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03116A - 连接器端子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端子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703116A CN105703116A CN201510888194.8A CN201510888194A CN105703116A CN 105703116 A CN105703116 A CN 105703116A CN 201510888194 A CN201510888194 A CN 201510888194A CN 105703116 A CN105703116 A CN 10570311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contact
- wall
- cylindrical
- connec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38—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5—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by stamped-out resilient contact arm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01R13/111—Resilient sockets co-operating with pins having a circular transverse section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6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contact point
- H01R13/249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contact point multiple contact poin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86—Parallel contacts arranged about a common axi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al Connectors (AREA)
Abstract
一种连接器端子(12)包括可操作以被插入在壳体(11)中形成的端子空间(R1)内的端子主体(122);以及布置在端子主体(122)中的弹性接触片(121)。连接器端子(12)在被插入端子空间(R1)内时接触圆柱形端子(22)的内圆周表面。弹性接触片(121)包括由弧形表面构成的接触部分(1214),并且还包括在接触部分(1214)上形成的至少一个突起(1214a),至少一个突起(1214a)接触圆柱形端子(22)的内弧形表面。至少一个突起(1214a)在圆柱形端子(22)的长度方向上延伸。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括弹性接触片的连接器端子,该弹性接触片具有接触部分,该弹性接触片通过该接触部分接触圆柱形端子。
背景技术
一种电连接器(诸如要被装配在用作发动机中的点火器或预热塞的电热塞中的连接器,以及用于将燃烧压力传感器连接至线束的连接器)包括圆柱形公连接器。由于公连接器被设计为与母连接器旋转对称,因此即使使得公连接器围绕其轴以任一方向旋转,该公连接器也可以被适配至母连接器中。相应地,即使在黑暗中手动地处理该连接器,也可以容易地将公连接器适配至母连接器中。
如上文提到的电连接器通常包括具有接触部分的弹性接触片,该弹性接触片通过该接触部分接触圆柱形端子。
图32是日本专利申请特开1997-35825号中公开的传统电连接器的透视图。
所示的电连接器包括插头连接器1000和插座连接器1010。
插头连接器1000包括圆柱形插头绝缘体1001和多个接触件1002,多个接触件1002被布置在插头绝缘体1001的外表面上,使得从插头绝缘体1001的远端到每个接触件1002的距离彼此不同。插座连接器1010形成有孔1011,插头连接器1000可被适配至该孔1011内。插座连接器1010包括在孔1011的内表面上形成的多个圆形插座接触件1012。
图33是接触件1002的透视图。接触件1002呈弧形,并且在其上的中心形成有凸缘(bead)1002a。凸缘1002a在其顶部与插座连接器1010的插座接触件1013进行点接触。
图34是日本专利申请特开2002-75558号中公开的另一传统电连接器的透视图。
所示的电连接器包括插座连接器子组件1110和插头连接器子组件1120。插座连接器子组件1110包括插座接触件1101、1102和1103,每个插座接触件包括具有接触件1104a的弹性悬臂1104。插座接触件1101、1102和1103被定位在插座连接器子组件1110的轴向上的不同位置处。插头连接器子组件1120包括圆柱形插头接触件1121、1122和1123,每个圆柱形插头接触件接触每个接触件1104a。
在图32所示的传统电连接器中,每个接触件1002被形成为弧形并且中心形成有凸缘1002a。然而,由于凸缘1002a仅接触圆柱形插座接触件1013,因此对于接触件1002来说,不稳定地接触插座接触件1013是不可避免的。
图34所示的传统电连接器伴随有以下问题:由于插座接触件1101、1102和1103的接触件1104a的弧形表面在与圆柱形插头接触件1121、1122和1123的弧形表面延伸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是凸面的,因此如果插座接触件1101、1102和1103延伸的方向与圆柱形插头接触件1121、1122和1123的轴向偏离,则恐怕接触件1104a会不稳定地接触圆柱形插头接触件1121、1122和1123。
接触件1104a可被设计为具有沿圆柱形插头接触件1121、1122和1123的弧形表面延伸的弧形表面。然而,每个弧形表面的不规则造成接触件1104a的弧形表面倾斜,导致对于接触件1104a来说,很难稳定地接触圆柱形插头接触件1121、1122和1123。
发明内容
鉴于上文提到的传统电连接器中的问题,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器端子,该连接器端子能够稳定地接触另一连接器端子,从而保证它们之间的连接的高可靠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连接器端子,包括:可操作以被插入在壳体中形成的端子空间内的端子主体;以及在端子主体中布置的弹性接触片,其中:连接器端子在被插入端子空间内时接触圆柱形端子的内圆周表面;弹性接触片包括由弧形表面构成的接触部分;弹性接触片包括在接触部分上形成的至少一个突起,该至少一个突起接触圆柱形端子的内弧形表面;并且该至少一个突起在圆柱形端子的长度方向上延伸。
在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端子中,弹性接触片被设计为具有由弧形表面构成的接触部分;并且包括在接触部分上形成的至少一个突起。连接器端子能够通过弹性接触片的突起接触圆柱形端子。
除了第一方面,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连接器端子,其中:弹性接触片还包括多个突起,每个突起接触圆柱形端子的内弧形表面;多个突起被布置在圆柱形端子的内弧形表面的圆周方向上;并且多个突起中的每一个在圆柱形端子的长度方向上延伸。
即使圆柱形端子的弧形表面的曲率和/或弹性接触片的接触部分的曲率具有不规则性,弹性接触片也能在两个或更多点处接触圆柱形端子。因此,使得连接器端子稳定地接触圆柱形端子是可能的。
除了第二方面,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连接器端子,其中,多个突起在圆周方向上彼此等距隔开。
由于突起均匀地接触圆柱形端子的弧形内表面,因此弹性接触片可以进一步稳定地接触圆柱形端子。
除了第二方面,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连接器端子,其中,围绕接触部分的顶部对称地布置多个突起。
除了第一方面,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连接器端子,其中,多个突起中的每一个具有弧形截面。.
