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94251B - 用于移动性期间的双连接性中的用户终端的高效状态报告 - Google Patents
用于移动性期间的双连接性中的用户终端的高效状态报告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594251B CN105594251B CN201480055003.3A CN201480055003A CN105594251B CN 105594251 B CN105594251 B CN 105594251B CN 201480055003 A CN201480055003 A CN 201480055003A CN 105594251 B CN105594251 B CN 10559425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adio bearer
- base station
- pdcp
- data
- mobile st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11—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 H04W36/0027—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for a plurality of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s, e.g. multi-call or multi-bearer end-to-end data connec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14—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using bitmap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42—Form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quence numbers
- H04L1/165—Variable forma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23—Time-frequency-spac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11—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 H04W36/0016—Hand-off prepa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end-to-end data sess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2—Buffering or recovering information during reselection ; Modification of the traffic flow during hand-off
- H04W36/023—Buffering or recovering information during reselection
- H04W36/0235—Buffering or recovering information during reselection by transmitting sequence numbers, e.g. SN status transf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对双连接性中的UE高效地执行SeNB改变的方法。当将通过SeNB的数据无线电承载重配置至另一目标基站时,UE可编译PDCP状态报告,所述PDCP状态包括针对所有通过SeNB的数据无线电承载的状态信息,分别伴随有用于标识所述状态报告信息所关于的无线电承载的无线电承载ID。此外,所述PDCP状态报告由UE直接发送至MeNB,以避免SeNB和MeNB之间的回程延迟;这可通过使用信令无线电承载(例如,RRC消息)、或至MeNB的数据无线电承载(例如,PDCP控制PDU)、或通过使用至MeNB的物理信道发送(例如,MAC CE)而进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由移动台发送状态报告的方法。本发明还提供用于参与和执行这里描述的方法的移动台和基站。
背景技术
长期演进(LTE)
基于WCDMA无线电接入技术的第三代移动系统(3G)正在全世界广泛部署。增强或演进此技术的第一步需要引入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HSDPA)和增强的上行链路(也称为高速上行链路分组接入(HUSPA),这使得无线电接入技术具有很高的竞争力。
为了对进一步增长的用户需要做好准备以及为了使其相对于新的无线电接入技术具有竞争力,3GPP引入了称为长期演进(LTE)的新移动通信系统。LTE被设计为满足下十年的高速数据和媒体传输的载波需要以及大容量语音支持。提供高比特率的能力是LTE的关键措施。
称为演进的UMTS陆地无线电接入(UTRA)和UMTS陆地无线电接入网(UTRAN)的长期演进(LTE)的工作项(WI)规范最终确定为版本8(LTE版本8)。LTE系统表示高效的基于分组的无线电接入和无线电接入网,其提供具有低延迟和低成本的基于全IP的功能。在LTE中,规范了可调整的多个发送带宽,诸如1.4、3.0、5.0、10.0、15.0和20.0MHz,以便使用给定频谱获得灵活的系统部署。在下行链路中,采用基于正交频分复用(OFDM)的无线电接入,这是因为其对多径干扰(MPI)的固有抗干扰能力,而此抗干扰能力是由于低码元速率、循环前缀(CP)的使用以及其与不同发送带宽布置的关联而得到的。在上行链路中采用基于单载波频分多址(SC-FDMA)的无线电接入,这是因为,考虑到用户设备(UE)的有限的发送功率,提供广域覆盖优先于提高峰值数据速率。采用了包括多输入多输出(MIMO)信道发送技术在内的许多关键的分组无线电接入技术,并且在LTE版本8/9中实现了高效的控制信令结构。
LTE体系结构
图1中示出了整体体系结构,图2中给出了E-UTRAN体系结构的更详细表示。E-UTRAN包括eNodeB,其提供了向着用户设备(UE)的E-UTRA用户平面(PDCP/RLC/MAC/PHY)和控制平面(RRC)协议端接(termination)。eNodeB(eNB)主管(host)物理(PHY)、介质访问控制(MAC)、无线电链路控制(RLC)和分组数据控制协议(PDCP)层,这些层包括用户平面报头压缩和加密的功能性。eNodeB还提供对应于控制平面的无线电资源控制(RRC)功能性。eNodeB执行许多功能,包括无线电资源管理、准许控制、调度、施加经协商的上行链路服务质量(QoS)、小区信息广播、用户和控制平面数据的加密/解密、以及下行链路/上行链路用户平面分组报头的压缩/解压缩。通过X2接口将eNodeB彼此互连。
eNodeB还通过S1接口连接到EPC(演进的分组核),更具体地,通过S1-MME(移动性管理实体)连接到MME并通过S1-U连接到服务网关(SGW)。S1接口支持MME/服务网关与eNodeB之间的多对多关系。SGW对用户数据分组进行路由并转发,同时还工作为eNodeB间的转交期间的用于用户平面的移动性锚点、并工作为用于LTE与其它3GPP技术之间的移动性的锚点(端接S4接口并中继2G/3G系统与PDN GW之间的业务)。对于空闲状态的用户设备,SGW在对于用户设备的下行链路数据到达时,端接(terminate)下行链路数据路径并触发寻呼。SGW管理和存储用户设备上下文(context),例如,IP承载服务的参数、网络内部路由信息。在合法拦截的情况下,SGW还执行对用户业务的复制。
MME是用于LTE接入网络的关键控制节点。MME负责空闲模式用户设备追踪和寻呼过程,包括重发。MME参与承载激活/禁用处理,并且还负责在初始附接时以及在涉及核心网络(CN)节点重定位的LTE内转交时为用户设备选择SGW。MME负责(通过与HSS交互)认证用户。非接入层(NAS)信令在MME处终止,并且MME还负责对用户设备产生和分派临时标识。MME检查对用户设备在服务提供商的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LMN)上驻留(camp)的授权,并施加用户设备漫游限制。MME是网络中用于NAS信令的加密/完整性保护的端点,并处理安全密钥管理。MME还支持信令的合法拦截。MME还利用从SGSN起终接在MME的S3接口,提供用于LTE与2G/3G接入网络之间的移动性的控制平面功能。MME还端接朝向归属HSS的S6a接口,用于漫游用户设备。
LTE中的分量载波结构
在所谓的子帧中,在时频域中细分3GPP LTE系统的下行链路分量载波。在3GPPLTE中,将每个子帧分为如图3中所示的两个下行链路时隙,第一个下行链路时隙在第一个OFDM码元内包括控制信道区(PDCCH区)。每个子帧包括时域中的给定数目的OFDM码元(在3GPP LTE(版本8)中为12或14个OFDM码元),每个OFDM码元横跨分量载波的整个带宽。因此,OFDM码元各自包括在相应的个子载波上发送的多个调制码元,同样如图4中所示。
假设例如采用OFDM的多载波通信系统(如例如在3GPP长期演进(LTE)中使用的),可以由调度单元分配的资源的最小单位是一个“资源块”。将物理资源块(PRB)定义为时域中的个连续的OFDM码元(例如,7个OFDM码元)以及频域中的个连续的子载波,如图4中所例示的(例如,对于分量载波为12个子载波)。在3GPP LTE(版本8)中,物理资源块从而包括个资源单元,其对应于时域中的一个时隙以及频域中的180kHz(关于下行链路资源网格的进一步细节,例如参见3GPP TS 36.211,“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Radio Access(E-UTRA);Physical Channels and Modulation(Release 8)”,第6.2部分,其可在http://www.3gpp.org获得并且通过引用合并在此)。
一个子帧由两个时隙构成,从而当使用所谓的“常规”CP(循环前缀)时,一个子帧中有14个OFDM码元,当使用所谓的“扩展”CP时,一个子帧中有12个OFDM码元。为了术语,下文中,等价于跨越完整帧的相同个连续子载波的时频资源称为“资源块对”,或等价地“RB对”或“PRB对”。
术语“分量载波”是指频域中的几个资源块的组合。在LTE将来的版本中,术语“分量载波”不再被使用,相反,该术语被改变为“小区”,其指下行链路以及可选的上行链路资源的组合。在下行链路资源上发送的系统消息中指示下行链路资源的载频和上行链路资源的载频之间的关联。
对分量载波结构的类似假设也适用于以后的版本。
LTE-A中用于支持更宽带宽的载波聚合
在世界无线电通信会议2007(WRC-07)上决定了用于高级IMT(IMT-Advanced)的频谱。虽然决定了用于高级IMT的总体频谱,但根据每个地区或国家,实际可用的频率带宽不同。然而,在决定了可用频谱概要之后,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开始了无线电接口的标准化。在3GPP TSG RAN#39会议中,批准了关于“用于E-UTRA的进一步发展(高级LTE(LTE-A))”的研究项描述。该研究项覆盖例如为了满足高级IMT的要求而在E-UTRA的演进中要考虑的技术部分。
高级LTE系统能够支持的带宽是100MHz,而LTE系统仅能够支持20MHz。现在,无线电频谱的缺少已成为无线网络发展的瓶颈,因此,难以找到对高级LTE系统而言足够宽的频谱带。因而,急需找到获取更宽无线电频谱带的方法,可能的答案是载波聚合功能性。
在载波聚合中,两个或更多个分量载波被聚合以便支持高达100MHz的更宽的发送带宽。LET系统中的几个小区被聚合为高级LET系统中的更宽的信道(该信道对100MHz而言足够宽),即使LTE中的这些小区在不同的频带中也是如此。
所有分量载波可被配置为至少当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中的分量载波的聚合数目相同时是LTE版本8/9兼容的。不是用户设备聚合的所有分量载波都必须是版本8/9兼容的。现有机制(例如,排除(barring))可被用于避免版本8/9的用户设备驻扎在分量载波上。
取决于用户设备的能力,用户设备可以同时接收或发送一个或多个分量载波(对应于多个服务小区)。具有载波聚合的接收和/或发送能力的LTE-A版本10的用户设备可以同时在多个服务小区上接收和/或发送,而LTE版本8/9的用户设备仅可以在单个服务小区上接收和发送,假定分量载波的结构遵循版本8/9规范。
对连续和不连续分量载波两者支持载波聚合,其中在使用3GPP LTE(版本8/9)编号的情况下,每个分量载波在频域中限制到最多110个资源块。
可以配置3GPP LTE-A(版本10)兼容的用户设备,以在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中聚合不同数目的分量载波,其来源于同一eNodeB(基站)且具有可能不同的带宽。可以配置的下行链路分量载波的数目取决于UE的下行链路聚合能力。相对地,可以配置的上行链路分量载波的数目取决于UE的上行链路聚合能力。可能不可以为移动终端配置比下行链路分量载波更多的上行链路分量载波。
在典型的TDD部署中,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中的分量载波的数目和每个分量载波的带宽是相同的。来源于同一eNodeB的分量载波不需要提供相同的覆盖。
连续聚合的分量载波的中心频率之间的间隔必须是300kHz的倍数。这是为了与3GPP LTE(版本8/9)的100kHZ频率光栅兼容,并且同时保留具有15kHz间隔的子载波的正交性。取决于聚合场景,可通过在连续的分量载波之间插入较小数目的未使用的子载波而促进n×300kHz的间隔。
多个载波的聚合的特性仅暴露上至MAC层。对于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两者,每个聚合的分量载波在MAC中需要一个HARQ实体。(在上行链路不存在SU-MIMO的情况下),每个分量载波至多具有一个传输块。传输块及其潜在的HARQ重传需要被映射在同一分量载波上。
图5和图6中分别为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示出了具有激活的载波聚合的层2结构。
当配置载波聚合时,移动终端仅具有一个与网络的RRC连接。在RRC连接建立/重建时,一个小区提供安全输入(一个ECGI、一个PCI和一个ARFCN)以及非接入层移动性信息(例如TAI),与LTE版本8/9中类似。在RRC连接建立/重建之后,对应于该小区的分量载波被称为下行链路主小区(PCell)。在连接状态中每个用户设备总是配置一个且仅一个下行链路PCell(DL PCell)以及一个上行链路PCell(UL PCell)。在所配置的分量载波的集合中,其它小区被称为辅助小区(SCell),其中SCell的载波是下行链路辅助分量载波(DL SCC)和上行链路辅助分量载波(UL SCC)。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PCell的特性是:
-对于每个SCell,除了下行链路资源,UE对上行链路资源的使用也是可配置的;因此所配置的DL SCC的数目总是大于或等于UL SCC的数目,并且没有SCell可被配置为仅使用上行链路资源。
-上行链路PCell被用于发送层1上行链路控制信息。
-与SCell不同,下行链路PCell不能被禁用。
-从UE的角度,每个上行链路资源仅属于一个服务小区。
-可被配置的服务小区的数目取决于UE的聚合能力。
-在下行链路PCell经历瑞利衰减(RLF)时,而不是在下行链路SCell经历RLF时,触发重建。
-下行链路PCell小区可以随着转交(handover)而改变(即,随着安全密钥改变和RACH过程)。
-从下行链路PCell获取非接入层信息。
-PCell仅可以随着转交过程而改变(即,随着安全密钥改变和RACH过程)。
-PCell被用于发送PUCCH。
可以由RRC执行分量载波的配置和重配置。经由MAC控制单元完成激活和禁用。在LTE内转交时,RRC还可以增加、去除或重配置SCell用于在目标小区中使用。当增加新SCell时,专用RRC信令被用于发送SCell的系统信息,该信息是发送/接收所必须的(类似于版本8/9中的转交)。
当用户设备被配置有载波聚合时,存在总是活动的一对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分量载波。该对的下行链路分量载波也可被称为“DL锚载波”。这同样适用于上行链路。
当配置载波聚合时,可以同时在多个分量载波上调度用户设备,但任何时候最多应当只有一个随机接入过程在进行。交叉载波调度允许分量载波的PDCCH在另一分量载波上调度资源。为此目的,在相应的DCI格式中引入分量载波识别字段,称为CIF。
当没有交叉载波调度时,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分量载波之间的关联允许识别授权(grant)所适用的上行链路分量载波。下行链路分量载波对上行链路分量载波的关联不一定需要一对一。换言之,超过一个下行链路分量载波可以关联到同一个上行链路分量载波。同时,一个下行链路分量载波可以仅关联到一个上行链路分量载波。
OSI层的一般概览
图7提供了OSI模型的简要概览,LTE体系结构的进一步讨论基于该OSI模型,并且这里也将基于该OSI模型讨论本发明。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模型或OSI参考模型)是用于通信和计算机网络协议设计的层化抽象描述。OSI模型将系统的功能划分为一系列的层。每个层具有其仅使用下一层的功能且仅向上一层输出功能性的特性。实施由一系列的这些层构成的协议行为的系统被已知为“协议栈”或“栈”。其主要特征在于层间的接合,其规定一个层如何与另一个层交互的规范。这意味着一个制造商编写的层可以与来自另一制造商的层一起工作。为了本发明的目的,下面仅更详细地描述前三个层。
物理层或层1的主要目的是特定物理介质(例如,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纤、空中接口等)上信息(比特)的转移。其将数据转换或调制为可以在通信信道上发送的信号(或码元)。
数据链路层(或层2)的目的是通过将输入数据分割为数据帧(分段和重组(SAR)功能)而以与特定物理层兼容的方式对信息流整形。此外,其可以通过请求丢失帧的重传而检测和校正潜在的传输错误。其典型地提供寻址机制,并可以提供流控制算法以便将数据率与接收单元能力匹配。如果多个发送单元和接收单元并发地使用共享的介质,则数据链路层典型地提供调节和控制对物理介质的访问的机制。
