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06647B - 旋转电机 - Google Patents
旋转电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406647B CN105406647B CN201510566656.4A CN201510566656A CN105406647B CN 105406647 B CN105406647 B CN 105406647B CN 201510566656 A CN201510566656 A CN 201510566656A CN 105406647 B CN105406647 B CN 10540664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le
- heat radiation
- air
- housing
-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2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7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POIUWJQBRNEFGX-XAMSXPGMSA-N cathelicidin Chemical compound C([C@@H](C(=O)N[C@@H](CCCNC(N)=N)C(=O)N[C@@H](CCCCN)C(=O)N[C@@H](CO)C(=O)N[C@@H](CCCCN)C(=O)N[C@@H](CCC(O)=O)C(=O)N[C@@H](CCCCN)C(=O)N[C@@H]([C@@H](C)CC)C(=O)NCC(=O)N[C@@H](CCCCN)C(=O)N[C@@H](CCC(O)=O)C(=O)N[C@@H](CC=1C=CC=CC=1)C(=O)N[C@@H](CCCCN)C(=O)N[C@@H](CCCNC(N)=N)C(=O)N[C@@H]([C@@H](C)CC)C(=O)N[C@@H](C(C)C)C(=O)N[C@@H](CCC(N)=O)C(=O)N[C@@H](CCCNC(N)=N)C(=O)N[C@@H]([C@@H](C)CC)C(=O)N[C@@H](CCCCN)C(=O)N[C@@H](CC(O)=O)C(=O)N[C@@H](CC=1C=CC=CC=1)C(=O)N[C@@H](CC(C)C)C(=O)N[C@@H](CCCNC(N)=N)C(=O)N[C@@H](CC(N)=O)C(=O)N[C@@H](CC(C)C)C(=O)N[C@@H](C(C)C)C(=O)N1[C@@H](CCC1)C(=O)N[C@@H](CCCNC(N)=N)C(=O)N[C@@H]([C@@H](C)O)C(=O)N[C@@H](CCC(O)=O)C(=O)N[C@@H](CO)C(O)=O)NC(=O)[C@H](CC=1C=CC=CC=1)NC(=O)[C@H](CC(O)=O)NC(=O)CNC(=O)[C@H](CC(C)C)NC(=O)[C@@H](N)CC(C)C)C1=CC=CC=C1 POIUWJQBRNEFGX-XAMSXPGM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35515 pene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248 power gen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284 exci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89 copper f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69 fiel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696 magne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4991 metal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4706 metal ox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02—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by ambient air flowing through the machine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04—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for rectification
- H02K11/049—Rectifiers associated with stationary parts, e.g. stator cores
- H02K11/05—Rectifiers associated with casings, enclosures or bracket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02—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by ambient air flowing through the machine
