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92891A - 摩擦传动带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摩擦传动带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992891A CN105992891A CN201480065366.5A CN201480065366A CN105992891A CN 105992891 A CN105992891 A CN 105992891A CN 201480065366 A CN201480065366 A CN 201480065366A CN 105992891 A CN105992891 A CN 10599289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rp
- knitted fabric
- friction transmission
- transmission belt
- fiber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5/00—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 F16G5/04—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made of rubber
- F16G5/06—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made of rubber with reinforcement bonded by the rubber
- F16G5/08—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made of rubber with reinforcement bonded by the rubber with textile reinforcement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21/00—Warp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21/20—Warp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article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1/00—Driving-belts
- F16G1/06—Driving-belts made of rubber
- F16G1/08—Driving-belts made of rubber with reinforcement bonded by the rubber
- F16G1/10—Driving-belts made of rubber with reinforcement bonded by the rubber with textile reinforcement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5/00—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 F16G5/04—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made of rubber
- F16G5/06—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made of rubber with reinforcement bonded by the rubbe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5/00—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 F16G5/20—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with a contact surface of special shape, e.g. toothed
-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403/00—Details of fabric structure established in the fabric forming process
- D10B2403/03—Shape features
- D10B2403/031—Narrow fabric of constant width
- D10B2403/0312—Bulk fabric, e.g. bel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 Treatments For Attaching Organic Compounds To Fibrous Goo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摩擦传动带,其为摩擦传动面由经编针织布覆盖的摩擦传动带,其中,上述经编针织布以相对于构成经编针织布的丝的总量为30质量%以上的比例包含吸水性丝,且上述经编针织布的线圈纵行方向与带长度方向大致平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汽车发动机辅机驱动的摩擦传动带及其制造方法,具体而言,涉及与皮带轮接触的摩擦传动面由经编针织布(经向针织布)覆盖的多楔带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橡胶工业领域中,特别是对于汽车用部件而言期望高功能化、高性能化。作为用于这种汽车用部件的橡胶制品之一,有摩擦传动带,该摩擦传动带广泛用于例如汽车的空气压缩机、交流发电机等辅机驱动的动力传递。
作为这种带,例如已知沿带长度方向设置有凸条的多楔带。并且,近年来,作为这种多楔带,要求静音性(干燥时和注水时的抗噪声产生性)、耐久性(耐磨性)、尤其是兼具这两种性能的多楔带。此外,在水渗入与水的润湿性低的摩擦传动面与皮带轮之间时,带与皮带轮之间的水的渗入状态不均匀,容易产生粘滑噪声,因此也要求提高沾水时的抗噪声产生性。
针对这样的要求,已知将摩擦传动面用由纤维形成的布帛覆盖的方法。将摩擦传动面用布帛覆盖的方法对于用模具成形出凸条部的多楔带而言能够在成形时将布帛同时固定于摩擦传动面,因此是适宜的。作为上述布帛,利用机织成的机织布、针织成的针织布,但针织布具有如下优点:具备能够容易地添至由多个凸条部形成凹凸的摩擦传动面的柔软性,并且能够容易地确保追随带本体的变形而进行伸缩的伸缩性。
日本专利4942767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多楔带,其具有包含两种不同的丝的经编针织布的层。记载了:这种经编针织布的特点在于,由包含在5%伸长时具有高于5N/1000dtex的率的长丝的第一丝(例如聚酰胺)和包含在5%伸长时具有低于2cN/1000dtex的率的长丝的第二丝(例如聚氨酯)构成,上述第一丝和上述第二丝各自形成凝聚的网状组织,上述丝未被相互捻合。因此,利用具有其伸长不依赖于针织布构成的弹性的经编针织布,能够良好地成形出多楔带,能够提高长期耐久性,还能够抑制噪声的产生。另外,该文献中记载了,将经编针织布的编织方向配置为带方向时,仅丝的极短的部分沿带的方向延伸,经编针织布动态稳定,位于外侧的聚酰胺纤维更好地保护网状组织免受磨损。还记载了为了防止在大量的水的影响下的噪声的产生,在经编针织布表面形成棉等的植绒层。
然而,对于这种多楔带而言,构成经编针织布的丝是聚酰胺或聚酯与聚氨酯的组合,吸水性低,因此在沾水时不能除去水膜,有可能产生噪声。另外,虽然记载了带的方向与经编针织布的编织方向之间的关系,但是并没有披露具体的数据,可以推测:耐磨性的提高也大多来自位于针织布的外侧(摩擦传动面)的强度、拉伸性优异的聚酰胺纤维带来的效果。另外,在针织布表面形成植绒层时,在行进中植绒层容易脱落。
日本专利5337795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作为第一实施方式,公开了在规定的两个方向自由伸缩且由包含纤维素类纤维的帆布覆盖凸条的表面的多楔带。在该实施方式中,记载了作为上述帆布,可以使用在两个方向上显示出良好的拉伸性的纬编帆布。还记载了,在该实施方式中,将凸条的表面用帆布覆盖,由于帆布包含纤维素(棉),因此能够抑制打滑和沾水时的异响。另外,作为第二实施方式,公开了使橡胶从覆盖凸条表面的帆布透过而露出于摩擦传动面的多楔带。记载了通过控制橡胶在凸条表面的透过量,能够控制凸条表面的特性(摩擦系数、耐磨性)。
然而,第一实施方式的多楔带由于包含大量纤维素(棉),因而带表面的耐磨性下降。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多楔带的情况下,凸条橡胶层透过至凸条表面时,帆布(横针织布)在表面露出的部分减少,因此干燥状态下的摩擦系数提高,另外,即使帆布包含纤维素类纤维而显示吸水性,由于存在橡胶层,因而摩擦传动面整体上不能充分吸收水膜,干燥状态(DRY)与沾水状态(WET)的部位共存,两者的摩擦系数之差增大,有可能产生噪声。另外,虽然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使橡胶从帆布透过,但即使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于利用帆布的伸缩性使之追随凸条表面,因此局部上橡胶也容易透过帆布而在表面露出。
