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22229B - 信道的选择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信道的选择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722229B CN105722229B CN201610082983.7A CN201610082983A CN105722229B CN 105722229 B CN105722229 B CN 105722229B CN 201610082983 A CN201610082983 A CN 201610082983A CN 105722229 B CN105722229 B CN 10572222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rol channel
- physical uplink
- uplink control
- user terminal
- downlin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0187 sel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9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38000013475 authoriz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101000741965 Homo sapiens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7
- 102100038659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Human gen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7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12790 confirm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84
- 230000001174 asce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8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4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969 carri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101150071746 Pbsn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047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68 resource allo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227 by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65 channe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20 organ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14—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using bitmap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7—Inter-user or inter-terminal allo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e.g. signalling of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 H04L5/0094—Indication of how sub-channels of the path are allocated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6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 H04W72/1268—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of uplink data flow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04W72/232—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the control data signalling from the physical layer, e.g. DCI signall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7—Transitions between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stat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信道的选择方法和装置。其中,该方法包括:基于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指示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的时域资源位置和频域资源位置;指示一组用户终端在已指示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内传输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其中,不同的用户终端在已指示的不同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内传输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当有大量用户在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中传输数据时,上行调度授权导致的下行信令开销过大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信道的选择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移动通信系统是指运营商通过部署无线接入网设备(如基站,evolvedNode B,简称eNB)和核心网设备(如归属位置寄存器,Home Location Register,简称HLR)等设备,为用户终端(如手机)提供通信服务的系统。移动通信经历了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的演变,其中,第一代移动通信是指最初的模拟、仅限语音通话的蜂窝电话标准,其主要采用的是模拟技术和频分多址(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简称FDMA)的接入方法;第二代移动通信引入了数字技术,其提高了网络容量、改善了话音质量和保密性,且第二代移动通信以“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Communication,简称GSM)和“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简称CDMA IS-95)为代表;第三代移动通信主要指CDMA2000,WCDMA,TD-SCDMA三种技术,并且上述三种技术均是以码分多址作为接入技术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标准在国际上相对统一,为国际标准化组织3GPP制定的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ong Term Evolution-Advanced,简称LTE/LTE-A),其下行基于正交频分多直接入(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简称OFDMA),上行基于单载波频分多直接入(SingleCarrier–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简称SC-FDMA)的接入方式,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依据灵活的带宽和自适应的调制编码方式,达到了下行峰值速率1Gbps,上行峰值速率500Mbps的高速传输。在图1中简要示出了移动通信网络的基本架构,如图1所示,当用户终端与接入网(例如基站)连接时,接入网通过与核心网(例如,HLR)之间的回传链路向核心网传输数据,或者核心网通过该回传链路向用户终端(例如,手机)传输数据。
MuLTEfire为在LTE R13 LAA下行传输方法的基础上,新定义的上行传输方法,该方法为可以独立工作于非授权频段的LTE技术,即stand-alone LTE-U。其中,MuLTEfire在上行复用方式采用与传统LTE上行SC-FDMA不同的B-IFDMA方式用于满足非授权频段的带宽占用的地区性规范要求,并在上行物理信道PUCCH中引入了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ePUCCH来传输传统LTE中通过PUCCH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UCI(包括确认字符ACK/确认否定NACK,信道状态信息CSI,参考信号SRS等)。由于B-IFDMA的资源分配特性,其最小资源分配颗粒度较大,例如图2所示,在图2中20MHz带宽下的有10个交织单元interlace,每个interlace的大小为10个频域上等间隔PRB,第0号为黑色的10个PRB。因此传统LTE中在每个上行子帧中均分配上行控制信道区域PUCCH region的方式对已MuLTEfire中采用B-IFDMA的上行复用方式而言,其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ePUCCH region占用系统的带宽比例至少高达10%,但与此同时用户终端UE并没有如此大量的上行控制信息UCI需要传输。
为了解决上述ePUCCH在每个上行子帧固定存在带来控制开销过大的问题,需要通过动态指示的方法来触发用户终端UE的ePUCCH在指定的上行子帧的传输。现有触发方法包括通过DL/UL grant来单独指示每个UE的ePUCCH位置,类似于PUSCH的资源指示,优点是指示方式灵活,其问题主要是当有大量用户需要在ePUCCH传输时,上行调度授权UL grant带来的下行信令开销过大。
针对上述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道的选择方法和装置,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当有大量用户在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中传输数据时,上行调度授权导致的下行信令开销过大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信道的选择方法,该方法包括:基于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指示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的时域资源位置和频域资源位置;指示一组用户终端在已指示的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内传输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其中,不同的用户终端在已指示的不同的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内传输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
进一步地,基于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指示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的时域资源位置包括:将发送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子帧后的第N个子帧作为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的所在子帧,其中,所述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区域的所在子帧为所述时域资源位置;或者将发送所述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中承载的子帧后的第N个上行子帧作为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的所在子帧,其中,所述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区域的所在子帧为所述时域资源位置;或者获取所述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中承载的下行控制信息DCI,并根据所述DCI指示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的时域资源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N通过以下任一种方式进行配置: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配置、通过下行控制信息DCI来配置以及在标准中预先设定。
进一步地,根据所述DCI指示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时域资源位置包括:当所述用户终端在下行子帧N上检测到用于指示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所述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时,将所述DCI中指示的所述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所在的当前子帧后的N个子帧作为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的所在子帧。
进一步地,根据所述DCI指示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时域资源位置包括:通过3比特表示范围为1至8的所述下行子帧N。
进一步地,基于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指示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的频域资源位置包括:根据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为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配置所述频域资源位置;或者根据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上承载的下行控制信息DCI指示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的频域资源位置;或者根据所述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占用的控制信道元素CCE位置确定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的频域资源位置。
进一步地,根据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为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配置所述频域资源位置包括:通过10比特的位图bitmap指示与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对应的interlace,或者通过4比特指示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占用10个交织单元interlace中的任意一个交织单元interlace。
