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36291B - 移位寄存器单元及其驱动方法与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移位寄存器单元及其驱动方法与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336291B CN105336291B CN201510886307.0A CN201510886307A CN105336291B CN 105336291 B CN105336291 B CN 105336291B CN 201510886307 A CN201510886307 A CN 201510886307A CN 105336291 B CN105336291 B CN 10533629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ansistor
- signal
- grid
- pull
- control no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9000013078 crys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102100040862 Dual specificity protein kinase CLK1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30
- 101000749294 Homo sapiens Dual specificity protein kinase CLK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0
- 102100040844 Dual specificity protein kinase CLK2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27
- 101000749291 Homo sapiens Dual specificity protein kinase CLK2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7
- 101100102598 Mus musculus Vgll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0
- 101100102583 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 (strain 972 / ATCC 24843) vgl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0
- 102100023478 Transcription cofactor vestigial-like protein 1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0
- 102100023477 Transcription cofactor vestigial-like protein 2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284 res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108010076504 Protein Sorting Signals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50 progres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163 sequencing techniqu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19/00—Digital stores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moved stepwise, e.g. shift registers
- G11C19/28—Digital stores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moved stepwise, e.g. shift registers using semiconductor element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10/00—Command of the display device
- G09G2310/02—Addressing, scanning or driving the display screen or processing steps related thereto
- G09G2310/0264—Details of driving circuits
- G09G2310/0267—Details of drivers for scan electrodes, other than drivers for liquid crystal, plasma or OLED display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10/00—Command of the display device
- G09G2310/02—Addressing, scanning or driving the display screen or processing steps related thereto
- G09G2310/0264—Details of driving circuits
- G09G2310/0286—Details of a shift registers arranged for use in a driving circuit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10/00—Command of the display device
- G09G2310/08—Details of timing specific for flat panels, other than clock recovery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34—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 G09G3/36—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using liquid crystals
- G09G3/3611—Control of matrices with row and column drivers
- G09G3/3674—Details of drivers for scan electrodes
- G09G3/3677—Details of drivers for scan electrodes suitable for active matrices on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hift Register Type Memory (AREA)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ontrol (AREA)
- Control Of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 Ray Tub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移位寄存器单元及其驱动方法与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为解决制造过程不稳定以及高温、低温等情况对移位寄存器单元中传输的信号的影响大,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较差的问题。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包括输入模块,下拉补偿模块、下拉模块和上拉模块,其中,下拉补偿模块用于在上拉控制节点的信号为高电平状态时,对下拉控制节点的信号进行至少两次下拉,将下拉控制节点的信号下拉至低电平状态。本发明提供的移位寄存器单元应用于显示装置中。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位寄存器单元及其驱动方法与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显示装置在进行显示时,需要利用移位寄存器实现对像素单元的扫描,移位寄存器包括多级移位寄存器单元,每一级移位寄存器单元对应一行像素单元,由多级移位寄存器单元实现对显示装置的像素单元的逐行扫描驱动,以显示图像。
其中,每一级移位寄存器单元都由多个薄膜晶体管构成,移位寄存器单元中的信号是通过各个薄膜晶体管进行传输的。然而,薄膜晶体管的阈值电压容易受到制造过程的稳定程度以及温度的影响,在制造过程不稳定、高温或低温的条件下,薄膜晶体管的阈值电压会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使得移位寄存器单元中的上拉控制节点的信号以及下拉控制节点的信号失真,从而导致移位寄存器单元输出的信号失真较为严重,有时甚至会导致移位寄存器单元无法输出信号,进而降低了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位寄存器单元及其驱动方法与显示装置,用于降低制造过程不稳定以及高温、低温等情况对移位寄存器单元中传输的信号的影响,从而提高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移位寄存器单元,包括:
输入模块,其连接触发信号端、下拉信号端、第一时钟信号端、低电平端、下拉模块、上拉模块和上拉控制节点,所述上拉控制节点为所述输入模块、下拉补偿模块、所述上拉模块和所述下拉模块的连接点,所述输入模块用于在所述触发信号端的信号、所述第一时钟信号端的信号以及下拉信号端的信号的控制下,将所述触发信号端的信号或低电平端的信号传输至上拉控制节点;
所述下拉补偿模块,其连接控制信号端、所述上拉控制节点、下拉控制节点和低电平端,所述下拉控制节点为所述下拉补偿模块与所述下拉模块的连接点,所述下拉补偿模块用于在所述上拉控制节点的信号为高电平状态时,对下拉控制节点的信号进行至少两次下拉,将所述下拉控制节点的信号下拉至低电平状态;
所述上拉模块,其连接第二时钟信号端、所述下拉模块、所述上拉控制节点和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所述上拉模块用于在所述上拉控制节点的信号与所述第二时钟信号端的信号的控制下,将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的信号上拉为高电平状态,以及利用自身的自举现象将所述上拉控制节点的信号上拉为高电平状态;
所述下拉模块,其连接所述输入模块、所述上拉模块、所述上拉控制节点、所述下拉控制节点、所述低电平端和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所述下拉模块用于在所述下拉控制节点的信号的控制下,将所述移位寄存器的输出端的信号下拉为低电平状态。
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移位寄存器单元的驱动方法,包括:
第一阶段,输入模块接收触发信号端的信号、第一时钟信号端的信号和下拉信号端的信号,并在所述触发信号端的信号、所述第一时钟信号端的信号和所述下拉信号端的信号的控制下,将所述触发信号端的信号或低电平端的信号传输至上拉控制节点;下拉补偿模块在所述上拉控制阶段为高电平状态时,对下拉控制节点的信号进行下拉,将下拉控制节点的信号下拉至低电平状态;下拉模块在下拉控制节点的信号的控制下,将所述移位寄存器的输出端的信号下拉为低电平状态;
第二阶段,所述上拉模块利用自身的自举现象,将所述上拉控制节点的信号上拉为高电平状态;所述上拉模块在所述上拉控制节点的信号与第二时钟信号端的信号的控制下,将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的信号上拉为高电平状态。
第三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多级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移位寄存器单元。
本发明提供的移位寄存器单元及其驱动方法与显示装置中,移位寄存器单元包括输入模块、下拉补偿模块、上拉模块和下拉模块,与现有技术中制造过程不稳定、高温或低温的条件下,移位寄存器单元输出的信号失真较为严重的移位寄存器单元相比,本发明中的下拉补偿模块,能够在上拉控制节点为高电平状态时,对下拉控制节点的信号进行至少两次下拉,确保下拉控制节点被下拉为低电平状态,在制造过程不稳定、高温或低温的条件下,也能够保证下拉控制节点的信号的准确度,降低制造过程不稳定以及高温、低温等情况对移位寄存器单元中传输的信号的影响,从而提高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的移位寄存器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的移位寄存器单元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与图2、图4、图7、图8中的移位寄存器单元均对应的信号时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的移位寄存器单元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5为本发明中移位寄存器单元与现有技术中移位寄存器单元中上拉控制节点的允许电压对比图;
图6为本发明中移位寄存器单元与现有技术中移位寄存器单元中下拉控制节点的允许电压对比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的移位寄存器单元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的移位寄存器单元的结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位寄存器单元及其驱动方法与显示装置,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位寄存器单元包括输入模块P1、下拉补偿模块P2、上拉模块P3和下拉模块P4。其中,输入模块P1连接触发信号端STU、下拉信号端STD、第一时钟信号端CLK1、低电平端VGL、下拉模块P4、上拉模块P3和上拉控制节点Q,上拉控制节点Q为输入模块P1、下拉补偿模块P2、上拉模块P3和下拉模块P4的连接点,输入模块P1用于在触发信号端STU的信号、第一时钟信号端CLK1的信号以及下拉信号端STD的信号的控制下,将触发信号端STU的信号或低电平端VGL的信号传输至上拉控制节点Q。下拉补偿模块P2连接控制信号端CON、上拉控制节点Q、下拉控制节点QB和低电平端VGL,下拉控制节点QB为下拉补偿模块P2与下拉模块P4的连接点,下拉补偿模块P2用于在上拉控制节点Q的信号为高电平状态时,对下拉控制节点QB的信号进行至少两次下拉,将下拉控制节点QB的信号下拉至低电平状态。上拉模块P3连接第二时钟信号端CLK2、下拉模块P4、上拉控制节点Q和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OUT,上拉模块P3用于在上拉控制节点Q的信号与第二时钟信号端CLK2的信号的控制下,将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OUT的信号上拉为高电平状态,以及利用自身的自举现象,将上拉控制节点Q的信号上拉为高电平状态。下拉模块P4连接输入模块P1、上拉模块P3、上拉控制节点Q、下拉控制节点QB、低电平端VGL和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OUT,下拉模块P4用于在下拉控制节点QB的信号的控制下,将移位寄存器的输出端的信号下拉为低电平状态。
下面将结合上述移位寄存器单元,对上述移位寄存器单元的驱动方法进行相关说明,上述移位寄存器单元的驱动方法包括:
第一阶段,输入模块P1接收触发信号端STU的信号、第一时钟信号端CLK1的信号和下拉信号端STD的信号,并在触发信号端STU的信号、第一时钟信号端CLK1的信号和下拉信号端STD的信号的控制下,将触发信号端STU的信号或低电平端VGL的信号传输至上拉控制节点Q;下拉补偿模块P2在上拉控制阶段为高电平状态时,对下拉控制节点QB的信号进行下拉,具体的,可进行至少两次下拉,将下拉控制节点QB的信号下拉至低电平状态;下拉模块P4在下拉控制节点QB的信号的控制下,将移位寄存器的输出端的信号下拉为低电平状态;
第二阶段,上拉模块P3利用自身的自举现象,将上拉控制节点Q的信号上拉为高电平状态;上拉模块P3在上拉控制节点Q的信号与第二时钟信号端CLK2的信号的控制下,将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OUT的信号上拉为高电平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主要与各个信号端(比如触发信号端STU、下拉信号端STD、第一时钟信号端CLK1、第二时钟信号端CLK2)的信号时序相关,并没有一定的时间先后顺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位寄存器单元及其驱动方法中,移位寄存器单元包括输入模块P1、下拉补偿模块P2、上拉模块P3和下拉模块P4,与现有技术中制造过程不稳定、高温或低温的条件下,移位寄存器单元输出的信号失真较为严重的移位寄存器单元相比,本发明中的下拉补偿模块P2,能够在上拉控制节点Q为高电平状态时,对下拉控制节点QB的信号进行至少两次下拉,确保下拉控制节点QB被下拉为低电平状态,在制造过程不稳定、高温或低温的条件下,也能够保证下拉控制节点QB的信号的准确度,降低制造过程不稳定以及高温、低温等情况对移位寄存器单元中传输的信号的影响,从而提高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2,下面将详细说明实施例一中的输入模块P1、下拉补偿模块P2、上拉模块P3和下拉模块P4的具体结构,其中,控制信号端CON为高电平端VGH。
输入模块P1包括第一晶体管T1、第二晶体管T2、第三晶体管T3和第四晶体管T4;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连接触发信号端STU,第一晶体管T1的源极连接第二晶体管T2的漏极、第三晶体管T3的源极和第四晶体管T4的漏极,第一晶体管T1的漏极连接触发信号端STU;第二晶体管T2的栅极连接第一时钟信号端CLK1,第二晶体管T2的源极连接第三晶体管T3的漏极和上拉控制节点Q,第二晶体管T2的漏极连接第三晶体管T3的源极、第四晶体管T4的漏极、上拉模块P3和下拉模块P4;第三晶体管T3的栅极连接下拉信号端STD,第三晶体管T3的源极连接第四晶体管T4的漏极、上拉模块P3和下拉模块P4,第三晶体管T3的漏极连接上拉控制节点Q;第四晶体管T4的栅极连接下拉信号端STD,第四晶体管T4的源极连接低电平端VGL,第四晶体管T4的漏极连接上拉模块P3和下拉模块P4。
下拉补偿模块P2包括第五晶体管T5、第六晶体管T6、第七晶体管T7和第八晶体管T8;第五晶体管T5的栅极连接高电平端VGH,第五晶体管T5的源极连接第六晶体管T6的漏极和第七晶体管T7的栅极,第五晶体管T5的漏极连接高电平端VGH;第六晶体管T6的栅极连接上拉控制节点Q,第六晶体管T6的源极连接低电平端VGL,第六晶体管T6的漏极连接第七晶体管T7的栅极;第七晶体管T7的源极连接下拉控制节点QB,第七晶体管T7的漏极连接高电平端VGH;第八晶体管T8的栅极连接上拉控制节点Q,第八晶体管T8的源极连接低电平端VGL,第八晶体管T8的漏极连接下拉控制节点QB。需要说明的是,在上拉控制节点Q的信号为高电平状态时,第五晶体管T5与第六晶体管T6对下拉控制节点QB的信号进行第一次下拉,第七晶体管T7与第八晶体管T8对下拉控制节点QB的信号进行第二次下拉。需要说明的是,下拉补偿模块还可以包括更多数目的晶体管,从而对下拉控制节点QB的信号进行更多次的下拉,但优选的情况为下拉补偿模块包括四个晶体管,且这四个晶体管对下拉控制节点QB的信号进行两次下拉。