除了第一方面,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提供一种连接器端子,其中,接触部分具有与圆柱形端子的内弧形表面相等的曲率。
除了第一方面,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提供一种连接器端子,其中,端子主体包括:第一壁;以及面对第一壁的第二壁,其中所述第一壁与所述第二壁隔开;第二壁形成有开口;弹性接触片还包括:被固定至第一壁的第一端;抵接到第二壁上并且是自由端的第二端;以及位于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基本呈U形的弯形部分;端子空间包括具有从第一壁朝向第二壁的高度的凸起部分;以及当端子主体被插入端子空间内时,弯形部分运行到凸起部分之上,并且接触部分突出于开口之外,进一步地,第二端抵接在第一壁上。
在连接器端子被插入端子空间内之后,弹性接触片的接触部分被保持为不突出于开口之外,直到弯形部分运行到凸起部分之上。当弯形部分运行到凸起部分之上时,接触部分突出于开口之外,并且自由第二端与端子主体的第一壁接触。因此,弯形部分可以维持在连接器端子被插入端子空间内时得到的形状。此外,通过将第二端设计为自由端,当弹性接触片的接触部分接触圆柱形端子从而受到来自圆柱形端子的负载时,第二端向端子主体后移动。相应地。减少施加在第二端上的负载是可能的。
除了第一方面,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提供一种连接器端子,其中:弹性接触片还包括弯曲部分,该弯曲部分限定从第二壁朝向第一壁的凸面;第二端延续至弯曲部分;并且当弯形部分运行到凸起部分之上时,该弯曲部分代替第二端抵接在第一壁上。
由于第二端延续至弯曲部分,因此弹性接触片在弯曲部分接触第一壁。相应地,防止第一壁被损坏是可能的。此外,由于弯曲部分在第一壁上滑动,因此弹性接触片可以在第一壁上容易地移动。
将在下面描述由前述本发明获得的好处。
根据本发明,连接器端子和圆柱形端子可以彼此稳定地接触,从而保证它们之间的电连接的高可靠性。
特别地,通过将弹性接触片设计为包括多个突起,连接器端子和圆柱形端子可以彼此更稳定地接触。
将在下面描述由前述本发明获得的好处。
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端子被插入端子空间内,并且因此,弹性接触片的折叠部分运行到凸起部分之上,使得弹性接触片的部分暴露于端子主体之外,并且进一步地,作为自由端的弹性接触片的第二端接触下壁,从而用作用于支持弹性接触片的支点。因此,当还未被插入壳体内时,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端子使防止弹性接触片被损坏和/或变形成为可能,并且进一步地,当连接器端子被插入壳体时保证了足够的弹簧长度,从而保证了在弹性接触片和另一端子之间的必要的接触压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的第一电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第一电连接器的正视图;
图3是连接器端子的透视图;
图4是图3所示的连接器端子的侧视图;
图5是图4所示的连接器端子的部分截面图;
图6是图3所示的连接器端子的正视图;
图7是图4所示的连接器端子的侧视图,示出了弹性接触片被抬起,从而导致该弹性接触片突出于端子主体之外;
图8是图7所示的连接器端子的正视图;
图9是图1所示的突出端子的透视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的第二电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第二电连接器的正视图;
图12是图10所示的第二电连接器的第一圆柱形端子的透视图;
图13是图10所示的第二电连接器的第二圆柱形端子的透视图;
图14是示出其中图1所示的第一连接器端子和图10所示的第二连接器端子彼此适配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5是示出其中图1所示的第一连接器端子和图10所示的第二连接器端子彼此适配的状态的透视截面图;
图16是示出接着图15的其中图1所示的第一连接器端子和图10所示的第二连接器端子彼此适配的状态的透视截面图;
图17是示出其中第一连接器端子和图14所示的第二连接器端子彼此适配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8是示出其中第一连接器端子和图15所示的第二连接器端子彼此适配的状态的部分放大的截面图;
图19是示出从图18中的其中第一连接器端子和第二连接器端子彼此适配的状态中筛选出的状态的部分放大的截面图;
图20是示出图3所示的第一连接器端子和图12所示的第一圆柱形端子之间的接触状态的部分截面图;
图21是示出图3所示的第一连接器端子和图12所示的第一圆柱形端子之间的接触状态的透视图;
图22是示出第一连接器端子和图21所示的第一圆柱形端子之间的接触状态的部分截面图;
图23A是图3所示的连接器端子所插入的端子空间的部分截面图;
图23B是接着图23A的其中弹性接触片在凸起部分上运行的端子空间的部分截面图;
图24是根据一个变体的包括弹性接触片的连接器端子的侧视图;
图25是根据一个变体的图24所示的连接器端子的仰视图;
图26是示出图3所示的连接器端子的部分截面图,其示出连接器端子被插入端子空间内之前的状态;
图27是示出图3所示的连接器端子的部分截面图,其示出接着图26的连接器端子被插入端子空间内之后的状态;
图28是根据第一变体的图3所示的连接器端子的部分截面图,其示出连接器端子被插入端子空间内之前的状态;
图29是连接器端子的部分截面图,其示出接着图28的连接器端子被插入端子空间内之后的状态;
图30是根据第二变体的图3所示的连接器端子的部分截面图,其示出连接器端子被插入端子空间内之前的状态;
图31是连接器端子的部分截面图,其示出接着图30的连接器端子被插入端子空间内之后的状态;
图32是传统电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33是图32所示的电连接器的部分的透视图;以及
图34是另一传统电连接器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在下文中参照附图阐述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端子。
在说明书中,关于短语“前和后”,词“前”表示两个电连接器通过其彼此适配的一侧,并且词“后”表示“前”的相对侧。
例如,图1所示的第一电连接器10和图10所示的第二电连接器20可被用于将各种类型的传感器与线束进行连接。第二电连接器20是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端子。
首先,下文中参照图1至9阐述第一电连接器10。
如图1、2和14所示,第一电连接器10包括:外壳11(第一壳体),图10所示的第二电连接器20被适配至该外壳11内;多个第一接触端子12(连接器端子),第一电连接器10通过该多个第一接触端子12与第二电连接器20电连接;以及突起端子13,第一电连接器10通过该突起端子13与第二电连接器20电连接。
外壳11呈圆柱形。外壳11由第一构件111和第二构件112组成。
第一构件111包括在外壳11的后端处的覆盖部分111a。覆盖部分111a保护连接器并且在其中容纳密封件124(参见图3),线缆C通过连接器与端子(第一接触端子12和突起端子13)连接。第一构件111还包括具有端子空间R1的第一轴杆114,突起端子13将被插入该端子空间R1内。第一轴杆114与外壳11的中心轴L1同轴地延伸。
如图15所示,第一轴杆114被设计为具有三段,从其开口端朝向近端每段具有渐增的直径。具体地,第一轴杆114包括:前端段、中段和后端段,其中前段具有小于中段的直径,并且中段具有小于后端段的直径。
在第一轴杆114中形成导孔114a,该导孔114a沿第一轴杆114的轴向延伸以引导至端子空间R1。
第一构件111包括:圆周壁(peripheralwall)部分111c,提供在其自身和第一轴杆114之间的端子空间R2,以允许第一接触端子12被插入该端子空间R2内;以及,锁定件111f,第一构件111通过该锁定件111f与第二构件112啮合。
第二构件112是圆柱形的,并且在第二构件112耦合至第一构件111时形成在第一轴杆114和该第二构件112之间的第一适配孔115。第二电连接器20(参见图16)被适配到由此形成的第一适配孔115内。