进一步地,根据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上承载的下行控制信息DCI指示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频域资源位置包括:通过10比特的位图bitmap指示与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对应的交织单元interlace,或者,通过4比特指示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占用10个interlace中的任意一个交织单元interlace。
进一步地,根据所述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发送的控制信道元素CCE位置确定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频域资源位置包括:通过规定的映射表表示发送所述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所占用的第I个控制信道元素CCE位置编号J和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对应的交织单元interlace编号K的映射关系。
进一步地,通过规定的映射表表示发送所述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第I个控制信道元素CCE位置编号J和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对应的交织单元interlace编号K的映射关系包括:所述无线资源控制RRC基于所述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占用的第一个CCE位置编号,配置所述第一个控制信道元素CCE位置编号J对应至所述交织单元interlace编号K。
进一步地,指示一组用户终端在已指示的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内传输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包括:根据下行控制信息DCI占用的控制信道元素CCE位置确定已指示的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中对应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或者根据无线资源控制RRC配置多个用户终端为一组用户终端,通过组RNTI加扰所述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并指示所述一组用户终端中每个用户终端在已指示的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中对应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或者指示多个下行子帧,并在所述多个下行子帧中被调度下行传输的用户终端根据所述下行控制信息DCI占用的控制信道元素CCE位置选择已指示的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中对应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
进一步地,根据下行控制信息DCI占用的控制信道元素CCE位置确定已指示的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中对应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包括:当所述用户终端在已指示的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中反馈多个子帧对应的上行控制信息UCI时,根据所述多个子帧对应的传输下行调度授权DL grant占用的控制信道元素CCE位置计算等效CCE位置,并根据所述等效CCE位置指示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
进一步地,所述等效CCE位置为所述多个子帧中最后一个子帧对应的控制信道元素CCE位置。
进一步地,根据无线资源控制RRC配置多个用户终端为一组用户终端,通过组RNTI加扰所述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并指示所述一组用户终端中每个用户终端在已指示的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中对应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包括:下行控制信息DCI显式指示所述一组用户终端内每个用户终端在已指示的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中对应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或者根据为所述一组用户终端中每个用户终端分配的组内唯一编号在已指示的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内指示与所述用户终端所述对应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
进一步地,下行控制信息DCI显式指示所述一组用户终端内每个用户终端在已指示的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中对应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包括:结合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起始编号,每隔X比特指示所述一组用户终端内的一个用户终端对应的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
进一步地,每隔X比特指示所述一组用户终端内的一个用户终端对应的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包括:当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起始编号为N时,所述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中的下行控制信息DCI指示了用户终端UE-2、用户终端UE-5和用户终端UE-6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其中,所述用户终端UE-2、所述用户终端UE-5和所述用户终端UE-6的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分别为N,N+1和N+2。
进一步地,根据为所述一组用户终端中每个用户终端分配的组内唯一编号在已指示的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内确定与所述用户终端所述对应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包括:叠加所述组内唯一编号至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起始编号,得到与所述用户终端对应的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其中,所述起始编号为所述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下行控制信息DCI中指示的编号。
进一步地,叠加所述组内唯一编号至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起始编号,得到与所述用户终端对应的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包括:如果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起始编号为N,则与所述一组用户终端中用户终端UE-n对应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为N+n。
进一步地,指示一个或者多个下行子帧,并在所述一个或者多个下行子帧中被调度的下行传输的用户终端根据所述下行调度授权DL grant的控制信道元素CCE位置选择已指示的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中对应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包括:当用户终端向所述一个或者多个下行子帧进行反馈时,根据所述一个或者多个下行子帧的下行授权调度DL grant的控制信道元素CCE位置确定等效CCE位置,并根据所述等效CCE位置确定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
进一步地,在用户终端向所述多个下行子帧进行反馈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下行控制信息通过N-bit指示当前子帧的任一个下行子帧,判断所述用户终端在指示的所述任一个下行子帧中是否被调度;用户终端向所述多个下行子帧进行反馈包括:如果判断所述用户终端在指示的所述任一个下行子帧中被调度的情况下,所述用户终端向所述多个下行子帧进行反馈。
进一步地,所述等效CCE位置为第一个控制信道元素CCE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跨载波指示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
进一步地,所述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跨载波指示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包括:通过在下行控制信息DCI中添加3比特或者大于3比特的载波指示域CIF实现所述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跨载波指示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
进一步地,所述下行控制信息DCI可以下任一种:为用于指示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下行控制信息DCI、为用于指示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和非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下行控制信息DCI。
进一步地,所述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通过以下任一种方式指示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中的反馈的上行控制信息UCI的类型:通过不同的RNTI指示所述上行控制信息UCI的类型、通过下行控制信息DCI指示所述上行控制信息UCI的类型。
进一步地,所述上行控制信息UCI的类型包括以下任一种类型:确认字符ACK/否定确认NACK反馈、多子帧确认字符ACK/否定确认NACK反馈、多载波确认字符ACK/否定确认NACK反馈、多子帧和多载波确认字符ACK/否定确认NACK反馈、信道状态信息CSI反馈、多载波信道状态信息CSI反馈、参考信号SRS反馈以及多载波参考信号SRS反馈。
进一步地,通过不同的RNTI指示所述上行控制信息UCI的类型包括:将预留RNTI的取值范围中分配的不同取值的RNTI分别加扰发送不同所述上行控制信息UCI类型的所述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
进一步地,通过下行控制信息DCI指示所述上行控制信息UCI的类型包括:通过所述下行控制信息DCI中的X比特指示反馈的所述下行控制信息UCI类型。
进一步地,通过所述下行控制信息DCI中的X比特确定反馈的所述下行控制信息UCI类型包括:通过3比特指示ACK/NACK反馈、通过3比特指示多子帧ACK/NACK反馈、通过3比特指示多载波ACK/NACK反馈、通过3比特指示多子帧和多载波ACK/NACK反馈、通过3比特指示CSI反馈、通过3比特指示多载波CSI反馈、通过3比特指示SRS反馈以及通过3比特指示多载波SRS反馈。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信道的选择装置,该装置包括:第一指示单元,用于基于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指示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的时域资源位置和频域资源位置;第二指示单元,用于指示一组用户终端在已指示的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内传输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其中,不同的用户终端在已指示的不同的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内传输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指示单元包括:第一确定模块,用于将发送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子帧后的第N个子帧作为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的所在子帧,其中,所述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区域的所在子帧为所述时域资源位置;或者第二确定模块,用于将发送所述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中承载的子帧后的第N个上行子帧作为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的所在子帧,其中,所述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区域的所在子帧为所述时域资源位置;或者第三确定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中承载的下行控制信息DCI,并根据所述DCI指示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的时域资源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指示单元包括:配置模块,用于根据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为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配置所述频域资源位置;或者第一指示模块,用于根据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上承载的下行控制信息DCI指示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的频域资源位置;或者第四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占用的控制信道元素CCE位置确定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的频域资源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指示单元包括:第五确定模块,用于根据下行控制信息DCI占用的控制信道元素CCE位置确定已指示的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中对应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或者第二指示模块,用于根据无线资源控制RRC配置多个用户终端为一组用户终端,通过组RNTI加扰所述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并指示所述一组用户终端中每个用户终端在已指示的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中对应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或者第六确定模块,用于指示多个下行子帧,并在所述多个下行子帧中被调度的下行传输的用户终端根据所述下行调度授权DL