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5984766A - 电梯的群管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梯的群管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84766A
CN105984766A CN201510085112.6A CN201510085112A CN105984766A CN 105984766 A CN105984766 A CN 105984766A CN 201510085112 A CN201510085112 A CN 201510085112A CN 105984766 A CN105984766 A CN 1059847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chine
calling
distribution
evaluation
c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8511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984766B (zh
Inventor
杉原俊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Elevator and Building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9847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847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9847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847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vator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使用了RTS的分配评价的处理高效化、即使轿厢的台数增加也能够尽可能早地选出最合适的轿厢作为分配轿厢而使其响应的电梯的群管理系统。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梯的群管理系统中,群管理控制装置(21)具备分配请求发行部(32)、评价结果获取部(33)和分配评价部(34)。分配请求发行部(32)伴随新乘梯厅呼叫的产生,对各号机控制装置发行分配请求,使各号机控制装置执行用于将新乘梯厅呼叫分配给各轿厢的某一个的分配评价处理的一部分。评价结果获取部(33)获取根据分配请求在各号机控制装置分别求出的评价结果。分配评价部(34)对各号机控制装置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确定最终分配新乘梯厅呼叫的轿厢。

Description

电梯的群管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以日本特许出愿2014-184364(申请日:2014年10月9日)为基础,根据该申请享受优先权。本申请通过参照该申请而包含该申请的全部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控制多台轿厢的运转的电梯的群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在电梯的群管理系统中,若产生新的乘梯厅呼叫,则通过以已登记于各轿厢的呼叫(乘梯厅呼叫与轿厢呼叫)与轿厢位置等为参数的评价函数按每个轿厢来计算评价值。而且,将各轿厢中具有最优评价值的轿厢确定为分配轿厢。所谓“分配轿厢”是分配乘梯厅呼叫的轿厢。
另外,在存在多台轿厢的情况下,有时将1台1台的轿厢称作“号机”。并且,将分配乘梯厅呼叫的轿厢称为“分配轿厢”或者“分配号机”。
在这里,作为进行乘梯厅呼叫的分配评价的方式,可以考虑被称为RTS(Real Time Scheduling,实时调度表)的新方式。RTS是考虑当前分配了的呼叫对将来的呼叫的影响与将来的呼叫对完成分配的全部未响应的呼叫的影响而预测、评价各轿厢的运行的方式。通过利用该RTS来计算各轿厢的评价值,从而能够选出最合适的分配轿厢。
发明内容
然而,上述RTS按呼叫的每个临时分配模式反复进行各轿厢的运行预测。因此,计算量变得非常大,到选出最合适的分配轿厢为止耗费时间。
一般而言,从乘梯厅按钮被操作到选出分配轿厢的时间,优选为1秒以内。分配算法的长时间工作会对其他任务的工作造成负面影响,所以在使用RTS的情况下需要效率高的处理步骤。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使使用了RTS的分配评价的处理高效化、即使轿厢的台数增加也能够尽可能快地选出最合适的轿厢作为分配轿厢而使其响应的电梯的群管理系统。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梯的群管理系统,具备群管理控制装置与多个号机控制装置,在上述群管理控制装置的控制之下通过上述各号机控制装置控制多台轿厢的运行。
上述群管理控制装置具备分配请求发行部、评价结果获取部和分配评价部。分配请求发行部,伴随新乘梯厅呼叫的产生,对所述各号机控制装置发行分配请求,使所述各号机控制装置执行用于将所述新乘梯厅呼叫分配给所述各轿厢的某一个的分配评价处理的一部分。评价结果获取部,获取根据所述分配请求在所述各号机控制装置分别求出的评价结果。分配评价部对由该评价结果获取部得到的所述各号机控制装置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评价而确定最终分配所述新乘梯厅呼叫的轿厢。
根据上述结构的电梯的群管理系统,能够使使用了RTS的分配评价的处理高效化、即使轿厢的台数增加也尽可能快地选出最合适的轿厢作为分配轿厢而使其响应。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RTS的临时分配模式的图。
图2是表示RTS中应用了A算法的情况下的处理步骤的图。
图3是表示RTS中应用了A算法的情况下的临时分配模式的图。
图4是表示RTS的集中控制的步骤的图。
图5是表示将RTS的A算法分散于各号机的样子的图。
图6是表示RTS的分散控制的步骤的图。
图7是表示RTS的分散+集中控制(不应用A算法)的步骤的图。
图8是表示在控制盘设想的临时分配模式(仅自身号机)的想法的图。
图9是表示在各号机仅以自身号机为对象的临时分配模式的图。
图10是表示在共用盘设想的临时分配模式(以全部号机为对象)的想法的图。
图11是表示在共用盘以全部号机为对象的临时分配模式的图。
图12是表示RTS的分散+集中控制(应用A算法)中的共用盘侧的A算法的处理步骤的图。
图13是表示RTS的分散+集中控制(应用A算法)中的共用盘侧的A算法的处理步骤的图。
