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5473426A - 车身前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身前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73426A
CN105473426A CN201480045881.7A CN201480045881A CN105473426A CN 105473426 A CN105473426 A CN 105473426A CN 201480045881 A CN201480045881 A CN 201480045881A CN 105473426 A CN105473426 A CN 1054734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width direction
side sill
bulkhead
torque bo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4588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473426B (zh
Inventor
山本洋平
畑甲为
加地裕二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4734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734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4734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7342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2Front or rear 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2Side panels
    • B62D25/025Side sill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4Door pillars ; windshield pilla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在车辆(10)中,下边梁(20)与扭矩盒(54)从前侧被连结在隔板(60)的第一连结部(60A)上。因此,由于下边梁(20)与扭矩盒(54)的接合部被加强,并且抑制了发生碰撞时前轮(12)直接碰撞到该接合部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以该接合部的剥离为起点的前柱(30)与车厢前壁(50)的接合部的剥离。并且,与前柱(30)和车厢前壁(50)的接合部相比隔板(60)的前部被配置在前侧。因此,由于前轮(12)会先碰撞到隔板(60),并且碰撞载荷会被传递至下边梁(20)、扭矩盒(54)上,因此抑制了过大的碰撞载荷向车厢前壁(50)的输入。并且,由于第一连结部(60A)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因此能够抑制隔板(60)的大型化。

Description

车身前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下边梁的前端部周围的车身前部结构。
背景技术
在车辆的前面碰撞中,在碰撞体碰撞到与前纵梁相比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部分(所谓微小重叠碰撞)的情况下,无法通过前纵梁的变形来吸收碰撞能量。因此,前轮会由于碰撞体而向车辆后方侧移动,从而前轮会碰撞到车厢前壁等。
对此,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车身前部结构中,在前轮的后方侧设置有加强面板(连结部件)。该加强面板(连结部件)与下边梁、前柱、车厢前壁、围板上部构件以及扭矩盒接合。由此,在具备此车身前部结构的车辆中发生的微小重叠碰撞中,向车辆后方侧移动了的前轮会碰撞到加强面板。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01633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07-26714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047178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1-13659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的车身前部结构中,如果在发生微小重叠碰撞时前轮碰撞到加强面板,则存在车厢前壁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的接合部发生剥离的可能性。即,如上述专利文献1的图3所示,在上述车身前部结构中,在前柱的车辆前方侧配置有车厢前壁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此外,加强面板从前柱起向车辆前方侧延伸,并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弯曲,且与外面板一起被接合在车厢前壁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上。而且,一般情况下,由于车厢前壁以及外面板由强度较低(板厚较薄)的板材而构成,因此当前轮碰撞到加强面板时,车厢前壁会与加强面板一起向前柱侧较大程度地发生变形。由此,在前柱的车辆前方侧配置了车厢前壁的上述车身前部结构中,伴随着加强面板以及车厢前壁的变形,存在车厢前壁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的接合部发生剥离的可能性。
此外,如上文所述,由于加强面板与下边梁、前柱、车厢前壁、围板上部构件、以及下边梁接合,因此还存在加强面板大型化的问题。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抑制连结部件的大型化的同时,抑制发生微小重叠碰撞时的前柱与车厢前壁的接合部的剥离的车身前部结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具备:一对下边梁,其被设置在车辆下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一对前柱,其从所述下边梁的前端部起向车辆上方侧延伸;车厢前壁,其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被接合在所述前柱的前端部上,并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对一对所述前柱进行连结;扭矩盒,其被设置在所述车厢前壁的车辆下方侧且所述下边梁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并被接合在所述下边梁的前端部上;连结部件,其被设置在所述下边梁以及所述扭矩盒的车辆前方侧,且前部被配置在与所述车厢前壁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相比靠车辆前方侧,并且,所述连结部件具有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并对所述下边梁与所述扭矩盒进行连结的宽度方向连结部。
