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45891B - 一种具有双层结构的金属锂负极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双层结构的金属锂负极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845891B CN105845891B CN201610318262.1A CN201610318262A CN105845891B CN 105845891 B CN105845891 B CN 105845891B CN 201610318262 A CN201610318262 A CN 201610318262A CN 105845891 B CN105845891 B CN 10584589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thium
- double
- layer structure
- lithium anode
- dendri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4—Electrodes based on metals, Si or alloy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8—Inhibitors, e.g. gassing inhibitors, corrosion inhibitor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双层结构的金属锂负极,该金属锂负极由底层的金属锂层及上层的表面覆盖层构成。本发明的金属锂负极利用表面的表层结构可以调控锂离子在负极表面的分布,避免锂离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聚集,实现锂离子在负极表面的均匀分布,从而抑制枝晶的出现。该金属锂负极的表层结构对锂离子的调控行为是通过对锂离子有较强吸附作用的材料来实现。相比于没有该双层结构的金属锂负极,具有该双层结构的金属锂负极可抑制锂枝晶的生长,使金属锂负极的安全性得到了保证,电池的能量利用率和循环寿命可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如果配合高容量正极材料使用,将有助于推进新型高能量密度锂电池的实用化进程。
Description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锂电池的负极,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双层结构的金属锂负极。
背景技术
相比于目前商业应用于锂离子电池中的石墨负极,锂金属负极理论上可以提供更多的容量(3860mAh·g-1,石墨负极:372mAh·g-1)和最负的电势(-3.040V vs.标准氢电极,石墨负极:~1.0V vs.Li+/Li),有望在下一代便携式电子设备以及电动汽车等领域实现较大的应用。以金属锂为负极的锂硫电池和锂空电池逐渐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成为近年来学术和产业界研究的热点。但是,锂金属负极的研究还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便是枝晶的生长。枝晶是由于锂离子在负极多次沉积/析出过程中,负极出现的树枝状的锂沉积物。枝晶生长会带来两个方面的问题:(1)枝晶会刺穿隔膜导致电池短路,正负极内部的短路电流在电池内部生热,造成电池系统热失控,进而引发电池着火甚至爆炸等一系列安全问题;(2)枝晶会增加电解液与金属锂的副反应,消耗锂活性物质,降低电池利用率。脱离集流体的锂枝晶即为死锂,死锂的出现会减少可利用的活性物质,降低电池的效率和循环寿命。
为了抑制枝晶生长,提高锂金属电池的安全性、利用率和循环寿命,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科学家提出多种解决方案,主要包括(Energy Environ.Sci.2014,7,513;Adv.Sci.2016,3,1500213):(1)基于电解液修饰调控固态电解质界面膜的成分和形貌。固态电解质界面膜是电解液和锂金属负极之间的过渡层;它是由金属锂和电解液在电子参与情况下形成的惰性层,可保护锂金属免受电解液腐蚀,并调控锂离子的沉积行为。稳定的固态电解质界面膜可以有效抑制枝晶生长(专利号:CN103531839A)。该方法有效的促进了锂离子电池的商业应用,但详细作用机制尚不明确。(2)构造非原位(人造)固态电解质界面膜。电池循环之前可以预先在锂表面形成惰性层,进而保护金属负极。相比于原位形成的固态电解质界面膜,非原位固态电解质界面膜可控性好,可按照需要对负极进行修饰。(3)固态(或凝胶)电解质。全固态电池避免使用可燃性有机电解液,从而大幅提升电池的安全性。固态(或凝胶)电解液的模量高,可阻挡枝晶的刺穿,防止短路的出现(专利号:CN104103873A)。因此,固态(或凝胶)电解质一直是被寄予厚望的解决方案,但是其问题亦十分明显,即极低的室温离子导率限制了电池具有较低的功率密度。
