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91021B - 双向dc-dc变换器 - Google Patents
双向dc-dc变换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991021B CN105991021B CN201510053870.XA CN201510053870A CN105991021B CN 105991021 B CN105991021 B CN 105991021B CN 201510053870 A CN201510053870 A CN 201510053870A CN 105991021 B CN105991021 B CN 10599102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iode
- switching tube
- converter
- bidirectional
- energy stora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2457 bidirectional effect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0
- 230000007935 neu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1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0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71 parasi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69 fiel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4991 metal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4706 metal ox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0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0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resistors or capacitors, e.g. potential divider
- H02M3/0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resistors or capacitors, e.g. potential divider using capacitors charged and discharged alternately by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e.g. charge pump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0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1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3/14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15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15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 H02M3/15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including plural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final control devices for a single load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13—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acting upon several batteries simultaneously or sequentially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34—Parallel operation in networks using both storage and other DC sources, e.g. providing buffering
- H02J7/345—Parallel operation in networks using both storage and other DC sources, e.g. providing buffering using capacitors as storage or buffering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向DC‑DC变换器,该双向DC‑DC变换器包括与第一二极管反向并联的第一开关管;与第二二极管反向并联的第二开关管;与第三二极管反向并联的第三开关管;与第四二极管反向并联的第四开关管;以及第一电感和第二电感;其中,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和第二二极管的阴极连接形成第一节点,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与第三二极管的阴极连接至中性点,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和第四二极管的阴极连接形成第二节点,所述第一电感和第二电感的一端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本发明的双向DC‑DC变换器的转换效率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DC-DC变换器,具体涉及一种双向DC-DC变换器。
背景技术
双向DC-DC变换器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不间断电源中的电气装置。双向DC-DC变换器的输入端连接至可充电电池,输出端连接至不间断电源中的正负直流母线上。双向DC-DC变换器可以将可充电电池的直流电升压后提供至正负直流母线上;也可以利用正负直流母线上的直流电对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
目前常用的不间断电源中的正负直流母线之间的电压为700伏左右,目前市场上具有高压电池箱和低压电池箱,例如高压电池箱的输出电压为320V~550V,低压电池箱的输出电压为140V~320V。当选用高压电池箱时,双向DC-DC变换器的升压比在1.273~2.188之间(小于2.5),因而具有较高的转换效率。然而当选用低压电池箱时,双向DC-DC变换器的升压比在2.188~5之间,从而导致转换效率降低,为了解决升压比过大问题,需要采用两级升压,通常在双向DC-DC变换器的输出端和正负直流母线之间连接另一个双向DC-DC变换器。