在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中,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下边梁被设置在车辆下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并且前柱从各下边梁的前端部起向车辆上方侧延伸。此外,车厢前壁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被接合在前柱的前端部上,车厢前壁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对一对前柱进行连结。即,车厢前壁从前柱的前端部起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伸。并且,在车厢前壁的车辆下方侧且下边梁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处设置有扭矩盒,并且扭矩盒与下边梁的前端部接合。
在此,在下边梁以及扭矩盒的车辆前方侧处设置有连结部件。该连结部件具有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宽度方向连结部,并且下边梁与扭矩盒通过宽度方向连结部而被连结。由此,下边梁与扭矩盒的接合部分通过连结部件而被加强。此外,由于如果在发生微小重叠碰撞时前轮向车辆后方侧移动,则前轮会与连结部件碰撞,因此抑制了前轮与下边梁和扭矩盒的接合部分直接碰撞的情况。由此,抑制了下边梁与扭矩盒的接合部分处的剥离。因此,能够抑制以下边梁与扭矩盒的接合部分的剥离为起点的前柱与车厢前壁的接合部分的剥离。
并且,连结部件的前部被配置在与车厢前壁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相比靠车辆前方侧。因此,能够构成为,与车厢前壁相比,前轮会先与连结部件碰撞。而且,由于通过使前轮与连结部件碰撞,从而碰撞载荷会被传递至构成车身的框架的下边梁以及扭矩盒,因此抑制了过大的碰撞载荷向车厢前壁被输入的情况。由此,能够抑制前柱与车厢前壁的接合部分的剥离。
并且,由于宽度方向连结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并对下边梁与扭矩盒进行连结,因此与现有技术的这种加强面板相比,能够抑制连结部件的大型化。
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为,在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中,所述连结部件的自身具有封闭截面结构。
在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中,由于连结部件具有封闭截面结构,因此能够在发生微小重叠碰撞时通过连结部件而高效地承受来自前轮的碰撞载荷。
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为,在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中,所述连结部件具有上下方向连结部,所述上下方向连结部从所述宽度方向连结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起向车辆上方侧延伸并对所述下边梁与所述前柱进行连结。
在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中,连结部件除宽度方向连结部之外还具有上下方向连结部。该上下方向连结部从宽度方向连结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起向车辆上方侧延伸,并对下边梁与前柱进行连结。因此,能够将上下方向连结部配置在前柱与车厢前壁的接合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附近。由此,由于在发生微小重叠碰撞时向车辆后方侧移动了的前轮会碰撞到上下方向连结部,因此上下方向连结部会承受该碰撞载荷,并将该碰撞载荷向作为车身的框架部件的前柱进行传递。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前柱与车厢前壁的接合部的剥离。
第四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为,在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中,在所述上下方向连结部的前部处形成有弯曲部,弯曲部被形成为在侧面观察时向车辆前方侧开放的凹状。
在第四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中,被形成在上下方向连结部的前部处的弯曲部在侧面观察时呈向车辆前方侧开放的凹状。由此,例如能够通过将弯曲部形成为在侧面观察时呈大致V字形状,从而使向车辆后方侧进行了移动的前轮碰撞到弯曲部的上部以及下部的两处部位上。由此,能够使从前轮向连结部件被输入的碰撞载荷分散。
第五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为,在第一方式至第四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中,所述连结部件被结合固定在对车身进行加强的加强件上。
在第五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中,由于在对车身进行加强的加强件上结合固定有连结部件,因此能够确保连结部件的与车身之间的结合力。
第六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为,在第一方式至第五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中,在所述连结部件上一体地形成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相对于所述下边梁以及所述扭矩盒而向车辆前方侧突出且在俯视观察时向车辆后方侧开放,所述下边梁与所述扭矩盒的接合部被配置在所述突出部内。