因为数据链路层提供大量功能,所以数据链路层通常被细分为子层(例如,UMTS中的RLC和MAC子层)。层2协议的典型示例是用于固定线路网络的PPP/HDLC、ATM、帧中继以及用于无线系统的RLC、LLC或MAC。下文将给出关于层2的子层PDCP、RLC和MAC的更详细的信息。
网络层或层3提供用于将可变长度的分组经由一个或多个网络从源转移到目的地并同时保持传输层所请求的服务质量的功能和过程手段。典型地,网络层的主要目的是执行网络路由、网络碎片化(fragmentation)和拥塞控制功能等。网络层协议的主要示例是IP因特网协议或X.25。
关于层4至层7,应当注意,取决于应用和服务,有时难以将应用或服务归于OSI模型的特定层,因为在层3上操作的应用和服务经常实施要归于OSI模型的不同层的各种功能。因此,尤其是在基于TCP(UDP)/IP的网络中,层4及以上有时被组合并形成所谓的“应用层”。
层服务和数据交换
下面,结合图8定义这里所使用的术语服务数据单元(SDU)和协议数据单元(PDU)。为了以一般方式正式描述OSI模型中的层之间的分组交换,已经引入了SDU和PDU实体。SDU是从层N+1处的协议经由所谓的服务接入点(SAP)发送的信息单元(数据/信息块),层N+1处的协议从位于层N的协议请求服务。PDU是在发送单元和接收单元处的位于相同层N处的相同协议的对等处理之间交换的信息单元。
PDU通常由载荷部分、载荷部分之前的层N的特定报头以及可选的载荷部分结尾处的尾部形成,载荷部分由所接收的SDU的处理后的版本构成。因为这些对等处理之间没有直接的物理连接(除了层1),所以PDU被转发到层N-1用于处理。因此,层N的PDU是层N-1角度的SDU。
LTE层2-用户平面和控制平面协议栈
LTE层2的用户平面/控制平面协议栈包括如图9中所示的三个子层PDCP、RLC和MAC。如前所说明的,在发送侧,每个层从更高的层接收SDU,该层向该更高的层提供服务并将PDU输出到下一层。RLC层从PDCP层接收分组。这些分组从PDCP的角度称为PDCP PDU,并且从RLC的角度表示RLC SDU。RLC层创建提供给下一层(即MAC层)的分组。RLC提供给MAC层的分组是从RLC角度的RLC PDU以及从MAC角度的MAC SDU。
在接收侧,处理相反,其中每一个层将SDU向上传送给上一层,在上一层中它们被作为PDU接收。
物理层本质上提供由turbo编码和循环冗余校验(CRC)保护的比特管道,链路层协议通过提高可靠性、安全性和完整性而增强提供给更上层的服务。此外,链路层负责多用户介质访问和调度。LTE链路层设计的主要挑战之一是为因特网协议(IP)数据流提供所需要的可靠性级别和延迟,IP数据具有宽范围的不同服务和数据率。特别地,协议开销必须衡量。例如,广泛地假设IP语音(VoIP)流可以容忍100ms量级的延迟以及高达1%的分组丢失。另一方面,众所周知的是,TCP文件下载在具有较低带宽延迟积的链路上执行得更好。结果,以非常高数据率(例如,100Mb/s)的下载要求比VoIP业务甚至更低的延迟,并且对IP分组丢失比VoIP业务更敏感。
总而言之,这通过LTE链路层的三个部分纠缠(interwined)的子层来实现。
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子层主要负责IP报头压缩和加密。此外,其在eNB间转交的情况下支持无损移动性,以及向较高层控制协议提供完整性保护。
无线电链路控制(RLC)子层主要包括ARQ功能,以及支持数据分段和连接。后两者与数据率无关地最小化协议开销。
最后,介质访问控制(MAC)子层提供HARQ,并负责介质访问所需要的功能,诸如调度操作和随机访问。图10示例性地描述了IP分组通过链路层协议向下至物理层的数据流。该图示出了每个协议子层将其自己的协议报头添加到数据单元。
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
PDCP层处理控制平面中的无线电资源控制(RRC)消息以及用户平面中的IP分组。取决于无线电承载特性和所关联的RLC实体的模式(AM、UM、TM),PDCP层的PDCP实体执行的主要功能是:
-针对用户平面数据(DRB)的报头压缩和解压缩(例如,使用健壮包头压缩(ROHC))
-安全功能:
○针对用户平面和控制平面数据(针对SRB和DRB)的加密和解密
○针对控制平面数据(针对SRB)的完整性保护和验证
-针对SRB和DRB的PDCP序号的维护
-转交支持功能:
○针对AM DRB,在转交时对于上层的PDU的顺序传送和重排序;
○映射在RLC确认模式(AM)上的用户平面数据的无损转交;包括针对AM DRB的状态报告和针对AM DRB的下层SDU的副本删除;
-由于到时对用户平面数据的抛弃(针对SRB和DRB)。
PDCP层仅为使用专用控制信道(DCCH)或专用传输信道(DTCH)的无线电承载管理用户平面以及控制平面中的数据流。PDCP层的体系结构对于用户平面数据和控制平面数据不相同。LTE中定义了两个不同类型的PDCP PDU:PDCP数据PDU和PDCP控制PDU。PDCP数据PDU用于控制和用户平面数据两者。PDCP控制PDU仅用于传输反馈信息,用于报头压缩以及用于在转交的情况下使用的PDCP状态报告,因此仅用于用户平面中。
由于与本发明的低相关性,不详细说明报头压缩和安全的功能,可以在LTE-TheUMTS Long Term Evolution FROM THEORY TO PRACTICE(由Stefania Sesia,IssamToufik,Matther Baker编辑,第二版,ISBN978-0-470-66025-6,章节4.2.2、4.2.3和4.2.4,通过引用合并到这里)中找到所述方面的细节。
另一方面,下面将详细说明转交功能性。当UE在RCC_CONNECTED状态下从一个小区的覆盖范围移动到另一小区的覆盖范围时执行转交。取决于所需要的QoS,对于每个用户平面无线电承载适当执行无缝或无损转交,如下文所说明的。
对于映射在RLC非确认模式(UM)上的用户平面无线电承载应用无缝转交。这些类型的数据典型地在合理范围内容忍损失,但是较不能容忍延迟(例如,语音服务)。
基于添加到PDCP数据PDU的序号,可以确保转交期间的顺序传送,并且甚至通过对在转交之前还没有确认其接收的PDCP SDU执行重传而提供完全无损的转交功能性。该无损转交功能被用于容忍延迟的服务,如文件下载,其中由于传输控制协议(TCP)的反应,一个PDCP PDU的损失可导致数据率的相当大的降低。
对于映射到RLC确认模式(AM)上的用户平面无线电承载(即,数据无线电承载)应用无损转交。为了简化,在LTE中以相同方式处理eNodeB之间的转交和eNodeB内的转交。
在常规传输中,当UE不在从一个小区转交到另一小区时,UE和eNodeB中的RLC层确保顺序传送。基于RLC SN对RLC协议重传的或者由于HARQ传输中的可变延迟而乱序到达的PDCP PDU重排序。在转交时,UE和eNodeB中的RLC层将所有已经接收的PDCP PDU传送至PDCP层,以便在报头压缩协议重置之前使它们被解压缩。因为此时一些PDCP SDU可能不可用,所以不能顺序可用的PDCP SDU不立即传送到UE中的较高层或网络中的网关。在PDCP层中,乱序接收的PDCP SDU被存储在重排序缓冲器中。已经被发送但还未被RLC层确认的PDCP SDU在PDCP层中被存储在重传缓冲器中。
为了确保上行链路中的无损转交,UE重传存储在PDCP重传缓冲器中的PDCP SDU。例如,在转交后,UE重新开始将还未确认其成功传输的那些PDCP SDU发送至目标eNodeB。为了确保上行链路中的顺序传送,源eNodeB在解压缩之后将顺序接收的PDCP SDU传送至网关,并将乱序接收的PDCP SDU转发至目标eNodeB。因此,目标eNodeB可以基于转交期间维持的PDCP SN对从源eNodeB接收的经解压缩的PDCP SDU和从UE接收的重传的PDCP SDU重排序,并将它们以正确的顺序传送至网关。
为了确保下行链路中的无损转交,源eNodeB将UE还未确认其接收的未压缩的PDCPSDU转发至目标eNodeB用于在下行链路中重传。源eNodeB从网关接收指示发送至源eNodeB的最后的分组的指示。源eNodeB还将此指示转发至目标eNodeB,使得目标eNodeB知道何时它可以开始发送从网关接收的分组。
UE将预期来自目标eNodeB的以SN的升序的分组。在分组没有从源eNodeB转发至目标eNodeB的情况下(即,当在转交操作期间UE预期的分组之一丢失时),UE可以立刻推断出分组丢失,并且可以将已经顺序接收的分组转发至较高层。这避免UE不得不保留已经接收的分组以便等待潜在的重传。因此,可以在不通知UE的情况下决定网络中分组的转发。
在一些情况下,可能出现PDCP SDU已经被成功接收,但是还没有对应RLC确认。在此情况下,在转交之后,可能有由UE或目标eNodeB基于RLC层接收的不正确的状态而发起的不必要的重传。为了避免这些不必要的重传,可以将PDCP状态报告从eNodeB发送至UE并从UE发送至eNodeB。另外,PDCP状态报告可以请求被正确接收但在报头解压缩时失败的PDCPSDU的重传。对于每个无线电承载独立地配置是否在转交之后发送PDCP状态报告。
PDCP PDU格式
在PDCP中有两种PDU:PDCP数据PDU和PDCP控制PDU。PDCP数据PDU用于传送诸如IP分组的用户平面数据或诸如RRC/NAS消息的控制平面数据。用于用户平面数据的PDCP PDU包括“D/C”字段,以便区分数据和控制PDU,图11和图12中分别示出了其格式。PDCP数据PDU包括7或12比特序号(SN)。用于用户平面数据的PDCP数据PDU包含未压缩(如果不使用报头压缩)或压缩的IP分组。用于控制平面数据(例如,RRC信令)的PDCP数据PDU包括32比特长度的MAC-I字段用于完整性保护。用于控制平面数据的PDCP数据PDU包含一个完整的RRC消息。
PDCP控制PDU由处理用户平面数据的PDCP实体使用。当前定义了两种PDCP控制PDU,区别在于PDCP报头中的PDU类型字段。PDCP控制PDU携带用于无损转交的情况的PDCP“状态报告”,或由ROHC报头压缩协议创建的ROHC反馈。携带ROHC反馈的PDCP控制PDU被用于映射在RLC UM或RLC AM上的用户平面无线电承载,而携带PDCP状态报告的PDCP控制PDU仅被用于映射在RLC AM上的用户平面无线电承载。
PDCP状态报告
携带用于无损转交的情况的PDCP状态报告(PDCP SR)的PDCP控制PDU被用于防止已经正确接收的PDCP SDU的重传,并且还可被用于请求被正确接收但其报头解压缩失败的PDCP SDU的重传。具有状态报告的该PDCP控制PDU包含指示哪些PDCP SDU需要重传的位图和参考SN(最先丢失的SDU(FMS))。在已经顺序接收所有PDCP SDU的情况下,该字段指示下一个预期的SN,并且不包括位图。
图13示出当使用12比特SN长度时携带PDCP状态报告的PDCP控制PDU的格式,并且图14示出当使用15比特SN长度时携带PDCP状态报告的PDCP控制PDU的格式;如3GPP TS36.323v 11.2.0第6.2.6章中所定义的。该格式适用于映射在RLC AM上的DRB。
从图13和图14很明显,用于PDCP状态报告的PDCP控制PDU包括如由3GPP TS36.323v 11.2.0第6.3.7-6.3.10章(通过引用合并于此)中定义的以下参数:
-1比特“D/C”字段,允许区分控制和数据PDCP PDU;
-3比特PDU类型字段,允许区分PDCP状态报告和散布的ROHC反馈分组;比特010-111预留;
-FMS字段,当使用12比特SN时具有12比特长度,当使用15比特SN时具有15比特长度;其指示最先丢失的PDCP SDU的PDCP SN;
-可变长度的位图字段;长度可以为0;类型“位图”的第一个八位字节的MSB指示是否已经接收并且可选的正确解压缩具有SN(FMS+1)取模(Maximum_PDCP_SN+1)的PDCP SDU。类型“位图”的第一个八位字节的LSB指示是否已经接收并且可选的正确解压缩具有SN(FMS+8)取模(Maximum_PDCP_SN+1)的PDCP SDU。UE填充指示哪些SDU丢失(未置比特-‘0’)(即,是否SDU还没有被接收或者可选的已经被接收但还没有被正确地解压缩)、以及哪些SDU不需要重传(设置比特-‘1’)(即,SDU是否已经被正确接收并且可以或可以没有被正确解压缩)的位图。
3GPP TS 36.323v 11.2.0第5.3.5.3.1章中更详细说明了PDCP状态报告,通过引用合并于此。
对于发送操作,当上层请求PDCP重建时,对于映射在RLC AM上的无线电承载:
-如果通过上层配置无线电承载以在上行链路中发送PDCP状态报告,则由于较低层的重建,UE应在处理从较低层接收的PDCP数据PDU之后通过以下方式编译如下文指示的状态报告,并将其作为第一个PDCP PDU提交到较低层用于发送:
○将FMS字段设置为最先丢失的PDCP SDU的PDCP SN;
○如果存储了至少一个乱序PDCP SDU,则为位图字段分配等于从最先丢失的PDCPSDU起(并且不包括最先丢失的PDCP SDU)、直至最后的乱序的PDCP SDU(并且包括最后的乱序的PDCP SDU)的PDCP SN的数目(向上取整到8的下一个倍数)的比特长度;
○对于所有还没有由较低层指示接收的PDCP SDU、以及可选的其解压缩已经失败的PDCU SDU,在位图字段中的对应位置设置为“0”;
○对于所有其他PDCP SDU在位图字段中设置为“1”。
对于接收操作,当在下行链路中接收PDCP状态报告时,对于映射在RLCAM上的无线电承载:
-对于位图中的比特设置为“1”或相关联的计数值小于由FMS字段标识的PDCP SDU的计数值的每个PDCP SDU(如果有的话),确认对应PDCP SDU的成功传送,并且UE应处理PDCP SDU。
换句话说,每当PDCP层被重建时,编译并发送PDCP状态报告。
例如在转交期间,即,当由UE接收包括移动性控制信息(mobilityControlInfo)的RRC连接重配置(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时执行对于所有建立的无线电承载的PDCP重建,如3GPP TS 36.331v 11.4.0第5.3.5.4章中定义的,通过引用合并于此。当UE接收不包括移动性控制信息的RRC连接重配置时,如果这是在RRC连接重建过程的成功完成之后的第一条RRC连接重配置消息,则执行对于建立的所有DRB和SRB2的PDCP重建,如3GPP TS36.331v 11.4.0第5.3.5.3章中定义的,通过引用合并于此。此外,当UE接收RRC连接重建(RRCConnectionReestablishment)时,尽管仅对于SRB1,也执行PDCP重建,如3GPP TS36.331v 11.4.0第5.3.7.5章所定义的,通过引用合并于此。
RRC
无线电资源控制(RRC)层控制在无线电接口处UE和eNB之间的通信以及跨若干小区移动的UE的移动性。RRC协议还支持NAS信息的传送。对于RRC_IDLE中的UE,RRC支持从网络通知进入呼叫。RRC连接控制覆盖与RRC连接的建立、修改和释放有关的所有过程,包括寻呼、测量配置和报告、无线电资源配置、初始安全性激活、信令无线电承载(SBR)和携带用户数据的无线电承载(数据无线电承载,DRB)的建立。
跨信令无线电承载传输专用RRC消息,其经由PDCP和RLC层映射在逻辑信道上,所述逻辑信道或者为连接建立期间的公共控制信道(CCCH)或者为RRC_CONNECTED中的专用控制信道(DCCH)。系统信息和寻呼消息直接映射到逻辑信道上,所述逻辑信道分别为广播控制信道(BCCH)和寻呼控制信道(PCCH)。
SRB1与SRB2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eNB中的优先级处理,即,通过SRB2发送的RRC消息具有比通过SRB1发送的RRC消息低的优先级。
SRB0被用于使用CCCH的RRC消息;SRB1被用于使用DCCH的RRC消息;SRB2被用于使用DCCH的(低优先级)RRC消息,其仅包括NAS专用信息。在SRB2建立之前,SRB1也被用于仅包括NAS专用信息或MDT(测量驱动测试)日志测量结果的RRC消息。此外,SRB1被用于仅包括NAS专用信息的较高优先级RRC消息。
所有使用DCCH的RRC消息受完整性保护并由PDCP层加密(在安全性激活之后)。使用CCCH的RRC消息没有受安全性保护。
无线电链路控制(RLC)
RLC层位于PDCP层(从RLC的角度的“上”层)和MAC层(从RLC的角度的“下”层)之间。其通过服务接入点(SAP)与PDCP层通信,并经由逻辑信道与MAC层通信。RLC层重格式化PDCPPDU(即,RLC SDU)以便使其适配MAC层指示的尺寸;即,RLC发送单元对PDCP PDU进行分段和/或拼接,并且RLC接收单元重组RLC PDU以重构PDCP PDU。此外,如果RLC PDU由于在MAC层中执行的HARQ操作而被乱序接收,则RLC对它们进行重排序。
RLC层的功能由“RLC实体”执行。RLC实体被配置为处于三种数据传输模式之一中:透明模式(TM)、非确认模式(UM)和确认模式(AM)。在AM中,定义特殊功能以支持重传。
UM RLC的主要功能可总结如下:RLC SDU(即,PDCP PDU)的分段和拼接;RLC PDU的重排序;RLC SDU的副本检测;RLC SDU的重组。
AM RLC的主要功能可总结如下:RCL数据PDU的重传;重传的RLC数据PDU的重分段;轮询;状态报告;状态禁止。
LTE-The UMTS Long Term Evolution FROM THEORY TO PRACTICE(由StefaniaSesia,Issam Toufik,Matther Baker编辑,第二版,ISBN978-0-470-66025-6,通过引用合并到这里)的第4.3.1章中给出了关于RLC的更多信息。
转交过程
如上所述,当UE被配置用于PDCP状态报告时,每当UE执行转交时编译和发送PDCP状态报告。
在3GPP TS 36.300:“Evovl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and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N);Overalldescription;Stage 2”版本11.6.0第10.1.2部分中指定了3GPP LTE转交过程,其可在http://www.3gpp.org获得并通过引用合并于此。此外,在TS 36.331:“Evovled Universal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Protocolspecification”版本11.4.0第5.3.5部分中定义了与RRC连接重配置有关的转交过程的细节,其可在http://www.3gpp.org获得并通过引用合并于此。
对于连接模式中的UE的E-UTRAN内接入移动性支持处理转交过程的所有必要步骤,比如最终转交HO之前的处理、关于源网络侧的判定(考虑某个UE特定的区域限制对UE和eNB测量的控制和评估)、关于目标网络侧的资源的准备、命令UE到新的无线电资源和最终释放(旧)源网络侧上的资源。
RRC_CONNECTED状态下的UE的E-UTRAN内转交(HO)是UE辅助的网络控制的HO,在E-UTRAN中具有HO准备信令:
-部分HO命令来自目标eNB并且由源eNB透明转发到UE;
-为了准备HO,源eNB将所有必要信息传递到目标eNB;
-源eNB和UE两者保持一些上下文(例如,C-RNTI)以使得在HO失败的情况下UE能够返回;
