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5507984B - 内燃机的窜气换气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的窜气换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07984B
CN105507984B CN201510651136.3A CN201510651136A CN105507984B CN 105507984 B CN105507984 B CN 105507984B CN 201510651136 A CN201510651136 A CN 201510651136A CN 105507984 B CN105507984 B CN 10550798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nal combustion
combustion engine
air
gas blowby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65113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07984A (zh
Inventor
赤木正
秋山高树
太田秀邦
村松武宪
河野雄
河野雄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uki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zuki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uki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Suzuki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5079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079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079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079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3/00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3/00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 F01M2013/0038Layout of crankcase breathing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ubrication Details And Ventil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燃机的窜气换气装置,可确保内燃机的部件布局的自由度,且适当对内燃机内产生的窜气进行换气。该内燃机的窜气换气装置构成为,具备:新气供给配管(323),通过形成于气缸盖罩(304)的开口部(318a)提供来自空气净化器(33)的清洁的空气;窜气排出配管(322),从曲轴箱(301)内排出窜气;及PCV阀门单元(324),具有单向阀且连接于新气供给配管,该单向阀仅允许空气从空气净化器向气缸盖罩侧流通,由PCV阀门单元的一部分堵塞上述开口部。

Description

内燃机的窜气换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内燃机的窜气换气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了一种窜气换气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其将对伴随送入内燃机的机体内的清洁的空气的窜气进行引导的窜气导出管连接到空气净化器,另一方面,将对来自空气净化器的清洁的空气进行引导的新气导入管的下游端连接到内燃机主体,且将清洁的空气从内燃机的气缸盖侧送入曲轴室。
在该窜气换气装置中,将来自空气净化器的清洁的空气以由气缸盖加热后的状态送入曲轴室。由此,能够防止在曲轴室内窜气中所含水分、汽油成分的凝缩,能够抑制因凝缩物的混入引起的油的劣化。另外,在该窜气换气装置中,新气导入管经由允许向内燃机主体的流通的单向阀而连接于空气净化器。由此,能够根据曲轴室内产生的负压来效率地送入由气缸盖加热后的空气。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46772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窜气换气装置中,收容单向阀的框体与空气净化器及气缸盖分开设置,且两者由管部件连接。因此,在从空气净化器至气缸的区间,换言之,在配置有吸气管、节流阀主体等的部位配置收容单向阀的框体。因此,存在内燃机的部件布局的制约的问题。另外,在寒冷的环境下,由于新气所含水蒸气的结露水的冻结导致单向阀难以顺利动作,会产生无法得到本来的功能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燃机的窜气换气装置,其能够确保内燃机的部件布局的自由度,且能够适当地对内燃机所产生的窜气进行换气。