grant占用的控制信道元素CCE位置确定已指示的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中对应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采用基于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指示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的时域资源位置和频域资源位置;指示一组用户终端在已指示的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内传输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其中,不同的用户终端在已指示的不同的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内传输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方式,通过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指示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时域资源位置和频域资源位置,并指示不同的用户终端在已指示的不同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内传输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达到了不同的用户终端在不同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内传输数据的目的,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当有大量用户在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中传输数据时,上行调度授权导致的下行信令开销过大的技术问题,并且实现了避免同时指示多个用户终端时互相干扰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现有技术的一种移动通信网络的基本架构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现有技术的一种资源分配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信道选择方法的流程图;以及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信道选择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实施例1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道选择法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的流程图示出的步骤可以在诸如一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计算机系统中执行,并且,虽然在流程图中示出了逻辑顺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信道选择方法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302,基于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Common PDCCH,简称C-PDCCH)指示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的时域资源位置和频域资源位置;
步骤S304,指示一组用户终端在已指示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内传输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其中,不同的用户终端在已指示的不同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内传输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同一控制信令同时向一组用户终端中的每个用户终端指示与之对应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编号。进而每个用户终端可以根据接收到的指示在与之对应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内传输控制信令,从而,避免了多个用户终端UE之间的碰撞。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指示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时域资源位置和频域资源位置,并指示不同的用户终端在已指示的不同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内传输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达到了不同的用户终端在不同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内传输数据的目的,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当有大量用户在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中传输数据时,上行调度授权导致的下行信令开销过大的技术问题,并且实现了避免同时指示多个用户终端时互相干扰的技术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描述的移动通信具体技术不限,可以为WCDMA、CDMA2000、TD-SCDMA、WiMAX、LTE/LTE-A、LAA、MuLTEfire以及后续可能出现的第五代、第六代、第N代移动通信技术。
本发明中描述的用户终端为可以支持陆地移动通信系统的通信协议的终端侧产品,例如,特制通信的调制解调器模块(Wireless Modem),该特制通信的调制解调器模块可以被手机、平板电脑、数据卡等各种类型的终端形态集成从而完成通信功能。
为方便描述,在本发明以下实施例中,采用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LTE/LTE-A及其衍生的MuLTEfire作为举例进行说明,其中用户终端表示为UE(User Equipment),接入网设备表示为基站eNB或者接入点(Access Point,简称AP)。
基于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指示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的时域资源位置方式可以有很多种,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采用下述三种方式中的任一种方式指示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的时域资源位置:
方式一:将发送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子帧后的第N个子帧作为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的所在子帧,其中,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区域的所在子帧为时域资源位置,N通过以下任一种方式进行配置: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配置、在标准中预先设定。
具体地,当用户终端在下行子帧M上检测到用于指示ePUCCH时域资源位置的C-PDCCH时,可以将当前下行子帧M后的N个子帧(即,M+N)作为ePUCCH Region的所在子帧,进而可以在子帧M+N上发送该ePUCCH。
方式二:将发送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中承载的子帧后的第N个上行子帧作为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的所在子帧,其中,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区域的所在子帧为时域资源位置,其中,在本发明实施例中,N可以通过以下任一种方式进行配置: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配置、通过下行控制信息DCI来配置、在标准中预先设定。
具体地,还可以根据发送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C-PDCCH上承载的子帧后的第N个上行子帧确定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ePUCCH region所在的子帧,进而通过该子帧指示ePUCCH的时域资源位置。
方式三:获取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中承载的下行控制信息DCI,并根据DCI指示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时域资源位置。
其中,下行控制信息DCI包含指示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时域资源位置的信息,具体地,当用户终端UE在下行子帧N上检测到用于指示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ePUCCH的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C-PDCCH时,可以根据在C-PDCCH传输中的下行控制信息DCI确定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ePUCCH Region的时域资源位置,例如,通过下行控制信息DCI中指示的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所在的当前子帧后的第N个子帧作为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ePUCCH Region的所在子帧。其中,可以通过3比特表示范围为1至8的下行子帧N。
基于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指示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的频域资源位置方式可以有很多种,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采用下述三种方式中的任一种方式指示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的频域资源位置:
方式一:根据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为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配置频域资源位置。
具体地,接入网设备(例如,基站eNB)可以向用户终端下发的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进而来通知用户终端与其对应的ePUCCH在频域中的位置。
可以通过以下任一种方法来指示ePUCCH区域的频域资源位置,例如,20MHz带宽下具有10个interlace,因此可以通过10比特的位图bitmap,来指示与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ePUCCH对应的交织单元interlace;还可以通过4比特指示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ePUCCH占用10个交织单元interlace中的任意一个交织单元interlace。
方式二:根据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上承载的下行控制信息DCI指示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的频域资源位置。
具体地,除上述方式一来指示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ePUCCH区域的频域资源位置之外,还可以通过方式二来指示ePUCCH区域的频域资源位置,例如,20MHz带宽下具有10个interlace,因此可以通过10比特的位图bitmap,来指示与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ePUCCH对应的交织单元interlace;还可以通过4比特指示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ePUCCH占用10个交织单元interlace中的任意一个交织单元interlace。
方式三:根据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占用的控制信道元素CCE位置确定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的频域资源位置。
除上述方式一和方式二之外,还可以通过方式三来指示与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ePUCCH区域的频域资源位置。
具体地,可以通过规定的映射表表示发送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所占用的第I个控制信道元素CCE位置编号J和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对应的交织单元interlace编号K的映射关系。其中,该映射关系可以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进行配置,还可以通过标准预设规定来进行配置。
例如,无线资源控制RRC基于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占用的第一个CCE位置编号,配置第一个控制信道元素CCE位置编号J对应至交织单元interlace编号K。也即是,根据C-PDCCH占用的第一个CCE位置编号,RRC直接将第一个CCE位置编号直接对应到交织单元interlace的编号,假设C-PDCCH的第一个CCE编号为0,则ePUCCH在第0个交织单元interlace上发送。
指示多个用户终端在已指示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内传输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包括以下任一种方式:
方式一:根据下行控制信息DCI占用的控制信道元素CCE位置确定已指示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中对应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
基站可以向用户终端发送下行控制信息DCI,来触发用户终端UE反馈上行控制信息UCI。例如,基站可以通过下行数据信道PDSCH向用户终端UE发送上行授权调度DL grant,以触发用户终端UE反馈PDSCH对应的ACK/NACK。然后,用户终端UE可以根据基站传输下行控制信息DCI的(E)PDCCH的EEC位置确定在已指示的ePUCCH region中对应的ePUCCH编号,实现了通过基站的调度来避免用户终端之间的碰撞。
具体地,当用户终端在已指示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中反馈多个子帧对应的上行控制信息UCI时,可以先根据需要反馈UCI的多个子帧对应的传输下行控制信息DCI的控制信道元素CCE位置计算等效CCE位置,并根据该等效CCE位置指示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ePUCCH编号,其中,等效CCE位置可以为多个子帧中最后一个子帧对应的控制信道元素CCE位置。
