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13351B - 一种预埋型积水排除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预埋型积水排除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013351B CN106013351B CN201610539864.XA CN201610539864A CN106013351B CN 106013351 B CN106013351 B CN 106013351B CN 201610539864 A CN201610539864 A CN 201610539864A CN 106013351 B CN106013351 B CN 10601335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rtition board
- aligning part
- hole
- channel
- inner cylind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4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10000003205 muscle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2689 soil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26 adhesive bo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271 coa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45 coag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17 exclu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60 explo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17 oper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C—DOMESTIC PLUMBING INSTALLATIONS FOR FRESH WATER OR WASTE WATER; SINKS
- E03C1/00—Domestic plumbing installations for fresh water or waste water; Sinks
- E03C1/12—Plumbing installations for waste water; Basins or fountains connected thereto; Sinks
- E03C1/122—Pipe-line systems for waste water in building
- E03C1/1222—Arrangements of devices in domestic waste water pipe-line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旨在解决现有的积水排除装置预埋后难以准确的对正排水立管的问题,提供一种预埋型积水排除装置,其包括固定件和第一调心件。固定件具有第三通道;第一调心件具有贯穿其上下端面的第一通孔;第一通孔的轴线与第三通道的轴线间隔;第一调心件能够在第三通道中沿第三通道的周向转动;第一调心件还具有第一空腔;第一空腔中设有开口向上的第一蓄水槽和通入第一蓄水槽的第一排水件;第一排水件的第一通道的下端伸入至的第一蓄水槽的上边沿之下;第一调心件还具有第一出水口,第一出水口开设于第一调心件的下端面;第一出水口连通第一空腔和第三通道;第一出水口位于第一蓄水槽之外。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预埋后能够方便准确的连接上下排水立管。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结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预埋型积水排除装置。
背景技术
积水排除装置是用于卫生间沉箱、厨房或其他位置的积水的排除。现行建筑行业里的楼层中的积水排除装置采用的预埋结构具有预埋后难以准确对正连接排水立管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预埋型积水排除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积水排除装置预埋后难以准确的对正排水立管的问题。
本发明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预埋型积水排除装置,本预埋型积水排除装置包括固定件和第一调心件。固定件具有贯穿其上端面和下端面的第三通道。第一调心件具有贯穿其上端面和下端面的第一通孔;第一通孔连通第三通道;第一通孔的轴线与第三通道的轴线相互间隔;第一调心件位于第三通道中,且第一调心件能够在第三通道中沿第三通道的周向转动;第一调心件还具有第一空腔;第一空腔位于第一调心件的外周面、第一通孔的内周面、第一调心件的上端面以及第一调心件的下端面四者围成的空间内;第一空腔中设有开口向上的第一蓄水槽;第一调心件还设有具有第一通道的第一排水件;第一通道的上端贯穿第一调心件的上端面,第一通道的下端伸入至第一蓄水槽的上边沿之下;第一调心件还具有第一出水口,第一出水口开设于第一调心件的下端面;第一出水口连通第一空腔和第三通道;第一出水口位于第一蓄水槽之外。