本发明的内燃机的窜气换气装置具备:新气供给配管,通过形成于气缸盖或气缸盖罩的开口部提供来自空气净化器的清洁的空气,在该气缸盖与气缸块之间形成燃烧室,而且该气缸盖具备与燃烧室相连的排气口,该气缸盖罩结合于气缸盖;窜气排出配管,从曲轴箱内排出窜气;及单向阀单元,具有单向阀且连接于所述新气供给配管,该单向阀仅允许空气从所述空气净化器向所述气缸盖或气缸盖罩侧流通,所述窜气换气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单向阀单元配置为使所述单向阀单元的一部分堵塞所述开口部。
根据该结构,由单向阀单元的一部分堵塞形成于气缸盖或气缸盖罩的开口部,因此能够防止在空气净化器与气缸盖等之间的空间配置单向阀,能够确保内燃机的部件布局的自由度。另外,由于在气缸盖等附近配置单向阀,因此,即使在寒冷环境下,也能够通过气缸产生的热来防止单向阀因冻结等而难以流畅动作,能够适当对内燃机内产生的窜气进行换气。
特别是,在上述内燃机的窜气换气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单向阀单元固定在与所述开口部相对的位置且能够拆装。根据该结构,由于单向阀单元构成为能够拆装,因此,仅通过更换单向阀单元与盖部件,就能够在搭载窜气换气系统的车型与不搭载的车型之间使气缸盖或气缸盖罩保持兼容性。由此,能够降低气缸盖或气缸盖罩的制造所需的成本。
在上述内燃机的窜气换气装置中,所述开口部优选配置于气门机构的结构部件附近。根据该结构,由于在气门机构的结构部件附近配置开口部,因此能够使来自空气净化器的新气直接地接触结构部件,能够有效地冷却气门机构的结构部件。
另外,在上述内燃机的窜气换气装置中,优选的是,侧视时,所述开口部配置为与所述气缸盖的吸气口的上方侧相邻。根据该结构,由于开口部配置为与气缸盖的吸气口相邻,因此能够以从空气净化器沿着连接于吸气口的燃烧用空气的吸气通路的方式配置新气供给配管。由此,能够缩小配置新气供给配管所需的空间,能够提高内燃机的部件布局的自由度。
进一步,在上述内燃机的窜气换气装置中,优选的是,俯视时,所述开口部配置于与气缸的轴线的延长线重合的位置。根据该结构,由于在与气缸的轴线的延长线重合的位置配置开口部,因此能够以从空气净化器沿着连接于吸气口的燃烧用空气的吸气通路的方式配置新气供给配管。由此,能够缩小配置新气供给配管所需的空间,能够提高内燃机的部件布局的自由度。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内燃机的窜气换气装置,能够确保内燃机的部件布局的自由度并对在内燃机产生的窜气进行适当地换气。
附图说明
图1是适用本实施方式的内燃机的窜气换气装置的摩托车的侧视图。
图2是上述摩托车的发动机周边的放大图。
图3是上述摩托车的发动机及空气净化器的侧剖视图。
图4是图2所示单点划线A-A的剖视图。
图5是上述摩托车的发动机及空气净化器的俯视图。
图6是上述摩托车所具备的PCV阀门单元的说明图。
图7是安装有上述PCV阀门单元的气缸盖罩的说明图。
符号说明
1 摩托车
3 发动机
301 曲轴箱
302 气缸块
303 气缸盖
304 气缸盖罩
310 吸气口
311 吸气阀
313 气门室
314 气门机构
318,318a,318b 开口部
320 进气管(吸气管)
322 窜气回流配管(回流配管)
323 新气供给配管
324 PCV阀门单元
325 阀门罩
326 气缸盖罩固定面部
327 阀门罩固定面部
328 弹簧阀支撑体
328a 贯通孔
328b 弹簧阀
328c 止动件
329 隔壁部
329a 贯通孔
33 空气净化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另外,在以下,对将本发明的内燃机的窜气换气装置适用于街车型摩托车的例进行说明,但适用对象不限定于此,能够变更。例如,也可以将本发明的内燃机的窜气换气装置适用于其他类型的摩托车。另外,也能够适用于具有内燃机的摩托车以外的车辆(例如自动三轮车)。
图1是适用本实施方式的内燃机的窜气换气装置的摩托车的侧视图。另外,在以下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分别设摩托车的车身前方为箭头FR、车身后方为箭头RE、车身左侧为L、车身右侧为R来进行表示。
如图1所示,摩托车1具备搭载动力单元、电装系统等各部的钢制或铝合金制的车身框架2。车身框架2的主框架21从位于前端的头管22朝向后方向左右分支,并向斜下方延伸。在主框架21的后端部的后方,摆臂托架23朝向下方延伸。另外,车身框架2的下管24从头管22朝向大致下方延伸。在下管24的下端的下方,向左右分支的底管25朝向后方大致水平地延伸并连结于摆臂托架23的下端部。
