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55648A - 车辆后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辆后部构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555648A CN105555648A CN201480051326.5A CN201480051326A CN105555648A CN 105555648 A CN105555648 A CN 105555648A CN 201480051326 A CN201480051326 A CN 201480051326A CN 105555648 A CN105555648 A CN 10555564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 leg
- wall portion
- vertical wall
- cross me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02—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omprising longitudinally or transversely arranged frame members
- B62D21/03—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omprising longitudinally or transversely arranged frame members transverse members providing body suppor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7—Luggage compartm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B60K2001/04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osition
- B60K2001/0416—Arrangement in the rear part of the vehic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得到一种能够提高包括侧梁和横梁的后车身的扭转刚性的车辆后部构造。支架(40)包括固定有HV电池(38)的顶壁部(42)。另外,支架(40)包括从顶壁部(42)的前端部向车辆下方侧延伸并固定在第一后横梁(16)上的第一腿部(44),并且包括从顶壁部(42)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向车辆下方侧延伸并固定在后侧梁(14)上的第二腿部(46)。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后部构造。
背景技术
已知在车辆后部中使车载物支承在车身骨架部件上的构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车载物即电池经由支架被支承在横梁的车辆宽度方向中间部,该横梁将左右一对侧梁连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26439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40993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欲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该构造中,由于电池的负荷仅作用在横梁的车辆宽度方向中间部,所以在包括侧梁和横梁的后车身的扭转刚性方面存在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能够提高包括侧梁和横梁的后车身的扭转刚性的车辆后部构造。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第1形态所涉及的车辆后部构造具有:左右一对后侧梁,其在车身后部的两侧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后横梁,其将所述左右一对后侧梁连接并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以及支架,其包括固定有车载物的固定部、从所述固定部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一侧延伸并固定在所述后横梁上的第一腿部、从所述固定部向所述车辆上下方向的一侧延伸并固定在所述后侧梁上的第二腿部。
根据上述构成,左右一对后侧梁在车身后部的两侧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与之相对,后横梁将左右一对后侧梁连接并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因此,在路面输入时负荷被输入到后侧梁,可能会作用有欲使后侧梁相对于后横梁扭转的力。此处,在本发明中,车载物固定在支架的固定部,并且支架的第一腿部从固定部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一侧延伸并固定于后横梁,支架的第二腿部从固定部向所述车辆上下方向的一侧延伸并固定于后侧梁。因此,车载物的负荷经由支架的第一腿部作用在车辆上下方向的一侧的后横梁,并且经由支架的第二腿部作用在车辆上下方向的一侧的后侧梁。因此,抑制后侧梁与后横梁在车辆上下方向的相对变位量。
本发明的第2形态为,在第1形态所涉及的车辆后部构造中,所述第一腿部包括:固定在所述后横梁上的第一安装部;以及将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固定部连接的第一纵壁部,所述第二腿部包括:固定在所述后侧梁上的第二安装部;以及将所述第二安装部与所述固定部连接的第二纵壁部,所述第一纵壁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一侧的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二纵壁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另一侧的第二端面在车辆侧面观察下,在向所述车辆上下方向的一侧而互相远离的方向倾斜。
根据上述构成,第一腿部的第一纵壁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一侧的第一端面、与第二腿部的第二纵壁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另一侧的第二端面在车辆侧面观察下,在向所述车辆上下方向的一侧而互相远离的方向倾斜。因此,在车载物欲惯性移动至所述车辆前后方向的一侧的情况下,能够使沿着第二端面的倾斜方向的拉伸力作用在第二腿部,同时使沿着第一端面的倾斜方向的按压力作用在第一腿部。而且由于包括第二端面的第二腿部以支撑的状态与后侧梁一起对抗所述拉伸力,同时,包括第一端面的第一腿部用后横梁支承负荷来对抗所述按压力(叉开两腿支撑),从而抑制支架的变形。另一方面,在车载物欲惯性移动至所述车辆前后方向的另一侧的情况下,能够使沿着第一端面的倾斜方向的拉伸力作用在第一腿部,同时使沿着第二端面的倾斜方向的按压力作用在第二腿部。而且,由于包括第一端面的第一腿部以支撑的状态与后横梁一起对抗所述拉伸力,同时,包括第二端面的第二腿部用后侧梁支承负荷来对抗所述按压力(叉开两腿支撑),从而抑制支架的变形。因此,即使车辆在车辆前后方向减速或者加速,也能抑制支架的截面变形。
本发明的第3形态为,在第1形态或者第2形态所涉及的车辆后部构造中,相比于所述固定部与所述车载物的连结点,在车辆前后方向的一侧具有所述第一腿部与所述后横梁的第一连结点,并且,相比于所述固定部与所述车载物的连结点,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另一侧具有所述第二腿部与所述后侧梁的第二连结点。
