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92246B - 通信设备和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通信设备和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992246B CN105992246B CN201510050840.3A CN201510050840A CN105992246B CN 105992246 B CN105992246 B CN 105992246B CN 201510050840 A CN201510050840 A CN 201510050840A CN 105992246 B CN105992246 B CN 10599224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mmunication
- communication device
- master
- slave
- sign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0000006854 communic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5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8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8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7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174 asce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7717 exclu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10267 cellular commun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977 initi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731 degra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8 resource allo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236 sound signal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854291 Dianthus carthusianorum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76 aggreg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220 aggre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69 different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GVVPGTZRZFNKDS-JXMROGBWSA-N geranyl diphosphat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C(C)=C\CO[P@](O)(=O)OP(O)(O)=O GVVPGTZRZFNKDS-JXMROGBW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4991 metal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4706 metal ox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37 period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52 repet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70—Services for machine-to-machine communication [M2M] or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MTC]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 H04W52/30—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 H04W52/36—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with a discrete range or set of values, e.g. step size, ramping or offsets
- H04W52/367—Power values between minimum and maximum limits, e.g. dynamic rang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73—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the resource being transmission pow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3—Manipulation of direct-mode connec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05—Discovery of network devices, e.g. termina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18—Network planning too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10—Scheduling measurement reports ; Arrangements for measurement repor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 H04W84/20—Leader-follower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通信设备和通信方法。根据一个实施例的通信设备包括获取单元、确定单元和触发单元。获取单元被配置为获取关于动态网络中用户设备的分布的信息,其中用户设备至少包括从设备,从设备在设备到设备通信过程中通过主设备获得通信服务。确定单元被配置为根据所获取的信息确定动态网络的重配置方式。触发单元被配置为触发根据所确定的方式对动态网络进行的重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一般涉及通信领域,更具体地,涉及用于动态网络的通信设备和由通信设备执行的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用户设备、业务需求以及使用场景的数量都将以指数级数的速度递增,进一步激化了无线业务需求与无线频谱资源之间的矛盾。动态网络试图通过在网络运营过程中,不断调整网络形态(包括网络节点的功能,以及数据的传输路径等),从而进一步发掘无线资源的复用效率,以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
发明内容
动态网络的一个特性是支持接入端和移动用户设备的多样性和易变性,传统的网络管理方法中根据移动用户的信道质量测量与反馈,无法快速跟踪移动用户设备的移动、功率或开关状态变化等,因此难以对快速变化的网络状态做出及时的反应,有可能导致移动用户无法得到稳定的接入和服务,进而影响整个网络的频谱利用率和系统容量。
在下文中给出了关于本发明实施例的简要概述,以便提供关于本发明的某些方面的基本理解。应当理解,以下概述并不是关于本发明的穷举性概述。它并不是意图确定本发明的关键或重要部分,也不是意图限定本发明的范围。其目的仅仅是以简化的形式给出某些概念,以此作为稍后论述的更详细描述的前序。
根据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设备。该通信设备包括获取单元、确定单元和触发单元。获取单元被配置为获取关于动态网络中用户设备的分布的信息,其中用户设备至少包括从设备,从设备在设备到设备通信过程中通过主设备获得通信服务。确定单元被配置为根据所获取的信息确定动态网络的重配置方式。触发单元被配置为触发根据所确定的方式对动态网络进行的重配置。
根据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由通信设备执行的通信方法。该方法包括获取关于动态网络中用户设备的分布的信息的步骤,其中用户设备至少包括从设备,从设备在设备到设备通信过程中通过主设备获得通信服务。此外,该方法还包括根据所获取的信息确定动态网络的重配置方式的步骤。另外,该方法还包括触发根据所确定的方式对动态网络进行的重配置的步骤。
根据又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用户侧的通信设备。该通信设备包括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接收单元被配置为接收来自用户设备或网络基础设施的发送请求。发送单元被配置为在该通信设备未作为从设备的情况下,基于发送请求发送用于确定该通信设备在动态网络中的分布的参考信号,其中从设备在设备到设备通信过程中通过主设备获得通信服务。
根据再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由通信设备执行的通信方法。该方法包括接收来自用户设备或网络基础设施的发送请求的步骤。此外,该方法还包括在该通信设备未作为从设备的情况下基于请求发送用于确定该通信设备在动态网络中的分布的参考信号的步骤,其中从设备在设备到设备通信过程中通过主设备获得通信服务。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通过根据包含设备到设备通信的动态网络中用户设备的分布来确定和触发对动态网络的重配置,有利于保证用户接入链路的稳定性,提高网络的频谱利用率和系统容量。
附图说明