方式二:根据无线资源控制RRC配置多个用户终端为一组用户终端,通过组RNTI加扰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并指示一组用户终端中每个用户终端在已指示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中对应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
具体地,基站可以通过RRC配置多个用户终端UE为一组用户终端,每个组均分配一个组RNTI(需要广播时为特殊公共RNTI),并为该组内的每个用户终端UE分配一个组内唯一编号;然后通过该组RNTI加扰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C-PDCCH。加扰C-PDCCH之后,可以通过下行控制信息DCI显示该一组用户终端内每个用户终端在已指示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ePUCCH region中对应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ePUCCH编号;对于通过DCI显示指示的方式,可以结合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ePUCCH的起始编号,每X比特指示一组用户终端内的一个用户终端对应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ePUCCH编号。例如,当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起始编号为N时,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中的下行控制信息DCI同时指示了用户终端UE-2、用户终端UE-5和用户终端UE-6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其中,用户终端UE-2、用户终端UE-5和用户终端UE-6的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分别为N,N+1和N+2。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还可以根据为该一组用户终端中每个用户终端分配的组内唯一编号在已指示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ePUCCH region内确定与用户终端对应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ePUCCH编号。对于通过RRC分配的组内唯一编号选取ePUCCH编号的方式,可以通过叠加组内唯一编号至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起始编号,得到与用户终端对应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其中,起始编号为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下行控制信息DCI中指示的编号。例如,如果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起始编号为N,则与一组用户终端中任意用户终端UE-n对应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为N+n。
方式三:指示多个下行子帧,并在多个下行子帧中被调度的下行传输的用户终端根据下行控制信息DCI占用的控制信道元素CCE位置选择已指示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中对应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
具体地,下行控制信息DCI中通过N-bit来指示当前子帧前的某个下行子帧,并判断占用C-PDCCH的用户终端UE在所指示的任一个下行子帧中是否被调度,如果检测到占用该C-PDCCH的用户终端UE在所指示的下行子帧中被调度,则在所指示的ePUCCH上进行反馈。当用户终端UE向多个下行子帧进行反馈时,可以先根据多个下行子帧的下行授权调度DLgrant占用的控制信道元素CCE位置确定一个等效CCE位置,并根据该等效CCE位置确定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ePUCCH)编号,其中,该等效CCE位置可以为第一个控制信道元素CCE位置。
本发明提供的信道选择方法还包括: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C-PDCCH可以指示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ePUCCH中需要反馈的上行控制信息UCI的类型,其中,可以通过以下任一种方式指示ePUCCH中需要反馈的UCI的类型:通过不同的RNTI指示上行控制信息UCI的类型,还可以通过下行控制信息DCI指示上行控制信息UCI的类型。
其中,上述需要反馈的上行控制信息UCI的类型包括以下任一种类型:确认字符ACK/否定确认NACK反馈、多子帧确认字符ACK/否定确认NACK反馈、多载波确认字符ACK/否定确认NACK反馈、多子帧和多载波确认字符ACK/否定确认NACK反馈、信道状态信息CSI反馈、多载波信道状态信息CSI反馈、参考信号SRS反馈以及多载波参考信号SRS反馈。
具体地,通过不同的RNTI指示上行控制信息UCI的类型包括:将预留RNTI的取值范围中分配的不同取值的RNTI分别加扰发送不同所述上行控制信息UCI类型的所述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
通过下行控制信息DCI指示上行控制信息UCI的类型包括:通过下行控制信息DCI中的X比特指示反馈的下行控制信息UCI类型。其中,通过下行控制信息DCI中的X比特确定反馈的下行控制信息UCI类型包括:通过3比特指示ACK/NACK反馈、通过3比特指示多子帧ACK/NACK反馈、通过3比特指示多载波ACK/NACK反馈、通过3比特指示多子帧和多载波ACK/NACK反馈、通过3比特指示CSI反馈、通过3比特指示多载波CSI反馈、通过3比特指示SRS反馈以及通过3比特指示多载波SRS反馈。
本发明提供的信道的选择方法还包括: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跨载波指示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具体地,基站可以在载波N中发送C-PDCCH来指示载波M上的ePUCCH信息。其中,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跨载波指示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可以通过在下行控制信息DCI中添加3比特或者大于3比特的载波指示域CIF的方式,来实现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跨载波指示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上述实施例中,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C-PDCCH中的DCI可以为专用于指示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下行控制信息;还可以除包含用于指示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下行控制信息之外,还包括其他指示。
本发明提供的信道的选择方法为通过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C-PDCCH来指示多个用户终端UE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ePUCCH的方法,通过本发明提供的信道选择方法可以在降低控制信令开销的前提下,支持灵活的指示不同用户终端UE在不同的ePUCCH上发送,并避免了用户终端UE间的碰撞。
实施例2
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信道选择方法中,通过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C-PDCCH)指示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ePUCCH)时域资源位置和频域资源位置,具体为:
步骤S1,指示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的时域位置。
具体地,包括:发送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子帧后的第N个子帧为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所在子帧,其中N为RRC配置或预先规定;或者根据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上承载的下行控制信息DCI指示的当前子帧后的第N个子帧为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所在子帧。
步骤S2,指示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的频域位置。
具体地,包括:根据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配置的资源位置;根据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上承载的下行控制信息DCI指示的无线资源位置;根据发送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CCE位置确定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的频域位置。
步骤S3,指示一组终端在所指示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内传输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
具体地,包括:用户终端UE根据DL grant占用的控制信道元素CCE位置确定在指示的ePUCCH region中对应的ePUCCH编号,通过基站eNB的调度实现来避免UE间的碰撞;或者通过RRC配置多个UE到一组,通过组RNTI加扰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显示指示该组内多个UE在指示的ePUCCH region中对应的ePUCCH编号;或者通过指示多个下行子帧DLsubframe,在该DL subframe中的被调度下行传输的UE根据其DL grant占用的CCE位置选择在指示的ePUCCH region中对应的ePUCCH编号。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还包括:上述CPDCCH与其指示的ePUCCH可以在不同的载波上,即跨载波指示。
上述方案的具体实施方式为:
上述步骤S1中C-PDCCH指示ePUCCH区域的时域资源位置可以通过下述方式来实现:
一种可选的方法为在发送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C-PDCCH的子帧后的第N个子帧为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所在子帧,其中N为RRC配置或标准中预先规定。其中,当UE在下行子帧M上成功检测到用于指示ePUCCH资源位置的C-PDCCH时,则在子帧M+N上发送ePUCCH。
另一种可选的方法为根据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上承载的下行控制信息DCI指示的当前子帧后的第N个子帧为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所在子帧。当UE在下行子帧M上成功检测到用于指示ePUCCH资源位置的C-PDCCH时,根据C-PDCCH上DCI中的指示内容确定ePUCCH对应的子帧编号,例如通过3-bit来表示范围为1-8的N。
另一种可选的方法为根据发送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上承载的子帧后的第N个上行子帧为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所在子帧,其中N为RRC配置或标准中预先规定或由DCI指示。
上述步骤S2中C-PDCCH指示ePUCCH区域频域资源位置可以通过下述方式来实现:
基于上述步骤S1中的时域位置指示的基础上,进一步指示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的频域位置包括:
一种方式为根据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配置的资源位置,eNB通过RRC信令通知UE其对应的ePUCCH在频域的资源位置,例如通过10-bit的位图bitmap方式指示ePUCCH对应的interlace,或者通过4-bit指示ePUCCH占用10个交织单元interlace中的某个interlace。
另一种方式为根据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上承载的下行控制信息DCI指示的无线资源位置,例如通过10-bit的bitmap方式指示ePUCCH对应的interlace,或者通过4-bit指示ePUCCH占用10个interlace中的某个interlace。
还有一种方式为根据发送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占用的CCE位置确定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的频域位置,可以规定一个映射变来表示发送C-PDCCH的第I个CCE位置编号J对应为ePUCCH对应的interlace编号K,该映射关系可以通过RRC进行配置或者标准规定,例如,根据C-PDCCH的第一个CCE位置编号,RRC配置CCE编号直接对应到interlace编号,假设C-PDCCH的第一个CCE编号为0,则ePUCCH在第0个interlace上发送。
上述步骤S3中C-PDCCH指示多个UE的ePUCCH编号的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根据步骤S1和实施例步骤S2的组合,可以获得ePUCCH区域的时频资源位置,由于在相同时频资源(例如20MHz带宽时1个interlace对应的10个PRB)上的多个ePUCCH通过码分的方式进行复用,需要进一步指示每个UE对应的ePUCCH的编号。在一个PRB内ePUCCH在时域和频域的复用方式可以采用类似PUCCH的方式,即时域通过正交码的和或频域采用循环移位序列的方式。即一个ePUCCH区域内可以支持正交的传输N个编号为0到N-1的ePUCCH,其编号对应该ePUCCH在时域所使用的正交码索引和或频域所使用的循环移位的序列索引。
具体为指示一组用户终端UE在所指示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内传输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一种可选的方式为当UE反馈的UCI是由eNB通过发送DCI进行触发的(例如UE反馈PDSCH对应的ACK/NACK时,UE接收PDSCH由eNB发送DL grant进行触发),UE根据eNB发送DCI的(E)PDCCH的(E)CCE位置确定在指示的ePUCCH region中对应的ePUCCH编号,通过eNB的调度实现来避免UE间的碰撞。当UE需要在指示的ePUCCH反馈多个子帧对应的UCI时,需要根据多个需要反馈UCI的子帧所对应的DCI的CCE位置,联合计算一个等效CCE位置。举例来说,规定根据DCI所占的第一个CCE位置来指示ePUCCH区域中的编号,当UE反馈多个子帧对应的UCI时,则根据最后一个子帧的DCI所对应的CCE位置选择ePUCCH编号。
另一种可选的方式为基站eNB通过RRC配置多个UE为一组,通过分配一个组RNTI(广播时为特殊公共RNTI),并为每个UE分配一个组内唯一编号,然后通过该组RNTI加扰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DCI中显示的指示该组内多个UE在指示的ePUCCH region中对应的ePUCCH编号,或者在指示的ePUCCH区域内根据其分配组内唯一编号选择ePUCCH编号。假设eNB将UE-0,UE-2,...,UE-7分到组-1,每个UE对应的组内编号为0,1,...,7。
