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25997B - 线圈部件 - Google Patents
线圈部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825997B CN105825997B CN201510968885.9A CN201510968885A CN105825997B CN 105825997 B CN105825997 B CN 105825997B CN 201510968885 A CN201510968885 A CN 201510968885A CN 105825997 B CN105825997 B CN 10582599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re
- coil
- flange part
- axis
- coil pa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01F17/045—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core of cylindric geometry and coil wound along its longitudinal axis, i.e. rod or drum cor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06—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with special arrangement or spacing of turns of the winding(s), e.g. to produce desired self-resonanc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01F27/2828—Construction of conductive connections, of lead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0—Fastening or 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01F27/306—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线圈部件,能够抑制信号线的传输特性的恶化。线圈部件具有:卷芯部;设置于卷芯部的两端的第1凸缘部以及第2凸缘部;设置于第1凸缘部以及第2凸缘部的电极;同第1凸缘部的电极与第2凸缘部的电极之间电连接、并且相互串联连接的第1线圈部以及第2线圈部;以及设置在第1凸缘部的与卷芯部相反一侧的端面的突起部。第1线圈部设置于卷芯部,第2线圈部设置于突起部,第1线圈部的电感值与第2线圈部的电感值不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线圈部件。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线圈部件,存在日本实开平5-62022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结构。线圈部件具有卷芯部、设置于卷芯部的两端的凸缘部、设置于凸缘部的电极、以及卷绕于卷芯部的线圈部。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5-62022号公报
然而,如果将上述以往的线圈部件与基板的信号线并联连接地进行安装,则存在在高频带产生由卷绕于卷芯部的线圈部引起的共振的问题。结果,信号线的信号沿并联方向传输,信号线的传输特性变差,产生信号等级恶化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抑制信号线的传输特性的恶化的线圈部件。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线圈部件具备:
卷芯部;
设置于上述卷芯部的两端的第1凸缘部以及第2凸缘部;
设置于上述第1凸缘部以及上述第2凸缘部的电极;
同上述第1凸缘部的上述电极与上述第2凸缘部的上述电极之间电连接,并且相互串联连接的第1线圈部以及第2线圈部;
设置于上述第1凸缘部的与上述卷芯部相反一侧的端面的突起部,
上述第1线圈部设置于上述卷芯部,上述第2线圈部设置于上述突起部,上述第1线圈部的电感值与上述第2线圈部的电感值不同。
根据本发明的线圈部件,第1线圈部设置于卷芯部,第2线圈部设置于突起部,第1线圈部的电感值与第2线圈部的电感值不同。因而,由于在第1线圈部追加第2线圈部,所以当将线圈部件与基板的信号线并联连接地安装时,在由作为主线圈的第1线圈部产生的共振频段以外产生多个共振,由此阻抗提高,结果,频率特性趋于广频带化,能够抑制信号沿并联方向传输的模式。因此,能够抑制信号线的传输特性的恶化,能够抑制信号等级的恶化。
优选为,在一个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中,上述第2线圈部的轴与上述第1线圈部的轴同轴。
此处,第1线圈部的轴是指第1线圈部为螺旋形状时的螺旋形状的中心轴。第2线圈部同样如此。第2线圈部的轴与第1线圈部的轴同轴是指:第2线圈部的轴在其延长线上与第1线圈部的轴一致(同心)的状态。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由于第2线圈部的轴与第1线圈部的轴同轴,因此能够将第1线圈部与第2线圈部同心卷绕。由此,第1、第2线圈部的卷绕稳定,第1、第2线圈部的卷绕间距稳定,抑制了频率特性的偏差。
优选为,在一个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中,上述第2线圈部的轴与上述第1线圈部的轴不同轴。
此处,第2线圈部的轴与第1线圈部的轴不同轴是指:第2线圈部的轴在其延长线上与第1线圈部的轴不一致(不同心)的状态。例如,第2线圈部的轴可以在其延长线上与第1线圈部的轴平行,或者第2线圈部的轴可以在其延长线上不与第1线圈部的轴交叉,或者第2线圈部的轴可以在其延长线上与第1线圈部的轴在一点交叉。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第2线圈部的轴与非第1线圈部的轴不同轴而为不同轴,因此能使第2线圈部接近第1凸缘部的端面的周缘。由此,能够缩短连接第1线圈部与第2线圈部的连接线的长度。因此,能够抑制由于连接线的长度产生的信号波的反射所引起的共振。
优选为,在一个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中,上述第2线圈部的轴相对于上述第1线圈部的轴朝上述第1凸缘部的上述电极侧偏心。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第2线圈部的轴相对于第1线圈部的轴朝第1凸缘部的电极侧偏心,因此能使第2线圈部接近电极。由此,能够缩短连接第2线圈部与电极的连接线的长度。因此,能够抑制由于连接线的长度产生的信号波的反射所引起的共振。
