17侧为外缘侧的轨迹(排出轨迹),输送方向被改变。
当在各排出部件9a的两个滚子17分别挂带11a(11b~11d)时,排出部件9a从两根带11a(11b~11d)受到向下的力。但是,如上所述,各滚子17从横向部件8b的两侧突出,从两根带11a(11b~11d)受到的力作用于横向部件8b的两侧,取得匀称。因此,排出部件9a对横向部件8b均等地按压。即,基于横向部件8b的排出部件9a的支承很稳定。
滚子驱动用辊10的旋转驱动由未图示的控制装置进行控制。即,各滚子17的旋转由未图示的控制装置进行控制。
以上说明的基座部件8、各排出部件9、各滚子驱动用辊10形成为一体,构成可动单元21。
接着,对升降机构12进行说明。升降机构12是使基座部件8摆动而改变姿态的机构,是摆动机构且是姿态改变机构。
图3、图4所示的升降机构12具有一边由固定单元20支承,一边使可动单元21的一端单独升降的功能。升降机构12具有两个升降用电机内置辊40、41、配置于各升降用电机内置辊40、41的两端的环76(转换机构)。
如图9所示,升降用电机内置辊40、41与公知的电机内置辊同样,在圆筒体50内内置有电机51和减速器52,将电机51的旋转减速,并传递到圆筒体50。从圆筒体50突出的固定轴55、56都不旋转。而且,当驱动电机51时,电机51的旋转力经由减速器52传递到圆筒体50。基结果是,外侧的圆筒体50进行减速旋转。
在升降用电机内置辊40、41中,采用标准减速比的减速器52。另外,在升降用电机内置辊40、41中,为了使基座部件8(固定单元20)的姿态稳定,在内部设有阻挡部件。进而,升降用电机内置辊40、41具有形状特殊的盖部件70、71。
即,圆筒体50是两端开口的部件,其两端由盖部件70、71封堵。此外,在盖部件70、71和固定轴55、56之间设置有轴承72、73,盖部件70、71与圆筒体50一起旋转,固定轴55、56不旋转。
盖部件70、71的形状特殊,具有如图8所示的偏心构造。即,盖部件70、71具有与圆筒体50嵌合的部位和从圆筒体50突出的部位,在突出的部位具有以相对于固定轴55、56偏心的中心为中心的孔,且设有圆形突起(转换机构)75。
如图8所示,环76(转换机构)具有孔76a和孔78。在孔76a和孔78之间设有连接部77。在孔76a内经由轴承嵌入圆形突起75。在孔78内插通有在图4中轴心位于点划线上的轴(未图示),经由该轴将环76和基座部件8的纵向部件8a能够相对旋转地连接。即,经由环76,将升降用电机内置辊40(41)和可动单元21的基座部件8(纵向部件8a)连接。
上述的升降用电机内置辊40、41的固定轴55、56贯通环76而安装于固定单元20的基座7的支承部13。
两个升降用电机内置辊40、41通过未图示的控制装置,既能够单独地旋转,又能够同步旋转。
当使升降用电机40(41)旋转时,环76的孔76a的内壁向圆形突起75按压,环76以插通孔78的轴为中心摆动。基结果是,插通孔78的轴的高度发生变化,基座部件8(可动单元21)的高度发生变化。
环76及圆形突起75是一种凸轮,通过圆形突起75进行旋转,与基座部件8的连接部分的高度得到改变。
与升降用电机内置辊40连接的一对环76连接于基座部件8的一端,与升降用电机内置辊41连接的一对环76连接于基座部件8的另一端。
使两个升降用电机内置辊40、41同步旋转,如图10(a)、图10(b)所示,能够使基座部件8(可动单元21)不相对于基座7(固定单元20)倾斜地上升或下降。
另外,仅使升降用电机内置辊40、41中的一者旋转,既能够如图10(c)所示,使可动单元21的上游侧(输送方向A的上游侧)的部分下降,并且使可动单元21的下游侧的部分上升,又能够如图10(d)所示,使可动单元21的上游侧(输送方向A的上游侧)的部分上升,并且使可动单元21的下游侧的部分下降。
通过仅使升降用电机内置辊40、41中的一者旋转,可动单元21的基座部件8进行摆动。
进而,从图10(a)或图10(b)所示的状态起,也能够仅使各升降用电机内置辊40、41中的一者独立旋转,且能够仅使可动单元21的上游侧的部分或仅使下游侧的部分升降。
当可动单元21上升时,排出部件9的滚子17向比辊5的输送面4更上方突出(上升)。另外,当可动单元21下降时,滚子17向比辊5的输送面4更下方没入(下降)。
因此,在将配备于主输送路径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排出部件组设为上游侧排出部件,且将配备于主输送路径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排出部件组设为下游侧排出部件时,上游侧排出部件和下游侧排出部件可形成以下姿态。
(1)上游侧排出部件和下游侧排出部件都从辊5向上伸出的姿态(基座部件8为水平姿态且排出部件为上升后的状态)。
(2)上游侧排出部件和下游侧排出部件都没入到辊5之间的姿态(基座部件8为水平姿态且排出部件为下降后的状态)。
(3)上游侧排出部件为从辊5向上伸出的状态,且下游侧排出部件为没入到辊5之间的状态的姿态(基座部件8为倾斜姿态且上游侧排出部件上升、下游侧下降了的姿态)。
(4)上游侧排出部件为没入到辊5之间的状态,且下游侧排出部件成为从辊5向上伸出的状态的姿态(基座部件8为倾斜姿态且上游侧排出部件下降、下游侧上升了的姿态)。
在基座部件8从水平姿态变成倾斜姿态时,以及在进行其相反的动作时,基座部件8进行摆动。
在仅驱动升降用电机内置辊40,且仅可动单元21的上游侧的部位升降时,设置于可动单元21的基座部件8(纵向部件8a)的按压部件32沿着设置于固定单元20的基座7(铅直部7b)的引导部19a移动。因此,可动单元21的姿态稳定。
由上述的圆形突起75和环76构成的转换机构也能够替换为其他结构。例如,作为转换机构,能够采用凸轮机构、曲柄机构、连杆机构,齿条和小齿轮、螺纹部件等。
