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5723573B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23573B
CN105723573B CN201480061869.5A CN201480061869A CN105723573B CN 105723573 B CN105723573 B CN 105723573B CN 201480061869 A CN201480061869 A CN 201480061869A CN 105723573 B CN105723573 B CN 10572357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tuator
pedestal
underbeam
upper beam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6186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723573A (zh
Inventor
小野太巧弥
饭岛秀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olex LLC
Original Assignee
Molex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lex LLC filed Critical Molex LLC
Publication of CN1057235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235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7235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235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82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 H01R12/85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88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acting manually by rotating or pivoting connector housing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为了将扁平线缆稳定地连接于连接器的端子上,在本发明的连接器(1)中,各端子(60)具有上下方向延伸的基部(62)、后上梁(64)、前上梁(68)、后下梁(74)以及前下梁(78)。致动器(40)包括向上推后上梁的凸轮部(46),而后下梁包括固定部(76)。前下梁包括向上突出以与扁平线缆建立接触的接触点(78a),且前下梁的下表面的前端(78b1)与基座(8)的底部(18)的上表面(18a)建立接触。所述接触点位于前下梁的下表面的前端(78c)的后方,且当以前下梁的下表面的前端和固定部作为支点后上梁被向上推时,前下梁和后下梁向上弯曲。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的小型化,对于能够收容插入的扁平线缆(诸如FFC或FPC)的小型化的连接器的需求日渐增长。这些连接器包括:基座;端子,收容于基座内;以及致动器,用于致动所述端子,使所述端子压接扁平线缆。
各端子具有:基部,沿上下方向延伸;前上梁及前下梁,从基部向前延伸;以及后上梁及后下梁,从基部向后方延伸。致动器的凸轮部置于后上梁与后下梁之间。
作为这类连接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为:当凸轮部在后上梁与后下梁之间旋转时,后上梁被向上推。当后上梁被向上推时,前上梁以基部作为支点弹性向下倾斜,且前上梁与前下梁之间的间隔变窄。这样,前上梁压靠扁平线缆的表面,且扁平线缆被前上梁和前下梁夹紧并固定。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JP4897917号公告。
发明内容
技术课题
然而,随着连接器的小型化趋势,前上梁与基部之间的间隔变得越来小,且前上梁以基部作为支点的倾斜程度变得越来越小。这会减小前上梁和前下梁作用在扁平线缆上的接触压力,且连接器不再能够牢固地保持扁平线缆。
鉴于这种情况,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将扁平线缆稳定地固定连接于连接器的端子上。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其能形成简单的结构,其中当致动器组装在带有端子的基座上时能防止致动器与基座以及所述端子脱离。
本发明的第三目的在于在使用简单结构使得致动器与端子组装在一起之后防止致动器与端子脱离。
技术方案
以下是本发明的简要概述。
(1)本发明为一种连接器,所述连接器能够插入扁平线缆,具有端子、致动器以及用于收容所述端子的基座;所述端子包括:基部,沿上下方向延伸;后上梁,从所述基部的上端向后方延伸;前上梁,从所述基部的上端向前方延伸,且当所述后上梁被向上推时向下倾斜以接触所述扁平线缆;后下梁,从所述基部的下端向后方延伸;以及前下梁,从所述基部的下端向前方延伸;所述致动器包括:凸轮部,置于所述后下梁与所述后上梁之间,用于向上推所述后上梁;所述后下梁包括:固定部,位于所述后下梁的后端并固定于外部的电路板上;以及所述前下梁包括:接触点,向上突出,以与所述扁平线缆建立接触;以及所述前下梁的下表面的前端,用于与所述基座的底部的上表面建立接触;所述接触点位于所述前下梁的下表面的前端的后方;以及当所述后上梁被向上推时,以所述前下梁的下表面的前端和所述固定部作为支点,所述前下梁和所述后下梁向上弯曲。与不具有这种结构的连接器相比,因为在扁平线缆上保持更多的接触压力,所以本发明能将扁平线缆稳定地连接于连接器的端子上。
(2)本发明可为根据第(1)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当所述后上梁被向上推时,所述基座倾斜,从而所述基座的底部的后端位于所述基座的底部的前端的上方;
在所述基座的底部的上表面的后端与所述后下梁之间形成有许所述基座倾斜的间隙。