日本专利5302074号公报(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一种由凸条侧针织增强布覆盖的多楔带,该凸条侧针织增强布在对3cm宽度的条状试验片负载50N的载荷时的伸长率在带长度方向上为100%~500%且带宽度方向的伸长率为150%~500%。记载了该多楔带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带本体的凸条与凸条侧针织增强布之间设置有凸条表面橡胶层,该凸条表面橡胶层从凸条侧针织增强布的线圈部分地渗出而在皮带轮接触表面露出,能够不损害耐热性地以低摩擦系数的状态保持皮带轮接触部分,在带行进时得到优异的异响产生抑制效果。另外,该文献中记载了,通过将针织增强布的带长度方向与宽度方向的伸长率规定在一定范围内,能够控制针织增强布对凸条形状的追随性和由橡胶渗出而导致的摩擦系数的增大。
然而,这种多楔带在皮带轮接触部分(凸条表面)露出了橡胶层,因此沾水时摩擦系数大幅下降,有可能产生噪声。此外,通常针织物(针织布)根据编织方向而拉伸、强度大大不同,而该文献中并没有明确记载针织物增强布的针织组织、针织物的编织方向对应于带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中的哪一方向。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494276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533779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530207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提高静音性(静音性或抗噪声产生性)和耐磨性的摩擦传动带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具有高耐磨性且能够提高沾水时的静音性的摩擦传动带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即使在行进劣化后也能够保持静音性的摩擦传动带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生产率高、能够长时间地提高静音性和耐磨性的摩擦传动带及其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人为了实现上述课题而进行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通过用使线圈纵行方向与带长度方向大致平行、以30质量%以上的比例包含吸水性丝的经编针织布覆盖摩擦传动带的摩擦传动面,能够提高静音性(静音性或抗噪声产生性)和耐磨性,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的摩擦传动带是摩擦传动面由经编针织布覆盖的摩擦传动带,上述经编针织布以相对于构成经编针织布的丝的总量为30质量%以上的比例包含吸水性丝,且上述经编针织布的线圈纵行方向与带长度方向大致平行。上述经编针织布还包含非吸水性丝,且吸水性丝与非吸水性丝的质量比例可以为前者/后者=约50/50~约90/10。上述非吸水性丝可以包含聚酯纤维和/或聚氨酯纤维。上述经编针织布可以为单梳栉经编针织布或经绒-经平组织针织布。在拉伸试验中对宽度5cm×长度25cm尺寸的试验片负载50N的载荷时,上述经编针织布可以在线圈横列方向上具有80%以上的伸长率,且在线圈纵行方向上具有150N以上的断裂强度。上述经编针织布的密度可以在线圈纵行方向为约20~约60根/英寸,在线圈横列方向为约20~约60根/英寸。上述经编针织布的厚度可以为约0.5mm~约1.0mm。上述经编针织布的每单位质量的体积可以为2.5cm3/g以上。上述吸水性丝可以包含纤维素类纤维。上述经编针织布可以包含表面活性剂(特别是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本发明的摩擦传动带是一种多楔带,所述多楔带具备形成带背面的拉伸层、形成在该拉伸层的一个面且在其侧面与皮带轮接触并摩擦啮合的压缩层和在上述拉伸层与上述压缩层之间沿带长度方向埋设的芯线,上述压缩层具有摩擦传动面,该摩擦传动面可以由经编针织布覆盖。该摩擦传动带中,优选上述压缩层由橡胶形成、且由经编针织布覆盖的摩擦传动面的表面上未渗出橡胶。
本发明还包含上述摩擦传动带的制造方法,所述制造方法包括:覆盖工序,使经编针织布的线圈纵行方向与带长度方向大致平行,并将带的摩擦传动面用经编针织布覆盖。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传动带中,摩擦传动带的摩擦传动面由将线圈纵行方向设定为与带长度方向大致平行、以30质量%以上的比例包含吸水性丝的经编针织布覆盖,因此能够提高静音性(静音性或抗噪声产生性)和耐磨性。另外,由于经编针织布包含吸水性丝,因此具有高耐磨性,并且能够提高沾水时的静音性。因此,能够减小通常行进时(DRY)与沾水时(WET)的摩擦传动面的摩擦系数之差,从而提高静音性和传递性能。即,将线圈纵行方向设定为与带长度方向大致平行,由特定的经编针织布覆盖,因此即使包含纤维素纤维等耐磨性低的吸水性丝,也能够保持高耐磨性。另外,由于耐磨性优异,因此即使在行进劣化后也能够保持静音性。此外,本发明的摩擦传动带由于不需要用于形成摩擦传动面的切削工序,因此生产率高,并且能够长时间地提高静音性和耐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多楔带的一例的剖视示意图。
图2是用于对实施例中的摩擦系数的测定方法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3是用于对实施例中的摩擦系数(注水时)的测定方法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4是用于对实施例中的错位产生噪声评价试验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5是用于对实施例中的耐久性试验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6是用于对实施例中的接触角的测定方法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7是用于对实施例中的转速变动产生噪声试验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8是用于对实施例中的磨损试验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经编针织布]
本发明的摩擦传动带的摩擦传动面由经编(纵向)针织布覆盖。经编针织布是沿经(纵)向编织线圈(loop)而形成的布帛。另外,经编针织布通常由多根丝编织,丝沿经向进入,并且线圈沿经向连接。
针织布的整体上的伸缩性优异,容易追随摩擦传动面的轮廓(形状),但也具有各向异性,线圈纵行(针织布的经向的连接)方向的强度大,线圈横列(针织布的纬(横)向的连接)方向的伸缩性大。这样的针织布之中,经编针织布相比于纬(横)编针织布,针织物更稳定。在本发明中,将这样的经编针织布以将强度大的线圈纵行方向设定为与带长度方向平行(大致平行)方式覆盖于摩擦传动带的摩擦传动面,因此能够提高摩擦传动带的耐磨性。与此相对,即使将纬编针织布的线圈纵行方向设定为与带长度方向平行并覆盖于摩擦传动面,也不能充分提高摩擦传动带的耐磨性。因此,用经编针织布如上述那样覆盖摩擦传动面时,即使在行进劣化后等严苛条件下也能够保持静音性。摩擦传动带的耐磨性提高的机理并不明确,但可以推定:在针织布的线圈横列方向(带宽度方向)产生裂纹的情况下,比纬(横)编针织布更不易解开,因此裂纹不易扩大发挥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经编针织布的线圈纵行方向与带长度方向大致平行”是指,以经编针织布的线圈纵行方向相对于带长度方向为例如30°以内(特别是10°以内)的角度进行配置。
经编针织布中包括由特里科经编、经绒组织、经编缎纹组织、编链组织等针织组织形成的经编针织布等,具体来说,可列举:单梳栉经平组织(单梳栉经编)、单梳栉经绒组织、经绒-经平组织、双梳栉经平组织(双经平组织)、双梳栉经绒组织、经平斜组织、双梳栉经缎组织、双面经编组织等。这些之中,从结构简易且针织密度高、耐磨性优异的观点考虑,优选单梳栉经编、经绒-经平组织。此外,从能够提高经编针织布的蓬松性、能够抑制橡胶的渗出的观点考虑,优选经绒-经平组织、双梳栉经平组织、双梳栉经缎组织、双梳栉经绒组织、双面经编组织等多层针织布(双重针织布),特别优选经绒-经平组织。
经编针织布的基重(质量)例如为约100~约400g/m2、优选为约150~约350g/m2、进一步优选为约200~约300g/m2(特别是约210~约280g/m2)。若基重过小,则耐磨性容易下降,若过大,则带的柔软性容易下降。
经编针织布的厚度(平均厚度)例如为约0.5mm~约1.0mm、优选为约0.55mm~约0.95mm、进一步优选为约0.6mm~约0.9mm(特别是约0.7mm~约0.8mm)。若厚度过小,则耐磨性容易下降,若过大,则带的柔软性容易下降。
对于经编针织布而言,在依据JIS L1096(2010)的拉伸试验中,对宽度5cm×长度25cm尺寸的试验片负载50N的载荷时,线圈横列方向上的伸长率可以为80%以上,例如可以为约80%~约300%、优选为约100%~约250%、进一步优选为约110%~约200%(特别是约120%~约180%)。若线圈横列方向上的伸长率过小,则柔软性下降,难以追随摩擦传动面。
对于经编针织布而言,在上述拉伸试验中,对宽度5cm×长度25cm尺寸的试验片负载50N的载荷时,线圈纵行方向上的断裂强度可以为约150N以上,例如可以为约150N~约500N、优选为约200N~约450N、进一步优选为约250N~约400N(特别是约280N~约350N)。若线圈纵行方向上的断裂强度过小,则摩擦传动带的耐磨性下降。
经编针织布的密度在线圈纵行方向例如为约20~约60根/英寸、优选为约25~约55根/英寸、进一步优选为约30~约50根/英寸(特别是约35~约45根/英寸)。若线圈纵行方向上的密度过小,则耐磨性下降,橡胶的渗出量也增加。另一方面,若过大,则柔软性下降。