上拉模块P3包括第九晶体管T9、第十晶体管T10、第十一晶体管T11与第十二晶体管T12;第九晶体管T9的栅极连接上拉控制节点Q,第九晶体管T9的源极连接第十一晶体管T11的栅极和下拉模块P4,第九晶体管T9的漏极连接第二时钟信号端CLK2;第十晶体管T10的栅极连接上拉控制节点Q,第十晶体管T10的源极连接第十一晶体管T11的漏极和下拉模块P4,第十晶体管T10的漏极连接第二时钟信号端CLK2;第十一晶体管T11的栅极连接下拉模块P4,第十一晶体管T11的源极连接第一晶体管T1的源极和下拉模块P4,第十一晶体管T11的漏极连接下拉模块P4;第十二晶体管T12的栅极连接上拉控制节点Q,第十二晶体管T12的源极连接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OUT,第十二晶体管T12的漏极连接第二时钟信号端CLK2。
下拉模块P4包括第十三晶体管T13、第十四晶体管T14、第十五晶体管T15、第十六晶体管T16与第十七晶体管T17;第十三晶体管T13的栅极连接下拉控制节点QB,第十三晶体管T13的源极连接第十四晶体管T14的漏极、第十一晶体管T11的源极和第一晶体管T1的源极,第十三晶体管T13的漏极连接上拉控制节点Q;第十四晶体管T14的栅极连接下拉控制节点QB,第十四晶体管T14的源极连接低电平端VGL,第十四晶体管T14的漏极连接第十一晶体管T11的源极和第一晶体管T1的源极;第十五晶体管T15的栅极连接下拉控制节点QB,第十五晶体管T15的源极连接低电平端VGL,第十五晶体管T15的漏极连接第九晶体管T9的源极和第十一晶体管T11的栅极;第十六晶体管T16的栅极连接下拉控制节点QB,第十六晶体管T16的源极连接低电平端VGL,第十六晶体管T16的漏极连接第十晶体管T10的源极和第十一晶体管T11的漏极;第十七晶体管T17的栅极连接下拉控制节点QB,第十七晶体管T17的源极连接低电平端VGL,第十七晶体管T17的漏极连接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OUT。
需要说明的是,上拉控制节点Q为第二晶体管T2的源极、第三晶体管T3的漏极、第六晶体管T6的栅极、第八晶体管T8的栅极、第九晶体管T9的栅极、第十晶体管T10的栅极、第十二晶体管T12的栅极与第十三晶体管T13的漏极的连接节点。下拉控制节点QB为第七晶体管T7的源极、第八晶体管T8的漏极、第十三晶体管T13的栅极、第十四晶体管T14的栅极、第十五晶体管T15的栅极、第十六晶体管T16的栅极与第十七晶体管T17的栅极的连接节点。
下面将以上述各个晶体管均为P型晶体管为例,对图2所示的移位寄存器单元的驱动方法进行说明,请参阅图3,图3为与图2对应的信号时序图。
A-B时间段中,触发信号端STU的信号与第一时钟信号端CLK1的信号均为高电平状态,下拉信号端STD的信号与第二时钟信号端CLK2的信号均为低电平状态,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接收触发信号端STU的信号,第一晶体管T1开启;第二晶体管T2的栅极接收第一时钟信号端CLK1的信号,第二晶体管T2开启;第三晶体管T3的栅极与第四晶体管T4的栅极接收下拉信号端STD的信号,第三晶体管T3和第四晶体管T4均关闭,上拉控制节点Q接收通过第一晶体管T1与第二晶体管T2传输来的触发信号端STU的信号;第五晶体管T5的栅极接收高电平端VGH的高电平信号,第五晶体管T5开启;第七晶体管T7的栅极接收通过第五晶体管T5传输来的高电平端VGH的高电平信号,第七晶体管T7开启;第六晶体管T6的栅极与第八晶体管T8的栅极接收上拉控制节点Q的信号,第六晶体管T6与第八晶体管T8开启,将下拉控制节点QB的信号下拉至低电平状态;第十三晶体管T13的栅极、第十四晶体管T14的栅极、第十五晶体管T15的栅极、第十六晶体管T16的栅极与第十七晶体管T17的栅极接收下拉控制节点QB的信号,第十三晶体管T13、第十四晶体管T14、第十五晶体管T15、第十六晶体管T16与第十七晶体管T17均关闭;第九晶体管T9的栅极、第十晶体管T10的栅极与第十二晶体管T12的栅极接收上拉控制节点Q的信号,第九晶体管T9、第十晶体管T10与第十二晶体管T12开启;第十二晶体管T12将第二时钟信号端CLK2的信号传输至移位寄存器的输出端,将移位寄存器的输出端的信号下拉为低电平状态。
B-C时间段中,触发信号端STU的信号与第一时钟信号端CLK1的信号均为低电平状态,下拉信号端STD的信号与第二时钟信号端CLK2的信号均为高电平状态,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接收触发信号端STU的信号,第一晶体管T1关闭;第二晶体管T2的栅极接收第一时钟信号端CLK1的信号,第二晶体管T2关闭;第三晶体管T3的栅极与第四晶体管T4的栅极接收下拉信号端STD的信号,第三晶体管T3与第四晶体管T4开启;第九晶体管T9、第十晶体管T10与第十二晶体管T12的电容产生自举现象,将上拉控制节点Q的信号上拉为高电平状态;第五晶体管T5的栅极接收高电平端VGH的高电平信号,第五晶体管T5开启;第七晶体管T7的栅极接收通过第五晶体管T5传输来的高电平端VGH的高电平信号,第七晶体管T7开启;第六晶体管T6的栅极与第八晶体管T8的栅极接收上拉控制节点Q的信号,第六晶体管T6与第八晶体管T8开启,将下拉控制节点QB的信号下拉至低电平状态;第十三晶体管T13的栅极、第十四晶体管T14的栅极、第十五晶体管T15的栅极、第十六晶体管T16的栅极与第十七晶体管T17的栅极接收下拉控制节点QB的信号,第十三晶体管T13、第十四晶体管T14、第十五晶体管T15、第十六晶体管T16与第十七晶体管T17均关闭;第九晶体管T9的栅极、第十晶体管T10的栅极与第十二晶体管T12的栅极接收上拉控制节点Q的信号,第九晶体管T9、第十晶体管T10与第十二晶体管T12均开启,第十二晶体管T12将第二时钟信号端CLK2的信号传输至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OUT,将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OUT的信号上拉为高电平状态。
C-D时间段中,触发信号端STU的信号与第二时钟信号端CLK2的信号为低电平状态,下拉信号端STD的信号与第一时钟信号端CLK1的信号为高电平状态,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接收触发信号端STU的信号,第一晶体管T1关闭;第二晶体管T2的栅极接收第一时钟信号端CLK1的信号,第二晶体管T2开启;第三晶体管T3的栅极与第四晶体管T4的栅极接收下拉信号端STD的信号,第三晶体管T3和第四晶体管T4均开启;上拉控制节点Q接收通过第三晶体管T3与第四晶体管T4传输来的低电平端VGL的低电平信号;第五晶体管T5的栅极接收高电平端VGH的高电平信号,第五晶体管T5开启;第七晶体管T7的栅极接收通过第五晶体管T5传输来的高电平端VGH的高电平信号,第七晶体管T7开启;第六晶体管T6的栅极与第八晶体管T8的栅极接收上拉控制节点Q的信号,第六晶体管T6与第八晶体管T8关闭;下拉控制节点QB接收通过第七晶体管T7传输来的高电平端VGH的高电平信号;第九晶体管T9的栅极、第十晶体管T10的栅极与第十二晶体管T12的栅极接收上拉控制节点Q的信号,第九晶体管T9、第十晶体管T10与第十二晶体管T12均关闭;第十三晶体管T13的栅极、第十四晶体管T14的栅极、第十五晶体管T15的栅极、第十六晶体管T16的栅极与第十七晶体管T17的栅极接收下拉控制节点QB的信号,第十三晶体管T13、第十四晶体管T14、第十五晶体管T15、第十六晶体管T16与第十七晶体管T17开启,第十七晶体管T17将低电平端VGL的低电平信号传输至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OUT,将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OUT的信号下拉为低电平状态。
请参阅图4,需要说明的是,低电平端VGL可以包括第一低电平端VGL1和第二低电平端VGL2,第四晶体管T4的源极、第六晶体管T6的源极、第八晶体管T8的源极、第十四晶体管T14的源极与第十五晶体管T15的源极均连接第二低电平端VGL2,第十六晶体管T16的源极与第十七晶体管T17的源极均连接第一低电平端VGL1。其中第一低电平端VGL1的信号的电压高于第二低电平端VGL2的信号的电压,比如:第一低电平端VGL1的信号的电压为-5V,第二低电平端VGL2的信号的电压为-10V。由于在上拉控制节点Q的信号为低电平状态时,使得第六晶体管T6、第八晶体管T8关闭,使得下拉控制节点QB的信号为高电平状态,第十三晶体管T13、第十四晶体管T14、第十五晶体管T15、第十六晶体管T16与第十七晶体管T17均开启,上拉控制节点Q放电至与第二低电平端VGL2的信号相同的低电平状态,第十晶体管T10的源极与第十二晶体管T12的源极均下拉至与第一低电平端VGL1的信号相同的低电平状态,从而保证第十晶体管T10、第十二晶体管T12的栅极-源极之间的电压小于零,进一步保证第十晶体管T10、第十二晶体管T12关闭,提高了移位寄存器单元中信号传输的准确性,进一步提高了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图4所示移位寄存器单元的驱动方法与图3所示的移位寄存器的驱动方法一致。
请参阅图5与图6,利用现有技术中的移位寄存器单元,当上拉控制节点Q的电压超过30.5V时,移位寄存器单元输出的信号失真严重,甚至无法输出信号;而利用本发明中的移位寄存器单元,当上拉控制节点Q的电压超过37.9V时,移位寄存器单元输出的信号才可能发生失真严重或无法输出信号的情况。同理,利用现有技术中的移位寄存器单元,当下拉控制节点QB的电压低于-3.87V时,移位寄存器单元输出的信号失真严重,甚至无法输出信号;而利用本发明中的移位寄存器单元,当下拉控制节点QB的电压低于-7.2V时,移位寄存器单元输出的信号才可能发生失真严重或无法输出信号的情况。本发明中的移位寄存器单元扩大了允许薄膜晶体管的阈值电压变化的范围,从而降低制造过程不稳定以及高温、低温等情况对移位寄存器单元中传输的信号的影响,从而提高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实施例三