优选为,在一个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中,上述卷芯部具有在以上述卷芯部的两端方向延伸的轴为中心的周向上配置的多个面,上述多个面中的至少一个面相对于上述卷芯部的轴倾斜。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由于卷芯部的多个面中的至少一个面相对于卷芯部的轴倾斜,因此能够使卷芯部的与轴正交的剖面的面积沿卷芯部的轴变化,能够使设置于卷芯部的第1线圈部的频率特性趋于广频带化。因此,能够抑制信号沿并联方向传输的模式。
优选为,在一个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中,上述第1凸缘部具有供连接上述第1线圈部与上述第2线圈部的连接线穿过的切口。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第1凸缘部具有供连接第1线圈部与第2线圈部的连接线穿过的切口,因此能够缩短连接线的布线路径。因此,能够抑制由于连接线的长度产生的信号波的反射所引起的共振。
优选为,在一个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中,上述电极设置于上述第1凸缘部的底面以及上述第2凸缘部的底面,在上述卷芯部的底面上,在上述第1凸缘部以及上述第2凸缘部的至少一侧设置有槽部。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在线圈部件的制造时,例如将第1凸缘部的底面以及第2凸缘部的底面浸渍于液体的电极材料,从而形成电极。此时,在卷芯部的底面上,在第1凸缘部以及第2凸缘部的至少一侧设置槽部,因此液体的电极材料由于槽部而不与卷芯部的底面接触。因此,抑制液体的电极材料向卷芯部的底面浸湿,能够防止电极形成于卷芯部的底面。因此,能够防止设置于卷芯部的第1线圈部与电极的电连接。
优选为,在一个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中,上述卷芯部的底面倾斜为随着从上述卷芯部的一端趋向另一端而接近沿上述卷芯部的两端方向延伸的轴,上述槽部设置在上述卷芯部的一端侧。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槽部设置在卷芯部的两端中的、第1凸缘部的底面以及第2凸缘部的底面的高度方向的距离较小的卷芯部的一端侧。这样,能够将槽部设置在当电极的形成时液体的电极材料容易接触的卷芯部的部分,能够更为可靠地防止电极形成于卷芯部的底面。
优选为,在一个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中,在上述第2凸缘部的上述卷芯部侧的端面设置突起部。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在第2凸缘部的卷芯部侧的端面设置突起部。由此,在将第1线圈部从第2凸缘部向第1凸缘部卷绕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突起部定位第1线圈部的朝向卷芯部的卷绕开始位置,第1线圈部相对于卷芯部的卷绕形状稳定。
根据本发明的线圈部件,第1线圈部设置于卷芯部,第2线圈部设置于突起部,第1线圈部的电感值与第2线圈部的电感值不同,因此能够抑制信号线的传输特性的恶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立体图。
图2是线圈部件的俯视图。
图3是示出线圈部件安装于基板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S21的测定结果的曲线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第2线圈部的俯视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简略侧视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铁芯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铁芯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铁芯的剖视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9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铁芯的剖视图。
图13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0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铁芯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图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线圈部件1具有铁芯10、设置于铁芯10的线圈导体20、以及设置于铁芯10的电极30。
铁芯10具有卷芯部13、设置于卷芯部13的一端的第1凸缘部11、设置于卷芯部13的另一端的第2凸缘部12、以及设置于第1凸缘部11的突起部15。作为铁芯10的材料,例如使用氧化铝(非磁性体)、Ni-Zn系铁氧体(磁性体、绝缘体)、树脂等的介电常数为20以下的材料。铁芯10例如通过模具对上述材料冲压成型而形成一体。
此处,将铁芯10的底面设为安装于基板的面,将铁芯10的顶面设为与铁芯10的底面相反一侧的面。将连结卷芯部13的一端与另一端的方向设为X方向,将在铁芯10的底面中与X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Y方向,将连结铁芯10的底面与顶面的方向设为Z方向。Z方向与X方向以及Y方向正交。将X方向设为线圈部件1的长度方向,将Y方向设为线圈部件1的宽度方向,将Z方向设为线圈部件1的高度方向。
卷芯部13从其一端向另一端延伸。卷芯部13的轴向卷芯部13的两端方向延伸,并与X方向平行。卷芯部13的YZ平面中的剖面形状为长方形。此外,卷芯部13的YZ平面中的剖面形状可以为圆等其他的形状
第1凸缘部11具有卷芯部13侧的第1端面11a、以及与卷芯部13相反一侧的第2端面11b。同样,第2凸缘部12具有第1端面12a与第2端面12b。第1凸缘部11的第1端面11a连接于卷芯部13的一端,第2凸缘部12的第1端面12a连接于卷芯部13的另一端。第1、第2凸缘部11、12的形状为立方体。此外,第1、第2凸缘部11、12的形状也可以是圆柱等其他的形状。
突起部15设置于第1凸缘部11的第2端面11b。突起部15的形状为立方体。突起部15的轴与卷芯部13的轴同轴。突起部15的与轴正交的剖面的面积比卷芯部13的与轴正交的剖面的面积小。此外,突起部15的形状也可以是圆柱等其他的形状。