- H02K9/0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by ambient air flowing through the machine having means for generating a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H02K9/06—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by ambient air flowing through the machine having means for generating a flow of cooling medium with fans or impellers driven by the machine shaf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Abstract
一种旋转电机,转轴(6)能旋转地附连至AC发电机(1)的前主体(2)和后主体(3)。馈电刷(11a、11b)绕所述转轴(6)的后端部配置。热辐射板(13)附连至所述后主体(3)的后端。控制板(16)附连至所述热辐射板(13)的后方。通过第一空气流动通道(20),使外部空气从空气进口(19)流入,并且在流过设置于所述热辐射板(13)的冷却翅片(13d)之后沿径向向内方向行进。另外,所述外部空气经由第二空气通道(21),在流入所述热辐射板(13)的后表面(13b)侧之后,绕所述转轴(6)的后端部流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旋转电机,该旋转电机通过转子的旋转而产生电力,或是在上述旋转电机中通过供给电力而使转子旋转。
背景技术
发电机通过设置在外壳内的转子的旋转而产生电力,上述外壳具有面向上述转子设置的定子。
某些发电机使用具有功率元件的功率转换器,以将所产生的电力转换为直流电(DC)。
另外,即便是在通过供给电源而使转子旋转的电动机中,也存在在外壳中具有功率转换器以将供给到定子的电力转换为交流电(AC)的电动机。
在这种发电机和电动机中,由于功率转换器所包括的功率元件因它们的运转而产生热,因此,存在热会保留在外壳中这样的问题。
而且,除了功率转换器之外,在发电机或电动机中还存在诸如用于供电到转子线圈的电刷或是用于对转子的旋转位置进行检测的旋转传感器这类的发热部件。
为此,存在与带有对功率转换器、电刷和旋转传感器进行冷却的冷却功能的旋转电机相关的现有技术(例如,参见日本专利公开第5373936号)。
在现有技术的旋转电机中,提供第一冷却空气和第二冷却空气,其中,从外部空气中获取的第一冷却空气会从径向向外方向流入旋转电机,以对功率转换器进行冷却,而第二冷却空气是外部空气,其从旋转电机的后方沿轴向流动以对电刷和旋转传感器进行冷却。
由此,能单独地对功率转换器、电刷和旋转传感器进行冷却,这样便有可能降低热在外壳中的保留。
同时,当轴流式磁旋转传感器(磁极角度传感器)被用作对转子的旋转位置进行检测的旋转传感器时,旋转传感器设置在控制板的中心,以面向设置于转轴的磁极。
但是,在如上所述现有技术的具有冷却功能的旋转电机中,冷却空气的进入孔必须形成在设置于后端的控制板的中心,以便提供从后方沿轴向流动的第二冷却空气。
这样,在这种情况下,不可避免地很难使旋转传感器和冷却空气的进入孔共存于控制板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存在的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热产生部分的冷却性的旋转电机。
第一方面的旋转电机具有:外壳;定子,上述定子固定于上述外壳;转轴,上述转轴被附连成能相对于上述外壳旋转;转子,上述转子固定于上述转轴,且在径向上面向上述定子;馈电刷,上述馈电刷附连至上述外壳,通过使上述馈电刷以滑动接触的方式靠在配置于上述转轴的第一端部的滑环上,以供电至上述转子;以及功率转换元件,上述功率转换元件将在上述定子中产生的电力转换为直流电,或是将供给至上述定子的电力转换为交流电。
上述旋转电机还具有平板形的热辐射构件,上述热辐射构件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其中,上述第一面配置成相比于靠近上述外壳,更加靠近上述转轴的上述第一端部,以便面向上述外壳,在上述第一面上形成有热辐射翅片,上述功率转换元件附连至上述第二面。
上述旋转电机还具有:控制板,上述控制板配置在上述热辐射构件的上述第二面侧;旋转传感器,上述旋转传感器附连至上述控制板,上述旋转传感器面向配置于上述转轴的上述第一端部的磁极;以及后盖,上述后盖配置在与上述热辐射构件一起将上述控制板夹在中间的位置处,以便覆盖上述控制板,并且上述后盖的外周在轴向上面向上述外壳的外周面,并在上述后盖的外周与上述外壳的外周面之间具有规定的空间。
上述旋转电机形成有第一空气通道和第二空气通道,上述第一空气通道能够使外部空气从上述外壳与上述后盖之间流入,且能够在流过上述热辐射翅片之后沿径向向内方向行进,上述第二空气通道能够使外部空气在从径向向外方向流入上述热辐射构件的上述第二面侧之后绕上述转轴的第一端部流过。
根据上述结构,形成第一空气通道和第二空气通道,其中,上述第一空气通道能够使外部空气从上述外壳与上述后盖之间流入,且能够在流过上述热辐射翅片之后沿径向向内方向行进,上述第二空气通道能够使外部空气在从径向向外方向流入上述热辐射构件的上述第二面侧之后绕上述转轴的第一端部流过。