请参阅图7,需要说明的是,控制信号端CON包括第一时钟信号端CLK1与第二时钟信号端CLK2,下拉补偿模块P2还可以实现为另一种具体结构,下面将进行详细说明。
下拉补偿模块P2包括第一下拉补偿子模块P21和第二下拉补偿子模块P22,第一下拉补偿子模块P21与第二下拉补偿子模块P22用于在上拉控制节点Q为高电平状态时,交替对下拉控制节点QB的信号进行至少两次下拉,将下拉控制节点QB的信号下拉至低电平状态。具体的,第一下拉补偿子模块P21包括第十八晶体管T18、第十九晶体管T19、第二十晶体管T20与第二十一晶体管T21;其中,第十八晶体管T18的栅极连接第一时钟信号端CLK1,第十八晶体管T18的源极连接第十九晶体管T19的漏极和第二十晶体管T20的栅极,第十八晶体管T18的漏极连接第一时钟信号端CLK1;第十九晶体管T19的栅极连接上拉控制节点Q,第十九晶体管T19的源极连接低电平端VGL,第十九晶体管T19的漏极连接第二十晶体管T20的栅极;第二十晶体管T20的源极连接下拉控制节点QB,第二十晶体管T20的漏极连接第一时钟信号端CLK1;第二十一晶体管T21的栅极连接上拉控制节点Q,第二十一晶体管T21的源极连接低电平端VGL,第二十一晶体管T21的漏极连接下拉控制节点QB。第二下拉补偿子模块P22包括第二十二晶体管T22、第二十三晶体管T23、第二十四晶体管T24与第二十五晶体管T25;其中,第二十二晶体管T22的栅极连接第二时钟信号端CLK2,第二十二晶体管T22的源极连接第二十三晶体管T23的漏极和第二十四晶体管T24的栅极,第二十二晶体管T22的漏极连接第二时钟信号端CLK2;第二十三晶体管T23的栅极连接上拉控制节点Q,第二十三晶体管T23的源极连接低电平端VGL,第二十三晶体管T23的漏极连接第二十四晶体管T24的栅极;第二十四晶体管T24的源极连接下拉控制节点QB,第二十四晶体管T24的漏极连接第二时钟信号端CLK2;第二十五晶体管T25的栅极连接上拉控制节点Q,第二十五晶体管T25的源极连接低电平端VGL,第二十五晶体管T25的漏极连接下拉控制节点QB。其中,第一时钟信号端CLK1的信号与第二时钟信号端CLK2的信号为反相信号,因此,受第一时钟信号端CLK1的信号控制的第一下拉补偿子模块P21和受第二时钟信号端CLK2的信号控制的第二下拉补偿子模块P22,交替对下拉控制节点QB的信号进行至少两次下拉。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下拉补偿子模块P21与第二下拉补偿子模块P22均可以包括更多数目的晶体管,从而交替对下拉控制节点QB进行至少两次下拉,但优选的情况为第一下拉补偿子模块P21与第二下拉补偿子模块P22均包括四个晶体管,且第一下拉补偿子模块P21与第二下拉补偿子模块P22各自的四个晶体管交替对下拉控制节点QB进行两次下拉。
下面将以上述各个晶体管均为P型晶体管为例,对图7所示的移位寄存器单元的驱动方法进行说明,图3所示的信号时序同样适用于图7所示的移位寄存器单元。
A-B时间段,触发信号端STU的信号与第一时钟信号端CLK1的信号均为高电平状态,下拉信号端STD的信号与第二时钟信号端CLK2的信号均为低电平状态,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接收触发信号端STU的信号,第一晶体管T1开启;第二晶体管T2的栅极接收第一时钟信号端CLK1的信号,第二晶体管T2开启;第三晶体管T3的栅极与第四晶体管T4的栅极接收下拉信号端STD的信号,第三晶体管T3和第四晶体管T4均关闭,上拉控制节点Q接收通过第一晶体管T1与第二晶体管T2传输来的触发信号端STU的信号;第十八晶体管T18的栅极接收第一时钟信号端CLK1的信号,第十八晶体管T18开启;第二十晶体管T20的栅极接收通过第十八晶体管T18传输来的第一时钟信号端CLK1的信号,第二十晶体管T20开启;第十九晶体管T19的栅极与第二十一晶体管T21的栅极接收上拉控制节点Q的信号,第十九晶体管T19与第二十一晶体管T21开启,将下拉控制节点QB的信号下拉至低电平状态;第二十二晶体管T22的栅极接收第二时钟信号端CLK2的信号,第二十二晶体管T22关闭,第二下拉补偿子模块P22处于休息状态;第十三晶体管T13的栅极、第十四晶体管T14的栅极、第十五晶体管T15的栅极、第十六晶体管T16的栅极与第十七晶体管T17的栅极接收下拉控制节点QB的信号,第十三晶体管T13、第十四晶体管T14、第十五晶体管T15、第十六晶体管T16与第十七晶体管T17均关闭;第九晶体管T9的栅极、第十晶体管T10的栅极与第十二晶体管T12的栅极接收上拉控制节点Q的信号,第九晶体管T9、第十晶体管T10与第十二晶体管T12开启;第十二晶体管T12将第二时钟信号端CLK2的信号传输至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OUT,将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OUT的信号下拉为低电平状态。
B-C时间段中,触发信号端STU的信号与第一时钟信号端CLK1的信号均为低电平状态,下拉信号端STD的信号与第二时钟信号端CLK2的信号均为高电平状态,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接收触发信号端STU的信号,第一晶体管T1关闭;第二晶体管T2的栅极接收第一时钟信号端CLK1的信号,第二晶体管T2关闭;第三晶体管T3的栅极与第四晶体管T4的栅极接收下拉信号端STD的信号,第三晶体管T3与第四晶体管T4开启;第九晶体管T9、第十晶体管T10与第十二晶体管T12的电容产生自举现象,将上拉控制节点Q的信号上拉为高电平状态;第二十二晶体管T22的栅极接收第二时钟信号端CLK2的信号,第二十二晶体管T22开启;第二十四晶体管T24的栅极接收通过第二十二晶体管T22传输来的第二时钟信号端CLK2的信号,第二十四晶体管T24开启;第二十三晶体管T23的栅极与第二十五晶体管T25的栅极接收上拉控制节点Q的信号,第二十三晶体管T23与第二十五晶体管T25开启,将下拉控制节点QB的信号下拉至低电平状态;第十八晶体管T18的栅极接收第一时钟信号端CLK1的信号,第十八晶体管T18关闭,第一下拉补偿子模块P21处于休息状态;第十三晶体管T13的栅极、第十四晶体管T14的栅极、第十五晶体管T15的栅极、第十六晶体管T16的栅极与第十七晶体管T17的栅极接收下拉控制节点QB的信号,第十三晶体管T13、第十四晶体管T14、第十五晶体管T15、第十六晶体管T16与第十七晶体管T17均关闭;第九晶体管T9的栅极、第十晶体管T10的栅极和第十二晶体管T12的栅极接收上拉控制节点Q的信号,第九晶体管T9、第十晶体管T10与第十二晶体管T12均开启;第十二晶体管T12将第二时钟信号端CLK2的信号传输至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OUT,将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OUT的信号上拉为高电平状态。
C-D时间段中,触发信号端STU的信号与第二时钟信号端CLK2的信号为低电平状态,下拉信号端STD的信号与第一时钟信号端CLK1的信号为高电平状态,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接收触发信号端STU的信号,第一晶体管T1关闭;第二晶体管T2的栅极接收第一时钟信号端CLK1的信号,第二晶体管T2开启;第三晶体管T3的栅极与第四晶体管T4的栅极接收下拉信号端STD的信号,第三晶体管T3和第四晶体管T4均开启;上拉控制节点Q接收通过第三晶体管T3与第四晶体管T4传输来的低电平端VGL的低电平信号;第十八晶体管T18的栅极接收第一时钟信号端CLK1的信号,第十八晶体管T18开启;第二十晶体管T20的栅极接收通过第十八晶体管T18传输来的第一时钟信号端CLK1的信号,第二十晶体管T20开启;第十九晶体管T19的栅极与第二十一晶体管T21的栅极接收上拉控制节点Q的信号,第十九晶体管T19与第二十一晶体管T21关闭;下拉控制节点QB接收通过第二十晶体管T20传输来的第一时钟信号端CLK1的信号;第二十二晶体管T22的栅极接收第二时钟信号端CLK2的信号,第二十二晶体管T22关闭,第二下拉补偿子模块P22处于休息状态;第九晶体管T9的栅极、第十晶体管T10的栅极与第十二晶体管T12的栅极接收上拉控制节点Q的信号,第九晶体管T9、第十晶体管T10与第十二晶体管T12均关闭;第十三晶体管T13的栅极、第十四晶体管T14的栅极、第十五晶体管T15的栅极、第十六晶体管T16的栅极与第十七晶体管T17的栅极接收下拉控制节点QB的信号,第十三晶体管T13、第十四晶体管T14、第十五晶体管T15、第十六晶体管T16与第十七晶体管T17开启,第十七晶体管T17将低电平端VGL的低电平信号传输至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OUT,将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OUT的信号下拉为低电平状态。
请参阅图8,需要说明的是,低电平端VGL可以包括第一低电平端VGL1和第二低电平端VGL2,第十九晶体管T19的源极、第二十一晶体管T21的源极、第二十三晶体管T23的源极与第二十五晶体管T25的源极均连接所述第二低电平端VGL2,第十六晶体管T16的源极与第十七晶体管T17的源极均连接第一低电平端VGL1。其中第一低电平端VGL1的信号的电压高于第二低电平端VGL2的信号的电压,比如:第一低电平端VGL1的信号的电压为-5V,第二低电平端VGL2的信号的电压为-10V。由于在上拉控制节点Q的信号为低电平状态时,使得第十九晶体管T19、第二十一晶体管T21、第二十三晶体管T23与第二十五晶体管T25关闭,使得下拉控制节点QB的信号为高电平状态,第十三晶体管T13、第十四晶体管T14、第十五晶体管T15、第十六晶体管T16与第十七晶体管T17均开启,上拉控制节点Q放电至与第二低电平端VGL2的信号相同的低电平状态,第十晶体管T10的源极与第十二晶体管T12的源极均下拉至与第一低电平端VGL1的信号相同的低电平状态,从而保证第十晶体管T10、第十二晶体管T12的栅极-源极之间的电压小于零,进一步保证第十晶体管T10、第十二晶体管T12关闭,提高了移位寄存器单元中信号传输的准确性,进一步提高了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图8所示移位寄存器单元的驱动方法与图3所示的移位寄存器的驱动方法一致,故在此不做赘述。