上述方法提供了许多有效抑制枝晶的思路,但是却无法从根本上避免枝晶的出现,基于金属负极的锂电池仍只存在于实验室阶段,鲜有工业成果问世。如能利用与锂离子有较强相互作用的材料构建金属锂负极的表面层,将有效提升金属锂负极运行过程中抑制锂枝晶生长的能力,对提高电池的锂金属电池的安全性能将十分必要。进一步与具有高比容量正极材料如硫磺、空气等耦合,对于构筑高能量密度、高稳定性、高安全性的锂二次电池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改变目前金属锂负极使用中的枝晶易生长,安全性低、循环性能差的问题,通过采用与锂离子有较强相互作用的材料作为金属负极的表面层,实现抑制枝晶生长、稳定锂金属负极,从而提高电池能量利用率和循环寿命的功能。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双层结构的金属锂负极,其特征在于:该金属锂负极由底层的金属锂层及上层的表面覆盖层构成,所述表面覆盖层为碳材料、聚合物材料和玻璃纤维中的一种或几种。
该金属锂负极表面的表面覆盖层中碳材料为氧化的炭黑、氧化的富勒烯、氧化的石墨烯、氧化的碳纳米管、氧化的模板碳、氧化的大孔碳、氧化的中空碳球、氧化的活性炭、氧化的泡沫碳中的一种或几种。
该金属锂负极表面的表面覆盖层中聚合物材料为聚酰亚胺、聚苯胺、聚丙烯腈、聚醚砜、聚偏氟乙烯、醋酸纤维素、聚乳酸、聚己内酯、聚三亚甲基碳酸酯和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中的一种或几种。
该金属锂负极表面的表面覆盖层的厚度在1nm~200μm之间。
该金属锂负极表面的的工作电流密度在0.005μA cm-2~500mA cm-2之间。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及突出性的技术效果:该金属锂负极在20~5000次电池循环中保持锂金属负极没有枝晶出现;该金属锂负极可以将锂金属负极的利用率提高至80%以上。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具有双层结构的金属锂负极,是由底层的金属锂层及上层的表面覆盖层构成,表面的表层结构的厚度在1nm~200μm之间;所述表面覆盖层为碳材料、聚合物材料和玻璃纤维中的一种或几种。其中碳材料可以为氧化的炭黑、氧化的富勒烯、氧化的石墨烯、氧化的碳纳米管、氧化的模板碳、氧化的大孔碳、氧化的中空碳球、氧化的活性炭、氧化的泡沫碳中的一种或几种。聚合物材料可以为聚酰亚胺、聚苯胺、聚丙烯腈、聚醚砜、聚偏氟乙烯、醋酸纤维素、聚乳酸、聚己内酯、聚三亚甲基碳酸酯和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该金属锂负极的工作电流为0.005μA cm-2~500mA cm-2之间。
本发明的金属锂负极利用表面的表层结构可以调控锂离子在负极表面的分布,避免锂离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聚集,实现锂离子在负极表面的均匀分布,从而抑制枝晶的出现。该金属锂负极的表面覆盖层结构对锂离子的调控行为是通过对锂离子有较强吸附作用的材料来实现。相比于没有该表层结构的金属锂负极,具有双层结构的金属锂负极可有效防止锂枝晶的产生,从而使金属锂负极的安全性得到了保证,电池的能量利用率和循环寿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如配合高比容量正极材料使用,将有助于推进新型高能量密度锂电池的实用化进程。
从以下实施例可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但本发明不仅仅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1:将20μm厚的聚苯胺层放置在厚度为500μm的底层金属锂表面,构成一种具有双层盖层结构的金属锂负极。将该具有双层结构的金属锂负极与镍钴铝三元正极材料组装为电池,电解液为六氟磷酸锂、碳酸乙烯酯、碳酸二乙酯溶液。测试电流为2.0mA cm-2,经过400圈循环之后,负极表面无枝晶出现,库伦效率为85%。而采用普通金属锂负极的电池在200圈循环后由于枝晶的大量生成发生短路。
实施例2:将1nm厚的聚偏氟乙烯层放置在厚度为300μm的底层金属锂,构成具有双层结构的金属锂负极。将该具有双层结构的金属锂负极与含硫的正极材料组装为电池,电解液是三氟甲基磺酸锂、1,3-二氧五环、1,2-二甲氧基乙烷溶液。测试电流为40mA cm-2,经过800圈循环之后,负极表面无枝晶出现,库伦效率为98%。而采用普通金属锂负极的电池在400圈循环后由于枝晶的大量生成发生短路。
实施例3:将90nm厚的氧化的石墨烯和氧化的活性炭的混合层放置在厚度为100μm的底层金属锂,构成具有双层结构的金属锂负极。将该具有双层结构的金属锂负极与钴酸锂正极组装为电池,电解液是六氟砷酸锂、碳酸乙烯酯、二甲氧甲烷溶液。测试电流为100mAcm-2,经过2500圈循环之后,负极表面无枝晶出现,库伦效率为92%。采用普通金属锂负极的电池在1000圈循环后由于枝晶的大量生成发生短路。
实施例4:将5nm厚的氧化的石墨烯层放置在厚度为50μm的底层金属锂,构成具有双层结构的金属锂负极。将该具有双层结构的金属锂负极与镍钴铝三元正极材料组装为电池,电解液为六氟磷酸锂、碳酸乙烯酯、碳酸二乙酯溶液。测试电流为2.5μA cm-2,经过1500圈循环之后,负极表面无枝晶出现,库伦效率为98%。采用普通金属锂负极的电池在800圈循环后由于枝晶的大量生成发生短路。
实施例5:将500nm厚的氧化的大孔碳放置在厚度为200μm的底层金属锂,构成具有双层结构的金属锂负极。将该具有双层结构的金属锂负极与镍钴铝三元正极材料组装为电池,电解液为六氟磷酸锂、碳酸乙烯酯、碳酸二乙酯溶液。测试电流为50μA cm-2,经过500圈循环之后,负极表面无枝晶出现,库伦效率为97%。采用普通金属锂负极的电池在200圈循环后由于枝晶的大量生成发生短路。