此外,在第3形态中引用第2形态的构成中,第2形态所记载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一侧”与第3形态所记载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一侧”是相同侧,第2形态所记载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另一侧”与第3形态所记载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另一侧”是相同侧。
根据上述构成,支架在相比于固定部与车载物的连结点靠车辆前后方向的一侧的第一连结点与后横梁连结,并且在相比于固定部与车载物的连结点靠车辆前后方向的另一侧的第二连结点与后侧梁连结。因此,在车载物欲在车辆前后方向惯性移动的情况下,有效抑制支架的倾倒。
发明效果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发明的第1形态所涉及的车辆后部构造,具有能够提高包括侧梁和横梁的后车身的扭转刚性这样的优良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2形态所涉及的车辆后部构造,具有通过抑制支架的截面变形,从而能够使车载物的负荷稳定地作用在侧梁和横梁这样的优良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3形态所涉及的车辆后部构造,具有通过抑制支架的倾倒,从而能够使车载物的负荷稳定地作用在侧梁和横梁这样的优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后部构造的概要平面图。
图2是沿着图1的2-2线的概要侧向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车辆后部构造的车辆左侧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4A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车辆后部构造的作用的侧向剖视图。相当于沿着图3的4-4线的截面,示出车载物欲向车辆前方侧惯性移动的情况。
图4B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车辆后部构造的作用的侧向剖视图。相当于沿着图3的4-4线的截面,示出车载物欲向车辆后方侧惯性移动的情况。
图5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后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后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后部构造的概要侧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使用图1~图4B来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后部构造。此外,在这些图中适当示出的箭头“前”示出车辆前方侧,箭头“上”示出车辆上方侧,箭头“外”示出车辆宽度方向外侧。
图1示出将车身地板12(参照图2)透视的状态下的、适用有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后部构造的后车身10的概要平面图。另外,图2示出沿着图1的2-2线的概要侧向剖视图,图3用立体图示出后车身10的车辆左侧的一部分。
如图1和图2所示,在车身后部的两侧,左右一对后侧梁14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如图3所示,后侧梁14被形成为车辆正面观察下的截面形状为向车辆上方侧开口的帽形(图1和图2中未图示)。在后侧梁14中配置在车辆上方侧的左右凸缘部14A、14B与车身地板12的下表面接合,由此形成闭截面构造。
如图1所示,左右一对后侧梁14由作为后横梁的第一后横梁16在车辆宽度方向连接,并且由在第一后横梁16的车辆后方侧离开地配置的第二后横梁18在车辆宽度方向连接。第一后横梁16和第二后横梁18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与左右一对后侧梁14一起构成后车身10。
如图2所示,第一后横梁16和第二后横梁18被形成为车辆侧面观察下的截面形状为向车辆上方侧开口的帽形(图1中未图示)。在第一后横梁16中配置在车辆上方侧的前后凸缘部16A、16B与车身地板12的下表面接合,由此形成闭截面构造。同样,在第二后横梁18中配置在车辆上方侧的前后凸缘部18A、18B与车身地板12的下表面接合,由此形成闭截面构造。如图1所示,第一后横梁16和第二后横梁18的各自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接合在后侧梁14的侧面。
接下来,概述设在车辆后部的后悬架20的构成。后悬架20在车辆后部的两侧包括左右一对牵引臂(也称作悬架臂)22。牵引臂22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牵引臂22的车辆前后方向中间部由未图示的中间梁在车辆宽度方向相连。所述中间梁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在牵引臂22的后端部安装有将后轮24旋转自如地支承的未图示的承载件。另外,在所述承载件的内侧竖直设置有图2中简化示出的减震器26。另外,如图2所示,在牵引臂22的前端部安装有衬套28。衬套28被枢轴支撑在安装用支架30的两侧部30A间,该安装用支架30安装于后侧梁14。由此,左右牵引臂22能摆动。
此外,如图1和图2所示,减震器26(参照图2)向后车身10的安装点为A时,车辆行驶时向后轮24的路面输入点B位于A点的车辆后方侧。另外,在A点的车辆前方侧存在牵引臂22向后车身10的安装点C。
在被左右一对后侧梁14和前后一对第一后横梁16和第二后横梁18包围的空间32配置有燃料箱34(参照图2)。如图2所示,为了使燃料箱34的下表面位置从路面侧离开,车身地板12包括与所述空间32对应地向车辆上方侧隆起的隆起部12A。此外,省略说明燃料箱34向后车身10的安装。
在车身地板12的隆起部12A的顶部,在该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的端部在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形成有凸部12B。左右一对凸部12B向车辆上方侧隆起。如图3所示,在该凸部12B载放有作为车载物的HV电池(HybridVehicle电池)38的后端部。而且,HV电池38的后端部利用螺栓36A和焊接螺母36B连结固定在凸部12B。此外,在图2中,省略螺栓连结部位的螺栓等的图示,螺栓连结线如单点划线所示。
如图1所示,在后侧梁14与第一后横梁16交叉的2个角部配置有支架(也称作装配支架)40。如图3所示,支架40是第一构成部件40A与第二构成部件40B结合而成的结合体。
支架40包括作为固定部的顶壁部42,在该顶壁部42载放有HV电池38的前端部。顶壁部42包括互相结合的第一构成部件40A的顶壁部和第二构成部件40B的顶壁部。HV电池38的前端部利用螺栓50A和焊接螺母50B连结固定在顶壁部42。
另外,支架40包括构成其前部的第一腿部44。第一腿部44从顶壁部42向车辆下方侧延伸并固定于第一后横梁16。该第一腿部44包括互相结合的第一构成部件40A的腿部和第二构成部件40B的前壁部。另外,第一腿部44包括:固定在第一后横梁16上的第一安装部44B;以及将第一安装部44B与顶壁部42在车辆上下方向相连的第一纵壁部44A。
第一腿部44的第一纵壁部44A从顶壁部42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弯曲并向车辆下方侧向车辆前方侧略微倾斜并延伸到车身地板12。如相当于沿着图3的4-4线的截面的图4A所示,作为第一纵壁部44A的车辆前方侧的第一端面的前端面44X在车辆侧面观察下向车辆下方侧向车辆前方侧略微倾斜。如图3所示,第一纵壁部44A被形成为车辆上下方向中间部和下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被切除的倒L形。