对于上述通过DCI显示指示的方式,每通过3-bit可以指示一个组内UE,并结合一个ePUCCH的起始编号。例如,当ePUCCH起始编号为N时,C-PDCCH中DCI指示了UE-2,UE-5,U-6的3个UE,则UE-2对应的ePUCCH编号为N,UE-5对应的ePUCCH编号为N+1,UE-6对应的ePUCCH编号为N+2,以此类推。
对于上述通过RRC分配的组内编号位置选择ePUCCH编号的方式,C-PDCCH的DCI中可以指示ePUCCH的起始编号,所有该组的UE在该起始ePUCCH的编号基础上叠加其组内编号,例如起始编号为N,则UE-n对应的ePUCCH编号为N+n。
还有可选的实现方式为通过在C-PDCCH的DCI中指示一个或多个DL subframe,在该DL subframe中的被调度下行传输的UE根据其DL grant的CCE位置选择在指示的ePUCCHregion中对应的ePUCCH编号。当一个UE同时需要对多个指示的DL subframe进行反馈时,根据多个DL subframe的DL grant的CCE位置生成等效CCE位置。举例,DCI中通过N-bit来指示当前子帧前的某个下行子帧,则检测到该C-PDCCH的UE根据在所指示的下行子帧是否被调度来判断是否需要在指示的ePUCCH上进行反馈。如果该UE在所指示的下行子帧被调度,则根据eNB发送该DL grant的(E)PDCCH的CCE位置(如第一个CCE位置)来选择在ePUCCH区域中的编号。
在本发明上述实施例中,可以通过C-PDCCH指示ePUCCH中需要反馈的UCI类型,具体指示方式包括通过不同的RNTI,或者,在DCI中显式的指示UCI反馈类型,进而,用户终端可以根据指示的UCI类型进行反馈。
其中,UCI类型包括ACK/NACK反馈,多子帧ACK/NACK反馈,多载波ACK/NACK反馈,多子帧多载波ACK/NACK反馈,CSI反馈,多载波CSI反馈,SRS反馈以及多载波SRS等。
上述通过RNTI区分UCI反馈类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为:在现有预留的RNTI取值范围中分配不同取值的RNTI分别用于加扰发送不同UCI反馈类型的C-PDCCH。
上述通过DCI中显式的来指示UCI反馈类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为:通过在DCI中的Xbit的来分别对应每一种需要反馈的UCI类型。例如3-bit来指示ACK/NACK反馈,多子帧ACK/NACK反馈,多载波ACK/NACK反馈,多子帧多载波ACK/NACK反馈,CSI反馈,多载波CSI反馈,SRS反馈,多载波SRS反馈中的任一种UCI类型。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C-PDCCH跨载波指示ePUCCH包括:在上述步骤S1至步骤S3的基础上,当基站eNB和UE均支持多载波传输时,eNB可以在载波N中发送C-PDCCH来指示载波M上的ePUCCH信息,具体可以通过在DCI中添加3或者更多比特的指示载波的(carrierindication field,简称为CIF)。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针对上述实施例中的C-PDCCH的DCI,其可以为专用于指示ePUCCH的DCI,也可以为包含除指示ePUCCH以外其他指示的DCI。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信道的选择装置,该选择装置主要用于执行本发明实施例上述内容所提供的信道的选择方法,以下对本发明实施例送提供的信道的选择装置=做具体介绍。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信道的选择装置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信道的选择装置主要包括第一指示单元41和第二指示单元42,其中:
第一指示单元41,用于基于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指示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的时域资源位置和频域资源位置;
第二指示单元42,用于指示一组用户终端在已指示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内传输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其中,不同的用户终端在已指示的不同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内传输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指示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时域资源位置和频域资源位置,并指示不同的用户终端在已指示的不同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内传输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达到了不同的用户终端在不同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内传输数据的目的,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当有大量用户在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中传输数据时,上行调度授权导致的下行信令开销过大的技术问题,从而实现了避免同时指示多个用户终端时互相干扰的技术效果。
可选地,第一指示单元包括:第一确定模块,用于将发送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子帧后的第N个子帧作为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的所在子帧,其中,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区域的所在子帧为时域资源位置;或者第二确定模块,用于将发送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中承载的子帧后的第N个上行子帧作为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的所在子帧,其中,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区域的所在子帧为时域资源位置;或者第三确定模块,用于获取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中承载的下行控制信息DCI,并根据DCI指示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的时域资源位置。
可选地,N通过以下任一种方式进行配置: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配置、通过下行控制信息DCI来配置以及在标准中预先设定。
可选地,第三确定模块用于当用户终端在下行子帧N上检测到用于指示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时,将DCI中指示的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所在的当前子帧后的N个子帧作为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的所在子帧。
可选地,第三确定模块用于通过3比特表示范围为1至8的下行子帧N。
可选地,第一指示单元包括:配置模块,用于根据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为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配置频域资源位置;或者第一指示模块,用于根据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上承载的下行控制信息DCI指示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的频域资源位置;或者第四确定模块,用于根据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占用的控制信道元素CCE位置确定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的频域资源位置。
可选地,配置模块用于通过10比特的位图bitmap指示与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对应的interlace,或者通过4比特指示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占用10个交织单元interlace中的任意一个交织单元interlace。
可选地,第一指示模块用于通过10比特的位图bitmap指示与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对应的交织单元interlace,或者,通过4比特指示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占用10个interlace中的任意一个交织单元interlace。
可选地,第四确定模块用于通过规定的映射表表示发送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所占用的第I个控制信道元素CCE位置编号J和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对应的交织单元interlace编号K的映射关系。
可选地,通过规定的映射表表示发送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第I个控制信道元素CCE位置编号J和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对应的交织单元interlace编号K的映射关系包括:无线资源控制RRC基于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占用的第一个CCE位置编号,配置第一个控制信道元素CCE位置编号J对应至交织单元interlace编号K。
可选地,第二指示单元包括:第五确定模块,用于根据下行控制信息DCI占用的控制信道元素CCE位置确定已指示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中对应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或者第二指示模块,用于根据无线资源控制RRC配置多个用户终端为一组用户终端,通过组RNTI加扰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并指示一组用户终端中每个用户终端在已指示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中对应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或者第六确定模块,用于指示多个下行子帧,并在多个下行子帧中被调度的下行传输的用户终端根据所述下行控制信息DCI占用的控制信道元素CCE位置确定已指示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中对应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
可选地,第五确定模块用于:当用户终端在已指示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中反馈多个子帧对应的上行控制信息UCI时,根据多个子帧对应传输的下行调度授权DLgrant占用的控制信道元素CCE位置计算等效CCE位置,并根据等效CCE位置指示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
可选地,等效CCE位置为多个子帧中最后一个子帧对应的控制信道元素CCE位置。
可选地,第二指示模块用于:下行控制信息DCI显示一组用户终端内每个用户终端在已指示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中对应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或者根据为一组用户终端中每个用户终端分配的组内唯一编号在已指示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内确定与用户终端对应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
可选地,下行控制信息DCI显示一组用户终端内每个用户终端在已指示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中对应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包括:结合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起始编号,每隔X比特指示一组用户终端内的一个用户终端对应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
可选地,每X比特指示一组用户终端内的一个用户终端对应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包括:当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起始编号为N时,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中的下行控制信息DCI指示了用户终端UE-2、用户终端UE-5和用户终端UE-6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其中,所述用户终端UE-2、所述用户终端UE-5和所述用户终端UE-6的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分别为N,N+1和N+2。
可选地,根据为一组用户终端中每个用户终端分配的组内唯一编号在已指示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内确定与用户终端对应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包括:叠加组内唯一编号至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起始编号,得到与用户终端对应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其中,起始编号为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下行控制信息DCI中指示的编号。
可选地,叠加组内唯一编号至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起始编号,得到与用户终端对应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包括:如果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起始编号为N,则与一组用户终端中用户终端UE-n对应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为N+n。
可选地,第六确定模块用于:当用户终端向多个下行子帧进行反馈时,根据多个下行子帧的下行调度授权DL grant的控制信道元素CCE位置确定等效CCE位置,并根据等效CCE位置确定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
可选地,在用户终端向多个下行子帧进行反馈之前,装置还包括:下行控制信息通过N-bit指示当前子帧的任一个下行子帧,判断用户终端在指示的任一个下行子帧中是否被调度;用户终端向多个下行子帧进行反馈包括:如果判断用户终端在指示的任一个下行子帧中被调度的情况下,用户终端向多个下行子帧进行反馈。
可选地,等效CCE位置为第一个控制信道元素CCE位置。
可选地,装置还包括第三指示单元,用于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跨载波指示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