由此,由于外部空气从径向向外方向经由第一空气通路和第二空气通路流入旋转电机,因此,能通过来自上述第一空气通路和第二空气通路的冷却空气,充分地对功率转换元件、馈电刷和旋转传感器进行冷却。
由于第一空气通路和第二空气通路使冷却空气从径向向外方向流入旋转电机,因此,不需要形成将进入孔形成于控制板,并且有可能将旋转传感器配置在控制板的中心。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具有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AC发电机的车用动力产生系统的电路图;
图2示出了沿图1所示的AC发电机的转轴剖切的剖视图;
图3示出了沿第二实施方式的AC发电机的转轴剖切的剖视图;
图4示出了当从后方观察时的图3所示的控制板的正视图;
图5示出了图4所示的孔翅片的放大图;
图6示出了图4所示的板穿通孔与刷握间的位置关系的简易图;以及
图7示出了变形例的板穿通孔与刷握间的位置关系的简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和图2,对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AC发电机1(相当于旋转电机)进行说明。
尽管本实施方式中的AC发电机1构成设置于车辆的动力产生系统,但不局限于此。
应当注意,在AC发电机1的说明中,供转子8安装的转轴6延伸的方向被简单地称为轴向。
另外,配置滑轮10的轴向上的一侧(图2中的左侧)被称为AC发电机1的前方(相当于转轴的第二端侧),而相反侧(图2中的右侧)被称为AC发电机1的后方(相当于转轴的第一端侧)。
另外,从AC发电机1的外周朝向转轴6的方向被称为径向向内方向,而与该方向相反的方向被称为径向向外方向。
如图1所示,在具有AC发电机1的车用动力产生系统中,具有空调、板载音频、前照灯等的车辆负载32被连接到DC电源(板载电池)31。
通过消耗从DC电源31供给来的电力,来使车辆负载32运转。
AC发电机1的控制电路16a经由启动开关33而被连接到DC电源31的正极侧。
启动开关33是与车辆的点火开关连接的开关设备。
控制电路16a是由输入/输出设备、CPU、RAM、微型计算机等(均未图示)组成的控制设备。
转子开关16b的栅极端子被连接到控制电路16a。
转子开关16b是由MOS-FE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形成的开关元件,DC电源31的正极侧被连接到转子开关16b的漏极端子,并且转子8的励磁线圈8c(其将在下文中进行说明)被连接到转子开关16b的源极端子。
控制电路16a和转子开关16b包括在控制板16(其将在下文进行说明)中。
另外,DC电源31的正极侧被连接到功率模块14(相当于功率转换元件)。
功率模块14由多个功率MOS晶体管(power MOS transistor)形成,虽说不限定于此。
功率模块14将在定子5(其将在下文中进行说明)中产生的电力转换为直流电(DC),或是将从DC电源31供给到定子5的电力转换为交流电(AC)。
在功率模块14中包括的功率MOS晶体管的各栅极端子被连接到如上所述的控制电路16a。
另外,定子线圈5b(其将在下文中进行说明)被连接到功率模块14。
如上所述的转子开关16b和功率模块14通过控制板16运转和控制。
如图2所示,在AC发电机1中,前主体2和后主体3以定子5在轴向上夹在前主体2和后主体3间的状态通过紧固螺栓4连接。
将AC发电机1的内侧和外侧连通的多个排出端口3a形成在后主体3的外周面上。
具有前主体2和后主体3的构造相当于外壳。
定子5具有定子铁心5a和定子线圈5b,其中,上述定子铁心5a固定于前主体2和后主体3,上述定子线圈5b卷绕在定子铁心5a上。
另一方面,转轴6通过轴承7a、7b能转动地附连至前主体2和后主体3。
转子8被固定至转轴6。
转轴6被压配至一对转子铁心8a、8b,这一对转子铁心8a、8b形成转子8。
转子铁心8a、8b通过将励磁线圈8c夹在中间而相互连结。
转子8沿径向向内方向面对定子8,在转子铁心8a、8b的外周面与定子铁心5a的內周面之间形成细隙(参见图2)。
此外,前冷却风扇9a被固定至配置于前方的转子铁心8a的前端面,而后冷却风扇9b被固定至配置于后方的转子铁心8b的后端面。
前冷却风扇9a和后冷却风扇9b配置成能与转子8一体地转动。
此外,滑轮10能一体转动地安装于转轴6的前端部。
用于从车辆(未图示)的发动机传输驱动力的皮带(未图示)被拉紧在发动机与滑轮10之间。
一对滑环6a、6b绕转轴6的后端部(相当于第一端部)的整周形成。
转子8的线束8d被连接到各滑环6a、6b,滑环6a、6b通过线束8d被连接到如上所述的励磁线圈8c。
如图2所示,一对馈电刷11a、11b分别抵靠滑环6a、6b。
馈电刷11a、11b经由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的刷握12而被附连至后主体3。
馈电刷11a、11b被连接至上述车辆的DC电源31,DC电源31经由馈电刷11a、11b、滑环6a、6b和线束8d对励磁线圈8c进行激励。
馈电刷11a、11b通过转子8旋转而以滑动接触的方式靠在滑环6a、6b上,以供电至励磁线圈8c。
另外,传感器极6c(相当于磁极)形成于转轴6的后端部,且传感器极6c具有多个磁极。
传感器极6c通过由非磁性材料形成的磁铁保持件而被保持在转轴6上。
热辐射板13(相当于热辐射构件)配置在比转轴6的后主体3更远的后端侧。
热辐射板13由诸如铝合金之类的具有优异的导热性的材料一体地模制,并且形成为大致平板形状。