电极30设置于第1凸缘部11的底面侧以及第2凸缘部12的底面侧。作为电极30的材料,例如使用烧结Ag或镀Ni、Cu、Sn、Au等。
线圈导体20连接于第1凸缘部11的电极30与第2凸缘部12的电极30。线圈导体20具有设置于卷芯部13的第1线圈部21、以及设置于突起部15的第2线圈部22。第1线圈部21与第2线圈部22在2个电极部30之间电连接,相互串联连接。第1线圈部21为卷绕于卷芯部13的螺旋形状。第2线圈部22为卷绕于突起部15的螺旋形状。
第1线圈部21以及第2线圈部22分别作为电感器发挥功能。第2线圈部22的电感值与第1线圈部21的电感值不同。第2线圈部22的匝数比第1线圈部21的匝数少。第2线圈部22的螺旋形状的剖面积比第1线圈部21的螺旋形状的剖面积小。换句话说,第2线圈部22的电感值比第1线圈部21的电感值小。
第1线圈部21与第2凸缘部12的电极30通过第1连接线25连接。第1线圈部21与第2线圈部22通过第2连接线26连接。第2线圈部22与第1凸缘部11的电极30通过第3连接线27连接。第1、第2、第3连接线25、26、27为线圈导体20的一部分。
线圈导体20由镀铜镍的线材构成。此外,作为线材,除了镀铜镍的线材之外,例如可以为由Cu、Al、Au、Ag等导电材料构成的线材或聚酯酰亚胺铜线等。作为线圈导体20,例如可以为单线,也可以是绞合线。作为线圈导体20,可以是磁性镀金线(作为线材含有镍、铁,镀金后涂层的结构)。进而,作为包覆线材的覆膜,可以为介电常数20以下的材料,可以是聚酯酰亚胺、聚酰胺酯、聚氨酯等具有耐热性的材质或具有自黏结性的材料。
图2是从线圈部件1的Z方向观察的俯视图。如图2所示,第2线圈部22的轴A2与第1线圈部21的轴A1同轴。将第1线圈部21的轴A1以及第2线圈部22的轴A2分别称为螺旋形状的中心轴。
换言之,第2线圈部22的轴A2在其延长线上与第1线圈部21的轴A1一致(同心)。第1线圈部21的轴A1与卷芯部13的轴一致。第2线圈部22的轴A2与突起部15的轴一致。
接下来,对于线圈部件1的安装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将线圈部件1连接安装于基板5的信号线50。基板5具有信号线50、以及与信号线50电绝缘的接地电极部55。信号线50具有第1端口51与第2端口52。在图中,将基板5的导电部分用阴影线示出。
首先,将线圈部件1与信号线50并联连接。具体地说,设置于铁芯10的第1凸缘部11的电极30与接地电极部55电连接,设置于铁芯10的第2凸缘部12的电极30与信号线50电连接。第2线圈部22位于接地电极部55侧。这样,信号线50经由线圈部件1的线圈导体20与接地电极部55电连接。
此外,在信号线50上,从第1端口51向第2端口52传输高频(RF)的信号。此时,从接地电极部55向信号线50经由线圈部件1流过直流电流,使直流电流重叠于信号线50的信号。
这样,在将线圈部件1安装于基板5的状态下,例如能够评价基板5的信号线50的传输特性。传输特性的测定例如为S21的测定。S21表示入射至第1端口51的信号向第2端口52传送的信号的传送量。
根据上述线圈部件1,第1线圈部21设置于卷芯部13,第2线圈部22设置于突起部15,第1线圈部21的电感值与第2线圈部22的电感值不同。因而,在第1线圈部21追加了第2线圈部22,因此在将线圈部件1与基板5的信号线50并联连接地安装时,在由作为主线圈的第1线圈部21产生的共振频段以外产生多个共振,由此阻抗提高,结果,频率特性趋于广频带化,能够抑制信号沿并联方向传输的模式。因此,抑制了信号线50的传输特性的恶化,能够抑制信号等级的恶化。
另外,第2线圈部22的轴A2与第1线圈部21的轴A1同轴,因此能够将第1线圈部21与第2线圈部22同心卷绕。由此,第1、第2线圈部21、22的卷绕稳定,第1、第2线圈部21、22的卷绕间距稳定,抑制频率特性的偏差。
接下来,对于线圈部件1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的结构与图1所示的线圈部件1的结构相同。线圈部件1的大小包括突起部15在内为2.0mm(L尺寸)×0.8mm(W尺寸)。线圈导体20由镀镍的线材构成。第1线圈部21的匝数为15匝。第2线圈部22的匝数为2匝。此外,即便将第1线圈部21的匝数在5~20匝的范围内变更,也产生与以下相同的结果。
如图3所示,在将该线圈部件1安装于基板5的信号线50的状态下,进行信号线50的S21的测定,将其结果示出于图4。在图4中,横轴表示在信号线50传输的信号的频率。纵轴表示S21的值,S21的数值越高,S21的特性越好。
图4中,虚线所示的曲线L1表示基板5的信号线50的理论值,且表示图3所示的基板5的信号线50的通过特性的计算值。实线所示的曲线L2表示实施例,且表示在将图3所示的线圈部件1安装于基板5的情况下的信号线50的通过特性的计算值。双点划线所示的曲线L3表示比较例,没有实施例的第2线圈部的结构。换句话说,曲线L3表示在将仅设置有图3所示的线圈部件1的第1线圈部21的线圈部件安装于基板5的情况下的信号线50的通过特性的计算值。
如图4所示,在实施例(曲线L2)中,得出接近理论值(曲线L1)的结果,S21的恶化得到抑制。与此相对,在比较例(曲线L3)中,在低频以及高频产生共振,S21出现恶化。由该结果可见,实施例的第2线圈部极大地有助于对S21的恶化的抑制。
(第2实施方式)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俯视图。第2实施方式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第2线圈部的形状不同。以下,对于该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由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为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对其说明。
如图5所示,第2线圈部22A为迂回曲折形状。迂回曲折形状形成为将直线部22a与折回部22b交替连接的蜿蜒状。第2线圈部22A设置于突起部15的一面。第2线圈部22A例如通过印刷形成。第2线圈部22A的材料例如为镀镍箔或Cu、Al、Au、Ag等的金属箔。
第2线圈部22A的轴A2与X方向一致。第2线圈部22A的轴A2是指迂回曲折形状的中心线、换句话说是连结迂回曲折形状的折回宽度的中心的线段所延伸的方向,具体地说,第2线圈部22A的轴A2经过多个直线部22a的中心。第2线圈部22A的轴A2可以与第1线圈部21的轴A1(参照图2)同轴,或者也可以不同轴。
根据第2实施方式,即使将第2线圈部22A形成为迂回曲折形状,也会起到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所示的将第2线圈部形成为螺旋形状时相同的效果。此外,第1线圈部也可以是迂回曲折形状。