第一腿部44的第一安装部44B从第一纵壁部44A的下端部弯曲并向车辆前方侧延伸。第一安装部44B夹着车身地板12用螺栓52和未图示的焊接螺母连结固定在第一后横梁16的凸缘部16B。如图4A所示,第一安装部44B与第一后横梁16的第一连结点a相比于顶壁部42与HV电池38的连结点c,设定在车辆前方侧的位置。此外,在图4A中,省略螺栓连结部位的螺栓等的图示,螺栓连结线如单点划线所示(图4B也同样)。
如图3所示,支架40包括构成该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部位的第二腿部46。第二腿部46从顶壁部42向车辆下方侧延伸并固定于后侧梁14。该第二腿部46由第二构成部件40B的腿部构成。另外,支架40通过形成有第一腿部44和第二腿部46,从而具有分岔为两股的形状。第二腿部46包括:固定在后侧梁14上的第二安装部46B;以及将第二安装部46B与顶壁部42在车辆上下方向连接的第二纵壁部46A。
第二腿部46的第二纵壁部46A从顶壁部42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弯曲并向车辆下方侧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略微倾斜并延伸到外侧车身地板12。如图4A所示,第二纵壁部46A在车辆侧面观察下为向着车辆下方侧末端变宽状的梯形形状。因此,作为第二纵壁部46A的车辆后方侧的第二端面的后端面46X在车辆侧面观察下向车辆下方侧向车辆后方侧略微倾斜。由此,第一纵壁部44A的前端面44X、第二纵壁部46A的后端面46X在车辆侧面观察下在向车辆下方侧而互相远离的方向(末端展开地)倾斜。此外,第一纵壁部44A的前端面44X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的棱线、与第二纵壁部46A的后端面46X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的棱线也在车辆侧面观察下在向车辆下方侧而互相远离的方向倾斜。
如图3所示,第二腿部46的第二安装部46B从第二纵壁部46A的下端部弯曲并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第二安装部46B的前部和后部夹着车身地板12用螺栓54和未图示的焊接螺母连结固定在后侧梁14的凸缘部14A。如图4A所示,第二安装部46B与后侧梁14的连结点中的后侧的第二连结点b相比于顶壁部42与HV电池38的连结点c,设定在车辆后方侧的位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辆下方侧相当于本发明的第1形态所记载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一侧”,车辆前方侧相当于本发明的第2形态和本发明的第3形态所记载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一侧”,车辆后方侧相当于本发明的第2形态和本发明的第3形态所记载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另一侧”。
(作用、效果)
接下来,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作用和效果。
在从后轮24作用有图2所示的路面输入P的情况下,该瞬间减震器26以一种支柱的方式发挥功能时,在后侧梁14的牵引臂22的安装部会有向车辆下方侧的按下力F作用。会有该按下力F引起的、欲将后侧梁14相对于第一后横梁16扭转的力作用。
此处,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重量搭载物即HV电池38固定在支架40的顶壁部42,并且支架40的第一腿部44从顶壁部42延伸到车辆下方侧且固定于第一后横梁16,支架40的第二腿部46从顶壁部42延伸到车辆下方侧且固定于后侧梁14。因此,HV电池38的负荷(重量)经由支架40的第一腿部44作用在车辆下方侧的第一后横梁16,并且经由支架40的第二腿部46作用在车辆下方侧的后侧梁14。即,在第一后横梁16和后侧梁14会有从车辆上方侧按压的力作用。因此,抑制后侧梁14与第一后横梁16在车辆上下方向的相对变位量。
另外,由于支架40通过形成有第一腿部44和第二腿部46,从而分岔为两股,例如,与不分岔地固定在后侧梁14和第一后横梁16的情况相比,能够避免在后侧梁14与第一后横梁16的交叉部的上方侧附近的应力集中。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A所示,第一纵壁部44A的前端面44X、与第二纵壁部46A的后端面46X在车辆侧面观察下在向车辆下方侧而互相远离的方向倾斜。因此,在HV电池38欲惯性移动至车辆前方侧的情况(参照箭头D)下,能够使沿着后端面46X的倾斜方向的拉伸力X1作用在第二腿部46,同时使沿着前端面44X的倾斜方向的按压力X2作用在第一腿部44。而且,由于包括后端面46X的第二腿部46在支撑的状态下与后侧梁14一起对抗拉伸力X1,同时,包括前端面44X的第一腿部44使第一后横梁16支承负荷来对抗按压力X2(叉开两腿支撑),从而能够抑制支架40的变形。
另一方面,如图4B所示,在HV电池38欲惯性移动至车辆后方侧的情况(参照箭头E方向)下,能够使沿着前端面44X的倾斜方向的拉伸力X3作用在第一腿部44,同时使沿着后端面46X的倾斜方向的按压力X4作用在第二腿部46。而且,由于包括前端面44X的第一腿部44在支撑的状态下与第一后横梁16一起对抗所述拉伸力X3,同时,包括后端面46X的第二腿部46使后侧梁14支承负荷来对抗所述按压力(叉开两腿支撑),从而抑制支架40的变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安装部44B与第一后横梁16的第一连结点a相比于顶壁部42与HV电池38的连结点c设定在车辆前方侧,并且第二安装部46B与后侧梁14的连结点中的后侧的第二连结点b相比于顶壁部42与HV电池38的连结点c设定在车辆后方侧。因此,在HV电池38欲在车辆前后方向惯性移动的情况下,有效抑制支架40的倾倒。
因此,由于无论车辆在车辆前后方向减速还是加速都能抑制支架40的截面变形,所以能够使HV电池38的负荷稳定地作用在后侧梁14和第一后横梁16。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后部构造,能够提高包括后侧梁14和第一后横梁16的后车身10的扭转刚性。由此,即使有来自图2所示的后悬架20的输入,也能抑制后车身10的振动。作为其结果,由于抑制车身地板12的振动,所以能够提高操纵稳定性、乘坐舒适性、和NV(噪声振动)性能。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使用图5来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后部构造。图5用概要立体图示出适用有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后部构造的后车身60的车辆左侧的一部分。如该图所示,本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支架62由一个部件形成。其他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的构成大致相同。因此,对与第1实施方式实际上同样的构成部,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此外,支架62的顶壁部42及第一腿部44与图3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支架40的顶壁部42及第一腿部44的不同点在于,都由一片板的一部分构成且不包括重合部,但由于其他方面与第1实施方式的支架40的顶壁部42及第一腿部44可以说是实际上同样的构成部,所以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如图5所示,支架62包括构成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部位的第二腿部48,以代替第1实施方式的第二腿部46(参照图3)。支架62通过形成有第一腿部44和第二腿部48,从而具有分岔为两股的形状。第二腿部48从顶壁部42向车辆下方侧延伸并固定于后侧梁14。此外,本实施方式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车辆下方侧相当于本发明的第1形态所记载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一侧”。第二腿部48包括:固定在后侧梁14上的第二安装部48B;以及将第二安装部48B与顶壁部42在车辆上下方向连接的第二纵壁部48A。