本发明可以通过参考下文中结合附图所给出的描述而得到更好的理解,其中在所有附图中使用了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来表示相同或者相似的部件。所述附图连同下面的详细说明一起包含在本说明书中并且形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而且用来进一步举例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和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和优点。在附图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通信设备的配置示例的框图;
图2是示出可以应用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示例的示意图;
图3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示例过程的示意图;
图4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示例过程的示意图;
图5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又一示例过程的示意图;
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通信设备的配置示例的框图;
图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的通信设备的配置示例的框图;
图8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示例过程的示意图;
图9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示例过程的示意图;
图10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又一示例过程的示意图;
图11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再一示例过程的示意图;
图12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又一示例过程的示意图;
图13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再一示例过程的示意图;
图14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又一示例过程的示意图;
图15是用于说明对主从设备配置进行调整的一个示例过程的示意图;
图16是用于说明对主从设备配置进行调整的另一示例过程的示意图;
图1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通信方法的过程示例的流程图;
图1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用于用户侧的通信设备的配置示例的框图;
图19是示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通信方法的过程示例的流程图;
图20是示出实现本公开的方法和设备的计算机的示例性结构的框图;
图21是示出可以应用本公开内容的技术的智能电话的示意性配置的示例的框图;以及
图22是示出可以应用本公开内容的技术的汽车导航设备的示意性配置的示例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在本发明的一个附图或一种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元素和特征可以与一个或更多个其它附图或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元素和特征相结合。应当注意,为了清楚的目的,附图和说明中省略了与本发明无关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部件和处理的表示和描述。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通信设备100包括获取单元110、确定单元120以及触发单元130。
获取单元110被配置为获取关于动态网络中用户设备的分布的信息。其中,获取单元110所获取的分布信息至少包括从设备(slave device)的分布信息。从设备例如是在设备到设备(D2D)通信过程中通过主设备(master device)获得通信服务的用户设备。在一些示例中,从设备是机器到机器(M2M)通信过程中通过主设备发送数据的M2M设备。此外,根据具体应用,在获取单元110所获取的分布信息也可以包括主设备的分布信息。相应的,主设备例如是在D2D/M2M通信过程中为其他D2D/M2M设备转发数据的用户设备,例如,主设备可以与基站等网络基础设施进行通信。
图2示出了可以应用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示例。作为示例,图2中示出了基于3GPP的D2D通信场景下的通信系统,并且在后面对具体实施例的描述中主要针对这种应用场景进行说明。然而,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应用的场景不限于该示例。本发明实施例也可以应用于其他动态网络,例如基于无线网络(WiFi)的对等(P2P)网络、Ad hoc网络、异构网络等。
如图2所示的示例系统包括基站(例如eNB)以及多个通信设备,其中通信设备包括主设备例如主D2D设备a、主D2D设备b和主D2D设备c,以及从D2D设备。位于相应主D2D设备的信号覆盖范围内的从D2D设备可以与相应主D2D设备进行数据通信,也可以经由相应主D2D设备获得其他通信服务,例如经由相应主D2D设备与eNB通信并获取无线资源管理等服务。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设备100可以实施为用户设备侧的通信设备如主D2D设备,也可以实施为基站侧的通信设备。另外,也可以由分布在用户侧和基站侧的设备共同完成通信设备100的功能。
继续参照图1,确定单元120被配置为根据获取单元110获取的信息确定动态网络的重配置方式。
例如,重配置方式可以包括对主设备的重新选择以及/或者对主设备的工作参数的重新设置。更具体地,对主设备的工作参数的重新设置包括调整主设备的发射功率以及/或者调整主设备所服务的从设备(例如调整从设备列表中的设备ID)。需要指出,对主设备的重新选择通常对应于通信设备100实施为基站侧设备的情形,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在用于设备(UE)可以作为中央管理节点的引用场景中,位于该UE侧的通信设备100(例如D2D设备簇的簇头)也可以被配置为进行对主设备的重新选择。
触发单元130被配置为触发根据确定单元120所确定的方式对动态网络进行的重配置。例如,触发单元130可以通过控制信令通知相应设备进行该重配置。在通信设备100实施为基站侧设备的示例中,触发单元130例如通过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所承载的功率控制信息通知相应主设备进行D2D发射功率的重配置,又例如通过承载在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上的MAC层的控制单元(Control Element)通知相应主设备对其服务从用户的调整。在通信设备100实施为用户侧设备的示例中,例如主设备,触发单元130例如通过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上承载的高层信令,指示要释放的从设备关于终止D2D通信的消息以触发重配置。
如前所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设备100所进行的处理可以在用户设备侧、基站侧进行,也可以由用户设备侧和基站侧共同进行。接下来,分别参照图3至图5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动态网络用户设备分布测量触发和动态网络配置确定过程的示例方式。
图3示出了节点分布测量触发和系统重配置判定的过程均在基站侧进行的示例情形。
在过程(1),由eNB触发节点测量。可能的触发条件包括:eNB需要根据节点分布测量结果对D2D设备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例如eNB基于变化的网络状态而确定需要调整D2D设备的功率等级,或调整可用资源池例如用于D2D发现的资源池以及用于D2D通信的资源池等。
在过程(2),在涉及到的设备如eNB、主D2D设备、或D2D设备之间进行节点分布测量。
在过程(3),eNB根据节点分布测量结果进行系统/资源重配置的判定。
图4示出了由主D2D设备进行节点分布测量触发和系统重配置判定的示例情形。
在过程(1),主D2D设备触发节点分布测量。可能的触发条件包括:主D2D设备可用资源变化,例如eNB通知主D2D设备改变功率,或者改变可选资源池;主D2D设备自身状态变化,例如,内部设置的用于触发分布测量的周期定时装置启动,或者主D2D设备的移动性变化(例如位置开始移动、发生可能导致切换的测量报告事件),又或者电池电量低于阈值;所服务的从D2D设备状态变化,例如,吞吐量下降,链路质量下降,等等。
在过程(2),在涉及到的设备如eNB、主D2D设备、或D2D设备之间进行节点分布测量;
在过程(3),主D2D设备根据节点分布测量结果进行系统/资源重配置的判定。
图5示出了由主D2D设备触发节点分布测量,由eNB进行系统重配置判定的示例情形。
在过程(1),主D2D设备触发节点分布测量。可能的触发条件与上面参照图4说明的触发条件类似。
在过程(2),在涉及到的设备如eNB、主D2D设备、或D2D设备之间进行节点分布测量。
在过程(3),eNB根据节点分布测量结果进行系统/资源重配置的判定。
接下来,分别说明通信设备为主用户设备和网络基础设施的情况下的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通信设备为主用户设备,换句话说,其他通信设备可以经由根据本实施例的通信设备获得通信服务例如与基站进行数据通信或获得基站的无线资源管理服务等。
图6示出了根据该实施例通信设备600的配置示例。通信设备600包括获取单元610、确定单元620、触发单元630以及分布测量触发单元640。获取单元610、确定单元620和触发单元630的配置分别与前面参照图1说明的获取单元110、确定单元120和触发单元130类似。其中,获取单元610所获取的用户设备的分布信息可以包括通信设备600所服务的范围即信号覆盖范围内的用户设备的分布信息,该分布信息例如包括用户设备的密度。
分布测量触发单元640被配置为基于预定事件触发通信设备600的信号覆盖范围内的用户设备发射分布测量信号,以供获取单元610确定用户设备的分布信息。
例如,分布测量触发单元640可以基于以下事件中的一项或更多项触发分布测量:
(1)通信设备600的移动特性变化满足预定条件,例如,位置、速度、运动方向发生变化,或者发生小区切换、载波聚合变化(例如增减辅小区)、双连接变化(例如建立、释放与从基站的双连接)等;