(第3实施方式)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俯视图。第3实施方式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第2线圈部的位置不同。以下对于该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由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为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对其说明。
如图6所示,第2线圈部22的轴A2与第1线圈部21的轴A1并非同轴,为不同的轴。换言之,第2线圈部22的轴A2在其延长线上不与第1线圈部21的轴A1一致(不同心)。第2线圈部22的轴A2在其延长线上与第1线圈部21的轴A1平行。
由此,能够使第2线圈部22接近第1凸缘部11的第2端面11b的周缘,能够缩短连接第1线圈部21与第2线圈部22的第2连接线26的长度。因此,能够抑制由于第2连接线26的长度产生的信号波的反射所引起的共振。
另外,第2线圈部22的轴A2相对于第1线圈部21的轴A1向第1凸缘部11的电极30侧偏心。由此,能使第2线圈部22接近电极30,能够缩短连接第2线圈部22与电极30的第3连接线27的长度。因此,能够抑制由于第3连接线27的长度产生的信号波的反射所引起的共振。
此外,第2线圈部22的轴A2与第1线圈部21的轴A1非同轴而为不同的轴,是指第2线圈部22的轴A2在其延长线上不与第1线圈部21的轴A1交叉,或者指第2线圈部22的轴A2在其延长线上与第1线圈部21的轴A1在一点交叉。
另外,第2线圈部22的轴A2可以相对于第1线圈部21的轴A1向与电极30侧不同的方向偏心。由此,能够使第2线圈部22接近第1凸缘部11的第2端面11b的周缘,能够缩短第2连接线26的长度。因此,能够抑制由于第2连接线26的长度产生的信号波的反射所引起的共振。
(第4实施方式)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立体图。第4实施方式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铁芯的形状不同。以下对于该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此外,第4实施方式中,由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为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对其说明。
如图7所示,线圈部件1A的铁芯10A的卷芯部13A以及第1凸缘部11A与第1实施方式的铁芯10的卷芯部13以及第1凸缘部11相比,具有不同形状。
卷芯部13A具有沿以卷芯部13A的轴为中心的周向配置的4个侧面131~134。第1侧面131为安装面侧的底面。第2侧面132为与第1侧面131对置的顶面。第3侧面133与第4侧面134为在Y方向上相互对置的左右侧面。
第1侧面131与第2侧面132相对于卷芯部13A的轴平行。第3侧面133与第4侧面134相对于卷芯部13A的轴倾斜。第3侧面133以及第4侧面134可以倾斜为随着从第2凸缘部12趋向第1凸缘部11A而接近卷芯部13A的轴。换句话说,卷芯部13A的剖面积从第2凸缘部12趋向第1凸缘部11A逐渐变小。
此外,卷芯部的侧面的数目可以不为4个,而为3个或者5个以上。另外,只要卷芯部的多个侧面中的至少一个侧面相对于卷芯部的轴倾斜即可。另外,也可以使至少一个侧面倾斜为随着从第1凸缘部11A趋向第2凸缘部12而接近卷芯部13A的轴。另外,卷芯部的形状可以不为立方体,而为圆锥。
因此,卷芯部13A的第3、第4侧面133、134相对于卷芯部13A的轴倾斜,因此能使卷芯部13A的与轴正交的剖面的面积沿着卷芯部13A的轴变化,能使卷绕于卷芯部13A的第1线圈部21的频率特性趋于广频带化。结果,能够抑制信号在并联方向上传输的模式。
第1凸缘部11A具有切口115。切口115设置在第1凸缘部11A的左右上方的角部。在一方的切口115通过连接第1线圈部21与第2线圈部22的第2连接线26。因此,能够缩短第2连接线26的布线路径。结果,能够抑制由于第2连接线26的长度产生的信号波的反射所引起的共振。
此外,在第4实施方式中,可以形成为使卷芯部的侧面倾斜的结构,或者在第1凸缘部中设置切口的结构的任意一方的结构。
(第5实施方式)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立体图。第5实施方式与上述第4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具有顶板部。以下对于该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在第5实施方式中,由于与第4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为与第4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对其的说明。
如图8所示,线圈部件1B具有顶板部6。顶板部6为平板,安装于第1、第2凸缘部11A、12的顶面,覆盖第1线圈部21的顶面侧。这样,顶板部6为保护第1线圈部21的保护部件。顶板部6例如由氧化铝等电介质、LCP(Liquid Crystal Polymer:液晶聚合物)、环氧等树脂构成。
(第6实施方式)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铁芯的立体图。第6实施方式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铁芯的形状不同。以下对于该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在第6实施方式中,由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为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对其的说明。
如图9所示,铁芯10B具有卷芯部13B、第1凸缘部11B、第2凸缘部12B和突起部15B。
卷芯部13B具有在以卷芯部13B的轴为中心的周向配置的4个侧面131~134。第1侧面131为安装面侧的底面。第2侧面132为与第1侧面131对置的顶面。第3侧面133与第4侧面134为在Y方向上相互对置的左右侧面。
第3侧面133与第4侧面134相对于卷芯部13B的轴平行。第1侧面131与第2侧面132相对于卷芯部13B的轴倾斜。第1侧面131以及第2侧面132倾斜为随着从第2凸缘部12B趋向第1凸缘部11B而接近卷芯部13B的轴。换句话说,卷芯部13B的剖面积从第2凸缘部12B向第1凸缘部11B逐渐变小。
同样,第1凸缘部11B具有底面侧的第1侧面111、顶面侧的第2侧面112、左右的第3、第4侧面113、114,第2凸缘部12B具有底面侧的第1侧面121、顶面侧的第2侧面122、左右的第3、第4侧面123、124。