-UE使用专用RACH前置码服从无竞争过程、或在专用RACH前置码不可用的情况下服从基于竞争的过程,经由RACH接入目标小区;
-UE使用专用前置码,直到转交过程结束(成功或不成功);
-如果在特定时间内朝向目标小区的RACH过程不成功,则UE使用最佳小区启动无线电链路失败复原。
HO过程的准备和执行阶段在没有EPC参与的情况下执行,即,在eNB之间直接交换准备消息。在HO完成阶段期间源侧的资源的释放由eNB触发。
下文给出图15所示的MME/服务网关内转交HO过程的更详细描述,其中之前的标号指代图15的序列图中的对应步骤:
0源eNB内的UE上下文包含关于在连接建立或在最后的TA更新提供的漫游限制的信息。
1源eNB根据区域限制信息配置UE测量过程。源eNB提供的测量结果可辅助所述功能控制UE的连接移动性。
2测量报告被触发并发送至eNB。
3源eNB基于测量报告和RRM信息做出判定以切换UE。
4源eNB将转交请求消息发到目标eNB,所述转交请求消息传递在目标侧准备HO的必要信息(源eNB处的UE X2信令上下文参考、UE S1 EPC信令上下文参考、目标小区ID、KeNB*、包括源eNB中的UE的C-RNTI的RRC上下文、AS配置、E-RAB上下文、以及用于可能的RLF复原的源小区的物理层ID+短MAC-I)。UE X2/UE S1信令参考使得目标eNB能够寻址源eNB和EPC。E-RAB上下文包括必要RNL和TNL寻址信息以及E-RAB的QoS简档。
5如果目标eNB可以授权资源,则目标eNB可依赖于所接收的E-RAB QoS信息执行准许控制,以增加成功HO的可能性。目标eNB根据所接收的E-RAB QoS信息配置所需要的资源,并预留C-RNTI和可选的RACH前置码。要在目标小区中使用的AS配置可以是独立指定的(即,“建立”),或者可以作为与在源小区中使用的AS配置相比较的变量(即,“重配置”)。
6目标eNB用L1/L2准备HO,并将转交请求确认发送至源eNB。转交请求确认消息包括要作为RRC消息发送至UE以执行转交的透明容器(container)。该容器包含新C-RNTI,用于所选择的安全算法的目标eNB安全算法标识符,可包含专用RACH前置码以及可能的一些其他参数,即,接入参数,SIB等。转交请求确认消息还可包含用于转发管道的RNL/TNL信息(如果必要)。
注意:一旦源eNB接收转交请求确认,或一旦在下行链路中启动转交命令的发送,就可以启动数据转发。
步骤7-16提供用于避免在HO期间数据丢失的手段,并且在3GPP TS36.300:“Evovl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and Evolved Universal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N);Overall description;Stage 2”版本11.6.0第10.1.2.1.2和10.1.2.3中进一步详细描述,其可在http://www.3gpp.org获得并通过引用合并于此。
7目标eNB生成用于执行转交的RRC消息,即,RRC连接重配置消息,包括要由源eNB向UE发送的移动性控制信息。源eNB执行所述消息的必要完整性保护和加密。UE接收具有必要参数(即,新C-RNTI、目标eNB安全算法标识符、和可选的专用RACH前置码、目标eNB SIB等)的RRC连接重配置消息并由源eNB命令执行HO。UE不需要延迟转交执行以用于将HARQ/ARQ响应传递至源eNB。
8源eNB将SN状态传送消息发送至目标eNB,以传递对其应用PDCP状态保留的E_RAB的上行链路PDCP SN接收单元状态和下行链路PDCP SN发送单元状态(即,对于RLC AM)。上行链路PDCP SN接收单元状态至少包括最先丢失的UL SDU的PDCP SN,并且可包括UE需要在目标小区中重传的乱序UL SDU的接收状态的位图(如果存在任何这样的SDU)。下行链路PDCP SN发送单元状态指示目标eNB应分配给还没有PDCP SN的新SDU的下一PDCP SN。如果UE的所有E-RAB都不用PDCP状态保留处理,则源eNB可省略发送此消息。
9在接收包括移动性控制信息的RRC连接重配置消息后,UE执行与目标eNB的同步,并经由RACH接入目标小区,在移动性控制信息中指示专用RACH前置码的情况下服从无竞争过程,或在没有指示专用前置码的情况下服从基于竞争的过程。UE得出目标eNB特定秘钥并配置要在目标小区中使用的所选择的安全性算法。
10目标eNB用UL分配和定时提前响应。
11当UE已经成功接入目标小区时,UE将用于确认转交的RRC连接重配置完成消息(C-RNTI)与上行链路缓冲状态报告一起(只要可能)发送至目标eNB,以指示对于UE完成转交过程。目标eNB验证RRC连接重配置完成消息中发送的C-RNTI。目标eNB现在可以开始发送数据至UE。
12目标eNB发送路径切换请求消息至MME以通知UE已经改变小区。
13MME发送修改承载请求消息至服务网关。
14服务网关将下行链路数据路径切换至目标侧。服务网关在旧路径上发送一个或多个“结束标记”分组至源eNB,然后可以释放朝向源eNB的任何U平面/TNL资源。
15服务网关发送修改承载响应消息至MME。
16MME用路径切换请求确认消息确认路径切换请求消息。
17通过发送UE上下文释放消息,目标eNB向源eNB通知HO的成功,并触发源eNB释放资源。目标eNB在从MME接收到路径切换请求确认消息之后发送此消息。
18在接收到UE上下文释放消息之后,源eNB可以释放与UE上下文相关联的无线电和C平面有关的资源。任何进行中的数据转发可以继续。
当涉及HeNB的情况下使用X2转交时,并且当源HeNB连接至HeNB GW时,由源HeNB发送包括显式GW上下文释放指示的UE上下文释放请求消息,以便指示HeNB GW可以释放与UE上下文有关的所有资源。
小小区
移动数据的爆炸性需求正驱动着移动运营商将需要如何应对更高容量和提高的用户体验质量(QoE)的挑战性需求的改变。当前,使用长期演进(LTE)的第四代无线接入系统正被全球的许多运营商铺设,以便提供比3G/3.5G系统更快的接入,更低的时延和更高的效率。然而,所预见的未来流量增长极大,以致于对未来网络的致密化存在极大增长的需求,以处理尤其是在产生最高流量的高流量区域(热点区域)中的容量需求。因此,网络致密化(提高网络节点的数目)使得它们物理上更靠近用户终端,这是提高流量容量和扩展无线通信系统的可获得的用户数据率的关键。
除了对宏部署的直接致密化之外,可以通过在已有的宏节点层的覆盖下部署补充的低功率节点(相应的小小区)来实现网络致密化。在这种异构部署中,低功率节点局部地(例如在室内和室外的热点位置)提供非常高的流量容量和非常高的用户吞吐量。同时,宏层确保整个覆盖区域上的服务可用性和QoE。换言之,与广域覆盖宏层不同,包含低功率节点的层也可被称为提供局域接入。
自从LTE的第一个版本起,低功率节点(相应的小小区)的安装以及异构部署已经可能。在此方面,LTE的最近版本(即,版本10/11)中已经规范了多个解决方案。更具体地,这些版本引入了附加工具来处理异构部署中的层间干扰。为了进一步优化性能和提供成本/能量高效的操作,小小区需要进一步的增强,并且在许多情况下需要与已有的宏小区交互或对其进行补充。在LTE的进一步演进(版本12及以后)中将研究这样的解决方案。特别地,将在新的版本12的研究项(SI)“针对E-UTRA和E-UTRAN的小小区增强的研究”的框架下考虑关于低功率节点和异构部署的进一步增强。这些动作中的一些将关注在宏和低功率层之间获得甚至更高程度的互通,包括对低功率层和双层连接性的不同形式的宏辅助。双连接性隐含着设备同时对宏和低功率层具有连接。
将在下面讨论关于小小区增强的该研究项中假设的一些部署场景。在以下场景中,假设分类为TR 36.932中的非理想回程的回程技术。
理想回程(即,非常高吞吐量和非常低时延的回程,诸如使用光纤的专用点到点连接)和非理想回程(即,广泛使用在市场上的典型回程,诸如xDSL、微波以及其它类似中继的回程)都应被研究。应该考虑性能成本折衷。
下表列出了基于运营商输入的非理想回程的分类:
该研究中不假设可以用于部署远程无线电头(RRH)的光纤接入。不排除HeNB,但在部署场景和挑战方面不将其与微微(Pico)eNB区分,即使HeNB的发送功率低于微微eNB的发送功率。考虑以下3个场景。
图16中示出了场景#1,其是同一载频上(频率内)的宏和小小区经由非理想回程连接的部署场景。用户既分布在室内也分布在室外。
图17和18示出了场景#2,其表示不同载频上(频率间)的宏和小小区经由非理想回程连接的部署场景。用户既分布在室内也分布在室外。本质上,存在两个不同的场景#2,这里称为2a和2b,不同之处在于在场景2b中考虑室内小小区部署。
图19示出了场景#3,其表示仅经由非理想回程链路连接一个或多个载频上的小小区的部署场景。
取决于部署场景,存在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不同挑战/问题。在该研究项阶段,已经针对对应的部署场景识别了这样的挑战,其被获取在TS 36.842中,可以从那里找到关于那些挑战/问题的更多细节。
为了解决TS 36.842的第5部分中描述的所识别的挑战,除了TR 36.932中规范的要求之外,还为此研究考虑以下设计目的。
在移动性健壮性方面:
-对于RRC_CONNECTED中的UE,通过小小区部署获得的移动性性能必须与仅有宏的网络的移动性性能相当。
在由于频繁转交而导致的增加的信令负荷方面:
-任何新的解决方案不应该导致向着核心网络的信令负荷的过度增大。然而,也应当考虑由于小小区增强而导致的附加信令和用户平面流量负荷。
在提高每用户吞吐量和系统容量方面:
-跨宏和小小区使用无线电资源,以便在考虑应该针对的QoS要求的同时获得类似于理想回程部署的每用户吞吐量和系统容量。
双连接性
3GPP RAN工作组当前讨论的问题的一个有前途的解决方案是所谓的“双连接性”概念。术语“双连接性”被用于指给定UE消耗经由非理想回程连接的至少两个不同的网络节点所提供的无线电资源。本质上,UE与宏小区(宏eNB)和小小区(辅助或小eNB)两者连接。此外,用于UE的双连接性中涉及的每个eNB可以假设不同的作用。这些作用不一定取决于eNB的功率等级,且可以在UE之间变化。
因为该研究项当前在非常早期的阶段,关于双连接性的细节还未确定。例如,体系结构还未协商一致。因此,当前许多问题/细节(例如协议增强)仍是开放的。图20示出了用于双连接性的示例体系结构。应理解其仅为一个潜在的选择。本发明不限于该特定网络/协议体系结构,而可被更一般地应用。这里对该体系结构作出以下假设:
-按承载级别决定哪里服务各个分组,C/U平面分开
○作为示例,UE RRC信令和诸如VoLTE的高QoS数据可以由宏小区服务,而尽力而为数据卸载到小小区。
-承载之间没有耦合,所以宏小区和小小区之间不需要共同的PDCP或RLC
-RAN节点之间更松的协调
-SeNB没有至S-GW的连接,即分组由MeNB转发
-小小区对CN是透明的。
关于最后两点,应该注意,也可能SeNB直接与S-GW连接,即可能S1-U在S-GW和SeNB之间。本质上,关于承载映射/分割存在三个不同的选择:
-选择1:S1-U也终止在SeNB中;图21a中所示
-选择2:S1-U终止在MeNB中,RAN中没有承载分割;图21b中所示
-选择3:S1-U终止在MeNB中,在RAN中分割承载;图21c中所示
图21a-c以U平面数据的下行链路方向作为示例描绘了这三个选择。为了说明的目的,主要假设选择2用于本申请,并且选择2也是图20的基础。
用于小小区增强的用户平面体系结构
除了如图21a-c所描述的U平面数据的分割的讨论之外,还已经为用户平面体系结构讨论了不同的选择。
通常的理解是,当S1-U接口终止在MeNB处时(图21b,21c),SeNB中的协议栈必须至少支持RLC(重)分段。这是因为如下事实:RLC(重)分段是紧密耦合到物理接口(例如,指示RLC PDU的尺寸的MAC层,参见上文)的操作,并且当使用非理想回程时,RLC(重)分段必须发生在与发送RLC PDU的节点相同的节点中。
基于该假设,在进一步的讨论中区分四个系列的用户平面选择。
A.独立PDCP:该选择完全按承载终止当前定义的空中接口U平面协议栈,且被调整为通过一个节点实现一个EPS承载的发送,但也可以在附加层的帮助下支持单个EPS承载的分割用于由MeNB和SeNB发送。不同承载的发送可以仍然同时从MeNB和SeNB发生。
B.主从PDCP:该选择假设S1-U终止在MeNB中,其中,PDCP层的至少部分驻留在MeNB中。在承载分割的情况下,同样在UE侧,每个配置为传送PDCP承载的PDCP PDU的eNB存在分离且独立的RLC承载,其终止在MeNB处。
C.独立RLC:该选择假设S1-U终止在MeNB处,其中PDCP层驻留在该MeNB中。在承载分割的情况下,同样在UE侧,每个配置为传送PDCP承载的PDCP PDU的eNB存在分离且独立的RLC承载,其终止在MeNB处。
D.主从RLC:该选择假设S1-U终止在MeNB处,其中PDCP层和RLC层的部分驻留在该MeNB中。虽然在UE中仅需要一个RLC实体用于EPS承载,但在网络侧,在所涉及的节点之间分布RLC功能,有“从RLC”操作在SeNB中。在下行链路中,从RLC负责SeNB处所需要的延迟关键的RLC操作:其从MeNB处的主RLC接收主RLC已经分配由从RLC发送的易于建立的RLC PDU(具有已由主RLC分配的序列号),并将它们发送给UE。通过重用当前定义的重分段机制实现这些PDU向来自MAC调度单元的授权的定制适应。
基于上述,建议了不同的体系结构,其在图22a-i中示出,它们可以从关于U平面选择的电子邮件报告(Nokia Siemens Networks(大会报告起草人)的3GPP TSG-RANWG2Meeting#82,R2-131621)中获得。
下面给出图22a-i中示出的各种选择的主要特性的总览,其中承载分割应被理解为在多个eNB上分割承载的能力。如可以从图中看出的,假设了两个承载,它们被指示为来自S1接口上。
-1A:S1-U终止于SeNB中+独立PDCP(没有承载分割);
-2A:S1-U终止于MeNB中+MeNB中无承载分割+SeNB处的独立PDCP;
-2B:S1-U终止于MeNB中+MeNB中无承载分割+主从PDCP;
-2C:S1-U终止于MeNB中+MeNB中无承载分割+SeNB处的独立RLC;
-2D:S1-U终止于MeNB中+MeNB中无承载分割+主从RLC;
-3A:S1-U终止于MeNB中+MeNB中承载分割+独立PDCP用于分割的承载;
-3B:S1-U终止于MeNB中+MeNB中承载分割+主从PDCP用于分割的承载;
-3C:S1-U终止于MeNB中+MeNB中承载分割+独立RLC用于分割的承载;
-3D:S1-U终止于MeNB中+MeNB中承载分割+主从RLC用于分割的承载。
在讨论中,为上述每个选择识别各种优点和缺点。
用户平面体系结构的缺点
如上面的部分中所述的,小小区和双连接性是最近的进展,并且仍然具有需要解决从而允许用于高效系统的若干问题。
关于映射到SeNB的承载的PDCP层驻留于MeNB中的协议体系结构,在转交场景方面存在问题,所述协议体系结构例如图22d和22e,还有图22h和22i,并且取决于分布式PDCP主从概念的后续实施,还有图22c和22g的那些体系结构。因此,本发明假设如图21b和21c所示的场景。这将在下面详细描述。
在版本8中对于确认模式(AM)数据无线电承载(即,使用RLC AM的数据无线电承载)支持无损传输。基本上,AM RLC接收单元使用RLC状态报告对还没有正确接收的RLC PDU进行否定确认。重复执行重传,直到已经接收所有RLC PDU或达到由eNB配置的最大重传数。在转交时,为了也支持无损发送,在版本8中已经引入了PDCP重传机制。这是必要的,因为RLC状态报告通常不是最新的,即,UE接收状态可能已经改变了。
该选择性PDCP重传机制在转交之后从目标eNB重传在转交之前RLC实体还没有确认的PDCP PDU。为了支持PDCP重传,PDCP接收单元需要在PDCP重建之前处理作为RLC重建的结果接收的PDCP PDU。接收单元侧重构的PDCP SDU如果是乱序的,则存储在重排序缓冲器中,否则传送到较高层。在转交后,发送实体重传在转交之前没有确认的PDCP SDU,并且PDCP接收单元将它们与重排序缓冲器中存储的SDU一起重排序。为了重排序工作,需要在转交时维持包括计数以及PDCP序号的所有PDCP状态变量。
可以通过使用PDCP状态报告进一步优化PDCP重传。如上所述,RLC状态报告可能不是最新的,即,即使PDCP SDU的接收还没有被RLC状态报告确认,PDCP SDU也可能已经在转交之前被成功发送。因此,可能在转交之后有一些不必要的PDCP SDU重传。为了避免这些,PDCP接收单元在转交之后发送PDCP状态报告至PDCP发送单元。PDCP状态报告描述PDCP接收单元的最近重排序缓冲器状态,使得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传。
在双连接性的范围内,与版本8转交或版本10载波聚合移动性事件相比存在新移动性事件。为了说明本发明底层的一些问题,聚焦于UE处于双连接性中的移动性事件,即,UE已经建立至MeNB的连接以及至SeNB的连接,并且改变其SeNB。这在图23中图示。在SeNB改变时,即,MeNB没有变,经由源SeNB(与移动前事件联系的SeNB)发送的无线电承载(在此示例中,作为EPS承载#1的一部分的无线电承载#1)映射到目标SeNB(与SeNB改变后联系的SeNB)。
应当注意,本发明还适用于其他移动性场景,例如,处于双连接性中的UE将移动到单连接性,即,仅连接至宏小区。这在图24中示出。之前映射至源SeNB的承载在移动性事件之后由MeNB服务。本发明还适用于UE改变MeNB以及SeNB的情况,并且还可改变至单个新MeNB(即,没有新SeNB)的单连接性(未示出)。
为了以下说明,假设图23的场景。因为PDCP层驻留于MeNB中(参见例如图22d),所以不会对于SeNB改变而重建PDCP层。因此,MeNB将在SeNB改变之后将PDCP PDU转发至新SeNB2。为了针对AM DRB在SeNB也支持无损传输,之前RLC层没有确认的PDCP SDU由新SeNB2在SeNB改变之后重传。然而,因为MeNB没有SeNB改变之前RLC/PDCP接收状态的最新知识,所以可能结果是SeNB改变之后的不必要的PDCP SDU重传。应注意,因为没有执行PDCP重建,所以不会触发PDCP状态报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改进的方法,用于在移动台与源辅助基站和目标基站之间的连接的无损改变。该目的通过独立权利要求的主题解决。有利实施例隶属从属权利要求。
对于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假设移动台处于双连接性中,并因此经由各自至少一个无线电承载连接到主基站和辅助基站两者。移动台至少接收从主基站经由辅助基站转发到该移动台的数据分组。包括具有编译和发送状态报告的功能的较高层(例如,PDCP层)的协议栈位于主基站处而不位于辅助基站处。辅助基站也具有协议栈,但不具有主基站的所述特定较高层(例如PDCP层),其确实具有较低层,该较低层是低于主基站的该较高层的层(例如RLC层)。对应的,数据分组从主基站的较高(例如,PDCP)层转发至辅助基站处的较低(例如,RLC)层。对应的,移动台从其辅助基站接收数据分组,而所述辅助基站继而从主基站接收该数据分组。数据分组由移动台以通常方式确认。