可选地,第三指示单元包括:通过在下行控制信息DCI中添加3比特或者大于3比特的载波指示域CIF实现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跨载波指示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
可选地,下行控制信息DCI可以下任一种:为用于指示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下行控制信息DCI、为用于指示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和非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下行控制信息DCI。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技术内容,可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其中,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单元的划分,可以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单元或模块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或其它的形式。
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为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移动硬盘、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31)
1.一种信道的选择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于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指示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的时域资源位置和频域资源位置;
指示一组用户终端在已指示的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内传输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其中,不同的用户终端在已指示的不同的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内传输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
其中,指示一组用户终端在已指示的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内传输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包括:根据下行控制信息DCI占用的控制信道元素CCE位置确定已指示的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中对应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或者根据无线资源控制RRC配置多个用户终端为一组用户终端,通过组RNTI加扰所述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并指示所述一组用户终端中每个用户终端在已指示的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中对应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或者指示多个下行子帧,并在所述多个下行子帧中被调度下行传输的用户终端根据所述下行控制信息DCI占用的控制信道元素CCE位置选择已指示的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中对应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
所述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通过以下任一种方式指示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中的反馈的上行控制信息UCI的类型:通过不同的RNTI指示所述上行控制信息UCI的类型、通过下行控制信息DCI指示所述上行控制信息UCI的类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指示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的时域资源位置包括:
将发送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子帧后的第N个子帧作为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的所在子帧,其中,所述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区域的所在子帧为所述时域资源位置;或者
将发送所述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中承载的子帧后的第N个上行子帧作为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的所在子帧,其中,所述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区域的所在子帧为所述时域资源位置;或者
获取所述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中承载的下行控制信息DCI,并根据所述DCI指示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的时域资源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通过以下任一种方式进行配置: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配置、通过下行控制信息DCI来配置以及在标准中预先设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DCI指示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时域资源位置包括:
当所述用户终端在下行子帧N上检测到用于指示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所述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时,将所述DCI中指示的所述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所在的当前子帧后的N个子帧作为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的所在子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DCI指示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时域资源位置包括:通过3比特表示范围为1至8的所述下行子帧N。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指示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的频域资源位置包括:
根据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为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配置所述频域资源位置;或者
根据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上承载的下行控制信息DCI指示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的频域资源位置;或者
根据所述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占用的控制信道元素CCE位置确定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的频域资源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为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配置所述频域资源位置包括:
通过10比特的位图bitmap指示与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对应的interlace,或者通过4比特指示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占用10个交织单元interlace中的任意一个交织单元interlace。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上承载的下行控制信息DCI指示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频域资源位置包括:
通过10比特的位图bitmap指示与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对应的交织单元interlace,或者,通过4比特指示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占用10个interlace中的任意一个交织单元interlace。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发送的控制信道元素CCE位置确定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频域资源位置包括:
通过规定的映射表表示发送所述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所占用的第I个控制信道元素CCE位置编号J和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对应的交织单元interlace编号K的映射关系。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规定的映射表表示发送所述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第I个控制信道元素CCE位置编号J和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对应的交织单元interlace编号K的映射关系包括:
所述无线资源控制RRC基于所述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占用的第一个CCE位置编号,配置所述第一个控制信道元素CCE位置编号J对应至所述交织单元interlace编号K。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下行控制信息DCI占用的控制信道元素CCE位置确定已指示的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中对应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包括:
当所述用户终端在已指示的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中反馈多个子帧对应的上行控制信息UCI时,根据所述多个子帧对应的传输下行调度授权DL grant占用的控制信道元素CCE位置计算等效CCE位置,并根据所述等效CCE位置指示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等效CCE位置为所述多个子帧中最后一个子帧对应的控制信道元素CCE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无线资源控制RRC配置多个用户终端为一组用户终端,通过组RNTI加扰所述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并指示所述一组用户终端中每个用户终端在已指示的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中对应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包括:
下行控制信息DCI显示所述一组用户终端内每个用户终端在已指示的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中对应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或者
根据为所述一组用户终端中每个用户终端分配的组内唯一编号在已指示的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内确定与所述用户终端所述对应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下行控制信息DCI显示所述一组用户终端内每个用户终端在已指示的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中对应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包括:结合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起始编号,每隔X比特指示所述一组用户终端内的一个用户终端对应的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隔X比特指示所述一组用户终端内的一个用户终端对应的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包括:
当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起始编号为N时,所述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中的下行控制信息DCI指示了用户终端UE-2、用户终端UE-5和用户终端UE-6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其中,所述用户终端UE-2、所述用户终端UE-5和所述用户终端UE-6的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分别为N,N+1和N+2。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为所述一组用户终端中每个用户终端分配的组内唯一编号在已指示的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内确定与所述用户终端所述对应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包括:
叠加所述组内唯一编号至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起始编号,得到与所述用户终端对应的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其中,所述起始编号为所述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下行控制信息DCI中指示的编号。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叠加所述组内唯一编号至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起始编号,得到与所述用户终端对应的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包括:
如果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起始编号为N,则与所述一组用户终端中用户终端UE-n对应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为N+n。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指示一个或者多个下行子帧,并在所述一个或者多个下行子帧中被调度的下行传输的用户终端根据所述下行控制信息DCI的控制信道元素CCE位置选择已指示的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中对应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包括:
当用户终端向所述多个下行子帧进行反馈时,根据所述多个下行子帧的下行调度授权DL grant的控制信道元素CCE位置确定等效CCE位置,并根据所述等效CCE位置确定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用户终端向所述多个下行子帧进行反馈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下行控制信息通过N-bit指示当前子帧的任一个下行子帧,判断所述用户终端在指示的所述任一个下行子帧中是否被调度;
用户终端向所述多个下行子帧进行反馈包括:如果判断所述用户终端在指示的所述任一个下行子帧中被调度的情况下,所述用户终端向所述多个下行子帧进行反馈。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等效CCE位置为第一个控制信道元素CCE位置。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控制信息UCI的类型包括以下任一种类型:确认字符ACK/否定确认NACK反馈、多子帧确认字符ACK/否定确认NACK反馈、多载波确认字符ACK/否定确认NACK反馈、多子帧和多载波确认字符ACK/否定确认NACK反馈、信道状态信息CSI反馈、多载波信道状态信息CSI反馈、参考信号SRS反馈以及多载波参考信号SRS反馈。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不同的RNTI指示所述上行控制信息UCI的类型包括:
将预留RNTI的取值范围中分配的不同取值的RNTI分别加扰发送不同所述上行控制信息UCI类型的所述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下行控制信息DCI指示所述上行控制信息UCI的类型包括:
通过所述下行控制信息DCI中的X比特指示反馈的所述下行控制信息UCI类型。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下行控制信息DCI中的X比特确定反馈的所述下行控制信息UCI类型包括:
通过3比特指示ACK/NACK反馈、通过3比特指示多子帧ACK/NACK反馈、通过3比特指示多载波ACK/NACK反馈、通过3比特指示多子帧和多载波ACK/NACK反馈、通过3比特指示CSI反馈、通过3比特指示多载波CSI反馈、通过3比特指示SRS反馈以及通过3比特指示多载波SRS反馈。
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跨载波指示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跨载波指示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包括:
通过在下行控制信息DCI中添加3比特或者大于3比特的载波指示域CIF实现所述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跨载波指示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
27.根据权利要求1至2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行控制信息DCI可以下任一种:为用于指示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下行控制信息DCI、为用于指示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和非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下行控制信息DCI。
28.一种信道的选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指示单元,用于基于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指示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的时域资源位置和频域资源位置;
第二指示单元,用于指示一组用户终端在已指示的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内传输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其中,不同的用户终端在已指示的不同的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内传输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
所述第二指示单元还用于根据下行控制信息DCI占用的控制信道元素CCE位置确定已指示的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中对应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或者根据无线资源控制RRC配置多个用户终端为一组用户终端,通过组RNTI加扰所述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并指示所述一组用户终端中每个用户终端在已指示的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中对应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或者指示多个下行子帧,并在所述多个下行子帧中被调度下行传输的用户终端根据所述下行控制信息DCI占用的控制信道元素CCE位置选择已指示的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中对应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
所述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通过以下任一种方式指示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中的反馈的上行控制信息UCI的类型:通过不同的RNTI指示所述上行控制信息UCI的类型、通过下行控制信息DCI指示所述上行控制信息UCI的类型。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单元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将发送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子帧后的第N个子帧作为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的所在子帧,其中,所述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区域的所在子帧为所述时域资源位置;或者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将发送所述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中承载的子帧后的第N个上行子帧作为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的所在子帧,其中,所述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区域的所在子帧为所述时域资源位置;或者
第三确定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中承载的下行控制信息DCI,并根据所述DCI指示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的时域资源位置。
30.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单元包括:
配置模块,用于根据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为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配置所述频域资源位置;或者
第一指示模块,用于根据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上承载的下行控制信息DCI指示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的频域资源位置;或者
第四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占用的控制信道元素CCE位置确定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的频域资源位置。
31.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指示单元包括:
第五确定模块,用于根据下行控制信息DCI占用的控制信道元素CCE位置确定已指示的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中对应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或者
第二指示模块,用于根据无线资源控制RRC配置多个用户终端为一组用户终端,通过组RNTI加扰所述公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并指示所述一组用户终端中每个用户终端在已指示的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中对应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或者
第六确定模块,用于指示多个下行子帧,并在所述多个下行子帧中被调度的下行传输的用户终端根据所述下行控制信息DCI占用的控制信道元素CCE位置确定已指示的所述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中对应的增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编号。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082983.7A CN105722229B (zh) | 2016-02-05 | 2016-02-05 | 信道的选择方法和装置 |
KR1020187018953A KR102078338B1 (ko) | 2016-02-05 | 2017-01-17 | 채널 선택 방법 및 장치 |
JP2018522659A JP6552732B2 (ja) | 2016-02-05 | 2017-01-17 | チャネル制御方法及び装置 |
PCT/CN2017/071373 WO2017133440A1 (zh) | 2016-02-05 | 2017-01-17 | 信道的选择方法及装置 |
EP17746760.2A EP3413651B1 (en) | 2016-02-05 | 2017-01-17 | Channel selection method and device |
US16/054,765 US10764873B2 (en) | 2016-02-05 | 2018-08-03 | Method and device for channel selection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082983.7A CN105722229B (zh) | 2016-02-05 | 2016-02-05 | 信道的选择方法和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722229A CN105722229A (zh) | 2016-06-29 |
CN105722229B true CN105722229B (zh) | 2019-08-27 |
Family
ID=561556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082983.7A Active CN105722229B (zh) | 2016-02-05 | 2016-02-05 | 信道的选择方法和装置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764873B2 (zh) |
EP (1) | EP3413651B1 (zh) |
JP (1) | JP6552732B2 (zh) |
KR (1) | KR102078338B1 (zh) |
CN (1) | CN105722229B (zh) |
WO (1) | WO201713344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722229B (zh) * | 2016-02-05 | 2019-08-27 | 北京佰才邦技术有限公司 | 信道的选择方法和装置 |
CN107580348B (zh) * | 2016-07-04 | 2020-06-02 | 北京佰才邦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无线通信网络的测量方法、基站及终端 |
WO2018016135A1 (en) * | 2016-07-20 | 2018-01-25 | Nec Corporation | Methods of signalling in an advanc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supporting multi-user superposition transmission |
CN106454901A (zh) * | 2016-11-04 | 2017-02-22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下行控制信道的检测方法、指示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
PL3550910T3 (pl) * | 2017-01-05 | 2021-08-16 |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 Metoda transmisji kanału sterowania łączem uplink, urządzenie sieciowe i urządzenie końcowe |
WO2018165987A1 (zh) * | 2017-03-17 | 2018-09-20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上行传输方法、装置、终端设备、接入网设备及系统 |
WO2018191868A1 (zh) * | 2017-04-18 | 2018-10-2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指示子帧配置的方法及装置 |
WO2018227596A1 (zh) * | 2017-06-16 | 2018-12-20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时域资源指示方法、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通信系统 |
EP3664539B1 (en) | 2017-08-04 | 2022-06-29 |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
CN111030799B (zh) | 2017-09-14 | 2021-03-05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确定时域资源的方法、设备、存储介质及系统 |
US11012922B2 (en) * | 2017-09-18 | 2021-05-1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Common search space design for coverage enhancement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CN113163437B (zh) * | 2017-09-18 | 2023-03-3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传输控制方法 |