在车身框架2所包围的空间搭载有发动机3。在发动机3的上方配置储存燃料的燃料罐32,在燃料罐32的后方配置有座椅4。通过从主框架21的后部向后上方延伸的座椅导轨26来支撑座椅4。在座椅导轨26的后端部与摆臂托架23之间连接辅助支撑座椅导轨26的副框架27。
通过左右一对的侧罩11来覆盖由座椅导轨26与副框架27所包围的空间。在侧罩11的内侧的空间配置过滤大气中的空气的空气净化器33。左右一对的侧罩11与座椅4一同固定于座椅导轨26。座椅4是串列式座椅,在座椅4的下方设有驾驶者用的搁脚板12与同乘人员用的搁脚板13。
在车身左侧的搁脚板12的前方设有换挡踏板14,在车身右侧的搁脚板12的前方设置后轮6用的制动踏板(未图示)。
在车身框架2的前部上侧,能够通过设置于头管22的转向轴而将前叉51支撑为能够转向。在前叉51内装有前轮缓冲用的悬架。在转向轴的上端设置转向杆52,在转向杆52的两端安装把手53。前轮5能够旋转地支撑在前叉51的下部。在前轮5设有制动盘54,前轮5的上方被设置于前叉51的前挡板55覆盖。
摆臂61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摆动地连结于车身框架2的摆臂托架23,在车身框架2与摆臂61之间安装后轮缓冲用的悬架62。后轮6能够旋转地支撑于摆臂61的后部。另外,在摆臂61设有后链轮及容纳链条的链条罩63。通过该后链轮及链条,发动机3的动力传递到后轮6。在后轮6设置制动盘(未图示),后轮6的上方被框架罩64与后挡板65覆盖。在框架罩64的上方,以在座椅4的后方伸出的方式安装有后载货架7。
发动机3由横置曲轴式的4循环单缸发动机与变速器构成。在发动机3中,如后详述,通过进气管(吸气管)320获取空气,由节流阀主体321将空气与燃料混合并供给至燃烧室308(参照图3)。燃烧后的排气气体经由在发动机3的右侧面向后方延伸的排气管(未图示)从消音器34排出。另外,发动机3构成适用本发明的窜气换气装置的内燃机。
以下,参照图2~图5,对本实施方式的摩托车1的发动机3周边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摩托车1的发动机3周边的放大图。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摩托车1的发动机3及空气净化器33的侧剖视图。图4是图2所示单点划线A-A的剖视图。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摩托车1的发动机3及空气净化器33的俯视图。另外,在图4中,省略构成发动机3的曲轴箱301的下端的一部分,并省略发动机3内的结构部件。另外,在图5中,为了便于说明,省略后述的节流阀主体321。
如图2所示,发动机3通过托架B1、B2而将其上端部及前端部悬挂于构成车身框架2的主框架21及下管24。另外,发动机3的后端部固定于摆臂托架23。在空气净化器33中,在主框架21及座椅导轨26上分别固定有上端部及前端部。
发动机3具备曲轴箱301、结合于曲轴箱301的上部的气缸块302、结合于气缸块302的上部的气缸盖303及结合于气缸盖303的上部的气缸盖罩304。在发动机3的内部,滑动自如地配置于气缸块302内的气缸孔302a的活塞305经由连杆307连接于旋转自如地支撑于曲轴箱301的曲轴306(参照图3)。
如图3所示,在气缸块302与气缸盖303之间设有以与活塞305的顶部相对的方式配置的燃烧室308。在气缸盖303中,在燃烧室308的前方侧设置排气口309,另一方面,在燃烧室308的后方侧设置吸气口310。另外,在气缸盖303能够开闭地配置有吸气阀311与排气阀312,该吸气阀311控制混合气从吸气口310向燃烧室308的流入,该排气阀312控制排气气体从燃烧室308向排气口309的流出。
在气缸盖303与气缸盖罩304之间设有气门室313。在该气门室313收容控制吸气阀311及排气阀312的气门机构314。气门机构314具备:吸气阀311及排气阀312共同利用的凸轮轴315;吸气阀311的开闭用的吸气侧摇臂316;排气阀312的开闭用的排气侧摇臂317;以及吸气阀311和排气阀312的复原机构330。
吸气侧摇臂316通过从动于设在凸轮轴315的吸气侧凸轮315a而摆动来开闭驱动吸气阀311。排气侧摇臂317通过从动于设在凸轮轴315的排气侧凸轮315b而摆动来开闭驱动排气阀312。复原机构330具有固定于吸气阀311及排气阀312的阀杆的阀门弹簧座椅331与配置于阀杆的周围的阀门弹簧332。阀门弹簧332配置于阀门弹簧座椅331的下表面与气缸盖303的上表面之间,在解除了吸气侧摇臂316(排气侧摇臂317)产生的按压力时使吸气阀311(排气阀312)复原到初始位置。
在气缸盖罩304形成有用于进行气门机构314的结构部件(例如吸气阀311及排气阀312)的位置调整等的一对开口部318(318a、318b)。这些开口部318a、318b分别形成于气缸盖罩304的前壁部及后壁部。与吸气阀311对应的开口部318a构成为能够由后述的PCV阀门单元324的一部分堵塞。另一方面,与排气阀312对应的开口部318b构成为能够由盖部件319堵塞。这些PCV阀门单元324及盖部件319构成为能够在气门机构314的结构部件的位置调整作业时进行拆装。