经编针织布的密度在线圈横列方向上例如为约20~约60根/英寸、优选为约22~约55根/英寸、进一步优选为约23~约50根/英寸(特别是约25~约45根/英寸)。若线圈横列方向的密度过小,则耐磨性下降,橡胶的渗出量也增加。另一方面,过大时,柔软性下降。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经编针织布的密度可以如下求出:在依据JIS L1096(2010)的方法中,在5个部位测定任意的每1英寸的线圈的数量并进行平均,由此求出。
经编针织布由于蓬松,因此能够抑制橡胶的渗出。经编针织布的蓬松性(每单位质量的体积)能够基于厚度和基重利用下述式算出,经编针织布的蓬松性可以为约2.5cm3/g以上,例如为约2.6~约10cm3/g、优选为约2.7~约8cm3/g、进一步优选为约2.8~约5cm3/g(特别是约3.0~约3.5cm3/g)。
蓬松性=厚度(mm)/基重(g/m2)×1000
在摩擦传动面由橡胶形成的情况下,若在摩擦传动面上覆盖具有上述多个特征的经编针织布,则摩擦传动面的表面上不会渗出橡胶,有效体现经编针织布的覆盖效果,能够提高耐磨性。
(经编针织布的构成丝)
经编针织布包含吸水性丝。吸水性丝包含吸水性纤维即可,可以仅由吸水性纤维形成,也可以由吸水性纤维和非吸水性纤维形成。
作为吸水性纤维,可以例示例如乙烯醇类纤维(聚乙烯醇、乙烯-乙烯醇共聚物的纤维、维尼纶等)、纤维素类纤维[纤维素纤维(来自植物、动物或细菌等的纤维素纤维)、纤维素衍生物的纤维]等。作为纤维素纤维,可以例示例如木材纸浆(针叶树、阔叶树纸浆等)、竹纤维、甘蔗纤维、种子毛纤维(棉纤维(棉籽绒)、木棉等)、韧皮纤维(麻、楮、黄瑞香等)、叶纤维(马尼拉麻、新西兰麻等)等来自天然植物的纤维素纤维(纸浆纤维);海鞘纤维素等来自动物的纤维素纤维;细菌纤维素纤维;藻类的纤维素等。作为纤维素衍生物的纤维,可以列举例如纤维素酯纤维、再生纤维素纤维(人造丝等)等。另外,也可以将聚酰胺纤维(例如聚酰胺6纤维、聚酰胺66纤维、聚酰胺46纤维等脂肪族聚酰胺纤维等)、羊毛、丝绸作为吸水性纤维使用。
吸水性纤维可以是单独一种或组合两种以上。这些吸水性纤维之中,优选纤维素类纤维(棉纤维、麻、人造丝等),特别优选作为吸水性优异的天然纤维的棉纤维。
作为非吸水性纤维,可以例示例如聚烯烃纤维(聚乙烯纤维、聚丙烯纤维等)、非吸水性聚酰胺纤维(芳族聚酰胺纤维等芳香族聚酰胺纤维)、聚酯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纤维、聚对苯二甲酸1,2-丙二醇酯(PPT)纤维、聚对苯二甲酸1,3-丙二醇酯(PTT)纤维、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纤维等C2-4亚烷基C6-14芳酯类纤维等]、聚对亚苯基苯并双唑(PBO)纤维、聚氨酯纤维等合成纤维;碳纤维等无机纤维。非吸水性纤维可以是复合纺丝成的共轭纤维(复合纤维或双组分纤维)。共轭纤维可以是:具有收缩率不同的树脂以层状层叠的结构且在加热的作用下卷缩(波纹)变得显著的卷缩性纤维(蓬松纤维)。
非吸水性纤维可以是单独一种或者组合两种以上。这些非吸水性纤维之中,从能够对经编针织布赋予柔软性、提高对摩擦传动面的追随性等的观点出发,优选包含伸缩性纤维[例如聚氨酯纤维(或聚氨酯弹性丝或斯潘德克斯弹性纤维(Spandex))、共轭纤维等]的非吸水性纤维。需要说明的是,伸缩性纤维(或弹性丝)可以是通过伸缩加工(例如仿毛加工、卷缩加工等)赋予了伸缩性的纤维。此外,从提高耐磨性的观点出发,非吸水性纤维也优选包含PET纤维等C2-4亚烷基C6-14芳酯类纤维。
吸水性丝可以包含吸水性纤维,也可以是由单一吸水性纤维形成的非复合丝(纺织丝等),也可以是将材质、形态不同的多种纤维组合的复合丝(混纤丝、交捻丝、包芯丝和混纺丝等),例如由两种以上的吸水性纤维形成的复合丝、由吸水性纤维和非吸水性纤维形成的复合丝。
从提高伸缩性的观点出发,复合丝优选包含非吸水性纤维,可以是鞘丝为吸水性纤维且芯丝为聚氨酯纤维等伸缩性纤维的包芯丝。
经编针织布除了吸水性丝以外还可以包含非吸水性丝。作为非吸水性丝,可以由非吸水性纤维形成,也可以是由单一非吸水性纤维形成的非复合丝(例如单股长丝、多股长丝等),也可以是由两种以上的非吸水性纤维形成的复合丝(混纤丝、交捻纱、包芯丝和混纺丝等)。
作为构成非吸收性丝的非吸收性纤维,可以使用在上述吸水性丝的项中例示的非吸收性纤维。上述非吸收性纤维可以单独或组合二种以上使用。上述非吸收性纤维之中,从机械强度、伸缩性等观点出发,优选包含聚酯纤维和/或聚氨酯纤维的非吸收性纤维。
这些非吸水性丝之中,从伸缩性等机械性能的观点出发,优选多股长丝、包含复合纤维的非复合丝(单股长丝、多股长丝)、复合丝。多股长丝可以是聚酯纤维的多股长丝等。包含复合纤维的单股长丝可以由将两种以上的聚酯(例如PET和PTT)进行复合纺丝成的聚酯类共轭纤维形成。复合丝可以是芯丝和/或鞘丝为伸缩性纤维的包芯丝(例如芯丝为聚氨酯纤维等伸缩性纤维、鞘丝为PET纤维等聚酯纤维的包芯丝等)、上述共轭纤维的复合丝等。
这些之中,从可以提高耐磨性的观点出发,优选包含聚酯纤维的非吸水性丝,从还能够抑制橡胶的渗出的观点出发,特别优选由聚酯类共轭纤维形成的非复合丝或复合丝(特别是非复合丝)。聚酯类共轭纤维可以为多种聚酯树脂以层状形成的卷缩性纤维(蓬松纤维),例如可以为具有将大致等量的PET与PTT以层状层叠的结构的纤维。由聚酯类共轭纤维形成的非复合丝也可以将多根捻合后进行使用。
吸水性丝和非吸水性丝的纤度各自例如可以为约20~约600dtex、优选为约50~约300dtex。
在本发明中,为了提高沾水时的静音性,吸水性丝的比例相对于吸水性丝和非吸水性丝的总量(即相对于构成经编针织布的丝的总量)为30质量%以上(例如30~100质量%、优选为30~99质量%),具体而言,两种丝的质量比例为吸水性丝/非吸水性丝=约30/70~约99/1、优选为约40/60~约95/5、进一步优选为约50/50~约90/10(特别是约60/40~约80/20)。吸水性丝的比例过少时,由于沾水时的水吸收性下降,因此沾水时的静音性下降。
(经编针织布的胶粘处理)
根据需要可以对经编针织布实施胶粘处理。通过胶粘处理,不仅能够提高对摩擦传动面(或后述的压缩层)的胶粘性,还能够提高耐磨性。作为这样的胶粘处理,可列举例如:在将胶粘性成分(例如环氧化合物、异氰酸酯化合物)溶解在有机溶剂(甲苯、二甲苯、甲乙酮等)中的树脂类处理液等中的浸渍处理、在间苯二酚-福尔马林-乳胶液(RFL液)中的浸渍处理、在将橡胶组合物溶在有机溶剂中的橡胶糊中的浸渍处理。作为其它胶粘处理的方法,还可以采用例如:使经编针织布与橡胶组合物通过压延辊而向经编针织布印入橡胶组合物的摩擦处理、在经编针织布上涂布橡胶糊的扩展处理、在经编针织布上层叠橡胶组合物的涂布处理等。
(表面活性剂)
经编针织布可以包含表面活性剂,含有形态没有特别限定,多数情况下在经编针织布上附着有表面活性剂。在本发明中,使经编针织布含有表面活性剂,将吸水性纤维和表面活性剂组合,由此表面活性剂减小附着于摩擦传动面的水滴的表面张力而提高与水的润湿性,水在摩擦传动面润湿扩展从而能够有效地进行利用吸水性丝的吸水。因此,即使是在沾水时皮带轮的转速发生变化的严苛条件下,也能够保持静音性。
作为表面活性剂,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惯用的表面活性剂、例如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等。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可以是磺酸盐(烷基苯磺酸盐、α-烯烃磺酸盐、烷烃磺酸盐等)、硫酸盐(烷基硫酸盐、聚EO烷基醚硫酸酯盐等)、长链脂肪酸盐、萘磺酸甲醛缩合物、磷酸酯(脂肪族磷酸酯型、芳香族磷酸酯型、烷基磷酸盐等)、磺基琥珀酸酯盐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烷基三甲基铵盐、二烷基二甲基铵盐等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烷基甜菜碱、咪唑啉衍生物等两性表面活性剂等。
非离子型活性剂可以是例如聚乙二醇型(聚氧化乙烯型)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多元醇型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聚乙二醇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是对高级醇、芳烷基醇、烷基酚、高级脂肪酸、多元醇高级脂肪酸酯、高级脂肪酰胺、聚丙二醇等具有疏水基团的疏水性基体成分加成环氧乙烷而赋予了亲水基团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作为疏水性基体成分的高级醇,可以例示例如:月桂醇、十三烷醇、十四烷醇、鲸蜡醇、十八烷醇、芳烷基醇等C10-30饱和醇;油醇等C10-26不饱和醇(烯基醇等)等。作为芳烷基醇,可以例示苯甲醇等。作为烷基酚,可以例示辛基苯酚、壬基苯酚等C4-16烷基酚等。
作为疏水性基体成分的高级脂肪酸,可以例示饱和脂肪酸[例如肉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山嵛酸、木蜡酸、蜡酸、褐煤酸等C10-30饱和脂肪酸,优选为C12-28饱和脂肪酸,进一步优选为C14-26饱和脂肪酸,特别是C16-22饱和脂肪酸等;羟基硬脂酸等羟基羧酸等]、不饱和脂肪酸[例如油酸、芥酸(エルカ酸)、芥酸(エルシン酸)、亚油酸、亚麻酸、桐酸等C10-30不饱和脂肪酸等]等。这些高级脂肪酸可以为单独一种或者组合两种以上。
多元醇高级脂肪酸酯是多元醇与上述高级脂肪酸的酯,具有未反应的羟基。作为多元醇,可以列举烷烃二醇(乙二醇、丙二醇、丁二醇等C2-10烷烃二醇等)、烷烃三醇(甘油、三羟甲基乙烷、三羟甲基丙烷等)、烷烃四醇(季戊四醇、双甘油等)、烷烃六醇(二季戊四醇、山梨醇(ソルビトール)、山梨糖醇(ソルビット)等)、烷烃八醇(蔗糖等)、它们的环氧烷加成物(C2-4环氧烷加成物等)等。