实施例6:将200μm厚的氧化的碳纳米管层放置在厚度为1000μm的底层金属锂,构成具有双层结构的金属锂负极。将该具有双层结构的金属锂负极与硫正极材料组装为电池,电解液是三氟甲基磺酸锂、二甲氧甲烷、四氢呋喃,测试电流为0.005μA cm-2,经过5000圈循环之后,负极表面无枝晶出现,库伦效率为89%。采用普通金属锂负极的电池在2000圈循环后由于枝晶的大量生成发生短路。
实施例7:将200nm厚的氧化的模板碳层放置在厚度为400μm的底层金属锂,构成具有双层结构的金属锂负极。将该具有双层结构的金属锂负极与镍钴铝三元正极材料组装为电池,电解液为六氟磷酸锂、碳酸乙烯酯、碳酸二乙酯溶液。测试电流为10μA cm-2,经过2000圈循环之后,负极表面无枝晶出现,库伦效率为99%。采用普通金属锂负极的电池在800圈循环后由于枝晶的大量生成发生短路。
实施例8:将120μm厚的氧化的炭黑和氧化的碳纳米管的混合层放置在厚度为800μm的底层金属锂,构成具有双层结构的金属锂负极。将该具有双层结构的金属锂负极与钴酸锂正极组装为电池,电解液是六氟砷酸锂、碳酸乙烯酯、二甲氧甲烷溶液。测试电流为0.8mAcm-2,经过3000圈循环之后,负极表面无枝晶出现,库伦效率为93%。采用普通金属锂负极的电池在1000圈循环后由于枝晶的大量生成发生短路。
实施例9:将1μm厚的聚丙烯腈层放置在厚度为100μm的底层金属锂,构成具有双层结构的金属锂负极。将该具有双层结构的金属锂负极与含硫的正极材料组装为电池,电解液是三氟甲基磺酸锂、1,3-二氧五环、1,2-二甲氧基乙烷溶液。测试电流为500μA cm-2,经过200圈循环之后,负极表面无枝晶出现,库伦效率为88%。采用普通金属锂负极的电池在100圈循环后由于枝晶的大量生成发生短路。
实施例10:将8μm厚的聚己内酯层放置在厚度为30μm的底层金属锂,构成具有双层结构的金属锂负极。将该具有双层结构的金属锂负极与磷酸铁锂正极组装为电池,电解液是三氟甲磺酸锂、乙酸甲酯溶液。测试电流为5mA cm-2,经过2000圈循环之后,负极表面无枝晶出现,库伦效率为96%。采用普通金属锂负极的电池在1000圈循环后由于枝晶的大量生成发生短路。
实施例11:将25μm厚的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层放置在厚度为200μm的底层金属锂,构成具有双层结构的金属锂负极。将该具有双层结构的金属锂负极与磷酸铁锂正极组装为电池,电解液是三氟甲磺酸锂、乙酸甲酯溶液。测试电流为10mA cm-2,经过4000圈循环之后,负极表面无枝晶出现,库伦效率为95%。采用普通金属锂负极的电池在2000圈循环后由于枝晶的大量生成发生短路。
实施例12:将35nm厚的氧化的石墨烯、聚丙烯腈、醋酸纤维素混合层放置在厚度为10μm的底层金属锂,构成具有双层结构的金属锂负极。将该具有双层结构的金属锂负极与镍钴锰(5:3:2)组装成电池,电解液是二草酸硼酸锂、碳酸乙烯酯、碳酸二乙酯溶液,测试电流为30mA cm-2,经过2000圈循环之后,负极表面无枝晶出现,库伦效率为96%。采用普通金属锂负极的电池在800圈循环后由于枝晶的大量生成发生短路。
实施例13:将87μm厚的玻璃纤维层放置在厚度为150μm的底层金属锂,构成具有双层结构的金属锂负极。将该具有双层结构的金属锂负极与磷酸铁锂正极组装为电池,电解液是三氟甲磺酸锂、乙酸甲酯溶液。测试电流为400μA cm-2,经过200圈循环之后,负极表面无枝晶出现,库伦效率为97%。采用普通金属锂负极的电池在100圈循环后由于枝晶的大量生成发生短路。
实施例14:将5μm厚的氧化的中空碳球层放置在厚度为100μm的底层金属锂,构成具有双层结构的金属锂负极。将该具有双层结构的金属锂负极与含硫的正极材料组装为电池,电解液是三氟甲基磺酸锂、1,3-二氧五环、1,2-二甲氧基乙烷溶液。测试电流为100μAcm-2,经过400圈循环之后,负极表面无枝晶出现,库伦效率为86%。采用普通金属锂负极的电池在300圈循环后由于枝晶的大量生成发生短路。
实施例15:将170μm厚的聚苯胺和聚醚砜的混合层放置在厚度为800μm的底层金属锂,构成具有双层结构的金属锂负极。将该具有双层结构的金属锂负极与钴酸锂正极组装为电池,电解液是六氟砷酸锂、碳酸乙烯酯、二甲氧甲烷溶液。测试电流为150mA cm-2,经过2000圈循环之后,负极表面无枝晶出现,库伦效率为97%。采用普通金属锂负极的电池在500圈循环后由于枝晶的大量生成发生短路。
实施例16:将40μm厚的聚三亚甲基碳酸酯层放置在厚度为250μm的底层金属锂,构成具有双层结构的金属锂负极。将该具有双层结构的金属锂负极与钴酸锂正极组装为电池,电解液是六氟砷酸锂、碳酸乙烯酯、二甲氧甲烷溶液。测试电流为500mA cm-2,经过1000圈循环之后,负极表现无枝晶出现,库伦效率为82%。采用普通金属锂负极的电池在50圈循环后由于枝晶的大量生成发生短路。
实施例17:将100nm厚的氧化的富勒烯层放置在厚度为300μm的底层金属锂,构成具有双层结构的金属锂负极。将该具有双层结构的金属锂负极与镍钴铝三元正极材料组装为电池,电解液为六氟磷酸锂、碳酸乙烯酯、碳酸二乙酯溶液。测试电流为0.15μA cm-2,经过3000圈循环之后,负极表面无枝晶出现,库伦效率为96%。采用普通金属锂负极的电池在1000圈循环后由于枝晶的大量生成发生短路。
实施例18:将300nm厚的聚乳酸层放置在厚度为400μm的底层金属锂,构成具有双层结构的金属锂负极。将该具有双层结构的金属锂负极与磷酸铁锂正极组装为电池,电解液是三氟甲磺酸锂、乙酸甲酯溶液。测试电流为1.5mA cm-2,经过5000圈循环之后,负极表面无枝晶出现,库伦效率为97%。采用普通金属锂负极的电池在3000圈循环后由于枝晶的大量生成发生短路。实施例6:将10μm厚的氧化聚酰亚胺层放置在厚度为500μm的底层金属锂,构成具有双层结构的金属锂负极。将该具有双层结构的金属锂负极与锰酸锂正极材料组装为电池,电解液是四氟硼酸锂、碳酸乙烯酯、1,2-二甲氧乙烷溶液,测试电流为70mA cm-2,经过5000圈循环之后,负极表面无枝晶出现,库伦效率为95%。采用普通金属锂负极的电池在2000圈循环后由于枝晶的大量生成发生短路。