接着,对输送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输送装置1的输送方向A的上游侧及下游侧,邻接配置有未图示的其他输送机,构成对输送物25进行输送的主输送路径15(图11)。输送物25被沿着主输送路径15输送。具有输送物排出装置3的输送装置1既能够将从上游侧的其他输送机输送来的输送物25原样地沿着主输送路径15向下游侧的其他输送机输送,又能够向与主输送路径15不同的方向排出。
即,通过设为使基座部件8成为水平姿态且使排出部件上升了的状态,能够将输送物25、26连续地从主输送路径15向侧方排出。
通过设为使基座部件8成为水平姿态且使排出部件下降了的状态,能够将输送物25、26连续地沿着主输送路径15输送。
通过设为使基座部件8成为倾斜姿态且使上游侧排出部件上升、下游侧下降了的姿态,能够一边在下游侧使先行的输送物25直行,一边在上游侧将后续的输送物26向侧方排出。
通过设为使基座部件8成为倾斜姿态且使上游侧排出部件下降、下游侧上升看的姿态,能够为了一边在下游侧将先行的输送物25向侧方排出,一边在上游侧使后续的输送物26直行而接受任务。
例如,如图11所示,当在输送装置1的主输送部件2上先行的输送物25被输送,且由未图示的传感器检测到输送物25的输送目的地是向与主输送路径15不同的方向排出的排出目的地时,未图示的控制装置使输送物排出装置3的排出部件9(滚子17)向比输送面4更上方上升(图11(b))。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基座部件8为倾斜姿态且使上游侧排出部件上升、下游侧下降了的姿态。基结果是,如图11(b)所示,上游侧排出部件成为从辊5向上伸出的状态,下游侧排出部件成为没入到辊5之间的状态。
输送物25载置于上游侧排出部件的滚子17上。
然后接着,使升降机构12动作,且使基座部件8摆动而进行姿态改变,如图12所示,改变为基座部件8为水平姿态且排出部件9(滚子17)为上升了的状态。基结果是,如图12所示,上游侧排出部件和下游侧排出部件都成为从辊5向上伸出的姿态。
因此,如图12所示,先行的输送物25通过旋转的滚子17被向倾斜方向(排出目的地)引导。进而,如图13所示,输送物25从输送物排出装置3的上游侧的排出部件9(滚子17)向下游侧的排出部件9(滚子17)移动。
另外,跟在先行的输送物25后,后续的输送物26被输送到主输送部件2上。在后续的输送物26的输送目的地是沿着主输送部件2的直行方向(主输送路径15)的情况下,未图示的控制装置驱动上游侧的升降用电机内置辊40,使基座部件8摆动,如图13所示,对基座部件8进行姿态改变。即,姿态改变成基座部件8为倾斜姿态且上游侧排出部件下降、下游侧上升了的姿态。基结果是,上游侧排出部件成为没入到辊5之间的状态,下游侧排出部件成为从辊5向上伸出的状态。
这样,使上游侧的排出部件9(滚子17)没入到输送面4的下方(图13(b))。此时,因为下游侧的排出部件9(滚子17)向比输送面4更上方突出,所以先行的输送物25的向侧方的排出得以持续进行,由于上游侧的排出部件9(滚子17)没入到输送面4的下方,因此后续的输送物26通过辊5被沿着主输送部件2输送。
这样,通过使基座部件8成为倾斜姿态且使上游侧排出部件下降、下游侧上升了的姿态,上游侧排出部件成为从输送体伸出的状态,下游侧排出部件成为没入到输送体之间的状态。因此,能够为了一边在下游侧将先行的输送物25向侧方排出,一边在上游侧使后续的输送物26直行而接受任务。
如图14所示,在先行的输送物25已从主输送部件2排出时,后续的输送物26沿着主输送部件2进一步向下游侧移动。
此处,在本实施方式中,变化成基座部件8为水平姿态且排出部件为下降了的状态。基结果是,上游侧排出部件和下游侧排出部件都成为没入到输送体之间的姿态。
具体而言,未图示的控制装置驱动下游侧的升降用电机内置辊41,使基座部8摆动,从而使下游侧的排出部件9(滚子17)没入到输送面4的下方。因此,后续的输送物26通过辊5,被沿着主输送部件2向下游侧输送。
进而,如图15所示,跟在输送物26后,其他输送物27被输送到主输送部件2上,在输送物27的输送目的地是排出方向的情况下,未图示的控制装置驱动上游侧的升降用电机内置辊40,使基座部8摆动,而使排出部件9(滚子17)突出到输送面4的上方。此时,因为下游侧的排出部件9(滚子17)没入到输送面4的下方,所以输送物26的沿着主输送部件2的输送得以良好地持续。
而且,当输送物26在下游侧的排出部件9(滚子17)的上方通过时,未图示的控制装置使下游侧的排出部件9(滚子17)上升到输送面4的上方。
以下,反复进行上述同样的动作。
在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中,采用使具有排出部件9的一侧进行姿态改变的结构,在支承排出部件9的基座部件8上安装有升降机构12。
但是,因为排出部件9的从输送体(辊5)的伸出没入是相对的,所以也可以使输送体(辊5)侧进行姿态改变,而使排出部件9从输送体(辊5)伸出没入。在这种情况下,将主输送部件2侧设为基座部件,在主输送部件2上安装升降机构12,而使主输送部件2摆动。
在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中,升降机构12具有两个升降用电机内置辊40、41,通过由一个升降用电机内置辊40使基座部件8的一端升降,且由另一个升降用电机内置辊41使基座部件8的另一端升降,来进行基座部件的升降和摆动。
取而代之地,也可以单独地设置使基座部件升降的机构和使其摆动的机构。
例如,将基座部件构成为以销等为中心进行摆动的基座部件,然后由基座部件摆动用电机使基座部件摆动。
另外,将基座部件设为沿着引导件可升降的基座部件,另外设置升降用电机,而使基座部件升降。
符号说明
2 主输送部件(主输送机构)
3 输送物排出装置
5 辊(输送体)
8 基座部件
9 排出部件
10 滚子驱动用辊(旋转体)
