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5378512A - 光学制品和眼镜镜片 - Google Patents

光学制品和眼镜镜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78512A
CN105378512A CN201480039907.7A CN201480039907A CN105378512A CN 105378512 A CN105378512 A CN 105378512A CN 201480039907 A CN201480039907 A CN 201480039907A CN 105378512 A CN105378512 A CN 1053785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film thickness
physical film
reflectivity
sco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3990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78512B (zh
Inventor
高桥宏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kai Opt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kai Opt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kai Opt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kai Optic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3785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785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785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785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 G02B1/113Anti-reflection coatings using inorganic layer materials only
    • G02B1/115Multilay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8Interference filters
    • G02B5/281Interference filters designed for the infrared light
    • G02B5/282Interference filters designed for the infrared light reflecting for infrared and transparent for visible light, e.g. heat reflectors, laser protec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02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 G02C7/022Ophthalmic lenses having special refractive features achieved by special materials or material structu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10Filters, e.g. for facilitating adaptation of the eyes to the dark; Sunglas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2202/00Generic optical aspects applicable to one or more of the subgroups of G02C7/00
    • G02C2202/16Laminated or compound lens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yeglasses (AREA)
  •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AREA)
  • Optical Fil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备光学多层膜的光学制品、眼镜镜片,其构成简单,但能够充分降低紫外线和可见光线的反射率,且可以对强度轻微的反射光的色彩进行调整。本发明的光学制品(眼镜镜片)包含具有凸面和凹面的基材、形成于该基材的至少凹面上的光学多层膜,该光学多层膜为共计6层的膜,以靠近所述基材的一侧为第1层,从第1层起二氧化锆的层和二氧化硅的层依次交替层积,第4层的二氧化硅的层的物理膜厚在10nm以上22nm以下的范围内,第1层的二氧化锆的层和第2层的二氧化硅的层的物理膜厚之和在35nm以上45nm以下的范围内。

Description

光学制品和眼镜镜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防止紫外线反射的防反射膜的光学制品和作为其一个示例的眼镜镜片。
背景技术
作为防止紫外区域和可见区域的光的反射的光学多层膜,已知有下述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光学多层膜。
该光学多层膜为3~7层结构,包含物理膜厚为6.5纳米(nm)左右的ITO(IndiumTinOxide,氧化铟锡)的层。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WO2012/07671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这样的光学多层膜中,使用包含铟的ITO,因此在材料的采购、蒸镀中,成本增高。
此外,因为使用ITO,所以有可能使带有光学多层膜的透镜的透明度下降,且对于透镜的颜色,难以对光学多层膜中强度轻微的反射光的色彩(颜色系统)进行调整。
因此,技术方案1、5中所述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光学多层膜的光学制品、眼镜镜片,尽管构成简单,但能充分降低紫外线和可见光线的反射率,可以对强度轻微的反射光的色彩进行调整。
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中所述的发明包含具有凸面和凹面的基材和形成于该基材的至少凹面上的光学多层膜,其中,所述光学多层膜为共计6层的膜,以靠近所述基材的一侧为第1层,从第1层起,二氧化锆的层和二氧化硅的层依次交替层积,第4层的所述二氧化硅的层的物理膜厚在10nm以上22nm以下的范围内,第1层的所述二氧化锆的层和第2层的所述二氧化硅的层的物理膜厚之和在35nm以上45nm以下的范围内。
技术方案2中所述的发明如上述发明,其中,第1层至第4层的物理膜厚之和在100nm以上110nm以下的范围内。
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如上述发明,其中,所述凹面对波长280nm以上且小于400nm的光的平均反射率为3.5%以下。
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如上述发明,其中,所述凹面对波长300nm以上且小于400nm的光的平均反射率为2.5%以下。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为一种眼镜镜片,其使用上述光学制品,所述基材为眼镜镜片基材。