实施例19:将80nm厚的醋酸纤维素层放置在厚度为95μm的底层金属锂,构成具有双层结构的金属锂负极。将该具有双层结构的金属锂负极与含硫的正极材料组装为电池,电解液是三氟甲基磺酸锂、1,3-二氧五环、1,2-二甲氧基乙烷溶液。测试电流为50mA cm-2,经过50圈循环之后,负极表面无枝晶出现,库伦效率为96%。采用普通金属锂负极的电池在20圈循环后由于枝晶的大量生成发生短路。
实施例20:将10nm厚的氧化的炭黑层放置在厚度为75μm的底层金属锂,构成具有双层结构的金属锂负极。将该具有双层结构的金属锂负极与镍钴铝三元正极材料组装为电池,电解液为六氟磷酸锂、碳酸乙烯酯、碳酸二乙酯溶液。测试电流为0.01μA cm-2,经过2500圈循环之后,负极表面无枝晶出现,库伦效率为98%。采用普通金属锂负极的电池在1000圈循环后由于枝晶的大量生成发生短路。
实施例21:将150μm厚的聚醚砜层放置在厚度为600μm的底层金属锂,构成具有双层结构的金属锂负极。将该具有双层结构的金属锂负极与含硫的正极材料组装为电池,电解液是三氟甲基磺酸锂、1,3-二氧五环、1,2-二甲氧基乙烷溶液。测试电流为250μA cm-2,经过500圈循环之后,负极表面无枝晶出现,库伦效率为92%。采用普通金属锂负极的电池在200圈循环后由于枝晶的大量生成发生短路。
实施例22:将30μm厚的氧化泡沫碳层放置在厚度为500μm的底层金属锂,构成具有双层结构的金属锂负极。将该具有双层结构的金属锂负极与镍钴锰(5:3:2)组装成电池,电解液是二草酸硼酸锂、碳酸乙烯酯、碳酸二乙酯溶液,测试电流为0.005μA cm-2,经过5000圈循环之后,负极表面无枝晶出现,库伦效率为99.99%。采用普通金属锂负极的电池在3000圈循环后由于枝晶的大量生成发生短路。
实施例23:将200nm厚的碳纳米管层放置在厚度为200μm的底层金属锂,构成具有双层结构的金属锂负极。将该具有双层结构的金属锂负极与镍钴铝三元正极材料组装为电池,电解液为六氟磷酸锂、碳酸乙烯酯、碳酸二乙酯溶液。测试电流为0.10μA cm-2,经过3000圈循环之后,负极表面无枝晶出现,库伦效率为97%。采用普通金属锂负极的电池在1000圈循环后由于枝晶的大量生成发生短路。
Claims (2)
1.一种具有双层结构的金属锂负极,其特征在于:该金属锂负极由底层的金属锂层及上层的表面覆盖层构成,所述表面覆盖层为碳材料和聚合物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表面覆盖层的厚度在120μm~200μm;
所述的碳材料为氧化的炭黑、氧化的富勒烯、氧化的碳纳米管、氧化的模板碳、氧化的大孔碳、氧化的中空碳球、氧化的活性炭、氧化的泡沫碳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的聚合物材料为聚酰亚胺、聚醚砜、聚偏氟乙烯、醋酸纤维素、聚乳酸、聚己内酯、聚三亚甲基碳酸酯和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中的一种或几种。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双层结构的金属锂负极,其特征在于:该金属锂负极的工作电流密度在0.005μA cm-2~500mA cm-2之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318262.1A CN105845891B (zh) | 2016-05-13 | 2016-05-13 | 一种具有双层结构的金属锂负极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318262.1A CN105845891B (zh) | 2016-05-13 | 2016-05-13 | 一种具有双层结构的金属锂负极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845891A CN105845891A (zh) | 2016-08-10 |
CN105845891B true CN105845891B (zh) | 2019-06-18 |
Family
ID=565922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318262.1A Active CN105845891B (zh) | 2016-05-13 | 2016-05-13 | 一种具有双层结构的金属锂负极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84589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340616B (zh) * | 2016-09-30 | 2019-08-06 | 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 | 一种用于锂电池的具有三明治结构的锂负极及其制备方法 |
CN107919491B (zh) * | 2016-10-10 | 2020-03-27 | 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 | 一种锂金属阳极表面石墨烯基保护层及相应锂硫电池 |
KR102094465B1 (ko) * | 2016-10-11 | 2020-03-27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리튬금속 이차전지용 음극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금속 이차전지 |