(3)本发明可为根据第(2)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间隙至少从所述基座的底部的后端延伸至所述凸轮部以及所述基部的下端之间。
(4)本发明可为根据第(2)或第(3)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间隙通过在所述基座的底部的上表面形成凹部来构造。
(5)本发明还为一种连接器,其包括:基座;端子,收容于所述基座内;以及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包括:收容部,收容所述端子其包括:左右侧壁,形成所述基座的左右侧面;以及顶板,形成所述基座的上面;;以及左右的致动器保持部,分别从所述左右侧壁向所述收容部的后方延伸;所述端子包括:后上梁,向后方延伸;以及后下梁,具有止挡块,所述止挡块具有在所述后上梁的下方向上突出并向后方延伸的凸状部分;所述致动器置于所述左右的致动器保持部之间,且具有:凸轮部,置于所述后下梁与所述后上梁之间;左右的第一临时止挡部,向所述左右的致动器保持部突出;所述左右的致动器保持部各包括:第二临时止挡部,向所述致动器突出,当所述第一临时止挡部处于所述第二临时止挡部前方时,所述第二临时止挡部限制所述第一临时止挡部向后方运动;在所述第二临时止挡部的前方形成有从所述顶板的前端延伸到所述第二临时止挡部的前端的凹槽。不同于不具有这种结构的连接器,因为当凸轮部位于端子的止挡块与后上梁之间时致动器的凸轮部被阻止向后方移动,所以连接器能形成简单结构,其中当致动器组装在带有端子的基座上时防止致动器与基座以及端子脱离。
(6)本发明可为根据第(5)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当从上方观察所述顶板时,能看到所述第二临时止挡部的前端位于所述凹槽内侧。
(7)本发明还为一种连接器,其包括:基座;端子,收容于所述基座内;以及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包括:收容部,收容所述端子,其具有:左右侧壁,形成所述基座的左右侧面;以及顶板,形成所述基座的上面;以及左右的致动器保持部,分别从所述左右侧壁向所述收容部的后方延伸;所述端子包括:后上梁,向后方延伸;以及后下梁,具有止挡块,所述止挡块具有在所述后上梁的下方向上突出并向后方延伸的凸状部分;以及所述致动器包括:凸轮部,置于所述止挡块前方并位于所述后下梁与后上梁之间;所述致动器置于所述左右的致动器保持部之间,并被所述左右的致动器保持部限制向上运动。不同于不具有这种结构的连接器,因为本发明不需要构件来防止致动器与所述端子脱离,所以采用简单结构使得致动器与所述端子组装在一起之后能防止致动器与所述端子脱离。
(8)本发明可为根据第(7)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致动器包括向所述致动器保持部一侧突出的第一凸部,且所述左右的致动器保持部分别包括向所述致动器突出的第二凸部,所述致动器的向上运动通过所述第一凸部接合所述第二凸部而受到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本发明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基座的立体图。
图3为图1所示的致动器的立体图。
图4为图1所示连接器沿线IV-IV作出的剖视图。
图5为在图4所示的连接器中致动器在其旋转后的剖视图。
图6为与图1相同方向观察时将致动器安装于基座上的操作的立体图。
图7A为示出从上方观察的图6中的基座以及致动器的平面图。
图7B为沿图7A的VIIB-VIIB线作出的基座以及致动器的剖视图。
图8A与图7A相同方向观察时将致动器安装于基座上的操作的平面图。
图8B为沿图8A的VIIIB-VIIIB线作出的基座以及致动器的剖视图。
图9为图3所示致动器的IX区域的部分放大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 连接器
8 基座
10 收容部
12、14 侧壁
16 顶板
16a 前端
18 底部
18a 上表面
18a1 上表面
18b 后端
18c 前端
18d 下表面
30 致动器保持部
32 第二临时止挡部
32a 前端
32b 斜面
32b1 后端
34 第二凸部
34d 下表面
40 致动器
42 第一临时止挡部
42a 后端
42b 前表面
42c 表面
44 第一凸部
44c 表面
44d 上表面
46 凸轮部
46a 后端
46b 前端
48 操作部
50 孔部
60 端子
62 基部
62a 上端
62b 下端
62c 下表面
64 后上梁
68 前上梁
74 后下梁
74a 直线部分
74a1 后端
74b 下表面
75 止挡块
76 固定部
76a 下表面
76b 前表面
78 前下梁
78a 接触点
78b 下表面
78b1 前端
78c 前端
C 间隙
D 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器的结构进行说明。在下面说明中所参照的附图中,表现某一特征的一些部分可能被放大,以更好地说明该特征,且各结构部件的尺寸比例不限于与实际的尺寸比例相同。下面说明中所提及的材料仅仅是举例,且可能在各个结构部件中不同。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有多种变更。
图1是本发明的连接器1的立体图,图2为图1中所示基座8的立体图,图3为图1所示的致动器40的立体图,图4为图1所示连接器1沿IV-IV切割线的剖视图,以及图5为在图4中所示的连接器1中将致动器40旋转后的剖视图。
本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器1为能够插入诸如FPC或FFC等扁平线缆的连接器。如图1和图4所示,连接器1包括:端子60、致动器40以及用于收容所述端子60的基座8。下面是各个部件的详细说明。
在下面的说明中,在图1中:以基座8的侧面(后述的收容部10的侧壁12、14)布置的方向为左右方向(X1、X2方向);以基座8的上表面(后述的顶板16)布置的方向为上方向(Z1方向),以相反的方向为下方向(Z2方向);以致动器40布置的方向为后方(Y2方向),而以相反的方向为前方(Y1方向)。Y方向(Y1、Y2)和X方向(X1、X2)在平面视图中(从Z1方向的角度观察)为正交。
基座8由诸如树脂等绝缘体形成,且如图2所示,包括:收容部10,用于收容所述端子60以及左右两个致动器保持部30。