在第六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中,在连结部件上一体地形成有突出部,并且突出部在俯视观察时向车辆后方侧开放,且相对于下边梁以及扭矩盒而向车辆前方侧突出。因此,由于突出部被构成为如纵突条这样的结构,从而能够提高突出部对于朝向车辆后方侧的碰撞载荷的强度。而且,下边梁与扭矩盒的接合部被配置在突出部内。因此,由于在发生微小重叠碰撞时前轮会碰撞到强度较高的突出部上,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下边梁与扭矩盒的接合部的剥离,进而能够有效地抑制前柱与车厢前壁的接合部的剥离。
发明效果
根据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能够在抑制连结部件的大型化的同时,抑制发生了微小重叠碰撞时的前柱与车厢前壁的接合部的剥离。
根据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能够在发生微小重叠碰撞时通过连结部件而高效地承受来自前轮的碰撞载荷。
根据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能够进一步抑制前柱与车厢前壁的接合部的剥离。
根据第四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能够使从前轮向连结部件输入的碰撞载荷分散。
根据第五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能够确保连结部件与车身之间的结合力。
根据第六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能够进一步抑制下边梁与扭矩盒的接合部的剥离,进而能够有效地抑制前柱与车厢前壁的接合部的剥离。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应用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的车辆的主要部分的从车辆左斜前方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2为将图1所示的隔板放大了的俯视剖视图(图1中的2-2线剖视图)。
图3为将图1所示的隔板放大了的侧剖视图(图1中的3-3线剖视图)。
图4为从车厢内侧观察图1所示的下边梁以及前柱时的立体图。
图5为从车厢内侧观察图1所示的下边梁以及前柱时的侧视图。
图6为表示图1所示的隔板的其他示例的、从车辆左斜前方观察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附图,对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S的车辆(汽车)10进行说明。另外,附图中所适当表示的箭头标记FR表示车辆前方,箭头标记LH表示车辆左方(车辆宽度方向一侧),箭头标记UP表示车辆上方。此外,车身前部结构S被应用于车辆10的与前轮12相比靠车辆后方侧的部位处,并且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左右对称的方式而构成。因此,对车辆10的车辆左侧部分进行说明,并省略对车辆10的车辆右侧部分的说明。
如图1所示,车辆10被构成为,包括:在车辆10的下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于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下边梁20、从下边梁20的前端部起向车辆上方侧延伸的前柱30。此外,车辆10被构成为,包括:对车辆10的发动机舱与车厢R之间进行划分的车厢前壁50、被设置于车厢前壁50的下端部中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部分处的扭矩盒54、作为连结部件的隔板60。以下,对各自的结构进行说明。
下边梁20以及前柱30构成了车身的框架部件,并与上边梁(省略图示)以及中柱(B柱)16一起构成了乘员上下车用的车门开放部14。该车门开放部14被形成于车厢R的侧部。此外,下边梁20以及前柱30的车辆宽度方向外端的外壁由作为被共用化了的大型冲压部件的侧外面板18而构成。
下边梁20具备下边梁外加强件(以下,称之为“下边梁外R/F”)22。如图4所示,下边梁外R/F22在正面观察时截面呈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开放的帽形形状,并且在下边梁外R/F22的上端部以及下端部上,分别一体地形成有凸缘部22A。而且,配置于上下凸缘部22A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下边梁内面板(省略图示)被接合在凸缘部22A上。由此,通过下边梁外R/F22与下边梁内面板而形成了封闭截面。
如图1所示,在下边梁外R/F22的外侧,配置有在侧外面板18上构成下边梁20的下边梁外部18A。下边梁外部18A在从车辆前方侧观察的正面观察时呈大致反L字形,并通过点焊等而被接合在下边梁外R/F22上。另外,也可以以如下方式而构成,即,将下边梁外部18A形成为,截面呈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开放的帽形形状,并通过下边梁外部18A与下边梁内面板来形成封闭截面形状。
此外,在下边梁外R/F22的前端部上设置有前罩24。前罩24以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以及车辆前方侧覆盖下边梁外R/F22的前端部的方式,被形成为在从车辆上方侧俯视观察时呈大致反L字形状,并通过点焊等而被接合在下边梁外R/F22上。而且,前罩24的前壁部24A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在俯视观察时向车辆前方侧弯曲,从而一体地形成有凸缘部24B(参照图2)。
并且,如图4所示,在下边梁外R/F22内设置有作为“加强部件”的下边梁内加强件(以下,称之为“下边梁内R/F”)26。下边梁内R/F26被形成为,在正面观察时截面呈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开放的大致U字形状,并通过点焊等而被接合在下边梁外R/F22上。此外,在下边梁内R/F26上,一体地形成有前壁部26A,前壁部26A从下边梁内R/F26的侧壁部26B的前端起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伸,且被配置于前罩24的前壁部24A的车辆后侧。而且,在前壁部24A的后表面上,设置有用于对后文所述的隔板60进行结合固定的一对焊装螺孔塞WN。
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侧外面板18具有构成前柱30的前柱外部18B。前柱外部18B在俯视观察时截面呈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开放的帽形形状。在该前柱外部18B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上接合有前柱内面板32(图1中省略图示)。由此,前柱30被形成为封闭截面形状。此外,前柱内面板32的下端部延伸至下边梁20的前端部处,并以与下边梁外R/F22的前端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邻接的方式而配置(参照图2)。而且,前柱内面板32被接合在前罩24的凸缘部24B上。