第1凸缘部11B的第1侧面111与第2凸缘部12B的第1侧面121在与卷芯部13B的第1侧面131之间具有阶梯差。第1凸缘部11B的第2侧面112与第2凸缘部12B的第2侧面122在与卷芯部13B的第2侧面132之间具有阶梯差。
第1凸缘部11B的第3侧面113与第2凸缘部12B的第3侧面123位于与卷芯部13B的第3侧面133相同的面。第1凸缘部11B的第4侧面114与第2凸缘部12B的第4侧面124位于与卷芯部13B的第4侧面134相同面。
第1凸缘部11B具有切口116。切口116设置于突起部15B的Y方向左右两侧。一方的切口116跨越第3侧面113与第2端面11b设置至突起部15B的根部。另一方的切口116跨越第4侧面114与第2端面11b设置至突起部15B的根部。在任何一个切口116中穿过连接第1线圈部21与第2线圈部22的第2连接线26(参照图1)。因而,能够缩短第2连接线26的布线路径。结果,能够抑制由于第2连接线26的长度产生的信号波的反射所引起的共振。
铁芯10B通过冲压加工而形成。切口116通过脱模而形成。换句话说,利用脱模用的拔模斜度形成切口116。另外,全部的第3侧面113、123、133为相同的面,全部的第4侧面114、124、134为相同的面是由于模具的内表面为平面所致。
(第7实施方式)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铁芯的立体图。第7实施方式与上述第6实施方式的铁芯的形状不同。以下对于该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在第7实施方式中,由于与第6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为与第6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对其的说明。
如图10所示,铁芯10C具有卷芯部13C、第1凸缘部11C、第2凸缘部12C以及突起部15C。卷芯部13C、第2凸缘部12C、突起部15C为与第6实施方式的卷芯部13B、第2凸缘部12B、突起部15B相同的结构。
在第1凸缘部11C的第2端面11b设置倾斜面117。倾斜面117设置于突起部15C的Y方向左右两侧。倾斜面117从第2端面11b的周缘设置直至突起部15C的根部。
铁芯10C通过冲压加工而形成。倾斜面117通过脱模而形成。换句话说,将用于脱模的拔模斜度作为倾斜面117加以利用。
(第8实施方式)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铁芯的剖视图。第8实施方式与上述第6实施方式的铁芯的形状不同。以下对于该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1所示,铁芯10D具有卷芯部13D、第1凸缘部11D、第2凸缘部12D以及突起部15D。第1凸缘部11D、第2凸缘部12D、突起部15D为与第6实施方式的第1凸缘部11B、第2凸缘部12B、突起部15B相同的结构。
卷芯部13D的第1侧面131以及第2侧面132相对于卷芯部13D的轴倾斜。第1侧面131以及第2侧面132倾斜为随着从第1凸缘部11D趋向第2凸缘部12D而接近卷芯部13D的轴。换句话说,卷芯部13D的剖面积随着从第1凸缘部11D趋向第2凸缘部12D而逐渐变小。
因此,在将第1线圈部21从卷芯部13D的第2凸缘部12D侧起卷绕的情况下,第1线圈部21沿着第1侧面131以及第2侧面132卷绕。第1侧面131以及第2侧面132倾斜,因此第1线圈部21如箭头A方向所示,向第2凸缘部12侧受力。因而,第1线圈部21在卷绕开始侧对齐,使第1线圈部21密集卷绕,第1线圈部21的卷绕状态稳定。
(第9实施方式)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9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铁芯的剖视图。第9实施方式与上述第6实施方式的铁芯的形状不同。以下对于该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2所示,铁芯10E具有卷芯部13E、第1凸缘部11E、第2凸缘部12E以及突起部15E。第1凸缘部11E、突起部15E为与第6实施方式的第1凸缘部11B、突起部15B相同的结构。
电极30设置于第1凸缘部11E的底面侧的第1侧面111以及第2凸缘部12E的底面侧的第1侧面121。卷芯部13E的底面侧的第1侧面131倾斜为随着从第2凸缘部12E趋向第1凸缘部11E而接近卷芯部13E的轴。卷芯部13E的第2侧面132倾斜为随着从第2凸缘部12E趋向第1凸缘部11E而接近卷芯部13E的轴。
在卷芯部13E的底面侧的第1侧面131设置槽部60。槽部60设置于卷芯部13E的第2凸缘部12侧。换句话说,槽部60设置于第1侧面131的与第2凸缘部12连接的连接部分。槽部60从卷芯部13E的(参照图9的)第3侧面133开口至第4侧面134。
槽部60的深度为电极30不与槽部60的底接触的深度。换句话说,第2凸缘部12E的第1侧面121与槽部60的底之间的Z方向的距离比电极30的形成时第1侧面121浸渍于液体的电极材料的深度大。
此外,卷芯部13E的第1侧面131可以形成为与卷芯部13E的轴平行,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槽部60在卷芯部13E的第1侧面131上设置于第1凸缘部11E以及第2凸缘部12E的至少一侧。另外,卷芯部13E的第1侧面131可以倾斜为随着从第1凸缘部11E趋向第2凸缘部12E而接近卷芯部13E的轴,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槽部60设置于卷芯部13E的第1凸缘部11E侧。
此处,在线圈部件的制造时,例如将第1凸缘部11E的第1侧面111以及第2凸缘部12E的第1侧面121浸渍于液体的电极材料,从而形成电极30。此时,在卷芯部13E的第1侧面131,在第1凸缘部11E以及第2凸缘部12E的至少一侧设置槽部60,因此液体的电极材料由于槽部60而不与卷芯部13E的第1侧面131接触。
因此,抑制了液体的电极材料向卷芯部13E的第1侧面131浸湿,能够防止电极30形成于卷芯部13E的第1侧面131。因此,能够防止设置于卷芯部13E的第1线圈部21与电极30的电连接。另外,能够提高电极30的Z方向的高度,因此在通过焊锡将电极30与安装基板连接的情况下,能够增大焊锡相对于电极30的接触面积,能够提高电极30与安装基板的固定力。
另外,槽部60设置在卷芯部13E的两端中的、与第1凸缘部11E的第1侧面111以及第2凸缘部12E的第1侧面121的高度方向的距离较小的卷芯部13E的一端侧。这样,能够将槽部60设置在当电极30的形成时液体的电极材料容易接触的卷芯部13E的部分,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防止电极30形成于卷芯部13E的第1侧面131。