图14是表示RTS的分散+集中控制(应用A算法)中的共用盘侧的A算法的处理步骤的图。
图15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梯的群管理系统的结构的图。
图16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电梯的群管理系统中的群管理控制装置的功能构成的框图。
图17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电梯的群管理系统中的号机控制装置的功能构成的框图。
图18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电梯的群管理系统中的群管理控制装置与控制装置的处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为了易于理解,对作为电梯的分配控制方式使用的RTS(RealTime Scheduling,实时调度表)与A算法进行说明。
(RTS)
RTS是设置近似地表示将来会产生的乘梯厅呼叫的假想乘梯厅呼叫(假想呼叫)、除运行调度表外还评价对于该假想呼叫的响应的方式。在该情况下,需要从不仅对于新登记的乘梯厅呼叫(分配要求的呼叫)而且还对于假想呼叫确定将其临时分配给哪一个轿厢起,进行运行调度表的预测(运行预测)。因此,有若假想呼叫的件数增多则临时分配的模式众多的性质。
在对于c台轿厢设置有x个假想呼叫的情况下,临时分配模式为c(x+ 1)个。
例如,在具有2台轿厢(A号机与B号机)的群管理系统中,在将假想呼叫设为2件的情况下,临时分配模式如图1所示为8个。如果增加轿厢的台数和/或增加假想呼叫的件数,则模式数量会爆炸性地增多。例如,若是12台群管理并将假想呼叫设为3件,则模式数量为20736个。
这样,在RTS中包括假想呼叫在内进行评价,所以若轿厢的台数变多,则到确定分配轿厢为止需要时间。
(分配评价的基本情况)
在RTS中,以未响应的已分配的呼叫、分配请求的呼叫、假想呼叫的全部临时分配模式为对象,求出未响应时间预测值的平方值,将该平方值的和作为该临时分配模式的评价值。
对于某一临时分配模式,已分配呼叫有A件,将对于每个已分配呼叫i的未响应时间预测值设为rai,将对于分配请求的呼叫的未响应时间预测值设为rn。另外,假想呼叫有F件,将相对于每个假想呼叫i的未响应时间预测值设为rfi
临时分配模式的RTS评价值E表达为以下的数学式1。
E = Σ i = 1 A ( r ai 2 ) + r n 2 + Σ i = 1 F ( r fi 2 ) …(数学式1)
未响应时间意味着从乘梯厅呼叫的登记到分配轿厢进行响应的时间,如以下这样求出。
■对于已分配的呼叫,求出从乘梯厅呼叫的登记到当前的经过时间与估计出的自此到对分配作出响应为止所需要的时间(预测到达时间)的和
■对于分配请求的呼叫(新产生的乘梯厅呼叫),求出估计出的自此到对临时分配作出响应为止所需要的时间(预测到达时间)
■对于假想呼叫,从估计出的对临时分配作出响应为止所需要的时间(预测到达时间)中减去假想呼叫在几秒后产生的值所得的时间
另外,RTS评价值的值越低,视为越好的临时分配模式。
通过上述方法,对于全部临时分配模式求出RTS评价值。而且,提取评价值变得最小的临时分配模式。按该临时分配模式,对临时分配了分配请求的呼叫的轿厢实际地进行分配输出。这是RTS的基本情况。
但是,若单纯地执行该方法,则需要较多处理时间。因此,通过以下说明的A算法来削减计算量。
(A算法)
A算法是用于实现RTS方式的算法之一。该A算法通过将成为评价对象的临时分配模式缩减到有希望的模式并进行评价,从而削减计算量。另外,“A算法”的“A”没有特殊意义。单纯地将命名为A、B、C…的多个算法中的1个叫作“A算法”。
图2是表示RTS中应用了A算法的情况下的A算法的处理步骤的图。以具有2台轿厢(A号机与B号机)的群管理系统为例。
将单独的临时分配模式称为“节点”。对于某一节点,进一步追加1件呼叫并进行临时分配而生成新的节点。将生成新的节点称为“展开”。通过对进行该展开的次数设置上限,从而能够限制计算时间。探索尽可能多的节点可得到更好的运行调度表,所以作为群管理性能是有利的。
如图2所示,在将A算法应用于具有2台轿厢(A号机与B号机)的群管理系统中的情况下,成为以下那样的处理步骤。
(1)求出不临时分配分配请求的呼叫(在图中为“实际要分配的乘梯厅呼叫”)和假想呼叫(在图中为“假想乘梯厅呼叫”)的任一呼叫的状态的运行调度表。将其设为“开始节点”。
(2)对于将分配请求的呼叫临时分配给A号机的情况与临时分配给B号机的情况,分别求出A、B号机的运行调度表。对于所得到的调度表,计算出RTS评价值。另外,这里的RTS评价值的计算方法与上述的基本方法稍稍不同(详情后述)。
(3)在完成评价的临时分配模式中,将RTS评价值最小的节点设为展开源节点。
(4)求出从展开源节点进一步追加1件假想呼叫并临时分配的情况下的临时分配模式(节点展开)。对于能够临时分配假想呼叫的全部轿厢,分别生成子节点。
在图2的例中,将“分配模式1”设为展开源节点。将从该展开源节点将第1件假想呼叫临时分配给A号机的情况设为“分配模式3”,将临时分配给B号机的情况设为“分配模式4”。
(5)反复上述步骤(3)(4)的工作指定次数。
(6)在上述步骤(5)的反复结束的时间点,提取RTS评价值最优(最小)的节点。
(7)在提取出的节点中,选择临时分配了分配请求的呼叫的轿厢作为“分配轿厢”。
(应用了A算法的情况下的RTS评价值的计算方法)
A算法中,在节点之间将临时分配模式的RTS评价值进行比较,将评价值小的选为展开源节点,持续进行节点展开的处理。此时,在成为比较对象的节点之间,有时成为评价未响应时间的对象的临时分配的个数不同。
例如,在图2中,在“开始节点”中评价了2件未响应时间。在“分配模式1”、“分配模式2”中评价了3件未响应时间,在“分配模式3”、“分配模式4”中评价了4件未响应时间。
评价了的未响应时间的件数(临时分配的件数)越多,则RTS评价值越大。因此,仅临时分配的件数小的节点被选为展开源节点。因此,对于未临时分配的假想呼叫,假定未响应时间与“平均未响应时间”相同,而在RTS评价值上加上校正值。
已分配的呼叫为A件,将对于每个已分配i的未响应时间预测值设为rai、将对于分配请求的呼叫的未响应时间预测值设为rn。假想呼叫为F件,将在该节点临时分配了的假想呼叫的件数设为G件,将对于每个假想呼叫i的未响应时间预测值设为rfi
临时分配模式的RTS评价值Ea表达为以下的数学式2。
E a = Σ i = 1 A ( r ai 2 ) + r n 2 + Σ i = 1 G ( r fi 2 ) + ( F - G ) × P …(数学式2)
这里,P为“平均补偿值”,设为平均未响应时间的平方。(F-G)表示假想呼叫中、在该节点未临时分配的件数。通过将该(F-G)的值乘以平均补偿值P所得的值加到RTS评价值上,从而补充了对于未评价的假想呼叫的评价值。
A算法的步骤中,也对增加临时分配的中途的模式进行评价。在对c台轿厢设置了x个假想呼叫的情况下,临时分配模式的总数变为(c(x+2)-1)÷(c-1)个。
例如,在具有2台轿厢(A号机与B号机)的群管理系统中,在将假想呼叫设为2件的情况下,临时分配模式如图3所示为15个。与图1相比,包含一部分不临时分配呼叫的模式,所以设想的模式数量增加。