仅为了说明目的还假设移动台当前所处的通信系统具有至少一个主基站和至少两个辅助基站。还假设移动台正移动并最终执行从源辅助基站至另一基站的转交,所述另一基站无论是主基站、另一新主基站还是目标辅助基站。在任何情况下,当执行转交时,至少将移动台连接至源辅助基站的无线电承载需要被重映射/重配置到该另外的目标基站。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将实现高效和无损的转交过程。具体地,当通过源辅助基站的所述无线电承载由于移动性事件要(将要)从源辅助基站重配置至另一基站时,移动台应准备和发送如下的状态报告。该状态报告包括关于由移动台经由通过源辅助基站的所有数据无线电承载到目前为止接收的数据分组的接收状态的信息。有鉴于此,该状态报告可包括关于多于一个数据无线电承载的信息,状态报告中的该信息应伴随有该信息相关的无线电承载的对应无线电承载标识符。因此,接收实体(即,作为状态报告的目的地的最终的主基站)可以推断通过哪些数据无线电承载发送的数据分组已经被移动台正确接收,哪些没有。对应的,主基站因此可以仅将还没有被移动台成功接收的那些数据分组转发至目标辅助基站。
根据第一方面的一个实现方式,通过在包括接收状态和无线电承载标识符的每个信息组之后使用扩展标记,在状态报告中指示和区分拼接了有关不同无线电承载的信息。换句话说,对于要从源辅助基站重映射到目标基站的每个数据无线电承载,状态报告包括:通过所述数据无线电承载的数据分组的接收状态信息、所述数据无线电承载的对应无线电承载标识符和扩展标记。扩展标记指示与另一数据无线电承载有关的接收状态信息和无线电承载标识符也被包含在状态报告中。
根据第一方面的一个特定实现方式,状态报告是由移动台中的PDCP层实体编译的PDCP状态报告,并且其包括关于由移动台经由通过源辅助基站的至少一个数据无线电承载的全部而接收的PDCP SDU的接收状态的信息。
根据现有技术,在上述假设场景中,不会发送状态报告,因为负责编译和发送所述状态报告的较高层(例如,PDCP层)由于位于主基站中而不位于(源)辅助基站中而不被重建。然而,根据本发明的该第一方面,将编译和发送状态报告,以便为主基站提供关于丢失数据分组的必要信息,并因此避免目标基站将已经正确接收的数据分组重传到移动台。根据一个实现方式,移动台用于开始准备并最终发送状态报告的触发是RRC连接重配置消息,其由移动台从RRC协议层驻留的基站(例如,主基站)接收。
然而,因为状态报告涉及通过源基站的数据无线电承载,所以状态报告通常经由所述数据无线电承载发送,并因此导致不想要的回程延迟。为了避免主基站与目标辅助基站之间的可能显著的回程延迟,状态报告可以有利地由移动台直接发送至主基站,例如,经由在移动台与主基站之间直接建立的至少一个无线电承载中的一个,无论是信令无线电承载还是数据无线电承载。换句话说,基本包括关于(通过源辅助基站的)特定数据无线电承载的信息的状态报告从移动台经由另一无线电承载发送至主基站。
例如,根据一个实现方式,在状态报告要经由信令无线电承载发送至主基站的情况下,其可以作为RRC消息的一部分(例如,作为对于RRC连接重配置消息的响应消息的RRC连接重配置完成消息)进行,所述RRC连接重配置消息可被用作移动台用于编译和发送状态报告的触发,如上所述。
根据一个特定示例性实现方式,在状态报告要经由数据无线电承载发送至主基站的情况下,这可以以与本领域已知的通常PDCP状态报告类似的方式作为PDCP控制PDU进行,作为具有不同格式的第三PDCP控制PDU类型,如上所述。
在另一选择中,关于如何将状态报告直接发送至主基站以避免回程延迟,可以将状态报告作为MAC控制单元发送;换句话说,包括状态报告(具有如上所述的内容)的MAC控制单元由移动台作为物理信道发送(即,较低层发送)直接发送至主基站,而不涉及另一无线电承载。
因为状态报告经由另一无线电承载(没有被重映射的无线电承载(假设主基站也没有改变))发送至主基站,所以即使在SeNB改变结束之前也可以发送状态报告。这具有如下优点:PDCP状态信息被主基站中的PDCP层如此及时接收,使得当确定哪个PDCP SDU要转发到目标SeNB用于重传时PDCP层可以利用该信息。换句话说,这允许主eNB仅转发在移动性事件之前还没有被移动台接收的那些分组(PDCP SDU),即,因此避免不必要数据分组的转发。
上文主要从移动台的角度说明第一方面,所述移动台经由辅助基站从主基站接收数据分组,并且当执行转交时编译和发送状态报告。然而,从主基站的角度如上所述的原理同样适用,所述主基站是实现状态报告编译和发送的功能的较高层的另一端点。以相同方式,当主基站已经决定将移动台从源辅助基站转交至另一目标基站(无论辅助基站、所述主基站还是另一主基站)时,主基站通过包括关于到目前为止由主基站从移动台经由通过源辅助基站的所有数据无线电承载接收的数据分组的接收状态的信息,编译状态报告。状态报告的格式可以与上面关于由移动台准备的状态报告说明的相同;即,对于通过源辅助基站的这些数据无线电承载的每个,包括接收状态信息、对应无线电承载标识符和扩展标记(细节见上面)。
此外并且与上面已经说明的原理一致地,由主基站准备的状态报告应有利地直接发送至移动台,因此避免主基站与辅助基站之间的绕路和对应的回程延迟。如上,这可通过将状态报告从主基站经由已建立并可用的无线电承载之一(无论是信令还是数据无线电承载)发送至移动台而实现。再次,关于信令无线电承载可以使用RRC消息,或关于数据无线电承载可以使用第三类型的PDCP控制PDU,或可以使用MAC CE,以发送状态报告。
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由移动台发送状态报告的方法,其中所述移动台经由至少一个无线电承载连接至主基站并经由至少一个数据无线电承载连接至源辅助基站。当将移动台的所述至少一个数据无线电承载从源辅助基站重配置到目标基站时,由移动台发送状态报告。所述状态报告包括关于由移动台经由将移动台连接至源辅助基站的所述至少一个数据无线电承载的全部而接收的数据分组的接收状态的信息,并对其信息被包括在状态报告中的所述至少一个数据无线电承载的每一个包括一个无线电承载标识符。
根据可以附加或替代上述而使用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有利变型,所述状态报告由所述移动台经由将移动台直接连接至主基站的所述至少一个无线电承载中的一个,优选地经由数据无线电承载或信令无线电承载,发送至主基站。
根据可以附加或替代上述而使用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有利变型,所述状态报告作为无线电资源控制RRC消息的一部分,由移动台经由将移动台直接连接至主基站的所述至少一个无线电承载中的一个信令无线电承载,优选地在RRC连接重配置完成消息内,发送至主基站。替代地,所述状态报告作为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控制分组数据,由移动台经由将移动台直接连接至主基站的所述至少一个无线电承载中的一个数据无线电承载而发送至主基站。替代地,在介质访问控制MAC控制单元中发送所述状态报告。
根据可以附加或替代上述而使用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有利变型,目标基站或者是移动台所连接的主基站,或者是另一主基站,或者是目标辅助基站。
根据可以附加或替代上述而使用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有利变型,状态报告在关于经由将移动台连接至源辅助基站的所述至少一个数据无线电承载中的一个接收的数据分组的接收状态的信息之后还包括至少一个扩展标记,其中所述扩展标记指示关于经由所述至少一个数据无线电承载的另一个接收的数据分组的接收状态的进一步信息的存在。
根据可以附加或替代上述而使用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有利变型,状态报告是PDCP状态报告,包括关于经由将移动台连接至源辅助基站的所述至少一个数据无线电承载的全部而接收的PDCP服务数据单元的接收状态的信息。
根据可以附加或替代上述而使用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有利变型,所述状态报告响应于移动台中RRC连接重配置消息的接收而被发送,所述RRC连接重配置消息作为将移动台的所述至少一个数据无线电承载从源辅助基站重配置到目标基站的一部分而被接收。
根据可以附加或替代上述而使用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有利变型,所述状态报告是PDCP控制分组数据单元PDU,包括:
1比特长度的D/C字段,用于将PDCP控制PDU标识为控制或数据PDU;
3比特长度的类型字段,用于标识PDCP控制PDU的类型;
无线电承载标识符字段,用于标识随后的最先丢失信息和位图字段所指的无线电承载;
12或15比特长度的字段,用于标识关于在之前的无线电承载标识符字段中标识的无线电承载的最先丢失的PDCP服务数据单元SDU的PDCP序号;
可选的,具有可变比特长度的位图字段,用于通过使用位图标识经由在之前的无线电承载标识符字段中标识的无线电承载没有接收的或已经正确接收的从最先丢失PDCPSDU开始的PDCP SDU;
1比特长度的扩展标记字段,用于指示在PDCP控制PDU中是否包括其他信息;
并且在扩展标记字段指示包括其他信息的情况下,所述状态报告包括:
另一无线电承载标识符字段,用于标识随后的最先丢失信息和位图字段所指的无线电承载;
另一12或15比特长度的字段,用于标识关于在之前的另一无线电承载标识符字段中标识的无线电承载的最先丢失的PDCP服务数据单元SDU的PDCP序号;
可选的,另一具有可变比特长度的位图字段,用于通过使用位图标识经由在之前的所述另一无线电承载标识符字段中标识的无线电承载没有接收的或已经正确接收的从最先丢失的PDCP SDU开始的PDCP SDU;
另一1比特长度的扩展标记字段,用于指示是否在PDCP控制PDU中包括其他信息。
根据可以附加或替代上述而使用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有利变型,所述数据分组从主基站经由辅助基站转发至移动台,并且其中具有状态报告功能的较高层位于所述主基站处但不位于所述辅助基站处。
第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发送状态报告的移动台,其中所述移动台经由至少一个无线电承载连接至主基站并经由至少一个数据无线电承载连接至源辅助基站。所述移动台的处理单元和发送单元当将移动台的所述至少一个数据无线电承载从源辅助基站重配置到目标基站时发送状态报告。所述状态报告包括关于由移动台经由将移动台连接至源辅助基站的所述至少一个数据无线电承载的全部而接收的数据分组的接收状态的信息;并且对其信息被包括在状态报告中的所述至少一个数据无线电承载的每一个包括一个无线电承载标识符。
根据可以附加或替代上述而使用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有利变型,所述移动台的所述发送单元将所述状态报告经由将移动台直接连接至主基站的所述至少一个无线电承载之一,优选地经由数据无线电承载或信令无线电承载,发送至主基站。
根据可以附加或替代上述而使用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有利变型,所述发送单元将所述状态报告:
-作为无线电资源控制RRC消息的一部分,经由将移动台直接连接至主基站的所述至少一个无线电承载中的一个信令无线电承载,优选地在RRC连接重配置完成消息内,发送至主基站;或者
-作为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控制分组数据单元,经由将移动台直接连接至主基站的所述至少一个无线电承载中的一个数据无线电承载发送至主基站;或者
-在介质访问控制MAC控制单元中发送至主基站。
根据可以附加或替代上述而使用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有利变型,状态报告在关于经由将移动台连接至源辅助基站的所述至少一个数据无线电承载的一个而接收的数据分组的接收状态的信息之后还包括至少一个扩展标记,其中所述扩展标记指示关于经由所述至少一个数据无线电承载的另一个而接收的数据分组的接收状态的进一步信息的存在。
根据可以附加或替代上述而使用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有利变型,状态报告是PDCP状态报告,包括关于由移动台的接收单元经由将移动台连接至源辅助基站的所述至少一个数据无线电承载的全部而接收的PDCP服务数据单元的接收状态的信息。
根据可以附加或替代上述而使用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有利变型,所述状态报告响应于移动台中的接收单元接收到RRC连接重配置消息而被发送,所述RRC连接重配置消息作为将移动台的所述至少一个数据无线电承载从源辅助基站重配置到目标基站的一部分而被接收。
根据可以附加或替代上述而使用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有利变型,所述状态报告是PDCP控制分组数据单元PDU,包括:
-1比特长度的D/C字段,用于将PDCP控制PDU标识为控制或数据PDU;
-3比特长度的类型字段,用于标识PDCP控制PDU的类型;
-无线电承载标识符字段,用于标识随后的最先丢失信息和位图字段所指的无线电承载;
-12或15比特长度的字段,用于标识关于在之前的无线电承载标识符字段中标识的无线电承载的最先丢失的PDCP服务数据单元SDU的PDCP序号;
-可选的,具有可变比特长度的位图字段,用于通过使用位图标识经由在之前的无线电承载标识符字段中标识的无线电承载没有接收的或已经正确接收的从最先丢失PDCPSDU开始的PDCP SDU;
-1比特长度的扩展标记字段,用于指示在PDCP控制PDU中是否包括其他信息;
并且在扩展标记字段指示包括其他信息的情况下,所述状态报告包括:
-另一无线电承载标识符字段,用于标识随后的最先丢失的信息和位图字段所指的无线电承载;
-另一12或15比特长度的字段,用于标识关于在之前的另一无线电承载标识符字段中标识的无线电承载的最先丢失的PDCP服务数据单元SDU的PDCP序号;
-可选的,另一具有可变比特长度的位图字段,用于通过使用位图标识经由在之前的所述另一无线电承载标识符字段中标识的无线电承载没有接收的或已经正确接收的从最先丢失的PDCP SDU开始的PDCP SDU;
另一1比特长度的扩展标记字段,用于指示是否在PDCP控制PDU中包括其他信息。
根据可以附加或替代上述而使用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有利变型,移动台的接收单元从主基站接收状态报告,所述状态报告包括关于由主基站经由将主基站连接至源辅助基站的所述至少一个数据无线电承载的全部而接收的数据分组的接收状态的信息,并对其信息被包括在状态报告中的至少一个数据无线电承载的每一个包括一个无线电承载标识符。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处理从移动台发送的状态报告的主基站,其中所述移动台经由至少一个无线电承载连接至主基站并经由至少一个数据无线电承载连接至源辅助基站。所述主基站的接收单元和处理单元当将移动台的所述至少一个数据无线电承载从源辅助基站重配置到目标基站时从移动台接收和处理状态报告。所述状态报告包括关于由移动台经由将移动台连接至源辅助基站的所述至少一个数据无线电承载的全部而接收的数据分组的接收状态的信息;并且对其信息被包括在状态报告中的所述至少一个数据无线电承载的每一个包括一个无线电承载标识符。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
图1示出了3GPP LTE系统的示例体系结构;
图2示出了3GPP LTE的总体E-UTRAN体系结构的示例总览;
图3示出了如为3GPP LTE(版本8/9)所定义的下行链路分量载波上的示例子帧边界;
图4示出了如为3GPP LTE(版本8/9)所定义的下行链路时隙的示例下行链路资源格;
图5和6分别示出了具有针对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的激活的载波聚合的3GPP LTE-A(版本10)层2结构;
图7示出了具有用于通信的不同层的OSI模型;
图8示出了协议数据单元(PDU)与服务数据单元(SDU)的关系以及它们的层间交换;
图9示出了由三个子层(PDCP、RLC和MAC)构成的层2用户和控制平面协议栈;
图10给出了PDCP、RLC和MAC层中的不同功能的总览,并且示例性地示出了不同层对SDU/PDU的处理;
图11和图12分别示出了数据和控制PDU;
图13和图14分别示出了当使用12比特和15比特序号时携带PDCP状态报告的PDCP控制PDU的格式;
图15示出了如3GPP LTE版本8/9定义的MME/服务网关内转交过程的序列图;
图16图示了用于宏小区和小小区位于同一载频上的小小区增强的部署场景;
图17和18示出了用于小小区增强的其它部署场景,其中宏和小小区在不同载频上,小小区分别在室外和室内;
图19示出了用于仅具有小小区的小小区增强的另一部署场景;
图20给出了用于宏和小eNB连接到核心网络的双连接性的通信系统体系结构的总览,其中S1-U接口终止于宏eNB中,并且RAN中不进行承载分割;
图21a-c示出了SGW和UE之间具有两个分离的EPS承载的不同选择;
图22a-i示出了当前关于MeNB和SeNB中的双连接性讨论的不同用户平面体系结构的选择;
图23示出了在UE将其连接从源SeNB1改变至目标SeNB2、同时维持其至MeNB的连接的场景;
图24示出了在UE将其连接从源SeNB1改变至MeNB、同时维持其至MeNB的连接的场景;
图25示出了如由图23所引入的场景,并且进一步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简化消息交换;
图26示出了如由图23所引入的场景,并且进一步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简化消息交换;
图27示出了在转交过程的一部分的环境中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消息交换;
图28示出了在转交过程的一部分的环境中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消息交换;
图29示出了在转交过程的一部分的环境中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消息交换;
图30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增强的PDCP状态报告的格式;以及
图31图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增强的PDCP状态报告的格式。
具体实施方式
移动台或移动节点是通信网络内的物理实体。一个节点可以具有若干功能实体。功能实体是指软件或硬件模块,其实施和/或向节点或网络的其它功能实体提供预定功能集合。节点可以具有一个或多个接口,其将该节点附接到节点可以在其上通信的通信设施或介质。类似地,网络实体可以具有将功能实体附接到通信设施或介质的逻辑接口,通过其可以与其它功能实体或对应的节点通信。