CN106450229B (zh) * | 2016-11-22 | 2019-09-27 | 深圳市鑫永丰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导电聚合物包覆的金属锂粉及其制备方法及制备装置 |
CN106602072B (zh) * | 2016-12-20 | 2019-04-23 | 西北工业大学 | 一种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方法 |
KR102617864B1 (ko) | 2017-03-10 | 2023-12-26 |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 탄소계 박막이 형성된 음극,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
CN107221709A (zh) * | 2017-06-09 | 2017-09-29 | 清华大学 | 一种柔性快充的锂金属电池制备方法 |
CN109148885A (zh) * | 2017-06-27 | 2019-01-04 | 海门市彼维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 | 一种电池用负极粘结材料 |
CN109273704A (zh) * | 2017-07-18 | 2019-01-25 |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 一种具有高比表面保护层的金属锂负极及其制备方法 |
CN109309234B (zh) * | 2017-07-26 | 2022-10-25 | 中能中科(天津)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金属锂负极、其制备方法和包含该金属锂负极的锂电池 |
JP6838521B2 (ja) | 2017-08-10 | 2021-03-03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全固体電池および負極 |
CN109390584A (zh) * | 2017-08-11 | 2019-02-26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负电极与锂电池 |
CN107579204A (zh) * | 2017-08-28 | 2018-01-12 | 珠海光宇电池有限公司 | 金属锂负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金属锂二次电池 |
KR102213174B1 (ko) | 2017-10-12 | 2021-02-05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이의 제조방법,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양극 및 리튬 이차전지 |
CN107732204B (zh) * | 2017-10-16 | 2020-07-07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 金属锂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多层金属锂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KR102490867B1 (ko) * | 2017-12-04 | 2023-01-20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리튬금속전지용 음극 및 이를 포함한 리튬금속전지 |
CN108448063A (zh) * | 2017-12-07 | 2018-08-24 | 苏州大学 | 一种碱金属二次电池金属负极的保护方法 |
CN108281612A (zh) * | 2018-01-19 | 2018-07-13 | 浙江大学 | 一种复合锂金属负极 |
CN108365200A (zh) * | 2018-02-11 | 2018-08-03 | 清华大学 | 一种复合锂金属负极的制备方法 |
CN112928334A (zh) * | 2018-02-28 | 2021-06-08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芯、锂离子二次电池和包含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动大巴和储能系统 |
CN108511708A (zh) * | 2018-03-14 | 2018-09-07 | 清华大学 | 一种固态复合金属锂负极 |
CN108321355B (zh) * | 2018-03-28 | 2024-10-25 | 中能中科(天津)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锂金属负极预制件及其制备方法、锂金属负极和锂金属二次电池 |
CN108550808B (zh) * | 2018-04-09 | 2021-04-27 | 中航锂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复合金属锂负极及其制备方法 |