一方面,另一个双向DC-DC变换器增加了不间断电源的成本。另一方面,当选用第二种可充电电池时,增加的双向DC-DC变换器将变得多余。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选用输出电压范围大的可充电电池的双向DC-DC变换器。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向DC-DC变换器,包括:
与第一二极管反向并联的第一开关管;
与第二二极管反向并联的第二开关管;
与第三二极管反向并联的第三开关管;
与第四二极管反向并联的第四开关管;以及
第一电感和第二电感;
其中,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和第二二极管的阴极连接形成第一节点,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与第三二极管的阴极连接至中性点,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和第四二极管的阴极连接形成第二节点,所述第一电感和第二电感的一端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
优选的,所述双向DC-DC变换器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一电感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电感的另一端之间的可充电电池。
优选的,所述双向DC-DC变换器还包括与所述可充电电池并联的滤波电容。
优选的,所述双向DC-DC变换器还包括第一储能电容和第二储能电容,所述第一储能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储能电容的一端连接至所述中性点,所述第一储能电容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所述第二储能电容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阳极。
优选的,所述双向DC-DC变换器还包括脉宽调制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截止,并控制所述第二开关管和第三开关管交替进行如下两个步骤:
1)控制所述第三开关管导通,第二开关管以脉宽调制方式工作,实现所述可充电电池放电并对所述第一储能电容充电;
2)控制所述第二开关管导通,第三开关管以脉宽调制方式工作,实现所述可充电电池放电并对所述第二储能电容充电。
优选的,所述双向DC-DC变换器还包括脉宽调制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开关管和第三开关管截止,且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以相同的脉宽调制方式工作,实现所述第一储能电容和第二储能电容同时放电,并对所述可充电电池充电。
优选的,所述双向DC-DC变换器还包括脉宽调制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交替进行如下两个步骤:
1)控制所述第二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截止,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以脉宽调制方式工作,实现所述第一储能电容放电并对所述可充电电池充电;
2)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和第三开关管截止,控制所述第四开关管以脉宽调制方式工作,实现所述第二储能电容放电并对所述可充电电池充电。
优选的,所述双向DC-DC变换器还包括脉宽调制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截止,且控制所述第二开关管和第三开关管以相同脉宽调制方式工作,实现所述可充电电池放电并对所述第一储能电容和第二储能电容同时充电。
优选的,所述双向DC-DC变换器还包括与第五二极管反向并联的第五开关管,所述第五二极管的阴极和阳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
优选的,所述双向DC-DC变换器还包括脉宽调制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截止,控制所述第五开关管以脉宽调制方式工作,并控制所述第二开关管和第三开关管交替进行如下两个步骤:
1)控制所述第二开关管截止、第三开关管导通,实现所述可充电电池放电并对所述第一储能电容充电;
2)控制所述第二开关管导通、第三开关管截止,实现所述可充电电池放电并对所述第二储能电容充电。
优选的,所述双向DC-DC变换器还包括脉宽调制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和第五开关管截止,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以相同的脉宽调制方式工作,实现所述第一储能电容和第二储能电容同时放电,并对所述可充电电池充电。
优选的,所述双向DC-DC变换器还包括脉宽调制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截止,控制所述第五开关管以脉宽调制方式工作,实现所述可充电电池放电并对所述第一储能电容和第二储能电容同时充电。
本发明的双向DC-DC变换器能够将可充电电池提供的不同范围内的直流电压升压为所需的直流电压。
附图说明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其中: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Boost电路的电路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的Buck电路的电路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的双向DC-DC变换器与可充电电池和正负直流母线之间的储能电容相连接的电路图。
图4和图5是图3所示的双向DC-DC变换器在第一种放电模式的等效电路图。
图6是图3所示的双向DC-DC变换器在第一种充电模式的等效电路图。
图7和图8是图3所示的双向DC-DC变换器在第二种充电模式的等效电路图。
图9是图3所示的双向DC-DC变换器在第二种放电模式的等效电路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双向DC-DC变换器与可充电电池和正负直流母线之间的储能电容相连接的电路图。
图11和图12是图10所示的双向DC-DC变换器在第一种放电模式下的等效电路图。
图13是图10所示的双向DC-DC变换器在充电模式下的等效电路图。
图14是图10所示的双向DC-DC变换器在第二种放电模式下的等效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的双向DC-DC变换器实现升压和降压的原理,首先简单介绍现有技术中经典的Boost电路和Buck电路的工作原理。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Boost电路的电路图,通过控制Boost电路中的开关管Q1以脉宽调制方式工作(即开关管Q1在高频下交替地导通和截止),从而实现所需的输出电压高于输入电压。