权利要求中和贯穿本发明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主基站”应被解释为在3GPP LTE-A的双连接性的领域中使用;因此,其他术语是宏基站、或主/宏eNB;或服务基站或3GPP以后决定的任何其他术语。类似地,权利要求中和贯穿本发明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辅助基站”应被解释为在3GPP LTE-A的双连接性的领域中使用;因此,其他术语是从基站或辅助/从eNB或3GPP以后决定的任何其他术语。
权利要求中和贯穿本发明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无线电承载”应联系3GPP术语解释,并且指两个终点(即,移动台和基站)之间的虚拟连接,其被用于在它们之间传送数据;强调虚拟连接提供“承载服务”的事实的术语,即,具有特定QoS属性的传送服务。数据无线电承载也可以称为用户平面无线电承载,并且信令无线电承载也可称为控制平面无线电承载。无线电承载应与3GPP定义的其他术语区分,诸如S1承载、E-RAB、S5/S8承载、EPS承载等(也参见LTE-The UMTS Long Term Evolution FROM THEORY TO PRACTICE由StefaniaSesia,Issam Toufik,Matther Baker编辑,第二版,ISBN 978-0-470-66025-6,图2.8,通过引用合并到这里)。
权利要求中和贯穿本发明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接收状态”指实体可从其推断哪些数据分组已经被正确接收、并且哪些数据分组还没有被正确接收并因此需要重传的信息。在具体实施例中,参照PDCP状态报告,接收状态报告指PDCP SDU,并且具体指例如PDCP接收单元的最近重排序缓冲器状态。
权利要求中和贯穿本发明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无线电承载标识符”指提供无线电承载的标识的信息。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发明若干实施例。仅为了示例性的目的,关于根据3GPP LTE(版本8/9)和LTE-A(版本10/11)移动通信的无线电接入方案(部分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中进行了说明)概述大多数实施例。应该注意,例如可以有利地在诸如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中描述的3GPP LTE-A(版本12)通信系统的移动通信系统中使用本发明。这些实施例被描述为用于联系和/或增强3GPP LTE和/或LTE-A中指定的功能性而使用的实施方式。关于此点,贯穿说明书使用3GPP LTE和/或LTE-A的术语。此外,示例性配置用于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全面的范围。
说明不应被理解为限制本发明,而仅是为了更好理解本发明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示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如权利要求中指出的本发明的一般的原理可以以这里没有明确描述的方式应用于不同场景。因此,为了对各个实施例说明的目的而假设的以下场景不应将本发明进行如此限制。
第一实施例
关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将说明各种实施方式。为了简化第一实施例的原理的说明,做出了若干假设;然而,注意这些假设不应被解释为限制如由权利要求宽泛定义的本申请的范围。
将参照图25至图31描述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假设小小区环境中的双连接性场景,其中UE连接至MeNB和SeNB两者,并且至少接收从SGW转发至MeNB并最终经由SeNB转发至UE的数据;即,如图21b和21c关于EPS承载#2所示例性图示的。如所示,EPS承载#2(包括UE和MeNB之间的无线电承载#2)或者可以在MeNB中被分割从而可以在需要时经由两个eNB发送无线电承载(参见图21c),或者可以不在MeNB中被分割而是从EPS承载#1分开转发(参见图21b)。
根据3GPP中的小小区讨论,如参照图22在背景技术部分中说明的,已经讨论了不同用户平面体系结构。对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假设主要采用图22d、22e的用户平面体系结构,其中具有PDCP状态报告功能的PDCP层位于MeNB处而不位于SeNB处。然而,下面对于第一实施例说明的原理也可以应用于图22h,22i的用户体系结构,即使在这些体系结构中对应EPS承载#2在MeNB中被分割从而在UE和MeNB之间有直接连接,因此允许将常规PDCP状态报告直接发送至MeNB,而没有由经由SeNB的绕路而引入的回程延迟。此外,下面对于第一实施例说明的原理也可以应用于图22c、图22g的用户体系结构,其中PDCP层分布于MeNB和SeNB之间;在这些情况下,从当前标准化的角度仍然不清楚哪个特定功能将被实际实施在MeNB中,哪个将被实际实施在SeNB中。
现在将关于图25说明第一实施例,其公开了UE从一个SeNB1的覆盖范围移动到另一SeNB2的覆盖范围因此在两个eNB之间执行转交、同时一直处于MeNB的覆盖范围下的转交场景。图25为了便利第一实施例的原理的说明做出了一些假设。具体地,假设底层通信系统包括具有两个SeNB(SeNB1和SeNB2)的MeNB。此外,假设仅存在两个EPS承载#1和#2,其中EPS承载#2通过MeNB直接到达UE,并且EPS承载#1通过MeNB并经由SeNB1间接到达UE。因此,当移动并执行转交时,仅仅EPS承载#1通过SeNB1的那部分(在此特定情况下,UE与SeNB1之间的无线电承载#1(作为EPS承载#1的一部分))必须重映射到目标SeNB2。应注意,如上所述,对于RLC AM配置数据无线电承载。
当然,尽管图25(和其他图)的示例性场景仅假设总共两个EPS承载,但是在UE、MeNB和SeNB之间分别可以建立多得多的承载,并且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也应用于这些情况。
假设UE将最终执行转交,这将最可能由MeNB决定。对应地,MeNB(因为具有至UE的RRC连接,而不像SeNB那样)将通过如图27、28和29所示发送RRC连接重配置消息,以通常方式向UE通知即将发生的转交(同样参见关于图15的说明)。在第一实施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UE将RRC连接重配置消息作为首次编译并然后发送PDCP状态报告的触发,所述PDCP状态报告包含如下信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RRC连接重配置消息的指示不包含移动性控制信息。根据此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用于SeNB的改变(从源SeNB至目标SeNB)的过程和相关联的信令与在载波聚合的范围内用于改变(释放和添加)Scell的过程类似。然而,应注意,MeNB还可使用另一(专用)触发消息(而不是RRC连接重配置消息)来触发增强的PDCP状态报告。
相应地,UE的PDCP层收集必要信息并准备第一实施例的增强的PDCP状态报告。PDCP接收单元处理作为RLC重建结果而接收的PDCP PDU,并将重构的PDCP SDU存储在重排序缓冲器中。由移动终端生成的PDCP状态信息表示承载的最近重排序缓冲器状态。要从UE发送至MeNB的有关信息基本上是与通常PDCP状态报告中相同的信息,即,FMS和(可选的)一个或多个位图八位字节,涉及特定数据无线电承载(在此情况下,通过SeNB的数据无线电承载)。然而,第一实施例的增强的PDCP状态报告应涉及所有通过SeNB1的数据无线电承载;并且甚至在仅有一个无线电承载(如对于图25和图26假设的示例性场景中)的情况下,增强的PDCP状态报告的格式也将已经考虑这一点。因此,为了将来自一个数据无线电承载的状态报告信息(FMS,位图)与来自对于另一数据无线电承载的增强的PDCP状态信息的状态报告信息(FMS,位图)区分,包含用于标识状态报告信息有关的对应无线电承载的无线电承载ID,并包含指示是否用于另一数据无线电承载的状态报告信息跟随其后的扩展标记。图30示例性示出第一实施例的这种增强的PDCP状态报告的格式。如可以理解的,在该示例中,RBID之后是用于由之前的RB ID字段标识的数据无线电承载的数据字段FMS,再然后是一个或多个对应(可选)位图,最后是扩展标记。在扩展标记指示存在另一状态报告信息的情况下,对于应重映射至eNB的那么多的无线电承载重复RB ID、FMS和可选的位图的格式。增强的PDCP SR中的字段的顺序可以与图30和图31中示例性示出的顺序不同。
请注意,当前,无线电承载由5比特标识,因此允许区分至多32个不同无线电承载。因此,第一实施例的增强的PDCP状态报告中的RB ID字段也可以是5比特,但是应注意RB ID字段也可以是任何其他长度的比特数(例如,2、3、4、6、7、8等)。
如下面将说明的,关于如何发送第一实施例的增强的PDCP状态信息有不同可能性,对要由UE执行的特定步骤有影响。为了说明目的,此时将不作区分,但是下文将详细说明。如刚描述的,UE在从MeNB接收到对应触发时准备增强的PDCP状态报告就足够了,所述增强的PDCP状态报告至少包括用于所有通过SeNB1的、要重映射到目标eNB(在此示例中,SeNB2)的数据无线电承载(在此示例中,仅无线电承载#1)的状态报告信息,分别伴随有对应的RB标识符。
增强的PDCP状态报告然后被发送到MeNB,或者直接发送到MeNB(下文将说明细节,例如参见图26)或者经由目标SeNB2(参见图25)。在任何情况下,宏eNB(具有PDCP层)将接收增强的PDCP状态报告,并且从其可确切地推论哪些PDCP SDU可能在转交之前已经成功发送至UE,哪些没有。基于所接收的PDCP状态报告,MeNB将仅转发未确认的PDCP SDU/PDU至SeNB2,其将进一步被发送至UE。因此,可以使得UE的无损转交过程更高效,因为仅仅在转交之前UE确实没有成功接收的那些PDCP SDU被实际重传至UE。
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更有利实施方式,如下面将说明的,解决进一步的问题。因为用于无线电承载的PDCP状态报告是PDCP控制PDU并因此从MAC角度被作为无线电承载的“常规数据”对待,所以UE将发送(根据现有技术)PDCP状态报告至SeNB2(在SeNB改变之后),其继而将PDCP状态报告转发至MeNB,如上文已经说明的。具体地,MAC中的逻辑信道优先级排序(LCP)过程将确保经由SeNB映射的无线电承载的数据仅在上行链路上发送至SeNB,即,不可能将映射至SeNB的无线电承载的数据直接在上行链路中发送至MeNB。然而,这由于回程(即,SeNB与MeNB之间的接口)可能较长的延迟导致问题,显著降低PDCP状态报告的效果。如背景技术部分所述,MeNB与SeNB之间的回程可能是慢的,并且一个方向上的时延可能高,例如,60ms。假设对于回程60ms延迟,则在MeNB处将在SeNB改变之后的80ms左右接收PDCP状态报告(在考虑从UE至SeNB的发送的调度延迟的情况下)。然后,在SeNB处接收到需要发送的PDCP PDU之前将需要另外60ms。
因此,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该更有利实施方式,增强的PDCP状态报告(如上所述)将直接发送至MeNB,而不是经由SeNB。这还将具有这样的优点:增强的PDCP状态报告甚至可以在SeNB改变完成之前就被发送,因为不同的无线电承载被用于传送,所述无线电承载没有被重映射至另一基站并因此甚至在SeNB改变期间也可以使用。这在图26中示例性示出。
这可以以若干方式实现:经由信令无线电承载、经由数据无线电承载或经由MAC控制单元。
在增强的PDCP状态报告将从UE经由信令无线电承载直接发送至MeNB的情况下,UE可将其承载到任何RRC消息,并将其发送至MeNB。对应的,例如,紧接在增强的PDCP状态报告结束之后,UE(具体地,其RRC层)可准备RRC消息(优选地,短)并将增强的PDCP状态报告消息附加(或以其他形式包含)到RRC消息,然后UE将其以通常方式经由对应SRB发送至MeNB。
在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RRC连接重配置完成消息可以由UE重用以携带第一实施例的增强的PDCP状态报告。这在图29中示出,其公开了如为下面说明示例性假设的转交过程的一部分。如可见,图29是如图15中所示和所说明的转交过程的经适配的节选。仅为了示例性目的假设如将由3GPP对于SeNB改变决定的转交过程类似于当前关于图15定义和说明的转交过程。例如,假设移动性控制功能将驻留于MeNB中,即,MeNB决定诸如SeNB改变的移动性事件,并因此将RRC连接重配置消息发送至UE(其可以或可以不由UE用作准备并然后发送增强的PDCP状态报告的触发)。还假设将在UE和目标SeNB之间执行随机接入过程,尽管这在3GPP中仍然是开放讨论的。类似地,假设RRC连接重配置完成消息由UE发送至作为RRC层的另一端点的MeNB。同样的假设也适用于图27和图28的场景和实施方式。应注意,所有这些都仅仅是假设,并且不应限制如上所述的第一实施例的较宽概念。
返回图29,如可以从图29看到的,增强的PDCP状态报告被作为RRC连接重配置完成消息的一部分发送(步骤11)至MeNB。图31描绘了增强的PDCP SR的有关信息的格式。然而,这发生在MeNB与目标SeNB之间执行数据转发(步骤8)之后,使得PDCP SDU/PDU也可能已经转发至目标SeNB,根据稍后接收的增强的PDCP状态报告,UE处将不需要这些PDCP SDU/PDU,因为已经在SeNB改变之前正确接收了。为了仍然能够避免目标SeNB重传这些不必要的PDCPSDU/PDU至UE,MeNB例如可以也将PDCP状态报告转发至目标SeNB,使得目标SeNB继而可以推断MeNB转发的哪些PDCP PDU在SeNB改变之后不需要重传至UE。
在增强的PDCP状态报告将从UE经由数据无线电承载直接发送至MeNB的情况下,这可以例如作为PDCP控制PDU进行;类似于携带常规PDCP SR的PDCP控制PDU(见图13,14)。为此,可以引入第三PDCP控制PDU类型,其具有对应的新PDCP类型ID(除了已经定义的两个PDCP控制PDU类型,即,常规PDCP SR和ROHC反馈之外),其将在上面关于第一实施例讨论的增强的PDCP状态报告标识为与常规PDCP SR不同。用于增强的PDCP SR的该第三PDCP控制PDU类型的格式的示例如图30示出。
图27中图示了携带增强的PDCP SR的PDCP控制PDU的发送。如可见,具有增强的PDCP SR的PDCP控制PDU可以在步骤8中执行MeNB的数据转发之前被发送,使得MeNB可能已经考虑增强的PDCP SR中的关于已经正确接收的PDCP SDU/PDU的信息,并因此可以避免将其转发至目标SeNB。因此,避免MeNB与目标SeNB之间、以及目标SeNB与UE之间的空中接口上不必要数据的重传。
在增强的PDCP状态报告将作为MAC控制单元从UE发送的情况下,应发送其状态信息的UE中的PDCP实体需要向MAC层通知状态信息。该层间通信可通过基元(primitive)进行。MAC层将因而生成具有所述增强的PDCP状态信息的对应MAC控制单元,并将MAC CE直接发送至MeNB。MeNB接收MAC CE并将MAC CE中增强的PDCP SR的信息转发至其PDCP层用于进一步处理。MAC CE的内容在图31中示出并与增强的PDCP SR用RRC消息进行承载的情况基本相同。
图28中示例性图示了在转交过程的环境中的MAC CE的发送。如上面已经关于图27所述的,具有增强的PDCP SR的MAC CE可以在编译它之后立刻被发送,因此,可以由MeNB在执行步骤8的数据转发之前接收。因此,再次地,MeNB可能已经考虑增强的PDCP SR中关于已经正确接收的PDCP SDU/PDU的信息,并因此可以避免将其转发至目标SeNB。因此,避免MeNB与目标SeNB之间、以及目标SeNB与UE之间空中接口上不必要数据的重传。
第二实施例
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如下面说明地,也可以不同方式解决由PDCP状态报告导致的回程延迟的问题。
如上所述,在移动性事件时(诸如从源SeNB至目标SeNB的SeNB改变)对于PDCP状态报告的延迟问题源自根据当前LTE规范PDCP状态报告经由PDCP状态信息相关的无线电承载发送的事实。对于SeNB的情况,这意味着PDCP状态报告将在SeNB改变已经发生之后被发送至目标SeNB,目标SeNB继而将所接收的PDCP状态报告转发至MeNB(因为PDCP层正驻留于MeNB中)。
为了减少在诸如SeNB改变的移动性事件时对于PDCP状态报告的延迟,根据该实施例的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在SeNB改变过程期间,在MeNB与UE之间临时配置在SeNB与UE之间配置的并因此在SeNB改变期间重配置的无线电承载。换句话说,在接收到RRC连接重配置消息时(SeNB),在短暂的时间段内,在源SeNB与UE之间配置的无线电承载首先被重映射到MeNB(即,在MeNB与UE之间配置)有限时间段,然后最终被配置在目标SeNB与UE之间。在无线电承载被临时映射到MeNB的该短暂时间段期间,UE将用于对应无线电承载的PDCP状态报告信息直接发送至MeNB。PDCP状态报告可以作为PDCP控制PDU在被临时映射到MeNB的相应无线电承载上发送。根据该第二实施例,由PDCP状态报告导致的延迟可以被极大减小。具体地,因为MeNB可能已经考虑了PDCP状态信息,所以可以避免不必要PDCP PDU到目标SeNB的转发。
第三实施例
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描述了对于如图22h、22i所示的EPS承载在MeNB与SeNB之间分割的用户平面体系结构的PDCP状态报告。因为EPS承载#2(图22h,22i中)的分组可经由MeNB并且还经由SeNB直接发送,所以根据该实施例,用于诸如PDCP状态报告的上行链路中的控制信息报告的UE行为将是:控制信息将被直接报告至MeNB。根据该实施例的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MAC中的逻辑信道优先级区分过程应将调度PDCP状态报告直接向MeNB的发送。这实现了在MeNB接收PDCP控制信息,而没有由于经由SeNB的绕路而引入的回程延迟。类似于PDCP状态信息,诸如RLC状态报告的其他无线电承载特定的控制信息将被直接发送(即,其由LCP过程负责)至MeNB。