以下,将“氧化乙烯”、“环氧乙烷”或“乙二醇”用“EO”表示,将“氧化丙烯”、“环氧丙烷”或“丙二醇”用“PO”表示时,作为聚乙二醇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具体例,可以列举例如:聚EO高级醇醚(聚EO月桂基醚、聚EO硬脂基醚等聚EOC10-26烷基醚)、聚EO聚PO高级脂肪醇醚(例如聚EO聚POC10-26烷基醚);聚EO辛基苯基醚、聚EO壬基苯基醚等烷基酚-EO加成物;聚EO单月桂酸酯、聚EO单油酸酯、聚EO单硬脂酸酯等脂肪酸-EO加成物;甘油单或二高级脂肪酸酯-EO加成物(甘油单或二月桂酸酯、甘油单或二棕榈酸酯、甘油单或二硬脂酸酯、甘油单或二油酸酯等甘油单或二C10-26脂肪酸酯的EO加成物)、季戊四醇高级脂肪酸酯-EO加成物(季戊四醇二硬脂酸酯-EO加成物等季戊四醇单至三C10-26脂肪酸酯-EO加成物等)、二季戊四醇高级脂肪酸酯-EO加成物、山梨醇高级脂肪酸酯-EO加成物、山梨糖醇高级脂肪酸酯-EO加成物;聚EO山梨糖醇酐单月桂酸酯、聚EO山梨糖醇酐单硬脂酸酯、聚EO山梨糖醇酐三硬脂酸酯等山梨糖醇酐脂肪酸酯-EO加成物;蔗糖高级脂肪酸酯-EO加成物等多元醇脂肪酸酯-EO加成物;聚EO月桂基氨基醚、聚EO硬脂基氨基醚等高级烷基胺-EO加成物;聚EO椰子油脂肪酸单乙醇酰胺、聚EO月桂酸单乙醇酰胺、聚EO硬脂酸单乙醇酰胺、聚EO油酸单乙醇酰胺等脂肪酰胺-EO加成物;聚EO蓖麻油、聚EO氢化蓖麻油等油脂-EO加成物;聚PO-EO加成物(聚EO-聚PO嵌段共聚物等)等。这些聚乙二醇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以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多元醇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是对上述多元醇(特别是丙三醇、二甘油、季戊四醇、蔗糖、山梨醇等烷烃三醇至烷烃六醇)键合高级脂肪酸等疏水基团而得到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作为多元醇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以列举例如甘油单硬脂酸酯、甘油单油酸酯等甘油脂肪酸酯、季戊四醇单硬脂酸酯、季戊四醇二牛脂脂肪酸酯等季戊四醇脂肪酸酯、山梨糖醇酐单月桂酸酯、山梨糖醇酐单硬脂酸酯等山梨糖醇酐脂肪酸酯、山梨醇单硬脂酸酯等山梨醇脂肪酸酯、蔗糖脂肪酸酯、多元醇的烷基醚、椰子油脂肪酸二乙醇酰胺等烷醇胺类的脂肪酰胺、烷基聚葡糖苷等。这些多元醇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以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两种以上,可以与上述聚乙二醇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组合使用。
这些之中,作为表面活性剂,优选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特别优选聚乙二醇型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的比例相对于吸水性丝100质量份例如为约0.3~约150质量份、优选为约0.5~约100质量份、进一步优选为约1~约50质量份。
作为使经编针织布含有(或附着)表面活性剂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列举:对包含吸水性丝的经编针织布(或吸水性丝)喷涂表面活性剂的方法、涂布表面活性剂的方法、在表面活性剂中浸渍的方法等。另外,在后述的带的制造方法中,也可以对在内周面刻有多个凸条模的筒状外模的表面涂布表面活性剂,进行硫化成形,由此使纤维构件含有表面活性剂。其中,从能够简便且均匀地含有(或附着)表面活性剂的观点出发,优选在表面活性剂中浸渍(浸渍处理)的方法。
在上述方法中,表面活性剂可以根据需要以包含溶剂的形态(即,包含表面活性剂的溶液的形态)含有。作为这样的溶剂,可以根据表面活性剂的种类等适当选择,没有特别限定,可以列举水、烃类(例如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烃类)、醚类(例如乙醚等链状醚;二氧杂环己烷、四氢呋喃等环状醚)、酮类(例如丙酮、甲乙酮等链状酮;环己酮等环状酮)、酯类(例如乙酸乙酯等乙酸酯)等通用的溶剂。这些溶剂可以为单独一种或制成混合溶剂。
在包含表面活性剂的溶液中,表面活性剂的浓度例如可以为约0.1~约80质量%(例如约0.2~约60质量%)、优选为约0.3~约50质量%(例如约0.4~约40质量%)、进一步优选为约0.5~约30质量%,特别是可以为1质量%以上[例如2~50质量%(例如3~40质量%)、优选为5~30质量%(例如7~25质量%)]。
浸渍处理中的浸渍时间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为约1分钟以上(例如约3分钟~约10小时)、优选为约5分钟以上(例如约8分钟~约6小时)、进一步优选为约10分钟以上(例如约15分钟~约3小时)。另外,浸渍温度(浸渍处理温度)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为约10℃~约60℃。
需要说明的是,浸渍处理后,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干燥处理。干燥处理可以在加热下(例如在约50℃以上(例如约70℃~约200℃)、优选约100℃以上(例如约120℃~约160℃)的加热下)进行。另外,干燥时间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为约10分钟~约120分钟。
对于本发明的摩擦传动带而言,在摩擦传动带的摩擦传动部的表面滴加水经过5秒后的接触角(摩擦传动部的表面与水的接触角)可以为55°以下、优选为5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5°以下。为了提高静音性、特别是沾水时的静音性,通过使含有表面活性剂,可以将上述接触角调节至20°以下(特别是10°以下)。
[摩擦传动带]
本发明的摩擦传动带只要是摩擦传动面由上述经编针织布覆盖的摩擦传动带即可,通常为具备形成带背面的拉伸层、形成在该拉伸层的一个面且在其侧面与皮带轮接触而摩擦啮合的压缩层、和在上述拉伸层与上述压缩层之间沿带长度方向埋设的芯线的摩擦传动带,与上述压缩层的皮带轮接触的至少一部分的表面(摩擦传动面)由包含吸水性丝的上述经编针织布覆盖。
在本发明的摩擦传动带中,为了提高芯线与拉伸层或压缩层之间的胶粘性,可以根据需要在压缩层与拉伸层之间设置胶粘层。作为设置胶粘层的形态,可以为埋设芯线的形态,也可以为在压缩层与胶粘层之间或在胶粘层与拉伸层之间埋设芯线的形态。
作为摩擦传动带,可列举例如:多楔带、切边V带等各种摩擦传动带等。这些之中,优选利用研磨的生产工序复杂的多楔带、V带,特别优选因沾水导致产生噪声成为问题的多楔带。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摩擦传动带(多楔带)的一例的剖视示意图。该带1具有从带下表面(内周面、腹面)朝向带上表面(背面)依次层叠有经编针织布(纤维构件)5、由橡胶组合物形成的压缩层(压缩橡胶层)2、芯线3、由包覆帆布(机织物、针织物、无纺布等)构成的拉伸层4的形态。
在该带1中,芯线3沿着带长度方向埋设,其一部分与拉伸层4接触,并且其余部分与压缩层2接触。
另外,在压缩层2上形成有沿带长度方向延伸的多个截面V字形的槽,在该槽之间形成有截面V字形(倒梯形)的多个凸条(在图1所示的示例中为3个),作为摩擦传动部的凸条的两个倾斜面(表面)形成摩擦传动面,与皮带轮接触而传递动力(摩擦传动)。并且,凸条的表面(摩擦传动面)被上述经编针织布5包覆(覆盖)。
本发明的摩擦传动带不限于该形态,例如:可以将拉伸层4由橡胶组合物形成;也可以在压缩层2与拉伸层4之间设置胶粘层;等等。以下,对构成带的各层的细节进行说明。
(压缩层)
压缩层通常可以由橡胶(或橡胶组合物)形成。作为橡胶(构成橡胶组合物的橡胶),可以例示公知的橡胶成分和/或弹性体,例如二烯类橡胶(天然橡胶、异戊二烯橡胶、丁二烯橡胶、氯丁二烯橡胶、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R)、丙烯腈丁二烯橡胶(丁腈橡胶)、氢化丁腈橡胶(包括氢化丁腈橡胶与不饱和羧酸金属盐的混合聚合物)等)、乙烯-α-烯烃弹性体、氯磺化聚乙烯橡胶、烷基化氯磺化聚乙烯橡胶、环氧氯丙烷橡胶、丙烯酸类橡胶、硅橡胶、氨基甲酸酯橡胶、含氟橡胶等。这些聚合物成分可以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这些聚合物成分中,从不含有害的卤素、具有耐臭氧性、耐热性、耐寒性且经济性也优良的观点出发,优选乙烯-α-烯烃弹性体(乙烯-丙烯橡胶(EPR)、乙烯-丙烯-二烯橡胶(EPDM等)等乙烯-α-烯烃类橡胶)。
需要说明的是,橡胶相对于压缩层整体(或橡胶组合物总量)的比例例如可以为20质量%以上(例如25~80质量%)、优选为30质量%以上(例如35~75质量%)、进一步优选为40质量%以上(例如45~70质量%)。
压缩层(或形成压缩橡胶层的橡胶或橡胶组合物)可以根据需要包含各种添加剂。
作为添加剂(配合剂),可以例示公知添加剂,例如硫化剂或交联剂[例如肟类(醌二肟等)、胍类(二苯基胍等)、金属氧化物(氧化镁、氧化锌等)、有机过氧化物(二酰基过氧化物、过氧化酯、二烷基过氧化物等)等]、硫化助剂、硫化促进剂、硫化延迟剂、增强剂(炭黑、含水二氧化硅等氧化硅等)、金属氧化物(例如氧化锌、氧化镁、氧化钙、氧化钡、氧化铁、氧化铜、氧化钛、氧化铝等)、填充剂(粘土、碳酸钙、滑石、云母等)、增塑剂、软化剂(石蜡油、环烷类油等油类等)、加工剂或加工助剂(硬脂酸、硬脂酸金属盐、蜡、石蜡等)、抗老化剂(芳香族胺类、苯并咪唑类抗老化剂等)、胶粘性改善剂[间苯二酚-甲醛共缩合物、六甲氧基甲基三聚氰胺等三聚氰胺树脂、它们的共缩合物(间苯二酚-三聚氰胺-甲醛共缩合物等)等]、着色剂、增粘剂、偶联剂(硅烷偶联剂等)、稳定剂(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热稳定剂等)、润滑剂、阻燃剂、抗静电剂等。
这些添加剂可以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可以根据橡胶的种类、用途、性能等适当选择来使用。