实施例四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多级上述实施例中的移位寄存器单元,且各级移位寄存器单元依次级联,所述显示装置中的移位寄存器单元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移位寄存器单元具有的优势相同,此处不再赘述。具体的,显示装置可以为液晶显示面板、电子纸、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7)
1.一种移位寄存器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输入模块,其连接触发信号端、下拉信号端、第一时钟信号端、低电平端、下拉模块、上拉模块和上拉控制节点,所述上拉控制节点为所述输入模块、下拉补偿模块、所述上拉模块和所述下拉模块的连接点,所述输入模块用于在所述触发信号端的信号、所述第一时钟信号端的信号以及下拉信号端的信号的控制下,将所述触发信号端的信号或低电平端的信号传输至所述上拉控制节点;
所述下拉补偿模块,其连接控制信号端、所述上拉控制节点、下拉控制节点和低电平端,所述下拉控制节点为所述下拉补偿模块与所述下拉模块的连接点,所述下拉补偿模块用于在所述上拉控制节点的信号为高电平状态时,对下拉控制节点的信号进行至少两次下拉,将所述下拉控制节点的信号下拉至低电平状态;
所述上拉模块,其连接第二时钟信号端、所述下拉模块、所述上拉控制节点和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所述上拉模块用于在所述上拉控制节点的信号与所述第二时钟信号端的信号的控制下,将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的信号上拉为高电平状态,以及利用自身的自举现象将所述上拉控制节点的信号上拉为高电平状态;
所述下拉模块,其连接所述输入模块、所述上拉模块、所述上拉控制节点、所述下拉控制节点、所述低电平端和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所述下拉模块用于在所述下拉控制节点的信号的控制下,将所述移位寄存器的输出端的信号下拉为低电平状态;
其中,所述输入模块包括:
第一晶体管,其栅极连接触发信号端,其源极连接第二晶体管的漏极、第三晶体管的源极和第四晶体管的漏极,其漏极连接所述触发信号端;
所述第二晶体管,其栅极连接第一时钟信号端,其源极连接第三晶体管的漏极和所述上拉控制节点,其漏极连接第三晶体管的源极、第四晶体管的漏极、所述上拉模块和所述下拉模块;
所述第三晶体管,其栅极连接所述下拉信号端,其源极连接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漏极、所述上拉模块和所述下拉模块,其漏极连接所述上拉控制节点;
所述第四晶体管,其栅极连接所述下拉信号端,其源极连接所述低电平端,其漏极连接所述上拉模块和所述下拉模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位寄存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信号端为高电平端,所述下拉补偿模块包括:
第五晶体管,其栅极连接所述高电平端,其源极连接第六晶体管的漏极和第七晶体管的栅极,其漏极连接所述高电平端;
所述第六晶体管,其栅极连接所述上拉控制节点,其源极连接所述低电平端,其漏极连接所述第七晶体管的栅极;
所述第七晶体管,其源极连接下拉控制节点,其漏极连接所述高电平端;
第八晶体管,其栅极连接所述上拉控制节点,其源极连接所述低电平端,其漏极连接所述下拉控制节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位寄存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拉模块包括:
第九晶体管,其栅极连接所述上拉控制节点,其源极连接第十一晶体管的栅极和下拉模块,其漏极连接所述第二时钟信号端;
第十晶体管,其栅极连接所述上拉控制节点,其源极连接所述第十一晶体管的漏极和所述下拉模块,其漏极连接所述第二时钟信号端;
所述第十一晶体管,其栅极连接所述下拉模块,其源极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源极和所述下拉模块,其漏极连接所述下拉模块;
第十二晶体管,其栅极连接所述上拉控制节点,其源极连接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其漏极连接所述第二时钟信号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位寄存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拉模块包括:
第十三晶体管,其栅极连接所述下拉控制节点,其源极连接第十四晶体管的漏极、所述第十一晶体管的源极和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源极,其漏极连接所述上拉控制节点;
第十四晶体管,其栅极连接所述下拉控制节点,其源极连接低电平端,其漏极连接所述第十一晶体管的源极和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源极;
第十五晶体管,其栅极连接所述下拉控制节点,其源极连接所述低电平端,其漏极连接所述第九晶体管的源极和所述第十一晶体管的栅极;
第十六晶体管,其栅极连接所述下拉控制节点,其源极连接所述低电平端,其漏极连接所述第十晶体管的源极和所述第十一晶体管的漏极;
第十七晶体管,其栅极连接所述下拉控制节点,其源极连接所述低电平端,其漏极连接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位寄存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信号端包括所述第一时钟信号端和第二时钟信号端;所述下拉补偿模块包括第一下拉补偿子模块和第二下拉补偿子模块,所述第一下拉补偿子模块与所述第二下拉补偿子模块用于在所述上拉控制节点为高电平状态时,交替对所述下拉控制节点的信号进行至少两次下拉,将所述下拉控制节点的信号下拉至低电平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位寄存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拉补偿子模块包括:
第十八晶体管,其栅极连接所述第一时钟信号端,其源极连接第十九晶体管的漏极和第二十晶体管的栅极,其漏极连接所述第一时钟信号端;
所述第十九晶体管,其栅极连接所述上拉控制节点,其源极连接所述低电平端,其漏极连接所述第二十晶体管的栅极;
所述第二十晶体管,其源极连接下拉控制节点,其漏极连接所述第一时钟信号端;
第二十一晶体管,其栅极连接所述上拉控制节点,其源极连接所述低电平端,其漏极连接所述下拉控制节点。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位寄存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下拉补偿子模块包括:
第二十二晶体管,其栅极连接所述第二时钟信号端,其源极连接第二十三晶体管的漏极和第二十四晶体管的栅极,其漏极连接所述第二时钟信号端;
所述第二十三晶体管,其栅极连接所述上拉控制节点,其源极连接所述低电平端,其漏极连接所述第二十四晶体管的栅极;
所述第二十四晶体管,其源极连接下拉控制节点,其漏极连接所述第二时钟信号端;
第二十五晶体管,其栅极连接所述上拉控制节点,其源极连接所述低电平端,其漏极连接所述下拉控制节点。
8.根据权利要求1、2或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移位寄存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拉补偿模块包括第六晶体管和第八晶体管,所述下拉模块包括第十四晶体管、第十五晶体管、第十六晶体管、以及第十七晶体管;所述低电平端包括第一低电平端和第二低电平端,所述第一低电平端的信号的电压高于所述第二低电平端的信号的电压;
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源极、所述第六晶体管的源极、所述第八晶体管的源极、所述第十四晶体管的源极与所述第十五晶体管的源极均连接所述第二低电平端,所述第十六晶体管的源极与所述第十七晶体管的源极均连接所述第一低电平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位寄存器单元,其特征在于,第一下拉补偿子模块包括第十九晶体管和第二十一晶体管,第二下拉补偿子模块包括第二十三晶体管和第二十五晶体管;所述第十九晶体管的源极、所述第二十一晶体管的源极、所述第二十三晶体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二十五晶体管的源极均连接所述第二低电平端。
10.一种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移位寄存器单元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阶段,输入模块接收触发信号端的信号、第一时钟信号端的信号和下拉信号端的信号,并在所述触发信号端的信号、所述第一时钟信号端的信号和所述下拉信号端的信号的控制下,将所述触发信号端的信号传输至上拉控制节点,下拉补偿模块在上拉控制阶段为高电平状态时,对下拉控制节点的信号进行下拉,将下拉控制节点的信号下拉至低电平状态;