如图2和图4所示,收容部10具有:侧壁12、14,其形成基座8的左右方向(X1、X2方向)上的侧面;顶板16,形成基座8的上面;以及底部18,形成基座8的下面。此外,如图2所示,基座8具有:左右两个致动器保持部30,其从左右侧壁12、14分别向收容部10的后方(Y2方向)延伸。
致动器保持部30将致动器40保持在左右两个致动器保持部30之间。如图2所示,致动器保持部30各包括第二临时止挡部32以及向致动器40一侧突出的第二凸部34。这些部件会在下面合适时予以说明。
如图4所示,基座8后方(Y2方向)设置有用于插入端子60的开口20,而前方(Y1方向)设置有用于插入扁平线缆(未图示)的开口22。
致动器40采用能使所述端子60弹性变形的部件,由例如树脂制成。如图2和图4所示,致动器40设置在左右两个致动器保持部30之间。
如图3和图4所示,致动器40具有:凸轮部46;操作部48;孔部50,其在前后方向(Y1、Y2方向)上贯通;以及第一临时止挡部42及两个第一凸部44,(在X1、X2方向侧)向致动器保持部30一侧突出。致动器40的各个部件的说明将与端子60结合在一起说明,而第一临时止挡部42和第一凸部44将在下面合适时予以详细说明。
如图4所示,各端子60具有:基部62,其向上下方向(Z1、Z2方向)上延伸;棒状的后上梁64,其从基部62的上端62a向后方(Y2方向)延伸;棒状的前上梁68,其从基部62的上端62a向前方(Y1方向)延伸;棒状的后下梁74,其从基部62的下端62b向后方(Y2方向)延伸;以及棒状的前下梁78,其从基部62的下端62b向前方(Y1方向)延伸。
基部62将上梁(后上梁64和前上梁68)和下梁(后下梁74和前下梁78)连接。基部62与上梁(后上梁64和前上梁68)之间的交界(向基部62的上下方向延伸部分的上端)是上端62a,而基部62与下梁(后下梁74和前下梁78)之间的交界(向基部62上下方向延伸部分的下端)是下端62b。
另外,向上(Z1方向)突出的爪部63形成于基部62的上方处。且如图4所示,该爪部63由基座8的顶板16卡住,以将端子60固定于基座8。
后上梁64被致动器40的凸轮部46向上(Z1方向)推。后上梁64嵌入致动器40的孔部50中。
后下梁74位于后上梁64的下方(Z2方向),并与后上梁64在上下方向(Z1、Z2方向)上相对设置。后下梁74具有:直线部分74a,其在前后方向(Y1、Y2方向)横跨下表面74b;凸状的止挡块75,其向上突出;以及固定部76,其固定于外部的电路板(未图示)上。
止挡块75设置于直线部分74a的后方(Y2方向)。止挡块75位于致动器40的凸轮部46的后方(Y2方向),且凸轮部46的后端(下端)46a位于止挡块75的前表面75a上。
固定部76设置于止挡块75的后方(Y2方向)。固定部76具有从直线部分74a的后端74a1向下(Z2方向)弯曲的形状,且固定部76位于基座8的底部18的后端18b的后方(Y2方向)。
固定部76的下表面76a位于底部18的下表面18d的下方(Z2方向)。因此,固定部76的前表面76b位于底部18的后端18b的后方(Y2方向),并限制端子60向前方向(Y1方向)的运动。固定部76的下表面76a采用焊接固定于电路板(未图示)上。
此外,如图4所示,间隙C优选形成在后下梁74与基座8的底部18的上表面18a之间。更具体地,后下梁74的下表面是下表面74b,而对于底部18,位于后下梁74下方的上表面是上表面18a1,底部18的上表面18a1与后下梁74的下表面74b是间隔开的。间隙C的尺寸和位置将在下面合适时予以说明。
致动器40的凸轮部46置于后下梁74和后上梁64之间。凸轮部46在后上梁64和后下梁74之间旋转而向上(Z1方向)推后上梁64。凸轮部46的旋转操作将在下面合适时予以说明。
当后上梁64被向上(Z1方向)推时,前上梁68向下(Z2方向)倾斜并与扁平线缆接触。前上梁68具有向下(Z2方向)突出的接触点68a。当扁平线缆(未图示)已插入基座8,且凸轮部46向上推后上梁64时,接触点68a与扁平线缆的上表面接触。
扁平线缆夹持在前上梁68和前下梁78之间。前下梁78具有向上(Z1方向)突出的接触点78a。当扁平线缆(未图示)已插入基座8时,接触点78a与扁平线缆的下表面接触。
前下梁78的下表面78b与基座8的底部18的上表面18a接触。当前下梁78的前端为前端78c时,前端78b1位于前端78c的后方(Y2方向),且接触点78a位于前端78b1的后方(Y2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前端78b1是指前下梁78的下表面78b的与底部18的上表面18a建立接触的前端。即,前端78b1是下表面78b与底部18的上表面18a接触的部分和下表面78b与底部18的上表面18a未接触的部分之间的交界。
下面是当端子60的后上梁64被致动器40的凸轮部46向上(Z1方向)推时,对端子60的作用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当操作者将图4所示位置状态的致动器40的操作部48倒向后方(Y2方向)时,如图5所示,凸轮部46在后上梁64与后下梁74之间旋转。
凸轮部46从后端46a到前端46b的宽度大于后上梁64与后下梁74之间的间隔。因此,当凸轮部46以后端46a作为支点旋转时,前端46b向上(Z1方向)移动并向上(Z1方向)推后上梁64。
通过向上(Z1方向)推后上梁64,以基部62的上端62a作为支点向下(Z2方向)的力作用在前上梁68上。如图4和图5所示,这导致前上梁68向下(Z2方向)倾斜。
此外,向上(Z1方向)推后上梁64的力经由基部62传递到后下梁74。因为后下梁74的固定部76的下表面76a固定于电路板(未图示)上,所以抬起(Z1方向)后下梁74的力作用在固定部76的前方(Y1方向)的部分上。因此,后下梁74通过以基部62的下端62b为作用点,同时以固定部76的下表面76a为支点固定的状态下,向上(Z1方向)移动。
同样地,当后上梁64被凸轮部46向上(Z1方向)推时,向所有端子60施加逆时针力矩(即在图4和图5中逆时针方向)也作用在前下梁78上。然而,由于固定部76固定于电路板(未图示)上,所以基部62向后方(Y2方向)倾斜。这引起前下梁78与后下梁74(反作用)向上(Z1方向)弯曲。
这样,前下梁78的前方(Y1)侧被向下(Z2方向)推,且前下梁78以下表面78b的前端78b1为支点,呈现向基部62的下端62b侧向上(Z1方向)弯曲的状态。
因此,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器1中后上梁64被凸轮部46向上(Z1方向)推,所以基部62的下端62b处的下表面62c相比位于前下梁78的下表面78b的前端78b1以及后下梁74的固定部76的下表面76a,更为向上(Z1方向)弯曲。