在RTS中,将上述步骤(5)所示的反复的处理限制为预先指定的次数。因此,不估计对全部临时分配模式进行评价的情况。但是,通过仅严格选择可能会得到好的评价值的一部分模式进行评价,从而能够在短时间内求出接近最优的评价值的结果。
将进行上述步骤(5)所示的工作(步骤(3)(4)的执行)的次数定义为“节点展开的次数”。在上述步骤(4)中,分别生成将1个呼叫临时分配给各轿厢的节点。因此,若进行u次节点展开,则变为对u×c+1件临时分配模式进行评价。这里,将轿厢的台数设为c。另外,个数中也包括开始节点展开前的初始节点。
例如,在有4台轿厢并有3件假想呼叫的情况下,若进行21次节点展开,则在A算法中能够在341个模式中以85个模式为对象进行评价。相对于此,在图1的想法中存在256个临时分配模式。因此,通过A算法的应用,能够将作为评价对象的模式削减至约3分之1。
(RTS向电梯的群管理系统的应用)
接下来,对在电梯的群管理系统中应用RTS的情况进行说明。
电梯的群管理系统具有统括群管理控制整体的共用盘(群主机)和各号机的控制盘。共用盘与各号机的控制盘能够进行信息交换地连接。在将RTS应用于这样的结构的电梯的群管理系统的情况下,可考虑(a)集中控制、(b)分散控制、(c)分散+集中控制(不应用A算法)、(d)分散+集中控制(应用A算法)。
(a)集中控制
集中控制是将各号机(轿厢)的信息集约于群主机、群主机单独执行RTS的A算法的方法。
图4是表示RTS的集中控制的步骤的图。共用盘11为群主机,能够交换信息地与各号机的控制盘12a、12b…连接。
(1)用共用盘获取数据
先于分配处理,共用盘(群主机)11从各号机的控制盘12a、12b…获取轿厢位置和/或呼叫登记的状态、到达各楼层的预测到达时间等运行调度表。
(2)用共用盘获取专家规则的评价结果等
共用盘11将分配请求的产生向各号机的控制盘12a、12b…传递。各号机的控制盘12a、12b…向共用盘11提供RTS等评价处理所需要的信息。
以下示出信息的主要项目。
■将分配请求的呼叫临时分配到各号机的情况下的、到达各楼层的预测到达时间
■专家规则的评价结果
所谓专家规则是预测到达时间以外的控制目标,包含例如避免拥挤的轿厢和/或节能等。
(3)用共用盘执行A算法
共用盘11单独执行A算法而进行各号机的运行评价。各号机的现状的运行调度表,对于临时分配分配请求的呼叫前的状态,能够通过上述步骤(1)进行收集,对于临时分配了分配要求的呼叫的情况,能够通过上述步骤(2)进行收集。
一边向各号机临时分配假想呼叫一边进行的A算法,由共用盘11单独执行。在A算法中有选择接下来将展开的节点的处理。在该情况下,能够从全部的探索完成的节点中任意地选择。因此,能够按图1中说明了的那样的步骤来执行A算法。
(4)用共用盘确定分配轿厢
共用盘11中,使用RTS的评价结果和/或专家规则的评价结果,确定分配轿厢。另外,专家规则的评价结果在上述步骤(1)中从各号机的控制盘12a、12b…获取。
该集中控制中有以下那样的优点与缺点。
(优点)
■在1个部位集中进行处理,所以能够简单地安装RTS。
■能够以原样的形式应用A算法,所以能够以最高的精度选择接下来要探索的节点。
■使各号机的控制盘12a、12b…的处理负荷得到抑制。
(缺点)
■处理集中于共用盘11,所以CPU负荷·存储器使用量都很紧张。不能期待用1块控制基板得到充分的评价。
■在共用盘11停机时,难以用各号机的控制盘12a、12b…执行A算法。
(b)分散控制
分散控制是用各号机的控制盘分散执行RTS的A算法的方法。在图5的例中,在A~C号机的控制盘12a~12c分散有A算法的处理。
各号机的控制盘12a~12c,首先预测将分配请求的呼叫临时分配到自身号机的情况下的运行。此时,获取不向其他号机临时分配分配请求的呼叫的情况下的运行预测数据。
在这里,将用各号机的控制盘12a~12c实施的A算法的出发点设为“仅分配请求的呼叫被临时分配到自身号机的情况”下的分配模式。而且,通过A算法选择接下来将展开的节点,仅能够选择从“仅分配请求的呼叫被临时分配到自身号机的情况”下的分配模式派生出的模式。
图6是表示RTS的分散控制的步骤的图。共用盘11为群主机,能够交换信息地与各号机的控制盘12a、12b…连接。
(1)在各号机的控制盘之间交换运行预定
先于分配处理,在各号机的控制盘12a、12b…之间定期地交换轿厢位置和/或呼叫登记的状态、到达各楼层的预测到达时间等运行调度表。
(2)在各号机的控制盘作成将分配请求的呼叫临时分配到自身号机的情况下的运行调度表
若产生分配请求,则用各号机的控制盘12a、12b…如以下那样作出各号机的运行调度表。
■对于临时分配了分配请求的呼叫的情况,作成自身号机的调度表。具有临时分配时的预测到达时间能够通过现行的处理来计算。
■对于不临时分配分配请求的呼叫的情况下,作成其他号机的调度表。无临时分配时的预测到达时间,通过上述步骤(1)中的信息交换而预先得到。
(3)在各号机的控制盘以假想呼叫为对象而实施A算法
各号机的控制盘12a、12b…仅以假想呼叫为对象,使用A算法而探索最优的模式。将从由探索所得到的最优的临时分配模式计算出的评价值作为自身号机的RTS评价值。进一步,各号机的控制盘12a、12b…进行专家规则的评价。RTS评价值与专家规则评价值集中于共用盘11。
(4)在共用盘确定分配轿厢
共用盘11将RTS评价值与专家规则评价值组合,确定最终分配分配请求的呼叫(新乘梯厅呼叫)的轿厢。
该分散控制中有以下那样的优点与缺点。
(优点)
■用各号机的控制盘并列处理A算法,所以处理效率改善。
■即使在共用盘不能参于分配处理的状况下,也容易执行RTS。
(缺点)
■在A算法中也评价向其他号机临时分配假想呼叫的情况下的运行调度表。因此,需要在各号机的控制盘保持全部号机的运行调度表,消耗较多的存储区域。
(c)分散+集中控制(不应用A算法)
分散+集中控制是用各号机的控制盘仅以自身号机为对象而评价全部临时分配模式的运行调度表、用共用盘评价全部号机的全部分配模式的方法。在这里,不使用A算法。
即,在上述(a)、(b)的方法中,以使用A算法为前提作考虑。但是,为了削减计算量,也考虑不同的思路。临时分配的模式数看起来多,这是因为将群管理系统整体设为对象、分情况地将某一个呼叫临时分配给某一个轿厢。
如果以轿厢仅为1台来考虑,则对于分配请求的呼叫·假想呼叫,不存在“向哪一个号机分配”的问题,而仅存在“是否向自身号机分配”的问题。因此,可以认为分情况后的临时分配模式的数量不是c(x+1)个而是2(x+1)个。
因此,如以下那样考虑将伴随假想呼叫的运行预测分割为2个。处理1为分散处理,处理2为集中处理。
处理1:在各号机的控制盘,仅以自身号机为对象而作成分配请求的呼叫·假想呼叫的全部临时分配模式,并评价该临时分配模式的运行调度表(运行预测)。
处理2:在共用盘,使用通过上述处理1所得到的各号机的评价结果,作为群管理系统整体,计算全部号机的全部分配模式的分配评价值。
图7是表示RTS的分散+集中控制(不应用A算法)的步骤的图。共用盘11为群主机,能够交换信息地与各号机的控制盘12a、12b…连接。
(1)在各号机的控制盘作成有自身号机的临时分配时的运行调度表
若产生分配请求,则各号机的控制盘12a、12b…作成接受了分配请求的情况下的运行调度表。另外,接受分配请求前的运行调度表,能够事先在各号机的控制盘12a、12b…中准备好。
