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29148A - 线圈模块的制造方法、线圈模块以及磁性元件 - Google Patents
线圈模块的制造方法、线圈模块以及磁性元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529148A CN105529148A CN201410570605.4A CN201410570605A CN105529148A CN 105529148 A CN105529148 A CN 105529148A CN 201410570605 A CN201410570605 A CN 201410570605A CN 105529148 A CN105529148 A CN 10552914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il
- layer
- coil layer
- outer ring
- inner r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4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8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3
- FGUUSXIOTUKUDN-IBGZPJMESA-N C1(=CC=CC=C1)N1C2=C(NC([C@H](C1)NC=1OC(=NN=1)C1=CC=CC=C1)=O)C=CC=C2 Chemical compound C1(=CC=CC=C1)N1C2=C(NC([C@H](C1)NC=1OC(=NN=1)C1=CC=CC=C1)=O)C=CC=C2 FGUUSXIOTUKUDN-IBGZPJME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group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GNFTZDOKVXKIBK-UHFFFAOYSA-N 3-(2-methoxyethoxy)benzohydrazide Chemical compound COCCOC1=CC=CC(C(=O)NN)=C1 GNFTZDOKVXKIBK-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0881 Cu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739 meta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oils Of Transformers For General Uses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Abstract
一种线圈模块的制造方法,其包含以下步骤:将线状导体沿第一缠绕方向绕制出第一内圈。将线状导体以沿着第一内圈的外径且沿第一缠绕方向绕制出第一外圈,其中第一内圈与第一外圈形成第一线圈层。将线状导体自第一内圈的一端沿第二缠绕方向绕制出第二内圈,其中第一内圈面对第二内圈,且第一缠绕方向与第二缠绕方向相反。将线状导体贴合第二内圈的外径,且沿第二缠绕方向绕制出第二外圈,其中第二内圈与第二外圈形成相邻第一线圈层的第二线圈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线圈模块的制造方法、线圈模块以及磁性元件。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产品也朝着轻薄短小的趋势发展。因此,电子产品里面的零件也需尽可能的缩小化。例如电感、电容、电阻等零组件,如能缩小该些零组件在电子产品中的体积,除了可以减少电子产品的大小外,电子产品内部相同的空间内,还可容置更多的电子零组件,更加提高空间利用率。
举例而言,电感为线圈绕制铁芯所组成的零件,其中线圈本身常需绕制多个匝数,且线圈线材具有一定的线径,若线圈的匝数越多,电感的尺寸也随着越大,造成电子产品缩小化的阻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方式提供一种线圈模块的制造方法,其包含以下步骤:
a.将线状导体绕制出第一外圈;
b.将线状导体沿着第一外圈的内径绕制出第一内圈,其中第一外圈与第一内圈形成第一线圈层;
c.将线状导体自第一内圈的一端绕制出第二内圈,且第二内圈与第一内圈互相面对;以及
d.将线状导体沿着第二内圈的外径绕制出第二外圈,其中第二内圈与第二外圈形成相邻第一线圈层的第二线圈层。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其中该线状导体自一第一端依序绕制出该第一外圈、该第一内圈、该第二内圈以及该第二外圈,并在步骤d后裁切该线状导体以形成一第二端。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所述的线圈模块的制造方法还包含重复步骤a~d绕制出交错堆叠的多个该第一线圈层与多个该第二线圈层,且该些第一线圈层与该些第二线圈层的数目总合为偶数个。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其中步骤a还包含:a1.自该线状导体的一第一端绕制出最外侧的该第一线圈层的该第一外圈,且该第一端与最外侧的该第一线圈层位于同一平面层,其中,在步骤d后还包含:e1.自最外侧的该第二线圈层的该第二外圈形成该线状导体的一第二端,且该第二端与最外侧的该第二线圈层位于同一平面层。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所述的线圈模块的制造方法还包含至少重复步骤a~b以绕制出至少一个该第一线圈层。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所述的线圈模块的制造方法还包含至少重复部分步骤a~d以绕制出多个该第一线圈层与至少一个该第二线圈层,其中该些第一线圈层与该至少一第二线圈层交错堆叠,且该些第一线圈层与该至少一第二线圈层的数目总合为奇数个。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所述的线圈模块的制造方法其中步骤a还包含:a1.自该线状导体的一第一端绕制出最外侧的该第一线圈层的该第一外圈,且该第一端与于最外侧的该第一线圈层位于同一平面层,其中,在步骤d后还包含:e2.自最外侧的另一该第一线圈层的该第一内圈形成该线状导体的一第二端,且该第二端位于最外侧的另一该第一线圈层之外。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提供一种线圈模块的制造方法,其包含以下步骤:
f.将线状导体沿第一缠绕方向绕制出第一内圈;
g.将线状导体以沿着第一内圈的外径且沿第一缠绕方向绕制出第一外圈,其中第一内圈与第一外圈形成第一线圈层;
h.将线状导体自第一内圈的一端沿第二缠绕方向绕制出第二内圈,其中第一内圈面对第二内圈,且第一缠绕方向与第二缠绕方向相反;以及
i.将线状导体贴合第二内圈的外径,且沿第二缠绕方向绕制出第二外圈,其中第二内圈与第二外圈形成相邻第一线圈层的第二线圈层。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所述的线圈模块的制造方法在步骤f之前还包含:j.决定该线状导体的一转折处;其中,步骤f还包含:f1.自该转折处沿该第一缠绕方向绕制出该第一内圈;其中,步骤h还包含:h1.自该转折处该第二缠绕方向绕制出该第二内圈。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其中在步骤g后还包含:g1.自该第一线圈层的该第一外圈形成一第一端,且该第一端与该第一线圈层位于同一平面层,其中,在步骤i后还包含:i1.自该第二线圈层的该第二外圈形成一第二端,且该第二端与该第二线圈层位于同一平面层。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所述的线圈模块的制造方法还包含:k.将该线状导体自该第一外圈的一端,且沿该第一缠绕方向依序绕制出一第三外圈以及一第三内圈,其中该第三外圈以及该第三内圈形成紧邻该第一线圈层的一侧的一第三线圈层。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其中步骤k后还包含:k1.自该第三线圈层的该第三内圈形成该线状导体的一第一端,且该第一端位于该第三线圈层之外;以及k2.自该第二线圈层的该第二外圈形成一第二端,且该第二端与该第二线圈层位于同一平面层。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所述的线圈模块的制造方法还包含:l.将该线状导体自该第二外圈的一端,且沿该第二缠绕方向依序绕制出一第四外圈以及一第四内圈,其中该第四外圈以及该第四内圈形成紧邻该第二线圈层的一侧的一第四线圈层。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其中步骤l的后还包含:m.自该第一线圈层的该第一外圈形成该线状导体的一第一端,且该第一端与该第一线圈层位于同一平面层;以及n.自该第四线圈层的该第四内圈形成该线状导体的一第二端,且该第二端位该第四线圈层之外。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线圈模块其包含多个线圈层,各线圈层包含外圈以及内圈,且内圈沿外圈的内径绕制而成,其中部分线圈层的内圈的一端连结相邻的线圈层的内圈的一端。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其中该些线圈层的数目为偶数个。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其中该些线圈层的数目为奇数个,且部分的该线圈层的该外圈的一端连结相邻的该线圈层的该外圈的一端。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所述的线圈模块还包含一第一端,自最外侧的该线圈层的该外圈延伸而出,且该第一端与最外侧的该线圈层位于同一平面层。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所述的线圈模块还包含一第一端,自最外侧的该线圈层的该内圈延伸而出,且该第一端并位于最外侧的该线圈层之外。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所述的线圈模块还包含一第二端,自最外侧的该线圈层的该外圈延伸而出,且该第二端与最外侧的该线圈层位于同一平面层。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所述的线圈模块还包含一第二端,自最外侧的该线圈层的该内圈延伸而出,且该第二端并位于最外侧的该线圈层之外。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其中该些线圈层的线材包含一导电金属,且该些线圈层的线径介于0.0001毫米至5毫米之间。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该些线圈层的线材可传输约40安培的电流。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磁形元件,其包含上述的线圈模块以及铁芯,其中铁芯穿设于各线圈层的内圈当中。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线圈模块的制造方法提供两种不同的线圈绕法,使得线圈模块中的每层线圈层至少具有两圈以上的线圈,因此可在相同匝数的情况下减少线圈模块在轴向方向上的长度。如此一来,应用此线圈模块的磁形元件也相应地有较小的体积,符合未来电子产品越做越小的趋势。
附图说明