本实施例中的固定件在使用时固定在楼板的底模板上进行预埋,上立管和下立管分别连在第三通道的上端和下端,使得上立管和下立管能够正常排水。第一通孔的轴线与第三通道的轴线相互间隔,且第一调心件能够在第三通道中沿第三通道的周向转动,在转动第一调心件时,能够使第一通孔的轴线能够在一个圆周的任意位置变动,这样可通过转动第一调心件来对正上立管,方便上立管的安装。另外第一排水的第一通道的下端伸入至第一蓄水槽的上边沿之下,当楼层或沉箱中的积水从第一进水口流入第一空腔时,会在第一蓄水槽存蓄一定量的水,形成水封,避免第三通道中的臭气返入楼层中,具有良好的水封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预埋后能够方便准确的连接上下排水立管,且具有良好的水封效果,不会出现臭气返入楼层中的情况。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预埋型积水排除装置的立体视图;
图2为图1中的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第一调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A-A剖视图;
图5为图4的B-B剖视图;
图6为图1中的第二调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C-C剖视图;
图8为图6的D-D剖视图;
图9为图1的爆炸图;
图10为图1的一个纵向剖视图;
图11是图2中的固定件的预埋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预埋型积水排除装置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固定件100;
第三通道101,环形配合槽102;
上管段110,条筋111;
下管段120;
连接段130;
外护套140,环筋141;
隔水环150;
连接座160,连接孔161,空槽162;
第一调心件200;
第一通孔201,第一空腔202,第一蓄水槽203,第一通道204,第一出水口205;
第一空间206,第一配合孔207,第一进水口208;
第一排水件210;
第一外筒221,第一内筒222;
第一顶壁231,第一底壁232;
第一凸环240;
第二凸环250;
第一隔板261,第二隔板262;
第一封孔块270,第三隔板271,第四隔板272,第一隔间273;
第二调心件300;
第二通孔301,第二空腔302,第二蓄水槽303,第二通道304,第二出水口305;
第二空间306,第二配合孔307,第二进水口308;
第二排水件310;
第二外筒321,第二内筒322;
第二顶壁331,第二底壁332;
第三凸环350;
第五隔板361,第六隔板362;
第二封孔块370,第七隔板371,第八隔板372,第二隔间373;
上立管400;
下立管500;
楼板600;
墙体700;
下模板810;
保护盖82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若出现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预埋型积水排除装置的立体视图。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预埋型积水排除装置,本预埋型积水排除装置包括固定件100、第一调心件200和第二调心件300。
图2是图1中的固定件1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固定件100包括上管段110、位于上管段110下方的下管段120以及连接上管段110和下管段120的连接段130。上管段110和下管段120均为直筒体;连接段130为直径上大下小的锥形管体。上管段110、连接段130以及下管段120的内侧面连接形成贯穿固定件100的上端面和下端面的第三通道101。
请继续参见图2,固定件100还包括外护套140,外护套140套设在下管段120的外侧且与下管段120之间具有开口朝下的环形配合槽102。进一步地,上管段110的外侧面上设有沿竖向延伸的条筋111。外护套140的上端,可选地,连接在连接段130的外壁上。外护套140的外侧面上具有沿其周向延伸的环筋141。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外护套140的外侧面上设有多个沿外护套140轴线分布的环筋141。
请再次参见图2,上管段110的外侧面还设有隔水环150。隔水环150沿上管段110的径向向外凸出。
请再次参见图2,外护套140的外侧面的下端沿周向分布有多个连接座160;连接座160具有连接孔161。各个连接座160远离下管段120的轴线的一端与下管段120的轴线之间的彼此不等。连接座160的下端面具有空槽162,使连接座160下端与楼板600的模板之间的接触面积为间隔的线型,而不是一整个平面,避免了连接的不平稳。