这导致端子60的下梁(后下梁74和前下梁78)以前下梁78的下表面78b的前端78b1和后下梁74的固定部76作为支点向上(Z1方向)弯曲。
因此,与不具有这样结构的连接器相比,连接器1的后下梁74在下表面78b的前端78b1与后下梁74的固定部76之间的部分的位置更高(Z1方向)。此外,与不具有这样结构的连接器相比,由于前下梁78的接触点78a位于前端78b1的后方(Y2方向),这种弯曲使接触点78a的位置更高(Z1方向)。
因此,连接器1与不具有这样结构的连接器相比,前下梁78的接触点78a与前上梁68的接触点68a之间的间隔更小。因此,由前上梁68和前下梁78作用在扁平线缆上的接触压力更大,且扁平线缆能由连接器1更为可靠地固定。
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中,即使将连接器1的尺寸缩小,该结构也能维持作用在扁平线缆上的接触压力。因此,小型化的连接器1能够得以实现。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中,如图5所示,后下梁74的固定部76的下表面76a固定于电路板(未图示)上,而端子60通过爪部63固定于基座8上。因此,当后上梁64被向上(Z1方向)推时,所有端子60上被施加逆时针力矩(即在图4和图5中逆时针方向),该力矩在爪部63或在爪部63附近作用在基座8上。
这样,基座8的底部18的后端18b相比位于后端底部18的前端18c更为向上(ZI方向)倾斜。因为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中,在后下梁74与基座8的底部18的上表面18a之间设置有间隙C,所以间隙C允许基座8倾斜。
在本实施方式中,间隙C的后端位于后下梁74的直线部分74a的后端74a1与底部18的上表面18a1之间,且间隙C不包含后下梁74的弯曲部分(所述弯曲部分从固定部76的前表面76b和直线部分74a的后端74a1延伸)。因此,间隙C从直线部分74a的后端74a1向前方(Y1方向)形成。再者,间隙C至少应设置在直线部分74a的后端74a1和底部18的上表面18a1之间。
为了更详细说明基座8的倾斜与间隙C的关系,基座8的底部18的倾斜使得底部18的上表面18a的后端18a2向上移动。在这里,间隙C可设置成底部18的上表面18a能够倾斜进入间隙C。与不具有间隙C的连接器相比,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缓和了由底部18的上表面18a与后下梁74的下表面74b接触导致的对底部18倾斜的限制。因此,可增大基座8的倾斜。
通过以这种方式增大基座8的倾斜,能够缓和由后上梁64与基座8之间的接触导致的对后上梁64的倾斜的限制。因此,与不具有这种结构的连接器相比,后上梁64和前上梁68的倾斜都能够增大。
通过增大后上梁64和前上梁68的倾斜,经由基部62作用在后下梁74和前下梁78的力能够得到增强。进而,通过设置间隙C,能够缓和由后下梁74的后端74a1与底部18的上表面18a1接触导致的后下梁74的弯曲限制。
因此,与不具有这种结构的连接器相比,基部62的下端62b的下表面62c,与前下梁78的下表面78b的前端78b1以及后下梁74的固定部76的下表面76a的高度差更大。即,前下梁78和后下梁74可弯曲得更大。
与不具有这种结构的连接器相比,本发明的连接器1能减小连接器1的前下梁78的接触点78a与前上梁68的接触点68a之间的间隔。因此,扁平线缆被连接器1更可靠地固定,且小型化的连接器1也能够得以实现。
如图5所示,间隙C优选至少从基座8的底部18的后端18b向前延伸到凸轮部46与基部62的下端62b之间的空间。通过使间隙C以这种长度延伸,可以缓和对基座8的倾斜限制。
因此,基座8的倾斜能够增大,且前上梁68、后上梁64、前下梁78以及后下梁74的弯曲能够增大。因此,扁平线缆由连接器1更可靠地固定,且小型化的连接器1也能够得以实现。
当前下梁78和后下梁74弯曲时,后下梁74从基部62向后(Y2方向)以及向下(Z2方向)延伸。当前下梁78和后下梁74弯曲时,为避免后下梁74与基座8的底部18之间的干涉,间隙C更优选为延伸到基部62的下端62b的后方(Y2方向)。
更具体地,间隙C的前端优选位于基部62的下端62b的后方(Y2方向),且距离下端62b越近越好。这样的结构使得基座8的倾斜最大化,且能够增大前上梁68、后上梁64、前下梁78以及后下梁74的弯曲。
间隙C在前后方向(Y1、Y2方向)上的长度、在向下方向(Z2方向)的深度最好能兼顾基座8的强度以及各个梁所希望的弯曲幅度适当设定。
前下梁78的下表面78b和后下梁74的下表面74b优选在前后方向(Y1、Y2方向)具有直线形状的横截面。这样的结构使得两个梁(前下梁78和后下梁74)容易弯曲一致。
如图5所示,间隙C优选通过在基座8的底部18的上表面18a构造一凹部来形成。这样的结构既能达到本发明的效果也能保持后下梁74的下表面74b的直线形状以及强度。
间隙C优选通过在底部18的上表面18a构造凹部,也可以通过后下梁74的下表面74b在上方(Z1方向)构造凹部。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致动器40的第一临时止挡部42和第一凸部44、以及致动器保持部30的第二临时止挡部32和第二凸部34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以及对当致动器40安装在基座8上时这些部件的动作进行详细说明。
图6为与图1相同方向观察时将致动器40安装于基座8上的操作的立体图,图7A为示出从上方(Z1方向)观察的图6中的基座8以及致动器40的平面图,图7B为沿图7A的VIIB-VIIB线的基座8以及致动器40的剖视图,图8A为与图7A相同方向观察时将致动器40安装于基座8上的操作的平面图,图8B为沿图8A的VIIIB-VIIIB线的基座8以及致动器40的剖视图,图9为图3所示致动器40的IX区域的部分放大图。
将致动器40安装在基座8的步骤包括:安装致动器40的步骤,即、使凸轮部46能从止挡块75与后上梁64之间穿过;以及将致动器40向前(Y1方向)移动的步骤。如图1和图4所示,可通过将已向前(Y1方向)移动的致动器40向下(Z2方向)移动,使致动器40插入端子60中。下面将对各结构以及在各步骤中各结构的作用依次进行说明。
首先,详细说明致动器40的第一临时止挡部42和第一凸部44以及致动器保持部30的第二临时止挡部32和第二凸部34的结构。
