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82588A - 分离式汽车 - Google Patents
分离式汽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882588A CN105882588A CN201610298605.2A CN201610298605A CN105882588A CN 105882588 A CN105882588 A CN 105882588A CN 201610298605 A CN201610298605 A CN 201610298605A CN 105882588 A CN105882588 A CN 10588258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ssenger compartment
- air bag
- launches
- nacelle
- automobi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YSEXMKHXIOCEJA-FVFQAYNVSA-N Nicergoline Chemical compound C([C@@H]1C[C@]2([C@H](N(C)C1)CC=1C3=C2C=CC=C3N(C)C=1)OC)OC(=O)C1=CN=CC(Br)=C1 YSEXMKHXIOCEJA-FVFQAYNVSA-N 0.000 claims 1
- 229960003642 nicergoline Drug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06378 damage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36541 health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08000027418 Wounds and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3
- 108010066114 cabin-2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208000014674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0742 Cott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775 capsu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gold Chemical group [Au]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899 moti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741 silica g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2027 silica g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049 Carbon (fi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FYYHWMGAXLPEAU-UHFFFAOYSA-N Magnesium Chemical compound [Mg] FYYHWMGAXLPEAU-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35 Polyester fiber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73 a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25 asbesto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556 brai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17 carbon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83 dynamical syste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1 gol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7 gol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9 magnes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777 magnes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m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C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490 mineral woo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95 riebeck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021/0002—Type of accident