第二腿部48的第二纵壁部48A从顶壁部42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弯曲并向车辆下方侧向车辆宽度方向略微倾斜并延伸到外侧车身地板12。该第二纵壁部48A被形成为将第1实施方式的第二纵壁部46A(参照图3)的下部侧且车辆前方侧的部位切除的形状。作为第二纵壁部48A的车辆后方侧的第二端面的后端面48X在车辆侧面观察下向车辆下方侧向车辆后方侧略微倾斜。由此,第一纵壁部44A的前端面44X、与第二纵壁部48A的后端面48X在车辆侧面观察下在向车辆下方侧而互相远离的方向(末端变宽地)倾斜。
第二腿部48的第二安装部48B从第二纵壁部48A的下端部弯曲并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该第二安装部48B被形成为第1实施方式的第二安装部46B(参照图3)的车辆前方侧的部位被切除的形状。第二安装部48B夹着车身地板12用螺栓56和未图示的焊接螺母连结固定在后侧梁14的凸缘部14A。第二安装部48B与后侧梁14的第二连结点d相比于顶壁部42与HV电池38的连结点c,设定在车辆后方侧的位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构成,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和效果。
[第3实施方式]
接下来,使用图6来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后部构造。图6用概要立体图示出适用有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后部构造的后车身70的车辆左侧的一部分。此外,对与第1实施方式实际上同样的构成部,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如图6所示,支架72是第一构成部件72A与第二构成部件72B结合而成的结合体。支架72的顶壁部42包括互相结合的第一构成部件72A的顶壁部和第二构成部件72B的顶壁部。
在支架72上形成有从顶壁部42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向车辆下方侧呈台阶状弯曲并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伸出的上侧增强部76A。上侧增强部76A由第一构成部件72A构成。
另外,支架72在其前部包括第一腿部74。第一腿部74从顶壁部42向车辆下方侧延伸并固定于第一后横梁16。该第一腿部74包括互相结合的第一构成部件72A的腿部和第二构成部件72B的上侧前壁部。第一腿部74包括:固定在第一后横梁16上的第一安装部74B;以及将第一安装部74B与顶壁部42在车辆上下方向连接的第一纵壁部74A。
第一腿部74的第一纵壁部74A从顶壁部42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弯曲并向车辆下方侧向车辆前方侧略微倾斜并延伸到车身地板12。因此,作为第一纵壁部74A的车辆前方侧的第一端面的前端面74X在车辆侧面观察下向车辆下方侧向车辆前方侧略微倾斜。第一纵壁部74A被形成为车辆上下方向中间部和下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被切除的倒L形。
从第一纵壁部74A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形成有向车辆后方侧呈台阶状弯曲并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伸出的纵壁增强部76B。纵壁增强部76B由第一构成部件72A构成,纵壁增强部76B的上端部与上侧增强部76A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连续地形成。另外,从第一纵壁部74A的切除侧的端部也形成有向车辆后方侧呈台阶状弯曲并向切除侧伸出的纵壁增强部76C。纵壁增强部76C由第一构成部件72A构成。
另外,第一腿部74的第一安装部74B从第一纵壁部74A的下端部弯曲并向车辆前方侧延伸。该第一安装部74B夹着车身地板12用螺栓52和未图示的焊接螺母连结固定在第一后横梁16的凸缘部16B。第一安装部74B与第一后横梁16的第一连结点e相比于顶壁部42与HV电池38的连结点c,设定在车辆前方侧的位置。
从第一安装部74B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形成有向车辆上方侧呈台阶状弯曲并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伸出的下侧增强部76D。下侧增强部76D由第一构成部件72A构成,与第一纵壁部74A及纵壁增强部76B的各下端部连续地形成。从第一安装部74B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形成有向车辆上方侧呈台阶状弯曲并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伸出的下侧增强部76E。下侧增强部76E由第一构成部件72A构成,与第一纵壁部74A及纵壁增强部76C的各下端部连续地形成。
另外,支架72在其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部位包括第二腿部78。第二腿部78从顶壁部42向车辆下方侧延伸并固定于后侧梁14。该第二腿部78由第二构成部件72B的腿部构成。另外,支架72通过形成有第一腿部74和第二腿部78,从而具有分岔为两股的形状。第二腿部78包括:固定在后侧梁14上的第二安装部78B;以及将第二安装部78B与顶壁部42在车辆上下方向连接的第二纵壁部78A。
第二腿部78的第二纵壁部78A从顶壁部42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弯曲并向车辆下方侧向车辆宽度方向略微倾斜并延伸到外侧车身地板12。第二纵壁部78A的上端部与顶壁部42的车辆前后方向中间部及后部连续,在车辆侧面观察下为向着车辆下方侧末端变宽状的梯形形状。因此,作为第二纵壁部78A的车辆后方侧的第二端面的后端面78X在车辆侧面观察下向车辆下方侧向车辆后方侧略微倾斜。由此,第一纵壁部74A的前端面74X、与第二纵壁部78A的后端面78X在车辆侧面观察下在向车辆下方侧而互相远离的方向(末端展开地)倾斜。
第二腿部78的第二安装部78B从第二纵壁部78A的下端部弯曲并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该第二安装部78B的后部夹着车身地板12用螺栓54和未图示的焊接螺母连结固定在后侧梁14的凸缘部14A。第二安装部78B与后侧梁14的第二连结点f相比于顶壁部42与HV电池38的连结点c,设定在车辆后方侧的位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车辆下方侧相当于本发明的第1形态所记载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一侧”,车辆前方侧相当于本发明的第2形态和本发明的第3形态所记载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一侧”,车辆后方侧相当于本发明的第2形态和本发明的第3形态所记载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另一侧”。