进而,在第2凸缘部12E的卷芯部13E侧的第1端面12a设置突起部61。突起部61从第2凸缘部12E的(参照图9的)第3侧面123延伸至第4侧面124。突起部61设置在第2凸缘部12E的与电极30相反一侧的第2侧面122侧。突起部61与卷芯部13E的第2侧面132连接。此外,可以将突起部61设置于第2凸缘部12E的第1~第4侧面121~124的至少一个。
因而,当将第1线圈部21从第2凸缘部12E向第1凸缘部11E卷绕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突起部61来定位第1线圈部21的朝向卷芯部13E的卷绕开始位置,使第1线圈部21相对于卷芯部13E的卷绕形状稳定。
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第1线圈部21的一部分不位于槽部60内,不过也可以使第1线圈部21的一部分位于槽部60内。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虽然设置槽部60以及突起部61,不过也可以设置槽部60以及突起部61中的一方。
(第10实施方式)
图13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0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铁芯的剖视图。第10实施方式与上述第6实施方式的铁芯的形状不同。以下对于该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3所示,铁芯10F具有卷芯部13F、第1凸缘部11F、第2凸缘部12F和突起部15F。第1凸缘部11F与突起部15F为与第6实施方式的第1凸缘部11B、突起部15B相同的结构。
电极30设置于第1凸缘部11F的底面侧的第1侧面111以及第2凸缘部12F的底面侧的第1侧面121。卷芯部13F的底面侧的第1侧面131具有平坦面131a和倾斜面131b。平坦面131a相比倾斜面131b位于第2凸缘部12F侧。平坦面131a与卷芯部13F的轴平行。倾斜面131b倾斜为随着从第2凸缘部12F趋向第1凸缘部11F而接近卷芯部13F的轴。
卷芯部13F的第2侧面132不具有平坦面。第2侧面132倾斜为随着从第2凸缘部12F趋向第1凸缘部11F而接近卷芯部13F的轴。此外,第2侧面132也可以具有平坦面。另外,第1侧面131以及第2侧面132的至少一方可以具有多个平坦面。另外,第1侧面131以及第2侧面132的至少一方可以只具有平坦面。
第2凸缘部12F的第1侧面121与卷芯部13F的第1侧面131的平坦面131a之间的Z方向的距离为电极30不与平坦面131a接触的大小。换句话说,该距离比电极30的形成时第1侧面121浸渍于液体的电极材料的深度大。例如,该距离为0.1mm。
此处,在线圈部件的制造时,例如,将第1凸缘部11F的第1侧面111以及第2凸缘部12F的第1侧面121浸渍于液体的电极材料,从而形成电极30。此时,卷芯部13F的第1侧面131在第2凸缘部12F侧具有平坦面131a,因此液体的电极材料不与平坦面131a接触。
因此,抑制液体的电极材料向卷芯部13F的第1侧面131浸湿,能够防止电极30形成于卷芯部13F的第1侧面131。因此,能够防止设置于卷芯部13F的第1线圈部21与电极30的电连接。另外,由于能够升高电极30的Z方向的高度,因此在通过焊锡将电极30与安装基板连接的情况下,能够增大焊锡相对于电极30的接触面积,能够提高电极30与安装基板的固定力。
此外,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设计变更。例如,可以对上述第1~上述第10实施方式的各个特征点进行多种组合。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将突起部仅设置在第1凸缘部,不过也可以将突起部设置在第1凸缘部和第2凸缘部。此时,可以在第2凸缘部的突起部设置第3线圈部,并将第3线圈部、第1线圈部、第2线圈部依次串联连接。可以将第3线圈部的形状例如形成为螺旋形状或者迂回曲折形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冲压成型形成突起部,不过也可以通过切块机所进行的切削加工、注塑成型等来形成突起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第1线圈部、第2线圈部卷绕于铁芯,不过也可以通过注塑成型埋入铁芯的内部。
其中,符号说明如下:
1、1A、1B:线圈部件;5:基板;6:顶板部;10、10A~10F:铁芯;11、11A~11F:第1凸缘部;11a:第1端面;11b:第2端面;115、116:切口;117:倾斜面;12、12B~12F:第2凸缘部;12a:第1端面;12b:第2端面;13、13A~13F:卷芯部;15、15B~15F:突起部;20:线圈导体;21:第1线圈部;22、22A:第2线圈部;25:第1连接线;26:第2连接线;27:第3连接线;30:电极;50:信号线;51:第1端口;52:第2端口;55:接地电极部;60:槽部;61:突起部;A1:第1线圈部的轴;A2:第2线圈部的轴。
Claims (16)
1.一种线圈部件,其中,
所述线圈部件具备:
卷芯部;
设置于所述卷芯部的两端的第1凸缘部以及第2凸缘部;
设置于所述第1凸缘部以及所述第2凸缘部的电极;
同所述第1凸缘部的所述电极与所述第2凸缘部的所述电极之间电连接,并且相互串联连接的第1线圈部以及第2线圈部;以及
设置于所述第1凸缘部的与所述卷芯部相反一侧的端面的突起部,
所述第1线圈部设置于所述卷芯部,所述第2线圈部设置于所述突起部,所述第1线圈部的电感值与所述第2线圈部的电感值不同,
所述第1线圈部和所述第2线圈部分别作为电感器发挥功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所述第2线圈部的轴与所述第1线圈部的轴同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所述第2线圈部的轴与所述第1线圈部的轴不同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所述第2线圈部的轴相对于所述第1线圈部的轴朝所述第1凸缘部的所述电极侧偏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所述卷芯部具有在以沿所述卷芯部的两端方向延伸的轴为中心的周向上配置的多个面,
所述多个面中的至少一个面相对于所述卷芯部的轴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所述卷芯部具有在以沿所述卷芯部的两端方向延伸的轴为中心的周向上配置的多个面,
所述多个面中的至少一个面相对于所述卷芯部的轴倾斜。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所述卷芯部具有在以沿所述卷芯部的两端方向延伸的轴为中心的周向上配置的多个面,
所述多个面中的至少一个面相对于所述卷芯部的轴倾斜。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所述卷芯部具有在以沿所述卷芯部的两端方向延伸的轴为中心的周向上配置的多个面,