(2)在各号机的控制盘按自身号机的量评价全部分配模式
各号机的控制盘12a、12b…作成表示将分配请求的呼叫与假想呼叫临时分配还是不临时分配给自身号机的全部临时分配模式,评价与该临时分配模式相对应的运行调度表。
将控制盘中设想的临时分配模式(仅自身号机)的想法表示于图8。若将假想呼叫设为x件,则临时分配模式按每个号机各存在2(x+1)个。
不考虑假想呼叫的阶段的运行调度表,在上述步骤(1)中作成完成,所以在这里作成追加假想呼叫并进行临时分配的情况下的运行调度表,并进行评价。作为仅以自身号机为对象的临时分配模式的例子,在假想呼叫为2件的情况下如图9所示存在8个。该模式数量不依存于轿厢的台数。
各号机的控制盘12a、12b…将利用上述方法所得到的与全部模式相对应的分配评价值发送给共用盘11。
(3)在共用盘合成各号机的评价结果,并评价全部临时分配模式
共用盘11使用从各号机的控制盘12a、12b…接受的分配评价值,评价作为系统整体的临时分配模式。
将共用盘中设想的临时分配模式(全部号机对象)的想法表示于图10。该临时分配模式是表示将哪一个呼叫分配给哪一个轿厢的模式,作为整体存在c(x+1)个。
例如,在具有3台轿厢(A号机、B号机、C号机)的群管理系统中,在假想呼叫为2件的情况下,共用盘11中如图11所示评价27个的临时分配模式。此时,共用盘11能够利用各号机的控制盘12a、12b…中求出的评价结果,容易地计算每个临时分配模式的评价值。
即,在图11的“合成模式8”的情况下,参照图9的单独模式。而且,通过对A号机组合模式5、对B号机组合模式2并对C号机组合模式3,能够不作成各号机的运行调度表地计算评价值。也就是,能够以较少的计算量实施对全部临时分配模式的评价。
(4)在共用盘确定最终的分配轿厢
共用盘11组合上述的全部临时分配模式的评价值和利用专家规则所得的评价值,确定最终分配分配请求的呼叫(新乘梯厅呼叫)的轿厢。
该分散+集中控制中有以下那样的优点与缺点。
(优点)
■与上述(b)的分散控制相比,能够评价更多的临时分配模式(可评价全部模式)。
■各号机的控制盘中,仅进行自身号机的运行预测,所以存储区域的消耗较少。
(缺点)
■对全部的假想呼叫进行处理,所以计算量相对于假想呼叫的件数按指数函数而增加。运行预测所需要的次数,在假想呼叫为3件时为16次,在假想呼叫为4件时为32次。若考虑控制盘的计算能力,则一般认为使用5件以上假想呼叫的评价比较困难。
■需要向共用盘追加临时分配模式的合成处理。
■在共用盘停机时,各号机的控制盘中一台需要承担分散处理与集中处理这两方,分配输出的响应下降。
(d)分散+集中控制(应用A算法)
如上所述,组合将分散处理与集中处理组合的方法,其处理的效率高,存储区域的消耗也少,优点很大。但是,在上述(c)的方法中,用共用盘评价全部临时分配模式,所以计算量与轿厢的台数·假想呼叫件数这两方相对应地变化较大。
例如,在12台群管理系统中,在假想呼叫为3件的情况下,需要对20736个求出分配评价值。在短时间内处理这个件数是很困难的。因此,在共用盘侧的评价处理中使用A算法。
首先,参照图11所示的全部临时分配模式的例子,重新对共用盘11与各号机的控制盘12a、12b…的任务分担进行说明。
共用盘11评价全部的合成模式并选择评价最优异的合成模式,确定实际分配呼叫的轿厢(分配轿厢)。在这里,所谓“合成模式”意味着如新呼叫(分配要求的呼叫)分配给A号机、假想呼叫1分配给B号机···那样、表示将分配的对象的呼叫给哪一个轿厢分配的模式。
在将新呼叫分配给A号机、将假想呼叫1分配给B号机、将假想呼叫2分配给C号机的情况下,为图11所示的合成模式6。对于该合成模式6,若按各号机分开考虑,则表示以下那样的状态。
■A号机分配新呼叫,但不分配假想呼叫1·2。
■B号机分配假想呼叫1,但不分配新呼叫与假想呼叫2。
■C号机分配假想呼叫2,但不分配新呼叫与假想呼叫1。
若将该状态套用于图9,则A号机为单独模式5,B号机为单独模式3,C号机为单独模式2。在这里,所谓“单独模式”意味着着眼于1台轿厢、如新呼叫临时分配、假想呼叫1不临时分配···那样、表示将各呼叫分配或不分配给自身号机的模式。
即,合成模式6的评价值,能够通过组合对于A号机按单独模式5计算所得的值、对于B号机按单独模式3计算所得的值、对于C号机按单独模式2计算所得的值而计算。这样,合成模式能够组合各号机的单独模式来评价。
接下来,对于在共用盘11使用A算法进行评价的方法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若使用A算法,则将作为评价对象的临时分配模式缩减到有希望的模式并进行评价,所以能够削减计算量、能够在短时间内确定分配轿厢。
例如,在具有12台轿厢的群管理系统中,在假想呼叫为3件的情况下,图11的临时分配模式(合成模式)如下所述为20736个。
■分配新呼叫的轿厢为12台,所以为12个
■分配假想呼叫1的轿厢也为12台,所以为12个
■分配假想呼叫2的轿厢也为12台,所以为12个
■分配假想呼叫3的轿厢也为12台,所以为12个
上述4个“12个”全部独立,所以作为整体为12×12×12×12=20736个。
在上述的想法中,设想如“新呼叫选择A号机、假想呼叫1选择B号机、假想呼叫2选择C号机、假想呼叫3选择D号机”那样、对于全部的呼叫选择分配其的轿厢的情况。
若使用A算法,则仅进行一部分评价,所以即使不对全部临时分配模式进行评价也能够推定出结果。
即,A算法中,不是从最初就准备确定对于全部的呼叫将其分配给哪一个轿厢的合成模式,最初从新呼叫·假想呼叫都不临时分配的状态开始。而且,以一边根据需要1个1个地追加呼叫进行分配一边重新评价的方式进行处理。因此,在图11中说明了的合成模式与A算法中要考虑的模式不相同。RTS中要考虑的合成模式(探索节点),对于一部分呼叫有的未确定分配的轿厢。
在这里,参照图12至图14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12至图14是表示共用盘侧的A算法的处理步骤的图。表示在具有3台轿厢(A号机、B号机、C号机)的群管理系统中,假想呼叫设为2件的情况下的例子。
图中的(Na)(Nb)…(Nm)表示各阶段的节点的状态。
首先,作为新呼叫与假想呼叫都不分配的状态的全部号机的运行调度表,准备节点(Na)。
接下来,与将新呼叫临时分配给哪一个分号机相应地,准备节点(Nb)(Nc)(Nd)。对于各号机的运行调度表的评价值,通过图9的方法计算完成。
在这里,以节点(Nb)为例进行说明。
■设想向A号机临时分配了新呼叫的状态。此时,A号机变为与节点(Na)不同的运行调度表。B号机、C号机的运行调度表与节点(Na)相同。
A算法中,也能够使用按各号机的“单独模式”计算出的结果进行评价。因为完全不临时分配新呼叫和/或假想呼叫的模式、和/或仅临时分配一部分呼叫的模式也包含于单独模式。
A号机的评价中,使用从A号机的单独模式5得到的评价值。
B号机的评价中,使用从B号机的单独模式1得到的评价值。
C号机的评价中,使用从C号机的单独模式1得到的评价值。
(Nb)的节点整体的评价值成为在上述3个评价值的和上加上“平均补偿值”×2的积所得的值。加上平均补偿的2倍的原因是,与一起分配2个假想呼叫的情况相比,节点(Nb)的状态下分配完成的呼叫少2个。也就是,通过补充2个平均的1个呼叫量的评价值(平均补偿值)从而补充不足的2个量的评价值。通过预先将平均补偿值加到评价值上,从而而后能够与将假想呼叫分配给任一号机的节点的评价值进行比较。