热辐射板13设置有沿径向延伸的平坦的底面部13a。
热辐射板13被附连至后主体3的外周面,从而使底面部13a的第一面13c(下面称为前表面13c)面向前方,以面向后主体3的后端部,并且使第二面13b(下面称为后表面13b)面向后方。
热辐射板13形成为大致C形,从而转轴6能穿过热辐射板13的中心部分,并且热辐射板13在径向向外方向上围绕转轴6和馈电刷11a、11b。
在底面部13a的前表面13c上形成有多个冷却翅片13d(相当于热辐射翅片)。
冷却翅片13d从底面部13a的前表面13c沿轴向朝前方突出。
冷却翅片13d在底面部13a上沿径向方向径向延伸。
此外,上述功率模块14附连在底面部13a的后表面13b上。
功率模块14以被划分成多个块件的形式安装在热辐射板13的后表面13b上。
板壳体15被附连至热辐射板13的后表面13b。
板壳体15一体地形成为容器形状,并使用合成树脂材料。
控制板16被附连至板壳体15,以定位于后方。
换言之,控制板16通过板壳体15配置在热辐射板13的后表面13b侧(相当于第二面侧)。
通过将铜箔等的图案化的线材(未图示)配置在绝缘树脂所浸渍的基材上,来形成控制板16。
在控制板16上配置有具有图1所示的控制电路16a和转子开关16b的多个电气部件。
此外,在控制板16上配置有旋转传感器17。
旋转传感器17由诸如霍尔IC之类的磁电转换元件形成,并且在轴向上面向上述传感器极6c。
旋转传感器17对由转轴6旋转引起的磁通量变化进行检测,并且对转子8的旋转角度、旋转速度、旋转加速度等进行检测。
后端盖18(相当于后盖)被附连至后主体3的后端面。
后端盖18配置在与热辐射板13一起将控制板16夹在中间的位置处。
后端盖18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为容器形状,其具有面向控制板16的平坦部18a和与平坦部18a连接且在外周上朝前延伸的圆筒部18b。
后端盖18被附连至后主体3,以将控制板16、滑环6a、6b和馈电刷11a、11b覆盖在后主体3与后端盖18之间。
在后端盖18的圆筒部18b上形成有多个沿径向穿通的空气进入孔18c。
此外,圆筒部18b的前端和后主体3的后端面在轴向上面向彼此,且在圆筒部18b与后主体3之间在整周上形成有空气进口19(相当于预定的空间)。
空气进口19通过位于后端盖18与后主体3之间的空间,将AC发电机1的前侧与后侧连通。
如图2所示,馈电刷11a、11b和传感器极6c在轴向上定位于空气进入孔18c的前方。
应当注意,后端盖18可附连至热辐射板13。
接着,对AC发电机1的运转进行说明。
当由控制电路16a控制而打开转子开关16b时,电力被从DC电源31供给至励磁线圈8c。
在这一情况下,当转子8通过发动机经由滑轮10旋转时,在定子线圈5b中产生AC电力。
在定子线圈5b中产生的电力通过由控制电路16a控制的功率模块14而被转换为直流电。
转换为直流电的电力在根据需要通过IC调节器调节为合适的电压后,被储存在DC电源31中。
当通过驱动转子8而使后冷却风扇9b旋转时,外部空气(下文中称为冷却空气)从空气进口19流入AC发电机1的内部。
冷却空气流过热辐射板13的冷却翅片13d,并且在沿径向向内方向流动后,行进至前方(相当于转轴的第二端方向)。
在流入后主体3之后,冷却空气对定子线圈5b进行冷却,并从后主体3的排出端口3a(第一空气通路20)排出到外侧。
当从空气进口19流入的冷却空气沿着冷却翅片13d流过热辐射板13时,由功率模块14产生的热被释放。
另外,当通过驱动转子8而使后冷却风扇9b旋转时,冷却空气从后端盖18的空气进入孔18c流入AC发电机1的内部。
在流入热辐射板13的后表面13b侧后,冷却空气接着绕刷握12和转轴6的后端部(相当于绕第一端部)流动,接着行进至前方。
在流入后主体3之后,冷却空气与流过第一空气通路20的冷却空气相似地对定子线圈5b进行冷却,并从排出端口3a(第二空气通路21)排出到外侧。
当从空气进入孔18c流入的冷却空气绕刷握12和转轴6的后端流动时,会促进来自馈电刷11a、11b、旋转传感器17和传感器极6c的热辐射。
根据本实施方式,设置有第一空气通路20和第二空气通路21,其中,上述第一空气通路20能使冷却空气从位于后主体3与端盖18间的空气进口19流入,并在流过冷却翅片13d后沿径向向内方向行进,上述第二空气通路21能使冷却空气在从径向向外方向流入热辐射板13的后表面13b侧之后流过转轴6的后端的外周。
由此,由于冷却空气从径向向外方向经由第一空气通路20和第二空气通路21流入AC发电机1,因此,能通过来自上述第一空气通路20和第二空气通路21的冷却空气,充分地对功率模块14、馈电刷11a、11b和旋转传感器17进行冷却。
由于第一空气通路20和第二空气通路21使冷却空气从径向向外方向流入AC发电机1,因此,不需要将进入孔形成于控制板16,并且有可能将旋转传感器17配置在控制板16的中心。
此外,由于用于对功率模块14进行冷却的第一空气通路20和用于对馈电刷11a、11b和旋转传感器17进行冷却的第二空气通路21彼此独立地配置,因此,因对功率模块14进行冷却而使温度上升的空气不再绕馈电刷11a、11b和旋转传感器17流动,有可能充分地对馈电刷11a、11b和旋转传感器17进行冷却。
此外,在第一空气通路20和第二空气通路21中,在沿径向向内方向流动之后,冷却空气朝转轴6的前端部行进,并从配置于后主体3的排出端口3a排出到外侧。
因此,除了通过沿第一空气通路20或第二空气通路21流动的冷却空气对功率模块14、馈电刷11a、11b和旋转传感器17之外,还可能对定子线圈5b进行冷却。
另外,后端盖18具有面向控制板16的平坦部18a和与平坦部18a相连且朝前方延伸的圆筒部18b。在圆筒部18b上形成有沿径向穿通的空气进入孔18c。