在构成气门机构314的凸轮轴315与曲轴306之间设有未图示的传递机构。该传递机构具备连接于凸轮轴315的一端与曲轴306的一端之间的凸轮链条,构成为能够将曲轴306的旋转动力减速为1/2并传递给凸轮轴315。如图4所示,该传递机构的凸轮链条以通过上下方向地形成于气缸块302的通路302b的方式配置。该通路302b形成为连通气门室313与曲轴箱301内的曲轴室301a。凸轮链条绕挂于气门室313内的凸轮轴315与曲轴箱301内的曲轴室301a的曲轴306。
如图3所示,在气缸盖303的吸气口310的后方侧经由进气管320连接有节流阀主体321。该节流阀主体321配置于空气净化器33的前方侧,经由连接管33a连接空气净化器33。节流阀主体321在内部具备未图示的节流阀。该节流阀主体321根据由驾驶者进行的节流阀开闭操作来调整节流阀的开闭状态,从而控制从空气净化器33侧向燃烧室308供给的吸入空气量。
在进气管320连接有用于使曲轴箱301内的窜气回流到燃烧室308的窜气回流配管(以下称为“回流配管”)322。该回流配管322与形成于曲轴箱301内的变速器室301b的上方的排气口301c连接,另一方面,与形成于进气管320的上方的供给口320a连接。即,回流配管322从曲轴箱301的变速器室301b向上方侧导出,且连接于进气管320的上部。另外,回流配管322构成权利要求书中的窜气排出配管。
在空气净化器33设有用于将内部的清洁的新气供给至气缸盖303侧的新气供给配管323。该新气供给配管323连接于空气净化器33的下端部附近的前面,另一方面,与安装于气缸盖罩304的开口部318a的PCV(Positive Crankcase Ventilation:曲轴箱强制通风)阀门单元324的阀门罩325连接。即,新气供给配管323从空气净化器33的下端部附近向上方侧导出,且连接于气缸盖罩304的开口部318a。
在此,侧视时,新气供给配管323经由PCV阀门单元324而连接的开口部318a与气缸盖303的吸气口310的上方侧相邻而配置。另外,俯视时,该开口部318a配置于与气缸孔302a的中心轴线B的延长线重合的位置(参照图5)。通过这样配置开口部318a,能够以从空气净化器33沿着连接于吸气口310的燃烧用空气的吸气通路的方式配置新气供给配管323。由此,能够缩小配置新气供给配管323所需的空间,能够提高发动机3的部件布局的自由度。
在此,参照图6对安装于气缸盖罩304的开口部318a的PCV阀门单元324的结构进行说明。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摩托车1所具备的PCV阀门单元324的说明图。在图6A及图6B中,分别表示PCV阀门单元324的顶视图及底视图,在图6C中,表示图6A中单点划线C-C的剖视图。另外,在图6中,省略PCV阀门单元324所具有的阀门罩325(参照图3)。
如图6所示,PCV阀门单元324具有:安装于气缸盖罩304的气缸盖罩固定面部326;安装有阀门罩325的阀门罩固定面部327;及安装于阀门罩固定面部327的弹簧阀支撑体328。另外,PCV阀门单元324构成权利要求书中的单向阀单元。
在俯视时,气缸盖罩固定面部326大致具有长方形,在位于一方的对角线的角部附近设有凸缘部326a、326b。在这些凸缘部326a、326b形成对气缸盖罩304的固定螺钉的安装孔326c。另外,在气缸盖罩固定面部326形成有俯视时具有椭圆形的凹部326d。
在俯视时,阀门罩固定面部327大致具有长方形,在长度方向的两端部设有凸缘部327a、327b。在这些凸缘部327a、327b形成对阀门罩325的固定螺钉的安装孔327c。另外,阀门罩固定面部327形成有俯视时具有长方形的凹部327d。在这些凹部327d的上方形成有收容弹簧阀支撑体328的收容部327e(参照图6C)。
在俯视时,弹簧阀支撑体328大致具有长方形的平板形状,且收容于收容部327e(参照图6C)。在弹簧阀支撑体328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在俯视时大致长方形状的贯通孔328a。在弹簧阀支撑体328的下表面,以与贯通孔328a相对的方式固定弹簧阀328b,且在该弹簧阀328b的下方侧固定有止动件328c。另外,弹簧阀328b构成权利要求范围中的单向阀。
在俯视时,弹簧阀328b及止动件328c大致具有长方形,通过螺丝328d将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图6C所示的左端部)固定到弹簧阀支撑体328的下表面。例如,弹簧阀328b由具有弹性的树脂材料、金属材料形成,具有薄板形状。弹簧阀328b起到如下作用:允许来自空气净化器33侧的新气向气门室313侧流通,另一方面,限制气门室313侧的空气向新气供给配管323侧倒流。弹簧阀328b例如构成为根据气门室313内的负压变大而使开度变小的负压控制式的开度控制阀。通过该弹簧阀328b,控制经由进气管320送入燃烧室308并进行再燃烧时所回流的空气量。