- B60R2021/0004—Frontal collis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分离式汽车。本发明提供的分离式汽车,包括车舱体、乘客舱和弹离装置;乘客舱设置在车舱体上,弹离装置设置在乘客舱和车舱体之间;弹离装置用于在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将乘客舱弹射出车舱体。在本发明提供分离是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弹离装置可将乘客舱从车舱体上弹射出去,避免碰撞时乘客舱发生严重的挤压变形,从而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提高了汽车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分离式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成为人们外出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汽车的主要由动力、底盘、车身和内饰四大部分组成。车身部分包括车身骨架、车身钣金件,以及天窗、保险杠等车外附件。车身是实现汽车使用的必备条件,对整车各项性能有影响,车身为驾驶员提供便利的工作条件,为乘坐人员提供舒适的乘坐环境,为驾驶员以及乘坐人员提供安全保护措施,还增强了汽车的美观性。
目前,汽车车身大多为整体结构,即车身的车头部分、中间部分和车尾部分为一体结构,当出现碰撞时,中间部分即乘客舱受到较大挤压,而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的安全措施是加强车身材料结构,例如采用新型强化钢或者碳纤维结构,或者增加车身安全设备,例如安全气囊等。
但是当汽车发生剧烈碰撞时,上述两种安全措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挤压变形,仍然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分离式汽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驾驶舱在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发生挤压变形,安全性不高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分离式汽车,包括车舱体、乘客舱和弹离装置;乘客舱设置在车舱体上,弹离装置设置在乘客舱和车舱体之间;弹离装置用于在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将乘客舱弹射出车舱体。
进一步地,弹离装置包括弹射气囊系统;弹射气囊系统包括气囊电脑、第一弹射充气元件、第一弹射气囊和碰撞传感器;气囊电脑与第一弹射充气元件电连接,第一充气元件与第一弹射气囊连通;碰撞传感器与气囊电脑通讯连接;气囊电脑设置在车舱体上,碰撞传感器设置在车舱体上,第一弹射充气元件和第一弹射气囊均设置在乘客舱的底部。
进一步地,车舱体包括前舱体、后舱体和底盘;前舱体设置在底盘的一端,后舱体设置在底盘的另一端;乘客舱设置在底盘上,且位于前舱体和所述后舱体之间;第一弹射充气元件和第一弹射气囊位于乘客舱和底盘之间。
进一步地,前舱体、后舱体以及底盘形成梯形凹槽,且梯形凹槽的上底尺寸大于其下底尺寸;乘客舱上设置有两个与梯形凹槽相配合的斜面,乘客舱设置在梯形凹槽内。
进一步地,弹射气囊系统还包括两个第二弹射充气元件和两个第二弹射气囊;一个第二弹射充气元件与一个第二弹射气囊连通;一个第二弹射充气元件和一个第二弹射气囊均设置在前舱体和乘客舱之间;另一个第二弹射充气元件和另一个第二弹射气囊设置在后舱体和乘客舱之间;两个第二弹射充气元件均与气囊电脑电连接。
进一步地,乘客舱的两个斜面以及底面上均设置有钢梁,钢梁上设置有多个连接凸起;梯形凹槽的两个斜面以及底面上均设置有多个与连接凸起相配合的连接凹槽。
进一步地,还包括安全气囊和安全气囊充气元件;安全气囊和安全气囊充气元件均设置在乘客舱内,安全气囊和安全气囊充气元件连通,安全气囊充气元件与气囊电脑电连接。
进一步地,前舱体和乘客舱之间设置有软性垫。
进一步地,乘客舱和所述底盘之间设置有缓冲垫。
进一步地,底盘上,位于前舱体的下方,相对的设置有两个车轮;底盘上,位于后舱体的下方,相对的设置有两个车轮。
本发明提供的分离式汽车,包括车舱体、乘客舱和弹离装置;乘客舱设置在车舱体上,弹离装置设置在乘客舱和车舱体之间;弹离装置用于在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将乘客舱弹射出车舱体。在本发明提供分离是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弹离装置可将乘客舱从车舱体上弹射出去,避免碰撞时乘客舱发生严重的挤压变形,从而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提高了汽车的安全性;另外,乘客舱与车舱体可分离,则乘客舱可整体更换,提高了汽车的灵活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分离式汽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分离式汽车中乘客舱与前舱体以及乘客舱与后舱体的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车舱体; 2-乘客舱; 3-弹离装置;
11-前舱体; 12-后舱体; 13-底盘;
14-梯形凹槽; 21-钢梁; 22-连接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分离式汽车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的分离式汽车,包括车舱体1、乘客舱2和弹离装置3;乘客舱2设置在车舱体1上,弹离装置3设置在乘客舱2和车舱体1之间;弹离装置3用于在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将乘客舱2弹射出车舱体1。