本发明的硬件和软件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涉及使用硬件和软件实施上述各个实施例。对此,本发明提供了用户设备(移动终端)和eNodeB(基站)。用户设备被适配为执行这里描述的方法。
还认识到,可以使用计算设备(处理器)实施或执行本发明的各个实施例。计算设备或处理器例如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其它可编程逻辑器件等。还可以通过这些设备的组合来执行或实现本发明的各个实施例。
另外,还可以利用通过处理器执行或直接在硬件中执行的软件模块来实施本发明的各个实施例。而且,可以将软件模块与硬件实施相结合。软件模块可以存储在任何种类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RAM、EPROM、EEPROM、闪存、寄存器、硬盘、CD-ROM、DVD等。
还应注意,本发明的不同实施例的各个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任意组合地作为另一发明的主题。
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可以在不违背宽泛描述的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对如具体实施例中所示的本发明进行许多改变和/或修改。因此,本实施例在各方面来说都被认为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Claims (20)
1.一种用于由移动台发送状态报告的方法,其中所述移动台经由至少一个无线电承载连接至主基站并经由至少一个数据无线电承载连接至源辅助基站,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当将所述移动台的所述至少一个数据无线电承载从所述源辅助基站重配置到目标基站时,由所述移动台发送状态报告,其中,所述状态报告被直接发送到主基站,
所述状态报告包括关于由所述移动台经由将所述移动台连接至所述源辅助基站的所述至少一个数据无线电承载的全部而接收的数据分组的接收状态的信息;并且
所述状态报告针对其信息被包括在所述状态报告中的所述至少一个数据无线电承载的每一个包括一个无线电承载标识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状态报告由所述移动台经由将所述移动台直接连接至所述主基站的所述至少一个无线电承载中的一个,优选地经由数据无线电承载或信令无线电承载,发送至所述主基站。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状态报告作为无线电资源控制RRC消息的一部分,由所述移动台经由将所述移动台直接连接至所述主基站的所述至少一个无线电承载中的一个信令无线电承载,优选地在RRC连接重配置完成消息内,发送至所述主基站。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状态报告作为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控制分组数据单元,由所述移动台经由将所述移动台直接连接至所述主基站的所述至少一个无线电承载中的一个数据无线电承载发送至所述主基站。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在介质访问控制MAC控制单元中发送所述状态报告。
6.如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目标基站或者是所述移动台所连接的主基站,或者是另一主基站,或者是目标辅助基站。
7.如权利要求1至5之一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状态报告在关于经由将所述移动台连接至所述源辅助基站的所述至少一个数据无线电承载中的一个而接收的数据分组的接收状态的信息之后还包括至少一个扩展标记,其中所述扩展标记指示关于经由所述至少一个数据无线电承载中的另一个而接收的数据分组的接收状态的进一步信息的存在。
8.如权利要求1至5之一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状态报告是PDCP状态报告,包括关于经由将所述移动台连接至所述源辅助基站的所述至少一个数据无线电承载的全部而接收的PDCP服务数据单元的接收状态的信息。
9.如权利要求1至5之一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状态报告响应于所述移动台中RRC连接重配置消息的接收而被发送,所述RRC连接重配置消息作为将所述移动台的所述至少一个数据无线电承载从所述源辅助基站重配置到所述目标基站的一部分而被接收。
10.如权利要求1至5之一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状态报告是PDCP控制分组数据单元PDU,包括:
1比特长度的D/C字段,用于将PDCP控制PDU标识为控制或数据PDU;
3比特长度的类型字段,用于标识PDCP控制PDU的类型;
无线电承载标识符字段,用于标识随后的最先丢失信息和位图字段所指的无线电承载;
12或15比特长度的字段,用于标识关于在之前的无线电承载标识符字段中标识的无线电承载的最先丢失的PDCP服务数据单元SDU的PDCP序号;
可选的,具有可变比特长度的位图字段,用于通过使用位图标识经由在之前的无线电承载标识符字段中标识的无线电承载没有接收的或已经正确接收的从最先丢失的PDCPSDU开始的PDCP SDU;
1比特长度的扩展标记字段,用于指示在PDCP控制PDU中是否包括其他信息;
并且在扩展标记字段指示包括其他信息的情况下,所述状态报告包括:
另一无线电承载标识符字段,用于标识随后的最先丢失信息和位图字段所指的无线电承载;
另一12或15比特长度的字段,用于标识关于在之前的另一无线电承载标识符字段中标识的无线电承载的最先丢失的PDCP服务数据单元SDU的PDCP序号;
可选的,另一具有可变比特长度的位图字段,用于通过使用位图标识经由在之前的另一无线电承载标识符字段中标识的无线电承载没有接收的或已经正确接收的从最先丢失的PDCP SDU开始的PDCP SDU;
另一1比特长度的扩展标记字段,用于指示是否在PDCP控制PDU中包括其他信息。
11.如权利要求1至5之一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数据分组从所述主基站经由所述辅助基站转发至所述移动台,并且其中具有状态报告功能的较高层位于所述主基站处但不位于所述辅助基站处。
12.一种用于发送状态报告的移动台,其中所述移动台经由至少一个无线电承载连接至主基站并经由至少一个数据无线电承载连接至源辅助基站,所述移动台包括:
处理单元和发送单元,当将所述移动台的所述至少一个数据无线电承载从所述源辅助基站重配置到目标基站时,发送状态报告,其中,所述状态报告被直接发送到主基站,
所述状态报告包括关于由所述移动台经由将所述移动台连接至所述源辅助基站的所述至少一个数据无线电承载的全部而接收的数据分组的接收状态的信息,并且针对其信息被包括在所述状态报告中的所述至少一个数据无线电承载的每一个包括一个无线电承载标识符。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移动台,其中所述发送单元将所述状态报告经由将所述移动台直接连接至所述主基站的所述至少一个无线电承载中的一个,优选地经由数据无线电承载或信令无线电承载,发送至所述主基站。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移动台,其中所述发送单元将所述状态报告:
-作为无线电资源控制RRC消息的一部分,经由将所述移动台直接连接至所述主基站的所述至少一个无线电承载中的一个信令无线电承载,优选地在RRC连接重配置完成消息内,发送至所述主基站;或者
-作为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控制分组数据单元,经由将所述移动台直接连接至所述主基站的所述至少一个无线电承载中的一个数据无线电承载发送至所述主基站;或者
-在介质访问控制MAC控制单元中发送至所述主基站。
15.如权利要求12至14之一所述的移动台,其中所述状态报告在关于经由将所述移动台连接至所述源辅助基站的所述至少一个数据无线电承载中的一个而接收的数据分组的接收状态的信息之后还包括至少一个扩展标记,其中所述扩展标记指示关于经由所述至少一个数据无线电承载中的另一个而接收的数据分组的接收状态的进一步信息的存在。
16.如权利要求12至14之一所述的移动台,其中所述状态报告是PDCP状态报告,包括关于由所述移动台的接收单元经由将所述移动台连接至所述源辅助基站的所述至少一个数据无线电承载的全部而接收的PDCP服务数据单元的接收状态的信息。
17.如权利要求12至14之一所述的移动台,其中所述状态报告响应于所述移动台中的接收单元接收到RRC连接重配置消息而被发送,所述RRC连接重配置消息作为将所述移动台的所述至少一个数据无线电承从所述源辅助基站重配置到所述目标基站的一部分而被接收。
18.如权利要求12至14之一所述的移动台,其中所述状态报告是PDCP控制分组数据单元PDU,包括:
1比特长度的D/C字段,用于将PDCP控制PDU标识为控制或数据PDU;
3比特长度的类型字段,用于标识PDCP控制PDU的类型;
无线电承载标识符字段,用于标识随后的最先丢失信息和位图字段所指的无线电承载;
12或15比特长度的字段,用于标识关于在之前的无线电承载标识符字段中标识的无线电承载的最先丢失的PDCP服务数据单元SDU的PDCP序号;
可选的,具有可变比特长度的位图字段,用于通过使用位图标识经由在之前的无线电承载标识符字段中标识的无线电承载没有接收的或已经正确接收的从最先丢失PDCP SDU开始的PDCP SDU;
1比特长度的扩展标记字段,用于指示在PDCP控制PDU中是否包括其他信息;
并且在扩展标记字段指示包括其他信息的情况下,所述状态报告包括:
另一无线电承载标识符字段,用于标识随后的最先丢失信息和位图字段所指的无线电承载;
另一12或15比特长度的字段,用于标识关于在之前的另一无线电承载标识符字段中标识的无线电承载的最先丢失的PDCP服务数据单元SDU的PDCP序号;
可选的,另一具有可变比特长度的位图字段,用于通过使用位图标识经由在之前的另一无线电承载标识符字段中标识的无线电承载没有接收的或已经正确接收的从最先丢失的PDCP SDU开始的PDCP SDU;
另一1比特长度的扩展标记字段,用于指示是否在PDCP控制PDU中包括其他信息。
19.如权利要求12至14之一所述的移动台,还包括:
接收单元,从所述主基站接收状态报告,所述状态报告包括关于由所述主基站经由将所述主基站连接至所述至源辅助基站的所述至少一个数据无线电承载的全部而接收的数据分组的接收状态的信息,并针对其信息被包括在所述状态报告中的所述至少一个数据无线电承载的每一个包括一个无线电承载标识符。
20.一种用于处理从移动台发送的状态报告的主基站,其中所述移动台经由至少一个无线电承载连接至所述主基站并经由至少一个数据无线电承载连接至源辅助基站,所述主基站包括:
接收单元和处理单元,当将所述移动台的所述至少一个数据无线电承载从所述源辅助基站重配置到目标基站时,从所述移动台接收和处理状态报告,其中,所述状态报告被主基站直接接收;所述状态报告包括关于由所述移动台经由将所述移动台连接至所述源辅助基站的所述至少一个数据无线电承载的全部而接收的数据分组的接收状态的信息,并且针对其信息被包括在所述状态报告中的所述至少一个数据无线电承载的每一个包括一个无线电承载标识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EP13179909.0A EP2835925B1 (en) | 2013-08-09 | 2013-08-09 | Efficient Status Reporting for UEs in dual connectivity during mobility |
EP13179909.0 | 2013-08-09 | ||
PCT/EP2014/065949 WO2015018653A1 (en) | 2013-08-09 | 2014-07-24 | Efficient status reporting for ues in dual connectivity during mobility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594251A CN105594251A (zh) | 2016-05-18 |
CN105594251B true CN105594251B (zh) | 2019-07-30 |
Family
ID=489795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80055003.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594251B (zh) | 2013-08-09 | 2014-07-24 | 用于移动性期间的双连接性中的用户终端的高效状态报告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860797B2 (zh) |
EP (1) | EP2835925B1 (zh) |
JP (1) | JP6336069B2 (zh) |
CN (1) | CN105594251B (zh) |
WO (1) | WO201501865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5008962A1 (en) * | 2013-07-17 | 2015-01-22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reporting a radio link control re-transmission failure and a device therefor |
CN104468029A (zh) * | 2013-09-18 | 2015-03-25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一种移动终端通信方法、装置及相关设备 |
CN113163512B (zh) * | 2013-11-15 | 2023-10-24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一种建立无线承载的方法及基站 |
EP3429279B1 (en) * | 2014-01-28 | 2020-03-11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Service transfer method and apparatus |
JP6646585B2 (ja) * | 2014-01-31 | 2020-02-14 | ノキア ソリューションズ アンド ネットワークス オサケユキチュア | ある範囲のシーケンスナンバーの確認 |
EP2919519B1 (en) * | 2014-03-14 | 2022-07-06 | HTC Corporation | Connection modification method applicable to user equipment and base station |
US9755726B2 (en) * | 2014-04-21 | 2017-09-05 | Alcatel Lucent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ed multi-carrier communication |
CN104202778B (zh) * | 2014-08-05 | 2017-12-19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承载接纳控制方法及装置 |
CN106717052B (zh) * | 2014-09-25 | 2020-05-19 | Lg 电子株式会社 | 无线通信系统中取消触发的prose bsr的方法和装置 |
CN110167142B (zh) * | 2014-10-23 | 2020-12-2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方法、重连接方法和装置 |
EP3018936B1 (en) * | 2014-11-07 | 2018-05-30 | Alcatel Lucent | Secondary base station bearer change |
JPWO2016125886A1 (ja) * | 2015-02-06 | 2017-11-16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通信制御装置及び基地局 |
US10869344B2 (en) | 2015-03-19 | 2020-12-15 | Acer Incorporated | Method of radio bearer transmission in dual connectivity |
EP3277021A4 (en) * | 2015-03-25 | 2018-11-21 | Nec Corporation |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
EP3280218B1 (en) * | 2015-04-03 | 2020-11-11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multi-connection using different wireless connection technologie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11641255B2 (en) | 2015-04-05 | 2023-05-02 | Comcast Cable Communications, Llc |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in a wireless network |
US9877334B2 (en) | 2015-04-05 | 2018-01-23 | Ofinno Technologies, Llc | Cell configuration in a wireless device and wireless network |
CN106162774B (zh) * | 2015-04-09 | 2020-10-23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跨MeNB切换方法、装置及基站 |
CN112437491A (zh) | 2015-05-15 | 2021-03-02 | 夏普株式会社 | 用户设备和由用户设备执行的方法 |