另外,添加剂的比例也可以根据橡胶的种类等适当选择。例如,增强剂(炭黑等)比例相对于橡胶100质量份可以为10质量份以上(例如20~150质量份)、优选为20质量份以上(例如25~120质量份)、进一步优选为30质量份以上(例如35~100质量份)、特别是40质量份以上(例如50~80质量份)。
另外,压缩层可以包含表面活性剂(在上述经编针织布的项中例示的化合物等),也可以不包含表面活性剂。
另外,压缩层(或橡胶组合物)可以包含短纤维。作为短纤维,可以列举在上述经编针织布的项中例示的纤维的短纤维[例如棉、人造丝等纤素类纤维、聚酯类纤维(PET纤维等)、聚酰胺纤维(聚酰胺6等脂肪族聚酰胺纤维、芳香族聚酰胺纤维等)等]。需要说明的是,短纤维可以为吸水性纤维。短纤维可以为单独一种或组合两种以上。
短纤维的平均纤维长度例如可以为约0.1~约30mm(例如约0.2~约20mm)、优选为约0.3~约15mm、进一步优选为约0.5~约5mm。
这些短纤维根据需要可以利用表面活性剂、硅烷偶联剂、环氧化合物、异氰酸酯化合物等进行表面处理。
短纤维的比例相对于橡胶100质量份例如为约0.5~约50质量份(例如约1~约40质量份)、优选为约3~约30质量份(例如约5~约25质量份)。
压缩层(压缩橡胶层等)的厚度可以根据带的种类等适当选择,例如可以为约1mm~约30mm、优选为约1.5mm~约25mm、进一步优选为约2mm~约20mm。
(芯线)
芯线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由聚酯纤维(聚亚烷基芳酯类纤维)、芳族聚酰胺纤维等合成纤维、碳纤维等无机纤维等构成。
作为芯线,通常可以使用利用多股长丝的加捻绳(例如双股线、单单捻丝、顺捻线等)。芯线的平均线径(加捻绳的纤维直径)例如可以为约0.5mm~约3mm、优选为约0.6mm~约2mm、进一步优选为约0.7mm~约1.5mm。芯线可以沿带的长度方向埋设,还可以与带的长度方向平行地以规定间距并列埋设。
为了改善与橡胶的胶粘性,可以与上述短纤维同样地对芯线实施利用环氧化合物、异氰酸酯化合物等的各种胶粘处理。
(拉伸层)
拉伸层可以由与压缩层同样的橡胶组合物形成,也可以由帆布等布帛(增强布)形成。
作为增强布,可以列举例如机织布、广角帆布、针织布、无纺布等布材料等。其中,优选以平织、斜织、缎织等方式织制的机织布、经丝与纬丝的交叉角为约90°~约120°的广角帆布或针织布等。作为构成增强布的纤维,可以利用上述纤维构件的项中例示的纤维(吸水性纤维、非吸水性纤维等)等。
另外,可以对增强布实施胶粘处理(例如上述纤维构件的项中例示的胶粘处理)。此外,在进行胶粘处理(用上述RFL液进行处理(浸渍处理等))后,可以进行印入橡胶组合物的摩擦或层叠(涂覆),从而形成带橡胶的帆布。
另外,在将拉伸层由橡胶(橡胶组合物)形成的情况下,在构成拉伸层的橡胶组合物中,作为橡胶成分,大多使用与上述压缩层的橡胶组合物的橡胶成分同一体系或同一种类的橡胶。另外,硫化剂或交联剂、共交联剂或交联助剂、硫化促进剂等添加剂的比例也可以分别从与上述压缩层的橡胶组合物同样的范围内选择。
为了抑制在背面驱动时由于背面橡胶的粘合而产生的异响,橡胶组合物中可以还含有与压缩层同样的短纤维。短纤维在橡胶组合物中可以随机取向。此外,短纤维可以是一部分发生了弯曲的短纤维。
此外,为了抑制背面驱动时的异响,可以在拉伸层的表面(带的背表面)设置凹凸图案。作为凹凸图案,可以列举针织布图案、机织布图案、帘织布图案、压花图案等。这些图案中,优选机织布图案、压花图案。此外,可以用经编针织布包覆拉伸层的背面的至少一部分。
拉伸层的厚度可以根据带的种类等适当选择,例如可以为约0.5mm~约10mm、优选为约0.7mm~约8mm、进一步优选为约1mm~约5mm。
(胶粘层)
如上所述,胶粘层不一定是必需的。胶粘层例如可以由与上述压缩层(压缩橡胶层)同样的橡胶组合物(包含乙烯-α-烯烃弹性体等橡胶成分的橡胶组合物)构成。在胶粘层的橡胶组合物中,作为橡胶成分,大多使用与上述压缩橡胶层的橡胶组合物的橡胶成分同一体系或同一种类的橡胶。另外,硫化剂或交联剂、共交联剂或交联助剂、硫化促进剂等添加剂的比例也可以分别从与上述压缩层的橡胶组合物同样的范围内选择。胶粘层的橡胶组合物可以进一步包含胶粘性改善剂(间苯二酚-甲醛共缩聚物、氨基树脂等)。
胶粘层的厚度可以根据带的种类等适当选择,例如可以为约0.2mm~约5mm、优选为约0.3mm~约3mm、进一步优选为约0.5mm~约2mm。
[摩擦传动带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摩擦传动带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限制,可以采用公知或惯用的方法。例如,将经编针织布、由橡胶(或橡胶组合物)构成的压缩层、芯线和拉伸层层叠,将该层叠体用成形模具成形为筒状,进行硫化而成形为套筒,将该硫化套筒切割成规定宽度,由此形成摩擦传动带。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经编针织布以线圈纵行方向与带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式层叠。更详细而言,多楔带例如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制造。
(第一制造方法)
首先,使用在外周面安装有挠性护套的圆筒状内模作为内模,将未硫化的拉伸层用片卷绕于外周面的挠性护套上,在这样的片上以螺旋状缠绕芯线,然后卷绕未硫化的压缩层用片和经编针织布,从而制作层叠体。此时,以使经编针织布的线圈纵行方向为带长度方向(带周方向)的方式进行卷绕。
覆盖凸条的表面的经编针织布可以使用切断成与带尺寸对应的规定尺寸的片状经编针织布,也可以使用无缝的筒状经编针织布。片状经编针织布的端部彼此通过超声波焊接、缝合、热熔等方法进行接合。
接着,作为可安装于上述内模的外模,使用在内周面刻有多个凸条模的筒状外模,在该外模内以同心圆状设置卷绕有上述层叠体的内模。然后,使挠性护套向外模的内周面(凸条模)膨胀而将层叠体(压缩层)压入凸条模,进行硫化。然后,从外模中拔出内模,将具有多个凸条的硫化橡胶套筒从外模中脱模后,使用切割器将硫化橡胶套筒沿带长度方向以规定宽度进行切割而加工成多楔带。该第一制造方法中,可以使具备拉伸层、芯线、压缩层的层叠体一次性膨胀而加工成具有多个凸条的套筒(或多楔带)。
(第二制造方法)
与第一制造方法相关,例如可以采用日本特开2004-82702号公报中公开的方法(仅使压缩层膨胀而形成预成形体(半硫化状态),接着使拉伸层和芯线膨胀而压接于上述预成形体,进行硫化一体化而加工成多楔带的方法)。
实施例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发明更详细地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示出各物性的测定方法或评价方法等。
[针织布的基重]
依据JIS L1096(2010),将针织布裁切成200×200mm尺寸,采集3个所得到的试样,用天平测定各自的质量并进行平均。
[针织布的平均厚度]
依据JIS L1096(2010),除去非自然的褶皱、张力并将针织布置于平台上,利用恒定载荷式测厚器测定5个部位的厚度并进行平均。
[针织布的密度]
依据JIS L 1096(2010),除去非自然的褶皱、张力并将针织布置于平台上,在5个部位测定任意1英寸的长度中的线圈的数量并进行平均。
[针织布的拉伸断裂强度和伸长率]
依据JIS L1096(2010),线圈纵行方向、线圈横列方向各采集3个宽度5cm×长度25cm尺寸的试验片,利用全自动式拉伸试验机以拉伸速度200mm/分钟对该试验片进行拉伸试验,测定50N时的伸长率、断裂强度。
[针织布的蓬松性]
基于针织布的厚度和基重,通过下述式求出蓬松性(cm3/g)。
蓬松性=厚度(mm)/基重(g/m2)×1000
[表面活性剂的附着量]
在利用表面活性剂的处理前后和硫化前后,测定针织布和带的质量,由下述式求出硫化前的每1m2针织布的表面活性剂的附着量(含量)WN(g/m2)以及硫化后的每1m2针织布的表面活性剂的附着量(含量)WR(g/m2)。
WN=(N2-N1)/SN(g/m2)
WR=(R2-R1)/SR(g/m2)
(式中,N1为附着处理前的针织布(针织布的主体)的质量、N2为附着处理后的针织布的质量、SN为针织布的面积、R1为未进行附着处理的带的硫化后的质量、R2为进行了附着处理的带的硫化后的质量、SR表示带中的针织布的面积)
另外,根据针织布的基重求出每100质量份吸水性丝(或针织布的主体)的表面活性剂的附着量(质量份)。
[摩擦传动面的橡胶的渗出]
目视观察成形后的多楔带的经编针织布表面的橡胶渗出并进行评价。
[摩擦系数(SAEμ法)]
摩擦系数的测定中,使用如图2所示配置图那样依次配置有直径121.6mm的驱动皮带轮(Dr.)、直径76.2mm的惰轮皮带轮(IDL.1)、直径61.0mm的惰轮皮带轮(IDL.2)、直径76.2mm的惰轮皮带轮(IDL.3)、直径77.0mm的惰轮皮带轮(IDL.4)、直径121.6mm的从动皮带轮(Dn.)的试验机。
即,在试验机的各皮带轮上挂设多楔带,在通常行进时(干燥,DRY)在室温(25℃)条件下,将驱动皮带轮的转速设定为400rpm、将带往从动皮带轮上卷绕的角度设定为20°,赋予恒定载荷[180N/6凸条(rib)]而使带行进,将从动皮带轮的扭矩从0升至最大20Nm,根据带相对于从动皮带轮的滑动速度达到最大(100%打滑)时的从动皮带轮的扭矩值使用下式求出摩擦系数μ。
μ=ln(T1/T2)/α
此处,T1为张紧侧张力、T2为松弛侧张力、α为带往从动皮带轮上卷绕的角度,分别可以由以下公式求出。
T1=T2+Dn.扭矩(kgf·m)/(121.6/2000)
T2=180(N/6凸条)
α=π/9(rad)
(式中,rad是指弧度)。
注水行进时(WET)的摩擦系数的测定中,使用如图3所示配置图那样的试验机,将驱动皮带轮的转速设定为800rpm、将带往从动皮带轮上卷绕的角度设定为45°(α=π/4),在从动皮带轮的入口附近持续注入每1分钟为300ml的水,除此以外与通常行进时相同,摩擦系数μ也使用上述式同样地求出。
[抗噪声产生性]