11 带
12 升降机构(基座摆动机构)
15 主输送路径
17 滚子
18a~18d 滚子驱动用辊的环状槽(带轮)
25 先行的输送物
40、41 升降用电机内置辊
75 圆形突起(转换机构)
76 环(转换机构)

Claims (10)

1.一种输送物排出装置,从构成主输送路径的一部分的主输送部件排出输送物,主输送部件具有多个与输送物接触而对输送物施加输送力的输送体,且该输送体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所述输送物排出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排出部件,相对于所述多个输送体之间伸出没入,以从输送体之间伸出的状态与输送物接触,对输送物施加与所述输送体不同的方向的输送力;
基座部件,支承所述多个排出部件或主输送部件;和
姿态改变机构,改变该基座部件的姿态,
所述输送体是辊,
所述排出部件包括在一个支承座上具有两个滚子的部件,在所述两个滚子之间具有所述辊,
所述排出部件设置于横向部件,
当在各所述排出部件的两个滚子分别挂带时,所述排出部件从两根带受到向下的力,各所述滚子从所述横向部件的两侧突出,从两根带受到的力作用于所述横向部件的两侧,所述排出部件对所述横向部件均等地按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物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基座部件支承多个排出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输送物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姿态改变机构将基座部件改变为倾斜姿态。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输送物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排出部件是利用动力而旋转的滚子,该滚子以相对于主输送部件的输送方向倾斜的姿态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输送物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配置于排出输送物时的排出轨迹的外缘侧的滚子的旋转速度比配置于排出轨迹的内缘侧的滚子的旋转速度快。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输送物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长的旋转体和设置于旋转体的多个带轮,在多个滚子和对应的带轮之间分别挂有带,多个滚子利用一个旋转体而旋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输送物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长的旋转体是在辊主体中内置有电机的电机内置辊,所述带轮由形成于辊主体的外周部的环状槽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输送物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状槽中,存在深度不同的槽,与配置于排出输送物时的排出轨迹的外缘侧的滚子相对应的槽的深度比与配置于排出轨迹的内缘侧的滚子相对应的槽的深度浅。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输送物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与基座部件的姿态改变一起移动的从动部件和在从动部件移动时与从动部件接触的引导部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输送物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配置于主输送路径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上游侧排出部件和配置于主输送路径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下游侧排出部件,能够实现以下姿态:
(1)上游侧排出部件和下游侧排出部件都从输送体伸出的姿态,
(2)上游侧排出部件和下游侧排出部件都没入到输送体之间的姿态,
(3)上游侧排出部件为从输送体伸出的状态,且下游侧排出部件为没入到输送体之间的状态的姿态,
(4)上游侧排出部件为没入到输送体之间的状态,且下游侧排出部件为从输送体伸出的状态的姿态。
CN201580011120.4A 2014-02-28 2015-02-24 输送物排出装置 Active CN1060682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39734 2014-02-28
JP2014-039734 2014-02-28
PCT/JP2015/055232 WO2015129688A1 (ja) 2014-02-28 2015-02-24 搬送物排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68234A CN106068234A (zh) 2016-11-02
CN106068234B true CN106068234B (zh) 2019-01-08

Family