为让本发明及其优点更明显易懂,所附附图的说明参考如下: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磁性元件的爆炸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线圈模块的立体图。
图3A至图3D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线圈模块的制造过程图的一方式。
图4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线圈模块的侧视图。
图5A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线圈模块的侧视图。
图5B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线圈模块的正视图。
图6A至图6D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线圈模块的制造过程图的另一方式。
图7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线圈模块的侧视图。
图8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线圈模块的侧视图。
【符号说明】
10:磁性元件
20、21、22、23、24:线圈模块
30:铁芯
200:线状导体
201:第一端
202:第二端
211:第一外圈
212:第二外圈
213:第三外圈
214:第四外圈
221:第一内圈
222:第二内圈
223:第三内圈
224:第四内圈
D:缠绕方向
D1:第一缠绕方向
D2:第二缠绕方向
A:轴向方向
L1:第一线圈层
L2:第二线圈层
L3:第三线圈层
L4:第四线圈层
K1:第一组
K2:第二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附图公开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发明。此外,附图仅以说明为目的,并未依照原尺寸作图。
关于本文中所使用的『第一』、『第二』、…等,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元件或操作而已。此外,为使便于理解,下述说明中相同元件将以相同的符号标示来说明。
请一并参考图1与图2,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磁性元件10的爆炸图,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线圈模块20的立体图。如图所示,磁性元件10包含线圈模块20以及铁芯30。线圈模块20包含多个线圈层,各线圈层分别由外圈以及内圈绕制而成。更具体而言,以图2的实施例为例,线圈模块20可包含有第一线圈层L1以及第二线圈层L2,其中第一线圈层L1包含第一内圈221以及第一外圈211,第二线圈层L2包含第二内圈222以及第二外圈212。
请继续参考图1与图2,铁芯30穿设于第一线圈层L1的第一内圈221以及第二线圈层L2的第二内圈222。如此一来,当电流通过第一线圈层L1以及第二线圈层L2时,铁芯30可加强第一线圈层L1以及第二线圈层L2周围产生的磁场强度。在一实施例中,磁性元件10可为电感器,但不以此为限。在实际应用时,第一线圈层L1与第二线圈层L2中的线材可传输约40安培的电流。此外,第一线圈层L1与第二线圈层L2中的线材可包含导电金属,例如包含铜或铜的合金,且第一线圈层L1与第二线圈层L2的线径可介于0.0001毫米至5毫米之间。更具体而言,第一线圈层L1与第二线圈层L2中的线材可为马达线材,其种类可包含但不限于漆包铜线(EnamelledCopperWire)、漆包线(EnamelledWire)、铜线(CopperWire)、漆包扁平铜线(EnamelledFlatCopperWire)、漆包扁平线(EnamelledFlatWire)、扁平铜线(FlatCopperWire)或扁平线(FlatWire)。
请一并继续参考图1与图2,线圈模块20可包含第一端201以及第二端202。第一端201与第二端202可裸露于磁性元件10的铁芯30之外。更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端201可自第一线圈层L1的第一外圈211延伸而出,第二端202可自第二线圈层L2的第二外圈212延伸而出。第一端201与第二端202可用以与外部的电流源连接。
请参考图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内圈221可沿第一外圈211的内径绕制而成,且第一内圈221与第一外圈211为一体成形的线状导体绕制形成。类似地,第二内圈222可沿着第二外圈212的内径绕制而成,且第二内圈222与第二外圈212为一体成形的线状导体绕制形成。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内圈221的一端连结第二内圈222的一端。亦即,第一线圈层L1的第一内圈221与第二线圈层L2的第二内圈222头尾相连。更进一步言之,本实施例的线圈模块20可由同一条线状导体绕制出第一线圈层L1以及第二线圈层L2,且每一层线圈层分别具有至少两圈的匝数。详言之,如果每层线圈层只有一圈的匝数,则一个匝数为4的线圈模块至少需要利用线状导体绕制出四层的线圈层。本实施例每层线圈层具有两圈的匝数,因此只需要两层的线圈层(即第一线圈层L1与第二线圈层L2)即可绕制出匝数为4的线圈模块20,故可降低线圈模块20以及磁性元件10的尺寸。
接着,请参考图3A至图3D,其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线圈模块20的制造过程图的一方式。首先,线圈模块20的制造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a.将一线状导体200绕制出第一外圈211。