发明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5中所述的发明,起到了能够提供一种具备光学多层膜的光学制品、眼镜镜片的效果,尽管其构成简单,但可以对强度轻微的反射光的色彩进行调整,能够充分降低紫外线和可见光线的反射率,使对于可见光线的防反射等性能良好,同时抑制凹面对紫外线的反射,且能够在紫外线下保护位于凹面侧的眼睛等。
根据技术方案2中所述的发明,起到能够进一步降低紫外线和可见光线的反射率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3、4中所述的发明,起到能够降低紫外线的反射率达到可充分保护眼睛等的高水平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实施例1~5的紫外线区域和可见光区域的分光反射率分布的曲线图。
图2为在xy表色系的xy坐标中分别绘制出凹面反射光的反射色的(x,y)的曲线图,(a)为实施例1~5的情况、(b)为实施例31~35的情况、(c)为实施例36~40的情况、(d)为实施例41~45的情况、(e)为实施例46~50的情况、(f)为实施例51~55的情况。
图3为示出实施例6~10的紫外线区域和可见光区域的分光反射率分布的曲线图。
图4为示出实施例11~15的紫外线区域和可见光区域的分光反射率分布的曲线图。
图5为示出实施例16~20的紫外线区域和可见光区域的分光反射率分布的曲线图。
图6为示出实施例21~25的紫外线区域和可见光区域的分光反射率分布的曲线图。
图7为示出实施例26~30的紫外线区域和可见光区域的分光反射率分布的曲线图。
图8为示出实施例31~35的紫外线区域和可见光区域的分光反射率分布的曲线图。
图9为示出实施例36~40的紫外线区域和可见光区域的分光反射率分布的曲线图。
图10为示出实施例41~45的紫外线区域和可见光区域的分光反射率分布的曲线图。
图11为示出实施例46~50的紫外线区域和可见光区域的分光反射率分布的曲线图。
图12为示出实施例51~55的紫外线区域和可见光区域的分光反射率分布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示例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方式不限于以下内容。
光学制品为凸透镜,具有凸面和凹面。光学制品包含具有凸面和凹面的基材、形成于该基材的至少凹面上的光学多层膜。需要说明的是,基材本身也可以看做凸透镜。
基材的材质以玻璃、塑料为首,可以为任意物质,适合使用塑料。作为基材的材质的示例,可以举出聚氨酯树脂、环硫树脂、聚碳酸酯树脂、丙烯酸系树脂、聚醚砜树脂、聚4-甲基戊烯-1树脂、二乙二醇双烯丙基碳酸酯树脂。
作为光学制品的典型示例,可以举出以眼镜塑料镜片、眼镜玻璃镜片为首的眼镜镜片,作为其他示例,可以举出相机镜头、投影机镜头、双目镜镜头、望远镜镜头、各种过滤器。眼镜镜片的情况下,基材为眼镜镜片基材。
光学多层膜可以直接成膜在基材的凹面的表面上,也可以隔着以硬涂层为首的单个或两个以上的中间膜成膜在基材的凹面的表面上。硬涂层由例如有机硅氧烷系、其他有机硅化合物、丙烯酸系化合物等形成。此外,可以在硬涂层的下层设置底涂层。底涂层由例如聚氨酯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甲基丙烯酸系树脂、有机硅系树脂的至少任一种形成。
形成于基材的凹面的光学多层膜具有高折射率材料和低折射率材料交替层积的共6层的构成。高折射率材料为二氧化锆(Zirconia、ZrO2),低折射率材料为二氧化硅(Silica、SiO2)。以基材侧(凸面侧)为第1层,在第1层配置高折射率材料。第6层为SiO2,成为最外表面,与空气接触。需要说明的是,在该光学多层膜的外侧进一步可以形成以防水膜为首的单个或两个以上的外膜。
光学多层膜利用例如真空蒸镀法、溅射法等物理气相体积法进行层积。在真空蒸镀法中,可以在蒸镀时供给惰性气体等各种气体;可以控制该气体的供给条件(供给量、成膜时压力等);可以在成膜时利用规定的加速电压、加速电流,导入各种离子,进行离子辅助;可以在成膜时进行等离子体处理。
对于6层的光学多层膜中的第4层的低折射率层(SiO2层),使其物理膜厚在10nm以上22nm以下的范围内。第4层的物理膜厚小于10nm时,第4层较难正确成膜。此外,此时的第4层过薄,对于其他层无论怎样设计,也难以满足目标水平,特别是在紫外线区域的反射率中难以满足目标水平。
此处,目标紫外线区域的反射率的水平为:对于波长280nm以上且小于400nm的光的平均反射率为3.5%以下和/或对于波长300nm以上且小于400nm的光的平均反射率为2.5%以下。在凸透镜的凹面上,紫外线区域的反射率达到该水平,能以该水平防止紫外线反射,这样就能够充分降低倾斜入射至凹面的紫外线未透过而反射的量,且能够在紫外线下保护存在于凹面侧的物体。例如凸透镜为眼镜镜片,眼睛存在于凹面侧的情况下,能够充分降低来自脸的斜后方的紫外线在凹面上发生反射而进入眼睛的量。
另一方面,在第4层的物理膜厚超过22nm的情况下,无论怎样设计其他层,紫外线区域的反射率也难以满足目标水平。此外,防反射水平容易成为与紫外线区域的不匹配的低水平,可见光区域的反射率、例如平均反射率超过5%。需要说明的是,可见光区域为常规的可见光的波长区域,例如波长为400nm以上800nm以下,或者为400nm以上760nm,或者为400nm以上720nm以下。
此外,调整上述第4层的物理膜厚的范围的同时,适当使6层的光学多层膜中的第4层以前(第1层~第4层)的物理膜厚的至少任一个薄至一定程度时,可以进一步充分降低可见光区域的反射率,同时可使紫外线区域的反射率降低至上述水平。
特别是,使第1层的高折射率层(ZrO2层)和第2层的低折射率层(SiO2层)的物理膜厚之和在35nm以上45nm以下的范围内时,可见光区域的反射率充分降低的同时,对于紫外线区域的反射率也可以降低至满足上述水平。该物理膜厚之和小于35nm时,第1层、第2层较难成膜,无论怎样设计其他层,也难以使紫外线区域的反射率降低至达到上述水平的程度。另一方面,即使该物理膜厚之和超过45nm,也难以使紫外线区域的反射率降低至达到上述水平的程度,且有可能可见光区域的反射率不能充分降低。
此外,即使使第1层至第4层(第1,2,3,4层)的物理膜厚的总和在100nm以上110nm以下的范围内,可见光区域的反射率充分降低的同时,也可以使紫外线区域的反射率降低至上述水平。该物理膜厚的总和小于100nm时,第1层至第4层较难依次成膜,且无论怎样设计其他层,也难以使紫外线区域的反射率降低至达到上述水平的程度。另一方面,即使该物理膜厚之和超过110nm,也难以使紫外线区域的反射率降低至达到上述水平的程度,且出现可见光区域的反射率不能充分降低的可能性。
满足光学多层膜中的第4层(SiO2层)的物理膜厚在10nm以上22nm以下的范围内的条件,或者进一步满足第1层(ZrO2层)和第2层(SiO2层)的物理膜厚之和在35nm以上45nm以下的范围内的条件,和/或满足第1层至第4层的物理膜厚之和在100nm以上110nm以下的范围内的条件的同时,若对第1~6层的物理膜厚进行适当设计,则对于光学多层膜处(与入射光相比,强度轻微)的反射光可以呈现任意色彩,同时,除了可见光区域的反射率之外,也可使紫外线区域的反射率极其低。
作为光学多层膜处的反射光的色彩的示例,可以举出无彩色、蓝色、粉色、绿色、橙色。
此外,优选使成膜于凹面的光学多层膜处的反射光的色彩与凸面处的反射光的色彩相匹配。这样设置时,从外部观察透镜或具备透镜的物体(眼镜镜片的着戴者等)的情况下,通过调和来自透镜的反射光的色彩,看起来美观无闪烁,即使对于具备透镜的物体,也能够抑制通过透镜观察的光的色彩的闪烁,容易看到来自透镜的光。对于凸面,可以形成与凹面同样构成的光学多层膜,从而在凹面和凸面具有同等的膜。
实施例
接着,对涉及共6层的光学多层膜的各种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1~5》
表1示出实施例1~5的膜构成、各种平均反射率、凹面反射光的反射色的xy表色系中的x、y的值,图1为示出实施例1~5涉及的紫外线区域(280nm以上且小于400nm)和可见光区域(400nm以上800nm以下)的分光反射率分布的曲线图,图2的(a)为在xy表色系的xy坐标(CIE色度图,CIEChromaticityDiagram)中,分别绘制出实施例1~5的凹面反射光的反射色的(x,y)的曲线图。