ID=540090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11120.4A Active CN106068234B (zh) 2014-02-28 2015-02-24 输送物排出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308442B2 (zh)
EP (1) EP3112297A4 (zh)
JP (1) JP6564986B2 (zh)
CN (1) CN106068234B (zh)
WO (1) WO201512968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44971A (zh) * 2016-05-16 2016-09-21 浙江瀚镪自动化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向电动分拣机
JP6712697B2 (ja) * 2016-06-22 2020-06-24 伊東電機株式会社 姿勢変更装置
DE102017107505A1 (de) * 2017-04-07 2018-10-11 Jungheinrich Aktiengesellschaft Hubwerk
EP3533731A1 (de) * 2018-03-02 2019-09-04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Schrägförderer
CN110510383A (zh) * 2019-08-15 2019-11-29 苏州英迈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物流输送转向系统
FR3100534B1 (fr) * 2019-09-05 2021-10-15 Ciuch Solutions table de transfert
CN110976302B (zh) * 2019-10-22 2023-11-28 上海万物新生环保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分拣装置、分拣回收设备、分拣回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0980232A (zh) * 2019-10-31 2020-04-10 湖州优立工业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不改周转箱方向的横向移栽机
CN111038984A (zh) * 2019-11-27 2020-04-21 太仓市源展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可调节的辊筒输送设备
JP7400526B2 (ja) * 2020-02-19 2023-12-19 株式会社ダイフク 搬送装置
US20210260626A1 (en) 2020-02-26 2021-08-26 InTunes Products, LLC Package handling and sorting system
JP7541323B2 (ja) * 2020-03-02 2024-08-28 伊東電機株式会社 走行台車装置及び搬送装置
CN113042330B (zh) * 2021-03-26 2022-04-22 深圳市伟创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全自动点胶机的轨道输送机构
CN118926989B (zh) * 2024-10-15 2024-12-13 山西富亨迪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镁锭给料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06841A (zh) * 2001-08-21 2003-04-02 伊东电机株式会社 支轴的固定装置、以及滚筒装置的固定装置
US20070284218A1 (en) * 2006-06-09 2007-12-13 Matthew Earl Wallace Sequential diverter for narrow belt conveyor and associated methods
JP2008277025A (ja) * 2007-04-26 2008-11-13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面光源用光学シート、面光源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456773A (en) * 1967-03-07 1969-07-22 American Chain & Cable Co Case diverter
US3983988A (en) * 1974-08-07 1976-10-05 Rapistan, Incorporated Conveyor diverter
JPS58183520A (ja) * 1982-04-16 1983-10-26 Okura Yusoki Co Ltd 搬送仕分け装置
JPH0725419B2 (ja) * 1986-05-09 1995-03-22 花王株式会社 物品の仕分け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DE3782968T2 (de) * 1986-05-09 1993-06-24 Kao Corp Verfahren und system zum sortieren von guetern.