止动件328c例如由具有弹性的金属材料构成,自由端侧的一部分具有稍微弯曲的薄板形状。止动件328c起到如下作用:在新气经由弹簧阀328b向气门室313侧流通时限制弹簧阀328b在一定位置以上变形。另外,止动件328c起到如下作用;在停止经由弹簧阀328b的新气的流通的情况下使弹簧阀328b复原到初始位置。
在气缸盖罩固定面部326的凹部326d与阀门罩固定面部327的凹部327d之间设有隔壁部329。通过该隔壁部329的上表面来规定凹部326d的下表面,另一方面,通过隔壁部329的下表面来规定凹部327d的上表面。在隔壁部329的局部形成有连通凹部326d与凹部327d的贯通孔329a。经由弹簧阀328b向气门室313侧流通的新气经由该贯通孔329a被送入气缸盖罩304内的气门室313。
具有这样的结构的PCV阀门单元324以堵塞气缸盖罩304的开口部318a的方式配置。在此,对安装有PCV阀门单元324的气缸盖罩304的安装部分进行说明。图7是安装有PCV阀门单元324的气缸盖罩304的说明图。
如图7所示,在气缸盖罩304中的开口部318a的周边设置具有固定面304a,该固定面304a具有与俯视观察气缸盖罩固定面部326时的形状相同形状。在固定面304a上形成有插入有固定PCV阀门单元324(更具体而言为气缸盖罩固定面部326)的固定螺钉的一对固定孔304b。PCV阀门单元324在使气缸盖罩固定面部326的安装孔326c与固定面304a的固定孔304b对齐的状态下通过固定螺钉来固定。由此,在气缸盖罩固定面部326的凹部326d与气缸盖罩304的开口部318a一致的状态下固定PCV阀门单元324。
如图7所示,从PCV阀门单元324的安装方向观察时,开口部318a配置于气门室313内的气门机构314的附近。更具体而言,在开口部318a的内侧配置吸气侧摇臂316的一部分,且配置有吸气阀311的复原机构330的一部分(阀门弹簧座椅331、阀门弹簧332)。通过这样地在气门机构314的结构部件的附近配置开口部318a,能够使来自空气净化器33的新气直接地接触这些结构部件,能够有效冷却气门机构314的结构部件。
本实施方式的内燃机的窜气换气装置构成为包含回流配管322、新气供给配管323及PCV阀门单元324。本实施方式的内燃机的窜气换气装置经由新气供给配管323将空气净化器33内的清洁的新气送入气缸盖303,并经由气缸块302的通路302b送入曲轴箱301内(参照图4)。并且,将积存于曲轴箱301内的窜气经由回流配管322送入进气管320,并与来自空气净化器33的新气一起经由吸气口310供给至燃烧室308。由此,能够有效地对积存于曲轴箱301内的窜气进行换气。
在此,参照图3、图4及图6对本实施方式的内燃机的窜气换气装置中的窜气的换气路径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燃烧室308内生成的燃烧生成物的一部分作为窜气从活塞305与气缸孔302a之间漏出到曲轴室301a。这样一来,为了使积存于曲轴室301a的窜气回流到燃烧室308,将供给来自空气过滤器33的新气的新气供给配管323连接到气缸盖罩304。
根据气门室313内的负压状态而从新气供给配管323供给的新气从气门室313经由气缸盖302的通路302b被送入曲轴箱301的曲轴室301a。通过这样的新气的流入,积存于曲轴室301a内的窜气经由回流配管322被送入进气管320。送入进气管320的新气与来自节流阀主体321侧的混合气一起经由吸气口310供给至燃烧室308。
在这样的本实施方式的内燃机的窜气换气装置中,由PCV阀门单元324的一部分堵塞形成于气缸盖罩304的开口部318a。由此,能够防止在空气净化器33与气缸盖罩304之间的空间配置弹簧阀328b,能够确保发动机3的部件布局的自由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内燃机的窜气换气装置中,由于在气缸盖罩304的附近配置弹簧阀328b,因此即使在寒冷环境下,通过气缸(气缸孔302b)产生的热能够防止弹簧阀328b因冻结等难以流畅动作,能够适当对发动机3内产生的窜气进行换气。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的内燃机的窜气换气装置中,使PCV阀门单元324固定在与形成于气缸盖罩304的开口部318a相对的位置且能够拆装。这样地构成PCV阀门单元324,由此,仅通过更换PCV阀门单元324与盖部件,就能够在搭载窜气换气系统的车型与不搭载的车型之间使气缸盖罩304保持兼容性。由此,能够降低气缸盖罩304的制造所需的成本。
另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实施各种各样的变更。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附图中图示的大小、形状等不限定于此,能够在发挥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适当变更。除此之外,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内适当变更来实施。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PCV阀门单元324以堵塞形成于气缸盖罩304的开口部318a的方式配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对于配置有PCV阀门单元324的开口部318a的位置,不限定于气缸盖罩304,能够适当变更。例如,以能够向气门室313送入新气为前提,配置有PCV阀门单元324的开口部318a的位置也可以形成于气缸盖303的局部。即使在这样变更开口部318a的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具有能够确保内燃机的部件布局的自由度且适当对内燃机产生的窜气进行换气的效果,特别是对具备会在曲轴箱内积存窜气的内燃机的摩托车等车辆有用。