平均补偿值中,使用由追加1个呼叫进行分配所产生的评价值的增加量的期待值(平均未响应时间的平方等)。
如果对这里所说的“评价值”进行更详细地说明,则
所谓“A号机的单独模式5的评价值”,是对于新呼叫分配给A号机而假想呼叫1·假想呼叫2不分配给A号机的情况下的A号机单独的运行调度表的评价值。该评价值是在对于已分配给A号机的呼叫的“未响应时间”的预测值的平方值之和上加上A号机响应新呼叫为止的未响应时间的预测值所得到的值。另外,该评价值由A号机的控制盘12a作为“单独模式5”计算完成。
所谓“B号机的单独模式1的评价值”是对于新呼叫·假想呼叫1、2都不分配给B号机的情况下的B号机的运行调度表的评价值。该评价值设为对于向B号机分配完成的呼叫的“未响应时间”的预测值的平方值之和。
所谓“C号机的单独模式1的评价值”,是对于新呼叫·假想呼叫1、2都不分配给C号机的情况下的C号机的运行调度表的评价值。该评价值设为对于向C号机分配完成的呼叫的“未响应时间”的预测值的平方值之和。
如上所述,(Nb)的节点整体的评价值为在分配给A、B、C号机的全部的呼叫的未响应时间的平方值之和上加上平均补偿值×2之积所得到的值。因此,节点整体的评价值,能够组合按图9的单独模式求出的评价值与平均补偿值而求出。
对其他节点也能够同样地进行计算。计算的要点如下所述。
■按每个节点,调查将哪一个呼叫分配给哪一个轿厢。
■把将哪一个呼叫分配给哪一分轿厢的设想(图11),置换成按每个号机将哪一个呼叫临时分配还是不临时分配给自身号机的设想(图10)。
■组合按图9的单独模式求出的评价值与平均补偿值,得到节点整体的评价值。
若对于节点(Na)(Nb)(Nc)(Nd)的评价结束,则进行作为A算法的特征性处理的“选择接下来展开的节点的处理”。就是选择此前评价过的节点之中的评价值最优的(值最小的)节点,对该节点,设想进一步又将1个呼叫临时分配给某一轿厢的情况而作成接下来的节点。
不过,已完成展开的节点不会再次成为展开源。例如,在节点(Na)(Nb)(Nc)(Nd)完成评价时,节点(Na)不会再次成为展开源。
在节点(Nb)(Nc)(Nd)之中,例如,如果节点(Nb)的评价值最优,则转到对节点(Ne)(Nf)(Ng)的评价。节点(Ne)(Nf)(Ng)分别表示将第1个假想呼叫临时分配给A号机的情况,临时分配给B号机的情况,临时分配给C号机的情况。另外,节点(Ne)(Nf)(Ng)都原样保持了节点(Nb)的“将新呼叫临时分配给A号机”这一设想。
若对于节点(Ne)(Nf)(Ng)的评价结束,则接下来,寻找节点(Nc)(Nd)(Ne)(Nf)(Ng)之中评价值最优的节点,将其设为展开源节点。在该情况下,节点(Nc)(Nd)不分配“第1个假想呼叫”,节点(Ne)(Nf)(Ng)分配完成“第1个假想呼叫”,评价的呼叫的个数不同。但是,在计算节点的评价值时,与未评价的呼叫的个数相应地调整对平均补偿值进行计算的次数,所以能够相互进行比较。
在这里,例如,若节点(Nd)最优,则接下来将节点(Nh)(Ni)(Nj)展开。另外,若节点(Nf)最优,则接下来将(Nk)(Nl)(Nm)的节点展开。
对节点展开的次数设有限制。例如若以4次为条件,则评价如下:
第1次:节点(Nb)(Nc)(Nd)的评价
第2次:节点(Ne)(Nf)(Ng)的评价
第3次:节点(Nh)(Ni)(Nj)的评价
第4次:节点(Nk)(Nl)(Nm)的评价
若4次节点展开结束,则最后,寻找具有最优评价值的节点。其结果,例如,节点(Nm)最优。在节点(Nm),新呼叫被分配给A号机,所以在本次分配处理中,A号机被确定为分配轿厢。
这样,在分散+集中控制的结构中,通过用群主机进行A算法,而具有以下那样的优点。
(优点)
在求出单独模式的评价值的处理中没有浪费。也就是,在节点(Nf)(Nk)(Nm)产生的B号机的预测都使用单独模式3。在节点(Ni),B号机的预测也使用单独模式3。
在图5中说明了的分散控制中,节点(Nf)(Nk)(Nm)在A号机的控制盘12a进行评价,节点(Ni)在C号机的控制盘12b进行评价。因此,需要在A号机的控制盘12a与C号机的控制盘12c这两方进行B号机的单独模式3的预测,很浪费。
相对于此,在使用分散+集中控制(应用A算法)的情况下,B号机的单独模式3的评价预先在B号机的控制盘12b中在评价全单独模式的阶段(图9的阶段)进行。因此,进行A算法的共用盘11中,仅取出计算完成的单独模式的评价值,不需要如图5的分散控制那样重复进行评价。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为了使说明简单,设为3台轿厢、4次节点展开进行了说明,但在轿厢的台数和/或节点展开更多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节省各号机之间的重复评价的浪费以大幅削减计算量。
(实施方式)
以下,对使用了上述(d)的分散+集中控制(应用A算法)的电梯的群管理系统进行说明。
图15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梯的群管理系统的结构的图,表示对多台电梯进行群管理的结构。另外,这里所说的“电梯”基本上是“轿厢”,在存在多台轿厢的情况下也称为“号机”。
本系统具备群管理控制装置21和连接于该群管理控制装置21的号机控制装置22a、22b、22c…。群管理控制装置21与上述的通用控制盘(群主机)相应,统括地控制各号机的运转。
号机控制装置22a、22b、22c…与上述的共用盘(群主机)相应,统括地控制各号机的运转。号机控制装置22a、22b、22c…按每个号机而设置,分别进行与之相对应的号机的运转控制。具体地说,进行用于使轿厢23a、23b、23c…升降工作的未图示的电动机(卷扬机)的控制和/或门的开闭控制等。
另外,群管理控制装置21与号机控制装置22a、22b、22c…分别由计算机实现。
轿厢23a、23b、23c…通过未图示的电动机(卷扬机)的驱动而在升降路内升降工作。在轿厢23a的室内,设置有用于指定乘客的去往楼层的去往楼层按钮24a。通过该去往楼层按钮24a所指定的去往楼层的信息,作为A号机的轿厢呼叫经由号机控制装置22a被传送给群管理控制装置21。对于其他的轿厢23b、23c…也是同样,分别设置有去往楼层按钮24b、24c…。
另外,在各楼层的乘梯厅(电梯乘梯厅),配置有用于登记乘梯厅呼叫的乘梯厅按钮25a、25b、25c…。这些乘梯厅按钮25a、25b、25c…经由未图示的传送线缆连接于群管理控制装置21。乘梯厅按钮25a、25b、25c…具有上行按钮与下行按钮,构成为与利用者的去往方向相应地按下上行按钮或者下行按钮。另外,在最下层仅具有上行按钮,在最上层仅具有下行按钮。
另外,所谓“乘梯厅呼叫”为通过各楼层的乘梯厅按钮25a、25b、25c…的操作所登记的呼叫的信号,包含登记楼层与去往方向的信息。所谓“轿厢呼叫”为通过设置于轿厢室内的去往楼层按钮24a、24b、24c…的操作所登记的呼叫的信号,包含去往楼层的信息。