b.将线状导体200沿第一外圈211的内径绕制出第一内圈221,其中第一外圈211与第一内圈221形成第一线圈层L1。
c.将线状导体200自第一内圈221的一端绕制出第二内圈222,且第一内圈221与第二内圈222互相面对。
d.将线状导体200沿着第二内圈222的外径绕制出第二外圈212,其中第二内圈222与第二外圈212形成相邻第一线圈层L1的第二线圈层L2。
请参考图3A,在步骤a中,线状导体200大致上以环形的方式,并且沿着逆时针的缠绕方向D绕制出第一外圈211,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线状导体200可沿着逆时针方向绕制出第一外圈211,且第一外圈211也不局限于环形,也可为矩形、棱形或多边形等。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线状导体200可先从一第一端201绕制第一外圈211。此第一端201自第一外圈211延伸而出,可作为外部电流源的接点。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端201与第一线圈层L1位于同一平面层中。亦即,第一端201的位置位于第一线圈层L1所在的平面当中,以避免第一端201增加线圈模块20在轴向方向A(绘示于3B图)上的长度。
请参考图3B,图3B同时绘示出正视图与侧视图。在步骤b中,线状导体200沿第一外圈211的内径绕制出第一内圈221,其中线状导体200绕制第一内圈221的缠绕方向D与线状导体200绕制第一外圈211时一致,即为逆时针方向。此时,第一内圈221与第一外圈211形成第一线圈层L1。
请参考图3C,在步骤c中,将线状导体200自第一内圈221的一端绕制出第二内圈222,其中线状导体200绕制第二内圈222的缠绕方向D与缠绕第一内圈221时一致,即为逆时针方向。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内圈222并不在第一线圈层L1中,而是在第一线圈层L1的轴向方向A上。更详细言之,第二内圈222与第一内圈221之间至少具有一转折处P,使得线状导体200朝轴向方向A弯折而离开第一线圈层L1,并且绕制出第二内圈222。此外,线状导体200绕制出第二内圈222后,可面对第一内圈221并且叠合在第一内圈221的一侧,以尽量缩小线圈模块20在轴向方向A上的长度。
请参考图3D,在步骤d中,将线状导体200沿着第二内圈222的外径绕制出第二外圈212,其中线状导体200绕制第二外圈212的缠绕方向D与缠绕第二内圈222时一致,即为逆时针方向。此外,线状导体200绕制出第二外圈212后,可面对第一外圈211并且叠合在第一外圈211的一侧。此时,第二内圈222与第二外圈212可形成相邻于第一线圈层L1的第二线圈层L2。在本实施例中,线状导体200自第一端201依序绕制出第一外圈211、第一内圈221、第二内圈222与第二外圈212后,可将剩余的线状导体200裁减掉,以形成线圈模块20的第二端202。如图3D所示,第二端202突出于第二外圈212外,可作为外部电流源的接点。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端202与第二线圈层L2可位于同一平面层中,以避免第二端202增加线圈模块20在轴向方向A上的长度。
如此一来,本实施例的线圈模块20只需要两层的线圈层(即第一线圈层L1与第二线圈层L2)就可以具有四匝的线圈数,可使得应用线圈模块20的磁性元件10于缩小化的过程中仍维持一定的磁感应能力。
请参考图4,其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线圈模块21的侧视图。如图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线圈模块21包含多个第一线圈层L1以及多个第二线圈层L2,其中第一线圈层L1以及第二线圈层L2交互堆叠。以图4的实施例为例,多个第一线圈层L1以及多个第二线圈层L2的数目总合为偶数个。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利用相互堆叠的多个第一线圈层L1以及多个第二线圈层L2可增加线圈模块21的线圈匝数。同时,本实施例各个线圈层中至少包含两圈线圈,即外圈以及内圈。因此,本实施例的线圈模块21可在匝数增加时,避免线圈模块21在轴向方向A上的长度过长。此外,应了解的是,本实施例虽以每个线圈层有两圈线圈为例说明,但在其他实施例中,每层线圈层可包含有三圈以上的线圈,使得线圈匝数提高,又减少线圈模块在轴向方向A上的长度。
请继续参考图4,在本实施例中,线圈模块21的制造方法可藉由重复上述的步骤a~d而完成。亦即,在上述步骤d结束,绕制完第一组K1的第一线圈层L1以及第二线圈层L2后,可接着继续步骤a~d以绕制出第二组K2的第一线圈层L1以及第二线圈层L2。亦即,在完成第一次的步骤a~d后,再回到步骤a由第一组K1的第二线圈层L2的第二外圈212的一端绕制出第二组K2的第一线圈层L1的第一外圈211。亦即,在图4的实施例中,第一组K1的第二线圈层L2的第二外圈212的一端连结相邻的第二组K2的第一线圈层L1的第一外圈211的一端。
请继续参考图4,线圈模块21因为可以由第一端201开始起绕第一线圈层L1的第一外圈211,所以线圈模块21的第一端201与最外侧的第一线圈层L1属于同一平面层。类似地,因为图4的实施例的线圈模块21的线圈层的数目为偶数层,所以线圈模块21的第二端202可以由最外侧的第二线圈层L2的第二外圈212延伸而出,所以第二端202与第二线圈层L2可位于同一平面层中。换句话说,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步骤a可还包含:
a1.自线状导体200的第一端201绕制出最外侧的第一线圈层L1的第一外圈211。
此外,在上述的步骤d后可还包含:
e1.自最外侧的第二线圈层L2的第二外圈212形成线状导体200的第二端202。