Claims (9)

1.一种内燃机的窜气换气装置,具备:
新气供给配管,通过形成于气缸盖或气缸盖罩的开口部提供来自空气净化器的清洁的空气,在该气缸盖与气缸块之间形成燃烧室,而且该气缸盖具备与燃烧室相连的排气口,该气缸盖罩结合于气缸盖;窜气排出配管,从曲轴箱内排出窜气;及单向阀单元,具有单向阀且连接于所述新气供给配管,该单向阀仅允许空气从所述空气净化器向所述气缸盖或气缸盖罩侧流通,
所述窜气换气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单向阀单元配置为使所述单向阀单元的一部分堵塞所述开口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窜气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单向阀单元固定在与所述开口部相对的位置且能够拆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所述的内燃机的窜气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部配置于气门机构的结构部件的附近。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所述的内燃机的窜气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侧视时,所述开口部配置为与所述气缸盖的吸气口的上方侧相邻。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燃机的窜气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侧视时,所述开口部配置为与所述气缸盖的吸气口的上方侧相邻。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所述的内燃机的窜气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俯视时,所述开口部配置于与气缸的轴线的延长线重合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燃机的窜气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俯视时,所述开口部配置于与气缸的轴线的延长线重合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燃机的窜气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俯视时,所述开口部配置于与气缸的轴线的延长线重合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燃机的窜气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俯视时,所述开口部配置于与气缸的轴线的延长线重合的位置。
CN201510651136.3A 2014-10-10 2015-10-10 内燃机的窜气换气装置 Active CN1055079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08752A JP2016079817A (ja) 2014-10-10 2014-10-10 内燃機関のブローバイガス換気装置
JP2014-208752 2014-10-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07984A CN105507984A (zh) 2016-04-20
CN105507984B true CN105507984B (zh) 2018-07-03

Family

ID=557162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651136.3A Active CN105507984B (zh) 2014-10-10 2015-10-10 内燃机的窜气换气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6079817A (zh)