图2是现有技术中的Buck电路的电路图,通过控制Buck电路中的开关管Q2以脉宽调制方式工作(即开关管Q2在高频下交替地导通和截止),从而实现所需的输出电压低于输入电压。
图3是根据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双向DC-DC变换器与可充电电池和正负直流母线之间的储能电容相连接的电路图。如图3所示,双向DC-DC变换器10包括滤波电容C、电感L1、电感L2,以及与二极管D1、D2、D3和D4分别反向并联的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T1、T2、T3和T4。
二极管D1的阳极和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形成节点N1,二极管D2的阳极和二极管D3的阴极连接至中性点N,二极管D3的阳极和二极管D4的阴极连接形成节点N2。电感L1、L2的一端分别连接至节点N1、N2,电感L1、L2的另一端连接至滤波电容C的两端。
可充电电池BAT与滤波电容C并联连接。储能电容C1、C2的一端连接至中性点N,且另一端分别连接至二极管D1的阴极和二极管D4的阳极。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双向DC-DC变换器10还包括脉宽调制控制器(图3未示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以基于现有的脉宽调制控制器(例如MCS-51单片机)采用现有的生成方法(例如软件生成法)给开关管提供所需占空比的脉宽调制信号。
下面将结合双向DC-DC变换器10的工作模式和等效电路来说明其优点。假定储能电容C1、C2两端所需的电压都为350伏。
当可充电电池BAT的电压在140伏~320伏之间时,可充电电池BAT的放电模式为:控制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T1、T4截止,并控制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T2、T3以预定周期(例如0.02秒)交替进行如下两个步骤:
(1)控制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T3导通,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T2以脉宽调制方式工作。形成的等效电路图如图4所示,图4中的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T2等效为Boost电路中的开关管Q1,从而实现可充电电池BAT放电并对储能电容C1充电,且升压比为1.09~2.5,因此转换效率高。
(2)控制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T2导通,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T3以脉宽调制方式工作。形成的等效电路图如图5所示,图5中的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T3等效为Boost电路中的开关管Q1,从而实现可充电电池BAT放电并对储能电容C2充电,且升压比为1.09~2.5,因此转换效率高。
当双向DC-DC变换器10用于不间断电源中时,上述“预定周期”可以与不间断电源输出的交流电的周期相同,在此并不限定为0.02秒。
当可充电电池BAT的电压在140伏~320伏之间时,可充电电池BAT的第1种充电模式为:
控制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T2、T3截止,控制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T1、T4以相同脉宽调制方式工作。形成的等效电路图如图6所示,图6中的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T1、T4等效为Buck电路中的开关管Q2,从而实现储能电容C1、C2同时放电,并对可充电电池BAT充电。
当可充电电池BAT的电压在140伏~320伏之间时,可充电电池BAT的第2种充电模式:
控制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T1、T2、T3和T4以预定周期(例如0.02秒)交替进行如下两个步骤:
(1)控制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T2、T4截止,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T3导通或截止,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T1以脉宽调制方式工作。形成的等效电路图如图7所示,图7中的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T1等效为Buck电路中的开关管Q2。从而实现储能电容C1放电并对可充电电池BAT进行充电。
(2)控制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T1、T3截止,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T2导通或截止,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T4以脉宽调制方式工作。形成的等效电路图如图8所示,图8中的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T4等效为Buck电路中的开关管Q2。从而实现储能电容C2放电并对可充电电池BAT进行充电。
当双向DC-DC变换器10用于不间断电源中时,上述“预定周期”可以与不间断电源输出的交流电的周期相同,在此并不限定为0.02秒。
当可充电电池BAT的电压在320伏~550伏之间时,可充电电池BAT的放电模式为:
控制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T1、T4截止,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T2、T3以相同脉宽调制方式工作。形成的等效电路如图9所示,图9中的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T2和T3等效为Boost电路中的开关管Q1。从而实现可充电电池BAT放电,并对储能电容C1、C2同时充电,双向DC-DC变换器10的升压比为1.27~2.19,因此转换效率高。