(2)通信设备600的信号发射参数变化超过预定阈值,其中信号发射参数例如包括基站配置的功率、调制编码方式(MCS)、与所服务的从用户设备之间的可用资源池等,也可以包括例如由通信设备600自身电池电量变化造成的发射功率变化等;
(3)用于触发分布测量的定时器达到定时条件,该条件对应于周期性进行分布测量的总体配置;以及
(4)通信设备600与其服务的从用户设备间的通信状态满足预定条件,例如信道质量低于预定水平等。
另外,分布测量触发单元640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至少之一触发通信设备600的信号覆盖范围内的用户设备发射分布测量信号:
(1)向通信设备600的信号覆盖范围内的用户设备发射关于分布测量请求的广播信号(第一广播信号),例如D2D通信的参考信号(包括D2D发现信号、D2D同步信号或者新定义的信号等);
(2)向通信设备600的服务基站发送分布测量请求消息以通过服务基站触发通信设备600的信号覆盖范围内的用户设备发射分布测量信号。
后面会参照图8至图10更详细地说明由主D2D设备发起的分布测量及基于分布测量进行重配置判定的示例过程。
如前面提到的,获取单元610可以被配置为获取作为主D2D设备的通信设备600的信号覆盖范围内的用户设备的密度。另外,获取单元610可以将来自未作为通信设备600所服务的从设备的用户设备的广播信号(第二广播信号)作为分布测量信号来估计通信设备600的信号覆盖范围内的用户设备的密度。其中,该广播信号可以包括D2D发现信号、D2D同步信号或者新定义的信号等。
例如,通信设备600的信号覆盖范围内的未被通信设备600服务的用户设备可以响应于来自通信设备600的关于分布测量请求的广播信号(第一广播信号)或者自发地,以一定信号强度发送包含用户身份的广播信号(第二广播信号)(例如D2D发现信号)。通信设备600可以侦听来自周围用户设备的第二广播信号,例如对于超过预定信号强度阈值的用户设备进行计数。其中,可以通过信号解析获得用户设备的身份标识,并且对于相同用户设备仅计数一次。可以统计一段时间内的未被通信设备600服务的用户个数,与已经服务的从用户设备个数之和,再除以有效信号覆盖面积得到当前有效信号覆盖范围内的用户设备的密度。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明白,获得用户设备的密度的方式不限于这种示例方式。
例如,用户设备可以将其位置上报给某地理位置管理模块,并且作为主用户设备的通信设备600可以将自己的功率配置信息上报给该地理位置管理模块。从而,可以由该地理位置管理模块通过计算通信设备600的有效信号覆盖范围内的用户设备个数,再除以有效信号覆盖面积得到当前有效信号覆盖范围内的用户密度。
相应地,如图7所示,根据一个实施例的通信设备700包括获取单元710、确定单元720、触发单元730以及报告单元740。确定单元720和触发单元730的配置分别与前面参照图1和图6说明的确定单元120或620以及触发单元130或630类似。报告单元740被配置为将关于通信设备700的位置和/或发射功率的信息报告给网络基础设施例如eNB。获取单元710被配置为从该网络基础设施获取关于通信设备700的信号覆盖范围内的用户设备的密度的信息。
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获得关于信号覆盖范围内的用户设备的密度的信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的通信设备的确定单元可以根据用户设备的密度与网络性能之间的预定关系确定该通信设备的工作参数。具体地,工作参数可以包括通信设备的发射功率和/或通信设备所服务的从设备的最大数量。其中,通信设备所服务的从设备的最大数量是限制与一个主D2D设备关联的从D2D设备的数量的参数,即主D2D设备所服务的从D2D设备的数量需要小于或等于该最大数量。
例如,可以通过预先计算来估计在不同的节点密度下使得网络性能达到最优的主/从D2D设备配置。其中,网络性能可以包括系统容量、系统吞吐量等。主/从D2D设备配置例如可以包括:主D2D设备分布密度,或者主D2D设备之间的最小距离;主D2D设备的最大功率,或者主D2D设备的有效信号覆盖半径;一个主D2D可关联的最大从D2D个数,等等。
此外,可以将节点密度划分成不同的区间,并根据这些区间对于节点分布测量结果进行判断。例如,如果当前测量的节点密度与先前测量结果分属于不同区间,则进行工作参数的调整例如发起主/从D2D重选择及主D2D设备功率调整。另一方面,如果当前测量的节点密度与先前测量结果属于相同区间,则进一步确定两次测量结果之差是否超过特定阈值,若超过该阈值,则进行工作参数的调整;否则,不改变当前工作参数。作为示例,该特定阈值可以被设置为区间长度的一半。例如,若某节点个数区间为[a,b],则该阈值可以设为|a-b|/2。
接下来,说明根据节点密度估计最优主/从D2D配置的一个示例方式。
首先,计算基准互斥距离。给定基站的发射功率和基准用户参数,根据一定的优化目标,计算D2D网络结构下的主D2D设备的互斥距离作为基准互斥距离。其中,基准用户参数包括用户密度λ0(可以选择网络统计的平均用户密度),用户间通信所允许的最大发射功率P0,max,用户间正常通信所需的SINR阈值T,路径损耗指数α。具体地,可根据发射功率来确定用户设备间的有效发射距离,如果用户设备间的距离大于有效发射距离,则用户设备之间无法进行通信。也就是说,主用户设备的分布至少需要满足其所服务的从用户设备可以与该主用户设备传送和接收信号。此外,根据用户设备的发射功率和SINR要求,主用户设备的分布还应该满足使得使用相同频谱资源的主用户设备与其服务的从用户设备构成的链路受到的信号和受到的干扰满足该SINR要求。例如基于上述优化目标,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确定基准互斥距离记作D0
接下来,根据主D2D设备的承载量计算基准主D2D设备覆盖半径r0和实际用户密度
λ1对应的用户覆盖半径r1。主D2D设备的承载量表示其能够支持的从D2D设备的个数,表示为
Ns。根据设定,用户分布符合PPP模型,因为一定图形A内的节点个数为λ0|A|,其中|A|表示图
形A的面积。于是,得到进一步,同理可得
此后,根据基准互斥距离,得到对应实际节点密度的实际互斥距离D1以及实际的最大功率P2,max。实际的最大功率保证其覆盖范围边缘的用户的接收功率和基准情形下一致,并且不超过用户间通信所允许的最大发射功率P0,max,于是得到这种假定下,互斥距离和主D2D设备有效覆盖半径成正比,于是得到实际的互斥距离
应理解,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设备的确定单元根据用户设备的密度确定通信设备的工作参数的方式不限于以上示例中给出的具体细节。
根据所确定的工作参数的目标值与工作参数的当前实际值之间的关系,确定单元可以根据不同原则进一步确定工作参数的调整方式。例如,在通信设备的实际发射功率大于所确定的目标发射功率的情况下,确定单元可以基于以下原则确定工作参数的调整方式:
(1)在保证从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情况下降低发射功率;或者
(2)根据所服务的从设备的通信质量的升序依次去除从设备,并降低发射功率,直到发射功率不超过所确定的发射功率。
在上述方式(1)中,在不改变所服务的从设备的数量的情况下尽量降低主设备的发射功率,使得其更接近目标发射功率,以提高系统性能。
在上述方式(2)中,按照通信质量的优先级去除所服务的从设备,从而尽可能使主设备的发射功率达到目标发射功率,以提高系统性能。
然而本发明不限于上述两种方式,例如可以才用上述两种方式的结合,通过在保证从设备数量与降低主设备发射功率之间进行权衡的方式来确定参数调整方式。
此外,也可能存在通信设备的实际发射功率小于所确定的目标发射功率的情况,以及希望增大通信设备所服务的从设备的数量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类似地确定具体的工作参数调整方式,例如增大通信设备的发射功率,增加从设备数量,等等。
在确定单元确定了通信设备的工作参数的调整方式之后,触发单元可以触发相应的参数调整过程。例如,可以触发根据所确定的发射功率调整通信设备的发射功率。另外,可以向通信设备的从设备发送D2D通信释放请求,向通信设备的信号覆盖范围内的尚未作为该通信设备的从设备的用户设备发送D2D通信建立请求,等等。
接下来,参照图8至图10说明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设备是主D2D设备的情况下,由该主D2D设备发起分布测量及基于分布测量进行重配置判定的示例过程。
图8所示的示例过程中,在过程(1),由主D2D设备即根据本实施例的通信设备触发节点分布测量。如前所述,可能的触发条件例如包括:主D2D设备可用资源变化、主D2D设备自身状态变化、所服务的从D2D设备状态变化,等等。
在(2.1),D2D设备(其尚未作为从设备)自主发射节点分布测量信号。该节点分布测量信号可以携带D2D设备的ID和/或该信号的发射功率,该信号可以沿用D2D系统已经定义的信号,例如D2D发现信号或者D2D同步信号,也可以是专门定义的新的参考信号。该节点分布测量信号可以是D2D设备周期性发射的,也可以是D2D设备受到某些条件触发的。这些条件例如包括链路质量下降、功率调整、节点移动等。该情形下,主D2D设备可以在触发了节点分布测量之后直接进入该信号的侦听阶段。
在(2.2),主D2D设备对侦听到的节点分布测量信号进行解析,以确认周围节点数量变化。根据系统中节点分布测量信号所携带的信息不同,有不同的解析方法。例如,该信号为固定功率发射的心跳信号,则主D2D设备可以根据接收到的信号强度来估计发射点和自己的距离。例如,可以将主D2D设备接收到的处在主D2D设备有效信号覆盖范围边缘处的D2D节点发射的信号的强度作为阈值,认为接收信号强度高于该阈值的D2D设备位于该主D2D设备的有效覆盖范围内,低于该阈值的D2D设备位于该主D2D设备有效覆盖范围外。主D2D设备可以仅对位于其有效覆盖范围内的节点进行计数。节点分布测量信号可以携带发射节点的ID,或者用其它方式将各发射节点的信号相互区分开,以避免重复计数。如果没有节点区分信息,若每个D2D设备以固定频度周期性发送信号,也可以利用侦测时间范围估计出重复计数次数。
接下来,在过程(3),主D2D设备根据分布测量信号的侦听结果确定工作参数的调整。
图8的示例过程中,D2D设备自主发射节点分布测量信号。然而,D2D设备也可以根据来自主D2D设备的触发来发射节点分布测量信号。
如图9所示,在过程(1),由主D2D设备触发节点分布测量。
在(2.2)主D2D设备发射节点分布测量触发信号,该信号可以携带主D2D设备的ID和/或该信号的发射功率。该信号可以沿用D2D系统已经定义的信号,例如用于D2D发现信号或者D2D同步信号,也可以是专门定义的新的参考信号。
在(2.3),主D2D设备转入节点分布测量信号侦听阶段。