图3是图1中的第一调心件200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A-A剖视图,图5是图4的B-B剖视图,图3、图4、图5共同呈现第一调心件200的结构。
如图3、图4、图5所示,第一调心件200包括第一外筒221、第一内筒222、第一顶壁231以及第一底壁232;第一内筒222的内侧面围成第一通孔201;第一通孔201贯穿第一调心件200的上端面和下端面。
第一内筒222偏心地套设在第一外筒221中,第一内筒222和第一外筒221之间形成沿上下开口的第一空间206;第一顶壁231和第一底壁232分别封闭第一空间206的上端开口和下端开口,第一外筒221、第一内筒222、第一顶壁231以及第一底壁232共同围成第一空腔202,所围成的第一空腔202位于第一调心件200的外周面、第一通孔201的内周面、第一调心件200的上端面以及第一调心件200的下端面四者围成的空间内。
第一外筒221和第一内筒222之间连接有相互间隔的第一隔板261和第二隔板262;第一隔板261和第二隔板262的下端分别连接于第一底壁232的上端面并向上延伸至第一顶壁的下方,形成第一蓄水槽203,所形成的第一蓄水槽203开口向上且位于第一空腔202中。
第一顶壁231具有连通第一空腔202的第一配合孔207及盖合第一配合孔207的第一封孔块270;第一封孔块270的下端面连接有第三隔板271和第四隔板272,第三隔板271和第四隔板272相互间隔设置;第三隔板271的两侧分别与第一外筒221和第一内筒222相抵接,第四隔板272的两侧分别与第一外筒221和第一内筒222相抵接。第一进水口208设置在第一封孔块270,且位于第三隔板271和第四隔板272之间。
第三隔板271和第四隔板272均位于第一蓄水槽203中,且第三隔板271和第四隔板272的下边沿均向下延伸至第一隔板261和第二隔板262的上边沿之下;第一顶壁231位于第三隔板271和第四隔板272之间的部分开设有第一进水口208;第一进水口208与位于第三隔板271、第四隔板272之间的第一隔间273共同构成第一通道204,所构成的第一通道204的上端贯穿第一调心件200的上端面,下端伸入至第一蓄水槽203的上边沿之下。
第一底壁232上开设有第一出水口205,第一出水口205连通第一空腔202和第三通道101;第一出水口205位于第一蓄水槽203之外。本实施例中,在第一蓄水槽203的两侧分别开设有一个第一出水口205。
第一外筒221的上边沿沿其径向向外延伸形成第一凸环240。第一内筒222的下边沿沿其径向向内延伸形成第二凸环250。
当积水从第一进水口208经过第一空腔202进入第三通道101时,会在第一蓄水槽203存蓄一定的水,第一排水件210的第一通道204的下端位于第一蓄水槽203存蓄的水的水面之下,能够避免第三通道中的臭气通过第一空腔202和第一进水口205返出,达到能够排水和避免通气的水封效果。
图6是图1中的第二调心件300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的C-C剖视图,图8是图7的D-D剖视图,图6、图7、图8共同呈现第一调心件200的具体结构。
如图6、图7、图8所示,第二调心件300包括第二外筒321、第二内筒322、第二顶壁331以及第二底壁332;第二内筒322的内侧面围成第二通孔301;第二通孔301贯穿第二调心件300的上端面和下端面。
第二内筒322偏心地套设在第二外筒321中,第二内筒322和第二外筒321之间形成沿上下开口的第二空间306;第二顶壁331和第二底壁332分别封闭第二空间306的上端开口和下端开口,第二外筒321、第二内筒322、第二顶壁331以及第二底壁332共同围成第二空腔302,所围成的第二空腔302位于第二调心件300的外周面、第二通孔301的内周面、第二调心件300的上端面以及第二调心件300的下端面四者围成的空间内。
第二外筒321和第二内筒322之间连接有相互间隔的第五隔板361和第六隔板362;第五隔板361和第六隔板362的下端分别连接于第二底壁332的上端面并向上延伸至第二顶板的下方,形成第二蓄水槽303,所形成的第二蓄水槽303开口向上且位于第二空腔302中。第二内筒322的上端向上延伸凸出第二顶壁331的上表面。
第二顶壁331具有连通第二空腔302的第二配合孔307及盖合第二配合孔307的第二封孔块370;第二封孔块370的下端面连接有第七隔板371和第八隔板372,第七隔板371和第八隔板372相互间隔设置;第七隔板371的两侧分别与第二外筒321和第二内筒322相抵接,第八隔板372的两侧分别与第二外筒321和第二内筒322相抵接。第二进水口308设置在第二封孔块370,且位于第七隔板371和第八隔板372之间。
第七隔板371和第八隔板372均位于第二蓄水槽303中,且第七隔板371和第八隔板372的下边沿均向下延伸至第五隔板361和第六隔板362的上边沿之下;第二顶壁331位于第七隔板371和第八隔板372之间的部分开设有第二进水口308;第二进水口308与位于第七隔板371、第八隔板372之间的第二隔间373共同构成第二通道304,所构成的第二通道304的上端贯穿第二调心件300的上端面,下端伸入至第二蓄水槽303的上边沿之下。
第二底壁332上开设有第二出水口305,第二出水口305连通第二空腔302和第三通道101;第二出水口305位于第二蓄水槽303之外。本实施例中,在第二蓄水槽303的两侧分别开设有一个第二出水口305。
第二内筒322的下边沿沿其径向向内延伸形成第三凸环350。