CN106304398B (zh) | 2015-05-15 | 2021-08-27 | 夏普株式会社 | 用于重配置数据承载的方法和用户设备 |
KR102363476B1 (ko) | 2015-05-15 | 2022-02-16 | 주식회사 윌러스표준기술연구소 | 무작위 접속을 기초로 복수의 무선 통신 단말로부터 데이터를 수신하는 무선 통신 방법 및 무선 통신 단말 |
WO2016195735A1 (en) * | 2015-05-29 | 2016-12-08 | Yujian Zhang | Seamless mobility for 5g and lte systems and devices |
EP3326408B1 (en) | 2015-07-22 | 2020-04-01 | Intel IP Corporation | Convergence layer for 5g communication systems |
US10321513B2 (en) | 2015-08-17 | 2019-06-11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 for PDCP control PDU transmission by user equipment (UE) |
US10251052B2 (en) | 2015-08-27 | 2019-04-02 | Mediatek Inc. | Method of dynamic PDCP status report polling for LTE-WLAN aggregation |
US9999049B2 (en) | 2015-08-31 | 2018-06-1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Avoiding unnecessary protocol data unit (PDU) transmissions |
WO2017041863A1 (en) * | 2015-09-11 | 2017-03-16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Technique for multi-connectivity |
KR101954495B1 (ko) * | 2015-09-23 | 2019-03-07 | 주식회사 케이티 | 단말의 이동성 제어 방법 및 그 장치 |
GB2542614A (en) * | 2015-09-25 | 2017-03-29 | Tcl Communication Ltd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porting data reception status |
WO2017070895A1 (zh) * | 2015-10-29 | 2017-05-0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移动边缘平台确定承载的方法及装置 |
EP3373653B1 (en) * | 2015-11-26 | 2021-12-22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Rrc connection management method, terminal and access network node |
US11070324B2 (en) * | 2016-02-05 | 2021-07-20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receipt status reporting |
US11129233B2 (en) | 2016-04-01 | 2021-09-21 | Intel Corporation | User equipment (UE), evolved node-b (ENB) and methods for a packet convergence and link control (PCLC) layer |
US11265956B2 (en) * | 2016-05-12 | 2022-03-01 | Ntt Docomo, Inc. |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user device |
US9986456B2 (en) * | 2016-06-03 | 2018-05-29 |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data forwarding in a communications system |
WO2018004278A1 (ko) * | 2016-07-01 | 2018-01-04 | 주식회사 케이티 | 이중 연결 상태에서 데이터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그 장치 |
EP3481135B1 (en) * | 2016-07-01 | 2024-08-14 | KT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nfiguring dual connectivity |
KR102463290B1 (ko) * | 2016-08-02 | 2022-11-04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차세대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네트워크 소모 전력을 효과적으로 절감시키는 방법 및 장치 |
CN113316203A (zh) * | 2016-08-11 | 2021-08-2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通信方法和装置 |
EP3487258B1 (en) * | 2016-08-11 | 2021-11-10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 terminal and base station for resuming a conection |
US20210297915A1 (en) * | 2016-08-11 | 2021-09-23 | Nokia Technologies Oy | 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pdcp) protocol data unit (pdu) handling for mobility between new radio access technology and long term evolution |
WO2018050958A1 (en) * | 2016-09-13 | 2018-03-22 | Nokia Technologies Oy | Pdcp count handling in rrc connection resume |
US11533771B2 (en) | 2016-09-28 | 2022-12-20 | Nec Corporation | Communication system, radio-access apparatus, radio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
WO2018062884A1 (en) * | 2016-09-29 | 2018-04-05 | Lg Electronics Inc. | Restricting pdcp control pdus on specific link |
CN108307467B (zh) | 2016-09-30 | 2021-03-2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通信方法、基站以及终端 |
CN108024295B (zh) * | 2016-11-03 | 2022-04-1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中继转移方法及装置、终端、基站 |
WO2018084759A1 (en) * | 2016-11-04 | 2018-05-11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Enabling efficient handling of redundant packet copie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08024288A (zh) * | 2016-11-04 | 2018-05-11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 |
WO2018124259A1 (ja) | 2016-12-28 | 2018-07-05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通信システム |
CN108271213B (zh) * | 2017-01-04 | 2021-06-2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通信控制方法、非授权传输方法及装置 |
US12082056B2 (en) * | 2017-02-02 | 2024-09-03 | Apple Inc. | Generation Node-B (GNB), user equipment (UE) and methods for handover based on multi-connectivity in new radio (NR) systems |
CN108574967B (zh) * | 2017-03-13 | 2021-08-03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WO2018169462A1 (en) * | 2017-03-14 | 2018-09-20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Providing communication for a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using a central unit node and distributed unit nodes |
JP7027690B2 (ja) * | 2017-03-16 | 2022-03-02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情報処理装置、通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US10149213B2 (en) * | 2017-03-23 | 2018-12-04 |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 Group handover methods and systems |
EP3379870A1 (en) * | 2017-03-24 | 2018-09-26 |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 User equipment and base station participating in radio access network update procedure |
CN108631940B (zh) * | 2017-03-24 | 2019-10-18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发送端设备及接收端设备 |
CN112738858B (zh) | 2017-03-24 | 2022-05-3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切换的方法和设备 |
CN108738142B (zh) * | 2017-04-21 | 2023-07-14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调度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
KR102262269B1 (ko) * | 2017-04-26 | 2021-06-08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차세대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rlc 상태 보고 방법 및 장치 |
US11206572B2 (en) * | 2017-05-04 | 2021-12-21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data at high speed |
WO2018221919A1 (en) * | 2017-05-30 | 2018-12-06 | Lg Electronics Inc.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erforming cell activation |
CN109039548A (zh) * | 2017-06-12 | 2018-12-18 |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 Pdcp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110324848B (zh) * | 2017-06-16 | 2020-10-1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信息处理方法、通信装置以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CN108702333B (zh) * | 2017-07-20 | 2021-11-16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
WO2019014902A1 (zh) | 2017-07-20 | 2019-01-24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
US10869353B2 (en) * | 2017-07-23 | 2020-12-15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odifying radio bearer in CU-DU split scenario |
WO2019019133A1 (zh) | 2017-07-28 | 2019-01-31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命令指示方法及装置、信息交互方法及装置 |
WO2019023862A1 (zh) * | 2017-07-31 | 2019-02-07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数据处理方法及相关产品 |
US10531359B2 (en) * | 2017-08-10 | 2020-01-07 | Htc Corporation | Device and method for handling a 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operation |
EP3442266A1 (en) * | 2017-08-11 | 2019-02-13 | HTC Corporation | Device and method of handling a secondary node change in dual connectivity |
US10512006B2 (en) | 2017-08-11 | 2019-12-17 | Htc Corporation | Device and method of handling a bearer change in dual connectivity |
US10582556B2 (en) * | 2017-08-11 | 2020-03-03 | Htc Corporation | Device and method for handling a bearer type change |
WO2019031948A1 (en) | 2017-08-11 | 2019-02-14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 FOR MAKING A MEDIA TYPE CHANGE OF A PLURALITY OF CONFIGURED MEDIA FOR USER EQUIPMENT |
CN110572882B (zh) * | 2017-08-11 | 2021-03-0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和通信系统 |
CN111034259B (zh) | 2017-08-11 | 2022-03-01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用于在无线通信网络中执行切换的方法和系统 |
US20190053110A1 (en) * | 2017-08-11 | 2019-02-14 | Htc Corporation | Device and Method of Handling a Bearer Change in Dual Connectivity |
US10448447B2 (en) | 2017-08-17 | 2019-10-15 | Htc Corporation | Device and method for handling a bearer type change for a radio bearer |
WO2019056389A1 (zh) * | 2017-09-25 | 2019-03-28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控制终端设备产生上行信令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
WO2019061075A1 (zh) * | 2017-09-27 | 2019-04-04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复制数据传输功能控制方法、终端和计算机存储介质 |