在(2.4),D2D设备可以对来自主D2D设备的节点分布测量触发信号进行侦听与解析。其中,D2D设备可以周期性触发该侦听与解析,也可以是信道状况较差的时候触发该侦听与解析,以便寻求更好的服务节点。D2D设备根据解析的结果,选择是否发射节点分布测量信号。例如,如果解析出的主D2D设备ID是否属于自己允许且愿意反馈的范围(“愿意反馈的范围”是例如仅对符合某范围的ID的主D2D进行反馈),将触发下一步节点分布测量信号的发射。另外,D2D设备可以通过信号的发射功率和接收到的信号强度估计该信号的衰减情况来判断链路质量,仅当链路质量超过一定阈值的情况下才进行反馈(其中该阈值可以保证正常通信的阈值,也可以是当前为其服务的链路质量),否则D2D可以选择忽略该节点分布测量触发信号。
在(2.5),D2D设备发射节点分布测量信号,该信号可以携带D2D设备的ID和/或该信号的发射功率。该信号可以包括D2D发现信号、D2D同步信号或者专门定义的新的参考信号。
在(2.6),主D2D设备对侦听到的节点分布测量信号进行解析,以确认周围节点数量变化。根据系统中节点分布测量信号所携带的信息不同,有不同的解析方法。其具体方式类似于上面结合图8说明的过程(2.2),在此不再重复说明。
接下来,在过程(3),主D2D设备根据分布测量信号的侦听结果确定工作参数的调整。
图9的示例过程中,D2D设备根据来自主D2D设备的触发来发射节点分布测量信号。此外,主D2D设备也可以像基站发出节点分布测量请求,并由基站请求D2D设备发射节点分布测量信号。
如图10所示,在过程(1),由主D2D设备触发节点分布测量。
在(2.1)主D2D设备向eNB发送节点分布测量请求,该请求可以包括该主D2D设备的地理位置、有效信号覆盖范围半径、当前有效信号覆盖范围内的节点数等。该请求例如可以通过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或者某个定义的媒体访问控制单元(MAC CE)或者高层例如RRC信令发送。
在(2.2),主D2D设备转入节点分布测量信号侦听阶段。
在(2.3)eNB向符合条件的D2D设备发送节点分布测量信号发射请求,该请求可以包含主D2D设备ID、测量的时间范围、和/或在该时间范围内随机产生的对应于每个D2D设备的时间点,所以该请求可以通过广播或者针对每个被选定的D2D设备的通信链路发射。该请求例如可以通过PDCCH或者某个定义的MAC CE或者高层例如RRC信令发送。
在(2.4)D2D设备对接收到的节点分布测量信号发射请求进行分析,根据结果,选择是否发射节点分布测量信号。如果解析出的主D2D设备ID是否属于自己允许且愿意反馈的范围,将触发下一步节点分布测量信号的发射。进一步,如果eNB发送的节点分布测量信号发射请求中包含了主D2D设备的位置和覆盖范围等信息,D2D设备可以通过信号的发射功率和接收到的信号强度估计该信号的衰减情况,判断链路质量,仅当链路质量超过一定阈值再进行反馈。
接下来的过程(2.5)至(3)类似于上面参照图9说明的过程(2.5)至(3),在此省略其重复说明。
上面说明了通信设备为主D2D设备的示例实施方式,接下来,说明通信设备为网络侧基础设施例如基站的示例实施方式。
仍然参照图1,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设备100为例如基站的网络基础设施的情况下,通信设备100的获取单元110所获取的动态网络中用户设备的分布信息可以包括特定区域内的用户设备的密度。该特定区域例如包括该基站的服务覆盖范围,或者该覆盖范围的一部分。更具体地,获取单元110可以根据来自该特定区域内的主设备的信息以及/或者该特定区域内的未作为从设备的用户设备的信息来估计该密度。
相应地,根据本实施例的通信设备100的确定单元120被配置为根据用户设备的密度与网络性能之间的预定关系确定该区域内的用户设备的工作参数。
具体地,确定单元120确定的工作参数可以包括主设备的目标密度、主设备的间距阈值、主设备的发射功率阈值以及主设备所服务的从设备的数量阈值等。
如前所述,例如可以通过预先计算来估计在不同的节点密度下使得网络性能达到最优的用户设备工作参数,其具体方式与前面较详细说明的示例方式类似,在此不再重复说明。
触发单元130可以被配置为向该特定区域内的主设备发送主设备取消请求;向该区域内的用户设备发送主设备设置请求或者向该区域内的主设备发送功率变更指令和/或从用户变更指令。换句话说,在本实施例中,作为基站的通信设备100可以确定主D2D设备的具体选择,以及确定主D2D的工作参数,如发射功率、从D2D设备的最大数量等。例如,基站可以按照D2D设备到基站的信号强度降低顺序,依次选择主D2D终端,并保证它们的互斥距离得到满足。
接下来,在不重复前面参照图8至10进行的说明中给出的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参照图11至图13说明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设备是基站的情况下由基站发起分布测量及基于分布测量进行重配置判定的示例过程,并且参照14说明由主D2D设备发起分布测量并由基站基于分布测量进行重配置判定的示例过程。
在图11所示的示例过程中,在过程(1),由基站触发节点分布测量。如前所述,可能的触发条件例如包括eNB需要根据节点分布测量结果对D2D设备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例如调整D2D设备的功率等级或可用资源池等。
在(2.1),eNB向选定的主D2D设备发射节点分布测量请求,该请求可以通过PDCCH或者某个定义的MAC CE或者高层例如RRC信令发送。
接下来的过程(2.2)至(2.6)与前面参照图9说明的过程(2.2)至(2.6)类似,在此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2.7),主D2D设备将节点分布测量结果上报给eNB。
在(3),基站基于节点分布测量结果确定工作参数的调整。
在图12所示的示例过程中,在过程(1),由基站触发节点分布测量。
在(2.1)eNB向选定的主D2D设备发射节点分布测量请求。
接下来的过程(2.2)至(2.6)与前面参照图10说明的过程(2.2)至(2.6)类似,在此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2.7)主D2D设备将节点分布测量结果上报给eNB。
在(3),基站基于节点分布测量结果确定工作参数的调整。
在图13所示的示例过程中,在过程(1),由基站触发节点分布测量。
在(2.1)eNB向符合条件的D2D设备发送节点分布测量信号发射请求。该请求可以通过PDCCH或者某个定义的MAC CE或者高层例如RRC信令发送。
在(2.2)D2D设备对接收到的节点分布测量信号发射请求进行分析,根据结果,选择是否发射节点分布测量信号。
在(2.3)D2D设备向eNB反馈节点分布测量信息,该信息可以携带该发射点的位置信息(例如节点的经度和纬度),从而基站可以基于该位置信息确定D2D设备的分布情况。
在(3),基站基于节点分布测量结果确定工作参数的调整。
在图14所示的示例中,与图13的示例不同之处在于,在过程(1),由主D2D设备触发节点分布测量,并且在(2.0)由主D2D设备向eNB发送节点分布测量请求。接下来的过程(2.1)至(3)与参照图13说明的相应过程类似,在此省略其重复说明。
接下来,参照图15和图16说明由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设备触发的动态网络重配置的示例过程。
图15示出了由主D2D设备进行的从D2D设备重选择及主D2D设备功率调整的过程示例。
在过程(1),主D2D设备发起从D2D设备重选择;
在过程(2),主D2D设备向被选中的已关联的从D2D设备发送关联释放请求;
在过程(3),已关联的从D2D设备反馈关联释放响应;
在过程(4),主D2D设备向被选中的新关联的从D2D设备发送关联建立请求;
在过程(5),新关联的从D2D设备反馈关联建立响应;
在过程(6),主D2D设备进行功率调整判定;
在过程(7),主D2D设备与选中的已关联的从D2D设备进行关联释放流程;
在过程(8),主D2D设备与选中的未关联的从D2D设备进行关联建立流程;
在过程(9),主D2D设备将关联结果上报给基站。
具体地,在过程(1)中,主D2D设备可以根据接收到的D2D设备信号强度的降序,重新选择服务的从D2D设备,并且使从D2D设备的个数不超过可承载的从D2D设备的最大个数。在过程(6)中,主D2D设备根据所选节点中信号强度最低的D2D设备的链路状况调整功率,保证其接收信号质量达到正常通信水平。如果该功率超过了系统允许的主D2D服务从D2D的最大发射功率,则可以将该最低信号强度的从D2D设备去除,重新考虑次信号强度的从D2D设备,直到主D2D的发射功率不超过最大值为止。在过程(9)中,主D2D设备上报给基站的选择结果可以包括所服务的从D2D设备个数,和/或服务从D2D设备的发射功率等级等。
图16示出了由基站决策的主/从D2D重选择及主D2D设备功率调整的示例过程。
在过程(1),基站根据节点分布测量结果对主D2D设备进行重选择;
在过程(2),基站向原主D2D设备发送主D2D取消请求;
在过程(3),原主D2D设备和其服务的从D2D设备之间完成关联释放流程;
在过程(4),原主D2D设备向eNB反馈主D2D取消响应;
在过程(5),基站向选中的新主D2D设备发送主D2D设定请求,该请求可以包括主D2D设备可用的最大功率、可服务的从D2D的最大个数等;
在过程(6),新主D2D设备进行从D2D设备的选择和关联流程;
在过程(7),新主D2D设备向eNB反馈主D2D设定响应。
具体地,在过程(1)中,基站可以按照D2D终端到基站的信号强度降低顺序,依次选择主D2D终端,并保证它们的互斥距离得到满足,即被选择的主D2D设备为中心互斥距离作为半径的圆内不包含任何其它主D2D设备。在过程(5)中,基站将选择结果告知被选择的D2D,包括该D2D设备作为主D2D设备、其服务的最大发射功率、以及其可以关联的从D2D设备的最大个数等。
另外,也可以由D2D设备自主进行主/从D2D重选择及主D2D设备功率调整。
或者,基站可以向所有D2D设备发送主/从D2D重选择请求,该请求包括节点分布测量结果所在区间的主/从D2D设备配置。D2D设备可以通过竞争和协商的方式成为主D2D设备,以满足主D2D设备分布条件。然后,主D2D设备利用从D2D设备重选择及主D2D设备功率调整,来选取其服务的从D2D设备并与其建立连接。
接下来,在不重复前面描述过的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对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由通信设备执行的通信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17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S1710,获取关于动态网络中用户设备的分布的信息,其中,用户设备至少包括从设备,从设备在设备到设备通信过程中通过主设备获得通信服务。
在S1720,根据所获取的信息确定动态网络的重配置方式。
在S1730,触发根据所确定的方式对动态网络进行的重配置。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可以由网络基础设施例如基站执行,可以由作为主D2D设备的用户设备执行,也可以由网络基础设施和通信设备共同执行。换句话说,上述步骤S1710、S1720和S1730可以均由网络基础设施进行、均由用户设备执行、或者分别由网络基础设施和用户设备执行。