因此,有可能可靠地将沿着第二空气通路21流动的冷却空气经由空气进入孔18c供给至AC发电机1,并且有可能提高馈电刷11a、11b和旋转传感器17的冷却性。
另外,在第二空气通路21中,在沿径向向内方向流动之后,外部空气沿轴向朝前方行进,并且从设于后主体3的排出端口3a排出到外侧。
由于馈电刷11a、11b和传感器极6c在空气进入孔18c的轴向上位于前方,因此,沿第二空气通路21流动的冷却空气能可靠地绕刷握12和转轴6的后端流过,有可能提高馈电刷11a、11b和旋转传感器17的冷却性。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3至图7,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AC发电机1不同的第二实施方式的AC发电机1A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板穿通孔16c配置成穿过AC发电机1A的控制板16。
板穿通孔16c形成在控制板16的大致中心部(但是避开旋转传感器17所配置的位置),且具有大致L形(参见图4)。
在板穿通孔16c的周围配置有形成上述旋转传感器17和控制电路16a的多个电气部件16d。
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后端盖18具有盖空气孔18d,以面向控制板16的板穿通孔16c。
盖空气孔18d沿轴向穿通地配置于后端盖18的平坦部18a。
较佳的是,使盖空气孔18d的开口面积大于板穿通孔16c,以免减少穿过板穿通孔16c的冷却空气。
环状的通道壁部18e配置成从后端盖18沿轴向延伸。
通道壁部18e安装于盖空气孔18d和板穿通孔16c,并且穿过板壳体15。
夹在后端盖18与板壳体15间的空间通过通道壁部18e而与通道壁部18e的内周阻隔。
另外,由诸如铝合金之类的具有优异的导热性的金属形成的孔翅片16e被附连至如上所述的板穿通孔16c。
如图5所示,孔翅片16e形成为大致L形,以便与板穿通孔16c的形状对应。
为了增加热辐射面积,孔翅片16e具有框架16e1和多个齿部16e2,该框架16e1的外周被板穿通孔16c围绕,并且经由通道壁部18e安装至板穿通孔16c,上述多个齿部16e2从框架16e1朝内侧突出。
如图6所示,L形的板穿通孔16c配置成与对馈电刷11a、11b进行保持的刷握12的外周匹配。
由此,从板穿通孔16c流入的冷却空气能经由刷握12有效地对馈电刷11a、11b进行冷却。
如图7所示,作为一个变形例,板穿通孔16c可形成为大致方括号(“]”)形,以与刷握12的外周匹配。
在这一情况下,有可能进一步增加供给到馈电刷11a、11b和旋转传感器17的冷却空气。
如图3所示,即便在本实施方式的AC发电机1A中,也可像第一实施方式那样形成第一空气通道20和第二空气通道21。
在本实施方式的AC发电机1A中,冷却空气穿过盖空气孔18d和板穿通孔16c,并且经由通道壁部18e的内周流入AC发电机1A。
接着,冷却空气绕刷握12和转轴6的后端部流动,接着沿轴向朝前方行进。
流入后主体3的冷却空气与流过第一空气通路20的冷却空气一样,对定子线圈5b进行冷却,并从排出端口3a(第三空气通路22)排出到外侧。
当从盖空气孔18d和板穿通孔16c流入的冷却空气绕转轴6的后端流动时,会促进来自馈电刷11a、11b、旋转传感器17和传感器极6c热辐射。
根据本实施方式,板穿通孔16c穿通控制板16的中心部。
盖空气孔18d穿通后端盖18,以面向板穿通孔16c。
旋转传感器17绕板穿通孔16c配置在控制板16上。
第三空气通道22形成于后端盖18,从而在流过盖空气孔18d和板穿通孔16c之后,冷却空气能够沿轴向朝前方行进。
由此,除了流过第二空气通道21的冷却空气之外,还可能通过沿第三空气通道22流动的冷却空气,进一步对馈电刷11a、11b和旋转传感器17进行冷却。
特别是,由于除了第一空气通道20和第二空气通道21之外,还设置有第三空气通道22,因此,不必增加流过第三空气通道22的冷却空气的量,因而板穿通孔16c的尺寸也能够制作得相对较小。
因而,这一布置允许将旋转传感器配置于控制板16的中心部。
另外,孔翅片16e附连至板穿通孔16c,并且孔翅片16e具有安装到板穿通孔16c的框架16e1和从框架16e1朝内侧突出的多个齿部16e2。
这可能会增加孔翅片16e的热辐射面积,并且可能增加附连至控制板16的旋转传感器17的冷却性。
另外,通过将电气部件16d绕板穿通孔16c配置在控制板16上,从而除了通过流过板穿通孔16c的冷却空气对旋转传感器17进行冷却之外,还有可能对电气部件16d进行冷却。
而且,通过形成为L形,板穿通孔16c可能将旋转传感器17和电气部件16d绕板穿通孔16c配置,而不与冷却空气的流动发生干涉,并且可能提高旋转传感器17和电气部件16d的冷却性。
另外,通过形成为方括号(“]”)形,板穿通孔16c可能将旋转传感器17和电气部件16d绕板穿通孔16c设置,并且可能进一步增加流过控制板16的冷却空气,由此可能进一步提高旋转传感器17和电气部件16d的冷却性。
(其它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且可进行如下变形或延伸。
在图6和图7中,板穿通孔16c可位于垂直地或水平地翻转的位置处,或者可位于相对于刷握12同时垂直地和水平地翻转的位置处。
本发明还能应用于通过将由功率模块14转换为AC的电力供给至定子5来对转子8进行驱动的电动机。
另外,本发明还能应用于兼具发电机和发动机的功能的电动发电机。
此外,本发明不局限于能应用于在车辆中使用的旋转电机,而且能应用于在家用电器中使用的旋转电机或是在一般工业机械中使用的旋转电机。