US12081382B2 (en) | 2017-11-17 | 2024-09-03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Systems and methods regarding frequency- selective SRS transmission and PUSCH precoding |
WO2019119375A1 (zh) * | 2017-12-21 | 2019-06-27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信息传输的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MX2020007478A (es) * | 2018-01-12 | 2020-09-14 |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 Metodo, dispositivo terminal y dispositivo de red para transmitir canales. |
CN110830194B (zh) * | 2018-08-08 | 2020-10-30 | 北京紫光展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上行信道资源的指示及确定方法、基站、终端、介质 |
CN111093269B (zh) * | 2018-10-23 | 2023-01-17 | 海能达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pucch资源分配方法及相关装置 |
EP3934142A4 (en) * | 2019-03-26 | 2022-03-23 |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 COMMUNICATIO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
EP3979537A4 (en) * | 2019-05-28 | 2022-06-15 |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 CONTROL SIGNAL DETECTION METHOD AND DEVICE,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
CN112637784B (zh) * | 2019-09-24 | 2023-02-0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时域资源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KR20210039081A (ko) | 2019-10-01 | 2021-04-09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서로 다른 형태의 전극을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용 전극조립체 |
JP7208184B2 (ja) * | 2020-03-04 | 2023-01-18 | アンリツ株式会社 | 移動端末試験装置、移動端末試験システム及び移動端末試験装置の制御方法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971981A (zh) * | 2010-10-28 | 2013-03-13 | Lg电子株式会社 | 用于发送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
CN103037511A (zh) * | 2011-09-30 | 2013-04-10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一种增强下行控制信道资源的指示方法、系统和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460740B (zh) * | 2011-02-07 | 2017-10-10 |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 在免许可频谱中操作补充小区的方法和装置 |
CN102215094B (zh) * | 2011-06-01 | 2013-11-20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上行反馈信息发送及接收方法、系统和设备 |
CN102355325B (zh) * | 2011-08-11 | 2014-02-12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pucch资源映射的方法及装置 |
CN103096477B (zh) * | 2011-10-31 | 2015-08-19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增强型pdcch实现方法及相关设备 |
US9526091B2 (en) | 2012-03-16 | 2016-12-20 | Intel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ordination of self-optimization functions in a wireless network |
CN103327614B (zh) | 2012-03-19 | 2016-08-03 |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 将用于ACK/NACK的扩展的PUCCH资源与ePDCCH所使用的eCCE隐式关联的方法 |
JP2013197891A (ja) * | 2012-03-19 | 2013-09-30 | Ntt Docomo Inc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基地局装置、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リソース割当て方法 |
KR101718672B1 (ko) * | 2012-06-14 | 2017-03-21 | 후지쯔 가부시끼가이샤 | 업링크 제어 채널 자원들을 결정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
CN103945539B (zh) * | 2013-01-18 | 2018-03-09 |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 一种增强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方法和装置及通信系统 |
CN104113925B (zh) * | 2013-04-18 | 2019-06-1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授权信令发送、获取方法及装置 |
CN104767595A (zh) * | 2014-01-07 | 2015-07-08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Harq-ack反馈信息的传输方法、系统及终端和基站 |
JP6388768B2 (ja) * | 2014-01-14 | 2018-09-12 |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JP2017118158A (ja) * | 2014-04-30 | 2017-06-29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
US9392614B2 (en) * | 2014-06-30 | 2016-07-12 | Intel IP Corporation | Listen before talk for cellular in unlicensed band |
CN105722229B (zh) * | 2016-02-05 | 2019-08-27 | 北京佰才邦技术有限公司 | 信道的选择方法和装置 |
-
2016
- 2016-02-05 CN CN201610082983.7A patent/CN105722229B/zh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01-17 WO PCT/CN2017/071373 patent/WO2017133440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7-01-17 EP EP17746760.2A patent/EP3413651B1/en active Active
- 2017-01-17 JP JP2018522659A patent/JP6552732B2/ja active Active
- 2017-01-17 KR KR1020187018953A patent/KR102078338B1/ko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8-03 US US16/054,765 patent/US10764873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971981A (zh) * | 2010-10-28 | 2013-03-13 | Lg电子株式会社 | 用于发送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
CN103037511A (zh) * | 2011-09-30 | 2013-04-10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一种增强下行控制信道资源的指示方法、系统和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80343650A1 (en) | 2018-11-29 |
JP2018538731A (ja) | 2018-12-27 |
EP3413651A4 (en) | 2019-07-31 |
JP6552732B2 (ja) | 2019-07-31 |
EP3413651A1 (en) | 2018-12-12 |
KR102078338B1 (ko) | 2020-02-17 |
CN105722229A (zh) | 2016-06-29 |
EP3413651B1 (en) | 2021-01-13 |
KR20180091031A (ko) | 2018-08-14 |
US10764873B2 (en) | 2020-09-01 |
WO2017133440A1 (zh) | 2017-08-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722229B (zh) | 信道的选择方法和装置 | |
KR102207809B1 (ko)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자원 할당 방법 및 상기 방법을 이용하는 장치 | |
JP6524987B2 (ja) | 無線通信のための制御チャネル | |
US11219000B2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uplink control channe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new radio | |
JP6875413B2 (ja) | サウンディング参照信号の伝送方法、伝送装置および端末 | |
AU2019248685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 |
JP6443566B2 (ja) | シグナリング方法 | |
JP5587824B2 (ja) | 無線基地局装置、移動端末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 |
KR20200099581A (ko) | 무선 통신시스템의 자원 할당 방법, 장치 및 시스템 | |
JPWO2017110959A1 (ja) |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基地局 | |
EP3534561B1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allocating data channel resource for next-generation wireless access network | |
JP5979968B2 (ja) | ユーザ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 |
JP2020523943A (ja)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端末のダウンリンク信号受信方法及び前記方法を利用する端末 | |
WO2013002685A1 (en) | Scheduling of a user equipment in a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 |
JP2020512743A (ja) | データ伝送方法、端末デバイス及びネットワークデバイス | |
CN111183600B (zh) | 新无线电(nr)解调参考信号(dmrs)端口映射及相关信令 | |
CN113347726A (zh) | 基于无线网络的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 |
JP2025038046A (ja)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いて物理下りリンク制御チャネルを送信する方法及びそのための装置 | |
CN107404767B (zh) | 基站及其调度用户设备的方法 | |
KR102100483B1 (ko) | 차세대 무선망에서 하향 링크 선점 지시 정보를 모니터링하고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그 장치 | |
KR102117970B1 (ko) | 차세대 무선망에서 하향 링크 선점 지시 정보를 모니터링하고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그 장치 | |
KR102206761B1 (ko) | 차세대 무선망에서 비트맵을 이용하여 하향 링크 선점 지시 정보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그 장치 | |
JP2025041696A (ja)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いて物理下りリンク制御チャネルを送信する方法及びそのための装置 | |
KR20250017676A (ko)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 간 신호의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 |
KR20180105053A (ko) | 짧은 전송 시간 간격의 프레임 구조에서 하향 링크 채널을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그 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Floors 9 and 10, building 1, zone 1, No. 81, Beiqing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085 Patentee after: Beijing baicaiba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085 Beijing Haidian District city information industry base development road 1, 3 tier 3001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Bai Caibang Technology Co.,Ltd.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