如此一来,本实施例的线圈模块21的各线圈层具有两圈以上的匝数,所以可以在相同的匝数下,降低线圈模块21在轴向方向A上的长度。此外,因为第一端201以及第二端202分别地从第一外圈211以及第二外圈212延伸而出,所以第一端201以及第二端202不会额外增加线圈模块21在轴向方向A上的长度。
请一并参考图5A以及图5B,其分别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线圈模块22的侧视图以及正视图。如图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线圈模块22包含多个第一线圈层L1以及至少一第二线圈层L2,其中第一线圈层L1以及第二线圈层L2交互堆叠。以图5A以及图5B的实施例为例,多个第一线圈层L1以及至少一第二线圈层L2的数目总合为奇数个。
请继续参考图5A以及图5B,在本实施例中,线圈模块22的制造方法可藉由至少重复部分上述的步骤a~d而完成。以图5A以及图5B的实施例为例,只有重复步骤a~b,因此本实施例中具有两个第一线圈层L1以及一个第二线圈层L2,其中第二线圈层L2介于两个第一线圈层L1之间。此时,线圈模块22的第一端201与最外侧的第一线圈层L1属于同一平面层。而因为线圈模块22总共有奇数个线圈层,所以线圈模块22最外侧的两个线圈层皆为第一线圈层L1。又因为第一线圈层L1先形成第一外圈211,接着再形成第一内圈221,所以线圈模块22的第二端202需从另一个第一线圈层L1的第一内圈221拉出来,使得线圈模块22的第二端202位于最外侧的另一第一线圈层L1之外。换句话说,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步骤a可还包含:
a1.自线状导体200的第一端201绕制出最外侧的第一线圈层L1的第一外圈211。
此外,在重复上述的步骤b后可还包含:
e2.自最外侧的另一第一线圈层L1的第一内圈221形成线状导体200的第二端202。
如此一来,本实施例的线圈模块22的各线圈层具有两圈以上的匝数,所以可以在相同的匝数下,降低线圈模块22在轴向方向A上的长度。
请参考图6A至图6D,其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线圈模块20的制造过程图的另一方式。首先,线圈模块20的制造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f.将线状导体200沿第一缠绕方向D1绕制出第一内圈221。
g.将线状导体200以沿着第一内圈221的外径且沿第一缠绕方向D1绕制出第一外圈211,其中第一内圈221与第一外圈211形成第一线圈层L1。
h.将线状导体200自第一内圈221的一端沿第二缠绕方向D2绕制出第二内圈222,其中第一内圈221面对第二内圈222,且第一缠绕方向D1与第二缠绕方向D2相反。
i.将线状导体200贴合第二内圈222的外径,且沿第二缠绕方向D2绕制出第二外圈212,其中第二内圈222与第二外圈212形成相邻于第一线圈层L1的第二线圈层L2。
请参考图6A,在步骤f中,线状导体200沿着顺时针的第一缠绕方向D1先绕制出第一内圈221。应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线状导体200的第一缠绕方向D1也可为逆时针方向。此外,第一内圈221不限为环形,也可为矩形、棱形或多边形等。
请参考图6B,在步骤g中,线状导体200沿着第一内圈221的外径绕制出第一外圈211,其中线状导体200绕制第一外圈211的第一缠绕方向D1亦为顺时针方向。此时,第一内圈221与第一外圈211形成第一线圈层L1。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进行完步骤g后,可自第一线圈层L1的第一外圈211的一端形成第一端201。并且,因为第一端201可自第一外圈211延伸形成,所以第一端201与第一线圈层L1可位于同一平面层中,而不会增加线圈模块20在轴向方向A上的长度。
请参考图6C,在步骤h中,将线状导体200自第一内圈221的一端沿第二缠绕方向D2绕制出第二内圈222,其中线状导体200绕制第二内圈222的第二缠绕方向D2与第一缠绕方向D1相反。亦即,第二缠绕方向D2为逆时针方向。更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内圈221与第二内圈222之间具有转折处P。在进行步骤f之前,需先决定好线状导体200的转折处P位置。在步骤f中,线状导体200自转折处P沿第一缠绕方向D1(即顺时针方向)绕制出第一内圈221,而在步骤h中,线状导体200自转折处P沿第二缠绕方向D2(即逆时针方向)绕制出第二内圈222,其中第一内圈221面对第二内圈222。
请参考图6D,在步骤i中,将线状导体200沿着第二内圈222的外径,且沿着第二缠绕方向D2(绘示于图6C)绕制出第二外圈212。此时,第二内圈222与第二外圈212形成相邻于第一线圈层L1的第二线圈层L2。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进行完步骤i后,可自第二线圈层L2的第二外圈212形成第二端202。并且,因为第二端202可自第二外圈212延伸形成,所以第二端202与第二线圈层L2可位于同一平面层中,而不会增加线圈模块20的厚度。
应了解的是,上述步骤f、步骤g、步骤h、步骤i介绍的顺序并不代表实际上执行的顺序。举例来说,在本实施例中,在执行完绕制第一内圈221的步骤f的后,可执行绕制第二内圈222的步骤h,的后再同时或分开执行步骤g以及步骤i。
另外,在利用步骤f~i的制作过程中,因为可先从第一内圈221及/或第二内圈222开始制作,所以用来制造线圈模块20的线状导体200的长度必须先决定好。以本实施例为例,此线状导体200的长度至少需大于制作第一内圈221、第一外圈211、第二内圈222以及第二外圈212所需要的总长度。反观步骤a~d的制作过程中,因为先从第一外圈211开始制作,接着可依序制作第一内圈221、第二内圈222以及第二外圈212,所以步骤a~d的制作过程可在步骤d后直接剪裁线状导体200以形成第二端202。在产品制作时,可视实际状况选择步骤a~d的方法或选择步骤f~i的方法。举例而言,若选择步骤a~d的方法,因为都沿着同一个绕线方向进行线圈模块的绕制,所以较能利用机械装置辅助绕线的作业,若选择步骤f~i的方法,因为有两个不同的绕线方向,因此利用人工进行绕线作业较为方便。