在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群管理控制装置21与号机控制装置22a、22b、22c…具备用于实现利用上述的(d)的方法即“分散+集中控制(应用A算法)”所进行的分配控制的功能。
图16是表示电梯的群管理系统中的群管理控制装置21的功能结构的框图。
在群管理控制装置21中,作为与上述(d)的方法相对应的主机(mast)侧的功能,具备呼叫存储部31、分配请求发行部32、评价结果获取部33、分配评价部34、分配输出部35。
呼叫存储部31存储通过各楼层的乘梯厅按钮25a、25b、25c…的操作所登记的乘梯厅呼叫。该乘梯厅呼叫中包含登记楼层与去往方向的信息。
分配请求发行部32,在呼叫存储部31中存储有新乘梯厅呼叫时,对号机控制装置22a、22b、22c…发行分配请求,使其执行用于将新乘梯厅呼叫分配给各轿厢23a、23b、23c…的任一个的分配评价处理的一部分。
此时,RTS所需要的分配请求的呼叫与假想呼叫被付与号机控制装置22a、22b、22c…。所谓“分配请求的呼叫”是实际上要分配的乘梯厅呼叫,也就是是新的乘梯厅呼叫。所谓“假想呼叫”是假定为将来会产生的乘梯厅呼叫,是考虑过去的运行实际成绩数据和/或建筑物的各楼层的交通需要等而作成的。
评价结果获取部33获取根据分配请求在号机控制装置22a、22b、22c…分别得到的各号机的评价结果。
分配评价部34对由评价结果获取部33获取的各号机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评价以确定最终分配新乘梯厅呼叫的轿厢。详细地说,分配评价部34首先将号机控制装置22a、22b、22c…的评价结果合成。然后,作为A算法的处理,将全部模式之中作为评价对象的临时分配模式缩减到有希望的模式并进行评价。由此,确定最终分配新乘梯厅呼叫的轿厢。
分配输出部35对由分配评价部34确定为分配轿厢的轿厢输出该乘梯厅呼叫的分配指令。
图17是表示电梯的群管理系统中的号机控制装置22a、22b、22c…的功能结构的框图。
在号机控制装置22a、22b、22c…中,作为与上述(d)的方法相对应的从机(slave)侧的功能,具备分配请求接受部41、临时分配模式作成部42、运行预测评价部43、评价结果传送部44。
分配要求接受部41接受由群管理控制装置21的分配请求发行部32发行的分配请求。此时,分配要求接受部41接受在分配请求发行时从群管理控制装置21送过来的分配请求的呼叫与假想呼叫。
临时分配模式作成部42,基于由分配请求接受部41接受的分配请求作成临时分配模式。详细地说,临时分配模式作成部42,基于分配请求的呼叫与假想呼叫仅将自身号机作为对象而作成全部临时分配模式。
运行预测评价部43,对于由临时分配模式作成部42作成的全部临时分配模式作成运行调度表(运行预测)并进行评价。
评价结果传送部44,将由运行预测评价部43得到的各临时分配模式的评价值作为自身号机的评价结果输送给群管理控制装置21。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工作进行说明。
图18是表示电梯的群管理系统中的群管理控制装置21与控制装置22a、22b、22c…的处理的流程图。图中的左侧表示群管理控制装置21的处理,右侧表示号机控制装置22a、22b、22c…的处理。
若通过各楼层的乘梯厅按钮25a、25b、25c…的任一个的操作而登记有新乘梯厅呼叫(步骤A11的是),则群管理控制装置21在将该乘梯厅呼叫的信息(登记楼层与去往方向)存储于呼叫存储部31后,执行以下那样的处理。
即,群管理控制装置21首先通过分配请求发行部32发行分配请求。此时,在分配请求发行部32,基于过去的运行实际成绩数据和/或建筑物的各楼层的交通需要等作成假想呼叫清单(步骤A12)。分配请求发行部32,将该假想呼叫清单上的预定数量的假想呼叫与分配请求的呼叫(新乘梯厅呼叫)一起发送给号机控制装置22a、22b、22c…(步骤A13)。
号机控制装置22a、22b、22c…中,若分别通过分配请求接受部41接受分配请求(步骤B11),则执行以下那样的处理。另外,接受分配请求前的运行调度表(包含未响应的已分配呼叫和/或轿厢位置等),设为事先在各号机的控制盘12a、12b…侧准备好的调度表。
首先,号机控制装置22a、22b、22c…分别通过临时分配模式作成部42作成仅以自身号机为对象的临时分配模式(步骤B12)。详细地说,临时分配模式作成部42作成表示将分配请求的呼叫与假想呼叫临时分配还是不临时分配给自身号机的全部临时分配模式(参照图8、图9)。所作成的全部临时分配模式被付与运行预测评价部43。
运行预测评价部43作成与这些临时分配模式相对应的运行调度表(运行预测),进行评价(步骤B13、B14)。详细地说,如上述(1)式所示,将已分配的呼叫与分配请求的呼叫的临时分配、假想呼叫的临时分配的全部设为对象,求出未响应时间预测值的平方值,计算这些平方值的和作为该临时分配模式的评价值。
若计算出了对于全部临时分配模式的评价值(步骤B15的是),则评价结果传送部44将这些评价值作为自身号机的评价结果发送给群管理控制装置21(步骤B16)。
号机控制装置22a、22b、22c…中,同时执行上述处理。在号机控制装置22a、22b、22c…所得到的评价结果(对于以自身号机为对象所作成的全部临时分配模式的评价值),分别被付与群管理控制装置21。
群管理控制装置21通过评价结果获取部33获取各号机的评价结果(步骤A14)。由此,群管理控制装置21将这些评价结果付与分配评价部34,进行以下那样的分配评价。
即,分配评价部34基于各号机的评价结果而确定最终分配分配请求的呼叫(新乘梯厅呼叫)的轿厢。此时,分配评价部34不评价作为各号机的评价结果所得到的全部临时分配模式,而是使用A算法,将作为评价对象的临时分配模式缩减到有希望的模式并进行评价(步骤A15)。
详细地说,如在图12至图14中说明的那样,分配评价部34在节点间对临时分配模式的RTS评价值进行比较,将评价值小的选为展开源节点,持续进行节点展开的处理。根据各号机单独求出的评价值与平均补偿值的组合,求出此时的RTS评价值。若预定次数量的节点展开结束,则分配评价部34寻找具有最优评价值的节点,将该节点之中临时分配有新呼叫的轿厢最终确定为分配轿厢。
另外,实际上除RTS评价值外还组合由专家规则所产生的评价值而选出最合适的轿厢,但由专家规则所产生的评价值也不是必须的。
分配输出部35对由分配评价部34确定为分配轿厢的轿厢输出该乘梯厅呼叫的分配指令(步骤A16)。例如,在图15所示的A号机的轿厢23a被确定为分配轿厢的情况下,从群管理控制装置21对控制装置22a输出该乘梯厅呼叫的分配指令。控制装置22a中,根据该分配指令对未图示的卷扬机进行驱动控制,使轿厢23a在该乘梯厅呼叫的登记楼层响应。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使用RTS方式的群管理系统中,在各号机(控制装置22a、22b、22c…)分散执行包含分配呼叫与假想呼叫的临时分配模式的评价处理,所以能够减轻群主机(群管理控制装置21)的处理负担。
进一步,各号机不是分别作成·评价全部号机的分配模式,而是仅以自身号机为对象而作成·评价临时分配模式,所以能够节省在各号机之间重复评价同一分配模式的浪费,高效地得到评价结果。