另一方面,从第二腿部78的第二纵壁部78A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部形成有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呈台阶状弯曲并向车辆前方侧延伸的纵壁增强部80A。纵壁增强部80A的上部与顶壁部42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的一部分及第一纵壁部74A的上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连续地形成。从纵壁增强部80A的车辆上下方向中间部和下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部形成有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伸出的增强凸缘80B。增强凸缘80B的上端与第一纵壁部74A的上部的一部分连续地形成。
另外,从第二腿部78的第二安装部78B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部形成有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弯曲地伸出的第三安装部82A。第三安装部82A夹着车身地板12用螺栓58和未图示的焊接螺母连结固定在第一后横梁16的凸缘部16B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第三安装部82A与第一后横梁16的第三连结点g相比于顶壁部42与HV电池38的连结点c,设定在车辆前方侧的位置。第三安装部82A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与纵壁增强部80A的下端部连续地形成。
从第三安装部82A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形成有向车辆上方侧呈台阶状弯曲并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伸出的下侧增强部82B。下侧增强部82B的后端部与纵壁增强部80A的下端部的一部分及增强凸缘80B的下端部连续地形成。
利用上述构成,也通过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能够提高后车身70的扭转刚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从第二安装部78B伸出的第三安装部82A固定于第一后横梁16,从而也抑制后侧梁14与第一后横梁16的相对变位。
此外,在扭转的负荷作用在后车身70的情况下,应力可能集中在第二安装部78B与第三安装部82A之间,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是包含纵壁增强部80A、增强凸缘80B、和下侧增强部82B的增强构造,所以抑制第二安装部78B与第三安装部82A之间的变形。
另外,作为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如果第二腿部78的第二安装部78B的前部也固定于后侧梁14,那么与第1实施方式相比,能够增加支架72向后车身70侧的连结点。
[第4实施方式]
接下来,使用图7来说明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后部构造。图7用概要侧向剖视图(与第1实施方式的图2相当的截面的一部分)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后部构造的主要部分。如该图所示,本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后部构造的不同点在于,支架40与第1实施方式上下相反地配置、及其附带的构成。其他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的构成相同。因此,对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部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如图7所示,HV电池38悬挂固定于支架40。支架40的第一安装部44B用未图示的螺栓和未图示的焊接螺母连结固定在第一后横梁16的底壁部16C。支架40的第二安装部46B用未图示的螺栓和未图示的焊接螺母连结固定在后侧梁14的底壁部14C。此外,关于图7的各螺栓连结部位,省略螺栓等的图示并用单点划线示出螺栓连结线。另外,第一腿部44的第一纵壁部44A的前端面44X、与第二腿部46的第二纵壁部46A的后端面46X在车辆侧面观察下在向车辆上方侧而互相远离的方向倾斜。
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辆上方侧相当于本发明的第1形态所记载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一侧”,车辆前方侧相当于本发明的第2形态和本发明的第3形态所记载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一侧”,车辆后方侧相当于本发明的第2形态和本发明的第3形态所记载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另一侧”。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构成,HV电池38的负荷经由支架40对于第一后横梁16和后侧梁14作为向车辆下方侧拉伸的力进行作用。因此,这一点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作用不同,但即使在本实施方式的构成中,也能得到与第1实施方式大致同样的效果。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提高包括后侧梁14和第一后横梁16的后车身90的扭转刚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使HV电池38的负荷作用在第一后横梁16的底壁部16C和后侧梁14的底壁部14C,所以,能够使HV电池38的负荷更稳定地作用在第一后横梁16和后侧梁14。另外,本实施方式被适用于车高较高的车辆,但由于HV电池38不配置在车身地板12的上方侧,所以,能够将车厢空间设定得较大。
[实施方式的补充说明]
此外,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例如也可以是,支架配置在图1等所示的后侧梁14与第二后横梁18交叉的2个角部,并且固定有车载物的固定部配置在空间32的上方侧。在这样的变形例中,车辆后方侧相当于本发明的第2形态和本发明的第3形态所记载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一侧”,车辆前方侧相当于本发明的第2形态和本发明的第3形态所记载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另一侧”。
另外,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也可以采用如下构成:支架的第一腿部包括沿着铅垂方向形成的纵壁部以代替第一纵壁部。另外,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也可以采用如下构成:支架的第二腿部的第二纵壁部包括沿着铅垂方向形成的铅垂端面以代替第二端面。
另外,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构成:第一腿部的第一纵壁部在车辆主视下向车身地板侧(车辆上下方向的一侧)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倾斜,并且第一腿部的第一安装部在车辆俯视下向车辆前后方向的一侧(第1~第4实施方式中为车辆前方侧)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倾斜地延伸。