此外,本发明的实施例还包括作为非主D2D设备的用户设备,该用户设备在动态网络中可以作为如图8至14中的“(a)D2D设备”。
如图18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通信设备1800包括接收单元1810和发送单元1820。
接收单元1810被配置为接收来自用户设备(例如主D2D设备)或网络基础设施(例如基站)的发送请求。例如,接收单元1810例如可以通过PDCCH或MAC CE接收该发送请求。
发送单元1820被配置为在通信设备1800未作为从设备的情况下,基于所接收的发送请求发送用于确定通信设备1800在动态网络中的分布的参考信号。该参考信号可以包含通信设备1800的标识信息。
其中,在发送请求中指示了发送参考信号的时间配置的情况下,发送单元1820可以按照所指示的时间配置发送参考信号。
另外,接收单元1810可以接收来自用户设备的包含发送请求的广播信号,并且发送单元1820可以仅在所接收的包含发送请求的广播信号强度高于预定水平的情况下才发送参考信号。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包括由用户设备执行的通信方法,该用户设备在动态网络中可以作为如图8至14中的“(a)D2D设备”。
如图19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由通信设备执行的通信方法包括:
S1910,接收来自用户设备或网络基础设施的发送请求;以及
S1920,在本通信设备未作为从设备的情况下,基于请求发送用于确定本通信设备在动态网络中的分布的参考信号。
除了上述实施例之外,本申请的实施例还包括一种通信设备,包括:电路或者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被配置为:获取关于动态网络中用户设备的分布的信息,其中用户设备至少包括从设备,从设备在设备到设备通信过程中通过主设备获得通信服务;根据所获取的信息确定动态网络的重配置方式;以及触发根据所确定的方式对动态网络进行的重配置。
另外,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设备,包括:电路或者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被配置为:接收来自用户设备或网络基础设施的发送请求;在该通信设备未作为从设备的情况下,基于请求发送用于确定该通信设备在动态网络中的分布的参考信号。
作为示例,上述方法的各个步骤以及上述装置的各个组成模块和/或单元可以实施为软件、固件、硬件或其组合。在通过软件或固件实现的情况下,可以从存储介质或网络向具有专用硬件结构的计算机(例如图20所示的通用计算机2000)安装构成用于实施上述方法的软件的程序,该计算机在安装有各种程序时,能够执行各种功能等。
在图20中,运算处理单元(即CPU)2001根据只读存储器(ROM)2002中存储的程序或从存储部分2008加载到随机存取存储器(RAM)2003的程序执行各种处理。在RAM 2003中,也根据需要存储当CPU 2001执行各种处理等等时所需的数据。CPU 2001、ROM 2002和RAM2003经由总线2004彼此链路。输入/输出接口2005也链路到总线2004。
下述部件链路到输入/输出接口2005:输入部分2006(包括键盘、鼠标等等)、输出部分2007(包括显示器,比如阴极射线管(CRT)、液晶显示器(LCD)等,和扬声器等)、存储部分2008(包括硬盘等)、通信部分2009(包括网络接口卡比如LAN卡、调制解调器等)。通信部分2009经由网络比如因特网执行通信处理。根据需要,驱动器2010也可链路到输入/输出接口2005。可拆卸介质2011比如磁盘、光盘、磁光盘、半导体存储器等等根据需要被安装在驱动器2010上,使得从中读出的计算机程序根据需要被安装到存储部分2008中。
在通过软件实现上述系列处理的情况下,从网络比如因特网或存储介质比如可拆卸介质2011安装构成软件的程序。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种存储介质不局限于图20所示的其中存储有程序、与设备相分离地分发以向用户提供程序的可拆卸介质2011。可拆卸介质2011的例子包含磁盘(包含软盘(注册商标))、光盘(包含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和数字通用盘(DVD))、磁光盘(包含迷你盘(MD)(注册商标))和半导体存储器。或者,存储介质可以是ROM 2002、存储部分2008中包含的硬盘等等,其中存有程序,并且与包含它们的设备一起被分发给用户。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涉及一种存储有机器可读取的指令代码的程序产品。所述指令代码由机器读取并执行时,可执行上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
相应地,用于承载上述存储有机器可读取的指令代码的程序产品的存储介质也包括在本发明的公开中。所述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软盘、光盘、磁光盘、存储卡、存储棒等等。
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涉及以下电子设备。在电子设备用于基站侧的情况下,电子设备可以被实现为任何类型的演进型节点B(eNB),诸如宏eNB和小eNB。小eNB可以为覆盖比宏小区小的小区的eNB,诸如微微eNB、微eNB和家庭(毫微微)eNB。代替地,电子设备可以被实现为任何其他类型的基站,诸如NodeB和基站收发台(BTS)。电子设备可以包括:被配置为控制无线通信的主体(也称为基站设备);以及设置在与主体不同的地方的一个或多个远程无线头端(RRH)。另外,下面将描述的各种类型的终端均可以通过暂时地或半持久性地执行基站功能而作为基站工作。
电子设备用于用户设备侧的情况下,可以被实现为移动终端(诸如智能电话、平板个人计算机(PC)、笔记本式PC、便携式游戏终端、便携式/加密狗型移动路由器和数字摄像装置)或者车载终端(诸如汽车导航设备)。此外,电子设备可以为安装在上述终端中的每个终端上的无线通信模块(诸如包括单个或多个晶片的集成电路模块)。
[关于终端设备的应用示例]
(第一应用示例)
图21是示出可以应用本公开内容的技术的智能电话2500的示意性配置的示例的框图。智能电话2500包括处理器2501、存储器2502、存储装置2503、外部连接接口2504、摄像装置2506、传感器2507、麦克风2508、输入装置2509、显示装置2510、扬声器2511、无线通信接口2512、一个或多个天线开关2515、一个或多个天线2516、总线2517、电池2518以及辅助控制器2519。
处理器2501可以为例如CPU或片上系统(SoC),并且控制智能电话2500的应用层和另外层的功能。存储器2502包括RAM和ROM,并且存储数据和由处理器2501执行的程序。存储装置2503可以包括存储介质,诸如半导体存储器和硬盘。外部连接接口2504为用于将外部装置(诸如存储卡和通用串行总线(USB)装置)连接至智能电话2500的接口。
摄像装置2506包括图像传感器(诸如电荷耦合器件(CCD)和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并且生成捕获图像。传感器2507可以包括一组传感器,诸如测量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地磁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麦克风2508将输入到智能电话2500的声音转换为音频信号。输入装置2509包括例如被配置为检测对显示装置2510的屏幕的触摸的触摸传感器、小键盘、键盘、按钮或开关,并且接收从用户输入的操作或信息。显示装置2510包括屏幕(诸如液晶显示器(LCD)和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器),并且显示智能电话2500的输出图像。扬声器2511将从智能电话2500输出的音频信号转换为声音。
无线通信接口2512支持任何蜂窝通信方案(诸如LTE和LTE-先进),并且执行无线通信。无线通信接口2512通常可以包括例如BB处理器2513和RF电路2514。BB处理器2513可以执行例如编码/解码、调制/解调以及复用/解复用,并且执行用于无线通信的各种类型的信号处理。同时,RF电路2514可以包括例如混频器、滤波器和放大器,并且经由天线2516来传送和接收无线信号。无线通信接口2512可以为其上集成有BB处理器2513和RF电路2514的一个芯片模块。如图21所示,无线通信接口2512可以包括多个BB处理器2513和多个RF电路2514。虽然图21示出其中无线通信接口2512包括多个BB处理器2513和多个RF电路2514的示例,但是无线通信接口2512也可以包括单个BB处理器2513或单个RF电路2514。
此外,除了蜂窝通信方案之外,无线通信接口2512可以支持另外类型的无线通信方案,诸如短距离无线通信方案、近场通信方案和无线局域网(LAN)方案。在此情况下,无线通信接口2512可以包括针对每种无线通信方案的BB处理器2513和RF电路2514。
天线开关2515中的每一个在包括在无线通信接口2512中的多个电路(例如用于不同的无线通信方案的电路)之间切换天线2516的连接目的地。
天线2516中的每一个均包括单个或多个天线元件(诸如包括在MIMO天线中的多个天线元件),并且用于无线通信接口2512传送和接收无线信号。如图21所示,智能电话2500可以包括多个天线2516。虽然图21示出其中智能电话2500包括多个天线2516的示例,但是智能电话2500也可以包括单个天线2516。
此外,智能电话2500可以包括针对每种无线通信方案的天线2516。在此情况下,天线开关2515可以从智能电话2500的配置中省略。
总线2517将处理器2501、存储器2502、存储装置2503、外部连接接口2504、摄像装置2506、传感器2507、麦克风2508、输入装置2509、显示装置2510、扬声器2511、无线通信接口2512以及辅助控制器2519彼此连接。电池2518经由馈线向图21所示的智能电话2500的各个块提供电力,馈线在图中被部分地示为虚线。辅助控制器2519例如在睡眠模式下操作智能电话2500的最小必需功能。
(第二应用示例)
图22是示出可以应用本公开内容的技术的汽车导航设备2620的示意性配置的示例的框图。汽车导航设备2620包括处理器2621、存储器2622、全球定位系统(GPS)模块2624、传感器2625、数据接口2626、内容播放器2627、存储介质接口2628、输入装置2629、显示装置2630、扬声器2631、无线通信接口2633、一个或多个天线开关2636、一个或多个天线2637以及电池2638。
处理器2621可以为例如CPU或SoC,并且控制汽车导航设备2620的导航功能和另外的功能。存储器2622包括RAM和ROM,并且存储数据和由处理器2621执行的程序。