所述多个面中的至少一个面相对于所述卷芯部的轴倾斜。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所述第1凸缘部具有供连接所述第1线圈部与所述第2线圈部的连接线穿过的切口。
10.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所述电极设置在所述第1凸缘部的底面以及所述第2凸缘部的底面,
在所述卷芯部的底面,在所述第1凸缘部以及所述第2凸缘部的至少一侧设置有槽部。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所述电极设置在所述第1凸缘部的底面以及所述第2凸缘部的底面,
在所述卷芯部的底面,在所述第1凸缘部以及所述第2凸缘部的至少一侧设置有槽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所述卷芯部的底面倾斜为随着从所述卷芯部的一端趋向另一端而接近沿所述卷芯部的两端方向延伸的轴,
所述槽部设置在所述卷芯部的一端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所述卷芯部的底面倾斜为随着从所述卷芯部的一端趋向另一端而接近沿所述卷芯部的两端方向延伸的轴,
所述槽部设置在所述卷芯部的一端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8、1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在所述第2凸缘部的所述卷芯部侧的端面设置突起部。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在所述第2凸缘部的所述卷芯部侧的端面设置突起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在所述第2凸缘部的所述卷芯部侧的端面设置突起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010585 | 2015-01-22 | ||
JP2015-088726 | 2015-04-23 | ||
JP2015088726A JP6341142B2 (ja) | 2015-01-22 | 2015-04-23 | コイル部品 |
JP2015-010585 | 2015-05-15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825997A CN105825997A (zh) | 2016-08-03 |
CN105825997B true CN105825997B (zh) | 2019-03-22 |
Family
ID=564341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968885.9A Active CN105825997B (zh) | 2015-01-22 | 2015-12-22 | 线圈部件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607766B2 (zh) |
CN (1) | CN10582599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879073B2 (ja) * | 2017-06-23 | 2021-06-02 | Tdk株式会社 | パルストランス |
JP7139666B2 (ja) * | 2018-04-12 | 2022-09-21 | Tdk株式会社 | コイル部品 |
DE102022111363A1 (de) * | 2022-05-06 | 2023-11-09 | Tdk Electronics Ag | Induktives Filterelement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97098A (zh) * | 2004-05-13 | 2005-11-16 | Tdk株式会社 | 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
CN101325116A (zh) * | 2007-04-10 | 2008-12-17 | Tdk株式会社 | 线圈部件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2241010A (ja) | 1989-03-15 | 1990-09-25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固定インダクタ |
JPH03192708A (ja) * | 1989-12-22 | 1991-08-22 | Taiyo Yuden Co Ltd | コイル用ボビンに巻線する方法 |
JPH0562022A (ja) | 1991-08-30 | 1993-03-12 |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 光学式文字読取装置における住所単語照合方法 |
US5262745A (en) * | 1992-01-27 | 1993-11-16 | Pulse Engineering, Inc. | Surface mounted multi-section bobbin |
JPH07272937A (ja) | 1994-03-31 | 1995-10-20 | Nec Kansai Ltd | 表面実装型コイル並びに表面実装型コイルの実装構体 |
JPH09190942A (ja) * | 1996-01-11 | 1997-07-22 | Murata Mfg Co Ltd | チップ型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
TW373197B (en) * | 1997-05-14 | 1999-11-01 |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electric wires and th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US6339364B1 (en) * | 1998-11-18 | 2002-01-15 | National Electronic Devices Ltd. | RF choke with windings separated by a distance equal to the smaller core diameter |
JP2004006696A (ja) | 2002-04-03 | 2004-01-08 | Okaya Electric Ind Co Ltd | 巻線型インダクタ |