如图2所示,在由第二构件112环绕的第一适配孔115的内表面上形成在外壳的中心轴L1的径向上布置的、并且在第一电连接器10的长度方向F1上延伸的多个线形槽111g。在第一实施例的第二构件112中,在第一适配孔115的内表面上的九个位置中的五个位置处形成线形槽111g,该九个位置彼此以40度圆周角隔开。
如图14所示,在图1所示的第一构件111和第二构件112之间的耦合部分内提供环形的密封构件113。
如图2和14所示,每个第一接触端子12平行于第一轴杆114的中心轴被布置在第一轴杆114的外表面上。在第一适配孔115的正视图中,第一接触端子12围绕第一轴杆114在圆周上彼此等距隔开。在第一实施例中,根据第一轴杆114的三个直径段、以外壳11的120度圆周角的间隔来布置三个第一接触端子12。
如图3至6所示,第一接触端子12中的每一个包括:通过使金属片弯曲成U形而形成的导电弹性接触片121;要被插入端子空间R2(参见图14)的第一端子主体122;以及其上压紧有线缆C1的捆绑部分123。
弹性接触片121的第一端1211通过与第一端子主体122的下壁1221结合而被固定。弹性接触片121从下壁1221延伸出来,并且在其一端处形成U形折叠部分1212。弹性接触片121在第一端子主体122内继续延伸,并且在作为自由端的第二端1213处结束。
弹性接触片121具有用作接触部分1214的部分,弹性接触片121通过该接触部分1214与随后提到的第一圆柱形端子接触。接触部分1214具有弧形部(arc),该弧形部具有沿着随后提到的第一圆柱形端子的圆周弧形表面的外表面。
在接触部分1214中形成有多个细长的突起1214a。在第一实施例中,形成两个突起1214a。在弹性接触片121上,以与第一圆柱形端子的中心轴L1垂直的方向F3(弹性接触片121的宽度方向)布置突起1214a。
在第一端1211和折叠部分1212之间,形成第一弯曲部分1215。第一弯曲部分1215朝向下壁1211弯曲该折叠部分1212。在弹性接触片121的初始状况下,第一实施例中的弯曲部分1215以如下方式弯曲:使得从延续至下壁1221的第一端1211向开口1222a的上升部分(ascentportion)转向作为开口1222a的相对侧的下壁1221。
在初始状况下,折叠部分1212突出于第一端子主体122的下壁1221之外,并且接触部分1214没有突出于在第一端子主体122的上壁1222处形成的开口1222a之外。在弹性接触片121的第二端1213处,形成具有朝向下壁1221的凸面的第二弯曲部分。
如图3所示,第一端子主体122被设计为中空的,并且具有矩形的横截面。
第一端子主体122在其侧壁1223处形成有矛部1224。通过如下方式形成矛部1224:围绕侧壁1223的一部分形成切割线,并且使该部分向外倾斜。
如图26所示,矛部1224在第一接触端子12已被插入外壳11的端子空间R2(参见图14)内之后,阻止第一接触端子12从端子空间R2释放。
如图3、26和27所示,矛部1224具有开口端1224b,该开口端1224b限定了相对于侧壁1223倾斜的斜面1224c,以使得开口端1224b离侧壁1213最远。此外,斜面1214c具有在第一接触端子12的长度方向上变化的宽度,以使得该宽度在开口端1224b处最大。
矛部1224包括:第一斜面部分1224m,其以相对于第一端子主体122的第一倾斜角从第一端子主体122延伸出;以及第二斜面部分1224n,其以相对于第一端子主体122的大于第一倾斜角的第二倾斜角从第一端子主体122向外倾斜,并且限定了斜面1224c。
如图4所示,捆绑部分123将线缆C1压紧至该捆绑部分123上,以将线缆C1固定在其中。捆绑部分123包括绝缘桶123a和线桶123b。第一接触端子12在捆绑部分123的后部还包括密封件124,其中线缆C1被插入该密封件124内。
图14所示的突出端子13容纳于在第一轴杆114的近端处形成的端子空间R1中,并且与随后提到的第二电连接器20的第二圆柱形端子接触。如图9所示,突出端子13包括:接触部分131;第二端子主体132;以及捆绑部分133。
接触部分131包括:彼此等距隔开的多个接触片131a;在接触片131a的远端和近端处布置的一对C形结合部131b;以及延续至位于接触片131a的开口端处的结合部131b的锥形部分131d。
第二端子部分132是中空的并且具有矩形的横截面。
捆绑部分133将线缆C1压紧至该捆绑部分133上,以将线缆C1固定在其中。捆绑部分133包括:绝缘筒133a和线桶133b。
下文中,参照图10至14阐述第二电连接器20的结构。
如图10、11和14所示,第二电连接器20包括:要被适配到图1所示的第一电连接器10内的内壳21;能够与第一电连接器10的第一接触端子12电连接的第一圆柱形端子22;以及第二圆柱形端子23。
内壳21包括在内壳21的前半部分中的圆周壁部分212。圆周壁部分212在其中限定了第二固定孔211,第一电连接器10(参见图1)的第一轴杆114被适配在该第二固定孔211内。第二固定孔211由多段组成,从开口端到后部每段具有逐渐减小的内径。圆周壁部分212具有外周表面212a,当第一电连接器10被适配到第二电连接器20的第一适配孔115内时,该外围表面212a接触第一适配孔115的内表面。圆周壁部分212的前半部分是其上未形成突起的圆柱形部分212b。在圆周壁部分212a的后半部分、在内壳21的径向上并且围绕其轴L2(参见图10)形成三个线形突起212c,每个线形突起212c在第二电连接器20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在第一实施例中,线形突起212c在圆周方向F4上彼此等距隔开,也就是以120度圆周角布置该线形突起212c。
第二轴杆213在第二固定孔211中延伸。第二轴杆213呈圆柱形,并且包括在其中布置的第二圆柱形端子23。
第一圆柱形端子22与第二轴杆213同轴,并且被固定到内壳21的第二固定孔211的内表面上,同时接触表面2212被暴露在外。如图12所示,第一圆柱形端子22包括:圆柱形接触部分221和线形连接器部分222。
接触部分221与第一接触端子12(参见图3)的弹性接触片121接触。通过将导电板的相对端经由结合部分2211彼此结合来形成接触部分221。例如,第一端2211a被设计为具有突起,并且第二端2211b被设计为具有凹口。通过将突起适配到凹口内并且将它们彼此固定,使端2211a和2211b彼此结合。由于由上文提到的突起和凹口的组合来限定结合部分2211,因此结合部分2211具有在接触部分221的近端和开口端之间的范围内的长度,以及与突起或凹口的长度相等的宽度。
如图14所示,内壳21的第二固定孔211在其中限定了三段,每段具有彼此不同的内径。具体地,位于第二固定孔211的开口端附近的第一段具有最大的内径、离第二固定孔211的开口端最远的第三段具有最小的内径,并且位于第一和第三段之间的第二段具有比第一段的内径小但比第三段的内径大的内径。
第二电连接器20包括三个第一圆柱形端子22,在内壳21的第二固定孔211中限定的第一至第三段中的每段的内表面上布置每个第一圆柱形端子22。在第一段的内表面上布置的第一圆柱形端子22的接触部分211具有在三个第一圆柱形端子22的接触部分211之中最大的内径,在第三段的内表面上布置的第一圆柱形端子22的接触部分211具有在三个第一圆柱形端子22的接触部分211之中的最小内径,并且在第二段的内表面上布置的第一圆柱形端子22的接触部分211具有在最大和最小内径中间的内径。
连接部分222从接触部分221朝向内壳21的后端直线延伸,以及具有暴露于内壳21之外并且要连接至印刷线路板(未示出)的开口端。连接部分222形成有矛部2221,其用于阻止第一圆柱形端子22从内壳21释放。
如图10、11和14所示,第二圆柱形端子23容纳于第二轴杆213中。第二圆柱形端子23具有开口端。突出端子13通过该开口端被插入第二圆柱形端子23。第二圆柱形端子23向外延伸至第二轴杆213之外,并且因此在其开口端处暴露于第二轴杆213之外。第二圆柱形端子23被布置为与第二轴杆213紧密接触,以便与第二轴杆213成为整体。
如图13所示,第二圆柱形端子23包括:圆柱形部分231;收缩部分232;闭合部分233;以及L形连接部分234。
收缩部分232位于圆柱形部分231的后部,并且在连接部分234延伸的方向上具有减少的厚度。具体地,收缩部分232具有与圆柱形部分231的直径相等的宽度(在第一方向A1上的长度),以及具有在第二圆柱形端子23的长度方向上从与圆柱形部分231的直径相等的直径逐渐减少的厚度(在垂直于第一方向A1的第二方向A2上的长度)。作为厚度减少的结果,收缩部分232最后是扁平的。
闭合部分233位于收缩部分232的后部和第二圆柱形端子23的近端。闭合部分235具有比收缩部分233的宽度更大的宽度(在方向A1上的长度)。此外,闭合部分233具有比圆柱形部分231的直径更小的厚度,和比圆柱形部分231的直径更大的宽度。
L形连接部分234延续至闭合部分233。该连接部分234包括:
板形部分234a,其垂直于闭合部分233而弯曲,并且再次垂直地弯曲以与圆柱形部分231平行;以及
针形部分234b,其从板形部分234a的开口端向外延伸。
下文参照图15至20阐述如何使用如上所述配置的第一和第二电连接器10和20。
如图15所示,使第一电连接器10和第二电连接器20彼此接近。随后,将(内壳21的)圆周壁部分212的开口端与外壳11的第一适配孔115对准,并且也将(内壳21的)第二轴杆213的开口端与(第一轴杆114的)导孔114a对准。
随后,在第一适配孔115的长度方向F1上推进(内壳21的)圆周壁部分212,并且还在(导孔114a的)长度方向F1上推进(内壳21的)第二轴杆213。
如图16所示,(内壳21的)圆周壁部分212的前半部分是其上未形成突起的圆柱形部分212b(参见图10)。相应地,当仅是圆周壁部分212的前半部分被插入(外壳11)的第一适配孔115内时,(内壳21)的线形突起212c还没有被适配到(外壳11)的线形槽111g内。因此,随着将内壳21和外壳11的其中之一围绕它的轴旋转,用户可将外壳21适配到内壳11内。用户可将内壳21相对于外壳11进行推进,而无需关心和注意旋转的方向。
在图16的状态之后,内壳21的圆周壁部分212被完全推进至外壳11的第一适配孔115内,然后圆周壁部分212的线形突起212c被适配到外壳11的线形槽111g内,从而外壳11和内壳21相对于彼此被定位。相应地,外壳11和内壳21不能相对于彼此而旋转。
此外,当圆周壁部分212被完全推进至第一适配孔115内时,突起端子13被插入第二圆柱形端子23内以与其接触。此外,第二电连接器20的每个第一圆柱形端子22与第一电连接器10的每个第一接触端子12的弹性接触片121接触。
如上文提到的,外壳11的线形槽111g与内壳21的线形突起212c组成定位单元。通过将内壳21插入外壳11内来形成该定位单元。一旦被形成,定位单元阻止在第一圆柱形端子22和弹性接触片121彼此接触的位置处内壳21和外壳11之间的相对旋转。
也就是说,在插入的开始,第二电连接器20可以用作能够绕插入的方向相对于第一电连接器10自由旋转的电连接器。
在已形成外壳11和内壳21的定位单元之后,第一圆柱形端子22接触弹性接触片121。也就是说,当第一圆柱形端子22接触弹性接触片121时,内壳21和外壳11之间的相对旋转已被阻止。因此,(第一圆柱形端子22的)圆柱形接触部分221和(第一接触端子12的)弹性接触片121不会由于第一和第二电连接器10和20之间的相对旋转而被磨损或损坏。
即使第二圆柱形端子23的轴偏离突出端子13的轴,出于以下理由并不存在问题。也就是说,当突出端子13开始被适配到第二圆柱形端子23内时,接触部分131在第二圆柱形端子23的内表面上滑动。该滑动动作自动地纠正了突出端子13的接触部分131的姿态。
然而,突出端子13以突出端子13和第一轴杆114的内表面之间存在空隙的方式容纳于端子空间R1中,并且突出端子13还由矛部134锁定。相应地,即使由第二圆柱形端子23纠正了接触部分131的姿态,也可以在端子空间R1内将突出端子13的第二端子主体132转换到新的轴向,其中在该轴向上纠正了接触部分131的姿态。因此,突出端子13可被移动以顺从第二圆柱形端子23的新轴向。
如图14所示,通过进一步将第二电连接器20插入第一电连接器10内,内壳21的圆周壁部分212被完全适配到外壳11的第一适配孔115内,外壳11的第一轴杆14被完全适配到内壳21的第二固定孔211内,并且内壳21的第二轴杆213被完全适配到第一轴杆114的导孔114a内。
在这种情况下,布置在第一轴杆114的外表面上的每个第一接触端子12与布置在内壳21的内表面上的第一圆柱形端子22的每个接触部分221接触。并且,突出端子13的接触部分131被插入第二圆柱形端子23的圆柱形部分231内以与其接触。
因此,第一和第二电连接器10和20彼此适配。
第一接触端子12以与第一轴杆114的中心轴同轴的方式被布置在第一轴杆114的外表面上。第一圆柱形端子22以与第二轴杆213同轴的方式被布置在内壳21的内表面上。因此,当第一轴杆114和第二轴杆213彼此适配时,第一接触端子12能够可靠地接触第一圆柱形端子22。
下文阐述另一定位单元,该定位单元用于在外壳和内壳11和21随着它们相对于彼此旋转而彼此适配时在圆周方向上定位该外壳和内壳11和21。
如图17和19所示,上文提到的定位单元由外壳11的线形槽111g以及内壳21的线形突起212c组成。
如前文提到的,当图10所示的圆周壁部分212仅在其前半部分被插入外壳11的第一适配孔115时,内壳21的线形突起212c还没有被适配到外壳11的线形槽111g内。因此,当外壳和内壳11和21中的一个相对于另一个旋转时,外壳和内壳11和21可以彼此适配。
如图17所示,在线形突起212c已被适配到线形槽111g内之后,外壳和内壳11和21关于旋转方向被定位,并且由此,它们不能相对于彼此围绕它们的轴旋转。
线形突起212c和线形槽111g使得第一接触端子12的弹性接触片121接触接触表面2212而不是结合部分2211。
在图17和18中,位于(第一电连接器10的)第一轴杆114的开口端处的第一接触端子12接触位于第二固定孔211的最深位置处的第一圆柱形端子22。
如图10和11所示,三个线形突起212c以120度圆周角度被布置在内壳21的外周表面212a上。如图2所示,在外壳11的第一适配孔115的内表面处形成五个线形槽111g。相应地,当内壳21的三个线形突起212c与外壳11的五个线形槽111g中的三个对准时,外壳和内壳11和21可彼此适配。
在图17和18中,(第一圆柱形端子22的)结合部分2211位于第一接触端子12的一侧(在图17中为左侧)附近,并且弹性接触片121的突起1214a接触第一圆柱形端子22的接触表面2212。
外壳11相对于图17所示的情形在逆时针方向上旋转40度,该40度是相邻线形槽111g之间的角间隔。由于第一接触端子12容纳于外壳11的端子空间R2中,因此第一接触端子12与外壳11一起旋转。
可选地,内壳21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40度。由于第一圆柱形端子22被固定至内壳21,因此第一圆柱形端子22与内壳21一起旋转。
旋转的线形突起212c被适配至线形槽111g(参见图19和20)中的一个(在图17中为右边的一个线形槽)内,该线形槽111g位于图17中已适配有线形突起212c的另一个线形槽111g的附近。
由于旋转,线形突起212c在线形槽111g的一个和另一个之间移动,并且第一圆柱形端子22的接合部分2211在第一接触端子12的突起1214a上移动。
这是因为:围绕外壳11的中心轴L1(参见图1)的相邻线形槽111g之间的角间隔被设置为大于覆盖围绕内壳21的中心轴L2(参见图10)的第一圆柱形端子22的结合部分2211(参见图12)的角度。
由于通过将接触部分221的相对端2211a和2211b彼此结合来形成接合部分2211,因此可能形成结合部分2211中的台阶(step)。
然而,由于线形突起212c和线形槽111g用作定位单元,即使第一电连接器10在任意圆周位置处被适配到第二电连接器20内,在线形突起212c已被适配到线形槽111g内之后,第一接触端子12不会与第一圆柱形端子22的结合部分2211接触。相应地,防止第一接触端子12的弹性接触片121与第一圆柱形端子22的结合部分2211接触从而被损坏和/或磨损是可能的。因此,第一和第二电连接器10和20保证了它们之间的连接的高可靠性。
此外,由于围绕外壳和内壳11和21的中心轴L2径向布置线形突起212c和线形槽111g,因此即使外壳和内壳11和21以其中一个旋转的方式彼此适配,它们可以彼此适配使得线形突起212c和线形槽111g彼此对准。
下文参照图21和22阐述接触端子12如何接触第一圆柱形端子22。
如图21所示,在第一和第二电连接器10和20彼此适配的情况下,第一电连接器10的接触端子12接触第一圆柱形端子22,该第一圆柱形端子22被布置在第二电连接器20中形成的第二固定孔211的内表面上。
接触端子12的弹性接触片121是沿第一圆柱形端子22的轴向F5布置的。换句话说,弹性接触片121在与弧形接触表面2212的圆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接触第一圆柱形端子22。相应地,即使接触表面2212不具有均匀的曲率,弹性接触片121也能够可靠地接触接触表面2212。
如图22所示,弹性接触片121的接触部分1214被设计为具有弧形表面,该弧形表面在垂直于第一圆柱形端子22的轴向F5(参见图21)的截面上延伸,并且沿接触部分221的弧形接触表面2212延伸。因此,接触部分1214和接触表面2212都被设计为与对方相对应地呈弧形,它们还可以彼此可靠地接触。
在接触部分1214的外表面上以接触部分221的圆周方向F6形成多个突起1214a。如图21所示,每个突起1214a被设计为细长的,并且在第一圆柱形端子22的长度方向F5上延伸。