US10673046B2 (en) * | 2018-04-13 | 2020-06-02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Separator for lithium metal based batteries |
CN108777286A (zh) * | 2018-05-31 | 2018-11-09 |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 一种金属锂的表面修饰方法 |
CN108832131B (zh) * | 2018-06-28 | 2021-08-27 | 苏州清陶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锂金属负极的制备方法 |
CN109216660B (zh) * | 2018-09-13 | 2021-06-29 | 江汉大学 | 一种锂金属电极的制备方法 |
CN109360937A (zh) * | 2018-11-15 | 2019-02-19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 一种具有sei保护层的负极、其制备方法及锂/钠金属电池 |
CN109638284B (zh) * | 2018-12-18 | 2020-07-10 | 华中科技大学 | 一种金属锂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109994739B (zh) * | 2019-03-25 | 2021-07-23 |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负极极片与包含其的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
CN110783551A (zh) * | 2019-11-13 | 2020-02-11 | 华南师范大学 | 锂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含有该材料的电池 |
CN111244580B (zh) * | 2020-01-16 | 2021-09-14 | 荆门市探梦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原位物理催化分步反应型金属燃料电池系统 |
CN111180673B (zh) * | 2020-01-21 | 2023-06-23 | 天齐锂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表面保护层的金属锂负极的制备工艺 |
EP3944365B1 (en) * | 2020-04-23 | 2023-04-19 |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imited | Lithium metal battery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and apparatus comprising lithium metal battery and negative electrode plate |
CN111900373B (zh) * | 2020-08-04 | 2021-08-06 | 大连理工大学 | 一种防锂枝晶的锂金属电池负极侧隔层材料的制备方法 |
CN112072097A (zh) * | 2020-09-18 | 2020-12-11 | 江苏厚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负极材料及制备方法、碳纳米管浆料、非水系二次锂电池 |
CN113611819A (zh) * | 2021-07-30 | 2021-11-05 | 蜂巢能源科技(无锡)有限公司 | 一种全固态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
CN114784281A (zh) * | 2022-05-19 | 2022-07-22 | 清华大学山西清洁能源研究院 | 固态电池的复合锂负极及其制备方法、固态电池 |
CN117936705B (zh) * | 2024-03-19 | 2024-06-25 | 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复合负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794755A (zh) * | 2014-02-21 | 2014-05-14 | 武汉市弘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金属锂复合结构锂离子电池负极 |
CN103985840A (zh) * | 2014-06-04 | 2014-08-13 |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 一种具有功能性保护层的锂负极及锂硫电池 |
CN104541389A (zh) * | 2012-05-16 | 2015-04-22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用于锂电池的负极 |
-
2016
- 2016-05-13 CN CN201610318262.1A patent/CN10584589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541389A (zh) * | 2012-05-16 | 2015-04-22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用于锂电池的负极 |