GPS模块2624使用从GPS卫星接收的GPS信号来测量汽车导航设备2620的位置(诸如纬度、经度和高度)。传感器2625可以包括一组传感器,诸如陀螺仪传感器、地磁传感器和空气压力传感器。数据接口2626经由未示出的终端而连接到例如车载网络2641,并且获取由车辆生成的数据(诸如车速数据)。
内容播放器2627再现存储在存储介质(诸如CD和DVD)中的内容,该存储介质被插入到存储介质接口2628中。输入装置2629包括例如被配置为检测对显示装置2630的屏幕的触摸的触摸传感器、按钮或开关,并且接收从用户输入的操作或信息。显示装置2630包括诸如LCD或OLED显示器的屏幕,并且显示导航功能的图像或再现的内容。扬声器2631输出导航功能的声音或再现的内容。
无线通信接口2633支持任何蜂窝通信方案(诸如LTE和LTE-先进),并且执行无线通信。无线通信接口2633通常可以包括例如BB处理器2634和RF电路2635。BB处理器2634可以执行例如编码/解码、调制/解调以及复用/解复用,并且执行用于无线通信的各种类型的信号处理。同时,RF电路2635可以包括例如混频器、滤波器和放大器,并且经由天线2637来传送和接收无线信号。无线通信接口2633还可以为其上集成有BB处理器2634和RF电路2635的一个芯片模块。如图22所示,无线通信接口2633可以包括多个BB处理器2634和多个RF电路2635。虽然图22示出其中无线通信接口2633包括多个BB处理器2634和多个RF电路2635的示例,但是无线通信接口2633也可以包括单个BB处理器2634或单个RF电路2635。
此外,除了蜂窝通信方案之外,无线通信接口2633可以支持另外类型的无线通信方案,诸如短距离无线通信方案、近场通信方案和无线LAN方案。在此情况下,针对每种无线通信方案,无线通信接口2633可以包括BB处理器2634和RF电路2635。
天线开关2636中的每一个在包括在无线通信接口2633中的多个电路(诸如用于不同的无线通信方案的电路)之间切换天线2637的连接目的地。
天线2637中的每一个均包括单个或多个天线元件(诸如包括在MIMO天线中的多个天线元件),并且用于无线通信接口2633传送和接收无线信号。如图22所示,汽车导航设备2620可以包括多个天线2637。虽然图22示出其中汽车导航设备2620包括多个天线2637的示例,但是汽车导航设备2620也可以包括单个天线2637。
此外,汽车导航设备2620可以包括针对每种无线通信方案的天线2637。在此情况下,天线开关2636可以从汽车导航设备2620的配置中省略。
电池2638经由馈线向图22所示的汽车导航设备2620的各个块提供电力,馈线在图中被部分地示为虚线。电池2638累积从车辆提供的电力。
本公开内容的技术也可以被实现为包括汽车导航设备2620、车载网络2641以及车辆模块2642中的一个或多个块的车载系统(或车辆)2640。车辆模块2642生成车辆数据(诸如车速、发动机速度和故障信息),并且将所生成的数据输出至车载网络2641。
在上面对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描述中,针对一种实施方式描述和/或示出的特征可以用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在一个或更多个其它实施方式中使用,与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相组合,或替代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
应该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在本文使用时指特征、要素、步骤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征、要素、步骤或组件的存在或附加。
在上述实施例和示例中,采用了数字组成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各个步骤和/或单元。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理解,这些附图标记只是为了便于叙述和绘图,而并非表示其顺序或任何其他限定。
此外,本发明的方法不限于按照说明书中描述的时间顺序来执行,也可以按照其他的时间顺序地、并行地或独立地执行。因此,本说明书中描述的方法的执行顺序不对本发明的技术范围构成限制。
尽管上面已经通过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发明进行了披露,但是,应该理解,上述的所有实施例和示例均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设计对本发明的各种修改、改进或者等同物。这些修改、改进或者等同物也应当被认为包括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21)
1.一种通信设备,包括:
获取单元,被配置为获取关于动态网络中用户设备的分布的信息,其中,所述用户设备至少包括从设备,所述从设备在设备到设备通信过程中通过主设备获得通信服务;
确定单元,被配置为根据所述信息确定所述动态网络的重配置方式;以及
触发单元,被配置为触发根据所确定的方式对所述动态网络进行的重配置,
其中,所述通信设备为主设备,并且所述获取单元被配置为基于报告给网络基础设施的关于所述通信设备的位置和/或发射功率的信息,从所述网络基础设施获取所述通信设备的信号覆盖范围内的用户设备的密度,以及
其中,所述确定单元被配置为根据用户设备的密度与网络性能之间的预定关系确定所述通信设备的工作参数,所述工作参数包括所述通信设备的发射功率和/或所述通信设备所服务的从设备的最大数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重配置方式包括对所述主设备的重新选择以及/或者对所述主设备的工作参数的重新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对所述主设备的工作参数的重新设置包括调整所述主设备的发射功率以及/或者调整所述主设备所服务的从设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通信设备包括分布测量触发单元,被配置为基于预定事件触发所述通信设备的信号覆盖范围内的用户设备发射分布测量信号,以供所述获取单元确定用户设备的分布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预定事件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所述通信设备的移动特性变化满足预定条件;
所述通信设备的信号发射参数变化超过预定阈值;
用于触发分布测量的定时器达到定时条件;以及
所述通信设备与其服务的从用户设备间的通信状态满足预定条件。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分布测量触发单元被配置为通过以下方式至少之一触发所述通信设备的信号覆盖范围内的用户设备发射分布测量信号:
向所述通信设备的信号覆盖范围内的用户设备发射关于分布测量请求的第一广播信号,其中,所述第一广播信号包括用于设备到设备通信的参考信号;
向所述通信设备的服务基站发送分布测量请求消息以通过所述服务基站触发所述通信设备的信号覆盖范围内的用户设备发射分布测量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获取单元将来自未作为所述通信设备所服务的从设备的用户设备的第二广播信号作为分布测量信号来估计所述密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第二广播信号包括用于设备到设备通信的发现信号或设备到设备通信的同步信号。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在所述通信设备的实际发射功率大于所确定的发射功率的情况下,所述确定单元基于以下原则确定所述工作参数的调整方式:
在保证所述从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情况下降低发射功率;或者
根据所服务的从设备的通信质量的升序依次去除所述从设备,并降低发射功率,直到发射功率不超过所确定的发射功率。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触发单元被配置为:
根据所确定的发射功率调整所述通信设备的发射功率;和/或
向所述通信设备的从设备发送设备到设备通信释放请求并且/或者向所述通信设备的信号覆盖范围内的用户设备发送设备到设备通信建立请求。
11.一种通信设备,包括:
获取单元,被配置为获取关于动态网络中用户设备的分布的信息,其中,所述用户设备至少包括从设备,所述从设备在设备到设备通信过程中通过主设备获得通信服务;
确定单元,被配置为根据所述信息确定所述动态网络的重配置方式;以及
触发单元,被配置为触发根据所确定的方式对所述动态网络进行的重配置,
其中,所述通信设备为网络基础设施,并且所述获取单元被配置为基于报告给所述通信设备的关于特定区域内的用户设备的位置和/或发射功率的信息获取所述特定区域内的用户设备的密度,
其中,所述确定单元被配置为根据用户设备的密度与网络性能之间的预定关系确定所述通信设备的工作参数,以及
其中,所述确定单元被配置为确定所述特定区域内的用户设备的下列工作参数中的一个或更多个:
主设备的目标密度;
主设备的间距阈值;
主设备的发射功率阈值;以及
主设备所服务的从设备的数量阈值。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获取单元根据来自所述特定区域内的主设备的信息以及/或者所述特定区域内的未作为从设备的用户设备的信息来估计所述密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触发单元被配置为:
向所述特定区域内的主设备发送主设备取消请求;
向所述特定区域内的用户设备发送主设备设置请求;或者
向所述特定区域内的主设备发送功率变更指令和/或从用户变更指令。
14.一种由通信设备执行的通信方法,包括
获取关于动态网络中用户设备的分布的信息,其中,所述用户设备至少包括从设备,所述从设备在设备到设备通信过程中通过主设备获得通信服务;
根据所述信息确定所述动态网络的重配置方式;以及
触发根据所确定的方式对所述动态网络进行的重配置,
其中,所述通信设备为主设备,并且所述的获取包括基于报告给网络基础设施的关于所述通信设备的位置和/或发射功率的信息,从所述网络基础设施获取所述通信设备的信号覆盖范围内的用户设备的密度,
其中,所述的确定包括根据用户设备的密度与网络性能之间的预定关系确定所述通信设备的工作参数,所述工作参数包括所述通信设备的发射功率和/或所述通信设备所服务的从设备的最大数量。
15.一种由通信设备执行的通信方法,包括
获取关于动态网络中用户设备的分布的信息,其中,所述用户设备至少包括从设备,所述从设备在设备到设备通信过程中通过主设备获得通信服务;
根据所述信息确定所述动态网络的重配置方式;以及
触发根据所确定的方式对所述动态网络进行的重配置,
其中,所述通信设备为网络基础设施,并且所述的获取包括基于报告给所述通信设备的关于特定区域内的用户设备的位置和/或发射功率的信息获取所述特定区域内的用户设备的密度,