另外,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也可以采用如下构成:第二安装部(46B、48B、78B)与后侧梁(14)的连结点中的最靠近车辆后方侧的第二连结点设定在:等同于顶壁部(42)与HV电池(38)的连结点(c)的车辆前后方向位置;或者相比于顶壁部(42)与HV电池(38)的连结点(c),在略微车辆前方侧(车辆前后方向的一侧)的位置。
另外,作为所述第1、3、4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也可以将第一构成部件40A、72A和第二构成部件40B、72B的各板厚的一者设定得比另一者厚。
另外,作为所述第1~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也可以是补丁(板)在车身地板上配置在跨过后横梁的前后的凸缘部的范围且焊接于车身地板和后横梁,并且第一腿部经由所述补丁(板)固定于后横梁。在该情况下,能够使第一腿部向后横梁的安装部配置在后横梁的宽度方向(车辆前后方向)的中央部。
另外,作为所述第1~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也可以是补丁(板)在车身地板上配置在跨过后侧梁的左右的凸缘部的范围且焊接于车身地板和后侧梁,并且第二腿部经由所述补丁(板)固定于后侧梁。在该情况下,能够使第二腿部向后侧梁的安装部配置在后侧梁的宽度方向(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部。
另外,支架与后横梁的连结点数量、以及支架与后侧梁的连结点数量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例子。另外,各连结部位也可以用适用了焊接螺栓和螺母等这样的其他连结构造来连结,以代替螺栓和焊接螺母。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车载物是HV电池38,但车载物例如也可以是燃料箱等这样的其他车载物。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和上述多个变形例能够适当组合实施。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一个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内容,在上述以外,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当然能够进行各种变形来实施。
此外,日本专利申请No.2013-198543的公开的整体通过参照引用在本说明书中。
Claims (3)
1.一种车辆后部构造,具有:
左右一对后侧梁,其在车身后部的两侧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后横梁,其将所述左右一对后侧梁连接并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以及
支架,其包括固定有车载物的固定部、从所述固定部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一侧延伸并固定在所述后横梁上的第一腿部、和从所述固定部向所述车辆上下方向的一侧延伸并固定在所述后侧梁上的第二腿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部构造,
所述第一腿部包括:固定在所述后横梁上的第一安装部;以及将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固定部连接的第一纵壁部,
所述第二腿部包括:固定在所述后侧梁上的第二安装部;以及将所述第二安装部与所述固定部连接的第二纵壁部,
所述第一纵壁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一侧的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二纵壁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另一侧的第二端面在车辆侧面观察下,在向所述车辆上下方向的一侧而互相远离的方向倾斜。
3.如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车辆后部构造,
相比于所述固定部与所述车载物的连结点,在车辆前后方向的一侧具有所述第一腿部与所述后横梁的第一连结点,并且,
相比于所述固定部与所述车载物的连结点,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另一侧具有所述第二腿部与所述后侧梁的第二连结点。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198543 | 2013-09-25 | ||
JP2013198543A JP5880509B2 (ja) | 2013-09-25 | 2013-09-25 | 車両後部構造 |
PCT/JP2014/073713 WO2015045836A1 (ja) | 2013-09-25 | 2014-09-08 | 車両後部構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555648A true CN105555648A (zh) | 2016-05-04 |
CN105555648B CN105555648B (zh) | 2017-10-31 |
Family
ID=527429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80051326.5A Active CN105555648B (zh) | 2013-09-25 | 2014-09-08 | 车辆后部构造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758194B2 (zh) |
EP (1) | EP3050782B1 (zh) |
JP (1) | JP5880509B2 (zh) |
CN (1) | CN105555648B (zh) |
WO (1) | WO2015045836A1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662484A (zh) * | 2016-07-29 | 2018-02-06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后部结构 |
CN107776389A (zh) * | 2016-08-24 | 2018-03-09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后部结构 |
CN109808774A (zh) * | 2017-11-16 | 2019-05-28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电动汽车及其碰撞保护装置 |
CN113246711A (zh) * | 2021-06-23 | 2021-08-13 |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电池包安装结构及后地板总成 |
CN115402420A (zh) * | 2021-05-26 | 2022-11-29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辆后部结构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112219B2 (ja) * | 2013-10-28 | 2017-04-12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バッテリー保護構造 |
JP6647005B2 (ja) * | 2015-10-20 | 2020-02-1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 |