如图4以及图5所示,在前柱30的封闭截面内设置有前柱外加强件(以下,称之为“柱外R/F”)34。柱外R/F34在俯视观察时截面呈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开放的帽形形状,柱外R/F34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部分通过点焊等而与前柱内面板32接合。
此外,在柱外R/F34的内侧设置有铰链加强件(以下,称之为“铰链R/F”)36。铰链R/F36在俯视观察时截面呈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开放的大致U字状,并通过点焊等而被接合在柱外R/F34上。此外,铰链R/F36的前壁部36A延伸至下边梁20的前端部处,并且前壁部36A的下端部被配置在下边梁内R/F26的前壁部26A与前罩24的前壁部24A之间。
在铰链R/F36内设置有作为“加强部件”的加强块40。加强块40被形成为,在俯视观察时截面呈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开放的大致帽形形状,并且通过点焊等而被接合在铰链R/F36上。此外,加强块40架设于铰链R/F36的前壁部36A与后壁部上,并针对于车辆前后方向的载荷而对铰链R/F36进行了加强。并且,在加强块40的下壁部的前端部上,形成有向车辆下方侧弯曲的安装片40A。该安装片40A以与铰链R/F36的前壁部36A的车辆后侧邻接的方式被配置。而且,在安装片40A的后表面上,固定有用于对后文所述的隔板60进行固定的焊装螺孔塞WN。
此外,在铰链R/F36内,于加强块40的车辆下方侧处设置有作为“加强部件”的加强板42。加强板42在侧面观察时被形成为大致梯形板状,并通过点焊等而被接合在铰链R/F36上。此外,加强板42与加强块40同样地架设于铰链R/F36的前壁部36A与后壁部上,并针对于车辆前后方向的载荷而对铰链R/F36进行了加强。并且,在加强板42的前端部上一体地形成有前壁部42A。该前壁部42A以从加强板42的前端起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伸并且与铰链R/F36的前壁部36A的车辆后侧邻接的方式而配置。而且,在前壁部42A的后表面上,固定有用于对后文所述的隔板60进行固定的焊装螺孔塞WN。另外,在加强板42的下端部上,一体地形成有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弯曲的下壁部,该下壁部与前壁部42A连续地形成,对此省略了图示。而且,加强板42的下壁部通过点焊等而被固定在下边梁外R/F22上。
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在前柱30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处设置有车厢前壁50。车厢前壁50以将大致车辆前后方向设为板厚方向的方式而配置,并且对车辆10的发动机舱与车厢R内进行划分。此外,车厢前壁50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向车辆后方侧弯曲,并与前柱30(前柱内面板32)接合。而且,将车厢前壁50与前柱30的接合部分设为接合部52。
扭矩盒54被配置在车厢前壁50的车辆下方侧且下边梁20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扭矩盒54被形成为,在侧面观察时截面呈向车辆上方侧开放的大致帽形形状。而且,扭矩盒54的前端部通过点焊等而被接合在车厢前壁50的下端部中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部分上。此外,如图2所示,在扭矩盒54的前壁部54A中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上一体地形成有凸缘部54B。该凸缘部54B向车辆前方侧弯曲,并与前柱内面板32接合。由此,经由前柱内面板32而使下边梁20与扭矩盒54被接合在一起,并且该接合部分被设为接合部56。
此外,如图4所示,在扭矩盒54内设置有作为“加强部件”的扭矩盒内加强件(以下,称之为“扭矩盒内R/F”)58。扭矩盒内R/F58被形成为大致矩形板状,并以车辆上下方向作为板厚方向而被配置在扭矩盒54上。而且,在扭矩盒内R/F58的前端部上,形成有向车辆上方侧弯曲的前壁部58A,并且在前壁部58A的后表面上,固定有用于对后文所述的隔板60进行固定的焊装螺孔塞WN。
接下来,对作为本发明的主要部分的隔板60进行说明。
如图1~图3所示,隔板60在正面观察时呈大致反L字形状,并被配置在下边梁20、前柱30、以及扭矩盒54的车辆前方侧且翼子板衬套17(参照图2以及图3)的车辆后方侧。此外,隔板60被构成为,包括构成隔板60的后部的后隔板62、与构成隔板60的前部的前隔板80。
后隔板62通过高强度的金属板材料而构成,并且在正面观察时被形成为大致反L字形状。此外,后隔板62被构成为,包括:在前柱30与车厢前壁50的接合部52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附近处于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后隔板主体部64、从后隔板主体部64的下端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伸的后隔板延伸部74。
后隔板主体部64被形成为,在俯视观察时向车辆前方侧开放的大致U字形状。具体而言被构成为,包括:以车辆前后方向为板厚方向而配置且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后壁部66、从后壁部66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起向车辆前方侧延伸的外侧壁部68、从后壁部66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起向车辆前方侧延伸的内侧壁部70。
在后壁部66上,对应于被设置于前文所述的下边梁内R/F26、加强块40、以及加强板42上的焊装螺孔塞WN,而贯穿形成有四个部位的安装孔(省略图示)。并且,将螺栓B从车辆前方侧插入到安装孔内,从而使后壁部66(隔板60)通过螺栓B而被结合固定在下边梁20以及前柱30上。
在外侧壁部68中,其上部的高度尺寸被设定为低于其下部的高度尺寸。即,在外侧壁部68的前端部(外周部)上,形成有在侧面观察时呈大致曲柄状的高低差部68A。此外,在外侧壁部68的前端部中的车辆上下方向中间部(详细而言,高低差部68A的车辆下方侧的部位)上,形成有槽部68B。槽部68B被形成为在侧面观察时向车辆前方侧开放的大致V字形状。并且,在外侧壁部68的下部处形成有切口部68C,切口部68C被形成为在侧面观察时向车辆前方侧开放的大致U字形状。