需要说明的是,反射色的(x,y)为D65光源下的2°视野中的值,以下相同。
【表1】
第1~4层总膜厚:103.64nm
第1+2层总膜厚:41.42nm
在实施例1~5中,对于具有凸面和凹面的塑料制的透镜基材的凹面,利用真空蒸镀法直接形成6层的光学多层膜作为防反射膜。需要说明的是,防反射膜等各种膜不成膜于凸面上。
光学多层膜的各层的物理膜厚可以基于蒸镀时间、真空容器内压力(成膜时压力)等蒸镀条件进行计算。
实施例1~5的各透镜基材相同,均为硫代聚氨酯树脂制,折射率为1.60,阿贝数为42,度数为-0.00(凸面和凹面为相同的曲线基板)。
如表1的左上部所示,对于实施例1~5的光学多层膜,以最靠近基材的层作为第1层,第1层为ZrO2、第2层为SiO2,ZrO2和SiO2交替配置,实施例1~5的光学多层膜以物理膜厚相同的方式形成(从第1层起依次为18.97nm,22.45nm,45.45nm,16.77nm,27.19nm,80.64nm)。
实施例1~5的光学多层膜的第4层的物理膜厚为16.77nm,在10nm以上22nm以下的范围内。
另外,第1层和第2层的物理膜厚之和为18.97+22.45=41.42nm,在35nm以上45nm以下的范围内。
进一步,第1层至第4层的物理膜厚的总和为18.97+22.45+45.45+16.77=103.64nm,在100nm以上110nm以下的范围内。
实施例1~5中,使彼此的ZrO2的折射率不同。表1中的ZrO2的折射率是对于波长500nm的光的折射率(λ=500nm)。ZrO2的折射率根据光学多层膜设计时的设计波长、加工时的蒸镀速度、基于氧气、氩气等离子辅助的赋予等而发生变化。对于实施例1中的ZrO2的折射率,第1,3,5层均为2.0288,同样地在实施例2中为2.0504,在实施例3中为2.0726,在实施例4中为2.0920,在实施例5中为2.1264。需要说明的是,SiO2的折射率(λ=500nm)在实施例1~5中均为1.4776。
在实施例1~5中,ZrO2的折射率从2.0288逐渐上升至2.1264,波长280nm以上且小于400nm(以下,称为第1紫外线区域)的平均反射率依次为2.67%,3.25%,1.97%,2.08%,1.92%,均抑制在3.5%以下,第1紫外线区域中的反射率均充分降低。此外,实施例1~5中,波长300nm以上且小于400nm(以下,称为第2紫外线区域)的平均反射率依次为1.85%,1.70%,1.92%,1.69%,1.73%,均抑制在2.5%以下,第2紫外线区域中的反射率均充分降低。
此外,如图1等所示,在实施例1~5中,可见光区域(400nm以上720nm以下)中的反射率在任一波长中均为2.5%以下,可见光区域中的反射率也充分降低。
如此,作为能够在紫外线区域、可见光区域中防止反射的理由,认为是第4层的物理膜厚为16.77nm,在10nm以上22nm以下的范围内,且第1层和第2层的物理膜厚之和为41.42nm,在35nm以上45nm以下的范围内,进一步第1层至第4层的物理膜厚的总和为103.64nm,在100nm以上110nm以下的范围内。
将实施例1~5的透镜用作眼镜镜片的情况下,着戴时能够充分透过从脸的斜后方横向入射的紫外线而几乎不在凹面(背面)上发生反射,从而能够在紫外线下保护眼睛。
此外,并非眼镜玻璃镜片而为眼镜塑料镜片的情况下,在透镜基材上混入以紫外线吸收剂为首的紫外线截断剂,截断紫外线区域的光,从而在紫外线下保护眼睛。该情况下,透过凹面的紫外线在基材中被充分地截断。
而且,实施例1~5中的、在施加有光学多层膜的凹面上的反射光的色彩依次为(x,y)=(0.26,0.29),(0.26,0.30),(0.26,0.30),(0.26,0.31),(0.26,0.32),落在(x,y)=(0.26,0.29~0.32),呈现无彩色,均属于无彩色系统。
如果对于透镜基材的凸面也进行无彩色的光学多层膜(防反射膜等)的成膜,则所提供的透镜呈现出防反射性能等,同时,能够防止紫外线在透镜背面发生反射而以较强强度进入眼睛的情况,进一步能够防止在凸面和凹面的反射色不同而产生外观上或视认上不适感的情况。
《实施例6~10》
表2示出实施例6~10的膜构成、各种平均反射率、凹面反射光的反射色的xy表色系中的x、y的值,图3为示出实施例6~10的、紫外线区域(280nm以上且小于400nm)和可见光区域(400nm以上800nm以下)的分光反射率分布的曲线图。
【表2】
实施例6~10中,除了6层的光学多层膜的膜构成之外,与实施例1~5同样地形成。其中,实施例8与实施例1相同。
如表2的左上部所示,实施例6~10中的ZrO2的折射率(λ=500nm)均为2.0288,对于实施例6的光学多层膜中的各层的物理膜厚,从第1层起依次为20.40nm,16.71nm,53.52nm,10.00nm,28.97nm,75.15nm。此外,实施例7中的各层的物理膜厚依次为20.31nm,17.68nm,50.01nm,12.00nm,27.53nm,76.72nm。进一步,实施例8中的各层的物理膜厚依次为18.97nm,22.45nm,45.45nm,16.77nm,27.19nm,80.64nm,实施例9中的各层的物理膜厚依次为18.62nm,25.06nm,40.23nm,20.00nm,26.15nm,83.04nm,实施例10中的各层的物理膜厚依次为17.81nm,27.00nm,37.31nm,22.00nm,25.08nm,85.23nm。
实施例6~10的光学多层膜的第4层的物理膜厚依次为10.00nm,12.00nm,16.77nm,20.00nm,22.00nm,在10nm以上22nm以下的范围内。
另外,第1层和第2层的物理膜厚之和依次为37.11nm,37.99nm,41.42nm,43.68nm,44.81nm,在35nm以上45nm以下的范围内。
进一步,第1层至第4层的物理膜厚的总和依次为100.63nm,100.00nm,103.64nm,103.91nm,104.12nm,在100nm以上110nm以下的范围内。
实施例6~10中,第4层的物理膜厚从10.00nm逐渐上升至22.00nm,第1紫外线区域的平均反射率依次为1.95%,2.04%,2.67%,2.91%,3.04%,均抑制在3.5%以下,第1紫外线区域中的反射率均充分降低。此外,实施例6~10中,第2紫外线区域的反射率依次为1.81%,2.02%,1.85%,2.05%,2.25%,均抑制在2.5%以下,第2紫外线区域中的反射率均充分降低。
此外,如图3等所示,在实施例6~10中,可见光区域(400nm以上720nm以下)中的反射率在任一波长中均为3%以下,可见光区域中的反射率也充分降低。
其中,作为不属于本发明的比较例,第4层的物理膜厚小于10.00nm或超过22.00nm时,至少一个紫外线区域的平均反射率难以抑制至上述水平,或者可见光区域的反射率难以以高水平降低,例如可见光区域的整个区域中,未达到3%或3.5%以下或4%以下或4.5%以下。
如此,作为在紫外线区域、可见光区域中防止反射的理由,认为是第4层的物理膜厚在10nm以上22nm以下的范围内,且第1层和第2层的物理膜厚之和在35nm以上45nm以下的范围内,进一步第1层至第4层的物理膜厚的总和在100nm以上110nm以下的范围内。需要说明的是,第1层和第2层的物理膜厚之和在上述范围外时,至少一个紫外线区域的平均反射率或可见光区域的反射率难以抑制至上述水平。此外,第1层至第4层的物理膜厚之和即使在上述范围外,若第4层的物理膜厚在10nm以上22nm以下的范围内,且第1层和第2层的物理膜厚之和在35nm以上45nm以下的范围内,则紫外线区域的平均反射率或可见光区域的反射率也能够抑制至上述水平,第1层至第4层的物理膜厚之和若在上述范围内,则更容易抑制紫外线区域的平均反射率或可见光区域的反射率。
实施例6~10的透镜用作眼镜镜片的情况下,着戴时也能够充分透过从脸的斜后方横向入射的紫外线而几乎不在凹面(背面)上发生反射,从而能够在紫外线下保护眼睛。
而且,实施例6~10中的、施加有光学多层膜的凹面上的反射光的色彩落在(x,y)=(0.25~0.29,0.28~0.31),呈现无彩色,均属于无彩色系统。
《实施例11~15》
表3示出实施例11~15的膜构成、各种平均反射率、凹面反射光的反射色的xy表色系中的x、y的值,图4为示出实施例11~15的、紫外线区域(280nm以上且小于400nm)和可见光区域(400nm以上800nm以下)的分光反射率分布的曲线图。
【表3】