FR3050695B1 (fr) * | 2016-04-29 | 2019-08-23 |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 Systeme de fixation d’une batterie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
JP6582025B2 (ja) * | 2017-09-14 | 2019-09-2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バッテリユニット |
JP2020147058A (ja) * | 2019-03-11 | 2020-09-17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後部構造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3062032A1 (en) * | 2001-12-21 | 2003-07-31 | Scania Cv Ab (Publ) | Framework and a vehicle including such a framework |
JP2004284576A (ja) * | 2003-03-06 | 2004-10-14 | Mitsubishi Automob Eng Co Ltd | サスペンション支持装置 |
CN1605523A (zh) * | 2003-10-07 | 2005-04-13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辆的后部构造 |
JP2012040993A (ja) * | 2010-08-20 | 2012-03-01 | Suzuki Motor Corp | 車体後部のタンク懸架ブラケットの取付構造 |
JP2013043567A (ja) * | 2011-08-24 | 2013-03-04 | Honda Motor Co Ltd |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
JP2013107541A (ja) * | 2011-11-22 | 2013-06-06 | Toyota Motor Corp | 車両用電池搭載構造 |
JP2013112123A (ja) * | 2011-11-28 | 2013-06-10 | Toyota Motor Corp | 蓄電装置の車載構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23108B2 (ja) * | 1988-03-25 | 1995-03-15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
US6010181A (en) * | 1997-12-16 | 2000-01-04 | Chrysler Corporation | Vehicle structure for establishing desired body side panel alignment and proper body width |
SE9901260L (sv) * | 1999-04-09 | 2000-10-10 | Volvo Personvagnar Ab | Balkknut ingående i en karosstruktur |
JP2002337750A (ja) * | 2001-05-17 | 2002-11-27 | Fuji Heavy Ind Ltd | 車体骨格構造 |
JP4298940B2 (ja) * | 2001-08-31 | 2009-07-2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後部構造 |
JP4649849B2 (ja) * | 2004-03-02 | 2011-03-16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蓄電機構の取付構造 |
DE102004032248A1 (de) * | 2004-07-03 | 2006-01-26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 Kraftfahrzeug |
JP4609006B2 (ja) * | 2004-09-06 | 2011-01-12 |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 電気自動車用バッテリパック装置 |
US7513329B2 (en) * | 2005-03-02 | 2009-04-07 | Honda Motor Co., Ltd. | Vehicle rear body structure |
JP5141026B2 (ja) * | 2006-02-27 | 2013-02-13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蓄電パックの車載構造 |
JP4935112B2 (ja) * | 2006-02-28 | 2012-05-23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蓄電パックの車載構造 |
US7841652B2 (en) * | 2008-11-28 | 2010-11-30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Wheelhouse inner bracket for automotive vehicles |
DE102009047810A1 (de) * | 2009-09-30 | 2011-03-31 | Audi Ag | Fahrzeugkarosserieaufbau mit einer Karosserieversteifung hinter der zweiten Sitzreihe |
JP2011126439A (ja) | 2009-12-18 | 2011-06-30 | Toyota Motor Corp | バッテリ搭載車両の構造 |
JP5509842B2 (ja) * | 2009-12-25 | 2014-06-04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
DE102010048849A1 (de) * | 2010-10-19 | 2012-04-19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D.Ges.D. Staates Delaware) | Hintere Bodenstruktur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WO2013018415A1 (ja) * | 2011-08-02 | 2013-02-0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側部構造 |
JP5866933B2 (ja) * | 2011-09-29 | 2016-02-24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車体後部構造 |
JP2013198543A (ja) | 2012-03-23 | 2013-10-03 | Namco Bandai Games Inc | 情報生成装置、情報提供システム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KR101371458B1 (ko) * | 2012-07-16 | 2014-03-10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오픈카의 배플구조 |
JP5949382B2 (ja) * | 2012-09-21 | 2016-07-06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車両後部構造 |
DE102013012132A1 (de) * | 2013-07-20 | 2014-01-16 | Daimler Ag | Heckwagenstruktur für eine Personenkraftwagenkarosserie |