如图6和图9所示,第一临时止挡部42和第一凸部44设置于致动器40的左右方向(X1、X2方向)的侧面41,并向致动器保持部30突出。
如图9所示,第一临时止挡部42具有从致动器40的侧面41向致动器保持部30一侧(在图9的X1方向侧)突出的凸状结构。当安装致动器40的过程中,第一临时止挡部42卡合在第二临时止挡部32上,以限制致动器40向后方(Y2方向)移动。
当第一临时止挡部42的后(Y2方向)表面是第一后表面42a,而前(Y1方向)表面是前表面42b时,由前表面42b与侧面41形成的夹角优选小于由第一后表面42a与侧面41形成的夹角。更具体地,当从上方(Z1方向)观察致动器40时,前表面42b与侧面41形成的夹角是锐角。
这样的结构缓和了由第一临时止挡部42的前表面42b与第二临时止挡部32接触所导致的对致动器40向前方(Y1方向)移动的限制。因此,第一临时止挡部42容易与第二临时止挡部32卡合。
第一凸部44设置于第一临时止挡部42的下方(Z2方向)。第一凸部44是与致动器保持部30的第二凸部34接合的部分。第一凸部44具有从致动器40的侧面41向致动器保持部30一侧突出的凸状结构。
第一凸部44在致动器保持部30一侧的表面44c(图9的X1方向侧的表面)位于比第一临时止挡部42在致动器保持部30一侧的表面42c更靠近致动器保持部30的一侧。
当第一凸部44的上(Z1方向)表面为上表面44d时,由上表面44d与第一临时止挡部42的表面42c形成的夹角优选为直角。这样的结构能使第一凸部44的上表面44d更容易卡合在第二凸部34的下表面34d,并防止致动器40向上(Z1方向)偏移。
如图2、图7A以及图7B所示,向致动器40突出的第二临时止挡部32和第二凸部34设置于致动器保持部30的位于致动器40一侧的侧面。
如图2所示,第二临时止挡部32具有从致动器保持部30向致动器40突出的凸状结构。当安装致动器40的过程中,第二临时止挡部32卡合在致动器40的第一临时止挡部42上,以限制致动器40向后方(Y2方向)移动。
如图2和图7A所示,当第二临时止挡部32的Y1方向的前端为前端(前表面)32a,且前端32a后方(Y2方向)的侧面为斜面32b时,当从上方(Z1方向)观察基座8时,由斜面32b与侧壁12、14形成的夹角优选为锐角。
这样的结构缓和了由第一临时止挡部42的前表面42b与第二临时止挡部32的斜面32b接触所导致的对致动器40向前移动的限制。因此,第一临时止挡部42更容易卡合第二临时止挡部32。
其次,对致动器40安装成凸轮部46能从止挡块75与后上梁64之间穿过的步骤、以及当致动器40向前(Y1方向)移动的步骤中,第一临时止挡部42和第二临时止挡部32的作用进行说明。首先,如图6所示,将致动器40的第一临时止挡部42的上下方向(Z1、Z2方向)的位置与收容端子60的基座8的第二临时止挡部32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对准。
然后,如图6、图7A以及图7B所示,致动器40沿箭头的方向(Y1方向)移动。然后,如图8A所示,第一临时止挡部42的后端(后表面)42a置于第二临时止挡部32的前端32a(前表面)的前方(Y1方向)。如图8B所示,这样将凸轮部46置于端子60的止挡块75的前方(Y1方向)和上方(Z1方向)以及后上梁64的下方(Z2方向)。
当致动器40以这种方式移动时,左右两个第二临时止挡部32的斜面32b之间的间隔小于第一临时止挡部42的左右两个表面42c之间的间隔。因此,第二临时止挡部32的斜面32b与第一临时止挡部42的前表面42b接触(以保持接触压力)。
因此,在致动器40中,当第一临时止挡部42的后端42a移动至第二临时止挡部32的前端32a的前方(Y1方向)的过程中,第一临时止挡部42处于滑动进入第二临时止挡部32的斜面32b的状态。在这个移动过程中,致动器40可能受第二临时止挡块部32和第一临时止挡部42之间的接触压力而弯曲。
如图8A和图8B所示,第一临时止挡部42的后端42a移动到第二临时止挡部32的前端32a的前方(Y1方向),使得第一临时止挡部42的前表面42b与第二临时止挡部32的斜面32b脱离,作用在致动器40上的接触压力会消失。
这样,致动器40在左右方向(X1、X2方向)上的宽度回复到在作用接触压力之前的宽度,且第一临时止挡部42在致动器保持部30一侧的表面42c移动至第二临时止挡部32的斜面32b的后端32b1的外侧(X1、X2方向)。
因此,如图8A所示,第一临时止挡部42的后端42a与第二临时止挡部32的前端32a在平面视图(从Z1方向观察的平面)中在前后方向(Y1、Y2方向)上至少部分重叠,且第一临时止挡部42向后方(Y2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
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中,如上所述,当第一临时止挡部42位于第二临时止挡部32的前方(Y1方向)时,第一临时止挡部42向后方(Y2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
因此,当致动器40的凸轮部46处于端子60的止挡块75和后上梁64之间时,凸轮部46向后方(Y2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这样,当致动器40临时停在基座8中时,防止凸轮部46从端子60脱落。
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中,如图6和图8A所示,在第二临时止挡部32的前方(Y1方向),且从顶板16的前端16a至第二临时止挡部32的前端32a的前后方向(Y1、Y2方向)延伸形成凹槽D。凹槽D是在形成第二临时止挡部32时设置的凹陷。
当基座8模制成型时,第二临时止挡部32对准第二临时止挡部32的前端32a的所需要的位置处布置模具(未图示)以成形。此时,因为所述模具的后端(在附图中Y2方向侧的端部)是对准前端32a位置布置的,所以,在模制成型的顶板16上,在与模具的位置相对应且从顶板16的前端16a延伸至第二临时止挡部32的前端32a的前后方向延伸形成凹槽D。
通过以这种方式形成凹槽D,当从顶板16的前方(Y1方向)观察时,可以看到第二临时止挡部32的前端32a位于凹槽D内侧。
因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具有这样的结构,所以第二临时止挡部32可使用两个模具来模制成型,即、用于形成第二临时止挡部32的前端32a的模具和用于形成第二临时止挡部32的斜面32b的模具。在现有技术中,至少需要三个或更多的模具来形成基座8上的临时止挡部。因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具有这样的结构,所以,所需要的模具类型,和所需要的临时止挡部件的模制成型中的工序得以简化。因此,可以降低连接器1的模制成型方面的成本。