Claims (12)
1.一种旋转电机(1、1A),包括:
外壳(2、3);
定子(5),所述定子(5)固定于所述外壳;
转轴(6),所述转轴(6)被附连成能相对于所述外壳旋转;
转子(8),所述转子(8)固定于所述转轴,且在径向上面向所述定子;
馈电刷(11a、11b),所述馈电刷(11a、11b)附连至所述外壳,通过使所述馈电刷以滑动接触的方式靠在配置于所述转轴的第一端部的滑环(6a、6b)上,以供电至所述转子;
功率转换元件(14),所述功率转换元件(14)将在所述定子中产生的电力转换为直流电,或是将供给至所述定子的电力转换为交流电;
平板形的热辐射构件(13),所述热辐射构件(13)具有第一面(13c)和第二面(13b),其中,所述第一面(13c)配置成相比于靠近所述外壳,更加靠近所述转轴的所述第一端部,以便面向所述外壳,在所述第一面上形成有热辐射翅片(13d),所述功率转换元件附连至所述第二面(13b);
控制板(16),所述控制板(16)配置在所述热辐射构件的所述第二面侧;
旋转传感器(17),所述旋转传感器(17)附连至所述控制板,所述旋转传感器面向配置于所述转轴的所述第一端部的磁极(6c);以及
后盖(18),所述后盖(18)配置在与所述热辐射构件一起将所述控制板夹在中间的位置处,以便覆盖所述控制板,并且所述后盖的外周在轴向上面向所述外壳的外周面,并在所述后盖的外周与所述外壳的外周面之间具有规定的轴向空间(19),
所述旋转电机形成有第一空气通道(20)和第二空气通道(21),其中,
在未配置所述馈电刷(11a、11b)的非馈电刷侧,所述第一空气通道(20)能够使外部空气从所述外壳与所述后盖之间的规定的所述轴向空间(19)流入,且能够在流过所述热辐射翅片之后沿径向向内方向行进,以对连接到所述功率转换元件(14)的定子线圈(5b)进行冷却,
在配置有所述馈电刷(11a、11b)的、与所述非馈电刷侧相反的馈电刷侧,所述第二空气通道(21)能够使外部空气在从径向向外方向流入所述热辐射构件的所述第二面侧之后绕所述转轴的第一端部流过,以促进来自所述馈电刷(11a、11b)、所述旋转传感器(17)和所述磁极(6c)的热辐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空气通道和所述第二空气通道中的至少一个中,在沿所述径向向内方向流动之后,所述外部空气朝所述转轴的第二端方向行进,并且从设置于所述外壳的排出端口(3a)排出到外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盖具有面向所述控制板的平坦部(18a)和与所述平坦部连接且沿所述转轴的所述第二端方向延伸的圆筒部(18b),
在所述圆筒部上形成有沿所述径向穿通的空气进入孔(18c)。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空气通道中,在沿所述径向向内方向流动之后,所述外部空气朝所述转轴的所述第二端方向行进,并且从设于所述外壳(3)的所述排出端口(3a)排出到外侧,
所述馈电刷配置成相比于靠近所述空气进入孔,更加靠近所述转轴的所述第二端一侧。
5.如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板穿通孔(16c)配置成穿通所述控制板的中心部,而盖空气孔(18d)配置成穿通所述后盖,以面向所述板穿通孔,
所述旋转传感器绕所述板穿通孔配置在所述控制板上,
形成第三空气通道(22),从而在流过所述盖空气孔和所述板穿通孔之后,所述外部空气能够朝所述转轴的所述第二端一侧行进。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孔翅片(16e)附连至所述板穿通孔,
所述孔翅片具有安装于所述板穿通孔的框架(16e1)和从所述框架朝向内侧突出的多个齿部(16e2)。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电气部件(16d)绕所述板穿通孔配置在所述控制板上。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电气部件(16d)绕所述板穿通孔配置在所述控制板上。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穿通孔形成为L形。
10.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穿通孔形成为L形。
1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穿通孔形成为方括号(])形。
12.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穿通孔形成为方括号(])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182348A JP6379895B2 (ja) | 2014-09-08 | 2014-09-08 | 回転電機 |
JP2014-182348 | 2014-09-0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406647A CN105406647A (zh) | 2016-03-16 |
CN105406647B true CN105406647B (zh) | 2020-05-08 |
Family