当可充电电池BAT的电压在320伏~550伏之间时,可充电电池BAT的充电模式:直流母线对可充电电池BAT充电方式与可充电电池BAT的电压在140伏~320伏之间时的第1种充电模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根据双向DC-DC变换器10的上述工作方式可知,当可充电电池BAT的电压在140伏~320伏或320伏~550伏之间时,双向DC-DC变换器10的升压比都小于2.5,且只采用了一级DC-DC变换。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双向DC-DC变换器与可充电电池和正负直流母线之间的储能电容相连接的电路图。双向DC-DC变换器20与图3所示的双向DC-DC变换器10基本相同,区别在于,还包括与二极管D5反向并联的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T5。二极管D5的阴极和阳极分别连接至节点N1、N2。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双向DC-DC变换器20还包括脉宽调制控制器(图10未示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以基于现有的脉宽调制控制器(例如MCS-51单片机)采用现有的生成方法(例如软件生成法)给开关管提供所需占空比的脉宽调制信号。
以下将结合双向DC-DC变换器20的工作模式和等效电路来说明其优点。同样假定储能电容C1、C2两端所需的电压都为350伏。
当可充电电池BAT的电压在140伏~320伏之间时,可充电电池BAT的放电模式为:控制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T1、T4截止,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T5以脉宽调制方式工作,并控制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T2、T3以预定的周期(例如0.02秒)交替进行如下两个步骤:
(1)控制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T2截止,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T3导通。形成的等效电路图如图11所示,图11中的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T5等效为Boost电路中的开关管Q1,从而实现可充电电池BAT放电,并对储能电容C1充电。升压比为1.09~2.5,因此转换效率高。
(2)控制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T2导通,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T3截止。形成的等效电路图如图12所示,图12中的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T5等效为Boost电路中的开关管Q1,从而实现可充电电池BAT放电,并对储能电容C2充电。升压比为1.09~2.5,因此转换效率高。
当双向DC-DC变换器20用于不间断电源中时,上述“预定周期”可以与不间断电源输出的交流电的周期相同,在此并不限定为0.02秒。
参考图11和图12可知,当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T5导通时,导电回路为“可充电电池BAT的正极-电感L1-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T5-电感L2-可充电电池BAT的负极”。另外参考图4和图5可知,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T2或T3导通时,导电回路为“可充电电池BAT的正极-电感L1-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T2-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T3-电感L2-可充电电池BAT的负极”。由于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T5的阻抗小于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T2和T3的阻抗之和,因此图11和图12的放电方式相比于图4和图5的放电方式提高了转换效率。另外,由于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T5的存在,使得导电回路上的寄生线感相对于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T2和T3有所减少,且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T2或T3以工频导通或截止,从而减小了尖峰电压,从而有效保护双向DC-DC变换器20。
当可充电电池BAT的电压在140伏~320伏之间时,对可充电电池BAT的充电模式:
控制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T2、T3和T5截止,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T1、T4以相同脉宽调制方式工作。形成的等效电路图如图13所示,图13中的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T1、T4等效为Buck电路中的开关管Q2。从而实现储能电容C1、C2放电,并对可充电电池BAT充电。
当可充电电池BAT的电压在320伏~550伏之间时,可充电电池BAT的放电模式:
控制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T1、T2、T3和T4截止,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T5以脉宽调制方式工作。形成的等效电路图如图14所示,图14中的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T5等效为Boost电路中的开关管Q1。实现可充电电池BAT放电,并对储能电容C1、C2同时充电。双向DC-DC变换器20的升压比为1.27~2.19,因此转换效率高。
当可充电电池BAT的电压在320伏~550伏之间时,对可充电电池BAT的充电模式与可充电电池BAT的电压在140伏~320伏之间的充电模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根据双向DC-DC变换器20的上述工作方式可知,当可充电电池BAT的电压在140伏~320伏或320伏~550伏之间时,双向DC-DC变换器20的升压比都小于2.5,且只采用了一级DC-DC变换。
采用本发明的双向DC-DC变换器,可以选用输出电压范围较大的可充电电池BAT。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知,本发明的双向DC-DC变换器选取的可充电电池的输出电压范围并不限于140伏~320伏或320伏~550伏。例如可以是140伏~350伏或350伏~550伏。还可以是160伏~275伏或320伏~550伏。对于直流母线电压不等于700伏的情况,还可以选取其他输出电压范围。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将本发明的双向DC-DC变换器并联起来,用于实现可充电电池电压和直流母线上电压的相互变换。
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金氧半场效晶体管(MOSFET)代替上述实施例中的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