实施例11~15与实施例6~10同样地形成,将ZrO2的折射率(λ=500nm)均设为2.0504。需要说明的是,相对于实施例6~10,如表3所示,将实施例11~15中的除第4层之外的各层的物理膜厚稍作调整。此外,实施例13与实施例2相同。
实施例11~15的第1层和第2层的物理膜厚之和依次为37.48nm,38.95nm,41.42nm,42.26nm,43.15nm,在35nm以上45nm以下的范围内。
另外,第1层至第4层的物理膜厚之和依次为109.03nm,106.87nm,103.64nm,100.53nm,100.15nm,在100nm以上110nm以下的范围内。
在实施例11~15中,第4层的物理膜厚从10.00nm逐渐上升至22.00nm,第1紫外线区域的平均反射率依次为2.98%,3.14%,3.25%,2.26%,2.29%,均抑制在3.5%以下,第1紫外线区域中的反射率均充分降低。此外,第2紫外线区域的反射率依次为1.67%,1.67%,1.70%,2.06%,2.07%,均抑制在2.5%以下,第2紫外线区域中的反射率均充分降低。其中,第4层的物理膜厚小于10.00nm或超过22.00nm时,至少一个紫外线区域的平均反射率或可见光区域的反射率难以抑制至上述水平。
此外,如图4等所示,在实施例11~15中,可见光区域(400nm以上720nm以下)中的反射率在任一波长中均为3%以下,可见光区域中的反射率也充分降低。
如此,作为在紫外线区域、可见光区域中防止反射的理由,认为是第4层的物理膜厚在10nm以上22nm以下的范围内,且第1层和第2层的物理膜厚之和在35nm以上45nm以下的范围内,进一步第1层至第4层的物理膜厚的总和在100nm以上110nm以下的范围内。需要说明的是,第1层和第2层的物理膜厚之和在上述范围外时,至少一个紫外线区域的平均反射率或可见光区域的反射率难以抑制至上述水平。此外,第1层至第4层的物理膜厚之和即使在上述范围外,若第4层的物理膜厚在10nm以上22nm以下的范围内,且第1层和第2层的物理膜厚之和在35nm以上45nm以下的范围内,则紫外线区域的平均反射率或可见光区域的反射率也能够抑制至上述水平,第1层至第4层的物理膜厚之和若在上述范围内,则更容易抑制紫外线区域的平均反射率或可见光区域的反射率。
实施例11~15的透镜用作眼镜镜片的情况下,着戴时也能够充分透过从脸的斜后方横向入射的紫外线而几乎不在凹面(背面)上发生反射,从而能够在紫外线下保护眼睛。
而且,实施例11~15中的、施加有光学多层膜的凹面上的反射光的色彩落在(x,y)=(0.25~0.29,0.27~0.30),呈现无彩色,均属于无彩色系统。
《实施例16~20》
表4示出实施例16~20的膜构成、各种平均反射率、凹面反射光的反射色的xy表色系中的x、y的值,图5为示出实施例11~15的、紫外线区域(280nm以上且小于400nm)和可见光区域(400nm以上800nm以下)的分光反射率分布的曲线图。
【表4】
实施例16~20与实施例6~10同样地形成,将ZrO2的折射率(λ=500nm)均设为2.0726。需要说明的是,相对于实施例6~10,如表4所示,将实施例16~20中的除第4层之外的各层的物理膜厚稍作调整。此外,实施例18与实施例3相同。
实施例16~20的第1层和第2层的物理膜厚之和依次为37.56nm,38.78nm,41.42nm,43.44nm,44.43nm,在35nm以上45nm以下的范围内。
另外,第1层至第4层的物理膜厚之和依次为108.05nm,103.40nm,103.64nm,103.89nm,104.87nm,在100nm以上110nm以下的范围内。
在实施例16~20中,第4层的物理膜厚从10.00nm逐渐上升至22.00nm,第1紫外线区域的平均反射率依次为1.99%,1.74%,1.97%,2.14%,2.19%,均抑制在3.5%以下,第1紫外线区域中的反射率均充分降低。此外,第2紫外线区域的反射率依次为2.03%,1.82%,1.92%,2.02%,2.05%,均抑制在2.5%以下,第2紫外线区域中的反射率均充分降低。其中,第4层的物理膜厚小于10.00nm或超过22.00nm时,至少一个紫外线区域的平均反射率或可见光区域的反射率难以抑制至上述水平,或者对可见光区域的反射率产生影响。
此外,如图5等所示,在实施例16~20中,可见光区域(400nm以上720nm以下)中的反射率在任一波长中均为2.5%以下,可见光区域中的反射率也充分降低。
如此,作为在紫外线区域、可见光区域中防止反射的理由,认为是第4层的物理膜厚在10nm以上22nm以下的范围内,且第1层和第2层的物理膜厚之和在35nm以上45nm以下的范围内,进一步第1层至第4层的物理膜厚的总和在100nm以上110nm以下的范围内。需要说明的是,第1层和第2层的物理膜厚之和在上述范围外时,至少一个紫外线区域的平均反射率或可见光区域的反射率难以抑制至上述水平。此外,第1层至第4层的物理膜厚之和即使在上述范围外,若第4层的物理膜厚在10nm以上22nm以下的范围内,且第1层和第2层的物理膜厚之和在35nm以上45nm以下的范围内,则紫外线区域的平均反射率或可见光区域的反射率也能够抑制至上述水平,第1层至第4层的物理膜厚之和若在上述范围内,则更容易抑制紫外线区域的平均反射率或可见光区域的反射率。
实施例16~20的透镜用作眼镜镜片的情况下,着戴时也能够充分透过从脸的斜后方横向入射的紫外线而几乎不在凹面(背面)上发生反射,从而能够在紫外线下保护眼睛。
而且,实施例16~20中的、施加有光学多层膜的凹面上的反射光的色彩落在(x,y)=(0.25~0.28,0.30~0.33),呈现无彩色,均属于无彩色系统。
《实施例21~25》
表5示出实施例21~25的膜构成、各种平均反射率、凹面反射光的反射色的xy表色系中的x、y的值,图6为示出实施例21~25的、紫外线区域(280nm以上且小于400nm)和可见光区域(400nm以上800nm以下)的分光反射率分布的曲线图。
【表5】
实施例21~25与实施例6~10同样地形成,将ZrO2的折射率(λ=500nm)均设为2.0920。需要说明的是,相对于实施例6~10,如表5所示,将实施例21~25中的除第4层之外的各层的物理膜厚稍作调整。此外,实施例23与实施例4相同。
实施例21~25的第1层和第2层的物理膜厚之和依次为36.42nm,37.90nm,41.42nm,42.49nm,43.47nm,在35nm以上45nm以下的范围内。
且第1层至第4层的物理膜厚之和依次为108.21nm,104.95nm,103.64nm,102.08nm,102.56nm,在100nm以上110nm以下的范围内。
在实施例21~25中,第4层的物理膜厚从10.00nm逐渐上升至22.00nm,第1紫外线区域的平均反射率依次为2.01%,2.01%,2.08%,1.95%,1.98%,均抑制在3.5%以下,第1紫外线区域中的反射率均充分降低。此外,第2紫外线区域的反射率依次为1.73%,1.73%,1.69%,1.66%,1.69%,均抑制在2.5%以下,第2紫外线区域中的反射率均充分降低。其中,第4层的物理膜厚小于10.00nm或超过22.00nm时,至少一个紫外线区域的平均反射率或可见光区域的反射率难以抑制至上述水平,或者对可见光区域的反射率产生影响。
此外,如图6等所示,在实施例21~25中,可见光区域(400nm以上720nm以下)中的反射率在任一波长中均为2.5%以下,可见光区域中的反射率也充分降低。
如此,作为在紫外线区域、可见光区域中防止反射的理由,认为是第4层的物理膜厚在10nm以上22nm以下的范围内,且第1层和第2层的物理膜厚之和在35nm以上45nm以下的范围内,进一步第1层至第4层的物理膜厚的总和在100nm以上110nm以下的范围内。需要说明的是,第1层和第2层的物理膜厚之和在上述范围外时,至少一个紫外线区域的平均反射率或可见光区域的反射率难以抑制至上述水平。此外,第1层至第4层的物理膜厚之和即使在上述范围外,若第4层的物理膜厚在10nm以上22nm以下的范围内,且第1层和第2层的物理膜厚之和在35nm以上45nm以下的范围内,则紫外线区域的平均反射率或可见光区域的反射率也能够抑制至上述水平,第1层至第4层的物理膜厚之和若在上述范围内,则更容易抑制紫外线区域的平均反射率或可见光区域的反射率。
实施例21~25的透镜,用作眼镜镜片的情况下,着戴时也能够充分透过从脸的斜后方横向入射的紫外线而几乎不在凹面(背面)上发生反射,从而能够在紫外线下保护眼睛。