另一方面,群主机(群管理控制装置21),能够使用各号机的评价结果选出最合适的轿厢。此时,通过使用A算法将作为评价对象的临时分配模式缩减到有希望的模式并进行评价,从而能够大幅削减处理时间。因此,即使轿厢的台数增加,也能够尽可能早地选出最合适的轿厢作为分配轿厢而使其响应。
根据以上叙述的至少1个实施方式,能够提供将使用了RTS的分配评价的处理高效化、即使轿厢的台数增加也能够尽可能早地选出最合适的轿厢作为分配轿厢而使其响应的电梯的群管理系统。
另外,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提出的,并不意图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的各种方式来实施,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和/或其变形包含于发明的范围和/或要旨,并且包含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及与其相等的范围。

Claims (4)

1.一种电梯的群管理系统,具备群管理控制装置与多个号机控制装置,在所述群管理控制装置的控制下通过所述各号机控制装置控制多台轿厢的运转,其特征在于:
所述群管理控制装置具备:
分配请求发行部,其伴随新乘梯厅呼叫的产生,对所述各号机控制装置发行分配请求,使所述各号机控制装置执行用于将所述新乘梯厅呼叫分配给所述各轿厢的某一个的分配评价处理的一部分;
评价结果获取部,其获取根据所述分配请求在所述各号机控制装置分别求出的评价结果;和
分配评价部,其对由该评价结果获取部得到的所述各号机控制装置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评价而确定最终分配所述新乘梯厅呼叫的轿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群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群管理控制装置的所述分配请求发行部,
在所述分配请求的发行时将作为所述新乘梯厅呼叫的分配请求的呼叫与设想为将来会产生的假想呼叫付与所述各号机控制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的群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号机控制装置具备:
分配请求接受部,其与所述分配请求的呼叫和所述假想呼叫一并接受所述分配请求;
临时分配模式作成部,其基于由该分配请求接受部接受的所述分配请求的呼叫与所述假想呼叫以自身号机为对象而作成多个临时分配模式;
运行预测评价部,其对由该临时分配模式作成部作成的所述各临时分配模式的运行预测进行评价;和
评价结果传送部,其将由该运行预测评价部得到的所述各临时分配模式的评价值作为自身号机的评价结果发送给所述群管理控制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的群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群管理控制装置的所述分配评价部,
对由所述评价结果获取部得到的所述各号机控制装置的评价结果进行合成,通过将其中作为评价对象的临时分配模式缩减到有希望的模式并进行评价,从而确定最终分配所述新乘梯厅呼叫的轿厢。
CN201510085112.6A 2014-09-10 2015-02-16 电梯的群管理系统 Active CN1059847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84364 2014-09-10
JP2014184364A JP5920674B2 (ja) 2014-09-10 2014-09-10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84766A true CN105984766A (zh) 2016-10-05
CN105984766B CN105984766B (zh) 2018-04-17

Family

ID=557574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85112.6A Active CN105984766B (zh) 2014-09-10 2015-02-16 电梯的群管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920674B2 (zh)
CN (1) CN105984766B (zh)
MY (1) MY174689A (zh)
SG (1) SG10201501070U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79212A (zh) * 2019-06-12 2020-12-15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组管理控制装置和组管理控制系统
CN114644267A (zh) * 2020-12-17 2022-06-21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双层电梯的组群管理控制装置以及组群管理控制方法
CN115402888A (zh) * 2021-05-26 2022-11-29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的群管理控制装置以及电梯的群管理控制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273477A (ja) * 1985-05-29 1986-12-03 株式会社東芝 エレベ−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CN101054141A (zh) * 2006-04-13 2007-10-17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群管理控制方法和电梯群管理控制系统
CN102139824A (zh) * 2010-01-15 2011-08-03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群管理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273477A (ja) * 1985-05-29 1986-12-03 株式会社東芝 エレベ−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CN101054141A (zh) * 2006-04-13 2007-10-17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群管理控制方法和电梯群管理控制系统