其中,乘客舱2用于容置驾驶员以及乘坐人员,车舱体1用于安装容置动力系统、制动系统等其他装置。
乘客舱2与车舱体1的连接方式有多种,例如:车舱体1上设置有多个卡扣,所述乘客舱2的底面上设置有与卡扣相配合的钢梁,乘客舱2与车舱体1通过卡扣卡设固定;当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弹离装置3触发,使乘客舱2受到能够挣脱开卡扣的力,从而由车舱体1脱离。
又例如:车舱体1上设置有多个活动销,乘客舱2上设置有多个与活动销相配合的插孔,通过活动销插设在插孔里,将乘客舱2和车舱体1连接固定;当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弹离装置3触发,使活动销由插孔脱离,从而将乘客舱2弹射出车舱体1外。
弹离装置3的结构形式有多种,例如:包括弹簧、T形锁定件和电磁铁;弹簧穿设在T形锁定件上,T形锁定件的尾部与电磁铁连接,T形锁定件的头部与乘客舱2的底面抵接,电磁铁固定设置在车舱体1上;正常行驶时,电磁体通电具备磁性,将T形锁定件的尾部吸紧,T形锁定件将弹簧压缩,使弹簧储能;当发生正面碰撞时,电磁铁断电,将T形锁定件释放,使弹簧释放储能,从而将乘客舱2弹射出去。
车舱体1以及乘客舱2的材质均可以为多种,例如:钢、镁合金、铝合金或者碳纤维材料等。
在使用本发明提供的分离式汽车过程中,驾驶员和乘坐人员均位于乘客舱2内,当发生正面碰撞时,弹离装置3触发,将乘客舱2弹离出车舱体外,避免碰撞过程中,车舱体1或者外部物体对乘客舱2挤压使其变形,从而危害人们的生命安全;该分离式汽车提高了汽车的灵活性和安全性。
需要说明的是,方向盘结构与车舱体1连接,方向盘位于乘客舱2内,则乘客舱2靠近方向盘的一面上设置豁口,以使在乘客舱2弹离时,方向盘结构由豁口脱离,避免妨碍乘客舱2弹离出车舱体1。
如图1所示,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之上,进一步地,弹离装置3包括弹射气囊系统;弹射气囊系统包括气囊电脑、第一弹射充气元件、第一弹射气囊和碰撞传感器;气囊电脑与第一弹射充气元件电连接,第一充气元件与第一弹射气囊连通;碰撞传感器与气囊电脑通讯连接;气囊电脑设置在车舱体1上,碰撞传感器设置在车舱体1上,第一弹射充气元件和第一弹射气囊均设置在乘客舱2的底部。
其中,碰撞传感器的数量和位置可根据具体使用情况来设置,碰撞传感器用于在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检测碰撞强度信号,并将信号输送给气囊电脑。
气囊电脑对碰撞强度信号进行分析,从而控制第一弹射充气元件工作。当碰撞强度较小时,车舱体1本身就可以抵抗碰撞时的挤压变形,可以保障乘客舱2内的人员安全,则不需要第一弹射充气元件对第一弹射气囊充气,将乘客舱2弹离出车舱体1,从而避免人员受到二次伤害;当碰撞强度较大时,车舱体1发生严重变形,影响到乘客舱2内人员的生命安全,此时,气囊电脑向第一弹射充气元件发出充气指令,使第一弹射气囊瞬间充气,从而将乘客舱2弹离出车舱体1,减少挤压对人员造成的伤害。
弹离装置3采用弹射气囊系统,该系统结构简单,易控制,成本低;气囊安全性较高,气囊可在短时间内完成充气并将乘客舱2弹离出车舱体1,进一步提高了该分离式汽车的安全性。
如图1所示,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之上,进一步地,车舱体1包括前舱体11、后舱体12和底盘13;前舱体11设置在底盘13的一端,后舱体12设置在底盘13的另一端;乘客舱2设置在底盘13上,且位于前舱体11和所述后舱体12之间;第一弹射充气元件和第一弹射气囊位于乘客舱2和底盘13之间。
其中,将前舱体11、乘客舱2和后舱体12设置在底盘13上,该种结构使该分离式汽车的整体结构规整,外形美观。
如图1所示,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之上,进一步地,前舱体11、后舱体12以及底盘13形成梯形凹槽14,且梯形凹槽14的上底尺寸大于其下底尺寸;乘客舱2上设置有两个与梯形凹槽14相配合的斜面,乘客舱2设置在梯形凹槽14内。
其中,定义乘客舱2靠近前舱体11的一端为前端,靠近后舱体12的一端为后端;乘客舱2的前端面为与梯形凹槽14的一个斜面相配合的斜面,乘客舱2的后端面为与梯形凹槽14的另一个斜面相配合的后斜面;乘客舱2嵌入在梯形凹槽14内。
该种结构增大了乘客舱2与前、后舱体的接触面积,使受力均匀,使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运动平稳,提高了乘坐人员的舒适度。
如图1所示,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之上,进一步地,弹射气囊系统还包括两个第二弹射充气元件和两个第二弹射气囊;一个第二弹射充气元件与一个第二弹射气囊连通;一个第二弹射充气元件和一个第二弹射气囊均设置在前舱体11和乘客舱2之间;另一个第二弹射充气元件和另一个第二弹射气囊设置在后舱体12和乘客舱2之间;两个第二弹射充气元件均与气囊电脑电连接。
其中,在乘客舱2和前舱体11之间,以及乘客舱2与后舱体12之间均设置第二弹射气囊;在汽车发生正面碰撞,需要将乘客舱2弹离出车舱体1时,两个第二弹射气囊同时充气,使乘客舱2在水平方向受力平衡,从而在弹射过程中,上升平稳,减少了对乘客舱2内人员的伤害,进一步保护了人们的生命安全。
气囊电脑同时控制第一弹射充气元件和第二弹射充气元件,简化了该分离式汽车的整体结构,减少部件安装占用空间。
图2为图1所示的分离式汽车中乘客舱与前舱体以及乘客舱与后舱体的连接结构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之上,进一步地,乘客舱2的两个斜面以及底面上均设置有钢梁21,钢梁21上设置有多个连接凸起22;梯形凹槽14的两个斜面以及底面上均设置有多个与连接凸起22相配合的连接凹槽。