而且,实施例21~25中的、施加有光学多层膜的凹面上的反射光的色彩落在(x,y)=(0.24~0.28,0.30~0.31),呈现无彩色,均属于无彩色系统。
《实施例26~30》
表6示出实施例26~30的膜构成、各种平均反射率、凹面反射光的反射色的xy表色系中的x、y的值,图7为示出实施例26~30的、紫外线区域(280nm以上且小于400nm)和可见光区域(400nm以上800nm以下)的分光反射率分布的曲线图。
【表6】
实施例26~30与实施例6~10同样地形成,将ZrO2的折射率(λ=500nm)均设为2.1264。需要说明的是,相对于实施例6~10,如表6所示,将实施例26~30中的除第4层之外的各层的物理膜厚稍作调整。此外,实施例28与实施例5相同。
实施例26~30的第1层和第2层的物理膜厚之和依次为37.07nm,38.50nm,41.42nm,43.19nm,44.08nm,在35nm以上45nm以下的范围内。
另外,第1层至第4层的物理膜厚之和依次为109.87nm,106.41nm,103.64nm,103.85nm,104.37nm,在100nm以上110nm以下的范围内。
在实施例26~30中,第4层的物理膜厚从10.00nm逐渐上升至22.00nm,第1紫外线区域的平均反射率依次为1.92%,1.90%,1.92%,1.94%,1.95%,均抑制在3.5%以下,第1紫外线区域中的反射率均充分降低。此外,第2紫外线区域的反射率依次为1.62%,1.61%,1.73%,1.65%,1.67%,均抑制在2.5%以下,第2紫外线区域中的反射率均充分降低。其中,第4层的物理膜厚小于10.00nm或超过22.00nm时,至少一个紫外线区域的平均反射率或可见光区域的反射率难以抑制至上述水平,或者对可见光区域的反射率产生影响。
此外,如图7等所示,在实施例26~30中,可见光区域(400nm以上720nm以下)中的反射率在任一波长中均为2.0%以下,可见光区域中的反射率也充分降低。
如此,作为在紫外线区域、可见光区域中防止反射的理由,认为是第4层的物理膜厚在10nm以上22nm以下的范围内,且第1层和第2层的物理膜厚之和在35nm以上45nm以下的范围内,进一步第1层至第4层的物理膜厚的总和在100nm以上110nm以下的范围内。需要说明的是,第1层和第2层的物理膜厚之和在上述范围外时,至少一个紫外线区域的平均反射率或可见光区域的反射率难以抑制至上述水平。此外,第1层至第4层的物理膜厚之和即使在上述范围外,若第4层的物理膜厚在10nm以上22nm以下的范围内,且第1层和第2层的物理膜厚之和在35nm以上45nm以下的范围内,则紫外线区域的平均反射率或可见光区域的反射率也能够抑制至上述水平,第1层至第4层的物理膜厚之和若在上述范围内,则更容易抑制紫外线区域的平均反射率或可见光区域的反射率。
实施例26~30的透镜用作眼镜镜片的情况下,着戴时也能够充分透过从脸的斜后方横向入射的紫外线而几乎不在凹面(背面)上发生反射,从而能够在紫外线下保护眼睛。
而且,实施例26~30中的、施加有光学多层膜的凹面上的反射光的色彩落在(x,y)=(0.25~0.27,0.31~0.33),呈现无彩色,均属于无彩色系统。
《实施例31~35》
表7示出实施例31~35的膜构成、各种平均反射率、凹面反射光的反射色的xy表色系中的x、y的值,图8为示出实施例31~35的、紫外线区域(280nm以上且小于400nm)和可见光区域(400nm以上800nm以下)的分光反射率分布的曲线图,图2的(b)为在xy表色系中的xy坐标中,分别绘制出实施例31~35的凹面反射光的反射色的(x,y)的曲线图。
【表7】
蓝色
第1~4层总膜厚:108.86nm
第1+2层总膜厚:35.03nm
实施例31~35与实施例1~5同样地形成,使ZrO2的折射率(λ=500nm)在2.0288~2.1264范围内逐步改变。
实施例31~35中的第4层的物理膜厚为21.83nm,在10nm以上22nm以下的范围内。
另外,第1层和第2层的物理膜厚之和为35.03nm,在35nm以上45nm以下的范围内。
进一步,第1层至第4层的物理膜厚之和为108.86nm,在100nm以上110nm以下的范围内。
在实施例31~35中,ZrO2的折射率(λ=500nm)在2.0288~2.1264范围内逐渐上升,第1紫外线区域的平均反射率依次为2.71%,3.19%,1.92%,2.10%,1.88%,均抑制在3.5%以下,第1紫外线区域中的反射率均充分降低。此外,第2紫外线区域的反射率依次为1.66%,1.54%,1.58%,1.39%,1.37%,均抑制在2.5%以下,第2紫外线区域中的反射率均充分降低。需要说明的是,第4层的物理膜厚小于10.00nm或超过22.00nm时,至少一个紫外线区域的平均反射率或可见光区域的反射率难以抑制至上述水平,或者对可见光区域的反射率产生影响。
此外,如图8等所示,在实施例31~35中,可见光区域(400nm以上720nm以下)中的反射率在任一波长中均为4.0%以下,可见光区域中的反射率也充分降低。
如此,作为在紫外线区域、可见光区域中防止反射的理由,认为是第4层的物理膜厚在10nm以上22nm以下的范围内,且第1层和第2层的物理膜厚之和在35nm以上45nm以下的范围内,进一步第1层至第4层的物理膜厚的总和在100nm以上110nm以下的范围内。需要说明的是,第1层和第2层的物理膜厚之和在上述范围外时,至少一个紫外线区域的平均反射率或可见光区域的反射率难以抑制至上述水平。此外,第1层至第4层的物理膜厚之和即使在上述范围外,若第4层的物理膜厚在10nm以上22nm以下的范围内,且第1层和第2层的物理膜厚之和在35nm以上45nm以下的范围内,则紫外线区域的平均反射率或可见光区域的反射率也能够抑制至上述水平,第1层至第4层的物理膜厚之和若在上述范围内,则更容易抑制紫外线区域的平均反射率或可见光区域的反射率。
实施例31~35的透镜用作眼镜镜片的情况下,着戴时也能够充分透过从脸的斜后方横向入射的紫外线而几乎不在凹面(背面)上发生反射,从而能够在紫外线下保护眼睛。
而且,实施例31~35中的、施加有光学多层膜的凹面上的反射光的色彩落在(x,y)=(0.19,0.22~0.24),呈现(薄的半透明的)蓝色。
如果对于透镜基材的凸面也进行同样的蓝色的光学多层膜(防反射膜等)的成膜,则所提供的蓝色的透镜呈现防反射性能,同时,能够在透镜背面发生反射的紫外线下保护眼睛,进一步,能够防止在凸面和凹面的反射色不同而产生外观上或视认上不适感的情况。
《实施例36~40》
表8示出实施例36~40的膜构成、各种平均反射率、凹面反射光的反射色的xy表色系中的x、y的值,图9为示出实施例36~40的、紫外线区域(280nm以上且小于400nm)和可见光区域(400nm以上800nm以下)的分光反射率分布的曲线图,图2的(c)为在xy表色系中的xy坐标中,分别绘制出实施例36~40的凹面反射光的反射色的(x,y)的曲线图。
【表8】
紫色
第1~4层总膜厚:108.34nm
第1+2层总膜厚:35.25nm
实施例36~40与实施例1~5同样地形成,使ZrO2的折射率(λ=500nm)在2.0288~2.1264范围内逐步改变。
实施例36~40中的第4层的物理膜厚为13.00nm,在10nm以上22nm以下的范围内。
另外,第1层和第2层的物理膜厚之和为35.25nm,在35nm以上45nm以下的范围内。
进一步,第1层至第4层的物理膜厚之和为108.34nm,在100nm以上110nm以下的范围内。
在实施例36~40,ZrO2的折射率(λ=500nm)在2.0288~2.1264范围内逐渐上升,第1紫外线区域的平均反射率依次为2.75%,3.00%,2.21%,2.22%,2.07%,均抑制在3.5%以下,第1紫外线区域中的反射率均充分降低。此外,第2紫外线区域的反射率依次为2.25%,2.06%,2.21%,1.94%,1.93%,均抑制在2.5%以下,第2紫外线区域中的反射率均充分降低。需要说明的是,第4层的物理膜厚小于10.00nm或超过22.00nm时,至少一个紫外线区域的平均反射率或可见光区域的反射率难以抑制至上述水平,或者对可见光区域的反射率产生影响。
此外,如图9等所示,在实施例36~40中,可见光区域(400nm以上720nm以下)中的反射率在任一波长中均为3.5%以下,可见光区域中的反射率也充分降低。