其中,所述的确定包括根据用户设备的密度与网络性能之间的预定关系确定所述通信设备的工作参数,以及
其中,所述的确定包括确定所述特定区域内的用户设备的下列工作参数中的一个或更多个:
主设备的目标密度;
主设备的间距阈值;
主设备的发射功率阈值;以及
主设备所服务的从设备的数量阈值。
16.一种用于用户侧的通信设备,包括:
接收单元,被配置为接收来自用户设备或网络基础设施的发送请求;以及
发送单元,被配置为在所述通信设备未作为从设备的情况下,基于所述发送请求向主设备发送用于确定所述通信设备在动态网络中的分布的参考信号,其中所述从设备在设备到设备通信过程中通过主设备获得通信服务,
其中,所述主设备被配置成基于所述通信设备发送的所述参考信号根据关于所述通信设备的位置和/或发射功率的信息估计用户设备的密度,以及
其中,根据用户设备的密度与网络性能之间的预定关系确定所述主设备的工作参数,所述工作参数包括所述主设备的发射功率和/或所述主设备所服务的从设备的最大数量。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接收单元通过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或媒体访问控制单元接收所述发送请求。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在所述发送请求中指示了发送所述参考信号的时间配置的情况下,所述发送单元按照所指示的时间配置发送所述参考信号。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接收单元接收来自用户设备的包含所述发送请求的广播信号,并且,
所述发送单元被配置为仅在所接收的包含发送请求的广播信号强度高于预定水平的情况下发送所述参考信号。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参考信号包含所述通信设备的标识信息。
21.一种由通信设备执行的通信方法,包括:
接收来自用户设备或网络基础设施的发送请求;以及
在所述通信设备未作为从设备的情况下,基于所述请求向主设备发送用于确定所述通信设备在动态网络中的分布的参考信号,其中所述从设备在设备到设备通信过程中通过主设备获得通信服务,
其中,通过所述主设备基于所述通信设备发送的所述参考信号根据关于所述通信设备的位置和/或发射功率的信息来估计用户设备的密度,以及
其中,根据用户设备的密度与网络性能之间的预定关系确定所述主设备的工作参数,所述工作参数包括所述主设备的发射功率和/或所述主设备所服务的从设备的最大数量。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050840.3A CN105992246B (zh) | 2015-01-30 | 2015-01-30 | 通信设备和通信方法 |
US15/544,437 US10499221B2 (en) | 2015-01-30 | 2016-01-26 |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
EP16742736.8A EP3253147A4 (en) | 2015-01-30 | 2016-01-26 |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
JP2017538229A JP2018504044A (ja) | 2015-01-30 | 2016-01-26 | 通信装置と通信方法 |
PCT/CN2016/072119 WO2016119674A1 (zh) | 2015-01-30 | 2016-01-26 | 通信设备和通信方法 |
US16/686,244 US11019473B2 (en) | 2015-01-30 | 2019-11-18 |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050840.3A CN105992246B (zh) | 2015-01-30 | 2015-01-30 | 通信设备和通信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992246A CN105992246A (zh) | 2016-10-05 |
CN105992246B true CN105992246B (zh) | 2021-01-08 |
Family
ID=565424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050840.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992246B (zh) | 2015-01-30 | 2015-01-30 | 通信设备和通信方法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10499221B2 (zh) |
EP (1) | EP3253147A4 (zh) |
JP (1) | JP2018504044A (zh) |
CN (1) | CN105992246B (zh) |
WO (1) | WO201611967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448453B2 (en) * | 2015-09-25 | 2019-10-15 | Intel Corporation | Virtual sensor system |
US10715599B2 (en) * | 2015-11-30 | 2020-07-14 | Verizon Patent And Licensing, Inc. | Internet of things (IoT) platform and application framework |
WO2017155366A1 (ko) * | 2016-03-11 | 2017-09-14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V2x 통신 환경에서 자원 충돌을 해소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이동 기기 |
JP2018182605A (ja) * | 2017-04-18 | 2018-11-15 | ローランドディー.ジー.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
CN107257542B (zh) * | 2017-04-26 | 2021-01-01 | 南京邮电大学 | 一种异步d2d网络中基于ppp分布和ofdm系统的建模方法 |
FR3079644A1 (fr) * | 2018-03-29 | 2019-10-04 | Orange | Procede de gestion d'un groupe d'equipements, serveur et systeme associes |
CN112970274B (zh) * | 2018-10-31 | 2024-07-26 | 索尼集团公司 | 通信装置和控制装置 |
CN114596086A (zh) * | 2020-12-07 | 2022-06-0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购物方法及终端 |
CN114356261A (zh) * | 2021-12-17 | 2022-04-15 | 西安诺瓦星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信息同步系统、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38893A (zh) * | 2012-03-31 | 2012-08-15 | 南京邮电大学 | 直通蜂窝系统中基站联合直通终端优化资源分配方法 |
WO2014196906A1 (en) * | 2013-06-03 | 2014-12-11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Method and arrangement for d2d communication |
CN104285496A (zh) * | 2012-05-04 | 2015-01-14 |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 用于d2d发现的方法和布置 |
CN104285457A (zh) * | 2012-05-15 | 2015-01-14 |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 网络协助的设备至设备(d2d)通信的信标管理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2364478A (en) * | 2000-06-30 | 2002-01-23 | Nokia Oy Ab | Cellular broadcast system responsive to distribution of demand |
KR100620289B1 (ko) * | 2000-07-25 | 2006-09-0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마스터 이탈시 사설 간이 네트워크 운영 방법 |
US7577732B2 (en) * | 2003-03-28 | 2009-08-18 | Fujitsu Limited | Information distribution service providing system |
JP4029778B2 (ja) * | 2003-06-05 | 2008-01-09 | アイピーモバイル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
CN100340084C (zh) * | 2004-04-28 | 2007-09-26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一种实现设备分组及分组设备间交互的方法 |
JP2006157666A (ja) * | 2004-11-30 | 2006-06-15 | Ntt Docomo Inc | 移動通信端末、ネットワーク制御方法 |
JP4673427B2 (ja) * | 2007-03-30 | 2011-04-20 |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 ネットワーク構成調査装置及びネットワーク構成調査プログラム、並びにネットワーク構成管理方法及びネットワーク構成管理システム |