内侧壁部70除了外侧壁部68的切口部68C之外被构成为与外侧壁部68大致相同。即,在外侧壁部68(应为内侧壁部70)的前端部(外周部)上,形成有呈大致曲柄状的高低差部70A与呈大致V字形状的槽部70B。
此外,在后隔板主体部64的下端部上一体地形成有下壁部72,下壁部72在侧面观察时向车辆前方侧被弯曲为大致L字形状。具体而言,下壁部72从后隔板主体部64的下端起向车辆前方侧延伸,并且下壁部72的顶端部向车辆下方侧弯曲。
后隔板延伸部74以大致车辆前后方向为板厚方向而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而且,后隔板延伸部74中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在俯视观察时向车辆前方侧弯曲为大致曲柄状,并被结合在内侧壁部70的下端部的前端上。由此,在后隔板62上形成有在俯视观察时向车辆前方侧突出的突出部76,并且突出部76的截面呈向车辆后方侧开放的大致U字形状。而且,在该突出部76内,配置有下边梁20与扭矩盒54的接合部56。
此外,在后隔板延伸部74上、且在与设置于扭矩盒内R/F58上的焊装螺孔塞WN对应的位置处,贯穿形成有安装孔(省略图示)。而且,将螺栓B从车辆前方侧插入到安装孔内,从而使后隔板延伸部74(隔板60)通过螺栓B而被结合固定在扭矩盒54上。
另一方面,前隔板80相对于后隔板主体部64的大致下半部分而被配置在车辆前方侧,并且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该前隔板80通过高强度的金属板材料而构成,并且被形成为在俯视观察时截面呈向车辆后方侧开放的大致U字形状。而且,前隔板80的一对侧壁82分别相对于后隔板62的外侧壁部68以及内侧壁部70而向隔板60的宽度方向外侧配置,并通过电弧焊接等而被接合在外侧壁部68以及内侧壁部70上。由此,在隔板60中,通过前隔板80与后隔板62(后隔板主体部64)而形成了大致矩形环状的封闭截面形状。并且,在前轮12的车辆后方侧处,前隔板80相对于下边梁20、前柱30、扭矩盒54、以及车厢前壁50而向车辆前方侧突出。由此,前隔板80被配置在与车厢前壁50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即接合部52)相比靠车辆前方侧。
此外,在前隔板80的下端部上一体地形成有下壁部84,下壁部84从前隔板80起向车辆后方侧弯曲为大致L字形状。具体而言,下壁部84从前隔板80的下端起向车辆后方侧延伸,并且下壁部84的顶端部向车辆下方侧弯曲。而且,下壁部84的顶端部以与后隔板主体部64的下壁部72的顶端部对置的方式而配置,并且通过电弧焊接等而被接合在下壁部72的顶端部上。
并且,在前隔板80的车辆上下方向中间部上、且与后隔板62的槽部68B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作为“弯曲部”的凹部86。该凹部86被形成为在侧面观察时向车辆前方侧开放的大致V字形。即,前隔板80的上下方向中间部相对于前隔板80的上端部以及下端部而被配置在车辆后方侧。而且,在凹部86的上部上,形成有在侧面观察时随着趋向于车辆下方侧而向车辆后方侧倾斜的倾斜面86A,在凹部86的下部上,形成有在侧面观察时随着趋向于车辆上方侧而向车辆后方侧倾斜的倾斜面86B。另外,在前隔板80的下部上,形成有用于通过螺栓B而将后隔板62结合固定在下边梁20上的作业孔88。
在此,如上文所述,隔板60通过螺栓B而被结合固定在下边梁20的前罩24、扭矩盒54的扭矩盒内R/F58、以及前柱30的加强块40及加强板42上。由此,下边梁20与扭矩盒54从车辆前方侧通过隔板60而被连结在一起,并且下边梁20与前柱30从车辆前方侧通过隔板60而被连结在一起。而且,隔板60中的对下边梁20与扭矩盒54进行连结的部分被设为,作为宽度方向连结部的第一连结部60A,第一连结部60A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隔板60中的对下边梁20与前柱30进行连结的部分被设为,作为上下方向连结部的第二连结部60B,并且第二连结部60B从第一连结部60A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起向车辆上方侧延伸。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在具备以上述方式而构成的车身前部结构S的车辆10发生了微小重叠碰撞的情况下,前轮12向车辆后方侧移动,并且向下边梁20以及前柱30接近(参照图5的箭头标记)。
在此,在车辆10中,在下边梁20、扭矩盒54、以及前柱30的车辆前方侧设置有隔板60。而且,隔板60被结合固定在下边梁20以及扭矩盒54上,并且下边梁20与扭矩盒54通过隔板60的第一连结部60A而被连结在一起。由此,下边梁20与扭矩盒54的接合部56通过隔板60而被加强。
此外,由于如果在发生微小重叠碰撞时前轮12向车辆后方侧移动,则前轮12会与隔板60碰撞,因此抑制了下边梁20与扭矩盒54的接合部56与前轮12直接碰撞的情况。由此,抑制了下边梁20与扭矩盒54的接合部56处的剥离。因此,抑制了以接合部56处的剥离为起点的前柱30与车厢前壁50的接合部52的剥离。
并且,隔板60的前隔板80(前部)被配置在与接合部52相比靠车辆前方侧。因此,与车厢前壁50相比前轮12会先与隔板60碰撞。而且,由于通过使前轮12与隔板60碰撞,从而碰撞载荷会被传递至构成车身的框架的下边梁20以及扭矩盒54上,因此抑制了过大的碰撞载荷向车厢前壁50输入的情况。由此,能够抑制前柱30与车厢前壁50的接合部52的剥离。
并且,由于隔板60的第一连结部60A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并对下边梁20与扭矩盒54进行连结,因此与现有技术的加强面板相比能够抑制隔板60的大型化。
根据以上所述,能够在抑制隔板60的大型化的同时,抑制发生微小重叠碰撞时的前柱30与车厢前壁50的接合部52的剥离。
此外,隔板60被构成为,包括后隔板62与前隔板80,并且通过后隔板62以及前隔板80而形成了大致矩形环状的封闭截面形状。由此,能够在发生微小重叠碰撞时通过隔板60来有效地承受来自前轮12的碰撞载荷。
并且,隔板60具有第二连结部60B,并且通过第二连结部60B而使下边梁20与前柱30被连结在一起。而且,第二连结部60B被配置在前柱30与车厢前壁50的接合部52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附近。由此,由于在发生微小重叠碰撞时向车辆后方侧进行了移动的前轮12会碰撞到第二连结部60B,因此第二连结部60B会承受该碰撞载荷,并将该碰撞载荷向作为车身的框架部件的前柱30传递。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前柱30与车厢前壁50的接合部52的剥离。
此外,在隔板60的前隔板80上形成有凹部86,凹部86被形成为在侧面观察时向车辆前方侧开放的大致V字形状。因此,能够在发生微小重叠碰撞时使向车辆后侧移动了的前轮12例如碰撞于凹部86的倾斜面86A以及倾斜面86B这两个部位。由此,能够使从前轮12向隔板60输入的碰撞载荷分散。