请参考图7,其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线圈模块23的侧视图。如图所示,线圈模块23包含第三线圈层L3,第三线圈层L3紧邻于第一线圈层L1的一侧。亦即,第一线圈层L1位于第三线圈层L3以及第二线圈层L2之间。第三线圈层L3包含第三内圈223以及第三外圈213,其中第三外圈213可自第一线圈层L1的第一外圈211的一端绕制形成,第三内圈223可沿着第三外圈213的内径绕制形成。简言之,在完成第一线圈层L1的制作后(即完成步骤f以及步骤g后),线圈模块23的制作方法可进行步骤k:
k.将线状导体200自第一外圈211的一端,且沿该第一缠绕方向D1依序绕制出第三外圈213以及第三内圈223。
请继续参考图7,线圈模块23可还包含第一端201与第二端202,更具体而言,在步骤k的后可还包含:
k1.自第三线圈层L3的第三内圈223形成线状导体200的第一端201,且第一端201位于第三线圈层L3之外;以及
k2.自第二线圈层L2的第二外圈212形成第二端202,且第二端202与第二线圈层L2位于同一平面层。
更进一步而言,在图7的实施例中,第一端201因为自第三线圈层L3的第三内圈223延伸而出,所以需从第三内圈223的一端往轴向方向A弯折以形成第一端201。因此,第一端201位于第三线圈层L3之外。而第二端202因为自第二线圈层L2的第二外圈212延伸而出,所以第二端202可以与第二线圈层L2位于同一平面层中。如此一来,本实施例的线圈模块23中,每一层线圈层分别具有至少两圈的匝数,且可在相同匝数的情况下减少线圈模块23在轴向方向A上的长度。
应了解的是,在部分实施例中,可在形成第三线圈层L3后,重复步骤f以及步骤g,使得第三线圈层L3的一侧可再形成另一个第一线圈层L1(图未绘示)。此时,线圈模块的线圈层的总数为偶数,且第一端201可自最外侧的第一线圈层L1的第一外圈211延伸形成,而不会额外增加线圈模块在轴向方向A上的长度。
请参考图8,其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线圈模块24的侧视图。如图所示,线圈模块24包含第四线圈层L4,第四线圈层L4紧邻于第二线圈层L2的一侧。亦即,第二线圈层L2位于第四线圈层L4以及第一线圈层L1之间。第四线圈层L4包含第四内圈224以及第四外圈214,其中第四外圈214可自第二线圈层L2的第二外圈212的一端绕制形成,第四内圈224可沿着第四外圈214的内径绕制形成。简言之,在完成第二线圈层L2的制作后(即完成步骤h以及步骤i后),线圈模块24的制作方法可进行步骤l:
l.将线状导体200自第二外圈212的一端,且沿第二缠绕方向D2依序绕制出第四外圈214以及第四内圈224。
请继续参考图8,线圈模块24可还包含第一端201与第二端202,更具体而言,在步骤l的后可还包含:
m.自第一线圈层L1的第一外圈211形成线状导体200的第一端201,且此第一端201与第一线圈层L1位于同一平面层;以及
n.自第四线圈层L4的第四内圈224形成线状导体200的第二端202,且第二端202位第四线圈层L4之外。
应了解的是,在部分实施例中,可在形成第四线圈层L4后,重复步骤h以及步骤i,使得第四线圈层L4的一侧可再形成另一第二线圈层L2。此时,线圈模块的线圈层的总数为偶数,且第二端202可自最外侧的线圈层的外圈延伸形成,而不会额外增加线圈模块在轴向方向A上的长度。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线圈模块的制造方法提供两种不同的线圈绕法,使得线圈模块中的每层线圈层至少具有两圈以上的线圈,因此可在相同匝数的情况下减少线圈模块在轴向方向上的长度,使得应用此线圈模块的磁性元件具有较小的体积,以符合未来电子产品越做越小的趋势。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方式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习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申请专利范围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24)
1.一种线圈模块的制造方法,包含:
a.将一线状导体绕制出一第一外圈;
b.将该线状导体沿着该第一外圈的内径绕制出一第一内圈,其中该第一外圈与该第一内圈形成一第一线圈层;
c.将该线状导体自该第一内圈的一端绕制出一第二内圈,且该第二内圈与该第一内圈互相面对;以及
d.将该线状导体沿着该第二内圈的外径绕制出一第二外圈,其中该第二内圈与该第二外圈形成相邻该第一线圈层的一第二线圈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模块的制造方法,其中该线状导体自一第一端依序绕制出该第一外圈、该第一内圈、该第二内圈以及该第二外圈,并在步骤d后裁切该线状导体以形成一第二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模块的制造方法,还包含重复步骤a~d绕制出交错堆叠的多个该第一线圈层与多个该第二线圈层,且该些第一线圈层与该些第二线圈层的数目总合为偶数个。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圈模块的制造方法,其中步骤a还包含:
a1.自该线状导体的一第一端绕制出最外侧的该第一线圈层的该第一外圈,且该第一端与最外侧的该第一线圈层位于同一平面层,
其中,在步骤d后还包含:
e1.自最外侧的该第二线圈层的该第二外圈形成该线状导体的一第二端,且该第二端与最外侧的该第二线圈层位于同一平面层。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模块的制造方法,还包含至少重复步骤a~b以绕制出至少一个该第一线圈层。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模块的制造方法,还包含至少重复部分步骤a~d以绕制出多个该第一线圈层与至少一个该第二线圈层,其中该些第一线圈层与该至少一第二线圈层交错堆叠,且该些第一线圈层与该至少一第二线圈层的数目总合为奇数个。
7.如权利要求5或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圈模块的制造方法,其中步骤a还包含:
a1.自该线状导体的一第一端绕制出最外侧的该第一线圈层的该第一外圈,且该第一端与于最外侧的该第一线圈层位于同一平面层,
其中,在步骤d后还包含:
e2.自最外侧的另一该第一线圈层的该第一内圈形成该线状导体的一第二端,且该第二端位于最外侧的另一该第一线圈层之外。
8.一种线圈模块的制造方法,包含:
f.将一线状导体沿一第一缠绕方向绕制出一第一内圈;
g.将该线状导体以沿着该第一内圈的外径且沿该第一缠绕方向绕制出一第一外圈,其中该第一内圈与该第一外圈形成一第一线圈层;
h.将该线状导体自该第一内圈的一端沿一第二缠绕方向绕制出一第二内圈,其中该第一内圈面对该第二内圈,且该第一缠绕方向与该第二缠绕方向相反;以及
i.将该线状导体贴合该第二内圈的外径,且沿该第二缠绕方向绕制出一第二外圈,其中该第二内圈与该第二外圈形成相邻该第一线圈层的一第二线圈层。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圈模块的制造方法,在步骤f之前还包含:
j.决定该线状导体的一转折处;
其中,步骤f还包含:
f1.自该转折处沿该第一缠绕方向绕制出该第一内圈;
其中,步骤h还包含:
h1.自该转折处该第二缠绕方向绕制出该第二内圈。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圈模块的制造方法,其中在步骤g后还包含:
g1.自该第一线圈层的该第一外圈形成一第一端,且该第一端与该第一线圈层位于同一平面层,
其中,在步骤i后还包含:
i1.自该第二线圈层的该第二外圈形成一第二端,且该第二端与该第二线圈层位于同一平面层。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圈模块的制造方法,还包含:
k.将该线状导体自该第一外圈的一端,且沿该第一缠绕方向依序绕制出一第三外圈以及一第三内圈,其中该第三外圈以及该第三内圈形成紧邻该第一线圈层的一侧的一第三线圈层。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线圈模块的制造方法,其中步骤k后还包含:
k1.自该第三线圈层的该第三内圈形成该线状导体的一第一端,且该第一端位于该第三线圈层之外;以及
k2.自该第二线圈层的该第二外圈形成一第二端,且该第二端与该第二线圈层位于同一平面层。
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圈模块的制造方法,还包含:
l.将该线状导体自该第二外圈的一端,且沿该第二缠绕方向依序绕制出一第四外圈以及一第四内圈,其中该第四外圈以及该第四内圈形成紧邻该第二线圈层的一侧的一第四线圈层。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线圈模块的制造方法,其中步骤l的后还包含:
m.自该第一线圈层的该第一外圈形成该线状导体的一第一端,且该第一端与该第一线圈层位于同一平面层;以及
n.自该第四线圈层的该第四内圈形成该线状导体的一第二端,且该第二端位该第四线圈层之外。
15.一种线圈模块,包含多个线圈层,各该线圈层包含:
一外圈;以及
一内圈,沿着该外圈的内径绕制而成;
其中,部分该线圈层的该内圈的一端连结相邻的该线圈层的该内圈的一端。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线圈模块,其中该些线圈层的数目为偶数个。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线圈模块,其中该些线圈层的数目为奇数个,且部分的该线圈层的该外圈的一端连结相邻的该线圈层的该外圈的一端。
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线圈模块,还包含一第一端,自最外侧的该线圈层的该外圈延伸而出,且该第一端与最外侧的该线圈层位于同一平面层。
19.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线圈模块,还包含一第一端,自最外侧的该线圈层的该内圈延伸而出,且该第一端并位于最外侧的该线圈层之外。
20.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线圈模块,还包含一第二端,自最外侧的该线圈层的该外圈延伸而出,且该第二端与最外侧的该线圈层位于同一平面层。
21.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线圈模块,还包含一第二端,自最外侧的该线圈层的该内圈延伸而出,且该第二端并位于最外侧的该线圈层之外。
22.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线圈模块,其中该些线圈层的线材包含一导电金属,且该些线圈层的线径介于0.0001毫米至5毫米之间。
23.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线圈模块,该些线圈层的线材可传输约40安培的电流。
24.一种磁性元件,包含:
如权利要求15至23任一项所述的线圈模块;以及