如图4所示配置图那样,错位噪声产生评价试验(噪声产生临界角)使用依次配置有直径101mm的驱动皮带轮(Dr.)、直径80mm的惰轮皮带轮(IDL.1)、直径128mm的跑偏皮带轮(W/P)、直径80mm的惰轮皮带轮(IDL.2)、直径61mm的张紧皮带轮(Ten.)、直径80mm的惰轮皮带轮(IDL.3)的试验机来进行,将惰轮皮带轮(IDL.1)与错位皮带轮的轴距(跨越长度)设定为135mm,以使所有皮带轮位于同一平面上(错位的角度0°)的方式进行调节。
即,在试验机的各皮带轮上挂设多楔带,在室温条件下,以使驱动皮带轮的转速为1000rpm、带张力为50N/凸条的方式赋予张力,在驱动皮带轮的出口附近定期(以约30秒钟间隔)向多楔带的摩擦传动面加注5cc的水的同时使带行进。此时,使错位皮带轮相对于各皮带轮向近前侧偏移,求出在错位皮带轮的入口附近产生噪声的角度(噪声产生临界角)。噪声产生临界角越大,则静音性越优良,以下述基准进行判定。
S:直至凸条错位为止,未产生噪声(静音性极为良好)
A:噪声产生角度为2°以上且小于3°(静音性良好)
B:噪声产生角度小于2°(静音性差)
需要说明的是,通常,在3°附近,形成带从皮带轮偏移(即形成凸条错位)而不能正常地进行动力传递的状态。
[耐久性试验(高温高张力反向弯曲试验)]
如图5所示配置图那样,高温高张力反向弯曲试验使用依次配置有直径120mm的驱动皮带轮(Dr.)、直径75mm的惰轮皮带轮(IDL.)、直径120mm的从动皮带轮(Dn.)、直径60mm的张紧皮带轮(Ten.)的试验机进行。具体而言,在试验机的各皮带轮上挂设多楔带,将驱动皮带轮的转速设为4900rpm、带往惰轮皮带轮和张紧皮带轮上卷绕的角度设为90°、从动皮带轮负荷设为8.8kW,赋予一定的载荷[91kg/6凸条(rib)],使带在环境温度120℃下行进。行进时间在200小时时截止,评价了上述的抗噪声产生性。
[接触角]
如图6所示,带的摩擦传动面与水的接触角θ(水滴的端点处的切线与摩擦传动面所成的角)可以根据在摩擦传动面滴加水后的水滴的投影照片使用θ/2法通过下述式求出。
θ=2θ1…(1)
tanθ1=h/r→θ1=tan-1(h/r)…(2)
(式中,θ1是将水滴的端点(在图6中为左端点)与顶点连接的直线相对于摩擦传动面的角度,h表示水滴的高度,r表示水滴的半径)
将式(2)代入式(1),可得到以下的式(3)。
θ=2tan-1(h/r)…(3)
接触角的测定中,在室温条件(25℃)下,使用全自动接触角计(协和界面科学公司制造,CA-W型),根据滴加的水滴的投影照片测定r和h,使用式(3)进行计算。测定中,计算出刚滴加后(5秒后)的接触角。接触角θ越小,则摩擦传动面与水的亲和性越优良,特别是接触角为0°时,表示水滴在整个接触面扩散润湿。
[转速变动产生噪声试验]
如图7所示的配置图那样,转速变动产生噪声试验使用依次配置有直径55mm的交流发电机皮带轮(ALT)、直径50mm的惰轮皮带轮(IDL)、直径120mm的夹持皮带轮(CR)、直径65mm的自动张紧器(A/T)的试验机进行,在各皮带轮挂设多楔带(6PK1100、凸条数6、周长1100mm),以顺时针方向旋转带。
具体而言,在试验机的各皮带轮上挂设多楔带,在室温条件下(25℃)以驱动皮带轮的转速为1000±100rpm(转速变动20%)、带张力为50N/凸条(rib)的方式赋予张力,在夹持皮带轮的入口附近一边用手转动一边向多楔带的摩擦传动面加注50cc的水后,使带行进。此时,使交流发电机皮带轮的负荷(交流发电机负荷)上升(最大100A),在距交流发电机皮带轮的端部100mm的位置设置噪声计,测定有无产生噪声。产生噪声时的交流发电机负荷越大,则带越不易产生噪声,以下述的基准进行判定。
S:至交流发电机负荷为100A(安培)之前没有产生噪声
A:在交流发电机负荷为70A~100A时产生噪声
B:在交流发电机负荷小于70A时产生噪声(静音性差)。
[磨损试验(6%打滑磨损试验)]
如图8所示的配置图那样,磨损试验使用依次配置有直径80mm的驱动皮带轮(Dr.)、直径80mm的从动皮带轮(Dn.)、直径120mm的张紧皮带轮(Ten.)的试验机进行。具体而言,在试验机的各皮带轮上挂设多楔带,以驱动皮带轮的转速为3000rpm、带往张紧皮带轮上卷绕的角度为90°、在一定的负荷下打滑率达到6%的方式赋予张力并使带行进24小时。测定行进试验前后的多楔带的带质量,根据质量减量计算出磨损量。
[橡胶组合物]
利用班伯里混炼机对表1所示的橡胶组合物进行橡胶混炼,使该混炼橡胶从压延辊通过而制成规定厚度的未硫化压延橡胶片(压缩层用片)。另外,同样地制作了拉伸层用片。需要说明的是,橡胶组合物中的成分如下所述。
EPDM:陶氏化学公司制造,“ノーデルIP4640”
氧化锌:正同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氧化锌3种”
炭黑:东海碳素株式会社制造,“ッ一ストV”、平均粒径55nm
抗老化剂:大内新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ノクラックMB”
软化剂:烷烃系油、出光兴产株式会社制造,“NS-90”
有机过氧化物:日油株式会社制造,“パ一クミルD-40”
表1
材料 | 组成(质量份) |
EPDM | 100 |
氧化锌 | 5 |
硬脂酸 | 1 |
炭黑 | 60 |
抗老化剂 | 2 |
软化剂 | 5 |
有机过氧化物 | 2 |
合计 | 175 |
[芯线]
芯线使用1100dtex/2×3构成的聚酯芯线。为了提高与橡胶的胶粘性,将芯线在间苯二酚-甲醛-胶乳液(RFL液)中进行浸渍处理,然后,利用将包含EPDM的橡胶组合物溶解在甲苯中而成的处理液进行涂布处理。
[针织布]
使用了表2所示的经编针织布A~D和F以及纬编针织布E。
表2
需要说明的是,在针织布中包含的吸水性丝和非吸水性丝如下所述。
吸水性丝:棉纺织丝
非吸水性丝(包芯丝):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将聚氨酯(PU)的芯丝覆盖的包芯丝
非吸水性丝(共轭丝):PET与PTT的共轭丝(PET/PTT=50/50质量比)。
[带的制作]
使用在外周面安装有挠性护套的圆筒状内模作为内模,将未硫化的拉伸层用片卷绕于外周面的挠性护套上,在该片上以螺旋状缠绕芯线,然后依次卷绕表1所示的未硫化的压缩层用片和表2所示的针织布,从而制作层叠体。以针织布的线圈纵行方向与带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式配置。
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4的针织布使用了进行过表面活性剂的附着处理的针织布。附着处理如下进行:在室温(25℃)在以10质量%的浓度包含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烷基醚、花王株式会社制、商品名“EMULGEN”)的甲苯溶液中浸渍针织布30分钟,在烘箱中在143℃干燥10分钟。
针织布的表面活性剂附着量在硫化前为每1m2针织布26.6g,相对于针织布100质量份为15.6质量份,在硫化后为每1m2针织布17.7g,相对于针织布100质量份为10.4质量份。
接着,使用在内周面刻有多个凸条模的筒状外模作为可安装于上述内模的外模,在该外模内以同心圆状设置卷绕有上述层叠体的内模。然后,使挠性护套向外模的内周面(凸条模)膨胀而将层叠体(压缩层)压入凸条模,进行硫化。然后,从外模中拔出内模,将具有多个凸条的硫化胶套筒从外模脱模后,使用切割器,将硫化橡胶套筒沿带长度方向以规定宽度进行切割而得到多楔带(凸条数6个、周长1200mm)。
对于所得到的带,进行各种测定和评价。将结果示于表3中。需要说明的是,在表3的“噪声产生临界角”中,“无”是指直至凸条错位为止未产生噪声。
表3
由表3结果可知,实施例中,在DRY、WET中的任一情况下均使摩擦系数保持适度,它们的差也小,抗噪声产生性(静音性)良好。另外,耐久性良好。特别是,在附着了表面活性剂的实施例4中,与水的接触角低,具有高的抗噪声产生性。
另一方面,在经编针织布中的吸水性丝的比例少的比较例1中,WET时的摩擦系数低,静音性也低。另外,在使用纬编针织布的比较例2中,耐久性低。此外,将相同基重的实施例5与比较例2比较时,实施例5的带的情况下,行进劣化后的抗噪声产生性优异。
参考特定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详细进行了说明,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变更和修正。
本申请基于2013年11月2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3-247879和2014年11月20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4-235672,其内容以参考的方式并入本说明书中。
产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摩擦传动带能够作为V带、多楔带等摩擦传动带利用。另外,本发明的摩擦传动带能够改善沾水时的静音性,因此,也能够适合用于汽车、自动两轮车、农业机械等在室外使用的传动设备。
附图标记
1…摩擦传动带(多楔带)
2…压缩层
3…芯线
4…拉伸层
5…经编针织布
Claims (14)