US7317372B2 (en) * | 2002-06-11 | 2008-01-08 | Sht Corporation Limited | Air-core coil and process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
JP4064301B2 (ja) | 2003-05-30 | 2008-03-19 | 東光株式会社 | チップ型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 |
US7551053B2 (en) * | 2003-11-05 | 2009-06-23 | Tdk Corporation | Coil device |
JP3846798B2 (ja) * | 2003-11-05 | 2006-11-15 | Tdk株式会社 | コイル装置の製造方法 |
JP3852778B2 (ja) * | 2004-02-18 | 2006-12-06 | スミダコーポレ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 コイル、該コイルを用いたアンテナおよびトランス |
JP4193749B2 (ja) * | 2004-04-21 | 2008-12-10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巻線型コイル製造方法 |
CN1835134A (zh) * | 2005-03-18 | 2006-09-20 | 原磁企业有限公司 | 电感元件 |
JPWO2008156145A1 (ja) * | 2007-06-19 | 2010-08-26 | スミダコーポレ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 磁性素子および磁性素子を用いたアンテナ装置 |
JP4796560B2 (ja) | 2007-10-11 | 2011-10-19 |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 巻線型コイル部品 |
WO2010073661A1 (ja) * | 2008-12-25 | 2010-07-01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巻線型コイル |
CN101752059B (zh) * | 2010-01-18 | 2012-07-04 | 深圳顺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绕线功率电感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
JP6012960B2 (ja) * | 2011-12-15 | 2016-10-25 |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 コイル型電子部品 |
JP5754433B2 (ja) * | 2012-10-17 | 2015-07-29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巻線型電子部品 |
KR101468821B1 (ko) * | 2012-12-19 | 2014-12-03 | 티디케이가부시기가이샤 | 커먼 모드 필터 |
-
2015
- 2015-12-22 CN CN201510968885.9A patent/CN105825997B/zh active Active
-
2016
- 2016-01-15 US US14/996,561 patent/US10607766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97098A (zh) * | 2004-05-13 | 2005-11-16 | Tdk株式会社 | 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
CN101325116A (zh) * | 2007-04-10 | 2008-12-17 | Tdk株式会社 | 线圈部件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0607766B2 (en) | 2020-03-31 |
US20160217918A1 (en) | 2016-07-28 |
CN105825997A (zh) | 2016-08-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148783B2 (en) | Microwave tunable inductor and associated methods | |
CN108183018B (zh) | 绕组型线圈部件 | |
US7612641B2 (en) | Simplified surface-mount devices and methods | |
CN110544577B (zh) | 线圈部件和电子设备 | |
JP6601383B2 (ja) | インダクタ部品 | |
US11626233B2 (en) | Chip electronic component and board having the same | |
KR20060045548A (ko) | 코일 부품 및 그 제조 방법 | |
CN105825997B (zh) | 线圈部件 | |
KR20160014302A (ko) | 칩 전자부품 및 그 실장 기판 | |
KR102483611B1 (ko) | 인덕터 | |
US20170194089A1 (en) | Coil component | |
US6535093B1 (en) | Inductor | |
KR20170103422A (ko) | 코일 부품 | |
US11798729B2 (en) | Coil component | |
US10998123B2 (en) | Balun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 |
US20210280355A1 (en) | Coil device | |
JP6442981B2 (ja) | コイル部品 | |
CN108766741A (zh) | 大功率绕线片式电感器 | |
KR101334653B1 (ko) | 복합 자성 코아 및 그 제조방법 | |
CN1299304C (zh) | 共模扼流圈 | |
JP6341142B2 (ja) | コイル部品 | |
KR102675095B1 (ko) | 스파이럴 코일 및 상기 스파이럴 코일을 포함하는 무선전력 송수신 회로 | |
CN110581008B (zh) | 射频变压器及电器 | |
KR102004240B1 (ko) | 칩 전자부품 및 칩 전자부품의 실장 기판 | |
CN119601349A (zh) | 一种片式电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