EP4425978A3 (en) * | 2017-09-29 | 2024-11-27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handling user plane in dual connectivity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10531346B2 (en) | 2017-10-25 | 2020-01-0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Techniques and apparatuses for compression enabled bearer management |
WO2019098904A1 (en) | 2017-11-16 | 2019-05-23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Handling of pdcp version change |
RU2737420C1 (ru) * | 2017-11-17 | 2020-11-30 | Телефонактиеболагет Лм Эрикссон (Пабл) | Способы,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истемы, относящиеся к бездействию ue |
JP7441596B2 (ja) | 2017-11-20 | 2024-03-01 | 鴻穎創新有限公司 | ユーザ装置、セッション管理機能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
JP2019121834A (ja) * | 2017-12-28 | 2019-07-22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
CN110035453B (zh) * | 2018-01-12 | 2022-05-1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处理方法及相关设备 |
CN110035042B (zh) * | 2018-01-12 | 2020-08-0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WO2019148479A1 (en) | 2018-02-03 | 2019-08-0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Data transfer between an inactive mode user equipment and a wireless network |
US11616602B2 (en) * | 2018-02-15 | 2023-03-28 | Telefonaktiebolagget LM Ericsson (Publ) | Segment concatenation in radio link control status reports |
WO2019192014A1 (en) * | 2018-04-06 | 2019-10-10 | Apple Inc. | Enhancing latency and throughput in lte and in an asymmetric en-dc configuration |
CN112088552A (zh) * | 2018-05-09 | 2020-12-15 |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 基站装置以及用户装置 |
AU2018424780A1 (en) * | 2018-05-21 | 2020-11-19 |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 Sess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device, computer storage medium |
CN110536487B (zh) * | 2018-05-25 | 2021-12-1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WO2020000260A1 (en) * | 2018-06-27 | 2020-01-02 |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 Apparatus and methods to support dual-protocol for mobility enhancement |
WO2020022849A1 (en) * | 2018-07-27 | 2020-01-30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of wireless nod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GB2576204B (en) | 2018-07-27 | 2021-02-17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Operation of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RQ) |
CN119383685A (zh) * | 2018-10-05 | 2025-01-28 | 诺基亚技术有限公司 | 用于准备条件性切换以避免抢占的增强方法 |
CN111050420A (zh) * | 2018-10-12 | 2020-04-21 | 联发科技(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 无线电资源控制连接重建非接入层数据包重传方法 |
US11963057B2 (en) | 2018-12-31 | 2024-04-16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Handover of unacknowledged mode bearer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11432419B (zh) * | 2019-01-09 | 2023-02-24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路测日志信息上报方法及装置 |
WO2020150997A1 (en) * | 2019-01-25 | 2020-07-30 |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 Apparatus and methods to support dual-protocol for mobility enhancement |
CN111526599B (zh) | 2019-02-01 | 2022-05-3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无线资源控制rrc消息发送方法及装置 |
CN111866971B (zh) * | 2019-04-29 | 2021-10-2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WO2020243291A1 (en) | 2019-05-29 | 2020-12-03 | Google Llc | Sequence number transfer for radio bearers |
CN113906777B (zh) * | 2019-06-07 | 2024-12-03 |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 终端以及基站 |
BR112021026518A2 (pt) | 2019-07-08 | 2022-02-15 | Qualcomm Inc | Transmissão sem perda por rádio-portadora de dados (drb) em modo não confirmado (um) |
CN114080833B (zh) * | 2019-08-14 | 2024-03-05 |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 无线通信网络中的用户设备、目标接入节点和方法 |
CN111901836A (zh) * | 2020-02-13 | 2020-11-06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链路切换、链路切换配置方法、装置、通信节点及介质 |
WO2021162255A1 (en) * | 2020-02-13 | 2021-08-19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duplicated packets during handover procedur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11856450B2 (en) | 2020-02-27 | 2023-12-2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Range extension for radio link control status reporting |
CN116018838B (zh) * | 2020-10-16 | 2025-02-07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传输时延的测量方法及装置、终端设备、网络设备 |
JP2024516694A (ja) * | 2021-05-10 | 2024-04-16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体感品質測定のための能力シグナリング |
EP4514013A1 (en) * | 2022-04-22 | 2025-02-26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Communication system |
WO2024074343A1 (en) * | 2022-10-06 | 2024-04-11 | Sony Group Corporation | Communication devices and methods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364984A (zh) * | 2010-06-18 | 2012-02-29 |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 执行缓存器状态回报的方法及相关通信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590083B2 (en) * | 1995-12-07 | 2009-09-15 | Transcore Link Logistics Corp. | Wireless packet data distributed communications system |
US7706405B2 (en) * | 2002-09-12 | 2010-04-27 |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System for efficient recovery of Node-B buffered data following MAC layer reset |
WO2008076073A1 (en) | 2006-12-19 | 2008-06-26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Transfer of buffered data from a source base station to a target base station |
KR101495913B1 (ko) * | 2007-08-10 | 2015-02-25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pdcp 계층의 제어 데이터 전송방법, 수신 방법, 그 송신장치 및 수신장치 |
KR100907978B1 (ko) * | 2007-09-11 | 2009-07-15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pdcp 계층의 상태보고 전송 방법 및 수신장치 |
US8718647B2 (en) * | 2008-06-20 | 2014-05-0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ioritizing status message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9407302B2 (en) * | 2012-12-03 | 2016-08-02 | Intel Corporation | Communication device, mobile terminal, method for requesting information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information |
US20160021581A1 (en) * | 2013-01-17 | 2016-01-21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pdcp) placement |
US9173147B2 (en) * | 2013-01-18 | 2015-10-27 | Blackberry Limited | Communicating data using a local wireless access network node |
US9578671B2 (en) * | 2013-03-15 | 2017-02-21 | Blackberry Limited | Establishing multiple connections between a user equipment and wireless access network nodes |
-
2013
- 2013-08-09 EP EP13179909.0A patent/EP2835925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14
- 2014-07-24 WO PCT/EP2014/065949 patent/WO2015018653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4-07-24 CN CN201480055003.3A patent/CN105594251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4-07-24 US US14/910,991 patent/US9860797B2/en active Active
- 2014-07-24 JP JP2016532300A patent/JP6336069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364984A (zh) * | 2010-06-18 | 2012-02-29 |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 执行缓存器状态回报的方法及相关通信装置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Consideration on UP Alternatives 2C and 3C;Pantech;《3GPP TSG RAN WG2 Meeting #82 R2-131797》;20130524;第4页第2.3节、第5页第2.4节、图3a、3b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6531506A (ja) | 2016-10-06 |
US20160212661A1 (en) | 2016-07-21 |
JP6336069B2 (ja) | 2018-06-06 |
US9860797B2 (en) | 2018-01-02 |
WO2015018653A1 (en) | 2015-02-12 |
EP2835925A1 (en) | 2015-02-11 |
CN105594251A (zh) | 2016-05-18 |
EP2835925B1 (en) | 2018-08-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594251B (zh) | 用于移动性期间的双连接性中的用户终端的高效状态报告 | |
US11831558B2 (en) | Efficient discard mechanism in small cell deployment | |
KR20200053621A (ko)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의 듀얼 커넥티비티에서 사용자 평면을 처리하는 방법 및 사용자 장비 | |
US20160044639A1 (en) | Method for processing a 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reordering function at a user equipment in a dual connectivity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 |
CN110999519A (zh) | 对为用户设备配置的多个承载执行承载类型改变的方法 | |
CN114651476A (zh) | 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于执行切换的方法和设备 | |
WO2018059148A1 (zh) | 一种数据转发的方法及其设备 | |
CN113767671B (zh) | 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用于无数据发送和接收中断的切换的方法和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7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