当积水从第二进水口308经过第二空腔302进入第三通道101时,会在第二蓄水槽303存蓄一定的水,第二排水件310的第二通道304的下端位于第二蓄水槽303存蓄的水的水面之下,能够避免第三通道中的臭气通过第二空腔302和第二进水口308返出,达到能够排水和避免通气的水封效果。
本预埋型积水排除装置010的固定件100、第一调心件200以及第二调心件300的组装方式为,将第一调心件200从上方套入固定件100的第三通道101中,再将第二调心件300从上方套入所述第一调心件200的第一通孔201中。本预埋型积水排除装置010的组装结构请参见图9和图10。
本实施例中的预埋型积水排除装置的安装主要包括固定件预埋步骤、第一偏心件和第二偏心件安装步骤以及上立管400和下立管500连接步骤。
图11为本实施例的固定件100的预埋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在楼板600的下模板810支设完成后,如图9所示,将本预埋型积水排除装置的固定件100固定连接在下模板810上的适当位置。为防止浇筑过程中混凝土落入固定件100的第三通道101中,在浇筑前可设置一个保护盖820盖合固定件100的上端开口。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件100的固定位置可通过调整其与墙体700之间的距离来控制,在本实施例中,可根据所需的离墙距离选择合适的连接座160来抵触墙体700,通过连接座160的长度来控制固定件100距离墙体700的距离。固定件100的固定位置设置好后,用钢钉从连接孔161处钉入,将固定件100固定在楼板600的底模板上,然后即可进行楼板600的浇筑。
楼板600的混凝土结构浇筑完成后,固定件100上的环筋141和条筋111均嵌入混凝土结构中,环筋141的作用是加强固定件100与楼板600的混凝土结构的连接强度,并且能够起到限制固定件100上下方向的位移,确保预埋后固定件100位置固定,使固定件100的侧面与楼板600的混凝土结构之间的防水性能。条筋111亦可增加上管段110与楼板600的混凝土结构的连接强度,并且能够限制固定件100沿其轴线转动的自由度,保证固定件100与浇筑后的楼板600的混凝土结构相对位置的固定,避免出现相对位移产生缝隙的情况,保证其与浇筑后楼板600混凝土的连接强度。
图12为本实施例的预埋型积水排除装置安装上立管400和下立管500后的结构示意图,即本实施例的预埋型积水排除装置的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图12的另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在前述固定座预埋完成后,取下保护盖820,然后依次安装第一调心件200和第二调心件300。请参照图12、图13,其中第一调心件200的安装方法为,将第一调心件200从固定件100的上管段110套入第三通道101中,使得第一凸环240的下端面贴合固定件100的上端面,第一通孔201(第一通孔请参见图9,下同)连通第三通道101。通过圆柱形的周面配合,第一调心件200能够在第三通道101中沿第三通道101的周向转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通孔201的轴线与第三通道101的轴线相互间隔,因此第一调心件200转动时,其轴线的运动轨迹为绕第三通道101的轴线旋转一周的圆。
第一调心件200安装完成后,进行第二调心件300的安装。其安装方法为,将第二调心件300从上方套入第一调心件200的第一通孔201中直到第二调心件300的下端面贴合第二凸环250的上端面,并使第二通孔301(第二通孔请参见图9,下同)连通第三通道101。可选地,可使第二调心件300的外周面贴合第一通孔201的内侧面,以实现两者的密封配合以及使第二调心件300能够在第一通孔201中沿第一通孔201的周向转动。第二通孔301的轴线与第一通孔201的轴线相互间隔,因此在转动第二调心件300时,第二调心件300的轴线的运动轨迹为绕第一通孔201的轴线旋转一圈的圆。
在第一调心件200和第二调心件300的安装完成后,根据上面的描述,第一调心件200能够在固定件100中偏心转动,第二调心件300能够在第一调心件200中偏心转动,这样,在固定件100固定的情况下,第二调心件300的第二通孔301的轴线的运动轨迹(即第二轴线能够覆盖的范围)为一个环形,其内径等于第三通道101的轴线与第一通孔201的轴线之间的距离,外径等于第三通道101的轴线与第二通孔301之间的距离。
在第一调心件200和第二调心件300安装完成后,本预埋型积水排除装置即安装完成。接下来可使用本预埋型积水排除装置来连接上立管400和下立管500。
下立管500可从下方直接插入环形配合槽102中,然后注胶粘合。优选地,环形配合槽102的宽度可设置成大于下立管500的厚度,以使在下立管500具有一定的位置误差时,也能正常装入。通过转动第一调心件200和/或第二调心件300,使得第二通孔301的轴线与上立管400的轴线对正,然后将上立管400从上方插入第二通孔301中直到上立管400的下端面贴合第三凸环350的上端面,再注胶粘合上立管400和第二调心件300。通过以上步骤即完成了上立管400和下立管500的安装。
如前所述,本实施例中的第二通孔301具有大范围的可调整的范围,因此即使上立管400的安装位置有较大的偏差,也能够通过调整第二通孔301的位置,使其正对上立管400的位置,保证上立管400的竖向连接。