JP5920328B2 (ja) * | 2013-12-13 | 2016-05-18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後部構造 |
MY191273A (en) * | 2015-06-08 | 2022-06-13 | Honda Motor Co Ltd | Vehicle rear body structure |
JP6402249B2 (ja) * | 2015-06-08 | 2018-10-1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後部構造 |
-
2013
- 2013-09-25 JP JP2013198543A patent/JP5880509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4
- 2014-09-08 WO PCT/JP2014/073713 patent/WO2015045836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4-09-08 US US15/022,335 patent/US9758194B2/en active Active
- 2014-09-08 CN CN201480051326.5A patent/CN105555648B/zh active Active
- 2014-09-08 EP EP14846888.7A patent/EP3050782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3062032A1 (en) * | 2001-12-21 | 2003-07-31 | Scania Cv Ab (Publ) | Framework and a vehicle including such a framework |
JP2004284576A (ja) * | 2003-03-06 | 2004-10-14 | Mitsubishi Automob Eng Co Ltd | サスペンション支持装置 |
CN1605523A (zh) * | 2003-10-07 | 2005-04-13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辆的后部构造 |
JP2012040993A (ja) * | 2010-08-20 | 2012-03-01 | Suzuki Motor Corp | 車体後部のタンク懸架ブラケットの取付構造 |
JP2013043567A (ja) * | 2011-08-24 | 2013-03-04 | Honda Motor Co Ltd |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
JP2013107541A (ja) * | 2011-11-22 | 2013-06-06 | Toyota Motor Corp | 車両用電池搭載構造 |
JP2013112123A (ja) * | 2011-11-28 | 2013-06-10 | Toyota Motor Corp | 蓄電装置の車載構造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662484A (zh) * | 2016-07-29 | 2018-02-06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后部结构 |
CN107776389A (zh) * | 2016-08-24 | 2018-03-09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后部结构 |
CN107776389B (zh) * | 2016-08-24 | 2019-09-06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后部结构 |
CN109808774A (zh) * | 2017-11-16 | 2019-05-28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电动汽车及其碰撞保护装置 |
CN115402420A (zh) * | 2021-05-26 | 2022-11-29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辆后部结构 |
CN113246711A (zh) * | 2021-06-23 | 2021-08-13 |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电池包安装结构及后地板总成 |
CN113246711B (zh) * | 2021-06-23 | 2022-08-09 |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电池包安装结构及后地板总成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60297483A1 (en) | 2016-10-13 |
US9758194B2 (en) | 2017-09-12 |
EP3050782B1 (en) | 2017-11-01 |
JP2015063232A (ja) | 2015-04-09 |
EP3050782A4 (en) | 2016-09-28 |
WO2015045836A1 (ja) | 2015-04-02 |
JP5880509B2 (ja) | 2016-03-09 |
EP3050782A1 (en) | 2016-08-03 |
CN105555648B (zh) | 2017-10-3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555648B (zh) | 车辆后部构造 | |
CN103930335B (zh) | 汽车的后部车身结构 | |
CN103930336B (zh) | 汽车的后部车身结构 | |
WO2013121783A1 (ja) | リヤサブフレームの取付け構造 | |
WO2011074527A1 (ja) | 車体フロア構造 | |
JP2014094588A (ja) | 車体前部構造 | |
JPS6256819B2 (zh) | ||
CN103717481A (zh) | 车体侧部构造 | |
JP6668743B2 (ja) | 車体構造 | |
JP5968971B2 (ja) | 車体後部構造 | |
US20180170440A1 (en) |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 |
JP2009280106A (ja) | 車両用フレーム構造 | |
JP5950407B2 (ja) | 車体構造 | |
KR101509977B1 (ko) | 표준형 크로스맴버 | |
JP5821612B2 (ja) |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 |
KR20120045894A (ko) | 차량용 서브 프레임 | |
CN105644625B (zh) | 后副架构造 | |
JP2014148211A (ja) | 車両の車体下部構造 | |
JP6010230B2 (ja) | 車体前部構造 | |
JP7388070B2 (ja) | 車体下部構造 | |
US20250050951A1 (en) | Land vehicle structure with reinforcing parts for transmitting a transverse force | |
WO2015045520A1 (ja) | 車両下部構造 | |
KR102703585B1 (ko) | 차체구조물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차량 | |
JP4580532B2 (ja) | サスペンション取付構造 | |
JP6257413B2 (ja) |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