EP2342932B1 (en) * | 2008-10-29 | 2023-04-12 | Nokia Technologies Oy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ynamic communication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9693390B2 (en) * | 2009-06-01 | 2017-06-2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Techniques to manage a mobile device based on network density |
JP2011014981A (ja) * | 2009-06-30 | 2011-01-20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グループ登録装置及び無線端末装置 |
WO2013100834A1 (en) * | 2011-12-30 | 2013-07-04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Method and network node for handling beacon signal transmission |
US9037147B2 (en) * | 2012-09-14 | 2015-05-19 | Fujitsu Limited | Network controlled tethering of wireless devices |
WO2014048486A1 (en) * | 2012-09-28 | 2014-04-03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Cellular-network based control of vehicle-to-vehicle communication |
US10432459B2 (en) * | 2012-12-24 | 2019-10-01 | Datalogic IP Tech, S.r.l. | Method for the automatic configuration of portable terminals |
WO2014119112A1 (ja) * | 2013-01-30 | 2014-08-07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通信制御装置、通信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端末装置 |
US9172646B2 (en) * | 2013-03-15 | 2015-10-27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Dynamic reconfiguration of network devices for outage prediction |
US20140321355A1 (en) * | 2013-04-30 | 2014-10-30 | Intellectual Discovery Co., Ltd. | Relay using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in the infrastructure-based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09905838A (zh) * | 2013-06-09 | 2019-06-18 | 索尼公司 |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装置和方法 |
WO2015088276A1 (ko) * | 2013-12-12 | 2015-06-18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측정 수행 방법 및 장치 |
US9549394B2 (en) * | 2014-02-28 | 2017-01-17 | Blackberry Limited |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performing proximity discovery |
US20150296370A1 (en) * | 2014-04-09 | 2015-10-15 | Newracom, Inc. | Operation method of station based on station density i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
-
2015
- 2015-01-30 CN CN201510050840.3A patent/CN105992246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6
- 2016-01-26 WO PCT/CN2016/072119 patent/WO2016119674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6-01-26 EP EP16742736.8A patent/EP3253147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6-01-26 US US15/544,437 patent/US10499221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6-01-26 JP JP2017538229A patent/JP2018504044A/ja active Pending
-
2019
- 2019-11-18 US US16/686,244 patent/US11019473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38893A (zh) * | 2012-03-31 | 2012-08-15 | 南京邮电大学 | 直通蜂窝系统中基站联合直通终端优化资源分配方法 |
CN104285496A (zh) * | 2012-05-04 | 2015-01-14 |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 用于d2d发现的方法和布置 |
CN104285457A (zh) * | 2012-05-15 | 2015-01-14 |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 网络协助的设备至设备(d2d)通信的信标管理 |
WO2014196906A1 (en) * | 2013-06-03 | 2014-12-11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Method and arrangement for d2d communication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253147A1 (en) | 2017-12-06 |
CN105992246A (zh) | 2016-10-05 |
EP3253147A4 (en) | 2019-01-23 |
US20200084604A1 (en) | 2020-03-12 |
JP2018504044A (ja) | 2018-02-08 |
US10499221B2 (en) | 2019-12-03 |
US11019473B2 (en) | 2021-05-25 |
US20180270635A1 (en) | 2018-09-20 |
WO2016119674A1 (zh) | 2016-08-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992246B (zh) | 通信设备和通信方法 | |
CN111279626B (zh) | 电子装置、无线通信方法以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 |
CN109479224B (zh) | 用于无线通信的电子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
CN110603839B (zh) | 用于无线通信的电子设备和方法 | |
CN110784899B (zh) |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 |
KR102352471B1 (ko) | 무선 통신 전자 디바이스 및 방법 | |
CN106376082B (zh) | 用于无线通信的电子设备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
CN105306178B (zh) | 无线通信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 |
CN107646198B (zh) | 用于直接链路质量评价的报告 | |
CN106535198B (zh) | 频谱管理装置及方法、基站侧和用户设备侧的装置及方法 | |
RU2742926C2 (ru) | Электрон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обработки информации и способ обработки информации | |
CN105992238B (zh) |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装置和方法 | |
CN106303900B (zh) | 无线通信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 |
US20200120557A1 (en)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 |
CN116326139A (zh) | 用于无线通信的电子设备、方法和存储介质 | |
KR102480279B1 (ko)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 내의 디바이스, 및 무선 통신 방법 | |
WO2021147713A1 (zh) | 电子设备、无线通信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JP5893205B2 (ja) | ポータブル・ロング・ターム・エボリューション・ローカル・エリア・ネットワーク間干渉に関わるセル間干渉検出 | |
WO2022215151A1 (ja) |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
WO2021156994A1 (ja) |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
CN113891328A (zh) | 电子设备及用于电子设备的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