其中,钢梁21可设置在乘客舱2的前、后端面的边沿上,以及底面的边沿上,其具体位置可根据具体使用情况来设置。
根据预设的弹射气囊的弹射力来设置连接凸起22和连接凹槽15之间的摩擦力,使得弹射气囊的弹射力在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能够使连接凸起22由连接凹槽脱离,从而将乘客舱2弹离出车舱体1。
通过连接凸起22卡设在连接凹槽内将乘客舱2和前舱体11、后舱体12以及底盘13固定连接,该连接方式结构简单,易加工,能够保证汽车的正常运行;也能够保证在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使乘客舱2脱离。
如图1所示,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之上,进一步地,还包括安全气囊和安全气囊充气元件;安全气囊和安全气囊充气元件均设置在乘客舱内,安全气囊和安全气囊充气元件连通,安全气囊充气元件与气囊电脑电连接。
其中,当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碰撞传感器将碰撞强度信号输送给气囊电脑,气囊电脑经过分析,如果开启安全气囊就可以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时,则不开启第一、第二弹射气囊,避免乘客舱2在弹射后落地时的冲击对人员造成伤害。该结构使得汽车的安全措施更加完善,人们的生命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
如图1所示,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之上,进一步地,前舱体11和乘客舱2之间设置有软性垫。
其中,软性垫的材质可以为多种,例如:聚酯纤维棉、离心玻璃棉、岩棉或者硅胶等。
在前舱体11和乘客舱2之间设置软性垫,可减少乘客舱2内的振动,加强隔音效果,提高人们的舒适度。
如图1所示,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之上,进一步地,乘客舱2和所述底盘13之间设置有缓冲垫。
其中,缓冲垫的材质有多种,例如:塑料、硅胶、石棉或者沥青等。
如图1所示,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之上,进一步地,底盘13上,位于前舱体11的下方,相对的设置有两个车轮;底盘13上,位于后舱体12的下方,相对的设置有两个车轮。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分离式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舱体、乘客舱和弹离装置;所述乘客舱设置在所述车舱体上,所述弹离装置设置在所述乘客舱和所述车舱体之间;所述弹离装置用于在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将所述乘客舱弹射出所述车舱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离式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离装置包括弹射气囊系统;所述弹射气囊系统包括气囊电脑、第一弹射充气元件、第一弹射气囊和碰撞传感器;
所述气囊电脑与所述第一弹射充气元件电连接,所述第一弹射充气元件与所述第一弹射气囊连通;所述碰撞传感器与所述气囊电脑通讯连接;
所述气囊电脑设置在所述车舱体上,所述碰撞传感器设置在所述车舱体上,所述第一弹射充气元件和所述第一弹射气囊均设置在所述乘客舱的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离式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舱体包括前舱体、后舱体和底盘;
所述前舱体设置在所述底盘的一端,所述后舱体设置在所述底盘的另一端;所述乘客舱设置在所述底盘上,且位于所述前舱体和所述后舱体之间;所述第一弹射充气元件和所述第一弹射气囊均位于所述乘客舱和所述底盘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离式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舱体、所述后舱体以及所述底盘形成梯形凹槽,且所述梯形凹槽的上底尺寸大于其下底尺寸;所述乘客舱上设置有与所述梯形凹槽相配合的两个斜面,所述乘客舱设置在所述梯形凹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离式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弹射气囊系统还包括两个第二弹射充气元件和两个第二弹射气囊;一个所述第二弹射充气元件与一个所述第二弹射气囊连通;
一个所述第二弹射充气元件和一个所述第二弹射气囊均设置在所述前舱体和所述乘客舱之间;另一个所述第二弹射充气元件和另一个所述第二弹射气囊设置在所述后舱体和所述乘客舱之间;两个所述第二弹射充气元件均与所述气囊电脑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离式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客舱的两个斜面以及底面上均设置有钢梁,所述钢梁上设置有多个连接凸起;所述梯形凹槽的两个斜面以及底面上均设置有多个与所述连接凸起相配合的连接凹槽。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离式汽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全气囊和安全气囊充气元件;所述安全气囊和所述安全气囊充气元件均设置在所述乘客舱内,所述安全气囊和所述安全气囊充气元件连通,所述安全气囊充气元件与所述气囊电脑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3-7任一项所述的分离式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舱体和所述乘客舱之间设置有软性垫。