CN (1) CN10550798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07997B2 (ja) * 2016-06-03 2020-06-10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03585A (zh) * 2003-10-03 2005-04-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漏气控制装置
CN103629407A (zh) * 2012-08-22 2014-03-12 爱三工业株式会社 流量控制阀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13516A (ja) * 1981-12-26 1983-07-06 Fuji Heavy Ind Ltd 水平対向型内燃機関のオイル戻し装置
JPS58113523A (ja) * 1981-12-28 1983-07-06 Fuji Heavy Ind Ltd 内燃機関のオイル戻し装置
JP4244559B2 (ja) * 2002-04-01 2009-03-25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エンジン
JP4502737B2 (ja) * 2003-08-29 2010-07-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ブローバイガス換気装置
JP4573759B2 (ja) * 2005-11-29 2010-11-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ブローバイガス換気装置
JP5671818B2 (ja) * 2010-03-10 2015-02-18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ブリーザ室レイアウト構造
JP5533153B2 (ja) * 2010-04-02 2014-06-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03585A (zh) * 2003-10-03 2005-04-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漏气控制装置
CN103629407A (zh) * 2012-08-22 2014-03-12 爱三工业株式会社 流量控制阀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079817A (ja) 2016-05-16
CN105507984A (zh) 2016-04-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159550B2 (ja) 内燃機関のブローバイガス還流装置
US8479702B2 (en) Small-sized vehicle
JP2003120247A (ja) 自動二輪車のブリーザ装置
JP2009133320A (ja) 鞍乗り型車両
US9938881B2 (en) Cooling water passage structure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7461643B2 (en) Breather assembly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2017219014A (ja) エンジンのブローバイガス用気液分離装置
JP2004239184A (ja) 内燃機関のシリンダヘッド
WO2017154782A1 (ja) 内燃機関の吸気構造
CN105507984B (zh) 内燃机的窜气换气装置
JP6623778B2 (ja) 内燃機関の冷却構造
JP2000043773A (ja) 自動二輪車用エンジンの冷却装置
JP2013227967A (ja) 鞍乗型車両
JP4544460B2 (ja) 多気筒内燃機関における油圧供給装置
JP5516112B2 (ja) ブローバイガス還元装置
JP2007113565A (ja) 自動二輪車のブリーザ装置
JP2019215007A (ja) 内燃機関の冷却構造
JP4573759B2 (ja) 内燃機関のブローバイガス換気装置
JP6631264B2 (ja) 内燃機関の冷却構造
JP7235649B2 (ja) 換気装置付エンジン
JP2005147135A (ja) 内燃機関のポジティブクランクケースベンチレーションシステム
JP3797001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エンジン冷却装置
JP5277122B2 (ja) エンジン及びエンジンの製造方法
JP2016098645A (ja) 内燃機関
JP2013147967A (ja) ブローバイガス通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