如此,作为在紫外线区域、可见光区域中防止反射的理由,认为是第4层的物理膜厚在10nm以上22nm以下的范围内,且第1层和第2层的物理膜厚之和在35nm以上45nm以下的范围内,进一步第1层至第4层的物理膜厚的总和在100nm以上110nm以下的范围内。需要说明的是,第1层和第2层的物理膜厚之和在上述范围外时,至少一个紫外线区域的平均反射率或可见光区域的反射率难以抑制至上述水平。此外,第1层至第4层的物理膜厚之和即使在上述范围外,若第4层的物理膜厚在10nm以上22nm以下的范围内,且第1层和第2层的物理膜厚之和在35nm以上45nm以下的范围内,则紫外线区域的平均反射率或可见光区域的反射率也能够抑制至上述水平,第1层至第4层的物理膜厚之和若在上述范围内,则更容易抑制紫外线区域的平均反射率或可见光区域的反射率。
实施例36~40的透镜用作眼镜镜片的情况下,着戴时也能够充分透过从脸的斜后方横向入射的紫外线而几乎不在凹面(背面)上发生反射,从而能够在紫外线下保护眼睛。
而且,实施例36~40中的、施加有光学多层膜的凹面上的反射光的色彩落在(x,y)=(0.18~0.20,0.12),呈现(薄的半透明的)紫色。
如果对于透镜基材的凸面也进行同样的紫色的光学多层膜(防反射膜等)的成膜,则所提供的紫色的透镜呈现防反射性能,同时,能够在透镜背面发生反射的紫外线下保护眼睛,进一步,能够防止凸面和凹面的反射色不同而产生外观上或视认上不适感的情况。
《实施例41~45》
表9示出实施例41~45的膜构成、各种平均反射率、凹面反射光的反射色的xy表色系中的x、y的值,图10为示出实施例41~45的、紫外线区域(280nm以上且小于400nm)和可见光区域(400nm以上800nm以下)的分光反射率分布的曲线图,图2的(d)在xy表色系中的xy坐标中,分别绘制出实施例41~45的凹面反射光的反射色的(x,y)的曲线图。
【表9】
粉色
第1~4层总膜厚:100.68nm
第1+2层总膜厚:35.87nm
实施例41~45与实施例1~5同样地形成,使ZrO2的折射率(λ=500nm)在2.0288~2.1264范围内逐步改变。
实施例41~45中的第4层的物理膜厚为21.10nm,在10nm以上22nm以下的范围内。
另外,第1层和第2层的物理膜厚之和为35.87nm,在35nm以上45nm以下的范围内。
进一步,第1层至第4层的物理膜厚之和为100.68nm,在100nm以上110nm以下的范围内。
在实施例41~45中,ZrO2的折射率(λ=500nm)在2.0288~2.1264范围内逐渐上升,第1紫外线区域的平均反射率依次为2.22%,2.24%,2.23%,2.10%,2.12%,均抑制在3.5%以下,第1紫外线区域中的反射率均充分降低。此外,第2紫外线区域的反射率依次为2.47%,2.38%,2.48%,2.36%,2.37%,均抑制在2.5%以下,第2紫外线区域中的反射率均充分降低。需要说明的是,第4层的物理膜厚小于10.00nm或超过22.00nm时,至少一个紫外线区域的平均反射率或可见光区域的反射率难以抑制至上述水平,或者对可见光区域的反射率产生影响。
此外,如图10等所示,在实施例41~45中,可见光区域(400nm以上720nm以下)中的反射率在任一波长中均为4%以下,可见光区域(400nm以上700nm以下)中的反射率在任一波长中均为3.5%以下,可见光区域中的反射率也充分降低。
如此,作为在紫外线区域、可见光区域中防止反射的理由,认为是第4层的物理膜厚在10nm以上22nm以下的范围内,且第1层和第2层的物理膜厚之和在35nm以上45nm以下的范围内,进一步第1层至第4层的物理膜厚的总和在100nm以上110nm以下的范围内。需要说明的是,第1层和第2层的物理膜厚之和在上述范围外时,至少一个紫外线区域的平均反射率或可见光区域的反射率难以抑制至上述水平。此外,第1层至第4层的物理膜厚之和即使在上述范围外,若第4层的物理膜厚在10nm以上22nm以下的范围内,且第1层和第2层的物理膜厚之和在35nm以上45nm以下的范围内,则紫外线区域的平均反射率或可见光区域的反射率也能够抑制至上述水平,第1层至第4层的物理膜厚之和若在上述范围内,则更容易抑制紫外线区域的平均反射率或可见光区域的反射率。
实施例41~45的透镜用作眼镜镜片的情况下,着戴时也能够充分透过从脸的斜后方横向入射的紫外线而几乎不在凹面(背面)上发生反射,从而能够在紫外线下保护眼睛。
而且,实施例41~45中的、施加有光学多层膜的凹面上的反射光的色彩落在(x,y)=(0.24~0.27,0.19~0.21),呈现(薄的半透明的)粉色。
如果对于透镜基材的凸面也进行同样的粉色的光学多层膜(防反射膜等)的成膜,则所提供的粉色的透镜呈现防反射性能,同时,能够在透镜背面发生反射的紫外线下保护眼睛,进一步,能够防止凸面和凹面的反射色不同而产生外观上或视认上不适感的情况。
《实施例46~50》
表10示出实施例46~50的膜构成、各种平均反射率、凹面反射光的反射色的xy表色系中的x、y的值,图11为示出实施例46~50的、紫外线区域(280nm以上且小于400nm)和可见光区域(400nm以上800nm以下)的分光反射率分布的曲线图,图2的(e)为在xy表色系中的xy坐标中,分别绘制出实施例46~50的凹面反射光的反射色的(x,y)的曲线图。
【表10】
绿色
第1~4层总膜厚:106.25nm
实施例46~50与实施例1~5同样地形成,使ZrO2的折射率(λ=500nm)在2.0288~2.1264范围内逐步改变。
实施例46~50中的第4层的物理膜厚为15.01nm,在10nm以上22nm以下的范围内。
另外,第1层和第2层的物理膜厚之和为41.71nm,在35nm以上45nm以下的范围内。
进一步,第1层至第4层的物理膜厚之和为106.25nm,在100nm以上110nm以下的范围内。
在实施例46~50中,ZrO2的折射率(λ=500nm)在2.0288~2.1264范围内逐渐上升,第1紫外线区域的平均反射率依次为2.78%,3.43%,2.12%,2.25%,2.12%,均抑制在3.5%以下,第1紫外线区域中的反射率均充分降低。此外,第2紫外线区域的反射率依次为2.07%,1.94%,2.22%,2.03%,2.10%,均抑制在2.5%以下,第2紫外线区域中的反射率均充分降低。需要说明的是,第4层的物理膜厚小于10.00nm或超过22.00nm时,至少一个紫外线区域的平均反射率或可见光区域的反射率难以抑制至上述水平,或者对可见光区域的反射率产生影响。
此外,如图11等所示,在实施例46~50中,可见光区域(400nm以上720nm以下)中的反射率在任一波长中均为2.5%以下,可见光区域中的反射率也充分降低。
如此,作为在紫外线区域、可见光区域中,防止反射的理由,认为是第4层的物理膜厚在10nm以上22nm以下的范围内,且第1层和第2层的物理膜厚之和在35nm以上45nm以下的范围内,进一步第1层至第4层的物理膜厚的总和在100nm以上110nm以下的范围内。需要说明的是,第1层和第2层的物理膜厚之和在上述范围外时,至少一个紫外线区域的平均反射率或可见光区域的反射率难以抑制至上述水平。此外,第1层至第4层的物理膜厚之和即使在上述范围外,若第4层的物理膜厚在10nm以上22nm以下的范围内,且第1层和第2层的物理膜厚之和在35nm以上45nm以下的范围内,则紫外线区域的平均反射率或可见光区域的反射率也能够抑制至上述水平,第1层至第4层的物理膜厚之和若在上述范围内,则更容易抑制紫外线区域的平均反射率或可见光区域的反射率。
实施例46~50的透镜用作眼镜镜片的情况下,着戴时也能够充分透过从脸的斜后方横向入射的紫外线而几乎不在凹面(背面)上发生反射,从而能够在紫外线下保护眼睛。
而且,实施例46~50中的、施加有光学多层膜的凹面上的反射光的色彩落在(x,y)=(0.26~0.27,0.35~0.40),呈现(薄的半透明的)绿色。
如果对于透镜基材的凸面也进行同样的绿色的光学多层膜(防反射膜等)的成膜,则所提供的绿色的透镜呈现防反射性能,同时,能够在透镜背面发生反射的紫外线下保护眼睛,进一步,能够防止凸面和凹面的反射色不同而产生外观上或视认上不适感的情况。
《实施例51~55》
表11示出实施例51~55的膜构成、各种平均反射率、凹面反射光的反射色的xy表色系中的x、y的值,图12为示出实施例51~55的、紫外线区域(280nm以上且小于400nm)和可见光区域(400nm以上800nm以下)的分光反射率分布的曲线图,图2的(f)为在xy表色系中的xy坐标中,分别绘制出实施例51~55的凹面反射光的反射色的(x,y)的曲线图。
【表11】
橙色
第1~4层总膜厚:100.68nm
第1+2层总膜厚:44.80nm
实施例51~55与实施例1~5同样地形成,使ZrO2的折射率(λ=500nm)在2.0288~2.1264范围内逐步改变。