并且,如上文所述,隔板60通过螺栓B而被结合固定在下边梁20的下边梁内R/F26、前柱30的加强块40以及加强板42、以及扭矩盒54的扭矩盒内R/F58上。由此,能够确保隔板60与车辆之间的结合力。并且,由于隔板60被结合固定在下边梁内R/F26、加强块40以及加强板42上,因此在发生微小重叠碰撞时能够使被输入到隔板60的碰撞载荷分散至构成车身的框架的下边梁20内以及前柱30内。
此外,在隔板60上,一体地形成有在俯视观察时向车用后方侧开放的突出部76。因此,由于突出部76被构成为如纵突条这样的结构,因此能够针对于朝向车辆后方的载荷而提高突出部76的强度。此外,在突出部76内配置有下边梁20与扭矩盒54的接合部56。因此,由于前轮12会碰撞到强度得到了提高的突出部76上,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下边梁20与扭矩盒54的接合部56的剥离,进而能够有效地抑制前柱30与车厢前壁50的接合部52的剥离。
并且,由于隔板60相对于下边梁20而向车辆前方侧突出,因此在发生微小重叠碰撞时能够使向车辆后方侧移动的前轮12提前与隔板60碰撞。由此,能够在使俯视观察时前轮12相对于下边梁20的长度方向的倾斜度较小的状态下,使前轮12与隔板60碰撞。关于这一点在以下进行说明。
在前轮12向车辆后方侧移动时存在如下的情况,即,由于碰撞体而使前轮12相对于下边梁20而倾斜。并且,若假设省略隔板60,则由于到前轮12与下边梁20发生碰撞为止的距离会变得较长,因此前轮12碰撞到下边梁20时的、前轮12相对于下边梁20的长度方向的倾斜度会变得较大。对此,通过将隔板60设置于下边梁20的车辆前方侧,从而能够缩短到前轮12碰撞到下边梁20为止的距离。由此,能够将前轮12碰撞到下边梁20时的、前轮12相对于下边梁20的长度方向的倾斜度设为较小。其结果为,能够有效地从前轮12向下边梁20传递碰撞载荷。并且,通过将前轮12相对于下边梁20的长度方向的倾斜度设为较小,从而在俯视观察时前轮12的后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倾斜了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前轮12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进入。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隔板60通过五个部位而被结合固定在车身上,但隔板60的结合固定位置能够任意地进行设定。例如,也可以如下方式而构成,即,如图6所示,使后隔板62的上部向车辆后方侧弯曲,并将其与车门铰链托架90一起结合。此外,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将后隔板62与车门铰链托架90一体地构成。
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86的倾斜面86A以及倾斜面86B以直线状而倾斜,但也可以使凹部86的倾斜面86A以及倾斜面86B以曲线状而倾斜。

Claims (6)

1.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具备:
一对下边梁,其被设置在车辆下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
一对前柱,其从所述下边梁的前端部起向车辆上方侧延伸;
车厢前壁,其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被接合在所述前柱的前端部上,并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对一对所述前柱进行连结;
扭矩盒,其被设置在所述车厢前壁的车辆下方侧且所述下边梁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并被接合在所述下边梁的前端部上;
连结部件,其被设置在所述下边梁以及所述扭矩盒的车辆前方侧,且前部被配置在与所述车厢前壁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相比靠车辆前方侧,并且,所述连结部件具有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并对所述下边梁与所述扭矩盒进行连结的宽度方向连结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中,
所述连结部件的自身具有封闭截面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中,
所述连结部件具有上下方向连结部,所述上下方向连结部从所述宽度方向连结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起向车辆上方侧延伸并对所述下边梁与所述前柱进行连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中,
在所述上下方向连结部的前部处形成有弯曲部,弯曲部被形成为在侧面观察时向车辆前方侧开放的凹状。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中,
所述连结部件被结合固定在对车身进行加强的加强部件上。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中,
在所述连结部件上一体地形成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相对于所述下边梁以及所述扭矩盒而向车辆前方侧突出且在俯视观察时向车辆后方侧开放,
所述下边梁与所述扭矩盒的接合部被配置在所述突出部内。
CN201480045881.7A 2013-08-21 2014-08-12 车身前部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4734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71423 2013-08-21
JP2013171423A JP5987800B2 (ja) 2013-08-21 2013-08-21 車体前部構造
PCT/JP2014/071335 WO2015025781A1 (ja) 2013-08-21 2014-08-12 車体前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73426A true CN105473426A (zh) 2016-04-06
CN105473426B CN105473426B (zh) 2017-10-10

Family

ID=524835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45881.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473426B (zh) 2013-08-21 2014-08-12 车身前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688311B2 (zh)