例如,假定弹性接触片121被设计为不包括在接触部分1214的外表面上的突起1214a,并且相应地,接触部分1214在其外表面处直接与第一圆柱形端子22的弧形接触表面2212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弹性接触片121的接触部分1214可被设计为具有沿弧形接触表面2212的弧形外表面,从而保证接触表面2212和接触部分1214彼此接触的面积扩大。
如果接触表面2212和接触部分1214不具有一致的曲率,则它们仅是不可靠地彼此接触。
然而,由于接触部分1214被设计为具有多个突起1214a,因此即使第一圆柱形端子22的弧形接触表面2212和接触部分1214的弧形外表面不具有一致的曲率,弹性接触片121也可以在两个或更多点处接触第一圆柱形端子22。因此,第一接触端子12可以可靠地接触第一圆柱形端子22,从而保证高的接触可靠性。
由于突起1214a在第一圆柱形端子22的长度方向F5上延伸,也就是说,由于突起1214a在与弧形接触表面2212的圆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接触弧形接触表面2212,因此即使弧形接触表面2212不具有均匀的曲率,该弧形接触表面2212的不均匀曲率也不会对突起1214a与弧形接触表面2212的接触施加有害的影响。
突起1214a围绕接触部分1214的顶部1214b(参见图22)在其圆周方向上彼此等距隔开。相应地,每个突起1214a一致地接触第一圆柱形端子22的弧形接触表面2212,从而保证突起1214a可以与接触表面2212可靠地接触。
下文阐述当接触端子12被插入外壳11的端子空间R2内时,该接触端子12如何起作用。
如图4和5所示,当接触端子12未被插入端子空间R2内时,折叠部分1212突出于第一端子主体122的下壁1221之外。
在如图14所示的这种状况下的接触端子12通过外壳11的后端被插入端子空间R2内。如图23A所示,随着被插入端子空间R2内,弹性接触片121的折叠部分1212被端子空间R2的底面R21抬起,并且折叠部分1212在端子空间R2的底面R21上滑动。在图23A所示的情况下,由于折叠部分1212接触端子空间R2的底面R21,所以尽管弹性接触片121的接触部分1214被稍微抬起,但其仍然位于相对低的位置。具体地,接触部分1214部分地暴露于开口1222a(参见图5)之外,但未完全暴露于开口1222a之外,也就是说,接触部分1214差不多仍然容纳于第一端子主体122中。
当接触端子12被继续插入端子空间R2内时,如图23B所示,折叠部分1212运行至凸起部分116上,该凸起部分116形成于端子空间R2的底面R2上。
凸起部分116包括:在方向F7上倾斜上升的斜面1161,其中接触端子12在该方向F7上被插入端子空间R2内;以及水平部分1162,其延续至斜面1161的顶部。
通过在凸起部分116上运行,折叠部分1212被进一步向上引导。因此,弹性接触片121的接触部分1214突出于开口1212a之外。随着折叠部分1212立起,弹性接触片121的自由第二端1213朝向第一端子主体122的下壁1221而降低,并且抵接在下壁1221上。因此,第二端1213用作支持弹性接触片121的支点。
由于第二端1213和相应的第二弯曲部分1216抵接在下壁1221上,所以折叠部分1212和第二端1213(或第二曲线部分1216)整体地支持弹性接触片121。因此,当接触部分1214接触第一圆柱形端子22以由此具有负载时,该负载由折叠部分1212和第二弯曲部分1216分担。因此,防止折叠部分1212由于施加在接触部分1214上的负载而塑性变形是可能的,从而保证了可以增加接触部分1214接触第一圆柱形端子22的接触负载。
此外,由于自由第二端1213抵接在第一端子主体122的下壁上,因此接触部分1214和第二端1213之间的弹性接触片121的长度可被设计成在第一端子主体122内可允许的长度。相应地,弹性接触片121可具有足够长的弹簧长度,弹性接触片121可实现增强的弹簧性能。此外,弹性接触片121可以是难以塑性变形的弹簧形状。
由于第二端1213延续至第二弯曲部分1216,因此当第二端1213抵接在下壁1221上时,下壁1221不会受到损伤。此外,由于第二弯曲部分1216在下壁1221上滑动,因此第二弯曲部分1216可以在下壁1221上平滑地移动。
如上文提到的,在第一接触端子12已被插入端子空间R2内之后,弹性接触片121的接触部分1214被保持为不突出于开口1222a之外,直到弹性接触片121运行到凸起部分116上。
当折叠部分1212运行到凸起部分116上时,接触部分1214突出于开口1222a之外,并且因此暴露于第一端子主体122之外。
在第一端1211和折叠部分1212之间形成的第一弯曲部分1215朝向下壁1211来引导折叠部分1212。也就是说,第一弯曲部分1215用作角度转换器,该角度转换器改变弹性接触片121弯曲的角度。弹性接触片121在第一端1211和角度转换器1215之间延伸的方向与该弹性接触片121在角度转换器1215和折叠部分1212之间延伸的方向不同。当折叠部分1212运行到凸起部分116之上时,第一弯曲部分1215改变折叠部分1212相对于第一端1211弯曲的角度,并且由此,第一弯曲部分1215和第一端1211之间的弹性接触片121的部分可以变形。
在第一弯曲部分1215和第一端1211之间的弹性接触片121的部分朝向开口1222a倾斜地上升,并且第一弯曲部分1215朝向下壁1221向下引导折叠部分1212。因此,即使折叠部分1212与凸起部分116位于相同的高度,在第一弯曲部分1215和第一端1211之间的弹性接触片121的部分也可以变形,并且第一弯曲部分1215可以变宽,从而使得在第一弯曲部分1215和折叠部分1212之间的弹性接触片121的部分变形的同时,第一接触端子12可容纳于端子空间R2中。
相应地,在第一接触端子12被插入外壳11内时防止弹性接触片121被损坏和/或变形是可能的,并且进一步地,第一接触端子12在被插入外壳11内之后可以保持足够的接触压力。
当第一接触端子12未被插入端子空间R2内时,第一弯曲部分1215具有朝向下壁1221引导折叠部分1212的曲率。弹性接触片121具有区域S1(参见图23B),当折叠部分1212运行到凸起部分116上时,折叠部分1212在该区域S1处位于凸起部分116的水平部分1162(上表面116a)上。凸起部分116的上表面116a被形成为平坦的,并且弹性接触片121的区域S1被形成为板形的。因此,弹性接触片121可以在区域S1处与凸起部分116的上表面116a紧密接触,因为当折叠部分1212运行到凸起部分116上时,区域S1与上表面116a平行。
由于折叠部分1212通过平坦区域S1位于突起部分116的上表面116a上,因此当弹性接触片121的接触部分1214接触第一圆柱形端子22(参见图21)时,由折叠部分1212的区域S1均匀和全部承受接触部分1214和第一圆柱形端子22之间的接触压力,在水平部分1612上支持折叠部分1212。因此,将接触部分1214均匀地压紧至第一圆柱形端子22上是可能的。
在这个实施例中,弹性接触片121包括用作弹性转换器的第一弯曲部分1215。因此,弹性接触片121在形成第一弯曲部分1215的位置处的弯曲程度减少。相反,弹性接触片121的弯曲程度可以增大。图24和25所示的弹性接触片121x包括用作弹性转换器的收缩部分1217。通过(在从弹性接触片121x的第一端1211到折叠部分1212的方向上)收缩形状为矩形的区域S2的两个侧边来形成收缩部分1217。通过形成收缩部分1217,当折叠部分1212由凸起部分116(参见图23B)抬起时,该收缩部分1217减少了弹性接触片121的弯曲程度。因此,弹性接触片121可在形成收缩部分1217的位置处变形。
因此,即使折叠部分1212与凸起部分116位于相同的高度,由于弹性接触片121变形,第一接触端子12可以在保持折叠部分1212的形状的同时容纳于端子空间R2中。
下文中阐述当第一圆柱形端子12被插入端子空间R2内时,矛部1224如何起作用。
第一接触端子12容纳于端子空间R2中。如图23A和23B所示,在端子空间R2中形成第一适配孔R2A和第二固定孔R2B,第一适配孔R2A被形成为包括:面对第一端子主体122的下壁1221的底面R21;面对上壁1222的顶面R22;以及图26和27中的面对侧壁1223的侧壁R23。第二固定孔R2B在方向F7上位于比第一适配孔R2A深的位置,其中第一接触端子12在方向F7上被插入端子空间R2内。第二固定孔R2B在垂直方向上长于第一适配孔R2A,并且在水平方向上长于第一适配孔R2A。
第一接触端子12首先进入第一适配孔R2A,由第一适配孔R2A的彼此面对的一对侧壁R23压紧从第一端子主体122的侧壁1223立起的矛部1224,并且从而当第一接触端子12前进的同时,该矛部1224保持变形。