一铁芯,穿设于各该线圈层的该内圈中。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570605.4A CN105529148A (zh) | 2014-10-23 | 2014-10-23 | 线圈模块的制造方法、线圈模块以及磁性元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570605.4A CN105529148A (zh) | 2014-10-23 | 2014-10-23 | 线圈模块的制造方法、线圈模块以及磁性元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529148A true CN105529148A (zh) | 2016-04-27 |
Family
ID=557713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570605.4A Pending CN105529148A (zh) | 2014-10-23 | 2014-10-23 | 线圈模块的制造方法、线圈模块以及磁性元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529148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229120A (zh) * | 2016-07-20 | 2016-12-14 | 贵阳恒志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感、制作方法及磁芯装配机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057309A (ja) * | 2004-11-24 | 2005-03-03 | Mosutetsuku:Kk | コイル構造、アルファ巻コイル |
JP2008112881A (ja) * | 2006-10-31 | 2008-05-15 | Densei Lambda Kk | コイルとその製造方法 |
CN201498331U (zh) * | 2009-08-25 | 2010-06-02 | 英振成有限公司 | 一种变压器 |
-
2014
- 2014-10-23 CN CN201410570605.4A patent/CN105529148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057309A (ja) * | 2004-11-24 | 2005-03-03 | Mosutetsuku:Kk | コイル構造、アルファ巻コイル |
JP2008112881A (ja) * | 2006-10-31 | 2008-05-15 | Densei Lambda Kk | コイルとその製造方法 |
CN201498331U (zh) * | 2009-08-25 | 2010-06-02 | 英振成有限公司 | 一种变压器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229120A (zh) * | 2016-07-20 | 2016-12-14 | 贵阳恒志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感、制作方法及磁芯装配机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186365B2 (en) | Inductor | |
JP6226066B2 (ja) |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5971231B2 (ja) |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102760560B (zh) | 线圈元器件,压粉电感,电子元件及线圈元器件的卷绕方法 | |
US10096421B2 (en) | Coil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JP6816609B2 (ja) | トランス装置 | |
JP2014207368A (ja) |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 | |
WO2014041979A1 (ja) | コイル装置 | |
JP6659028B2 (ja) | 巻線型インダ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5233558B2 (ja) | コイル部品 | |
KR101792389B1 (ko) | 코일 전자부품 | |
JP2011187600A (ja) | 電磁コイル及び変圧器 | |
US20160268037A1 (en) | Stationary Induction Electri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 |
JP6379468B2 (ja) | 巻線型電子部品 | |
CN105529148A (zh) | 线圈模块的制造方法、线圈模块以及磁性元件 | |
JP2013074144A5 (zh) | ||
TWI530970B (zh) | 線圈模組的製造方法、線圈模組以及磁性元件 | |
JP5174106B2 (ja) | コイル部品 | |
JP5869105B2 (ja) | 8字状の積層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 |
WO2016005526A1 (en) | Centre-tapped transformer | |
JP6287762B2 (ja) | 表面実装インダクタの製造方法 | |
JP2016106436A (ja) | 圧粉インダクタ | |
JP2016025150A (ja) | トロイダルコイル | |
JP5730245B2 (ja) | タップ付きコイ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2014049681A (ja) | トランス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