1.一种摩擦传动带,其为摩擦传动面由经编针织布覆盖的摩擦传动带,其中,所述经编针织布以相对于构成经编针织布的丝的总量为30质量%以上的比例包含吸水性丝,并且所述经编针织布的线圈纵行方向与带长度方向大致平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擦传动带,其中,经编针织布还包含非吸水性丝,且吸水性丝与非吸水性丝的质量比例为前者/后者=50/50~90/10。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擦传动带,其中,非吸水性丝包含聚酯纤维和/或聚氨酯纤维。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擦传动带,其中,经编针织布为单梳栉经编针织布或经绒-经平组织针织布。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擦传动带,其中,在拉伸试验中对宽度5cm×长度25cm尺寸的试验片负荷50N的载荷时,经编针织布在线圈横列方向上具有80%以上的伸长率,且在线圈纵行方向上具有150N以上的断裂强度。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擦传动带,其中,经编针织布的密度在线圈纵行方向为20~60根/英寸、在线圈横列方向为20~60根/英寸。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擦传动带,其中,经编针织布的厚度为0.5mm~1.0mm。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擦传动带,其中,经编针织布的每单位质量的体积为2.5cm3/g以上。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擦传动带,其中,吸水性丝包含纤维素类纤维。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擦传动带,其中,经编针织布包含表面活性剂。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摩擦传动带,其中,所述表面活性剂为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12.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擦传动带,其中,所述摩擦传动带为多楔带,所述多楔带具备:形成带背面的拉伸层、形成在该拉伸层的一个面且在其侧面与皮带轮接触并摩擦啮合的压缩层、和在所述拉伸层与所述压缩层之间沿带长度方向埋设的芯线,所述压缩层具有摩擦传动面,该摩擦传动面由经编针织布覆盖。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摩擦传动带,其中,压缩层由橡胶形成,且由经编针织布覆盖的摩擦传动面的表面上未渗出橡胶。
14.一种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擦传动带的制造方法,其包括:覆盖工序,使经编针织布的线圈纵行方向与带长度方向大致平行,并用经编针织布将带的摩擦传动面覆盖。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247879 | 2013-11-29 | ||
JP2013-247879 | 2013-11-29 | ||
JP2014235672A JP6013434B2 (ja) | 2013-11-29 | 2014-11-20 | 摩擦伝動ベル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14-235672 | 2014-11-20 | ||
PCT/JP2014/081260 WO2015080157A1 (ja) | 2013-11-29 | 2014-11-26 | 摩擦伝動ベル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992891A true CN105992891A (zh) | 2016-10-05 |
CN105992891B CN105992891B (zh) | 2018-09-07 |
Family
ID=531990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80065366.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992891B (zh) | 2013-11-29 | 2014-11-26 | 摩擦传动带及其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145447B2 (zh) |
EP (1) | EP3076044B1 (zh) |
JP (1) | JP6013434B2 (zh) |
CN (1) | CN105992891B (zh) |
WO (1) | WO2015080157A1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668102B (zh) * | 2017-03-21 | 2019-08-11 | 日商三星皮帶股份有限公司 | Friction transmission bel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CN111133223A (zh) * | 2017-10-02 | 2020-05-08 | 阪东化学株式会社 | 传动带 |
CN112020615A (zh) * | 2018-09-27 | 2020-12-01 | 盖茨公司 | 高效皮带及制造该高效皮带的方法 |
CN112823253A (zh) * | 2018-10-12 | 2021-05-18 | 三之星机带株式会社 | 摩擦传动带及其制造方法 |
TWI864334B (zh) * | 2020-10-06 | 2024-12-01 | 德商葛特里伯扣件公司 | 由至少一個載體部件及一個彈性體層組成之本體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511043B2 (ja) * | 2014-05-22 | 2019-05-08 | バンドー化学株式会社 | 伝動ベルト |
WO2017110784A1 (ja) | 2015-12-21 | 2017-06-29 | 三ツ星ベルト株式会社 | 摩擦伝動ベルト |
WO2018235421A1 (ja) * | 2017-06-19 | 2018-12-27 | バンドー化学株式会社 | 伝動ベルト |
US20190178339A1 (en) * | 2017-12-13 | 2019-06-13 | Gates Corporation | Toothed power transmission belt with back fabric |
US11028900B2 (en) * | 2017-12-13 | 2021-06-08 | Gates Corporation | Banded friction power transmission belt |
JP7182477B2 (ja) * | 2018-01-26 | 2022-12-02 | 三ツ星ベルト株式会社 | 摩擦伝動ベル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6626226B2 (ja) * | 2018-02-15 | 2019-12-25 | 三ツ星ベルト株式会社 | Vリブドベルトおよびその使用方法 |
JP6674061B2 (ja) * | 2018-04-27 | 2020-04-01 | 三ツ星ベルト株式会社 | Vリブドベルト及びその用途 |
JP7283189B2 (ja) * | 2019-04-05 | 2023-05-30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摩擦性能評価方法 |
ES2748214B2 (es) * | 2019-06-13 | 2022-02-01 | Gates Corp | Correa de transmision de potencia con superficie a franjas y una tela de recubrimiento a franjas. |
JP7323560B2 (ja) * | 2021-01-29 | 2023-08-08 | バンドー化学株式会社 | 摩擦伝動ベルト |
DE102021201705A1 (de) * | 2021-02-23 | 2022-08-25 | Contitech Antriebssysteme Gmbh | Keilrippenriemen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1455A (zh) * | 1995-08-01 | 1997-06-11 | 智索股份有限公司 | 耐久的亲水纤维、织物制品及模制品 |
CN1168424A (zh) * | 1996-04-17 | 1997-12-24 | 智索公司 | 低温粘合纤维以及由该纤维制造的无纺布 |
CN1456724A (zh) * | 2002-05-08 | 2003-11-19 | Ykk株式会社 | 可拉伸经编针织物 |
CN101375081A (zh) * | 2006-02-16 | 2009-02-25 | 康蒂泰克驱动系统有限公司 | 具有改进噪音特性的v形肋带 |
WO2009034748A1 (en) * | 2007-09-14 | 2009-03-19 | Gates Unitta Asia Company | V-ribbed bel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
WO2009133821A1 (ja) * | 2008-05-02 | 2009-11-05 | 株式会社ワコール | 経編地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経編地の編構造 |
JP2012045895A (ja) * | 2010-08-30 | 2012-03-08 | Mitsuboshi Belting Ltd | 積層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動力伝動用ベルト |
JP2013213576A (ja) * | 2012-03-08 | 2013-10-17 | Mitsuboshi Belting Ltd | Vリブドベルト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981206A (en) * | 1975-08-20 | 1976-09-21 | Dayco Corporation | Endless power transmission belt |
US5616090A (en) * | 1995-09-18 | 1997-04-01 | Mcgee, Jr.; James N. | Bias cut, knit V-belt cover |