如图27所示,当第一接触端子12穿过压紧矛部1224的侧壁R23,并且到达第二固定孔R2B时,侧壁R23不再压紧矛部1224,并且矛部1224由此回到其初始形式。因此,矛部1224变得比第一端子主体122和侧壁R23之间的空隙宽。相应地,即使尝试将第一接触端子12从端子空间R2中拉出,矛部1224也会被侧壁R23挡住,并且由此,阻止了将第一接触端子12从端子空间R2中拉出。
矛部1224包括突起部分1224c。端子空间R2的侧壁R23和矛部1224之间形成有空隙S0,第二部分1224n可以穿过该空隙S0。
例如,当第一接触端子12被插入端子空间R2内时,如果矛部1224在其近端处被端子空间R2的侧壁R23压紧,则矛部1224以其近端被闭合的形式而塑性变形,并且相应地,矛部1224不能变宽。在这种状况下,如果强拉线缆C1,可以容易地将第一接触端子12从端子空间R2中拉出。
然而,由于在端子空间R2的侧壁R23和矛部1224之间形成第二斜面部分1224n的突起部分1224c能够穿过的空隙S0,从而可以保证第一端子主体122和侧壁R23之间的足够的空隙。
空隙S0使得矛部1224在点P1处接触侧壁R23,与第二斜面部分1224n的近端1224a相比,该点P1更接近开口端1224b。在第一接触端子12和侧壁R23之间形成的空隙S0被设计为允许侧壁R23在一点处接触矛部1224,其中与矛部1224总长度的中心相比,该点更接近开口端1224b。
相应地,维持弹力是可能的,被压紧的矛部1224期望通过该弹力回到其原始形式,从而防止矛部1224的开口端1224a塑性变形。因此,矛部1224可与端子空间R2的侧壁R23啮合足够的长度,从而保证即使第一接触端子12被向后拉,也能阻止将该第一接触端子12从端子空间R2中拉出。
因此,可以保持将第一接触端子12插入外壳11的端子空间R2内,从而保证了第一接触端子12和第一圆柱形端子22之间的电连接的高可靠性。
例如,假定矛部1224被设计为不包括突起部分1224c,并且由此,第二斜面部分1224n倾斜恒定的角度。如果矛部1224被设计为比当前的矛部长,则当侧壁R23接触该矛部1224的近端时,该矛部1224在远离第一端子主体122的位置处接触端子空间R23的侧壁R23。因此,由于将在端子空间R2的侧壁R23和第一端子主体122之间形成的空隙可能很宽,阻止侧壁R23抵接在矛部1224的近端上是可能的。
然而,如果矛部1224被设计为更长,由于矛部1224在接触第一适配孔R2A中的侧壁R23时被容纳于第二固定孔R2B中,因此有必要将第一接触端子12推进该矛部1224长出来的距离。因此,有必要将第二固定孔R2B制造得更长。
然而,矛部1224的突起部分1224c被形成为使得第一端子主体122和开口端1224b之间的倾斜角大于第一端子主体122和第一接触端子12中的近端1224a之间的倾斜角。相应地,即使在第一端子主体122和侧壁R23之间形成的空隙很宽,对于矛部1224的突起部分1224c来说与侧壁R23啮合是可能的,并且由此,无需将第二固定孔R2B设计为很长。
未被压紧的矛部1224的突起部分1224c在侧壁R23上滑动,并且由侧壁R23在端子空间R23的入口处压紧。每个突起部分1224c被形成为:使得在每个突起部分1224c和每个侧壁1223之间的空隙在接近每个开口端1224b的位置处更大。相应地,随着第一接口端子12前进至端子空间R2内,每个侧壁R23接触矛部1224的位置朝向每个开口端1224b而转移,矛部1224可沿上文提到的在每个突起部分1224c和每个侧壁1223之间的空隙逐渐闭合。因此,第一接触端子12可以被平滑地插入端子空间R2内,而该矛部1224不会被侧壁R23干扰。
此外,由于每个突起部分1224c被形成为使得每个突起部分1224c和每个侧壁1223之间的空隙在接近每个开口端1224b的位置处较大,因此对于突起部分1224c的开口端1224b来说,可能具有增强的抵御压紧和/或折叠的抵抗力。相应地,防止突起部分1224c由于侧壁R23施加在矛部1224上的压力而变形是可能的,其中该压力随第一接触端子12前进至端子空间R2而渐增。
此外,由于矛部1224是通过如下方式形成的:围绕第一端子主体122的侧壁1223的一部分形成切割线并且使得该部分向外立起,因此不需要将任何单独的部分附着至第一端子主体122以用于形成矛部1224。因此,可以容易地制造矛部1224。
图27和28所示的矛部1224被设计为包括突起部分1224c。代替该突起部分1224c,矛部1224可被设计为包括通过折叠矛部1224的开口端形成的折叠部分。
图28和29示出根据第一变体,包括通过折叠矛部的开口端形成的折叠部分的矛部1224x。
如图28和29所示,矛部1224x包括:在近端1224a处从第一端子主体122延伸出的第一斜面部分1224m;以及由折叠部分1224d构成的第二斜面部分1224n,该折叠部分1224d是通过将第一部分1224n的开口端向外折叠成彼此堆叠的两层而形成的。矛部1224x是通过以下方式制造的:围绕第一端子主体122的侧壁1223的一部分形成切割线,并且使得该部分相对于侧壁1223立起。
每个折叠部分1224d位于第一部分1224m之外,该第一部分1224m相对于第一端子主体122的侧壁1223而倾斜。相应地,可能在第一接触端子12x的第一端子主体122和每个侧壁R23之间形成空隙S,该空隙S0使得当第一接触端子12x被插入第二固定孔R2A内时,侧壁R23不与矛部1224x的近端1224a接触。
在第一变体中,当第一接触端子12x被插入端子空间R2内时,侧壁R23与矛部1224x在如下位置处接触:与矛部1224x的中心相比,该位置更接近开口端1224b。在图28中,侧壁R23与矛部1224x的第二部分1224n接触。相应地,维持弹力是可能的,被压紧的矛部1224x期望通过该弹力回到其原始形式,从而即使第一接触端子12x被向后拉,也能阻止将第一接触端子12x从端子空间R2中拉出。
折叠部分1224d使得矛部1224x可以在第一部分1224m的倾斜角之外的位置处接触侧壁R23。因此,当没有将第二固定孔R2B制造得比较长时,即使将空隙S0形成为很宽,矛部1224x也可与侧壁R23啮合。
由于将矛部1224x的开口端1224b向外折叠来形成折叠部分1224d,因此折叠部分1224d的端表面1224e与侧壁R23的端表面R23a彼此面对。在每个端表面R23a上形成倾斜表面R23b,以用于扩大侧壁R23的开口端。相应地,当折叠部分1224d在倾斜表面R23b上滑动时,将矛部1224x插入第一适配孔R2A内是可能的,其中该第一适配孔R2A在侧壁之间具有逐渐减少的空间。
在图28和29中,在侧壁R23上形成倾斜表面R23b。可选地,可以在端表面1224e上形成倾斜表面R23b以进行代替。
图30和31示出了根据第二变体的矛部1224y。在第二变体中,通过折叠接触端子的矛部的开口端来形成倾斜部分。
如图30和31所示,矛部1224y包括:从近端1224a延伸出的第一斜面部分1224m;以及,具有斜面1224f的第二斜面部分1224n,该斜面1224f是通过向外弯曲开口端1224b形成的。
通过向外弯曲开口端1224b形成的斜面1224f位于第一部分122m的倾斜角之外。相应地,可在第一接触端子12y的第一端子主体122和每个侧壁R23之间形成空隙S0,该空隙S0使得当第一接触端子12y被插入第二固定孔R2A内时,侧壁R23不接触矛部1224y的近端1224a。
类似于第一变体,在第二变体中,当第一接触端子12y被插入端子空间R2内时,侧壁R23在如下位置处接触矛部1224y:与矛部1224y的中心相比,该位置更接近开口端1224b。在图30中,侧壁R23接触矛部1224y的第二部分1224n。相应地,维持弹力是可能的,被压紧的矛部1224y期望通过该弹力回到其原始形式,从而即使第一接触端子12y被向后拉,也能阻止将该第一接触端子12y从端子空间R2中拉出。
此外,斜面1224f使得矛部1224y在第一部分1224m的倾斜角之外的位置处接触侧壁R23是可能的。因此,在没有将第二固定孔R2B制造得较长时,即使将空隙S0形成为很宽,矛部1224y也能与侧壁R23啮合。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壳体分别被定义为外壳和内壳11和21。可替换地,第一和第二壳体分别被定义为内壳和外壳21和11。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电连接器可以被用作在电热塞中装配的连接器、用于将燃烧压力传感器和线束彼此连接的连接器、用于将线缆彼此连接的连接器、在各种电/电子装置中装配的连接器,以及在汽车中装配的连接器。根据本发明的电连接器可以被广泛应用于诸如电/电子工业和汽车工业的领域。
Claims (8)
1.一种连接器端子,包括:
端子主体,其能够操作以被插入在壳体中形成的端子空间内;以及