在上立管400和下立管500安装在本预埋型积水排除装置上之后,共具有三个排水的通道,其一为从上立管400经过第三通道101进入下立管500的通道;其二为从浇筑完成后的楼板600上(包括如卫生间沉箱中的积水)通过第一通道204和第一空腔202后从第一出水口205流入第三通道101和下立管500的通道。此通道可形成水封,能够隔断下立管500中的臭气,使其不能通过该排水通道返回进入楼板600上的空间,影响楼层中的空气;其三为从浇筑完成后的楼板600上(包括如卫生间沉箱中的积水)通过第二通道304和第二空腔302后从第二出水口305流入第三通道101和下立管500的通道。此通道可形成水封,能够隔断下立管500中的臭气,使其不能通过该排水通道返回进入楼板600上的空间,影响楼层中的空气。这三个通道能够同时实现立管的排水以及楼层内积水(包括沉箱内积水)的排出,结构简单,实用性高,并且具有水封功能,避免下立管500中的臭气进入楼层中。
本预埋型积水排除装置010在安装好上立管400和下立管500后,可方便地进行试水。其操作方法是,用塞子塞堵第一进水口208和第二进水口308,然后在楼板600上蓄水进行试水。试水完成后可取出塞子放水。本预埋型积水排除装置010采用取出和塞入塞子的方法进行试水,操作方便,且便于多次试水。
在本实施例中,还需要说明的是,如前文中所述,本预埋型积水排除装置010仅仅用固定件100和第一调心件200便可具有调心的功能、方便对正上立管400的效果。此时,上立管400连接在第一调心件200的第一通孔201。当然设置第二调心件300后,调心的范围或功能进一步增强。
Claims (5)
1.一种预埋型积水排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埋型积水排除装置包括:
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具有贯穿其上端面和下端面的第三通道;
第一调心件;所述第一调心件具有贯穿其上端面和下端面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连通所述第三通道;所述第一通孔的轴线与所述第三通道的轴线相互间隔;
所述第一调心件位于所述第三通道中,且所述第一调心件能够在所述第三通道中沿所述第三通道的周向转动;
所述第一调心件还具有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位于所述第一调心件的外周面、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周面、所述第一调心件的上端面以及所述第一调心件的下端面四者围成的空间内;
所述第一空腔中设有开口向上的第一蓄水槽;
所述第一调心件还设有具有第一通道的第一排水件;
所述第一通道的上端贯穿所述第一调心件的上端面,所述第一通道的下端伸入至所述的第一蓄水槽的上边沿之下;
所述第一调心件还具有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一出水口开设于所述第一调心件的下端面;所述第一出水口连通所述第一空腔和所述第三通道;所述第一出水口位于所述第一蓄水槽之外;
所述预埋型积水排除装置还包括第二调心件;
所述第二调心件具有贯穿其上端面和下端面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连通所述第三通道;所述第二通孔的轴线与所述第一通孔的轴线相互间隔;
所述第二调心件位于所述第一通孔中,且所述第二调心件能够在所述第一通孔中沿所述第一通孔的周向转动;
所述第二调心件还具有第二空腔;所述第二空腔位于所述第二调心件的外周面、所述第二通孔的内周面、所述第二调心件的上端面以及所述第二调心件的下端面四者围成的空间内;
所述第二空腔中设有开口向上的第二蓄水槽;
所述第二调心件还设有具有第二通道的第二排水件;
所述第二通道的上端贯穿所述第二调心件的上端面,所述第二通道的下端伸入至所述的第二蓄水槽的上边沿之下;
所述第二调心件还具有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二出水口开设于所述第二调心件的下端面;所述第二出水口连通所述第二空腔和所述第三通道;所述第二出水口位于所述第二蓄水槽之外;
所述第一调心件包括第一外筒、第一内筒、第一顶壁以及第一底壁;
所述第一外筒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三通道的内周面贴合;
所述第一内筒的内侧面围成所述第一通孔;
所述第一内筒偏心地套设在所述第一外筒中,所述第一内筒和所述第一外筒之间形成沿上下开口的第一空间;
所述第一顶壁和所述第一底壁分别封闭所述第一空间的上端开口和下端开口,所述第一外筒、所述第一内筒、所述第一顶壁以及所述第一底壁共同围成所述第一空腔;
所述第一出水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壁上;
所述第二调心件包括第二外筒、第二内筒、第二顶壁以及第二底壁;
所述第二外筒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周面贴合;
所述第二内筒的内侧面围成所述第二通孔;
所述第二内筒偏心套设在所述第二外筒中,所述第二内筒和所述第二外筒之间形成沿上下开口的第二空间;
所述第二顶壁和所述第二底壁分别封闭所述第二空间的上端开口和下端开口,所述第二外筒、所述第二内筒、所述第二顶壁以及所述第二底壁共同围成所述第二空腔;
所述第一外筒和所述第一内筒之间连接有相互间隔的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的下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底壁的上端面并向上延伸至所述第一顶壁的下方,形成所述第一蓄水槽;