JP3440288B2 (ja) * | 2000-04-05 | 2003-08-25 | バンドー化学株式会社 | 摩擦ベル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ベルト式伝動装置 |
JP4256204B2 (ja) | 2002-06-28 | 2009-04-22 | 三ツ星ベルト株式会社 | 伝動ベルトの製造方法 |
JP2008115974A (ja) * | 2006-11-07 | 2008-05-22 | Mitsuboshi Belting Ltd | 動力伝動用ベルト |
JP2010053935A (ja) * | 2008-08-27 | 2010-03-11 | Bando Chem Ind Ltd | Vリブドベルト |
JP5302074B2 (ja) | 2009-04-03 | 2013-10-02 | バンドー化学株式会社 | Vリブドベル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US9944763B2 (en) * | 2009-12-01 | 2018-04-17 | Gates Corporation | Polyurea-urethane cord treatment for power transmission belt and belt |
JP6144234B2 (ja) * | 2013-06-27 | 2017-06-07 | 三ツ星ベルト株式会社 | 伝動ベルトとその繊維部材並びに繊維部材の製造方法 |
-
2014
- 2014-11-20 JP JP2014235672A patent/JP6013434B2/ja active Active
- 2014-11-26 EP EP14865281.1A patent/EP3076044B1/en active Active
- 2014-11-26 CN CN201480065366.5A patent/CN105992891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4-11-26 WO PCT/JP2014/081260 patent/WO201508015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4-11-26 US US15/039,944 patent/US10145447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1455A (zh) * | 1995-08-01 | 1997-06-11 | 智索股份有限公司 | 耐久的亲水纤维、织物制品及模制品 |
CN1168424A (zh) * | 1996-04-17 | 1997-12-24 | 智索公司 | 低温粘合纤维以及由该纤维制造的无纺布 |
CN1456724A (zh) * | 2002-05-08 | 2003-11-19 | Ykk株式会社 | 可拉伸经编针织物 |
CN101375081A (zh) * | 2006-02-16 | 2009-02-25 | 康蒂泰克驱动系统有限公司 | 具有改进噪音特性的v形肋带 |
WO2009034748A1 (en) * | 2007-09-14 | 2009-03-19 | Gates Unitta Asia Company | V-ribbed bel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
WO2009133821A1 (ja) * | 2008-05-02 | 2009-11-05 | 株式会社ワコール | 経編地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経編地の編構造 |
JP2012045895A (ja) * | 2010-08-30 | 2012-03-08 | Mitsuboshi Belting Ltd | 積層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動力伝動用ベルト |
JP2013213576A (ja) * | 2012-03-08 | 2013-10-17 | Mitsuboshi Belting Ltd | Vリブドベルト |
Cited B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668102B (zh) * | 2017-03-21 | 2019-08-11 | 日商三星皮帶股份有限公司 | Friction transmission bel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US11654645B2 (en) | 2017-03-21 | 2023-05-23 | Mitsuboshi Belting Ltd. | Friction transmission belt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
CN111133223A (zh) * | 2017-10-02 | 2020-05-08 | 阪东化学株式会社 | 传动带 |
CN111133223B (zh) * | 2017-10-02 | 2020-11-24 | 阪东化学株式会社 | 传动带 |
CN112020615A (zh) * | 2018-09-27 | 2020-12-01 | 盖茨公司 | 高效皮带及制造该高效皮带的方法 |
CN112020615B (zh) * | 2018-09-27 | 2022-11-08 | 盖茨公司 | 高效皮带及制造该高效皮带的方法 |
CN112823253A (zh) * | 2018-10-12 | 2021-05-18 | 三之星机带株式会社 | 摩擦传动带及其制造方法 |
US11796034B2 (en) | 2018-10-12 | 2023-10-24 | Mitsuboshi Belting Ltd. | Friction transmission belt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for |
TWI864334B (zh) * | 2020-10-06 | 2024-12-01 | 德商葛特里伯扣件公司 | 由至少一個載體部件及一個彈性體層組成之本體 |
US12214581B2 (en) | 2020-10-06 | 2025-02-04 | Gottlieb Binder Gmbh & Co. Kg | Bodies that eliminate the occurrence of the stick-slip effect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076044B1 (en) | 2022-02-09 |
US20170009847A1 (en) | 2017-01-12 |
EP3076044A4 (en) | 2017-08-02 |
JP2015127590A (ja) | 2015-07-09 |
JP6013434B2 (ja) | 2016-10-25 |
CN105992891B (zh) | 2018-09-07 |
WO2015080157A1 (ja) | 2015-06-04 |
US10145447B2 (en) | 2018-12-04 |
EP3076044A1 (en) | 2016-10-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992891B (zh) | 摩擦传动带及其制造方法 | |
JP6527433B2 (ja) | 摩擦伝動ベル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US10436285B2 (en) | Transmission belt, fiber member theref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fiber member | |
JP6023736B2 (ja) | Vリブドベルト | |
WO2014069588A1 (ja) | 摩擦伝動ベル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TWI746224B (zh) | 摩擦傳動帶及其製造方法 | |
JP6198354B2 (ja) | Vリブドベルト | |
JP6748133B2 (ja) | 摩擦伝動ベル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TW201932733A (zh) | 摩擦傳動帶及其製造方法 | |
JP2018197605A (ja) | Vリブドベル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6748002B2 (ja) | 摩擦伝動ベル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WO2018216738A1 (ja) | Vリブドベル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4757041B2 (ja) | Vリブドベルト | |
JP6908558B2 (ja) | Vリブドベル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WO2018174093A1 (ja) | 摩擦伝動ベル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WO2016047781A1 (ja) | 摩擦伝動ベル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9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