EP0254261B1 (en) * 1986-07-24 1992-06-24 Kao Corporation Method for merging goods
JPH03118911U (zh) * 1990-03-15 1991-12-09
US5029693A (en) * 1990-07-31 1991-07-09 Babcock Industries, Inc. Swing-up swivel wheel diverter assembly and method
JPH06278846A (ja) * 1993-03-25 1994-10-04 Hitachi Battery Hanbai Kk 搬送装置
JP2772255B2 (ja) * 1995-04-10 1998-07-02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移載テーブルの可変支点傾動装置
JPH08282835A (ja) * 1995-04-14 1996-10-29 Daifuku Co Ltd コンベヤ設備
US5971133A (en) * 1997-05-08 1999-10-26 Hk Systems, Inc. Conveyor assembly incorporating a pop-up swivel wheel diverter
JP2001192116A (ja) 1998-04-03 2001-07-17 Nkk Corp パレット搬送方向変更装置
JP3228266B2 (ja) * 1998-04-03 2001-11-12 日本鋼管株式会社 パレット搬送方向変更装置
JP3316751B2 (ja) * 1998-11-30 2002-08-19 伊東電機株式会社 クロスフィーダ
JP4828801B2 (ja) * 2004-03-29 2011-11-30 株式会社岡村製作所 コンベヤにおける搬送物の方向転換方法
JP5114246B2 (ja) * 2008-02-28 2013-01-09 伊東電機株式会社 移載装置及び搬送装置
US20090294253A1 (en) 2008-05-30 2009-12-03 Howard Eisenber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iverting in a conveying system
US8684169B2 (en) * 2010-08-31 2014-04-01 Itoh Denki Co., Ltd. Transfer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06841A (zh) * 2001-08-21 2003-04-02 伊东电机株式会社 支轴的固定装置、以及滚筒装置的固定装置
US20070284218A1 (en) * 2006-06-09 2007-12-13 Matthew Earl Wallace Sequential diverter for narrow belt conveyor and associated methods
WO2007146522A1 (en) * 2006-06-09 2007-12-21 Tgw-Ermanco Incorporated Sequential diverter for narrow belt conveyor and associated methods
JP2008277025A (ja) * 2007-04-26 2008-11-13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面光源用光学シート、面光源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308442B2 (en) 2019-06-04
US20170129714A1 (en) 2017-05-11
EP3112297A1 (en) 2017-01-04
CN106068234A (zh) 2016-11-02
EP3112297A4 (en) 2017-11-15
JPWO2015129688A1 (ja) 2017-03-30
JP6564986B2 (ja) 2019-08-28
WO2015129688A1 (ja) 2015-09-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68234B (zh) 输送物排出装置
CN106132849B (zh) 移载装置
US20180229937A1 (en) Conveying device and conveyor unit
BRPI0610534B1 (pt) correia de rolos de inclinação variável e transportador
WO2016118002A3 (en) Endless egg conveyor
CN103567149A (zh) 海产食品分级设备
US1698786A (en) Conveying system
US2836284A (en) Live roll conveyor
US7501139B2 (en) Method and an apparatus for shaping a dough piece
CN106697754B (zh) 一种单链立式菜肴输送装置
DE50311324D1 (de) Rollenförderer
RU2014143246A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дозирования и транспортирования вязких масс
DE69921316D1 (de) Automatische ausrichtungs- und ausgabevorrichtung für werkstücke
US2642178A (en) Conveyer apparatus
US2134832A (en) Conveyer
WO2001005236A8 (de) Vorrichtung zur formung eines kontinuierlichen teigbandes aus einer ungeformten teigmasse
CN104542782A (zh) 一种用于牛角面包自动加工生产线上的转向装置
CN207404411U (zh) 一种橡胶硫化传送带的防跑偏装置
ES2763233T3 (es) Máquina para redondear porciones de masa
US2486513A (en) Driving means for cage wheels and the like
CN210299265U (zh) 一种面条自动卷面机
CN211077336U (zh) 一种循环作业流水线设备
NZ736680A (en) Object transporting device and conveying and weighing device provided with such transporting devices
NZ736680B2 (en) Object transporting device and conveying and weighing device provided with such transporting devices
RU2272775C2 (ru) Роликоопора ленточного конвейер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