所述第一顶壁具有连通所述第一空腔的第一配合孔及盖合所述第一配合孔的第一封孔块;所述第一封孔块的下端面连接有第三隔板和第四隔板,所述第三隔板和所述第四隔板相互间隔设置,两者之间形成第一隔间;所述第三隔板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外筒和所述第一内筒相抵接,所述第四隔板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外筒和所述第一内筒相抵接;第一进水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封孔块,且位于所述第三隔板和所述第四隔板之间;
所述第三隔板和所述第四隔板均位于所述第一蓄水槽中,且所述第三隔板和所述第四隔板的下边沿均向下延伸至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的上边沿之下;
所述第一顶壁位于所述第三隔板和所述第四隔板之间的部分开设有第一进水口;所述第一进水口与所述第三隔板、第四隔板之间的空间共同构成所述第一通道;
所述第二外筒和所述第二内筒之间连接有相互间隔的第五隔板和第六隔板;所述第五隔板和所述第六隔板的下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底壁的上端面并向上延伸至所述第二顶壁的下方,形成所述第二蓄水槽;
所述第二顶壁具有连通所述第二空腔的第二配合孔及盖合所述第二配合孔的第二封孔块;所述第二封孔块的下端面连接有第七隔板和第八隔板,所述第七隔板和所述第八隔板相互间隔设置;所述第七隔板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二外筒和所述第二内筒相抵接,所述第八隔板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二外筒和所述第二内筒相抵接;第二进水口设置在所述第二封孔块,且位于所述第七隔板和所述第八隔板之间;
所述第七隔板和所述第八隔板均位于所述第二蓄水槽中,且所述第七隔板和所述第八隔板的下边沿均向下延伸至所述第五隔板和所述第六隔板的上边沿之下;
所述第二顶壁位于所述第七隔板和所述第八隔板之间的部分开设有第二进水口;所述第二进水口与所述第七隔板、第八隔板之间的空间共同构成所述第二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埋型积水排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外筒的上边沿沿其径向向外延伸形成第一凸环,所述第一凸环的下端面贴合所述固定件的上端面;
所述第一内筒的下边沿沿其径向向内延伸形成第二凸环,所述第二外筒的下端面贴合所述第二凸环的上端面。
3.根据权利要求1至2任一项所述的预埋型积水排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件包括上管段、位于所述上管段下方的下管段以及连接所述上管段和所述下管段的连接段;
所述上管段和所述下管段均为直筒体;所述连接段为直径上大下小的锥形管体;
所述上管段、所述连接段以及所述下管段的内侧面连接形成所述第三通道;
所述第一调心件设置在所述上管段的内侧,且所述第一凸环下端面贴合所述上管段的上端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埋型积水排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件还包括外护套,所述外护套套设在所述下管段的外侧且与所述下管段之间具有开口朝下的环形配合槽;
所述外护套的外侧面上具有沿其周向延伸的环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预埋型积水排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护套的外侧面的下端沿周向分布有多个连接座;所述连接座具有连接孔;
各个所述连接座远离所述下管段的轴线的一端与所述下管段的轴线之间的距离彼此不等。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539864.XA CN106013351B (zh) | 2016-07-11 | 2016-07-11 | 一种预埋型积水排除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539864.XA CN106013351B (zh) | 2016-07-11 | 2016-07-11 | 一种预埋型积水排除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013351A CN106013351A (zh) | 2016-10-12 |
CN106013351B true CN106013351B (zh) | 2018-10-23 |
Family