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中,第二临时止挡部32也可以采用单个在前后方向(Y1、Y2方向)延伸的模具来模制成型。因此,用于形成基座8上的开口20、22的模具可用于形成第二临时止挡部32。因此,形成第二临时止挡部32所需的工序和所使用的模具的类型得以简化。
由于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中第二临时止挡部32与顶板16一体成型,所以第二临时止挡部32的强度要比在其他连接器中独立形成的棒状或凸状的临时止挡部高。
下面,根据图1和图4,对致动器40的凸轮部46置于端子60的止挡块75的前方(Y1方向)时,第一凸部44和第二凸部34的作用进行详细说明。
将凸轮部46置于止挡块75的前方(Y1方向),即、向下(Z2方向)推压致动器40,使得从如图8A和图8B所示的凸轮部46置于端子60的止挡块75与后上梁64之间的状态,至如图4所示的凸轮部46的后端46a到达止挡块75的前表面75a为止。
当致动器40以这种方式移动时,左右两个第二凸部34之间的间隔小于左右两个第一凸部44的表面44c之间的间隔,且第二凸部34与第一凸部44的表面44c接触(以保持接触压力)。
因此,直到图9所示的第一凸部44的上表面44d移动到图1和图2所示的第二凸部34的下表面34d的下方(Z2方向)为止,接触压力会施加在致动器40上。
如图1和图4所示,第一凸部44的上表面44d移动至第二凸部34的下表面34d下方(Z2方向),第一凸部44的表面44c与第二凸部34的致动器40一侧的表面34c脱离,且施加在致动器40上的接触压力消失。
这样,致动器40在左右方向(X1、X2方向)上的宽度回复到施加接触压力之前的宽度,且第一凸部44在致动器保持部30一侧的表面44c移动到第二凸部34的表面34c的外侧(X1、X2方向)。因此,如图4所示,第一凸部44的上表面44d与第二凸部34的下表面34d在上下(Z1、Z2方向)方向上至少部分重叠。
当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中第一凸部44接合致动器保持部30的第二凸部34时,致动器40向上(Z1方向)的运动受到限制。这样,防止致动器40的凸轮部46离开它的正常位置(凸轮部46的后端46a位于止挡块75的前表面75a上)。
不同于不具有这种结构的连接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无需部件来防止致动器40离开它的正常位置。这使得连接器1的结构得到简化。此外,因为连接器1的结构能够得到简化,所以安装部件来保持致动器40的工序可以取消,且与该部件和该步骤相关的成本也可以消除。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如上所述,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任意结构可以由实质相同的结构、具有相同操作和效果的结构或能达到相同目的的结构来代替。
例如,第一临时止挡部42和第二临时止挡部32的位置并不限于图2、图6到图9所示的位置,且可以根据凸轮部46所需的位置进行适当调整。例如,第二临时止挡部32的位置可通过凹槽D深度进行调整。
此外,第一临时止挡部42和第二临时止挡部32不限于凸状结构。只要它们能相互接合,它们也可以具有凹状结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中,致动器保持部30不限于具有凸状结构。更具体地,致动器保持部30与致动器40可以是多个台阶相互接合的结构,凸状的第一凸部44与第二凸部34可采用凸状结构和凹状结构接合的方式来替代。
进而,第一凸部44与第二凸部34的位置不限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可以根据凸轮部46所需的位置来适当调整。例如,第二凸部34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可根据凸轮部46所需的位置来调整。
再者,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中,虽然只有一种类型的端子60。然而,端子60的结构并不限于图4和图5所示的结构。也可以使用其它的结构。例如,端子60也可包括位于前下梁78上的固定部,该固定部固定于连接器1外部的电路板(未图示)上。

Claims (7)

1.一种连接器,所述连接器能够插入扁平线缆,所述连接器具有端子、致动器以及用于收容所述端子的基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包括:
基部,沿上下方向延伸;
后上梁,从所述基部的上端向后方延伸;
前上梁,从所述基部的上端向前方延伸,且当所述后上梁被向上推时向下倾斜以接触所述扁平线缆;
后下梁,从所述基部的下端向后方延伸;以及
前下梁,从所述基部的下端向前方延伸;
所述致动器包括:凸轮部,置于所述后下梁与所述后上梁之间,用于向上推所述后上梁;
所述后下梁包括:固定部,位于所述后下梁的后端并固定于外部的电路板上;以及
所述前下梁包括:
接触点,向上突出,以与所述扁平线缆建立接触;以及
所述前下梁的下表面的前端,用于与所述基座的底部的上表面建立接触;
所述接触点位于所述前下梁的下表面的前端的后方;以及
当所述扁平线缆插入到所述连接器并且所述致动器被致动时,所述后上梁被向上推,使得以所述前下梁的下表面的前端和所述后下梁的固定部作为支点,所述前下梁和所述后下梁向上弯曲;并且
当所述后上梁被向上推时,所述基座倾斜,从而所述基座的底部的后端位于所述基座的底部的前端的上方;
在所述基座的底部的上表面的后端与所述后下梁之间形成有允许所述基座倾斜的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隙至少从所述基座的底部的后端延伸至所述凸轮部以及所述基部的下端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隙通过在所述基座的底部的上表面形成凹部来构造。
4.一种连接器,包括:
基座;
端子,收容于所述基座内;以及
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座包括:
收容部,收容所述端子,所述收容部包括:左右侧壁,形成所述基座的左右侧面;以及顶板,形成所述基座的上面;以及
左右的致动器保持部,分别从所述左右侧壁向所述收容部的后方延伸;
所述端子包括:
后上梁,向后方延伸;以及
后下梁,具有止挡块,所述止挡块具有在所述后上梁的下方向上突出并向后方延伸的凸状部分;
所述致动器置于所述左右的致动器保持部之间,且具有:凸轮部,置于所述后下梁与所述后上梁之间;左右的第一临时止挡部,向所述左右的致动器保持部突出;
所述左右的致动器保持部各包括:第二临时止挡部,向所述致动器突出,当所述第一临时止挡部处于所述第二临时止挡部前方时,所述第二临时止挡部限制所述第一临时止挡部向后方运动;
在所述第二临时止挡部的前方形成有从所述顶板的前端延伸到所述第二临时止挡部的前端的凹槽;并且
当所述后上梁被向上推时,所述基座倾斜,从而所述基座的底部的后端位于所述基座的底部的前端的上方;
在所述基座的底部的上表面的后端与所述后下梁之间形成有允许所述基座倾斜的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当从上方观察所述顶板时,能看到所述第二临时止挡部的前端位于所述凹槽内侧。
6.一种连接器,包括:
基座;
端子,收容于所述基座内;以及
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座包括:
收容部,收容所述端子,所述收容部具有:左右侧壁,形成所述基座的左右侧面;以及顶板,形成所述基座的上面;以及
左右的致动器保持部,分别从所述左右侧壁向所述收容部的后方延伸;
所述端子包括:
后上梁,向后方延伸;以及
后下梁,具有止挡块,所述止挡块具有在所述后上梁的下方向上突出并向后方延伸的凸状部分;以及
所述致动器包括:凸轮部,置于所述止挡块前方并位于所述后下梁与后上梁之间;
所述致动器置于所述左右的致动器保持部之间,并被所述左右的致动器保持部限制向上运动;并且
当所述后上梁被向上推时,所述基座倾斜,从而所述基座的底部的后端位于所述基座的底部的前端的上方;
在所述基座的底部的上表面的后端与所述后下梁之间形成有允许所述基座倾斜的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致动器包括向所述致动器保持部一侧突出的第一凸部,且所述左右的致动器保持部分别包括向所述致动器突出的第二凸部,所述致动器的向上运动通过所述第一凸部接合所述第二凸部而受到限制。
CN201480061869.5A 2013-12-27 2014-12-26 连接器 Active CN1057235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73021A JP6208008B2 (ja) 2013-12-27 2013-12-27 コネクタ
JP2013-273021 2013-12-27
PCT/JP2014/084491 WO2015099117A1 (ja) 2013-12-27 2014-12-26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23573A CN105723573A (zh) 2016-06-29
CN105723573B true CN105723573B (zh) 2018-02-16

Family

ID=534789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61869.5A Active CN105723573B (zh) 2013-12-27 2014-12-26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698510B2 (zh)
JP (1) JP6208008B2 (zh)
KR (1) KR101832645B1 (zh)
CN (1) CN105723573B (zh)
TW (1) TWI589064B (zh)
WO (1) WO201509911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80352B2 (ja) * 2016-08-04 2020-11-04 I−Pex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2020107507A (ja) * 2018-12-27 2020-07-09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組立体
CN111834771B (zh) * 2020-06-20 2021-11-30 青岛恩利旺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fpc连接器及其连接方法
US20220407271A1 (en) * 2021-06-18 2022-12-22 Lear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Housing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for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Structures
JP7497127B2 (ja) * 2021-07-30 2024-06-10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80217B1 (en) * 2000-02-02 2001-08-28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nector
CN1856911A (zh) * 2003-09-26 2006-11-01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913244A (zh) * 2005-08-08 2007-02-14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扁平电缆用电连接器