JP (1) JP5987800B2 (zh)
KR (1) KR101763793B1 (zh)
CN (1) CN105473426B (zh)
WO (1) WO2015025781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22202A (zh) * 2017-03-20 2018-10-09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安装于车身的轮胎阻断器组件
CN110182260A (zh) * 2018-02-23 2019-08-3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下部结构
CN112119003A (zh) * 2018-05-23 2020-12-22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车身构造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02309B (zh) * 2013-03-26 2017-04-1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汽车的车身侧部结构
JP6185437B2 (ja) * 2014-07-18 2017-08-23 トヨタ自動車九州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JP6112083B2 (ja) 2014-08-21 2017-04-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6083423B2 (ja) * 2014-09-19 2017-02-22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JP6135700B2 (ja) * 2015-03-11 2017-05-3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DE102015007453A1 (de) * 2015-06-05 2016-12-08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 d. Ges. d. Staates Delaware) Kraftfahrzeugkarosserie
JP6235628B2 (ja) * 2016-02-03 2017-11-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US10494034B2 (en) * 2017-09-25 2019-12-0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frame assembly
DE102018208447B3 (de) 2018-05-29 2019-08-22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Karosseriestruktur für ein Fahrzeug
JP2020062932A (ja) * 2018-10-16 2020-04-2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US10913499B2 (en) 2019-05-08 2021-02-0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hinge pillar assembly
US10926806B2 (en) 2019-05-20 2021-02-2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torque box assembly
DE102019123598A1 (de) * 2019-09-04 2021-03-04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A-Säule und Fahrzeugkarosserie mit einer A-Säule
DE102019218665A1 (de) * 2019-12-02 2021-06-0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Crashstruktur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S11254362B2 (en) 2020-01-30 2022-02-22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Vehicle rocker with load transferring spacer
DE102020103639A1 (de) 2020-02-12 2021-08-12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Rohbaustruktur hinter einem Radhaus eines Vorderrads eines Kraftwagens
FR3107690B1 (fr) * 2020-03-02 2022-07-29 Psa Automobiles Sa Vehicule avec liaison inclinee entre le pied avant et le longeron lateral
US11827167B2 (en) * 2020-06-25 2023-11-28 Rivian Ip Holdings, Llc Wheel deflector for a small overlap crash
CN113968281A (zh) * 2020-07-22 2022-01-25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车身结构及汽车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02247A (ja) * 2001-06-26 2003-01-08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体の前部構造
JP2004203182A (ja) * 2002-12-25 2004-07-22 Nissan Motor Co Ltd ピラー下部接合構造
CN102858622A (zh) * 2010-03-30 2013-01-02 优尼冲压株式会社 汽车的前支柱与侧梁的结合部构造
CN102963429A (zh) * 2011-08-29 2013-03-13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身结构及制造车身的方法