本发明的二极管D1-D5可以是相应开关管的反向并联的寄生二极管。也可以是额外反向并联的二极管。
本发明的滤波电容C用于过滤高频开关纹波电流,从而保护可充电电池BAT。
本发明的双向DC-DC变换器10、20仅需要单电池装置,无需双电池配置,即只需要连接在电感L1和L2之间的一个可充电电池装置,因而节约了成本。另外与由两级逆变器构成的双向DC-DC变换器相比,减少了开关管的数量、且不存在变压器,因此节约了成本。
虽然本发明已经通过优选实施例进行了描述,然而本发明并非局限于这里所描述的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还包括所作出的各种改变以及变化。
Claims (5)
1.一种双向DC-DC变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与第一二极管反向并联的第一开关管;
与第二二极管反向并联的第二开关管;
与第三二极管反向并联的第三开关管;
与第四二极管反向并联的第四开关管;以及
第一电感和第二电感;
其中,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和第二二极管的阴极连接形成第一节点,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与第三二极管的阴极连接至中性点,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和第四二极管的阴极连接形成第二节点,所述第一电感和第二电感的一端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
其中,所述第一电感和第二电感的另一端被配置为所述双向DC-DC变换器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之一,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和第四二极管的阳极被配置为所述双向DC-DC变换器的输入端和输出端的另一个;
所述双向DC-DC变换器还包括:
第一储能电容和第二储能电容,所述第一储能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储能电容的一端连接至所述中性点,所述第一储能电容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所述第二储能电容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阳极;以及
脉宽调制控制器,其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截止,并控制所述第二开关管和第三开关管交替进行如下两个步骤:
1)控制所述第三开关管导通,第二开关管以脉宽调制方式工作,以对所述第一储能电容充电;
2)控制所述第二开关管导通,第三开关管以脉宽调制方式工作,以对所述第二储能电容充电。
2.一种双向DC-DC变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与第一二极管反向并联的第一开关管;
与第二二极管反向并联的第二开关管;
与第三二极管反向并联的第三开关管;
与第四二极管反向并联的第四开关管;以及
第一电感和第二电感;
其中,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和第二二极管的阴极连接形成第一节点,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与第三二极管的阴极连接至中性点,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和第四二极管的阴极连接形成第二节点,所述第一电感和第二电感的一端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
其中,所述第一电感和第二电感的另一端被配置为所述双向DC-DC变换器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之一,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和第四二极管的阳极被配置为所述双向DC-DC变换器的输入端和输出端的另一个;
所述双向DC-DC变换器还包括:
第一储能电容和第二储能电容,所述第一储能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储能电容的一端连接至所述中性点,所述第一储能电容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所述第二储能电容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阳极;以及
脉宽调制控制器,其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交替进行如下两个步骤:
1)控制所述第二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截止,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以脉宽调制方式工作,实现所述第一储能电容放电;
2)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和第三开关管截止,控制所述第四开关管以脉宽调制方式工作,实现所述第二储能电容放电。
3.一种双向DC-DC变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与第一二极管反向并联的第一开关管;
与第二二极管反向并联的第二开关管;
与第三二极管反向并联的第三开关管;
与第四二极管反向并联的第四开关管;以及
第一电感和第二电感;
其中,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和第二二极管的阴极连接形成第一节点,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与第三二极管的阴极连接至中性点,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和第四二极管的阴极连接形成第二节点,所述第一电感和第二电感的一端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
其中,所述第一电感和第二电感的另一端被配置为所述双向DC-DC变换器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之一,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和第四二极管的阳极被配置为所述双向DC-DC变换器的输入端和输出端的另一个;
所述双向DC-DC变换器还包括:
第一储能电容和第二储能电容,所述第一储能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储能电容的一端连接至所述中性点,所述第一储能电容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所述第二储能电容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阳极;