实施例51~55中的第4层的物理膜厚为13.50nm,在10nm以上22nm以下的范围内。
另外,第1层和第2层的物理膜厚之和为44.80nm,在35nm以上45nm以下的范围内。
进一步,第1层至第4层的物理膜厚之和为100.68nm,在100nm以上110nm以下的范围内。
在实施例51~55中,ZrO2的折射率(λ=500nm)在2.0288~2.1264范围内逐渐上升,第1紫外线区域的平均反射率依次为2.41%,2.94%,1.87%,1.90%,1.79%,均抑制在3.5%以下,第1紫外线区域中的反射率均充分降低。此外,第2紫外线区域的反射率依次为1.94%,1.77%,2.06%,1.81%,1.87%,均抑制在2.5%以下,第2紫外线区域中的反射率均充分降低。需要说明的是,第4层的物理膜厚小于10.00nm或超过22.00nm时,至少一个紫外线区域的平均反射率或可见光区域的反射率难以抑制至上述水平,或者对可见光区域的反射率产生影响。
此外,如图12等所示,在实施例51~55,可见光区域(400nm以上720nm以下)中的反射率在任一波长中均为4%以下,可见光区域(400nm以上700nm以下)中的反射率在任一波长中均为3.5%以下,可见光区域中的反射率也充分降低。
如此,作为在紫外线区域、可见光区域中,防止反射的理由,认为是第4层的物理膜厚在10nm以上22nm以下的范围内,且第1层和第2层的物理膜厚之和在35nm以上45nm以下的范围内,进一步第1层至第4层的物理膜厚的总和在100nm以上110nm以下的范围内。需要说明的是,第1层和第2层的物理膜厚之和在上述范围外时,至少一个紫外线区域的平均反射率或可见光区域的反射率难以抑制至上述水平。此外,第1层至第4层的物理膜厚之和即使在上述范围外,若第4层的物理膜厚在10nm以上22nm以下的范围内,且第1层和第2层的物理膜厚之和在35nm以上45nm以下的范围内,则紫外线区域的平均反射率或可见光区域的反射率也能够抑制至上述水平,第1层至第4层的物理膜厚之和若在上述范围内,则更容易抑制紫外线区域的平均反射率或可见光区域的反射率。
实施例51~55的透镜用作眼镜镜片的情况下,着戴时也能够充分透过从脸的斜后方横向入射的紫外线而几乎不在凹面(背面)上发生反射,从而能够在紫外线下保护眼睛。
而且,实施例51~55中的、施加有光学多层膜的凹面上的反射光的色彩落入(x,y)=(0.40,0.38~0.41),呈现(薄的半透明的)橙色。
如果对于透镜基材的凸面也进行同样的橙色的光学多层膜(防反射膜等)的成膜,则所提供的橙色的透镜呈现防反射性能,同时,能够在透镜背面发生反射的紫外线下保护眼睛。进一步,能够防止凸面和凹面的反射色不同而产生外观上或视认上不适感的情况。
《总结》
即使凹面中的反射色为任一种颜色,若第4层的物理膜厚在10nm以上22nm以下的范围内,且第1层和第2层的物理膜厚之和在35nm以上45nm以下的范围内,则充分抑制可见光区域中的反射,同时,波长280nm以上且小于400nm的第1紫外线区域中的平均反射率也能够抑制在3.5%以下,且波长300nm以上且小于400nm的第2紫外线区域中的平均反射率能够抑制在2.5%以下,能够充分降低紫外线在凹面侧的反射。
进一步第1层至第4层的物理膜厚的总和若在100nm以上110nm以下的范围内,则能够进一步抑制凹面对可见光区域和紫外线区域中的反射。

Claims (5)

1.一种光学制品,其包含具有凸面和凹面的基材和形成于该基材的至少凹面上的光学多层膜,其中,
所述光学多层膜为共计6层的膜,以靠近所述基材的一侧为第1层,从第1层起,二氧化锆的层和二氧化硅的层依次交替层积,
第4层的所述二氧化硅的层的物理膜厚在10nm以上22nm以下的范围内,
第1层的所述二氧化锆的层和第2层的所述二氧化硅的层的物理膜厚之和在35nm以上45nm以下的范围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制品,其中,
第1层至第4层的物理膜厚之和在100nm以上110nm以下的范围内。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制品,其中,
所述凹面对波长280nm以上且小于400nm的光的平均反射率为3.5%以下。
4.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中所述的光学制品,其中,
所述凹面对波长300nm以上且小于400nm的光的平均反射率为2.5%以下。
5.一种眼镜镜片,其中,
其使用有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制品,
所述基材为眼镜镜片基材。
CN201480039907.7A 2013-08-28 2014-07-22 光学制品和眼镜镜片 Active CN1053785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76967A JP6253009B2 (ja) 2013-08-28 2013-08-28 光学製品及び眼鏡レンズ
JP2013-176967 2013-08-28
PCT/JP2014/069327 WO2015029644A1 (ja) 2013-08-28 2014-07-22 光学製品及び眼鏡レン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78512A true CN105378512A (zh) 2016-03-02
CN105378512B CN105378512B (zh) 2016-11-02

Family

ID=525862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39907.7A Active CN105378512B (zh) 2013-08-28 2014-07-22 光学制品和眼镜镜片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101502B2 (zh)
EP (1) EP3018503B1 (zh)
JP (1) JP6253009B2 (zh)
KR (1) KR102258691B1 (zh)
CN (1) CN105378512B (zh)
WO (1) WO2015029644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32358A (zh) * 2017-07-03 2020-02-21 东海光学株式会社 塑料光学制品以及塑料眼镜片和眼镜
CN112534339A (zh) * 2018-06-29 2021-03-19 豪雅镜片泰国有限公司 眼镜透镜以及眼镜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690944B2 (en) 2014-12-01 2020-06-23 Hoya Lens Thailand Ltd. Spectacle lens that reflects blue light, and spectacles equipped with the spectacle lens
JP6544853B2 (ja) * 2015-07-02 2019-07-17 東海光学株式会社 光学製品並びにプラスチックレンズ及び眼鏡
KR102591776B1 (ko) * 2016-11-18 2023-10-2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7151981B2 (ja) * 2017-08-10 2022-10-12 東海光学株式会社 眼鏡レンズ及び眼鏡
US11988902B2 (en) 2018-09-28 2024-05-21 Hoya Lens Thailand Ltd. Spectacle lens
EP3783420A1 (de) 2019-08-21 2021-02-24 Carl Zeiss Vision International GmbH Brillenglas mit filterwirkung für blaues licht und brille