在所述端子主体中布置的弹性接触片,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端子在被插入所述端子空间内时接触圆柱形端子的内圆周表面;
所述弹性接触片包括由弧形表面构成的接触部分;
所述弹性接触片包括在所述接触部分上形成的至少一个突起,所述至少一个突起接触所述圆柱形端子的内弧形表面;以及
所述至少一个突起在所述圆柱形端子的长度方向上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中:
所述弹性接触片还包括多个突起,每个突起接触所述圆柱形端子的内弧形表面;
所述多个突起被布置在所述圆柱形端子的内弧形表面的圆周方向上;以及
所述多个突起中的每一个在所述圆柱形端子的长度方向上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中,所述多个突起在所述圆周方向上彼此等距隔开。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中,围绕所述接触部分的顶部对称地布置所述多个突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中,所述多个突起中的每一个具有弧形截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中,所述接触部分具有与所述圆柱形端子的内弧形表面相等的曲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中:
所述端子主体包括:第一壁;以及面对所述第一壁的第二壁,其中所述第一壁与所述第二壁隔开;
所述第二壁形成有开口;
所述弹性接触片还包括:
被固定至所述第一壁的第一端;
抵接到所述第二壁上并且是自由端的第二端;以及
位于所述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基本呈U形的弯形部分;
所述端子空间包括具有从所述第一壁朝向所述第二壁的高度的凸起部分;以及
当所述端子主体被插入所述端子空间内时,所述弯形部分运行到所述凸起部分之上,并且所述接触部分突出于所述开口之外,并且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端抵接在所述第一壁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中:
所述弹性接触片还包括弯曲部分,所述弯曲部分限定从所述第二壁朝向所述第一壁的凸面;
所述第二端延续至所述弯曲部分;以及
当所述弯形部分运行到所述凸起部分之上时,所述弯曲部分代替所述第二端抵接在所述第一壁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252495A JP5896009B1 (ja) | 2014-12-12 | 2014-12-12 | コネクタ端子 |
JP2014-252495 | 2014-12-12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703116A true CN105703116A (zh) | 2016-06-22 |
CN105703116B CN105703116B (zh) | 2018-05-08 |
Family
ID=556285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888194.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703116B (zh) | 2014-12-12 | 2015-12-07 | 连接器端子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685745B2 (zh) |
JP (1) | JP5896009B1 (zh) |
KR (1) | KR101759575B1 (zh) |
CN (1) | CN105703116B (zh) |
DE (1) | DE102015225007A1 (zh) |
FR (1) | FR3030130B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416791A (zh) * | 2019-08-29 | 2019-11-05 | 翊腾电子科技(昆山)有限公司 | 弹簧针连接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7069076A1 (ja) * | 2015-10-20 | 2017-04-27 | 日本端子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端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AT522822B1 (de) * | 2019-08-07 | 2021-12-15 | Neutrik Ag | Elektrischer Steckverbinder |
EP3840130A1 (en) * | 2019-12-20 | 2021-06-23 | TE Connectivity Germany GmbH | Electrical connector, connector assembly and charging robot for a conductive charging system |
EP3920338A1 (de) * | 2020-06-04 | 2021-12-08 | Nexans | Elektrische kontaktvorrichtung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398590B2 (en) * | 2000-07-11 | 2002-06-04 |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 Nonpolarize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especially for use as automotive squib connector |
CN201690021U (zh) * | 2010-03-26 | 2010-12-29 | 富港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 连接器端子 |
CN102214865A (zh) * | 2010-04-02 | 2011-10-12 | 山一电机株式会社 | 卡连接器用弹性接触片以及具备该弹性接触片的卡连接器 |
CN203850499U (zh) * | 2014-05-09 | 2014-09-24 | 昆山富尔特电子有限公司 | Rf连接器端子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742430A (en) * | 1972-02-24 | 1973-06-26 | Ford Motor Co | Electrical terminal |
JPH0737265Y2 (ja) * | 1990-08-01 | 1995-08-23 |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 ジャック型コネクタ |
JPH0455779U (zh) * | 1990-09-18 | 1992-05-13 | ||
JP2598581B2 (ja) | 1991-06-17 | 1997-04-09 | 株式会社トクヤマ | 芳香族ハロゲン化物の製造方法 |
JP2598581Y2 (ja) | 1991-12-03 | 1999-08-16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US5403204A (en) * | 1993-03-03 | 1995-04-04 |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 Joint connector |
JPH0737265A (ja) | 1993-07-23 | 1995-02-07 | Omron Corp | 光情報記録装置 |
JP3067975B2 (ja) * | 1995-07-19 | 2000-07-24 |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多芯丸形のプラグコネクタ及びリ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 |