第二阶段,所述上拉模块利用自身的自举现象,将所述上拉控制节点的信号上拉为高电平状态;所述上拉模块在所述上拉控制节点的信号与第二时钟信号端的信号的控制下,将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的信号上拉为高电平状态;
第三阶段,所述输入模块接收触发信号端的信号、第一时钟信号端的信号和下拉信号端的信号,并在所述触发信号端的信号、所述第一时钟信号端的信号和所述下拉信号端的信号的控制下,将所述低电平端的信号传输至上拉控制节点,所述下拉补偿模块在上拉控制阶段为低电平状态时,对下拉控制节点的信号不进行下拉,下拉控制节点接收传输至所述下拉控制节点的高电平信号;所述下拉模块在所述下拉控制节点的信号的控制下,将所述移位寄存器的输出端的信号下拉为低电平状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位寄存器单元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控制信号端为高电平端;所述第一阶段包括:
所述触发信号端的信号与所述第一时钟信号端的信号均为高电平状态,所述下拉信号端的信号与所述第二时钟信号端的信号均为低电平状态,第一晶体管的栅极接收所述触发信号端的信号,所述第一晶体管开启;第二晶体管的栅极接收所述第一时钟信号端的信号,所述第二晶体管开启;第三晶体管的栅极与第四晶体管的栅极接收所述下拉信号端的信号,所述第三晶体管和所述第四晶体管均关闭,所述上拉控制节点接收通过第一晶体管与第二晶体管传输来的触发信号端的信号;
第五晶体管的栅极接收高电平端的高电平信号,所述第五晶体管开启;第七晶体管的栅极接收通过所述第五晶体管传输来的高电平端的高电平信号,所述第七晶体管开启;第六晶体管的栅极与第八晶体管的栅极接收所述上拉控制节点的信号,所述第六晶体管与所述第八晶体管开启,将所述下拉控制节点的信号下拉至低电平状态;
第十三晶体管的栅极、第十四晶体管的栅极、第十五晶体管的栅极、第十六晶体管的栅极与第十七晶体管的栅极接收所述下拉控制节点的信号,所述第十三晶体管、所述第十四晶体管、所述第十五晶体管、所述第十六晶体管与所述第十七晶体管均关闭;
第九晶体管的栅极、第十晶体管的栅极与第十二晶体管的栅极接收所述上拉控制节点的信号,第九晶体管、第十晶体管与第十二晶体管开启;所述第十二晶体管将所述第二时钟信号端的信号传输至所述移位寄存器的输出端,将所述移位寄存器的输出端的信号下拉为低电平状态。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位寄存器单元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控制信号端为高电平端;所述第三阶段包括:
所述触发信号端的信号与所述第二时钟信号端的信号为低电平状态,所述下拉信号端的信号与所述第一时钟信号端的信号为高电平状态,第一晶体管的栅极接收所述触发信号端的信号,所述第一晶体管关闭;第二晶体管的栅极接收所述第一时钟信号端的信号,所述第二晶体管开启;第三晶体管的栅极与第四晶体管的栅极接收所述下拉信号端的信号,所述第三晶体管和所述第四晶体管均开启;所述上拉控制节点接收通过所述第三晶体管与所述第四晶体管传输来的低电平端的低电平信号;
第五晶体管的栅极接收高电平端的高电平信号,所述第五晶体管开启;第七晶体管的栅极接收通过所述第五晶体管传输来的高电平端的高电平信号,所述第七晶体管开启;第六晶体管的栅极与第八晶体管的栅极接收所述上拉控制节点的信号,所述第六晶体管与所述第八晶体管关闭;所述下拉控制节点接收通过所述第七晶体管传输来的高电平端的高电平信号;
第九晶体管的栅极、第十晶体管的栅极与第十二晶体管的栅极接收所述上拉控制节点的信号,所述第九晶体管、第十晶体管与第十二晶体管均关闭;
第十三晶体管的栅极、第十四晶体管的栅极、第十五晶体管的栅极、第十六晶体管的栅极与第十七晶体管的栅极接收所述下拉控制节点的信号,所述第十三晶体管、所述第十四晶体管、所述第十五晶体管、所述第十六晶体管与所述第十七晶体管开启,所述第十七晶体管将低电平端的低电平信号传输至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将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的信号下拉为低电平状态。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位寄存器单元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控制信号端为高电平端;所述第二阶段包括:
所述触发信号端的信号与所述第一时钟信号端的信号均为低电平状态,所述下拉信号端的信号与所述第二时钟信号端的信号均为高电平状态,第一晶体管的栅极接收所述触发信号端的信号,所述第一晶体管关闭;第二晶体管的栅极接收所述第一时钟信号端的信号,第二晶体管关闭;第三晶体管的栅极与第四晶体管的栅极接收所述下拉信号端的信号,所述第三晶体管与所述第四晶体管开启;
第九晶体管、第十晶体管与第十二晶体管的电容产生自举现象,将所述上拉控制节点的信号上拉为高电平状态;
第五晶体管的栅极接收所述高电平端的高电平信号,所述第五晶体管开启;第七晶体管的栅极接收通过所述第五晶体管传输来的所述高电平端的高电平信号,所述第七晶体管开启;第六晶体管的栅极与第八晶体管的栅极接收所述上拉控制节点的信号,所述第六晶体管与所述第八晶体管开启,将所述下拉控制节点的信号下拉至低电平状态;
第十三晶体管的栅极、第十四晶体管的栅极、第十五晶体管的栅极、第十六晶体管的栅极与第十七晶体管的栅极接收所述下拉控制节点的信号,所述第十三晶体管、所述第十四晶体管、所述第十五晶体管、所述第十六晶体管与所述第十七晶体管均关闭;
所述第九晶体管的栅极、所述第十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十二晶体管的栅极接收所述上拉控制节点的信号,所述第九晶体管、所述第十晶体管与所述第十二晶体管均开启,所述第十二晶体管将所述第二时钟信号端的信号传输至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将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的信号上拉为高电平状态。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位寄存器单元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信号端包括所述第一时钟信号端和所述第二时钟信号端;所述第一阶段包括:
所述触发信号端的信号与所述第一时钟信号端的信号均为高电平状态,所述下拉信号端的信号与所述第二时钟信号端的信号均为低电平状态,第一晶体管的栅极接收触发信号端的信号,所述第一晶体管开启;第二晶体管的栅极接收所述第一时钟信号端的信号,所述第二晶体管开启;第三晶体管的栅极与第四晶体管的栅极接收所述下拉信号端的信号,所述第三晶体管和所述第四晶体管均关闭,所述上拉控制节点接收通过所述第一晶体管与所述第二晶体管传输来的触发信号端的信号;
第十八晶体管的栅极接收所述第一时钟信号端的信号,所述第十八晶体管开启;第二十晶体管的栅极接收通过所述第十八晶体管传输来的所述第一时钟信号端的信号,所述第二十晶体管开启;第十九晶体管的栅极与第二十一晶体管的栅极接收所述上拉控制节点的信号,所述第十九晶体管与所述第二十一晶体管开启,将所述下拉控制节点的信号下拉至低电平状态;
第十三晶体管的栅极、第十四晶体管的栅极、第十五晶体管的栅极、第十六晶体管的栅极与第十七晶体管的栅极接收所述下拉控制节点的信号,所述第十三晶体管、所述第十四晶体管、所述第十五晶体管、所述第十六晶体管与所述第十七晶体管均关闭;
第九晶体管的栅极、第十晶体管的栅极与第十二晶体管的栅极接收所述上拉控制节点的信号,所述第九晶体管、所述第十晶体管与所述第十二晶体管开启;所述第十二晶体管将所述第二时钟信号端的信号传输至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将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的信号下拉为低电平状态。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位寄存器单元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信号端包括所述第一时钟信号端和所述第二时钟信号端;所述第三阶段包括:
所述触发信号端的信号与所述第二时钟信号端的信号为低电平状态,所述下拉信号端的信号与所述第一时钟信号端的信号为高电平状态,第一晶体管的栅极接收所述触发信号端的信号,所述第一晶体管关闭;第二晶体管的栅极接收所述第一时钟信号端的信号,所述第二晶体管开启;第三晶体管的栅极与第四晶体管的栅极接收所述下拉信号端的信号,所述第三晶体管和所述第四晶体管均开启;所述上拉控制节点接收通过所述第三晶体管与所述第四晶体管传输来的所述低电平端的低电平信号;
第十八晶体管的栅极接收所述第一时钟信号端的信号,所述第十八晶体管开启;第二十晶体管的栅极接收通过所述第十八晶体管传输来的所述第一时钟信号端的信号,所述第二十晶体管开启;第十九晶体管的栅极与第二十一晶体管的栅极接收所述上拉控制节点的信号,所述第十九晶体管与所述第二十一晶体管关闭;所述下拉控制节点接收通过所述第二十晶体管传输来的所述第一时钟信号端的信号;
第九晶体管的栅极、第十晶体管的栅极与第十二晶体管的栅极接收所述上拉控制节点的信号,所述第九晶体管、所述第十晶体管与所述第十二晶体管均关闭;
第十三晶体管的栅极、第十四晶体管的栅极、第十五晶体管的栅极、第十六晶体管的栅极与第十七晶体管的栅极接收所述下拉控制节点的信号,所述第十三晶体管、所述第十四晶体管、所述第十五晶体管、所述第十六晶体管与所述第十七晶体管开启,所述第十七晶体管将所述低电平端的低电平信号传输至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将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的信号下拉为低电平状态。
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位寄存器单元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信号端包括所述第一时钟信号端和所述第二时钟信号端;所述第二阶段包括:
所述触发信号端的信号与所述第一时钟信号端的信号均为低电平状态,所述下拉信号端的信号与所述第二时钟信号端的信号均为高电平状态,第一晶体管的栅极接收触发信号端的信号,所述第一晶体管关闭;第二晶体管的栅极接收所述第一时钟信号端的信号,所述第二晶体管关闭;第三晶体管的栅极与第四晶体管的栅极接收下拉信号端的信号,所述第三晶体管与所述第四晶体管开启;
第九晶体管、第十晶体管与第十二晶体管的电容产生自举现象,将所述上拉控制节点的信号上拉为高电平状态;
第二十二晶体管的栅极接收所述第二时钟信号端的信号,所述第二十二晶体管开启;第二十四晶体管的栅极接收通过所述第二十二晶体管传输来的所述第二时钟信号端的信号,所述第二十四晶体管开启;第二十三晶体管的栅极与第二十五晶体管的栅极接收所述上拉控制节点的信号,所述第二十三晶体管与所述第二十五晶体管开启,将所述下拉控制节点的信号下拉至低电平状态;
第十三晶体管的栅极、第十四晶体管的栅极、第十五晶体管的栅极、第十六晶体管的栅极与第十七晶体管的栅极接收所述下拉控制节点的信号,所述第十三晶体管、所述第十四晶体管、所述第十五晶体管、所述第十六晶体管与所述第十七晶体管均关闭;
第九晶体管的栅极、第十晶体管的栅极和第十二晶体管的栅极接收所述上拉控制节点的信号,所述第九晶体管、所述第十晶体管与所述第十二晶体管均开启;所述第十二晶体管将所述第二时钟信号端的信号传输至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将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的信号上拉为高电平状态。
17.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级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移位寄存器单元。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886307.0A CN105336291B (zh) | 2015-12-04 | 2015-12-04 | 移位寄存器单元及其驱动方法与显示装置 |
PCT/CN2016/102999 WO2017092514A1 (zh) | 2015-12-04 | 2016-10-24 | 移位寄存器单元及其驱动方法与显示装置 |
US15/749,571 US10706758B2 (en) | 2015-12-04 | 2016-10-24 | Shift register unit, driv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886307.0A CN105336291B (zh) | 2015-12-04 | 2015-12-04 | 移位寄存器单元及其驱动方法与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336291A CN105336291A (zh) | 2016-02-17 |
CN105336291B true CN105336291B (zh) | 2018-11-02 |
Family
ID=552867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886307.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336291B (zh) | 2015-12-04 | 2015-12-04 | 移位寄存器单元及其驱动方法与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706758B2 (zh) |
CN (1) | CN105336291B (zh) |
WO (1) | WO201709251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336291B (zh) | 2015-12-04 | 2018-11-02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移位寄存器单元及其驱动方法与显示装置 |
CN106448592B (zh) * | 2016-10-18 | 2018-11-02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Goa驱动电路及液晶显示装置 |
CN106601201B (zh) * | 2016-12-09 | 2019-06-11 | 昆山龙腾光电有限公司 | 栅极驱动电路 |
CN107146584B (zh) * | 2017-05-05 | 2019-10-11 |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 移位暂存电路及其波形产生方法与其应用的显示面板 |
CN107170411B (zh) * | 2017-05-12 | 2019-05-03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Goa单元、goa电路、显示驱动电路和显示装置 |
CN107154244B (zh) * | 2017-07-10 | 2019-08-02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Goa电路及液晶显示装置 |
CN108806583B (zh) | 2018-07-05 | 2020-12-01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移位寄存器单元、驱动方法、移位寄存器和显示装置 |
CN108877682B (zh) * | 2018-07-18 | 2020-04-28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移位寄存器及其驱动方法、栅极驱动电路 |
CN109243358B (zh) * | 2018-11-22 | 2021-11-12 | 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移位寄存器单元、栅极驱动电路与显示装置 |
CN109658860A (zh) * | 2019-02-25 | 2019-04-19 | 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移位寄存器及其驱动方法、栅极驱动电路、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
US11062787B2 (en) * | 2019-08-22 | 2021-07-13 |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 Gate driving unit and gate driving method |
TWI728698B (zh) * | 2020-02-14 | 2021-05-21 |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液晶顯示器(lcd)驅動電路 |
CN111243543B (zh) * | 2020-03-05 | 2021-07-23 | 苏州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Goa电路、tft基板、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
CN113035109B (zh) * | 2021-02-25 | 2024-05-17 | 福建华佳彩有限公司 | 一种内嵌式显示屏的gip驱动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
CN113241034B (zh) * | 2021-05-31 | 2022-08-26 | 合肥京东方卓印科技有限公司 | 移位寄存器单元、栅极驱动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
CN113823348B (zh) * | 2021-08-26 | 2023-09-19 |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 移位寄存器单元及其驱动方法、移位寄存器及显示装置 |
CN114495793B (zh) * | 2022-02-14 | 2023-08-22 |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Goa电路及显示面板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867543A (zh) * | 2012-09-29 | 2013-01-09 | 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移位寄存器、栅极驱动器及显示装置 |
KR20140024994A (ko) * | 2012-08-20 | 2014-03-04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유기 발광 표시장치의 게이트 구동회로 |
CN104252853A (zh) * | 2014-09-04 | 2014-12-31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移位寄存器单元及驱动方法、栅极驱动电路及显示器件 |
CN104835475A (zh) * | 2015-06-08 | 2015-08-12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移位寄存器单元及其驱动方法、栅极驱动电路和显示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714003B1 (ko) * | 2005-08-22 | 2007-05-04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쉬프트 레지스터 회로 |