US8469442B1 (en) * 2012-06-27 2013-06-25 Nissan North America, Inc. Vehicle front body structur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9274Y2 (zh) * 1986-11-13 1992-03-09
JPH07267148A (ja) 1994-03-29 1995-10-17 Toyot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JP2000016334A (ja) 1998-06-30 2000-01-18 Toyota Motor Corp コンバーチブル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US6364358B1 (en) * 2000-03-21 2002-04-02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ide sill load path initiator
JP2010047178A (ja) 2008-08-22 2010-03-04 Toyota Motor Corp ロッカの車体前方側端部構造
JP2011136593A (ja) 2009-12-25 2011-07-14 Toyota Motor Corp フロントピラー下部構造
US8870267B2 (en) * 2012-06-27 2014-10-28 Nissan North America, Inc. Vehicle cabin body structure
JP6185437B2 (ja) * 2014-07-18 2017-08-23 トヨタ自動車九州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JP6083423B2 (ja) * 2014-09-19 2017-02-22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JP6172179B2 (ja) * 2015-02-25 2017-08-02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側部車体構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02247A (ja) * 2001-06-26 2003-01-08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体の前部構造
JP2004203182A (ja) * 2002-12-25 2004-07-22 Nissan Motor Co Ltd ピラー下部接合構造
CN102858622A (zh) * 2010-03-30 2013-01-02 优尼冲压株式会社 汽车的前支柱与侧梁的结合部构造
CN102963429A (zh) * 2011-08-29 2013-03-13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身结构及制造车身的方法
US8469442B1 (en) * 2012-06-27 2013-06-25 Nissan North America, Inc. Vehicle front body structure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22202A (zh) * 2017-03-20 2018-10-09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安装于车身的轮胎阻断器组件
CN110182260A (zh) * 2018-02-23 2019-08-3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下部结构
CN112119003A (zh) * 2018-05-23 2020-12-22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车身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039946A (ja) 2015-03-02
CN105473426B (zh) 2017-10-10
US9688311B2 (en) 2017-06-27
KR20160033195A (ko) 2016-03-25
KR101763793B1 (ko) 2017-08-01
US20160194031A1 (en) 2016-07-07
WO2015025781A1 (ja) 2015-02-26
JP5987800B2 (ja) 2016-09-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73426B (zh) 车身前部结构
US9180916B2 (en) Vehicle body lower section structure
JP5354360B2 (ja) 車両のフロントピラー下部構造
JP6079662B2 (ja) 車体下部構造
US9381944B2 (en) Upp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automotive vehicle provided with sun roof
CN108394471B (zh) 车辆框架结构
US9764770B2 (en) Structure for upper part of vehicle body
US20150145283A1 (en) Vehicle body lower section structure
JP5114447B2 (ja) 車体上部構造
CN210734286U (zh) 车辆侧部构造
WO2015146902A1 (ja) 車体側部構造
EP2412612B1 (en) Side sill structure for automobile
JP2010125870A (ja) 車体下部構造
WO2015146903A1 (ja) 車体側部構造
CN105292264A (zh) 车身结构
CN108454702B (zh) 车辆的侧部车体构造
JP5120268B2 (ja) ピラー上部結合構造
CN104203727A (zh) 车身下部构造
JP2016132400A (ja)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4539480B2 (ja) 自動車の上部車体構造
US10501125B2 (en) Vehicle body rear portion structure
JP7149829B2 (ja) 車体構造
JP7251331B2 (ja) 上部車体構造
JP6562997B2 (ja) 片側センタピラーレス車両の車体側部構造
JP4228920B2 (ja) サイドメンバ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