ID=571094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539864.XA Active CN106013351B (zh) | 2016-07-11 | 2016-07-11 | 一种预埋型积水排除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601335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480944A (zh) * | 2016-12-20 | 2017-03-08 | 湖南睿凡同层排水科技有限公司 | 漩流发生管及漩流式排水装置 |
CN108386621A (zh) * | 2018-04-28 | 2018-08-10 | 重庆恒信水电安装有限公司 | 一种预埋式排水管连接头 |
CN111411667A (zh) * | 2020-04-26 | 2020-07-14 | 湖南睿凡同层排水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建筑给排水立管安装的防漏预埋装置 |
CN111809692A (zh) * | 2020-07-23 | 2020-10-23 | 湖南睿凡同层排水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住宅不降板同层排水结构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3947539U (zh) * | 2014-07-10 | 2014-11-19 | 柯先雨 | 一种可带地漏可防臭气可防水可定位的多功能套筒 |
CN204781161U (zh) * | 2015-06-15 | 2015-11-18 | 南京宁淮管业有限公司 | 立管防臭集水器 |
CN205024806U (zh) * | 2015-07-02 | 2016-02-10 | 易军 | 一种可预埋可填埋可调的铸铁积水处理器 |
CN105714917A (zh) * | 2016-01-30 | 2016-06-29 | 高占文 | 结构板预埋件防臭积水处理器及处理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110101529A (ko) * | 2010-03-08 | 2011-09-16 | 주식회사 청완 | 조립식 세면욕실의 방수판용 층상배수관 장치 |
-
2016
- 2016-07-11 CN CN201610539864.XA patent/CN10601335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3947539U (zh) * | 2014-07-10 | 2014-11-19 | 柯先雨 | 一种可带地漏可防臭气可防水可定位的多功能套筒 |
CN204781161U (zh) * | 2015-06-15 | 2015-11-18 | 南京宁淮管业有限公司 | 立管防臭集水器 |
CN205024806U (zh) * | 2015-07-02 | 2016-02-10 | 易军 | 一种可预埋可填埋可调的铸铁积水处理器 |
CN105714917A (zh) * | 2016-01-30 | 2016-06-29 | 高占文 | 结构板预埋件防臭积水处理器及处理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013351A (zh) | 2016-10-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013351B (zh) | 一种预埋型积水排除装置 | |
JP2022003217A (ja) | 雨水排水配管構造 | |
CN206352329U (zh) | 漩流发生管及漩流式排水装置 | |
CN208219826U (zh) | 一种新型预埋组合式积水处理器 | |
CN106480944A (zh) | 漩流发生管及漩流式排水装置 | |
US7631659B2 (en) | Fluid tank | |
CN205907794U (zh) | 地漏 | |
CN205978896U (zh) | 一种管件连接装置 | |
CN209011163U (zh) | 井盖装置 | |
CN206969398U (zh) | 一种内翻边人孔操作井 | |
CN110043737A (zh) | 一种具有渗漏水连接口的预埋型旋流接头 | |
CN208519333U (zh) | 预埋件 | |
KR101709287B1 (ko) | 상수관 정보 표시기능을 갖는 제수밸브 | |
JPS6131099Y2 (zh) | ||
KR100427437B1 (ko) | 맨홀의 인버터 구조체 | |
CN105436122A (zh) | 设有冲洗装置的环形叶片组 | |
CN106151714B (zh) | 一种管件连接装置 | |
CN210857388U (zh) | 可调式止水节 | |
CN106080793B (zh) | 一种双层敞篷客车上层排水系统结构 | |
JP2019007339A (ja) | 雨水マス、及び雨水マスの施工方法 | |
CN205688555U (zh) | 一种地漏 | |
CN207700303U (zh) | 一种排水阀的底座与具有双水路的连体马桶的安装结构 | |
CN205182588U (zh) | 矿浆离心搅拌槽 | |
JPS5920429Y2 (ja) | マンホ−ル | |
JP3306003B2 (ja) | ドロップインバ−ト部をもつ塩ビ製小口径ます及びその使用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