JP3494850B2 (ja) | 1997-06-12 | 2004-02-09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用端子 |
EP0924804B1 (de) | 1997-12-22 | 2003-03-12 |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 Anordnung zur federnden Kontaktierung |
US6217396B1 (en) * | 1999-07-06 | 2001-04-17 |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U-shaped spring contacts |
JP2002184502A (ja) * | 2000-12-18 | 2002-06-28 | Jst Mfg Co Ltd | 電気コネクタ |
JP2002184507A (ja) * | 2000-12-18 | 2002-06-28 | Jst Mfg Co Ltd | 電気コネクタ |
JP3642417B2 (ja) * | 2001-06-25 | 2005-04-27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端子金具 |
US7004778B2 (en) | 2003-07-07 | 2006-02-28 | Kent Barker | Electrical connec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n airbag inflator |
JP3959057B2 (ja) | 2003-09-10 | 2007-08-15 |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 端子、及びこれを利用したアッセンブリー |
JP5182984B2 (ja) | 2008-03-03 | 2013-04-17 |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端子金具 |
CN201252205Y (zh) * | 2008-07-21 | 2009-06-03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JP5454653B1 (ja) * | 2012-10-10 | 2014-03-26 |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の嵌合構造 |
JP2015018728A (ja) * | 2013-07-12 | 2015-01-29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5794363B1 (ja) * | 2014-09-02 | 2015-10-14 |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端子 |
-
2014
- 2014-12-12 JP JP2014252495A patent/JP5896009B1/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5
- 2015-12-07 CN CN201510888194.8A patent/CN105703116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5-12-07 US US14/961,826 patent/US9685745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5-12-09 KR KR1020150174854A patent/KR101759575B1/ko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5-12-10 FR FR1562149A patent/FR3030130B1/fr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5-12-11 DE DE102015225007.5A patent/DE102015225007A1/de not_active Withdrawn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398590B2 (en) * | 2000-07-11 | 2002-06-04 |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 Nonpolarize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especially for use as automotive squib connector |
CN201690021U (zh) * | 2010-03-26 | 2010-12-29 | 富港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 连接器端子 |
CN102214865A (zh) * | 2010-04-02 | 2011-10-12 | 山一电机株式会社 | 卡连接器用弹性接触片以及具备该弹性接触片的卡连接器 |
CN203850499U (zh) * | 2014-05-09 | 2014-09-24 | 昆山富尔特电子有限公司 | Rf连接器端子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416791A (zh) * | 2019-08-29 | 2019-11-05 | 翊腾电子科技(昆山)有限公司 | 弹簧针连接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FR3030130B1 (fr) | 2019-07-12 |
JP2016115499A (ja) | 2016-06-23 |
FR3030130A1 (fr) | 2016-06-17 |
KR101759575B1 (ko) | 2017-07-31 |
KR20160072037A (ko) | 2016-06-22 |
DE102015225007A1 (de) | 2016-06-16 |
US20160172799A1 (en) | 2016-06-16 |
JP5896009B1 (ja) | 2016-03-30 |
CN105703116B (zh) | 2018-05-08 |
US9685745B2 (en) | 2017-06-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703117B (zh) | 电连接模块 | |
CN105703116B (zh) | 连接器端子 | |
CN105703126B (zh) | 电连接器和连接器端子 | |
US11355881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ousing,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 |
KR101043512B1 (ko) | 와이어 트랩을 갖는 전기 컨택트 | |
CN105576417B (zh) | 连接器 | |
EP2337157A1 (en) | Connector | |
US7758378B2 (en) | Connector and circuit-board-mounting case having connector assembly | |
CN105703118B (zh) | 连接器端子 | |
CN110911873B (zh) | 连接端子 | |
CN112825400A (zh) | 具有快速定位结构的连接器 | |
CN104205509B (zh) | 端子的连接结构 | |
JP5801171B2 (ja) | ジャック | |
JP2016024894A (ja) | 端子 | |
JP2010225391A (ja) | コネク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508 Termination date: 20201207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