与第五二极管反向并联的第五开关管,所述第五二极管的阴极和阳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以及
脉宽调制控制器,其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截止,控制所述第五开关管以脉宽调制方式工作,并控制所述第二开关管和第三开关管交替进行如下两个步骤:
1)控制所述第二开关管截止、第三开关管导通,实现对所述第一储能电容充电;
2)控制所述第二开关管导通、第三开关管截止,实现对所述第二储能电容充电。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双向DC-DC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DC-DC变换器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一电感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电感的另一端之间的可充电电池。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向DC-DC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DC-DC变换器还包括与所述可充电电池并联的滤波电容。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053870.XA CN105991021B (zh) | 2015-02-02 | 2015-02-02 | 双向dc-dc变换器 |
US15/546,787 US10243455B2 (en) | 2015-02-02 | 2016-01-21 | Bidirectional DC-DC converter |
PCT/CN2016/071551 WO2016124079A1 (zh) | 2015-02-02 | 2016-01-21 | 双向dc-dc变换器 |
EP16746074.0A EP3255771B1 (en) | 2015-02-02 | 2016-01-21 | Bidirectional dc-dc convertor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053870.XA CN105991021B (zh) | 2015-02-02 | 2015-02-02 | 双向dc-dc变换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991021A CN105991021A (zh) | 2016-10-05 |
CN105991021B true CN105991021B (zh) | 2020-07-07 |
Family
ID=565634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053870.XA Active CN105991021B (zh) | 2015-02-02 | 2015-02-02 | 双向dc-dc变换器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243455B2 (zh) |
EP (1) | EP3255771B1 (zh) |
CN (1) | CN105991021B (zh) |
WO (1) | WO2016124079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211685B (zh) * | 2018-11-21 | 2024-07-05 | 伊顿智能动力有限公司 | Dc-dc变换器和双向dc-dc变换器及包括其的不间断电源 |
CN111211686B (zh) * | 2018-11-21 | 2025-02-14 | 伊顿智能动力有限公司 | Dc-dc变换器和双向dc-dc变换器及包括其的不间断电源 |
CN111327194B (zh) * | 2018-12-13 | 2021-08-06 |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共直流电源的电源转换器及供电装置 |
CN113795403B (zh) * | 2019-03-20 | 2024-06-21 | 理查德·赫·谢拉特和苏珊·毕·谢拉特可撤销信托基金 | 使用多线电感器的高能电容变换设备 |
US11437929B2 (en) * | 2019-12-31 | 2022-09-06 | Solaredge Technologies Ltd. | DC balancer circuit with zero voltage switching |
TWI703803B (zh) * | 2020-03-04 | 2020-09-01 | 崑山科技大學 | 高電壓增益轉換器 |
CN112583267B (zh) * | 2020-12-15 | 2022-06-07 | 山特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 双向dc-dc变换器及包括其的不间断电源 |
CN112968624A (zh) * | 2021-03-17 | 2021-06-15 | 山特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 双向dc-ac变换电路及其启动方法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843028A (zh) * | 2011-06-20 | 2012-12-26 |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 Dc电源系统 |
CN103415987A (zh) * | 2011-01-05 | 2013-11-27 | 伊顿公司 | 双向降压-升压变换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8141871A (ja) * | 2006-12-01 | 2008-06-19 | Honda Motor Co Ltd | 電力変換器 |
KR101158455B1 (ko) | 2009-03-05 | 2012-06-19 | 도시바 미쓰비시덴키 산교시스템 가부시키가이샤 | 무정전 전원 장치 |
JP5359637B2 (ja) * | 2009-07-17 | 2013-12-04 |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 電力変換装置 |
CN102918759B (zh) * | 2010-04-19 | 2015-12-09 | 宝威电源意大利股份公司 | 多电平dc/ac转换器和dc/ac电压转换方法 |
EP2456059B1 (en) * | 2010-11-17 | 2018-05-23 | ABB Schweiz AG | Switching branch modul for a three-level converter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at switching branch |