CN103794755A (zh) * | 2014-02-21 | 2014-05-14 | 武汉市弘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金属锂复合结构锂离子电池负极 |
CN103985840A (zh) * | 2014-06-04 | 2014-08-13 |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 一种具有功能性保护层的锂负极及锂硫电池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845891A (zh) | 2016-08-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845891B (zh) | 一种具有双层结构的金属锂负极 | |
Li et al. | Dendrites issues and advances in Zn anode for aqueous rechargeable Zn‐based batteries | |
Zhang et al. | Interfacial design of dendrite‐free zinc anodes for aqueous zinc‐ion batteries | |
Li et al. | Material design and structure optimization for rechargeable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 |
He et al. |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of zinc anode for aqueous zinc-ion batteries | |
Shen et al. | Progress on lithium dendrite suppression strategies from the interior to exterior by hierarchical structure designs | |
Huang et al. | Multi-functional separator/interlayer system for high-stable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Progress and prospects | |
CN106159200B (zh) | 一种具有保护涂层的金属锂负极及其制备和应用 | |
CN106803580A (zh) | 一种用于锂金属电池的负极材料 | |
CN108550858A (zh) | 一种抑制锂枝晶的铜锌合金集流体 | |
WO2018233413A1 (zh) | 一种聚合物保护金属二次电池负极的方法及其应用 | |
CN103326055B (zh) | 应用于氧化还原电池的锌负极电解液 | |
CN102394312A (zh) | 一种低温改善型磷酸铁锂电池 | |
CN111900333B (zh) | 一种碳纳米管膜直接复合熔融锂金属的无锂枝晶阳极及其制备方法 | |
Cao et al. | Advanced composite lithium metal anodes with 3D frameworks: preloading strategies, interfacial optimization, and perspectives | |
CN106252663B (zh) |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CuBDC纳米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Yang et al. | A High‐Energy Aqueous Manganese–Metal Hydride Hybrid Battery | |
Wei et al. | A review on nanofiber materials for lithium-metal batteries to suppress the dendritic lithium growth | |
CN105870502B (zh) | 一种电解液添加剂及其应用 | |
CN106450512A (zh) | 一种具有分子筛固体电解质层的金属电池 | |
CN109802094A (zh) | 一种低温磷酸铁锂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6099109A (zh) | 一种沥青基硬炭纳米片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 |
CN114583280A (zh) | 一种锂金属电池电解液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9817974B (zh) | 一种钠离子镍锰镁铁四元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Zhao et al. | Constructing porous nanosphere structure current collector by nitriding for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