WO2023145836A1 (ja) 2022-01-28 2023-08-03 株式会社ジンズ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眼鏡用レンズ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22201A (ja) * 1993-01-22 1994-08-12 Olympus Optical Co Ltd 複合型光学部品
CN1226970A (zh) * 1997-05-16 1999-08-25 保谷株式会社 具有抗反射膜的塑料光学器件以及用来使抗反射膜的厚度均一的机构
JP2000066149A (ja) * 1998-08-21 2000-03-03 Seiko Epson Corp ミラーコート付きサングラス
CN1755398A (zh) * 1997-05-16 2006-04-05 Hoya株式会社 有抗反射膜的塑料光学器件和使抗反射膜厚度均一的机构
CN101441330A (zh) * 2008-12-09 2009-05-27 温州医学院眼视光研究院 光诱导防污防雾自清洁的树脂镜片及其制备方法
WO2013122253A1 (ja) * 2012-02-17 2013-08-22 株式会社ニコン・エシロール 光学部品、眼鏡レンズ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29370B (zh) * 2006-09-04 2012-02-22 晟碟以色列有限公司 用于快闪存储器的优先化擦除的装置和方法
CA2701672C (en) * 2007-09-28 2017-10-24 Nikon-Essilor Co., Ltd. Optical componen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5588135B2 (ja) * 2009-08-10 2014-09-10 ホーヤ レンズ マニュファクチャリング フィリピン インク 光学物品の製造方法
JP5622468B2 (ja) * 2010-07-26 2014-11-12 ホーヤ レンズ マニュファクチャリング フィリピン インク レンズの製造方法及びレンズ
JP2012093689A (ja) 2010-09-29 2012-05-17 Nikon-Essilor Co Ltd 光学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173076B2 (ja) * 2010-09-29 2013-03-27 株式会社ニコン・エシロール 光学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FR2968774B1 (fr) 2010-12-10 2013-02-08 Essilor Int Article d'optique comportant un revetement antireflet a faible reflexion dans le domaine ultraviolet et le domaine visible
JP2012243956A (ja) * 2011-05-19 2012-12-10 Hitachi Industrial Equipment Systems Co Ltd 変圧器中身の固定構造を備えた油入変圧器
JP5969194B2 (ja) * 2011-10-31 2016-08-17 Hoya株式会社 眼鏡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WO2013105210A1 (ja) * 2012-01-10 2013-07-18 ナルックス株式会社 光学多層膜
KR101918886B1 (ko) * 2012-09-28 2018-11-14 가부시키가이샤 니콘. 에시로루 광학 부품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6073355B2 (ja) 2012-11-05 2017-02-01 株式会社ニコン・エシロール 眼鏡レンズ、及び眼鏡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22201A (ja) * 1993-01-22 1994-08-12 Olympus Optical Co Ltd 複合型光学部品
CN1226970A (zh) * 1997-05-16 1999-08-25 保谷株式会社 具有抗反射膜的塑料光学器件以及用来使抗反射膜的厚度均一的机构
CN1755398A (zh) * 1997-05-16 2006-04-05 Hoya株式会社 有抗反射膜的塑料光学器件和使抗反射膜厚度均一的机构
JP2000066149A (ja) * 1998-08-21 2000-03-03 Seiko Epson Corp ミラーコート付きサングラス
CN101441330A (zh) * 2008-12-09 2009-05-27 温州医学院眼视光研究院 光诱导防污防雾自清洁的树脂镜片及其制备方法
WO2013122253A1 (ja) * 2012-02-17 2013-08-22 株式会社ニコン・エシロール 光学部品、眼鏡レンズ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32358A (zh) * 2017-07-03 2020-02-21 东海光学株式会社 塑料光学制品以及塑料眼镜片和眼镜
CN110832358B (zh) * 2017-07-03 2022-06-10 东海光学株式会社 塑料光学制品以及塑料眼镜片和眼镜
CN112534339A (zh) * 2018-06-29 2021-03-19 豪雅镜片泰国有限公司 眼镜透镜以及眼镜
CN112534339B (zh) * 2018-06-29 2023-02-17 豪雅镜片泰国有限公司 眼镜透镜以及眼镜
US11860452B2 (en) 2018-06-29 2024-01-02 Hoya Lens Thailand Ltd. Spectacle lens and spectacl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5029644A1 (ja) 2015-03-05
US10101502B2 (en) 2018-10-16
JP2015045743A (ja) 2015-03-12
KR20160048092A (ko) 2016-05-03
US20160124118A1 (en) 2016-05-05
EP3018503B1 (en) 2019-06-26
EP3018503A4 (en) 2016-08-10
EP3018503A1 (en) 2016-05-11
CN105378512B (zh) 2016-11-02
JP6253009B2 (ja) 2017-12-27
KR102258691B1 (ko) 2021-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78512B (zh) 光学制品和眼镜镜片
EP3118658B1 (en) Mirror-coated lens
US8908275B2 (en) Optical product and spectacle plastic lens
CN106415330B (zh) 光学制品、眼镜镜片和眼镜
CN103329013B (zh) 包括在紫外区和可见光区中具有低反射的抗反射涂层的光学制品
CN107111000B (zh) 包括在紫外区域具有高反射率的干涉涂层的光学物品
WO2009133833A1 (ja) 光学素子及び反射防止膜
CN107636495A (zh) 包括在可见光区域内针对低照度条件的减反射涂层的光学制品
WO2020067407A1 (ja) 眼鏡レンズ
KR102056339B1 (ko) 광학 제품 및 안경 플라스틱 렌즈
CN110325899A (zh) 塑料眼镜镜片以及眼镜
WO2020067408A1 (ja) 眼鏡レンズ
CN105717559A (zh) 用于具有不同折射率的镜片上的减反射设计的适配层
CN112534339B (zh) 眼镜透镜以及眼镜
CN106556882B (zh) 光学制品和眼镜镜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