CN102237034B (zh) * | 2011-07-11 | 2013-05-08 |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 一种栅极驱动电路及显示装置 |
KR101340197B1 (ko) * | 2011-09-23 | 2013-12-10 | 하이디스 테크놀로지 주식회사 | 쉬프트 레지스터 및 이를 이용한 게이트 구동회로 |
CN103050106B (zh) | 2012-12-26 | 2015-02-11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栅极驱动电路、显示模组和显示器 |
KR102085152B1 (ko) * | 2013-07-24 | 2020-03-06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게이트 구동회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
CN103489484B (zh) * | 2013-09-22 | 2015-03-25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移位寄存器单元及栅极驱动电路 |
CN104599624B (zh) * | 2015-03-02 | 2017-02-22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移位寄存器及其驱动方法、栅极驱动电路 |
CN104700814B (zh) | 2015-04-09 | 2017-03-22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移位寄存器单元、栅极驱动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
CN104809985B (zh) * | 2015-05-15 | 2017-12-08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移位寄存器单元及其驱动方法、栅极驱动电路 |
US20160358566A1 (en) | 2015-06-08 | 2016-12-08 |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 Shift register unit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gate driving circuit and display device |
CN105185294B (zh) * | 2015-10-23 | 2017-11-14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移位寄存器单元及其驱动方法、移位寄存器和显示装置 |
CN105336291B (zh) * | 2015-12-04 | 2018-11-02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移位寄存器单元及其驱动方法与显示装置 |
KR102490300B1 (ko) * | 2016-07-29 | 2023-01-20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장치, 게이트 드라이버 및 게이트 드라이버의 구동 방법 |
CN106128409B (zh) * | 2016-09-21 | 2018-11-27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扫描驱动电路及显示装置 |
CN106205461B (zh) * | 2016-09-30 | 2019-04-02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移位寄存器单元、驱动方法、栅极驱动电路及显示装置 |
CN106297719B (zh) * | 2016-10-18 | 2018-04-20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Goa驱动电路及液晶显示装置 |
CN106448592B (zh) * | 2016-10-18 | 2018-11-02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Goa驱动电路及液晶显示装置 |
CN106683631B (zh) * | 2016-12-30 | 2018-06-22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igzo薄膜晶体管的goa电路及显示装置 |
CN106847160B (zh) * | 2017-04-01 | 2019-10-15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移位寄存器单元及其驱动方法、栅极驱动电路和显示装置 |
KR102348667B1 (ko) * | 2017-06-15 | 2022-01-06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쉬프트 레지스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
2015
- 2015-12-04 CN CN201510886307.0A patent/CN105336291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6
- 2016-10-24 US US15/749,571 patent/US10706758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6-10-24 WO PCT/CN2016/102999 patent/WO2017092514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140024994A (ko) * | 2012-08-20 | 2014-03-04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유기 발광 표시장치의 게이트 구동회로 |
CN102867543A (zh) * | 2012-09-29 | 2013-01-09 | 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移位寄存器、栅极驱动器及显示装置 |
CN104252853A (zh) * | 2014-09-04 | 2014-12-31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移位寄存器单元及驱动方法、栅极驱动电路及显示器件 |
CN104835475A (zh) * | 2015-06-08 | 2015-08-12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移位寄存器单元及其驱动方法、栅极驱动电路和显示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0706758B2 (en) | 2020-07-07 |
US20180226008A1 (en) | 2018-08-09 |
WO2017092514A1 (zh) | 2017-06-08 |
CN105336291A (zh) | 2016-02-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336291B (zh) | 移位寄存器单元及其驱动方法与显示装置 | |
CN104766575B (zh) | 一种goa电路及液晶显示器 | |
CN103280200B (zh) | 移位寄存器单元、栅极驱动电路与显示器件 | |
CN104392686B (zh) | 移位寄存单元及驱动电路及显示装置 | |
CN106782282A (zh) | 移位寄存器、栅极驱动电路、显示面板及驱动方法 | |
CN110299112A (zh) | Goa电路 | |
CN104282288B (zh) | 移位寄存器单元以及使用它的栅极驱动电路和显示设备 | |
CN106157874A (zh) | 移位寄存器单元、驱动方法、栅极驱动电路及显示装置 | |
CN104835475A (zh) | 移位寄存器单元及其驱动方法、栅极驱动电路和显示装置 | |
CN102005196A (zh) | 具低功率损耗的移位寄存器 | |
CN107799083A (zh) | 一种goa电路 | |
CN105427799B (zh) | 移位寄存单元、移位寄存器、栅极驱动电路及显示装置 | |
CN105702223A (zh) | 减小时钟信号负载的cmos goa电路 | |
CN205122157U (zh) | 一种goa电路及液晶显示器 | |
CN105261341A (zh) | 一种栅极驱动电路及显示装置 | |
CN105761663A (zh) | 移位寄存器单元、栅极驱动电路及显示装置 | |
CN206249868U (zh) | 移位寄存器、栅极驱动电路及显示面板 | |
CN106601181B (zh) | 移位寄存器、栅极驱动电路、显示面板及驱动方法 | |
CN106875918B (zh) | 脉冲生成单元、阵列基板、显示装置、驱动电路和方法 | |
WO2019075792A1 (zh) | 一种goa电路及液晶面板、显示装置 | |
CN108597431A (zh) | 移位寄存器单元及其控制方法、栅极驱动电路、显示装置 | |
CN107039016A (zh) | Goa驱动电路及液晶显示器 | |
CN106531107A (zh) | Goa电路 | |
CN103996390B (zh) | 一种栅极驱动电路及使用其的显示装置 | |
CN103854622A (zh) | 一种栅极驱动电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1102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