ID=553586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566656.4A Active CN105406647B (zh) | 2014-09-08 | 2015-09-08 | 旋转电机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837879B2 (zh) |
JP (1) | JP6379895B2 (zh) |
CN (1) | CN105406647B (zh) |
DE (1) | DE102015114920B4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923151A (zh) * | 2015-04-13 | 2018-04-17 | 沃尔沃建筑设备公司 | 建筑设备的液压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ITUA20163927A1 (it) * | 2016-05-30 | 2017-11-30 | Magneti Marelli Spa | Macchina elettrica ad architettura tangenziale con raffreddamento ad aria migliorato |
DE102017122494A1 (de) * | 2017-09-27 | 2019-03-28 | Ebm-Papst Landshut Gmbh | Elektromotor mit verbesserter Motorkühlung zum Antrieb eines Lüfters |
JP6824370B1 (ja) * | 2019-12-02 | 2021-02-03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 |
JP2022120265A (ja) | 2021-02-05 | 2022-08-18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システム |
JP7590882B2 (ja) | 2021-02-05 | 2024-11-2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システム |
US12040663B2 (en) | 2021-03-31 | 2024-07-16 | Honda Motor Co., Ltd. | Combined power system |
JP7518793B2 (ja) | 2021-03-31 | 2024-07-18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複合動力システム |
JP7627597B2 (ja) | 2021-03-31 | 2025-02-0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複合動力システム |
JP7612489B2 (ja) | 2021-03-31 | 2025-01-1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複合動力システム |
CN119160741A (zh) * | 2024-09-23 | 2024-12-20 | 日立电梯电机(广州)有限公司 | 曳引机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710467A (en) * | 1993-07-26 | 1998-01-20 | Nippondenso Co., Ltd. | Alternator |
JP2008005676A (ja) * | 2006-06-26 | 2008-01-10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制御装置一体型回転電機 |
CN102570724A (zh) * | 2010-12-28 | 2012-07-11 | 株式会社电装 | 电动机组件以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751079A (en) * | 1996-10-17 | 1998-05-12 | Ford Motor Company | Alternator wi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ns |
JP3443363B2 (ja) | 1999-05-26 | 2003-09-02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 |
JP3783832B2 (ja) * | 2000-03-30 | 2006-06-07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 |
JP4583191B2 (ja) * | 2005-01-28 | 2010-11-17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 |
JP4339832B2 (ja) * | 2005-08-11 | 2009-10-07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車両用回転電機 |
JP4859950B2 (ja) | 2009-05-12 | 2012-01-25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 |