CN102139824A (zh) * 2010-01-15 2011-08-03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群管理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79212A (zh) * 2019-06-12 2020-12-15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组管理控制装置和组管理控制系统
CN114644267A (zh) * 2020-12-17 2022-06-21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双层电梯的组群管理控制装置以及组群管理控制方法
CN114644267B (zh) * 2020-12-17 2023-06-23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双层电梯的组群管理控制装置以及组群管理控制方法
CN115402888A (zh) * 2021-05-26 2022-11-29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的群管理控制装置以及电梯的群管理控制方法
CN115402888B (zh) * 2021-05-26 2023-12-08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的群管理控制装置以及电梯的群管理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84766B (zh) 2018-04-17
JP5920674B2 (ja) 2016-05-18
MY174689A (en) 2020-05-07
SG10201501070UA (en) 2016-04-28
JP2016056001A (ja) 2016-04-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eckenborg et al. Balancing of assembly lines with collaborative robots
CN109146159B (zh) 一种机器人的配送方法及服务器
Erol et al. A multi-agent based approach to dynamic scheduling of machines and automated guided vehicles in manufacturing systems
Leitão et al. A holonic approach to dynamic manufacturing scheduling
CN109165782A (zh) 民航机场地面服务保障人员调度方法及其系统
CN108875094B (zh) 一种公交信息系统
CN107289923A (zh) 楼宇内乘梯导航终端、系统及方法
Zhang et al. Extending augmented Lagrangian coordination for the optimal configuration of cloud-based smart manufacturing services with production capacity constraint
CN102262753A (zh) 一种多Agent的区域物流配送系统及其控制调度方法
Babiceanu et al. Real-time holonic scheduling of material handling operations in a dynamic manufacturing environment
CN105984766A (zh) 电梯的群管理系统
Andriansyah et al. A process algebra based simulation model of a miniload-workstation order picking system
Sridharan Simulation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tool sharing and part scheduling decisions in single-stage multimachine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Fischer Holonic Multiagent Systems—Theory and Applications—
Gombolay et al. Towards successful coordination of human and robotic work using automated scheduling tools: An initial pilot study
Fischer The design of an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system
Ayaǧ et al. A combined fuzzy AHP-goal programming approach to assembly-line selection
Hasgül et al. Project-oriented task scheduling for mobile robot team
Tripathi et al. Multi agent system in job shop scheduling using contract net protocol
Ng et al. HSCS-the design of a holonic shopfloor control system
Boccalatte et al. A multi-agent system for dynamic just-in-time manufacturing production scheduling
Bsaybes et al. Fleet management for autonomous vehicles: Online PDP under special constraints
US20070039004A1 (en) Decentralized coordination of resource usage in multi-agent systems
bin Md Fauadi et al. Dynamic task assignment of autonomous AGV system based on multi agent architecture
Ferjani et al. Taking Into Account Workers’ Fatigue in Production Tasks: A Combined Simulation Framework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29780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