9.根据权利要求3-7任一项所述的分离式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客舱和所述底盘之间设置有缓冲垫。
10.根据权利要求3-7任一项所述的分离式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上,位于所述前舱体的下方,相对的设置有两个车轮;所述底盘上,位于所述后舱体的下方,相对的设置有两个车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298605.2A CN105882588A (zh) | 2016-05-06 | 2016-05-06 | 分离式汽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298605.2A CN105882588A (zh) | 2016-05-06 | 2016-05-06 | 分离式汽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882588A true CN105882588A (zh) | 2016-08-24 |
Family
ID=567033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298605.2A Pending CN105882588A (zh) | 2016-05-06 | 2016-05-06 | 分离式汽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882588A (zh) |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864406A (zh) * | 2017-04-01 | 2017-06-20 | 上海海事大学 | 防止大货车侧翻压向小汽车安全逃生舱 |
CN107933479A (zh) * | 2016-10-12 | 2018-04-20 | 德尔福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 一种带有碰撞弹射型驾驶舱的汽车 |
CN108146379A (zh) * | 2017-12-04 | 2018-06-12 | 华南理工大学 | 一种极限碰撞工况下乘用车的生命空间保持系统与方法 |
US10545509B1 (en) | 2016-10-27 | 2020-01-28 | X Development Llc | Modular vehicles with detachable pods |
CN110740923A (zh) * | 2017-06-16 | 2020-01-31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自动驾驶车辆 |
CN112757979A (zh) * | 2021-01-21 | 2021-05-07 | 苏州苏聚云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智能驾驶防碰撞系统 |
WO2021137069A1 (en) * | 2020-03-01 | 2021-07-08 | Ho Keung Tse | Pod vehicle |
WO2022069943A3 (en) * | 2020-09-30 | 2022-06-09 | Maung Raymond Tin Aung | Occupant safety in a vehicle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24065A1 (de) * | 2002-05-31 | 2003-12-24 | Daimler Chrysler Ag | Kraftfahrzeug mit einer Fahrgastzelle und einem relativ zu dieser schwingbeweglichen Grundrahmen |
CN101428598A (zh) * | 2008-12-12 | 2009-05-13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弹射装置及使用该弹射装置的座椅 |
CZ19764U1 (cs) * | 2009-04-30 | 2009-06-22 | Stanek@Milan | Automobilové vozidlo chránící posádku pří bočních a čelních nárazech |
CN104057853A (zh) * | 2014-07-04 | 2014-09-24 | 肖华军 | 弹射逃逸座舱系统 |
CN205971195U (zh) * | 2016-05-06 | 2017-02-22 | 李汇铭 | 分离式汽车 |
-
2016
- 2016-05-06 CN CN201610298605.2A patent/CN105882588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24065A1 (de) * | 2002-05-31 | 2003-12-24 | Daimler Chrysler Ag | Kraftfahrzeug mit einer Fahrgastzelle und einem relativ zu dieser schwingbeweglichen Grundrahmen |
CN101428598A (zh) * | 2008-12-12 | 2009-05-13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弹射装置及使用该弹射装置的座椅 |