JP5014445B2 (ja) * | 2010-02-10 | 2012-08-29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電力供給ユニット一体型回転電機 |
JP5202573B2 (ja) | 2010-05-10 | 2013-06-05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車両用制御装置一体型回転電機 |
JP5373936B1 (ja) * | 2012-06-05 | 2013-12-18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制御装置一体型回転電機 |
JP5542977B1 (ja) * | 2013-01-24 | 2014-07-09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 |
-
2014
- 2014-09-08 JP JP2014182348A patent/JP6379895B2/ja active Active
-
2015
- 2015-09-03 US US14/844,546 patent/US9837879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5-09-07 DE DE102015114920.6A patent/DE102015114920B4/de active Active
- 2015-09-08 CN CN201510566656.4A patent/CN10540664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710467A (en) * | 1993-07-26 | 1998-01-20 | Nippondenso Co., Ltd. | Alternator |
JP2008005676A (ja) * | 2006-06-26 | 2008-01-10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制御装置一体型回転電機 |
CN102570724A (zh) * | 2010-12-28 | 2012-07-11 | 株式会社电装 | 电动机组件以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9837879B2 (en) | 2017-12-05 |
DE102015114920B4 (de) | 2023-08-17 |
CN105406647A (zh) | 2016-03-16 |
JP6379895B2 (ja) | 2018-08-29 |
US20160072369A1 (en) | 2016-03-10 |
DE102015114920A1 (de) | 2016-03-10 |
JP2016059133A (ja) | 2016-04-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406647B (zh) | 旋转电机 | |
JP5373936B1 (ja) | 制御装置一体型回転電機 | |
JP4410159B2 (ja) | 交流回転電機 | |
JP4884515B2 (ja) | ブラシレス回転電機 | |
JP2014110712A (ja) | 制御装置一体型回転電機 | |
JP4549924B2 (ja) | 車両用回転電機 | |
JP2010004598A (ja) | 制御装置一体型回転電機 | |
US20140354092A1 (en) |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 |
JP6213397B2 (ja) | 回転電機 | |
JP6037365B2 (ja) | 車両用回転電機 | |
JP5449498B1 (ja) | 回転電機 | |
US10090736B2 (en) |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integrated with control device | |
JP2007097236A (ja) | 車両用回転電機 | |
JP4815473B2 (ja) | 回転電機 | |
JP2017195696A (ja) | 車両用回転電機 | |
US20190281733A1 (en) |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 |
JP6995163B2 (ja) | 発電電動機 | |
JP7254146B1 (ja) | 回転検出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回転電機 | |
JP2010239727A (ja) |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及び車両用発電電動装置 | |
JP5868531B1 (ja) | 車両用回転電機 | |
JP5751319B2 (ja) | 回転電機 | |
JP5769848B1 (ja) | 回転電機 | |
JP4607114B2 (ja) | 交流発電機の電圧制御装置 | |
JP5701346B2 (ja) | 回転電機 | |
JP2010063250A (ja) | 車両用回転電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