US8493039B2 (en) | 2011-03-30 | 2013-07-23 |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Co. Ltd. | Cascade-connected boost circuit |
CN103151937A (zh) | 2011-12-06 | 2013-06-12 | 上海雷诺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变频单元超级电容器组件充放电控制回路 |
JP2013223274A (ja) * | 2012-04-13 | 2013-10-28 | Fuji Electric Co Ltd | マルチレベル電力変換装置 |
US9077255B2 (en) * | 2013-01-11 | 2015-07-07 |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 Resonant converters and methods |
US9584047B2 (en) * | 2013-03-14 | 2017-02-28 | Hdt Expeditionary Systems, Inc. | Bidirectional power converter having a charger and export modes of operation |
CA2847979C (en) | 2013-04-02 | 2021-10-19 | Damien FROST | Dc/dc converters |
CN103414338B (zh) | 2013-07-22 | 2015-09-3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双向dcdc变换电路和变换装置 |
CN105337521A (zh) * | 2014-08-11 | 2016-02-17 | 通用电气能源电能变换科技有限公司 | 多电平转换器 |
-
2015
- 2015-02-02 CN CN201510053870.XA patent/CN105991021B/zh active Active
-
2016
- 2016-01-21 EP EP16746074.0A patent/EP3255771B1/en active Active
- 2016-01-21 WO PCT/CN2016/071551 patent/WO2016124079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6-01-21 US US15/546,787 patent/US10243455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415987A (zh) * | 2011-01-05 | 2013-11-27 | 伊顿公司 | 双向降压-升压变换器 |
CN102843028A (zh) * | 2011-06-20 | 2012-12-26 |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 Dc电源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0243455B2 (en) | 2019-03-26 |
EP3255771B1 (en) | 2021-04-21 |
CN105991021A (zh) | 2016-10-05 |
EP3255771A4 (en) | 2018-09-26 |
EP3255771A1 (en) | 2017-12-13 |
WO2016124079A1 (zh) | 2016-08-11 |
US20180278158A1 (en) | 2018-09-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991021B (zh) | 双向dc-dc变换器 | |
Lee et al. | Zero-current-switching switched-capacitor bidirectional DC–DC converter | |
US10211734B1 (en) | Bidirectional DC-DC converter | |
KR20120021219A (ko) | 양방향 dc?dc 컨버터용 소프트 스타트 방법 및 장치 | |
US9866135B2 (en) |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including primary inverter, transformer, secondary converter | |
US20170187296A1 (en) | Bidirectional dc/dc converter and cotnrol method thereof | |
CN103187876A (zh) | 一种不间断电源的dc/dc电路 | |
CN103780099A (zh) | 一种双向直流变换电路及开关电源 | |
CN108988634B (zh) | 一种三相交错式双向大变比dcdc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 |
US9787197B2 (en) | Switching power supply unit | |
KR101734210B1 (ko) | 양방향 직류-직류 컨버터 | |
CN113746341A (zh) | 开关转换器及其操作方法和控制器电路 | |
CN101855817B (zh) | 开关电源、控制开关电源的控制电路以及开关电源的控制方法 | |
Stillwell et al. | Design of a 1 kV bidirectional DC-DC converter with 650 V GaN transistors | |
CN105939108A (zh) | 一种开关电感型准开关升压dc-dc变换器 | |
JP6452226B2 (ja) | Dc−dcコンバータの補助回路及びその補助回路を用いた双方向昇降圧dc−dcコンバータ | |
US20210408898A1 (en) | Power regeneration snubber circuit and power supply device | |
CN105939107A (zh) | 一种混合型准开关升压dc-dc变换器 | |
CN111211688A (zh) | Dc-dc变换器和双向dc-dc变换器及包括其的不间断电源 | |
Sreedhar et al. | Design and analysis of synchronous Buck converter for UPS application | |
KR20120032318A (ko) | 절연형 벅 부스트 dc?dc 컨버터 | |
CN111211685B (zh) | Dc-dc变换器和双向dc-dc变换器及包括其的不间断电源 | |
TWI451678B (zh) | 升壓轉換裝置及升壓轉換電路 | |
Shimada et al. | Two novel control methods expanding input-output operating range for a bi-directional isolated DC-DC converter with active clamp circuit | |
CN111211686B (zh) | Dc-dc变换器和双向dc-dc变换器及包括其的不间断电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