CN101043107A (zh) * 2006-03-24 2007-09-26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扁平型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CN101471504A (zh) * 2007-12-28 2009-07-01 欧姆龙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2255185A (zh) * 2010-04-08 2011-11-23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83236A (ja) * 1996-04-09 1997-10-31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フレキシブルプリント基板用コネクタ
JP3047862B2 (ja) 1997-07-08 2000-06-05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578931B2 (ja) * 2004-10-18 2010-11-10 第一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858249B2 (ja) * 2007-03-19 2012-01-18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330084B2 (ja) * 2007-06-12 2009-09-09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JP5498733B2 (ja) * 2009-07-16 2014-05-21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コネクタ
JP5739104B2 (ja) 2010-01-29 2015-06-24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Molex Incorporated コネクタ
JP4897917B1 (ja) 2010-09-03 2012-03-14 京セラエル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945006B1 (ja) 2011-09-26 2012-06-06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80217B1 (en) * 2000-02-02 2001-08-28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nector
CN1856911A (zh) * 2003-09-26 2006-11-01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913244A (zh) * 2005-08-08 2007-02-14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扁平电缆用电连接器
CN101043107A (zh) * 2006-03-24 2007-09-26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扁平型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CN101471504A (zh) * 2007-12-28 2009-07-01 欧姆龙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2255185A (zh) * 2010-04-08 2011-11-23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60102502A (ko) 2016-08-30
JP6208008B2 (ja) 2017-10-04
US20160301151A1 (en) 2016-10-13
JP2015128010A (ja) 2015-07-09
KR101832645B1 (ko) 2018-02-26
US9698510B2 (en) 2017-07-04
WO2015099117A1 (ja) 2015-07-02
CN105723573A (zh) 2016-06-29
TW201541725A (zh) 2015-11-01
TWI589064B (zh) 2017-06-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23573B (zh) 连接器
KR101860641B1 (ko) 커넥터
CN103427184B (zh) 电连接器
JP2010267411A (ja) フレキシブルケーブル接続構造及びフレキシブル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5392929B2 (ja) コネクタ
CN100397716C (zh) 连接器
JP4989741B2 (ja)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CN104221227A (zh) 电线对基板用连接器
KR101425063B1 (ko) 커넥터
CN103380544A (zh) 板连接端子和电路板的保持结构
CN106450854B (zh) 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KR20190026011A (ko) 커넥터
KR20110098645A (ko) 회로 기판용 전기 커넥터
CN102868056A (zh) 浮动型连接器
JP6192567B2 (ja) フローティング型コネクタ
JP2017117734A (ja) コネクタ
KR20110098643A (ko) 회로 기판용 전기 커넥터
JP2022158313A (ja) コネクタ
CN104112923B (zh) 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
CN107666046B (zh) 双面卡缘连接器
TW201817090A (zh) 連接器
JP4800404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TWI545853B (zh) 連接器
JP5624191B2 (ja) コネクタ
CN104868311A (zh) 连接器及连接器组装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