CZ19764U1 (cs) * | 2009-04-30 | 2009-06-22 | Stanek@Milan | Automobilové vozidlo chránící posádku pří bočních a čelních nárazech |
CN104057853A (zh) * | 2014-07-04 | 2014-09-24 | 肖华军 | 弹射逃逸座舱系统 |
CN205971195U (zh) * | 2016-05-06 | 2017-02-22 | 李汇铭 | 分离式汽车 |
Cited B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933479A (zh) * | 2016-10-12 | 2018-04-20 | 德尔福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 一种带有碰撞弹射型驾驶舱的汽车 |
US10545509B1 (en) | 2016-10-27 | 2020-01-28 | X Development Llc | Modular vehicles with detachable pods |
US11454985B1 (en) | 2016-10-27 | 2022-09-27 | X Development Llc | Modular vehicles with detachable pods |
CN106864406A (zh) * | 2017-04-01 | 2017-06-20 | 上海海事大学 | 防止大货车侧翻压向小汽车安全逃生舱 |
CN110740923A (zh) * | 2017-06-16 | 2020-01-31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自动驾驶车辆 |
CN108146379A (zh) * | 2017-12-04 | 2018-06-12 | 华南理工大学 | 一种极限碰撞工况下乘用车的生命空间保持系统与方法 |
CN108146379B (zh) * | 2017-12-04 | 2024-02-06 | 华南理工大学 | 一种极限碰撞工况下乘用车的生命空间保持系统与方法 |
WO2021137069A1 (en) * | 2020-03-01 | 2021-07-08 | Ho Keung Tse | Pod vehicle |
WO2021137203A1 (en) * | 2020-03-01 | 2021-07-08 | Ho Keung Tse | Pod vehicle |
WO2022069943A3 (en) * | 2020-09-30 | 2022-06-09 | Maung Raymond Tin Aung | Occupant safety in a vehicle |
CN112757979A (zh) * | 2021-01-21 | 2021-05-07 | 苏州苏聚云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智能驾驶防碰撞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882588A (zh) | 分离式汽车 | |
CN205971195U (zh) | 分离式汽车 | |
CN109204496B (zh) | 车身结构及车辆 | |
JP5871983B2 (ja) | 車体の後部に搭載されるバッテリモジュールの保護構造 | |
US8498780B2 (en) | Road vehicle crash control method, and road vehicle implementing such a control method | |
CN102307775A (zh) | 特别是陆地车辆车身的车身 | |
CN102849121B (zh) | 一种乘员舱形状保持装置及安装有该装置的汽车 | |
EP2847035B1 (en) | A vehicle with a suspended driver unit with locking and force absorbing means | |
CN104057853A (zh) | 弹射逃逸座舱系统 | |
CN105313986A (zh) | 汽车仪表板横梁 | |
CN208198183U (zh) | 一种用于汽车正面碰撞过程中保护驾驶员的自移动座椅系统 | |
CN203995811U (zh) | 汽车车顶坍塌变形主动防护气囊式头枕装置 | |
CN203995810U (zh) | 汽车车顶坍塌变形主动防护头枕装置 | |
CN217048798U (zh) | 车辆及其前围上盖板总成 | |
CN217515238U (zh) | 一种车身组件及车辆 | |
CN205971183U (zh) | 一种汽车防撞梁 | |
CN211107728U (zh) | 一种防变形的汽车地板纵梁 | |
CN205706099U (zh) | 一种车门防撞梁支架、车门及汽车 | |
CN210062917U (zh) | 主动式发动机罩连接机构及其控制系统、车辆 | |
CN208585323U (zh) | 车辆的前防撞梁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 |
CN109204495B (zh) | 车身结构及车辆 | |
CN201021237Y (zh) | 汽车外置防撞气囊 | |
CN202641579U (zh) | 抱轮机构及带该抱轮机构的安全车 | |
CN204726229U (zh) | 踏板及汽车 | |
CN219821578U (zh) | 一种带有epp缓冲块的c柱侧翼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824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